将文化“软实力”打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

2024-04-10

将文化“软实力”打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通用8篇)

篇1:将文化“软实力”打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

将文化“软实力”打造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在当今文化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趋势的形势下,经济发展既离不开文化支撑,文化发展也离不开经济保障,二者互惠共赢。必须树立文化就是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理念,实现强化文化经济功能与提升经济文化内涵良性互动发展。XX作为欠发达县份,要实现后发崛起、跨越发展,更需要培树良好的文化精神动力。我们要紧紧围绕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有效整合,全方位多层次打造文化“软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打品牌,擦亮文化名片。整合资源、挖掘内涵、突出重点、打造品牌,把河北省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靓丽的文化形象、雄厚的文化实力,以此提升河北文化的魅力、扩大河北文化的张力、增强河北的影响力。XX县紧紧抓住XXXX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契机,不断探索挖掘资源与创新发展的结合点,遵循规律、面对现实,高标准创意、大区域合作,在弘扬、创新中培育叫响以XXXX为代表的晋冀蒙陕区域文化品牌,在交流、交融中宣传展示XX,不断增强XX文化对资源要素的吸纳力、影响力、凝聚力。重融合,促进经济跨越发展。当今,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

1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跨越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加强其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XX县用大文化观念推进文化与产业、与旅游、与城市发展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相互渗透,在挖掘注入文化内涵中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借助利用经济发展中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在以康巴诺尔湿地公园、卧龙图庄园、阿不盖庙景点为重点的旅游产业中增加文化含量,提升旅游品位;在城建的设计、规划、景观中注入文化符号,提升城建内涵;在风电、煤炭、特色农产品等六大产业发展中融入文化元素,提升产业层次;在项目推介、经贸洽谈、招商引资等重大经济活动中拓展文化功能,提升经济效益,用文化软实力撬动经济硬战略。

抓培育,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好城乡基层文化阵地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文化下乡常态化、长效化,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XX县多措并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创作精品剧目,推出一批XX领军人物,实现好戏有人唱;创新文化载体,办好XXXX艺术节、XXXX春节演唱音乐会等品牌活动,实现小戏能大唱;创造发展环境,跑办实施规划投资2200万元的XX博物馆、大剧场、传承培训基地等一批文化基础建设项目,积极推进XX影视旅游基地开发以及XX县金长城历史名胜保护开发等项目,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通过积极的探索实践,让群众有更多机会、在更高层次享受文化成果,全面提升广大群众的认同感、自豪感、自信心,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

强产业,发展县域新型经济。文化经济是人本经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文化经济是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了实处。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科学布局文化产业园区,培育、扶持和引进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使文化“软实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XX县将发展XX特色文化产业列入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突出发展以XX演出为主的文化产业。采取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整合演艺资源,积极推动县XX剧团和100余家民间XX艺术团体进行资源整合,走出家门,走向市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产品推销。同时,挖掘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与演出业相关的音像、宣传、道具、服务以及文化产品制作等文化业态,培育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篇2:将文化“软实力”打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

——新疆区分行2015年企业文化建设综述

来源:企业文化部 发布人: 毛志辉 发布时间:2015-12-24 访问量:10 收藏 打印

2015年,新疆区分行紧紧围绕全行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大局,以‚抓存款、稳利润、控风险‛为主线,将‚效益优先、兼顾规模‛和‚依法合规、稳健经营‛贯穿于转型发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勇于实践、不懈探索,通过做好企业文化的传播推广、载体搭建和空间延伸三大篇章,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文化、合规文化、服务文化、廉政文化、家园文化和学习文化等主题文化建设,打造企业文化主旋律,推动企业文化长效机制建设,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了分行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硬支撑。

一、营造企业文化良好氛围。一是把企业文化体现在理念里,牢筑根基。区分行在交行精神的内涵下,进一步凝练出‚开放、活跃、创新、进取‛的‚八字方针‛,旗帜鲜明地统率分行各项工作的开展,打造拥有自身特色的‚精气神‛。强调责任意识和和谐氛围,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和培养人,强调‚帮助他人、成就自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团队协作观念,深入推进‚责任交行、和谐交行、幸福交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性和自觉性显著增强,文化载体更加丰富。二是把企业文化深植于思想中,增强效果。在建立企业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同时,注重在员工交行职业生涯关键节点的思想宣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组织召开新行员入职见面会、新晋升员工动员会、中高级经营管理研究人才交流会等,由主要负责人作主题宣讲,将‚拼搏进取、责任立业、创新超越‛的交行精神输送给员工,让员工深化认知,积极参与,争做企业文化建设的践行者和推动者。三是把企业文化外化在形式上,提升魅力。在营业大厅、办公场所、员工餐厅等处设置和播放企业文化相关宣传标语,构造统一规范的企业文化‚环境‛;利用内网、宣传栏、简报、《新交行人》报、《内部播放机》等载体,大力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不断扩大企业文化的覆盖面和渗透力。并适时加强对外宣传,及时宣传企业发展建设成果,围绕分行全年中心工作和各个阶段的重点任务,把握宣传报道要点,为区分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鼓舞员工士气,扩大区分行影响力。

二、加大主题文化建设力度。在企业文化理念的整体框架下,着力推进风险文化、服务文化、合规文化等企业子文化建设,形成企业文化建设合力。

一是‚内控至上‛,强化风险全流程管理。以‚规范化、精细化‛为主旋律,持续强化内部管理。加强案件防控制度建设和系统支持,有序推进案件风险集中专项治理。持续加强各类风险排查,加大各类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力度,严格信用风险管理,加强操作风险管控,不断提升内控管理水平。

二是‚客户至上‛,加强服务精品化意识。制定营业网点服务管理规范,对网点岗位设置、营业环境、服务职责、标准、流程等进行全面规范。在基层网点深入开展‚走进交行,感受温馨‛活动,积极推进‚一笑、二礼、三心、四评‛服务提升活动。注重强化员工的营销意识,引导员工通过‚多说一句话‛,主动走近客户,主动与客户沟通交流,创造营销机会,提升柜面营销效果。加快实施网点转型,在全行树立标杆网点和精品网点,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三是‚合规至上‛,完善约束合规机制。通过征文、网络测试、评比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员工行为规范、职业操守和合规文化的宣传教育。在内网上发布合规提示,发挥其载体媒介作用,及时刊登热点问题、法律法规解读以及最新的反洗钱风险提示等,倡导合规理念,强化责任意识。持续开展合规文化宣传教育,不断创新合规文化宣传的方式方法,拓展合规文化宣传的载体,通过开展员工喜闻乐见的合规宣传活动,将合规文化教育工作嵌入日常管理,实施领导干部、客户经理、一线员工的分类教育,实施分行、辖行和基层营业网点的分层施教,主动教育,把教育送到基层、送到员工。形成并巩固以价值为目标、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责任为纽带、以能力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氛围,以‚风险管理‛保障转型发展。

四是下发《新疆区分行2015年反腐倡廉任务分工》等,党委书记与党委委员、各单位负责人签订《2015年党风廉政建设和案件防控目标责任书》66份,各单位负责人与员工签订958份,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廉洁从业培训、组织各单位负责人走入监狱接受警示教育、节日假日发廉洁短信、组织员工观看反腐倡廉专题片。加强对辖属分行纪委的领导,建立健全报告工作、定期述职、约谈汇报等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辖属分行纪律检查工作的体制机制;成立巡察组织,对辖属分行进行巡察;认真开展管理部门作风问题的专项治理,重塑管理部门新形象,进一步打造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和宗旨意识,提升责任意识与工作效率,构建起‚学习型、责任型、服务型、廉洁型‛部门。并广泛开展廉政文化进部门、进网点、进家庭等形式丰富的创建活动。结合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规范员工从业行为为落脚点,构建以责任、清廉、务实为主要内容的廉政文化。

五是围绕幸福交行主题,推进家园文化建设。通过深入推进行务公开、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协助、指导新建异地分支行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和职工大会、工会大会的民主管理制度;组织员工积极参加《关于依法保护银行从业人员合法权益的指导意见》网上及各类相关知识竞赛;完善制定新疆区分行工会组织管理办法等加强民主管理等构建‚民主家园‛。通过刊发‚百年交行‛企业文化建设故事作品;举办‚第四届职工运动会‛;组织开展总行的‚我爱我家‛摄影书法作品征集评选和‚手机屏保‛征集活动;组队参加新疆银行业协会的第四届‚银协杯‛羽毛球比赛等文体活动;改进先进疗休养方式等构建员工‚欢乐家园‛。通过改善员工就餐条件,改造分行办公大楼和网点办公环境;建立‚七必访‛、‚六清楚‛、‚五必谈‛人文关怀机制;完善困难员工帮扶机制;建立少数民族员工特别关爱机制,开展向少数民族员工拜年祝福,‚学维语、交朋友‛等活动;实施‚送温暖‛工程;开展‚心和谐 新跨越‛员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在区分行和所有辖属行、部分中心支行建立健全‚交融驿站‛;制定《新疆区分行领导和部门改进调研服务基层管理办法》等构建员工‚温馨家园‛。通过开展 ‚岗位创优‛主题活动,开展会计营运条线人员‚531‛业务理论、业务技能考核,开展营销竞赛活动、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等构建‚奋进家园‛,打造团队精神。并利用分行简报、播放机以及宣传板报栏等多种文化宣传平台,及时宣传报道各条线、各基层单位的岗位明星和业务典型,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行营造奋发向上、凝心聚力投身交行事业的氛围。

六是制定2015年度创建学习型组织工作要点、开展‚述学月‛活动、完善‚高师带徒‛机制。在全行营造浓厚的崇尚学习、鼓励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持续培育职业精神。继续把以‚责任‛和‚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作为全行管理人员素质培训、员工岗前培训和新行员入行培训的必备内容,并结合员工工作和生活实际,制作职业道德规范新课件上挂e校园,着重加强对中层干部、客户经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业务骨干人员的企业文化培训,引导全员树立自信、担责、规范、专业、协作、创新等职业精神,不断推进学习文化建设。

篇3:将文化“软实力”打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文化软实力的学者非常多。2000年至2012年共收录论文916篇。2000年以前我国学者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比较少。王沪宁是最早研究文化软实力的学者, 他在1993年第3期《复旦学报》上发表了《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一文, 这是国内最早关于软实力的论文。从论文发表时间来看2006年之后我国对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进入系统化。而将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进行研究的论文并不很多。其中近年来学者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 即融合论。但从历史上来说我国特殊国情也曾造成过文化与经济的分离, 即分离论。

一、分离论

1.对立论

就我国而言, 过去文化是被扭曲的。文化成为政治, 文化成为口号;文化成为宣传, 文化成为官话。其结果是抓革命没有带来促生产, 反而使得经济发展受到破坏, 实际上造成了文化与经济的对立发展。

2.割裂论

认为文化与经济处于割裂状态, 其具体表现是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是不相关的, 搞文化的人不懂经济, 搞经济的人不懂文化;在性质上两者出现了根本差异, 文化具有政治性、高雅性, 具有意识形态的特征;而经济具有物质性和货币性, 具有纯物质生产力的特征。

二、融合论

1.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发展互为前提

“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使人们以平等、和平、包容的心态对待日新月异的文化变迁和新旧事物交替的现实。从世界历史看,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从中国历史看,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文化繁荣, 为建立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地主制经济准备了条件。而在20世纪50年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套思想理论使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高速发展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前提的。”[1]“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魅力和文化的张力及竞争力。社会财富越来越向拥有文化软实力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 一个地区要赢得竞争的优势, 一个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硬实力, 更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硬实力建立在软实力的基础上, 软实力是硬实力赖以生成、发展和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2]“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实践经验表明, 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或工业化, 都离不开人思想观念的更新。凡是落后国家和民族首先致命的问题, 肯定是文化观念的落后。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也完全证明了这个道理。中国在明清前后期, 在改革开放前后, 各种内部条件没变, 只因文化观念的改变, 是闭关自守还是改革开放, 导致了完全不一样的结果。正是思想观念的大解放, 才带来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3]“从历史上来看, 任何一个地区都是先有人类群居, 逐渐发展经济, 最后才在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出相应的文化。因此, 每一种区域文化都是由该地区特定的地域经济状况和发展过程决定的, 可以说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它决定了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但也不能说文化发展完全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除此以外, 它还受历史沉淀、传统演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一些地区即使经济因某些原因而发展落后, 但其文化还是会因为历史发展的惯性而持续很长时间, 例如现在的西安地区, 尽管它的经济发展并不很好, 但却一直是中西部的文化中心之一。”[4]“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 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历史经验表明, 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 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现代经济体系日益复杂, 专业分工越来越细, 导致国民经济动员的有效展开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在这过程中, 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使一个国家的民众在紧急关头可以迅速做出应急反应, 将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之上, 能够迅速调整国民经济, 快速投入到经济动员工作中去。”[5]

2.文化软实力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文化创新提供道德伦理层面的支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在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完善不成熟的条件下, 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最终触及社会道德伦理和价值观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市场行为,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保障。”[6]

广州省委党校哲学部教授吴灿新认为:“经济发展重在转型, 文化软实力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的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价值。智力支持主要指文化教育方面的建设, 智力方面的建设之所以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的智力支撑作用, 从根本上来说是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对人们的智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精神动力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思想方面, 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克服自满情绪, 增强忧患意识;克服狭隘视野, 树立世界眼光;克服见物不见人的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二是精神方面, 即弘扬以人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精神。三是道德方面, 有利于调整个人和社会整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特别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故文化软实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它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7]

“先进文化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而落后的、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人们对财富的态度, 这是受不同传统文化影响的;二是人们对取得财富所需做出的努力的态度, 即工作态度, 这往往与宗教信仰有关。如:犹太教强调对财富的渴望和追求, 甚至以此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因此犹太人自古就善于经商, 遍布世界各地, 拥有越来越多的财富;而伊斯兰教教义认为赚别人的钱是可耻的, 多数阿拉伯人甚至直到今天还认为存钱到银行收取利息是不对的, 这也是导致他们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中国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提出‘少数人先富起来, 带动全国共同致富’, 正是这种观念上的更新, 打破了人们思想上不敢富、怕富的束缚, 人的聪明才智被充分调动起来, 经济发展迸发出巨大的活力。这些例子都证明, 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力。”[3]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何伟军教授认为:“首先文化的根本载体是人的素质,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文化软实力通过影响群体价值观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政治经济学家和哲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最先在欧洲发端伴随着的是‘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 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归因于欧洲新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伦理。真正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是资本主义精神。其次不同的价值观往往容易导致不同的企业家精神而企业家精神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现代市场需要的是崇尚科学、讲究规则和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奋斗精神的劳动者、管理者与企业家。市场的博弈, 其实就是企业家文化的复制与传播构成的企业文化的博弈;经济的发展, 其实就是其独特的制度安排在发挥潜在的作用。”[2]

3.文化软实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大学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与经济贸易学院罗能生与韩龙宝运用经济学OLS回归模型对文化软实力和经济开放的关系进行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国家文化软实力由文化现代化水平、文化竞争力水平、文化影响力水平组成, 它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强烈的正相关性。对比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经济开放水平和文化软实力发展情况, 可以发现, 经济开放水平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分阶段的。一国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经济开放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有限, 需要通过经济系统的传导来间接影响;而一国经济发展的高水平时期, 经济开放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影响显著, 直接与间接作用均很明显。”

“文化是可以物化的一种生产力, 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现在世界上有一个趋势, 就是文化产业化, 产业文化化。美国的版权产业、韩国影视剧产业、日本动漫产业都已成为本国的支柱性产业, 他们输出的不仅是经济, 而且输出文化。文化产业是新的经济产业, 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业化之后城市生产力发展的全新载体, 是高科技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 低能耗、无污染、高附加值, 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们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 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3]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教授刘彦武认为文化软实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体现在竞争上。“首先各国为寻求经济新增长点而展开文化竞争。文化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次为弥补文化资源短缺而展开文化争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国际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生产消费方式使得文化资源不再为一国所有, 一些文化资源大国不一定就是文化产业强国。如美国文化产业就把其生产空间拓展到了文化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利用他国的文化资源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再次金融业介入到文化产业链条的主要环节, 从内容创作到生产推广、后续开发等方面, 都以风险投资、股权转让、产权交易等方式实现投资兑现与退出, 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8]

“文化原创能力进一步提高, 文化产品与服务更加丰富, 文化产业成为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就业容量大、形式灵活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 成为吸纳就业效果显著的产业之一。文化消费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占城乡居民消费的比重不断提高, 成为国家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1]

“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型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形态, 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 制造、营销文化产品和提供服务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为目的, 又以追求经济利益和价值为最终目的的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也有不同的地方, 即当物质产品在被赋予文化内涵时才更具有社会效益。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 精神产品的影响力要比物质产品大的多。”[9]

结语

从国内来看,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们的文化消费层次越来越高, 对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只有加快文化软实力建设, 增强我国文化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 这也将带动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进程。从国际来看, 当今文化产业已被国际学界公认为朝阳产业, 放眼国际, 诸多经济强国同时也是文化大国。如:日本的娱乐业年产值已超过汽车业的年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更为发达, 其视听产品出口额仅次于航空航天等少数行业, 在国际上占据了40%以上的市场份额, 可见文化正由经济发展的边缘走向经济发展的中心。

当前,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全面展开之际,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 探析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制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显得尤为的重要与迫切。

参考文献

[1]武力.文化的包容性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江南论坛, 2012 (5) .

[2]曾德贤, 何伟军.文化软实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J].前沿, 2012 (13) .

[3]叶皓.经济搭台, 文化唱戏[J].南京社会科学, 2010 (9) .

[4]朱黎霞, 陶忠元.浅谈江苏南北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 2006 (3) .

[5]纪建强, 黄朝峰.国家软实力对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影响[J].战略研究, 2010 (9) .

[6]王小佳.文化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刍议[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2 (1) .

[7]吴灿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文化软实力建设[J].广东社会科学, 2011 (2) .

[8]刘彦武.论世界经济转型背景下的文化竞争[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7 (4) .

篇4: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发展新优势

关键词:文化 软实力 提升 文化立法 文化创新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摘 要: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大国争雄的角力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关键,应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发掘文化软实力,需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需要系统研究“和”文化,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需要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政府主导和引导,加强媒体宣传,需要充分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加速文化立法,需要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需要利用文化创意拉动相关行业发展,加入国际竞争。

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大国争雄的角力场。当前,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贸易额年年攀升。发达国家强劲的文化产业更是成为文化贸易的主导力量,其文化产业普遍优于其整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其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达到了平均在10%以上。如英国文化产业近几年的增长速度是全国经济成长率的近2倍,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全国第二大产业。美国当前出口最大的已不再是农作物或是工业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文化——电影、电视节目、书籍、音乐和电脑软件等。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达到25%,超过了军火业。美国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的份额达到43%,欧盟达到34%,整个亚洲和南太,仅占19%,而其中日本占了10%,韩国占了5%,中国与其他亚太国家在内一共才仅占4%。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关键。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制造”更是扬名世界。但在“中国制造”的背后,文化软实力是相对匮乏的。尽管“中国制造”享誉全球,我们有能力制造占全世界20%的冰箱,30%的洗衣机,50%的摩托车,55%的电视,75%的钟表,80%的拖拉机,90%的打火机和纽扣,但不能忘记的是,中国制造出口的每一台显示器都标识着:Intel inside。撒切尔夫人说过一句很值得中国人深思的话:“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电视节目和思想观念。”事实也是如此,“中国制造”更多的是硬件,而软件则多是来自国外尽管我们的制造业规模宏大,却只是世界的低端加工厂。西方人抱怨对中国巨大的经济贸易赤字,而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西方的巨大的文化贸易赤字。如电影业从2000年至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而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中国的电影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即使出口了,也很难得到有效的传播。当前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已到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了。从现实来看,国际贸易中商品的文化附加值在不断增加。单纯卖物质产品,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少。而如果能够在产品中注入文化,则可有效地提高其附加价值。因此,我们应更多地将文化的基因移植入“中国制造”之中。

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应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我国自古就重视软实力,知道仅凭硬实力是不够的。如“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的提出即反映了朴素的文化软实力思想。古代中国曾一度强盛无比,未出兵占领周边的国家,但中国文化却对这些国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中华文明及生活方式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然而,我们现在不少人的思维方式却停留在“经济强国”的认识层面上,缺乏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视角来增强综合国力的总体战略思考。有人认为抓经济可以“赚钱”,抓文化则是“烧钱”。领导者往往把更多的资源集中在发展经济上,因其见效快,容易出政绩。事实上,这种看法在理论上是有失偏颇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文化本身并不是反经济的,它同样具有经济的正向效应。今天的文化可能成为明天的经济利益。当一种文化被普遍接受以后,代表这种文化的经济利益其实现的过程也将变得更为容易。那种牺牲文化去发展经济的做法,可能经济在短期内发展了,却会导致其他方面的一些社会风险。对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财富的积累和经济的发展,并不自然而然地能够带来文化的崛起,甚至这一过程也可能是一个伴随文化趋向衰落的过程,前苏联即为此提供了很好的注脚。文化软实力差的国家,犹如一位没有头脑的泥塑巨人,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之下,将会很容易倒下。因此,应给予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更多的关注。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摆在与工业、商业等产业同等甚至更重要的位置来看待。

文化软实力由三个不同层面构成。一是国家层面的文化软实力。外国的舆论和媒体首先多是从领导人形象开始关注一国的变化。因此,领导人要率先垂范,当好领头人。要注重形象,展现出良好的个人魅力。执政者要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学会广交好朋友,多交真朋友,真正做到让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与其他大国打交道,要不亢不卑,有理有节,着眼长远。二是组织层面的文化软实力。一个组织,也有其内在的文化软实力,尤其是经营性文化企业。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减少“以力压人”和“以利诱人”,而增加“以理服人”和“以礼待人”的做法。文化软实力在组织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价值观念、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组织的社会形象及其影响能力等等。三是个人层面的文化软实力。个人文化软实力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组织、国家软实力的水平。提高每个个体的个人素质和精神涵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崛起,其根基来源于每个个体的文化崛起,它发乎个人的内心,体现在个人的行动之中。诚如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所说的: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所受的教育、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

发掘文化软实力,需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而仍然屹立不倒,说明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那些具有普适性的文化要素应及时总结并发扬光大,要更多地去挖掘中华文化中富有国际竞争力的部分,并加入“公平”、“正义”、“自由”、“权利”等价值取向,以增强中国文化的世界认同。让其在不远的未来,彰显出其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和价值。

发掘文化软实力,需要系统研究“和”文化。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强调“和”。“仁义礼智信”是传统文化的基础。讲求“仁”,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反对强权,同情弱者。强调“和而不同”,主张多元共存,反对战争和征伐。江泽民同志1991年访问莫斯科时,即引用了墨子“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观点,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中国的“和”文化。温家宝同志指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们还要和而不同,这种不同就是相互补充,相互借鉴,而不是冲突的来源。”中华文化历来主张和谐、包容,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倡导各民族之间应当和平共处。“和谐社会”的提法,无疑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提炼出来的一个极好的典范。

发掘文化软实力,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中国崛起的有力支撑。我国历来重视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这也是软实力增长和提升的关键所在。当前,应进一步用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人,用优秀文化培育人,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作品感染人。

发掘文化软实力,需要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创新是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是不竭的动力源泉。优秀的文化应当是兼收并蓄的开放的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对新事物、新理念、新文化有创造性的融合能力。要使中国的文化体系积极参与世界的文化体系的建构,进而产生新的具有普世性的文化体系,就要注重对其他异质文明的学习,避免犯文化保守主义的错误。历史反复证明,文化的交流对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树大,则必须要根深,根深,才能枝繁叶茂。如何扎好我们的根,不仅是文化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和关心的问题。构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经济持续多年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使得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对海内外的吸引力在日益增强。但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无疑还是初步的、薄弱的和有限的。当前,大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找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已经成为我们的一大迫切任务。

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充分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加速文化立法。当前,文化的创造性和活力尚未被充分释放和激发出来,相关的抑制因素仍然存在。从根本上讲,旧有的文化体制弊端还没有被彻底根除,新的文化机制还没有完全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因此,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途径。经济体制的改革促成了我国经济“硬实力”的提升,要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体制的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当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应当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大局中的新的侧重点。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的认识,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要认识到文化本身也是生产力,发展文化,就是发展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一国对外贸易能力甚至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制定文化发展的产业化战略在当前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我们应抓紧时机,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迅速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体系,并根据形势需要及时升级换代。中国强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世界主流文化市场尚属稀缺,其外贸的基础很弱。当前,急需政府通过多种手段对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予以扶持。如积极扶植本国的电影、文学、艺术等走向国际社会。运用政府采购,重点扶持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文化企业。为文化企业的金融环境改善出台帮扶政策,改善对创新型文化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扶持中小创新型文化企业发展等。

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利用文化创意拉动相关行业发展,加入国际竞争。创意产业近些年在国外得到了长足发展。如英国曾是世界制造大国,现在则由“世界工厂”而成为“世界创意中心”。2000年时,创意产业占到GDP的7.9%。在1997-2001年间,其出口增长率达15%左右,是其他行业出口增长速度的几倍。在美国,2002年创意产业即创造了近800万个就业岗位,接近其全国就业人口的6%。在纽约,其就业人口甚至超过12%。美国以致于有人发出“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感叹!当前,我们应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逐步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事实上,在创意产业的重要方面——动漫产业,政府已有实质性的举措,如建立部际协调机制打造动漫强国。财政部即表示将于未来五年中用30亿元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地方政府也出台配套措施以积极动漫事业的发展。目前,在北京、长沙、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地方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正在积极地建立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基地,并对动漫产业发展做出重大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文化部也为优秀的动漫作品提供大型的展示平台,可以说政府部门为创立我国自有的原创动漫品牌和培育一批动漫演出制作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世界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人们的文化需求就会迅速增长。如果能够很好地因势利导,将非常有利于打造文化软实力的优势。当然,文化产业的发展,仅凭政府的实力是有限的,因此,要用更多的激励政策,倡导和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要更多地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

我国历届领导人均重视文化建设。毛泽东同志曾经深刻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军队如此,其他领域当然亦是如此。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认为“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胡锦涛同志则进一步提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们必须要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在实现民族振兴的过程中,单凭经济“一条腿走路”是不够的,仅有物质的发展而没有文明的充盈是难以走远的,因此必须要有文化来大力支撑,要通过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而打造我国发展的新优势。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化资源大国,但她在目前却不是一个文化强国。如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处于“发展中”的阶段。较之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文化软实力建设在较长时期内均遭到了某种程度的轻视甚至是忽视,这也直接导致文化软实力还跟不上国家经济硬实力提升的速度,更跟不上西方发达国家的进度。加快文化软实力的崛起,对于中国实现和平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历史的角度看,世界大国身份的获得及其存续时间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文化软实力及其对外界的影响力。世界大国的成就,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需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并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大国不能为国际社会提供一种先进且成熟的文化形态,具有引导力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不仅难以被世界上其他国家认可,可能其自身的发展也将成问题。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对文化软实力的越来越重视,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振兴我们的文化,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强,世界的目光也将越来越多的投向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必将更好地促进中国全面的、科学的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振兴,本身也将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打造新的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篇5:将文化“软实力”打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

专业论文

打造企业文化软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打造企业文化软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文化作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己成为企业增强活力、提升竟争力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很宽广的范畴。本文着重从执行文化、服务文化、质量文化及和谐文化浅谈打造企业的文化软实力。

一、执行力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法宝

所谓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率、成果的关键。执行力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法宝,企业管理要到位,各项工作要落实,必须要有执行力的贯穿和推动,没有执行力,再好的决策、计划、制度、措施也很难落实到工作中去。抓企业管理,我们必须提高执行力,《财富》调查表明,任何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技术领先、服务增值和执行高效这三方面,至少在执行力方面表现突出,足见执行力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法宝。提高执行力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责任感来自于对事业的忠诚。责任感是个人岗位及工作性质所赋予的,“在其位,司其责”,提高执行力,就是要树立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其次要有达成目标的强烈意愿,不推辞,不找借口,而是想方设法向目标迈进。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有奋进的动力,有支撑良好的愿景的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地进发。再次,提高执行力还要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所谓“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在当今社会的竞争是高端的竞争,对员工的知识结构、经营团队、协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质量文化是企业的生命之源

质量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由企业管理层特别是主要领导倡导、职工普遍认同的逐步形成并相对固化的群体质量意识、质量价值观、质量方针、质量目标、采标原则、检测方法、质量奖惩制度的总和。剖析国内外的百年老店,你就可以发现,尽管它们的看家本领各有不同,但可提取出一个共同因子:质量。质量是任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一个企业、任何一个品牌的命根子,是品牌升为名牌的原动力。外形设计与包装、营销推广、广告策划等等,只不过是品牌升为名牌的“助推器”,而质量才是核心动力。海尔长驱境外,气势如虹,创维把每个员工都培养成质检员,都是源于质量这个核心的威力,离开质量这个最基本的要素,“名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提高质量意识,是建立现代质量文化的中心环节。必须努力造就一支质量意识强、自觉维护企业质量信誉的员工队伍。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要强化市场观念、竟争观念、大质量观念、用户观念。要积极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培育质量文化,提高质量意识,要促进企业质量责任,将质量考核指标落实到个人,使员工由被动管理者变为管理的参与者,充分挖掘每个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质量为源的文化氛围。

三、服务文化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武器

服务文化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武器。服务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对用户服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理念、职业观念等服务价值取向的总和。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而经济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文化发展过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滋润,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建设服务文化是现代企业的重要任务、是提高竞争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实施服务转型。这是一种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的升级。服务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心里,更要让服务文化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和经营管理之中,成为一个科学体系,以价值观为核心,以企业道德为准则,以服务机制流程为保证,以服务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品牌为亮点的系统文化,打造服务品牌、展示公司和员工服务社会,服务客户的魅力文化,是让员工要更新观念,用心服务、创新服务、快乐服务、享受服务,并在服务中实现服务文化所带来的价值,逐步提高企业的美誉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彰显服务品牌个性魅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四、和谐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中国人讲和谐,叫“安顺为和,协调为谐”。要构建和谐企业,就要使构成企业系统的各个部分处于相互协调的发展状态,具有科学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发展、公共协调、工作有序、诚信合作、安全效率、团结友好、服务社会的基本特征,实现社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将“管理人”作为企业的管理核心。事业因人而兴,企业因人而发展。二是让员工充分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企业的发展源于员工的共同努力,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努力解决好员工的切身利益的问题让员工充分享受到企业的发展成果,从而使员工深切地感受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三是建立激励人才成长的有效机制。要坚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文化留人”。要注重员工的成长发展。要有激励员工的价值导向,在收入分配方面,实施以岗定薪,按绩取酬,重视业绩和工作成果,通过绩效考核体现工作的价值。要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帮助员工设计职业生涯,给人以希望,催人奋进,使员工创造性、主动性地开展工作,为实现企业的共同愿景而奋斗不息。

篇6:大学里的硬实力与软实力

硬实力

硬实力是我们大学在一定领域的高度,它可以看做是一个电脑的硬件,没有它的支撑,其他的都是运行不起来的。硬实力才是实实在在的本领。

1,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你上大学最主要的目的无过于一纸证书,他证明你的确上过大学,而且在大学里表现的不太差,在专业方面,最起码可以证明你有能力从事该行业的工作,但是它并不能证明你的优势,换句话说,你的过人之处。认清学位证书的真正含义,不要使其扩大化,因为那是自己骗自己而已。

2,各类专业有关的证书

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一、二级证书,等它的作用是你在大学的这方面的基础可以,其他的真的说明不了,当你拿到计算机四级证书,你可以说我在计算机学的还可以,但是,你只拿到计算机二级证书的时候你再这样说。真的会贻笑大方。

3,各类大赛证书(尤其是省级或国家级证书)

这个可能真的不太容易拿到,但不排除,因为某一机遇或巧合,经过你的努力取得了这一类证书。这类证书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证

明你在该领域有一定的高度。学位证是证明你的专业基础,它是证明你的专业能力。

软实力

软实力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走向成功的前提。就像电脑的软件,没有它,并不能满足你对电脑的需求。

1,时间观

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大学不过区区只有四年的时间,这在人生中是一个很小的数字,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当你在玩游戏的时候别人在看书,当你慢条斯理的吃饭的时候别人已经背完了20个单词,差距就这样一点点的拉开了„„一个成功的人士总是在睡觉之前把明天的时间给规划好以便创造更高的价值。有时间观并不是一味的按照睡前规定的那样做,不能排除一些突发事件的因素,它的作用在于找到你明天的方向,使你不在迷茫,尤其是在一次漫长的旅途当中。所以我把时间观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软实力„„

2,意志力

成功的人是他能达到一种高度,这种高度是一般人不能达到的。正因为如此意志力在成功的路途上显得尤为重要。在一个复杂的问题上,你可以选择放弃,但是你要知道你放弃的不是问题,你放弃的是做一个成功的人而选择做一般人。

3,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以看成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坏的意思,同学、朋友、甚至父母和你都存在这种关系。当然了,我并不否认无私的爱。朋友有心事想和你聊天。你花费了你的时间。而当经过这次聊天增进了你们之间的友谊,下次你求他,她会全力以赴的帮助你。这之间就是我认为的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4,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要做到礼尚往来,没有一个人愿意吃亏,因为每个人都想要的是有付出就要有回报。别人买了苹果回来给你一个,即使你手里只有一个橘子,你也要分一半给他,有时候他并不是在乎你有什么东西,他只在乎你有没有想到他。人是一个情感动物,他知道什么是同学,什么是朋友。关心你的是朋友,帮助你的也有可能是同学。不仅仅只是和同学保持着良好交往的关系,和老师也一样,你和老师关系不错,她可能带你搞项目,教你更多的没教过其他人的东西。这些东西有可能就是你和其他人最大的差距,差距有时候并不会太大,但是在一些问题上,一点点的差距就决定了一个人的能达到的高度。5,进取心

篇7:求职中的硬实力与软实力

因为做了多年的就业工作, 我常常与很多企业的HR打交道, 常常听到他们说的多是大学生的缺点, 也常常抱怨招聘不到人才。不是大学生就业很难吗?每年700多万毕业生走向社会“讨饭碗”, 怎么出现招聘方又招不到人的情况呢?就当前的形势来看, 用人单位招聘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将长期同时存在。社会到底需要怎样的大学生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需要一步一步解析。

硬实力和软实力并重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 近三年, 我跟踪了校园招聘市场100余个HR, 运用职业访谈的方法对他们进行了访谈, 围绕“贵单位到底需要怎么样的大学生?”、“怎么才能进入贵单位?”、“进入单位之后能够有怎么的发展平台?”这些核心问题展开访谈。德勤的HR说, 在校园招聘上, 我们不一定关注学历和专业, 更多关注个人的综合能力素质和社会适应的能力。中建三局的张HR说, 这个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是应聘技术类岗位, 那么主要看是否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如果应聘的是商务或者管理类岗位, 我们主要考察求职者的综合能力素质, 比如交流沟通能力。不过不管怎样, 我们希望求职者的成绩至少在中等以上。腾讯李HR谈到:“专业知识技能是我们对员工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IT行业招人时更是注重应聘者的技术能力。在招聘时应聘者如果是同等能力, 也许会优先录取研究生。但是, 进入公司后学历高低就不是主要的衡量标准了, 会更看重实际操作技术, 谁能做出来, 谁就是有本事, 谁就拿高工资。”这些都是HR在被访谈时的原话, 我们把他们的发言整合不难看出:在激烈竞争的校园招聘市场, 用人单位在强调求职者的硬实力的基础上, 同时关注和考察软实力!硬实力是指一个人所体现出来的身高、体重、学历、资格认证等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素质, 即专业知识技能;而软实力主要指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素质;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条腿走路, 两者不可偏废, 相互支持, 相互发展。

技术研发类岗位偏重硬实力

如果按照企业的业务模块, 我们可以把企业的岗位分为技术研发类岗位、综合管理类岗位、市场营销类岗位、投资财务类岗位等。大部分企业在谈到如果招聘技术研发类岗位或投资财务类岗位, 更加看重硬实力即专业知识技能。对于本科生, 能够说明专业知识技能比较强的只有课程成绩, 包括各科成绩, 尤其每个专业应该有8门以上的核心课程, 比如企业管理专业, 核心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等, 再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核心课程包括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人力资源规划、培训等, 这些核心课程的成绩当然是说明专业知识技能最好的依据, 而本科所有的成绩会算为一个绩点。而很多同学在本科学习过程中不注重本科成绩的高低, 认为那个比较水, 没什么。当前, 一些企业为了提高招聘效率, 在筛选人才时都采用了招聘系统, 通过信息系统对硬条件进行初步筛选, 比如某企业在自己的校园招聘系统里就将绩点设定为3.8以上, 以至于一些同学自然而然就被刷下来了, 而失去了很好的机会。对于硕士或博士来讲, 就读期间所做的课题、项目是最好的说明, 课题一般是纵向的, 能够体现你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项目一般是横向的, 能够体现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况。因此, 大学生或研究生在校期间,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是必然的, 而不是到了最后才后悔, 那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谈到专业知识技能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看这个名字, 包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部分, 知识和技能是不一样的, 知识主要侧重于是什么, 技能侧重于如何运用, 光有理论知识不行, 光有技能也不行, 两者应该结合, 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是人类认知的科学过程。一个职场高手, 应该是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而在大学中, 因为受到条件限制, 学到的知识相对比较陈旧, 甚至有些专业学到的理论是很久前的东西, 这就需要自己去通过学校的专业实习、金工实习以及暑期实习不断提升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谈到专业知识技能就要处理其层次性。人的专业知识技能类似“图钉型”, 你看我们用手将图钉按入墙内, 需要底下的片状物、系杆、针尖三部分, 缺一不可。只有片状物或系杆可能按不进墙体, 只有系杆、针尖, 可能手指会出血。一个好的专业知识技能也应该类似“图钉型”, 有一大片这个专业及其他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 有一系列专业大类的知识技能, 同时有一个具体非常专精尖的方向, 比如你学企业管理专业, 你的片状物知识技能应该具备社会科学、特别是具体行业的一些知识技能, 系杆部分应该是涵盖财务分析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 而如果你要找人力资源的工作, 那肯定针尖部分就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模块非常熟悉才行, 而这三部分构成的专业知识技能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是难以替代的, 是你真正的硬实力。

综合能力素质能帮你找到最后一份工作

在访谈过程中, 我还发现, 有80%以上的HR谈到, 他们希望招聘一些综合能力素质强的求职者。如某HR谈到, 综合能力素质好的学生能够适应组织的各种变化。吉通网络HR说:“我们公司不苛求名校和专业对口, 即使是比较冷僻的专业, 只要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好, 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强, 遇到问题能及时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并能及时调动自己的能力和所学的知识, 迅速释放出自己的潜能, 制定出可操作的方案, 同样会受到欢迎。”尤其一些咨询公司、大型集团的管理培训生对此需求较为强烈, 甚至有HR谈到, 我们对学生所学专业不是很强调, 只要素质高、能力强, 我们都要。这不禁让我对综合能力素质进行系统思考, 到底什么是综合能力素质?包含哪些内容?用人单位看重哪些综合能力素质呢?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 我专门对重庆市161名在校大学生、141名高校教师、109名大学生员工、74名用人单位HR就当前大学生在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人格三个方面就业素质的调查, 首先通过访谈让他们谈哪些是综合能力素质, 并进行整合, 统计出来内容较多, 合并同类项包括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25项, 并让他们对这25项综合能力素质进行重要性 (5分制) 打分, 最后按照平均分排序筛选出最重要的四项: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感、学习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要员工能够针对工作的问题实实在在提出解决方案。到单位去工作, 不是简单的解答数学题。在面试时, 面试官也不会问牛顿三大定律是什么?什么是拉格朗日乘数?我们从小学那么多数学、物理等各个学科, 其实很重要一点就是锻炼思维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个小故事, 说一天乘坐电梯, 到8楼的时候突然电梯不动了, 出现了故障, 这个时候有的人会左顾右盼, 有的人会不耐烦地等待, 有些人会发脾气, 但有些人会说, 大家不要慌, 我们找找有没有救援电话, 看能不能跟维修联系上, 如果联系不上我们再怎么这么做。这其实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是一种软实力, 看不见也摸不着, 这世上再好的人才测评的办法也很难将一个人的能力准确测出来, 最好的办法就是做事儿, 不同的人做同一件事方法是不一样的, 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是驴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其二就是责任感, 或者叫职业精神。某HR告诉我, 他们在面试中, 与某求职者约好9点钟见面, 结果等到10点半都未到, 最后打电话没来的原因是天气不好, 雨太大, 以为HR也不会上班。还有面试者去面试的时候穿着短裤、拖鞋就去了。这些都是缺乏职业精神的表现。很多企业非常看重职业精神这一点, 比如新华人寿, 他们“把高素质、忠诚负责的员工视为最宝贵的财富。敬业精神体现在责任感、主人翁意识、为做好工作而主动学习、注重细节、先付出后回报等方面。”应届生在求职时面临三个衔接或三个现实, 那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专业和职业之间、学校和社会之间永远存在着一个小小的空隙, 这个空隙是需要自己去弥合的, 求职者在求职时必须完成由“校园人”向“职场人”的转变。这其中最重要的就在于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职业精神首先体现在职业形象上, 同时也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信誉等方面, 是一个人在职场所展现的形象的集中体现。

学习适应能力是软实力中非常重要的, 求职者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 陌生的企业、陌生的岗位、陌生的人际关系, 这些都需要很强的学习适应能力。中国常用的一句谚语“活到老、学到老”, 不光是表达出一种“生命不止, 学习不止”的学习进取精神, 更是一种乐观的激励。管理学家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这本书远销全球, 其中讲到最重要的道理就是团队学习, 现在企业要建学习型企业, 社会要建学习型社会, 政党要建学习型政党, 不学习是不行了。因此, 有计划的锻炼自己的学习适应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 有HR谈到“企业需要的是能够合作无间、同心同德、完成组织的使命和目的的人。”另一位HR说, 我们需要有一种亲和力, 能够吸引同事跟他合作, 给予他人帮助的人。这说明了团队协作能力非常重要, 社会发展到现在, 可以说没有哪一件事儿在完成过程中不需要与人合作, 没有哪一件事儿不是与人合作之后效率更高。综合能力素质除了这几项重要能力需要有计划培养外, 还指具有的学识、才气、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特长等系统整合。特别求职目标为市场类或管理类岗位, 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综合能力素质。正如那句名言, 专业知识技能能帮你找到第一份工作, 综合能力素质能帮你找到最后一份工作。

篇8:将文化“软实力”打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

中国文化软实力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如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而文化软实力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

1.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本源

中国文化软实力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以和谐文化为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其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现代社会文化最重要的基础。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悠远历史中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不能也不会抛弃的重要资源,是我们树立新时代文化软实力的肥沃土壤。

和谐文化是以中华“和”文化为底蕴的现代社会主题,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主题。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和谐文化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为文化软实力的夯实和发展指明道路和方向。

2.有效的文化软实力

五千年的文明决定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却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糟粕。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文化的的流入及某些国际恶意的文化入侵,也使中国现代社会文化良莠不齐。因此,文化的有效性就成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硬性指标。有效的文化是指这样的文化。首先,它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是使人获得幸福、满足和尊严的文化。其次,它是有凝聚力的文化,是能使人友好相处的文化。再次,它是有特色的文化,是区别于其他文化,又能吸取其他文化之精华,能坚持在众多文化中自信独立。最后,它是创造性的文化,它能够保持灵魂又与时俱进,保持持续前进的步伐。拥有了以上特点的文化,才是能可持续的为造福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的文化。

二、以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硬发展

1.以优秀文化底蕴为基础的文化产业

以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说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软”性内容,那么,文化产业则是其“硬性”特质,前面三个方面属于非经营性文化,构建了我们的精神家园,文化产业则属于经营性文化,它能够夯实我们的精神家园。

控制好文化产业的价值走向,是控制文化有效性,进而加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策略和保障。文化产业是人们所生活接触个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偏颇,必将影响人们的社会观、价值观,进而影响文化软实力的深入发展。

同时,文化也有经济功能而且发展空间巨大,文化产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推动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同时,必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需求是高层次的需求,在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文化需求就会强化并要求得到满足,而且文化需求的市场空间也远较物质需求广阔。随我国经济的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步,文化产业作为人们精神追求的满足者之一,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

越大,文化产业的进步也越来越能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的进步。随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中国文化的吸引力随之提高,中国文化产业也将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更多的取得对国内外人们的青睐,进而进入繁荣发展。

2.优秀文化与社会经济互相促进

文化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需要靠经济硬实力来支撑。同时,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辅助和指导。文化与经济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才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文化软实力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第一,文化软实力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是不可估量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将对培养健康合格的社会人才产生重要作用。而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人才质量的提升,必将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文化软实力推动科学发展。优秀开放的文化有利于社会创造全方位的科学人才,优秀的人才又能推动科学发展,而高的科学水平对经济的推动是不可估量的。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我国工业生产大部分在微笑曲线组装、制造生产环节的低端锁定,而技术、专利生产环节严重欠缺,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的重要因素。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实现由“制造”向“智造”的跨越,实现由“贴牌”向“自主品牌”、由“接单”向“下单”的跨越,必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步。

第三,社会文化软实力是企业文化的基石。社会文化软实力是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的基础,在企业内部,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是其软实力资源,而在企业外部,品牌和服务、社会责任和企业知名度三个方面则是其软实力的资源基础。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企业又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文化软实力在社会文化软实力推动下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上一篇:热网监控系统解决方案下一篇:琵琶行预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