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论文

2022-04-21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是当前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独特柔性路径。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与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力之间关系分析,针对性地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传播策略,即利用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催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的传播新方式,增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跨文化传播的技巧,促进文化传播力,进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旅游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旅游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论文 篇1:

三亚旅游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策略研究

摘要:从一开始毫不起眼的小渔镇,逐渐发展成为今天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三亚市用数十年的时间完成一场华丽的蜕变。在这数十年的发展进程中,三亚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等称号。作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之一,旅游软实力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形象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三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今的瞩目成就,与它雄厚的旅游文化软实力有一定的关系。该文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构建三亚旅游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三亚;旅游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策略

作为文化软实力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旅游软实力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在旅游产品竞争、形象营销和主客双方的文化对比中逐渐形成的,使旅游者服膺和认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从而对其文化偏好进行修正的能力[1]。对于三亚市而言,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硬件设施也逐渐趋于完善。然而,软环境方面的整体创建情况不容乐观,导致三亚旅游市场弊端凸显,造成游客满意度下降。本文以三亚为例,就旅游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相关部门改善三亚旅游软环境、提升三亚旅游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

1 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概述

“软实力”这一词语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由当时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国家拥有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等是“硬实力”,而国家借助自身的吸引力实现国家目标的能力即“软实力”。软实力来源于国家对外政策的吸引力、政治观念和国家文化,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为体制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2]。旅游文化软实力即文化软实力在旅游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基于议程设置角度去分析,旅游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日常生活中各种具有说服力的资产[3]。基于言说框角视角去分析,旅游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日常生活的好客态度以及自诉情况的表现。旅游文化软实力与旅游影响力不同,但它却是旅游影响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2 三亚区域旅游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设计指标体系

本文结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中针对旅游文化软实力构成因素的分析以及旅游系统結构理论,将三亚区域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指标体系分成5大模块,即5个主要指标。分别如下:

旅游环境。旅游环境是旅游文化软实力中一个重要的元素。从某个层面上说,旅游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旅游文化软实力的强弱[5]。旅游环境是一种资源,包括非物质性和物质性两大方面。非物质性方面主要有环境质量、环境状态等。而物质性方面主要有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淡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在本文中,旅游环境包括四项指标,即社会治安状况满意度、旅游服务设施满意度、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比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从理论上来说,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素质水平等会直接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例如,新闻中经常出现游客到了某地方被导游威胁或胁迫,强制性购买当地产品的事件。总的来说,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旅游文化软实力。在本文中,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被划分为四个指标,即游客投诉率的年均下降率、导游从业人员中高级导游占据比重、旅游管理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占据比重、旅游管理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占据比重。从理论上来说,提升这几项指标,就能有效提升旅游文化软实力。

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公共服务涉及管理性旅游公共服务、市场性旅游公共服务、基础性旅游公共服务[6]。本文将旅游公共服务分成四个指标,分别为年均举办旅游节次数、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每万人拥有旅游服务设施数、相关旅游发展政策支持度。这几项指标与旅游文化软实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用来对三亚旅游文化软实力情况进行评价的重要衡量标准。

旅游形象。旅游形象塑造在开发规划旅游资源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能深有体会。一个亲切感人,有着鲜明个性的旅游地形象,可以形成庞大的市场源泉。不仅会让游客当下感觉宜人舒适,还会让游客产生再次光顾的欲望 [7]。在本文中,将旅游形象分成四项指标,即旅游产业贡献率、居民好客度、旅游地知名度、旅游资源品味度。

旅游文化。在旅游文化软实力中,旅游文化是重要的核心素要。旅游内容的丰富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空间时间的延展性、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满足游客多样化文化需求的客观规定性等,这些都让旅游业必须要有与自身发展需要相适合的文化形态。本文将旅游文化分成五个指标,即年均旅游产品开发数、每百万人拥有历史文化博物馆数、每百万人拥有艺术表演团体数、每百万人拥有文物保护的单位数以及每百万人拥有A级旅游景区数。具体情况如下表1:

2.2 指标权重确定

由于三亚旅游文化软实力评级指标体系涉及的指标比较多,所以需要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旅游文化软实力中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建立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中针对旅游文化软实力构成因素的分析以及旅游系统结构理论,本文初步得出三亚旅游文化软实力评级指标,其中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准则层,包含5个因素,另一部分则是指标层,包含21个具体的评价指标,从而建立初步的结构模型。其次,建立模型关系矩阵。建立准确的隶属函数是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关键,并通过各个评价指标样本数据建立模糊关系矩阵。对于越大越优型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r(i,j)=x(i,j)/[x(i)max+x(j)min]。再则,构建判断矩阵,依据n×m模糊评价矩阵构造用来对各个评价指标权重进行确定的n×n判断矩阵。然后进行一致性检验和权值计算。在对判断矩阵进行构造的时候,要求判断大体的一致性。只有当一致性比例CR<0.1的时候,才认为判断矩阵有一致性,这种情况下各个因素的权重才可以被接受。最后,再进行综合重要度计算,得出如下表2:

2.3 三亚旅游文化软实力评价过程

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可以为各项指标的评价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一般来说,对于旅游文化软实力的评价过程主要分成以下几步:其一,采集数据。对某个地区旅游文化软实力进行评价,通常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其中,定性指标一般不能直接得到,通常需要专家进行打分才能获得。比如上述指标体系中的R1、R2、R12、R13、R14、R15、R16这7个指标就是定性指标,需要专家打分才能获得。而定量指标则是指硬性指标,需要通过旅游业发展报告、各类统计年鉴等获得。如果需要的时候还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其二,处理数据。由于度量方式不同,所以需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对各个指标进行转化,利用具体的数值大小将各个区域指标的现状反映出来,方便比较,转化公式为10(yi-ymin)/(ymax-ymin)。最后,再进行综合分值计算并研究发展策略。

3 结论

综上所述,三亚作为一个以旅游业闻名中外的城市,对其旅游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和构造非常有必要。本文粗略地构建三亚旅游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三亚旅游软实力评价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参考,从而达到提升三亚旅游文化软实力,进而推动三亚旅游业更快更好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鞠楠楠,时涛.基于AHP的旅游文化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J].现代商业,2012(19):84-85.

[2] 施亚岚,侯志强,焦珊珊.中国海丝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比较的视角[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2):72-82.

【通联编辑:代影】

作者:陈丽萍 连丽娟 张宏博

旅游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论文 篇2:

基于文化软实力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传播策略研究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是当前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独特柔性路径。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与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力之间关系分析,针对性地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传播策略,即利用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催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的传播新方式,增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跨文化传播的技巧,促进文化传播力,进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传播力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与文化软实力之传播力

从一个整体结构来看,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由多因素和多层次组成的复合体,主要由精神文化(如文化传统、民族习性和意识形态等)和制度文化(通过人力相互往来形成的多种关系、等级、制度和行为方式等)两方面构成[1]。由于文化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感召、传承和渗透,因此,可以将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归纳为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和文化传播力[2],其中,文化传播力是实现文化软实力的工具。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文化内涵和创意元素,更取决于该国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当一种文化被广泛传播时,软实力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也就是说文化软实力与文化传播力强度成正比,因此,文化传播力是实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美国学者萨不尔认为,“文化是传播的同义词,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同构、同质。”[3]生成文化这一概念的源头是传播,即在传播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彼此的差异,为了对这些差异进行表示,最终提出了文化的概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化的本质就是传播。由于文化传播能够给予不同文化主体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机会,因此,文化传播能够有效促进文化的发展。如果一个群体在封闭的同时又缺乏文化传播力,那么,文化几乎是不会发展的。只有提升文化的传播力,才能有效增强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此时,在促进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广泛传播的时候可以采取建立覆盖广泛以及传播快捷的传播体系来实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下作为文化传播中最具有柔性的业态,文化的传播过程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和产品的销售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通过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富于现代感的文化创意,既有传统民族文化的展现,又以超载性的想像力、创新力突破现实的界线,促进旅游者自发地认识、接受旅游目的地国民族文化,对文化传播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最终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的逐渐壮大与我国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形成良性互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与中国文化传播紧密结合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方式之一。

2 基于文化软实力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传播策略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拥有自身的传播权利和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为更好地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要学会用国际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语言、角度来塑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形象。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播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播力强弱,不仅取决于其文化内涵和文化创意元素,还有赖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手段、传播方式和传播能力。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及产品的销售过程就是文化的传播过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跨界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就是文化传播最具柔性的业态,已成为各国向世界输出、宣扬本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和文化产品在世界范围传播的深度、广度和效果的重点性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随着国际旅游活动的迅猛发展,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富有现代感的文化创意,除了能够展现传统民族文化外,更以超载性的想象力和创新力突破现实界限而促进旅游者自觉地认识并接受旅游目的的民族文化。由于其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仅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的逐渐壮大,更与我国不断提升的文化影响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与中国文化传播的紧密结合已经成为有效提升文化软实力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2.2 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催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的传播新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是其有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最明显的特点。这种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的特性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正因如此,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极大的困难和障碍。因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而产生的新型文化形态和新兴传媒产业,对于文化传播渠道的拓宽和文化传播范围的扩大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知道,信息技术革命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作为代表,其不仅带来了以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型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催生了一批如快递信封广告、数字报纸、杂志、广播、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电影以及触摸媒体等信息传媒产业。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特征的新型文化形态和新兴传媒产业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中,将极大降低“活态传承”特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约束,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展示的物质载体和手段的范围。特别是数字电视、网络电视、多媒体等新型文化形态和传媒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相互融合、渗透,其海量信息的储备功能、随時随地浏览及即时搜索的特点,极大地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范围,加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速度,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内容的多样化和创新水平。由此可见,将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高科技传媒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根据传播受众的个性化需要整合传播技术和传播渠道,因此,能够将其最大的优势转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最终大大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播力。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跨文化传播不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还包括各个文化要素的扩散、渗透以及迁移。“跨文化传播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交织在一起,是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必不可少的活动”[4]。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在全球化趋势下,不仅承担着传播本土民族文化的使命,同时还要完成与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进行有效沟通的任务,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增进不同文化主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播效果,从而改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思维习惯和语境下的传播策略。韩国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时候,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发行了中国版、欧美版和日本版等多个不同版本的宣传片。如:在中国发行的旅游宣传片中出现了兵马俑,然后转至韩国传统文化,片末用汉语欢迎中国旅客,始终在整个宣传片中体现中韩血脉相连的文化背景;而在欧美版本中为了迎合欧美人的口味,出现了直升飞机以及滑雪等好莱坞大片式动感形象。在全球信息时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的传播定位,一方面为了突出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应当依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色优势,另一方面要用具有普世性的传播符号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进行包装设计、内核解释。由于中西方存在历史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差异,因此,为了有效提高跨文化传播的预期效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中,在准确判断目标群体的核心准则和价值信仰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文化共性和特点,针对具体的目标群体和预期目的尽量考虑传播主客体的基本文化认知,从而确保跨文化传播信息沟通的有效性,最终增进非文化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对外文化传播的技巧。

参考文献:

[1]孙波.科技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和重要支撑[J].中国软科学,2009(10):67-72.

[2]朱孔来,马宗国.国内外软实力研究现状综述及未来展望[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53-61.

[3]肖小惠.传媒批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98.

[4](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M].闵惠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荣浩

旅游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论文 篇3: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旅游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全面加强海南省旅游文化建设,对于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增强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促进海南省旅游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就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而言,必须充分发挥海南省的文化生态优势,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深度挖掘海南本土文化资源,为海南省旅游业发展注入文化软实力,推进旅游文化产品转型升级;必须充分发挥海南省的区位和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板块,加快海南省旅游文化发展实现战略转型。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旅游文化;文化资源;战略转型

一、海南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及文化软实力发展对海南旅游业的助推作用

国家在全面分析解决影响海南省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的基础上,对海南省的区位发展优势和未来发展战略转型作出了科学判断,把海南省定位在国际旅游岛这一战略高度上,其深层次的目的即是在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海南发展模式”对全国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起到一个重要示范作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海南“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的目标。对海南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是“把海南打造成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以及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建设国际旅游岛为海南省文化软实力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所谓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价值、社会制度、民族特性等要素蕴藏的力量资源及其内化为国家行为、国家政策战略所产生的影响力、同化力和规制力”[1]。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中介因素的各个方面,而“旅游文化实质上是由客源文化、东道文化和服务文化三种文化综合而成的,是在旅游活动和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其定义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2]。海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见》中,对未来的国际旅游岛要求为旅游国际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其中的每一项都与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特别是“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更是直接指向了文化软实力的主题。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标是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因此,为旅游注入文化因子是当前提升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旅游文化软实力发展对海南旅游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加强旅游文化发展研究,将有利于推进海南旅游业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南省旅游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矛盾

(一)海南省旅游文化建设的现状

海南省旅游文化具有鲜明的岛域文化特色。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区看,海南省已经形成了琼北、琼南、琼东、琼西、琼中五大旅游文化区,分别以海口、三亚、琼海、儋州、五指山为中心。从文化形态的角度去看,中原文化、闽粤文化、百越文化、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流放文化、移民文化、海岛边疆文化、海岛生态文化等多种文化相互交汇,丰富多彩。黎族文化、汉族文化、回族文化、苗族文化、红色文化等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海南的黎族历史文化遗产在海南具有标志性意义,其最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是黎锦。2009年10月,黎锦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海南省旅游文化建设存在的矛盾分析

1.良好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不力的矛盾。海南省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宝藏。从汉代以来,中原主体文化和海岛边陲文化在海南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交相辉映,产生出多种多样的旅游文化资源,但目前游客来到海南岛享受到的具有独特性、趣味性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并不多,一些珍贵的文化资源由于保护不力正在逐渐衰落。如黎族文化资源是海南本土文化的精髓所在,现如今黎锦艺术发展举步维艰。传统工艺品生产设计技艺在流失,历史上黎族地区出产的藤器、黎锦、黎单、黎幕、龙被等精美的手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而现有的旅游纪念品由于缺乏特色、技艺已被市场所冷落。

2.旅游文化资源亟待挖掘研究与政府投入支持不够的矛盾。海南省一度强调以工业作为主导,旅游业仅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单一,制造业不发达,导致财富积累太慢,经济总量规模太小,政府财力薄弱,难以为挖掘和发展旅游文化提供硬实力支撑。要发展海南旅游业,就必须对海南省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脉络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但目前很多研究还刚刚起步,且投入不够。在旅游产业高速发展和缓慢的海南文化历史研究整理的博弈中,最终使旅游文化产业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达不到理想目标。再加上政策扶持不力、管理秩序混乱、旅游服务的口碑不佳、缺少文化包装和有效宣传等原因,最终导致海南旅游业发展滞后。

3.旅游文化建设的高品味要求与人才素质不高的矛盾。专业人才的规模和质量是现代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人才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海南现代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急需创新型人才的加盟。海南省目前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适应海南发展旅游文化和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需求。人才的积累和集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教育培训和移民政策的问题,还牵涉到人力资本开发和管理、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等。适合人才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时尚的、富有情调的生活软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4.旅游文化超前发展和市场需求拉动不足的矛盾。旅游市场的充分需求是促进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强力的市场需求拉动,旅游文化要素就不会充分发育和成长,这又与创新文化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转型密不可分。由于缺乏文化创新意识,海南省旅游业一直缺乏创新,未开发新旅游项目以吸引游客。自建省以来,海南省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产值总量太小,不成气候;管理体制陈旧,体制改革滞后;市场主体发育不良,产业开放程度不高,市场化程度较低;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差,投资环境不尽人意”[3]。这种状况与全国掀起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新浪潮相比,显然是不相适应的。

三、海南旅游文化发展战略转型策略分析

(一)构建海南旅游文化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目前,国际旅游岛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设重点在海岸沿线和东部,如何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是海南旅游首先要考虑的战略问题,也是真正建成国际旅游岛的难点所在。按照海南省政府设计的“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蓝图,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省东西南北中实现良性互动,打造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可为海南岛旅游文化业发展提供坚实后盾。当前,就旅游业发展而言,应借助北部湾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尽快推进海湾的西岸整体开发,跟雷州半岛、广西省加强区域合作,打造海南省西线旅游。在中部打造成国家公园,充分发挥热带雨林等生态优势,全面整合资源,建设成为在世界上具有高度吸引力的国家公园。以东中西三条南北走向的交通主通道为主轴,形成南起三亚市北至海口市,经陵水县、万宁市、琼海市、文昌市的东部椰树海岸;经乐东县、东方市、昌江县、儋州市、临高县、澄迈县的西部金色海岸;经保亭县、五指山市、白沙县、琼中县、屯昌县、定安县的中部原生态旅游带,形成东中西并举、山海互补的旅游文化新格局。壮大以三亚市为中心的琼南旅游湾、以海口市为中心的琼北旅游圈、以儋州市为中心的琼西旅游带、以琼海市为中心的琼东旅游区和以五指山市为中心的琼中旅游区五大旅游板块。建立“大旅游岛”概念,以五大旅游经济功能区作为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行政一体化制度建设的平台推进城乡一体化。“通过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紧密结合,打破与此不相适应的行政壁垒,实现城乡资源利用最大化”[4]。在更大范围整合、优化城乡旅游文化资源配置,统一户籍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最终趋向是全省城乡旅游业发展水平与中心城市趋同。

(二)发挥当地文化生态资源优势,推进统筹城乡和旅游的综合改革

海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大都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海南城镇的历史。当地政府应借国际旅游岛建设政策东风,在全国率先推进统筹城乡和旅游的综合改革,按照“大区小镇、大城小村”的思路,将具有独特的旅游、文化、生态等资源的镇、村打造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度假群落、专业化旅游城市和国际化休闲旅游度假区。以海口省为例,海口市有诸如白玉蟾、丘浚、海瑞等海南历史名人,拥有骑楼、海瑞墓、五公祠等众多的文物古迹、近现代纪念建筑物、历史文化街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多处,具有很高的人文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10年6月,海口市已经确定首批六个旅游风情小镇和两个特色村庄。在“六镇两村”的规划中充分体现了保护与节约的协调,绿地与景观规划的统一,同时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相结合,这也将是未来整个海南生态旅游文化建设的趋势之一。

(三)提升品位,不断推进旅游产品走向专业化

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旅游业从观光旅游迅速向休闲度假游时代过渡。旅游消费取向的变化导致旅游行为方式的彻底改变。海南岛是国内外公认的“生态岛”、“健康岛”、“长寿岛”“欢乐岛”、“阳光岛”,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而衍生出海南省优质文化生态环境,为发展海南岛文化休闲与养生游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条件。当前,急需对海南省文化休闲旅游市场和旅游文化产品进一步细化,推出不同群体需求的细分市场和专项旅游文化产品。需对其原有旅游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景观资源一般的观光型景区需进行产品文化休闲化改造,进行二次开发,在医疗、养生、保健、康体、休闲娱乐等项目上进行创新开发,使海南旅游从景区旅游向休闲度假养生旅游转换,尽可能拉长游客在岛的旅游时间,避免一次性旅游消费。应注重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既重视发展国际旅游岛的旅游业,也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国际旅游岛文化品位。

(四)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创新机制与体制

海南省政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发挥政府在海南省旅游文化开发中的主导、协调功能,加大对资源整合、区域旅游合作的力度,将旅游产业各要素以及社会服务要素更好协调起来,打造新型旅游服务体系;二是应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旅游职业教育的办学、培训,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应给予支持;三是应加快海南省旅游机制与体制创新,学习香港、新加坡等旅游发达地区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加强海南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协调能力和政策调研制定的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行业联合会的自律和监管作用;四是应从财力、政策和人才上对海南历史文化的研究、整理和挖掘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五是加大海南文化及旅游市场的开放力度,引入新的旅游文化产品。政府有关文化和体育部门应在引进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体育和演艺活动上应给予更宽松的政策、经费支持。

(五)深度整理、挖掘本土旅游文化资源

应尽快建立“海南民族历史文化与海南旅游发展”的研究机构,把海南丰厚的人文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谐地结合起来,为高水平发展海南的旅游业服务。组织对海南历史文化代表人物及著作的研讨活动,开展对海南黎族、苗族文化、古人类文化遗址如落笔洞等文化遗址的研讨活动,认识海南地域文化和民族旅游文化的文化个性,探讨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审美价值。发掘海南的海洋文化,如儋州古盐场文化风貌、临高渔歌、海神崇拜等与海洋有关的传统民俗文化,拓展海南省区域文化的空间,丰富海南省区域文化的内涵,为海南省区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带来新的活力。

(六)善于对旅游产品进行包装和有效宣传展示

从本质上讲,游客主要消费的是文化,文化是游客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但大众游客往往只能感知到文化的一些表层元素,诸如景区导游的解说、雕刻、题字、绘画、景区周围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等。文化元素在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但只有经过充分解说与合理展示让游客真正感受到的文化,才能发挥文化的“灵魂”作用。文化力量已成为海南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海南岛的自然生态优势已经为休闲度假养生游提供了天然的资源,海南省政府更应注重对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包装与有效宣传展示,这样才会使海南旅游文化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正良.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3.

[2]崔家善.以旅游文化引领旅游支柱产业发展[J].学术交流,2009(3).

[3]曹锡仁,张学泮,彭京宜.策论海南[C].海口:南方出版社,2007:54.

[4]迟福林,夏锋,甘露,张娟.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应重视四大问题[N].上海证券报,2010-03-22.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课题组

上一篇:民办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论文下一篇:浅谈信息技术需求及框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