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绪论

2024-04-20

教学设计绪论(精选6篇)

篇1:教学设计绪论

《学前心理学》绪论部分教学设计

职教中心 张惠琴

授课类型

新授 学时数 2 教学目标

1.知道学前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任务。

2.能够解释心理现象、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等概念。

3.能够举例说明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基本内容。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思考

1、如何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文章,复述有关心理内容的故事。有的讲述杨修之死的故事,突出曹操的嫉妒和多疑,有的讲述周瑜和诸葛亮的冲突,指出心胸狭窄带来的危害等,以此引出本课的话题。

二、让学生看书,了解本章节的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3、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前面提到的观察就是知觉,知觉与记忆都是认识过程;痛恨与可怜属于情感,男孩与女孩兴趣不同则属于个性,勇敢与文静则是气质。师总结

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目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心脏也能产生心理,因为一名曾做过 换心脏手术的人在术愈后常常光顾酒吧、大吼,这是他不曾有过的行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是交通事故中捐赠心脏的人的嗜好。目前对此现象仍无法解释。

讨论:梦境属于心理现象吗?

师总结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梦是认识过程中的想象。师举例让学生讨论

一次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作嘉宾,主持人请他谈成功之道,他淡淡一笑,说:出 题考考你们吧。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必经之路,你会怎么办? 有学生说绕道,有学生说游过去。我说出了商人的做法:为什 么非要淘金,为什么不买条船开始营运?讲此故事的目的是成功在于想他人不 曾想的,此故事是让学生明白对待事情思维各异,想象不同。是心理过程中的认识过程。

三、师强调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在讲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言语、情绪、意志、个性、社会性等这些章节时都会提到它们是何时产生的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在每章会提到什么心理现象的发生 或一般趋势。

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研究每个心理现象的各自特点和规律。

四、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一)阐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表现(发展趋势、年龄特征、个别差异); 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顺序和发展的趋势以及随着年龄的增 长,学前儿童各种心理活动所出现的变化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二)揭示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制。揭示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说明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儿童心理的变 化,这些因素又如何制约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82 年德国生理心理学家蒲莱尔(W·Preyer)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1.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实践意义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作为未来的 幼儿教育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育工作 成效,科学的教育儿童,还能巩固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放视频,让学生观察学前儿童做游戏过程

师建议:这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语言、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并形成记日记的习惯。思考题:

1、为什么孩子的父母双休日带孩子比上班还累,而幼儿园的老师天天带孩子不觉得怎么费劲?

2、【案例分析】在长沙生活的孩子,有的在 5 岁时既可以说长沙话,也可以学 父母说其它的方言,还可以在幼儿园说普通话,而许多大学毕业后从外地分配的成年人在长沙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却说不好长沙话。这是为什么?(错过了语言 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一个最佳年龄段。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期间为儿 童提供适当的条件,就会有效的促进这方面心理的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将来很难弥补。(结合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回答)

篇2:教学设计绪论

【教学目的】 阅读目标

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

2.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3.了解序言的写作体例。情意目标

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2.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点拔引导,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讲练结合,通过练习提高文本阅读的可操作性。媒体设计

1.拟采用图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2.有条件可在课前播放有关介绍达尔文的影视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投影 达尔文头像

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进化论之门。

二.解题: 1.板书课题 投影

辨析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与否。(1)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2)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3)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序言。(4)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关于“导言”。导言即绪论。书的前面有一篇导言,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

3.介绍达尔文及其进化论。请一位学生读浅释1,教师补充。投影

查理·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min,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 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随后骏马征服 《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摘自《辞海》(1999年版)投影:

进化论 亦称“演化论”,旧译“天演论”。通常指生物办的进货理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门。进化论一词最初是拉马克提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得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摘自《辞海》(1999年版)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A.速读课文

a.画出文中结论性的语句;b.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B.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文章结构和段意的理解,请一位同学回答;C.教师板书并明确。整理成书的过程(1)

写作经过 提前发表的原因(2)(1—3)内容过简的原因(3)物种由演变而来(4)

基本观点 介绍研究的方法(5)(4—7)家养变异的作用(6)强调观点的正确(7)

(解说:通过速读,整体感知文章并初步筛选出文章的关键句及主要观点;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全文;通过简洁的段意概括,意在培养学生提炼观点、准确表达的语用能力。)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请一位学生说出其所画的关键句,而后集体加以确认。明确:什么是关键句?有哪些类型?

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结构的特点。其类型为:

A、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点示主要事理的语句。

如:第1段“„„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第2段“„„这也是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一个原因。”

第4段“„„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B、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的推进。

如:第4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总提句清晰地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第5段“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这个过渡句提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

第7段“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C、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层次。

如:第4段、第6段、第7段都反复说“生物的各,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2)如何筛选关键句? 明确:从内容入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入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3.欣赏品味

思考: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文字。

学生讨论,圈点。明确:

第1段,从“远航”(1831年)到“现在”,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二十几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2段,“华莱斯先生„„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并结合注释4,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3段,指出本书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出”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虚的精神。

第4段,“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第5段,“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7段,“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板书:长期考察,实事求是,谦虚审慎,决不轻率,亲身实践,不避缺陷,毫不动摇。

4.课堂训练

印发以下材料(或投影),课堂讨论完成。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982年,英国伊丽莎白皇家学院的科学家加德纳提出了一种新的学说,这一学说认为(a),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b)的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而是起源于共的祖先—“哺乳鸟”。这一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是2.25亿年前从古代爬行动物中分出来的,因而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比爬行动物更接近。与众不同的是,加德纳提出这一学说时,并不像以往的动物进化研究者那样主要依据古代动物的化石资料,而是依据对不同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的比较。

画横线的句子中,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各是什么? 1.认为(a)2.认为(b)提示:本题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回答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从本质上说,就是理解关键句的含义,把握两种不同学术见解。要正确回答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可以借助句子结构分析。画线句子是复杂单句,作为谓语“认为”所认定的内容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像伎观点所认为的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而是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哺乳鸟’。”“认为(a)”所认定的内容包括“不像”、“而是”两个侧面,也就是从否定和肯定这两个角度说的。“认为(b)”所认定的内容正好是“认为(a)”所否定的内容。可见“认为(b)”所认定的是“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

5.课堂小结

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求得知识,以丰富自己,不断完善看书的知识结构。今天的这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而且通过对作者说明性导

言的阅读,使我们在整体感到遗憾知文章内容和思路的基础上,学会了如何发现关键语句,懂得了正确理解关键语句对理解文章的作用,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后的阅读实践。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琐忆》中鲁迅曾说:“进化论牵制过我,但也有过帮助。”怎样理解这句话?请加以思考。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片段。附:课堂板书设计:

整理成书的过程(1)长期考察

写作经过 提前发表的原因(2)实事求是(1—3)内容过简的说明(3)谦逊审慎 物种由演变而来(4)决不轻率

篇3:有机化学绪论课的教学

一、从有机化学的概念出发让学生明确有机化学的内涵及研究范畴

作为一门新课的开始, 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导课方法与风格, 但开始都是为了向学生介绍有机化学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有机化学的内涵, 明确其研究任务及范畴。学习的过程总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过程, 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向学生展示丙酮、酒精等常见有机溶剂, 维生素、蛋白质及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从天然动植物提取的活性天然药物分子如紫杉醇的分子结构及实物图片, 同时也展示金属、盐类等无机物的结构与图片, 让学生对有机物与无机物性质上的差别有个感性的认识, 得出“有机物即有生机之物”的初步判断;由于结构决定性质, 教师再引导学生从组成与结构上找出有机物的共同点, 即在组成上都可以看做是碳氢的衍生物, 很自然得出有机化学是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学, 而碳酸钙、碳的氧化物等在性质上与有机物差别太大, 属于无机物的范畴, 并让学生明确有机化学的研究任务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及相关理论等方面,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从有机化学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是激发学生热爱一门课程的原动力。任何一门新课在开始时,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也是绪论课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对于刚接触有机化学的学生, 教师总免不了要向学生介绍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从学科的创立到至今, 有许多里程碑式的标志性事件和人物, 教师应当在备课时系统地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收集好人物图片、事迹等相关素材, 做好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并茂的媒体资料、教师动人的讲解, 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浓厚兴趣。1828年德国化学家韦勒合成了尿素, 突破了“生命力论”的影响, 标志着有机化学的诞生1];而上个世纪中叶Woodward等人合成了维生素B12、叶绿素等复杂的分子, 把有机合成发展到一个难以置信的高度, 标志着有机化学进入了艺术时代2-3];接着Corey等人创立的逆合成法把有机化学带到一个理性的高度, 标志者有机化学已进入科学发展的时代3];当今Schreiber等人通过研究活性有机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而创立起来的化学生物学, 标志着有机化学已进入化学生物学时期, 正在不断地和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高度融合, 步入全新发展的新阶段4]。在这些大师所合成的复杂的分子结构及事迹面前, 学生在听教师讲述的过程中, 会不知不觉地产生崇敬之情, 并激发起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与热情, 在许多学生内心里种下学好有机化学、做出杰出贡献的想法。

三、从有机化学的地位和作用来激发学生学好有机化学的志向

说起有机化学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应从有机化学在化学及相关学科发展的地位、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实际的应用两大方面来阐述。一方面, 有机化学 (含高分子化学) 作为化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被喻为化学的“四大金刚”, 自然在化学学科中拥有起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其它学科相应的课程如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材料化学等密切相关, 是学好后续课程的基础。同时从学生的切身利益来讲, 是一门化学类专业考研的必考科目。作为教师, 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画出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图, 并列举必要的数据如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数量递增对比等, 以及一些高年级同学学习有机化学的感言, 通过这些会很容易让学生明白有机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及“比较好懂, 学好却不易, 必须下功夫, 认真对待”的想法。另一面, 教师更应从有机化学在工农业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来阐述。为了更直观地展示, 教师在课前应精心准备, 选择些关于有机化学应用的图片和数据, 比如石油化工、医药工业、食品工业、农药的一些生产图片乃至生物圈中“碳的循环”、人体的生化反应等图景并配以相关数据等, 向学生展示有机化学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让其明白今后无论从事哪个行业的工作, 都离不开有机化学。通过这些丰富而形象的媒体资料、教师的讲述及学生的讨论,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责任与使命感, “学好有机化学, 在将来的国民经济建设中大显身手”的想法会在许多学生的心目中萌芽。

四、让学生了解教材的框架体系及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在绪论课的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对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结构框架有个概貌性的了解, 比如讲述的内容、所需学时、重点难点章节等, 以便对有机化学有个全局性的认识和心理准备, 有利于后续的学习。大学有机化学无非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各类型化合物的学习。基本理论的学习包括分子成键理论、有机立体化学、波谱学及周环反应、有机反应机理等内容, 而各类型化合物的学习则始终贯彻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主线, 故教材在化合物章节的编排都按各类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物理及光谱学性质、化学性质、制备、应用来组织内容。很显然有机反应是这些内容的核心和重点, 而结构决定性质。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简洁的把教材的章节体系结构展现出来, 在学生有个概貌性了解的基础上再讲述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学好有机化学。当然, 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是要融合到各章节的具体内容中传授才会更有针对性, 但在绪论课中有机化学学习的基本思路学生还是可以领会的, 并能对后面的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学化学课的学习中, 学生初步接触过有机化学, 往往会用中学的思维方式看待有机化学的学习。而在大学阶段, 有机反应众多且很复杂, 靠“死记”和“题海战术”的方法是不可能掌握的, 作为教师应该马上纠正以往养成的不良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举个学生容易理解的反应, 让学生理解反应机理的基础上, 让学生观察, 抓住问题的本质;再引导他们归纳出该类反应的“共同特点”, 根据这个共同特点就不难写出同类反应的其它个例。如双键加成反应的取向问题等, 无非是“异性电荷相吸”的一个过程, 只要分析好底物中双键两端及试剂的相对电荷分布, 就很容易得出答案。上例虽然很简单, 但是“抓住反应的本质, 归纳整理出特点”却是学习所有有机反应的共同方法, 今后学生遇到更复杂的反应, 教师采用该法, 稍加引导, 学生就不觉得难掌握了。故在绪论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在学习方法上适当加以引导, 并在以后的具体内容教学中逐步突破学生以往的思维习惯,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才能让学生“学起来轻轻松松, 用起来得心应手”。

上述仅是笔者在绪论课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的体会, 许多方面并没有提及, 而对这些问题, 不同的主讲教师都有适合本校学生的一套独特方法。总之, 有机化学绪论课是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开始, 在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搞好有机化学绪论课的教学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作为教师在绪论课中, 最重要的是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有机化学的框架和学习方法, 这样就达到绪论课教学的目的了。

参考文献

[1]曾昭琼.有机化学 (上册) 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14.

[2]陆国元.有机反应与合成 (第一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1.

[3]Desmond M.S.Wheeler.R.B.Woodward和当代有机化学[J].杨雪梅, 译.有机化学, 1986, 1:69-78.

[4]Corey E.J.Chen X.M.The logical of Chemical Synthesis.New York:John Wiley&Sons, 1989:1-98.

篇4:《〈物种起源〉绪论》教学设计

《〈物种起源〉绪论》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科学之光”板块的第一篇课文,此文既是一篇典型的绪论,又是一篇科技说明文。作为绪论,该文介绍了《物种起源》一书的写作过程、主要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作为科技说明文,该文体现出一般“科普说明文“的体式特征,具有“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等特点。根据王荣生对阅读对象和阅读层次的划分,科学普及文章属于阐释类信息,其阅读层次应主要是理解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①因此本次教学设计立足实用文的文体特征,根据阐释类信息的理解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层次,确定了文本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重视实用文阅读方法与策略指导,通过理解性阅读的四个步骤(预设视觉表征;用勾划、批注、摘要提取单个关键信息;用图表、图形、图画将信息结构化;将视觉表征内化)展开教学。

【设计目标】

1.学会运用可视化阅读策略,提取关键信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明确作者的立场以及作者关于《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

3.体认科学家严谨、审慎的科学态度和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

4.了解《物种起源》一书的基本内容,对科普类书籍产生一定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阅读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扉页上的《致同学》 一文,了解这篇文章对学习整本教科书的作用。

2.本文作为《物种起源》一书的绪论,是写给谁的呢?文章可能会包括什么内容呢?

明确:本文是写给那些不了解、想要读、正在读或读过《物种起源》一书的读者的。文章内容可能有:作者是如何写成这部书的;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关于物种起源的观点;作者想要感谢的人;作者对这部书的评价;给读者提供的阅读指南,等等。

3.本文对于阅读《物种起源》一书有何作用呢?

明确:激发阅读兴趣;提供阅读指南;了解写作背景。

二、文本阅读四步

第一步:预设视觉表征

1.列出关于本文写作内容的推测,预估你想要提取的信息有哪些?你认为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

2.根据你的推测,快速阅读本文,用勾划批注法划出你想要提取的信息。

第二步:提取关键信息

1.全班讨论:说一说你划出了哪些信息?批注出哪些关键词?

明确:

第1段:“在1837年我就想到”“五年的时间内”“1844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充”“从那时候起,一直到现在”“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表明我并没有草率地做出结论”。

第2段:“现在(1859年)我的工作行将结束”“这也是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一个原因”。

第3段:“未必完备”“这是这里所不能办到的”。

第4段:“表示谢意”。

第5段:“关于物种起源”。

第6段:“搞清楚变异和适应的途径是十分重要的”“我相信这种研究具有高度价值”。

第7段:“第一章”“然后”“下一章”。

第8段:“第四章”“下一章”“以下的五章”“第十一章”“在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第十四章”“最后一章”。

第9段:“我毫不怀疑地认为”“我完全相信”“我还相信”。

2.全班讨论:你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吗?文章还多出了哪些想要的信息?试将这些信息归类。

3.全班讨论:比较提取的关键词和勾划出的信息,思考这些信息和关键词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并标示出其逻辑关系。(见表1)

4.方法总结:找文章的关键句,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从出现的频率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

第三步:信息结构化

1.《物种起源》著书过程

(1)根据达尔文的写作经历,以你认为最恰当的方式归纳《物种起源》一书的写作过程。

(2)根据著书时间轴,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从中又能获得什么启发?

明确:达尔文创作《物种起源》一书有四个阶段:1831年—1836年,观察搜集阶段;1837年—1842年,整理思考阶段;1842年—1844年,充实拟纲阶段。作者为自己的研究花了27年时间,他说明那些琐碎的事情,是为了表明“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严谨、审慎的科学态度。

2.《物种起源》出版原因

根据第二步中提取的关键信息,说明作者提前出版《物种起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的健康状况;华莱士的研究;莱尔爵士和胡克博士的鼓励。

3.《物种起源》性质说明

(1)作者用一个词来形容《物种起源》一书,这个词是哪个?他认为本书是怎样的?

明确:《物种起源》是“摘要”,“这个摘要一定不够完善”。

(2)了解了《物种起源》的著书阶段、出版原因以及性质说明,你有何启发?

明确:这三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正因为有“提前出版”的三个原因,所以《物种起源》只能是“摘要”性质, 所以才存在论据过简的问题;假若没有“提前出版”的三个原因,恐怕达尔文在研究了27年后, 还不会将《物种起源》“轻率”出版。

4.根据第二步中提取的关键信息和关键词说说作者关于《〈物种起源〉绪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吗?

明确:(1)作者关于物种起源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物种起源》一书的内容。(2)物种不是不变的,是由同属的物种演变而来的;自然选择是变异的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

第四步:将视觉表征内化

1.结合前面的讲解,总结出《〈物种起源〉绪论》的写作内容。

小结:由此可总结出一般绪论的内容(包括介绍书的写作过程、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指出书的特点和优点,增强读者阅读欲望和兴趣,为读者提供阅读指导和方法等。

2.学习《绪论》后,你打算继续阅读《物种起源》一书吗?你认为本文的哪些内容对阅读《物种起源》有帮助?

明确:略。

三、阅读思考

1.反思性阅读:对比《绪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作者的用词,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1)第一部分中,作者因不能为一些叙述“提出参考资料和证据”,而出现“必然不完善”“时常注意”“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等词句,用词小心、谨慎。第二部分,“不合理”“毫不怀疑地主张”“是错误的”“充分相信”“相信”等词语表示出斩钉截铁的语气。前后两部分用词和语气形成鲜明对比。(2)虽然达尔文认为自己在物种起源问题上“极不了解”“还有许多不能解释”,但基于一定的有说服力的自然证据,基于自己研究物种变异的方法(家养、栽培),他才对自己的结论深信不疑。可以看出,达尔文作为科学家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态度。

2.批判性阅读:达尔文历时27年才出版《物种起源》一书,你如何看待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物种起源》在出版时还“不够完善”,但作者仍然出版了这一部书,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略。

四、拓展训练

运用本次所学的阅读策略阅读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湖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的《译者序》,并以恰当的形式归纳该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①王荣生:《实用文教学教什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0-51期。

篇5:机械设计教程-绪论

1.研究对象

机械应用实例:内燃机

机械是机构和机器的总称,

机构是指一种用来传递与变换运动和力的可动装置。

机器是指一种执行机械运动装置,可用来变换和传递能量、物料和信息

(1)机构指一种用来传递与变换运动和力的可动装置。如常见的机构有带传动机构、链传动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连杆机构、螺旋机构等等

(2)机器是指一种执行机械运动装置,可用来变换和传递能量、物料和信息。由实例可看出,各种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是各种机构。所以可以说,机器乃是一种可用来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与信息的机构组合体。

(3)机器的结构传统的机器由如下三个部分组成:

原动件—传动部分—执行部分

现代机器一般由如下四个部分组成原动件—传动部分—执行部分

2.研究内容

1)机构的组成及其自由度的计算

2)机构的运动分析

3)机构的力分析和机器动力学分析

4)常用机构的分析与设计

5)机构的选型与组合

3.学习的目的

为学习后续课程和掌握专业知识大好基础

为毕业设计提供机械设计知识

4.掌握本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

二、械设计基本要求和一般程序

1.机器应该满足的基本要求

(1)使用性要求

实现预定的功能,满足运动和动力性能的要求)(功能性要求)

(2)经济性要求

这是一个综合性指标,表现在设计制造和使用两个方面,

提高设计制造的经济性的途径有三条:

1)使产品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

2)运用现代化设计制造方法;

3)科学管理。

提高使用经济性的途径有四条:

1)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2)提高机械效率;

3)延长使用寿命;

4)防止无意义的损耗。

(3)安全性要求有三个含义:

1)设备本身不因过载、失电以及其它偶然因素而损坏;

2)切实保障操作者的人身安全(劳动保护性);

3)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4)工艺性要求

这包含两个方面1)装配工艺形2)零件加工工艺性。

(5)可靠性要求

要求机械系统在预定的环境条件下和寿命期限内,具有保持正常工作状态的性能,这就称为可靠性。

2.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准则及一般步骤

(1)根据零件的使用要求(如功率、转速等),选择零件的类型及结构型式,并拟定计算简图。

(2)分析作用在零件上的载荷(拉、压力,剪切力)。

(3)根据零件的工作条件,按照相应的设计准则,确定许用应力。

(4)分析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按照相应的设计准则,确定零件的基本尺寸。

(5)按照结构工艺性、标准化的要求,设计零件的结构及其尺寸。

篇6:机械类毕业设计绪论

绪论

1.1 组合机床的特点

组合机床是由大量的通用部件和少量专用部件组成的工序集中的高效率专用机床。它能够对一种(或几种)零件进行多刀、多轴、多面、多工位加工。在组合机床上可以完成钻孔、扩孔、铣削磨削等工序,生产效率高,加工精度稳定。组合机床与通用机床、其他专用机床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组合机床上的通用部件和标准零件约占全部机床零、部件总量的70~80%,因此设计和制造的周期短,投资少,经济效果好。

(2)由于组合机床采用多刀加工,并且自动化程度高,因此比通用机床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劳动强度低。

(3)组合机床的通用部件是经过周密设计和长期生产实践考验的,又有厂成批制造,因此结构稳定、工作可靠,使用和维修方便。

(4)在组合机床上加工零件时,由于采用专用夹具、刀具和导向装置等,加工质量靠工艺装备保证,对操作工人水平要求不高。

(5)当被加工产品更新时,采用其他类型的专用机床时,其大部分件要报废。用组合机床时,其通用部件和标准零件可以重复利用,不必另行设计和制造。

(6)组合机床易于联成组合机床自动线,以适应大规模的生产需要。

组合机床常用的通用部件有:机身、底座、立柱、动力箱、动力滑台,各种工艺切削头等。对于一些按循序加工的多工位组合机床,还具有移动工作台或回转工作台。

动力箱、各种工艺切削头和动力滑台是组合机床完成切削主运动或进给运动的动力部件。其中还有能同时完成切削主运动和进给运动的动力头。

机身、立柱、中间底座等是组合机床的支承部件,起着机床的基础骨架作用。组合机床的刚度和部件之间的精度保持性,主要是由这些部件保证。

1.2 组合机床的分类和组成组合机床的通用部件分大型和小型两大类。大型通用部件是指电机功率为1.5-30千瓦的动力部件及其配套部件。这类动力部件多为箱体移动的结构形式。小型通用部件是指电机功率甾.1-2.2千瓦的动力部件及其配套不见。这类动力部件多为套筒移动的结构形式。用大型通用部件组成的机床称为大型组合机床。用小型通用部件真诚的机床称为小型组合机床。按设计的要求本次设计的机床为大型通用机床。

组合机床除分为大型和小型外,按配置形式又分为单工为和多工位机床两大类。

单工位机床又有单面、双面、三面和四面几种,多工位机床则有移动工作台式、回转工作台式、中央立柱式和回转鼓轮式等配置型式。本次设计的机床为单工位双面铣床。

1.2组合机床的国内、外现状

世界上第一台组合机床于1908年在美国问世,30年代后组合机床在世界各国将到迅速发展。至今,它已成为现代制造工程(尤其是箱体零件加工)的关键设备之一。

现代制造工程从各个角度对组合机床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而组合机床也在不断吸取新技术成果而完善和发展。

1.2.1国内组合机床现状

我国加入WTO以后,制造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组合机床行业企业适时调整战略,釆取了积极的应对策略,出现了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截至2005年4月份.组合机床行业企业仅组合机床一项,据不完全统计产量己达1000余台,产值达3.9个亿以上,较2004年同比增长了10%以上,另外组合机床行业增加值、产品销售率、全员工资总额、出口交费值等经济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新产品、新技术较去年年均有大幅度提髙,可见行业企业运营状况良好。

(1)行业企业产品结构的变化

组合机床行业企业主要针对汽车、摩托车、内燃机、农机、工程机械.化械机械、军工、能源、轻工及家电行业提供专用设备,随着我国加入WT0后与世界机床进一步接轨,组合机床行业企业产品开始向数控化、柔性化转变。从近两年是企业生产情况来看,数控机床与加工中心的市场需求量在上升,而传统的钻、镗、诜组合机床则有下降趋势,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学会的《机床工具行业企业主要经济措标报表》是统计数据显示,仅从几个全国大型重点企业生产情况看,2003年生产数控机床890台,产值16187万元,生产加工中心148台,产值5770万元:2004年生产数控机床985台,产值25838万元,生产加工中心159台,产值7099万元:而2005年,截至4月份,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产值已接近2003年全年水平,故市场在向数控、高精制造技术和成套工艺装备方面发展。

(2)行业企业的快速转变

“九五”后期,在组合机床行业企业的50多家组合机床分会会员中,仅有两家企业实行了股份改造,一家企业退出国有转为民营,其余的都是国有企业。而从2001至2002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先后有十几家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一些小厂几乎全部退出国有转为民菅.现在一些国家重点国有企业也在酝酿股份制改造,转制已势不可档。

1.2.2 国外组合机床现状

80年代以来,国外组合机床技术在,满足精度和效率要求的基础上,正朝着综合成套和具备柔性的方向发展。组合机床的加工精度、多品种加工的柔性化以及机床配置的灵活多样化方面均有新的突破性进展,实现了机床工作的程序化、工序高度集中、高效短节拍和多功能指导控制。组合机床技术的发展趋势是:

(1)广泛的应用数控技术

国外主要的组合机床生产厂家都有自己的系列化完整的数控組合机床通用部件,在组合机床上不仅一般动力部件应用数控技术,而且夹具的转位或转角、换箱装置的自动分度与定位也都应用数控技术,从而进步提高了组合机床的工作可靠性和加工精度。广州标致汽车公司由法国雷诺公司购置的缸盖加工生产线,就是由三台自动换箱组合机床组成的,其全部动作均为数控,包括自动上下料的交换工作台、环形主轴箱库、动力部件和夹具的运动,其节拍吋间为58秒。

(2)发展柔性技术

80年代以来,国外对中大批生产,多品种加工装备釆取了一系列的可调、可变、可换措施,使加工中心的发展,开发了二坐标、三坐标模块化的加工单位,并以此为基础组成了柔化加工自动线。这种结构的变化,即可以实现品种加工要求的调整变化快速灵敏,又可以使机床配置更加多样化。

(2)发展综合自动化技术

汽车工业的大发展,对自动化制造技术捉出了许多新的需求,大批量生产的高效率,要求制造系统不仅能完成一般的机械加工工序,而且能完成零件从毛坯进线到成品下线的全部工序,以及下线后的自动码垛、装箱等。德国大众汽车公司KASSEL 变速箱厂1987 年投入使用的造价9000万马克的齿轮箱和离合器壳生产线,就是这种综合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典范。该系统由两条相似对称布置的自动线组成,三班制工作,每条线日产2000件,节拍时间为40秒。全线由12台双面组合机床、18台三坐标加工单元、空架机器人、线两端的毛坯库和三坐标测量机组成,可实现3种零件的加工。空架机器人完成工件下线的码垛装箱工作。随着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装配、试验、检测、淸洗等装备的专业生产厂家,进一步提高了制造系统的配套水平。

(4)进一步提高工序集中程度

国外为了减少机床数量,节省占地面积,对组合机床这种工序集中程度高的产品,继续釆取各种措施,进一步提髙工序集中程度。如釆用十字滑台、多坐标通用部件、移动主轴箱.、双头镋孔车端面头等组成机床或在夹具部位设置刀库,通过换刀加工实现工序集中,从而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的效能,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1.3机床设计的目的、内容、要求

1.3.1设计的目的机床设计毕业设计,其目的在于通过机床主运动机械变速传动系统的结构设计,使我们在拟定传动和变速的结构方案过程中,得到设计构思、方案的分析、结构工艺性、机械制图、零件计算、编写技术文件和查阅资料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基本设的设计方法,并培养了自己具有初步的结构分析、结构设计和计算能力。

1.3.2设计内容

(1)运动设计根据给定被加工零件,确定机床的切削用量,通过分析比较拟定传动方案和传动系统图,确定传动副的传动比及齿轮的齿数,并计算主轴的实际转速与标准的相对误差。

(2)动力设计根据给定的工件,初算传动轴的直径、齿轮的模数:确定动力箱;计算多轴箱尺寸及设计传动路线。完成装配草图后,要验算传动轴的直径,齿轮模数否在允许范围内。还要验算主轴主件的静刚度。

(3)结构设计 进行主运动传动轴系、变速机构、主轴主件、箱体、润滑与密封等的布置和机构设计。即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工作图。

(4)编写设计说明书

1.3.3设计要求

评价机床性能的优劣,主要是根据技术一经济指标来判定的。技术先进合理,亦即“质优价廉”才会受到用户的欢迎,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才有竞争力。机床设计的技术一经济指标可以从满足性能要求、经济效益和人机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1.4机床的设计步骤

1.4.1 调查研究

研究市场和用户对设计机床的要求,然后检索有关资料。其中包括情报、预測、实验研究成果、发展趋势、新技术应用以及相应的图纸资料等。甚至还可以通过网络检索技术查阅先进国家的有关资料和专利等。通过对上述资料的分析硏究,拟订适当的方案,以保证机床的质量和提高生产率,使用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1.4.2拟定方案

通常可以拟定出几个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每个方案包括的内容有:工艺分析、主要技术参数、总布局、传动系统、液压系统、控制操作系统、电系统、主要部件的结构草图、实验结果及技术经济分析等。

在制定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当使川和制造出现矛盾时,应先满足使用要求,其次才是尽可能便于制造。

(2)设计必须以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为依据,凡是未经实践考验的方案,必须经过实验证明可靠后才能用于设计;

(3)继承与创造相结合,尽量釆用先进工艺,迅速提高生产力,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注意吸人和国外的先进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和发展。

1.4.3工作图设计

首先,在选定工艺方案并确定机床配置形式、结构方案基础上,进行方案图纸的设计。这些图纸包括:被加工零件工序图、加工示意图、机床联系尺寸图和生产率卡,统称“三图一卡”设计。并初定出主轴箱轮廓尺寸,才能确定机床各部件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多轴箱的设计。然后,整理机床有关部件与主要零件的设计计算书,编制各类零件明细表,编写机床说明书等技术文件。

上一篇:加强医院值班、交接班管理有关规定下一篇:小班语言水果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