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禹治水想到煤矿安全管理

2024-04-15

由大禹治水想到煤矿安全管理(精选10篇)

篇1:由大禹治水想到煤矿安全管理

由大禹治水想到煤矿安全管理

众所周知,大禹之所以治水成功,是因为他采取了“疏导”的治水理念,也就是顺其自然,规范水的`方向.而大禹的父亲在治水理念上选择了“围堵”,就是采用拦坝的方式控制水流,导致了自己的劳而无功.由此让我想起了煤矿安全管理.煤矿安全管理更应该从“疏导”的理念上下工夫,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有效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事故,实现安全生产.

作 者:李见文  作者单位:新汶矿业集团孙村煤矿 刊 名:当代矿工 英文刊名:MODERN MINER 年,卷(期): “”(10) 分类号: 关键词: 

篇2:由大禹治水想到煤矿安全管理

由食品安全问题想到的

食品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必需品,每个人宴生存、生活下去,都离不开食品.正是由于食晶市场巨大的潜力,使得近几年我国食品加工业获得了空前发展,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每天只要打开电视、翻开报纸,都可以看到大量各种各样的食品广告.随意走上街头,不论是在商场、超市还是街摊,食品都是当今市场的.主角.那么,这些食品质量如何呢?

作 者:王志振 作者单位:刊 名:农产品加工 ISTIC英文刊名:FARM PRODUCTS PROCESSING年,卷(期):“”(10)分类号:关键词:

篇3:由彼得原理想到的管理理论

现在,中国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大型企业也越来越多,很多企业一般习惯在中国发达一些的城市设立总部然后在各地设立分公司,某个人在公司总部里的某个管理职位上能力不错,表现突出,之后,公司上层突然决定让他去公司在外地的某个分公司担任领导职位。然而,当这个人在新的职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后,他的表现却是令人失望的,这种现象我称之为“逆彼得现象”。这时我们不禁要问这个人怎么会无法胜任一个较低的职位呢?难道是他的能力有问题吗?我想不是的,他既然在总部里表现优异,那么他的能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那会是什么原因使他无法胜任分公司的工作呢?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在这个人外调时上层领导没有及时的与他沟通,让他认为自己的职位被降低了,觉得自己的能力受到了否定,于是自暴自弃,在新的岗位上不认真工作。实际上,上层领导可能是认为他的能力突出让他去整顿下层分公司的工作。第二是这个人没有融入到下层分公司的人际关系中,分公司的员工不配合他的工作,而且,从外部调入领导打击了分公司员工的积极性。第三是这个人的技术技能不过硬,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越是基层管理者越是需要技术技能而高层的管理者需要的更多的则是概念技能,这说明了为什么现在好多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工作的企业,老板学历层次却相对较低。马云能够成功的创办阿里巴巴,但是,让他担任软件技术开发部总监他可能就不能胜任了。

要想防止“逆彼得现象”的产生,应对症下药,针对原因找解决的办法。首先,在将一个人调往基层时应及时与他进行沟通,解决他心理的障碍。其次,要了解分公司的人际情况,如果分公司中有威望特别高而且经验丰富的员工可以考虑直接让其担任分公司的管理职位;如果没有则要做好分公司人员的心理疏导工作,让他们自发的配合新任主管的工作。最后,要选择合适的人员,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

由彼得原理我还想到了另一种奇怪的管理现象,我戏称之为“退休现象”,就是指公司的一些高层管理者在任职期间工作出色,业绩突出,带领着公司不断走向成功,却在即将退休时“晚节不保”做出有损公司利益的事情。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三鹿的董事长田文华,她带领着三鹿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使三鹿成为全国第一大奶粉品牌。但是,在她即将退休之际,三鹿却轰然倒塌。难道是她能力平庸?我想不是的,她早年的成功证明了她的能力,而是她抱着“退休”的心态使三鹿走上了灭亡。早在06年三鹿发现问题时,她采取的办法不是从本质上改变问题而是将这件事压下去,直至08年三鹿事件全面爆发。如果,她早在06年发现问题后及时正确的处理,那么三鹿今天或许就不会倒了。正是因为她当时有“我即将退休的心态”,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不希望自己的一生的荣誉被晚年的一个污点所遮盖,只希望能顺利的退休,让自己的儿子挤入三鹿。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不可否认,我们周围确实存在着这么一类“晚节不保”的管理人员,比如,曾经曝光的某局长退休的条件竟是让他儿子进入该局工作。难道他不清楚他儿子的能力?要是他儿子有能力为何不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入?他肯定是清楚自己儿子能力一般,明知这样做会损害国家利益,却因自己退休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要想杜绝这类事件,加强社会各界的监督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同时,应转变人们的思想。这方面,我们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像比尔·盖茨在晚年时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精力管理微软,果断的将CEO的位置让给了史蒂夫·鲍尔默,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对的,微软在史蒂夫·鲍尔默的带领下走上了新的辉煌。

篇4:由“注意影响”想到“读书安全”

一名主动拜我为师的农村小学青年教师邀我小酌,还请来校长作陪。这位老师不甘泯然众人,非常勤奋、刻苦,读了很多书,发表了若干有一定见地的教学论文。校长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我是看着他‘长大’的。” 他向我讲述了这位青年教师的一些情况后,用一句让人倍感温馨的话作结,我分明看到他眼角深深的鱼尾纹里藏满真心的喜欢;然后,他拉着我的手,十分诚恳地说,“您是他的师傅,烦请多提醒他,既要‘识字’,更要‘识事’,比如说,他很喜欢看书,人前人后总是捧着书在读,显得与众不同,以后要注意影响……”青年教师频频颔首,满上一杯酒敬校长和我。我把杯中酒一饮而尽,心里顿觉异常暖和,不仅因为酒力,更是因为校长对教师、长辈对小辈言出肺腑的叮咛、情到深处的关爱。

回去后,半浓不淡的酒意随风散去,我对校长先前的一番话语忽然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校长确实是怜爱这位青年才俊的,他的叮咛意在保护青年人,不让他因为“行高于众”而受别人和环境的伤害,好意毋庸置疑,更无可厚非;然而,往深处一点想,校长的观念并非没有可以商量的地方:其一,“既要识字,更要识事”,这有道理,但人们以及社会应该允许、宽容乃至支持一些人在“识字”和“识事”之间不太平衡,有所偏重;在读书空气甚是稀薄的当下,考量教师的价值天平更应向“识字”倾斜,而不是相反。要不然,就可能呼应乃至催化了在一些学校客观存在的诸如厚关系、薄业务或者说尚投机、轻能力等的趋势和风气。

其二,教书者自然要读书,书当然可以不择时、不择地去读,青年教师处于积累知识、积淀修养的关键时期和美好时光,“逮着空儿就读书”理应是值得在他们当中倡导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生活习惯,“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校长没有理由对教师“人前人后捧书读”的情形不解、讶异,进而有所否定、劝阻。

其三,校长“把没有事儿的事儿当作事儿”,不能不说迎合了一些不尚读书、没有阅读喜好的普通教师的普遍心态,这是他对自我品位的一种“降格”;而“注意影响”一说,常常是对错误行为的“警告”,说明校长在一定程度上淆乱了对与错、正和误,也表明,他非但迎合了某种消极风气,还主动站到“反阅读”的行列之中,因而,对于他能否在平日管理实践中肩负起引领师生阅读行为和学校文化建设的责任,能否把学校和师生带向前方,引向远方,我们有理由存疑。

在一定意义上,“好校长”的一个“定义”是,正确面对教师各种需要并在原则范围内以及情与理的适度关系中尽可能满足教师需要的人。而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安全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基于此,校长的“第一要务”便是,满足教师的心理安全需要。这未必是他能成为好校长的充分条件,但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我们来看看,这位校长是不是满足了教师的安全需要,是不是一位“好校长”。答案似乎为一种“悖论”:他是的,因为他希望这位青年教师能合群,拥有并置身于融洽的人际关系,还为此给予亲和而又坦率的指导;他又不是的,因为他并没有甚至也无意于给这位青年教师带来或创造真正适合于他,有利于他以良好的、健康的方式或状态“诗意栖居”的心理环境,相反,他实际上否定了如此生存或生活的合理性、正当性,并给这位教师一些“仁慈专制型”的暗示:“山不过来,你就过去”——若想获得“人际安全”,就要改变自己,曲从大众……

“悖论”表明,他既不是一位值得称赏的“好校长”,也不至于沦入“坏校长”之列:在主观上,他是好的。说到底,他是一名较为庸常的学校管理者。事实上,也有部分校长,非但自己不读书,还对喜好读书的教师采取冷淡、讥讽乃至排挤、打击的态度与行为,这一是因为他习惯于以自我的志趣看人、取人与用人,二是因为他本身有着“武大郎情结”,容不得别人“石出”而显得自己“水落”。倘若前者只是给教师读书带来隐隐的阻力和不安全感,那么后者所产生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威胁感。这两类校长都不鲜见,由此可知,在当下学校,教师读书的外在和内在环境较为普遍的是欠安全的,言重一点,是不安全的。

很少有人把读书和安全这两件事、两个语词联系起来,但读书与读书人确实常常要面对安全问题,常常要遭遇不安全的处境。中国古代读书人无需多言,只要约略知晓“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指的是什么,只要曾经听过有关清代文字狱的一点故事……就足以让人为那些时代读书与读书人的安全问题倒吸一口凉气。现当代的情形其实也不容乐观,前不久,我通读岳南先生所著《南渡北归》三本厚书,它写的主要是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的流亡史,也包括这些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坎坷遭际,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人生糊涂识字始”确为不刊之论;最大的长进是,终于明白“斯文”是怎样“扫地”的。

和古人、前辈相比,当代教师可以说几无“读书安全”之虞——既不会招来杀身之祸,也不会受到政治等方面问题的牵累。但如果与教师作为教书育人者,读书是其头等大事,应该赢得尊重与善待等的道理相比;与学校应该致力于建成学习共同体的目标取向,以及“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时代命题相比;与强调合作、呼唤“文人相重”的人文精神相比……我们还是明显感觉到当下教师读书氛围的冷淡与不和谐,进而感受到读书特别是执着认真之读书行为的“不安全”。

这自然有很多表现。譬如,大多人不读书,乐得轻松与自由;就像温水煮蛙,原先想读、爱读的少数人亦潜移默化,不知不觉把书放下,加入逍遥一派——“读书人”是“安全”了,读书之事却折了翅。譬如,读书明理,读书人喜欢以理来待人处世,而人与世偏偏又不“讲理”,讲的是“潜规则”,结果,这理碰了壁,信理、讲理之人也遭了殃,这让我不禁想起前不久为央视报道的四川绵阳人民医院“走廊医生”兰越峰,因为拒绝给病人过度医疗而几乎被单位扫地出门。兰医生应该说就是一个“读书明理”的典型,而在一些学校,坚持遵循教育之理、拒绝“过度教育”、在性格及命运上皆有类于她的教师亦有人在。

nlc202309031529

在许多教师远离“读书人”角色形象的大气候中,喜好并坚持读书的人很可能成为“异类”,而在一个不够宽容的社会里,在一个不够宽松的环境中,“异类”的命运总难免一点悲剧性,他们很容易招致他人有形或无形的冷遇和攻击,最终成为孤家寡人,成为精神或思想上的独行客,进而失去一些本该属于他们的权利、机会与可能。人们常常讥评他们“个性有问题”,其实,只要不违背社会或公众的伦理道德,只要守住人品及师德的底线,那么,所有人的个性或者所有的个性都是“合法”的,都是“没有问题”的。退一步讲,即便这部分教师,其个性中有一些偏颇的因素甚或趋于极端的倾向,也与人们对于“异类”所投去的异样的目光、所给予的异样的对待有关:是这样的目光、这样的对待“造就”(至少是“助成”)了他们“异类”的个性,乃至“异类”本身,对此,社会以及更多的人理应引起反省,引起必要的警惕。

人大多有避害趨利、“化险为夷”的自我调节机制,我也注意到,教师中确有一些“读书人”因为感觉“不安全”而有意无意改变自己,从此懒得读书。他们或许逐步逼近、走上人际的“安全岛”,却也使得自身渐渐沦入庸常之地或平庸之境。这是有关教师读书问题的另一种“不安全”,另一重危机。由此我很自然地联想到“粮食安全”,是的,如果“读书种子”与日俱减,如果不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普遍生态,那么,教师的精神世界必然荒芜,必然出现“‘精神食粮’安全”问题;很显然,那时候,这一问题所涉及与遗患的对象绝不止于教师自身。

邓刚先生说,大凡优秀作家,都是“神经质”,特别敏感。我不是作家,也不优秀,但这么多年来,在读与写已成常态的生活方式中,逐渐染得一点“神经质”。“读书安全”,此前似乎未曾有人提及,或许也很少有人或明或暗、或深或浅地意识到。我提出它,自然是因了自己有点“神经质”;也是由于一些事实使然:老实讲,我时不时感觉到读书“不安全”的气息。譬如集体乘车外出,在他人“谈笑风生”之时,你若捧书而读,甚至拿出笔来,写写画画,很有可能引来一些奇特的目光,或者诡异的表情,很难说周边人们的反应都是友好和善良的;再譬如,对社会上某些事情或现象,你若偶尔从书而不从俗、从道而不从世、从庄而不从谐地说上一两句,就有可能被讥为“书呆子”,更不济的话,还会隐隐听得别人嘀咕声中一两句“神经病”之类的恶评。这样的事情一多,自己便学“乖”了,即便那时想读点什么,只拿出一本杂志,让人觉得你很休闲;即便那时有些想法,也把它焐在肚里,只作自娱自乐的精神消遣……于是那样的目光、表情或嘀咕声便消失了,一切归于“平安无事”。

也就是说,你必须改变自己,至少必须伪装自己,才能适应这个世界,并从中获得一种安全感。这难免心累,而心累的人又特别容易产生“适彼乐土”的念想。所以,几年前,我应王笑梅校长之邀,为她的个人小辑写短评,我很动情地写道:王校长提出并践行“校长是学校学习的首席执行官”,从不因行政忙碌而把学习置之脑后,在她的影响下,全校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小学成了大学”。让我特别感佩的是,对那些读书尤勤的教师,王校长赞赏有加,呵护有加,一位“一有空就读书”的教师在她热情的关心和鼓励下进步很快。她不仅给教师读书以充分的“安全感”、自足感,实际上也鲜明地表达了学校发展教师的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取向……

可见,教师要赢得“读书安全”,校长则须为其创造一方“乐土”;也可以讲,好的校长本身就是这样的“乐土”。而在这些“乐土”中间或面前,不好乃至鄙薄读书的教师或许会时不时听到“注意影响”一类的提醒,我想,这样的提醒是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和生命拔节的……

当然,说到底,“读书安全”是自觉、自为、自得与自享的,一个总是“杯弓蛇影”或者容易为别人唾沫所淹的人即便置身于很好的读书环境中,也未必能拥有和感受这份安全;而一个心理足够强大、认定了某种价值和行为方式便敢于正道直行的人,即便身陷冷嘲热讽甚或横眉怒对之中,也能时时领略清风徐来的惬意,体味书香扑鼻的快感。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所谓读书“不安全”,终究是“读书人”自造的一种幻影而已。

20年前,我在一所中学教语文,有一次让学生看漫画,写作文。漫画上,一群脸上有污的人对一个脸上洁净的人群起而攻,使他非常惶恐,竟把自己的脸也涂污,然后相容于众,相安无事。漫画旨在批评那些围攻者,我却提示学生,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把批评的矛头指向那个不敢坚持而改变自己的人。现在想来,如此命意的文章同样值得今天的我好好地写一写。

编辑 王 慧

篇5:由沿街商铺管理的乱象想到的

但是, 同为历史保护区的有些路段就明显差很多, 包括近年来新建的很多高档的商品房小区, 一些沿街商铺由于订立和执行《业主管理规约》主体的缺位, 商铺的业态和管理水准不敢恭维, 比如, 某些沿街商铺出租给做水产生意的, 于是乎, 铺里铺外鱼鳞遍地、污水满地、腥臭难闻;出租给水果摊的, 水果可以一直摆放到商铺外甚至马路边, 出租给建筑材料小五金的, 只见各类建筑材料、五金配件、插座等店铺内外上下都挂满。这些小商铺活像一张张狗皮膏药, 贴在一幅幅原本很好看的城市街区的画面上。很多高档小区的业主是看到 (有些就是投资这些小商铺的业主) 这种大煞风景、并让其周边住宅掉价的小商铺的, 上海的很多历史保护建筑的房东是国家, 而二房东是真正的决策者, 为何他们对这种情况熟视无睹?究其原因, 他会认为我的房子我做主, 出租给谁做什么业态我说了算, 他人无权干涉。周围邻居即使心里有想法, 也囿于传统观念, 认为人家的房子人家自己决定, 外人无权干涉。于是在这些高档地段的住宅小区, 出现了不少极煞风景、甚至会自降身价的乱象。

与此为邻的业主和租客多数人认为这是很正常的, 即使有个别店铺影响到周边邻居, 比如光污染、噪音污染等等, 多数人选择沉默, 选择沉默的人都在想, 这不是影响到我一个人的事情, 大家都不出面干涉, 凭什么我来出面说话?个别实在忍受不了的只会选择向政府主管部门投诉, 要求城管部门出面干涉或取缔, 本地电台有一档听众来电的节目, 就是专门反映这类事的, 于是乎, 记者采访政府相关部门, 在媒体的压力下, 政府相关部门承诺采取措施等等。很多国人有万事依赖政府, 要求政府兜底解决除了自己家门之外的一切问题的思维定势。而这类投诉一般解决的效果并不佳。长此以往, 投诉者会失去信心, 不再投诉, 结果便是乱象丛生, 好端端的高档地段硬生生地被某些只顾自己赚钱, 不顾整体环境的商业形态毁了。而且依赖政府管理的模式有如下的弊病:一是政府管理人员容易有以权谋私现象;二是管理时间有限, 管理人员下班后或双休日、节假日会出现管理真空;三是政府多养了这些人员, 最后的管理成本还是由纳税人买单。

笔者多次去过美国, 在纽约和旧金山二个城市的公寓都住过一段时间, 这二个城市虽说属于二个州, 美国的州法律相当于一个国家法律, 可以完全不同。但在住宅公寓, 很多做法却基本相似, 比如, 业主用于对外出租的房子, 要出租给谁, 都要取得公寓大楼管委会的审核同意, 对于管委会认为诚信不佳的租客, 管委会有权拒绝, 对于任何将损害公寓大楼的行为, 管委会都有权予以阻止。

美国是个市场化非常发达的国家, 私权领域业主自治观念深入到每个人的血液里, 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法律法规契约等在西方公民社会都被公认为必须绝对遵守的。当然也有个别人违规做事, 但是管委会完全有能力处理这类事情。业主、业主大会 (包括其选出的管委会) 、物业公司、政府公权力部门、司法等都各司其职, 各自的权利边界非常清楚, 都不会轻易越界。即使是百年公寓或者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仍显得高档和谐。这是与中国在物业管理方面最大的区别之一, 发达的市场化国家长期来的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方式是管理社区、管理地区乃至管理国家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模式。

篇6:由华盛顿想到求实制度管理

一批批校长考察团,总是喜欢千方百计地追索求实飞速发展的“灵丹妙药”。我的回答总是一样的:科学、实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对于被管理者来说,应该相当于他们人体中的一个健康的胃,明明存在着,辛勤劳作着,对身体各个机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因为,整个学校的运行非校长的主观意志,而是通过校长制定科学、人性、严谨的制度来实现的。

这样做校长不会太累,因为各项科学合理、人性化的制度已经把工作流程化了。比如现代航天科技的电子程序保证着飞船的安全正常恰如预期地运行,每个老师的每个工作环节都那么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因此他们都能够坦然面对来自学校督查组、家长委员会的适时监察。他们会把这样的常规监察当作一种动力,从心里欢迎他们的到来,而不用疲于应付。

他们不会因为地下的纸屑、刮风起的尘土、哪位班主任老师忘记关空调、关灯,哪位生活老师忘记开窗通风、走廊里站立着被处罚的学生、厕所里的异味、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课堂上的不规范听讲被检查组检查出而惶惶不可终日。因为,睿智的校长明白只要是有人的地方都会有错误的事情发生,他要做的是利用科学合理而又人性化的激励制度,把这些错误的典型案例作为教育全体教职员工,使类似的错误不要再重复第二次、第三次的管理资源,让学校的整个机体运行得更顺畅、平稳、高效。

纵观全国每个学校,哪个学校都有制度。有些学校的制度装订成册,厚厚的一本一本,让人望而生畏。但是深入考察,你不难发现,墙上、黑板上、册子上的各种制度是聋子的耳朵——摆设。随处可见的是:

老师不允许带家教,而老师带家教却已悄然泛滥成风;

黑板上清楚地写着班级的卫生分是满分,教室里却是狼藉一片;

制度规定学生不得打架、骂人,但是,学生脏话随口而出,打架斗殴层出不穷;

厕所里异味刺鼻,几无插足之地……

为何在制度明令禁止下,还会出现种种有令不行的不良现象?究其原因,不外如下:

首先是领导渎职。渎职一般是懒惰造成的。建立了制度不执行,或者貌似执行却没有检查落实,就等于没有制度。所有的制度化管理,其关键不在于制度的制订,而在于制度的实施、执行,即能否令行禁止。也有校长能力造成的有令不行,当人们违犯了制度而不被处罚的时候,就会蔑视制度的存在,从蔑视你制定的制度到蔑视你的权威。一旦校长的权威动摇,你在老师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就会轰然坍塌,一败涂地。到那时,尽管你的管理成本成倍增加,依然无济于事。你会从一个本应优雅从容、坦然镇定的管理者变成一个四处“灭火”、疲于奔命的消防队员。

其次是管理者的规则素养的高度决定的。一个有着高度规则意识的校长一定会带出一批有规则素养的老师,这需要校长的综合修养的不断提升才可实现。

最后是你制定的制度的是否科学化、人性化。一个好制度首先的简便易行的,就像先进的生产流水线上的流程一样水到渠成,不需要你手忙脚乱的拿着工具像卓别林时代的工人一样不停奔走处理故障。而制度的水到渠成,不仅要求制度科学合理,更要求制度的人性化。制度是为人制订的,一定要考虑人们的承受能力。我国处世哲学名著《菜根谭》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即: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太严厉,要考虑到对方能否承受;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以期望太高,要顾及到对方能否做到。我是普通公立教师出身,制订制度时,我总能设身处地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再三的。

求实中学现在一共六个分校区(加上国际部)。我要求每个分校的校长都要认真思考:在这个学期的开学三天的业务学习中,你用多少精力总结剖析上个学期的制度的优势、劣势。需要强化哪些优秀的制度,需要摒弃哪些糟粕。如果你反思了,并且对制度进行了调整,那么,你就是一个优秀的校长。如果,你毫无保留地沿用了上个学期的制度,那么,你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校长。

我在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如果华盛顿遇到乾隆》,通过这篇文章可以让大家理解制度对一个人、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命运的影响。

华盛顿和乾隆是两个伟大的国家元首。他们同是一国之王,同时治理着一个大国,而且逝世于同一年——1799年。

不同的是,乔治·华盛顿放弃了做一个皇帝或国王机会,选择了当一个民主选举出来的总统,并在两届任期结束后,自愿放弃权力不再续任。更重要的是,他通过立宪制和代议制实现了对统治者及其公权的驯化,制定了人性、严谨、科学的法律,把包括统治者本人关到了法律的笼子里。这就是华盛顿留给美国人民珍贵的遗产,这份遗产使美国这个只有三百年历史的年轻的国家成为了世界强国。

而乾隆却更加强了皇权专制。清代的军机处取代原内阁制度,将一国政事全部包揽在皇室之内,皇家私权压抑行政公权。此后的中国就一直笼罩在皇权专制的恐怖之中。桎梏禁锢着人们的创造的活力,摧残压抑着人们的尊严。然而,一个有着辉煌5000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在百年的外辱侵略、掠夺下,沦落为任列强践踏的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病弱之国。

好的制度可以把坏人变成好人,坏的制度可以把好人变成坏人。

篇7:由大禹治水想到煤矿安全管理

《大庆油田王权从互联网技术原理引伸出的互联网主义思想》从技术和管理层面上对这一问题做了解答, 希望能够给管理者以深刻的启示。

互联网内涵、精神, 或者说互联网主义可以概括为四个词:开放、平等、协作、分享, 而成就这四大内涵的基础与互联网的四大关键技术密不可分。以下主要从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原理来谈互联网主义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技术一:彻底的开放性

互联网彻底的开放性有力地支持了它的形成与壮大, 并且两大组织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制定的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OSI/RM) ——七层参考模型, 为各类网络的建设提供了标准模型。其次, 电子电器工程师协会 (IEEE) 802委员会制定的局域网标准为互联网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不竭的技术动力。只要遵守其简单的接入标准, 任何网络或计算机都可以与互联网联通。互联网的开放性实现了网络系统的异构互联, 为其本身带来了强大的包容能力。值得注意的是, 其它被淘汰的网络 (如早期的FDDI、NOVELL网络) 大部分并不是被互联网消灭了, 而是被融合了。

启示1:封闭没有发展, 开放保持活力

实践已经证明, 封闭就意味着死亡, 闭门造车、固执己见是不会有大作为的。只有开放才能发展, 这一观点已是共识。开放也是一种包容和心态。一个团队有了开放的心态, 才能有融合力和凝聚力。一个人有了包容的心胸, 才能将各方力量为我所用、左右逢源。总以挑剔的眼光看事物, 会使自己失去了许多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要多想别人的好处优点, 要用别人的不足提示自己, 修炼自我, 别人的不足就是你存在的价值。一个企业要在组织结构、人才机制、资本构成等各方面积极开放, 积极改造不合理的模式, 才能实现与外界的紧密结合。在注重开放性的同时, 还需把握好开放的程度。开放不等于全面敞开, 不利于发展的因素、习惯和倾向要及早发现, 及早铲除。要在自身的边界设立“防火墙”, 要避免因过度开放而带来的灾难。

启示2:大一统不是目的, 发展才是硬道理

互联网的开放特质决定着它既没有时间界限也没有地域界限。互联网的开放把世界联成一体, 让咫尺天涯, 瞬息万变不再是神话。互联网开放的特质成就了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令国人骄傲的互联网品牌;也创造了陈天桥、史玉柱等网络新贵的财富传奇。同时, 互联网的开放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物理时空的开放, 更体现在人们的思维空间的开放上。不同行业和生活经历、不同地方的人可以共同就某一话题展开交流和讨论, 思想火花的碰撞将极大地拓展人们思维的边界, 丰富人们的知识, 加快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

关键技术二:清晰的自治边界

高度的自治性充分地保障了局部利益, 极大地提高了参与者的积极性, 同时有效地增强了整体的安全性。虽然在表面上看, 互联网四通八达, 无所不至。实际上互联网的各个部分有其自身的边界。正是这种清晰的边界使局部的自制性得以保证。在一个边界围定的区域中, 可以实行内部的规则, 而不受边界外部影响。边界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增强了网络整体的安全性。当一部分网络出现故障时, 网络的其它部分能够继续维持正常运行。

启示3:自主才能创新, 责权必须统一

现代企业的管理比以前更加需要局部自治性, 特别是个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自治性与集中性的关系就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局部自治鼓励了积极性, 激励了创新性, 忽略了局部自治性就等于打消了局部组织的积极性。根据自治性原理, 企业要有整体的边界, 企业内部的各个组织也要有自己的边界;边界内部要保持适当的自治性, 即自主权。实行局部自治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分散经营风险, 因为各单元的边界具有一定隔离风险的作用。当然, 局部自治不是放手不管, 而是要以开放与合作为前提。现代企业内控制度中的关键岗位不相容原则也是很好的贯彻了这一思想。

启示4:平等体现公正, 平等沟通世界

互联网的边界自治原理也给我们传达了一种“网络面前人人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的思想。人们的交流、交往和交易, 剥去了权力、财富、身份、地位、容貌标签, 放弃了自己现实中的属性, 以平等的精神融入互联网的世界。相互间即便互不相识、远隔万里, 但在互联网的世界里都是网友, 不管你有什么需要, 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 在这里都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一片空间。互联网在使我们的世界变得透明和精彩的同时, 也成为一个最有职业道德操守的大众媒体, 一个最忠于事实、正义和真理的传播平台, 一个最具普世原则的人间天堂!

关键技术三:简约的协议规则

简单明了的联网协议调和了开放性与自制性的矛盾, 降低了联网难度和通讯成本, 提高了通讯效率。互联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TCP/IP协议的成功。可以说, 没有TCP/IP协议就没有互联网。TCP/IP具有简单、宽容、实用的特点, 较好地解决了开放性与自制性的冲突。回顾被淘汰的其它同类网络协议, 可以发现, 它们很多犯了理想主义的错误。这些协议往往贪大求全、追求完美, 造成了协议过于复杂、要求苛刻、难于遵守的结果, 最终都消失了。

启示5:规则简单实用, 沟通高效畅通

因此, 要重视规则的实用性。规则、规范和制度是组织运作的“协议”。一个组织只有具备了适当的运作规则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受互联网原理的启发, 组织的规则应该尽量简单实用, 各单元间要为沟通设置好“端口”。企业要注意加大制度建设工作力度, 简化运作流程, 疏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以提高运行效率, 节约运行成本。值得一提的是, 企业文化虽然一般存在于规章制度之外, 但它同样应该被视为规则的一部分。所以, 建设积极、鲜明的企业文化, 培养员工的整体价值观, 对企业的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

启示6:分布式和互联是规则, 个性化和协调要统一

协作, 就需要规则, 甚至“潜规则”。互联网简单、宽容、实用的协议规则实现了在线信息交流和实时互动协作, 彻底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关系。长期以来, 广播电视是由顶层控制的“大喇叭”单向传播方式;电报电话网虽然有了双向互动功能, 但仍然是由汇接中心控制的“树状网络”结构。互联网世界是一个兴趣激发, 协作互动的世界。每个人在互联网中既是信息的接收者, 也是信息的传播者, 甚至是信息的创造者。就像维基百科、豆瓣, 在WEB2.0时代, 用众人的力量去完成一个个伟大的项目。互联网的协作精神还决定了这张网需要我们共同维护, 互联网中的自由开放、平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我们只有相互间友好协作, 承担起每个协作者的现实社会属性和责任, 才能共同编制好这张网。

关键技术四:关键资源的高度统一

关键要素的高度统一、集中控制和合理的层次结构, 使个体和整体都获得了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互联网是分层实现的, 处在不同高度的层由下至上分别执行着从微观到宏观的功能。从个体的内部结构看, 互联网层间界面清楚, 接口简单明确。各层一般只与相邻的层通讯, 不跨层工作。这样, 每个层次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 能够高效地各司其职。从整体组织结构看, 互联网在保证通信双方地位对等的前提下, 以简单高效的方式对整个网络的关键要素实行了分级式集中控制和管理。

启示7:层次合理保障控制有效, 抓大放小才能有所作为

重视合理的层次性和简约的集中性。不论什么组织结构, 都具有层次性和集中性。互联网原理在这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层次要合理, 集中要简约。现实中的组织形式虽然很多, 但基本都以树形结构为基础。在进行组织规划时, 要把树形结构作为参考模型。一是要建立适当的结构层次, 定义好树杈和树叶的职能;二是要突出集中管理的关键要素, 在各个层次的树杈交汇点施以有效的控制。尽量减少跨层次控制, 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保持顶层设计的高度统一和组织领导的高度统一, 要用关键要素形成控制线索, 贯穿并管理整个组织。事无巨细的集中管理是不现实的, 也是无效率的。企业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要抓住人、财、物等关键要素, 要对各层次上的各个单元进行合理授权和控制, 最终高效地管理整个企业。

启示8:传扬普世价值, 共享大众成果

资源的统一和集中控制为互联网的信息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互联网的分享精神是互联网发展的原动力。技术虽然是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却不是关键, 关键是应用。翻开互联网发展的历史, 我们可以发现, 开放、分享的精神才是互联网能发展到今天的根本原因。君不见, 在互联网这个看似虚拟的网络世界里, 举国上下, 无不为之牵挂。上至达官贵人, 下到黎民百姓, 在网络信息方面基本可以“共同分享”, 在神秘的网络世界里, 电子信号分不清你的官衔大小、地位高低、金钱多寡, 只要一根网线就把你手中的电脑与世界相连。虽然也有各种各样的“网关”, 但在海量的信息面前, 区区几万个“关口”怎能把瞬间就可以涌现的亿万条资讯过滤筛检。因此, 人们可以通过这个虚拟的空间, 看到愈加真实和丰富的世界, 人们可以通过鼠标键盘, 建立起与整个世界沟通的桥梁。

篇8:由青蛙想到的

故事在脑海里过电影似的闪过,蓦地冒出一个念头:糟糕!四十年前,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没说清楚。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那少年的手和嘴捕食过众多的大小青蛙,面对今天青蛙家族的日渐稀落,该不该驮上历史的负疚感呢?

思考这个要命的问题,我不得不启用曾经被细嫩、清甜的青蛙肉滋养过的大脑细胞。几年前的春节,去自然环境和生物保护堪称一流的澳大利亚旅游,看到商店墙上挂着完整的袋鼠皮出售已经很惊讶了,悉尼的老同学还带我们吃了一顿以袋鼠肉为主菜做的西餐。原来,长期以来的动植物保护,为没有天敌的袋鼠家族提供了一个生育繁殖的高峰期。这块南半球的大陆上袋鼠成群结伙,漫山遍野奔突腾跃,发展到阻碍交通、骚扰游人的地步。政府经过科学论证,提出了解决方案。给狩猎爱好者们发放指标,甲射杀50只,乙射杀100只……袋鼠产品便摆上了货架。

由此联想开来,人类社会依凭自己的即时需求,可以创造文字,也有能力使之消亡。“猎人”这个词汇今后肯定会用得越来越少,回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老虎、狗熊袭击人类、糟蹋庄稼,以捕杀动物为生的猎人们谁要是能进深山老林抬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是一定要敲锣鼓挂红花喝庆功酒的。那叫为民除害,多射杀几只没准还能跻身“劳模”行列。

在人类暂时主宰一切的地球上,所谓的生物链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依凭自身利益来权衡、安排大小事务,当现代工业文明疯狂蚕食森林、污染环境,乐此不疲的人们蓦然回首,这才发现有的生物链条已经断裂,有的种质资源已经灭失,濒危物种越来越多。人类转而认知它们的研究、观赏价值,企盼在下一代心里留下一个好名声。于是,动物们纷纷从对立的“敌我”矛盾很快转换为“同志加兄弟”的关系。

既往不咎是肯定的,何况“咎”由何而来呢?

倘若当年勒紧裤腰带,面黄肌瘦去保护青蛙,那样的话,也许就像现在的袋鼠现象一样,既委屈了人类,又诱发了出问题的负面。古语说人满为患,扩而广之,任何东西太多了都不是件好事情。解开了这个死疙瘩,我就可以轻松点儿往下说开去。

那个时候,我们生活在闽赣边城,县商业局院落里一般大小的孩子陆续进入初中,都完成了养鸡的初级阶段,纷纷饲养起菜鸭来。菜鸭的伙食要求可不是鸡们一把米就能哄过去的,它小时爱蚯蚓,大了喜鱼虾,主食还盼着带壳的米。当年,我们饲养家禽,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热爱劳动,不是为了春节时能吃上它几块肉解馋,完全是为了有事可做又能名正言顺地玩,就像现在的孩子对ipad爱不释手一样。所以,每次我利用放学、放假的时间为满足家禽们的要求奔向田野时,总也免不了被仿佛看穿了底细的母亲唠叨上几句。唯恐我们玩野了,身上破掉少掉点儿什么,因为这在我是有过前科的。

鱼虾自然是上桌的荤菜,小青蛙才是菜鸭们的佐餐。

“双抢”(夏收时的抢收、抢种)及秋收之前,我们用粗铁线扎个圆箍,安上木手柄,把纱布对叠双层,缝成个长袋子,将袋口缝贴在铁箍上,再去砍一根小竹竿,端头扎根缝被子的棉线,便走上了田间地头。

在田塍上,用脚板拨开丛生的绿草,受惊的小青蛙便四处弹跳。待它们落下趴住,盯上一只,小竹竿准准地一拍,被击中的青蛙便四肢抽搐横在草上。用手拦腰掐掉上半截,去皮,把两只小脚绑在棉线上。然后,就像钓鱼那样,线尾的青蛙腿慢慢置入水稻根部,反复提起放下不停点着,马上就有一只接一只的小青蛙以为是什么食物,前仆后继来赶“鸿门宴”。看青蛙咬实了诱饵往肚里吞,轻轻提起,左手的布袋同时迎上去,长长的纱布里头就被拱来拱去。敛声屏息一站就是半个时辰,看没甚后继者才另择一处地方。

有时,会意外地引来拳头大的青蛙,心就开始怦怦跳,那情形,很像现在抓了一手好牌贪心想做大。但大青蛙咬食非常刁滑,常常是到了诱饵面前就木然不动,眼睛仿佛是盯着棉线终端那头的你。等你手动酸了,它小咬一口,扭头便走,提都来不及。有些是真饿了,叼上便往肚里吞,你沉甸甸提起来,它两只白腿松弛张开,拎到一半,它没了耐性就松嘴,跌回到泥里去。更有些“老江湖”,跳到你的诱饵前便“我自岿然不动”,再也不见下文,仿佛在和你比耐心,报复上回被你提到半空摔下之仇。一时性起,收起竹竿隔着稻谷或禾苗,看准朝它就是一鞭。往往打不着,但解气。偶尔也成就了几次辉煌,那是在手疾眼快之际完成的,右手提起大青蛙的当口,左手的纱布袋迎着套上去,对接成功的那个瞬间,松掉右手竹竿,立马捏住布袋端口。那家伙腿功好生了得,三蹦两跳就能逃出“虎口”。活儿还得继续干下去,肯定不会老这样捏着,隔着纱布捏住大青蛙脆脆地折了它的两条大腿骨。

每天都这样三两斤的青蛙提回家,一只只往菜鸭的面前扔,鸭子欢天喜地争抢着,吃得眉开眼笑,欢叫连连。如此一流的伙食标准,你说现在的饲料鸭怎么能和它同日而语呢。

小学五年级的“双抢”期间,父亲被单位抽调下乡去做农村中心工作,把暑假闲在家的我带上了。大队部的中心小学,有位姓谢的厦门知青在当代课老师,我们同吃同住,混得俨然一家人。为了改善伙食,他在屋后的空地上种了两棵葫芦瓜,结果不断。连续几天,猪油炒葫芦把大家都吃腻味了。有天他忽发奇想,捉青蛙改善伙食。晚上,我俩一人一支五节手电,再拿上条米袋,大队部边上的田间地头,手电筒一照,小青蛙们就像身着白衬衫的乐手端坐着,团团簇簇的,腮上不时鼓起一个气泡,山野里庞大的蛙鸣就是这样被制造出来的。我们蹑足上前,手绕到背后一只只捏起扔进米袋。拎回厨房,在齐腰高的大水缸底留一些水,把青蛙统统倒进去养着。

次日中饭前,把青蛙腿统统剪下来。记得谢老师当时还调侃道:这青蛙只长两条腿就好了。剥皮后剩下一小碗,煮成一大锅汤。此前,我以为小青蛙只是鸭子的配菜,喝汤吃肉后才知道,它的肉质和味道美妙之极。打那以后,隔天晚上捉青蛙成了我们的功课。

当年,约两掌宽的田塍上一般都套种黄豆,走起来得避开黄豆苗,右一脚左一脚从外往内踩在田塍边上,碰巧还能踩上受惊欲跳的“田鸡”。那可是大青蛙里值钱的角色,逮着了好不兴奋。谢老师夜间的眼特尖,但手不够灵活,好几只大家伙从他手里复归自然。

在乡村的田间,时常能听到闷闷的轻轻的狗叫声。这时,谢老师的手肘便会碰碰我说:这就是田鸡。他拉上我就循声寻去,很快发现了一头。我在他的手电光圈里终于找到水田烂泥上隐约现出的蛙头形状,特别是露出烂泥的两个小鼻孔,清晰可辨。蛙不是两栖动物吗?它潜在水下还呼吸?但是,有的事情还是真相大白了,原来,当地土话把田鸡叫成“泥狗”,说的就是这种藏身烂泥下、叫声像狗一样的东西。有谢老师的失误在先,抓的重任自然落在我身上。双掌慢慢往泥狗头部位置贴近,屏住呼吸,猝然发力合围。泥狗感觉不妙欲弹出,腰和腿正巧就卡在我的虎口上。记得有回逮起一只六七两重的巨型家伙,任凭泥狗怎样蛮劲挣扎,下半身依旧稳当当捏在我的手掌上。

当年,小青蛙遍地皆是,打不尽杀不绝。田鸡经济价值高,吃害虫的吞吐量也大,农民还是懂得爱惜它的。我们在田里捉田鸡的时候,又一次撞上值夜的农民,他们吆喝几声后,举着松明火把就冲上来缴械,一个手里还提着杆长长的鸟铳。近身一看是孩子老师,马上忘了此前之事,忙不迭改口道:是谢老师呀!到家里煮碗粉干吃吧。

那时,就是在县城,自然绿地随处都有,每到天气晴朗的夜晚,耳畔也总是蛙声阵阵、虫鸣声声,听起来很吵也很荒凉,现在感觉过去却是一派田园的静幽与美妙。短短三十年后,在兢兢业业追求的结果上,中国人开始了反省,从气喘吁吁跑到的终点又折回头来要求返璞归真。如今,房地产商打造远避尘嚣的田园风光楼盘,不就是迎合了国人的这种梦想,把从前那种遍地都是的野性自然提炼、上升成一种时尚概念。

多年前,《参考消息》曾经有过这样一篇报道:科学家发现,出于生存本能,非洲象似乎感觉到了自己频招人类猎杀的原因,它们生出了无牙后代。为了加速种群繁衍,公象的性成熟期较几个世纪前提前了十年,而母象的生育期间隔也有所缩短。这些年来,非洲象双胞胎的概率出现了增长的趋势。这样的消息好像对我越来越有利了。

青蛙的日渐稀少是它们丧失了生存空间,铺天盖地的农药绝对是罪魁祸首。青蛙以吃害虫为生,但根除不尽,农药却能斩尽杀绝,只不过顺带把青蛙等一系列野生动物当了陪葬品。人类为解决自己的温饱付出了高昂学费,当年的菜市场,有被菜虫啃噬痕迹的青菜是绝对没人要的。当下,中国人走在食品安全的钢丝上,怕极了农药残留,还留心挑选这样的青菜来躲避农药的无所不在。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有人对饲养黑熊取胆汁的事提出质疑,发言者忘了以人为本,取熊胆汁是为了救人于苦难。倘若位居这个星球食物链顶端的人类都要在天灾人祸中谢幕,自然界的生物链留着还有意义吗?况且,养熊比之猎熊已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同样是饲养,鸡鸭牛羊猪等动物成为人类磨刀霍霍的对象,千百年来,似乎已经约定俗成了,难得勾起人类满腔的恻隐之心。难道仅仅因为被驯化的历史久远就可以被按下不提?

“饲养黑熊取胆汁”问题出在技术性的操作层面,譬如不注重投入、一味提高产量,急功近利而让人惨不忍睹,等等。

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在豪取别国资源上发展起来的,即便到了今天,在他们衣食无忧、大谈生态环保问题时,仍然花钱把电子垃圾、核废料等移往他国,并在公海上肆意捕杀鲸鱼。殊不知广义的大自然资源是无国界的,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面对的命题。科学研究发现,南美洲翡翠般的热带雨林少一片,南极上空的臭氧洞就稀薄一层。北极的冰盖崩塌、融化一块,南太平洋岛国的海平线就有可能抬高。在穷国饥寒交迫的人民砍倒树林去换取果腹之物时,富国为什么不能接济他们一些救命的粮食呢。

篇9:由大禹治水想到煤矿安全管理

很多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常常找我聊天,谈论最多的当然是教过他们的老师,涉及到最多的还是一个对学生公平与公正的问题。从谈话中听得出他们认为一个优秀班主任最首要的素质是要有一颗公正的心。博识、豁达、谦逊、公正的教师是他们一生前进中不断闪现的加油站,也是他们终生不能忘却的。

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使他们成为未来世界的建设者、主人翁。人格力量的觉醒与焕发,是可以改变这种优劣之分的。文学家钱钟书、数学家华罗庚、发明家爱迪生,还有很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中学求学时代,也并不是十分出色,也有偏科现象。故优生有其弱的一面,学困生亦有其优的一面,要唯物、辩证地分析每个学生,找出适合他们发展的方法对路子。宠爱与偏袒是造成学生远离班主任老师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们屡屡与教师、与班级发难的最根本的原因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管学生的背景如何,潜质怎样,一个班主任的公正之心,才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真正钥匙,才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真正动力,也是提升班级凝聚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

作为一个班主任还要有赏识学生的能力。赏识不是偏袒、不是溺爱,更不是纵容。赏识是要清晰找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更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将闪光点作为激励学生改正问题的出发点,这也是目前生本教育要求达到的目标之一。生本教育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它要求全部学生都要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来,但学习困难的学生仍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对于课堂的进程有着某种制约。这就要求班主任的教育手法的艺术发挥。赏识可以为学困生重塑信心,为他们在班级中重塑形象。至诚的谈话与公开的表扬激励常常让学生在思想深处有强烈的震撼,使他们感觉到班级也是他们自己的,也需要他们的努力才会更优秀,这就是赏识。学会赏识,就学会了爱,将赏识体现在每一节课、每一个教案、每一本作业中。一句温馨的问候、一行鼓励的批语、一堂生动的教学,都是一种爱的交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个学生已经弄懂了你想教会他的东西,而另一个学生还没有弄懂,但这并不说明他不愿意学习。要让他有时间再想一想,不要把他那一点渴求知识的微弱的火花吹灭。”要在学生的脑力劳动取得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时,再来给他做评定。你要善于从每一个学生身上,看到和感觉出,他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这无疑是对班主任赏识能力最好的诠释。一个有赏识能力的班主任,不仅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特别亲切,而且能更大地激发班干部的工作热情。然而现在学生干部的选拔,却让班主任头疼不已,就像开头所报道的新闻中叙述的那样,会极大挫伤学生的参与意识,这对于生本课堂的构建将是致命的。所以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的赏识要坚定不移地去掉功利性,重在引导民主、公开、公正、透明班干部选举,就像报道中专家指出的:成人要淡出,不要过度参与,让孩子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还选举一片宁静的天空。在班干部选举的设计上,要能上能下,淡化选举中的“官味”和等级意识,强调人人都是班级管理者,让更多的孩子在各种岗位上进行锻炼。对于班干部的工作也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用爱心鼓励肯定他们工作中的成绩,私下善意提醒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班干部的形象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也得到了加强,学生的行为也会更加规范,形成自觉的意识,班主任的工作也得到了精炼与提升。正如某位老师对于赏识的解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可以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源于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钟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许多历史名人的师生情谊,无不说明了班主任的人文情怀的赏识会在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改变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处事态度,促进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发展。

篇10:由“国考”想到“科举”

在“国考”热中,国人亦不乏冷静者。传媒和“网民”的一些议论文字,深刻透底,令人过目不忘。

“百万大军‘考碗’,提前唱响就业咏叹调”。“就业形势越严峻,越要强调公平。尤其是像‘国考’这样的竞争方式,公平就是生命。但维护招录公务员的公平,显然也不只像监考那么简单。如果不把‘潜规则’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社会公平的打击会是巨大的,尤其无法令那些‘蚁居’的人群心服。”所谓“蚁居”者,多指待业人群中“考碗族”的大学毕业生等人。一位时评家动情地写道,“突然间有一个强烈的念头,就是想去京郊那个叫‘唐家岭’(著名的‘蚁族’聚居点之一)的地方看看。在那里,或许更能读懂‘考碗族’渴求的眼神……”窃以为这个访问或“视察”,更该请身为现职“官员”的人去体验。郑板桥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时下的官员,当然也包括“国考”的中举者,更需要这种心系百姓,关心民间疾苦,为民解忧的爱民情怀。

“国考”更应该成为信息公开的典范。《新华每日电讯》的观察员直言不讳地说,“要想避免权力腐败,在整个考试过程中,‘考试程序’必须做到公平、公开、公正、透明”。此论绝非泛泛而指,而是有的放矢。所谓“三不公布”,即不公布“试题、答案和考分”,就很是令人费解。尽管国家公务员局予以回应,“三不”是为了“防止被培训机构利用,保证公务员考试公平公正”。可还是有“肚子疼埋怨灶王爷”和因噎废食之嫌。君不见,“影印版试题和‘民间答案’往往在考试结束几个小时后就会被公布在网站上,名家‘名师’的试卷分析也会纷至沓来”。有评论认为,“国考”应当“掀起盖头”,实在没有故作神秘的必要。放开去想,把“三不公布”变为“三公布”,去掉一个“不”字,不就能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吗!其实,“‘国考’‘三不公布’意在保证公平”的命题,只是一种官僚机构“嫌麻烦”的托词而已;客观上为“国考”“潜规则”的泛滥打通了渠道。

时下“国考”的鼻祖,应是中国历史上的“科举”。读一部具有1300多年的“科举”兴衰史,对我们认识“国考”的长和短,可以有发人深省的启迪。有人说,“科举”可以称之为中国的“灿烂文明”和“第五大发明”;也有人说,“科举造成中国科技落后”和“官本位体制的束缚”。窃以为,“科举”既没有“洋人”一些研究者说得那么好,也没有“国人”某些学者想的那么坏,只不过是中国“官场”的一种文化现象。我在读过《科举百年祭》那部资料翔实的大部头著作后,曾写下一句感言——科举要废止,但应思其长;国考当传承,但要改其短。所谓“思其长”,凝缩为一句话就是“公平”。盡管是“相对的公平”,也是难能可贵的一种理念。“天下惟公足以服人”。古今中外,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选人才的方法能像“科举”这样从内涵上体现“公平”的精髓;至于衍生出来的“潜规则”另当别论。所谓“改其短”,系指主考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多一些真才实学,少一些屠龙之技,坚持学以致用,这就是时下从西方舶来的所谓“素质教育”吧。

上一篇:跟进演绎课堂精彩下一篇:千姿百态的秋叶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