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张淑芳]

2024-05-23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张淑芳](共4篇)

篇1:《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张淑芳]

尊敬的老师、朋友们:

大家好!

在介绍我的课例以前呢,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我对阅读教学的一度困惑:

很长一段时间,当我拿到一篇新课文的时候,我就犯傻了,就好像一个人被关在漆黑的屋子里找门,这里摸一把,那里摸一把,不知那里是边,那里是岸,这种感觉,唉!就叫酸。一次偶然的机会,翻阅杂志时,一只虫子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了,忽然跌落下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了。第一个人注视着虫子,感慨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着、顽强;失败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第二个人注视着虫子,禁不住叹气道:“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唉,可怜的虫子。”你们看,观察同一只虫子,得到的启示迥然不同。太阳在白天放射光芒,月亮在夜晚投射青辉----可见世界并不是简单的组合体,同样观察虫子,两个人所处的角度不同,他们的感觉就大不一样,但他们所获得的启示都是对的。那对待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否也是如此呢,我想不管面对怎样的课型,只要我们抓准了课文,让我们的课堂立足一个“趣”字;倾注一个“情”字;把准一个“创”字;落实一个“读”字。我们的教学就会条条大道通罗马!

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来看课例《大禹治水》。

【设计依据】

给孩子提供一个真正自由、宽松的舞台,让我用我的眼睛看世界,让我按我的需要来学,让我用我的方式成功,让我爱我所爱,孩子必将还你一片蓝天。这样的课堂才能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的来学习。总之,在我们的课堂上与其让人累着,不如让人乐着;与其让人闲着,不如让人塌实着。

根据以上的设计依据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具体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如下: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大家比较一下如果我这样问: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上一节课你都学了些什么?这样你不又瑞居在圣坛之上,而孩子又匍匐在讲台之下了吗?在不知不觉中已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用简短的过度语导入第二部分的教学: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本课过度语的最大特点是将整个过程汇成了一条无声无息的涓涓溪流。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习课文的第一第二小节。

第一小节的教学以学生情感的梯度发展为主旋律。安排了这样三个环节:

读着读着,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课文第一小节。并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

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读着读着,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这一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个环节。请看----播放动画,范读课文。小朋友们,读着读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音乐是灵空的,它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世界。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孩子们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好心的人给点吃的吧!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在声撕力极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好心的人快来救救我吧!”我还看到了一个怀抱小孩的妇女,在洪水中艰难地行走着,哄的一阵大浪冲来,卷走了她怀里的孩子,她呆呆地站在哪儿,泪如雨下,不一会儿,她疯狂地冲向那肆虐的洪水,就这样也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这滔滔的洪水中。

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年复一年的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紧接着进入第二小节的学习。

第二小节的教学,尽可能的把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空间还给学生;自由让给学生。也安排了三个环节:

尽情的朗读课文第二小节,看谁读得最认真,

分四人一小组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问域宽,思维强度大,灵活性强,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交流汇报。

最令我回味的还是第三个环节,我把它介绍给大家:小朋友,请你们猜猜看,老师最喜欢第几句话?老师你最喜欢第一句话,NO,第二句话,NO TO,那肯定是第三句话了!YES!YES与NO的加入这不就是多学科的整合吗,使学生为之一震,从而精神倍增。一般按常理我会抓住—千辛万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等这几个重点词来进行教学。而在这里呢,我是这样来设计的:给老师一次机会,让我来读读这一句话,播放动画,范读他吃劲了千辛万苦„„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呢,我们已经知道—大禹带领老百姓挖通了许多许多条河,劈开了许多许多座山,那在劈山挖河的过程中禹会吃那些苦呢?你看,老师带着微笑走向孩子,用智慧去开启智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用生命去点燃生命,在师生完全平等的平台上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孩子情不自禁地说:“禹在挖山劈河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从山上摔下来,摔得遍体鳞伤;可能会被毒蛇给咬了,给大老虎弄伤了;双脚常年浸泡在洪水中,会得一种病--关节炎;炎热的夏天,又没有空调、又没有电扇,会热得中暑;寒冷的冬天,漫天飞雪,冻得浑身发抖„„”

用情感填白式、故事连载式学习第三部分。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禹为了治理洪水,风里来雨里去,一干就是13年,在这13年里(填读第一句话)1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孩子问:为什么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不回去看一看,难道他不想自己的妻儿吗?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

2这些问题不光是你不明白,连禹的儿子也不明白啊!(填读第二句话)

3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又会怎样回答他呢?你们看-提问的权利学生拥有,解疑的义务学生承担,这不就是主体性最好的落实吗!

以上只是情感的铺垫,精彩的是以下循循善诱地三次表演。指名试着表演---互相点评后同桌互演----配乐加动作表演。将表演活动设计成有梯度、有层次的螺旋式,符合学生的能力特点,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将教学推向高潮----(配上音乐渲染气氛,设计一些动作再现生活—儿子在门前读书,妈妈在屋里缝衣服)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有一天,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娘,别人都有爹,我的爹在那里,他为什么不回来看看我们?娘强忍着泪水,摸着儿子的头说:儿啊!爹不回来看我们,自有他的道理,等洪水被制服了,他一定会回来看我们的。这感人的一幕幕,渲染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趁着被燃烧的激情,我顺势推了一把:禹不想自己的妻儿吗?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孩子们一个个读得热泪盈眶。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苏霍姆林斯基不是这样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于是用情感对比式学习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相对来说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我给大家展示一下。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就这样,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制服了,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吧!

读着读着,现在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孩子兴奋地说:“现在我可高兴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再也不用四处去流浪了。”这样安排,与第一小节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轻而易举的又一次拨动了学生的情弦,激发了学生强烈得求知欲望。

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都在干些什么呢?(播放流动图)快来看呀!认为此处不必作太多的讲解,动静结合,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幸福美满的日子都是谁带来的,孩子们兴奋地高喊:大禹!所以(填读23句)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

不是说“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的祥和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学到这,难道你不想对大禹说点什么吗?大禹啊大禹-----由于激起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孩子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有的说,大禹啊大禹,你真了不起,滔滔的洪水都让你给制服了,人们永远感谢你;是你又带给了人们安逸的生活,你的美名流芳百世,长大后我要像你一样做个真正的男子汉;如果我也生在那个年代,我就会帮你出出注意,造很多水库,让你不用那么辛苦„„

最后构建完美板块,升华情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制水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地呼唤他—大禹。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篇2:《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张淑芳]

张淑芳 教案 《解决问题》

课 题 解决问题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在学生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抽出两个数的关系进行分析。 2、数学思考: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能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解决问题:在问题情景中能准确地捕捉数学信息,主动解决问题。 4、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源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培养其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 重点: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并能够正确进行解答。 难点:初步学会分析数学信息与所求问题之间的联系,学会看线段图。 准 备 主题图 、圆片与三角形各若干个。   教 师 活 动 (教法)     学生活动(学法)   反思与补充   一、复习引入师: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倍) “○的`个数是△的3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就用这些倍的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师:小朋友,你们每天下午放学回家之前教室里应该留几个同学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1、根据信息写应用题 师:从图中你们发现哪些信息? (出示)扫地的有7人,擦桌椅的是扫地的2倍 师:谁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①读题 ②学生独立解决 3、同桌交流 师:写好后请告诉你的同桌,为什么这样写? 4、反馈 板书:2×7=14(人)7×2=14(人)7+7=14(人) 问:为什么用乘法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图。6、 小结 师: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求擦桌椅有多少人?其实就是求2个7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1、完成课堂作业题卡 3、自己编题 师:刚才都是老师提供信息,现在谁来提供一些有关倍的信息,请大家解决。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请您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好吗?       回答问题,说出倍的含义。               观察图,提问题。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并说出想法。   先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再个别汇报。     学生发言,说出想法,或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根据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       完成课堂作业题卡 自己编题 学生独立解答。  反馈交流。  谈收获 说想法。    

篇3:《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大禹治水》是一篇思想性极强的文章, 本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下特点:

一、多元想象, 挖掘情感因素

本设计多次用想象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 在第一小节的教学中抓住词句, 引导学生扩想洪水的凶猛;第二小节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 抓住情节空白引导学生补想大禹治水吃了哪些苦;文章结尾处用“想对这位伟大英雄说点什么”, 引导学生续想。根据教材有意识地创设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动情, 积极地阅读, 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情感。

二、品词析句, 感悟语言魅力

语言是一门科学。而听说读写又是培养语感, 感悟语言魅力的重要途径。听说读写都需要领悟词句含义, 特别是读, 在领悟词句含义方面尤为重要。本设计多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充分感受语言的魅力, 在阅读中养成揣摩词句的习惯, 在积累词汇、欣赏朗读中增强语感, 在想象交流中养成锤炼词句的习惯。

教学流程:

一、师生共写课题, 自然导入教学

1.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一课。请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提醒:禹, 第一笔是撇, 最后是一提加一点。)

2.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又是怎么治的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读第一小节。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板书课题时, 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写, 并提醒书写的注意点, 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而后用提问将本堂课要解决的问题融会贯通, 整个过程汇成了一条无声无息的涓涓细流。】

二、多媒体再现情景, 感受洪水凶猛

1.读着这样的句子,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2.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滔滔的洪水吧! (播放洪水录像)

3.你觉得洪水怎么样? (学生交流观看录像后的感受)

4.指导朗读。可恶的洪水, 使老百姓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和温暖的家。谁能通过你的朗读, 让我们感受到这凶猛的洪水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呢? (指名读, 师生评议后再读)

【设计意图:洪水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 对洪水给人们带来的灾害孩子们更是漠然的。录像的播放, 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洪水的肆虐以及给人们带来的灾害。在再现的场景中, 引导学生表达、思考, 进而用朗读表达心中的情。】

三、引导合理想象, 初悟治水艰辛

1.过渡:当大禹看到洪水把老百姓害得无家可归时, 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2. (出示:“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对, 这就是大禹的决心。一起读!

3.治理洪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光有决心是远远不够的。请同学们接着读第二小节, 看看大禹为了治理洪水, 都做了些什么。

4.交流:大禹为了治理洪水做了些什么?

5.为了治理洪水, 大禹吃了很多很多的苦。正如书上说的, 他吃尽了———千辛万苦。

(1) “千辛万苦”是什么意思? (板书:千辛万苦)

(2) 想象一下, 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察看水流和地形时, 会遇到哪些困难和危险呢?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千辛万苦”, 引导学生结合已有体验, 充分展开想象, 使学生在想象中训练语言, 培养语感, 更重要的是在想象中体会大禹治水历经的千辛万苦。】

6. 请你们再读读这段话, 看看还能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 (生自由读书, 同桌互相讨论)

7.全班交流汇报:

(1) 抓住关键词“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交流感悟。

1“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并不是数字“九”的意思, 在这儿表示不止一条河, 不止一座山, 表示很多的意思。

2禹生活在 距离今天2000多年前的古代, 当时的劳动工具是非常落后的。他们就是想挖通一条大河, 想劈开一座大山, 容易吗?

3你们看! (出示劳动场面图) 禹带领百姓一锹一锹地挖着河道, 如果大山挡住了去路, 就得把山上的石头一块块地凿下来。一不小心, 石头会压在他们的脚背上, 血流不止。手指磨破了, 手臂划伤了。就这样, 想挖通一条河, 劈开一座山已经是非常艰难了, 更何况是“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这样的苦就叫———千辛万苦。

4谁能读出大禹的千辛万苦? (指名读, 齐读)

(2) 抓住关键词“千山万水”交流感悟。

1看, 这就是“千山万水”! (出示千山万水图片)

2为了察看水流和地形, 禹要爬过那么多的山, 趟过那么多的水, 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齐说) 。

8.读到这儿, 你觉得大禹是个怎样的人? (不怕苦、坚强、勇敢等)

9. 多么了不起的大禹呀!来, 让我们带着对大禹的敬佩之情读好这段话。 (齐读)

10.我们抓住了关键词语, 读懂了大禹治水吃尽了千辛万苦, 感受到了大禹是一个不怕吃苦、无私奉献的人。我们以后读书呀, 就要这样抓住关键的词语, 去好好理解。

【设计意图:以上部分的交流是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 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的,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正自由、宽松的舞台。教师在重点、难点处给予引导、拓展, 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又使本课难点得以突破。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 渗透了阅读理解文本的方法,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四、巧借数字故事, 激发内心情感

1.同学们, 发生在大禹治水过程中的故事还有很多, 课文就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数字故事。

2. (出示第三小节, 其中数字用括号代替) 自由读, 想想这几个括号中应该填什么。

3.你会填了吗? (学生读, 教师标红“13、三、一、十”这几个数字)

4. 抓住这几个数字再读, 看能读懂些什么。 (读完后同桌讨论)

5.你从这几个看似普普通通的数字中, 又体会到什么呢? (交流)

6.大禹治水13年, 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 可他一次都没有进去, 这就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为了百姓的幸福, 大禹牺牲了自己的幸福, 为了大家, 他舍弃了小家。此时此刻, 面对吃尽了千辛万苦的大禹,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7.指导说话。 (指名说)

【设计意图:巧借数字, 挖掘空白, 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和想象感人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美好的情感等。“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 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

五、总结回归整体, 升华情感体验

1.经过 13 年的治理, 洪水终于被制服了。谁来读最后一小节? (指名读)

2. (出示蓝天碧水图) 这样的水还会淹没农田吗?还会冲倒房屋吗?这样的水就是“被制服”了。

3.洪水被制服了, 老百姓们从此以后有饭可吃, 有房子可住, 这样的日子就叫———安定的日子。

4. 老百姓过上了幸福、安定的日子, 这和谁的功劳分不开呢? (大禹)

5.对!那你能根据所学内容, 把这句话说完整吗? (指导说话)

出示句式 :因为大禹____, 所以大家非常感谢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

【设计意图:从整体出发, 最后又回归到整体, 融会贯通, 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培养语感, 在方法引导中学会读书。】

6.总结全文。

(1) 同学们, 大禹治水13年, 吃尽了千辛万苦, 终于制服了洪水。所以老百姓都称他为“治水的伟大英雄”。 (板书:伟大英雄)

(2) 大禹的牺牲和奉献, 终于换来了老百姓的幸福。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 恭恭敬敬地再写一写这位英雄的名字。 (师用红粉笔重新书写“大禹”二字)

7. 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 再一次深情地呼唤他———大禹 (齐说)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 (齐说) 。

篇4:《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张淑芳]

满路花/促拍满路花,满路花/促拍满路花张淑芳,满路花/促拍满路花的意思,满路花/促拍满路花赏析 -诗词大全

满路花/促拍满路花

作者:张淑芳  朝代:宋  体裁:词   罗襟湿未乾,又是凄凉雪。欲睡难成寐、音书绝。窗前竹叶,凛凛狂风折。寒衣弱不胜,有甚遥肠,望到春来时节。孤灯独照,字字吟成血。仅梅花知苦、香来接。离愁万种,提起心头切。比霜风更烈。瘦似枯枝,待何人与分说。

上一篇:市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总结下一篇:爱是希望之花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