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旗合作医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方案67526

2024-04-17

全旗合作医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方案67526(共10篇)

篇1:全旗合作医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方案67526

全旗合作医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方案

为深入落实旗委“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决策部署,着力解决关心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全面推进我旗合作医疗工作,旗政协决定对全旗合作医疗工作开展现状进行一次专题调研。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调研目的:

建立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解决农牧民看病难,缓解农牧民因病致贫等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为提高农牧民健康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支持、推动合作医疗工作健康持续开展,旗政协决定对我旗合作医疗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理清合作医疗工作思路,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肯定取得的成绩,总结好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思路,为进一步做好合作医疗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调研内容:

1、深入调查了解全旗合作医疗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2、全面掌握天山镇内四家医院,即旗医院、蒙医院、中医院、同济医院在合作医疗工作中工作情况及存在问题;

3、全面了解全旗基层卫生院在合作医疗工作中工作情况及存在问题;

4、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调研形式:

主要采取实地调查走访和组织座谈两种方式进行。

四、参加人员:

成立旗政协旗合作医疗工作调研组。

组长:杨慧焱(旗政协副主席)

副组长:巴雅尔(旗卫生局局长)

成员:仁 钦(旗政协委员、旗卫生局书记)

李颢伟(旗政协委员、旗合管办主任)

彭国栋(旗政协委员、旗医院院长)

马庆珍(旗政协委员、旗妇幼保健所所长)

双 梅(旗政协委员、旗蒙医院主任)

刘淑兰(旗政协委员、旗中医院副院长)

额尔敦陶格涛(旗政协委员、旗同济医院副院

长)

丁国义(旗政协委员、荞麦塔拉卫生院大夫)

田春梅(旗政协委员、乌拉哈达乡宏发村村主

任)

巴雅尔图(旗政协委员、绍根镇乌那嘎嘎查牧

民)

记者3人。

五、时间安排:

6月 10 日:

上午8:30,到旗卫生局听取合管办汇报;9:30听取天山镇内四家医院,即旗医院、蒙医院、中医院、同济医院汇报,实地查看合作医疗报销流程。

下午2:30,到天山口镇卫生院调研,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3:30到巴拉奇如德苏木卫生院调研,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

6月 17 日:上午8:30,调研组成员在政协五楼会议室召开座谈会。

六、车辆安排:

旗政协办出2台车、卫生局出1台车、合管办1台车。

七、几点要求:

1、合管办、各医院要围绕调研课题,结合各自工作领域,形成质量较高的汇报材料,书面材料一式20份,于 6月 5日下午5:00前报至旗政协文史委,联系人:吕超;联系电话:7231923。

2、参加调研人员要认真研读各单位的汇报材料,结合实地调研形成有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发言材料,确保专项调研任务及时、高质量地完成。

3、调研组各成员要遵守时间,无特殊情况不准缺席、不准请假;各车辆统一调度,不准掉队,行车注意安全。

八、报告起草:

由旗政协文史委负责起草调研报告,调研组集体讨论修改,经主席会议审定全组织上报。

篇2:全旗合作医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方案67526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解决不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医疗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我市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以来,建立起政府引导、卫生监管、医疗机构服务的运行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已经广为人知,得到了广大农户认可,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要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持可持续发展,还需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加强监管,对违规的定点医疗机构加大处罚力度,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效实施,让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2010年5月12日,政协毕节地区工委副主任马光树率领由地区政协工委民宗处、地区卫生局、地区新农合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组成的调研组到我市,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情况进行调研。政协毕节市委员会副主席王大庆带领政协文教委、民宗委同志陪同调研组,先后深入梨树镇、鸭池镇中心卫生院,市人民医院,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等地,以实地走访、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在市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议室召开的调研座谈会上,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龚霏及卫生局相关负责人汇报了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情况,市疾控中心、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及部分民营医疗机构负责人参加座谈。与会人员畅所欲言,就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总结成绩、分析问题、提出建议。现就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卫生资源现状

全市现有公立医疗机构41个,其中乡镇卫生院35个,村卫生室628个。公立医疗卫生单位现有职工858人,其中乡镇卫生院有在册职工449人。全市现有各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垫付制定点医疗机构721家,其中:地级垫付制定点医疗机构1家,市级垫付制定点医疗机构34家,乡级垫付制定点医疗机构51家。全市村级统筹定点医疗机构635家,其中享受财政补助、参与公共卫生工作的村级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有588家,不享受财政补助、但参与公共卫生工作的村级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47家。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情况

在具体工作中,卫生部门坚持边探索、边实践、边整改、边完善、边提高的原则,在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努力保障参合农民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水平。2007年,参合人数876691人,参合率87.30%,受益人次为519758人次,受益率为59.29%,受益金额为3616.18万元,资金使用率为82.5%,门诊补偿比例为92.5%,住院实际补偿比例为51.6%。2008年,参合人数为947493人,参合率为93.58%,受益人次为556439人次,受益率为58.73%,受益金额为5922.75万元,资金使用率为70.0%,门诊补偿比例为76.11%,住院实际补偿比例为59.9%。2009年,参合人数达953655人,参合率为94%,受益人次为1203014人次,受益率为126.15%,受益金额为8426.31万元,资金使用率为90.0%,门诊补偿比例为47%,住院实际补偿比例为50.9%。2010年,参合人数为862124人,参合率为90.07%,第一季度拨付参合农民住院及门诊补偿金2744.87万元。

(三)、以参合促医卫、效益明显

市卫生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农民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率、信任度和知晓率逐年提高,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药品收费、基础设施建设等较为满意,基本做到了医患和谐。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为卫生事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有效盘活了卫生资源,推动了卫生事业的良性发展。目前,全市35个乡镇卫生院均正常运转,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逐年提升。2009年,35个乡镇卫生院中业务收入300万元以上的1家、200-300万元的3家、150-200万元的8家、100-150万元的7家、50-100万元的11家、50万元以下的5家。卫生院将自身的业务收入又投入到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培训等方面,使卫生院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一定的经费保障,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四)措施有力、监管到位

管理制度方面:一是建立健全了《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诊疗服务范围》、《管理流程》等20余个规章制度,从管理、政策支持、部门配合,宣传发动、农民缴费与筹资、基金管理与使用、补偿审核、费用控制、信息建设、定点机构监管等方面,不断完善运行、管理机制。二是因地制宜完善实施方案,实现“住院统筹+家庭账户”模式向“住院统筹+门诊统筹”模式的转变,在保大病的同时也兼顾小病,尽力做到让参合农民就近就医,扩大受益覆盖面,提高受益水平。三是实行医疗机构垫付制度,参合农民在市级及市以下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补偿部分由定点机构先行垫付,达到 “出院即报销”,方便群众获得补偿。四是强化医疗机构的财务规范管理,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出台了《毕节市卫生局财务管理暂行规定》,本着卫生资金所有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独立核算权不变、债权债务归属不变的“四不变”原则,实行“院财局管院用”,有效规范了卫生院财务管理,保障新农合基金安全。五是严格准入标准,将民营医院纳入定点医疗机构范围,既弥补了医疗资源不足,又实现公平竞争,尽力满足参合群众就医的多样选择。六是在部分乡镇增设卫生院分院,方便群众就近就医。七是从2009年起增设了慢性病种和重大疾病的门诊统筹补偿,使原来不能报销的慢性病人及重疾病的门诊费用得到补偿,扩大了受益面。

监管措施方面:一是建立市合管委和合监委,审计、财政、监察等相关部门,卫生局、合管中心及乡镇合管办共5个层面的督查督检制度,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偏”,保障新农合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强化司法监督,与市检察院联合建立在新农合资金使用中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联系协调制度,多次邀请市检察院有关领导以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对定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开展警示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三是建立定点机构约谈制度,就定点机构执行新农合规章制度的情况、履行服务合同情况、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约谈定点医疗机构负责人,对约谈后进行改进工作效果进行评估,结果作为续签定点服务合同的参考依据。四是发放住院病人回音卡,广泛征求和了解患者及家属对新农合工作及医疗机构的意见和建议,采纳有效意见和建议并认真进行整改。五是建立通报制度,对新农合资金审核情况、定点医疗机构督查情况、新农合资金运行情况进行通报。六是实行“信誉积分管理制度”,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信誉档案,对违反新农合相关规定的行为予以扣减积分,并进行公示,对信誉积分低于80分的定点医疗机构,取消其定点医疗机构资格。七是出台了定点医疗机构的全员培训制度,对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计划、内容及培训效果评价。八是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兼顾参合群众受益与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发展的基本原则,推出“同乡同药同价”制度,降低药品费用,提高参合群众的受益程度。九是建立银行对账制度。十是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陆续安装启动新农合信息网络管理系统。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性工程,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和模式,每一步工作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和改进。加上我市的财政情况、农民群众的贫富差距、卫生系统基础条件的制约等因素影响,新农合发展过程中就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政策宣传不够,农民知晓度不高。农民群众对新农合一些具体政策了解不够。市、乡(镇)、村三级相关工作部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细则,特别是农民参合后需要遵守哪些规定,门诊住院、转诊程序、补偿程序及结算方式、慢性病种类、报销药品范围等细节问题上宣传尚不到位,导致群众对家庭账户过渡为门诊统筹转变的认识和理解不够。

2、乡镇、村医疗卫生条件和服务能力同新农合工作不相适应。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技术水平较低,编制较少,技术人员短缺,乡镇卫生院有较高职称人员不多,还有部分人员没有职称;而且乡镇卫生院不能设置副高职称岗位,难以调动卫技人员的积极性,难以稳定卫生技术队伍。村级卫生室均是个体户,基本达不到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条件。

3、新农合筹资难度大。新农合制度实施以来,农民自筹部分的缴费方式一直是上门挨家挨户收取,这种方式周期长、效率低、成本高,稳定性差。而且在新农合筹资过程中,部分乡镇办事处错误地认为筹资工作是卫生部门的事,宣传、组织力度不够,科学规范的筹资长效机制有待形成。

4、经办机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市合管中心虽然是事业编制人员,但由于工资及津补贴发放受限制,又不能参照公务员工资标准发放,造成职工情绪不稳定;乡镇合管办无编制,主要是兼职人员开展工作,且人员变动频繁,影响工作质量和管理队伍的稳定性,管理效率不高。

5、医疗管理的软件开发缓慢,无法适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需要;资金流通渠道不畅通,延时较长,影响医院药物采购及患者治疗。

6、医疗机构逐利思想严重,没有真正站在参合群众的实际困难开展诊疗活动,甚至个别医疗机构存在重检查轻治疗,挂床住院等现象。

7、对新农合的监管,部门联动未落到实处,基本上是卫生部门一家在运作,工作难度大、监管漏洞多,导致对来合管中心进行补偿报销的省外发票鉴定困难等许多不利工作开展的情况。

三、下步工作建议

1、提高认识,加快推进。新农合是涉及千家万户、维系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是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必须充分认识新农合的重要意义,把加快实施新农合制度列入全市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推进的进度和目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

2、强化宣传,优化服务。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改进宣传方法,提高宣传效果。以多种方式宣传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报道农民受益事例;组织受益农民现身说法。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传统美德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和渗透,提高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提高农民参加新农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坚持按期公布收支账目,增加透明度,提高农民对新农合的信任度。要改进筹资方法,降低筹资成本。要加强对管理人员和医务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改善服务态度,向参加新农合的农民提供便利、快捷、周到的服务。

3、明确职责,扎实工作。第一,要把推进新农合制度实施、改善农村基本卫生条件、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减少本地区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人数、保证农村卫生支出经费等列为职能部门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第二,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做好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推进和监督工作;加强监管力度,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宣传、财政、人事、发改、农业、民政、科技、药监、扶贫以及纪检监察、物价、审计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共同推动工作的开展。第三,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职能作用,加快职能转变,不但要成为出色的管理者,还要成为有水平的服务者。在推动新农合制度实施的过程中,要主动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和当地实际,调节和平衡好各方的利益,不断完善各项实施制度、操作措施和服务体系,不断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真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新农合制度带来的好处。第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支持新农合制度,做到政府行政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各方力量汇聚、人人参与受益。

4、加强研究,完善制度。在实施新农合制度的过程中,要及时了解上级的新政策、新规定,搜集各种新情况、新信息;及时掌握和分析农民群众的疑虑,采纳合理的要求和意见建议,不断地深入总结经验,完善相关制度。第一,要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以“以收定支、量入为出、逐步调整、保障适度”为基本原则,及时调整补偿标准。针对目前统筹资金沉淀过多的情况,应适当提高补偿比例,降低起报线,提高封顶线,减少自费药品及其比例,使更多的农户受益、得到更多的补偿,提高制度的吸引力,从而优化筹资体系。第二,要适当增加救助受益面,着力提高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力度,切实缓解弱势群体看不起病的困难,建议把贫困救助与新农合结合起来,把一些在城镇居住的低保户、五保户、残疾家庭等生活特别困难又无自救能力的弱势群体列入可参加的对象。第三,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网络化管理,解决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不规范、不透明等问题,与此同时,还应畅通各种信息渠道,使参与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群众对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拥有充分的知情权。第四,进一步完善药品采购制度,努力降低药品价格。建议将农村合作医疗的医药用品纳入政府采购,在药品的采购、调拨、使用等环节,要发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物价部门、政府采购部门的职能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成本,让利于民,授惠于民。

5、增加投入,规范管理。各级政府要根据国家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原则上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的要求,扩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比例,增加对新农合的投入,确保资金的足额按时到位。要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国家卫生基金及自治区医疗保障经费等对我市实施新农合的投入。要健全管理监督组织,建立完善资金封闭运行体系,实行筹钱、管钱、用钱的分离和有效监督。要建立健全各级经办机构,选好用好培训好管理人员,并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要解决好经办机构的人员、编制和经费,改善经办机构的办公条件,配置好电脑并开发管理软件,实现计算机联网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6、健全运行机制,加强监管力度。一是建立健全新农合管理组织、参保者和医疗单位三方的制约机制,规范运作。二是进一步完善定点医疗机构的准入、退出制度,完善定点医疗机构考核管理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应切实履行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等工作职责。四是加强经办机构建设,按规定落实人员编制、将工作运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五是完善基金监管机制,制定监督管理措施,对基金的运行实行审计监督制度,确保基金运作规范、透明、高效。六是要加强医院的会计信息管理,防止因医院会计信息失真给新农合基金运行造成的危害。总之,我市新农合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希望,在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进程中,各级都要切实履行职责,完善新农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发展和改革中逐步解决新农合存在的问题,使新农合真正达到“政府引导、财政出钱、卫生出力、百姓受益、政府得民心、卫生得发展、农民得实惠”的目的。

篇3:全旗合作医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方案67526

截至目前, 莱州市共注册建立62家农机专业合作社, 大多数农机合作社都开展了几十到几百亩不等的土地流转, 全市农机合作社已流转土地1 333.3 hm2 (2万余亩) 。其中有规模的11家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就达到353.3 hm2 (5 300亩) , 代耕代种331.1hm2 (4 966亩) , 季节性互助合作524.0 hm2 (7 860亩) 。从实际效果看, 农机合作社利用自身优势, 参与土地流转, 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 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推广了大型先进农机具, 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效益。其中, 莱州市金田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参与土地流转工作中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现将基本情况汇总如下。

1 农机合作社参与土地流转的形式

(1) 协议转包。即合作社从土地承包者手中转包土地使用权。这种类型主要是针对务工经商、常年脱离农村的青年农民, 以及农村中缺少劳动力的承包户。具体做法是, 协商原土地承包户, 确定双方认可的转包方式、转包起止时间、转包费额度及付费方式与时间, 最后双方鉴订转包合同。

(2) 代耕代管。即合作社与土地承包者签订代耕代管协议, 确定各季节耕、种、收的具体机械作业量和相关费用, 双方保证履行各自义务。目前, 各合作社参与代耕代管的粮田总计已经达到331.1 hm2 (4 966亩) 。

(3) 代理单项农田作业。即通过合作社协调和联系, 确定田间作业数量、质量和时间, 由合作社统一调配作业机械、统一记账核算 (作业费用按合作社统一标准核算) 的农机代耕业务。

2 土地流转的规模、速度和特点

随着国家逐年加大对农机具的购置补贴力度, 大型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深松机及秸秆粉碎还田机等一系列先进农机具投入使用, 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势头越来越迅猛, 加快了土地流转的速度, 特别是伴随广大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越来越多的农民将自己的土地交由有能力的农机合作社经营, 农村土地呈现出了加速流转的态势。

近两年来, 土地流转的规模和速度明显加快。如果说前几年合作社靠承包集体土地为主, 那么现在则是依靠每家每户的零星土地进行流转。尽管规模不是很大, 但发展速度快, 代表眼前土地流转的一种主要潮流。

目前, 莱州市17个街道都成立了土地流转中心。同时, 全市11家开展土地流转的农机合作社, 根据自身情况, 以各种方式开展土地流转, 如朱旺维松农机合作社、金城镇鑫龙农机服务合作社、三山岛街道云荣农机合作社的土地承包, 土山镇祥庭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沙河镇金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土地入股, 文峰路金强农机合作社、鑫源农机合作社的土地托管, 夏邱镇粮丰农机合作社、金海种业农机服务合作社和虎头崖镇顺凯农机合作社的土地租赁等。

承包土地的合作社起步较早, 大部分在取消农业税之前就已经承包了村集体的土地,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林果业发展, 规模大且稳定, 这部分合作社土地多, 所以近几年购置的补贴机具也多, 随着实力的增强, 也对周围部分土地提供代耕代种服务。土地入股形式的农机合作社, 主要是从村集体机械队发展壮大起来的, 有村民的股份, 他们主要为村民提供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服务, 村民以机械、土地入股, 红利分成。土地租赁形式的农机合作社是近几年才成立的农机合作社, 他们发展势头强劲, 主要从事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或特色农业, 有自己的主导产业。

3 影响土地流转的因素分析

(1)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观上加快了土地流转速度。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后, 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指明了方向。十八大报告强调, 要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注入了无农村限生机。

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土地流转彼此影响、互为制约, 互为前提、相互促进, 两者是一种典型的互动关系。第一, 土地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小农生产模式, 有利于劳动力、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和优势重组, 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第二, 土地流转可以让劳动力合理流动,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增加务农者的收入, 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进而使整个经济社会得以全面发展。现在, 莱州出现了不少空心村, 大部分农田都由妇女老人照看, 这部分农田主要是农机合作社进行代耕代管, 也是农机合作社陆续流转土地的主要来源。

(2) 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能力的增强和提高为土地流转夯实了基础。莱州市金田农机合作社采取了“合作社+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科技服务”的运行模式, 以“托管”农户耕地为形式, 带动同村和周边地区农民。由于对托管的土地可以进行连片机械化作业, 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深受农民的欢迎。

流转土地是比托管耕地更长期、更稳定的土地合作方式, 在合作社托管初期, 农民虽然有托管费收入, 但生活来源渠道不多, 而当农民经过几年土地托管尝到甜头之后, 对这种做法认知度有了提高, 就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托管, 当他们经历几年打拼有了固定的非农收入后, 更愿意将土地的经营权交给合作社。这样, 在确保有一笔固定收入的同时, 再将耕地流转给合作社经营, 踏踏实实地去干第三产业的工作。

合作社通过土地托管和土地流转, 可以实现大片土地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合作社左连农户右连市场, 上连土地下连产业, 社会化服务组织和经营在农户与农户之间发挥着聚合作用, 在农户与市场之间发挥着纽带作用, 通过农机化实现农作物从种到收、从加工到销售一条龙高质量的产业链,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3) 农机合作社发展不健全制约着农村土地流转。一是农机合作社的内部管理机制急需加强。合作社缺乏制度约束, 或者有制度而不执行和不完全执行。二是普遍存在短期行为。缺乏参与土地流转的长期打算和规划, 不愿意签定长期的土地流转合同。三是缺乏法律意识。协议内容不全, 导致作业约定过于简单, 有的只是凭据口头约定, 极易诱发作业数量、质量、时间、价格方面的纠纷。四是缺乏财力支撑和服务保障机制, 很难进一步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基本上没有风险意识, 在农机经营方面后劲不足。

(4) 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 难以确保土地流转。一是农民流转意识不强烈。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农民担心流转土地后会失去生活的依靠, 所以宁可粗放经营, 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同时, 土地流转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农民在流转中又处于弱势, 他们缺乏必要的《合同法》知识, 缺少对土地升值的预见性, 甚至缺少话语权, 在土地流转中农民利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 进而对土地流转失去信心。二是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现阶段,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 农民的基本生活、养老、医疗和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 保障水平不高。土地依然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土地收益是重要的经济生活来源, 农民视之为“命根子”。对土地流转的不了解使得他们担心自己的土地流转后失去生活依靠, 即便自己没有精力和能力经营好承包耕地, 宁可粗放经营, 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

4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 土地流转的档次不高, 短期行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流转形式档次不高, 流转形式绝大部分仍属最低层次的委托代管形式, 并且全是散户流转, 不成规模。二是流转土地的开发档次不高。由于许多流转的土地处于自发的、粗放的、低层次的经营状态, 流转规模小、投入低、科技含量不高且抵

责任编辑:方茹娟

制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很难形成规模经营, 土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农业产业化发展滞缓。三是土地流转短期行为严重。从出让方看, 主要是务工经商不稳定, 也担心政策变化, 怕土地转出后失去土地, 所以大多采取短期转包的方式。从经营大户的情况看, 由于流转期限短, 容易产生短期行为, 致使承包户不愿在土地上投入过多的成本, 难以发掘土地的最大效益。

(2) 土地流转不规范, 缺乏应有的监督约束机制。目前, 土地流转处于无组织性地盲目开展状态, 主要是群众自发进行, 缺乏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流转过程存在诸多不规范现象。一是缺乏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和流转平台, 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沟通, 转出方找不到转入方, 土地流转供给需求脱节, 有不少农民不知道应该怎样进行流转。这些问题导致了土地难以实现规范、有序和高效流转, 整体呈现出流转速度偏慢, 流转期限偏短, 规模经营水平偏低等特点。二是土地流转的程序简单, 由于多数流转为自发形成, 流转双方没有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履行必要的手续, 大多只有口头约定而无书面合同。少数虽有合同, 但不规范准确, 导致双方的权、责、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有的农机合作社本来已经与农民签订了耕地承包或租赁合同, 但看到土地产出效益提高后, 不少农民嫌承包价低了, 要么涨钱、要么退地;也有农民看到别人种植经济作物发财了, 也想把地要回去。虽然通过各乡镇 (街道) 土地流转中心签订了合同, 但部分农民单方面毁约, 由于缺乏有效监督约束手段, 从而迫使土地流转行为停止。

(3) 机构机制不健全, 导致土地无序流转。虽然国家出台了有关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法规, 但是地方配套政策措施尚未出台, 无具体的操作办法和指导性文件。《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等法规虽然将土地流转管理的职能赋予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农业主管部门, 但县乡村均未建立土地流转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服务机构, 也没有制订出台土地流转的指导性文件、工作职责和制度体系, 对土地流转的引导服务和管理监督职能未能落实到位。由于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机构不健全, 致使绝大部分土地流转不规范, 处于自发性无序流转, 加之土地流转的价格评估机制尚未建立, 使得流转价格的形成缺乏科学依据, 制约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5 促进土地流转的措施和建议

(1) 加强宣传, 提高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的积极性。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到各农机合作社, 采取电视、广播、标语、条幅和下发宣传单等多种方式, 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及土地流转政策措施, 以及流转土地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 消除农民思想顾虑, 提高土地流转意识。同时, 使广大合作社社员充分认识到开展土地流转承包不仅是农机合作社开展农机经营作业的必然趋势, 而且也是增收致富的新手段。目前, 各农机合作社主要作业机械相对充足, 而比较效益低下, 通过开展土地流转经营, 可以拓展新的盈利空间, 使农机手和农民都增加收入。通过宣传动员, 提高各农机合作社流转经营土地的积极性。

(2) 加强指导, 帮助合作社联系土地流转地块。目前, 莱州市17个乡镇 (街道) 都成立了土地流转中心。莱州市农机局指导各农机合作社, 通过各镇街土地流转中心, 与农民签订合同或协议, 揽下作业地块。同时, 指导各农机合作社根据自身情况, 以各种方式开展土地流转。引导合作社不斤斤计较于承包价格能从农民手中减少多少, 更应该考虑的是适当提高承包价格从农民手中流转到土地, 通过市场引导来种植高效益农作物, 通过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通过各种方法节本增收, 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 增加农机合作社的收入, 促进农机合作社做大做强, 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3) 健全制度, 加强监督约束机制, 依法规范土地流转, 建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确保流转主体和行为符合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 建立和实施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 指导流转双方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 建立稳定规范的流转关系。在土地流转协议上详细写明土地流转期限、流转价格、违约责任等内容, 可以申请司法部门进行公证, 避免合作社或农民单方面毁约, 使土地流转经营在一定时间内有相对稳定性。

篇4:全旗合作医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方案67526

按照省委贯彻中央“两会”精神的要求和省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最近省人大就业工作视察组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骆德春等陪同下,在长春、吉林等地进行视察和调研。总的看,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我省就业形势还比较好。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办法,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其中,舒兰市作为经济后发展地区把促就业与抓发展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劳务输出和鼓励部分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业,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

舒兰市城市属于资源(煤炭)枯竭型城市,农村地处半山区,人均耕地少,土地条件和经济基础都不是很好,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比较多。舒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做好就业工作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意义,真正把做好就业工作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重要工作来抓。2008年,全年共开发就业岗位13530个,城镇新增就业10048人。劳务输出15534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3.6%,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47%;实现劳务输出总收入12.89亿元,全市人均增收1961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大大好于全省平均水平。

舒兰市在促进劳动力就业方面有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除了和全省各地一样大张旗鼓上项目安排就业和再就业外,我觉得最突出的是在继续搞好传统的“送出去”(劳务输出)的同时,大力开展“请回来”返乡创业活动,推动了项目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了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

在“请回来”方面,舒兰市针对一部分输出人员在务工致富后有强烈的返乡创业愿望的实际,因势利导,大力开展返乡创业活动,变返乡潮为返乡创业潮。2008年共动员379名返乡创业人员采取独资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的方式创办了317家企业,项目总投资额达到2.74亿元,带动3177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

舒兰市组织开展劳务输出人员返乡创业的主要做法: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全市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三个办事机构,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将返乡创业指标细化分解,责任落实到各乡镇和部门。二是政策扶持。制定了包括土地政策、税收政策、收费政策、金融等服务政策5个方面16条的《舒兰市关于推进返乡创业的若干规定》,另外还制定了返乡创业的项目支持制度、培训制度和用工制度。共计为112户返乡创业企业减免税费28.3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36万元,培训有关人员586人次。三是宣传发动。编写了《创业成功项目汇编》,召开了全市返乡创业现场交流会,对10户返乡创业明星企业和30名返乡创业带头人进行了表彰奖励。邀请80余位域外创业成功人士代表返回家乡,组织召开乡情恳谈会,当场有12人签订投资协议。四是把惠普援助项目培训与返乡创业相结合,积极为创业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

舒兰市采取“请回来”的办法,鼓励本市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一是招商引资成本低。近年来,各地为了引进域外资金、项目和人才,采取各种办法招商引资,想尽千方百计,出动千军万马,跑遍千山万水,费尽千言万语。舒兰市鼓励外出务工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的做法是有的放矢招商,减少了盲目性和随意性,解决了后发展地区资金不足和项目难找等问题。二是投资创业成功率高。这些返乡创业人士,对外了解市场,掌握技术;对内熟悉家乡,热爱家乡,既不会脱离市场上项目,也不会“水土不服”。三是示范带动效果好。返乡创业者大多是劳务输出的农民,他们返乡投资创业不但可以把更多的农民吸引到非农产业就业,也能够激发更多的农村富余人员外出打工。四是促进中小城镇的发展。返乡创业者在城镇兴办各类企业和项目,就地就近把部分农民吸纳进城,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增加城镇税收,提高县域经济实力。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方向性措施,是解决竞相发展时期资金不足、项目匮乏、人才少、市场信息不灵的有效办法。舒兰市是全省中等县份,如果全省都能达到舒兰市的返乡创业水平,就可以新兴办1.9万个企业或项目,增加项目投资164.4亿元,安置19万人就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建议:一是各地要把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抓发展、上项目放到同等重要位置,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强化措施,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做好引导,鼓励农民工返乡发展二三产业。二是加大对返乡创业人员的政策扶持力度。对于返乡创业人员,不仅可以享受各级政府出台的就业政策,也要享受各地有关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一些暂时不能给国内外企业的政策给返乡创业者。三是设立返乡创业扶持基金,加大对返乡创业者的融资担保和资金上的扶持力度。四是各地要进一步挖掘和树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典型,给予表彰奖励,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良好氛围。

篇5:全旗合作医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方案67526

目前社区承担了70左右项工作。涉及民政、劳动保障、党办、经贸、司法、文化等18个部门。

涉及各项工作的台账92盒,千余本台账。

1、应该由社区承担、独立完成的包括为老服务、文体宣传、人民调解、社会舆情等;

2、应该由社区协助、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并且相关部门应给予经费保障的包括社会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优抚救济、团委关工委工作、社会调查、人口普查、文化建设等;

3、不应该由社区承担的包括垃圾处理费(社区并非清扫大队或任何卫生部门的上下级部门,对垃圾处理等事务无义务),消防及安全隐患排查(社区没有对辖区居民、单位及商户做出整改或处罚决定的执法权),经贸调查(社区不是商业管理或审计部门,对商户的具体经营情况无调查权、无约束力),水电煤气等公用事务保障(社区无力、无权、无责对公共基础设施进行管理、维护、诉求等行为)。

二、社区承担行政性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1、任务最重、工作量最大的是卫生费的收缴、应付各部门工作检查、制作台账。

2、重复性工作包括对企业的经贸调查、安全隐患检查、消防安全检查、综合整治等。

3、不切实服务居民,流于形式的有消防检查、清理野广告、非公企业调查报表等。

4、有一些上级规定的工作,如公共卫生、优抚救济、劳动就业、住房保障、消费维权等工作,社区无力去做。

5、最希望取消的行政性工作有卫生费收缴、经济普查、暖房子维修、道路破损、清理野广告、看烧纸、站岗等。

三、对减化社区行政性工作、减轻社区负担的建议

1、突出社区“居民自治”的性质,发挥“服务民生”的职能。上级机关要为社区工作减负、减压。改变“四多”即会议多、材料多、检查多、评比多的现象。减少文山会海,取消没有价值的信息上报,让社区把主要精力放在改善民生上。

2、增加社区委主任人数,减少每人管理的户数,现在每个委主任管理多达上千户,任务量太大,应该减少到管理百户,真正突现扁平化、精细化管理。对社区参与的各类社会调查给予经费支持;对社区优抚救助等设立专项基金,建议由财政倾斜结合企业捐资来完成;提高社区干部的待遇,社区书记、主任的工资标准应相当于政府的科级干部,社区干部的工资标准应相当于政府一般干部;建立科学合理的约束激励机制。建议对社区工作者实行级别评定及晋升制度。通过政绩考核、结合工作年限等条件,评定社区工作者等级,分为一、二、三级社区工作者,给予不同的补贴、授予荣誉称号,以提高工作积极性,同时对不合格的及时清理。

3、建议改变由社区干部收缴卫生费的做法。现在居民对楼道卫生不满意,有的因此拒交卫生费。社区干部收缴卫生费时遇到很多困难。建议由卫生环境部门负责,实现责、权、利的统一。目前,一些社区办公用房紧张,有些居民服务项目开展不起来,比如社区养老、卫生医疗等。建议采取租、借、建的方法,扩大社区办公用房。

篇6:全旗合作医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方案67526

一、黑龙江省社区矫正工作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第二批社区矫正试点省份, 截止到2015 年全省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49156 人, 在矫人员21824 人, 解除矫正27332 人。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在矫期间重新犯罪率仅为0. 085% , 远远低于0. 2% 的全国平均水平。[2]黑龙江省各地区均已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组织领导机构, 矫正工作由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 相关部门协调配合, 司法所具体实施, 社会力量参与帮教, 已经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组织协调的社区矫正工作网络。

在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中, 高度重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研究制定了《黑龙江省社区矫正对象计分考核规定》、《黑龙江省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奖惩办法》、《黑龙江省社区矫正教育工作规定》等文件, 先后建立了《关于开展清查收缴社区服刑人员出入境工作证件工作的通知》、《黑龙江省司法厅关于规范社区矫正执法文书文号及人员档案的通知》等10多项工作制度, 并与省综合办、民政厅、教育厅、人保厅签署了《关于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 形成了专群结合、多方联动、合力监管的工作态势。

二、黑龙江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特色

为进一步规范矫正工作, 确保矫正质量, 遏制重新犯罪, 黑龙江省不断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创新管理, 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形成了本省特色, 尤其是探索建立了“组织建设网络化、队伍建设多元化、衔接工作规范化、教育方式多样化、监督管理制度化、帮困扶助社区化”的六化工作模式, 已成为黑龙江省矫正工作的亮点和经验。

(一) 创新思路, 凝聚力量, 强化社区矫正保障能力建设

黑龙江省坚持把强化组织、制度、队伍和经费保障作为社区矫正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组织网络, 建立了规范组织协调、工作环节、工作行为的制度的体系, 锻造了由人民警察、司法行政干部和社会工作者组成的专业队伍, 社区矫正专项经费全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我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提供了必要保障。同时为解决司法所人员不足、执法力量弱等问题, 抽调了一定数量原劳教人民警察来参与社区矫正执法工作。为使抽调民警尽快进入角色, 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 为每名民警建立执法档案, 定期进行考核。一年多来, 抽调民警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参与入矫宣告、调查走访、个别教育、训诫谈话、收监执行等矫正工作, 坚持做到“三个必须到场”, 即社区服刑人员宣判交接时必须到场、不服从管理时必须到场、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时必须到场。实践证明, 抽调民警参与矫正工作, 不仅充实了工作力量, 而且维护了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 二) 科学管理, 务实求效, 提高社区矫正监管安全系数

一方面坚持个性化管理。黑龙江省对社区服刑人员普遍实行分类、分等级管理的基础上, 建立了“日听声、周见人、月考核、季鉴定、年考评”工作制度, 探索总结了“约、谈、访、查、评”五步工作法; 对重点人员建立了联管联控工作机制, 实行包人、包管、包教、包扶“四包”责任制; 另一方面坚持动态化稳控。在全省统一开发应用了“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了社区服刑人员电子档案和信息库, 为300余个司法所配备了执法记录仪, 对一万余名社区服刑人员实行了24 小时电子定位管理, 实现了“人防”与“技防”的有效结合。

( 三) 统筹谋划, 协调配合, 促进社区服刑人员融入社会

在帮困解困规划中, 提供临时救助, 加强社会保障, 对符合条件的落实最低生活保障金、农村责任田和宅基地政策。对因病无力医治的, 通过协调卫生部门和组织社会捐助等方式实施医疗救助。在创造发展条件规划中, 提供过渡性就业岗位, 帮助安置或者推荐就业, 并通过落实金融贷款、减免税费等形式鼓励自出创业。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需求, 定期举办焊接、厨师、家政服务等可快速上岗就业的培训班; 与城管部门协调, 在个体经营上给予政策扶持, 为社区服刑人员自谋职业创造条件。

三、黑龙江省社区矫正工作的不足及完善建议

( 一) 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从工作进展情况来看, 经济发展迅速、试点较早的地区, 社区矫正工作覆盖面大、接收人员数量多, 而经济条件差、试点晚的地区发展相对缓慢。针对这一问题, 应继续加大投入,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 应根据接收人员的数量, 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计算出每个社区矫正对象所需费用, 同时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由市、区 ( 县) 级司法局根据社区矫正工作进展情况, 及时拨付给基层司法所, 完善审计检查制度, 确保专款专用, 解决司法所因经费紧张而无法开展工作的难题。另外, 针对部分矫正对象, 建立社区矫正工作基金也是一个不错选择。可以由矫正对象所在单位及社会群众、企事业单位共同筹集资金并建立工作基金以支持矫正工作, 对价是由矫正对象学习工作技能并在单位服务一定年限。这对双方来说都有益。

( 二) 社区矫正能力严重不足

2015 年社区服刑人员数量增幅较大, 全省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40% , 但司法所的矫正工作人员的数量却基本与去年持平, 专职的社会工作者严重缺乏, 这些都反映出我省目前的社区矫正的能力不足。实践中, 司法所作为主管部门, 应加强与公安、法院、检察院、监狱、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的联系与协调, 与村 ( 居) 委会密切合作,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来开展矫正工作。因此, 在经费保障的基础上, 还要加强社会培训、法制宣传尤其是实例演示宣传, 提供其他必要的工作条件, 为专业人才和志愿者搭建一个可以施展技能、才干的平台。

( 三) 群众对社区矫正工作存在思想障碍, 宣传力度不够, 认知度低

社区矫正工作这项制度从制定到试行, 再到将社区矫正纳入刑法修正案八, 由于没有广泛向社会宣传与发动, 社区群众大部分对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知之甚少, 比较陌生。

为解决这一问题, 一方面, 要通过多种形式宣传, 使社会群众认识到, 社区矫正是国家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 是行刑方式社会化、人道化的重要体现, 在对于罪犯的改造及预防犯罪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另一方面, 应加强与群众沟通, 在社区接收服刑人员时, 让群众认识到他们虽是戴罪之身, 但他们也是普通人, 享有公民的基本权利。在普法宣传时, 向群众介绍社区矫正的对象主要是管制犯、缓刑犯、假释犯暂予监外执行犯以及剥夺政治权利犯, 这五类人员的人身危险性较小, 在矫正机关的教育监管下, 不会对社区安全构成威胁。[3]在选择服刑地时, 应尽量将罪犯放在其犯罪前所居住生活的社区进行矫正, 这样群众对其比较了解、容易沟通, 有利于矫正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传伟.我国社区矫正运行模式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0:13-16.

[2]黑龙江省司法厅关于2015年社区矫正工作情况统计材料.

篇7:全旗合作医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方案67526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大会、全国老干部局长会议精神,切实把省委关于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近期,贵州省委老干部局在全省展开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情况专题调研,对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大会精神进行集中宣讲。为确保调研活动有序推进并取得实效,省委老干部局高度重视,特成立六个专题调研组,由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石松江任组长全面负责,局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市(州)党委老干部局、局机关相关处室、省直几家大单位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的负责人具体参与。

调研组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座谈讨论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先后深入各市(州)、省直管县(市)党委离退休干部工作局,省委各部委、省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省属高等院校、省管国有企业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了解了各单位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和经验以及在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听取了老干部代表、市县区老干部局长、涉老部门负责同志、老年协会组织负责同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调研认为,全省在利用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做好老干部工作,引导发挥老同志、老党员的作用不断增添正能量的做法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认识上的差距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也还存在着薄弱环节,主要是离退休干部党组织生活方式陈旧,内容枯燥,缺少鲜活性,部分基层单位领导不够重视,思想观念不适应。今后,各单位领导负责人要在老龄化进程加速的大趋势中思考谋划工作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探索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实现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科学发展。要转变工作理念,凝聚思想共识;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強大合力;加强配套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篇8:全旗合作医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方案67526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相关会议和全省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 省住建厅组成15个调研组, 于4月9日至18日赴全省各市县、农垦、森工系统对城乡建设重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调研, 深入项目、深入工地, 了解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泥草房改造、“三供三治”项目建设、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城镇化建设、“百镇”试点镇建设、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情况、规划编制、建筑安全生产以及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等11项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推进措施, 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建议, 不能现场解决的加强督办, 跟踪问效。通过调研总体看, 各市县对城乡建设工作积极性高, 扎实有序, 项目计划明确, 前期准备充分, 资金安排合理, 各项重点工作起步良好。 (来源:黑龙江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网)

图片新闻: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建设风貌

篇9:全旗合作医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方案67526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调研 管理机构

课 题:本文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工学结合是利用学校、企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学生学习期间将学校常规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训的一种教育方式。

一、工学结合实践调查概况

1.调查时间

2014年9月至10月。

2.调查目的

一是调查工学结合对学生学业和工作的影响;二是调查对工学结合实施过程的管理与考核;三是调查学校、企业和学生对工学结合的满意度。

3.调查对象及范围

本次调查对象是笔者学校2010级、2011级和2012级高职、中职电子工程系的学生。走访调查的企业既有本地的扬州川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扬州德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也有合作时间较长的苏州金刚石电机有限公司,以及新近合作的上海中芯国际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4.调查方法

通过学生个别访谈、走访企业以及下发统计问卷等形式进行调查,访谈时结合集体访谈和个人深度访谈穿插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58份,回收率为91.6%,其中有效问卷为422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2%。

5.课题调查背景

2006年,教育部专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2014年10月,《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颁布,其在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中着重提出“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企业深度融合”。

本调查是笔者学校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工作的一部分,通过此次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校企合作,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准备工作,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毕业能上岗,上岗能适应岗位要求,成为社会和企业欢迎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二、调查内容

1.工学结合对学生学业和工作影响的调查

有76%的家长支持学生参加“工学结合”等社会实践活动,有24%的家长不支持。支持的家长中有15%的家长由学生自己选择,极个别的学生要看待遇情况决定是否“工学结合”。

有71.7%的学生认为“工学结合”的经历对择业和创业方面有帮助,有18.9%的学生认为帮助一般。超过50%的学生认为通过“工学结合”使他们认识到适应能力和敬业精神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其次是协作精神和诚实守信,最后是创新能力。

2.工学结合实施中过程性管理与考核的调查

从企业的角度,超过50%的企业认为需要驻厂教师协助管理,有37.5%的企业认为有没有驻厂教师无所谓。从学生的角度,有43%的学生认为很需要在学校就提前进行职业指导的培训,有31.3%的学生认为提前培训效果一般;有42%的学生认为驻厂指导老师很有必要,有27%的学生认为一般,有20%的学生认为靠自己才能解决大部分问题。学校与企业之间大都没有共同成立实习管理委员会,但企业员工和部门领导经常指导工作、交流等等。

3.学校、企业和学生对工学结合满意度的调查

在企业薪资福利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上海大型企业“工学结合”期间和工厂员工待遇一样,理想的起薪值是5000~6000元;在苏州外资企业实习的学生认为“工学结合”期间薪资福利偏少,理想的起薪值是2000~3500元;扬州本地台资企业的学生普遍认为薪资偏少,福利待遇几乎没有,理想的起薪值是2000元左右。

三、问题与原因分析

1.在工学结合教育理念上不够重视

学校、家长在理念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仍存在侧重理论教学的现象,专业课程较多,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给结合岗位实践的职业能力训练。同时,学生和家长也比较认同传统的学校教育,对职业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理解,甚至认为“工学结合”是让学生充当廉价劳动力,对工学结合的实施不同程度地出现抵触情绪。

2.工学结合关系中合作企业不够积极

“工学结合”的合作企业在与学校的合作上深入不够,合作时间较短,难以持久。究其原因,首先是很多企业用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在特定时期解决“用工难、用工荒”问题,没有将“工学结合”作为培养企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次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而企业的生产经营规律和学校的教学规律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企业担心接收学生开展“工学结合”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和企业管理效率。

3.工学结合过程中对学生缺乏引导

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一是“学”与“工”的脱节,具体表现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虽然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分析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但尚未针对具体的工作流程,没有具有本校特色和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校本课程,导致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脱节。二是“工”与“学”脱节,表现为学生在工学结合中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关联度不大,有时虽然有一定的关联,但仅仅是专业中某些技能的简单重复,无法使学生做到“学”的认知在“工”时实践,“工”的体验在“学”时升华,偏离了工学结合的宗旨和目的。

四、对策与措施建议

1.转变教育理念,完善校内管理制度

首先,在日常教学中要向学生渗透工学结合的意义和内容,在专业思想、就业择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中开展全程、全员、全方位的思想教育。主动与家长沟通,通过家访和家长一日开放活动等宣传工学结合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内容,争取家长的支持。

其次,完善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保障体系,对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进行改革与创新,营造有利于实施工学结合的制度环境。

2.切实推进产学融合的进程,加大校企合作实践的探索力度

首先,政府要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以及校企合作的制度。制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鼓励性政策,在企业建立学校的实训基地,提高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积极性。

其次,高职院校要成立教育集团,如笔者学校的光伏职教集团整合行业协会和企业资源。本着“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以产教研一体求得行业企业的积极支持,以服务地方经济求得工学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3.持续强化教学模式改革,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质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把“学”与“工”的有机结合、深度融合体现在教学课程安排、实习实训项目设置上,切实以职业岗位群必备素质和能力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实施工学结合是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手段,以形成“认知实训+课程实训”的在校实践性教学体系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践性教学体系。实训实习的内容以专业课程为主,兼顾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仅仅局限在某类型企业,而缺乏行业的广泛性。制定“双师”素质的培训计划和管理制度,坚持顶岗挂职的具体要求和考核方法,确保提高专业教师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篇10:全旗合作医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方案67526

为减轻参保居民大额医疗费用负担, 福建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自2007年制度启动之初, 即积极探索开展居民大病补充保险工作。在国家文件出台前, 全省已有福州、厦门、宁德、莆田、漳州、龙岩等6个设区市开展了城镇居民医保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工作。主要采取两种模式设定起付线:一种是参照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 将基本医保基金支付的封顶线作为居民大病保险的起付线, 如福州、厦门、宁德和漳州4地市;另一种模式与国家文件规定相同, 即将个人自付超过一定的限额作为起付线, 如莆田和龙岩。承办方式上, 厦门、宁德和龙岩采用商业保险公司承办的方式, 福州、莆田和漳州由医保经办机构自行承办, 保费从居民医保基金中列支, 未额外筹资。

2605号文件出台后, 福建省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对大病保险的保障对象、保障范围、报销比例以及大病保险资金筹资、统筹层次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并选择福州和龙岩两市作为我省城镇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城市。目前, 福州、龙岩两市均已完成今年年度招标, 并进入实际理赔环节, 政策范围内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0%以上。

上一篇:争星活动中期总结下一篇:查短板找差距促整改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