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024-05-14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通用6篇)

篇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岳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现行的《岳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由湖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3月31日批准,自205月1日起施行,下面是详细内容。

《岳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岳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促进经济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岳阳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负责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管理。

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巡查、报告等工作。

第四条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监督的具体工作。

市、区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名城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

市、区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市、区房屋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修缮与使用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区发展和改革、财政、住房与城乡建设、国土资源、城市管理、林业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成立岳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其主要职责为:

(一)审议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保护区规划并督促落实;

(二)审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录、历史建筑的认定和调整方案;

(三)审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事项。

第六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使用范围包括:

(一)历史文化名城的各类保护规划、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修缮方案的编制和修改;

(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的维修经费补助;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普查、征集、保护和传承经费补助;

(四)用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其他开支。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义务,有权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出建议,对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行为进行检举。

第九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市民的保护意识;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投资、赞助或者捐赠等方式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对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十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保护规划,加强对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落实保护规划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保护状况进行评估,并每两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情况。

第二章 保护对象

第十一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包括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树名木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保护对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保护名录,载明保护对象的名称、权属、位置、类型、保护等级、历史沿革和历史价值等内容,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将下列保护对象作为重点保护内容:

(一)历史城区。保护范围为以清代岳州府城、巴陵县城为核心,北至造船厂北侧边界,西至洞庭湖东岸,南至三角线铁路专用线,东至三五一七工厂内铁路专用线西侧的区域,面积约一点九八平方公里。重点保护:以洞庭湖、九华山、火庙山、文庙山、白鹤山为代表的古城山水形胜,以岳州府城、巴陵县城的城垣形制以及“府县双十字”所代表的古城传统空间结构,由岳阳楼、岳阳文庙、慈氏塔、吕仙亭构成的古城核心景观要素,鱼巷子、茶巷子、油榨岭巷、金家岭巷、街河口街、南岳巷、万寿宫巷、河巷子、上达巷、游击巷、上慈氏巷等十一条历史街巷的名称、走向、尺度及传统风貌,城湖之间、重要公共建筑与自然山体之间,街巷与楼庙塔亭之间的景观视廊。

(二)历史文化街区。包括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和陆城南北正街历史文化街区。重点保护重要城市轴线、城垣形制、历史街巷、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公共建筑、景观视廊、历史环境要素等。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范围为西临洞庭湖景区,东至洞庭南路东,北至鱼巷子,南至鄢家冲路的区域,总面积约十五点七二公顷;陆城历史文化街区范围为沿陆城南正街、北正街两侧,西至老西门,南至云溪区陆城镇中心小学南侧,东至二零一省道西侧路缘线的区域,总面积约十三点七公顷。

(三)历史风貌保护区。包括洞庭北路历史风貌保护区、翰林街历史风貌保护区和粤汉铁路英国专家楼历史风貌保护区。重点保护历史街巷、历史建筑、景观视廊、文物保护单位及古树名木等环境要素。洞庭北路历史风貌保护区范围为南起巴陵西路北侧道路红线,北至九华山西麓,东起洞庭北路西侧道路红线,西至洞庭湖岸的区域,面积为二十一点一公顷。翰林街历史风貌保护区范围为东起菜园坡路,西至洞庭北路,南起巴陵西路,北至文庙山的区域,面积为七点四公顷。粤汉铁路英国专家楼历史风貌保护区范围为以粤汉铁路英国专家楼为核心,南起码头东侧道路,北至津港巷西段,西邻码头,东接长江木业实业公司的区域,总面积约二点三七公顷。

(四)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岳阳楼、岳阳文庙、慈氏塔、岳阳教会学校、岳州关、铜鼓山遗址、大矶头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

(五)其他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

第十三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且未被确定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区域,市人民政府可以确定为历史风貌保护区进行保护:

(一)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具有一定规模的;

(二)空间布局、景观形态、建筑形式等较完整地体现岳阳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点的。

第十四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且未被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市人民政府可以确定为历史建筑进行保护:

(一)反映岳阳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具有特定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

(二)建筑风格、结构、材料和工程技术反映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或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

(三)与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历史事件或者著名历史人物相关的;

(四)近代建筑和工业遗产中能见证本市发展历史,具有地方特色的;

(五)其他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

第十五条 历史风貌保护区和历史建筑的认定和调整,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后提出方案,向社会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征求有关部门和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经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章 保护措施

第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本市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保护区保护规划等工作,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和历史建筑修缮方案等工作。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保持、延续城市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当单独编制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深度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要求。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依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单独编制,规划深度应当达到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

历史风貌保护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应当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编制,规划深度应当达到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保护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规划,应当按照法定程序报批。

第十七条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活动;

(二)占用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等;

(三)修建生产、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工厂、仓库等;

(四)在历史建筑上刻划、涂污,设置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户外广告等。

第十八条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进行下列活动,应当制订保护方案,经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一)改变园林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状态的活动;

(二)在核心保护范围内进行影视摄制、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

(三)其他影响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或者历史建筑的活动。

第十九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有关要求应当纳入建设项目规划条件。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保护区内进行建设,必须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并依法取得规划、住建、文物等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未经依法批准,不得擅自开工建设。

第二十条 历史城区的保护应当坚持“整体控制,重点保护”的原则。依照保护规划划定保护范围,标示古城廓遗址;严格保护历史城区周边金鹗山、赶山、月山、君山、洞庭湖、南湖等山水景观要素,重点保护岳阳楼、洞庭湖构成的“楼湖大观”;禁止在九华山、火庙山、文庙山、白鹤山取土等破坏山体风貌的行为;保护历史城区“一水四山,府县双城”古城传统空间结构及历史街巷的传统格局,保持油榨岭巷、鱼巷子等十一条历史街巷的名称、走向、尺度及传统风貌;严格控制岳阳楼、岳阳文庙、慈氏塔等核心景观要素建设控制地带的建筑高度、体量、形式、色彩,保护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及重要节点之间的视线通廊。

第二十一条 历史文化街区应当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核心保护范围内,除确需建造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新建、扩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层数不得超过两层,檐口高度不得超过七米。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的建筑,层数不得超过三层,檐口高度不得超过十米。

第二十二条 在历史风貌保护区范围内,新建、改建建筑物、构筑物应当在高度、体量、形式、色彩等方面与传统历史风貌相协调,新建、改建建筑,层数不得超过四层,檐口高度不得超过十三米;新建、改建道路时,不得破坏道路原有格局和景观特征。

第二十三条 市、区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登记、建档及管理,编制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对具有突出价值并且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应当逐步申报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十四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建设的,建设单位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向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法定程序审查同意后,方可办理规划建设审批手续。

第二十五条 历史建筑应当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进行维护和修缮;历史建筑的修缮不得改变原有高度、体量、形式、色彩等;历史建筑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应在体量、形式、色彩等与历史建筑本体相协调,其高度不得超过相邻历史建筑。

对历史建筑进行外墙修缮装饰、添加设施以及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或者使用性质的,应当经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六条 国有历史建筑,其代管人为保护责任人;没有代管人的,其使用权人为保护责任人。

非国有历史建筑,其所有权人为保护责任人;所有权人下落不明或者权属不清的,代管人为保护责任人;无代管人的,使用人为保护责任人。

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或者代管人均不明确的,房屋行政管理部门为保护责任人。

第二十七条 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或者使用人应当合理使用建筑,负责建筑物的保养和安全防范,保持建筑的原有风貌,接受有关部门的指导、检查和监督。

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修缮由所有权人负责,维护和修缮应当按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审定的保护方案实施。

第二十八条 历史建筑有损毁危险,所有权人不具备修缮能力的,由其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

第二十九条 建设工程选址,应当避开历史建筑;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

对历史建筑实施原址保护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确定保护措施,报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因公共利益需要进行建设活动,对历史建筑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报省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及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本条规定的历史建筑原址保护、迁移、拆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第三十条 列入保护名录的保护对象应当设置保护标志。保护标志由市人民政府统一样式,区人民政府组织设置。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遮挡、涂改或者损毁保护标志。

第三十一条 市、区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普查、征集、抢救、研究、传播、宣传和教育等工作,编制保护规划,建立名录体系。

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的,应当保护属于该项目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

第三十二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单位予以扶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发掘、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资料,培养传承人,积极组织和参与相关展示、展演活动。

第三十三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林业、风景园林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古树名木档案,制定保护措施。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本条例第六条规定将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的;

(二)未按照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组织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宣传教育的;

(三)未按照本条例第十条规定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的;

(四)未按照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组织编制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和历史建筑修缮方案的;

(五)未按照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组织设置保护标志的;

(六)未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对辖区内的古树名木加强保护的;

(七)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三十五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未按照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程序对历史风貌保护区和历史建筑进行认定和调整的;

(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未按照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对需要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历史建筑按程序报批的;

(三)文物主管部门未按照本条例第四条第二款、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规定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履行职责的;

(四)文化主管部门未按照本条例第四条第三款、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规定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履行职责的;

(五)房屋行政管理部门未按照本条例第四条第四款规定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历史建筑的修缮与使用安全进行监督管理工作的;

(六)发展和改革、财政、住房与城乡建设、国土资源、城市管理、林业等有关部门未按照本条例第四条第五款规定依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

(七)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八条至第三十条等规定,由城市管理等部门依法处理;损害他人民事权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岳阳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岳阳县、临湘市人民政府,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南城陵矶新港区、岳阳市南湖新区管理委员会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按照区人民政府职责执行本条例。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经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自年5月1日起施行。

篇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故宫、福陵和昭陵以及其他地上不可移动文物和地下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区、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市规划行政部门负责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管理工作。

市文物行政部门负责文物保护工作,参与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管理工作。

房产、建设、公安、财政、旅游、宗教事务、民政、市容、园林等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四条 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应当坚持统筹规划、科学管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第五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纳入本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捐赠、资助、提供技术服务或者提出建议等方式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义务,并有权劝阻、检举和控告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行为。

第八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部门应当对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保护规划

第九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

第十条 市规划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市文物行政部门,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专项保护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

专项保护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保护范围,保护原则,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保持传统风貌的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控制指标,土地使用功能,人口密度,市政基础设施的改善,不同建筑的分类保护和整治措施,保证保护规划实施的具体措施以及其他应当纳入专项保护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第十一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报经省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市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在上报审批前,应当经所在地的区、县(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区、县(市)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第十二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经批准公布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按照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程序执行。

第三章 保护内容

第十三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第十四条 本市历史城区是指至建国初期形成的城区。主要包括明清时期形成的盛京城、民国时期形成的满铁附属地和商埠地等。

盛京城保护范围是清时期沈阳城外城(八关)以内的区域,位于惠工街、联合路、东边城街、南关路、青年大街以内。

满铁附属地保护范围是满铁附属地发展的核心区,东至和平大街,西至长大铁路,南至南五马路,北至北七马路。

商埠地保护范围是北至哈尔滨路、东至北京街和青年大街、南至南运河、西至和平大街和北七马路。

第十五条 历史文化街区包括方城、慈恩寺、沈阳站-中山路-中山广场、铁西工人村等。

方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是西顺城街、北顺城路、东顺城街、南顺城路以内的区域。

慈恩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是南至富教巷和般若寺巷、北至龙凤寺巷、东至大佛寺巷和慈恩寺东巷、西至大南街。

沈阳站-中山路-中山广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是西至长大铁路、东至和平大街、中山路沿线南北各一个街区以及沈阳站、中山广场周边地区。

铁西工人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是东至肇工街、南至南十一西路、西至重工街、北至南十西路。

第十六条 历史建筑是指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能够反映沈阳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历史建筑的认定标准和程序,由市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

第四章 保护措施

第十七条 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等人文景观,未纳入保护规划的,由市规划行政部门会同市文物、房产等有关行政部门进行勘查。符合保护条件的,依法实施规划控制。

第十八条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范围内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违反保护规划进行拆除或者建设;

(二)改变保护规划确定的土地使用功能;

(三)突破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违反建筑体量、色彩等要求;

(四)其他不符合保护规划的行为。

第十九条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建设控制要求。对不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建设控制要求的建设项目,发展改革行政部门不得立项,规划行政部门不得批准规划,建设行政部门不得批准开工。

第二十条 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范围内经批准建成的不符合保护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逐步改造、迁建或者拆除。

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范围内违法建设的并不符合保护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规划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依法拆除或者责令改造。

第二十一条 市规划行政部门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范围内的建设项目进行规划审批时,应当对建设项目进行有关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影响的评估。未经评估,或者未通过评估的,不得进行审批。

第二十二条 在历史文化街区内进行建设,必须遵守保护规划和下列规定:

(一)符合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院落、街巷胡同的布局、格局和风貌要求;

(二)按照沈阳的地理、气候特点和园林景观要求,采取科学的绿化方式,配植绿化植物;

(三)在非建设地带,不得进行除绿化、道路及市政管线铺设之外的建设活动;

(四)按照有关保护要求和技术规范,配置和完善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市政基础设施。

第二十三条 历史建筑不得违法拆除、改建、扩建。

依法拆除的国有历史建筑中具有收藏价值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由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文物收藏单位收藏。

第二十四条 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应当按照保护规划和修缮标准的要求,负责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修缮。

所有权人和管理人、使用人对维护、修缮义务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对于所有权人和管理人、使用人确不具备维护、修缮能力的历史建筑,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第二十五条 在对历史建筑进行维护和修缮前,应当经文物行政部门会同规划行政部门批准,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六条 市规划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市文物行政部门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重要历史遗址等设置保护标志或者纪念标志。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保护标志和纪念标志。

第二十七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对著名村镇的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符合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条件的,应当依法申报。

石佛寺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体现沈阳工业历史文化内涵的遗产应当予以保护。

市和铁西、大东等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工业历史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记录和研究,通过设立博物馆、纪念馆等方式,做好工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第二十九条 体现沈阳历史文化内涵的历史地名应当予以保留;确需更改或者取消的,地名行政部门应当征求文物行政部门的意见。

第三十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本地的故事传说、地方戏曲、传统工艺、民间手艺、饮食文化、民风民俗等文化遗产,进行搜集、整理、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挖掘、整理,开设博物馆、纪念馆和陈列馆,举办各类展示和演艺活动;支持教育、研究机构培养专业人才以及名老艺人传徒授艺。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调整保护规划的;

(二)擅自批准拆除、改建、扩建、迁移历史建筑的;

(三)未按照保护规划要求审批建设项目的;

(四)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批准维护和修缮历史建筑,造成历史风貌破坏的,由市规划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市规划行政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的,由市规划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市规划行政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在历史文化街区内新建、扩建、改建各类违反保护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造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风貌或者地方民族特色破坏的,由市规划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市规划行政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各类保护标志和纪念标志的,由市规划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则

篇3: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概况

1.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定标准

核定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不但要看城市的历史, 还要这种看当前是否保存有较为丰富完好的文物古迹, 是否有重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二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现状的格局和风貌应该保留着历史特色, 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三是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城市市区或郊区, 保护和合理使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该城市的性质、布局和建设方针有重要的影响。

1.2 历史文化名城的分类

古都型: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 如北京、西安。

传统风貌型:保留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有完整建筑群的城市, 如平遥、韩城。

风景名胜型:由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 如桂林、苏州。

地方及民族特色型:由地域特色或独自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情、地方文化构成城市风貌主体的城市, 如丽江。

近现代史迹型: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 如上海、遵义。

特殊职能型:城市中的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 如“盐城”自贡、“瓷都”景德镇。

一般史迹型:以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为历史传统体现主要方式的城市, 如长沙、济南。

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意义和认识的误区

2.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要意义: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具有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教育价值和美学价值;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意义不仅仅在与保存城市历史发展的轨迹, 以留存城市的记忆;也不只是继续传统文化, 以延续民族发展的脉络, 它同时还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契机之一。

2.2 历史文化名城屡屡惨遭破坏原因

历史文化名城屡屡惨遭破坏主要是人们在认识上还有误区:一是认为形象破旧;二是认为落后标志;三是认为浪费用地;四是认为阻碍发展;城市中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印记, 就像是人的生命的足迹。是生长的资源, 是财富, 是宝藏, 是特色, 只要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是不难认识清楚的。

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本概念内涵

3.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对象与范围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对象:不仅有单纯的建筑艺术作品, 也包括与人们当前生活休戚相关的街区和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范围:历史文化名城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 如果不能确定一个相对内涵丰富而富有特色的区域, 而把整个名城的行政区域全部纳入保护之中, 显然是不科学的, 也是做不到的。为应从对文物建筑本身进行的保护修葺, 扩大到对其周围的空间环境质量的保护以及对旧城、历史地段乃至城市的总体格局、风貌特色的保护。

3.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层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层次一般为四层:一是旧城区整体风貌格局。二是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三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是文物控制单位和未确定的历史文化遗存。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 还要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

3.3 历史文化名城护规划的内容

一是城市环境保护, 自然环境水、大气、动物、植物;人工环境建筑、街巷、村落、城市;人文环境风俗习惯、艺术等。二是城市生态保护:自然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三是城市景观保护:自然景观;历史景观;人文景观。四是城市特色保护:场所精神地方特征;街区风貌。五是城市历史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地段、历史街区;历史城市、古村落。

4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对策

4.1 发展战略与规划思想

科学地定义城市性质是制订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战略规划和保护发展规划必须首先解决的大问题。城市性质是规划的“纲”, 城市性质要回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问题。

规划应客观、真实地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特征, 反映城市性质及特殊要求, 最大限度地保证名城社会、经济、环境三位一体协调发展;规划应坚持保护第一的思想和原则。要把保护的思想提高到尊重历史, 为过去负责为未来负责的高度上。

保护是创造性活动, 不是故守陈旧, 要富有创造性地寓历史文化名城于科技进步的时代风韵中, 使城市在未来年代亦能保持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完整性、延续性和发展了的继承性。

保护与发展应以人为中心, 以改善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在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 更要强调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后者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性质所普遍决定了的。

4.2 城市布局的调整

调整功能布局的主要对策是:开辟新区或在历史城区以外进行新的建设, 以减轻历史城区的压力;改变城市的单一中心结构为多中心结构, 以减轻城市中心的诸多城市问题的压力;功能的调整应有利于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方便、健康的生活、工作和休息环境;调整有碍城市保护与发展的城市用地。

4.3 调整产业结构

发达的经济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名城要根据自身的城市性质特征和发展优势, 在满足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要求的前提下, 积极谋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要通过深化改革, 调整不适合名城保护和发展需要的产业结构。

5 结语

历史文化名城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是一种独特的优势。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历史发展到今天, 已经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难得的机遇。要保持城市这一大系统, 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一定要制止对历史文化的破坏性建设。如果把山水景观丢了, 代之以水泥、玻璃的高楼群;把传统的建筑都推倒, 代之以抄袭克隆的“方盒子”;失去自己特色氛围, 代之以复制搬来的“欧陆风”, 其结果只能是低水平、低质量、低品位的“城市化”。

总之, 一个健康的社会经济需要有健康的城市化, 一个健康的城市化又必需要有相应的健康的生态和文态环境。

摘要:针对人们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认识不足, 使其“屡屡惨遭到破坏”, 提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意义、保护对象和范围、层次、目的、内容以及保护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法,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 (第三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0.530-562.

[2]邹德慈.城市规划导论[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120-134.

[3]马武定.对城市文化的历史启迪与现代发展[J].规划师, 2004 (12) .

篇4:延续历史文脉 保护文化名城

一、坚持把创新理念、提升认识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思想基础

珍惜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延续历史文化,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首先,传承城市文明是一种历史责任。长沙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一直是湖湘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西汉和五代时期是著名的长沙国和马楚国的都城,近代以来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策源地之一,对全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楚汉名城、革命胜地、名人故里、山水洲城”。为此,长沙市委、市政府反复强调,一个不懂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领导,是一个不负责任的领导;一个不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干部,是一个不称职的干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当好历史文化的“薪火传人”,为子孙后代留下这笔宝贵财富,真正做到上无愧于祖宗,下无愧于后代。

其次,城市文化底蕴是一种竞争力。历史文化,是长沙城市深厚文化底蕴所在;历史文化名城,是长沙城市最重要的“金名片”。保护长沙的历史文化,留住城市的历史文脉,就是保护长沙的综合竞争力。为此,我们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把各种历史文化遗产和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有效地保护下来,并明确规定城区内有50年以上历史的老房子一律不得随意拆除。2010年6月,长沙市委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战略,以先进文化为导向、以湖湘文化为主题,以满足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需求为目标,全面提升文化价值、文化品位和文化软实力,努力把长沙建设成为具有深刻历史内涵、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域特色、高度创新精神和广泛国际影响的文化名城,这为长沙城市现代化和历史文化保护确立了全新的发展方向。

二、坚持把科学规划、依法监管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本前提

为从宏观上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完善了名城保护规划体系,并加强了相关法规制度建设。

一是加强规划编制工作。2002年开始组织编制《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于2004年底通过了全国专家评审。2010年下半年,结合《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启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提升工作,开展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5)评估,年底完成规划正式成果。近年来,长沙市还编制了《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专项规划》、《长沙市文物事业中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规划体系。

二是加强法规制度建设。2002年,长沙市就着手制定《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于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同时,还制定了《城市建设中加强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的规定》、《长沙历史建筑抢救保护管理办法》、《长沙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道路。

三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早在1982年8月,就成立了长沙市名城规划保护委员会;1996年,由市政协牵头成立了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推动委员会,在该委员会的大力促进下,2007年成立了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解决了多头管理的问题,形成了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设立了长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基金,推行了文物保护目标责任制,将重要文物保护工作情况纳入对区、县(市)的年度绩效考核。完善了听证制度,对涉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问题的建设方案,实施前召开听证会,邀请有关部门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讨论,集思广益,确保项目不对历史文化名城风貌造成破坏。建立了公众监督机制,改公众“事后参与”为“全程参与”,使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保护、修缮和管理处于公众的全程监督之下,增强了公众保护历史文化的理念和情感,形成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历史文化保护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把保护文物、延续文脉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灵魂

历史文化名城既要保护,又要整治,还要发展。在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上,既不可能原封不动,也不允许脱胎换骨,其核心是延续历史文脉。因此,我们在名城保护中,十分注重“形”的保护和“神”的传承。几年来,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建设。

一是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从1998年开始,开展了近现代保护建筑调研工作,确定了城区56处近现代保护建筑。“十一五”以来,以每年维修5-6处文物保护单位的速度推进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麓山寺、新民学会旧址、贾谊故居等一批重点文物得到及时修缮。同时,我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深度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品牌和“亮点”。在湘江两岸风光带建设过程中,修建了“杜甫江阁”、“四羊方尊广场”等工程项目,完成了潮宗门故址、潇湘八景台故址、朱张渡原址、长沙电灯公司原址等历史遗址的标志建设,并对近现代历史保护建筑群——裕湘纱厂建筑群进行了保护性的综合改造。

二是注重历史街巷的保护。在2006年-2007年,投资10多亿元,对城区413条背街小巷进行了提质改造,同时完成对化龙池、白果园、天心街、西文庙坪、连升街等11条历史街巷和李富春故居、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湖南自修大学旧址、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等23处重点保护历史旧宅的改造工程,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保留和恢复这些历史街巷和历史旧宅的老长沙原味文化风貌。

三是注重文化景区的保护。2004年-2009年,投资16亿多元,对橘子洲风景区进行了全面的提质改造,并从2008年开始,启动了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第一期工程。通过对橘子洲、岳麓山两大景区的提质和整治,使我市历史文化传承载体得到跨跃式提升。

四是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把湘绣、花鼓戏、老字号、百年名校、历史地名和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风景名胜、古井名泉、古树名木等纳入了保护范围,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非物质文化的普查、收集、整理工作,文化、商贸等行政管理部门根据传统艺术、工艺的特色,建立传承人制度,兴建专题博物馆,采取有效地抢救、扶持措施,促进发展。

四、坚持把街区保护、整体协调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中之重

历史街区是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在历史发展中存留下来的建筑群体,这些街区传递着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信息,反映出了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风貌。岳麓山、湘江、橘子洲和以天心阁为标志的古城区是长沙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首先,我们把象征和见证长沙历史文化的太平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重点加以保护,编制了《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专项规划》,明确了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并于2007年11月完成了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第一期修缮、改造工程。在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整治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要求和“修旧如旧”的理念,把太平街打造成为我市的第一条历史文化名街,逐渐成为我市对外展示地方特色及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窗口。

其次,对现有几个历史文化风貌较好的街区进行了分析研究,将西文庙坪、潮宗街、化龙池三个街区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在2009年12月召开的全国专家咨询会上获得一致通过,目前正在进行三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

第三,从整体上加强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管理。将岳麓山(含橘子洲)、小西门、潮宗门、天心阁、开福寺5片历史文化风貌区作为保护重点,确定了控制风貌区的范围、性质、建筑风格、环境特征和保护控制要求,并对容积率、建筑高度和视线走廊等进行规划调整、控制。同时,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措施,“点”指的是单独存在的古建筑或文物史迹,如寺庙、老住宅、古井等;“线”指的是相联成线古建筑或文物史迹,如古街、古巷等;“面”指的是成片的街坊、街巷、民居群等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通过采取这种措施,使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古建筑、文物史迹得到更多的保护。

五、坚持把有机更新、科学开发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键环节

城市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是“空城保护”。坚持以人为本,让保护成果惠及居住其中的所有居民,是我们的目标追求。

近年来,长沙市将旧城棚户区改造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对城区二环以内730万平方米棚户进行全面改造,其中涉及旧城保护区的有330多万平方米,这些地方历史积淀深厚,文物资源集中,是长沙市最具代表性的文物资源分布区。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制定了“统一规划、分类保护、整体提升、有利发展”的棚户区文物资源利用思路。“统一规划”是指棚户区提质改造在充分尊重《长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前提下,结合其建设规划,做好二者的结合文章,以达到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和谐发展;“分类保护”是指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点及其分布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模式实施利用。按这一思路,将传统元素和现代品质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古道巷、白果园、化龙池等改造为具有“小巷文化”的特色商业步行街,作为旧城改造的典范。

六、坚持把有效保护、合理利用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目标追求

有效地保护是为了合理的利用。我市在坚持有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前提下,积极发掘和利用长沙的名城资源,发展以文化、教育、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产业,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造福当代,流传后世,永续利用。

一是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精神、文化传统等渗透到农、工、商、运、建、服等各行各业及其产品、服务、经营、管理之中, 以期多角度、多侧面、多形式、多层次展示历史名城的人文精神风貌及文化特色, 增加城市文化含量, 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形成大经济与大文化互动共生的格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城市管理模式、“两型社会”实现形式的创新。

二是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典籍、文化名人、文化传统和人才优势,开发富有长沙特色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纪念品, 以文生财, 以文富民。近年来,推出了《贾谊新书》、《长沙府志》、《湘军志》等书籍,并依托长沙简牍,与国际、国内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长沙吴简已逐步构筑成一门显学。

三是利用长沙名人故里、历史街区、宗教文化、风味小吃、传统手工艺等资源优势,开发富有特色的新型文化旅游产业,重点推进了岳麓山、橘洲岛、靖港镇、铜官窑和湘江沿岸风光的旅游项目建设,全市以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文化产业贡献率达10%以上。

篇5:武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情况汇报

武威市文物局

(2011年2月19日)

市规划局:

武威是全省的文物大市之一,地上地下文物遗存十分丰富,建国六十多年来的不同历史阶段,地方党政干部和一批有识之士,为保护这座历史古城和文物遗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即便是十年“文革”**期间,武威历史古城和文物遗存的保护也在坚难中进行,蜚声海内外的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就是1969年新鲜农民在雷台下挖地道进发现后,经当地干部和老文物工作者精心保护下来的。十年“文革”中先后发现保护的文物遗存有彩绘铜饰木轺车、六博木俑、汉代医药简等等。当时,县革委会及全县上下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对保护文物十分重视,从1971年到1977年,县革委会及有关部门先后发出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关于继续加强对古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文物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通知》,所有这些文件的发出,对保护文物起了积极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武威历史古城和文物遗存的保护进入了黄金时期,在时任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刘尔能等的主持下,一批文物工作者不计报酬、不计名利、忘我工作,在当时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加固维修了武威文庙、雷台、海藏寺、大云寺等一批古建筑。一度时期武威县成为全省文物工作的先进单位。1984年2月,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在武威召开,武威县文物工作者在会上做了经验介绍。武威的经验为全省文物工作起了引领示范作用。大量的馆藏文物是在那个时候清点登记造册的,铜奔马的复仿制也是那个时候开始的,武威县博物馆荣获全国十佳博物馆的称号也是那个时候获得的。因此,1986年12月,武威市(县级)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可惜的是从1994年开始,由于主政武威的个别领导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认识不到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加之保护文物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开展了近十年的旧城改造运动。这一旧城改造运动,一方面对拓展城区主干道、改善市民住宿条件、提升城市现代气息、推进地方经济发展起这积极作用,但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古城区四大街主道上不少古店铺、古建筑被拆除,大量具有相当民族特色的古民宅、古遗迹被夷为平地修建了商铺、住宅楼,为世人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2001年撤地设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遗存的保护工作。一是从2002年起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文物局,成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遗存的职能部门。二是将原县级武威市管理的博物馆上划,与原地区博物馆合并

成立了新的市博物馆,两馆文物资源进行了合并,把原地区博物馆改为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这在全省地州市中也是独此一家。三是从2003起,市、区两级采取得力措施,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近50万元经费,搬迁了大云寺后面近10户居民,将5000多平方米地宗划给大云寺,为恢复大云寺奠定了基础,同时将文庙西面原儒学院近8000平方米的地宗由原武威盐务局、市糖酒公司等单位占用,动员搬迁后划归文庙,为恢复儒学院奠定了基础。四是于2005年6月,市政府49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公布了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区4座古建筑就名列其中。五是于2007年8月,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台汉墓及其雷台观,由原城建部门管理划归文化部门管理,理顺了管理体制。六是从2002年以来的近10年中,全市上下各级领导、文化文物部门多方争取、多方呼吁修建一座大型博物馆的愿望终于在2010年11月正式动工。这座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大型博物馆将成为武威新区的一座代表性建筑。它的建成,将为武威历史文物保护产生久远的影响。七是从2003年起,在市城建、规划、文物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确定了钟楼巷、发展巷、罗什寺巷为历史文化古街区,并将部分工程负诸实施。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保护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高度重视。

截止2010年底,经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调查,全市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031处。目前城区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篇6: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区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保护规划

第九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要求,组织编制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及时向社会公布,并将其纳入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十条 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二)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

(四)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五)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第十一条 对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当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保留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第十二条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保护规划,编制历史文化街区的专项保护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十三条 市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文物、市政市容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执行保护规划,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有关的建设项目的审查、监督和违法建设项目的查处。

第十四条 对不符合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街区专项保护规划的建筑和设施,由市规划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或者产权人按照规划的要求,依法予以改造或拆建。

上一篇:第十四周国旗下讲话稿——心存一颗感恩之心下一篇:上海博厚口腔医院-厚德载物、百年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