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建设强制拆除方案

2024-04-26

违法建设强制拆除方案(通用8篇)

篇1:违法建设强制拆除方案

强制拆除违章建筑物行动方案

一、执行对象 红旗路石材厂

经查,以上建设业主没有办理有关准建手续,属违法建设,**县**镇人民政府已在**年*月*日前已对其下发了《**省建设行政执法(处罚)责令改正告知书》,到2015年*月*日止,业主尚未拆除整改到位,为维护法律的尊严,拟于2015年*月*日组织执法队伍对上列违法建筑实施强制拆除。

二、执行行动时间、执行主体和任务 1.执行时间:

2015年*月*日上午9:00开始,共1天;县各单位参加执法行动人员在**路口集中。

2.执行主体: **县**镇人民政府 3.执行任务: 红旗路石材厂

石材厂区坐落于**镇**路旁,属于违法建房和搭建,违法建筑房屋**间,建筑面积***平方米,违法搭建铁皮棚**间,面积**平方米,违法占地面积**平方米。

三、成立**县**镇拆违现场指挥部领导小组和工作组 总指 挥 长:*** 中共**县委会副书记 副总指挥长:*** 县委政法委书记

总 协 调:*** 县委政法委副书记 *** 县委办副主任

*** 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 **镇党委书记 *** **镇镇长

*** 县公安局副局长

*** 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现场总指挥:*** 县综合执法局局长

工作组成员:领导成员**人、县政府办**人、县公安局**人(其中交警5人)、县综合执法局**人、**镇政府**人、电视台2人、**晚报2人、卫生局**人,供电公司**人,民工3人(由**镇政府落实)。

县府协调通知参加行动的单位,由县综合执法局做好各项后勤工作,准备钩机1台及其它材料。

四、现场分工 1.安全保障组

组成人员:县公安局**人(其中交警5人)

工作任务:维护现场的安全秩序和交通秩序,负责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保障,对妨碍执法、不听劝阻的群众强行带离现场。

2.现场清拆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镇政府10人、县执法局**人、供电公司2人、民工3人。

工作任务:拉好警戒线,协助现场安全组清退现场闲杂人员,组织指挥钩机对执行任务对象的违章建筑和违章搭建进行清理拆除。

3.法规政策宣传组 成员:**镇政府10人。

工作任务:宣传法律法规,劝导被强拆业主及围观群众,做好群众思想工作。

4.新闻宣传组4人

成员:电视台2人、**晚报2人。

工作任务:行动当日做好行动的全程录像工作以及新闻报道工作。

5.救护组4人

卫生局4人(领导1人、医生1人、护土1人、司机1人)。工作任务:救护车1台,负责整个行动的救护工作。6.后勤组5人 执法办5人。

工作任务:行动当日做好午餐、饮用水供应等工作。

五、行动步骤

联系好的钩机于2015年*月**日上午9:00前到达红旗路口。2015年*月*日上午9:00县各单位参加执法行动人员在****集中,然后到违章建筑现场开展拆违工作。

具体清拆步骤:安全保障组进场警戒,清理拆违现场的闲杂人员,政策法规组对群众做好劝导教育工作,现场清理拆除组协助清理现场后,指挥钩机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

撤离步骤:由现场总指挥宣布撤离,清理拆除组、政策法规组、新闻宣传组、救护组首先撤离现场,安全保障组最后撤离。

六、工作要求

1.县综合执法局联系落实钩机2台等清拆所需工具。2.执法局做好后勤各项工作。

3.**镇政府组织做好执行行动风险评估,做好群众的思想劝导工作,及时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化解群众的对立情绪,预防突发事件发生;并落实好民工3人。

4.公安部门切实做好维护工作秩序工作,并做好安全预案,保障拆除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现场道路的管制工作,保证道路的畅通。

5.全体参加行动的工作人员要听从指挥,服从命令,认真执行任务,既要分工,又要合作,整个行动时间严禁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6.各个工作组到达现场后,根据实际工作任务,做好具体分工,周密部署,定人定责。

七、经费预算及经费来源

行动总经费预算***元,由执法局申请县财政解决,具体预算如下:

1.矿泉水等费用**元

2.人员补助:**人×**元=**元 3.工作人员工作餐:**人×**元=**元 4.其他不可预见开支:**元

**县综合执法局

2015年* 月* 日

篇2:违法建设强制拆除方案

强制拆除违法建设申请书

铁县综申执字[]第号

铁岭县人民政府:

我局查处_________________违法建设一案,现已查明当事人________未经规划主管部门批准违法建设的建筑物____________,严重影响城市(镇)规划的实施。我局查明事实后,对违法行为当事人作出“限期_____日内自行拆除违法建设的建筑物”的行政决定,但其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履行法定义务,拒不按我局的行政决定执行。为规范城市(镇)建设行为,尽快拆除违法建设,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现申请铁岭县人民政府依法作出强制拆除当事人违法建筑的决定。

以上申请,请批示。

附:__________违法建设案卷宗

联系人: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

铁岭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篇3:违法建设强制拆除方案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取消政府强制拆除权, 特别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监察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务院纠风办关于6起强制拆迁致人伤亡案件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后, 地方政府对待征收拆迁的强制执行问题慎之又慎、如履薄冰, 然而, 仍有个别地方政府顶风违法, 采取更加隐蔽的方式, 不留任何痕迹、暗中指挥城管、街道办事处、公安等有关部门实施强制拆除。为保护被拆迁人的诉权、遏制政府侵权, 对事实行为的起诉条件、原告举证责任及证明标准的研究刻不容缓。

一、典型案例

浙江省某县以建设森林体育公园为由, 上报省政府批准将位于某县200余亩的优质白茶场征为国有, 该县政府为掩人耳目, 在茶场的入口处仅用20亩的土地修建一座体育场。随后, 将其余土地出让给某房产公司获得数亿元的土地出让金, 该公司采取以租代征的方式, 将相邻600亩的优质白茶场铲掉建造高档别墅。在既没有签订补偿协议, 又没有依法作出任何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况下, 城管、公安、街道办事处、城市发展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等200多人于2011年10月21日上午7点, “很有秩序”地动用6辆大客车, 十几辆警车, 11台挖掘机浩浩荡荡强行开赴现场, 对当事人合法承包经营的白茶林地进行强行开挖, 拔掉白茶树、推倒所有构筑物、附属物及房屋, 将当事人推倒在地抢夺其摄像机未遂, 摄像机录下的画面中有警车、着装的城管、办事处领导、挖掘机开挖的情景。应当说该强制拆除超越职权、程序违法, 既违反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土地管理法》, 也严重违反中央纪委、监察部关于《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强对征地拆迁政策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的通知》精神。被拆迁人向公安机关报警被拒绝立案。无奈之下, 原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案件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条规定, 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事实行为是否可诉?原被告各自承担怎样的举证责任?不同答案直接影响行政相对人的诉权保护和财产权保护。

二、事实行政行为的司法救济与监督

本案的司法救济遇到一个法律问题:行政事实行为是否可诉?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基于职权实施的不能产生、变更或者消灭行政法律关系的行为, 具有行政性、不能产生、变更或者消灭行政法律关系、可致权益损害性的行政行为。有学者认为:“行政事实行为, 是指行政主体以不产生法律约束力, 而以影响或改变事实状态为目的行为。”笔者认为, 行政事实行为就是行政主体并不作出书面的文书, 而直接实施或者直接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为。

行政事实行为可诉性问题有一演变过程, 根据《行政诉讼法》关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 人民法院只针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 而对具体行政行为之外的其他行政行为, 人民法院则不予受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若干解释》) 第1条回避了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将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从“具体行政行为”解释为“行政行为”。《国家赔偿法》第4条规定,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财产权情形之一的, 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 (一) 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的; (二) 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 (三) 违法征收、征用财产的; (四) 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4条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包括具体行政行为和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有关的, 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害的, 违反行政职责的行为。显然, 《国家赔偿法》规定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包括行政事实行为, 纳入国家赔偿范围。而国家赔偿之前首先进行违法确认, 如果行政事实行为不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对行政事实行为无从进行违法确认。如此安排也符合“有损害必有救济”的法治原则。

依法治国方略的现代法治社会要求任何行政活动都必须秉承依法行政理念, 行政事实行为作为行政活动的一种, 当然也不能免除这种羁绊。“没有法律就没有行政”, 行政事实行为也应当符合相应的合法性要求。主要包括:其一, 行政主体必须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行政事实行为, 越权行为无效或违法;其二, 属于行政主体职责的事项, 行政主体必须做出相应行政事实行为, 不能怠于履行;其三, 行政事实行为的内容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其四, 行政事实行为的作出应当符合比例原则, 即采取适当的、必要手段实现行政目标。我国对违法的行政事实行为规定了两种责任:一是刑事责任。行政事实行为若造成公民人身、财产重大损害, 负主要责任的行政人员构成犯罪的, 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施行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 (试行) 的规定,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予以立案:1.造成1个人死亡或3个人重伤的;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的, 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不满30万元, 但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万元的;3.徇私舞弊,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以上的;4.造成有关公司、企业等单位停产、严重亏损、破产的;5.严重损害国家声誉, 或者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6.其他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7.徇私舞弊, 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违法的事实行政行为造成相对人合法权益损害、构成刑事追诉条件的, 依法由检察机关追究渎职犯罪的刑事责任。二是国家赔偿责任。我国《国家赔偿法》第2条规定, 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造成损害的, 受害人有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这样, 就形成了反向逻辑:受害人的求偿权依赖于受害人的诉权。行政相对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对行政事实行为依法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不得以《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 狭隘地以并非“具体行政行为”为由, 将其拒之门外。

三、原告对事实行政行为起诉的条件及举证责任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41条及《若干解释》第1条规定, 原告提起诉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其一, 原告是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其二, 有明确的被告;其三, 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其四, 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对于起诉的条件, 应当通过证据进行判断。根据《若干解释》第27条规定, 原告对下列事项承担举证责任:其一, 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 但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起诉期限的除外;其二, 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 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其三, 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中, 证明因受被诉行为侵害而造成损失的事实;其四, 其他应当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事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以下简称《行政诉讼证据规则》) 第5条规定, 在行政赔偿诉讼中, 原告应当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事实提供证据。《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第6条规定, 原告可以提供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证据。原告提供的证据不成立的, 不免除被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举证责任。在行政程序中, 原告处于弱势地位, 在收集证据上更是如此, 违法的行政事实行为, 原告收集证据的能力更是雪上加霜。为保护原告合法权益不受违法行政行为的侵犯, 《行政诉讼证据规则》在举证责任方面加强了对原告的保护力度, 使原告在诉讼中可以与被告处于实质上的平等地位。《行政诉讼证据规则》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法院起诉时, 应当提供其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原告起诉时的证明标准为初步证明标准, 即与原告举证能力相适应的证明标准。结合本案, 如果法院一味要求原告提供证据证明事实行为系政府所为, 恐怕对原告过于苛求。如果原告提供了由城管、公安、城投公司、街道办事处等单位人员参加行政事实行为的证据材料, 那么, 就应当推定政府是该行为组织者和指挥者, 反证的举证责任由被告政府承担。法律事实并非证据庞杂的堆砌, 而是法官对采信证据的推理。证明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 政府实施违法的事实行为, 是在明知违法且有逃避违法制裁嫌疑的情况下, 应当减轻原告起诉时的举证责任, 在立案后的审理中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法院依职权调取证据也轻而易举, 可是, 一味要求原告举证则是难于上青天。可见, 法院能动司法、实质法治显得尤为重要。

权力监督必须有力、权利救济应当得力, 权力行使才能给力。法治社会应当确保权力监督与权利救济常态化, 绝非酿成恶性事件再问责。我们呼唤行政诉讼制度、渎职侦查制度成为监督依法行政的常态工具。笔者作为许多地方政府的征收拆迁法律顾问, 一贯主张并支持地方政府“协商搬迁、强制保障、正当程序、阳光补偿”, 以实现依法征收、和谐征收之目的。

篇4:违法建设强制拆除方案

2004年,原告关某以合法买卖方式取得一宗土地,该块土地上原有一栋违法建设,建于1996年,该建筑物的建设人为该块土地的出售人,至今未办理规划许可。土地转让时,该栋房屋连同土地一起转让并移交给买受人关某。2010年7月21日,阳江市城市综合管理局下属的阳江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在巡查时发现了该违法建筑物,并致函市住建局依法认定了其未经城乡规划部门许可,属于擅自违法建设情形。

2010年10月18日,该市城市综合管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四十四条和第六十四条、六十六条规定,作出七日内自行拆除该违法建设的处罚决定。

关某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后,在法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认为该处罚决定适用《城乡规划法》违反了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属于适用法律错误情形,同时认为处罚对象应为违法建设人而非自己。人民法院经审理后做出如下判决:“该决定未对建筑物的建筑时间予以查明。被告应查明建筑物的建筑时间,并根据当时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撤销后,被告可在查清事实基础上重新作出处罚决定”。2011年8月3日,阳江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在查清该房屋建筑时间的基础上,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第三十二条、四十条和《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第四十四条及六十四条、六十六条规定,再次作出七日内自行拆除该违法建设的处罚决定。关某接到处罚决定书后,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认为该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在法律适用上存在以下错误:1.两年内违建行为未被发现就已经失去追责时效;2.以合法买卖等转让方式取得的违章建筑物的买受人即实际占有人不应作为处罚对象,应以实际建设人为处罚对象;3.市城市综合管理局适用已经失效作废的《城市规划法》进行处罚,适用法律错误;4.行政机关就同一事实作出两次限期拆除决定,违反了“一事不再罚”原则。同时,因两次处罚决定内容相同,又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五条有关规定,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的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5.该违建行为并不属于严重影响城市规划且无法采取改正措施的情形。

二、诉讼争议焦点

本案在诉讼过程中,诉讼双方在法庭辩论阶段就双方争议的焦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其中诸多有关法律适用和执法疑惑问题,颇具争议性和典型性,值得探讨。现就该案在法庭辩论过程中的有关主要争议焦点问题总结如下:

(一)两年内违建行为未被发现,是否失去追责时效?

诉方观点认为:该案的违建行为发生在1996年,事后多年未被发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关于违法行为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该违建行为已经失去追责时效。

辩方观点认为:违章建筑是一种典型的继续违法行为,对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违法行为,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处罚时效期限,行为终了之日即最后违法行为的发生之日。

(二)能否以合法买卖等转让方式取得的违章建筑的实际占有人为处罚对象?

诉方观点认为:根据谁违法谁负责的原则,应将违法行为的实施者作为处罚对象,即本案中的违建行为是建房者在建房时实施的,当时的建房者理应成为行政处罚对象。

辩方观点认为:以合法买卖等转让方式取得的违章建筑可以认定实际占有人即买受人为行政处罚对象,这样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执法社会效果。

(三)违建时未被发现,事后处罚适用新法还是旧法?

诉方观点认为:查处时《城市规划法》已经废止,应适用现行的《城乡规划法》,适用旧的《城市规划法》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属于适用法律错误情形。

辩方观点认为:按照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在《城乡规划法》实施后处理该法实施前发生的违法建设案件,应当适用《城市规划法》,而不应适用《城乡规划法》。

(四)作出的两次责令自行拆除决定,是否违反“一事不再罚”原则?

诉方观点认为:行政机关就同一事实作出的两个相同结果的行政决定存在着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的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情形,同时也违反了“一事不再罚”原则。

辩方观点认为: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被告重新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的结果相同,但主要事实或者主要理由有改变的,不属于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情形,显然也未违反“一事不再罚”原则。

(五)是否属于严重影响城市规划且无法采取改正措施的情形?

诉方观点认为:该违法建设并不属于严重影响城市规划且无法采取改正措施,应予以拆除的情形。尚可通过补交罚款、补办相关证件予以改正的方式消除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辩方观点认为:该违法建设属于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擅自施工情形,且处于该市人民医院的红线规划图内,又在主干街道,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完全属于严重影响城市规划且无法采取改正措施应予以拆除的情形。

三、案件评析

(一)两年内未被发现的违建行为仍在追责时效之内

违章建筑是一种典型的继续违法行为。继续违法行为是指一个违法行为发生后,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不法状态一直处于持续状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对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违法行为,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处罚时效期限,行为终了之日即最后违法行为的发生之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违法者钻法律的空子实施违法行为,逃避法律的制裁。

(二)可以以合法买卖等转让方式取得的违章建筑的实际占有人为处罚对象

根据“谁违法谁负责”的原则,理应将违法行为的实施者作为处罚对象,即本案中的违章是建房者在建房时实施的,建房者理应成为行政处罚对象。然而,现实中一些事后发现必须拆除的违章,违章建筑的建造者已将之转让他人,这就带来一些问题,如果行政执法过程中,完全按照“谁违法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处罚,势必带来操作障碍或弊病。笔者认为以合法房屋买卖等转让方式取得的违章建筑可以以实际占有人为被处罚相对人。这是一个法律空白,但却有理论和现实基础。

nlc202309011956

从实际占有方面来看,占有只是一种事实状态,一种对物的事实的控制。占有并不是一种权利,也不可能衍生出使用与收益的权能,只是一种事实状态,是一种无权使用,与所有权之使用权能是不相同的。因此,本案中的原告并不能通过合法的转让将其中不合法的违章转化成合法的使用权,充其量只是“一种事实状态,是一种无权使用”,但因其掌握着对违法建设的事实控制,故从理论上对占有人实施处罚是完全有依据的。以实际占有人为处罚对象,可以避免因不知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可以使被处罚的实际占有人有时间去自觉履行行政处罚义务,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执法社会效果。

(三)违建时未被发现,事后处罚适用新法还是旧法

笔者认为,对此类违法建设应适用旧法即《城市规划法》进行查处。法律的溯及力又称法的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新的法律颁布后,对其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则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则不具有溯及力。《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也理应适用这一原则。理由在于:

《立法法》第84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这条规定实际上就在我国确立了“法不溯及既往是原则,法溯及既往是例外”的基本原则。

1990年《城市规划法》实施,《城市规划条例》废止时,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城市规划法》实施后,一些地方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断给建设部去电或去函,询问在该法实施前发生的违法行为,在该法实施后发现并需作出处理,应当适用《城市规划法》还是适用《城市规划条例》的问题。建设部为此请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以常办〔1990〕秘字第093号函复:“关于城市规划法的法律溯及力问题,同意你部的意见。请按此办理。”

为此,建设部于1991年2月20日专门下发了《关于<城市规划法>的法律溯及力问题的通知》,对此问题予以了明确,认为应当适用旧的《城市规划条例》。同理,《城乡规划法》施行后在该法实施前发生的违法行为,在该法实施后发现并需作出处理的情形,应当适用《城市规划法》予以查处。

(四)作出的两次自行拆除决定不违反“一事不再罚”原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四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被告重新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的结果相同,但主要事实或者主要理由有改变的,不属于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情形。”

本案在第一次诉讼中因行政机关适用新法即《城乡规划法》,人民法院曾做出如下判决:“......,并根据当时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撤销后,被告可在查清事实基础上重新作出处罚决定”。为此,该行政机关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确认其违反了1996年当时实行的《城市规划法》的相关规定,重新做出拆除该违法建筑物的行政决定。很显然,该处罚决定与原处罚决定所依据的事实及理由均不同。因此不存在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情形,即不违反“一事不再罚”原则。

(五)如何判断是否属于严重影响城市规划且无法采取改正措施的情形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行政监管时主要是对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行为展开的,即《城市规划法》中所讲的,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规定进行建设的“严重影响城市规划和影响城市规划”的行为。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发放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规定来限定工程建设活动的。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进行的建设活动,是一种由建设者根据自己的要求和目的进行的建设,势必与城市规划发生冲突,打乱整个区域的规划布局,严重影响区域城市规划的实施。

本案所涉违法构筑物所占用的土地于1997年已列入该市人民医院的规划红线图内,又处于主干街道上,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其属于不得补办审批手续,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情形。

依据《城市规划法》第四十条“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的规定进行建设,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和《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建设是指压占道路红线或地下管道,影响城市安全或周围建筑物的安全,在主要街道上影响城市景观,影响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或整体布局,污染城市环境,有碍消防,占用河道、渠道和公共绿地,破坏或影响文物保护和风景名胜区等建设行为”的有关规定,本案所涉违法建设影响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或整体布局,属于严重影响城市规划且无法采取改正措施的情形,行政机关作出拆除决定合理合法。

(责任编辑:骆小平)

篇5:违法建设强制拆除方案

作者:吴少博律师

近年来,中国就如同一个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不论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华东、华南地区,还是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中西部地区,建设永远是主旋律。在这其中,有国家主持进行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也有我们老百姓自己在自家宅基地上翻新建造的住宅,自家院子里建造的车库、厂房等等。我们知道,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政府也想在这块土地上建,老百姓也想在这块土地上建,那到底这块地交给谁来建?这就是现在公权与私权利益争夺的尖锐体现。

当政府希望在某地建造某项项目的时候,政府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立项、评估、审议、决定程序,之后开始征地拆迁工作,对该地块上原有的建筑物进行清理。这一过程并不以老百姓或者是一些中小企业的意志所转移,并且在拆迁的过程中,政府已经逐渐改变了从前暴力拆迁的方式,随着这几年法治政府的建设,政府工作已经逐渐纳入法治轨道,所以政府在拆迁过程中非常出色的运用了法律手段进行拆迁,那就是在迁地块内大范围的认定违法建筑,这样既可以名正言顺的拆迁,又可以节省成本。其实认定违法建筑本来就是政府的行政职权,政府行使职权无可厚非,但是我们恼怒的是每当政府大范围认定违建的时候,往往是伴随着后续的政府拆迁工作,也就是说,政府想拆哪,就在哪大力整治违法建筑,政府不想拆的地方,政府有时候还鼓励你先建造起来,手续以后再说。好消息是这种以拆违促拆迁的方式并不是十分的便利,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我们家里或者我们企业里的违法建筑从认定到被拆除需要哪些过程。

第一,如果我们没有履行一系列繁琐复杂的许可审批程序,那么从第一块砖落下的时候,房屋就已经处于违法状态了,等到房屋正式竣工封顶,一座违法建筑新鲜出炉。从竣工这一天开始,相关部门就可以启动违法建筑处罚程序,并且由于非法建筑的房屋一直“矗立”在土地上,也就是说违法状态一直存在,所以有关部门可以今天来处罚,也可以十年后的今天来处罚,没有时间的限制。依据是我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违法行为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从以上规定还可以推出,如果有一天,该违法建筑突然蒸发了,不存在了,那么政府相关部门在该违法建筑蒸发之日起两年之内,仍然可以对我们进行行政处罚。

第二,在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早上,一位规划局的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违法建筑,心中突发奇想,决定对该违法建筑进行处罚。这位工作人员怀着激动的心情赶到工作单位某某市规划局,急忙向领导汇报今天的发现,结果被领导乱棍打出办公室。因为该局对违法建筑的处罚权限已经通过前天省政府一纸公文给集中到我天朝城管身上了,壮哉。以上是想说,无论程序是怎么样的,首先作出行政处罚的主体要具有行政处罚权限,我们国家当下对违章建筑的行政处罚权限比较混乱,各地都有不同的规定,有的在政府部门,有的在城管,还有街道办事处来处罚的。

第三,一位城管接到规划局某位工作人员的实名举报,说某某地有一座违法建筑。该天朝最具权力男人,穿上制服,找到另一位最具权力的男人,两人一同赶到该地,发现这个建筑物确实比别的凸出来两米,违反了建筑规划,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申请规划手续。这二人在现场拍了照片,去规划局、国土局等等部门查询了资料,形成了报告交给领导,领导批准之后,违法建筑处罚程序开始。(以下以宁波市政府规定为例)

第四,老王赋闲在家,但老王精力充沛,决定凭借一己之力在自家场院盖个厂房对外出租盈利。厂房出租两年之后,老王突然看到一张公告,上面写着《责令拆除违法建筑处罚告知书》,要求老王自行拆除两年前费了半条命才盖起来的厂房,老王心想这是要我另外半条命啊。这份告知书是违法建筑拆除程序过程中我们接到的第一份文件一般均为公告形式,从这时起,我们就知道辛辛苦苦建起来的房子要保不住了。法律规定,这份告知书是行政处罚必经程序,告知内容为:作出行政处罚的理由与证据,受处罚人的陈述、申辩权利,受处罚人请求听证的权利。该公告的期限为十五天,在这十五天之内,可以提出陈述与申辩。申辩以书面形式提交,说明自己申辩的理由供作出行政处罚的机关审核。另外,对于我们拆除违建告知书来说,我们还可以申请听证,听证应在接到告知书之后三日内提出。

第五,公告十五天之后,老王以为是不是要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了呀,但是他左等右等,等了三个月终于等到了这份期待已久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法律法规并没有对告知书作出后行政机关应该在多长时间内出决定书做出规定,而只是写了,在公告满十五日之后,经机关负责人审批,可以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

第六,老王拿到了《限期拆除违法建筑决定书》,心中无限悲伤,万念俱灰,感觉明天房子就离他而去了。其实到这里离房子被拆还早着呢。该决定书与告知书不同,决定书是一个具体的行政行为,所以这份文书是可以申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我们就以最能够拖延时间的方式来讲,首先复议期限60日,我们在街道决定书的第59天向作出该决定的上级机关或者统计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受理行政复议的机关应在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这就又是两个月过去了。复议结果出来之后,老王很不满意,看到复议决定书后面写了这么一段话,如果不服本复议决定,请于十五日内向法院起诉。老王一怒之下在第十四天向法院起诉。法院对于这类行政案子的审理期限为自立案之日起最长可以达到六个月。半年又过去了,老王还是败诉了,老王心有不甘,决定拼了这把老命,上诉。在一审判决下达的第十四天,老王提交了上诉申请书,人民法院二审审理期限最长4个月,等到判决书下来那天,又是快四个月过去了,老王又败诉了。以上从老王接到决定书,到老王二审败诉大概要经过16个月,也就是一年零四个月。在这期间,行政机关不得强制拆除老王的房屋。

第七,原来城市管理局的那个接到规划局工作人员实名举报的天朝最具权力的男人,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时隔一年半之后,我们又提到了他,他还是那个天朝最具权力的男人。终于等老王折腾完了这一年半,他心里想终于可以拆掉你的房子了,然后就被领导打了出来。我国法律规定,在行政强制执行之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依法强制拆除的,应当自当事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法定期限届满之日起15日内发布公告,限期当事人自行拆除。公告的期限不少于10日。也就是说,当老王二审败诉之日起十五日之内,城管要发出来一个限期自行拆除违法建筑告知书,并公告十日。在在这十日之内,老王没有自行拆除,那么城管还要给老王一个催告书,公告期满,当事人仍未自行拆除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应当自公告期限届满之日起7日内依照本章的规定催告当事人自行拆除。催告的期限不少于10日。催告之后老王还是没有拆除,老王心里就想看看你能把我怎么样,你还能给我发什么书。其实还有很多文书。经催告,当事人仍未自行拆除,且无正当理由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应当自催告期限届满之日起7日内依照本章的规定作出强制拆除决定。老王终于接到了让他最害怕的强制拆除决定书。

第八,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这城管自从被打了两回之后,刻苦学习,业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知道,城管局得到的集中实施的行政处罚权限,无论是来自于规划部门还是国土部门,都没有直接雇佣一帮人拿着大锤拆的权力。所以他精心准备了一大堆证据材料,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法院审理非诉强制执行审理期限三个月。当法院的强制执行裁定出来之后,城管局的工作人员拿着这份文书才可以正式的开始强制拆迁工作。

篇6:违法建设强制拆除方案

一、有关部门要求拆除违法建筑属于一种行政处罚行为。依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拆除违法建筑(现在应该叫违法建筑,而不是违章建筑了)的执法部门应该是市政府规划管理部门,为便于统一执法,往往通过委托的方式将这一执法权交给城管局。

二、拆除违法建筑的一般执法程序是:

1、执法部门下达书面的整改通知书或限期拆除通知书或行政处罚文书,在文书上会告知你违法的事实、处罚的依据、限期拆除或整改的时间、对处罚不服的诉讼或复议申请时间和部门等内容,而且文书上要有执法单位的公章,执法人员在送达文书时必须是两人以上,而且必须将文书送达给你或你的直系亲属(你是否签收不是必须的,只要送达就可以);

2、强制拆除的部门,既可以是执法部门。

附:《城乡规划法》有关条文(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六十五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

篇7:违法建设强制拆除方案

宝局办发[2010]号

宝泉岭农场、局直各单位:

《宝泉岭分局强制拆除违法建筑物应急预案》已经分局党委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宝泉岭分局办公室二○一○年九月日

宝泉岭分局行政强制拆除违法建筑物应急预案

1总 则

1.1编制目的为了加强宝泉岭农垦城规划管理,进一步遏制违法建设行为,依法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切实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森林城市。

1.2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编制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宝泉岭农垦城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所有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在强制拆除过程中有可能造成事故的预防和处置。

1.4事件级别

根据可能产生的人员、财产损失以及对社会影响程度,突发事件可分为一般个体突发事件和群体性突发事件两种类型。

1.4.1一般个体突发事件

(1)个人现场抵制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对其进行控制,强行带离现场,并进行说服教育。

(2)到上级部门上访的,由分局信访局等部门做好宣传引导,息诉罢访。

(3)个人出现过激、暴力行为的,公安部门要随机应变,进行应急处置。卫生医疗部门要做好医疗救护保障。

1.4.2群体性突发事件

(1)一般突发事件(Ⅳ级):指出现50人以下聚集、围堵的;造成5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的;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其它被认为应当启动一般级别预案的情况。

(2)较大突发事件(III级):指出现50人(含)以上100人以下聚集、围堵的;造成50万元(含)以上2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的;出现人员受伤情况的;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其它被认为应当启动较大级别预案的情况。

(3)重大突发事件(II级):指出现100人(含)以上300人以下聚集、围堵的;造成200万元(含)以上5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的;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5人以上(含)10人以下受伤情况的;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其它被认为应当启动重大级别预案的情况。

(4)特别重大突发事件(Ⅰ级):指出现300人(含)以上人员聚集、围堵的;造成500万元(含)以上经济损失的;造成3人(含)以上死亡和10人(含)以上受伤情况的;造成极端恶劣社会影响的;其它被认为应当启动特别重大级别预案的情况。

1.5工作原则

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和行政主要领导负责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消结合;坚持因人因事制宜,突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坚持服从大局、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等原则。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成立应急指挥部,指挥部下设现场拆除、安全保卫、宣传报道、现场救护、后勤保障和善后工作等六个工作组。

2.1.1指挥部成员及职责

分局分管城建工作的副局长任总指挥,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长任副总指挥,负责整个强制拆除违法建筑工作现场的安排部署,指挥调度。成立由分局党委宣传部、政法委、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分局办公室、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管局、国土资源局、监察局、司法局、信访办、民政局、计财处、安监局、卫生局、电业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强制拆除违法建筑工作现场指挥部。

2.1.2现场拆除工作组成员及职责

现场拆除工作组由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由城管局负责制定拆除方案,必要时应请技术部门支持并论证方案。城管局、司法局、国土资源局、安监局、电业局、水暖站等部门参加,城管监察大队在强制拆除违法建筑工作现场指挥部的指挥调度下,负责具体组织开展拆除违法建筑工作。

2.1.3安全保卫工作组成员及职责

安全保卫工作组由分局政法委牵头,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单位参加,负责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公安局负责强制拆除违法建筑现场的安全保卫工作,维护现场秩序和安全。

2.1.4宣传工作组成员及职责

宣传工作组由分局党委宣传部牵头,广播电视局参加,负责组织开展对拆除违法建筑的宣传工作,对强制拆除违法建筑工作实行全程跟踪报道,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2.2.5现场救护组成员及职责

现场救护组由卫生局牵头,中心医院参加,负责强制拆除现场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护工作。

2.1.6后勤保障组成员及职责

后勤保障组由分局办公室牵头,计财处参加,负责做好强制拆除的后勤保障工作。

2.1.7善后工作组成员及职责

善后工作组由信访办牵头,民政局、城管局环卫科参加,负责清运强制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做好强制拆除的善后工作,并切实做好群众信访工作。

2.1.8 成员单位职责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强制拆除的执法程序的指导和确定。

城管局负责联系强制拆除违法建筑施工队伍及租用强制拆除工作所需机械。同时负责摸清底数,掌握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建筑的认定,具体实施对违法建筑的拆除工作。

分局办公室负责做好强制拆除过程中协调工作和善后事宜。

公安局负责做好拆除违法建筑中的治安工作,依法对妨碍拆除违法建筑工作的行为制止和处罚,保证强制拆除工作顺利进行。

司法局负责法律保障,对群众做好相关宣传解释工作,在强制拆除违法建筑过程中做好物品保全登记工作。

安监局负责强制拆除现场的安全监察和现场指导。

电业局负责对强制拆除违法建筑过程中的停电工作及与电相关的安全处置。

水暖站负责对强制拆除违法建筑过程中的停水工作。

城管局环卫科负责清理强制拆除工作中产生的建筑垃圾。

信访局负责拆除违法建筑过程中上访群众的接待工作,及时把握信访动态。

宣传部负责拆除违法建筑过程中做好全局居民的思想认识工作。3预测预警

3.1预警级别

依据事件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对社会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以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进行预警。

3.2预测措施

3.2.1定期开展矛盾隐患排查和预警信息分析;

3.2.2建立信息网络,定期沟通交流;

3.2.3对拆迁对象进行重点监控;

3.2.4针对存在矛盾隐患的拆迁项目重点督导。

3.3预警发布与解除

由分局应急指挥部根据情况发布和解除预警。

4应急响应

4.1启动预案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部门、单位要立即报告应急指挥部并各自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平息事端。

4.2响应结束

分局应急指挥部拆迁处置工作结束后,宣布应急响应结束。

5后期处置

根据突发事件涉及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善后工作组要积极做好善后安抚和赔偿工作。并对此次突发事件分析原因、总结经验。

6信息报告

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拆除工作组要在事发后1小时内将事件信息上报分局应急指挥部,报告内容必须真实,不得主观臆断。在处置过程中要随时将事态进展情况续报,直至应急响应结束。

7保障措施

突发事件发生后,后勤保障组要立即协调提供突发事件所需的经费、车辆、场地、食宿、通讯设施等后勤保障,当拆迁应急预案启动后可随时调用。

8附则

篇8:违法建设强制拆除方案

上诉人 (原审原告) :陈志荣

被上诉人 (原审被告) :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海珠分局 (以下简称“海珠城管局”)

被上诉人 (原审被告)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海珠区分局 (以下简称“海珠国土房管局”)

被上诉人 (原审被告)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以下简称“广州国土房管局”)

原审法院认为, 广州市海珠区新滘镇琶洲村仁瑞大街左二十五巷2号第一、二层房屋所处的土地已被核准由建设用地单位 (广州市土地开发中心) 征用, 广州国土房管局作出穗海国房法字[2010]04号《责令限期交付土地决定书》, 责令陈志荣限期交出土地。陈志荣如不履行《责令限期交付土地决定书》确定的交出土地义务, 依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45条的规定, 作出《责令限期交付土地决定书》的机关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依据《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条例》第3条规定, 海珠城管局作为城市管理综合执行机构, 依法对城市进行监督和管理是其法定职责, 海珠城管局在拆除“涉案房屋”前, 应当依法告知陈志荣作出拆除房屋的事实、理由及依据, 并告知陈志荣依法享有的权利。但海珠城管局在拆除房屋前, 没有履行告知义务, 属程序违法。在诉讼阶段没有举证证明拆除陈志荣房屋的职权来源, 为此, 海珠城管局拆除陈志荣的房屋没有法定依据, 属于超越职权行为, 依法应确认海珠城管局在2010年10月28日拆除“涉案房屋”的行为违法。陈志荣要求确认广州国土房管局、海珠国土房管局的行为违法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 故对陈志荣该项诉请的理由, 法院不予采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7条第2款第 (三) 项的规定, 原审法院判决海珠城管局2010年10月28日拆除陈志荣“涉案房屋”的行为违法。

二审法院认为, 原审法院认定海珠城管局为本案适格被告, 没有对广州国土房管局和海珠国土房管局不是本案的适格被告进行处理, 本院予以纠正, 驳回陈志荣对广州国土房管局和海珠国土房管局的起诉。原审法院判决确认海珠城管局的上述行为违法正确, 本院予以维持。

二审判决:原审判决处理正确, 本院予以维持, 陈志荣的上诉理由理据不足, 本院不予支持。依照《行政诉讼法》第61条第 (一) 项的规定, 判决如下:1.驳回上诉, 维持原判;2.二审案件受理费50元, 由上诉人陈志荣负担。

本案处理适当, 适用法律正确, 但留下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空间:1.在行政程序中, 多部门参与的强制拆除行为实际上是政府的意志和决策指导下的一种结果, 而在诉讼中, 下级机关又不得不为上级机关承担责任, 这为政府法治进步留下了阴影;2.在司法程序中, 法院没有挖掘深层次的法律前沿课题, 有意回避一些问题, 这是在当前司法环境之下所作出的一种妥协, 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情有可原。

一、本案存在两个瑕疵

1. 确认违法的理由不完整

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是否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 判决书中未作明确交待。根据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集体土地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未经省政府批准, 国土局作出责令交出土地的决定属于违法行为, 被告强制执行行为既属于超越职权的违法行为, 也属于违反法定程序的违法行为。

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 应该依据有关法律规定进行判决。广州国土房管局依据穗海国房法字[2010]04号《责令限期交付土地决定书》, 责令陈志荣户在收到该决定书之日起5天内交付穗海新字第NO.026936号《农村 (墟镇) 宅基地使用证》土地。笔者认为, 据此让陈志荣交付土地是不对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集体土地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4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45条的规定, 申请人民法院执行其作出的责令交出土地决定的, 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三) 被征收土地所有权人、使用人已经依法得到安置补偿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安置补偿, 且拒不交出土地, 已经影响到征收工作的正常进行”。从权利主体看, 应当获得补偿的主体是陈志荣而非琶洲经济联合社, 法院认定琶洲经济联合社获得补偿视为陈志荣获得补偿, 属于认定事实错误。现实中, 被拆迁人拒绝接受补偿金是常有的事情, 补偿安置部门完全可以采取提存的方法解决“得到安置补偿”问题。也就是说, 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琶洲经济联合社确认收到全部征地补偿款项并不代表陈志荣获得补偿。

2. 行政主体有待研究

合法的行政强制执行, 根据《行政强制法》第35条规定, 行政机关应当先行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行政强制法》第37条规定, 经催告, 当事人逾期仍不履行行政决定, 且无正当理由的, 行政机关可以作出强制执行决定。但是, 在《行政强制法》实施前, 政府的行政强制执行通常是不规范的, 并不作出任何法律行为, 而是制造一种事实行为, 而此事实行为的主体问题无论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立法、司法实务方面, 均存在一定滞后。现实中是通过原告举证及法院调取证据证明, 在强制执行现场是否有政府及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如果有上述人员, 那么政府作为该违法行为的指挥者就难逃其咎, 政府应当被列为行政主体。同样, 如果有上级机关的人员指挥强制执行行为, 那么上级机关也应当为行政主体。

该案中, 原告对于三被告是否为适格被告问题并未准确把握。法院驳回陈志荣对广州国土房管局和海珠国土房管局的起诉, 但并未使用举证规则证明或者查明拆除房屋现场都有什么人。对于是否存在政府人员, 法院也没有依职权调取这些证据。事实上, 法院也是心照不宣地找一替身而已, 这使此案中真正的行政主体最终只能确认为海珠城管局, 使真正的行政主体——政府免于承担责任。

二、本案引发的思考

1. 反思人民法院的不作为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45条规定:“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 阻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交出土地;拒不交出土地的, 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首先, 该条中补偿与交出土地属于唇齿关系, 没有补偿交出土地就没有发生效力;其次, 本案的强制执行主体应当是人民法院, 行政执法局和国土局不应该去违法强制执行。2011年5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法明传[2011]327号《关于坚决防止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强制执行引发恶性事件的紧急通知》, 该通知导致人民法院在实践中常常“打太极”, 这给理论和实务部门提出一个严峻的课题:审视我国的行政审判是否存在两种现象, 即《行政诉讼法》的两个功能, 一是对行政相对人保护不力, 二是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也不给力。这样, 人民法院不履行法定职责, 无法保证司法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人民法院的不作为只能导致有关政府部门乱执法、不依法办事。人民法院应该在一审时指出有关部门程序上的问题, 但是一审判决中并没有说明。人民法院的不作为只能是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产生了不良影响。

2. 违法确认后的国家赔偿问题

无论什么理由, 集体土地征收的行政强制拆除均属于违法的事实行为, 根据《国家赔偿法》规定, 违法行为可能造成损失, 这种损失可能以征收补偿为前置条件后, 就不再存在;也可能因补偿标准过低或者补偿不到位等原因继续存在。笔者认为, 行政赔偿应当采取补充赔偿责任, 这样才是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一种理性保护方式, 不宜简单地采取驳回诉讼请求的方式。是否存在国家赔偿, 无法回避城中村改造中集体土地征收补偿的重要问题: (1) 补偿安置方案兼顾“人头” (村民资格界定) 与“砖头”、房屋与土地; (2) 将信赖保护原则、比例原则与违法必究原则有机结合, 妥善处理违法建筑与住改商问题; (3) 注重民主程序和村民集体资产的保留。在现实征收拆迁中, 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对于违法确认后的补偿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 有些往往是被迫签订了补偿安置协议, 或者是满足自己提出的一点点小小的要求就结束请求赔偿问题, 也可能存在补偿标准过低或者补偿不到位问题, 这就需要通过补充赔偿责任实现行政相对人的利益保障, 使违法确认后的国家赔偿问题落到实处。

3. 当前征收拆迁强制执行的种类和依据

当前征收拆迁强制执行的种类很多, 它们也都有合理的依据。笔者总结见图1。

根据《物权法》第42条规定, 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征收拆迁强制执行首先也要有法可依, 其次是要有合理的补偿和强制执行的有效法律文书。事实上, 依法征收, 解决钉子户完全可以通过上述图示依法强制。

4. 征收非诉强制执行作出准予执行裁定的期限需要矫正

2012年4月9日, 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办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决定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该司法解释第4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自立案之日起30日内作出是否准予执行裁定;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查期限的, 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事实上, 作出是否准予执行裁定应当区分两种不同情形: (1) 具备法定执行条件的, 根据《行政强制法》第57条规定, “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七日内作出准予执行裁定”, 这体现了人民法院支持合法的行政行为, 兼顾公正、注重效率的原则; (2) 不具备法定执行条件的, 根据《行政强制法》第58条规定, 明显缺乏事实根据的, 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的, 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 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不予执行裁定。显然, 司法解释将《行政强制法》第57条和第58条混为一谈, 存在错误。这样在司法实践中容易造成混乱。

5. 摈弃立法悖论

上一篇:【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申报流程下一篇:福兴乡扶贫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