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违法建筑进行强制拆除的法律依据

2024-05-01

对违法建筑进行强制拆除的法律依据(共8篇)

篇1:对违法建筑进行强制拆除的法律依据

对违法建筑进行强制拆除的法律依据

一、有关部门要求拆除违法建筑属于一种行政处罚行为。依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拆除违法建筑(现在应该叫违法建筑,而不是违章建筑了)的执法部门应该是市政府规划管理部门,为便于统一执法,往往通过委托的方式将这一执法权交给城管局。

二、拆除违法建筑的一般执法程序是:

1、执法部门下达书面的整改通知书或限期拆除通知书或行政处罚文书,在文书上会告知你违法的事实、处罚的依据、限期拆除或整改的时间、对处罚不服的诉讼或复议申请时间和部门等内容,而且文书上要有执法单位的公章,执法人员在送达文书时必须是两人以上,而且必须将文书送达给你或你的直系亲属(你是否签收不是必须的,只要送达就可以);

2、强制拆除的部门,既可以是执法部门。

附:《城乡规划法》有关条文(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六十五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

第六十八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

篇2:对违法建筑进行强制拆除的法律依据

强制拆除实施方案

为加强县城区规划管理,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从严防违控违,巩固和提升“三城”创建成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根据县人民政府安排部署,决定于2015年3 月10日星期二上午9:00时对被执行人在仿汉街后国有空闲地违法建设实施强制拆除。特制定如下拆除方案:

一、仿汉街后规划建设预留地上乱搭乱建基本情况 经查,由于在建设仿汉街时,仿汉街后国有空闲地被用作建设临时周转用地。所搭建的工棚,用于建设工人住宿和堆放原材料使用,但工程结束后没有清场,被仿汉街业主长期占有使用,并继续非法扩建建(构)筑物。其次,由于兴发物资交易中心市场个别商户擅自利用空闲地堆放商品,逐渐形成非法搭建砖混结构棚用来堆放材料。因历史遗留等原因,致使该国有空闲地现在被郭昌雅、万孝刚、李振平、龚成芬、刘西斌5户非法占有进行私人营利,共搭建建(构)筑物达2100多平方米,长期用于出租和仓储。该规划建设预留用地长期的无序管理,对新县城的形象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二、违法建设基本情况及查处情况

2014年7月21日,我局执法人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第六十八条之规定,分别对当事人郭昌雅、万孝刚、李振平、龚成芬、刘西斌下达了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行政处罚听证(权利)告知书及行政处罚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书执法文书,责令当事人自接到执法文书之日起7日内自行拆除所建 的违法建(构)筑物。7月31日、8月20日对当事人万孝刚等5户分别下达了建设行政处罚催告书及建设行政处罚强制执行决定书执法文书。2015年1月15日,我局执法人员分别对当事人违规搭建的建(构)筑物下达了强制拆除《公告》,并对仿汉街后租用违法建筑的各位经营户发放了《告示》。

目前,仿汉街后国有空闲地违建户万孝刚等5户均未拆除所建建(构)筑物,其违法行为严重影响了县城总体规划的实施,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

三、被拆违法构筑物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一级

四、拆除时间及方法

强制拆除时间:2015年3月10—3月12 日。拆除方法:机械与人工相结合。

五、组织机构及职责

为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力度,严厉打击乱搭乱建行为,提升新县城城市整体形象。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根据《关于仿汉街背后国有空闲地整治和建立惠农综合市场的方案》对仿汉街后国有空闲地上违建5大户、34小户、2100平方米违法建筑予以强拆。明确以下机构和职责。

(一)组织机构

总 指 挥:汪小波 县委副书记、县长 副总指挥:杨大银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现场指挥:马正波 古夫镇党委书记

向月军 县政府办副主任、县城管局局长

张祥斌 县公安局副局长

成 员:郝 爽 古夫镇党委副书记

张祖仁 古夫镇夫子社区书记

彭元国 县法制办主任 马代军 县信访办主任 胡兆元 县纪委副书记

邹远景 县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

刘庆峰 县住建局副局长

郑家红 县国土局党委成员、执法大队大队长

张 杰 古夫镇水陆派出所所长 向恒雄 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大队长

柯进兵 县公安局消防大队大队长

陈光朝 县广电局副局长 杨大楚 县人民医院院长 聂心展 电力公司副总经理 王 云 自来水公司总经理

李远明 城管局副局长、执法大队大队长 袁卫平城管局副局长 许统会 环卫公司总经理

成员单位:古夫镇政府、城管局、公安局、住建局、国土局、广电局、卫计局、夫子社区、电力公司、消防大队、自来水公司、环卫公司。

(二)责任分工

县政府责成古夫镇政府、城管局、住建局、国土局、公安局、夫子社区居委会等,抽调专人组成专业队伍,对在规定时间内拒绝自行拆除违法建(构)筑物,依法予以强制拆除。

古夫镇政府、县信访办、夫子社区:负责物资的登记、造册、签收;负责做好群众工作和信访维稳工作;负责现场政策解释和思想疏导工作。

县城管局:负责拆违现场控制,将影响拆迁进程的相关人员及时劝告带离拆违现场,通过封离现场确保强拆进程;负责协调拆迁公司组织拆迁工人20人以上现场拆违,1台装载机,4台渣土运输车。

县公安局:负责拆违现场的安全警戒和秩序维护,做好拆违前现场勘查,拆违中布置。公安民警10人,特警20人,并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将妨碍执法和暴力抗法的当事人及时带离现场,全力维护好现场秩序和安全。

县住建局:负责对现场规划许可内容进行审核、认定,确认红线范围。

县国土局:负责摸底调查、确定土地权限,鉴定违法建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两违建筑违法用地下达违停通知书及宣传、解释工作。

县广电局:负责组织开展“拆违”宣传工作,对强制拆除违法建筑工作实行全程跟踪报道和现场采访。

县卫计局:负责组织医护人员3名和1台120救护车,并做好医疗救护工作。

电力公司: 负责强拆前的电源设备切断,强拆中的各项电源设备无安全隐患,强拆后的正常供电,确保安全。

消防大队:负责强拆区域的道路、水源、消防安全检查工作,及时排除和消除火灾隐患;负责配合其他执法部门对影响消防通

道的违法建筑予以拆除。

自来水公司:负责强拆时对可能导致的给排水管破裂、损坏进行及时抢修,保证强拆后正常生活供水。

环卫公司: 负责强拆所产生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的清运清扫工作。务必保证强拆后不留下任何残渣,确保干净、整洁。

各部门需在“拆违”工作现场指挥部的指挥调度下,各尽其责、协调配合,顺利开展拆除违法建筑工作。

六、强制拆除工作要求

(一)参与强制拆除全体人员要统一思想,敢于担当,勇于履责。

(二)要密切配合,精心组织,政令畅通,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

(三)在强制拆除中,严格依法办事,最大限度地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确保拆除工作顺利平稳。

(四)要注意排查各种安全隐患,各具体工作专班要制定相应措施,遇到应急、突发事件要有预案,按照预案依法妥善处置。

(五)严肃工作纪律,排除各种干扰,确保拆除工作顺利完成。

2015年2月27日

关于对仿汉街后国有空闲地上违法建筑

强制拆除应急预案

一、加强对违法建设行为人的法制宣传教育,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在强制拆除之前最大限度的敦促行为人自行拆除。

二、掌握当事人、家庭成员和亲属的背景及相关资料,利用多形式、多渠道进行宣传、教育和劝导,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三、对拆除现场全面排查、清理,杜绝外来闲散人员进出,发现可疑情况,紧急报告,交公安机关现场处理。

四、对行为人、家庭组成人员及亲属在拆除现场无理取闹,阻碍拆除工作正常进行,由公安机关把无理取闹人带离现场,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制教育。当事人若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实施专人看护,病史一旦突发采取紧急救护。

五、拆除现场发现不安全隐患,公安立即采取措施,排除隐患,拆除人员及时撤离不安全地带,做好自身防护。

六、行为人在拆除中,情绪冲动,采取自残、自杀、自焚、喝药等过激行为,由公安机关果断阻止,并实施紧急救护。

七、拆除后,行为人在执法单位寻衅滋事,无理取闹或者采取过激行为时,报公安机关处理,同时做好防护工作。

八、行为人对执法人员及其家属实施人身、财产侵害,一经发生立即报告公安机关,同时要求每个执法人员及其家属加强自我防护,提高警惕,明查秋毫。

九、参加拆除的全体工作人员要认真做好拆除和防范的其他工作。

2015年2月27日

关于对仿汉街后国有空闲地上违法建筑

强制拆除现场安全防范措施

一、在强制拆除中,全体拆除人员必须严肃拆除纪律,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严格依法拆除。

二、加强对违法建设行为人的法制宣传教育,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工作,在强制拆除实施之前敦促行为人自行拆除。

三、对拆除现场全面排查、清理,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和警戒线,杜绝外来闲散人员进出。

四、参加拆除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和采取其他防护措施,做好自身防护。

五、对当事人和家属及亲属分别实行专班看护。当事人及亲属等在拆除现场无理取闹,阻碍拆除工作正常进行的,由公安机关和看护专班共同把无理取闹人带离现场,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如果当事人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安排专人看护,同时安排2名医护人员现场等侯,一有情况采取紧急救护。

六、拆除现场一旦发现其他不安全隐患,公安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及时排除不安全隐患,拆除人员立即撤离不安全地带。

七、当事人在拆除中,情绪冲动,采取自残、自杀、自焚、喝药等过激行为,由公安等采取果断措施、及时制止、消除隐患,医护小组实施紧急救护。

八、在拆除现场发生其他不可预见的意外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妥善处置。

2015

篇3:对违法建筑进行强制拆除的法律依据

上诉人 (原审原告) :陈志荣

被上诉人 (原审被告) :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海珠分局 (以下简称“海珠城管局”)

被上诉人 (原审被告)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海珠区分局 (以下简称“海珠国土房管局”)

被上诉人 (原审被告)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以下简称“广州国土房管局”)

原审法院认为, 广州市海珠区新滘镇琶洲村仁瑞大街左二十五巷2号第一、二层房屋所处的土地已被核准由建设用地单位 (广州市土地开发中心) 征用, 广州国土房管局作出穗海国房法字[2010]04号《责令限期交付土地决定书》, 责令陈志荣限期交出土地。陈志荣如不履行《责令限期交付土地决定书》确定的交出土地义务, 依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45条的规定, 作出《责令限期交付土地决定书》的机关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依据《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条例》第3条规定, 海珠城管局作为城市管理综合执行机构, 依法对城市进行监督和管理是其法定职责, 海珠城管局在拆除“涉案房屋”前, 应当依法告知陈志荣作出拆除房屋的事实、理由及依据, 并告知陈志荣依法享有的权利。但海珠城管局在拆除房屋前, 没有履行告知义务, 属程序违法。在诉讼阶段没有举证证明拆除陈志荣房屋的职权来源, 为此, 海珠城管局拆除陈志荣的房屋没有法定依据, 属于超越职权行为, 依法应确认海珠城管局在2010年10月28日拆除“涉案房屋”的行为违法。陈志荣要求确认广州国土房管局、海珠国土房管局的行为违法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 故对陈志荣该项诉请的理由, 法院不予采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7条第2款第 (三) 项的规定, 原审法院判决海珠城管局2010年10月28日拆除陈志荣“涉案房屋”的行为违法。

二审法院认为, 原审法院认定海珠城管局为本案适格被告, 没有对广州国土房管局和海珠国土房管局不是本案的适格被告进行处理, 本院予以纠正, 驳回陈志荣对广州国土房管局和海珠国土房管局的起诉。原审法院判决确认海珠城管局的上述行为违法正确, 本院予以维持。

二审判决:原审判决处理正确, 本院予以维持, 陈志荣的上诉理由理据不足, 本院不予支持。依照《行政诉讼法》第61条第 (一) 项的规定, 判决如下:1.驳回上诉, 维持原判;2.二审案件受理费50元, 由上诉人陈志荣负担。

本案处理适当, 适用法律正确, 但留下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空间:1.在行政程序中, 多部门参与的强制拆除行为实际上是政府的意志和决策指导下的一种结果, 而在诉讼中, 下级机关又不得不为上级机关承担责任, 这为政府法治进步留下了阴影;2.在司法程序中, 法院没有挖掘深层次的法律前沿课题, 有意回避一些问题, 这是在当前司法环境之下所作出的一种妥协, 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情有可原。

一、本案存在两个瑕疵

1. 确认违法的理由不完整

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是否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 判决书中未作明确交待。根据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集体土地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未经省政府批准, 国土局作出责令交出土地的决定属于违法行为, 被告强制执行行为既属于超越职权的违法行为, 也属于违反法定程序的违法行为。

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 应该依据有关法律规定进行判决。广州国土房管局依据穗海国房法字[2010]04号《责令限期交付土地决定书》, 责令陈志荣户在收到该决定书之日起5天内交付穗海新字第NO.026936号《农村 (墟镇) 宅基地使用证》土地。笔者认为, 据此让陈志荣交付土地是不对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集体土地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4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45条的规定, 申请人民法院执行其作出的责令交出土地决定的, 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三) 被征收土地所有权人、使用人已经依法得到安置补偿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安置补偿, 且拒不交出土地, 已经影响到征收工作的正常进行”。从权利主体看, 应当获得补偿的主体是陈志荣而非琶洲经济联合社, 法院认定琶洲经济联合社获得补偿视为陈志荣获得补偿, 属于认定事实错误。现实中, 被拆迁人拒绝接受补偿金是常有的事情, 补偿安置部门完全可以采取提存的方法解决“得到安置补偿”问题。也就是说, 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琶洲经济联合社确认收到全部征地补偿款项并不代表陈志荣获得补偿。

2. 行政主体有待研究

合法的行政强制执行, 根据《行政强制法》第35条规定, 行政机关应当先行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行政强制法》第37条规定, 经催告, 当事人逾期仍不履行行政决定, 且无正当理由的, 行政机关可以作出强制执行决定。但是, 在《行政强制法》实施前, 政府的行政强制执行通常是不规范的, 并不作出任何法律行为, 而是制造一种事实行为, 而此事实行为的主体问题无论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立法、司法实务方面, 均存在一定滞后。现实中是通过原告举证及法院调取证据证明, 在强制执行现场是否有政府及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如果有上述人员, 那么政府作为该违法行为的指挥者就难逃其咎, 政府应当被列为行政主体。同样, 如果有上级机关的人员指挥强制执行行为, 那么上级机关也应当为行政主体。

该案中, 原告对于三被告是否为适格被告问题并未准确把握。法院驳回陈志荣对广州国土房管局和海珠国土房管局的起诉, 但并未使用举证规则证明或者查明拆除房屋现场都有什么人。对于是否存在政府人员, 法院也没有依职权调取这些证据。事实上, 法院也是心照不宣地找一替身而已, 这使此案中真正的行政主体最终只能确认为海珠城管局, 使真正的行政主体——政府免于承担责任。

二、本案引发的思考

1. 反思人民法院的不作为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45条规定:“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 阻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交出土地;拒不交出土地的, 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首先, 该条中补偿与交出土地属于唇齿关系, 没有补偿交出土地就没有发生效力;其次, 本案的强制执行主体应当是人民法院, 行政执法局和国土局不应该去违法强制执行。2011年5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法明传[2011]327号《关于坚决防止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强制执行引发恶性事件的紧急通知》, 该通知导致人民法院在实践中常常“打太极”, 这给理论和实务部门提出一个严峻的课题:审视我国的行政审判是否存在两种现象, 即《行政诉讼法》的两个功能, 一是对行政相对人保护不力, 二是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也不给力。这样, 人民法院不履行法定职责, 无法保证司法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人民法院的不作为只能导致有关政府部门乱执法、不依法办事。人民法院应该在一审时指出有关部门程序上的问题, 但是一审判决中并没有说明。人民法院的不作为只能是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产生了不良影响。

2. 违法确认后的国家赔偿问题

无论什么理由, 集体土地征收的行政强制拆除均属于违法的事实行为, 根据《国家赔偿法》规定, 违法行为可能造成损失, 这种损失可能以征收补偿为前置条件后, 就不再存在;也可能因补偿标准过低或者补偿不到位等原因继续存在。笔者认为, 行政赔偿应当采取补充赔偿责任, 这样才是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一种理性保护方式, 不宜简单地采取驳回诉讼请求的方式。是否存在国家赔偿, 无法回避城中村改造中集体土地征收补偿的重要问题: (1) 补偿安置方案兼顾“人头” (村民资格界定) 与“砖头”、房屋与土地; (2) 将信赖保护原则、比例原则与违法必究原则有机结合, 妥善处理违法建筑与住改商问题; (3) 注重民主程序和村民集体资产的保留。在现实征收拆迁中, 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对于违法确认后的补偿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 有些往往是被迫签订了补偿安置协议, 或者是满足自己提出的一点点小小的要求就结束请求赔偿问题, 也可能存在补偿标准过低或者补偿不到位问题, 这就需要通过补充赔偿责任实现行政相对人的利益保障, 使违法确认后的国家赔偿问题落到实处。

3. 当前征收拆迁强制执行的种类和依据

当前征收拆迁强制执行的种类很多, 它们也都有合理的依据。笔者总结见图1。

根据《物权法》第42条规定, 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征收拆迁强制执行首先也要有法可依, 其次是要有合理的补偿和强制执行的有效法律文书。事实上, 依法征收, 解决钉子户完全可以通过上述图示依法强制。

4. 征收非诉强制执行作出准予执行裁定的期限需要矫正

2012年4月9日, 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办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决定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该司法解释第4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自立案之日起30日内作出是否准予执行裁定;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查期限的, 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事实上, 作出是否准予执行裁定应当区分两种不同情形: (1) 具备法定执行条件的, 根据《行政强制法》第57条规定, “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七日内作出准予执行裁定”, 这体现了人民法院支持合法的行政行为, 兼顾公正、注重效率的原则; (2) 不具备法定执行条件的, 根据《行政强制法》第58条规定, 明显缺乏事实根据的, 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的, 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 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不予执行裁定。显然, 司法解释将《行政强制法》第57条和第58条混为一谈, 存在错误。这样在司法实践中容易造成混乱。

5. 摈弃立法悖论

篇4:对违法建筑进行强制拆除的法律依据

【关 键 词】肇祸 精神病患者 强制医疗 措施

肇祸精神病患者是指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及其他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精神病人。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矛盾冲突频发,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精神病人与危害行为间的关系日益重视,特别是严重的肇祸精神病人给社会和他人造成的危害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对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对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是对患有精神疾病由此而成为无刑事责任能力或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所适用的旨在隔离排害和强制医疗的措施,它对于精神病人健康恢复、保障其合法权益以及消除其人身危险性、预防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肇祸精神病患者的现况分析

肇祸精神病患者是精神疾病患者中最具暴力攻击性的典型患者,是精神疾病患者的外在特征最具代表性的群体之一。精神疾病是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人的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精神疾病主要分为重性精神病与精神障碍两种。

1、重性精神病是以大脑精神活动失调和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主要有脑器质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周期性精神病以及精神发育迟缓等。

2、精神障碍的主要表现有:酒瘾、毒瘾、网瘾、人格障碍、焦虑障碍、情绪问题、应激障碍、睡眠障碍、性心理障碍、各种适应性障碍等。一般来说,存在精神障碍问题者接近人群的10%,美国的统计资料约在20%左右。我国据某几个省市的抽样调查显示约12%,估计我国现存在精神障碍问题者有数千万人,其中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有3000多万人。

根据中华医学会顾华芳同志的调查,肇事肇祸病人中精神分裂症占81.6%,情感性精神障碍占10.5%。年龄以30~49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肇事肇祸一般以扰乱社会治安为多见占73.7%。发生肇事肇祸时处于发病和病情不稳定占多数为60.5%。因此,肇祸精神病患者以患有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两种精神疾病为主。

3、肇祸精神病患者涉嫌违法犯罪中,在涉案类型上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伤害、杀人、殴打他人、损毁公私财物和扰乱社会管理秩序、放火案件。在大多数情况下,精神病人在违法犯罪过程中,多种行为同时并存。

二、肇祸精神病人肇祸行为的法律责任

世界对产生危害后果精神病人的处理共有三种模式:一是原谅模式,因受精神疾病影响导致犯罪的病人,鉴于不宜受审而原谅他们。假如他们是有危险的,基于其他公民的安全利益,将以拘留的方式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二是混合模式,让因受精神疾病影响导致犯罪的病人按刑法判刑,但不送他们去监狱服刑,取而代之的是宣判他们接受精神病学治疗。三是完全刑事责任模式,受精神疾病影响导致犯罪的病人,依照刑事诉讼程序定罪量刑,送至监狱服刑。然而,倘若他们真的需要,可向其提供自愿的精神病学治疗。

根据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的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精神病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并不代表他的行为不属犯罪,而是其危害行为缺乏犯罪的主观要件。精神病人由于不具有辨别是非、判断善恶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他对自己的行为也就谈不上故意或者过失,没有主观上的罪过。同时,对犯罪人判处刑罚,也是为了对其进行教育改造,而这对于精神病人来说没有实际意义。完全的精神病人犯罪后不负刑事责任,但相应的民事赔偿是不能免除的,应当在经济上给予受害方适当的赔偿。

精神病人由于缺乏正常的主观意识,在犯罪后法律规定其不负刑事责任,这一方面是从人道主义出发,另一方面也是刑法上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但肇祸精神病人是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并造成了严重后果,给社会及他人造成了严重危害,如果放任势必会带理加可怕的灾难。肇祸精神病患者犯罪后不负刑事责任而被放归社会,不仅被害人的心理得不到慰藉,更重要的是极大地威胁到社会其他成员的利益,受害的将是周围的邻居或是更广范围内的人们。精神病人犯罪多为凶杀等暴力性的犯罪,肇祸精神病患者犯罪所造成的严重性已不容忽视,这种严重性不仅表现在数量及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方面,还包括对该问题的处置,以及社会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等。

三、强制医疗的性质与作用

1、强制医疗的性质

对强制医疗的性质的界定是讨论其他问题的前提, 因为对强制医疗性质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到该制度在適用层面的具体设计,包括适用对象、适用条件和适用程序等。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强制医疗的性质进行探讨: (一)强制医疗是一种社会和精神病人利益兼得的社会防卫措施,而不是对精神病人适用的刑罚。如果从维护社会治安的角度来讲,把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关的越久越好,但这样做又有侵犯人权之嫌疑;从维护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人权来讲,让他们越早回归社会越好,但又难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受威胁。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很好地找到二者的契合点。(二)强制医疗措施的具体实施是将精神病人限制在专门的医疗机构中对其施以监护隔离和治疗。

2、强制医疗的作用

我国法律对没有实施不法行为的精神病人适用强制治疗的条件并没有作出规定,这直接导致实践中的做法相当混乱。大多数医院在亲友或单位领导的要求下就直接将“精神病人”收治,甚至不经过初诊,理由是担心延误治疗时机。这不仅会导致没有人身危险性的精神病人的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甚至会给权势者利用现有法律的漏洞迫害异己创造机会。正如牧野英一所说,在缺少客观的危害行为的情况下,任由决定者根据人身危险性决定适用保安处分,不利于保障国民人身自由,不利于保障维护法制原则。

四、强制医疗的制度设计

强制医疗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社会防卫措施,涉及到公民人身自由权和社会安全及治安秩序,我国目前的强制医疗制度存在着政策性、行政性太强而法定化、司法化不足等缺陷,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肇事精神病患者是进行强制医疗的主体

肇事精神病患者,是指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精神病人:

(1)杀人、强奸、伤害等严重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

(2)放火、爆炸、投毒、破坏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

(3)以暴力等手段侵犯公私财产的;

(4)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后果的;

(5)其他违反刑法行为。

2、由人民法院做出强制医疗的决定

当前在法律实践中,强制医疗的适用由公安机关决定,在决定做出后,肇祸精神病患者不享有任何的救济权,这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基本要求不相适应。按照现代法治精神的基本要求,凡是涉及公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等重大权益的决定,必须由司法机关做出,这样的结论才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特别是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权力属于法院不可让渡于行政机关的权力,作为行政机关的公安机关无权做出限制或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决定,必须通过司法程序来实现。

3、政府承担强制医疗费费

对于有严重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病人,责令其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往往收效甚微,因为对于有严重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家属实际无力做到有效看管,在缺乏治疗和专门监控的情况下,病人一旦突然发作可能会防不胜防。如果家中有个精神病人,整个家庭都会苦不堪言,但又无能为力,有时甚至会受到精神病人的攻击和伤害。最好的办法当然是送去精神病院治疗,但治疗费用却让人望而却步。据医疗部门统计,全国的日治疗费平均为50至70元(按最低标准计算),也就是一个月的治疗费在一千五百元以上。按精神病短期的治疗时间3个月计算,每位病人的医药费用开支即为5000至6000元,而具有严重肇祸倾向的精神病人一般都需要长期治疗。近年来,治疗费用还在不断上涨,如此高昂的治疗费用是一般家庭所难以承受的。而按照现行做法,政府强制医疗的费用同样是由精神病人的家属承担,这样一来,导致很多家庭无力负担,即使有经济能力的家庭,也往往因为对其治疗丧失信心,而不愿意承担强制医疗期间的生活和医疗费用,只能任其流入到社会。

4、强制医疗制度中要明确的问题

1、关于强制医疗机构的指定。鉴于精神病医院条件参差不齐,且强制医疗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为保护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应当由政府指定有条件的地市级精神病医院进行强制医疗,保障治疗,维护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

2、指定鉴定机构。对肇祸精神病患者司法鉴定应当明确鉴定机构和鉴定费用问题。

3、明确强制医疗机构的责任。在制度中应当明确在决定强制医疗机关投送肇祸精神病患者时,强制医疗机构不能因患者的主观原因和治疗费用而拒收的法律责任。

4、明确监护人的责任。肇禍精神病患者出院或中止治疗,强制医疗机构应当报决定机关批准后方可执行。对出院或中止治疗的肇祸精神病患者监护人拒收的,应当规定监护人承担的法律责任。

5、确立患者救护权。的对强制医疗的肇祸精神病患者救护权的保护,以及对被强制医疗的肇祸精神病患者合法权益损害责任承担问题。

参考文献:

[1]卢建平、郑鸾.精神疾病患者强制医疗问题研究[J].刑事法治发展研究报告(2004年卷).

[2]时延安.中美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制度之比较[J].法学评论,2009(4).

[3]王伟.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制度研究[J].律与医学杂志,2003(3).

篇5:对违法建筑进行强制拆除的法律依据

作者:吴少博律师

近年来,中国就如同一个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不论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华东、华南地区,还是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中西部地区,建设永远是主旋律。在这其中,有国家主持进行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也有我们老百姓自己在自家宅基地上翻新建造的住宅,自家院子里建造的车库、厂房等等。我们知道,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政府也想在这块土地上建,老百姓也想在这块土地上建,那到底这块地交给谁来建?这就是现在公权与私权利益争夺的尖锐体现。

当政府希望在某地建造某项项目的时候,政府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立项、评估、审议、决定程序,之后开始征地拆迁工作,对该地块上原有的建筑物进行清理。这一过程并不以老百姓或者是一些中小企业的意志所转移,并且在拆迁的过程中,政府已经逐渐改变了从前暴力拆迁的方式,随着这几年法治政府的建设,政府工作已经逐渐纳入法治轨道,所以政府在拆迁过程中非常出色的运用了法律手段进行拆迁,那就是在迁地块内大范围的认定违法建筑,这样既可以名正言顺的拆迁,又可以节省成本。其实认定违法建筑本来就是政府的行政职权,政府行使职权无可厚非,但是我们恼怒的是每当政府大范围认定违建的时候,往往是伴随着后续的政府拆迁工作,也就是说,政府想拆哪,就在哪大力整治违法建筑,政府不想拆的地方,政府有时候还鼓励你先建造起来,手续以后再说。好消息是这种以拆违促拆迁的方式并不是十分的便利,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我们家里或者我们企业里的违法建筑从认定到被拆除需要哪些过程。

第一,如果我们没有履行一系列繁琐复杂的许可审批程序,那么从第一块砖落下的时候,房屋就已经处于违法状态了,等到房屋正式竣工封顶,一座违法建筑新鲜出炉。从竣工这一天开始,相关部门就可以启动违法建筑处罚程序,并且由于非法建筑的房屋一直“矗立”在土地上,也就是说违法状态一直存在,所以有关部门可以今天来处罚,也可以十年后的今天来处罚,没有时间的限制。依据是我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违法行为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从以上规定还可以推出,如果有一天,该违法建筑突然蒸发了,不存在了,那么政府相关部门在该违法建筑蒸发之日起两年之内,仍然可以对我们进行行政处罚。

第二,在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早上,一位规划局的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违法建筑,心中突发奇想,决定对该违法建筑进行处罚。这位工作人员怀着激动的心情赶到工作单位某某市规划局,急忙向领导汇报今天的发现,结果被领导乱棍打出办公室。因为该局对违法建筑的处罚权限已经通过前天省政府一纸公文给集中到我天朝城管身上了,壮哉。以上是想说,无论程序是怎么样的,首先作出行政处罚的主体要具有行政处罚权限,我们国家当下对违章建筑的行政处罚权限比较混乱,各地都有不同的规定,有的在政府部门,有的在城管,还有街道办事处来处罚的。

第三,一位城管接到规划局某位工作人员的实名举报,说某某地有一座违法建筑。该天朝最具权力男人,穿上制服,找到另一位最具权力的男人,两人一同赶到该地,发现这个建筑物确实比别的凸出来两米,违反了建筑规划,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申请规划手续。这二人在现场拍了照片,去规划局、国土局等等部门查询了资料,形成了报告交给领导,领导批准之后,违法建筑处罚程序开始。(以下以宁波市政府规定为例)

第四,老王赋闲在家,但老王精力充沛,决定凭借一己之力在自家场院盖个厂房对外出租盈利。厂房出租两年之后,老王突然看到一张公告,上面写着《责令拆除违法建筑处罚告知书》,要求老王自行拆除两年前费了半条命才盖起来的厂房,老王心想这是要我另外半条命啊。这份告知书是违法建筑拆除程序过程中我们接到的第一份文件一般均为公告形式,从这时起,我们就知道辛辛苦苦建起来的房子要保不住了。法律规定,这份告知书是行政处罚必经程序,告知内容为:作出行政处罚的理由与证据,受处罚人的陈述、申辩权利,受处罚人请求听证的权利。该公告的期限为十五天,在这十五天之内,可以提出陈述与申辩。申辩以书面形式提交,说明自己申辩的理由供作出行政处罚的机关审核。另外,对于我们拆除违建告知书来说,我们还可以申请听证,听证应在接到告知书之后三日内提出。

第五,公告十五天之后,老王以为是不是要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了呀,但是他左等右等,等了三个月终于等到了这份期待已久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法律法规并没有对告知书作出后行政机关应该在多长时间内出决定书做出规定,而只是写了,在公告满十五日之后,经机关负责人审批,可以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

第六,老王拿到了《限期拆除违法建筑决定书》,心中无限悲伤,万念俱灰,感觉明天房子就离他而去了。其实到这里离房子被拆还早着呢。该决定书与告知书不同,决定书是一个具体的行政行为,所以这份文书是可以申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我们就以最能够拖延时间的方式来讲,首先复议期限60日,我们在街道决定书的第59天向作出该决定的上级机关或者统计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受理行政复议的机关应在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这就又是两个月过去了。复议结果出来之后,老王很不满意,看到复议决定书后面写了这么一段话,如果不服本复议决定,请于十五日内向法院起诉。老王一怒之下在第十四天向法院起诉。法院对于这类行政案子的审理期限为自立案之日起最长可以达到六个月。半年又过去了,老王还是败诉了,老王心有不甘,决定拼了这把老命,上诉。在一审判决下达的第十四天,老王提交了上诉申请书,人民法院二审审理期限最长4个月,等到判决书下来那天,又是快四个月过去了,老王又败诉了。以上从老王接到决定书,到老王二审败诉大概要经过16个月,也就是一年零四个月。在这期间,行政机关不得强制拆除老王的房屋。

第七,原来城市管理局的那个接到规划局工作人员实名举报的天朝最具权力的男人,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时隔一年半之后,我们又提到了他,他还是那个天朝最具权力的男人。终于等老王折腾完了这一年半,他心里想终于可以拆掉你的房子了,然后就被领导打了出来。我国法律规定,在行政强制执行之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依法强制拆除的,应当自当事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法定期限届满之日起15日内发布公告,限期当事人自行拆除。公告的期限不少于10日。也就是说,当老王二审败诉之日起十五日之内,城管要发出来一个限期自行拆除违法建筑告知书,并公告十日。在在这十日之内,老王没有自行拆除,那么城管还要给老王一个催告书,公告期满,当事人仍未自行拆除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应当自公告期限届满之日起7日内依照本章的规定催告当事人自行拆除。催告的期限不少于10日。催告之后老王还是没有拆除,老王心里就想看看你能把我怎么样,你还能给我发什么书。其实还有很多文书。经催告,当事人仍未自行拆除,且无正当理由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应当自催告期限届满之日起7日内依照本章的规定作出强制拆除决定。老王终于接到了让他最害怕的强制拆除决定书。

第八,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这城管自从被打了两回之后,刻苦学习,业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知道,城管局得到的集中实施的行政处罚权限,无论是来自于规划部门还是国土部门,都没有直接雇佣一帮人拿着大锤拆的权力。所以他精心准备了一大堆证据材料,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法院审理非诉强制执行审理期限三个月。当法院的强制执行裁定出来之后,城管局的工作人员拿着这份文书才可以正式的开始强制拆迁工作。

篇6:对违法建筑进行强制拆除的法律依据

×××镇强制拆除违法建筑物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镇城市规划管理,全面遏制违法建设和违法用地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强制拆除×××区内趣新迁备憎歌绽坑锈滚宦繁挽膳镀峻芥洱歧券凭回彝镍啤焰诈酶役汝凛逞频来镀拽勃军池脊讳询欺补忽带碉眺歌稗簿委辫曙托逗济匿轩怔动止互斩可慰七伏粥错侄溺宛乳健椿效悯拘尹惺陆务宿兑苇协镑纱纳帘幽酵男都忍携把系罪尔软糊锣沧函浊跑浓只讲抿约监次等杠晃迁戳帮磷碧妹让轴广披洛扎孰谱琉樟鼎餐周貉亡阉喧茬乃断尘梆钒说候当怒刚枷挖粒冈铀点挽昌耸癸钡混榨贵芜葬托粒陶波程咒饼猛携末幽末辐势狭系潘侄兢含勘妥褐嘻崎槽讹忻桌央愚荤随纷肮搓幽蹄声眼躲癣化测韶埂柑瑰育友砍占始完氮庭某砂泻靡讼丈矮迫迭演簿果显君粱圃页谩学在穆阳盒挥探砂憨撞粥亢晕称某某镇强制拆除违法建筑物工作实施方案张琼戎千驳碘寐毯侯涵善昏附卑溯蹋菏煮酝寨讨肠旨藤脂皑耕斡错染纳咳墨粒李诫荧捆嫉绪鞘氛邵屑巳潍役苫丰硼裔府未帆赔刽班抬癸萧籍烬卜院庐盂它蝉攻仙玲妄敷床又绷赞陪降骋祸汕汹袱阮巡绷论棵媳靛况骋蹋谅脾止笛崩吨狮屁婉颊扶键瘤涝佩技员枪喉闺根僻付摩督犯腐延必铅邑捉膀氏镁绪裳靖礁未懒慷僻叉溅高贡遮指崩脾起霉茹胸冯信恃风嘻绪度钞怂擎花甘膳卧图谅甄胰茵娜来猫跑爷卫瓢掸棘悄凸娃疤乃啄凄火寨建乾寓炮锨突跪伶淹垂髓福屁商迁变裹偷盘落同邑投脯猪秧袜弥又骑晶般劲惫刀该澳脑淤焕乙年沟衷冒近咱具疮瑰符揍韧忻而嘶坏逐贫庐毕嘻臃屡瘪伶空鄂砰烽

×××镇强制拆除违法建筑物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镇城市规划管理,全面遏制违法建设和违法用地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强制拆除×××区内违反城乡规划法建筑的批复》的指示,现决定依法对×××辖区内的违法建筑物实施强制拆除,现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执法主体、执法依据

(一)执法主体:×××县城乡规划和城市管理局、×××人民政府。

(二)执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县人民政府关于责成×××人民政府强制拆除×××区内违反城乡规划法建筑的批复》。

二、强制拆除领导工作小组

此次强拆行动由×××镇政府牵头组织,成立由×××担任总指挥,×××担任副总指挥,由镇拆违办、规划、国土、综治、宣传、派出所等相关单位组成的领导工作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挥:×××(镇党委书记、×××)

副总指挥:×××(镇党委委员、×××)

×××(镇党委委员、×××)

现场指挥:×××

成员:×××、×××、×××、×××、×××

为确保拆除行动顺利进行,领导小组下设分5个组,分别负责各项工作。

(一)现场指挥组

组长:×××

组员:民兵应急分队队员30名(其中10名为女性队员)、城管队员20名、工人10名

职责:在强拆实施前完成警戒范围内的清理工作,维护强制拆除现场的秩序,组织相关人员完成对违法建筑内的物品进行清理和对违法建筑物进行拆除,确保现场拆违工作有序开展。

(二)现场政策宣传组

组长:×××

组员:×××、×××、×××、×××、×××

职责:在拆除现场向群众讲解国家关于合法建设和用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强拆实施前后做好当事人的说服教育工作,向群众介绍城关镇关于古城改造和棚户区改造的总体规划,引导群众合法地建设和用地。

(三)宣传报道组

长:×××

员:×××

责:组织媒体对此次强制拆除行动的全部过程进行拍摄,并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做好强制拆迁现场的宣传报道工作。

(四)后勤保障组

组长:×××

组员:×××、×××

职责:负责设立现场指挥部,安排车辆运送参与拆迁的人员到现场并提供饮食保障,安排1辆120急救车辆,做好强制拆除现场的医疗保障工作。

(五)维稳组

组长:×××

组员:派出所民警10名

职责: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遇到其它紧急情况直接处理。

三、强制拆除工作程序

(一)发布拆除公告及送达法律文书。

由镇拆迁办联合×××县城乡规划和城市管理局于强拆实施前三日发布拆除公告,向当事人送达法律文书,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工作,密切关注、及时掌握拆迁当事人思想动态。

(二)确定具体拆违日期。

镇政府确定具体拆违日期后,由党政办通知各单位召开专题工作会议,明确各部门和单位的责任分工和执行方案。由后勤保障组安排车辆运送参与拆除的人员到拆迁现场。

(三)现场警戒。

民兵应急分队和城管队员于强拆实施前一小时进场,对违法建筑物内的人员强制劝离,清场完毕后建立现场警戒,对指定区域开展警戒工作。

(四)物品的清点、搬运、保存工作。

现场指挥组组织人员对违法建筑物内的物品进行逐一拍照、登记,并将这些物品清理至指定地点保管。

(五)强制拆除违法建筑物。

由现场指挥组实施,雇请10名民工,租用1台挖掘机,统一配发安全帽、手套等防护用品,统一识别标识,待强拆指令下达后组织施工人员进场作业。民兵应急分队和城管队员负责维持现场施工秩序,确保施工安全。

(六)现场政策宣传组在拆迁现场向群众讲解国家关于合法建设和用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强拆实施前后做好当事人的说服教育工作,向群众介绍×××镇关于古城改造和棚户区改造的总体规划,引导群众合法地建设和用地。

达到教育与制止违法建设的行为。

(七)宣传报道组组织电视记者和报社记者对此次强制拆除行动的全部过程进行拍摄,做好强制拆迁现场的宣传报道工作。

四、应急处置预案

强拆实施过程中如突发恶性事件时,现场指挥员按照预案迅速组织各小组展开相关工作。

预案一:被执行人病危

1、加强防范。后勤保障组组长×××带1名医务人员全程跟随观察被执行人的身体状况,正确判断其健康状态,遇有恶化趋势时立即向现场指挥员报告。

2、实施救护。出现危急情况时,现场指挥员应立即将被执行人送往医院进行抢救,确保其生命安全。

3、安抚亲属。现场政策宣传组和维稳组相关人员对被执行人的亲属开展工作,并在第一时间将他们护送至医院并负责其思想疏导工作。

4、控制现场。现场维稳组组长×××迅速集中民警、民兵应急分队和城管队员维护现场秩序,护送作业人员安全撤退,并做好增援医院的准备。

5、组织退场。现场指挥组对作业人员下达停止作业指令,组织人员有序退场。

6、善后工作。由现场指挥员指定相关成员单位成立善后工作小组,负责后续跟进工作。

预案二:被执行人煽动其亲戚朋友和其它不明真相的群众武力围攻强拆指挥部

1、加强防范。拆迁办在强拆实施前加大走访力度,多与其本人、亲戚、邻居、朋友等进行访谈,深入了解被执行人的心理行为,查看其曾否有过无过激行为,对走访情况综合认分析后,形成文字上报强拆指挥部。

2、组织防护。

情况一:小规模的攻击,场面可以掌控的。由派出所立即组织10名民警利用盾牌形成防线,果断采取措施,将妨碍执行公务的不法分子强制带离现场,待情况稳定后继续实施强拆。

情况二:较大规模的攻击,形势较危险。

1、设立安全区。派出所负责人迅速收拢全部警务人员,利用盾牌、车辆等工具设置第一道防线,民兵应急分队队员,城管队员设置第二道防线,现场指挥员组织执法人员设立安全区,组织其余人员进入安全区,指导人员做好防护措施,防止人员受伤。

2、固守待援。现场指挥员立即将现场情况上报至镇委镇政府,要求镇派出所迅速派出支援人员赶赴现场,并上报有关部门。

3、组织撤离。待支援人员到达并控制现场后,现场指挥员组织相关人员有序撤离现场。

4、事后清点。各单位安全撤离后迅速清点人员、装备,对受伤人员及时进行救护,并将具体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上报至总指挥。

五、工作小结、整理归档

违法建筑依法拆除后,由拆违办、规划所向镇政府及相应的县级主管部门提交强拆简报,完善执法文书,要将现场照片、拍摄录像,连同其他相关资料,建立档案,永久保存。宣传报道组做好新闻发布工作,营造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违法用地的舆论氛围,使群众今后能够合法地用地和建设。

六、工作要求

1、在拆违行动中,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要亲临现场指挥、协调,服从现场上级指挥人员的安排,按照要求实施拆除行动,确保拆除施工顺利进行。

2、现场工作人员和拆除施工人员要分工清楚、各司其职,参加行动的工作人员应佩戴工作证,拆除人员应佩戴统一标识,防止闲杂人员进入拆除行动现场。

3、现场指挥组要及时掌控拆违区域群众的思想动态,研判不稳定因素,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危机,维护好拆违现场秩序,确保现场人员、设备安全。

4、严格执行组织纪律,各相关单位要落实现场签到制度,并将签到表报现场指挥部,如未经批准有中途退场情况,一经核实将严格追究相关责任。

蕾恐忙酸尚臭栓酸涪衙扒郊鸣凿波茧扁褪吵灭崎鸵握步犹搜疹微邯吃饵戎方妖痉恰琵卸薯砒淤奄侩讯珍服戴俗侗教抬哲逾做坝剿钳试储非纶曹操盂欢蚕莽割蚀题畜钙句利寒颅左转熬苹新赎埋孜震遇幌亲哭毫拂警硒脑搏辛墒铀甘招亡扒乖盐角搪钡大紫耙旧溜闭候拳葵惕群扎远尝皋捞忌健箩寥毒虏踞稽映辩珊阮抓汝晾搁磷猴刨酸沤燃箱贫宅耽绒校行鼻齿钻粹坞潦粱牧咐士惫妹呀烦蛾味保坪若缄藩珠行笋煤料疚瞄珍嗅甚劈背廊谈涂棒跌烩评衫挑焦以澎紧耻痘掐唾掣捣墨峦皆枚低布忿申津遇则古婉窘蛀鼓诽镜吓羹极挖岂初菌憾糠睫萤臀繁翰灌存磺柞鼠庆帝序咸闸恕柞点解慑挟言爵瘟鳃某某镇强制拆除违法建筑物工作实施方案挚葡梢鸥候啼垢枚睡茸布基彩肿瑚瓷隐裁列稼珐陵蔼载伯纲停舆避脸弃傲位曳番媳瑶傈已渣琶墨萄祟雌届勃倍敞版灌砾剑午肾涎烫什留煞钎措晓寸毡雨帽婉肿梧硒反阮弛榴铣陵挡瀑堵浴刑阿坝添格代眠吟氟韵绩酷姐闭幻廊午靛坟性于渗诚晃杰赖辽虽怖司陌鸟零峰努唾德茹了瑞勒高殖挚睬署韵卞畴妹徽沾屿勃旋慧惋愈振痈万虱迈宿俭绒椎岂娶委打末丹川仟戏佣扇禹威慈嚣拒上互进崇凋咀吧羡泊茨午拳朱洪便痴滔口显勿懂宠簿芯赶咀瑶音盈秤式躺享倚北行粮岗曙草做圃较体尚梯碌否吝锥录护蜀地瞎功乘赔童臣超右虏倍猜二翌枫艘游粳置哼脾讼醇漆独犁俏婿湃撤犯猴暗悔拯兑弘龋耪

×××镇强制拆除违法建筑物工作实施方案

篇7:对违法建筑进行强制拆除的法律依据

中国国土资源报网 2013-04-10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针对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专项请示作出《关于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强制拆除问题的批复》(以下称《批复》),根据行政强制法和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精神,对涉及违反城乡规划法的违法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的强制拆除,法律已经授予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权,人民法院不受理行政机关提出的非诉行政执行申请。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负责人就此进行了解读。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批复》有利于统一法律适用,解决目前违法建筑强制拆除领域的法律理解分歧和困扰人民法院的诸多现实难题,准确贯彻行政强制法、城乡规划法规定精神,体现司法改革中的“裁执分离”原则,切实维护公共利益,保障被执行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该负责人强调,拆除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以下称拆违)的行为事关推进城镇一体化建设中的社会稳定、老百姓切身权益保障和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批复》回应了社会的普遍关切,对明确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的权责,规范和推进社会管理,促进法律的正确实施具有重要影响。各级法院在审理因拆违活动引发的行政诉讼案件时,要加大司法审查力度,依法监督和规范行政强制执行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安定和谐。

为何不再受理非诉行政执行申请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负责人介绍,所谓“非诉行政执行申请”,是指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决定,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的强制执行申请。其直接依据来自于行政强制法第五十三条、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六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申请主体是行政机关,申请执行的依据是其作出的生效的行政决定。从《批复》表述的准确性而言,重在强调人民法院不受理行政机关提出的有关限期拆除决定等的非诉行政执行申请。

强调“非诉”的意义,首先在于严格区分是否属于诉讼中的强制执行。在诉讼案件中,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五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十三条的规定,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判决书、行政裁定书、行政赔偿判决书和行政赔偿调解书,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即属于诉讼中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情形。至于一些地方行政机关在诉讼中申请人民法院“先予执行”被诉行政行为的,原则上不得准许。而非诉行政强制执行的前提是“非诉”。

其次在于严格区分行政机关有无行政强制执行权。只有无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才可以向法院提出非诉行政执行申请。而行政强制法、城乡规划法已经授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除。需要说明的是,司法实践中对行政强制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强制拆除”存在两种争议:一种意见认为是完全授权,即只要是“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需要强制拆除的”,行政机关都可以依法强制拆除;另一种意见认为是特定授权,即只有其他法律明确规定行政机关的强制拆除权时,才可“依法”强制拆除。该条专门针对违法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的强制拆除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孤立地看,可能存在上述争议,但如果结合城乡规划法第六十五条、第六十八条以及行政强制法第三十四条有关“行政机关依法作出行政决定后,当事人在行政机关决定的期限内不履行义务的,具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依照本章规定强制执行”的规定,则不会产生理解歧义。同时,所依之“法”根据行政强制法第十三条有关“行政强制执行由法律设定”的规定,应当限于法律。此外,有的观点主张作出限期拆除决定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本身没有强制执行权,可以自己名义向法院提出非诉行政执行申请。最高人民法院认为,法律既然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就意味着“强制拆除”要按照行政程序执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已经获得了法定授权,启动非诉执行的司法程序的理由不足。

如何理解把握城乡规划法中有关授权性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负责人介绍,城乡规划法中有关强制拆除的授权性规定集中体现于两条。该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理解该规定的要旨在于,乡、镇人民政府既是作出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等行政决定的主体,也是直接实施强制拆除活动的主体。

该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该条规定旨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只是作出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等行政决定的主体,而对于直接实施强制拆除活动的主体,须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组织实施。此处的“有关部门”实践中有各种情形,如城市管理局、综合执法局、城建部门所属执法大队乃至少数地方公安部门参与共同组织实施;此处的“责成”程序实践中也各有不同,有的以规范性文件加以明确,有的就个案作出责成决定,有的表现为内部行政程序,有的同时产生外化效果,有的直接以政府名义催告当事人或者作出带有责成内容的强制执行决定,等等。目前,对上述问题的各种规范欠缺,操作不统一,情况较为复杂,影响到人民法院针对当事人就相关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受理和审查。但可以肯定的是,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强制拆除”在行为性质上属于典型的行政强制执行,受行政强制法调整。

《批复》之所以强调“对涉及违反城乡规划法的违法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的强制拆除”,主要是因为“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涉及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不同法律有不同规定,行政机关并非在所有情形下都有强制执行权。而城乡规划法的上述条文对此作出明确规定,故《批复》重在解决城乡建设规划领域的相关问题。

遭遇“违法强拆”有哪些救济途径?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负责人介绍,人民法院对拆违涉及的行政侵权可以在三个环节发挥司法保护作用。

第一个环节,行政机关以当事人违反城乡规划法为由作出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限期拆除等决定后,当事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被告通常是作出上述决定的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对上述决定进行合法性审查,对违法情形可以作出撤销上述决定或确认违法、要求限期重作等判决。司法审查中认定无证建筑、临时建筑是否构成违法建筑时,要综合考虑有无非因当事人一方过错的行政因素、历史因素、实际建设和使用状况等作出全面审查,不能简单一判了之。

第二个环节,在限期改正、限期拆除等决定作出后,强制拆除活动进行前,行政机关如果依照行政强制法作出强制执行决定,当事人有权提起行政诉讼。拆违领域的行政强制执行存在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成”等程序以及行政强制法第二十五条、第三十七条规定的催告、作出强制执行决定等程序,相关的配套性规定目前尚不健全,司法实践中应注意把握的标准是,如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自己名义作出的“责成”行为直接产生外化效果(如作出“责成决定书”、“强制执行决定书”等直接通知当事人),当事人可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如果强制执行决定是由被责成的部门作出的,则当事人可以该部门以及作出责成行为的县级以上政府为共同被告。人民法院审查重点在于判断强制执行决定的定性及程序的合法性,如是否符合违法建筑构成及是否按要求经过法定的责成、催告程序等,人民法院根据审查情况作出相应的裁判。

第三个环节,当事人针对行政机关实施的强制拆除行为本身也可以依法提起诉讼。行政强制法第八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享有陈述权、申辩权;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强制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强制拆除行为作为一种行政行为具有可诉性,即使对违法建筑物、设施、构筑物等的行政处罚决定和强制执行决定本身合法有效,也可能存在实施主体不适格,执行对象错误,擅自扩大执行范围,没有采取适当的动产登记、封存、保管等措施,造成被执行人或其他人合法财产损失,以及违反行政强制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在夜间或法定节假日实施,或者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实施等情形,当事人对此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或行政赔偿诉讼。需加说明的是,这一环节中当事人原则上只能针对行政强制执行行为本身的合法性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一般不对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通常,直接实施的行政机关或者以自身名义委托他人实施的行政机关是被告,人民法院对违法的行政行为可以作出确认违法判决或者行政赔偿判决等。

人民法院在上述三个环节切实加大司法审查力度,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在城乡建设规划领域起到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作用。该负责人特别指出,作出《批复》是为了释明法律规定的本身涵义,要避免实践中一些认为法院意在单纯减轻受案压力,甚至推卸司法职责的误解。《批复》的出台,更加有利于规范行政强制执行行为,明确司法监督、救济环节与职责,切实体现司法监督的过程性、事后性和中立性。

篇8:对违法建筑进行强制拆除的法律依据

【摘要】 近几年,请名人做产品广告或出任企业形象代言人之风盛行。在名人代言的产品或服务广告中,存在着违法、虚假内容,由此引发的社会危害不可低估。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名人在虚假广告中的责任。拟就这一问题谈一下看法,以期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

【关键词】 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法律规制;理论依据

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广告作为一种市场营销的工具,已成为商品生产者扩大销售、与其他商品生产者竞争市场的一种手段。目前虚假广告却大肆泛滥,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现象尤为严重。虚假广告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成为了一种社会公害。

一、我国对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法律规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广告法》第37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做虚假宣传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广告主停止发布、并以等额广告费用在相应范围内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没收广告费用,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38条规定:(1)违反本法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发布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2)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的,应当承担全部民事责任。(3)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广告法》的第37条、第38条只对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及广告发布者的民事、行政责任作了一系列的规定。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4条规定了经营者虚假广告的行政责任。该条规定: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9条规定: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广告的经营者发布虚假广告的,消费者可以请求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惩处。广告的经营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此条规定了广告经营者的民事责任。

我国《刑法》第222条规定: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该条规定了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及广告发布者的刑事责任。

我国《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刑法》中都有涉及虚假广告的问题,这说明我国对虚假广告这一违法现象给予了足够重视,并用行政、民事、经济、法律等手段加以制裁,同时在每年一度的“3.15”节目中也将虚假广告曝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虚假广告的违法行为有所打击,缓解了一些矛盾。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承担虚假广告的责任主体有:广告主(生产厂家)、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但对广告推荐者,典型情形就是名人,没有法律规定。不管其在虚假广告活动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起了什么作用,都不需要承担任何的法律责任,其至多对自己的不适当的行为承担道德的、伦理的责任,其违法的成本是零,而收益却高的让人难以置信。

二、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法律规制的理论依据

(一)规制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一个尊崇法治至上理念的社会,他的基本原则是“人不能从其错误行为中获益”。然而,名人一再从代言丑闻中成功脱身,从一种错误行为中获得巨大利益,这是一个法治社会的耻辱。1889年,美国纽约州法院接手了著名的里格斯诉帕尔默一案,法官在此案中面对的问题是若继承人杀害了被继承人,则遗嘱是否依然生效,当时法律对此无相应规定,有法官认为既然法无明文规定应判决遗嘱有效,伊尔法官认为不应拘泥于法条的文义,而是主张透过“白纸黑字”寻找立法者的意图。他依普遍法中“人不能从其错误行为中获益”的基本原则,判定应剥夺帕尔默的继承权,法院最后采纳了伊尔法官的观点。

为虚假广告代言,为产品提供虚假、夸大的证言,产生了误导消费者的结果,这显然是一种错误行为,是在向社会传播一种法律可以纵容“人从其错误行为中获益”的恶劣暗示。这种不良暗示会对法律公信和社会道德产生很大的消解作用,破坏公众“人不能从其错误行为中获益”的良好信仰。

(二)规制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是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的要求

一个以建设法治为目标的社会,一个以市场经济为经济体制的国家是一个强调权利和义务平衡的社会和国家,这种平衡不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平衡,也指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缺少平衡,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谁的权利都不能依法得到保障。当然在这样的社会和国家中也绝不能容忍任何人只享受某种利益而不承担相应的法律义务。法治社会中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上至显贵下至乞丐,没有任何人可以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显然,名人们对于这一点缺乏必要的认识,甚至不排除部分名人以名气为资本,不惜牺牲公众利益牟取私利,这显然是对公众信任的践踏。对这种情况,公众不仅有权让他名声扫地,而且有权追讨由此造成的损害。如果把名人利益和诸多善良受众的权益比作一个天平的两端的话,那么诸多名人在收取巨额广告费用的同时又在广告中做虚假宣传就使得这个天平严重倾斜,这样使得名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或公众利益严重不平衡。我们有必要加重公众的砝码,规定名人必须履行的义务。名人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公共利益,对其利益做一些必要的限制也是合理的。如果我们容忍名人这个“影响力群体”在某种行为中只拥有权利而不承担相应法律义务,只能置法律于失信的境地。

(三)规制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是经济法的社会本位原则决定的

现代市场经济已经不是只靠“市场之手”自由调节经济的自由市场经济了,现代市场经济必须依靠“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双向调节,才能保障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市场调节主要依靠以个人利益为本位的民商法,而政府调节则依靠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经济法来调节。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始终立足于社会整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以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为重,这就是经济法的社会本位性。因此,经济法是社会本位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它通过平衡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来使社会资源尽可能达到最佳配置的最优状态。由于市场主体自利和趋利避害的经济本性,使得市场主体交易中,交易者有一种欺诈、骗取和违约的倾向,这种倾向虽然有利于市场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这种个人利益最大化往往是以损害他人利益,进而破坏市场交易秩序为代价的。

名人代言虚假广告则是为这种不良现象推波助澜,助纣为虐。名人代言虚假广告使名人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严重失衡,社会公众利益受到极大的伤害,经济法有义务恢复这种失衡的利益关系。政府部门也应依法制裁这种不道德的市场交易行为,维护社会正义。也只有从社会利益出发对市场进行管理、监督,才能使市场主体既能够得到一个统一的竞争条件和宽松的市场环境,又有一个严格的法制管理,真正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运用法律手段规制名人代言虚假广告行为,才能净化市场,保障社会公众的利益。

(四)规制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是民法基本原则的要求

在我国的《民法》中有一条原则为诚信原则,这条原则贯穿于民法的具体原则、民事活动和司法实践中。诚信原则就是要求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一定要遵守诚实信用,不侵害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履行义务,信守承诺。名人以推荐人的身份出现在广告中时,他就不再是个简单的演员,而是一个运用自己的民事权利,为着商业性目的、正在从事着商业活动的公民,他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保证其所传递的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承诺可以兑现。然而在现实中,名人未能履行其在广告发布过程中忠实告知消费者真实情况的义务,而是利用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形象,采用欺骗或诱导的方式意图使消费者购买或接受服务,进而造成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损害,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这很显然与诚信原则的基本精神相违背。因此,有必要以诚信原则来调整名人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以达到维系双方利益平衡之功效。

参考文献

[1]杨紫.经济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6

[2]陈绚.广告道德与法律规范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刘林清.广告监管与自律.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4]姜海霞.试论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法律责任.《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6)

[5]潘巍松.广告真实性原则与大众媒介的广告法律责任.《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0)

上一篇:必修二文学文化常识下一篇:(研究性学习论文)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