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倦怠

2024-04-28

浅谈职业倦怠(精选6篇)

篇1:浅谈职业倦怠

浅谈教师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

职业倦怠原意为“燃烧待尽”,人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这种状态就是职业倦怠。国际心理学大会将教师列为职业倦怠的高发职业,马老师以如何让蜡烛持续燃烧为主线,结合大量的生动案例及权威的研究成果,创新性地从“闪烁的火焰——倦怠的辨别、重燃火焰——倦怠的恢复与预防”两方面给出了十余条操作性强、令人感悟的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调节策略

“职业倦怠”却悄悄地侵袭和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一份调查显示:有轻微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86%,有中度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58.5%,有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22.5%。这个调查不一定精确,但至少表明了一种令人忧虑的趋势。

我个人自从大学毕业,在农村任教已有三年有余,做过两年班主任,所带班级班风规范,学风较浓;所任科目学生成绩也较好,经常在学校统考中位居同年级前列。然而,个人感觉有稍微的职业倦怠症状,主要表现为:有时候会感觉到精神疲惫,体力明显透支,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力;感觉微薄的薪水和辛劳的付出不成比例,对事业追求失去信心;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情绪上有时候会烦躁、效能感降低,自责。

究其原因,主要为:一方面学校所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可以说根本没有什么基础设施,双休日的时候,寂寞就偷偷来袭,感觉生活平淡如水;另一方面是担任班主任,早晨五点多起床,带学生上早操,清点人数,维持晨读纪律。之后自己做早饭,备课,准备上课,劳累了一上午,中午做完午饭,要去教室维持午休的纪律,晚上,去学生宿舍查看人数,因为有个别学生夜里会偷偷翻墙去网吧,维持就寝纪律。学生给你休息之后,要批改作业,准备明天的新课,熬夜是经常地事情,这基本上就是我一天生活的写照。微薄的薪水和辛勤的付出不成比例。

职业倦怠一旦产生,人对待工作的态度、行为都会发生很大化,对工作会产生极强的破坏力。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背离、片面追求分数与升学率的阴影、现实生活的压力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待自身工作的态度。那样,究竟怎样才能避免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呢?这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努力逐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国家通过政策的倾斜和舆论的宣传等手段,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支持教师的意识倾向与心理氛围,广泛树立起“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观念,切实做到教师职业无论在城市或农村都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并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其次、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学校领导要为教师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宽松、舒适的教育环境。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这样会使教师心情舒畅,会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一些心理疾病。学校领导要科学地安排好教师的工作,适当控制教师的工作量,帮助教师解决好劳逸结合问题。

第三、要增强教师的适应能力。作为教师自身,要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了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的水平,必须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的程度,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的调节,注意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应该尽可能不急不躁、不消沉,合理释放情绪,学会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自我解脱,还要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所以教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豁达,开朗,不断完善自己的修养,妥善处人处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也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如书法、绘画、写作、旅游、文娱活动等,以求得自己精神上更多的寄托,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丰富多彩,也使各种活动互为调剂,避免过于紧张。

总之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对个人、对工作都是有害的。如何克服自身的倦怠,始终保持对学生的热情与爱心,对教师是一个挑战。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一定要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和教育学生,要认真对待,努力克服这种心理。

篇2:浅谈职业倦怠

“现在的老师太难当了,社会地位低不说,学生不尊重,家长不理解,真是出力不讨好啊”每当听到同事们发这样那样的牢骚,我都会默默无闻的走开,因为我不知道说什么,我也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安慰他们,因为在我从教的三年多中,我似乎没有这样的体会,我似乎也没有想过这些,我也批评不好好学习的学生,学生也偶尔顶撞我,我也对学生生气,但这从未影响我给学生上课的心情,从没影响过我对教书育人这份职业的热爱。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听了几位老教授的精辟的讲解,我自己也对自己这几年的教书生涯进行了反思。我认为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把工作当作享受,在享受状态下,教师的职业成为他们参与生活、体验人生的重要途径。这些教师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并在教师这一平凡的职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快乐地与学生交往,欣慰地享受着自己教学中的成就。学生的每一次获奖、自己得到的每一项荣誉都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大事和引以自豪的家珍。带着这样的心态从事教师职业,就是快乐幸福的。

对平凡的工作充满热爱,对这些教师来说,孩子那灿烂天真的笑脸是天底下最美丽迷人的图画,教室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是世界上最美妙动听的音乐,校园是地球上最纯美圣洁的净土。所有的辛苦和压力都变成了一种愉快、一种他乐于去迎接并以欢乐的心境去化解的“美差”,即便是在条件极其艰苦、生活非常清贫的情况下,他也怀着极大的热忱、带着浓厚的兴趣,无怨无悔地做好每一件事。

第二:不是把教师的职业当成满足物质需要的功利手段,也不仅仅把它看成是给予和付出之后的心灵满足。而是以培养学生为己任,以学生主动积极的发展为最高目标,并围绕着这一目标而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同时,教师本人也会通过自由而富于创造性的劳动实现自我的发展与完善。真正的教师是那些把自己的生命融进职业生活中,并从职业中得到幸福快乐和主动发展的人,是那些热爱教育、追求智慧人生的人。也只有幸福快乐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教师幸福快乐,学生才能充满智慧地学习,充满快乐地成长,充满信心地生活。

篇3:浅谈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 个人成就感降低———对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评价降低; 情感耗尽———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人格解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1]

2. 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 1) 降低教育教学质量,伤害学生,使学生厌学。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就会产生厌教心理,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对于教学工作得过且过, 上课经常迟到早退,不认真备课、写教案,不带教案上课,不仔细钻研业务, 教学方法简单、落后,教学内容单一; 对待学生漠不关心,常用讽刺、挖苦、 讥笑的态度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虐待,更有甚者用打耳光、 拧耳朵或者踢等方式体罚学生。这样的行为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使教育教学质量下降。

( 2) 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由于对教学工作的倦怠,教师往往会将心中兴趣转移到教育教学工作以外的事情上去,比如整天吃吃喝喝发展第二职业, 做生意、交朋友、玩牌、打麻将,甚至赌博等,从中获得满足感。把心思和行为都转移和投入到教育以外的事情上,会阻碍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发展。

( 3) 对教师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经常觉得空虚、 郁闷、挫折、愤怒、烦躁不安,出现失眠、紧张、食欲不振、全身疼痛、疲惫不堪等症状,并且觉得工作没有意义、 枯燥无味、前途渺茫、没有希望,情绪波动很大、产生压抑感,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3.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 1) 社会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使知识、 信息的普及化程度大大提高,教师已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了,这使得教师的权威意识日渐失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当教师因为职业特殊性付出更多努力和辛苦,其生活的压力仍然高于其他职业,难免会使教师产生不满、焦虑等情绪,从而导致职业倦怠; 尽管国家和社会在提高教师地位上做了很多努力,但社会对教师的看法与教师的神圣职责是不成比例的。

( 2) 职业因素。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使得现代教师必须承担多元角色,教师角色的多元性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学生和社会的 “楷模”,是班主任,是教育家、教育研究者、教育艺术家,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要扮演和完成如此多的角色,需要日夜地劳作和奋斗。有些角色即使教师做了很多努力,付出了许多智力和体力,也较难扮演和完成。

( 3) 个人的人格因素。研究发现, 不能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 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的教师或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的教师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4.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 1)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各界要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防止教师因横向比较产生的心理失衡而导致职业倦怠。二是社会各方应减少对教师的过多要求,降低对教师脱离实际的高期望。要不断改善教育的大环境,对教师职业角色建立合理的期望,以减少教师职业压力。

( 2) 学校配合。学校作为对教师影响最大的机构,其管理机制和氛围对教师的职业心理具有重要影响。学校要在精神面貌上给予教师积极影响,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论,提高教学技能,以提升职业效能感。信念和理想可谓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据此,学校应为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主动关心教师的生活,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教师的职业情感, 使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从而坚定并强化教师的职业信念,最终化解职业倦怠。[2]学校为教师提供教育科研平台、 增多教育科研机会、使每位老师至少都能拿到校级教育科研课题也是减少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 3) 自我调节,完善人格。教师具备以下人格品质可有效化解职业倦怠。 研究发现,在人格特质方面,避免极端竞争、有耐心及努力实现自己目标的教师不容易产生倦怠; 在心理特征方面, 具有内在的自控信念、对其专业生涯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的教师不容易感到倦怠; 在教师的能力信念方面,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高度专业的自我效能感的教师不容易产生倦怠。

参考文献

[1]郑淑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篇4:浅谈职业倦怠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认识

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 于1974 年提出,随后Maslach 等人把职业倦怠定义为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隨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这种问题在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群中尤为突出,例如教师、医护人员等。

教师的职业倦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在工作过程中逐步累积产生的。专家根据现代人对个人价值观实现的心理需求层次划分为5个阶段:

“蜜月期”:精力充沛,对工作寄予很高的热情和期望,工作满意度较高;

“适应期”:逐渐融入角色并已习惯了频繁重复的工作内容;

“先期厌倦期”:开始对稳定的工作方式、乏味的工作内容及单调的工作环境产生了倦怠之感,但是因对个人晋升机会的渴求还没有完全丧失对工作的主动性;

“后期挫折期”:个人的自信心受到威胁,对工作的热情、积极性与主动性逐步消减,出现了身心失调的不健康病症;

“淡漠期”:个人无法继续工作,出现严重的心理衰竭状况,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出冷漠的态度,甚至出现极端的麻木不仁。

我们可以将后三个阶段归纳为职业倦怠期,大多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产生诸如情感耗竭、身心疲劳、工作投入度降低、工作成就感下降等消极状态。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机体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当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时,生理症状就会显现,心理状况也随之改变。

(一)生理表现:在中职学校教师中不少人都曾体验过身体能量的耗竭感,例如出现精力不济、疲乏虚弱、睡眠紊乱、抵抗力下降以及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精神疾患。

(二)心理表现

1、情感衰竭:缺乏工作热情,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消极敷衍,无职业理想,无成功追求,教育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吃老本,喜欢旧程序,抵触新挑战;常常抱怨学生难管、工作量大、待遇差等,经常出现牢骚满腹、逃避问题的消极心态;对教育教学工作,表现出无可奈何,或反应迟钝,办事草率、拖延、犹豫不决。

2、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例如,对学生的情感关怀逐渐衰退,对待问题学生愈发缺少耐心,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有效的引导,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动辄责怪、迁怒,有的甚至使用粗暴的体罚、谩骂等方式来对待学生。

3、自我效能感降低: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感觉自己做的是无用功,无法驾驭学生,常常感到压抑、悲观,缺乏自信心,自我评价低,否定自己的工作意义和人生价值,有着怀才不遇的心态。

三、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源于两方面因素——内在的个人性格因素与外在的职业特征因素。

(一)内因:

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压力而产生悲观、失望、困惑、焦虑等心理状况是在所难免的,但因个体差异,那些生活单调、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导致负面情绪无法排遣的教师,就容易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二)外因:

1、一成不变的工作格调。根据心理学家狄龙?吉斯的研究,长年累月地进行模式单一、内容繁杂、重复性强的工作,容易使人产生压力。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是面对同样年龄段的学生、重复教授同一门课程,刺激源的有效性逐渐减弱,导致很多教师从初踏讲台时的激情澎湃逐渐步入流于平庸、得过且过。

2、角色冲突。许多教师身兼数职,首先承担着教学任务,在中职学校中有的专业教师课时量过大,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曾做过一项教师工作量的调查,其分析表明,一周任课数目超过二十节,教师的情绪、情感衰竭和对人的负面反应都会递增。其次,很多教学一线的教师还要担任班主任的角色,对学生学习、生活、情绪等做出全面的照顾和指导。再次,在中职学校中有些教师还承担着招生任务,或从事其他管理工作。第四,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还要接受各种考核评比、学生竞赛、教研活动、公开课等,无形之中也增添了教师的工作负荷量。工作中的千头万绪再加上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使得教师常常需要在相互矛盾的需要或期望之间做出选择,造成各角色间缺乏清晰的责任界定,职责模糊,主次混乱,顾此失彼。

3、缺乏成就感。虽然在职业学校中不存在升学的压力,但学生的状况却令人担忧,追求自我、张扬个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自私冷漠等人格缺陷在90后学生中尤为突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难度愈来愈大,这就导致教师的投入与产出难成正比,教师的付出多,而学生的进步却微乎其微,容易使教师产生受挫感和失望感,甚至会有对牛弹琴的无奈,看不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长此以往,必然会使教师失去工作热情,将负能量传递给学生,师生互相影响,进入恶性循环。

4、职业的危机感。过重的角色负荷与较低的报酬水平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相比其他职业,教师的收入水平偏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教师往往会存在不平衡的心理,产生攀比和抱怨,寒暑假成为很多教师依旧坚守在教学阵地的唯一理由,这种情绪也势必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态度。

四、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措施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若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必然会引起教育质量的下降,最终造成社会的损失,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倦怠。

(一)学校方面

1、健全激励机制。作为学校,要想方设法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在福利待遇上至少与社会平均水平相当;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要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奖罚分明,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工作风气,保持教师健康的心态。

2、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学校管理层要尽量为教师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例如,绩效考核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真正实现多劳多得,避免管理者的个人偏向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实行民主管理,多倾听教师的声音,积极考虑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让教师参与到决策中,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产生责任感与归属感,减少职业倦怠。

3、帮助教师成长。学校应协助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分阶段实现创造条件,搭建教师的成长阶梯;通过在职培训和其他继续教育途径,为教师提供进修深造和开阔视野的平台,满足其才华提升和能力塑造的自我发展需求,也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增强教师工作的自信心,激发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随着这些需求的不断满足,教师的积极性也将得到不断提高,从而有效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二)教师个人方面

1、认知重建。教师应认清自我价值,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正视各种应激情境的客观存在,有针对性地控制自我情绪并尽量与周围环境保持积极的平衡,从而避免遭受应激给自己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损伤,对于可预见的应激,教师应积极进行自我调整,主动设置缓冲区,提高自己的心理应付水平。

2、转变观念。应激研究泰斗塞里曾说:“很多人停滞在一个阶段感到失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不愿改变现状。”教师不能作茧自缚,只关注生活中单调重复的事物,而忽略生动活泼的一面,要尽力改变脾气急躁、好高鹜远、自怨自艾的不良品格,培养积极进取、乐观幽默、实事求是的良好心态。这样不但可以抵制职业倦怠的产生,还可以帮助自己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由于人际关系不良造成的心理壓抑。

3、丰富生活。大量的研究证明,拥有社会支持的人更不易枯竭。而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社交圈普遍狭窄,与社会联系较少,教师需要在生活中增加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改变闭门造车的现状,主动将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去,接受外界对自己情感上的倾听、关怀和鼓励。同时也要学会享受生活,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

篇5:浅谈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克服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整个社会的发展,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刻不容缓。特别是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来来说,他们面对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并且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行为习惯问题,工作的难度更大,并且很难体会到工作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因此,解决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更是迫在眉睫。

一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是由工作压力引起的,导致教师工作压力及至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纵观教学工作中的过程,总结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 工作负担过重,工作时间过长

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其他职业在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一般都不再从事和工作有关的事情。但教师除了在上班时间要进行紧张忙碌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外,还有大量的工作只有在下班以后才有时间去做,如查阅参考资料、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处理学生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时刻都在教师的脑海中。而且,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老化的加速以及持续不断的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还必须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学习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新发展。“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许多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使不少教师在心理上和情绪上处于极度疲劳和衰竭的状态。而这种疲劳和衰竭状态正是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典型症状。

第二 学生管理困难。

目前的学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大,学生的自觉性自控性较差。他们有很强的个性,行为问题也较多:文化基础差、行为道德发展有问题;学生学习缺乏动力,知识点的漏洞长淤积造成学习兴趣低落。面对这些学生,教师有一种无力回天的感觉。教师成了保姆、消防队员,思想精神状态高度紧张,时刻处在应激状态。即使这样,教师的付出还往往得不到学生、家长的理解,师生之间时有对立情绪。教师感到心力憔悴,毫无成就感可言。

养成的很多不良习惯,很难在短时期内改掉,还会造成如下局面:部分学生不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纪律,不能接受老师的严格管教,时而产生逆反心理,不能很好的配合老师的工作。而作为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又只能以说服教育的方式进行管理。但是很多时候说的太多了学生又会产生厌烦的心理,效果很差。因此,越来越多的老师会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办法,对课堂上的一些不太严重的违纪现象视而不见,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放肆,教师管学生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导致了恶性循环。

第三 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

从客观上说,教师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决定了教师应当拥有较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教育事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加上体脑倒挂的长期存在,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都偏低,与社会赋予教师职业的崇高使命并不相称。近些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但从总体上来看,与劳动性质和强度相当的其他行业相比,教师的工资待遇依然偏低,老师普遍认为自己的投入与收益不成比例,付出多,收获少,同时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高。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大大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产生职业倦怠自然是早晚的事。

2.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

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也降低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消除或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刻不容缓。

第一 正确认识并调适压力

面对繁重的工作负担,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调整心态,合理安排每天的工作,并经常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户外活动,做到劳逸结合,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在工作中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要认识到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只要正确对待,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要学会倾诉(宣泄)、学会委任、学会找理由给自己放松,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身体锻炼方式,或求助于专业工作者(心理咨询与治疗)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技术。当发生职业倦怠时,可以尝试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样,既可以缓解压力,又发展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可谓一举两得。

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都强加于自身。对学生的期望要适度,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缺点和错误是正常的,学生身上的优缺点来自于许多因素,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而同喜同悲。

第二 善于肯定自己并赏识他人

学生需要教师的表扬,教师当然也需要得到肯定和鼓励。如果总是将希望寄托在领导和同事身上不现实,要学会自己肯定自己、奖励自己。如自己对某一节课感觉良好时,就买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做奖品。要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就是要学会称赞自己、奖励自己,要多关注自己成功的点点滴滴,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肯定有内外两种:外在的肯定包括同事、朋友、领导、社会等的肯定,这是有限而短暂的,因而是浅层的;内在的肯定即自我肯定,是一种持久而强劲的肯定,是人的生命永不枯竭的动力,因此它是一种根本生命元素。

有自己的优缺点,要善于为自己戴上赏识的“眼镜”。例如,在听公开课时,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学习”一档:学习教态、学习教法、学习语言等,哪怕看上去上课的教师出现错误,也要带着感激的态度:感谢他为我提出了可贵的警示和提醒。为他人喝彩,这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人格。

第三 努力创造自我

失去自我的工作容易让人产生厌倦感。因此我们在培育学生的同时,也要注意培育自我,比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探索归纳出独到的教育模式、研究创造出独具个性的理论成果等,这样就会大大增强事业的成就感和魅力感。对于教师职业,除了谋生的手段之外,还可以加上教学中游戏价值、情感价值、回归价值(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使自己回归童年、回归学生时代,永葆童心)等;也可以采取价值提升法,将职业提升为事业,甚至为科学。当职业成为一个人研究的对象时,就会产生无穷的乐趣,其自我人生价值会大大提高。

2.4 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

家庭是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任何一种机构和组织能够取代家庭的功能。家庭也是放松之地,也是能量再生的场所,对于职业倦怠的缓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首先应摆正家庭与工作的关系。

社会支持系统也有助于个体战胜困难。研究表明,从支持的来源上讲,来源于领导(如校长)的支持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同事和其他人的支持。来源于同事的支持比来源于家庭和朋友的社会支持在教师压力和枯竭之间所起的缓冲作用更大。从支持的类型上来讲,实际支持(如提供反馈、建议)比情感支持(如倾听、表现出关怀)对于减轻教师的枯竭更有效。来源于学生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以及情感型支持对于降低枯竭水平更为有效。

篇6:浅谈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破解措施

韩国勇

摘要: 当今社会就业、生存压力巨大,竞争惨烈,使的处于助人行业的教师身心俱疲,教师个人的性格气质、各种社会因素也都能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损害严重,对学校、对社会造成的后果深远而长久,对学生的身心伤害可能伴随终生。作者通过对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后的种种言行表现,论证其可能产生的危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达到改变现状的目的。

关键词: 教师;职业;倦怠;措施 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

职业倦怠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它是一种由工作单调机械无新意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

2.1 对教师身心造成影响。

当教师出现倦怠时,生理上表现为身体能量有一种耗竭感、疲劳感,食欲不振,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内分泌紊乱,出现一些身心症状,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的会导致精神疾患。才智上主要表现为一种空虚感,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觉得自己不能够适应当代的知识更新。情感上主要表现为没有工作热情,心情烦燥、易发脾气,容忍度低,敏感紧张,易迁怒于他人,对人冷漠无情、麻木,没有爱心,表现出悲观、沮丧、抑郁、无助、无望、消沉的特点,躲避困难,不愿钻研,工作敷衍了事,缺乏进取心,纯粹是为了工资来上班,对学校安排的公开课、竞赛任务,不愿意接受,对要求撰写的业务学习笔记、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下载敷衍,对待绩效考核,毫不在乎„„。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往往会将精力转移,搞第二职业,去商海搏杀,对教师职业完全没有了自豪感,少数教师甚至选择自杀,是职业倦怠最严重最极端的表现。

2.2 对学生的影响

对学生冷漠、暴躁,缺少最基本的忍耐,爱心、用心、信心缺失,师德丧失,对待文化课差、或是比较调皮的学生,轻则讽刺挖苦,重则动手打人。不仅违反规定,自毁崇高形象,还可能使学生产生叛逆、敏感、自卑,孤僻、内向等多种不良心理,对教师的憎恶转变为厌学,厌世,给学生的心灵造成终生的伤害。

2.3 对学校的影响 对于学校没有主人翁精神,没有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降低工作士气,破坏学校组织氛围,怀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无视学校的发展建设,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2.4 对国家的影响

一支疲惫不堪,纪律涣散,意志消沉的教师队伍会扼杀家庭的希望,毁掉国家与社会的未来,是对科教育兴国战略最直接的危胁。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3.1 教师本身性格与工作态度、动机方面的原因

部分教师自身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如自私狭隘、孤僻内向、暴躁、自卑,自负,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客观评价,自我价值判断较低,拥有不切实际的理想和愿望,与同事缺乏交流与合作。

3.2 社会压力的影响

现代商业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瞬息万变,错综复杂,唯利是图的世俗空间,使人们产生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教师职业是一种典型的助人职业,我国自古以来,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并被定下了“红烛”、“乐守清贫、甘于奉献”的行为准则。然而,教师是人不是神,需要物质生活,有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权力,看到别人有房有车,腰缠万贯,教师心理难免失衡,面对微薄的工资,繁重的工作,沉重的社会责任、日益增长的物价时,对生活前景充满忧虑,对教书育人渐失信心。

虽然教师收入微薄,但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不仅要求高学历、高技能、懂教学、善教育,而且要求有理想、有道德。另一方面,教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庭的厚望,一旦教育中出现问题,人们自然地将责任归咎于教师,教师压力巨大。

3.3 学校环境对于教师的影响

学校环境小气候对教师影响也很大。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学术氛围,发展大方向和长久的奋斗目标、学校规章制度制定的是否合理,校长的领导风格是否是民主型的,学校对于教师是否关心爱护,对教学工作是否摆到了第一位,能否让教师学以致用,人尽其材,调级、评优、晋升是否客观公正,都对教师有很大影响。专制型的校长,只重视基建,对教学不重视,对教师缺乏同情心、官僚主义严重,作风腐败,乃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3.4 工作压力的原因

教师工作看起来轻松,上课风不吹着、雨淋不着,工资稳定,还有寒暑长假,其实不然,教师课前课后付出的劳动几乎无法统计,根本不能用八小时工作制来衡量。一堂课的准备和讲授是一位教师多年的知识、经验的积淀。课后批改作业、查资料、做课件、自习辅导不胜其烦,课堂上要维护课堂纪律,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当了班主任工作更多更细,要在班里做警察破案,做主持人,做调解员解决班级出现的一切问题。此外还有辅导兴趣小组、补课、编资料、监考、学习、进修、管理仪器、开会、应付各类检查„„。除了教书育人,教师的职称、职务的评聘、岗位的竞争、绩效工资的发放、论文发表、学历提升、教改、搞课题研究,出科研成果等都给教师形成巨大压力。

3.5 教学对象的原因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当今网络时代,社会变革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巨大,他们有独立的思想、独特的个性,相当多的学生内部矛盾、不端的品行、不良言行举止、厌学情绪是教师每天必须面对的,中职学生,上述问题更多,他们大多文化课基础差,学习意识差,存在明显的自卑情绪,自律意识不强,这样,为了掩饰自卑,他们习惯于和别人对抗,出风头,扰乱课堂秩序,面对这样的学生,更是对中职教师们爱心、耐心的长期考验。环境封闭枯燥,工作繁杂琐碎,教师费尽心力而体验不到成就感,困惑无法及时得到疏导和帮助,无助感不断强化,使教师感到厌倦和疲惫不堪。

3.6 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

学校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干群关系也会影响教师的情绪、思想,最终影响教师的行为,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校里存在的溜须拍马,通过贿赂评聘职称、晋升职务、评优评奖等歪风邪气,使踏实肯干、勤勤恳恳的人倍受打击,这种违背“三公”原则的现象使广大教师内心充满愤懑,不能安心教学,对领导、同事产生不信任感,对学生表现出冷漠、厌倦,和朋友交流缺乏真诚,且怨天尤人、固执己见,拒绝换位思考,缺少双向交流,性格变的更加内向,极易发展成抑郁症,对待家人也漠不关心,缺少温情,有的变得性格暴躁,喜怒无常,常迁怒于爱人孩子。避免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方法与措施。

4.1 坚决彻底贯彻《教师法》,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1993年10月我国颁布了《教师法》,其中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但是,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一条法律仍然没有落到实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过切实提高教师收入,使教师职业成为社会上令人羡慕的职业,成为社会上有尊严的人,才会使教师产生职业自豪感。政府不仅要制订政策与法律来保障教师的各种权利,而且还要坚决贯彻执行,才能使全社会形成一种尊师重教的风气,为此,首先要落实《教师法》第二十五条,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使教师的工资达到《教师法》的规定,维护法律的尊严,并且要按时发放,决不拖欠。

4.2 学校要创立民主、公平、和谐的工作环境。民主、公平、和谐的工作环境是教师工作和成长的沃土,学校管理者要坚决实施 “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思想,努力创建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工作环境,人尽其材,赏罚分明,使每一位教师在日常工作、职称评聘、职务升迁、外出进修、工资福利等方面都能获得公平公正的对待。真诚关心教师、尊重教师,相信教师,放手让他们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在学校重大事项上实行公开投票表决,切实参与学校的管理,体现教师主人翁的地位和价值。学校的管理层要运用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感情投资、等多种方法,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全体员工的团队意识,使学校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

4.3 加强自我修养,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4.3.1 要保持乐观主义精神。

俗话说“如果你改变不了世界,你就改变自己。”人生中总会遇到困难,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具有的良好学习能力的优势,博览群书,开阔视野,培养自己高尚的精神境界,在失意时不失志,在逆境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于身心大有益处。

4.3.2 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体质,磨炼意志。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锻炼坚强意志,而且可以释放工作压力,愉悦心情,体育锻炼具有综合调整人体的功能。“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信条。

4.3.3 增强社交适应能力,发展人际关系。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应该积极地参加学校及社会上的各种有益活动,开展广泛的社交活动,结识不同领域、层次的朋友,培养友谊,沟通信息,认识社会。要培养自己诚实、信任、善良、热情、谦虚等素质,正确认识他人,遵循交往的原则,掌握交往的技能,以宽容、诚信之心待人,才能受人欢迎。

4.3.4家庭生活的调节。

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既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乐。幸福的家庭生活对夫妻双方的工作和生活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所以建立和谐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正确处理家庭矛盾、探索科学的教育方法也是教师毕生的追求。工作之余可以通过家庭健身、家庭聚会、家庭游戏、外出郊游、饮食调整等方法调节家庭生活。

4.3.5 培养广泛的爱好与兴趣,享受生活。

上一篇:核类知识竞赛资料下一篇:油品买卖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