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

2024-04-10

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通用8篇)

篇1: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

教师职业倦怠一般表现为:工作缺乏激情,消极敷衍,丧失职业理想,无成功追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猜疑、自责等等。

作为学校一名中层管理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教师职业倦怠在许多教师身上都有所表现。如:总有少数教师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迟到早退;部分教师对待问题学生缺乏应有的耐心,简单粗暴;对学校安排的公开课、竞赛任务,认为是给自己找麻烦,不愿意接受;要求撰写业务学习笔记,下载敷衍;不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乐意办有偿培训班;对待绩效考核,毫不在乎……

教师职业倦怠带来的影响肯定是负面的,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寻找原因,以便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结合文章中的观点,加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职业收入过低。

一谈到职业倦怠,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都会这样讲:“一个月就那么点工资,强勉养家糊口,还要求你做这做那,老师们不烦才怪呢!能敷衍去完成就不错了。”这话说的一点都不过分。自古以来,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并被定下了“乐守清贫、甘于奉献”的行为准则。在世人眼中,教师就应该是精神上的富有者,物质上的贫困者。然而,教师是人不是神,需要物质生活,有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权力。特别是当今物质横欲的社会,看到别人有房和车,腰缠万贯,教师心理难免失衡,心想自己从事的是培养祖国未来和希望的职业,有什么理由独守清贫?于是,当面对国家发放的不到2000元的工资,面对日益增长的物价时,对生活前景充满忧虑,对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也就失去了信心。

二、教师多重角色,身心疲惫。

在学校从事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大量付出自己的体力、脑力、情感。回到家里还要处理家务,照顾家人,这让许多教师感到体力不支,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整天和几十个学生打交道,有些教师难免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家中,对家人大发脾气,牢骚满腹,影响家庭和睦。更有少数家人,不理解当教师的家属在学校辛苦付出,不愿意让其为那么点成绩“拼命”,为了家庭团结,一些教师尤其是女教师宁愿选择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做贤妻良母足矣。

三、应试教育导致精神压力大。

素质教育喊了十几年,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仍然没有变革。考试仍然是以卷面分数论英雄。而学生的分数又与教师的众多利益挂钩,如:绩效工资、职称晋升、评优表模等等。中考和高考的升学压力让老师们喘不过气,如今,这种升学压力又蔓延到小学,导致为了综合指数和名次,教师不得不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师生都苦不堪言。

四、行政干预过多,教师工作压力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也是教师份内的事。“备课、教学、批改作业、辅导差生、讲公开课”这些常规工作何尝不是教师们梦寐以求的事?然而如今教师们平日忙碌的事务并不是那么单纯。许多行政部门都可以向教育安排工作,而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去办理。例如办理学生保险、代收各类费用、整理迎检档案、分发学生奶、对家长进行培训、参加文体竞赛等等。这些工作都是教育教学之外的事务,有些工作是短期的,有些确是贯穿整个学期,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五、个人价值不容易得到肯定。

一所学校里,能够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教师虽然也在努力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讲县级以上优质课、受到上级表彰的机会可能轮不到他们身上。许多教师也意识到这一点,认为搞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就行了,不需要争抢什么,于世无争。由于自身的价值很难有机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所以丧失了刚参加工作时的激情和理想,不再有成功的追求。

六、教育不均衡,挫伤工作积极性。

教育均衡涉及许多方面。无论是学校的硬件环境,还是教师的工资待遇,还是地方教育政策,我们当地和其它大中型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在一些大城市的公立、私立学校,教师工资可能就是我们这边好多倍。另外,那边对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管理不像内地严格。因此,内地不少教师为了提高工资待遇,纷纷前往私立学校。要知道出去打拼的教师都是十分优秀的人才,造成了当地人才的流失。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勇气和条件走出去,只能苦守着当地教育。看着别人拿着优厚的报酬,工作积极性难免会受影响。

七、社会风气影响教师的上进心。

眼下,网上资源丰富、“卡五星”之风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每天读书半小时的教育专著相比,打麻将具有更强的诱惑。要求教师撰写教育叙事,备导学案,部分教师会选择在网上下载,网络的便利让人学会了敷衍。想当年,没有网络,没有卡五星,课要自己手写,课件要自己设计制作,下班后没有多的娱乐方式,会选择看看业务杂志。也只有在那几年,人的工作能力才真正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以上分析不知是否在理,字里行间可能透露了些许无奈和抱怨。不管怎样,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需要正视和解决的。俗话说:“带病的大夫如何给病人看病?”教师教学没有激情,工作没有创新,精神萎靡不振,对待任务敷衍了事,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要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需要多方努力。

1、尽量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近些年,国家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然而,由于全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庞大,教师工资的增长过于缓慢。现有的工资并不能适应当地物价房价的增长速度。国家应该加大工资的倾斜力度,多向贫困偏远山区投入,真正落实“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承诺,让广大教师无经济上的忧虑,安心工作。这些年,作为学校,也在致力提高教师福利待遇,但投入也不可能太多,并不能真正改善教师的经济状况,所以还需国家加大绩效工资的投入,实现教育均衡。

2、及时调整心态,树立人生目标。俗话说“如果你改变不了世界,你就改变自己。”否则你就是痛苦的。有许多政策不是我们能左右的,我们也不可能逃离当地教育,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改变自己。常年累月重复同样的工作,如果没有一点改变,人不可能不生厌倦。因此,我们需要给自己的人生确定新目标,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让每年都有个奔头儿。例如:今年,我要把班级管理好,形成一个什么特色;我要在学校讲一节公开课;我要有一篇文章发表等等。当某一件事情做成了,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自己会充满惊喜。

3、学校要努力让教师工作的幸福。作为学校,要想方设法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让教师们感到在这所学校工作是幸福的。要舍得投入,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考查的机会;要公平公正绩效考核,真正实现多劳多得;要多给认真工作的教师提供讲课、表彰的机会;要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奖罚分明……这些工作,学校都在努力实施着。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并非易事,需要多方努力,关键还是要从政策、管理等多方面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让老师们找回职业幸福感。

篇2: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已延伸到教学领域。大多数学者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已达成以下一些共识,即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并且认为,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

长期的情绪上的倦怠感

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常常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低。并且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无助感,且对诸如早晨必须起床上班等事情表现出恐惧或沮丧。有时还会感到无聊,空虚,觉得自己无法给他人以任何东西,并对生活冷漠,悲观。情绪上处于疲惫状态的教师对学生也会发展一种消极、乖戾甚至讥讽的态度。

人格的解体

教师人格的解体的表现之一就是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将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事物;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他们;用标签式语言来描述个体学生。不仅如此,对同事也常常持多疑妄想的态度。

较低的成就感

教师们开始感觉到在他们的工作中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做。教师进入教师职业原本希望能够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当教师们感觉他们无法给学生的生活带来更大变化,而他们的职业所带来的诸如金钱、社会认可等回报也少之又少时,很多教师就产生了较强的自卑感。他们与同期毕业进机关的同学相比,觉得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相差甚远;与下海成“大款”的昔日同学相比,更觉得寒酸。当较低的成就感与前两种职业倦怠的感觉混合在一起时,它们就会大大减少教师工作的驱动力,这时失败就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学家将之称为“学者型的无力感”。

那些经历着职业倦怠的教师通常在个人生活质量方面也都限于较低的水平,他们经常旷课,对于教学,也很少投入精力去努力提高。相反,他们会花大量时间去寻找新的职业。在健康方面,他们易于发脾气,经常控制不住自己去毁誉他人或一些事物,而且,还会经常陷入因压力过大而导致的失眠等亚健康状态。

篇3: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倦怠,面临的问题,表现策略

高职院校教师作为一个社会群体, 与普通高校的教师相比较, 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挑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一般由两类人员构成:一是原中专学校 (或中职) 的教师, 一是升格后新引进的教师。升格后新引进的教师大部分是研究生或博士生, 起点较高, 作为“高校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能力相对较强, 能在短时间内很快适应高校教师的角色转换, 但由于他们起点较高, 期望值也较高, 而升格院校的待遇和教学科研等条件与他们的期望值往往存在较大的落差。因此, 新进教师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倦怠, 主要表现为牢骚满腹、自视清高、抱怨学生素质低、学校缺乏实现自己价值和理想的平台, 英雄无用武之地。对原中专 (中职) 学校教师而言, 由于在年龄和学历上都缺乏优势, 并且由于长期的中专 (中职) 学校教学生涯使他们作为“高校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能力相对较弱, 要完成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变需要一个较为艰难的过程。他们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无助、退缩、悲观和冷漠。加之在教学和管理方面都会遇到与普通高校教师不同的困惑。因此, 在心理上和工作上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长期以往, 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一、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问题

1. 教学内容的多元性。

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双师型”教师角色, 不仅要具有较为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 而且要帮助学生掌握先进的生产实践技能,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需要教师们艰苦细致的复杂劳动。这一劳动过程, 既有脑力的极大付出, 又有体力的巨大消耗, 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因此, 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学习的复杂特性因材施教组织教学, 必须具备组织、讲授、示范操作、交往、审美等各种能力。教育内容的复杂性, 需要教师具有“多面手”、“万事通”的才能, 以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 否则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职业的动态性和发展性。

高职院校教师面对学生复杂的学习需求, 教学的创新性在于他们的教育并非有固定不变的规范、模式和方法可套用。教师既是教育者, 又是学习者, 需要不断地自我更新和理论提升,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通过对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及教材的理解, 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和普遍规律, 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教育目的, 这种理解、选择、实施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创新的过程。由于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变化、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等因素具有密切的联系, 教师必须对市场需求做出敏锐的反映, 并随时主动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 以尽可能全面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教育对象千差万别, 教育条件千变万化, 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学科特点及其他情况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与途径, 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发展性。

3. 自身需要的差异性。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本能的似本能需要, 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类的似本能, 它们是天赋的基本需要。 (1) 根据这个理论分析高职院校教师所追求的应该是后者, 属于高级的需要。他们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群体, 有着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尽相同的需要。他们对提高学历、提高职称和成就感的需要 (或者说自我实现的需要) 有着较大的欲望。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层次相对于普通高校教师来说偏低一些, 这有其自身的历史原因。但由于近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 加上教师的学历层次在评定职称、晋升职务, 以及与此相关的晋升工资中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 同时在评定职称方面, 学历、教学和科研等因素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 高职院校教师略处于劣势。目前也有些高职院校对科研不够重视, 加之有些教师自身的努力也不够, 因而就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 生理耗竭。

经历倦怠的教师常会表现出身体能量被过度耗尽、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劳、头疼、肠胃不适、高血压、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饮食或体重突然改变。

2. 认知枯竭。

表现为教师的空虚感明显加强, 感到自己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需要, 尤其是难以胜任一些变化性的工作。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和不断变化的教学要求, 怀疑自己, 感到无能和失败, 进而减少心理上的投入。

3. 情绪衰竭。

教师会感到情感资源被耗尽、干涸, 工作满意度低, 对工作的热忱与奉献减少, 对学生缺乏同情感和支持, 不能忍受学生在教室里的捣乱行为, 甚至表现出焦虑、压抑、苦闷、厌倦、怨恨、无助等消极情绪。

4. 价值枯竭。

表现为价值观和信念突然改变, 个人成就感降低, 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降低, 认为工作是一项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繁琐事务, 因而无心投入。

5. 去人性化。

指教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漠的情绪对待自己的家人、同事或学生, 对他人不信任, 无同情心可言, 冷嘲热讽, 把人当做一件无生命的物体看待, 肆意贬损学生, 疏远学生, 甚至对家人或孩子也如此。由于对他人的过度反应, 常常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6. 攻击性行为。

表现为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加剧, 人际摩擦增多, 极端情况下会打骂学生;极端的倦怠状态会导致教师出现自伤的行为。

教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楷模”, 是学生的人生先导, 他们的心情及对生活的态度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师的这种赏罚无度、喜怒无常极易引起学生情绪困扰、适应不良, 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毋庸置疑, 倦怠的教师会教育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同时也会影响高职教育的质量保障。

三、缓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1. 营造社会氛围, 建立支持体系。

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配合。整个社会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真正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认同度。国家要加大对发展高职教育重要性的宣传, 为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以不断提高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同时还要通过深化高职教育体制的改革, 形成有利于教师不断发展提高的用人机制, 在进修培训、学历提高、课题申请、职称评定和晋级晋升等方面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与普通高校教师同等的机会, 使这类学校教师同样产生一种价值感和归属感, 着力营造一个平等、公正而有利于他们职业发展的社会氛围。

2. 构建和谐校园,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戈 (Doughlas Mc Gregor) 的Y理论认为:“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 而是愿意勤劳的, 他对工作的好恶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 即可把工作视为一种满足, 也可把工作视为一种痛苦。” (2) 因此, 各类高职院校应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的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首先, 加大硬件投入。学校要尽力完善教学和文体设施, 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 美化校园, 满足教师教学、科研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减轻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存在的压力。其次, 要着力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和创设民主、平等、友好的精神环境, 形成一个活泼向上、团结协作的学校集体。学校领导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把教师真正看做学校的主人, 真正关心教师的工作与生活。采取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 实行民主化的行政管理, 给教师较大空间的学术和专业自主权, 让教师多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过程, 提供他们参加管理和决策的机会,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增强责任感和归属感, 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倦怠心理。

3. 正确认识职业倦怠, 增强个人自适能力。

对于职业倦怠, 教师应予以正确的认识。尽管教师承担着较高的社会期望和一定的职业压力, 但教师也是平凡而普通的人, 并非古书中所谓的圣贤, 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 其能力也是有限的。教师个体对自己所担任的角色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期待。特别是高职院校年轻专业教师和实训课教师, 由于在职前培训阶段没有直接接触高职学生, 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 当真正进入教学实践、理想与现实相距较大时, 就会产生一种失落和倦怠感。高职院校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角色要有正确的认识: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且是学生的朋友、研究者、心理咨询师。面对多种角色, 在各种角色转换中出现冲突时, 难免有工作上的失误。因此, 应当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估计过高或过低都会丧失自我发展和成功的机会, 只会使自己深陷疲累之中。

综而述之,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 我们应以预防为主, 尽可能避免它的产生。然而, 帮助高职院校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 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彼此关心、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希望本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引起人们对该领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从而能寻找出缓解和预防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对策和措施, 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4.

[2]汪凤炎, 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6:412-413.

[3]金忠明, 林炊利编著.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7, 第1版:234.

[4]陆晓燕.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研究——来自湖南省长、株、潭三市九所高职院校的调查[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篇4: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关键在个人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刻不容缓的。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具体情况来看,主要有:竞争压力、教师特定的职业特点、学校管理体制、社会支持与期望、工作待遇和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等。所以,要更好地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应从以上几方面着手。但我们都很清楚,我国的考试制度不从根本上变革,竞争压力、学校管理体制、社会期望这些方面是很难得到根本改善的,而考试制度在短期内是不会有大的改革的。因此,正如俗话所说,打铁得自身硬。要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关键还是在教师个人的努力。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正确认识职业倦怠。解决职业倦怠的关键在于个体应意识到职业倦怠并不是只在一生中发生一次的现象,“它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潜进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学着识别自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捕捉到它,那么我们就能很快地恢复平衡,而不需要一个较长的恢复时期”。因此,教师应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职业倦怠,正确认识倦怠的各种症状,以便及早解决问题。

2.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作为教师个体,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包括保持对工作的好奇心,坚持对教育工作艺术性、创造性的探索,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工作环境,反省自己的失误,及时处理问题。此外,还应主动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如多参与社会活动,拓展交际圈;多与社区邻里保持联络,获得理解及尊重;多与同事联系,分享教学经验等等。

3.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有人曾比喻,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是至关重要的。

篇5: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

【摘要】职业倦怠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森林警察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明显影响到森警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果。因而,森林警察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引起各方的关注,研究和改善森林警察职业倦怠已成为当前森林警察管理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关健词】森林警察;职业倦怠;组织疏离感

森林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资源,并对保持自然生态平衡,促进农牧业生产发展,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具有重要作用。保护森林,发展林业,是我国“四化”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项长远事业。森林警察作为国家林业部门和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生态安全,打击渉林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职责。在国家和人民赋予光荣使命的同时,职业倦怠也在悄无声息地冲击着这个队伍,在社会各界对森林警察越来越高的期待中,森林警察面临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许多森林警察感到力不从心,有些人甚至出现工作乐趣消失、工作激情枯竭、工作满意度下降、个人成就感降低、组织疏离感增强、对工作产生厌倦感等严重问题,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困扰我国森林警察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并有效预防和化解森林警察职业倦怠问题,已是成为森林警察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

1、职业倦怠的定义及表现。所谓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来的,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由于在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的加剧,而最终导致的在情绪、情感与行为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倦怠,与生理疲劳不同,它并不主要是因体内能量消耗过多所引起的,而是由于个人认识、情感等因素引起的一种主观体验,更多的属于一种心理疲劳。有时可以用以下三个指标来衡量: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丧失。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代表性指标,它的特征是缺乏活力,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情绪衰竭经常伴随着挫折、紧张,使人在心理层面上自认为无法专注于工作。去个性化指的是以没有人情味的、非人性的方式对待他人。个人成就感丧失是指自我效能感降低,以及倾向于对自己作出消极评价。这三个维度在职业倦怠发展的连续进程中是相互关联的,一个维度的发展会促进另外维度的发展。森林警察是一种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工作就是一种助人活动,无论对群众,还是对违法犯罪人员,从已有的调查发现,警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森林警察的职业倦怠,在情绪上表现为情绪衰竭、心力交瘁、急躁易怒、对工作缺乏热情与活力;在个人行为上表现出情感疏离、组织疏离;在工作上表现为遇事推诿、回避困难、对新任务惶恐、工作满意度低缺乏成就感。在生理和心理上,很容易会出现失眠、头痛、胃肠功能紊乱等生理问题,出现自卑、自责、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以及人际关系紧张、缺勤率高、离职意愿强等个人行为问题。

2、森林警察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对森林警察来讲,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是有很多,既受警察职业压力的影响,又与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个人欲求不能满足等因素相关。本文主要从主观、客观两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2.1客观方面:

2.1.1社会期望值过高。“人生是一场戏”,就是如何去演好这场戏,“生,旦,净,未,丑”,所扮演的角色如何,按其行事演译自己的人生,警察的职业,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决定他们所受的刺激与社会普通人的差异,他们有普通人生活工作方面的挫折,又有职业本身带来的社会刺激,职业定位的模式化问题突出。从森林警察建制以来,一直以言利为耻,以奉献甚至牺牲为荣。这种舆论导向,是形成森林警察消极自我意象的前提,但它已经内化为森林警察对自己进行自我角色定位的心理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在多方的期望

之下,森林警察的工作压力与日剧增。森林警察还要胜任各种各样的角色,并且要将每一种角色做到最好。当森林警察没有能够实现社会的期望时,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森林警察。这时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在工作中感到疲惫不堪,更觉得自己付出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成绩和回报,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从而导致低的自我效能感,产生职业倦怠。

2.1.2危险、艰苦、繁忙的工作性质是森林警察产生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森林警察职业的高风险、高负荷、高压力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在长期的警务活动中警察个体承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具有危险性。森林警察是和平时期最危险的职业之一,“时有牺牲,时有流血”是对警察工作危险性的形象概括。面对各种暴力行为、面临负伤致残甚至死亡的威胁,决定了森林警察承受身心压力的必然性。二是任务繁重、工作量多面广。工作时间长、加班加点是基层公安民警工作的现实特点之一,节假日对他们而言往往只是一种象征。近年来,为了遏制渉林违法犯罪急剧上升的势头,坚决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公安机关坚持严打整治方针,持续不断地开展专项斗争和集中行动。森林公安民警除了要正常处理辖区或职责范围内的案事件外,只能放弃休息,以加班加点工作来保证专项斗争和集中行动的开展。长时间的快节奏、高强度、超负荷工作,警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必然对基层森林警察造成一种沉重的身心负担,使一些民警陷入精神紧张、身心疲惫的境况,部分基层民警因劳累过度而患上重疾。三是工作要求高、考核严使个别民警难以适应。

2.1.3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在社会对森林警察报以高期望的同时,却出现了森林警察的社会地位不高,工资待遇低一系列的反差。森林警察政治地位的禁锢已远远不适应森林公安机关的发展。目前,绝大多数森林派出所所目前仍是沿袭五十年代的股级建制,政府部门对森林派出所体制上升问题没有列入议事日程。决策者们未及深入了解和研究,对森林公安工作仍然持由来已久的老眼光。殊不知在打击渉林违法犯罪中,在极度缺乏警力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森林派出所上升体制,从而重新整合建制模式,以适应一级抓一级的问责管理。可是尽管公安系统内近些年来数十个股级单位的体制早已上升,而森林警察系统体制上升问题长期以来无人问津。在工资待遇方面,以森林警察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危险程度而言,其工资报酬等必须比其他行政机关优厚许多,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森林警察的待遇与同级别的其他公务员相差无几,与同系统其他警种相比,也存在差异显失公平,这无疑会挫伤森林警察的工作积极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由于森林警察工作未被上级机关、广泛的社会群体接纳和重视,很多本应享受的各种福利待遇被剥夺,同时各种森林警察保护性政策、规定也被忽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森林警察受到国家林业部门和公安机关双重领导,导致主管部门管理方面存在责任不清、定位不足,无法给予森林警察工作足够多的支持和帮助。

2.2主观方面:

2.2.1自我效能感降低是警察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观因素。成就感是个体动机体系中的重要成分,是人们从事活动的价值定向,也是评价个体自我效能感高低的重要内容。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致使森林警察越来越感到从事这项工作难以获得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和赞许。同时,各级森林公安机关都面临着经费紧张,国家的财政拨款大都难以保障正常的基本业务与行政支出,必须通过合法的或不太合法的甚至不合法的各种途径筹集资金,这使警察工作既要找钱又要破好案,还要不出事;既要大着胆子,多找路子,多想办法,又得谨慎小心、遵纪守法、规规矩矩。实际工作中的相互矛盾、左右为难的状况使警察心理冲突加大,经常产生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走钢丝绳之感。这种长期困扰、难以解决的价值理想与功利行为之间的矛盾冲突感,挫伤了警察的工作积极性,使得心理难以平衡,消极情绪增长,工作的成就感降低。

2.2.2缺乏社会支持是森林警察产生职业倦怠的促成因素。社会支持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它指有着血缘、姻缘、地缘、职缘等关系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社会整合、信任联

盟、帮助和指导。它往往是人们拮抗紧张中的保护性缓冲因素。社会支持的缺乏是森林警察产生职业倦怠的促成因素。一是社会环境中对森林警察工作信息的消极理解降低了群众对森林警察工作的支持度。二是警察机关内部人际关系不良让森林警察失去了来自同事的社会支持。三是家庭关系失调削减了森林警察缓解职业倦怠的能力

2.2.3个人自身的因素。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日趋复杂的治安环境和高质量的警务要求,森林警察个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懈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变革。但现实情况是,一些民警学习动力不足,光吃老本,不愿学习新知识;有的民警不善于抓住时代变迁带来的新知识,在渉林警务活动中,面对新的挑战,他们常常感到捉襟见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工作竞争,一些民警贪图享受,害怕艰苦,不愿积极主动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一遇困难,产生工作适应不良,压力陡然增长,从而导致失落感、社会抛弃感。

2.2.4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在严格的警察体系中,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干群的关系构成森林警察机关内部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使得森林警察难以对警察机关产生归属感,对同事不信任,对群众没耐心,内心对工作持抵抗情绪。同时在生活中缺少应有的热情和激情,或暴躁,或自我封闭,最终导致心理的失衡,产生职业倦怠。

3、改善森林警察职业倦怠的方法。

美国剖析职员格林娜尔格在1980年的登记三拇指出,所有病人中的70%病因和压力关于。由于森林警察长期受到职业的宏大压力,造成他们的生理、心理耗竭,因此疲惫哪堪的感到经常困扰着他们,易引发各种生理、心理上的疾病。这在相等水平上为个体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疾患

3.1社会层面对策:

3.1.1优化社会环境,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一些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可使个体减轻压力,延缓倦怠感的产生消除警察职业倦怠,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多方面给森警以理解和支持

3.1.2社会要注重宣传和提高森警的公众形象。部分媒体和记者因出于吸引公众关注和提高新闻卖点的原因过分夸大其事,甚至缺乏一定的责任感而故意歪曲事实,这严重影响了森林公安机关的整体形象和威望,对森警的工作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少一些苛求,也有助降低森警的工作倦怠感的产生。

3.1.3加快森警职业化建设,明确森警的职责范围。正是因为森警职业化程度不高,职责定位不清,致使森警卷入很多非警务活动,无意中引矛盾上身,造成民警权益遭侵害。加快森警职业化建设,刻不容缓。只有森警的职业化程度高了,职责明确了,才能在有限的警力下,把森林公安工作做得更好,才能减轻自己的压力,才能使人民群众满意。

3.2管理方面对策。

3.2.1提高森警各方面地待遇。尽快落实从优待警各方面措施,提高森警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避免产生不公抵抗情绪,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是降低森警工作倦怠的有效措施。

3.2.2减少工作负荷。根据森警的实际工作情况,,应减少森林警察的非警务活动,切实减轻他们的工作负荷。同时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森林警察休假、轮休、补休等工作,切实将森警应享受的权利落实到实处。

3.2.3加强激励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森林公安机关担负着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由于工作压力较大、生活较为枯燥等原因,随之而来的是会在民警中产生一些消沉、悲观等情绪,会给森警及其家庭带来诸多问题和困难。为此,激励在队伍建设和工作中显得更加重要,通过有效的激励,能更好地鼓舞广大民警的工作热情,更好地调动广大森林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为森林公安工作创造更多的成绩。

3.3心里方面对策。建立专门的森林警察心理咨询工作室,并配备相关的心理医疗工作

者,定期对民警进行心理上的咨询和诊疗。使民警能正确认识到目前自己的心理状态,确认自己是否有职业倦怠的倾向。同时鼓励民警,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征兆时,要勇于面对,正视现实,正确认识压力的来源, 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主动寻求帮助,化解存在的问题,恢复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先是有针对性的对于倦怠感症状明显、影响工作的民警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在有了一定基础上,再让民警接受降低工作倦怠训练。如,认知压力管理,时间管理,压力管理以及态度改变等。进行定期的评估、咨询与干预,以保证把民警的工作倦怠感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建立民警心理档案库,针对有倦怠的警察进行指导和疏通,尽量把警察的倦怠降低到最低水平。

3.4个人方面对策。

3.4.1提高警察思想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正确处理和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金钱与事业的关系。

篇6: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关键在个人

当教师的时间长了,许多人大概都有这样一些感觉:从教之初的豪情壮志逐渐消失了,桃李满天下的希冀淡漠了,安于现状、平淡无为、得过且过的想法增多了;原先可爱的学生似乎都变得令人生厌;甚至有了放弃教师职业的消极想法。实际上,这就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刻不容缓的。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具体情况来看,主要有:竞争压力、教师特定的职业特点、学校管理体制、社会支持与期望、工作待遇和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等。所以,要更好地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理应从以上几方面着手。但我们都很清楚,我国的考试制度不从根本上变革,竞争压力、学校管理体制、社会期望这些方面是很难得到根本改善的,而考试制度在短期内是不会有大的改革的。因此,正如俗话所说,打铁得自身硬。要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关键还是在教师个人的努力。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正确认识职业倦怠。解决职业倦怠的.关键在于个体应意识到职业倦怠并不是只在一生中发生一次的现象,“它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潜进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学着识别自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捕捉到它,那么我们就能很快地恢复平衡,而不需要一个较长的恢复时期”。因此,教师应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职业倦怠,正确认识倦怠的各种症状,以便及早解决问题。

2、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作为教师个体,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包括保持对工作的好奇心,坚持对教育工作艺术性、创造性的探索,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工作环境,反省自己的失误,及时处理问题。此外,还应主动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如多参与社会活动,拓展交际圈;多与社区邻里保持联络,获得理解及尊重;多与同事联系,分享教学经验;等等。

3、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有人曾比喻,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是至关重要的。

篇7:企业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能够把管理中的“硬件”与“软件”有机结合,增强企业管理的有效性。

(2)能够从文化的角度强化管理功能,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企业文化的主要功能有:

(1)认识功能。通过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内部成员可以提高对自身责任、义务、权利、任务的认识和对企业各级领导的管理思想、管理风格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进入角色,履行职责,施展才干。(2)导向功能。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职工的价值观和共同利益,对广大职工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可以把职工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宗旨、目标上来。

(3)凝聚功能。企业文化建设能起到一种理性的粘合剂作用,使企业成员产生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企业文化能使企业职工的个人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趋于一致,无形中产生一股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更能有效地发挥出职工群众的积极性。

(4)约束功能。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的信念、作风、伦理道德与人际关系准则等,约束着每个职工的思想和行为。

篇8: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职业倦怠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 长期遭到情绪和人际关系紧张产生的个人反应, 对工作和生命的消极态度、消极的自我概念、无助感、身体的损耗和持续疲劳是其主要特征。据权威研究, 我国教师当前的职业倦怠状况包括四个维度, 教师情绪上的疲惫感是第一个维度;教师人际上的疏离感是第二个维度;教师工作上的无意义感是第三个维度;知识上的耗尽感是第四个维度。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工作满意度低是实践中教师工作倦怠的典型症状。而研究还发现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领导、组织因素、个人因素三项内容。其中生活变故影响、人口统计方面的因素、个性因素是个人因素的主要内容。而不可理喻或满不关心的家长、行政管理人员的麻木、学生暴力行为等等是与工作相关的组织因素的主要内容。

二、应对职业倦怠提升幸福感的对策

作为教师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常态, 职业倦怠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消除和预防职业倦怠应当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要从外部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调试, 另一方面要实现倦怠主体内心的自我调节。

(一) 树立良好的心态, 提升自身的幸福尺度

作为一种职业教师的辛苦常常让人难以想象, 而实践中教师的付出和回报往往不成正比, 这样很多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但是若将终身的事业追求定位为自身的职业, 教师就会变得享受工作、乐于工作。曾有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教师在于享受乐趣本身, 而不是为了职称和荣誉”, 很多教师在这样的心态下走向了教师事业的顶峰。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需要教师良好的职业心态, 进而在工作中体验快乐和幸福。学生的成长是教师最大的收获, 这种收获的幸福是其他方式难以衡量和取代的。不断拓展生命境遇、不断拓展自身本质、不断增强自主性的过程也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从工作中感受乐趣、发现生活的美好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属于自身特有的价值尺度也是教师获得幸福的法宝, 茫然、盲从都会被正确的价值尺度所摒弃, 让教师怀着一颗纯粹的心去体验幸福[1]。

(二)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走教师专业化之路

学生观即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 教育者的态度、行为、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此。当前教师不仅要面对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 还要面对不断提高的教学要求。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当从实际出发对正确的学生观进行树立。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第一步, 教师应当对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进行科学定位, 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并结合学科特点, 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进而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并和学生成为朋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第二步。教学过程发展中的主体是学生, 他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较大的发展潜能, 教师应当以培养目标为依据有意识的引导学生, 为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提供保障。具体实践中教师应当敞开胸怀, 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教学工作, 对学生的创造进行鼓励并实现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但在学生观树立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对自我进行创造, 走教师专业化之路。具体操作中, 教师应当对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创新, 通过对自己独到的教学模式的总结研究出个性的教学理论成果, 朝着专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工作中的不断反思、感悟、学习, 是走向专业化教师成长之路的基本要求, 进而实现对自我的创造和反思, 最终有效缓解和预防教师自身的职业倦怠[2]。

(三) 依托工作中的智慧, 提升倦怠应对技巧

首先, 教师应当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对兴趣爱好进行有效培养。缓解压力、调节身心是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之一, 生活、工作中的不良情绪、紧张状态、挫折、忧虑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得到消散和转移, 进而达到释放、弱化的目的。不良负面心理因素的消解能够实现对自身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改善, 从而实现教师自身对职业倦怠生理症状的缓解和预防。广泛兴趣的培养能够改变教师单调的生活, 进而使教师的身心得到愉悦。其次, 重组认知结构, 科学管理时间。重复认知结构能够实现改变教师观念、视野、心态的目的, 进而使得他们能够更加积极的面对问题。工作连续、任务繁重是教师职业的重要特点,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 教师需要对时间进行科学的管理、对工作任务进行合理的安排, 避免因工作负荷过重而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负担。最后, 做情绪的主人, 对自我进行有效地调试。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常常会困扰教师的情绪, 此时教师应当利用技巧对自身情绪进行控制。具体操作中, 可采用转移注意力、心理移位、合理释放、升华等方式控制不良情绪[3]。

结语

育人是教师的职责, 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问题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严重的影响, 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已经成为教育行业和教师工作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对缓解和预防职业倦怠, 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进行了研究, 但还存在一定局限, 希望教育行业人员能够加强重视, 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得到有效解决。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度, 教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作为教育主题的人民教师是决定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然而在实践中教师常常会因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职业倦怠, 这严重的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本文将对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应对职业倦怠提升幸福感的策略。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马玲.浅析学校管理与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J].经营管理者, 2011, (09) :280.

[2]张建华.论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J].教学与管理, 2013, (28) :13-15.

上一篇:你变了下一篇: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文言文阅读答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