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特殊教育论文

2022-04-26

摘要:目的:考察心理控制源在特殊教育教师工作要求与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方法:整群抽取252名特殊教育教师接受量表测量。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教师职业倦怠特殊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职业倦怠特殊教育论文 篇1:

浅谈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教师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由职业倦怠所引发的厌教和教师流失现象,已成为阻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职业倦怠是教师群体的“流行病”,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更加突出。主要有三种典型的心理与行为表现:

1.长期的倦怠感。感觉自己越来越容易疲惫,急躁易怒,不愿和别人沟通,对生活与工作冷漠悲观。

2.人格解体。拒绝接纳教育对象,缺乏爱心,缺乏耐心,甚至麻木不仁。

3.较低的个人成就感。工作满意度低,教学品质下降,对工作常感到力不从心,缺乏足够的热情与活力,创造性枯竭。

二、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相对于普通学校的教师来说有其特殊性。其更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面临更多的职业压力。教育改革给特殊教育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不少压力。特殊教育学校要办得有特色,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不断开展校本课程研究,而且要应对来自管理机构的检查评估以及同行间的竞争等,繁重的工作及各种琐事令教师身心疲惫。

2.更大的心理压力。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残疾学生,既要照顾他们的生活,又要负责他们的安全,生怕出现意外。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须付出更多的体力,更多的心力。

3.成就感低下。同样是教师,普通学校教师可以“桃李满天下”,而特殊教育教师教会一个孤独症或弱智学生认识一个苹果,可能就要花两个月到三个月的时间。辛辛苦苦培养学生十几年,只能求其自食其力,不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就是最好的报答。

4.社会地位低。受传统思想影响,特殊教育教师往往被误认为是每天哄孩子的保姆,很多人不了解也看不起特殊教育教师。他们经常会遇到诸如此类的尴尬提问:你们是不是就领着孩子玩啊?你们上课不用张嘴说话,只比划就行了吧?你怎么教哑巴去了啊?这些不理解和尴尬,使特殊教育教师备感孤独。

5.待遇差,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残疾儿童这一特殊教育对象,需要特殊教育教师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与情感,可是,他们的收入却非常低。很多特殊教育学校没有按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将聘任教师的各项保险福利纳入工资体系,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让特殊教育教师经常感到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待遇越差,职业倦怠感越严重。

三、预防和消除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职业倦怠,对教师、对学生都不是一件好事。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和消除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呢?

1.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政府要做好宣传工作,使每个公民都了解特殊教育,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只有切身感受到自己学有所用、劳有所得,特殊教育教师才会真正爱岗敬业。

2.家长对特殊教育教师给予尊重、理解和支持。学生家长的态度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状态,要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学生家长要多尊重、理解和支持教师,正确看待特殊教育教师这一职业,他们的支持会让特殊教育教师感到温暖和快乐,从而以更为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

3.学校要尊重教师,多从正面鼓励他们。尽量给每一位教师公平竞争的机会,努力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教师营造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让教师更多地从其职业生活中体验到像普通学校教师一样的成长快乐;设立教师心理咨询室,帮助教师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促进教师之间友好关系,为特殊教育教师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人文环境,以缓解教师的职业压力。

4.特殊教育教师要学会自我平衡,自我调整。教师要在现实与理想抱负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正视现实,立足现实,为自己建立一个长远的职业发展目标。只有将目光放得更远,才不会被眼前的现状所困。降低期待值,持续发挥热情,对工作多一份冷静的思考。

5.特殊教育教师更要有奉献精神。教师一旦从事特殊教育,就要正确认识特殊教育工作的意义,正确理解特殊教育教师劳动的特点,自觉培养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不求功成名就、誉满天下,不斤斤计较物质享受,不迷恋世俗浮华,不对个人利益患得患失,在“忘我”的境界中默默无闻,在执著的追求中体验快乐。面对诱惑满地的社会要心如止水,志如磐石,不求回报,始终保持对残疾学生亲切的关怀和公正的教育。

作者:曾兰 黄红兰

教师职业倦怠特殊教育论文 篇2:

特殊教育教师工作要求与职业倦怠:心理控制源的中介作用

摘要:目的:考察心理控制源在特殊教育教师工作要求与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方法:整群抽取252名特殊教育教师接受量表测量。结果:(1)工作要求与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相关分析表明,工作要求、职业倦怠与心理控制源之间呈显著相关;(3)心理控制源在工作要求与职业倦怠间起着中介作用;独立的中介效应检验中,三种控制源(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机遇)在工作要求与职业倦怠间都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综合模型中,工作要求主要通过有势力的他人这一中介与职业倦怠产生联系,同时也与职业倦怠间存在直接效应。结论:心理控制源是工作要求预测职业倦怠的部分中介因素。

作者:陈莉 李文虎

教师职业倦怠特殊教育论文 篇3:

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及对策

【摘 要】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到自身的生活质量,同时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及与特殊需要儿童的良性互动程度。本文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在了解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同时,为进一步推动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 心理健康 现状 对策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的重要标志。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到自身的生活质量,同时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及与特殊需要儿童的良性互动程度。因此,探讨特教师资队伍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是当前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在了解特殊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同时,为进一步推动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建设提供参考。

一、研究概述

(一)检索方法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服务平台,以“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职业倦怠”为关键词检索了1990-2015年的相关文章,剔除与本文无关以及重复的文章,共筛选出与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及职业倦怠相关的文章58篇。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所发表的文章主要集中在2004年以后,多数文章以对策研究和相关性研究为主。

(二)研究工具

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多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职业倦怠方面,Maslach职业倦怠调查量表使用最为频繁;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研究的学者较多采用的是乌得勒支敬业量表(Utreeht Work EngagementScale,UWES);还有一部分学者自编量表进行研究。

(三)研究视角

有文章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问题、职业倦怠及职业压力等方面进行研究;一部分从积极心理角度探讨应对策略;还有一部分学者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工作满意度、职业承诺等方面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四)研究地域

所选文章的研究对象多来自大城市(北京、上海、重庆、山东、浙江、河南),主要从特殊教育教师的个体、社会、学校等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少数是针对普通教师和特殊教师的对比进行研究,如金泽勤等人的《普通教师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和教学效能感的比较》。就样本量而言,最大的样本量是刘在花研究中所选取的8省、市33所特殊教育学校的918名教师;其他研究有100人左右。

二、研究成果概述

(一)特殊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者以特殊教育教师为对象开展了一些相关的调查和研究,虽然得出的数据各有不同,但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问题确实存在,且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徐美贞研究指出,特教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的教师占总数的25.6%。王玲凤研究表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较大,61.3%的特教教师体验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压力,5.6%的特教教师体验到重度以上的压力。最大的压力源主要来自学生管理。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工作压力越大,倦怠越容易产生。

(二)相关性研究

1.职业倦怠状况

职业倦怠状况是由工作压力、挫折等导致的一种身体、精神和情感的耗竭状态,包括情绪枯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n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三个维度。李永占研究结果显示,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倦怠均值临近中等倦怠水平上限,已经比较接近严重水平。但班永飞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处于一般水平,这可能与研究对象的样本量有差异有关。王玲凤就三个维度而言,特殊教育教师的低成就感表现最明显,其次是情绪衰竭,最后是去个性化,这与唐丹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也有学者得出不同结果,如赵娜认为情感耗竭维度的均值明显高于去个性化,低于个人成就感的均值,特殊教师体验到的最多的是情感耗竭。在普通教师与特殊教育教师的对比中,金泽勤认为普教教师与特教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情感衰竭维度上,且普教教师情感衰竭程度明显高于特教教师。就地域而言,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高于贵州、陕西、重庆等次发达水平地区的教师。

2.积极心理学研究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特殊教师的敬业水平和职业承诺处于中等水平。在刘旺研究的《特殊教育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及其对结果变量的影响》中指出:特殊教育教师敬业的三个分维度情况为奉献水平最高,专注次之,活力水平最低,且10年教龄以上的教师在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5年以下的教师。刘在花研究表明,教师职业承诺是教师对本职业的认同程度,对教师的主要工作(即教学工作)是否感到内在的满足,以及对教学工作的投入程度,且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职业承诺显著高于普通教育学校的教师。

(三)影响因素研究

1.性别因素

在心理健康方面,女教師的心理健康问题比男教师严重。在职业倦怠方面,男性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总分高于女性教师。也有研究指出:女性比男性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上均更为严重。原因是女教师在传统家庭的角色背景下会承受更大的压力。同时女教师的数量多,同性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因此女教师的倦怠程度比男教师严重。在职业压力方面,王凤玲研究结果表明,女性特殊教育教师在工作负荷压力、学生管理压力、能力素质压力和总体职业压力方面明显大于男性教师。

2.学历因素

已有研究发现,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教师在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和精神病性等方面显著低于大专及本科以上教师。赵娜发现,学历为本科的特殊教师的职业倦怠高于其他学历的教师,出现了学历越高职业倦怠越严重的状况;而郭璐露的研究得出的不同结论是学历越低职业倦怠越高。在职业压力方面,不同教育程度的特殊教育教师在总体的职业压力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压力评分高于大专及以下教师。在职业承诺方面,刘在花指出: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机会承诺得分显著低于中专和专科学历的教师。

3.年龄、教龄因素

徐美贞发现,特教教龄大于5年的教师在偏执、精神病性上显著高于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在职业倦怠方面,易晓琳研究发现,教师的个人成就感随教龄的延长而表现出下降的趋势,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维度上的得分则随教龄增长而上升。在职业压力方面,王玲凤研究发现,30—39岁年龄段教师的职业压力最为严重,29岁或以下年龄次之,40岁或以上年龄压力最小。在职业承诺方面,刘在花研究发现,15年以上教龄的特殊教育教师,在情感承诺方面明显高于6—15年教龄的特殊教育教师。在社会支持方面,胡颖研究发现,31—50岁的特教教师的社会支持度最高,因为他们的人格和心理已经成熟,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社会支持。

4.学校类型

研究表明,培智学校教师在强迫症状、焦虑及恐怖方面明显高于盲校及聋校教师。在职业倦怠方面,赵娜研究发现,聋校教师的整体职业倦怠水平显著高于智障学校,盲校教师的情感耗竭水平显著高于智障学校,聋校与盲校的去个性化水平显著高于智障学校。在职业压力方面,王玲凤研究发现,从事聋哑儿童教育的教师要比从事智障儿童教育的教师承受更大的职业压力。在职业承诺方面,刘在花研究发现,盲校教师的职业承诺最高,培智教育教师职业承诺次之,聋校教师的职业承诺最低。

三、未来展望

(一)社会层面

国家应该加快各项政策的制定,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如政府应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加教师的教育资源投入,提高教师收入,完善医疗保障;要保证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定期参加专业技术相关培训。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对特殊教育教师实行以5年为一周期的全员培训,总学时数不少于360学时;完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制定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务规范,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掌握普通的理论知识技能,还应掌握“手语”“盲文”等特殊技能。

(二)学校层面

学校要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和谐的职业氛围,定期举行教师的经验交流活动,安排先进模范讲座,扩大教师的视野;积极为教师提供公平、公开的竞争平台,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使特教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投身于特殊教育服务中;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把教学成果考核和过程考核合理地结合起来,在重“绩”的同时更要重“德”,给予特殊教育教师足够的尊重和适时的激励。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采取措施促进新教师尽快转变为专家型教师,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为新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支持。

(三)自身层面

针对教师个人而言,首先要强化角色意识,调整自己的教育心态,正确对待工作中的角色冲突,学会将社会压力、家庭压力转化为积极的动力;要有较高的教育认知水平,注重全方位育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努力培养学生自我照顾及实践能力;正确处理好学校领导与教师间的民主平等关系、师生间的民主和谐关系、教师间的团结协作关系,这是特校教师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教师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或压抑的情绪如果不能完全通过自我调节解决,可以向第三方心理咨询医生寻求帮助,恢复常态。

(四)研究层面

应扩大研究范围。目前针对随班就读教师、农村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较少,研究对象主要局限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应促进学者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心理问题进行探讨,增强研究的适用性。目前文章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相关性研究及对策研究方面,缺少对特殊教育教师实施干预前后对照性的研究。应加强多元化研究,如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跨地域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等,广泛地科学地收集数据,确保资源的严谨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申仁洪,林欣.重庆市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06):80-84.

[2]金泽勤,李祚山,刘晶.普通教师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和教学效能感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52):10621-10624.

[3]刘在花.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承诺的现状与特点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07):67-72.

[4]徐美贞.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02).

[5]王玲鳳.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9(08):57-60,96.

[6]唐丹.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述评[J].绥化学院学报,2013,33(04):35-39.

[7]李永占.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06):78-82.

[8]班永飞,刘成玉.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2(10):61-66.

[9]王玲凤.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职业倦怠[J].中国特殊教育,2010(01):55-59.

[10]赵娜.武汉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学效能感、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作者:米沙 崔文香

上一篇:医院技术人员需求统计论文下一篇:统计全方位电子化分析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