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格发展自我意识发展

2024-05-18

高中人格发展自我意识发展(通用12篇)

篇1:高中人格发展自我意识发展

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对个体发展产生作用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简而言之就是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意识。自我意识常见的分析法有两种,一种是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另一种是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其中的生理(物质)自我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特征的意识。这就好比说,男生会希望自己长高,生病的人会希望得到健康,以及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会有对外表美的追求。就好比如说我自己就会在正式出门前打扮自己,绝对不会随随便便穿一身不搭配的衣服,再买衣服时也会很注重这一符合自己搭配否,或者我会对自己领域内的东西很注重,有时候不会喜欢别人侵犯到自己的领域内,或者是不喜欢别人触碰自己的所有物。

社会自我,在宏观方面是指个体对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在微观方面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收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我们会喜欢和我们处于同一层面的人一起,但是我们又希望经济水平或政治地位高的人对我们欣赏。

心理自我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这主要表现在自卑或者是自信,或者是追求能力和追求理想。我自己就属于那种数学好,但是英语一塌糊涂的人,所以在以前上高中的时候就会在数学课上很活跃,面对老师提问时,说出答案的时候会很自信;但是在上英语课的时候,老师如果提问到我的时候,说出的答案会很模糊,有很多不确定感。

现实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受环境熏陶铸造,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动的意识。理想自我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会对人类自我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影响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

其中个体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就是在上面所讲的生理自我方面的内容,而心理因素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修养对自我意识有很大的影响。自我评价就是个体对自身状况所做出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通过这种自我评价我们相对应的产生自我意识,从而出现自信,自负或者是自卑的心理。而自我修养

就是个体培养正确对待自己,端正自我态度的过程。通过这种自我修养我们的自我意识会健康发展。

而社会因素对我们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起很大的作用,其中的家庭因素是从我们一出生就开始其作用的,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形成好的自我意识。在我小的时候,我的家教就很严格,父亲从小就要求我要有礼貌,吃饭不能看电视,不可以咬筷子等等,母亲也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让我开始背《三字经》等读物。但是,父母离异还是对我有一定伤害,比如我不太会相信别人,不喜欢和别人近距离相处,过于独立等等。社会因素中还有学校因素,这就是学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还有一些做人或是处事的道理,在这种教授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就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意识,老师要是经常批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就会养成胆小谨慎的个性,甚至会有自卑心理。在同学之间相处中,如果他是很受欢迎的人就会很开朗活泼;反之就会比较孤僻甚至自闭。最后一个社会文化环境就包含很广了,这里面有很多社会因素,比如说中国的孩子会比较谨慎沉稳,;美国孩子会更积极主动;而墨西哥的儿童则更被动忠顺。

自我意识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其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调节这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也导致人格差异的重要原因;自我意识还可以对自己已有的人格品质本身进行认识、评价和调节,主动引导人格向更高目标发展,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自我意识是维持人格发展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因素;人格的发展水平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自我意识水平是人格成熟度的标志。良好的自我意识会促进良好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人成长的过程中,人的自我意识是不断完善的,这就会引导人的人格的自我完善。就好比说,在我们初中阶段我们可能会自卑,但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受社会环境或者是在我们自我学习中得到的知识的影响,我们就会将这种自卑心理渐渐抛弃,从而形成完善的人,就拿我自己来说,在初中时有的时候会对社会甚至自我产生严重的厌恶感,但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阅历的丰富,知识的增长,已经很少会有这种想法的,人的一生不完美的事情会很多,甚至社会也不是光有美好的一面,黑暗也有不少,我们要既看到好的方面也注重不好的一面才是正确的认识。

社会认知是指受到主体的兴趣、需要、动机、价值观等社会因素影响的对人 的知觉。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包括,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以及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一个人的外部特征包括一个人的仪表、表情等可以感官察觉的特性。就像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穿着正装,拿着公文包,我们就会首先认为他可能会是公司白领,要是看到一个人穿着运动装,我们就会认为他是在运动。我个人就经常会这样判断人,要是一个人在微笑或者是面部表情较为欢快,我就会和他谈话;如果那个人面无表情,或者是在投入做事情,我则不会打扰。

对于性格,我则会在

离,那样会很没有安全感。

我个人认为,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有一定的联系。好的自我意识会形成好的社会认知。就好比说,一个儿童,他在很小的时候家庭美满,父母对其比较严格,让他拥有了良好的家教,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学习成绩优异,同学关系相处很好,不论是身高、性格,还是长相、兴趣都不错,那么他会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意识,那么在社会中,他会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来看待失误,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那么他会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认知。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有一定的联系,它们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作用。

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会对人格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会是消极作用。所以说,我们要保持良好积极的自我意识,不断调整改善,并以积极的心态来进行社会认知,从而形成积极的人格,让人格想着好的方向发展。

篇2:高中人格发展自我意识发展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距离过大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逐步分化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最初自我是统一的,“我就是我”。但是后来人发现“我又不是我”,自我出现了矛盾。我们在社会交往中看到,有些人学习成绩好,受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敬重,或者人缘关系好,朋友很多,大家都愿意和他亲近。通过学校教育或阅读文艺作品,也知道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英雄模范人物,于是在自我意识中便产生了“我要像他们一样”,“我要做个好学生”,“我要成为作家”等等观念。这些关于自我的未来的设想也就是理想的自我。理想自我是理想中的自我形象,主要包括自我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自己在别人的心目中的位置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现实的自我,是指个人当前发展所达到的实际的自我状态,即自我在能力、品德、业绩等方面的实际表现。

在进入青春期以后,自我意识显著发展,我们经常将自我与他人,特别是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矛盾就突出出来了,如果发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距离太大,就会感到痛苦和不安,处理不好,可能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实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统一,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即积极的统一和消极的统一。积极的统一是用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理想自我去改正、完善现实的自我,使个性得到升华。

消极的自我意识统一,是降低或放弃正确的理想自我,以达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有些青少年缺乏改变现实自我的勇气,为了解除自我意识的矛盾,强调客观原因,不做主观努力。有的甚至改变现实的自我去符合错误的“理想”自我,与坏人坏事同流合污,做了坏事还心安理得。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统一,是个性的退化,危害极大,应尽力防止。

自主性缺乏或不足自主性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个性成熟的一个标志。没有独立自主性,也就没有责任感,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到了少年期,我们更希望成人不要把我们当作“小孩”看待,处处进行监护,要求听话。这一切都是完全正常的。

但是,也有一些同学的独立自主意识很差,对成人、父母、教师过分地依赖,在没有成人监护的情况下,就害怕发生危险和遭受失败。这些是在心理上长不大的孩子。胆子小,不自信,在学校里难于适应学习的要求,将来在社会上也很难适应复杂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

要使自己逐步成长为具有独立自主人格的人,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

自我菲薄与自我陶醉对自己的能力、性格、体格、容貌等深感不足,叫自我菲薄或自卑。有这种思想情绪的人,常常对自己多有不满,觉得一切都烦人,做什么事都不顺心,周围充满暗淡、沉闷的气氛。不少男孩和女孩都为自己的身材、容貌而感到焦虑不安。有的人试图通过穿着打扮、浓妆艳抹等去取得心理上的平衡,少数人想通过参加团伙,或者采取吸烟、赌博、打架、斗殴等反社会的行为去引起别人的注意和重视。有自我菲薄或自卑感的人,往往性格比较孤僻,不大愿意与他人交往。

克服自我菲薄或自卑感的主要方法,首先是正确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并且接受自我;其次要多创造成功的机会,树立起自信心;此外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等都有助于克服自卑。

与自我菲薄相反的自我陶醉,是有些人过高地评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的结果。这些人妄自尊大,自以为是,孤芳自赏,不求进取。他们也许确实存在某些长处或优点,但由于沾沾自喜,不愿做进一步的努力,长处和优点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沉迷于自我分析自我分析或自我反省是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是正确认识自己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一个人如果对自己过分的关注,即沉湎于自我分析,就有使自己脱离现实、自我孤立的危险。

有些同学在镜子面前消磨很多时间,或者对自己的装束、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等等过分注意,想得太多,就会由于过于敏感而患得患失,疑神疑鬼,引起失眠,形成孤僻、古怪的性格,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精神疾病。这样的同学应多与他人接触,多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运动,使他从狭小的自我中摆脱出来。

极度的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指人在观察事物或考虑问题时,以个人主观图式去对待有关事物,不能设想他人观点、他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一定的程度上,原有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等有助于人更迅速、更正确、更深入地认识事物。但是,如果一切从自己的观点、看法出发,完全不考虑事情的客观性,只要求客观事物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这就是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的同学,自以为自己具有无穷的力量,自己是完全正确的、无所不能的、完全有能力按照自己的设想来改造社会和世界,使之达到理想的境界。这种想要使别人乃至整个社会适应于自己的观点,而不考虑他人的意见、观点、态度、利益等的自我中心状态,其认识的根源是过高地评价自己,把个人的观点、利益等摆在不适当的地位。显然,这是自我意识与客观实际发生偏离的一种表现。

篇3:高中人格发展自我意识发展

1 淡“名”重“师”, 追求发展

名师培养是一个长期积淀、内外因共同作用的过程。名师是在漫长的教育教学生涯中被社会赋予的称号, 它能促进优秀教师有方向、有目标、有路径地成长;激励广大教师提升个人愿景, 有更高的理想, 在追求理想的教育实践中, 脚踏实地, 倾心育才, 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个过程启示我们, 不能把出名作为教师职业的最终目标。成为名师意味着责任更大, 任务更重, 付出更多。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名师’的关键是‘师’, 不能以‘名’作为高悬的追求目标。”“名”是社会的认同, 学子的崇敬, 教育的骄傲;“师”则是滋兰惠树, 恩泽莘莘学子。一名教师如果看重名师的“名”, 心理就会失衡, 就会忽视肩负的重任。名师要淡“名”重“师”, 追求发展。要有所发展, 就要不断认识自我, 使自己具有发展力, 通过发展来实现自身价值, 通过自身发展影响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具备发展力的名师将具备更强的职业竞争力和教育感染力。发展的动力是更加热爱教育事业, 不断从中体会教育的创造力。追求发展, 首先, 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教学能力、管理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层次, 使自己更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其次, 要吸收各种新鲜元素, 并且使其为己所用, 利用其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最后, 要树立终身学习观。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家, 他们都是以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 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 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

2 坚持实践, 挖掘潜能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克指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培养学生也应如此。经过培养成为名师的教师更应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使名师的作用最大化。名师教育观念的树立、教育精神的养成、教学方法的创立、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学个性的张扬、教学业绩的彰显等, 都是在教育实践中, 尤其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与教师团队的协作中完成的。教师成名后, 只有扎根教育实践, 才能有效回顾自己的教育行为, 掂量自己的德、才、识、能, 清楚自己为师的优势与不足, 发现自己的潜质, 对自己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调整。在反思性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名师将面对真正的自己, 寻求真实的发展空间, 获得真实的自我更新, 不断展现、生成更大的生命力。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7岁开始在乡村小学做教师, 潜心教育实践和探索。他在29岁辞掉教育局长职务, 谢绝到城市学校任教的邀请, 默默守望乡村教育, 苦心实践24年, 终于写成《给老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力作, 这些著作至今仍然被誉为“教育学的活教材”。无数事实证明, 教育教学实践永远是名师生存与发展的沃土, 离开或失去这片沃土, 教育生命就成为无本之源, 教育生命之树将会枯竭。苏霍姆林斯基被世人公认为教育家, 他的教育理论被大家认同、赞扬、应用, 就是由于他一直在教育教学第一线, 他说的话语、举的例子饱含着教育生命的活水, 因而感人, 因而有效。名师在为人、为师、为学方面均有相当的潜质, 如果在他们出名时就固步自封, 脱离教育教学工作, 这对教育事业及其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大损失。所以, 名师要有强于一般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要有强于一般教师的执着追求。在教学中不断寻找喷射教育智慧的源泉, 使教育教学技能更加过硬, 使育人质量更高。要不断地向自己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 寻找推动自己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竭动力, 给自己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欢乐, 这样, 名师教育生命的潜质才能激发出来。

3 抵御诱惑, 名副其实

有人曾说:“名师是一面旗, 名师这面大旗一竖起来, 四面八方的学子就会慕名而来, 聚集其麾下;名师是一盏灯, 这盏灯会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 走向成功的彼岸;名师是一座桥, 这座桥是连接奋斗与成功的必经之途, 是由名师们的奉献精神和无私胸怀凝聚而成的。”由此看来, 名师的人格、学术水平、文化修养、职业身份等因素会对学生、教师、社会中的一些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成名也有副作用, 比如过多的头衔, 太大的名气, 过多的社会兼职等可能会影响名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突破自我的自觉意识, 从而使其名不副实;又比如过分恋官, 就可能多一个平庸的校长, 而少一个未来的教育家。因此, 名师更应严以律己, 使自己身上的正能量无限释放, 始终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著名教授叶澜曾说:“在当今的中国, 教师完全可能成为富有时代精神和创造活力的人, 教师若把“人的培育”而不是把“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那么, 他的工作就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 成为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竭动力, 自己的生命和才智也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更新和发展。”名师在教育事业中, 要凭着坚韧的毅力, 不断追求成长, 抵御各种名利的诱惑, 最终成为教育理论的建设者, 教育事业的探索者, 教育实践的改革者, 教育发展的引领者。只有这样, 才是名副其实的名师, 才是广大教师学习的楷模。

名师之“名”, 由名师对生命的热爱、对事业的钟爱、对学生的师爱所铸就。名师只有执着追求教师这一职业的真正价值, 安心于教育实践, 不断增长才情, 补充为“师”的能量, 增长为“师”的优势, 才能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蒉

摘要:名师不应该止步于教育生涯的某一阶段, 而应抵御各种名利的诱惑, 追求再成长, 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篇4:凸现自我发展 培养自主意识

一、“这堂课我想学到些什么?”——自定目标意识的培养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而“目标”这一词语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将“今天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改成“这堂课我想学到些什么”。例如,在教学《万以内进位加法》时,揭示课题后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学到些什么?”短暂思考后,有学生说:“我想学会怎样计算万以内进位加法”,也有学生说:“我想学会在进位时要注意些什么”,还有一个学生说,“我想知道今天学的万以内进位加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进位加法有什么不同。”其实这些就是本课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简单小结,强调“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自信心。

当然,对二年级学生要求通过看课题说出今天要学到什么,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和培养的过程,特别是刚开始时,教师要在“怎样读通顺课题”、“如何从课题中找到学习重点”、“怎样根据课题寻找前后知识的联系”等方面进行指导,长期坚持训练,学生看课题定目标的能力自然会得到形成与提高。

二、“我会自己看书学习!”——自能学习意识的培养

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数学课本,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前提。但有人认为,二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跟不上自学课本的要求。其实,二年级数学课本图文并茂,文字不多,自学难度并不大,只要指导得法,让其自学课本还是可行的。在实践中,我们坚持“分期要求,堂堂训练,层层推进”的原则,由扶到放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第一学期上半学期,由学生跟着老师一起阅读课文,边读边引导学生找出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下半学期则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同时简单说明意思;第二学期开始,学生已逐步形成了自己阅读课本的习惯。

在指导学生自己看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帮助学生养成“提笔看书”的习惯,要培养他们边看、边想、边画的自学能力,特别是课本中可以填的内容要填起来,重点的、关键性的结论要画下来,自己不懂的问题要记下来;第二,要注意教师的导向和点拨作用,我们认为教师要“导三时”(揭题定标时、自学讨论时、总结深化时),同时要“点四处”(新旧知识联结之处、新知重难点之处、共性错误之处、意见不统一之处),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真实有效。

三、“我能讲给别人听!”——自动合作意识的培养

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接受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学生自学课本以后,有的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新知,还有的学生似懂非懂。这时,我们便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学习,每个同学都可以自由发表见解,相互启迪。为了避免懂的学生当演讲者,不懂的学生当听众的现象,我们要求懂的学生讲完后,其他学生再讲一下自己的收获。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同时在向别人讲解时,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也得到了强化。

如果是大部分学生都有困难,只有少部分学生理解的问题,我便组织学生来竞选当老师,以生教生。有幸被请上讲台的学生,使出浑身解数,或画图、或演示、或板书,讲得头头是道,而听的学生则专心致志,听得津津有味。如果讲的学生偶尔发现了错误,下面的学生可以毫不留情地指出,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中,学生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我还有不同想法!”——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5:唤醒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

学校管理者对于学校的管理首先是思想的引领,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短时间内要改变一个成人的思想,比登天还难。理念不转变,导致了执行力大打折扣,教育教学难以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这恐怕也是很多学校管理者最为苦恼的地方。不少学校管理者为了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但收效甚微,原因何在?我认为,要改变一个教师的思想,最关键的不是向教师传递思想,而是引领教师自己去思考、去实践,让他们实现自我成长。

要引领教师自己去思考,最核心的就是要唤醒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如果没有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的唤醒,不激起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内在需要,教师就会停留在教育模式或操作方法的经验层面上,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惯性,在简单的经验中慢慢磨灭教育激情,教师的职业倦怠就会随之而来。这种缺乏自我发展意识的教师很难体悟如此复杂、富有人性和灵性的教育事业的魅力,自然而然就会影响教师生命发展的深度。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最基本的就是要做教师的引领者,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使教师生命发展拥有不竭的内动力。

要唤醒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就要引领教师做一个阅读者。读书是转变教师思想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最好的途径之一。为了促进教师阅读,不少学校出台了相关规定,比如一个学期至少要读12本书,每一本书至少要写3000字的读书体会,每本书的读书体会在什么时间内上交。看起来很完美,可是,到了教师层面,老师们却把这些当成了学校领导布置的工作。本来就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教师觉得读书就是一种负担,强按牛头怎么会喝水?为了完成检查,大家无外乎就是在网络上复制粘贴,很少有人进行深入的阅读。试想,这样的读书要求怎么可能促进人的发展?这不但让教师怨声载道,而且培养了教师敷衍了事的行为文化,对于学校文化而言,其实是非常有害的!

要唤醒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就要引领教师做一个博学多闻者、实践者。如果说,阅读决定了思想的深度,那么一个人的见识与实践则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高度。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时代之绝响。任何一种教育理念,只有见多识广之后,通过教师的实践的打磨,才能彰显教育理念的价值。所以,要转变教师的理念,就得要求教师走出去,向其他老师取经,汲取其他学校的一些成功经验,以学习为目的,以问题为中心,以观察、调查研究为方法,以实践为突破口,以此唤醒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

篇6: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典型的分化、矛盾和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大学生能以更为客观的眼光和更清晰的标准不断观察自己,更主动细致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着更为复杂的自我沉思、自我反省等内心认识活动,并更理智地进行自我控制,同时带来诸如喜悦、激动、焦虑、失望等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识的迫切性、主动性、自觉性,与大学生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对自身责任的认识有关。大学和中学相比,带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性,随着社会的各种媒介对当前社会形势的介绍以及大学生深入社区和农村进行服务咨询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的开展,大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特点以及素质要求有了清晰的认识。大学生也明确意识到,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校做好提前准备,这使大学生迫切要求进一步认识自我,找出自己现状与将来职业要求的差距,这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也是大学生胜任未来社会角色的必然要求。

篇7: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一)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小学生的自我概念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的。比如,在回答“我是谁”这样的问题时,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提到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身体特征、活动特征等方面。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试图根据品质、人际关系、动机等特点来描述自己。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它是对个人的和才能的简单抽象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复杂化,并逐渐形成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等不同的层次。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第二,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第三,小学生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但是,直到小学高年级,能进行抽象性评价(如我认为一个好学生应该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等)和内心世界的评价(如表里如

一、谦虚、热情、诚实等)的学生仍然不多。

第四,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第五,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三)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发生于学前期约四岁左右,在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总趋势比较一致。小学生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小学生理性认识的增加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逐步深刻。

篇8:高中人格发展自我意识发展

一、同伴交往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概念是自我认识中的组成部分, 是自己对个人本身的一种印象的感受, 这其中就包括了个人的性格、态度、身体能力以及思想等各方面的内容的认识, 它是由众多的价值标准、信念信仰以及态度等标杆所构成的认知结构。自我概念将个人的所有个性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包括习惯、思想、能力和观念以及情感态度等, 并将这些运用在一切的行为经验中, 这些概念形成于社会交往中, 一开始的表现便是同伴之间的交往。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 就是幼儿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进行消化与理解, 逐渐认识、了解自己, 并使自我概念进一步形成与发展。根据国外著名的心理学家库利和米德所提出的“镜我理论”, 我们可以得知, 幼儿通过自己相应的行为镜像而形成“镜像自我”, 从而实现自我概念的形成。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将幼儿比作了一面镜子, 然后用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表情以及评价来给自己定位, 形成一定的自我界定自我概念。但是实际情况中, 不是所有人的评价都能相同的影响着幼儿的, 那些能够影响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 并对幼儿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那些人就被称为“重要他人”。在幼儿成长的不同时期发展的不同阶段, 扮演幼儿成长途中的“重要他人”角色的人也在随时变化着。一般来说, 学前时期重要他人是家长;小学时期的重要他人是教师, 教师在这个时候起到的作用就开始超越了家长。而到了中学阶段, 同伴的作用开始凸现出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幼儿越来越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增加的, 通过了解外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界定以及自身的体验从而形成自己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自我概念。对于幼儿来说, 同伴的态度与看法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在乎, 发挥着比父母和教师更大的价值作用。当幼儿的行为得不到家长和教师的关注时, 幼儿就会对自我产生怀疑, 并且会缺乏认同感。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接触社会这个大家庭并进一步了解这个大家庭, 知道自己在这个家庭中扮演着一种什么样的角色, 对社会架构有自己的认知。另外, 同伴交往也减少了幼儿有可能因为缺少同伴之间的交往与沟通造成的自卑感、被拒绝等不好的影响。

二、同伴交往影响着幼儿的自尊的形成与发展

自尊是自我意识体验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直接影响着幼儿自我体验的形成与发展。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 大多数时间都是和同伴待在一起的, 因而同伴对于幼儿成长中的自尊的成长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对于一些心理比较敏感的幼儿来说, 同伴交往对于幼儿自我体验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幼儿自尊的发展, 而同伴交往又受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的亲密程度两个方面影响着。通过研究发现, 一般自尊心较强的幼儿就是那些与小朋友关系较为密切, 同伴关系比较和谐、相互满意程度、接受程度高的幼儿。

幼儿的成长过程中, 同伴交往对其自我体验的发展, 即幼儿自尊的成长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在:第一, 密切和谐的同伴交往关系有利于幼儿之间相互合作与配合的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 从而减轻当今社会生活压力给幼儿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 由于同伴之间的交往都是选择有一定共同点的同伴作为交往对象的, 这便有利于他们建立统一的认识观与世界观、价值观, 从而使得幼儿的自尊等自我体验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第三, 由于在交往过程中, 相互的满意程度与接收程度、喜欢程度都是很高的, 所以幼儿的自我成就感与归属感就有很大的增强, 这就有利于幼儿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与提升。然而, 幼儿间的同伴交往与自我体验、自尊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着的, 具体表现就是遭到同伴拒绝的幼儿通常就是自尊水平不怎么高的幼儿。

三、同伴交往促进幼儿的自我控制的形成与发展

幼儿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其自身的各方面素质也在逐渐提高, 同伴交往的对象也越来越丰富, 同伴交往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也越来越大。自我控制是指自己在目的不能顺利实现的情况下, 对自我行为的抑制或是控制乃至改变行为发生的一种能力, 而幼儿一开始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 还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只能受着欲望冲动的支配, 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 一般都不能长时间地从事一件事情。等到稍大长到三、四岁以后, 幼儿开始进入幼儿园, 通过和小朋友的接触和交往, 幼儿会慢慢地形成对自我的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认可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控制自己的一些行为的做法是有价值的。比如, 幼儿根据这一道德要求, 意识到控制住一些冲动的行为, 对所遇到的不好的难题不进行攻击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因此, 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往能逐渐实现对自身价值的内化, 最终促进自我控制的发展。而幼儿自我控制技能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社会中的交往来获取, 通过在与他人、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过程中, 观察他人的行为并进行模仿来实现控制自我行为。同伴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平等的交往, 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通过不断地与同伴进行交往, 给幼儿提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机会, 促进幼儿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种影响也会随之扩大。4—5岁的幼儿是获得有效交往技巧的关键期, 幼儿的同伴交往的质量高低, 也会影响着幼儿自我控制的形成与进一步发展, 因此, 良好的同伴交往不仅能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形成, 还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 同伴交往在幼儿成长时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加强幼儿中的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而自我意识作为幼儿独立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助于幼儿逐步走向成熟。但是, 这是相对漫长的过程, 家长和教师都不可操之过急。通过分析同伴交往与幼儿园自我意识的发展, 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幼儿成长时期同伴交往对于幼儿自我概念、自尊以及自我控制所起的重要作用, 而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 其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摘要:同伴交往在幼儿成长时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加强幼儿中的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自我意识作为幼儿独立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助于幼儿逐步走向成熟。通过研究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情况, 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幼儿的发展特点, 从而正确引导幼儿的成长。本文将从幼儿的自我概念、自尊以及自我控制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进而指出同伴交往对幼儿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关键词:同伴交往,幼儿,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高军.同伴交往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6 (S1) :163.

[2]肖霞.幼儿同伴交往活动中自我表露的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 :41-43.

[3]任春红, 刘丽, 毕嵘.乌鲁木齐市3~6岁民汉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的比较研究[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 (4) :93-97.

[4]桑标, 徐轶丽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其日常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4) :14-15.

篇9:高中人格发展自我意识发展

关键词:自主意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对生活充满好奇,渴望介入生活,渴望自己的才干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渴望自己获得成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下面就日常的班主任工作谈谈这方面的感触。

一、参与制订班规,激发自主意识

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是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前一种能力是工作能力,后一种能力是自我约束的能力。

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具体谈到自治的四点好处:“第一,学生自治可作为修身伦理的实验。第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第三,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第四,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发展。”因此我在刚接手新班级时,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以法治班的做法。具体操作如下:

1.明确班规的意义

先向学生讲述班规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区别,它具有可操作性、互制性、灵活性。

2.全体学生参与制订班规

让每个人都成为“立法者”,征集“金点子”,然后确定班规,使学生觉得这不是老师在管自己,而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

3.强调班规面前人人平等,充分发挥班规的作用

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民主参与,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行起来效果还不错,学生也没有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

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坚持自我管理

许多人说班级难以管理,其原因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缺乏主人翁意识。若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作为班级主人应有的责任,都能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情形就大不一样了。要想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让学生全体参与,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集体自我管理机构,体现管理的主体性。

1.组建责任心强的常务班委

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老师不必事事躬亲,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工作胆大的班干部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是班集体的核心,是凝聚班集体的纽带,有了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班级管理就成功了一半。具体做法如下:

采取学生民主选举班委会,班委会民主选举班长的做法,由班长组织班委会,制订班干部工作的责任目标和职权范围,向全班同学公布,由全班同学讨论通过。班干部在开展工作中,由全班同学负责监督和评价,班中的一切日常管理,全部由班干部负责。而此时,班主任是不插手的,只作为班干部的坚强后盾。

2.轮流执政的值日班长

一个班级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班干部队伍,可这个组织不能是静止不变的,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当干部的锻炼机会。

值周班长是经民主推选产生的临时班长,每五位同学一组自由结合,组成一届,负责本周班级的日常事务。其中一位同学总负责,其余四位学生分工负责。这种形式为每一个同学提供了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和条件,锻炼了每位同学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主人翁意识。

3.灵活多样的自治小组

班级除常务班委,还有“轮流执政”小组,形成了一个有层次的管理网络。而要建设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的班级自我管理机构,就必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和建立多样化的自主自治小组,如学习督导组、纪律监察组、卫生监督组等小组。这些小组吸收了全体学生参加,且每个小组各不相同,每位学生有自由選择的权利,从而使全班同学人人有责任、个个担担子。每个学生既是管理者、参与者,又是被管理者、合作者,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管理与被管理的相结合,提高了每一个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度,使他们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他们不仅能管理别人而且能自觉地管理自己。这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管理的手段,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信任感,提高了班级的工作效率。

三、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实现自我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集体若没有丰富的集体活动,就必然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这将有碍于班集体的健康发展。”要想让班集体充满生机活力,最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况且中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希望通过展现自身的能力和才华,获得认可与成功。如何引导使他们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是班级工作的重点。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国内外大事,开展相应的演讲赛、辩论赛、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各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健康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工作的参与者、主持者和班级的主人。

长期以来,班主任给人的普遍印象是起早摸黑、事必躬亲、苦口婆心、终日琐事缠身、疲惫不堪,究其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把原本属于他们的事代劳了,剥夺了学生经历磨练的机会。要摆脱这种局面,班主任应改变观念,转换自己的角色,淡化“管理者”意识,敢于让学生摸索,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班级凝聚力,而且学生也获得了班级管理主人的积极体验,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学会自我管理。

篇10: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自我意识 发展 策略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健康程度等)、心理特征(如气质类型、性格特点、能力水平、爱好特长等)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如自己的人际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从结构上来说,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个部分构成。自我意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都是自我意识出了问题。由于大学生对自己认识不清晰、不准确,不能正确对待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而导致自卑、自负、与社会作对等心理问题出现。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从自我意识的结构出发,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主体自身状况及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三个方面。所谓的自我观察,就是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观察的对象,自己观察自己,即如古人所说的,人要“吾日三省吾身”;而自我分析是个体把从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中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做出判断,形成自我评价。

要想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首先自我观察要全面,对所有属于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和社会关系都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其次,自我分析要科学,对自己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要总结概括,并作出科学的分析;最后,自我评价要适当、正确,既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能看低自己。

(一)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我观察不够全面,尤其是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观察得不够。让这样的学生描述自己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答案:“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特长,”“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 “我不知道我在同学中的地位如何”等等。

2、自我分析不科学,有一部分学生只总结自己的优点,忽略了缺点,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只总结自己的缺点,忽略了自己的优点。常见的说法是:“这件事情没做好,全怨他们几个,要是我自己做,肯定能成功。”“这件事情没做好,责任全在我,我没有能力。”

3、自我评价不恰当,突出表现为两个极端,即或者过高估计自己,或者过低评价自己。常见的答案有:“老师,这件事情别交给我,我什么都做不好。”“凭我的水平,干啥都没问题。”

(二)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策略

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就不会产生适度的自我体验,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要采取有效的策略,促进大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

1、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观察。有一个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就是让学生每天睡觉前回顾自己一天的经历,并回答几个问题:“我今天都做了什么事情?我是怎么表现的?同学们支持我的做法吗?”„„经常坚持去做,学生就可以学会全面地观察自己。

2、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分析。教育者可以就学生的某一具体表现给学生做分析示范,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分析自己。

3、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具体方法有:(1)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调整自我评价。

(2)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3)通过自己的活动成果和表现来认识

自己,评价自己。

二、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体验程度

所谓的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我认识的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如果客观的我满足了主观的我的需要就会产生肯定的自我体验,否则就会产生否定的自我体验。自我体验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自尊感、自信感、成功感和自卑感等。所谓的自尊感,也称自尊心,是指人们希望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声誉、获得良好的评价等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感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进行判断时而产生的自我体验;成功感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获得成就时产生的自我体验;而自卑感是个体过低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时的自我体验。

(一)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自我体验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尊感过强。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对独生子女的教养中,每一个父母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有了进步及时表扬,有了缺点不忍心批评,使孩子误以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最好的,没人可比。而到了人才岌岌的大学校园以后,自己原来的优势显现不出来了,优越感没有了,不分析原因,又不愿意服输,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争强好胜,甚至怨恨他人。

2、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由于对自己评价过低、经常遭遇挫折、容貌欠佳、智能相对落后、家长专制、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家庭不完整等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放弃追求,自怨、自怜、自卑。

3、体验不到成功。由于不能恰当地评价自己,大学生给自己设定的抱负水平过高,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不能让自己满意,所以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

(二)增强大学生自我体验程度的策略

1、指导学生体验真正的自尊感。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有五个层次,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教育要促使学生在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这样人才能不断前进,最后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人只有在产生了自尊的需要,而且自尊的需要得到了满足的情况下才能体验到自尊感。但是,教育者在促使学生产生自尊需要、体验自尊感的时候,要让学生知道,只有当自己的能力、品行、人格特点等被群体所认可时,他才能在群体中获得一定的地位、良好的声誉和评价,才能体验到真正的自尊,而因为偶然的成功或自以为是所带来的沾沾自喜不是自尊感。

2、指导学生增强自信,走出自卑。首先,教育者在学生稍有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其次,教育者要教学生学会赏识自己,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培养自信心;最后,教育这者要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价值是通过人的学识、品行、能力、人格魅力等内在的、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提高的素质中体现出来的,而不是通过自己无法改变的相貌、出身等来体现的。

3、指导学生合理定位自己的抱负水平。每个人对自己都抱有一定的期望,期望过高或期望过低都不会让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会逐渐让人丧失自信,放弃追求。合理的抱负水平是建立在恰当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的,所以,只要学生能恰当地评价自己,就能给自己确定合理的抱负水平。

三、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自我监控是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自觉而有目的的监督和控制,主要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所谓的自我检查,是个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的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以保证活动的预定目的与计划逐步得以实现;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实行监督,有人把它比作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法

庭”;而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

(一)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自我监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善于进行自我检查。主要表现为在行动时,随心所欲,走一步算一步,最后能取得什么结果就算什么结果,不是按照计划去调整行为,而是根据行为的结果来修改计划。

2、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监督。主要表现为社会道德准则没有内化为个人的品德,没有内在的行为准则,离开了外界的监督,就不能产生自觉的意志行动。

3、自我控制能力弱。主要表现为行为受他人和外界环境所左右,不能自觉发动应有的行为,不能主动控制不合时宜的行为。

(二)培养大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措施

1、指导学生善于自我检查。行动之前要确立目标,并根据现有的条件制定合理的行动计划。一般来说,如果不是遇到意外的、无法克服的困难,行动应该按照预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行动的进程中,要不断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一但发现行动偏离了计划,要及时调整行动。

2、指导学生有效进行自我监督。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领会社会道德准则、规范的实质,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的品德,确立个人内在的行为准则,以此来监督自己的行为。

篇11:高中人格发展自我意识发展

口王声平

(摘要]文章主要从家庭的教育观念、文化环境、教育期望以及教育方式等四个方面,初步探析了家庭教育中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

【关键词]家庭儿童

篇12:高中人格发展自我意识发展

学校:公平中学学号:201132008059姓名:吴君填

摘 要:本文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就初中生早恋的问题,针对具体的教育情境,分析了中学生早恋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在中学教育中处理早恋问题的若干方法。

关键词: 早恋自我意识校园恋情性成熟自我概念自尊

中学时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随着花季、青春期的到来,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产生,尤其是早恋现象。已经成为学校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早恋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深深的困扰着老师和家长。如何面对早恋,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学校、老师、家长三方面要紧密结合在一起,正确看待并处理学生早恋,帮助学生扫清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

一、学生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一种认识、情感和意向。自我意识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自我是由知、情、意三方面统一构成的高级反映形式。“知”即自我认识,主要指自我概念;“情”指的是自我的情绪体验,主要包括自尊;“意”指的是自我控制和调节。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制约:社会文化环境、家庭、他人的评价、生理上的原因、参照体(中学生群体)。而在青少年时期,即10~20岁左右,是人生自我意识明显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人的自我意识会发生突变。产生这种突变的原因突出地体现在生理变化和由于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的变化。生理原因主要就是身高体重的增长和性成熟。因此性成熟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校园恋情原因

当今时代,电影、网络、书刊、杂志等各种媒介发展迅速,其中包含了不少色情内容,对“中学校园恋情”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是其人生早期的社会化阶段。在这个阶段。未成年人性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都不成熟,其突出表现为:一是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大部分以模仿或盲从的形式接受外来环境的影响,即未成年人易受环境诱导;二是对新奇的东西感受特别强烈。社会学家认为,对人生早期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大众媒介。一些网站上的色情内容和淫秽出版物往往诱导未成年人早恋,贻误未成年人学业。在校中学生早恋由来已久,但近几年来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媒介色情的影响。不少在校中学生。由于长期对媒介色情的耳濡目染,产生了强烈的感受爱情体验的欲望,一有机会便会将这种欲望发泄出来。产生早恋。早恋的后果不言而喻。据调查一般中学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早恋现象,尽管中学生早恋者是少数,早恋者的比率还是令人吃惊的。有的学校早恋者占10%左右,个别职业中学高达40%。

首先。现在的中学生一般都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的宠爱,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潜在的自我意识也影响到了孩子的恋爱观甚至对待性的态度,心中少了一份胆怯,多了一份妄为,少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散漫。

其次,少男少女的中学生,正处于花季的年龄,他们的成熟期比过去提前,性生理、性心理也在萌动,他们“像雾像雨又像风”,有特别的心理态势。特别的情感欲望,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成熟等生理的急剧变化,必然伴随着心理的相应变化。他们对异性充满着神秘感,强烈的好奇心迫使他们总想搞清楚自

己与异性的不同之处。同时,他们在与异性交往中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产生性的渴望。

再次,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理智尚未能充分发展,还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感,而此时又是学习的黄金时代,学习任务重,各方面压力大,使之易陷入情感中寻求对现实的逃避。

三、性成熟对自我概念的发展的影响

自我概念主要指的是对我是谁,我有什么样的性情、态度及价值观的认识。在青少年期,自我概念的发展突出体现在对自我的发现和对自我形象的关注。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烦恼,首先可能遭遇的便是青春期身体成长带来的一些烦恼,然后还有生理成长引发的心理成长,个体的心态、认识、观念和态度都会有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有时会让人很困惑、有疑虑并且不适应:“我怎么了?”“我还是原来的我吗?”“我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在这一时期,一般正常的青春期身体发育都会给个体带来心理震荡。身体发育成熟的早晚更会对男孩和女孩们造成心理冲击。

1、身体早熟的女孩、男孩比同龄人具有更积极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否积极,会对我们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自我概念积极的人,他们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是什么,并且会尽量扬长避短。他们喜欢现在的自己,不论是外貌、性格等任何方面。他们不会仅仅因为听了别人的评论,就轻易改变自我概念。他们爱自己也爱别人,所以很快乐、很自信。随着多数女孩都进入急速发育期,早熟者比较成熟的女性体态常常会引起女伴们的羡慕和男孩们的注目,从而在群体中的威望转向上升。这使她们有良好的、积极的自我概念。这无疑有助于其心理的成长。

2、身体晚熟的男孩易成为自我概念消极的人。

自我概念消极的人,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总是看到自己不如意的地方,或者总是觉得别人比自己好,所以经常很自卑或者经常嫉妒别人。他们不爱自己也不爱别人,每天都不高兴的,总是在抱怨:“老天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平。”

身体晚熟的男孩,在同伴及异性面前易产生自卑。运动方面难与大个子匹敌,成绩不出众,也易受人忽视。为了引人注意,他们通常会做些补偿性的行动。有些行动甚至是无意义的和不值得的,甚至是有损于人的。如果不能从学业上获得成就感,往往不够自信。这些都不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四、性成熟对自我体验的影响

自我体验中主要包括自尊。自尊指的是自我所做出的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及由这种判断所引起的情感。罗森伯格(Rosemberg,1979)指出,“具有较高自尊的人对自己有着充分的认同,他也会承认自己的缺点,不过他会尽力地予以克服”。较高的自尊意味着对自我有一个客观的判断,对自我持接受的态度。自尊对自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是自我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方面。这是因为对自我的价值评价或称自我价值感影响着个体的情绪体验、行为表现及长期的心理适应。这种影响可以称之为自我预言的实现,即一旦个体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管这种判断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自我就会向着这个预言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导致预言的实现。

根据心理学研究者哈特(Harter,1982,1986)的研究,把自尊分为三大结构,学习自尊、社会自尊、身体自尊。其中身体自尊分为运动能力自尊和体貌自尊。在各个年龄段,自我对自己体貌的评价与总体自尊都有较高的相关,即体貌对自我满意度在各个年龄段都有较高的影响。

在青少年时期,由于自我评价不全面,容易使他们产生自我菲薄或自卑。不少青少年都为自己的身材、容貌而感到焦虑不安。男孩子身材不高、发育不良,女孩子身体过于肥胖,男女青少年脸上出现小疖子和粉刺等,都是青少年产生自卑感的原因。美国20世纪初著名的心理学家马尔兹曾指出:青少年对外表所产生的烦恼,其心理障碍大都是在脑子里存在着一种“幻想式的丑陋”。根据他对美国中学生的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约有90%的人对自己的外表有所不满。这说明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外貌的“期望值”较高。特别是一部分青少年,总以一种极度挑剔的目光来审视自己的外貌,把自己身上的一点丑无限地夸大。此外,实践也告诉我们,如果对自己相貌过于挑剔,也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暗示及自我评价。

克服自我菲薄或自卑感的主要方法,首先是帮助他们正确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并且接受自我;其次要多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树立起自信心;此外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有利于社会的学习和活动中去。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自尊的层级结构中又出现亲密朋友、异性吸引力、工作能力等新的维度。生理上的发育,使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在长大,意识到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的重要性,他们便自觉不自觉地刻意打扮起来,给别人一个美好形象,通过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化妆美容等形式来设计和表现自己,尽可能地引起同性的羡慕和吸引异性的注意。

五、性成熟对自我调节和控制的影响

青少年期的生理变化,使得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在急剧变化。关心自己身体特征和容貌,强烈关注周围的人对自己如何评价。这是身体的、心理的、社会交往的过渡期,意味着从儿童向成人,从被保护的依存者向自立的存在者的过渡。进入青春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有显著的增强。特别在高中后期的大学阶段,诸如谨慎、宽容、忍耐等特征都有明显的发展。生活和学习等方面更富有独立性和计划性。认识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表现出高昂的自我意识。

其一,他们能够反省和自责。能够根据自我分析,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给自己提出计划来完善自己。如做任何工作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做事有始有终等。自控能力在不断地增强。

其二,思考问题更具论理性。遇到问题要寻根究底,有强烈的讨论自己思想和确定自己理念的欲望。

但是由于他们缺乏实际经验,所以未免判断会陷入较主观的论理之中;由于他们情感比较丰富,带有的感情色彩比较多,所以容易产生过激行为;由于他们的理想和理论有缺乏现实的倾向,因此,它可能是抽象的,纯理论的。所以,教师和家长,应根据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这一特点,既不能过多干预他们,影响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发展,也不能放任,而是当他们遇到问题迷惑不解或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和安慰和指导。

概括起来说,随着个体跨入青春期,其生理、认知、情绪等方面都发生着急剧变化,如性的成熟、逻辑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感受性的提高,他们开始把关注的重点转向自身,开始关心自己的形象,去发现、体验自己的内心世界。该阶段是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个体逐步确立自己的心理物质,包括智力、人格、态度、信念、理想和行为等的统合。随着自我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进行自我评价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并带有强烈的社会化比较倾向。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从而获得比较明确的自我评价。这是促使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性成熟是一个极其关键的影响原因。

参考文献目录

1.《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桑标,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2.《高中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刁致力等,开明出版社,2000年。

3.《中学生心态探版社,1999年。

4.《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秘》,曾梓良,当代世界出育C证培训资料》

5.《关于成长青春心灵自助手册》,叶斌,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6.《中学生成长导航 初中一年级学生用书》,申继亮、方晓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7.《心情工作室》,曾强、金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8.《学校心理辅导》,刘华山,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上一篇:四年级语文海上日出下一篇:立秋开始时间,立秋从什么时候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