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论文

2024-05-09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论文(通用8篇)

篇1: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论文

作者:本报记者 张翼 《 光明日报 》( 01月02日 ? 01 版)

本报北京1月1日电(记者张翼)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2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0.1%,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微高于临界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1%,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第一文库网计师赵庆河在解读数据时指出,月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一落一升,表明制造业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仍然面临较大的困难和压力,非制造业中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强,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仍在稳步推进。

“制造业PMI略有回落,微高于临界点,表明我国制造业保持着稳定运行的.基本态势,但增长动力仍显不足。”赵庆河分析,“当前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处于关键阶段,工业品出厂价格继续下滑,相关行业企业投资动力不足,生产和订单受到一定影响。”

同时,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小幅回升,连续2个月回升,表明我国非制造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赵庆河指出,年以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下半年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走势平稳,其中零售、电信、互联网软件、邮政快递等行业表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表明我国服务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

篇2: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论文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为了基层乡镇政府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我乡通过大力推行改厢、改种,加强全程跟踪指导与服务,棉花种植,2010年实现了单产全县最高,棉农增收幅度历年最大。以大口鲶、才鱼、桂花鱼、黄鳝和甲鱼、乌龟为代表的特色水产品养殖成为全市首个绿色养殖乡镇。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加工与经营形势全面飘红,依托产品形象影响极大的带动了乡域形象,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一、当好“指导员”,制定科学规划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农业和农村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在调整中既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又要全面发展一、二、三产业,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这一切,都需要乡镇政府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科学规划,组织实施,指导结构调整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幸福乡党委、政府对这方面工作十分重视。从书记、乡长到一般干部,都把寻求和发现产业项目作为重要的份内工作,并坚持不断。我们选择产业项目的视野较宽,主要是,依据乡情特点、产品市场前景、农民的生产实践、上级的有关产业政策导向、外地的发展经验、有无技术上的先进性等。乡党

委、政府定期对大家在产业项目上的建议进行收集、梳理,然后确定项目范围,继而深入论证。论证方法是开班子会讨论、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听村组干部及村民的想法、进行市场调研等,力求使筛选、论证出的发展项目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我乡的特色水产品养殖,就是根据上级的号召、农民实践经反复论证而产生的产业项目。为把握特色水产品养殖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要求,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与业内人士进行广泛座谈,收集分析市场信息,考察一些大中城市市场,找乡里的水产养殖户和镇外的水产养殖场进行算帐对比,最后才在乡村干部和广大水产养殖户意见统一基础上对以大口鲶、才鱼、桂花鱼、黄鳝和甲鱼、乌龟为代表产业项目给予确定。其它发育出的项目也都是按此种方式而确立的。

二、当好“宣传员”,加大宣传引导

政府职能部门和干部在结构调整中的责任重大,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好政策宣传引导工作,让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到经济结构调整中来,从党的各项政策和工作中得到实惠,使广大农民能充分发挥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这既是农村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农村工作中一条不可违反的原则。但是,农民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主体。农民这个主体在结构调整中既是实施者,也是市场风险承担者,调什么、怎么调的最终决定权应当掌握在农民手中,由农民自己作主,政府职能部门和干部不能搞一刀切、瞎指挥,更不能强迫命令,层层压指标,强迫农民种这个不种那个。这是进行结构调整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对确立的产业项目,乡党委、政府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动员,如召开多层次会议,到示范户参观,带部分农户到外地考察,请领导、专家做报告,印发宣传资料等,使农户对项目的意义、前景、收益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进而激发出参与项目经营的热情,最终使之成为产业经营上的主体。

三、当好“信息员”,帮助农民开拓市场

农民对变化的市场还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导致种植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多,大多数地方缺乏这种条件,不是很重视信息服务,时而发生滞销,造成的农产品积压甚至毁掉的现象,农民利益直接受损。市场信息已成为产品销售好坏的一个最重要因素。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既要从当地资源优势出发,又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要花大力气搞好调查研究,在充分占有信息的基础由搞好市场预测,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市场信息已成为产品销售好坏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当好“信息员”尤为重要,把信息服务作为引导农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发挥政府部门信息灵通的优势,建立起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同时,注重组建本乡镇和村的专业营销队

伍,保证产、供、销各个环节的畅通。

四、做好“服务员”,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

篇3: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论文

1 政府积极引导, 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

近年来, 我市通过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 林业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地发展, 有林地面积达到了15.33万hm2。目前, 全市大部分林地都处于闲置状态。为加快推进林下经济发展, 我市按照以林业产业发展促进林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 要求各县 (市、区) 依据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 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根据林业资源分布、气候以及种养习惯等特点,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 科学选择种养模式, 做到宜养则养, 宜种则种。全市普遍开展了林农复合型经营, 大城、永清、文安、霸州、香河等县 (市、区) 大力发展林菌种植、林禽林畜养殖、林药种植, 永清、香河、安次、广阳、固安积极开展森林旅游观光, 增加了农民群众的收入, 调动了群众用好林地资源的积极性。

2 制定扶持政策, 支持发展林下经济

为确保林下经济取得实效, 我市坚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在资金上予以支持, 在技术上实行跟踪式服务, 多方面为经营户提供资源信息, 帮助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一是拓展资金渠道, 加大扶持力度。将林业、农业等项目资金和资源进行整合并集中使用, 优化资源结构, 从资金、种苗、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对农户给予扶持。二是充分利用基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搞好宣传和技术服务。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等形式, 为农民发展林下经济提供技术保障。三是实施“产企对接”延长产业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方式, 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林下经济产品, 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大城县长芦疃村, 采取“基地+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 建立了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由村街统一规划并无偿提供林地, 由聚梦公司提供优质种苗、提供养殖技术、免费为群众建鹅棚, 并与农户签订产品收购合同, 解除了农户后顾之忧。

3 树立典型示范, 带动发展林下经济

采取分步实施的步骤, 全市各县 (市、区) 均以培育典型, 搞好了示范点建设, 带动了当地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避免盲目发展, 各县 (市、区) 林业部门积极组织林农种植、养殖户到外地参观考察, 学习林下食用菌、药材、牧草、养鸡、养鹅、养羊等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 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通过示范带动、典型引路, 起到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效应。同时, 为增强典型示范效应, 加强舆论宣传造势, 搞好了宣传发动工作。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 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及成功典型进行广泛宣传, 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4 提供技术服务, 科技支撑发展林下经济

在技术服务方面, 全市各级林业部门积极协调林业、农业、科技、畜牧等部门技术人员, 通过开展科技下乡、技术入户等活动, 引进推广良种良法, 建立林下经济产、中、销的技术服务体系, 积极为龙头企业和林下种植、养殖大户和林农合作组织搭建对接平台, 帮助农民解决林下种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抓好培训工作方面, 一是针对种植、养殖等不同方面的内容, 开展分片培训。二是组织专家教授专题讲座,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技术指导。三是利用电台、电视台专题讲座。另外通过赶科技大集、科技下乡等, 发放相关技术资料。大城县结合“农民大培训活动”, 不定期地组织农户进行技术培训, 并多次邀请省市专家为农户开展技术培训讲座, 不断提高农民专业技术和技能水平。

5 今后发展思路与对策

发展林下经济,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选择最为适宜的发展模式, 最大限度地提高林地生产力。

5.1 树立先进典型,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以林下经济示范点建设为抓手, 抓好企业先进典型的宣传, 发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发展林下经济。同时, 采取邀请专家现场授课、组织农户外出参观考察等形式, 提高农民对林下种养业的认识, 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

5.2 坚持因地制宜, 制定科学发展模式

根据当地的有利条件, 以市场为导向, 借助林下经济示范点建设, 加快林下经济基地建设, 推动全市林下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在延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品牌等方面抓好规划, 使之能够朝着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上发展壮大,

5.3 搞好组织培训, 强化科技支撑力度

发展林下经济, 林农最缺乏的是信息和技术。进一步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积极引进发展新品种、新技术, 大胆探索林间种养新模式, 搞好技术培训, 引导林下经济向立体化、产业化发展。

5.4 抓好龙头企业, 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篇4:河北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研究

【关键词】经济结构;产业升级;财政政策

一、河北经济结构现状

1.从需求结构看,投资与消费失衡,投资率偏高,消费量偏低,河北省的资本形成率由1990年的37.3%上升到2012年的57.3%,最终消费率则由同期的57.9%下降到41.7%。长期依赖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大经济的不稳定性,不利于河北省经济良性循环。

2.从城乡区域结构来看,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城乡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存在差距。2013底,河北省城镇化率为48.1%。2013年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02元,收入之比为2.48:1。城乡区域结构不合理不仅关系到内需扩大和发展空间拓展,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3.从要素投入结构看,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大,2012年和河北省煤炭消耗占一次能源消耗的88.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0%,达到2.71亿吨标准煤。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是河北省需要长期面对的重大挑战。

4.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2013年,河北省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5.4%,低于全国46%的平均水平,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第二产业占比为52.1%。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和就业压力,也制约着河北省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二、抓住调结构时机

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河北省2015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仅为6.6%,为全国倒数第五。河北地区生产总值的快速下滑主要来源于中央在大气污染治理背景下对其工业结构的快速、深度调整要求,尤其是对钢铁、水泥、化工、建材四大行业的影响巨大。2009年到2013年,河北省保持了平均10.26%的年增长率,企业运作流畅,利润增加,社会投资回报率高,政府财税收入充盈,就业率提高,居民收入逐步增长,在这种繁荣的形势下,既无调结构的压力,也无提高发展质量的动力,经济的繁荣使人们无暇顾及高耗能高污染的不可持续性,经济结构方面的矛盾逐步积累,只不过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背后隐藏的结构性矛盾没有集中爆发。因此,当下河北省要抓住此次机会,利用好这次经济下行压力对调结构带来的动力,让经济恢复到可持续发展轨道上来。

三、调结构政策建议

1.让消费发力

消费不仅是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增加经济稳定性,消费更是计量个人效用水平的标准,是人民生活水准的最终体现。制约河北消费市场发展有很多因素,其中最根本的还是居民收入问题,河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属于偏低,直接影响了消费需求,使得有消费欲望的中低收入阶层受到限制,高收入阶层生活需求基本满足,又无消费欲望,这样以来平均消费倾向就出现递减。

2.推进城镇化建设

首先城镇化可以有效扩大城市消费群体,增加城市消费;其次城镇化可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由于农村人口逐渐转变成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占有资源量将会增加,有助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市场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河北省要积极的推进城镇化建设。

3.节能减排

一是推进资源税税负上调的税制改革,适度提高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电等资源性产品价位,以刺激各主体对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二是加大对节能减排领域的投入力度,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三是实行节能环保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及节能环保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四是对节能新产品的生产或销售实行优惠税率,同时制定鼓励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

4.产业结构调整

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中就提出了“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产抓特色”,就是要充分发挥河北省产业、区位和特色优势,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格局。“二产抓提升”,就是要促进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活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优势。“三产抓拓展”就是注重产业细化分工中加快拓展,在理念创新、管理创新中加快拓展,从传统服务业提升中加快拓展。

四、结语

河北省要抓住此次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机,以需求结构、城乡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产业结构为调整重点,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开拓出一条具有河北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把稳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同时应该认识到调结构只是为了弥补市场的不足,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告诉我们,政府的调控替代不了市场,只有加快河北省的市场化进程,打破一切行政壁垒,让市场去做好资源配置的工作,简政放权,政府做好公共服务,河北省的经济才能取得长远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文丁.大力推动河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路与举措[J].经济纵横,2012,9.

[2]安体富,任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财税政策研究[J].研究与探索,2011,1.

作者简介:

篇5:乡镇工业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发展乡镇工业要突出抓好工业功能区建设。工业化要求生产的规模化和集中化,不能“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要把工业功能区建设与集镇开发、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认真做好乡镇工业功能区规划、选点和布局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安全环保、信息咨询、信用担保、技能培训、就业介绍等管理服务体系;要以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为目标,借助龙头骨干企业的产业影响力、带动力和辐射力,鼓励引导特色产业向乡镇工业功能区集中,逐步形成产业比较优势,增强乡镇工业功能区的产业集聚度,提高乡镇工业功能区的综合竞争力。特别是扩权试点镇和市重点扶持镇,要把工业功能区建设作为一项硬任务,投入足够的力量,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发展乡镇工业要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业。办乡镇工业不能什么都搞,要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一两项优势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中药材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是我市乡镇工业发展大有可为的战略性产业。各乡镇要依托当地特色农产品等优势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条件,一手抓农民创业,一手抓招商引资,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突出重点上马一些项目,因地制宜建设一片基地,因势利导发展一批企业,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产业优势。

篇6:推进经济结构转型的建议论文

6、2。02个百分点。个人贷款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增强了经济发展活力。从企业贷款类型来看,中小企业贷款呈上升趋势。2011年末,乌海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27。8亿元,比年初增长26。5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0。18个百分点,高于大型企业贷款增速28。65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39。29%,高于上年同期4。33个百分点,在稳健货币政策形势下,中小企业贷款呈高速增长态势。中小企业贷款的快速增长,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确保部分有信用、有市场、有潜力的优质中小企业得到充分信贷支持。

从贷款投向看,加大民生领域贷款投放力度。一是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成为新亮点。2011年,乌海市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全年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18771套,为确保这一惠民政策的实施,辖内金融机构尝试开办了经济适用住房贷款业务。乌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保障性住房贷款余额42万元。二是支持社会弱势群体创业、就业。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6744万元,比年初增加694万元,增长11。47%,微利贷款项目占小额担保贷款余额的85。95%,信贷对微利项目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已成为乌海市金融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有力推动手段。三是涉农信贷持续增长,积极推动“产业化农业”的发展。近年,乌海市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由2005年的1275万元增至2011年的36。29亿元。四是支持节能减排项目发展,优化人居环境。“十一五”以来,乌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限制“两高一资”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准入,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将支持低碳经济作为信贷重点。2011年末,乌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节能减排贷款余额15。98亿元。

从信贷产品种类看,满足了多元化的融资需求。近年来,工行乌海分行在全区工行系统中第一家办理银团贷款包销承诺函、第一家办理无银行信用支持信托理财业务、第一家办理信用证项下卖方融资业务,2011年还先后办理了全行首笔国际信用证开征,首笔“网贷通”、首笔商品融资和首笔股权并购贷款等新融资产品业务。农行乌海分行建立转贴现、融资租赁、信托融资、银行承兑汇票、国际业务、煤炭整合主体等六大项目库,强化重点客户名单制管理。2011年成功办理全区农行首笔2亿元国内信用证业务,成功办理了全区农行首笔电子银行汇票业务,金额100万元,实现了金融产品的创新。2007年,建行就开始尝试从非信贷表外业务来解决大中企业的融资需求,引进信托公司作为第三方收购企业的股权,但不参与企业的实际经营,约定一定的收益,到期企业购回其股权的一种信托理财融资。从2007年至今,建行乌海分行通过信托计划发行,累计为大企业融资30亿元,有力支持了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信贷结构调整的主要矛盾

(一)存与贷的矛盾———资金外流,信贷投放不足,造成存贷结构失衡。由于产业结构限制,部分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乌海市很难寻求到符合信贷准入条件的项目,难以抵制信贷投放的冲动,不得不寻找信贷投放的新途径。2011年末,乌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跨区域投出信贷资金69。72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1。43%,高于同期7。26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3。86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的30。24%,高于同期8。84个百分点。而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出于规避风险和选择优质客户的考虑,对资金配置偏向于经济发达地区。邮储银行在改革后信贷业务发展仍然缓慢,存款和存款增量分别远大于贷款和贷款增量,资金“抽水机”依然在攫取有限的金融资源。从2005年至2011年全市存贷款变化形势来看,考虑银行机构剥离、核销、置换等多种因素,存贷差也由2005年的25。98亿元扩大到168。83亿元,信贷投放不足引起存贷市场结构严重失衡。

(二)大与小的矛盾———信贷资金向大客户、大项目集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信贷需求受到制约。近年来,由于乌海市大型项目建设和投资有限,国有商业银行逐利倾向明显,风险控制要求增强,导致银行经营战略和市场定位趋同,差异性很小。对所谓优质客户的竞争日益激烈,多头授信问题突出,贷款越来越向辖区部分尚处优势地位的企业和行业集中,特别是大额贷款向优势行业及重点企业的集中趋势更为明显。据统计监测,2008年至2011年,乌海市5000万元以上贷款大客户从23户增加至72户,大客户贷款总额从40。29亿元增加至181。58亿元;500万元以上贷款客户从57户增加至292户,贷款从45。8亿元增加至222。87亿元,信贷资源配置倾向于大客户、大项目。信贷资金向“大户”集中,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企业、大项目的资金需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但信贷资金过分向“大户”集中是一柄“双刃剑”,它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一方面,由于贷款集中于优质客户,可能提高了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和当期效益,但当政策及市场因素发生变化,优势行业过度旺销的势头减弱,企业生产经营就会出现波动,信贷风险积聚,从而影响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引发地区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信贷资金大量集中在“大客户”,客观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抓大放小”的结果是中小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信贷资金供求结构发生严重偏差,风险的过度集中,不利于制定科学的信贷政策和信贷策略,不利于分散信贷风险。

(三)新与旧的矛盾———信贷资金大量投向传统垄断行业,对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信贷支持不足。乌海市是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小型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单一性的问题相当突出,虽然近年在产业转移、升级等方面的成绩较为突出,但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电力、煤焦、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尤其是在目前稳健货币政策下,信贷规模受到严控,金融机构更会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收益最大、风险相对较低的领域,而且乌海市的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多方面因素使乌海市信贷投入集中度高的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2011年末,乌海市银行业信贷资金大量流向煤焦、交通、化工、建材等传统垄断行业,四行业贷款余额分别为58。83亿元、34。44亿元、33。34亿元、16。92亿元,合计占各项贷款余额的44。12%,四行业新增贷款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13。23%,新增贷款客户集中度偏高将会助长企业的投资冲动,信贷结构调整对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对接续替代、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却显得较为薄弱,没有针对接续替代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方面的信贷产品来满足这类小企业的信贷需求。

(四)长与短的矛盾———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贷款期限结构不合理,使流动性受到威胁。乌海市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导致银行中长期贷款高位运行。2011年,乌海市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6。9亿元,同比增长20。2%;固定资产投资大增对GDP增长贡献明显,同期GDP取得了17。5%的增长。同时,经济发展进入重化工阶段,城市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加大了对中长期贷款的需求。2011年末,乌海市银行业机构中长期贷款余额达172。95亿元,占贷款总额53。17%,高于短期贷款比重11。8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对近年自身信贷资产质量的考察,发现中长期贷款的总体质量明显优于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不少银行存在偏好中长期贷款倾向,其原因:第一,从安全性角度看,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是政府重点扶持的、有财政资金担保的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性设施产业,以及有房产抵押的住房按揭,信贷资金安全度相对较高。第二,从盈利性角度看,中长期贷款具有金额大、管理成本低等特点,而利息收入高,总体赢利性明显优于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投放过多,占比过高,影响资产负债结构的均衡,使流动性受到威胁。

(五)进与退的矛盾———“两高”行业贷款受到国家严格控制,部分贷款退出难度也较大。乌海是一个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为支柱产业的新型工业城市。依托资源优势,从2002年开始,高载能产业快速发展,为乌海市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助推作用。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深入,乌海市的高载能、煤焦化产业成为调控重点,先后关闭取缔了数百家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而与这些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煤炭、电力等行业蕴藏的金融风险也逐步显现。另一方面,环保政策趋严,对信贷资金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从乌海市辖内经济结构调整情况看,主要存在综合能源消费煤量超标,综合耗能高,面临“两高一剩”行业有水泥、电力、焦炭等行业,涉及辖内银行业大量贷款。对“两高”企业进行治理,从长远看有利于改善经济运行环境,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但短时间内由于涉及社会资源的再配置、劳动力的再安置、信贷资金的再调整等多个方面,一旦企业陷入困境,风险容易转嫁到金融机构。

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建议

(一)加快金融业自身发展方式转变,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改变过去依赖规模扩张的粗放经营模式,着力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强化内部治理和风险管理。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多元化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加快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显着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完善调控货币信贷总量的手段和方式,进一步增强利率、汇率等价格杠杆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

(二)找准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要继续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控的原则,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全面落实支持三农小企业发展和扩大就业金融政策。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有效促进、扩大内需,执行好差别化放贷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及时发放贷款,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三)统筹配置信贷资源,以“信贷杠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信贷原则,通过信贷结构调整,统筹配置信贷资源,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围绕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在建重点项目的贷款支持力度,在保证支持市级重点续建和收尾项目资金需求的同时,适当安排信贷资金支持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业链条长、投资效益好的市级重点新开工项目。合理安排新开工项目贷款,把握新增中长期项目贷款额中新、老项目比例在“2/8~3/7开”。通过发放并购贷款或其他贷款,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促进产业升级。严把信贷关口,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贷款投放,禁止向国家已经明确为产能过剩产业的企业和项目盲目贷款。

(四)充分发挥金融系统的合力,提供多样融资渠道。银行证券保险业要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共同发挥好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例,既需要主要商业银行推进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创新,发展新的中小型银行机构,扩大银行服务的覆盖面和供给能力。又需要加快推进创业板、中小企业板的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向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资中小企业聚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还可以通过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等途径,提供丰富多样的融资渠道。

篇7: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论文

下一步宏观经济调控应重在推进结构调整

这一轮经济过热的机制性根源 经过一段抑制投资过热,宏观经济调控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建立的.今天仍然发生投资和信贷增长过速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中国经济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作 者:景学成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员 刊 名:甘肃金融 英文刊名:GANSU FINANCE 年,卷(期): “”(10) 分类号:F8 关键词: 

篇8:论推进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国有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调整思路

1999年,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的重要任务, 要求“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 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积极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放开搞活中小企业”, 同时要求“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 坚持有进有退, 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我国开展结构调整的基本指导思想。

1、当前国有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国有经济总量大、涉及行业多、地域分布广, 构成了中国现代经济的主体, 在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仍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源分散, 条块分割。一是国有经济行业分布过广。目前,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全部20个门类中都有分布, 在国民经济行业95个大类中也基本都有分布。中央三级以上子企业在国民经济20个门类中都有分布, 在国民经济95个大类中涉及86个行业。二是国有企业户数尤其是小企业户数过多, 仍占全国国有企业总户数的近50%。从赢利能力看, 小型国有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相比, 总资产报酬率相差8倍多。三是国有经济布局条块分割现象突出。在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 国有资本根据管理权限在部门、地区间进行分布, 根据主管单位管辖范围开展生产经营, 导致国有资本形成以主管单位行业管辖范围为纵向、以区域管辖范围为横向的条块分割状态。

(2) 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的机制不健全。一是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多以政府为主导。由于政府需要考虑调整对当地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 从而造成了落后未必被淘汰、先进未必被扶持的问题, 市场机制没有发挥主要作用。二是国有企业退出机制仍不健全。在实际操作中, 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破产带来的职工安置、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问题, 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解决, 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对国有经济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三是推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的手段不完善。目前,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尚处于探索阶段, 来源主要是从税后利润中收取的一小部分收益, 尚未真正开展资本经营, 规模较小、渠道单一、收取比例不够灵活, 尚不具备对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进行预算调整控制的能力。

(3) 地区经济发展结构趋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各地方政府长期追求工业自成体系, 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引进、重复生产的现象十分严重, 最终导致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 分工协作程度弱化。尽管东、中、西部的资源和经济技术环境存在很大差别, 但在工业产品结构中相似程度却很高, 趋同化涉及的产业和产品众多, 从初级产品到机电产品, 再到支柱产业, 目前雷同现象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4)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 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工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围绕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 积极推进自主创新,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开发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新产品, 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但从总体情况看, 我国国有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企业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投入和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5) 国有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国有经济布局过宽、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多元化经营、投资管理不规范等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国有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一部分企业涉足领域过多, 业务范围过宽, 主业不突出, 业务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企业在非主业领域投资和跨行业收购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企业业务趋同、交叉重叠, 在同一行业、同一领域、同一区域存在多家业务和经济规模相同或相近的国有企业, 由此引起重复建设、同行业过度竞争的现象十分普遍。

2、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原则

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关系到国民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的全局, 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总体来说, 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应坚持以下原则。

(1) 坚持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相结合的原则。重组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通过国有经济结构进行进一步战略性调整, 要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 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 增强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坚持结构调整与培育国际竞争力相结合的原则。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国内企业竞争国际化, 国际竞争国内化”已成为我国市场竞争的主要特征。为此, 在调整中必须充分利用我国国有企业的比较优势, 扬长避短, 积极借助外国的资本、资源、技术和人才等, 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能真正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

(3) 坚持政府分类指导的原则。国有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 调整首先应当对国有企业及其资产进行正确分类, 明确区分哪些企业是以增值为目的的, 哪些是需要以市场进入为主的, 哪些是可以退出的。这样, 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地进行。

(4) 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市场经济中, 企业重组是在不同的企业主体间进行的, 应该使企业成为资产重组的动力源和操作者。企业可根据市场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利润吸引力和生存压力的双重作用下, 自主、合理地选择是否重组、重组对象、重组方式和重组规模, 积极进行相应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创新。

(5) 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要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 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3、中央企业结构调整的主要设想

深入推进中央企业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充分考虑中央企业的具体情况, 发挥优势, 分类推进, 把调整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重点解决国有经济布局、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推进、竞争力提高、企业主业突出等问题。通过重组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提高中央企业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1) 进一步加大中央企业之间的重组力度。目前中央企业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中的企业, 包括军工、石油石化、电力、通信、煤炭、航空及水运等七大行业的中央企业, 这类企业占中央企业总数的20%左右, 在中央企业资产和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均占70%左右。第二类是国民经济支柱行业中的一些骨干企业, 主要指建筑、汽车、电子、重大装备、冶金、科研等基础性和支柱性行业中的中央企业, 以及其他行业中已具备相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约占中央企业总数的50%左右。第三类是规模较小、不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发展前景, 扭亏无望、管理混乱或资源枯竭型企业, 约占中央企业总数的30%。前两类企业大约有80—100家。因此, 国资委确定的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将中央企业整合到80—100家。

(2) 抓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从某种意义上说,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 就是不同国家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提高国际竞争力, 就必须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现阶段, 虽然民营经济发展迅速, 在某些领域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和竞争优势, 但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国民经济结构以及科技和工业基础等原因, 目前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培育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的历史使命, 只能落在国有经济尤其是中央企业的肩上。

(3) 推进内部产业整合,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重组整合, 在集团层面保留80—100家企业只是对中央企业结构调整的阶段性目标。目前, 中央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一些企业存在大量非主业资产, 涉及领域过多, 业务范围过宽, 主业不突出;一些企业子企业户数过多, 同质化现象严重, 经营过于分散, 甚至存在内部竞争;一些企业管理链条过长, 甚至一些重要子企业如上市公司在5级以下, 集团的控制力不断衰减, 严重影响了运行效率, 影响国有资产安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当转移到加强中央企业的内部产业整合、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上来。

二、推进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几点思考

对国有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国有经济运行中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 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国有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带动我国未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推动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从1978年到2007年, 近30年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 年均实际增长9.8%。支撑这30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除了解放生产力之外, 主要是物质投入的增加, 包括资源消耗的持续增长。从总体上说, 这种高速增长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靠粗放型增长方式驱动的, 粗放型增长方式加剧了资源的瓶颈制约, 使生态环境不堪重负。要实现国民经济未来30—60年的持续增长, 长期依赖投资带动增长的模式是难以为继的。因此, 改善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突破资源瓶颈、改变粗放型发展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2、从经济大国转向经济强国关键在于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2008年, 我国GDP达到4.4万亿美元, 人均超过3000美元, 这其中制造业贡献突出。同年, 美国GDP总量为14.3万亿美元, 人均4.7万美元。我国经济总量要达到美国水平, 我国的工业需要创造大约4.3万亿美元的GDP;人均要达到美国水平, 需要创造大约40万亿美元的GDP。目前, 我国的制造业在世界相关领域市场上已经占据了较高市场份额, 继续依靠低附加值大量出口拉动增长的空间有限。因此只有改变经济产业结构, 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价值链顶端, 才能完成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这一目标。尤其是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关键行业和重点领域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是我国实现工业强国的关键。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动力

目前, 我国依靠自主创新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贸易限制的航空航天、核工业、基础电子等涉及国家军事安全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领域。在其他领域, 一是我国工业生产面临的资源“瓶颈”问题越来越突出, 资源价格不断上涨, 企业低成本竞争优势在逐步减弱, 使企业不得不加速技术进步, 推进产业和产品升级换代。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更加突出, 企业利润空间已被压缩到最低, 只能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提高产品附加值, 拓展赢利空间。三是我国宏观经济经过长期持续高速增长, 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经济规模、技术储备和产业基础的大中型企业集团, 对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了微观基础。

4、推进全球化经营是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 我国以加工出口为目的的经济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 大量重复建设导致相当一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 在为全球提供廉价商品的同时, 我国每年消耗的资源量非常巨大, 不得不大量进口。资源需求量大、产能过剩、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造成众多企业在出口产品和进口原材料两个环节展开激烈竞争, 不得不压价出售、高价采购, 形成“买什么什么涨, 卖什么什么降”的尴尬局面。这就需要对内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增强国际市场话语权;在全球配置资源, 延伸产业链条, 为过剩产能寻找市场, 保障经济安全。

5、推动股份制改革是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手段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种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还将长期存在。对国有经济进行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在保持必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绝对控股地位的前提下, 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和股票上市, 一方面可以吸引各种经济资源共同参与国有经济发展, 筹集发展所需资金, 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促进国有企业按照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接受有关监管机构、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监督, 形成企业运行的制衡机制, 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以市场为手段配置资源是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方式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方式。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运行机制, 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则。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式看, 不论是企业重组、改制上市, 还是引入战略投资者, 实行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机制, 都必然涉及产权的流转和交易成本的确定。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 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利用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平台,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形成国有企业“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 促进国有资本向优势领域流动和集中, 可以为深入推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更加高效、经济的渠道。

7、政府政策的有效引导在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发挥关键作用

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 离不开政府的有效指导。但结构调整是一个渐进过程, 一方面需要有渐进发展的过程, 不能产业发展“一哄而上”、产业调整“一哄而散”;另一方面, 尽可能避免政府直接组织或行政命令方式。政府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 制定必要的产业规划、产业扶持政策, 尊重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 遵循市场价值规律, 加以必要的督促和协调, 避免“一刀切”, 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宏观调控这支“看得见的手”相互协调、共同作用, 才能更好地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 引导国有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8、不断提高工业技术标准是促进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推手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 技术标准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虽然近年来我国通过引进和自主创新, 技术标准不断提高, 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我国制造业与国际技术标准在生产制造领域的总体差距仍然较大。根据相关产业国际标准和我国工业发展水平, 不断提高我国工业技术标准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推手。如钢铁行业, 粗钢产能约7亿吨, 存在过剩;而一些高附加值特种钢材产能不足, 需要大量进口。通过不断提高技术产能标准, 可以促进钢铁产业技术升级, 淘汰落后产能, 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9、提高工业发展水平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基础

上一篇:实习班主任心得文章下一篇:着装礼仪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