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推进会范文

2022-06-19

第一篇:县域经济推进会范文

科学发展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吴巨培

“四化两型”是光前裕后的顶层设计,是蓄势而为的战略决策,是集思广益的共识共为。如何围绕“四化两型”战略,加快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既是当前之需,又是当务之急,结合自己在祁阳工作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践、所行,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以战略高度来谋划发展用前瞻眼光、宽广胸怀和战略思维,对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总体规划,科学定位。一是着眼发展大势。紧紧围绕“四化两型”战略,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到国际国内的大背影中去思考,放到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中去谋划,放到推进大发展中去落实,深入分析县情,找准发展定位,拓宽发展空间,确保科学发展。二是应对竞争态势。抢抓国家扩内需、沿海产业转移等机遇,调结构,促转型,实现后发赶超。三是发挥自身优势。落后蕴藏潜力,后发蓄积优势。要审视自己的优势,突出特色,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优势。

从产业角度来转型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一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新型工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步伐,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构建全方位物流服务网络。二是构架绿色发展格局。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消费,推进绿色产业。突出打造以绿色能源、绿色制造和绿色加工为重点的绿色产业。推行绿色环保。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三是构筑新型城镇框架。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把规划的重点向乡村倾斜,做到简洁营造大方,整齐产生美感。严格管理。用经营城市的办法增强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生态建设。围绕水系、绿地做文章,建园增绿、建堤扩绿、拆墙透绿,构建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色格局。

靠开放程度来推进发展坚持走开放型、外向型发展的路子,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一是主动融入区域合作。抢抓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资本加快转移的大好机遇,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对接央企、省企,做到与发达地区市场相连、体制相融、产业互补、人才相通。大力实施“大外贸”战略,依托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加快实现外贸、外资、外经的渗透与融合。二是主抓招商引资。坚持引进项目和培育产业并重、引资规模和引资质量并重、引进资金和引进智力并重、优惠政策和投资环境并重、全民招商和专业招商并重的原则,深入、持久、广泛地开展招商引资。三是主攻平台建设。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县域工业化的主攻点,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把园区建设成为生态经济示范区、新兴产业聚集区、转变发展方式试验区。

用创新力度来保障发展加快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一是观念大开放。按照“非禁即可、简政放权、优先优惠”的要求,鼓励敢闯敢试,先行先试、边干边试,加快土地利用、产业发展、金融服务、资源环境等体制机制创新,做到以实效作结论。二是人才大汇集。坚持特殊人才特殊引进,特殊待遇,特殊使用,放宽高层次人才选拔条件,拓宽人才选拔范围,实现“引进一个、带来一批、影响一片”的人才倍增效应。三是环境大优化。把优化环境工作纳入干部职工政绩考核内容,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营造高效率、低成本、无障碍的开放环境。

作者系湖南省祁阳县县长 吴巨培

第二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江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刚

近年来,江安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在不断提升,但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区县的差距也日益扩大,集中表现为我县县域经济实力不强、财力不足、特色不浓、效益不高,以至于县域比较优势得不到发挥,竞争优势难以形成。因此,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繁荣县域经济、构建和谐江安具有深远意义。

一、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县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经济能耗强度稳步降低。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为220895万元,2009年为493033万元,年均增长22.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5年为4012万元,2009年达到12399万元,年均增长32.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5年为29947万元,2009年达到204345万元,年均增长6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2005年为2504万元,2009年为18840万元,年均增长71.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为115414万元,2009年为226456万元,年均增长18.3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05年为161227万元,2009年达到289424万元,年均增长15.75%。万元GDP综合能耗2008年下降4.4%, 2009年下降5.5%。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县工业发展相对较快, 2005年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9.7:27:33.3,2009年为26:46:28,第二产业的比重提高了19个百分点,呈现出明显的工业化特征,但是第三产业不升反降,这与促进消费,

扩大内需,优化税源结构,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不相适应。

(二)科技含量相对较低。2009年,我县共有大小企业近2000个,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34个,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1个,4—10亿元的企业2个,1—4亿元的企业19个,纳税上千万元以上的企业仅1个。说明我县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信息化程度低,名优产品少,工艺流程简单,设备设施滞后,资源产品、初级产品及工艺落后的产品占主体地位,企业提升技术含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三)资源要素依赖性强。我县工业主要以能源、高耗能、矿产、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为主,属资源开发型和速度效益型,这一经济格局决定了经济快速增长必须靠企业产量的扩张和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来支撑。导致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较大压力。

(四)园区要素配置不足。2009年江安阳春工业园区的产值仅20亿元,距离100亿园区的差距还很大。阳春工业园区特别是西区(康家坝农产品加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有效地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内公路、电力、标准厂房、污水处理厂、给排水管网等要素保障水平还需要加快完善。

(五)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受历史和地理因素影响,我县开放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外需对经济的拉动力较弱。2009年,实际到位市外资金29.49亿元(无外资),地方外贸出口43万美元。与发达地区相比,对外开放程度低,开放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三、对策与思考

(一)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实现突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重视要素投入和数量增长,更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结构

优化中提高质量和效益。一要着力提升工业实力。突出“奋力拓展,放手发展”主题,按照“抓大扶优,做强提速”的工作要求,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推进技术创新;狠抓节能减排,探索循环发展;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实效;增强发展后劲,提升整体竞争力,切实解决工业科技含量低、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项目少的问题,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做大做强以海丰和锐公司、华夏酒业、四川天竹公司为代表的“化工、酒类食品、竹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鑫源食品、远东竹业、斌艳食品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阳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要素配套,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工业集约化发展。探索循环发展,延伸和拓展氯碱化工、磷硫化工、酒类食品、竹加工产业链条,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的氯碱化工基地、中国最大的竹纤维产业基地、中国浓香型白酒核心价值区和重要的原产地品牌——“川南酒乡”、长江上游重要的商贸物流枢纽港、川南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轻工制造业基地和川南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到2010年,力争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26.5亿元,可比增长30%以上;工业投资突破26亿元,同比增长43%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个以上;新增产值上亿元企业5个以上。二要着力提升三产比重。按照“科学规划、增强功能、优化结构、扩大总量、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要求,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导向,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和城市建设互动、融合、协调发展,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到2015年,力争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县就业人数的比重达40%。

(二)在推进科技进步上实现突破。经济集约增长的实质是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关键在于科技进步。一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实施“院地

合作”工程,增进地方与科研机构相互了解,有目的地引进技术,并不断消化利用;建立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鼓励骨干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二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力度。鼓励支持企业使用先进设备和低耗高效的生产技术、工艺,降低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增长由投入量扩张向投资效率和生产效率提高的转变。三要加快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坚持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制订更加实惠的人才政策,创造更好的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同时从源头抓起,认真抓好教育,既要抓好普通教育,又要抓好职业教育,努力培养地方实用性技术人才。

(三)在节能减排上实现突破。加强环境保护,推进清洁发展、节约发展是提高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一要健全长效机制,用制度规范节能减排。在节能上,要加大《节约能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力度,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加强引导和监管,推动节能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在减排上,要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将排污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严格执行环境“三同时”、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等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依法推进减排工作,对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一律关停;对超标排污的,采取坚决措施进行治理;对通过治理又反弹的,要加大力度进行处罚。二是要完善设施设备,用技术加强节能减排。督促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引进先进工艺和设备,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降低高耗能企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企业,引导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节约生产。

(四)在招商引资上实现突破。要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仅靠自身发展远远不够,必须有增量资金注入和新项目的引进。要把提升利用外资水平作为推进结构

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引导企业向更宽领域对外开放、向更高层次招商引资。将优势资源、优势项目、优势产品作为招商引资的有效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围绕产业发展重点抓好招商,围绕产业发展导向配置土地资源;依托丰富的水能、矿产、旅游等资源储备项目,“筑巢引凤”,催生项目;加强项目包装推介,围绕大项目、大企业抓好招商,利用外来资金嫁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要强化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形成政府与市场、企业与社会共同推动的新格局,还必须提供“四种保障”:

一是提供环境保障。深入分析、广泛宣传我县发展面临的机遇,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认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将工作重心放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大力开展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营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环境。

二是提供制度保障。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推动行政方式创新。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发展,尽快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以及民间投资项目核准制、备案制。大力发展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健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基本功能。积极探索用经济杠杆加强污染治理。

三是提供政策保障。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制定全县产业导向目录,明确鼓励、支持和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制定并实施严格资源节约、集约利

用的政策,利用经济手段,辅以行政手段,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发展,扶持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产业。改变要素配置方式,将有限的资源要素向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配置,鼓励企业集约用地、节约用地,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完善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整合各类资源,重点支持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项目。

四是提供组织保障。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建立健全与集约型增长方式相适应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制。按照中央提出的“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人文指标”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现行考核体系,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相关指标纳入县级领导、相关部门的工作目标考核。在经济指标考核中,要增加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考核得分,集约经营的加分,粗放经营的减分,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引导广大领导干部关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工作的着力点集中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来。

第三篇: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

编者按:山东省邹平县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2000年经济实力在山东省140多个县市区中排名中游偏下。近年来,邹平县立足实际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跨越崛起之路,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稳居山东省第一经济强县。驻郑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邹平县“工业强县、统筹城乡”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供领导参阅。

山东省邹平县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一、基本情况

邹平县隶属山东省滨州市,东接淄博,西邻济南,南依胶济铁路,北濒黄河,辖1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858个行政村,人口73万,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

(一)经济发展情况

邹平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2000年经济实力在山东省140多个县市区中排名中游偏下。近年来,邹平县立足实际,解放思想,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共建共享、跨越崛起之路,经济社会始终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先后超越山东省的寿光、滕州等经济强县(市)稳居山东省第一经济强县。

经过多年跨越发展,邹平县基本建立了以家纺服装、新型材料、食品医药、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高档用纸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培养壮大了以魏桥集团、西王集团、长星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邹平先后被授予全国

1 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荣誉称号,2011年,邹平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第15位、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第11位、全国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第3位。

(二) 城乡统筹发展情况

近年来,邹平县以建设生态园林型现代化鲁西中等城市为目标,坚持城乡一体、区域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实现大变化。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54平方公里,人口39万,基本搭起了中等城市发展框架,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形象大幅提升。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达到62%。加快推进新农村和社区建设,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2个、省级3个,7个镇通过省级环境优美环境审核。2008年获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中国城乡建设范例城市、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邹平县注重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和经济共同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教育投入34.3亿元,新增校舍面积31.8万平方米,幼儿园入园率达到98.36%。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211取暖、“三免惠民”工程,对全县初中、小学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对经济困难学生免除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每年投入400多万元实施农村小学生乘校车补助工程,收益学生近2万人。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县。深化创新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达到了每个镇办有一处规范的卫生院、每3000人左右有一处社区卫生服务站、每500人左右有一处卫生室的标准。

2 实施农村卫生普惠工程,为农村群众提供家庭保健式医疗卫生服务,被评为山东省唯一的县级“两好一满意”服务品牌,经验在全国推广。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一级定点医院住院报销最高达到85%,2011年被评为全国最具创新力医改示范县。2011年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县城。

(四)文化发展情况

邹平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历史上有名的齐鲁上九县之一。拥有文化景点80余处。近年来,邹平在科学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基础上,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为抓手,大力繁荣文化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009年,邹平获得“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五)民生发展情况

邹平县坚持实施“民心工程”,切实让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山东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85%以上,城乡低保分别提高到3840元和1600元,达到山东省最高水平。2009年,邹平获得“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荣誉称号。

二、经验与启示

邹平能够仅用十年时间,实现产业的“接二连三”,完成从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大县到经济强县的转变,主要得益于坚持不懈抓解放思量,凝聚了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主要得益于坚持不懈抓工业强县,壮大了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主要得益于坚持不懈抓企业培育,引领了产业集群发展;主要得益于坚持不懈抓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了科学发展水平;主要得益于坚持不懈抓环境建设,全力营造了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一)坚持解放思想,拉高坐标、明确定位,形成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邹平能够实现从全省末席到经济强县的巨变,首先体现在其永不停留、永不止步的发展境界和唯旗是夺、永争一流的精神风貌上。通过不断“确立标杆,实现目标,跨越发展”,在不断超越中创造出奇迹。

近年来,邹平针对不同时期发展定位和不同阶段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先后开展了“远学江浙、近学魏棉,干事创业、跨越发展”、“学赶全国前十强、争当全省排头兵”、“弘扬三敢精神、推进跨越赶超”等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县上下始终保持了心齐风正劲足、团结和谐稳定、干事创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在不断解放思想的同时,邹平实时提出了切合实际的阶段性发展目标。2000年,提出了“奋战三年,跨入全省经济30强”的奋斗目标,两年时间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上升了24个位次,居全省第24位;2002年,提出“奋战两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百亿元”的奋斗目标,2003年GDP超百亿,达到110亿元;2007年,提出“学赶全国前十强、争当全省排头兵”、建设全面小康邹平的奋斗目标;2010年,提出“奋战两年,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前十强”,2011年,又提出“全力冲刺全国县域经济前十强”,成为引领邹平新一轮赶超跨越的强大动力。

(二)坚持工业立县、工业强县,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工业兴则县兴,工业强则县强。邹平通过坚持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和第一推动力,按照“抓投入、上项目,培

4 植大企业、建设大园区”的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千方百计增投入、扩总量、优结构、提质量,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用10年时间完成了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强县的跨越,工业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第一,坚持不懈推进项目建设。邹平坚持每年都筛选和确定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项目,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跟踪服务,确保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第二,坚持不懈建设经济园区。坚持工业项目园区化,大力加强县域经济开发区和镇办园区建设,实现集约发展。 第三,千方百计招商引资。通过强化项目跟踪、协调与服务,确保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形成了鲜明的投资“洼地”效应,十年来累计引进县外资金997亿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9.3亿元。同时扎实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全县上市企业达到9家,融资总额达到176亿元,上市企业个数和融资总额均居山东省第一。全县银行达到11家,小额贷款公司达到4家,担保公司达到12家,被评为全国金融生态县。 经过十多年的迅猛发展,邹平整体上培植起了“三个一批”:一是培植了一批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了家纺服装、新型材料、食品医药、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高档用纸等六大主导产业,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糖都”和“中国玉米油城”;棉纺织产业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二是培植了一批骨干企业。全县新口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75家,其中利税过千万元的达到70家,过亿元的15家。魏桥创业集团、西王集团分别列中国企业500强第69位和第384位。三是培植了一批知名品牌。现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

5 5个,山东名牌产品30个、山东著名商标16个。2011年,邹平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10亿元、增加值426亿元、利税2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3%、9.4%和27.3%,分别是2000年的37倍、23倍和37倍,2006年的3倍、2倍和2.7倍。

(三)坚持大企业引进、大集团带动,以“群像”撑起经济“龙骨”

邹平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和第一推动力,由大型企业来担当具体发展重任,通过大型企业集团带动了园区发展、产业发展,引领了企业上市。通过加快培植规模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了全县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形成了规模经济的强大竞争力。

(四)坚持转型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植县域经济新增长极

邹平在经济总量扩张的同时,始终把调结构、转方式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生命线,突出自主创新、高新技术、节能减排等重点,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推动全县经济进入存量提升、增量优化、创新驱动、节能低耗的科学发展轨道。

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强县建设。全县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172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达到16个,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五年保持在50%以上,连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荣誉称号。

第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努力

6 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三、抓好节能减排。先后关停非法“土小”企业和“两高一资”企业500余家,全县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42万吨,市级以上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到12家,被评为全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

(五)坚持软环境建设,全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邹平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立县之本、发展之策,不断创新优化发展环境,以优越的环境赢得人气、赢得优势、赢得发展。

第一,推进平安邹平建设,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严打”集中整治,坚持领导干部接访和下访制度,创新实施农村法律顾问全覆盖工程和百名干警驻百村“双百”民心工程,有力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二,推进文化强县建设,营造文明开放的文化环境。大力弘扬“先忧后乐、创新超越”的邹平精神,扎实开展“统筹城乡学张家港、外向型经济学昆山、民营经济学萧山、现代服务业学东莞、现代农业学寿光、企业上市学江阴、体制创新学顺德、社区建设学诸城、市场建设学常熟、文化产业学长沙”的“十学”活动,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县城。

第三,推进效能效率建设,营造快捷高效的服务环境。深入开展“三优三满意”提升年、“三优三满意”巩固年、“行风评议”等活动,大力推广实施电子政务监察,规范效能监察连心网运行,设立50个优化发展环境监测联系点,营造出快捷高效的服务环境。2010年,邹平县被评选为全国最具投资

7 潜力百强县第3位、全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市区)第4位。

第四篇:以加快县城建设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杨一中

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县域经济,难点也在县域经济。县城作为县域经济的“龙头”,在带动地方各项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在突出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同时,优先发展县城经济,全力加快县城建设和发展步伐,以支撑和带动全县经济发展。

切实发挥政策引领作用。要综合运用经济、政治和法律手段,引导和发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积极投身于县城建设。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积极制订出台有利于县城建设和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优先安排建设项目和用地指标,做到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向县城集聚。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一切不利于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限制性、歧视性政策,降低农民进城“门槛”,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人口到县城落户定居。通过政策引领,支持县城拓展城区面积、提升城区品质、培育主导产业、完善城市功能,努力增加县城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人口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加快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发挥县城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大县城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全力把县城打造成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一要科学编制规划,明确发展定位。同时,要搞好各类规划衔接,合理引导城市发展的规模、速度、节奏和布局,使城市所有土地的开发和建设置于规划的严格控制之下,保证详细规划成为国有土地有偿出让与转让的基本前提条件,和对各类建设工程进行规划许可的直接依据。二要搞活城市经营,筹集发展资金。坚持市场运作的办法和经营城市的理念,通过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用足用活上级扶持政策、扩大招商引资等。三要加强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四要加强城市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大力培育壮大支撑产业。繁荣的城市,必须以发达的产业做支撑。因此,一定要把产业建设作为县城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将产业建设纳入县城建设的整体规划,抢抓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集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要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充足、交通便利、信息畅通的优势,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导向,进一步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创业,扩大就业,努力引进和打造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的主导产业、优势行业、规模企业和名牌产品,努力实现

二、三产业双重升级,带动城区周边现代农业发展,进而带动人气、财气的聚集,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城市化进程、吸纳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者系辰溪县委书记)

来源:湖南日报

第五篇:抓好项目建设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经济座谈会发言材料

为贯彻自治区党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县发改委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意见。

一、扎实做好经济运行协调监测

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央加大对新疆支持和国家投资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自治区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机遇,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企业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胆创新融资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的外来投资,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和投资商。鼓励项目单位积极主动与信贷部门衔接、沟通,完善贷前评审准备工作,寻求信贷支持, 积极扩大信贷投入,切实破解项目建设资金瓶颈。建立经济运行形势分析制度,分析运行状况,了解各项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准确地分析、监测经济运行态势;定期发布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结果,通报各乡镇、各部门和重点企业的经济运行目标完成情况,督促乡镇、部门和企业加强协调,组织好经济运行。

二、努力抓好项目争取

紧紧围绕国家和自治区投资导向、产业政策和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谋划项目。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围绕我县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扎实做好项目前期的策划和包装,做好项目筛选论证和对接,落实项目批报的各种要件,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增强项目前期保障能力。安排一定的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专项用于投资主管部门的项目规划、前期研究、咨询、评估、论证、建设管理等费用开支。各项目单位要切实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突出战略眼光。对筛选确定争取的项目,要按照有关要求委托相关资质中介机构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时办理用地、选址、环评等相关手续,高质量备齐前期资料,千方百计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切实提高项目争取的成功率,逐步形成储备一批、成熟一批、申报一批的项目运行机制。要切实加大重点项目跑办力度,主要领导要亲自带队,组织相关部门,向上级党委、政府及项目主管部门进行专门汇报,得到更加广泛和更高层次的理解、关注和支持,通过重点项目的合力攻坚,带动项目争取取得较大进展。业务部门要积极主动加强同上级对口部门的沟通和衔接,及时与发改部门互通信息,交换意见,以便全盘统筹项目争取工作。

三、全力抓好项目督查

全力保开工、保运行。根据各项目具体进展情况,对推进缓慢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协调服务,加快前期工作,落实建设条件,促进项目开工;对已开工的项目,加大保障力度,确保能及时完工运行,切实发挥投资效益。同时,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廉政责任制。对项目进行全过程介入式监管,加强各项目责任主体建设行为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强化项目资金监管。所有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帐核算,切实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对项目资金拨付进行严格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强化重点项目运行管理。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协调、服务和管理。积极组织开展项目稽查工作,对稽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加以整改,并做好跟踪落实,努力做到不留“后遗症”,确保每一项工程成为廉洁工程、阳光工程和满意工程。

四、积极做好服务工作

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用足用好国家差别化产业政策,为项目建设提供服务和保障。切实增强服务理念,建立项目“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服务,缩短审批时限,进一步完善项目前期有关手续办理流程,精简审批程序,加快手续办理速度,符合审批条件的及时给予批复,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开展主动“上门”服务,深入全县了解情况,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对扰乱、阻碍、破坏正常项目施工环境的事件进行严厉查处,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上一篇:洗衣液市场分析范文下一篇:西游记故事梗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