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粉的生产工艺

2024-04-14

元明粉的生产工艺(共13篇)

篇1:元明粉的生产工艺

元明粉生产工艺及环境影响分析

元明粉生产工艺及环境影响分析

元明粉作为基础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合成洗涤剂、印染、玻璃、造纸、硫化碱、泡花碱等行业,同时还是医药、食品添加剂、硫酸钡、硫酸钾生产的原料。近年来,人们的环境意识逐步加强,中国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纳入重点,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控制。有报道从设备方面、管理方面、资源和原材料利用方面对元明粉生产工艺中的环保节能问题进行了论述,而系统地从环境影响的角度来评价元明粉生产工艺还未见报道。笔者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元明粉生产工艺对环

境的影响。

1.1 工艺流程简述

将原料芒硝送人化硝槽中,加入适量的补充水,与大气冷凝器下水管来的热循环浑硝液直接混合,热循环浑硝液经换热后,再被硝水真空泵送到大气冷凝器,如此循环往复,以冷凝末效蒸发器的二次蒸汽。合格的浑硝液送往澄清槽中自然沉降,除去其中的泥沙等水不溶物。合格的清硝液送至蒸发器,蒸发后的硝浆分别顺流压人二、四效蒸发器。浓缩的硝浆送至旋液分离器,底流进入离心机进行固液分离,分离后的湿硝由离心机卸料口经流槽、螺旋输送机送人气流干燥筒进行干燥。干燥后的物料经旋风分离器气固分离,气体进人回收系统,固体经锁气器、旋振筛进

入料仓,得到成品无水硫酸钠。

1.2 各工序产生的污染物(见图1(略))

1.3 水平衡(见图2(略))新鲜水主要用于蒸发系统的冷却,少量用于补充回收水溶化芒硝,在冬季回收水蒸发少,可不用补充。锅炉产生的生蒸汽用于蒸发系统和干燥系统。蒸发系统产生的冷凝水和结晶水全部重复利用。蒸发系统使用新鲜水作为冷却水,用水量约为700t/d,蒸发产生的结晶水量为2 000 t/d,冷凝水产生量为4 000 t/d。30%的冷凝水回用于锅炉,三效蒸发器的冷凝水用于清洗蒸发器,四效冷凝水用于清洗离心机,清洗水均排人硝水回收池重复利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8%。工艺

水回用率达86%。

元明粉生产工艺环境影响分析

2.1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元明粉生产工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干燥系统尾气产生的硫酸钠粉尘,目前,采用旋风除尘和旋流湿法除尘二级除尘装置,通过降低热风的流速,延长和改变尾气的运行路线来收集硫酸钠粉尘,使废气达标排放。此工艺在元明粉行业首创,在山西运城元明粉生产行业首次应用。除尘室内有隔板,隔板交错布置,粉尘在密闭运行的路线中充分与热水接触,使悬浮移动液滴增加运动曲径和吸附碰撞机会,溶于水中;含粉尘的水溶液全部回收,送至溶化工序,回用到生产系统中。废气经15m排气筒排到大气,排放质量浓度为80mg/m3,除尘效率92%以上。

硫酸钠属强酸强碱盐,pH为中性,其粉尘对大气、周围人群及农作物的影响很小。采用干法、湿法二级除尘,在粉尘达标排放的基础上,不会影响干燥系统的正常运行,又能回收原料水硝(芒硝)5 500t/a。目前,市场对中性、大颗粒元明粉有需求,随着工艺的进一步改进,粉尘的产生量将会大大减少,除尘系统的压力将减小,除尘效率会更高。

2.2 水环境影响分析 元明粉生产中产生废水主要是溶化锅、澄清罐的清洗水,蒸发器的洗水,离心机清洗水等。清洗溶化锅、澄清罐使用硝水回收池中的回收水,用水量分别为800 t/d和400t/d,洗后的水重新排人硝水回收池,用于溶化芒硝。蒸发器的清洗水用三效蒸发器的冷凝水,每天清洗两次,用水量为900t/d,清洗水也同样排人硝水回收池中。离心机使用四效冷凝水清洗,用水量为60 t/d,清洗水排人硝水回收池(回收池的容积4 000 m3)中。至此元明粉生产中的所有废水全部回收利用,废水达到零排放。

元明粉生产对水环境的影响很小。由于其原料的特殊性质,含结晶水60%,结晶水产生量达2 000t/d。元明粉生产以蒸发为主,冷凝水的产生量为4 000t/d。清洗水的回收使用,不仅减少清洗水的排放,清洗水中少量的无机离子也得到回收利用。

从以上分析及水平衡图可知,生产中用水主要是设备的清洗水,这些清洗水用于除去硝水的泥沙及蒸发器中少量的硫酸钠沉积。泥沙来源于原料芒硝的夹带,近年来,机械化铲硝不断改进,芒硝中泥沙含量会逐渐减少,可以减少清洗用水量。在生产中注意蒸发器进水速度、硝水的质量(选用含杂质离子少的)、蒸发器材质的改进,以及新技术如超声波的应用,严格操作规程,可以减少清洗的次数和清洗水的用量,水的重复利用率将更高。

上述措施虽然使废水全部回收利用,但冷凝水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可以增加一个回收池,利用冷凝水作为冷却水循环使用,降低新鲜水的用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2.3 声环境影响分析

生产线设备运转的噪声源及其噪声值见表1。

表1 主要设备噪声及处理后噪声 名称 数量 噪声dB(A)处理后噪声/dB(A)

轴流泵 12 70-75 60-65 离心机 8 60-65 50-55 鼓风机 4 80-85 70-75 旋振筛 2 60-65 50-55 泵类 80985 65-70 对设备的噪声治理首先是降低声源噪声,应在设备选型、操作工艺方面考虑,尽量选用低噪音设备。其次对已产生的噪声在传播途径上采用隔声、隔振、消声、吸声以及阻尼等措施。对于轴流泵、离心机可通过减震来降低噪音,对于鼓风机可设置消声装置,对于旋振筛、各种泵类噪声较大的设备可将其置于室内,设备可加防震垫,可采用隔声、吸声材料制作门窗、墙体。采取这些措施后,设备噪声可以降低10-20dB(A)。2.4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元明粉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溶化锅及澄清罐中沉降的泥沙、石块及荆笆。这些固体废物是随原料芒硝带来的,年产生量为12 000t,占原料芒硝的1%。目前,大石块用于料台的铺垫,小石块及泥沙经过风化用于硝田道路的铺设。随着机械化铲硝的发展,芒硝的生产得到改进,芒硝的质量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固体废物产生量可以减小。生产工艺改进为大田硝水直接蒸发,固体废物产生量可减至零。3 结语

中国芒硝资源非常丰富,元明粉生产工艺经过多年的开发研究,技术相对成熟。在提高资源回收率、合理开发的基础上,应该走规模经济之路,向精细化、自动化方向发展;走循环经济之路,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走科技发展之路,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通过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和使用,生产过程加强管理,严格操作,其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减小到零,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化工产品,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篇2:元明粉的生产工艺

次元明韵寄子由

作者:黄庭坚朝代:北宋 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欲解铜章行问道,安知石友许忘年。

篇3:元明粉生产工艺研究

元明粉是芒硝脱水后的结晶体, 其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钠 (Na2SO410H2O) , 为一碱金属盐类, 能以结晶水合物形成自水溶液中析出。元明粉的主要用途表现为:化学工业用作制造硫酸钠, 硅酸钠及其他化工产品;洗涤工业合成洗涤剂的填充材料;造纸工业用于制造硫酸盐纸浆时的蒸煮剂;玻璃工业用以代替纯碱, 做助溶剂;纺织工业用于调配维尼纶纺丝凝固剂;用于有色金属冶金、皮革等方面, 应用十分广泛。

1 生产工艺研究

目前, 生产元明粉的工艺方法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以下三种:全溶蒸发脱水法, 四效蒸发末效二次蒸汽余热化硝法, 井下硐室水溶法等。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 工艺的不断改善、不断进步, 各个生产厂家经过不断地摸索, 研究, 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最终变成适合自己的生产工艺。五效逆流强制循环真空蒸法就是其中之一, 此法因地制宜, 融合多种方法的优点, 符合国家倡导的环保、节能, 对环境实现零排放的高生产工艺流程。

1.1 全溶蒸发脱水法

此方法由天然芒硝制备元明粉, 适于小规模生产。但煤耗高, 产率低。基本流程即蒸汽和天然芒硝作用, 使芒硝溶化, 之后进行澄清 (除残渣) 。滤液经蒸发处理, 离心分离, 最后热风干燥得到成品 (图1) 。

1.2 四效蒸发末效二次蒸汽余热化硝法

该生产工艺在全溶蒸发脱水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其流程如下图。原料水硝后, 经热融、净制、蒸发、离心分离, 最后干燥得到成品。此法将末效二次蒸汽用来化硝, 降低能耗。同时使各效间存在压差, 不需额外动力, 减少了不必要的工序。此外化硝减少了开口蒸发的蒸汽损失, 操作环境好, 利于减少Mg、Ca杂质量 (图2) 。

1.3 井下硐室水溶法

原理是:先生产无水Na2SO4生产蒸发工艺中所用到的粗硝水, 然后经过蒸发、离心分离等程序进行加工生产。但其中含有的Mg和Ca将影响后期产出的元明粉质量。故欲得到高质量的元明粉, 需先除去Mg和Ca, 此法生产不受季节限制, 但前期投入较多[3]。

1.4 五效逆流强制循环真空法

此法在四效蒸发的基础上再次加强, 并利用硝浆泵强制将物料进行逆流流动, 同时运行的还有与硝浆对流的蒸汽, 使物料不断结晶析出。蒸汽用循环冷凝水冷却, 期间会形成真空, 其中的不凝气经真空泵排除。此法所用的硝水直接由高压法溶解地下层的得到, 蒸汽和硝水呈逆流, 经各效蒸发器反应得到产品, 所析出的结晶排至产品罐 (图3) 。此法能耗低, 不受季节生产影响, 最后生产过程中得到的残渣排至硐室, 既保证地层的稳定不下陷, 同时保证对环境的绝对无污染。

原料硝浆水水是来自精制过之后的硝水。硝水最先运用高压法从2000多米的地底抽出, 并经过精制, 提纯, 去杂质, 然后由硝浆泵泵入蒸发室进行加热, 当加热浓度达到一定值后转入四效蒸发罐加热蒸发, 直至最终固液比达到10%~20%, 进行排料。排料送至离心分离工段进行离心分离, 离心分离出来的湿性物料送去干燥, 干燥完成后进行包装, 成品。进入仓库, 堆放。

五效逆流强制循环真空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随着液料组成提高, 温度相应提高, 黏度变化小, 各效传热系数变化不大, 可充分发挥设备潜力;完成液排出温度较高, 可利用显热在减压下闪蒸增浓, 提高完成液组成;经济性高, 蒸发强度大, 溶液的温度差损失小。

2 结论

以上对元明粉的几种生产方法进行了比较。目前, 五效逆流强制循环真空法生产元明粉是由工艺技术人员根据生产要求和国家相关规定所采用的最适合自身条件的方法。对比于其他几种方法, 五效逆流强制循环真空法采用五效外加热逆流强制循环真空蒸发制硝流程, 蒸发经济达到3.55左右, 从而得到大的节能效果, 生产回收冷凝水余热。真空冷却系统采用喷射式混合冷凝器与水喷一蒸射配套新工艺, 增加蒸发系统运行总有效传热温差, 减少动力消耗。实现热电联产, 提高了热能利用率, 避免了热损失, 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能量的消耗。综合以上几方面条件, 五效逆流强制循环真空法体现了工艺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生产成本低、综合技术经济指标最佳的。因此, 五效逆流强制循环真空法生产元明粉, 是目前我国合适的生产工艺, 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化工百科全书 (17)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8:601-607.

[2]李军, 吴林茂, 王玉萍.中国元明粉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盐业与化工, 2008.

篇4:元明时期的伎女蹴鞠

元朝统治者偏爱表演艺术,诸如杂剧、吹弹、百戏、小唱以及幽默表演等艺术项目,均受青睐,因此,社会上的演艺风气格外浓重,其中女伎表演最受欢迎。当时的女伎,有青楼楚馆的佼佼者,也有专门从事艺术表演的演员,并非全是风月女子。“伎”与“妓”二者有所同亦有所不同。擅长蹴鞠的伎女被称为“蹴球伎”,基本上归于艺人范畴。元朝人喜欢观看蹴球伎表演,主要目的在于欣赏和娱乐,这就促使女伎蹴鞠以技艺为资本,美色追求则相对淡薄。“伎女蹴鞠”也由此成为社会上喝彩声较高的一项专业演出活动,其中包括着体育竞技和艺术表演的双重内涵。

明朝人在这一方面完全继承了元人风习,使伎女蹴鞠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除了上面所说的原因之外,伎女蹴鞠的兴起还有赖于足球本身制造水平的提高和女子足球专门机构的成立。早先的蹴鞠用球多用硬皮革制作,内充实物,球重而外硬,不宜于女子踢耍。唐以后气球流行,到宋末元初时,这种内胆充气式的足球越做越精良,球体内气足而富弹力,球皮柔和而舒适,就算是缠足女子也能随意踢蹴,而不必担心脚趾受挫。所以,伎女蹴鞠便有了专业用球。元人邓玉宾《仙吕》套曲《气球双关》引曲:“包藏着一团儿和气,踢弄出百般可妙,共子弟每轻肷痛膝,海将来怀儿中搂抱。”汤舜民《双调·寿阳曲·蹴鞠》:“脚到处春风步步随,占人间一团和气。”都是描述这种气球的轻软适宜和蹴球伎使用时的得心应足。

由于社会娱乐的需求以及对伎女蹴鞠的高标准要求,元朝时出现了专门聚集和训练蹴球伎的专业机构,当时称之为“仕女圆社”,这种圆社是从宋代流传下来的“齐云圆社”中分离出来的,只收拢和培养女子踢球者。“圆”者,球也;“社”者,团体也。邓玉宾《仙吕》套曲所云:“随圆社常将蹴鞠抱抛”,萨都剌《南吕·一枝花·妓女蹴鞠》曲所云:“绝色婵娟,毕罢了歌舞花前宴,习学成齐云天下圆。受用尽绿窗前饭饱茶余,拣择下粉墙内花阴日转”,描写的均是仕女圆社中的训练情况和生活特色。仕女圆社的训练十分认真,蹴球伎必须严格按蹴鞠程序操练,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甚至从早到晚不容闲懈。明人李昌祺《美人蹴圆》诗对此深有描述:“圆社从来非等闲,作家取巧凭双弯。眼亲步活转移速,解数般般谁道难。雕阑十二相缭绕,日下芙蓉犹未了。发乱青丝宝鬓偏,尘生罗袜金莲小。”看来,不下苦功夫,难有好球艺。

元明时期的蹴鞠伎女在经过完美的训练之后,开始向世人展示她们那优雅的身姿和超绝的球艺。元人关汉卿《越调·斗鹌鹑·女校尉》套曲有云:“唯蹴鞠最风流,演习得踢打温柔,施呈得解数滑熟。”如果没有过人的技艺,这些女子决不会在蹴鞠场上抛头露面。

专门给蹴鞠伎提供表演的场地很多,官方开设的球场叫“官场”,是正规场地;男子用于蹴鞠比赛的场地设有竿网,俗称“竿网场”;普通训练和表演的场地则通称“场户”。这些场地都可以展示伎女蹴鞠。如萨都剌《妓女蹴鞠》云:“占官场、立站下,人争羡。似月殿里飞来的素女,甚天风吹落的神仙。”李昌祺《美人蹴圆》诗云:“三娃正蹴小官场,汗湿酥胸浑未倦。”邓玉宾《气球双关》套曲云:“场户儿宽绰,步骤而虚嚣,声誉而蓬勃,解数而崎。”其中官场、站、场户,均指不同规格的球场。所以关汉卿《蹴鞠》套曲中概括说:“蹴鞠场中,鸣珂巷里,南北驰名,寰中可意,夹缝堪夸。”只要有块空地,即可蹴鞠。又说:“不离了花前柳影闲田地,斗白打官场小踢,竿网下世无双,全场儿上占第一。”看来,蹴球伎们为了表现自己,从不放过任何一种场地,并且在很多地方以其特有的女性魅力而压倒男子蹴鞠。

元明时期的蹴鞠技艺,蹴球伎都能熟练掌握,我们可以从元人散曲中搜寻出她们常用的踢法。邓玉宾《气球双关》曲中云:“你看那里勾外肷,虚挑实蹑,亚股剪刀……却便似孤凤求凰下九霄。”又云:“你看他打拾云外飘,蹬圆光当面绕。玉女双飞鬓,仙人大过桥。那丰标,勤将水哨。把闲家扎垫的饱,六老儿睃趁的早,脚步儿赶趁的巧。”关汉卿《女校尉》曲云:“得自由,莫刚求……引脚蹑龙斩眼,担枪拐凤摇头,一左一右,折叠鹘胜游。”伎女蹴鞠,主要使用脚、膝、肷三个部位,也可以使用肩。《事林广记》戊集所云:“齐云社规:在肩使肩,在膝是膝,是搭使搭,当肷即肷”,即指明了肩、膝、肷的触球。肷是指人体腰胯的突出部位,女性腰臀之间曲线明显,所以宜使肷部触球。搭是指用身体正面停球。至于上列元曲中提出勾、挑、打、、拾、蹬、蹑,则专指脚法。而所谓玉女双飞、仙人过桥,是指高难度技巧;三抱巧、五花气又指成套踢法,由几个动作紧凑组成;折叠拐、鹘胜游、担枪拐、凤摇头更是当时球场中变衍出来的花样动作。

女性从事蹴鞠,主要以身姿变化和触球技巧争胜,不似男子蹴鞠那样刚烈迅猛。然而元明时期,似乎世人对这种柔婉的伎女蹴鞠更感兴趣,以至于千人观看,万众欢呼,伎人们戏球时也更加投入。邓玉宾《仕女圆社》曲中描写说:“身段儿直,掖样儿娇,挺拖更妖娆……直踢的腮儿红脸儿热,眼见涎腰儿软。那里管汗湿酥胸,香消粉脸,尘拂蛾眉。由古自抖擞着精神倒拖鞭。”由于观众的由衷喜爱和蹴球伎的尽情发挥,这种女子球戏深深地感染了当时的民众生活。明人冯梦龙编纂《山歌》一书,就选入了许多伎女蹴鞠的民歌,其中一首《戏球》有云:“戏球儿,我爱你一团和气,我爱你有分量知高知低、知轻知重如人意。人说你走滚其中都是虚,只这脚尖儿上的风情也,教人爱杀你。”全社会的倾心关注是伎女蹴鞠昌盛两代的原由所在。

到明朝时,球界为了提高伎女蹴鞠的水平,开始从杂技行业中选拔蹴球伎。因为杂技演员身手更为敏捷,一旦熟演足球,必使球艺中饱含杂技成分,难度系数大增而观赏价值倍升。所以,明代蹴球伎的能力明显超过前朝,甚至出现了名扬天下的一代女球星,如杂技女子彭云秀就以蹴鞠闻名。当时许多文人都对此倾墨颂咏,如《天衢舒啸集》卷二记述:“蹋鞠始于斩后军中练武之剧,以革为圆囊,实以毛发。今则鼓之以气。又有衮弄、飞弄之技,不知始于何人。彭氏云秀,以女流清芬,挟是技道江海。”书中有诗赞之云:“彭家女儿十六七,蹴鞠场中称第一。只今年已二十余,满身衮弄尤精极。碧玉钗横髻绾云,绡衣翠袖石榴裙。香尘不动白日暖,一十六解当君呈。折旋左右疾复缓,金莲步步多奇玩。得非瑶环连不开,无乃鸾胶续难断。落花流水去复回,飞燕迎风聚还散。场中一时百巧出,观者如山总惊叹。”所谓衮弄,即指杂技与蹴鞠合而为一的技巧表演,这是明代蹴球伎所能达到的最高技术境界。

篇5:元明粉的生产工艺

宜阳别元明用觞字韵

作者:黄庭坚  朝代:北宋 霜须八十期同老,酌我仙人九酝觞。

明月湾头松老大,永思堂下草荒凉。

千林风雨莺求友,万里云天雁断行。

篇6:元明清诗词的酒文化

中国的酒文化历史非常的悠久。尤其是古时候的诗人们,在创作一首好诗的时候,更是离不开酒。诗与酒有着不能分离的情感。那么元明清诗词的酒文化是怎么样的呢?

若把中国古典诗词中蕴含的酒文化的更迭比作品酒的过程,那么,先秦至秦汉时期文学的酒文化则为入杯时散发淡淡清香的美酒,初观其态便可预知其味醇;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酒文化当是经过时间唤醒的“琼浆玉液”,散发百香,层层袭来;唐朝诗歌中的酒文化该是入口之初,五味糅合,先品其甜;宋词中的酒文化则当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甘苦醇杂方知;而中国古典诗词的末端,元明清时期诗词中的酒文化,便是那无尽的绵绵余味,韵味幽长,美酒的醇厚与否,必须到这一刻才能明确。

从南宋开始中国便处于烽烟不断,战乱四起的不安之境。自康乾盛世之后,经济也逐渐趋向衰落。然而,中国古典文化发展的脚步并未因此而停滞,浸渍于浩瀚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酒文化也随之愈加香醇,进入了更为成熟而辉煌的时代。

时代格局的演变,促使酒文化的变化。元明清时期,战争频繁,百姓四处流离颠沛,迁徙避难,地域文化促成了不同的“酒域文化”。人们对酒的要求也更加严明,不同节令,所饮之酒也大为不同。新年用椒柏酒祭祀或献于长辈,以此表达对祖先和长者的拜贺;填仓节饮填仓酒,以表达对接下来这一年丰收的美好愿望;端午饮菖蒲酒,是春季养生的佳品;中秋饮桂花酒,酒的清香舒缓人心,而月明之夜饮桂花酒,似乎更是对嫦娥奔月神话的追忆;重阳饮菊花酒,养生之余,更承载着老百姓对“吉祥”的祈求。

不同的酒,体现了人们不一样的美好愿望。同一杯酒,却倾注了文人不同的情感。“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需要有何等的自信与豪放情怀才能达到同这位名传千古的风流才子一般的境界?“催花未歇花奴鼓,酒醒已见残红舞。不忍覆余觞,临风泪数行”,又是何等深厚的感情,才能让这位堂堂大丈夫整日以泪洗面,借酒浇愁?

元明清时期的酒文化,不仅藏于文人的诗词曲赋之中,更飘香于该时期的古典名著当中。

“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这款“万艳同杯”,流露出“宝哥哥”无尽的缠绵和风流。还有三国青梅煮酒论英雄,聊发英雄慷慨豪情。

篇7:元明宗简介

中文名称: 元明宗

又 名: 和世梀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元代

民 族: 蒙古族

生 卒 年: 1300—1329

相关人物: 元武宗

生平简介

篇8:元明粉的生产工艺

地下水是中国重要的供水水源。目前, 中国地下水开采总量已占总供水量的18%, 北方地区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和33%的农业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

水参与了工矿企业生产的一系列重要环节, 在制造、加工、冷却、净化、空调、洗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被誉为工业“血液”。地下水作为北方工矿企业用水的唯一途径, 不仅仅对人类生活用水需求构成了严重威胁, 而且化工企业用水, 往往与地下水连通, 如发生生产设备故障, 化工废水与地下水形成倒灌, 将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直接饮用将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同时地下水的大量开采, 还容易造成地面沉降, 最终引发地质灾害, 对我们的居住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据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于琪洋介绍, 全国地下水超采面积达19×104km2, 严重超采面积达7.2×104km2, 地下水资源保护形势不容乐观。由此可见, 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 对化工企业生产用水, 尤为显得重要和紧迫。

2 国内化工行业节水现状和节水减排存在的困难

近年来, 国内化工行业节水减排工作取得较大成效。但同时也面临和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如:化工企业一般都是大型国有企业, 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 节水减排意识不足、积极性不高。这是国有企业的一大通病, 急需改进。很多老企业建设初期缺乏合理规划, 难以重新对企业进行整体规划和技术改造, 从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节水减排工作的开展。各种基础资料缺少记录, 由于化工企业节水减排工作近几年刚刚起步, 很多企业都没有相关的可靠数据供使用。国内虽有再生水回用于冷却水的水质标准, 但针对化工行业的回用水水质标准尚未建立。

地处山西运城盐湖的南风化工集团, 其元明粉分公司作为国内元明粉龙头企业, 同样面临水资源的节约回收利用和浪费问题。如何对不同水质的废水进行分质处理, 用最低的经济成本, 尽可能提高废水回收利用率, 降低吨产品的水耗, 提高经济效益, 是当前乃至以后亟需解决和完善的重要问题。

3 元明粉生产中水的重要作用及存在问题

3.1 水在元明粉每个生产工序中的作用

无水Na2SO4生产工艺流程图见图1。

溶化:作为溶剂来溶化芒硝;

澄清:作为溶剂来沉降泥沙污物;

蒸发:不仅作为溶剂参与蒸发浓缩, 而且作为锅炉传热导热的介质;

离心:作为溶剂与结晶颗粒分离, 提纯成分;

干燥:作为蒸发对象, 与结晶颗粒分离, 使产品水含量降低;

包装:作为湿法除尘的介质, 回收尾气, 避免大气粉尘污染。

3.2 元明粉生产行业存在的节水困难和问题

工作人员的节水减排意识不足, 责任心不强, 积极性不高, 操作不规范;生产现场跑冒滴漏严重, 维修人员巡检不积极;生产用水不能循环使用。元明粉生产理论上吨产品水的损耗计算:原料芒硝, 从理论上来说, 也就是十水硫酸钠, 又名格劳柏盐, 化学式为Na2SO4·10H2O, 分子量322.19, 含结晶水55.9%, Na2SO4为44.1%。如以生产清液3 m3出1 t产品来计, 2.7 t芒硝含水2.7×0.559=1.51 t, 2.7-1.51=2.3 t, 从纯理论角度, 自身结晶水已经足够生产使用。如不加强节水措施, 循环使用, 以无水Na2SO4每吨产品至少需消耗水1.51 t计算, 如果任其排放, 不加以重复利用, 以年产20×104t无水Na2SO4的生产规模来计, 则浪费水30.2×104m3/a, 水以2元/m3计, 则有60.4×104元的水耗, 直接忽略了潜在的经济效益。

4 元明粉生产中采取的节水措施

a) 从主观意识上加强工作人员的节水意识, 并把水消耗指标纳入绩效考核, 与工人工资直接挂钩;b) 大力进行节水设施的改造, 通过生产环节中的水量平衡测试图 (见图1) , 寻找水损失的环节和漏点, 减少跑冒滴漏, 增加回收容器和设备, 进行循环利用;c) 元明粉生产中的水和蒸汽循环流程图和漏点 (见图2) 。

生产环节溶化介质中水流程图的损失点:元明粉在生产过程中, 每个环节清洗水的回收与否是个关键点。

锅炉水流程图的损失点:锅炉蒸汽在生产使用过程中, 一部分去蒸发室进行热交换, 一部分去翅片散热器, 通过热交换, 蒸汽转化为冷凝水, 在不凝气排空过程中, 都不可避免造成蒸汽的损失, 如何将冷凝水重复利用和减少蒸汽损失是关键点。

5 采取节水减排措施的关键

5.1 溶化介质中水的损失的措施

a) 疏通和完善生产环节各排水渠道与回收池连通, 形成循环闭路;b) 针对现场操作存在的阀门跑冒滴漏的现象十分明显, 应建立泄漏点档案, 加强现场工作人员巡检和维修, 创建“无泄漏工厂”为目标, 并开展车间活动竞赛。

5.2 锅炉水的损失点措施

5.2.1 蒸汽疏水阀的安装和作用

在蒸发室和翅片散热器的不凝气体排出口, 采用蒸汽疏水阀, 将冷凝水回收合格循环使用, 大大减少软化水的补充水量。

疏水阀的作用就是“自动阻汽排水、排不凝性气体”。它是实现疏水系统全部功能的主要载体和基本单元。可以说, 疏水阀决定着疏水系统、凝结水回收系统乃至整个蒸汽系统合理运行的成败。

疏水阀选型或应用不当, 安装到具有相当压力的系统中还会带来安全隐患。所以对整个蒸汽系统而言, 疏水阀选型尤为重要。具体疏水阀选型应综合考虑生产工艺、蒸汽压力、压差、流量、温度、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另外, 疏水阀的正确安装和正常操作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3]。

5.2.2 杜绝蒸汽疏水阀操作认识上的误区

a) 在工地随意可见蒸汽泄漏现象, 即使在蒸汽排出口装了疏水阀, 却不能合理利用, 经常处于排空状态 (蒸发罐蒸发室不凝气体排出和翅片散热器排出) 。

车间有时会认为跑汽操作能够提高设备生产能力, 这是因为:在开车初期, 跑汽操作能大大地缩短冷设备的升温时间, 从而产生认为跑汽操作也能在运行时迅速提高用汽设备温度的错觉。实际上, 开车时蒸汽加热冷设备和由很热的器壁加热产品, 两者之间的工作条件是显著不同的。在开车时, 冷的器壁大量吸收蒸汽的热量, 因此就有大量凝结水产生。但是, 所生成的大量凝结水, 由于受到疏水阀及管道系统的阻力, 不能很快地从系统中排出, 所以蒸汽的进入就受到了限制。为了减少这个阻力, 开启疏水阀的旁通阀门, 使大量的凝结水 (这时在凝结水中几乎没有混入蒸汽) 迅速从旁通管排出, 而更多的蒸汽进入用汽设备。这样, 用汽设备在开冷车时温度就可迅速提高, 减少开冷车时间。

但当用汽设备在正常运行后情况就不同了, 随着设备及管路不断受蒸汽加热, 温度逐渐上升, 蒸汽与设备之间的温差减少, 蒸汽传给设备的热量也相应减少。即设备所需的热量比在开冷车时减少了, 蒸汽放热后凝结成水的量随之减少。如果旁通阀门仍开着, 则旁通阀除流出凝结水外, 还有大量的蒸汽排出, 这时进入用汽设备的多余蒸汽就不可能再提高到设备的温度。因为这时两者之间的温差比开冷车时小得多。

所以在正常运行时开旁通阀进行跑汽是浪费蒸汽, 应该关闭旁通阀, 让疏水阀投入运行, 以阻止未经充分利用过的蒸汽排出;

b) 有些工厂的用汽人员虽然知道安装疏水阀可以充分利用蒸汽中的潜热, 但有认为用了疏水阀以后, 用汽设备的温度会降低, 影响产量。所以在用汽设备上就不装疏水阀。有些厂虽然装了疏水阀, 但并不使用, 用汽设备在正常运行时开旁通阀, 蒸汽一出用汽设备就直接放到回水管或地沟里 (跑汽操作) , 这都是不对的。

实际上使用疏水阀以后, 用热设备的温度不是降低, 而是提高。从理论分析与实际观察都可以肯定, 使用疏水阀不会降低用汽设备的产量, 相反, 选用合适的疏水阀, 可充分利用蒸汽的潜热, 用热设备的温度会提高, 从而可加快车速, 提高产量。

当供汽压力过低, 蒸汽供汽量不敷车间需要时, 如果打开旁通阀, 减少用汽设备后部阻力, 通过用汽设备的蒸汽量就增加, 用汽设备的温度比用疏水阀时有所提高, 产量也因此增加。这样做是争夺同一管路上其它用汽设备的蒸汽来提高本设备的产量。如果各用汽部门都这样做, 结果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锅炉房供应的蒸汽压力会更低, 输送到车间的蒸汽更少, 无法维持生产。这一情况也是对合理使用疏水阀的错误看法。

5.3 加强对职工培训和考核

加强职工的节水意识, 进行节水指标考核。

5.4 强化对水回收环节的检测

强化对蒸汽冷凝水、硝液、锅炉除尘水的循环回收检验监测标准化管理, 对回收水进行90%以上的重复利用, 达到减排最低化。

6 结语

通过以上节能减排的水量平衡测试和循环流程的使用, 采集数据, 并不断改善趋于合理, 从理论上生产1 t无水Na2SO4要有1.51 t废水的浪费和排放, 但经过采取上述节水减排措施, 不仅不用在生产环节补充水源, 而且达到90%的循环使用, 以水价2元/t计算, 则每吨产品增加效益2.71元, 年产20×104t来计, 则节约54.2×104元, 重复利用直接带来了经济效益。对于利国利民, 保护水资源, 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针对芒硝生产元明粉生产的水需求和消耗, 通过水平衡测试和水循环利用和减排措施的探讨, 节约水资源, 利国利民。

篇9:我收藏的元明清陶瓷

卵白瓷是江西景德镇在元代生产的一种白瓷,胎质洁白坚致,器物胎壁较宋代青白瓷厚重,呈色白中微闪淡青,犹如鹅卵,故称卵白瓷。元代朝廷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这类瓷器作为官府用瓷,故又称枢府窑。枢府窑碗器形规正,制作精致,内外施满釉,底多宽圈足露胎,底心有乳钉状凸起。装饰多印花,花纹有龙纹、莲花纹等,纹饰中有“枢府”二字的为官用,但它的印纹欠清晰。卵白瓷器除枢密院定烧外,亦烧外销和民用器物,在韩国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出的瓷器中就有这种卵白瓷。可以想见,当时它在外销瓷器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品种。

元代龙泉窑是继宋龙泉窑发展过来的,产于浙江龙泉县,后来发展至瓯江和松溪两岸。龙泉窑实用器胎质厚重,制作精良。足底露胎,刀削明显,底中间有乳钉状凸起,这是元代瓷器工艺中的一个特点。釉质浑厚滋润,呈色清纯亮丽。

在元代,釉下青花瓷器的制胎原料,亦已采用高岭和瓷石的二元配方,所以它们的烧成温度高,胎质坚硬致密。大器制胎(如壶、瓶、罐等)用分段拉坯后再以白泥浆粘接,故内壁有明显的接合痕迹。盖罐的造型多数比无盖罐修瘦,口径小于底径。釉质晶莹透亮,微带青灰,光滑无针眼,施釉到底,底足外墙斜削,在斜削处及底足部都露胎。底部的露胎处涂有一层白色的细沙泥浆,纹饰色泽浓艳,釉色有黑色斑点,可能采用当时进口的苏泥勃青或回青描绘,这二种青色的发色都很浓艳,回青色泽浓艳散而不收,使纹样的边缘产生晕气,尤其是细线条的末尾,晕味更明显,色厚处会出现铁斑。装饰纹样丰富,层次多而主次分明,如罐的主要画面一般都在器腹的中部。有鱼藻纹、西番莲缠枝纹、人物故事和莲池水禽图等。罐的肩部、口部和下腹至底部属次要部位,纹样一般有缠枝纹、海水波涛纹仰覆莲瓣纹等。莲瓣多数为长方形,瓣面宽于瓣的根部,用粗细两种线条描绘,每瓣分开描绘,这些都可作为鉴别这一时期青花瓷器在制作和装饰纹样上的参考。而更重要的还要看整个画面有没有当时的时代风格,在质朴和润中见风骨,在浑厚中显露出淡雅的真趣,这些元画的风格特色也会出现在瓷器的画面上。如这里收藏的那只直口鼓腹元青花大罐的莲塘水禽图那样,洋溢着元代绘画的精神风貌。在明代,隆庆是穆宗的年号,他在位只有六年,从时间上讲烧制的瓷器一定不多,这里一件“大明隆庆”的青花龙纹瓷方盒是一件当时的官窑瓷器。

篇10:元明清文学教案

元代文学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教学目标】元代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特点;元代文学戏曲的概貌; 【教学重点】元代叙事文学的兴盛及其元代抒情文学的特点; 【教学难点】元代抒情文学特点及其审美情趣。【学时数】1学时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元代抒情文学特点及其审美情趣。

一、元代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特点

1.民族压迫与融合。

元代由蒙古族掌握中原政权,元蒙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国民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西北少数民族如畏兀儿人,回回人)、汉人(原金朝汉族人)、南人(原南宋汉族人)。蒙古人政治地位最高,南人地位最低。政治地位的不平等,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元朝的阶级矛盾也很尖锐,官吏多贪赃枉法,造成冤狱,并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对江南的搜刮尤为严重。尖锐的矛盾激起民变,爆发众多的农民起义,最终推翻元朝。这种社会现实,使元代文学作品多有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反抗意识。

蒙古贵族夺取中原政权后定居在汉族地区,随蒙古军征战的女真族、畏兀儿族,回回族等军士也与汉族人民杂居,他们的文化互相交流,形成元代文学以刚健、质朴、酣畅为主要风格特征,并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少数民族作家。

2.疆域辽阔,都市繁荣,俗文学兴盛。

元朝版图空前辽阔,横跨欧洲、亚洲。国家的统一为经济的繁荣奠定

曲属诗歌是清唱曲,两者均以曲辞为主,因而总称为曲。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崇高地位。元曲流行的区域主要在北方大都一带,故也称北曲,是在北曲的基础上;把唱、念、歌舞和做工结合起来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现存剧目约600种,作品162种。仅据《录鬼簿》和《续录鬼簿》所载,有名有姓者二百二十多人,而“无闻者不及录”,估计还有许多遗漏。元杂剧的发展,以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杂剧中心在大都,产生了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和优秀作品,这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后期杂剧中心南移杭州,杂剧创作渐呈衰微趋势,但仍然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家和作品,作家主要有郑光祖、乔吉等。杂剧以它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戏剧史上竖起了第一座丰碑。

在元代南方还流行着另一种戏曲形式——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由南方语言和南方音乐组合而成的戏曲样式,最初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的规模结构比北杂剧宏大复杂,而形式比较自由,曲调柔婉悠扬,尤为南方民众所喜爱。元灭南宋之后,南戏曾二度衰落,但元代后期,南戏又重新兴盛起来。现存南戏剧本,成就最高的是高明的《琵琶记》,较著名的还有被称为元末“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南戏发展到元末已经定型并臻于成熟,到明清演变而为长篇传奇。

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它主要来源于民间小曲和北方少数民族乐曲,一部分则从词调演化而来。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单支曲,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也称套数、散套。元代散曲作品现存小令3800余首,套数400余套。散曲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等;后期作家主要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前期散曲注重本色,风格质朴;后期散曲偏重词藻音律,风格趋于典雅。总之,散曲的形式自由活泼,语言通俗明快,风格爽朗,显示出强大的艺术活力。

(二)叙事文学的发展

所谓文学的发展,应是指在原有文学基础上的突破与创新,元代叙事

篇11:腻子的生产工艺

下面介绍两种腻子的生产配方及工艺: 内墙环保腻子粉标准配方及工艺

重钙(双飞粉)100kg+内墙环保腻子粉母料包(20kg)搅拌均匀。重钙要求白度90以上,无杂质。投料顺序:先投重钙300kg;再投母料20kg;继续投完其余700kg重钙。全部投完搅拌40min。检查细度,过筛,打包装。(打包装头3包要放回搅拌机继续搅拌其他可正常包装)

内墙环保耐水腻子粉标准配方及工艺

重钙(双飞粉)750kg+灰钙粉250kg+内墙环保腻子粉母料包(6kg)搅拌均匀即可。重钙要求白度90以上,无杂质。灰钙细度320以上无杂质。

投料顺序:先投重钙300kg;再投灰钙100kg;投母料6kg;再投300kg重钙;再投灰钙100kg。再投300kg重钙;再投灰钙50kg继续投完其余重钙。

全部投完搅拌40min,检查细度,过筛,打包装。(打包装头3包要放回搅拌机继续搅拌其他可正常包装)

腻子生产注意事项

一、样品小试:用一结实透明塑料袋,将1000g称好需要混合的腻子粉装进袋子,把袋子吹起来摇晃5分钟以上,注意手抓的两边不要有残留。例如:防水胶粉做防水腻子粉,做法是取灰钙粉250克,双飞粉750克,防水胶粉4~6克(根据当地钙粉质量而定)放入透明塑料袋内,吹气密封均匀摇晃5分钟后,放入容器中,加入水400克左右(搅拌成适合施工的膏状)放置5分钟后再搅拌即可使用。

二、关于内墙普通胶粉、防水胶粉,一般来说添加量越大粘结强度越高施工性和保水性越好,但添加过多会削弱流平性,可加1%左右的钠基硼润土调节。

三、内墙普通胶粉和灰钙粉、白水泥、石膏粉起反应,不能混合使用,也就是说不可以做防水腻子粉。因此生产普通腻子以后如果再生产防水腻子,必须把上料机,搅拌机残留内粉体全部清除,才准生产另一种。

四、内墙防水胶粉不能生产普通腻子,因成本太高。

五、滑石粉可代替部分双飞粉使用。

六、灰钙粉主要成分是Ca(OH)2,添加量越大硬度越大,一般可加15-40%之间,如果太少,防水效果较差。如果太多,易龟裂、泛黄。如果泛黄可以通过加硫酸钙变性解决,如果要求抗裂,内墙可以添加纸筋纤维,外墙可以加木质纤维或聚丙烯纤维,这样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增加抗裂效果。

七、防水胶粉也可以做外墙腻子、石膏腻予,外墙防水胶粉生产外墙防水腻子,抗裂腻子胶粉生产外墙柔性腻子、保温砂浆、干混砂浆瓷砖粘结剂、勾缝剂及各种干粉粘结剂。

八、外墙配方中的白水泥,也可用黑水泥代替。石英砂不仅是填充料,还有抗裂、增稠作用,增加防水效果,可用水泥砂代替石英粉、硅灰石粉,也可以用重钙粉代替。

九、卧式双螺带混合机第一次使用前必须加齿轮油,电机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以后使用中各个轴承要经常加油润滑。

篇12:和答元明黔南赠别 翻译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篇13:元明粉的生产工艺

[关键词]元明时期;云南青花;文化价值

[Abstract] In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there are many blue-and-white porcelain kilns in Yunnan. Although the emergence of various kilns were inconsistent with the coarse or fine process and short or long duration, as a unified research object, the blue-and-white porcelain which from different areas in Yunnan reflect the unique and holistic artistic style.

[Key words]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Yunnan blue-and-white; Cultural value

一、云南青花的考古与发现

云南青花是指元明时期云南及周边地区生产的以钴作为发色元素一次性烧成的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釉下彩陶瓷器,它是一种具有明显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的民窑青花艺术类型。

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一书中指出,成熟的青花应具备三个要素:1.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2.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3.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1]。云南青花大多以1250摄氏度左右高温烧成,坯泥中既含瓷土又含粘土,在陶瓷学术界一般称此类半瓷半陶的器物为“炻器”或“粗瓷”。从现存的古代云南青花实物可看出,因含粘土成分较多加之淘洗不精,龙窑窑内温差较大,多有生烧,大部分胎质疏松呈灰黄、灰青色,这些都是炻器的典型特征(图1)。也有的出土器物,胎质紧密细致,胎体白度、烧成温度和瓷化程度较高,透明釉洁净,青花发色湛蓝,完全达到了瓷器的烧制要求和品级(图2)。因此本文所提及的“云南青花”、“云南青花瓷”皆指这类瓷器或炻器。此外,就工艺而论,也不排除有部分器物是采用先施透明釉后画青花再一次性烧成的可能性。

历史上,玉溪、建水、易门、大理、禄丰、曲靖等地都烧造过青花瓷器。时代有早有晚,绘画有精有粗,而最早进入学术研究视野的是玉溪窑青花。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云南著名学者孙太初先生在发表于《考古通讯》上的调查报告《云南西部的火葬墓》中提到邓川地区的古墓里发现一件青花玉壶春瓶,这是学术界首次提到云南青花瓷器的文献,但墓中只存一件,产地又不明,所以并未引起关注。1960年,云南省博物馆的葛季芳等人,在玉溪调查征集文物时,偶然听当地人说起发现过古代窑址,便做了进一步调查,在玉溪城东约2公里的红塔山旁瓦窑村附近发现“平窑”、“上窑”和“古窑”三处古窑遗址,并于1962年2月在《考古》杂志上发表名为《云南玉溪发现古瓷窑址》的文章,使得玉溪窑成为最先进入学术视野的云南古代制瓷遗址,确定了玉溪是除景德镇以外烧制元明青花瓷器的重要窑场,从而揭开了云南青花研究的序幕。[2]

这一发现立刻引起国内外陶瓷专家的热切关注并受到极高评价。玉溪窑青花无论器体造型、绘画风格、青花发色都具有元末明初的风格,代表着历史上云南釉下彩绘瓷器烧制技艺的全面成熟和杰出水平(图3、4、5)。

由于玉溪窑的重要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1965年玉溪窑作为中国新发现宋元时期的古陶瓷,被冯先铭先生收入《新中国陶瓷考古的主要收获》一文,并在《考古》上发表《有关青花瓷器起源的几个问题》,将云南玉溪与江西景德镇、浙江江山并称为中国青花瓷器的三大产地。[3][4]1980年,《考古》发表故

宫博物馆院杨静荣先生的文章《元代玉溪窑青花鱼藻纹玉壶春瓶》,从绘画和艺术语言方面分析了1973年禄丰元代火葬墓出土,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玉壶春瓶。随后《中国通史》、《中国陶瓷史》、《新中国陶瓷考古的重要收获》、《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古瓷汇考》、《中国古陶瓷鉴赏》、《文物》、《考古》等重要学术文献均有对玉溪窑的记载和著录。上世纪下半叶,玉溪窑出土瓷片在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博物馆、台湾、香港等地展出,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从此,玉溪窑作为云南古陶瓷的代表,进入到中国历史名窑名录。

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陆续在建水、禄丰、凤仪、祥云、昆明、曲靖、曲江、文山,以及四川会理等地发现古代青花烧造遗址,加之墓葬出土的云南青花瓷器数量日益增加,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云南青花的整体认识。

1982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杨大申先生发表文章《关于云南禄丰县元墓出土青花瓶的一点看法》,从窑址考察,残片比对,绘制笔法,装饰特征等方面指出“元代玉溪窑青花鱼藻纹玉壶春瓶”应为建水窑的产品[5](图6)。随后葛季芳、苏佛涛、徐国发等人又对建水窑进行考察,认为建水窑青花的种类更为丰富,绘制更加精细,始烧时代应早于玉溪窑。然而,建水窑和玉溪窑青花无论胎色、器形、青花发色、青花画法,还是烧制方法上都十分相似,又因建水窑遗址破坏严重,地层关系不明,至今未进行科学发掘,玉溪窑也仅发掘整理出一条窑址,现存出土的实物很难准确判定窑口的归属。因此,将玉溪窑、建水窑的青花瓷统一列为云南青花的代表类型进行讨论已广受认同。

需要指出的是,清代、民国以至解放后,云南某些地区仍然在烧造青花瓷器,但这类青花的工艺与风格已经受到清代景德镇青花的强烈影响,或者即是由迁徙到云南的景德镇窑工建窑所烧。这类器物的瓷化程度更高,胎质更加紧密,修坯精度和透明釉纯度接近同期景德镇民窑的产品,但绘画简单粗率,题材也只限于简单的花草纹和鱼纹,已经和元明时期云南青花的风格特征发生了很大差异。我们可以将其认为是广义概念上的云南青花,但却不是本文专指元明时期“云南青花”的研究范围。

关于云南青花的创烧年代,学术界尚无定论。有的学者认为云南青花出现在元初,有的认为应出现在元末,成熟于明初,也有的学者认为云南青花的出现、鼎盛和衰落都在明代。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指出,因云南古代历史中朝代沿革与中原地区存在时间上的较大差异。1255年元灭大理国在云南建立蒙元政权,而明平云南是在洪武十五年即1382年,如果比较以中原地区元代的存亡时间1271年至1368年,云南属于元政权统治的时代则要前后多出30年。据出土实物和考古发掘推测,云南青花的烧制时代约为十三世纪晚期至十七世纪末,历时大概有四百年左右。

元代的云南,曾被赛典赤·瞻思丁祖孙三代长期治理,瞻思丁是来自布花剌(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的贵族。从他主政云南开始,当地相继潜入大批回回,伊斯兰教广为传播,瞻思丁本人不仅是虔诚的穆斯林,还在云南大建清真寺,大建清真寺则是因为穆斯林众多。在当年云南行省人口的民族构成中,回回应当占了很大的比重,他们未必亲手制作青花,但其大量居留,长期生活,不会对当地的产品没有影响。云南颇多回回,官府设计每每侵染伊斯兰风,这是云南元青花与“至正型”共同的文化背景,体现在作品,集中在繁多的装饰带。[6]

艺术的发展变化与政治朝代的更替并不一定同步,新王朝建立初期,前朝的艺术风格和题材往往被延续,只有经历过较长的时间,新王朝的审美风尚才会逐渐确立。工艺美术更是如此,在古代,百姓的生活和贵族风尚总不并行,有些官方命令禁止的,在民间却广泛流传。云南地处边疆,历史文化的发展从来都落后于中原地区,以至于中原早已改朝换代,云南还在延续旧王朝的年号。云南被明军征服已迟至洪武十五年(1382年),若按照中原历史朝代的划分,云南已经进入明代,但事实上云南人还在使用元、北元、甚至当地蒙古王自己的天元年号(1378年至1388年)。因此,陶瓷器的生产技术和风格仍然会延续元代的面貌。尽管学术界对云南青花的断代各持己见,争论颇多,但“云南省很多县出产钻料, 在当时条件下玉溪窑就近取材的可能性比较大。云南省出土的青釉青花瓷器, 其造型、纹饰都与景德镇元青花极为近似, 这一方面反映了景德镇青花瓷器对云南地区的影响,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共同的时代特征”[7]。特别是在云南大量出现的用于火葬的将军罐与“至正型”元青花罐极为类似,另外分层装饰带的构图形式也说明云南青花与景德镇元青花的“血缘关系”,云南青花展示着元明时期中国青花的另一风貌。在青花绘画的方面,云南青花有着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它朴实深沉,又活泼自由,代表了自由、质朴、和谐的审美情趣,生动地反映了云南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情境。

二、云南青花瓷的文化价值

(一)云南青花瓷为中国青花文化史的研究开拓了新途径

人们认识元青花(特指元代景德镇官窑烧制的青花瓷器)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考古学家波普(John Alexander Pope)根据现藏在英国达维特基金会带有“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社弟子张文进,喜拾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题记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为对象,比照伊朗阿特别尔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博物馆所藏的青花瓷器进行研究,提出这类青花瓷器应产生于元代,并得出以“至正型”为判定元青花标准器物的结论。而在此之前,英国学者霍布逊在1929年即已撰文发表了这只写有至正十一年款的青花象耳瓶,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现存与此类“至正型”相似的元青花,传世品主要由伊朗和土耳其皇室收藏,近年来在印度托古拉古宫殿和菲律宾、印尼、日本等地也有出土。虽然在我国的博物馆和一些新出土窖藏器物中也发现元青花,但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看,国内的收藏远逊于国外。学术界一般认为在世界范围内所有存世元青花不会超过千件,且存在诸多争议,这对于我们研究中国青花瓷的起源和发展造成了很大障碍。

云南发现的大量元明时期青花瓷器和众多烧造窑口,无疑为研究中国青花的历史提供了众多史料和重要参照。特别是云南青花的器形、纹饰题材、画法、繁密的多层装饰带构图皆与“至正型”元青花的风神相通。虽然大多数学者认为云南青花的烧造是学习来自景德镇的技艺,但由于青花文化与蒙元、伊斯兰民族审美的直接联系,而云南进入元代的统治较景德镇更早,加之云南各地盛产钴矿,所以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云南试烧早期青花的可能性,或者是域外画工与云南窑工合作烧制早期青花的猜想。尽管这些只属于猜测的层面,但云南青花对中国青花发展史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却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曾有学者指涉元朝在对云南统治时,随着元朝军政活动而来到云南的回回人,有可能带來了寻找钴矿的技术。另外也有学者提到,中国的掐丝珐琅技术起源与伊斯兰世界有关,而传入的路线可能是经由云南而传入中国,并联系到元代回回人的进入云南。由此让我们也不禁联想到,景德镇元代青花瓷所使用的进口钴料或开采钴矿的技术,是否也是通过云南地区的中亚回回人传入。许多文献提到元代云南的穆斯林,经由西南丝绸之路前往天方麦加的朝圣活动;而元代航海家汪大渊的《島夷志略》〈天堂〉条中,也曾经记载云南穆斯林前往麦加朝觐的路径,这些证据显示当时存在有经由云南通往伊斯兰国家的通道。云南与伊斯兰世界的直接联络,的确值得我们特別注意,但是前述这些有关工艺技术传递的大胆推测虽然有趣,也存在可能性,具体的论证却相当困难。伊斯兰艺术中掐丝珐琅其实不多见,中国掐丝珐琅技术来源是否来自它处?又如何经由云南传入內地?因为云南本地资料的匮乏,上述问题不得其解。又究竟回回人在元代及明初进入云南与云南青花瓷钴料的使用,或是云南青花的始烧与之是否有直接的相关?这些疑问都可能还需要更多的资料才能进一步探索发现。[8]

另外,云南青花与越南青花瓷器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不仅两者的工艺、器形、色彩相似,绘画内容和风格也很接近。特别是近年来,在云南火葬墓中陆续发现有越南输入的青花瓷,而越南各地也发现来自云南的青花瓷器,并且有的越南古窑遗址中也发现云南青花瓷碎片,更加证明两地青花瓷烧造工艺的互动与联系。越南学者裴智明在《云南瓷器在越南北部传播初探》一文中道:越南目前所发现的云南瓷器主要出自老街、安沛、宣光和附近地区红河流域上游的少数民族居住地遗址和墓葬区。在对器形和纹饰风格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这些瓷器与云南玉溪窑和建水窑瓷器非常相似,烧制年代确定为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的中国明代初期。这一发现或可作为云南瓷器经红河流域由北部山区输入越南北部的初始证据[9]。这为研究在景德镇主流青花影响外的区域性陶瓷工艺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云南青花的绘画艺术是云南元明绘画史新的篇章

在云南绘画艺术整体衰退的时期,云南青花则迎来了全面鼎盛。众所周知,古代纸本、绢本绘画难以保存,其它如雕塑、石刻、织绣、金属工艺等,虽可以为我们提供造型艺术的史料,但毕竟不如以毛笔直接绘制在瓷胎上的青花绘画,能完全地、清晰地展示古人绘画风格、内容、章法和笔法、墨法等具体细节。

云南青花绘画在题材上,丰富广泛,涉及花鸟、人物(图7)、山水诸类;在绘画风格上,有写实的,也有抽象的;在艺术语言上,有朴实规整的,也有自然流畅的;在绘画技法上,造型、用笔、构图各有不同。大量的云南青花瓷器及残片,为我们详实地保存了古代绘画资料,记录了元明时期云南绘画艺术所达到的水平,使我们至今还能够窥视到元明时期云南民间画风和笔法的面貌。可以说云南青花的出现填补了元明时代云南绘画艺术的空白,我们亦可以脱离器物装饰层面,将青花绘画独立出来,作为理解和研究元明时期云南绘画艺术的范例。

(三)云南青花瓷绘画艺术是云南多元文化共融和集体审美意识的体现

我们可以从云南青花瓷器上发现与景德镇元青花的共性,但也可以看到云南青花自身发展、变化的主动性与内向性。例如在表现题材中,景德镇青花也常常出现花草、鱼藻、凤穿牡丹、狮子绣球、人物故事,但云南青花在布局和绘画风格上却有着自己的显著特征。另外云南青花中对鱼的描绘特别多,大量出现在玉壶春瓶腹部、将军罐肩部和碗盘的内心,造形各式各样,以及青釉刻印花加绘青花的工艺方式,在景德镇青花中是看不到的。

蒙古族尚白尚蓝的民族习俗,是青花瓷在元代的发展与兴盛的基础。绘画装饰极其繁密与细腻,一改宋瓷清雅素洁的审美风尚,成为元代工艺美术的基本特点。多层装饰带和变形莲瓣纹、云肩纹开光和麒麟纹的出现应当与伊斯兰文化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这些具有异域民族审美的特征,都广泛存在于云南青花之中。至今,在滇中、滇南地区还居住着大量的伊斯兰民族,他们和通海县(地处建水和玉溪之间)自元代迁移而来的蒙古族后裔仍然杂居在一起。尚刚先生在《元朝青花与伊斯兰文化》一文中提到:“元以前,中国器物也曾有过繁多的装饰带,但集中在同西方艺术大有亲缘的北朝后期至唐前期,随着胡风的衰减,繁多的装饰带也成了历史的陈迹。不过,在西亚和中亚,这仍旧是高档器物的常规装饰方式,蒙古时代,依然如此。元青花繁多的装饰带与宋金典范迥然异趣,这个变化太过突兀,全然无法用艺术形式的自然演进解说。然而,构图方式却同伊斯兰艺术如出一辙,考虑到蒙元时代同伊斯兰世界的亲密关系,则其根源当在对西方典范的仿效。……如果再引入云南青花的情形,或许能为元青花同伊斯兰文化的联系增添新的依据,当然,它仍属推测”。[10]

再者,云南青花的装饰绘画中的鱼纹、牡丹、菊花、古钱、石榴、仙鹤、吉祥文字是汉民族民间具有美好寓意的装饰题材,山水、高士和琴棋书画的内容则是受文人文化影响的体现。还有象征宗教的十字金刚宝杵纹、莲花纹、菩提叶纹,同样出现在云南青花的装饰绘画中。可以说云南青花所代表的丰富的文化类型,正体现了云南多元文化的共融(图8、9)。

(四)云南青花瓷是云南陶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和转折点

元明时期,滇南、滇中、滇西、滇东地区广泛烧造青釉青花瓷器,成为云南日用陶瓷的主流。青花需以1250摄氏度左右高温一次性烧成,因此在窑炉结构,色釉料配制,装饰绘画上都有更高的要求。当时的云南除拥有丰富的钴土矿资源以外,在制瓷历史、工艺技术上远落后于中原地区,但似乎对青花瓷情有独钟,不仅窑口众多,规模很大,而且在造型、绘画、釉色上独树一帜。在这一时期,离景德镇更近,拥有更好烧造青花瓷器条件的江西乐平、吉州,以及浙江、河南等地,却没有生产青花瓷,远在边疆的云南却成为除景德镇外青花瓷最大的烧造地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图10)。

明末清初,云南和内地的交往范围越来越大,商业经济日益频繁,内地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入云南,“四方之货一入滇,虑无不售”。此时的景德镇已成为不可动摇的瓷都,大量物美价廉的青花瓷器销往云南,致使了云南青花整体衰落。景德镇青花大规模的进入云南,使得云南窑工不得不放弃工艺复杂的青花瓷烧造而寻找新的出路。这又为云南陶瓷的发展迎来了另一个重大的转折期。玉溪窑、禄丰窑、大理窑、曲靖窑改烧更为实用且价廉物美的粗陶日用坛罐;建水窑创造性地开始制作无釉刻填磨制细陶,形成独立的工艺技术和艺术特色,并在清末民国迎来发展的高峰;华宁窑、会理窑则选择了工艺更为简便的以乳浊绿、白釉为代表的色釉陶器,成为了高温颜色釉陶在西南地区的重要代表;易门窑进行了高温绿釉、白釉、蓝釉、黄釉、黑釉以及铜红釉的烧制尝试,虽未形成规模,但陶瓷生产一直延续至解放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易门最终选择了大批量化生产模式,成为了今日云南省日用贴花碗盘和建筑陶瓷生产的重镇。

云南青花的鼎盛代表着云南古代陶瓷烧造技术的飞跃与杰出水平,而它的衰落则迎来了云南陶瓷多元发展的新的契机。可以说,没有长期烧造青花瓷的经验总结就不可能有今天建水窑、华宁窑、易门窑的兴起和繁盛。

参考文献:

[1] 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社,1994:454.

[2] 葛季芳.云南玉溪发现古瓷窑址[J].考古,1962(2),85.

[3] 冯先铭.新中国陶瓷考古的主要收获[J].文物,1965(9):40.

[4] 冯先铭.有关青花瓷器起源的几个问题[J].文物,1980(4):9.

[5] 杨大申.关于云南禄丰县元墓出土青花瓶的一点看法[J].考古,1982(4):414.

[6] 尚刚.古物新知:元朝青花与伊斯兰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2012:247.

[7] 冯先铭.有关青花瓷器起源的几个问题[J].文物,1980(4):9.

[8] 施静菲.云南地区青花瓷器的变迁——兼谈与江西景德镇和越南青花瓷的关联[J].美术史研究集刊,2009(25):177.

[9] (越南)裴智明.云南瓷器在越南北部传播初探[J].管文强,黄敏译.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3):87.

上一篇:2019学校餐厅标语下一篇:剑川县旅游事业局2008年财务收支的审计结果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