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地理生物

2024-05-09

课外地理生物(通用10篇)

篇1:课外地理生物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就是要根据学生优势智能的差异而进行因材施教,从而适应学生个体多元化的发展。我校在50年校庆时提出的“阳光育人,多元启智”的办学理念正是适应新形势下学校办学宗旨的具体体现。不管何时,人民群众总会期盼名校的出现,我校作为新乡人民心目中的名校由来已久。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教育改革的 不断深入,我校原来的办学优势正在消失。我校如何才能够持续的创造奇迹,继续领跑新乡基础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必将成为我校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阳光育人”的办学理念正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出发点。各个学科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将成为我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它的最终呈现形式就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新课程共有三部分组成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我是从的时候开始关注校本科程的开发研究。最初以学生最喜欢的地理课外活动为突破口,策划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实验,如:中国政区拼图大赛、旅游图片展、“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参观考察活动等,尤其是三月份开展的节水活动规模大、参与广、形式新、内容活、意义深、反响好,得到了全体师生和社会的关注。这些活动的开展让我看到了学生高涨、积极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它给了我很大的自信和鼓励,也为今后开展其它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从20XX年的上学期开始,我们在七年级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开始把我们的这些成果陆续的在课堂上进行推广和应用。各个任课教师都能够根据自身的优势,既借鉴这本书中的长处,又能进行合理的补充和创新。这些课上得都比较轻松,深受学生的喜爱。选报我们课题的人数几乎是最多的打到了39人。我们的工作已经走在了学校工作的前头,但我们不仅不会居功自傲,而且还会更加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势,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继续完善,打造十中校本课程的精品。从多人一本,提高为一人一本甚至是一人多本的境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为打造十中的特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篇2:课外地理生物

通过亲自测量的确切数据,得出影子长短的变化的规律,从而推测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从实践中得出结论,印象深刻,亲自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更加喜欢地理这门学科。

(二)观察植被随高度变化的差异

可以亲眼目睹不同高度植被的变化,对于植被在垂直方向的变化感受深刻,进一步明确地形,气候,植被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我们要多观察周围的事物,让书本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真正学的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三)节水调查和进行节水宣传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日常生活用水中不知道珍惜,没有意识到水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挥霍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司空见惯。事实上,中国的水资源十分紧缺,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左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为此,我国于1月颁布新水法,其第一章第七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计划用水,厉行节约用水”,把节约用水以法的形式给予规范。

由此来看,我们在日常用水中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自己身边的确存在着这样或那样浪费水资源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意识不够,没有养成节约用水的观念和习惯。节约用水,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应该从爱惜一点一滴水做起,牢固树立“节约用水光荣,浪费用水可耻”的观念,时时处处注意节约用水。

(四)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

篇3:高中地理课外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外知识,获取途径

现行高中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 有的只有几句, 许多知识点到为止, 并且教科书中的地理知识信息有些是动态的, 需要不断更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把各种地理事项割裂开来, 孤立理解, 没有搞清这些“零散”地理事项之间的内在联系, 没有在头脑里建立起地理知识的框架结构, 没有理解地理知识系统中的逻辑关系。而高考试题涉及的地理知识方方面面, 知识面远远超出课本内容, 学生有时在做题过程中对出现的新知识点感到茫然, 手足无措, 不知从何下手。现在的高中地理成为了大多数高中生头痛的学科, 甚至成为很多学生放弃的学科, 他们没信心学好。为了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完成知识间的迁移组合, 发展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扩大知识面, 提高地理素质, 适当补充一些地理课外知识是非常必要的。笔者经过对多年教学经验的思考, 整理总结出地理课外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

一、地理课堂上教师适当补充课外知识

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重, 学习时间紧, 课下时间非常有限, 他们获取地理课外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依赖教师课上的讲授。同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课外知识的选择和运用,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注意力专注,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地理教师把地理课外知识有侧重的、分阶段地穿插在地理课堂中, 注意知识的科学性, 处理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课外知识的关系, 避免出现学生在课堂上热热闹闹, 课下什么也没记住的现象。教师选用的课外知识要与教科书自然地融为一体, 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比如, 学习地球运动部分时, 课本中没有关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和公式、没有最短航线的阐述, 故需要教师及时补充, 适当地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地理题中给出一个区域让学生描述其自然地理环境概况的试题较常见。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节时, 教师补充自然地理环境包括的主要要素:地形、气候、生物、土壤、水文、自然资源、自然灾害、自然环境等, 再通过讲解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把这些要素的基本含义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关系明了地呈现给学生。人文地理部分需要教师补充的内容也很多, 比如课本中关于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的阐述很少, 学生只是学习课本的话, 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很难全面,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存在疑惑。教师可以把这部分知识以我国的珠江三角洲产业的转移及产业升级为例进行系统讲解, 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 及时活跃课堂气氛, 讲一些有趣的地理常识或者地理奇闻趣事。课堂上教师不断地补充课外知识, 学生通过长时间的积累, 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扩大知识量, 提高学习兴趣, 提高地理素质及地理成绩。

二、阅读地理方面的课外书籍

现在的地理试题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学生没学过的地理事物, 如果教师没有补充, 靠学生现有的知识是很难做出正确答案的。比如, 有两道选择题, 一是问巴基斯坦的调水工程的主要目的;二是问该调水工程早期出现的主要问题。这样的选择题, 只是直接问地理事物的目的和出现的问题, 而没有该事物的相关介绍, 学生都是毫无依据地乱选, 在教师给出正确答案之后, 学生还是不知道为什么。有一道文综试卷上的综合题, 问我国北方竹子种在山脉的南坡, 而南方竹子种在山脉北坡的原因, 几乎没有学生能全答对的。在学生不了解竹子的生长习性, 不知道竹子不能暴晒等相关知识的情况下, 做不对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学生阅读过以上问题的有关文章, 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作为一名一线的地理教师, 我感觉应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地理课外知识, 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以弥补课内知识的不足。学生要进行地理课外阅读, 需要具备的一些条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 有阅读的意愿和需求, 这是地理课外阅读必备的首要条件。在教学期间, 我不断地和学生交流, 了解到许多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总是力不从心, 很多题的知识点都不知道, 感觉到了自己地理知识的贫乏, 想读一些课外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希望教师介绍有关书籍等, 可见高中生有阅读的意愿和需求。

第二, 有阅读时间。我们知道高中生课外的时间是比较少的。学生自己虽然明白考试与阅读之间并不矛盾, 但很多学生很难正确处理自己时间的分配。在家里, 家长往往不支持孩子阅读课外书籍, 觉得是浪费时间。

第三, 有必要的课外地理读物。从阅读方式看, 最受学生欢迎的是电影电视形式, 其次是书本。但是学生没有时间去看电影、电视;从书本来看, 地理阅读内容的界定, 比较困难, 纯粹的地理课外阅读书籍很少, 大量的阅读书籍中都或多或少涉及一些地理知识, 如果把这部分也算作地理阅读, 地理阅读方面的书籍很多很多。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那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地理课外阅读给予科学的指导。指导的方法主要有:结合学生实际介绍合适的地理类阅读书目;教师自己或请电教教师帮助把课外地理知识进行剪辑制成短片或课件在课堂上播放;选取地理类的电影和电视节目推荐给学生, 以方便节假日学生观看;适时布置精当的地理阅读任务。通过阅读了解民族的优秀文化、世界各地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 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三、参加地理课外活动

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 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辅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与地理有关的单位, 如天文台、气象台、地震预报台、水文站、自然博物馆、地质陈列馆、海洋水族馆、植物园、动物园、污水处理场以及车站、港口、油田、矿山、钢铁厂、发电厂等。通过观察观测, 如天象观测, 可以利用天文设备测定本地地理纬度;观测日出日落的时刻和方向以及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观察星座和寻找北极星等。沿江沿海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江海滩涂的观测, 观看海岸侵蚀的情况, 了解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 思考宜于发展哪些养殖业等。教师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 根据条件组织学生开展旅游活动, 一方面饱览祖国的美丽风光, 另一方面观察、了解旅游区内的地质、地理、气象、生物和文物古迹与构景的关系, 通过旅游获得知识、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抒发美感, 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教师还可进行野外考察, 组织学生亲眼看一看没有见过的地理事物。如地质地貌考察, 选择典型的考察点, 考察特殊的地质构造、奇异的地形和石灰岩溶洞、小型冲积扇等, 观察它们的形态, 分析它们的成因, 评估它们的作用。学生还可考察地质灾害, 了解灾情, 分析原因, 提出对策。教师通过多媒体放映地理幻灯片、录像片、电影等, 让学生观看一些介绍中国或世界的纪录片, 如《美丽中国》《野性俄罗斯》等。

学生通过参加地理课外活动能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还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理解原来只是抽象概念的一些事物。比如, 很多学生只是知道有一种地貌是冲积扇, 但不能和实物相联系起来, 以至于不会应用, 在做题时根本不知道冲积扇什么形状, 在什么地方形成的, 每次遇到相关的试题都不能顺利完成。如果实际考察过或通过多媒体看过有关视频的话, 他们就会有直观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相应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篇4:中学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研究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课外实践;教学组织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地理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兼并科学性质和人文特征,应用性与实践性相对较强。中学地理教学需将这一学科的主要特征充分体现出来,通过开展多样性、生动的课外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促进他们自主学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开展相关中学地理的课外活动,既是落实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实际作用

传统的地理教学课堂,主要是围绕教师、课本与课堂展开的,由于学生受约束较大,导致我国中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调查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应充分利用社会、社区、学校等多种教学资源,拓展更多地理学习空间,开展多样的、生动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虽然课堂教学的实际作用也不能忽视,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快速获得整体性、系统性的地理知识,但是我们都知道,真正的能力来源于实践活动,所以这种课堂式教学,虽然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其相关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经验。学校可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尽可能的让学生更多的去接触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传递给学生更加具体、直观的形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真实的情景当中,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学生通过参加自由、灵活的课外活动,能够有效摆脱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地理课程标准》这一文件当中明确规定: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让学生更为直观的去感受地理这门学科,建筑园林、游览旅行、天文观察、生态园及自然环境都是可利用的宝贵的学习资源。现实中的资源,形式多样、生动形象,与未成年人求真、求美等需要相符。除此之外,诸如乡土地理及区域地理课程,还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校园内开展的课外活动

若要让地理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彻底走出课堂、教师与课本的范围,那么应充分利用地理园地和建筑环境等教学资源。手抄报、显示屏和地理墙报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改善了校园的教学措施。学校中的活动场地、教学园地和建筑,都涵盖了丰富的、多层次的文化内涵,学生可以将其作为交流知识的平台。学校的每一根柱子、每一面墙壁、每一块黑板和显示屏,都可以成为绿色教育及环保教育的宣传载体。可通过开展主题活动进行,譬如说:在印尼召开的年会议,可围绕“东南亚地理专刊”这一主题开展。在设计地理主题这一系列过程当中学生的合作能力、搜集信息能力以及地理知识均会有所提升。因为参与的人数较多,学校应经常开展一些类似于校会、班会与主题班会这类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由于地理课内容大部分是围绕学生的日程生活展开的,譬如说人文风俗、乡土地理及绿色教育等,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这种课外活动活泼、生动、形式多样、目的明确,能够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譬如说:地理拼图、地名对话以及灯谜等活动。随着教学理念的发展,国内院校積极引进地理园的教学经验,借助展厅、实物及地形,将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去感受那些丰富的地理表象。国内地理园通常由三个部分组合而成,即为气象观测、天文观测以及地形地貌,譬如说,天文观测这一部分,涵盖了太阳高度角、地理纬度、测定子午线等活动。每一个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地域均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可供地理教学的空间与资源。

三、乡土地理研究活动

在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体会和接触最多的环境即为乡土地理。乡土地理富含了教材当中的丰富知识,因为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也更受大家的喜爱。在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之前,教师应当做好充足的功课和准备,例如,通过实地考察河流污染和工业废气、废水的排放等问题,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环保问题的关切度,让学生能够从小就开始关注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从小形成一个环保意识。而若教师不积极加以引导,在实地考察活动之前不对考察的目的加以说明,就可能导致学生无法准确认识此次实地考察的目的,进而导致考察活动发挥不了应有之义。通过有意识地实地考察活动,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走访调查、实地考察、专家报告等活动均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然而,也不排除作虚假报告的可能性,所以,应尽可能减少这种不良状况的发生,充分发挥讲座、报告等课外活动的潜在价值,在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还需安排好后续活动,譬如说:专家和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与互动,或者是布置一篇与本次主题活动相关的小论文。

四、结 语

中学地理教师这一角色十分重要,是地理课外活动的指导者,亦是组织者。要提升课外活动的实际效果,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个人情况制定可行的活动方案。除此之外,可布置学生撰写课外活动报告与交流活动心得,也是提升活动效果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孟成伟,地理教学中课外实践活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06).

篇5:课外地理生物

地理课外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教学大纲和调整后 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都明确指出: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话动。这 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地理课外活动是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大纲范围以内的,学生自愿参加,旨在培养学生智能和特长的,具有吸引力的校内 各外种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活动。

在地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系统中,地理课外活动是与课内教学相互渗透,各有侧重的子系统。从信息时代对人才需要, 从当前教改的高度看,特别是从应试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向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转轨的`过程中地理课外活动就有其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理论依据

1.培养目标和贯彻党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针的需要

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使他们成为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文 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四有”人才 。

党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针和培养目标,不但要通过课堂去贯彻,而且还要通过课外活动去贯彻。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 起来,才能切实有效地贯彻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针和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

课外活动的全过程就是运用知识,开发智力的过程,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同时发挥作用同时进展的过程。因 此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针和培养目标起着明显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着眼点在于培养人,培养一代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只有在活动中把德智体美劳统一起来,才 能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2.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开展课外活动与学校的课堂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 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能获得课堂中口授笔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同时对推进教改和发现培养热爱科学的人才 幼苗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教学过程中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 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前者是课堂小天地,具有偏重理性(书本),有系统性、稳定性和间接性的 特点,是知识的基础。而后者是社会自然大天地,具有偏重感性(实践),有适应性,灵活性和直接性的特点 ,是知识的深化。前者对学生强调统一,后者强调个性。

课堂教学是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下基础,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补充等辅助作用;也起着扩展 、深化、强化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特别关注这种课外活动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课堂打基础 ,课外出人才”。

我县气象台和水利局的几位专业人员都在中学时代参加过地理课外活动小组,都喜欢地理课。可见,地理 课外活动对学生今后专业方向的选择起着巨大作用。

3.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旺盛时期,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正常发

篇6:课外地理生物

——“青春年华,畅游天下”手抄报制作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为让学生能够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特制定本活动方案,旨在致力于促进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地理问题动手的能力。

一、指导思想

紧密围绕我校“办有影响力、有吸引力、有生命力、有特色的市级优质示范高中”的办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习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促进地理学科和其它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与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活动目标

1.发展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能力,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掌握。

2.让学生进一步地关爱家乡、了解祖国、认识世界。培养正确的人地观、资源观和人口观。

3.学会编办手抄报,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信息、阅读、设计、书写等能力。

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间正能量和凝聚力。

三、活动对象 高一学年全体学生

四、活动内容及活动时间

第一阶段:十一放假前期,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并通知各班方案内容。

第二阶段:十一放假期间,学生利用放假时间自行出游考察,搜集素材,整理资料。每人制作一份手抄报,主题是“青春年华,畅游天下”。内容形式不限,可以文字、绘画、照片等方式呈现。

第三阶段:十一假期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作品展,评选出优秀班级和优秀个人作品并颁发奖状。

五、奖项设置

集体一、二、三等奖和最佳组织奖 个人最佳作品奖

高一学年 地理组

篇7:生物课外活动方案

1.为从理念上落实“素质教育”的精神,揭开“应试教育”的“遮羞布”,从行动上确实推行“反应试教育”;

2.亲近大自然,了解生物圈中最可敬可爱的.生产者――绿色植物,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情感,使学生懂得人类只有与其它生物和谐相处,才能建立“真正的和谐社会”;

3.激发学习的兴趣,丰富课余生活,使学生意识到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思想和方法不仅仅在课堂,而更多的应该在课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二、活动时间:

1.班级活动:从即日起两周时间;

2.集中展评:xx年12月的第一周。

三、活动地点:

1.采集地点:校内或校外;

2.参评地点:学校展览室;

四、活动对象:

七年级、八年级全体学生。

五、活动步骤:

1.动员阶段:学校领导、班主任、课任教师组织宣传;

2.辅导阶段:

⑴负责人:各课任教师;

⑵辅导方式:

①观看采集植物标本的录像;

②印发制作植物标本的文本材料及标本标签;

3.标本采集阶段:

各班以活动小组为单位组织采集标本,并做好活动过程的记载(以照片的形式)。

4.成果展评阶段:

⑴学生观看各班标本,并投票;

⑵学校生物教研组成成员投票

六、展评材料:

1.各班各小组采集植物标本时的真实照片(要求能反映活动过程);

2.各班推荐的标本(各班以活动小组为单位,制作标本,通过评选,推荐四个不同类的植物的标本参加学校展览)。

篇8:课外地理生物

关键词:地理,课程资源,课外读物

课程改革改变了地理教师对课程消极、依赖的态度, 要求地理教师从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素材性资源中, 图片、视频资源由于其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而受到重视, 但文本资源部分的课外读物较少受到关注。笔者认为, 课外读物是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地理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与视频、图片资源相比, 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同样应该得到适当的开发。

一、课外读物是学生在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课程标准要求“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任何人的生活范围都是有限的, 只能获得对自己生活区域内地理环境的直接感知。对学生而言, 他们可以直接感知的地理环境可能仅限于所居住的城市、村庄及邻近地区。而世界上的其他地区, 在生活中只能通过电视、电影、网络、书籍、报纸等渠道获取信息, 进行了解和认识。在这些信息传播媒介中, 电视和网络无疑提供着海量信息。但由于它们造成的负面影响, 如沉溺于电视或上网成瘾, 阅读课外读物可能更容易被学生家长所接受和鼓励。近几年来, 儿童读物的出版趋势也表现出社会对课外阅读的重视。2004年出版的各类儿童读物共计7989种, 2007年出版的儿童读物数量达到10460种, 4年内增长了30%。关于儿童阅读指导、研究的书籍, 如《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 也在不断涌现。随着经济发展, 各学校的图书馆也将获得更好的建设。因此, 虽然有网络和电视的存在, 课外读物也仍会是学生在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二、课外读物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教学素材

1. 知识与技能方面。

课外读物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 课外读物的作者们在创作时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对周围地理环境的体验和认识带入作品中, 来自不同地域的作者会将不同地域的地理信息带入课外读物中。

在描写现实生活的小说中, 地理环境经常作为故事的背景, 从而增强了真实感。学生在阅读故事时, 也会不知不觉地接触到地理知识。例如, 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 受青少年欢迎的作者秦文君的《十六岁少女》, 描写一个女孩从上海到黑龙江林场的经历。在这个故事中, 一方面描绘了上海的城市景观;另一方面, 又细致地描述了黑龙江林场的自然环境、气候、水文、植被以及当地乡村的风土人情。表现出我国各地区间的差异, 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差异, 也有经济、文化、人口方面的差异。又如, 沈石溪的动物小说, 作者由于插队, 在云南长期工作、生活, 对该地区的地理环境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他的很多作品都以云南为背景, 讲述以该地区动物及人与动物关系为主题的故事, 表现云南当地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通过阅读, 可以增加读者对云南地区地理环境的了解。

国内儿童读物的作者们将自己所熟悉的地理环境融入作品, 表现出我国自然、人文地理的区域差异。阅读这样的作品不但可以增长对我国地理环境的了解, 也可培养对祖国的热爱。类似的, 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作者也会把自己周围的地理事物带入书中, 表现出世界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学生在阅读时, 也就不知不觉地增进了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了解, 同时感叹世界的神奇和丰富多彩。例如, 比较经典的儿童读物《海蒂》,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叫海蒂的小女孩和爷爷在阿尔卑斯山生活的故事。通过阅读, 很容易注意到书中对于阿尔卑斯山的山地垂直地带性的描述。又如, “森林报系列”, 该系列按照季节划分为四本:《春》、《夏》、《秋》、《冬》, 以季节为单位, 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俄罗斯物候现象的发生, 语言生动活泼, 并配有写实、优美的插图。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了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随季节的变化;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学生对物候观测的兴趣, 鼓励学生进行物候观测活动。

描写现实的故事中多包含了地理知识, 那么幻想故事呢?有观点认为, 由于《哈利·波特》的流行, 学生会更倾向于阅读幻想类故事。其实, 幻想故事中同样包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作者在创造一个完全架空的幻想世界时, 必然会基于自己在现实中的生活体验, 架空世界的地理环境也只能以现实世界作为蓝本。幻想世界中也会包含着来自现实世界的地理知识、规律。例如, 安徒生奖获奖作家托芙·杨森的《木民谷的冬天》, 故事的背景是一个作者创造的“木民谷”世界。由于托芙·杨森是一位芬兰作者, “木民谷”也就处于高纬地区, 在冬天有极夜现象出现。作者不但细致地描绘了极夜, 也描绘了当地居民在身处极夜时所感到的抑郁和孤独, 体现出人地关系中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又如“地海系列”, “地海”同样也是一个架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 作者设计了两套不同的历法和节庆制度。一个地区使用阳历, 在冬至日和夏至日进行庆祝;另一个地区使用阴历, 按照月相的变化安排节日。对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地理问题, 如月相变化, 学生有时候会因为过于熟悉而忽视, 但由于幻想故事造成的距离感和神秘感, 这些地理现象在幻想故事中反而能引起关注。

由此可见, 儿童读物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与视频、图片相比, 文本形式的读物也有一定的优势:视频和图片提供图像形式的资料, 无疑更生动、直观、有趣, 但在利于记忆方面, 文字可能更具优势。因此, 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使之丰富自身的地理知识, 提高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方面。

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求学生“从生活和学习中发现地理问题”, “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 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 形成地理概念, 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在生活中, 学生获得的地理信息并非全部来源于直接的感知, 很多地理信息是通过电视、报纸、书籍等渠道获得的。课外读物是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地理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阅读也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课外读物中提取地理信息, 并提出问题、搜集资料, 通过总结、分析、归纳获得对地理规律的认识。可以提高学生从生活中接触到的文本资料中提取信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例如, 将“The Little House”用于城市土地利用的教学 (来源于“Exploring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Children’s Literature”的第四章) 。“The Little House”大陆译本名为“小房子”, 在1943年获凯迪克金奖, 是一本在美国十分受欢迎的经典图画书。它讲述一座建在乡村的小房子, 看着昼夜更替和季节轮转。随时间流逝, 城市逐渐扩张, 小房子被高楼、噪声和污染包围。最终小房子被迁移到乡村, 它又可以开心地看着昼夜更替和季节轮转。在阅读这本书以后, 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太阳位置变化和月相变化, 搜集旧地图并观察不同时代地图的差异, 进行对现在和以往交通工具差异的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做城市规划的游戏, 参观古建筑等活动, 帮助学生加深对书中涉及的时间变化、季节变化、土地利用、交通运输、距离、人口向城市迁移、建筑的使用、建筑的位置、人口密度、污染、建筑风格、建筑保护、建筑迁移等问题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地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 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儿童课外读物的自身特性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良好素材。课外读物中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之一便是“自然母题”。与成人文学中自然主题逐渐被忽视的趋势相反, 儿童文学关注自然、描述自然、描述人对自然的感情。而且这种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是非功利性的。通过阅读这类儿童文学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使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优秀的儿童文学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将读者带入书中的世界, 看到书中描写的自然景观, 体验情感的波动, 这是图片和视频资料难以做到的。比如, 《鹿苑长春》描写一个男孩收养一头小鹿的故事。作者用平静、细腻的笔触描述着森林、水塘、各种动物, 读者似乎也可以体会到男孩对于森林的依恋和喜爱。而小鹿因糟蹋庄稼被男孩父母杀害后, 男孩伤心地离家出走, 读者也会跟着为小鹿的死感到痛苦、伤心。通过阅读这本书, 读者仿佛跟随男孩经历了一切, 感受到了他对大自然的爱和对野生动物受到伤害的痛心。这种强烈的感情波动是难以通过观看森林图片或关于鹿的视频产生的, 但这种感情正是培养环境保护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基础。

综上所述, 课外读物是学生在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 充分利用课外读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利用课外读物中关于自然和人地关系的描写,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视频和图片相比, 课外读物具有自身的优势, 作为地理课程资源同样应该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Carol M Butzow, John M Butzow.Exploring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Children’s Literature[M].Englewood:Teacher Ideas Press, 1999.

篇9:高中地理课外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外知识 获取途径

现行高中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并且教科书中的地理知识信息有些是动态的,需要不断更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把各种地理事项割裂开来,孤立理解,没有搞清这些“零散”地理事项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在头脑里建立起地理知识的框架结构,没有理解地理知识系统中的逻辑关系。而高考试题涉及的地理知识方方面面,知识面远远超出课本内容,学生有时在做题过程中对出现的新知识点感到茫然,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现在的高中地理成为了大多数高中生头痛的学科,甚至成为很多学生放弃的学科,他们没信心学好。为了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成知识间的迁移组合,发展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提高地理素质,适当补充一些地理课外知识是非常必要的。笔者经过对多年教学经验的思考,整理总结出地理课外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

一、地理课堂上教师适当补充课外知识

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紧,课下时间非常有限,他们获取地理课外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依赖教师课上的讲授。同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外知识的选择和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专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地理教师把地理课外知识有侧重的、分阶段地穿插在地理课堂中,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处理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课外知识的关系,避免出现学生在课堂上热热闹闹,课下什么也没记住的现象。教师选用的课外知识要与教科书自然地融为一体,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比如,学习地球运动部分时,课本中没有关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和公式、没有最短航线的阐述,故需要教师及时补充,适当地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地理题中给出一个区域让学生描述其自然地理环境概况的试题较常见。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节时,教师补充自然地理环境包括的主要要素:地形、气候、生物、土壤、水文、自然资源、自然灾害、自然环境等,再通过讲解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形成过程,把这些要素的基本含义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关系明了地呈现给学生。人文地理部分需要教师补充的内容也很多,比如课本中关于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的阐述很少,学生只是学习课本的话,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很难全面,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存在疑惑。教师可以把这部分知识以我国的珠江三角洲产业的转移及产业升级为例进行系统讲解,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及时活跃课堂气氛,讲一些有趣的地理常识或者地理奇闻趣事。课堂上教师不断地补充课外知识,学生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扩大知识量,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地理素质及地理成绩。

二、阅读地理方面的课外书籍

现在的地理试题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学生没学过的地理事物,如果教师没有补充,靠学生现有的知识是很难做出正确答案的。比如,有两道选择题,一是问巴基斯坦的调水工程的主要目的;二是问该调水工程早期出现的主要问题。这样的选择题,只是直接问地理事物的目的和出现的问题,而没有该事物的相关介绍,学生都是毫无依据地乱选,在教师给出正确答案之后,学生还是不知道为什么。有一道文综试卷上的综合题,问我国北方竹子种在山脉的南坡,而南方竹子种在山脉北坡的原因,几乎没有学生能全答对的。在学生不了解竹子的生长习性,不知道竹子不能暴晒等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做不对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学生阅读过以上问题的有关文章,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作为一名一线的地理教师,我感觉应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地理课外知识,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以弥补课内知识的不足。学生要进行地理课外阅读,需要具备的一些条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有阅读的意愿和需求,这是地理课外阅读必备的首要条件。在教学期间,我不断地和学生交流,了解到许多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总是力不从心,很多题的知识点都不知道,感觉到了自己地理知识的贫乏,想读一些课外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希望教师介绍有关书籍等,可见高中生有阅读的意愿和需求。

第二,有阅读时间。我们知道高中生课外的时间是比较少的。学生自己虽然明白考试与阅读之间并不矛盾,但很多学生很难正确处理自己时间的分配。在家里,家长往往不支持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觉得是浪费时间。

第三,有必要的课外地理读物。从阅读方式看,最受学生欢迎的是电影电视形式,其次是书本。但是学生没有时间去看电影、电视;从书本来看,地理阅读内容的界定,比较困难,纯粹的地理课外阅读书籍很少,大量的阅读书籍中都或多或少涉及一些地理知识,如果把这部分也算作地理阅读,地理阅读方面的书籍很多很多。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那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地理课外阅读给予科学的指导。指导的方法主要有:结合学生实际介绍合适的地理类阅读书目;教师自己或请电教教师帮助把课外地理知识进行剪辑制成短片或课件在课堂上播放;选取地理类的电影和电视节目推荐给学生,以方便节假日学生观看;适时布置精当的地理阅读任务。通过阅读了解民族的优秀文化、世界各地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三、参加地理课外活动

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辅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与地理有关的单位,如天文台、气象台、地震预报台、水文站、自然博物馆、地质陈列馆、海洋水族馆、植物园、动物园、污水处理场以及车站、港口、油田、矿山、钢铁厂、发电厂等。通过观察观测,如天象观测,可以利用天文设备测定本地地理纬度;观测日出日落的时刻和方向以及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观察星座和寻找北极星等。沿江沿海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江海滩涂的观测,观看海岸侵蚀的情况,了解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思考宜于发展哪些养殖业等。教师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根据条件组织学生开展旅游活动,一方面饱览祖国的美丽风光,另一方面观察、了解旅游区内的地质、地理、气象、生物和文物古迹与构景的关系,通过旅游获得知识、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抒发美感,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教师还可进行野外考察,组织学生亲眼看一看没有见过的地理事物。如地质地貌考察,选择典型的考察点,考察特殊的地质构造、奇异的地形和石灰岩溶洞、小型冲积扇等,观察它们的形态,分析它们的成因,评估它们的作用。学生还可考察地质灾害,了解灾情,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教师通过多媒体放映地理幻灯片、录像片、电影等,让学生观看一些介绍中国或世界的纪录片,如《美丽中国》《野性俄罗斯》等。

学生通过参加地理课外活动能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还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解原来只是抽象概念的一些事物。比如,很多学生只是知道有一种地貌是冲积扇,但不能和实物相联系起来,以至于不会应用,在做题时根本不知道冲积扇什么形状,在什么地方形成的,每次遇到相关的试题都不能顺利完成。如果实际考察过或通过多媒体看过有关视频的话,他们就会有直观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相应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地理教材改革的实施,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有目的有系统地给予学生有关地理知识和能力的指导,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欲望,真正会学、会探究、会从事有关地理的思维和实践,从而实现学生地理素质和能力的自我发展。教师课堂上适当补充课外知识,学生课下阅读有关书籍,多参加课外活动等课外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与地理课改相适应,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需要。

篇10: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

发布者:吴占月发布日期:2011-11-08 19:19:14.0 初中地理课外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的地理实践活动。有些学生自小喜爱地理,并具有一定的地理才能,他们不满足于地理课堂教学中所学知识,而需要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地理课外活动可满足这些学生渴望获得地理知识的需要,促进他们地理才能的发展。

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育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获得地理知识、技能、及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品德,拓展有限的课本知识,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根据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需要,地理课外活动可分为:地理课外活动小组活动、地理科普活动、地理群众活动、地理参观活动、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等等。

(一)地理课外活动小组活动

几年来,我从初一开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按照不同的活动内容,把初一每个班分成3个小组,如气象小组、地质地貌小组、地震小组等等。学生自由报名参加各组,教师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略作调整。为便于开展活动,在充分考虑以上同组成员性格、知识、能力水平等特点后,每组由同学民主推荐产生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在老师的指导下,组长负责活动计划的制订、活动的开展,记录员负责记录活动过程的主要事件、小组成员的发言摘要等。而且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制订活动计划、目的、内容,并在活动结束后写心得体会等等。三个小组活动的主要内容如下:

1、气象观测小组的主要活动内容 ①学习气象基本知识和气象观测技术; ②定时气象观测;

③收听本地区和相邻地区气象台站的天气形势和近期天气预报; ④绘制简单天气形势图,作涵江区天气预报; ⑤物候、天象的观察和记录; ⑥收集本地民间留传的天气谚语; ⑦整理资料分析涵江区气候特征。

2、地质小组主要活动内容

①学习地质基础知识和地质野外工作的简单技能; ②请熟悉当地地质结构的科技人员讲本地区地质状况; ③熟悉本地常见的矿物和岩石;

④根据本地地质构造图到郊外了解本地地质状况; ⑤采取矿物、岩石标本;

⑥绘制涵江区的地质构造图及垂直剖面图。

3、地震小组主要活动内容

①学习有关地震知识,明确地震观测的意义;

②根据本校实际建立一个地震观测站,采用地下水、及生物异常反映等方法进行观测;

③定时的观测和记录; ④震情的通报和地震预报;

⑤有关地震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

(二)地理科普活动

坚持每月开展一次地理科普宣传。主要方式有黑板报、壁报、小报及广播等,定期穿插进行活动,也有报告会、展览等不定期的活动。由学校或班级组织,每班确定由地理科代表任组长、各活动小组长为组员的科普小组。各种活动虽然具体宣传形式、方法不同,但大都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宣传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由各班的地理爱好者共同商议、制定每期宣传计划、确定宣传目标;

(2)宣传稿件的来源:一般可发动学生广泛投稿,教师可介绍有关的资料来源(各种书籍、报刊等出版物)以备学生查阅、参考;

(3)宣传内容:整理稿件、确定宣传内容指定专人负责选择修改稿件,最后确定宣传内容;

(4)活动进行:宣传工作由专人负责抄写、刻印或广播选定的宣传内容,进行宣传活动;

(5)宣传效果:进行地理科普宣传后,要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收集学生的反馈,以便了解宣传效果,改进工作。坚持不断地开展地理科普活动,既开拓了学生视野,也活跃了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更增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三)举办地理课外群众活动

地理课外群众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组织的群众性活动。通过有趣味的地理活动,吸引广大学生自愿参加的地理自我教育的过程。地理课外群众活动要体现趣味性,采用晚会、知识竞赛、录相放映等生动活泼的形式。由于群众活动的准备工作较为复杂,花费时间、精力较多,不宜过多进行,大致每学年举行一次。通过各种地理课外群众活动,不仅使学生巩固已学的地理知识、技能,丰富和扩展地理知识,而且活跃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

在准备各种地理群众活动时,我不包办代替,而是发动学生自己筹备该项活动,并指导学生自己创作各种有趣的活动形式和节目,如放映地理录像时,也由学生自己组织和讲解,以求得更好效果。

(四)地理参观活动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观新县劳动实验基地、大洋森林公园,观察其地质地貌植被水文等等;组织天文观测活动,观测太阳高度年内变化等等。这种活动一般是自愿参加的,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五)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贴近社会,走近科学,参与实践,服务现实,以增强对社会和未来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处理、提取能力,强化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养成,陶冶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我立足涵江实际,指导学生开展《苍林河污染原因的分析》、《涵江小商品批发市场的调查与展望》、《涵江地质的形成》等课题研究,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做了大量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翻阅资料、走访问卷等工作,并把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很好地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

通过开展研究性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探索过程,享受成果展示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做完地理活动后还要及时进行评价。

课外活动的评价是对学生参加活动的表现及收获所进行的评价。评价应由学生本人和集体共同进行。评价中应将目标要求与学生在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要求结合起来。评价内容可包括:

(1)参与活动的态度。(2)合作精神和和合作能力。

(3)基本能力。主要是独立寻求信息的能力、完成任务的活动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表达能力等。

(4)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5)岗位职责。包括个人承担的任务完成得如何,对个人所担当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报告撰写等)。

为倡导合作、鼓励竞争、体现个性,评价按小组单位,具体到个人,进行“量化”评分(即:每一项评价内容,按不同的标准给予不同的分值)。并按月公布,把其折算适当比例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另外,把学生参加活动所形成的材料成果,定期收集放进学生成长记录袋中。这样,学生便能从活动中得到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价。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做到自我评价、自我管理。

教师应坚持鼓励性的评价原则,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达到同学互励,教学相长的局面,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要成功做这些地理课外活的要素:

(一)明确的方案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开展什么内容,都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尤其是我校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如果没有明确目的,不但不能完成活动任务,反而会使学生散漫松懈,受不到教育,得不到锻炼。

(二)周密的计划

为了使每项课外活动的目的都能实现,设计课外活动的方案就要有周密的计划。活动目的与计划是相互联系的,目的是计划的出发点与归宿,计划是目的实施。所以,活动方案的计划要从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

(三)多样的内容

因为课外活动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在学生自愿基础上开展活动的,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就要求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充分考虑学校及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物质条件,做到活动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种多样。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虽然有兴趣,毕竟是不够成熟。所以,在设计方案内容时,一定要把每次活动的内容写具体:活动什么,要求是什么等等。内容确定之后,每次活动不能千篇一律,形式一定要灵活、生动,让学生在欢乐的活动中受到锻炼。

(四)主动的参与

课外活动既然是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是发展学生专长的活动,就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精神,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所以,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征询学生对方案的意见,使学生有一种主人之感。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培养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这方面正是有时教育忽视之处。

(五)多方的配合

上一篇:文化风情园策划下一篇:幼儿园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