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起李商隐唐诗赏析

2024-04-21

初起李商隐唐诗赏析(通用7篇)

篇1:初起李商隐唐诗赏析

初起李商隐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初起》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50首。这是一首咏物诗,但不同于他从前那些,充满了低沉忧伤的情调诗,这首却充满了对光明的追求与呼唤。

【原文】

初起

作者:唐·李商隐

想像咸池日欲光,五更钟后更回肠。

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

【注释】

①作于大中七年梓州幕。

②《淮南子·天文》:‘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

③宋玉《神女赋):“耀乎如白日初出照屋梁。”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但不同于他从前那些,充满了低沉忧伤的情调诗,这首却充满了对光明的追求与呼唤。

起句,诗以“想像”开头,想像太阳初起之前在传说中的咸池沐浴,闪耀发亮的.动人情景。意境奇特。次句转入自身,五更钟响,回肠百转,急盼日出。“更回肠”,唯恐太阳不出,盼望之切。三句,“苦雾巴江”,写作者处境艰难,瘴雾蔽日,潮湿阴暗,不见太阳;“三年”,写诗人留滞巴江时间之长,生活艰苦。实为政治处境的曲折表达。末句“不为离人照屋梁”,阳光的偏照引发诗人的愤慨,也表达他内心对光明渴望,对幸福的追求。

诗人虽在现实中遭受种种压抑、伤害,但并没有泯灭对于光明的渴望,并希望终有一天,明媚的阳光能够闪烁在他的头上。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或8~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繁体对照】

卷539_50 【初起】李商隱

想像鹹池日欲光,五更鍾後更回腸。

三年苦霧巴江水,不爲離人照屋梁。

篇2:初起李商隐唐诗赏析

李商隐

想像咸池日欲光,

五更钟后更回肠。

三年苦雾巴江水,

篇3:李商隐《春雨》赏析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

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

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

万里云罗一雁飞。

《春雨》作于大中四年, 是诗人初到徐幕雨夜思家所作, 题作《春雨》, 却并非直接写春雨, 而是抒写在春夜雨中的相思之情。

李商隐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 卒于宣宗大中十二年, 一生经历六朝, 走过了唐朝由中兴到没落的转型期。当时社会的局势动荡不安, 形势复杂混乱, 朋党之争空前激烈和尖锐。武宗会昌年间, 李商隐因母丧离官, 待服丧期满, 武宗已逝, 宣宗即位, 先后任用了白敏中、令狐綯为宰相, 他们全力否定会昌年间的种种措施, 把李德裕及其党徒尽行贬去, 朝政变得更加黑暗, 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这个时期, 李商隐大部分时间都跟郑亚、卢弘正、柳仲郢在桂州、徐州、梓州等地担任幕僚。他内心既因当时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而倍感压抑, 又因为日益显贵的令狐綯始终对他怀恨在心、白眼相加而苦闷颓丧。[1]无论是家庭生活, 还是政治生涯, 诗人都遭受到很大的挫折和打击。

大中元年, 诗人作《念远》一诗, 其中“床空鄂君被, 杵冷女媭砧”一句, 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和亡姊的追忆之情。大中二年, 诗人写出了这样的诗句“雌去雄飞万里天, 云罗满眼泪潸然。不须长结风波愿, 锁向金笼始两全” (《鸳鸯》) , 流露出诗人对于爱妻的强烈思念之情。诗人对亲情爱情的渴望得不到满足, 且政治生活也是异常艰辛的。大中二年, 诗人作《北楼》, 诗中“花犹曾敛夕, 酒竟不知寒”和“此楼堪北望, 轻命倚危栏”两句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愁郁和苦闷。而后, 在《蜀桐》一诗中, “枉教紫凤无栖处”明显地表露出诗人无所寄托的忧虑之情。大中三年, 诗人在《野菊》中感慨自己的身世“苦竹园南椒坞边, 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 忍委芳心与暮蝉?”无不看出诗人的无奈和愁苦之境。通过这些诗句, 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诗人对家的强烈思念和在朝廷里的仕途之艰辛, 在这样的背景下, 诗人创作了《春雨》。

下面, 我们来细细赏读这首诗, 体味这种独特的雨夜情思。

首联“怅卧新春白袷衣, 白门寥落意多违”, 写的是新春时节, 诗人没有出门远游、历山玩水, 而是穿着“白袷衣”, “怅卧”家中, 无聊之际, 便开始遐想:那你我曾经相遇的地方如今早已变得凄苍落寞了吧, 人生在世, 如意之事又有多少呢?本联上句写现实中的情景, 是实写, “新春”与“怅卧”形成鲜明对照:本是新春之时, 应到处是一片盎然生机, 可诗人却独卧家中, 并且是“怅卧”, 一个“怅”字, 为全诗奠下感情基调:稠稠的哀伤, 浓浓的忧愁, 更显诗人内心的愁闷。下句由现实联想到曾经与爱人相遇的“白门”, 如今也已变得寥落, 没有你在身边, “我”是那么地难过, 况且如今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我”又常年漂泊在外, 对你的思念就更是强烈。可是,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不如意之事多之甚多, “我”又能如何呢?“意多违”三个字, 在第一联中完成了第二次的时空转换, 即由“现实到想象再到现实”的转换, 此三字将诗人从想象中拉回到现实。回到现实, 一切都是那么地残酷, 一个美丽的梦在刹那间被“意多违”三字击碎。该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结合、转换时空的技巧, 将诗人对爱人的思念表达地十分透彻。

颔联“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 上句主要写诗人由今日淅沥雨声联想到曾经的一段往事:那是前去寻访之时, 诗人伫立雨中, 隔着一帘雨幕望着红楼;下句则写诗人在细雨飘灯中独自归来。从雨中想到雨中, 从雨中写到雨中, 而此雨终究不是彼雨。“红楼”一“红”字, 色彩艳丽, 光艳夺目, 诗人紧接着来一“冷”字, 与“红”字形成鲜明对比, 一个暖和光艳, 一个寒冷凄清, 我们足以见出诗人内心的反差, 想见诗人梦碎后的悲痛。雨依旧下着, 那连绵不断的春雨仿佛是璀璨的珠帘在世人眼前闪烁飘拂, 撩人心弦。在迷离中, 诗人看见了曾经温馨的一幕:一对情侣, 相互搀扶着, 在雨中漫步于红楼前。该联写的是诗人雨中的幻想, 情与事, 虚与实, 本身就够迷离够扑朔够恍惚的了, 加上雨这个意象, 就更增其凄迷斑驳的氛围。陶文鹏说过, 这种“光彩艳丽的幻想, 强烈地反衬出抒情主人公孤独凄楚、感伤悲哀的情绪”[2]。

颈联“远路应悲春晼晚, 残霄犹得梦依稀”, 上句写亲爱的人远在他乡, 路途遥远, 诗人估揣着她在春晚日暮时远路跋涉的孤凄;下句写诗人在残宵迷梦中依稀见到爱人的影子。“应”字, 表明诗人怀揣的心思, 仅仅只是诗人自己的一厢推测罢了, 至于那个令诗人魂牵梦绕的“她”有没有万里千山、跋山涉水来与诗人相见, 一切皆为未知, 诗人如此推测, 只是想要凭此慰藉一下那颗被思念缠绕纠结而破碎的心, 同时“应”字还流露出诗人对爱妻的关怀和爱怜之情。下句“犹得”二字, 得出诗人苦等的结果——“梦依稀”, 这样也好, 诗人得以在梦中重现爱人的身影, 此外, 这一“犹”字, 还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之情, 无奈不能与亲人团聚, 不能常伴亲人身边, 纵使是做梦, 也只能等到残霄才能与日思夜想的爱人见上一面, 诗人极不满足, 似乎梦中的一见, 让诗人意犹未尽。上下二句的“应”“犹”两个虚字运用得极妙, 既显形式之虚, 又含诗人胸中未现之真情。上句是由己及人的推测, 下句是由己及己的梦影, 一切都是虚幻, 一切都是迷离, 一切都很恍惚。既然诗人无法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那他就要在梦境中找到回应。梦的确是美的, 它可以重塑美丽的外观, 可以实现我们的愿望, 可梦醒后的残酷, 谁又能承担呢?董乃斌曾说李商隐是“一位内蕴创造力非常丰富的‘白日梦者’”[3], 顾随先生也说“李义山是最能将日常生活加上梦的朦胧美的诗人”[4], 所以“梦”是李商隐诗中很常用的一个意象, 常常会借此传达出一种迷幻、幽渺、朦胧的美感。

尾联“玉铛缄札何由达, 万里云罗一雁飞”, 上句写诗人欲寄耳铛与书信, 又恐难以到达, 心情惆怅;下句幻想云罗万里, 一雁孤飞的景象, 透露与爱人相隔甚远的现实, 流露出希望渺茫的悲伤。此联表面上是说自己与所爱的人相隔万里, 有千山相阻, 珍贵的家书难以到达;实际上, 也暗喻了诗人的政治生涯, 宦途多阻, 如今已成孤身远客。“雁”是诗人的希望寄托之所在, 在这里, 渺茫的希望是诗人灰暗人生中的亮色;或者也可以说, 诗人这是在自欺, 借鸿雁传书来慰藉自己孤寂的心灵, 希望的渺茫是亮色后的阴影, 是无希望, 是能预感到的甚至是注定的惘然, 是只能沉湎于有所想。孰知那“万里云罗”一遮蔽, 竟无情地掐断了诗人这条唯一得以寄托的情思, 这种凄迷婉曲, 这种无望中的放不开放不下的心情, 造成了义山层次深叠的诗境, 那种伤怀就会萦绕于身心, 弥漫于天际, 想象和现实再次发生碰撞, 诗人那颗破碎的心能靠什么来填补呢?

李商隐的诗歌, 善于将梦幻, 真境与幻境交织穿插, 层层展开, 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层式结构, 《春雨》这首诗也不例外, 全诗八句, 诗人共构造了七个层次:新春怅卧、红楼望远、孤影独归、设想爱人途中辛劳、残宵迷梦、鸿雁传书、云罗万里, 七个层次相互补充映衬、真境与幻境糅合交织, 形成了多层转折的递进式结构, 层次重叠, 幽深渺远。[5]

李商隐的一生, 坎坷多艰, 一生的遭际, 如梦似幻, 诗人很善于“假梦境之变化, 喻身世之遭逢也”[6], 《春雨》也不例外, 诗人通过雨夜的情思, 借雨夜的梦幻想象, 暗喻了自己的身世遭际和仕途的艰辛, 表达了对于爱妻和家的强烈思念之情。此诗作于大中四年, 由诗人此前所作的一系列诗, 我们可以推断诗人在诗中所表露的惆怅、无奈何深切的思念之情。

雨夜的情思, 雨夜的哀愁, 雨夜的想念, 何时才会有一个尽头?透着那层薄薄的雨雾, 迷离中, 朦胧中, 我们看见了那个“珠箔飘灯独自归”的孤单背影, 渐渐在春雨中消逝远去。

摘要:李商隐的《春雨》作于大中四年, 是诗人初到徐幕雨夜思家所作, 题作《春雨》, 却并非直接写春雨, 而是抒写在春夜雨中的相思之情。本文试作赏析。

关键词:李商隐,《春雨》,相思

参考文献

[1]叶葱奇注:《李商隐诗集疏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版, 前言第3页。

[2]陶文鹏著:《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版, 第150页。

[3]董乃斌著:《李商隐的心灵世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 第95页。

[4]顾之京整理:《顾随:诗文丛论·论小李杜》,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49页。

[5]参考陶文鹏著:《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版, 第150页。

篇4:李商隐《锦瑟》赏析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在唐诗中,李商隐不能说是最伟大的诗人,因为其诗的社会意义,远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但我们可以说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的唐代诗人。北宋初年,以杨億、刘筠等人为首的一群诗人,掀起了一个学习李商隐诗的高潮。他们刊行了一部唱和诗集,名为《西昆酬唱集》,后世就把李商隐风格的诗称为“西昆体”。自从欧阳修、石介、梅尧臣等提倡魏、晋风格的古诗,黄庭坚创立了江西诗派以后,西昆体就不时行了。但是,王安石还说:要学杜甫,应当从李商隐入门。

为了要运用绮丽的字面来结构对偶的律诗句法,有许多思想、情绪,甚至事实,不使用本色词语来表达,于是不得不借助于运用典故。在李商隐以前,诗人运用典故,一般都是明用,读者看得出,这一句中包含着一个典故。只要注明典故,诗意也就明白了。但是,李商隐在诗中运用典故,常常是暗用、借用或活用。典故本身所代表的意义,常常不是李商隐企图在他的诗中所显示的意义。

南朝宫体诗,使用绮丽的辞藻,描写男女欢爱的宫廷生活,这些诗的思想内容,不会越出文字意境之外。因此,宫体诗的创作方法,绝大多数都是“赋”。李商隐有许多诗,也是组织了许多绮丽的辞藻,但在文字表面现象的背后,还隐藏着更深远的意义。这样,李商隐的艳体诗,或说情诗,仅是他的某一种严肃思想的喻体,我们说他是用“比兴”的创作手法来写这一类诗的。

《锦瑟》实际上是李义山一生遭遇踪迹的概括。宋刊义山诗集把它置于卷首决不是偶然的。首联以“锦瑟”兴起,是虚写。“思华年”三字统摄全篇,是本诗基本主题思想的概括,中四句是纯系自伤生平之辞。“庄生”句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实写,即追忆青年时代仙游生活。“庄生”是诗人自谓,“迷蝴蝶”喻入道仙游;另一方面又是虚写,是说自己青年时代有过许多绮丽美好的理想,后来在冷酷的现实生活中逐一幻灭,化为泡影,晚年回忆起来真是既辛酸,又甜蜜。“望帝”句谓我满腹忧愤,惟有假诗篇以曲传。“春心”寓迟暮之感。“沧海”句取沧海遗珠之意。意思是说:沧海的遗珠长对明月而垂泪。“蓝田”句意思与上句相近,是说蓝田的美玉,每临暖日而生烟。总的说来,这两句义山自慨不遇。珠、玉,诗人自喻美才;泪、烟,抒写沉沦不遇之痛。尾联运用递进句式,今昔对照,突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寂寞。诗用反问句式更有力地肯定正面意思:凡此种种遭际,何待今天回忆,就在当时也够令人惆怅伤感的啊!又诗题曰《锦瑟》,取首二字为题,犹《无题》也。

作者每讲一个词语,都引李商隐其他诗中同一个词语为证。例如庄周梦蝶的典故,李商隐用过好几次,作者都引用来作为旁证,以证明这是写“游仙生活”。看到句中有“沧海”和“珠”字,就说这是“沧海遗珠”之意。从来讲唐诗的,何止数百家,尽有讲得很深奥屈曲的,但没有见过如此穿凿附会的讲法。李商隐原诗虽然不能逐句实讲,但体会其涵义,悼亡之说还是近情。自伤生平的讲法,或者可以聊备一说,但如果用《评传》作者这样的曲解,恐怕无论如何也讲不清这是一首自伤生平的诗。

李商隐的许多无题诗,尽管注明了诗中所用典故,还是不很容易了解其主题思想。冯浩在几十年的研究及笺注工作以后,写下了两段结论。其一云:“自来解无题诸诗者,或谓其皆属寓言,或谓其尽赋本事。各有偏见,互持莫决。余细读全集,乃知实有寄托者多,直作艳情者少,夹杂不分,令人迷乱耳。《鼓吹》合诸无题诗而计数编之,全失本来意味,可尤噱也。”

其二云:“说诗最忌穿凿。然独不曰‘以意逆志’乎?今以知人论世之法求之,言外隐衷,大堪领悟,似凿而非凿也。如《无题》诸什,余深病前人动指令孤,初稿尽为翻驳,及审定行年,细探心曲,乃知屡启陈情之时,无非借艳情以寄慨。盖义山初心,依恃惟在彭阳,其后郎君久持政柄,舍此旧好,更何求援?所谓‘何处哀筝求急管’者,已揭其专壹之苦衷矣。今一一注解,反浮于前人之所指,固非敢稍为附会也。若云遁体一无谬戾,则何敢自信。”

冯浩最初不赞成以前许多注释家的观点,他在初刻笺注本中,对前人以为有寄托的好些无题诗,一概批驳,断定它们都是描写爱情的艳诗。但后来对李商隐的生平遭遇,经过深入研究,发觉李商隐并不是一个风流浪子,他的那些艳诗,在很大的程度上,可能是有隐喻的。于是他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索这些无题诗的微意。结果是,在他的重定本《笺注》中,他认为是有寄托的无题诗,反而更多于前人研究的结果。

但是李商隐肯定也有一小部分无题诗,还是赋艳情之作。在这种夹杂不分的情况之下,冯浩认为必须有所区别,而《唐诗鼓吹》把李商隐的许多无题诗集中在一起,使读者不能区别鉴赏每一首诗的意味,这是他认为可笑的。

篇5:《晚晴》李商隐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晚晴》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0卷第40首。这首诗细腻地描画晚晴景物,或许不算太难。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诗人独特的感受与心境,特别是要不露痕迹地寓托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受到启示,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工力上都“更上一层楼”。

【原文】

晚晴

作者: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释】

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

迥:高远。

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越鸟:南方的鸟。

【翻译】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赏析】

这首诗细腻地描画晚晴景物,或许不算太难。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诗人独特的感受与心境,特别是要不露痕迹地寓托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受到启示,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工力上都“更上一层楼”。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一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此时诗人在桂林郑亚幕供职)。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则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这样虚实疏密相间,诗便显得弛张有致,不平板,不单调。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所以说“并添高阁迥”(这高阁即诗人居处的楼阁)。这一句从侧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下句从正面写,角度由外及内。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线光明。因为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而柔和,故说“微注”。尽管如此,这一脉斜晖还是给人带来喜悦和安慰。这一联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体化了。

尾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巢乾”、“体轻”切“晴”,“归飞”切“晚”。宿鸟归飞,通常是触动旅人羁愁的,这里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古诗有“越鸟巢南枝”之句,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意味。如果说“幽草”是诗人“沦贱艰虞”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鸟”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这里要交代一下作者入桂幕前后的一些情况。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宣宗继立,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正因为这样,诗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鸟喜归乾巢之感。

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兴”。诗人也许本无托物喻志的明确意图,只是在登高览眺之际,适与物接而触发联想,情与境谐,从而将一刹那间别有会心的感受融化在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所以显得特别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或8~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王维的诗全集栏目。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繁体对照】

卷540_40 【晚晴】李商隱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並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篇6:唐诗之李商隐《为有》作品赏析

《为有》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作品赏析

这首诗大约写作于公元846年(会昌六年)至851年(大中五年)之间,即李德裕罢相以后,诗人妻王氏去世之前。这段时间李商隐个人和家庭的处境都十分艰难。

诗歌一、二句“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描述一对宦家夫妇的怨情。开头用“为有”二字把怨苦的缘由提示出来。“云屏”,云母屏风,指闺房陈设富丽,“无限娇”称代娇媚无比的少妇。金屋藏娇,两情缱绻,当春风送暖,京城寒尽之时,便双双地怕起春宵来了。丈夫既富且贵,妻子年轻貌美,两人处在云屏环列的闺房之中,更兼暖香暗送,气候宜人,理应有春宵苦短之感,应该不会产生“怕”的心情。首句的“因”和次句的“果”有抵牾之处,这就造成一种悬念引人追询答案。

三、四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通过少妇的口说出“怕春宵”的原因。冬寒已尽,衾枕香暖,两口子情意款洽,本应日晏方起,可是偏偏嫁了你这个身佩金龟的作官夫婿,天不亮就要起身去早朝,害得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守在闺房里,实在不是滋味。这些似是枕畔之言,当丈夫正欲起身离去时,妻子对他说了这番话,又好象是埋怨自己,流露出类似“悔教夫婿觅封侯”那样一种痴情;或是责怪丈夫,向他倾诉“孤鹤从来不得眠”的苦衷。“无端”二字活画出这位少妇娇嗔的口吻,表达了她对丈夫、对春宵爱恋的深情。其实,妻子的苦恼也是丈夫的苦恼。

前面的“为有”和“凤城”二句就正面描述了丈夫的怨情。应当说他“怕春宵”比妻子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留恋香衾,不愿过早地离去,撇下娇媚多情的妻子,让她忍受春宵独卧的痛苦;还怕听妻子嗔怪的`话,她那充满柔情而又浸透泪水的怨言,听了叫人不禁为之心碎。不愿早起离去,又不得不早起离去。对于娇妻,有内疚之意;对于早朝,有怨恨之情;对于爱情生活的受到损害,则有惋惜之感。“辜负”云云,出自妻子之口,同时也表达了丈夫的心意,显得含蓄深婉,耐人寻味。

这首诗的中心字眼是第二句里的“怕”,关于怕什么的问题,三、四两句的解答是“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仅仅因为丈夫要早起上朝,就产生这么大的怨气,似乎有点不近情理。总之读完全诗,读者由“怕”字造成的悬念并未完全消除,诗有言外之还意,弦外之音。

屈复的《玉溪生诗意》分析说:“玉溪以绝世香艳之才,终老幕职,晨入暮出,簿书无暇,与嫁贵婿、负香衾何异?其怨也宜。”李商隐一生长期沉沦幕府,落魄江湖,不是他没有才能,或有才能得不到赏识,而是不幸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成了朋党之争的受害者。当他认识到这一点时,已为时太晚,不可自拔。“无端嫁得金龟婿”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悔恨莫及的痛苦心情。

篇7:《初起》全诗翻译赏析

“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这两句是说,三年来置身于雾水迷茫的蜀地,不仅望不见家乡,而且因为蜀地多雾,连家乡所能见到的太阳,也不肯照临离人的屋梁。借埋怨太阳来暗示自己对家乡的迫切思念,写得特别宛转而有情致。

出自李商隐《初起》

想像咸池日欲光,五更钟后更回肠。

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

①苦雾:积久不散的雾。

②巴江:唐时称嘉陵江为巴江。

③离人:诗人自指。

赏析

此诗首句想像太阳初起的动人情景,次句转写自身盼日出之切,三句写作者处境艰难及生活艰苦,末句写阳光偏照引发作者愤慨,表达了作者内心对光明的渴望,对幸福的追求。

这是一首咏物诗,但不同于他从前那些,充满了低沉忧伤的情调诗,这首却充满了对光明的追求与呼唤。

起句,诗以“想像”开头,想像太阳初起之前在传说中的咸池沐浴,闪耀发亮的.动人情景。意境奇特。次句转入自身,五更钟响,回肠百转,急盼日出。“更回肠”,唯恐太阳不出,盼望之切。三句,“苦雾巴江”,写作者处境艰难,瘴雾蔽日,潮湿阴暗,不见太阳;“三年”,写诗人留滞巴江时间之长,生活艰苦。实为政治处境的曲折表达。末句“不为离人照屋梁”,阳光的偏照引发诗人的愤慨,也表达他内心对光明的渴望,对幸福的追求。

上一篇:认领志愿服务岗位下一篇:中考语文之成语病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