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陵,茂陵李商隐,茂陵的意思,茂陵赏析

2024-05-03

茂陵,茂陵李商隐,茂陵的意思,茂陵赏析(通用11篇)

篇1:茂陵,茂陵李商隐,茂陵的意思,茂陵赏析

茂陵,茂陵李商隐,茂陵的意思,茂陵赏析 -诗词大全

茂陵

作者:李商隐朝代:唐体裁:七律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内苑只知含凤觜,

属车无复插鸡翘。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篇2:茂陵,茂陵李商隐,茂陵的意思,茂陵赏析

茂陵村行赠何兆,茂陵村行赠何兆李端,茂陵村行赠何兆的意思,茂陵村行赠何兆赏析 -诗词大全

茂陵村行赠何兆

作者:李端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春天黄鸟啭,野径白云间。解带依芳草,支颐想故山。

人行九州路,树老五陵间。谁道临邛远,相如自忆还。

篇3:初探茂陵“石岭子”与“石雕群”

笔者相继发现卫青霍去病传有云:“初, 青既尊贵, 而平阳侯曹寿有恶疾就国, 长公主问:“列侯谁贤者?”左右皆言大将军。主笑曰:“此出吾家, 常骑从我, 奈何?”左右曰:“于今尊贵无比。”于是长公主风白皇后, 皇后言之, 上乃诏青尚平阳主。与主合葬, 起冢象卢山云。”由此可见, 史书上面, 并不是只有霍去病墓像山的形状, 在茂陵其他人的墓也像山, 但像的是不同的山。那么我们所见到的石岭子为什么一定是霍去病墓, 而不是其他人的墓呢?究其方位, 确实是朝向祁连山, 但是这种点对点的连线判断方式是否科学?并且朝向只是位置, 并不是像祁连山一样的外形, 或者象征了祁连山。因此笔者究其外形, 明显与祁连山并非相似, 而如今所谓的卫青墓也没有形似庐山。但是我们也不能仅从今天看到的外形, 来判断史书上所记载的外形。不仅是经历后世多年的变迁会让墓形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 就在西汉当时, 天文地理变化就十分频繁。因此我们根据史书的记载对照当今墓地的外形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果。武帝纪就有详细记载:“四年冬……夏四月, 陨霜杀草。五月, 地震……秋九月, 大司马骠骑将军去病薨……癸亥, 地震……秋七月, 地震, 往往涌泉出 (1) 。”由上可见, 霍去病去世前后, 都有天灾, 尤其是地震很频繁。因此我们无法推断这些天灾对茂陵建设的阻碍以及损毁程度是怎样的。可是我们可以得知, 完好无损是不可能的。除去天灾之外, 也不排除后世人为对于墓冢的变动和损害。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以及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因素。石岭子也变了、祁连山变了、诸多墓冢也变了, 都不是当初的原型。因此, 根据其冢像祁连山, 有竖石、石马、石人这些证据, 来证明“石岭子”就是霍去病的墓是很难成立的。茂陵是汉武帝主持修建的皇家陵园, 卫青、霍去病都是战功显赫的将军, 丧葬待遇应该不相上下, 不会差距很大。即使霍去病在之后的战功更加卓越, 也更加深受武帝的青睐和重视, 对于其坟墓的修建和规划, 特殊性也不会高于武帝本人自己。而石岭子这个特殊存在的“墓”暂不管是不是墓, 起码可以确定, 它不属于霍去病, 也不属于卫青, 它应该是属于汉武帝的。但它并不是汉武帝的墓, 而是汉武帝为自己营造的仙山。为什么这样说呢?孝武本纪就有记载:“孝景十六年崩, 太子即位, 为孝武皇帝。孝武皇帝初即位, 尤敬鬼神之祀。”在这之后, 孝武帝身体力行、有理有据的进一步证明了他不仅崇万物, 敬百灵, 而且求道升仙则是他毕生夙愿。孝武本纪明确记载:“亳人薄诱忌奏祠泰一方, 曰:“天神贵者泰一, 泰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东南郊, 用太牢具, 七日, 为坛开八通之鬼道。”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长安东南郊, 常奉祠如忌方。其後人有上书, 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一, 地一, 泰一”。天子许之, 令太祝领祠之忌泰一坛上, 如其方。後人复有上书, 言“古者天子常以春秋解祠, 祠黄帝用一枭破镜;冥羊用羊;祠马行用一青牡马;泰一、皋山山君、地长用牛;武夷君用乾鱼;阴阳使者以一牛”。令祠官领之如其方, 而祠於忌泰一坛旁。”祭祀什么神, 用什么祭品, 都描述的很清晰, 具体到“一枭”“破镜”“羊”“青牡马”“牛”“乾鱼”“一牛”这些祭祀用品, 让我们不难联系到所谓“霍去病墓”的这组石雕群, 与其说用这些石雕的动物模仿祁连山, 不如说它们原本就是用来祭祀的用品。研读史书, 我们不难发现, 武帝常常用各种异兽, 灵兽用来祭祀, 武帝纪就有相关的记载:“夏, 马生余吾水中。南越献驯象、能言鸟…四年春, 贰师将军广利斩大宛王首, 获汗血马来。作《西极天马之歌》……三月, 诏曰:“有司议曰, 往者朕郊见上帝, 西登陇首, 获白麟以馈宗庙, 渥洼水出天马, 泰山见黄金, 宜改故名……二月, 令天下大酺五日。行幸东海, 获赤雁, 作《朱雁之歌》。幸琅邪, 礼日成山。登之罘, 浮大海。山称万岁。”但是这些祭祀的用品为什么会有“马踏匈奴”这样的雕塑?难道这也是武帝用来祭祀的用品吗?当然不是, 这种叙事性和形象的现实性很强的雕塑作品, 很明显是一种纪念作用。它们在同一片区域被陆续发现并不能说它们就是同一组雕塑或为同一人所属。如果说“马踏匈奴”这个石雕作品是为了纪念霍去病的, 那么只能说霍去病墓就在附近。就这个问题而言, 贺西林有详细论述:“清乾隆四十二年修《兴平县志》记载, 乾隆四十一 (1776) 时任兴平知县顾声雷请陕西巡抚毕沅题字立碑, 以官方名义正式确认前述小山丘为霍去病墓。桑原骘[zhì]藏1907年踏访“霍去病墓”时, 其北100米多处尚存一小丘, 前有清康熙三十六 (1697) 年所立的“汉霍去病墓”碑。且当地乡人一直把这座小丘称祁连山, 而把南面的“霍去病墓”称“石岭子”。清乾隆四十二年修 (1777) 《兴平县志》说:“今案师古之说是也, 尚存石马一。土人呼曰祁连山矣, 不念谁何假路北小冢当之, 知县顾声雷请巡抚毕沅题碑改正。”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此县志茂陵图中标示“石岭子”即霍去病墓, 但县图中却标示“石岭子”以北一冢为霍去病墓。另据考古钻探证实“霍去病墓后面100处, 现在的茂陵博物馆宿舍区内有传说是霍去病的 (衣冠冢) 封土已平, 经钻探为一座墓葬, 墓室东西19米, 南北21米, 墓道西向, 长32, 宽8-14米。”由此我们一方面利用排除法断定, 石岭子并不是坟墓, 从地理方位上来说, 它不与其他坟墓并排;从外形特征上来说, 它与其他坟墓在今天为止, 差别仍然很大。另一方面, 以大事实否定小事实, 不能以“马踏匈奴”的位置来断定霍去病墓的位置, 而是以霍去病墓首先作为墓的基本特征和方位去断定霍去病墓本身。由此得出, 与所谓的卫青墓并排的北小冢, 则符合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所记载的文献。那么仅凭石岭子的地理方位和外形特征就能确定它并非霍去病墓吗?证据还不够, 除了“马踏匈奴”和霍去病墓石碑之外的雕塑显然跟霍去病没有直接联系, 祥瑞灵兽要么是偶尔发现、要么是来使进贡、又或者是上古传说。笔者暂时没发现相关记载可以证明这组动物原型出自祁连山, 也不能证明祁连山境内包含所有的动物雕塑原型。霍去病作为武将战功显赫, 用一群动物雕塑来营造陵墓环境显然不合情理。反而跟汉武帝的渊源却很深刻。汉书-郊祀志下记载:“时, 南郡获白虎, 献其皮、牙、爪, 上为立祠……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 可醮祭而致, 于是谴谏大夫王褒使持节而求之。”由此可见, 汉武帝崇万物、敬百神, 经常会以奇异的动物来做祭祀之用, 如白虎、金马、碧鸡神等。因此丰富多样, 地理差异较大的动物集中在一起来应用只有一种可能性, 就是它们属于祥瑞灵兽, 用来祈福祭祀或者营造仙境。并非模仿某座山林里的动物种类。郊祀志下记载又云:“初, 天子封泰山……明年, 幸泰山, 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祀上帝于明堂, 毋修封…将以望祀蓬莱之属, 几至殊庭焉。其后五年, 夏至泰山修封, 还过祭恒山。自封泰山后, 十三岁而周遍于五岳、四渎矣。后五年, 复至泰山修封。东幸琅邪, 礼日成山, 登之罘, 浮大海, 用事八神延年。又祠神人于交门宫, 若有乡坐拜者云。”由此可见, 汉武帝数次赴泰山祭祀, 希望遇到神仙点化, 虽常有遗憾, 但仍执迷于此。泰山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因此“石岭子”很可能象征泰山, 甚至已经不是汉武帝生前所见所闻的某座仙山, 而是为自己专门营造的仙山。

汉书郊祀志上有云:“后十三世, 世益衰, 礼乐废。幽王无道, 为犬戎所败, 平王东徙雒邑。秦襄公攻若救周, 列为诸侯, 而居西, 自以为主少昊之神, 作西畤, 祠白帝, 其牲用駠驹、黄牛、羝羊各一云。”由此可见, 在祭祀过程中, 牛羊马都是常用的祭品, 其中提到的羝羊也许就是“异兽食羊”或“母牛舐犊”的原型, 而母羊一般是没有角的, 少数母羊也有角, 但都非常短小。公羊则是有角的, 普遍较长。根据品种不同, 羊角的长度和卷曲的角度也有所不同;母牛有角, 但是牛角非常短小。因此这个石雕出现的形象, 可以确定不是母牛。公牛确实有角, 但是牛角一般也不会很长, 而且弯曲程度以及牛角的肌理与此石雕不符。因此首先可以推断此石雕的主体形象是一头成年公羊 (羝羊) 。可是, 成年公羊的身边为何会有“小动物”出现, 它们之间属于什么关系?众所周知, 公羊并不食肉也不会舔“小羊”, 且母羊与小羊共存的现象符合常态。但“小动物”的姿态属于活动中的状态。因此笔者通过层层分析推断出两种可能性:第一种, 皇家校猎时偶遇此景, “灵兽”出现时刚好有“小动物”经过, 为了用石雕作品凝聚这个瞬间, 工匠们将二者的距离做了主观性的调整, 合二为一;第二种, “灵兽”来源于古典古籍记载或传说, 虽未亲眼所见, 工匠们仍凭文字记载或传说将其形象展示的栩栩如生。既然是仙山, 所雕动物形象非现实生活所见也属正常。

汉书郊祀志下记载, 衡言:“甘泉泰畤紫坛, 八觚宣通象八方。五帝坛周环其下, 又有群神之坛。以《尚书》禋六宗、望山川、遍群神之义, 紫坛有文章、采镂、黼黻之饰及玉、女乐, 石坛、仙人祠, 瘗鸾路、骍驹、寓龙马, 不能得其象于古。臣闻郊柴飨帝之义, 埽地而祭, 上质也。歌大吕舞《云门》以俟天神, 歌太蔟舞《咸池》以俟地祇, 其牲用犊, 其席槁稽, 其器陶匏, 皆因天地之性, 贵诚上质, 不敢修其文也。以为神祇功德至大, 虽修精微而备庶物, 犹不足以报功, 唯至诚为可, 故上质不饰, 以章天德。紫坛伪饰女乐、鸾路、骍驹、龙马、石坛之属, 宜皆勿修。”由此可见, 在当时, 祭天用品崇尚质朴的风格, 不能从古制中得到它们的形状, 应该不加修饰, 用来彰明天德, 这也就解释了这组石雕群质朴、浑圆、大气、简约的风格。并不是由于工期不足或者技术受限制所致, 而是封建迷信影响了的雕刻风格。而对于石材的选择, 汉武帝继位之初就主张修建茂陵, 因此修建茂陵是一向庞大而长远的规划, 无论是选址, 布局及材料的应用都是有计划而为之。花岗岩质地坚硬, 石材本身也耐侵蚀、耐燃烧, 相对于木材更利于长久的传于后世。

迄今为止, 笔者并未探究出两组石雕群的原始方位。一组是霍去病墓所属的石雕作品;另一组是石岭子所属的石雕群。其中霍去病墓石雕的摆放位置, 汉书已有简要交代;而石岭子石雕群的具体摆放位置, 少数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却未有定论, 而大部分学者并未对其深究。笔者认为既然石岭子是仙山, 那么每一件石雕作品都代表灵兽, 灵兽对应星宿, 因此按照星宿的位置进行摆放。所以石雕作品的位置会呈现散置并看似无规则的状态。虽然西汉的园林造景技术主要是模仿自然, 但陵园的功能性主要在于纪念或者祭祀性质。因此目的不在于“游”。加之“仙山”的作用也并非给活人游览之用, 而是给逝去君王营造羽化登仙的极乐之地, 因此对于活人仅仅是祭祀或者朝拜之用。

摘要:本文将“石岭子”与“石雕群”二者通过穿插结构的行文逻辑来相互论证其功能及属性。“石岭子”并非霍去病墓, 而是汉武帝为自己营造的仙山;散落在仙山四处的石雕群并非同一组, 而是两组。一组属于仙山 (石岭子) , 题材为灵兽, 具有祥瑞的功能;另一组则属于霍去病墓, 题材为史实, 具有纪念性的功能。

关键词:茂陵,“石岭子”,“霍去病墓”,石雕群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 1962.06.

[2]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 1982.10.

[3]贺西林.霍去病墓的再思考[J].美术研究, 2009.03.19.

[4]马子云.西汉霍去病墓石刻记[J].文物, 1964.01.31.

[5]郭伟其.纪念与象征.霍去病墓石刻的类型及其功能[J].美术学报, 2010.10.25.

篇4:纪念碑式的巨石群雕——茂陵石雕

大汉王朝,从混乱贫穷到统一富有,从隐忍到雄起,英雄辈出,俊杰济济,一个励精图治发展壮大的朝代,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在位于陕西省兴平市南位乡的茂陵博物馆,就藏有堪称纪念碑式的巨石群雕,它们原来主要分布在茂陵陪葬墓霍去病墓的墓前及墓四周。这些雕像张扬着汉朝的威武、阳刚和自信。

石雕由来

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其规模宏伟,形为方锥,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在该墓周围分布着许多陪葬墓,霍去病墓就是其中之一。

霍去病,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他是一位志向高远的少年雄才,生于奴仆之家,却怀报国壮志。18岁时,因武艺超群被任命为负责保卫皇帝安全的侍中。后曾六次挂帅出征塞外,抗击匈奴,他率铁骑踏过风沙漫漫的祁连山,汉军的战旗飘扬在边庭大漠。他曾长途奔袭,孤军深入,直捣匈奴老巢,剑指之处,胡虏无不荡平。他屡建战功,打通了河西走廊,保卫了西北边境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战功赫赫的他被汉武帝拜为骠骑大将军,封冠军侯。有许多诗歌赞美这个年轻将军。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秦汉风云惊塞烟,

嫖姚智勇冠军前。

披坚执锐犹黄口,

点将封侯趁少年。

铁骑猛封狼居胥,

金戈狂扫焉支山。

此生若增廿年寿,

马踏匈奴过燕然。

还有唐代杜甫称赞他:“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霍去病的美好传说。当年,霍去病大败匈奴,攻占了祁连山麓的一片沃土,汉武帝亲赐美酒犒劳霍去病。他没有一人独享,而是把御赐美酒倒入一口泉中,与三军将士共享,从此便有了“酒泉”这个地名。后来,汉武帝为了奖励他,下令为他修建豪宅。他知道以后推辞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种为国忘家的精神为后世所称颂。

可惜,这位著名的军事家于24岁时不幸病死于祁连山的军营中。汉武帝闻讯,悲痛万分,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其墓址安排在了自己的陵墓旁不说,还特意用土石将其墓冢修成祁连山状,让人们永远铭记他的功德。同时,还让少府左司空监造了一批巨型石人、石兽,作为墓地的装饰。

价值连城

茂陵石雕原有数量现在已不可考,明嘉靖年间因地震有的倒置,有的被淹埋。1949年以前原置于墓前的有9件,1957年新发现7件。同年把露天石雕移置在墓前新建的两廊内。1979年后又移置到茂陵博物馆内,共计16件,为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圆雕工艺品,也是汉代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95年,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对茂陵石雕进行鉴定和审评,依每件石雕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最后将12件确定为国宝。其余石鱼两件、石刻题记两件,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艺术瑰宝

纵观茂陵石雕,都是将一块整石运用线雕、圆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选择和雕刻手法与形体配合,构思超凡,手法简练,造型雄健遒劲,古拙粗犷,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12件被鉴定为国宝的石雕中,高1.68米,长1.90米的“马踏匈奴”为灰白细砂石雕凿而成。根据文献记载,该石雕原是放在墓前的,可能是该墓的主像。雕刻家把马的形象刻画得坚实有力,具有凛然难犯的庄重气派。而仰卧马腹下的匈奴人,左手握弓,右手持箭,双腿踡屈,带着既不甘心就缚,又无可奈何的表情。另外,长1.63米,宽0.62米的“野猪”石雕,所取的环境是象征祁连山人迹罕至之处,山深林密,自然会隐藏着一些凶猛的野兽,更能使观者想象霍去病祁连山战役之艰险。而长2.74米,宽2.2米的“怪兽吃羊”石雕,依石块自然形态就势刻划,怪兽的眼与嘴透露着凶残和贪婪,线条简练准确,用线雕勾勒出怪兽的前肢,用石面自然形状表现羊身上的肌肉,羊在怪兽控制下挣扎的痛苦表情,通过前蹄的用力和肌肉的抽搐,形象地再现出来,结构十分巧妙,形成紧张恐怖的气氛,产生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还有,长2米,宽0.84米的“伏虎”石雕,刻画出猛虎机警凶猛、随机捕获猎物的形象,全身刻有条纹,显示了皮毛的丰满、轻柔和斑斓,尾粗有力,卷曲在背上,更增添了其咄咄逼人的威猛气势。至于,高0.55米,长2.85米,宽2.15米的“蛙”石雕,乍看起来好像是一方磬石,留心细看,才能发现它的妙处。其全身加工的痕迹很少,犹如天然原石。只是对蛙的特征部位,利用石块的平面轮廓,作了精雕细刻:一对鼓得圆圆的眼睛,张着小小的嘴巴。磬石的底色似乎是蛙的天然保护色。其意境含蓄幽雅,表现得极为巧妙。 (责任编辑 张仁斌)

篇5:咏怀长卿怀茂陵翻译赏析

《咏怀·长卿怀茂陵》作者为唐朝诗人李贺。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

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

【前言】

《咏怀二首》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写茂陵家园的周围环境和司马相如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后四句说明这是当权者不重视人才造成的结果,全诗欲扬先抑,前后表达的感情迥然不同,造成高低悬殊的效果。

【注释】

⑴长卿: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字。他曾经事汉景帝刘启,为武骑常侍。因病罢免。后因《子虚赋》为汉武帝赏识,用为孝文园令,后因病居茂陵。怀:怀居,留恋安逸。茂陵:在今陕西兴平东南,后来汉武帝刘彻墓葬在此。

⑵文君:卓文君。司马相如的妻子。

⑶梁王:梁孝王刘武,为汉景帝同母弟弟。

⑷断梗:折断的苇梗。

⑸一筒书:一卷书。

⑹金泥:水银和金子搅拌用于涂封封口。此处指的是涂封封禅时用的封禅书。

【翻译】

司马相如安居茂陵,绿草蓬蓬垂入石井。一边弹琴一边看卓文君,只见春风拂动她的鬓影。可叹梁孝王和汉武帝,把他看得像断梗一样弃置不用。死后只留下一卷文书,武帝却照着行封禅礼登上泰山顶。

【赏析】

第一首诗全借司马相如的行事来抒发自己的愤慨。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才华出众,志向远大,但在汉武帝时只当了一名管理前朝文帝墓园的小官。他抑郁不得志,终于弃官而去,闲居在茂陵家中。在他生前,梁孝王刘武与汉武帝刘彻都先后抛弃了他。等他死后,武帝却把他所写祭天地神灵的《封禅书》吹捧起来,而且亲自到泰山隆重祭祀。李贺就抓住这个古人的遭遇,结合自己的身世写出了这首寄寓深远的《咏怀》诗。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四句,描写司马相如被汉武帝遗弃后与爱妻卓文君在茂陵家居时的恩爱闲逸的生活。碧绿的蔓草挂满了井边的石栏,环境是那么优美宁静。相如白天无事,不免又对着知音文君弹起琴来,那曲曲幽韵传达出多少难言的心事。和煦的春风吹乱了文君美丽的鬓影。这里表面上写得悠闲自得,充满了一片天伦之乐,实际却吐露出一种怀才不遇的深深寂寞和感慨,正如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六中所写:“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同样充塞着一种痛苦到接近麻木的.情绪。

后部分也是四句,明写梁王与武帝把相如像断草败梗一般地抛弃,只是武帝更懂得打一下、拉一把的政治权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还要利用相如的遗著《封禅书》,为自己涂脂抹粉。他亲自登上泰山之顶,装模作样地对着天地礼拜。从相如的角度着眼,这个志大才高写下了煌煌赋作的文士,却“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死后还硬被拉去为统治者粉饰太平,这真是可恨可叹。一个“唯”字,含蓄着诉不尽的凄凉辛酸,似乎他留给人间的贡献,就只是这篇《封禅书》了,这实在太不公平了。

篇6:陕西茂陵的导游词

咸阳原共葬有西汉11个皇帝中的9个,陵墓自西向东依次排列,长近百里,气势宏伟。

金人赵秉文有诗云:“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其诗道出了咸阳原上的历史场景。穿越时空距离,透过这些陈列着的苍凉陵冢,人们似乎看到咸阳原的荣辱兴衰,听到古陵主人战马的嘶鸣声,读到咸阳古陵文化的精彩 篇章。

位于关中腹地、泾(河)渭(河)之交的咸阳,是西汉皇陵的主要集结地。西汉王朝,凡2,历经11位皇帝,建陵园11座,有9座位于咸阳原上,其中最为显贵的有五陵,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这五陵当时均建有陵邑管理,故将其称为“五陵原”。古诗中“五陵年少争缠头”,“五陵裘马自轻肥”的记述,即指当年居住在这些陵邑(县)中的纨绔子弟斗鸡走马、为非作歹的事情。在西汉的11座帝陵中,最大的当数汉武帝茂陵,在中国历史上,如此规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骊山墓方能与之相比。

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今兴平县南位乡茂陵村,距兴平县城东15千米。西汉时,茂陵地属槐里县之茂乡,武帝在此建陵,故称茂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位54年。他的雄才大略,使西汉王朝达到了强盛的顶点。他在位时,是汉帝国的鼎盛时期,他采用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抗击匈奴的宏伟战略,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同时,在经济上实行煮盐、冶铁、运输和贸易的官营制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开展对外贸易;在军事上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牢固的控制了河西走廊,向南直抵海南,基本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格局,从而使汉帝国以统一、繁荣、强大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茂陵建筑宏伟,墓内殉葬品极为豪华丰厚,史称“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

武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前139年),开始修建茂陵园,在汉诸陵中建筑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长,埋藏珍奇宝物最多。茂陵外部全用夯土筑成,形似覆斗,显得庄严稳重。今实测,陵高46.5米,顶部东西长39.5米,南北宽35.5;墓冢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东西墙垣430.87米,南北墙垣414.87米,城基宽5.8米。当时陵园有许多殿堂、房屋等建筑,仅陵园管理人员就达5000人。茂陵东南营建军了茂陵县城有27.7万多人居住,当时较繁华。

当时在陵园内还建有祭祀的便殿、寝殿,以及宫女、守陵人居住的房屋,设有5000人在此管理陵园,负责浇树、洒扫等差事。而且在茂陵东南营建了茂陵县城,许多文武大臣、名门豪富迁居于此,人口达277000多人。

茂陵封土为覆斗形,现存残高46.5米,墓冢底部基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平顶,上小下大,边长约420米。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门”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种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性强。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并设有便房和黄肠题凑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 “黄肠题凑”是“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料皆内向,故曰题凑。”汉武帝死后,所作的黄肠题凑,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颇费人工,要由长90厘米,高宽各10厘米的黄肠木15880根,堆叠而成。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入殡未央宫前殿。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以大小玉片约2498片组成,共用金丝重约1100克。

茂陵的地宫内充满了大量的稀世珍宝。《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道:“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因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除190多种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

茂陵周围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等陪葬墓。霍去病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58年在这里建立了茂陵博物馆。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18岁领兵作战,曾先后6次出兵塞外,获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祁连山。封土上堆放着巨石,墓前置石人、石兽等。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霍去病是西汉时期著名的青年军事家。18岁随卫青出征匈奴,曾先后6次出击,终于打败了匈奴入侵者。因功高封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候。霍去病死时仅24岁。霍去病18岁随大将军卫青出征,讨伐匈奴,屡战屡胜。特别是在河西走廊,祁连山一带,纵横驰骋,决战千里,将匈奴主力横扫无遗,从而彻底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为汉武王朝巩固、开拓西北边疆立下辉煌战功。武帝爱才,待霍去病情同父子。不幸,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非常悲哀,决定为其建造一座“冢像祁连山”的大墓,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勋。一道“为冢像祁连山”的圣旨,可就忙坏了茂陵工地的指挥官、设计师、工艺师、雕刻家以及各类能工巧匠。于是在一个月之内就造起了这座祁连山墓,又在一两年之内,创作出巨石群雕兽像,置于墓冢上下,这样从静态到生态就真像祁连山了。

历代评价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长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墓前石刻现存16件,为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石象生实物资料。可辨识的石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体;不同物象12类。计有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卧象、短口鱼、长口鱼、獭、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石刻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手法简练,个性突出,风格浑厚,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其中“马踏匈奴”为墓前石刻的主像,长1.9米,高1.68米,为灰白细砂石雕凿而成,石马昂首站立,尾长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匕首长须仰面挣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这组石刻都是将一块整石运用线雕、圆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选择和雕刻手法与形体配合,有的注重形态,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备。猛兽则表现凶猛,马则表现跃起注视前方,牛、象则表现温顺,神态各异。

从铭文刻石推断,这批石刻当是少府左司空监造的。墓前列置石人、石马、石象、石虎等石刻,对以后中国历代陵墓石刻有深远影响,一直为汉以后历代陵墓石刻艺术所继承。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开渠,著名作家贾平凹以及前辈文史大师郭沫若等,都曾对其有“叹为观止”的赞赏。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这批巨雕中的“马踏匈奴”、“跃马”、“卧马”,最受历代学者和游人的推崇,并认为这些“马”的作品,可能出自汉武帝的授意。汉武帝痴爱宝马,天下闻名。在中国历史上,为能得到宝马、良驹而出诗作的皇帝,汉武帝是第一人。

茂陵博物馆的收藏的国宝级文物主要有下面几件要突出为大家介绍一下:

1、鎏金马:1981年5月在平阳公主墓南,西吴乡豆马村农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这件文物。高62厘米,长76厘米,通体铜铸鎏金,昂首,翘尾,四腿直立,体态矫健。头部造型甚为生动,粉鼻亮眼,两耳竖立。史书记载其为“金马”,系以西汉时大宛国的汗血马为原型而精制的工艺品。这件国宝,现收藏在茂陵博物馆。

2、鎏金银高擎竹节熏炉:这件国宝文物与“鎏金马”同时被发现。高58厘米,底径13.3厘米,口径9厘米,盖高6 厘米。炉盖口外侧刻铭文一周35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斤十二两,四年内宫造,五年十月输,第初三”。底座圈足外侧刻铭文一周33字:“内者未央尚卧,黄金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输,第初四”。

3、错金银铜犀尊:重13.3公斤,高34.1厘米,长58.1厘米,宽20.4厘米。这是一件极为精美的工艺品。1963年兴平县西吴乡豆马村村民赵振秀,在村北土豪内发现。这件国宝文物现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4、四神纹玉雕铺首:此件国宝文物系于1975年在茂陵东侧发现,是一件极为精致的蓝田玉工艺品,现收藏在茂陵博物馆。

篇7:茂陵博物馆简介

茂 陵 博 物 馆 介 绍

茂陵博物馆位于咸阳与兴平市之间的五陵塬上,距西安40公里,是融文物、古建、园林于一体的著名旅游观光胜地,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汉文化经典景区,中国最大的汉代大型石雕艺术博物馆。

多年来,在全国劳动模范、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王志傑馆长的正确带领下,全体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服务游客,完善自我”的茂陵卧牛精神,开拓创新,求实进取,使博物馆迅猛扩大,由原来仅有占地5.4亩、文物20件(石雕16件、瓦当4件)的小小文管所,发展为占地534.09亩,馆藏文物5000多件(其中国宝14件)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先后荣获全国首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文博系统先进单位、全国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全国旅游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等国家和省(部)市各级荣誉243项。

篇8:茂陵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对策分析,茂陵

1、茂陵简介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 是西汉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修建时间最长、花费财物最大、陪葬墓最多。由于陵墓的所在地属汉代槐里县之茂乡, 武帝建陵于此, 故称茂陵。茂陵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偏北的咸阳原上, 南邻渭水, 北靠北山山系, 东临咸阳市和西安市, 处于咸阳五陵原上, 为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的中心地带。茂陵博物馆是融文物、古建、园林为一体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 为全国最早的西汉历史文物与陵墓现场保护管理机构。馆藏文物数量多、品位高, 展品绚丽多彩,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艺术结晶。

2、茂陵的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茂陵的开发现状

茂陵博物馆建馆27年间, 动员当地群众交献文物和广泛征集茂陵文物达4000余件, 其中不乏国宝文物, 如错金银铜犀尊、玉雕铺首、鎏金马、鎏金银竹节熏炉等。茂陵博物馆曾先后荣获首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博系统先进单位”和“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等180多个奖项和荣誉称号。《汉茂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已经咸阳市市政府2008年第37次常务会议通过, 现予发布, 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2.2 存在的问题

(1) 总体开发的程度和对外宣传的力度不够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全民休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单一的参观游览越来越不受市场欢迎, 单一的景点吸引力降低, 而紧邻效用的优势很难发挥出来, 汉武帝墓, , 茂陵博物馆, 霍去病墓这些景点的开发和开放, 来这里的游客大都是走马观花的看一下, 甚至是选择来咸阳这一线是大都会选择观看乾陵而忽视茂陵这个景点;汉茂陵虽然早已列入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汉茂陵并没有特别的措施来进行景点的开发和景区建设。其次, 景点内容陈旧, 讲解缺乏现代化手段, 局限性强, 且并没有进行很好的人员培训工作。景区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文化内涵的尚未充分利用。

茂陵旅游市场的营销手段有限, 政府投入的资金有限

茂陵临近兴平市和咸阳市的两个大的市区, 兴平市正处于一个经济迅速发展, 各项产业蓬勃发展的朝阳阶段, 工业的发展, 城市的建设和规划, 城市路况的改善, 城乡现状各项设施的改善日益凸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三产业即旅游业的复兴发展都依托着经济的日益强盛。而兴平市对于茂陵这一旅游资源的重视开发程度并不太深入, 建设的脚步较为缓慢。

(3) 来观光的旅游者的数量有限

据笔者对茂陵管理人员的调查, 茂陵的日平均人流量仅为15人次/天, 且其中兴平市居民和兴平市周边市、县居民占到85%, 而外地甚至是外国游览观光的人数仅占有15%, 而且游客均为短暂停留, 单一的线路讲解无法吸引游客驻足观光游览。游客对旅游景点的游览与否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景点的可进入性。茂陵地处兴平市附近的槐里地区, 地处农田深处, 附近有一条通往西、咸的干线, 道路正在扩建之中;通往茂陵的车辆有限, 周边居民去景区前往一般均采用自驾的形式, 这也是一方面的局限因素。

3、茂陵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3.1 依托现有的政策, 抓住时机, 迅速建设与开发

西安、咸阳两市政府基于对区域经济合作促使经济增长的认识, 于2002年12月28日签订《西安市-咸阳市经济一体化协议书》, “旅游同线”作为西咸经济一体化“八同”之一, 这对于临近西咸一线的茂陵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政策性支持。借助西安这一古都的标志, 咸阳这第一都城的依托, 在西咸旅游一体化进程中, 连同五陵园汉文化的艺术造诣和汉武帝的卓越功绩, 汉茂陵博物馆的诸多馆藏珍品, 以及茂陵周围的不同特色资源, 抓住时机, 争取政府的资金投入与政策重视, 加快开发的脚步, 使之尽快成为兴平乃至咸阳的第一大特色人文景点。

3.2 有所突破, 创新发展自己的特色, 做到求同存异, 彰显品牌

现如今品牌效应在每个行业都已经成为在同行业中竞争的优势了, 茂陵作为西汉众多陵墓之最。有着西汉陵墓建筑共有的特点, 如其形制, 外观, 周边建设。但是汉茂陵也有着自己所特有的彰显其不同的地方, 如前所述的霍去病墓前的石刻艺术。这个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性的纪念品利用仿制微缩技术做成适用于旅游者随身携带或者留作纪念品的标志性吉祥物。笔者建议以石质祁连山形象为标志茂陵的标志, 这样不仅可以在该景点的发展中起到标志和传播作用, 而且可以在茂陵旅游品牌的不断打响以后, 在另一个方面为旅游业创造经济收益。

3.3 连接同类产品, 整合线路, 并共同打造适应自己发展的渠道

西汉共11座帝王陵墓, 其中有9座都位于咸阳原上, 其中较有名气的也属汉武帝的茂陵了, 特别在于它修建茂陵博物馆, 且其馆藏文物都较为著名, 但是大部分陵墓旅游景点都会采用在景点建立博物馆的形式, 将其历史文物通过展览方式直观地展示给游客。但是随着博物馆形式局限性日益曝露, 可以根据咸阳原上的西汉陵墓资源, 将这个本来单一的人文陵墓资源进行系统规划, 建成一个和西安市大唐歌舞表演等主题性类似的主题性娱乐活动的演绎, 可以在茂陵附近进行一个市场开拓, 建立一个西汉相关的主题性文娱乐章。

参考文献

[1]、甘枝茂, 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 2007:256-259.

[2]、崔杜鹃, 孙虎.陕西咸阳古陵墓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J].科技创新导刊, 2010, 7:215.

篇9:茂陵导游词介绍

伴着清晨的微风,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坐着汽车来到了茂陵。一路上,秀丽的风光不时引起同伴们的赞叹。看着汉武帝陵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模糊到清楚,我真想赶快到达目的地。

汽车开到了博物馆门前,我们像出笼的小鸟。啊!来参观的人可真多,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摩肩接踵,骆绎不绝。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音乐喷泉,泉水随着音乐有节奏的摆动,真是美丽极了。

一进博物馆大门,最先看到的是琳池岛屿。泉水像一条瀑布由上流下,不时有几只白鸽停在上面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我快步走上前去,看见琳池里的鱼儿正在跳跃,在导游的解说下,我们环绕琳池跺脚,只见鱼儿们马上追逐过来。这就是茂陵一绝--鱼追游人。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东西两座展室。东展室为“茂陵珍贵文物展览”,陈列了以鎏金马为代表的西汉最佳、最典型的文物;西展室主要是铜器、铁器和玉石工艺等,其中有一个憨态可掬的西汉白玉猪十分可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出了展室,我们来到了石雕群。一块块巨大的精美石刻,神气活现,栩栩如生: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共计17件大型石刻。在导游魏叔叔的讲解下,我们知道了这些巨型石刻竟然是我国历史上最大、最全、最有历史价值的石刻群,这独一无二的西汉石刻艺术,不知凝聚着多少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智呵!

接着,我们在老师的的带领下,兴致勃勃的登上了霍去病墓和汉武帝陵。站在高处,极目远眺,茂陵全景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真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篇10:关于茂陵旅游环境的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汉茂陵

调查人员:文学院10级汉语言文学3班 XX 01101100323 周三上课 调查时间:2011年10月5日

调查方式:资料法,观察法,访问

调查目的:了解汉茂陵历史,现状及其旅游环境,状况;了解汉代陵墓概况;感

受汉代人文,体验生活。

调查内容

一、历史沿革

汉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市(原兴平县)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武帝刘彻在此建寿陵,公元前87年武帝死后葬于此,历时53年。

茂陵封土为覆斗形,现存残高46.5米,墓冢底部基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边长约420米。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咸阳原共葬有西汉11个皇帝中的9个,陵墓自西向东依次排列,长近百里,气势宏伟。

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相传武帝的金镂玉衣、玉箱、玉杖等一并埋在墓中。当时在陵园内还建有祭祀的便殿、寝殿,以及宫女、守陵人居住的房屋,设有5000人在此管理陵园,负责浇树、洒扫等差事。而且在茂陵东南营建了茂陵县城,许多文武大臣、名门豪富迁居于此,人口达277000多人。

汉武帝在茂陵创造的很多后人为之惊叹的奇迹列举如下:

第一,茂陵

这座在汉代陵墓中最为高大、宏阔的帝陵,是“汉兴厚葬”的典型。造陵工期长达53年;耗资占到当时皇朝每年供赋的三分之一;陵高“违规超限”达46.5米,四周边长达千米,状如覆斗,被西方学者喻为“中国的金字塔”;方中(地宫)的随葬品多得“再塞不进”;陵园的建筑遗址比比皆是。自汉唐以来,政要学士,文人墨客等在此留下了无数的诗文墨迹、楹联匾额,衍生了光彩夺目的“茂陵文化”。例如:“茂陵烟雨埋冠剑,石马无声蔓草寒”(唐·薛逢)、“汉家天马出蒲梢„„茂陵松柏雨萧萧”(唐·李商隐)、“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唐·李贺)、“英雄从来只数君,荒坟犹自上侵云”(清·徐开熙)、“茂陵何崔峻,巍巍一望中”(费尚彬)等等。

第二,茂陵园发现并收为馆藏文物的几件国宝:鎏金马、鎏金银高擎竹节熏炉、错金银铜犀尊

第三,茂陵陪葬墓

茂陵陪葬墓和其他汉陵的陪葬墓的奇异之处在于都有“象征”的说法和意义,例如卫青墓、霍去病墓、李夫人墓等。

第四,霍去病墓地巨石群雕。

应该说这里的群雕兽像、人兽相博的艺术造型,是汉武帝留在茂陵十分珍贵的重大文化遗产,空前启后的“国之瑰宝”。在十四件造像巨雕作

品中有十二件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宝”。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开渠,著名作家贾平凹以及前辈文史大师郭沫若等,都曾对其有“叹为观止”的赞赏。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这批巨雕中的“马踏匈奴”、“跃马”、“卧马”,最受历代学者和游人的推崇,并认为这些“马”的作品,可能出自汉武帝的授意。汉武帝痴爱宝马,天下闻名。在中国历史上,为能得到宝马、良驹而出诗作的皇帝,汉武帝是第一人。

二、现状

多年来,在全国劳模、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馆长王志杰(研究员)的带领下,全馆职工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服务游客,完善自我”的茂陵卧牛精神,将原来仅有3600平方米面积,20件文物的小小文管所,博物馆琳池发展成融文物、古建、园林于一体的著名旅游观光胜地。如今馆内园林景色宜人,仿汉建筑群林立,亭台楼阁、碧波荡漾、苍松翠柏、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游览内容丰富,“戏观茂陵一绝、琳池鱼追游人”、千年编钟展演,聆听悦耳古曲,夜景流光溢彩,浮桥喷泉迷人;欣赏《汉武帝事造像艺术展览》,遐想那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历史境界,令人身临其境,叹为观止。乘坐羊拉车、马拉车、骑骆驼、骑毛驴观光漫游,独博物馆东苑具趣味,其乐无穷。工作人员服务热情、耐心细致、文明规范,给游客以宾至如归之感。国家领导人李瑞环来茂陵视察时,欣喜的说:“茂陵不光有个很好的博物馆,还有一个优美的环境,我走到那里,就把茂陵宣传到那里,全国所有的博物馆都应建成这样的博物馆。”加拿大国立文化代表团团长、香港美术大学教授时学颜先生参观后在留言簿上写道:“从加拿大至中国陕西茂陵博物馆,乘飞机、火车、汽车已走了万里路,看到茂陵工作的成就,就觉得再跑万里也不虚此行,此地不仅文物宝贵、陈列内容丰富、四周环境也充分表现出中国文化悠久历史以及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贡献。

四十多年来,茂陵博物馆从原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扩大到121486平方米,建筑面积由原来的200平方米发展到15805平方米,馆藏文物由原来的20件增加到4100余件,国宝级14件。其中石刻伏虎、出土文物鎏金马、玉雕铺首、四神空心砖、陶水管等多次到美国、英国、日本、法国、韩国、摩纳哥、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引起轰动。

三、存在问题

随着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陵墓开发已成为现代旅游业的一大热点。参观了茂陵之后,回来查了许多资料发现目前我国文物古迹开发还存在这许多问题,如下:

第一,无序的开发规划。比如,某公司为招徕游客,在秦始皇陵寝殿遗址开辟数千平方米的广场。尽管后来迫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压力,拆除了一些仿古建筑,但其后又在保护区内大兴土木,破坏了秦始皇陵的完整性、环境风貌和历史文化内涵的真实性。

第二,缺乏有效的项目监管。比如,西汉景帝的阳陵交给某公司经营后,公司在未采取任何技术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将考古现场打开,对游人开放,以致大批珍贵文物遭受严重损坏。

第三,盗墓破坏和地方腐败。比如洛阳邙山古墓,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东方金字塔”之称,但该墓因黑砖厂的建设和村民私挖盗墓而遭到严重损坏,极大削弱了它的开发价值。

第四,游人素质低下,对景点破坏严重。

第五,当地因利益驱使,售卖假文物,人对游客进行欺诈。

四、建议、应对策略

第一,对古迹要有序合理的开发规划,尊重历史,以史为鉴,保护陵墓完整性,环境风貌和历史文化内涵的真实性。

第二,要确保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开发过程中合理运用资源,加强管理,谨防不法分子。

第三,政府应通过法律和政治手段加大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

第四,游客应加强自身素质,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文明的游客,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篇11:茂陵,茂陵李商隐,茂陵的意思,茂陵赏析

一个学年又结束了,通过多年的工作,我深深地感受到图书馆工作是何等的重要,确实是大有可为啊!它是培养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所在、不可缺少的基地之一,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虽然我的工作水平不高,但是我能坚持不懈、耐心、勤奋地去做好每一项工作,可说是不渝努力吧!本学年我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参加政治学习。

我能积极参加校中心组的学习,一年中没有缺席一次,真正把中心组学习作为提高自己理论水平的极好机会,中心组学习时能按要求准备发言提纲,提高学习的效果。平时也能注重时政的学习,了解国际国内的大事,掌握国际风云变幻的动态。只有信息准确,理解对路,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才能贯彻好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

二、做好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

1、周一至周五全天候开放图书馆。在校领导的重视下,图书馆的努力下,全校师生读书热情高涨,氛围浓厚,本年度生均借阅册书达到28.76册,远超区规定标准(16册)。

2、定期、准时开放阅览室。为全体师生的阅读做好充分准备,随时保持阅览室的干净,整洁,整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览环境,并做好相关记录。

二、不断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

图书馆全体馆员注重日常的服务工作,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管理,实现了全方位、全开架的借阅模式。图书馆全天向师生开放,合理安排班级

阅览课,并坚持用每天中午休息的两个小时的时间向3、4、5、6年级学生全面开放阅览室,使得每个班级的学生每周至少有一次到图书馆阅览的时间。而借书则做到了随时都可以,不管是阅读课时间,还是下课时间,或是中午休息时间,师生都能在图书馆中借到心仪的书籍。特别是中午开放的这一时段,平均学生到馆借阅的人次多达150人/天。生均借阅图书达15册/学期。

三、营造读书氛围、开展读书活动。

在加强图书馆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更努力营造出图书馆的文化氛围和读书气氛。宽阔的馆舍、清洁整齐的馆容、安静的阅览环境、现代化的服务设施,还有精心布置的书画、名人警句、花卉等,营造出一种文明、现代、高品位、高层次的文化氛围。在图书室黑板上设置了宣传栏,适时向学生推荐新书好书。为了更好的发挥图书馆的资源,我们根据学生和教师的不同需求,利用红领巾广播、校园宣传橱窗作新书介绍和推荐各类专业图书,学校的师生也可以通过点击图书馆的网页查找自己所需的图书。此外,我们图书馆还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在学生中间开展了了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每周的“红领巾广播时间”,我们都会在广播中向学生介绍一本好书或交流学生的读书心得。每年我校都会定期举行“校园读书节”活动,我们在每个学期会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一次“好书伴我行”的黑板报比赛,并进行读书小报的评比活动。我们还在各个班级中开辟了“小小图书角”,鼓励学生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

四、存在不足。

1.工作的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2.对图书馆业务知识的钻研还需努力,尤其是现代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茂陵,茂陵李商隐,茂陵的意思,茂陵赏析】相关文章:

游茂陵作文04-23

茂陵博物馆04-10

上一篇:小升初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该怎么选择下一篇:病员和病员家属须知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