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细雨》翻译赏析

2024-05-15

李商隐《细雨》翻译赏析(共13篇)

篇1:李商隐《细雨》翻译赏析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李商隐翻译赏析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作者为唐朝诗人李商隐。其古诗全文如下: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前言】

《无题四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组无题诗,包括七言律诗两首,五言律诗、七言古诗各一首。第二首七律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幻灭的绝望之情。

【注释】

⑹芙蓉塘:荷塘。轻雷: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像君之车音。”起二句以风、雨、雷等景物起兴,烘托女子怀人之情。

⑺金蟾:金蛤蟆。古时在锁头上的装饰。啮:咬。

⑻玉虎:用玉石作装饰的井上辘轳,形如虎状。丝:指井索。

⑼贾氏:西晋贾充的次女。她在门帘后窥见韩寿,爱悦他年少俊美,两人私通。贾氏以皇帝赐贾充的异香赠寿,被贾充发觉,遂以女嫁给韩寿。韩掾:指韩寿。韩曾为贾充的掾属。

⑽宓妃:古代传说,伏羲氏之女名宓妃,溺死于洛水上,成为洛神。这里借指三国时曹丕的皇后甄氏。相传甄氏曾为曹丕之弟曹植所爱,后来曹操把她嫁给曹丕。甄后被馋死后,曹丕把她的遗物玉带金缕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途径洛水,梦见甄后来相会,表示把玉枕留给他作纪念。醒后遂作《感甄赋》,后明帝改为《洛神赋》。魏王:指魏东阿王曹植。

⑾春心:指相思之情。

【翻译】

飒飒的东风吹来阵阵的细雨,阵阵轻雷响彻荷花池塘内外。从金蟾的炉内飘出缕缕清香,转动玉虎辘轳可以汲上饮水。贾氏隔帘偷窥韩寿英俊年少,宓妃赠送玉枕钦慕曹植文采。爱情的种子不要和春花开放,寸寸相思只会化成寸寸尘灰。

【鉴赏】

首联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既隐隐传达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调,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动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东风细雨,容易令人联想起“梦雨”的典故;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和唐人诗作中,常常代指男女相悦传情之地;“轻雷”则又暗用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这一系列与爱情密切相关的词语,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纪昀说:“起二句妙有远神,可以意会。”所谓“远神,是指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所构筑的渺远的艺术意境,一种难以言传的朦胧美。

颔联写女子居处的幽寂。金蟾是一种蟾状香炉;“锁”指香炉的鼻钮,可以开启放入香料;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辘轳,“丝”指井索。室内户外,所见者惟闭锁的香炉,汲井的.辘轳,它们衬托出女子幽处孤寂的情景和长日无聊、深锁春光的惆怅。香炉和辘轳,在诗词中也常和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它们同时又是牵动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东西,这从两句分别用“香”、“丝”谐音“相”、“思”可以见出。总之,这一联兼用赋、比,既表现女主人公深闭幽闺的孤寞,又暗示她内心时时被牵动的情丝。

颈联出句使用贾充女与韩寿的爱情故事。见《世说新语》载:晋韩寿貌美,大臣贾充辟他为掾(僚属)。一次充女在帘后窥见韩寿,私相慕悦,遂私通。女以皇帝赐充之西域异香赠寿。被充所发觉,遂以女妻寿。对句使用甄后与曹植的爱情故事。见《文选·洛神赋》李善注说:魏东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为妃,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甄后被谗死后,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归国途经洛水,梦见甄后对他说:“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曹植感其事作《感甄赋》,后明帝改名《洛神赋》(句中“宓妃”即洛神,代指甄后)。由上联的“烧香”引出贾氏窥帘,赠香韩掾;由“牵丝(思)”引出甄后留枕,情思不断,藕断丝连。这两个爱情故事,尽管结局有幸有不幸,但在女主人公的意念中,无论是贾氏窥帘,爱韩寿之少俊,还是甄后情深,慕曹植之才华,都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愿望之强烈,奔放。

末联突然转折,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因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这是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呼喊。热情转化成幻灭的悲哀和强烈的激愤。以“春心”喻爱情的向往,是平常的比喻;但把“春心”与“花争发”联系起来,不仅赋予“春心”以美好的形象,而且显示了它的自然合理性。“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诗人由香销成灰联想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化抽象为具象,用强烈对照的方式显示了美好事物之毁灭,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篇2:李商隐《细雨》翻译赏析

细雨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萧洒傍回汀,依微过短亭。气凉先动竹,点细未开萍。

稍促高高燕,微疏的的萤。故园烟草色,仍近五门青。

篇3:李商隐《细雨》翻译赏析

功能对等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意义、风格以及读者反映, 其中以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础, 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完全对等是不可能的, 而是在意义, 风格和形式上达到与原文最大的效果, 这样就达到了功能对等的效果。

在诗歌的翻译中, 诗歌所传达出来的意美, 形美和音美, 如何把其意美, 也就是意境美感, 形美, 即诗歌特有的形式和音美, 音韵的美感, 传达到译入语中。功能对等理论恰巧可以在这三方面满足诗歌翻译的要求, 符合诗歌的翻译原则, 功能对等理论首先强调的是“意”, 也就是说在意义的层面上, 要最大的等效, 其次再考虑风格和形式。在诗歌的翻译中首先要求就是“意境“的传达, 其次再考虑“音美”和“形美”。这与功能对等理论完全一致。翻译诗歌时就可以利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实践完成翻译。

二、诗歌翻译的对比赏析

A titleless poem (卓振英译)

It’s hard for us to meet, but separation’s harder still.when breezes languish, fall and wither all flowers will。The silkworm ceases not to spin her thread before she is dead.Unless burnt to ashes endless tears a candle’ll shed

At dawn the mirror may betray your dread of aging hair.Reciting poems at night I feel the moon’s chill in the air

As mount Peng lai is not very a long distance way.The black bird may be kind enough to your frequent I pray.

To unnamed one (许渊冲译)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

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And candles but when burnt up have no tears to shed.

At dawn I’m grieved to think you mirrored hair turns grey.At night you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light

To the three fairy mountains it is not a long way.would the blue bird oft fly to see you on the height

1.“意”的对等

(1) 开头两句, 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 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 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 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 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 第一个指相会困难, 第二个是痛苦的意思。两个真心相爱之人, 由于世俗偏见不能在一起, 所以离别时, 更是相见无期, 所以离别更加难, 在翻译之中, 卓振英先生, 用了hard和harder来解释两个“难”字的区别, 更有比较在其中。而许渊冲先生却没有比较之意。Harder也可以体现出痛苦之情。

其次,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 第二个“难”字的出现, 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 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 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hard与harder也是重复使用, 不仅意义上对等, 形式风格也相同。

(2) “东风无力百花残”, 此句的“东风”应该为温暖的春风, 不能唤醒凋谢的花朵, 而在英国被视为凛冽的寒风。这里面如直译东风“east wind”, “意”就不对等, 应对文化上的差异, 应采取归化的方法, 才能让读者产生相同的反映。“breezes”指的是微风, 却和原诗中的春天里温暖东风不对等, 东风无力不能唤醒凋谢的花, 许用了一个revive体现唤醒之意更加得当, 而在卓译中, 为了押韵, 把fall and wither放在句首, 却没有唤醒之意, 而是风弱, 花凋谢, 不符合诗中的意境。

(3) “春蚕到死丝方尽”, 此句的“丝”谐音“思”, 表明相思无尽, 至死方休。卓用直意的方法, 不能很好地表现出原诗作的意境, 许的译法用了一个“lovesick heart”把诗中的相思之情译了出来, 而且silk和lovesick又是谐音, 但lovesick一出, 其相思之意完全跃然纸上, 这样一来缺乏了原诗的朦胧美。

(4) 五六句着手写意念活动, 对于翻译的诗歌而言, 也应侧重意念的活动。上句说自己, 次句念及对方。“云鬓改”, 是说自己受到痛苦折磨, 因而夜不能眠, “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 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 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 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 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 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 总之, 为爱情而憔悴, 而痛苦, 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 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卓振英先生译的是清晨坐在镜子前, 很担心头发变白。这样很难让人联系起是因为爱情不能实现的而悲痛, 给人一种单纯的因青春消逝不能挽留的愁苦, 在意境之上很难与原诗对等, 许渊冲先生用一个“grieve”极为传神, 把自己心中所担忧的愁与苦娓娓道来。“夜吟”句是推己及人, 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 常常吟诗遣怀, 但是愁怀深重, 无从排遣, 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 月光寒冷, 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在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 “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 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 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此句卓所译的有些偏离原诗之意, 我在月光之下吟诗, 感觉到了月光的寒冷, 此句应该是推测对方应该感到寒冷, 而非自己感觉到寒冷, 所以许渊冲先生在意义上对等, 他用了一个would表示自己的推测。

(5)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里面的“蓬山”和“青鸟”都出自文化典籍, 对于“蓬山”翻译来说卓振英先生采用了音译的方法, 这样的译法, 在“意境”上显然不能对等, 对于译入语国家的人们理解上造成误差。许渊冲译为西方文学中“three fairy moutains”这可以使读者更能理解, 但是就对等而言却少了原诗的风韵, 虽都是神话说的仙山, 但是就具体而言, 蓬莱的典故和西方仙山是不能对等的。“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 翻译为“blue bird”在西方也是传说的一种鸟, “black bird”比较来说, 在其文化上没有对等, 意境方面比“blue bird”稍显逊色。

2.“音”的对等

中文诗歌是按字数来划分音节, 一字一音, 一个音也就是一言。我们可以把中文的诗歌的“言”和英文诗歌的“音节”对应起来, 把中国的诗歌中“顿”与英文诗歌的“音部”对应起来, 把“平仄”和“抑扬”对应起来, 进而把押韵方式对应起来。原诗的音韵我们可以看到, 二, 四, 六, 八句是押尾韵, 一二句也是押韵的。卓振英所翻译的采取了aabbccdd的押韵方式, 许渊冲采取的是ababcdcd的押韵方式, 译诗抑扬顿挫, 音律和谐, 注意到了英诗于音韵上的表现特征, 用英诗的音韵表现出了原诗的音韵美。

3.“形”的对等

诗歌是分行的艺术。形式是诗歌的一种美感, 因此翻译时也应注意形式的特点, 一般来说译入语的字数总是多于原诗的字数, 这样就给译者回旋的余地, 字数越少, 回旋的余地就小, 所以翻译过来的诗歌字数就会多一点, 原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翻译过来时, 两首译诗都注意到了, 分行的特点, 而非用散文的形式。但是就字数上讲, 没有原诗精炼, 每句七个字, 而两首诗每句字数都不相同。三四句和五六句为对偶句, 全诗每句字数相等, 平仄相调, 词性对等, 意义相关, 从两个译本来看, 单就三四和五六句这两个对偶来说, 都没有传达出唐“诗”形的特点, 唐诗的形美就大打折扣了。

三、结语

诗歌的翻译相对来说比较难的, 诗歌除了要再现原来著作语言意义之外, 还要传达出形式美和意境美以及原作的韵律美。根据功能对等理论, 来赏析翻译诗歌, 译者应充分结合这三个方面对等, 妥善处理, 不能为了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 应化解三方面的矛盾, 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 才能让译诗与原著最大限度的对等。

摘要:功能对等理论包括意义、风格以及读者反映, 把功能对等理论应用在诗歌翻译中, 指导诗歌的翻译, 根据诗歌的特点, 意, 形, 音韵, 恰巧与功能对等理论中所提及的意义, 风格形式基本一致。所以用功能对等理论看翻译的标准, 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意境,音韵,形式

参考文献

[1]侯海荣.浅析功能对等理论对唐诗翻译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9) .

[2]胡显耀, 李力.高级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篇4:李商隐《锦瑟》赏析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在唐诗中,李商隐不能说是最伟大的诗人,因为其诗的社会意义,远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但我们可以说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的唐代诗人。北宋初年,以杨億、刘筠等人为首的一群诗人,掀起了一个学习李商隐诗的高潮。他们刊行了一部唱和诗集,名为《西昆酬唱集》,后世就把李商隐风格的诗称为“西昆体”。自从欧阳修、石介、梅尧臣等提倡魏、晋风格的古诗,黄庭坚创立了江西诗派以后,西昆体就不时行了。但是,王安石还说:要学杜甫,应当从李商隐入门。

为了要运用绮丽的字面来结构对偶的律诗句法,有许多思想、情绪,甚至事实,不使用本色词语来表达,于是不得不借助于运用典故。在李商隐以前,诗人运用典故,一般都是明用,读者看得出,这一句中包含着一个典故。只要注明典故,诗意也就明白了。但是,李商隐在诗中运用典故,常常是暗用、借用或活用。典故本身所代表的意义,常常不是李商隐企图在他的诗中所显示的意义。

南朝宫体诗,使用绮丽的辞藻,描写男女欢爱的宫廷生活,这些诗的思想内容,不会越出文字意境之外。因此,宫体诗的创作方法,绝大多数都是“赋”。李商隐有许多诗,也是组织了许多绮丽的辞藻,但在文字表面现象的背后,还隐藏着更深远的意义。这样,李商隐的艳体诗,或说情诗,仅是他的某一种严肃思想的喻体,我们说他是用“比兴”的创作手法来写这一类诗的。

《锦瑟》实际上是李义山一生遭遇踪迹的概括。宋刊义山诗集把它置于卷首决不是偶然的。首联以“锦瑟”兴起,是虚写。“思华年”三字统摄全篇,是本诗基本主题思想的概括,中四句是纯系自伤生平之辞。“庄生”句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实写,即追忆青年时代仙游生活。“庄生”是诗人自谓,“迷蝴蝶”喻入道仙游;另一方面又是虚写,是说自己青年时代有过许多绮丽美好的理想,后来在冷酷的现实生活中逐一幻灭,化为泡影,晚年回忆起来真是既辛酸,又甜蜜。“望帝”句谓我满腹忧愤,惟有假诗篇以曲传。“春心”寓迟暮之感。“沧海”句取沧海遗珠之意。意思是说:沧海的遗珠长对明月而垂泪。“蓝田”句意思与上句相近,是说蓝田的美玉,每临暖日而生烟。总的说来,这两句义山自慨不遇。珠、玉,诗人自喻美才;泪、烟,抒写沉沦不遇之痛。尾联运用递进句式,今昔对照,突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寂寞。诗用反问句式更有力地肯定正面意思:凡此种种遭际,何待今天回忆,就在当时也够令人惆怅伤感的啊!又诗题曰《锦瑟》,取首二字为题,犹《无题》也。

作者每讲一个词语,都引李商隐其他诗中同一个词语为证。例如庄周梦蝶的典故,李商隐用过好几次,作者都引用来作为旁证,以证明这是写“游仙生活”。看到句中有“沧海”和“珠”字,就说这是“沧海遗珠”之意。从来讲唐诗的,何止数百家,尽有讲得很深奥屈曲的,但没有见过如此穿凿附会的讲法。李商隐原诗虽然不能逐句实讲,但体会其涵义,悼亡之说还是近情。自伤生平的讲法,或者可以聊备一说,但如果用《评传》作者这样的曲解,恐怕无论如何也讲不清这是一首自伤生平的诗。

李商隐的许多无题诗,尽管注明了诗中所用典故,还是不很容易了解其主题思想。冯浩在几十年的研究及笺注工作以后,写下了两段结论。其一云:“自来解无题诸诗者,或谓其皆属寓言,或谓其尽赋本事。各有偏见,互持莫决。余细读全集,乃知实有寄托者多,直作艳情者少,夹杂不分,令人迷乱耳。《鼓吹》合诸无题诗而计数编之,全失本来意味,可尤噱也。”

其二云:“说诗最忌穿凿。然独不曰‘以意逆志’乎?今以知人论世之法求之,言外隐衷,大堪领悟,似凿而非凿也。如《无题》诸什,余深病前人动指令孤,初稿尽为翻驳,及审定行年,细探心曲,乃知屡启陈情之时,无非借艳情以寄慨。盖义山初心,依恃惟在彭阳,其后郎君久持政柄,舍此旧好,更何求援?所谓‘何处哀筝求急管’者,已揭其专壹之苦衷矣。今一一注解,反浮于前人之所指,固非敢稍为附会也。若云遁体一无谬戾,则何敢自信。”

冯浩最初不赞成以前许多注释家的观点,他在初刻笺注本中,对前人以为有寄托的好些无题诗,一概批驳,断定它们都是描写爱情的艳诗。但后来对李商隐的生平遭遇,经过深入研究,发觉李商隐并不是一个风流浪子,他的那些艳诗,在很大的程度上,可能是有隐喻的。于是他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索这些无题诗的微意。结果是,在他的重定本《笺注》中,他认为是有寄托的无题诗,反而更多于前人研究的结果。

但是李商隐肯定也有一小部分无题诗,还是赋艳情之作。在这种夹杂不分的情况之下,冯浩认为必须有所区别,而《唐诗鼓吹》把李商隐的许多无题诗集中在一起,使读者不能区别鉴赏每一首诗的意味,这是他认为可笑的。

篇5:李商隐《嫦娥》翻译赏析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①,

长河②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③夜夜心④。

【诗人简介】

李商隐:(约813 - 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迁居荥阳(今属河南)。少习骈文,游于幕府,又学道于济源玉阳山。开成年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宣宗朝先后入桂州、徐州、梓州幕府。复任盐铁推官。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晚年闲居郑州,病逝。其诗多抨击时政,不满藩镇割据宦官擅权。以律绝见长,意境深邃,富于文采,独具特色。为晚唐杰出诗人。

【注释】

①深:暗。

②长河:银河。

③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④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简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篇6:李商隐《无题其三》翻译赏析

无题 其三

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诗文解释:

飒飒东风送来蒙蒙细雨,荷花塘外传来阵阵轻雷声。打开金蟾咬锁的香炉放入香料,转动玉虎牵动井绳汲水回屋。贾氏隔帘偷看少年美貌的韩寿,宓妃爱慕曹植的才华留枕寄情。相思之情切莫与春花争荣竞发,一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

词语解释:

飒飒:风声。

芙蓉:荷花。

丝:井绳。

少:年少。

韵译:

东风飒飒,阵阵细雨随风飘散纷飞,荷花塘外的那边,传来了声声轻雷。

有锁纽的金蟾香炉,香烟缭绕飘逸,状似玉虎的辘轳,牵引绳索汲井水。

贾女隔帘窥韩寿,是爱他年轻貌美,魏王梦见甄氏留枕,赋诗比作宓妃。

呵,我这颗心不再与春花一同萌发;免得使我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烟灰。

评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深闺中追求爱情的女子失望的痛苦。女主人公愁怀不展,百无聊赖,不由得沉重得悲叹。全诗含蓄深婉,反复咏叹,震憾人心,动人心弦。

这也是艳情诗,是回忆前情的。诗写一位闭锁深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失望的痛苦。开首从眼前景致说起,再以物为喻;金蟾虽坚香烟可入;井水虽深,辘轳可汲,我岂无隙可乘?接着用贾氏窥帘,幸而缘合,宓妃留枕,终属梦想的典故,说明相聚皆成幻梦,归结出莫再相思,以免自讨苦吃的意念,创出了“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

全诗善于运用比喻、典故和强烈对照的手法,把抽象的幽思和爱情形象化,显示了美好爱情的被毁灭,使诗歌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李氏的爱情诗写得最佳的全是写失意的爱情。这大概与他沉沦的身世遭遇有关。

自身失意的际遇,使其对青年男女失意的爱情有特别的体验。而在诗歌创作中有可能融入自己身世的感受。象这二首在蓬山远隔,相思成灰的感慨中,难道没有他仕途遭折的感触?

赏析:

这首无题诗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幻灭的绝望之情。

首联“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既隐隐传达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调,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动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东风细雨,容易令人联想起“梦雨”的典故;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和唐人诗作中,常常代指男女相悦传情之地;“轻雷”则又暗用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这一系列与爱情密切相关的词语,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纪昀说:“起二句妙有远神,可以意会。”所谓“远神,是指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所构筑的渺远的艺术意境,一种难以言传的朦胧美。

颔联“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写女子居处的幽寂。金蟾是一种蟾状香炉;“锁”指香炉的鼻钮,可以开启放入香料;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辘轳,“丝”指井索。室内户外,所见者惟闭锁的香炉,汲井的辘轳,它们衬托出女子幽处孤寂的情景和长日无聊、深锁春光的惆怅。香炉和辘轳,在诗词中也常和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它们同时又是牵动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东西,这从两句分别用“香”、“丝”谐音“相”、“思”可以见出。总之,这一联兼用赋、比,既表现女主人公深闭幽闺的孤寞,又暗示她内心时时被牵动的情丝。

颈联出句“贾氏窥帘韩掾少”使用贾充女与韩寿的爱情故事。见《世说新语》载:晋韩寿貌美,大臣贾充辟他为掾(僚属)。一次充女在帘后窥见韩寿,私相慕悦,遂私通。女以皇帝赐充之西域异香赠寿。被充所发觉,遂以女妻寿。对句“宓妃留枕魏王才”使用甄后与曹植的爱情故事。见《文选·洛神赋》李善注说:魏东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为妃,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甄后被谗死后,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归国途经洛水,梦见甄后对他说:“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曹植感其事作《感甄赋》,后明帝改名《洛神赋》(句中“宓妃”即洛神,代指甄后)。由上联的“烧香”引出贾氏窥帘,赠香韩掾;由“牵丝(思)”引出甄后留枕,情思不断,藕断丝连。这两个爱情故事,尽管结局有幸有不幸,但在女主人公的意念中,无论是贾氏窥帘,爱韩寿之少俊,还是甄后情深,慕曹植之才华,都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愿望之强烈,奔放。

末联“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突然转折,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因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这是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呼喊。热情转化成幻灭的悲哀和强烈的激愤。以“春心”喻爱情的向往,是平常的比喻;但把“春心”与“花争发”联系起来,不仅赋予“春心”以美好的形象,而且显示了它的自然合理性。“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诗人由香销成灰联想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化抽象为具象,用强烈对照的方式显示了美好事物之毁灭,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篇7:李商隐《蝉》全诗翻译赏析

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

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

篇8:李商隐《春雨》赏析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

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

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

万里云罗一雁飞。

《春雨》作于大中四年, 是诗人初到徐幕雨夜思家所作, 题作《春雨》, 却并非直接写春雨, 而是抒写在春夜雨中的相思之情。

李商隐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 卒于宣宗大中十二年, 一生经历六朝, 走过了唐朝由中兴到没落的转型期。当时社会的局势动荡不安, 形势复杂混乱, 朋党之争空前激烈和尖锐。武宗会昌年间, 李商隐因母丧离官, 待服丧期满, 武宗已逝, 宣宗即位, 先后任用了白敏中、令狐綯为宰相, 他们全力否定会昌年间的种种措施, 把李德裕及其党徒尽行贬去, 朝政变得更加黑暗, 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这个时期, 李商隐大部分时间都跟郑亚、卢弘正、柳仲郢在桂州、徐州、梓州等地担任幕僚。他内心既因当时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而倍感压抑, 又因为日益显贵的令狐綯始终对他怀恨在心、白眼相加而苦闷颓丧。[1]无论是家庭生活, 还是政治生涯, 诗人都遭受到很大的挫折和打击。

大中元年, 诗人作《念远》一诗, 其中“床空鄂君被, 杵冷女媭砧”一句, 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和亡姊的追忆之情。大中二年, 诗人写出了这样的诗句“雌去雄飞万里天, 云罗满眼泪潸然。不须长结风波愿, 锁向金笼始两全” (《鸳鸯》) , 流露出诗人对于爱妻的强烈思念之情。诗人对亲情爱情的渴望得不到满足, 且政治生活也是异常艰辛的。大中二年, 诗人作《北楼》, 诗中“花犹曾敛夕, 酒竟不知寒”和“此楼堪北望, 轻命倚危栏”两句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愁郁和苦闷。而后, 在《蜀桐》一诗中, “枉教紫凤无栖处”明显地表露出诗人无所寄托的忧虑之情。大中三年, 诗人在《野菊》中感慨自己的身世“苦竹园南椒坞边, 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 忍委芳心与暮蝉?”无不看出诗人的无奈和愁苦之境。通过这些诗句, 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诗人对家的强烈思念和在朝廷里的仕途之艰辛, 在这样的背景下, 诗人创作了《春雨》。

下面, 我们来细细赏读这首诗, 体味这种独特的雨夜情思。

首联“怅卧新春白袷衣, 白门寥落意多违”, 写的是新春时节, 诗人没有出门远游、历山玩水, 而是穿着“白袷衣”, “怅卧”家中, 无聊之际, 便开始遐想:那你我曾经相遇的地方如今早已变得凄苍落寞了吧, 人生在世, 如意之事又有多少呢?本联上句写现实中的情景, 是实写, “新春”与“怅卧”形成鲜明对照:本是新春之时, 应到处是一片盎然生机, 可诗人却独卧家中, 并且是“怅卧”, 一个“怅”字, 为全诗奠下感情基调:稠稠的哀伤, 浓浓的忧愁, 更显诗人内心的愁闷。下句由现实联想到曾经与爱人相遇的“白门”, 如今也已变得寥落, 没有你在身边, “我”是那么地难过, 况且如今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我”又常年漂泊在外, 对你的思念就更是强烈。可是,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不如意之事多之甚多, “我”又能如何呢?“意多违”三个字, 在第一联中完成了第二次的时空转换, 即由“现实到想象再到现实”的转换, 此三字将诗人从想象中拉回到现实。回到现实, 一切都是那么地残酷, 一个美丽的梦在刹那间被“意多违”三字击碎。该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结合、转换时空的技巧, 将诗人对爱人的思念表达地十分透彻。

颔联“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 上句主要写诗人由今日淅沥雨声联想到曾经的一段往事:那是前去寻访之时, 诗人伫立雨中, 隔着一帘雨幕望着红楼;下句则写诗人在细雨飘灯中独自归来。从雨中想到雨中, 从雨中写到雨中, 而此雨终究不是彼雨。“红楼”一“红”字, 色彩艳丽, 光艳夺目, 诗人紧接着来一“冷”字, 与“红”字形成鲜明对比, 一个暖和光艳, 一个寒冷凄清, 我们足以见出诗人内心的反差, 想见诗人梦碎后的悲痛。雨依旧下着, 那连绵不断的春雨仿佛是璀璨的珠帘在世人眼前闪烁飘拂, 撩人心弦。在迷离中, 诗人看见了曾经温馨的一幕:一对情侣, 相互搀扶着, 在雨中漫步于红楼前。该联写的是诗人雨中的幻想, 情与事, 虚与实, 本身就够迷离够扑朔够恍惚的了, 加上雨这个意象, 就更增其凄迷斑驳的氛围。陶文鹏说过, 这种“光彩艳丽的幻想, 强烈地反衬出抒情主人公孤独凄楚、感伤悲哀的情绪”[2]。

颈联“远路应悲春晼晚, 残霄犹得梦依稀”, 上句写亲爱的人远在他乡, 路途遥远, 诗人估揣着她在春晚日暮时远路跋涉的孤凄;下句写诗人在残宵迷梦中依稀见到爱人的影子。“应”字, 表明诗人怀揣的心思, 仅仅只是诗人自己的一厢推测罢了, 至于那个令诗人魂牵梦绕的“她”有没有万里千山、跋山涉水来与诗人相见, 一切皆为未知, 诗人如此推测, 只是想要凭此慰藉一下那颗被思念缠绕纠结而破碎的心, 同时“应”字还流露出诗人对爱妻的关怀和爱怜之情。下句“犹得”二字, 得出诗人苦等的结果——“梦依稀”, 这样也好, 诗人得以在梦中重现爱人的身影, 此外, 这一“犹”字, 还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之情, 无奈不能与亲人团聚, 不能常伴亲人身边, 纵使是做梦, 也只能等到残霄才能与日思夜想的爱人见上一面, 诗人极不满足, 似乎梦中的一见, 让诗人意犹未尽。上下二句的“应”“犹”两个虚字运用得极妙, 既显形式之虚, 又含诗人胸中未现之真情。上句是由己及人的推测, 下句是由己及己的梦影, 一切都是虚幻, 一切都是迷离, 一切都很恍惚。既然诗人无法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那他就要在梦境中找到回应。梦的确是美的, 它可以重塑美丽的外观, 可以实现我们的愿望, 可梦醒后的残酷, 谁又能承担呢?董乃斌曾说李商隐是“一位内蕴创造力非常丰富的‘白日梦者’”[3], 顾随先生也说“李义山是最能将日常生活加上梦的朦胧美的诗人”[4], 所以“梦”是李商隐诗中很常用的一个意象, 常常会借此传达出一种迷幻、幽渺、朦胧的美感。

尾联“玉铛缄札何由达, 万里云罗一雁飞”, 上句写诗人欲寄耳铛与书信, 又恐难以到达, 心情惆怅;下句幻想云罗万里, 一雁孤飞的景象, 透露与爱人相隔甚远的现实, 流露出希望渺茫的悲伤。此联表面上是说自己与所爱的人相隔万里, 有千山相阻, 珍贵的家书难以到达;实际上, 也暗喻了诗人的政治生涯, 宦途多阻, 如今已成孤身远客。“雁”是诗人的希望寄托之所在, 在这里, 渺茫的希望是诗人灰暗人生中的亮色;或者也可以说, 诗人这是在自欺, 借鸿雁传书来慰藉自己孤寂的心灵, 希望的渺茫是亮色后的阴影, 是无希望, 是能预感到的甚至是注定的惘然, 是只能沉湎于有所想。孰知那“万里云罗”一遮蔽, 竟无情地掐断了诗人这条唯一得以寄托的情思, 这种凄迷婉曲, 这种无望中的放不开放不下的心情, 造成了义山层次深叠的诗境, 那种伤怀就会萦绕于身心, 弥漫于天际, 想象和现实再次发生碰撞, 诗人那颗破碎的心能靠什么来填补呢?

李商隐的诗歌, 善于将梦幻, 真境与幻境交织穿插, 层层展开, 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层式结构, 《春雨》这首诗也不例外, 全诗八句, 诗人共构造了七个层次:新春怅卧、红楼望远、孤影独归、设想爱人途中辛劳、残宵迷梦、鸿雁传书、云罗万里, 七个层次相互补充映衬、真境与幻境糅合交织, 形成了多层转折的递进式结构, 层次重叠, 幽深渺远。[5]

李商隐的一生, 坎坷多艰, 一生的遭际, 如梦似幻, 诗人很善于“假梦境之变化, 喻身世之遭逢也”[6], 《春雨》也不例外, 诗人通过雨夜的情思, 借雨夜的梦幻想象, 暗喻了自己的身世遭际和仕途的艰辛, 表达了对于爱妻和家的强烈思念之情。此诗作于大中四年, 由诗人此前所作的一系列诗, 我们可以推断诗人在诗中所表露的惆怅、无奈何深切的思念之情。

雨夜的情思, 雨夜的哀愁, 雨夜的想念, 何时才会有一个尽头?透着那层薄薄的雨雾, 迷离中, 朦胧中, 我们看见了那个“珠箔飘灯独自归”的孤单背影, 渐渐在春雨中消逝远去。

摘要:李商隐的《春雨》作于大中四年, 是诗人初到徐幕雨夜思家所作, 题作《春雨》, 却并非直接写春雨, 而是抒写在春夜雨中的相思之情。本文试作赏析。

关键词:李商隐,《春雨》,相思

参考文献

[1]叶葱奇注:《李商隐诗集疏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版, 前言第3页。

[2]陶文鹏著:《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版, 第150页。

[3]董乃斌著:《李商隐的心灵世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 第95页。

[4]顾之京整理:《顾随:诗文丛论·论小李杜》,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49页。

[5]参考陶文鹏著:《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版, 第150页。

篇9:李商隐《锦瑟》原文翻译赏析

《锦瑟》是李商隐极负盛名的一首诗,也是最难索解的一首诗。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本诗属于一首晚年回忆之作,虽然有些朦胧,却历来为人传诵。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注解】

1、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2、无端:犹何故。怨怪之词。

3、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4、庄生句:意谓旷达如庄生,尚为晓梦所迷。庄生:庄周。

5、望帝句:意谓自己的心事只能寄托在化魂的杜鹃上。望帝:相传蜀帝杜宇,号望帝,死后其魂化为子规,即杜鹃鸟。

6、珠有泪:传说南海外有鲛人,其泪能泣珠。

7、蓝田:山名,在今陕西,产美玉。

【译文】

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

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

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

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赏析】

这首诗历来注释不一,莫衷一是。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待儿锦瑟。但以为是悼亡诗者为最多。有人认为,开首以瑟弦五十折半为二十五,隐指亡妇华年二十五岁。这话未免有嫌牵强。但是,首联哀悼早逝却是真实。颔联以庄子亡妻鼓盆而歌和期效望帝化成子规而啼血,间接地描写了人生的悲欢离合。颈联以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隐约地描摹了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置。最后抒写生前情爱漫不经心,死后追忆已经惘然的难以排遣的情绪。

【解读】

这首诗历来注释不一,莫衷一是。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侍儿锦瑟。但以为是悼亡死者为最多。有人认为,开首以瑟弦五十折半为二十五,隐指亡妇华年二十五岁。这话未免有嫌牵强。但是,首联哀悼早逝却是真实。颔联以庄子亡妻鼓盆而歌和期效望帝化成子规而啼血,间接地描写了人生的悲欢离合。颈联以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隐约地描摹了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至。最后抒写生前情爱漫不经心,死后追忆已经惘然的难以排遣的情绪。

篇10:李商隐《夕阳楼》翻译赏析

夕阳楼

唐代: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人的一生总是非常多的波折,花明柳暗之事让人兴起无限愁绪,就像尽力登上很高的城楼才发现更高的楼还在前方。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仰望天空,万里寂寥,只有一只孤雁在夕阳余光的映照下孑然飞去,但到了这个时候,忽然才顿悟自己的身世原来也和这秋日的孤雁一样孑然无助。

这首诗以眼前看到的景物入手,以艺术的手法来诠释心中的愁绪和感慨,读起来沉郁真挚,依稀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花明柳暗、高楼独立、孤鸿飞翔的画面。李商隐用他生动的笔墨,既写出了夕阳楼的真实风景,也尽情倾诉了他的心事和渴望。

“首两句”是倒装语。“花明柳暗”的风景是在“上尽重城更上楼”后所见。但第二句对于第三句的“欲问孤鸿向何处”,又是顺叙。可见诗人构思炼句之巧妙。像《登乐游原》一样,诗人的身心异常疲累,灵与肉遭受着痛苦的煎熬,心灵的宇宙愁云密布,内心深处感到异乎寻常的压抑与孤独。所以诗人“上尽重城更上楼”时,不愿,不甘,乏力,又无可奈何,“上尽”,还要“更上”,成了一种负担,一种难以承受的体力和精神的负担。这与王之涣“更上一层楼”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诗人登楼所见景物有二:一曰花明柳暗。二曰悠悠孤鸿。众所周知,任何诗人描摹景物,都有他自己的独特的审美选择,并把选择对象在自己的心灵中加以主观化的熔铸。成为诗人自己的经过改造了的景物。《夕阳楼》诗中所出现的“花明柳暗”,说明时值春色烂漫的季节,大自然本应是一派生机盎然的天地。但是李商隐却没有“峰回路转”、“又一村”的那种感觉,而是把弥漫在诗人自己胸际黯淡的愁云,又转而弥漫到“花明柳暗”的景物之上,使如许春色也蒙上了一层万里愁云万里凝的黯淡色彩,而且诗人胸际的愁云又放而大之,弥漫充塞到了天地间,成了“绕天愁”,此愁不同于它愁,此愁悠长、纷乱。李商隐诗在遣词造句上是非常讲究的,同一事物,他不说“柳暗花明”,而写成“花明柳暗”,词序排列由明而暗,而愁,以显出情绪变化的层次,如按通常“柳暗花明”的说法,便乱而无序了。由此可见诗人对意象的关注,造境的`巧妙。

篇11:李商隐日射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日射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译文:

日光洒在纱窗上,微风拂过,窗子轻轻摇动。空旷的屋子里,独自以罗帕拭手,窗外春将近,花事了。步入院中,回廊四合,寂寞涌现。孤单一人无伴,只见蔷薇花开灿烂,只闻鹦鹉学舌之声。而蔷薇谢后,春天也就过去了,正如青春流逝,无可奈何;只闻鹦鹉之声,却不见当年之人。

注释:

日光洒在纱窗上,微风拂过,窗子轻轻摇动。空旷的屋子里,独自以罗帕拭手,窗外春将近,花事了。步入院中,回廊四合,寂寞涌现。孤单一人无伴,只见蔷薇花开灿烂,只闻鹦鹉学舌之声。而蔷薇谢后,春天也就过去了,正如青春流逝,无可奈何;只闻鹦鹉之声,却不见当年之人。

赏析:

篇12:李商隐《细雨》翻译赏析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的诗人, 他的十几首《无题》诗, 开拓了七律, 独树一帜, 其现实性和非现实性以及生长性在文化的天空中绚烂成唐诗的晚霞。

一、现实性与非现实性

李商隐的《无题》诗, 好就好在能够在现实性与非现实性之间, 一叶扁舟, 出入自由, 由拘拘以实事求之, 则无味无趣矣。我们似乎只能这样描绘李商隐的《无题》诗, 这些诗写得很隐晦, 内容或写爱情, 或表面写爱情而别有寄托, 至于寄托的具体内容, 多数由于年代久远, 资料不足, 难于确指。离别相思之情, 作为政治上的隐喻, 屈原早已运用得娴熟, 过多的评说, 对《无题》的审视并无太多的作用。值得拈出的是下面这首《无题》。

万里风波一叶舟, 忆归初罢更夷犹。

碧江地没元相引, 黄鹤沙边亦少留。

益得冤魂终报主, 阿童高义镇横秋。

人生岂得长无谓, 怀古思乡共白头。

开端两句说道远路险, 归乡不易。颌联因此设想长江牵我归心随宅东去, 并打算过黄鹤矶时少作逗留。颈联回归历史, 写蜀中故事, 借怀古寓意。尾联说人不能长久无意义地活着, 在怀古思乡中一天天的老去, 弦外之音, 应该象张飞、王濬那样有所作为。可以这样确认, 该《无题》诗是李商隐追随剑南, 川东节度使柳仲郢, 在东川之际, 有感而发的思乡和怀古之情, 借以表达政治上的失意的愤慨, 寓意鲜明, 和李商隐的其他无题诗迥然不同。在诗的现实性与非现实性上, 《无题》诗存在着大量例子:“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灰。”“扇裁月魄羞难掩, 车走雷音语未通。”“曾是寂寥金烬尽, 断无消息石榴红。”“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梦为远别蹄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些诗句, 之所以千古传唱, 妙就妙在现实性与非现实性有机的融合。纵观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妙句, 比比皆是, 可称为这种结合神来之笔的微妙语, 只有这样, 才诗味弥弥。所以, 若以“情之所有, 事之所无”来观照李诗中的《无题》, 那么, “情之所有”即其现实性, 而“事之所无”是其非现实性。从艺术美学的辩证角度审视, 此类《无题》诗之所以为妙, 即表现的有无之间, 正所谓长鲸搏水, 吐纳由心。

其实, 李商隐是在独创愈使人惊视回味的意象, 即将人引入空灵的非现实意境, 读其《无题》, 悄怆幽邃中更触着冰凉与凄惶。李商隐的《无题》诗, 善于“幽渺以为理, 理象以为事, 恍恍以为情”, 真真是诗家大手笔。他之所以成功, 我们认为, 他通过《无题》, 在“非现实性”上做出了绝世文章。

《无题》为什么难懂, 不少篇什还在纠缠中?诗歌在艺术表现上贵在非现实性笔致的说法, 若验之西方的“审美距离”说, 也就是以此使诗与现实之间保有必要的“间距”。若验之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 也就是使诗的形式由此变得困难。李商隐的《无题》, 阅读破译难度和时间长度, 就是一种正常而其味无穷的现象。这是叶燮在《原诗》中所倡导通, 质相同。

二、生长性

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我们就不难理解, 李商隐《无题》组诗中吟唱情爱的名句, 还活在今天。《无题》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被今日赋予坚贞执著的涵义, 孜孜求索锲而不舍的人们, 都可得到这种礼赞, 它远远超越《无题》书写爱情本身的涵义而永生。

所谓生长性, 就是它的感性意义, 不因时间的限制而止住, 却不断在读者心中生长。今天我们读李商隐、读杜甫, 甚至读诗经, 都可能产生新的感性, 乃是因为李商隐、杜甫或诗经的诗, 也有很长的生长性, 而能穿越时空。

“生长性”包含的第一个层面的意义, 是原诗的意义基本不变, 后人读来有同样的感受, 道出了人人心中皆有而笔下所无的体验。“相见时难别有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诗是公认写情爱的名篇, 即或表面写爱情而别有寄托, 也不失千古好诗。首联写正当暮春遭遇难堪的别离, 一咏三叹点出聚散之苦, 被张也蓄满诗之哲思。次联借“春蚕”“蜡炬”两个意象符号, 造出千古警句, 读此, 不由人不联想古诗中咏叹爱情海枯石烂永不变的《上邪》。“春蚕”“蜡炬”是平常的物件, 串联形象, 连结画面, 属对精严, 结构成章, 以情成诗, 其意境。不逊于“怜之祖”《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的清雅, 分散的两种意象, 在情感线索下构成诗意浓郁, 感人至深的艺术境界。对诗, 有人强调主观性, 说:“诗是自内向外的, 不是自外向内的。”这种说法, 切合《礼记》:“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中外古今, 概莫能外。著名国画大师徐悲鸿生前最佩服唐代诗人张澡对艺术真谛的揭示:“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可以这样理解, 李商隐情郁于中, 发之于外, 最巧妙地处理了内外关系, 情爱这一永恒主题, 才有了千古名句:“春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此话到现在, 生长着, 发挥着, 有人作过一个有趣的统计, 以此联作题目的各种文章, 多达2万多篇, 而其中并不都是爱情主题。诗歌的“生长性”, 李商隐的《无题》, 算是发挥到极致了吧。

篇13:李商隐《细雨》翻译赏析

《二月二日》是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他在抑幕的第三年。整首诗歌以描写江间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题解:

“二月二日”是诗歌开头的前四个字,算不上诗歌的题目,这其实也是一首无题诗。蜀中风俗,二月二日为踏青节。

大中五年(849),柳仲郢被任命为东川节度使,他对李商隐的文名早有所闻,对诗人的坎坷境遇也十分同情,因此奏请李商隐为使府书记。此时,李商隐的妻子王氏已经亡故,诗人撇下一双幼小的儿女只身远赴梓州,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幕府生涯。

梓幕期间,经历了丧妻之痛的李商隐格外感伤与孤寂,写下了大量思念家乡、想念亲友、感怀身世的诗篇。这首诗写的便是诗人在踏青时节的所伤所感。诗中提到 “三年从事亚夫营”,暗示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在柳幕已经是第三个年头。当然,也有人说这里的“三年”并非实指,但也代指诗人已经滞留蜀地不短了。

句解: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二月二日这天,是蜀中踏青节,江边上人来人往,到处都是欢歌笑语。和煦的东风,温暖的春日,处处散发着春天的气息,就是那久闻的笙声,也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意。诗歌一开头就写出了江行游春的感觉和印象。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春天来了,花朵吐出了花蕊,细长如须。柳树长出了嫩叶,细小如眼。娇花细柳惺惺忪忪,各自可爱,真是春色恼人。紫色的蝴蝶和黄色的蜜蜂在花柳之间追逐穿梭,好似春情绵绵。这两句是接着写江边的春色。红花、绿柳、黄蜂、紫蝶,都是春天最常见的事物,是春天生命与活力的标志,更写出了春天色彩的绚丽。如果说这些景物和色彩都很平常的话,那么“各无赖”和“俱有情”便有新的深层意味了。

“无赖”本是可爱恼人的意思,但放在这里与“有情”相对,便暗含无心、无意的含义了。花、柳是没有感知和感情的植物,它们只是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春天来了,便吐蕊、长叶,在东风旭日中散发着春天的气息;秋天来了,便凋零、飘落,在西风秋寒里展示生命的脆弱和枯竭,它们哪里会顾及人的悲欢哀乐。当它们春意盎然、各自招摇的时候,又哪里知道诗人的愁苦呢,所以说是“各无赖”。而蜂和蝶是有生命的动物,春到人间,便穿花绕柳,翩翩起舞,满怀喜悦地宣告着春天的到来,它们为春天所感,似乎都是“有情”之物。

有情也好,无情也罢,于诗人又有什么关系呢?联系下文,我们可以看到,面对这满目春色,诗人并没有得到轻松与快乐,反而触动了自己的伤感。因此诗人在这两句中暗含的情绪是“无赖者自无赖,有情者自有情,于我总无与也”(姚培谦《李义山诗笺注》)。春色越鲜亮,就越衬照出诗人自己的`孤苦与飘零。这是在以乐景写哀,以美好的春色衬托自己的沉沦身世和凄苦心境。细细咀嚼“各”字和“俱”字,再对照下文,我们不难发觉其中的深意。何焯说:“前半逼出思归,如此浓至,却使人不觉。”也就是说前面这四句景物描写,其实都是为自己的孤寂凄凉做铺垫的,可又来得不知不觉,这“不觉”正是诗人的高妙之处。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在万里之外,思忆着回到家乡的元亮井旁,三年以来一直在柳营任事。

“元亮”,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字。他在《归园田居》一诗中有“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句子。这里是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田园隐居生活。这句是说自己于万里之外还时时渴望着回到家乡过陶渊明那样的生活。“万里”,写的是空间的悬隔,流浪天涯之慨自在其中,而那种归家心切却又欲归不能的苦闷也已经流露于笔端。

“亚夫”,指汉代的周亚夫。汉文帝时,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传为美谈。后世用“细柳营”或“柳营”专指其事。这里诗人是用它隐射柳仲郢的幕府,暗寓幕主姓柳。“三年”,点明自己在外作幕僚的时间漫长,其中蕴含有羁泊天涯的痛苦和疲惫。

这两句虽然用典,但是都非常自然,随手拈来,一点也不显得艰深和刻意。上几句写春日美景,这两句借“元亮井”和“亚夫营”点明自己客居他乡、万里思归的情怀。这种连接看似有些突然,缺少必要的过渡,其实正是这种表述显露出诗人无处不在、挥之不去的忧伤。在花柳争妍、蝶飞蜂舞的醉人景象面前,人本该轻松愉悦才是,可在赏春景的时候,诗人想到的却是多年飘泊在外,欲归不能。因而动人的春色不仅没有驱散诗人心头的孤苦,反而触动了他的感伤。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江边踏春,碧波荡漾,一般的游春者看见春江水涨,听见流水淙淙,自然是欢畅的。可是思归不得的天涯羁旅者,反倒责怪新滩流水不能理解自己心意。那水流声不但不悦耳,反而不断撩动自己的羁愁,就像是午夜檐间的风雨凄凄之声。这个比喻很有意味,暗示出诗人常常是愁思满腹、夜不成寐,已经惯听风声夜雨了。明明是诗人自己的主观感情在作怪,把水声听成风雨之声,却说新滩不解游人之意,可谓是曲折有致。诗人本是出来踏青解愁,没想到花、柳、蜂、蝶都成了牵愁动恨之物,连毫不相干的新滩流水声,也作风雨凄凄之态,更添一段新愁。世间何处有逃离之地,诗人何时能展欢颜?

赏析:

《二月二日》是李商隐做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他在抑幕的第三年。整首诗歌以描写江间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

公元851年(大中五年)秋,李商隐的妻子王氏亡故。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辟,入幕任节度书记,于同年十月撇下幼女稚子,只身远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 ),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幕府生涯。此诗应作于公元854 年,即诗人在抑幕的第三年。

蜀中风俗,二月二日为踏青节。诗的首句“二月二日江上行 ”,点明踏青节江上春游。次句“东风日暖闻吹笙 ”,写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觉和印象。和煦的东风,温暖的旭日,都散发着融和的春意,就是那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意。笙簧畏潮湿,天寒吹久则声涩不扬,须以微火香料暖笙。东风日暖,笙自然也簧暖而声清了。“闻吹笙”和“东风日暖”分别从听觉和感觉写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处是暖洋洋的春意。

颔联“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写江上春色。如果说首联还是描写刚接触外界事物时一种自然的感受,这一联则是有意寻春、赏春了。花、柳、蜂、蝶,都是春天最常见的事物,是春天生命与活力的标志,红(花)、绿(柳)、黄、紫,更写出了春天绚烂色彩。但这一联不仅抒写诗人对美丽春色的流连陶醉,而且委婉透露出因美好春色而触动的伤感。“无赖”即“ 无心”,与“有情”相对。花、柳是没有人的感觉和感情的事物,它只按自然规律行事,春天来了,便吐蕊、长叶,在东风旭日中显示出生命的活力,散发着春天的气息,而不顾人的悲欢哀乐,故源“无赖 ”。蜂、蝶是有生命的动物,春到人间,穿花绕柳,翩翩飞舞,像是满怀喜悦宣告着春天的来临,故说“有情 ”。然而,不管是无心的花柳,还是有情的蜂蝶,它们作为春色的标志,生命活力的象征,又都和失去了生命春天的诗人形成鲜明对照。“无赖者自无赖,有情者自有情,于我总无与也”(姚培谦《李义山诗笺注 》),其实还不止是“无与”,而且是一种刺激。细味“各”字、“俱”字,不难发觉其中透露出的隐痛。诗人写江间春色,写物遂其情,正是为了要反衬出自己的沉沦身世与凄苦心境。何焯说:“前半逼出忆归,如此浓至,却使人不觉 ”。这“不觉”正是诗的蕴藉处。

颈联“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转写长期寄幕思归。元亮井,用陶潜(字元亮 )《归园田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亚夫营,用周亚夫屯兵细柳营事,暗寓幕主的柳姓。虽用典,却像随手拈来,信口道出。他曾说自己“无文通半顷之田,乏元亮数间之屋”,可见诗人连归隐躬耕的起码物质条件也没有。“万里”、“三年”,表面上是写空间的悬隔,时间的漫长,实际上正是抒写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对照着 “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写意 》)、“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等诗句,不难感到“三年从事亚夫营”之中所蕴含的羁泊天涯的痛苦。

末联“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写新滩流水在羁愁者耳中引起的特殊感受。春江水涨,新滩流水在一般游春者听来,自然是欢畅悦耳的春之歌;但在思归不得的天涯羁旅者耳中,却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不断撩动着自己的羁愁,所以发出“新滩莫悟游人意”的嗟叹。本是听者主观感情作怪,却说“新滩莫悟”,曲折有致。冯浩说:“悟字入微。我方借此遣恨,乃新滩莫悟,而更作风雨凄其之态,以动我愁,真令人驱愁无地矣。”可谓深得其旨。李商隐许多抒写身世之悲的诗篇,往往以深沉凝重的笔调,绮丽精工的语言,着意渲染出一种迷蒙悲凄的环境气氛。这首诗却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轻快流走的笔调抒发抑塞不舒的情怀,以清空如话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具有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李商隐古诗《二月二日》赏析

2.李商隐《二月二日》译文及赏析

3.《李商隐 二月二日》阅读答案

4.《二月二日 李商隐》阅读答案

5.李商隐《二月二日》阅读答案

6.二月二日李商隐

7.李商隐《二月二日》

上一篇:幼儿园班级管理之杂谈下一篇:关于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