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

2022-08-19

第一篇: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

夜雨寄北李商隐课件

在写作艺术手法方面,作品笔调沉重而又不失明朗与轻快,词句浅显而又不失思念之情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夜雨寄北李商隐课件,欢迎来参考!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韵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然后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然后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此时的意思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第二篇: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意,并背诵默写

2、把握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情感

3、从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角度鉴赏诗歌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大家喜欢听雨吗,我觉的小雨声能使人感觉温柔静谧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人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人壮怀激烈,威严,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人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人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那么在数千年的一个雨夜,大诗人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咱们一起学一下《夜雨寄北》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人。唐代诗人,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李义山诗集》。代表作《锦瑟》《无题》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唐宣宗大中五年至九年,李商隐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秘书)之职。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减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三.朗读

结合注释,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

划分节奏。

老师范读一遍,找朗诵水平高的学生范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诵一遍。 四.重点串讲,深入情境,领会作者的境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妻子非常的思念丈夫。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丈夫也深深的在思念妻子。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非常的愁苦与无奈。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描绘眼前景物。诗人地处偏远的巴山,在一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我们看到,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与寂寞。这句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情透过景物的形象化的描写含蓄的表现出来了。不说相思,而更显相思之深。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时间与空间的变换,构思之妙出人意料。

“何当”与“未有期”照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和 “巴山夜雨”的重复出现,“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无奈及思念之情。“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前一句写的是实景后一句是虚拟之境,从今天想到他日,从分别想到欢聚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和思乡之情,抒发了归期无期的无奈以及盼望相见共语的美好心愿。所以重复但不累赘,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写作特点:

1、回环往复

2、虚实相生

3、情景交融 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第三篇: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四篇: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 了解诗人李商隐的生平。

3.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李白与杜甫吧,他们是我国唐代两位最伟大的诗人。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代表作有《无题》、《锦瑟》、《夜雨寄北》等,现存有《李义山文集》,他的诗现存的有600余首。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三、整体感知

1、解题

“夜雨”,表示时间,“寄北”,寄给住在北方的妻子。文题交代了写作时间和写作对象,一作“夜雨寄内”。 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2、听录音朗读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学生听录音的同时注意划分节奏。

3、教学朗读

学生听完录音后自己大声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四、赏析内容 (1)翻译全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归期:回家的日期。巴山:这里指巴蜀大地。这两句的意思是“你来信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何当:何时。却话:再来叙说。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先自己翻译,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小组之内发表见解。 (2)赏析诗句 第一句中的“君问归期”,是妻子在问,“君”即妻子;“未有期”,是游子在答,“游子”即丈夫。这样一问一答,只见夫妻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是彼此相隔一方,并非一处;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

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点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相隔千里,而且处境惨淡,透露出羁旅之苦。

诗的前两句写现实情景,含有离愁别绪,通过一问一答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写出了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和对妻子的深长思念。巴蜀多秋雨,这本已使身为异乡之人的作者倍感神伤;而恰在此时,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时,诗人该有多么伤感呀!

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中何当:何时。却话:再来叙说。 “何当”这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既然盼望“共剪西窗烛”,则游人思归之切,自不待言。盼望归后与妻子“却话巴山夜雨”,则此时独与“巴山夜雨”相共而不得与妻子相聚共话的内心的孤寂与痛苦,可想而知。

诗的后两句写未来相会时的景况,含有欢聚的情绪。离愁是实,欢聚是虚。诗句紧扣“夜雨”,顿生想像,遥想他日重逢,剪烛夜谈,回忆此时面对这“巴山夜雨”的情景。这两句是最为人称道的设想“奇绝”之句,它好就好在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想像联结在一起了,不仅写出了重逢的欢乐,感情的深挚,而且通过遥想将来,排遣了当前客居异地的孤寂与思念家人的痛苦,使全诗多少带有明朗轻快的情调,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温暖的深长情韵。

五、深入探究(出示课件中的问题)

(1)请发挥想象,描绘“巴山夜雨涨秋池”传达出的意境。

某个秋雨绵绵的夜晚,一片黑夜迷茫,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漂泊异乡,孤独愁苦,思念妻子(友人),盼望归期。 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举手回答,教师点拨。

六、小结: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此诗用语浅显,情深意切,曲折含蓄而又不失清新流畅,既有民歌的质朴之美,也有文人诗表情细腻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背诵默写古诗 板书

夜雨寄北<有家难归,夜雨涨秋池——现实

剪烛西窗,话巴山夜雨——想象>情思绵绵

第五篇: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 —— (唐)李商隐

一、 导入

二、 了解作者和背景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去世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 解题读诗

查资料,说说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夜雨寄北》,“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题解:秋天下雨的夜里,(我写下这首诗)寄给北方的友人(妻子)

四、 理解诗意

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诗文意思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体会诗境:“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

“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写出诗人的遐想。 “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

“却话巴山夜雨时”更为精彩,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似顺流之舟。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然而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预料的期待,反而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五、 合作探究

一:“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二句有什么意蕴?

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谈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快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委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二、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表达了游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

上一篇:蓝翔技校学费多少钱下一篇:旅行社行业分析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