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服务培训计划

2024-05-10

中医药服务培训计划(通用12篇)

篇1:中医药服务培训计划

桐峪镇中心卫生院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培训

总结

根据县卫生局的工作安排,结合我镇实际情况,于2014年4月17日对我镇村级全体卫生人员进行2014《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等公共卫生知识进行培训。

时间:2014年4月17日13:00-15:30,地点:卫生院二楼会议室

培训人员:本院公卫人员、各村卫生室人员

培训内容: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及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

培训简要:

一:

1、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讲解老年人9种中医体质特征以及常见的临床表现、诊断。各种病态特征的情志调节、饮食调养及一些简单的饮食疗法。并学会填写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

二:

2、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主要讲解儿童发育的中医生理、病理特征。以及其服务流程、服务记录表。教会各位掌握摩腹、捏脊两种推拿按摩方法,要求在为儿童服务时,要根据其各自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

培训会议要求:

1、各村医知晓了65岁以上来年人中医药管理服务规范流程;

2、各村医知晓了怎样进行65岁以上来年人体质辨识

3、各村医掌握了65岁以上来年人中医保健要点;

4、各村医掌握了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培训总结:

通过本次培训,我镇村医基本了解老年人中医药管理服务的内容。村医能知晓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责任和医务。本次培训让村医在老年人的管理上能力有所提高。通过本次培训后,要求村医去抓紧时间完成各村的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的工作的工作,争取完成任务。,2014.4.17年

篇2:中医药服务培训计划

为进一步鼓励村卫生室、服务站使用中医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特色优势,颍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8月10日,组织全办事处5个村卫生室、1个服务站及中心公卫科共计19人进行了为期一下午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暨技术规范”知识培训学习。

本次培训共安排了中医体质辩识、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0-6岁儿童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Ⅱ型糖尿病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孕产妇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等六个专题内容。

篇3:中医药服务培训计划

一、中医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基本情况

(一)市辖区中医区标准化基本达标

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措施落实”的工作原则,连续多年将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列入为人民兴办的“十件实事”之一。

(二)中医特色网络化建设基本形成

为保证中医药工作的顺利进行,一般加强以市级中医院为龙头、区级中医院为辅助、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民营个体中医为网点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员”,组织推广员参加有关专项培训。以大医院的技术优势为依托,进行“传、帮、带”,让百姓切实享受到中医药“简、便、廉、验”医疗保健服务,中医特色网络化建设基本形成。

(三)基层中医医疗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针灸、按摩、推拿、拔罐、刮痧、热敷、食疗、药膳、保健运动等中医医疗保健技术,普遍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起来,中医药技术设备简单、方便易行、成本低、价格不高,疗效迅速,深受社区居民欢迎,基层中医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二、中医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存在问题

(一)各地发展水平不平衡

在资源分布上,东中部地区医疗机构分布丰富且质量高,西部地区稀少且质量偏低。城区卫生资源过多,农村卫生资源少。医疗资源“倒三角”分布,导致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平衡,制约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自身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

一方面是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运行理念落后,尚未对中医药在维护居民健康,担当居民健康“守门人”的重要作用有充分认识,普遍存在“重医轻防”的倾向。另一方面是缺少行之有效的中医药卫生服务评价和评估标准和机制。再者是群众对中医药惠民卫生服务内容了解不清,对中医药服务的认同感还有差距,医护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传统的“有病才就医”观念和对中医药卫生服务了解较少影响,对中医药服务,发挥中医药优势带来一定阻力。

(三)中医药服务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与居民的健康需求还有距离

中医药服务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维护居民健康的优势和特长尚未充分发挥,居民应用中医药知识与方法维护健康的意识尚且薄弱,是当下亟需深入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三、中医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对策

当前,全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形势逼迫中医药服务必须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融为一体,调动国家、机构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健全卫生管理体制,促进中医药服务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是各级卫生行政和医疗部门积极推进的首要工作。

(一)统一规划,相互协调,使中医药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在实效

一是加强对中医药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规划工作。认真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把中医药工作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进一步推动大型中医医院与社区卫生组织建立定点协作关系,发挥中医药院校和中医药学术团体的协调和指导作用。三是落实中医药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配套经费。在基层医疗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为中医药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宽松的外部环境,真正做到“政府搭台,中医唱戏”。

(二)改变模式,转变职能,建立中医药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中医药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依托现有基础中医医疗机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基层综合医院、民营医疗机构联合参与,引入竞争机制。其中,关键在于是否进行了内部运行机制的结构和功能的双重改造,使中医药理论体系和诊疗特点,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和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将中医药知识与技术应用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各个环节中。

(三)优势互补,医源共享,拓展中医药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功能

各级基层医疗机构积极参与所辖区域社区卫生服务,在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总体规划下,更大程度满足辖区内居民不同层次的卫生服务需求。一是重点围绕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充实内容,开展中医药综合服务;二是对所辖社区开展人群健康管理调查和疾病筛选,特别是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体质辨识、建立动态健康档案、实施分类干预,将中医诊疗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化管理,对居民的健康实施全方位的管理;三是以社区老年人、糖尿病人、高血压患者为重点,走出去、深入街道,深入家庭,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系列保健服务。

(四)突出特色,科技创新,提高中医药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

中医药科研在突出基础服务特点,加大创新的同时,重视成本低廉、简便易行、疗效迅速的中医适宜技术研究,促进中医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全方位运用,汲取现代科技的先进性,在诊断、医疗、康复、预防几个环节上打出自己的品牌,完善特色医疗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篇4:论英语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服务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 英语 文化传播

一、前言

语言是人类伟大的文明成果,它承载着文化和信息。而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总和,包括历史、地理、语言、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社会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基础,反映特定的文化特征。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是全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在其形成过程中,中医药文化吸取了天文、地理、哲学和文学等诸多思想,融汇了佛学、道学、儒学等各家学说的精华。

二、中医药文化的现状

中医中药在中国这一片古老的大地上经过几千年的应用。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无数的病例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是有效可行的。在治病、防病或养生方面,都是有优势的。但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医强势入侵,中医存废论一直以来从未停止过。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医学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并迅速发展,形成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现代科技手段的发明,西方医学对中医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挑战,中医药学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一路以来,中医中药在各界舆论的夹缝中生存。中医中药一直顶着被指责为不科学的压力。2003年以来,中医药管理局就中医药“申遗”工作列为专项进行研究,并成立了“申遗”委员会,酝酿中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国家颁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医药作为第九大类共9个项目列入名录。2011年2月,在全国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未来十年是实现中医药全面走向国际、在世界范围获得丰富与发展的关键时期。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表示要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由此可见,得到了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中医药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大。

中医的危机从根本上讲就是文化的危机。中医的命运是中国传统文化命运的一个重要缩影。中国传统文化要发扬和推进,中医药是绝对不能废除的,相反还应大力传播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于发展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而语言则是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关键手段。因此,迈出发展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脚步,用语言传播文化,达到交流的目的,发展和加强中医药英语是关键。

三、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对策

然而,加强中医药英语,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

第一,中医药翻译人才匮乏。理想的中医药翻译人才应该是既精通汉语包括医古文和英语,又精通中医和西医的全能人才。然而目前从事中医翻译的专家学者要不就是英语专业,自学的医学知识;要不就是医学专业,有一定英语功底。显然都不能满足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建设一批中医药翻译队伍是很紧迫的。可以鼓励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师利用自身的英语基础,培养对中医药的兴趣爱好,加强自身的继续教育,有目的地进修医学相关课程,或参加各种医学相关会议与讲座,增长见识和医学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也可以通过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来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医学相关课程,鼓励英语专业的学生辅修医学,或者提倡英语专业学生报考医学研究生,积极为我国的中医药翻译事业贡献力量。

第二,中医药英语缺乏统一的标准。例如翻译中医著作时,往往会找不到对应的词汇,中医的概念如“阴、阳”,“虚、实”等,如果仅仅依据字面意义进行简单翻译,无人能懂,因此必须做深层次的阐释。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就必须靠用英语合理翻译来把中医的内涵介绍给世界。英语是中医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要积极利用语言解释和传播文化的功能。

第三,中医药自身理论有待改进和发展。中医药就研究的对象和目的而言,应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然而,在中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它提出的抽象概念和理论极具人文色彩。我们应该加强中医药理论建设,克服不足,改进思维模式,走中医现代化道路,让人们从根本上接受中医。

第四,中医药英语教学很薄弱。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而国内中医药英语教学还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课程设置不全,教学研究质量偏低,中医药英语方面的教师缺乏,学生对中医药英语重要性认识不足。这都需要在国内的中医药高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育力量,使学生和教师都能重视中医药英语,齐心协力改革现状。

四、结语

因此,中医药文化的传播除了自身理论的加强、政策的鼓励与扶持以外,还需要加强中医药英语语言和人才的建设,只有这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医药文化才能得以发扬光大,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医药,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 陈德凤. 医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路研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

[2] 陈媛,姚洪武.中医药对外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

[3] 李璐娜. 医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 科技信息, 2008(6).

篇5:中医药服务培训计划

2016年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培训小结

我乡卫计中心根据上级要求,为了更好的开展2016年我乡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工作,特于2016年3月 日在卫计中心二楼会议室对村卫生员进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培训,培训总结如下:

我乡于2016年3月

日10:00在乡卫计中心二楼会议室对17个卫生员进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要求、考核指标及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月报表的填写及上报。会后我乡卫计中心对村医进行了考试,监测培训成果,考试成绩如下90-100分有

人,80-90分的有

人,70-80分的有

人。

这次培训,大家听的都很认真,培训按时顺利完成,但在培训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下次继续努力,改善不足之处。

XXX卫计中心 2016年3月

篇6:中医药服务培训计划

划工作汇报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我院在县卫计局的领导、镇政府的支持、各相关部门的配合下,按照《关于印发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6〕33号)要求,结合我院实际,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一利民便民为宗旨,扎实开展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中医药工作基本情况

(一)科室设置及人员配备、诊疗情况

1、门诊及住院部医师人数6人,中医执业医师1人,中医助理执业医师1人,占比33.33%。

2、中医适宜技术项目可开展8类,34项。5个村卫生站中,能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村卫生站有3个,占比60%。

3、中医药门诊总量占总服务量23.7%。4、2017,为辖区212名65岁老年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保健指导;为辖区128名0-36个月儿童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传授摩腹、捏脊方法以及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四神聪穴等方法。

(二)、中药房建设

进一步加强中药使用管理。卫生院中药饮片的采购、验收、保管、调剂、临方炮制、煎煮等,应按照《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等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保证中药饮片和煎煮中药的质量;开展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工作,促进中药饮片合理应用;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有关规定,规范医师处方行为,确保中成药类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常用中药饮片约168种,并根据需求不断扩大中药品种。

(三)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情况

我院及辖区卫生站医生均接受基层常见病中医药知识与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

二、存在问题

(一)中医药类人才匮乏,从事中医药工作人员不能及时补员,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梯队没有形成。

(二)村卫生站中医药工作发展缓慢,缺乏指导,中医药专业人才匮乏,制约了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与建议

加强对高层次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及时补充鲜鲜血液。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补充中医专科人才。

篇7:中医药服务培训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提升职业素质、优化护理服务”为主题,努力为患者提供无缝隙、连续性、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强化内涵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优质的就医环境。

二、工作目标

结合全国卫生系统创先争优和“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活动,以加强护理内涵建设和提高技术水平为核心,以患者满意为总体目标,夯实基础,巩固成果,不断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使护理服务更贴近群众、贴近社会、贴近患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提升服务内涵,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三、工作措施

1、修订各种制度、标准

继续完善修订我科各项规章1 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疾

病护理常规、临床护理服务规范及标准,加强对危重病人的管理。严格落实《护士条例》。

2、全面提升职业素质、优化护理服务

(1)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使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得到提高。从“三基三严”入手,每月组织一次业务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专科护理、法律法规、服务意识,强化基础护理及分级护理的落实并保证质量。

(2)参加科教部及院感办组织的院感知识培训,切实落实院感的各项制度,保证医务人员安全防范,保障患者安全。

(3)提高临床护士的实际工作能力,加强护理专业技术操作培训。建立培训机制,按照有关护士岗位技能所规定的训练项目,有计划的对护士进行技能操作培训,要求每人今年必须完成技能操作的培训与考核,牢固掌握护理基本技能,同时组织开展护士技能操作竞赛活动,进一步强化训练,提升临床护理技能操作水平,从而提高护理服务。

(4)加强护士礼仪规范学习。护士礼仪是护士综合素质的体现,是护士在整个护理工作中,为了塑造个人和组织的良好形象所应遵循的尊重患者、尊重患者家属及其他工作人员的礼节和注重仪表、仪容、仪态等方面的规范和程序;护士美的仪表、礼貌的语言、落落大方的礼节,可使患者感到被理解、被尊重,心理上得到安慰,情感上得到愉悦,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4)采取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以提高全科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护士观察病情、落实护理措施、记录护理文书的能力。

3、加强管理,确保护理安全

(1)加强病人重点环节的管理,如病人转运、交接、圧疮等,建立并完善护理流程及管理评价程序。抓住护士交接班、每月一次的护理查房等关键环节,加强护理管理确保目标实现。

(2)加强护理安全监控管理,每月组织科室进行护理安全隐患排查及护理差错、护理投诉的原因分析讨论,分析发生的原因,应吸取的教训,提出防范措施与改进措施。护士长按时对科室的质量与护理安全管理进行检查,并对科室检查及护理部检查结果护士会议上反馈,提出整改意见,要求限期整改。

(3)加强科室管理。每周对科室在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安全、病历文书书写、护士仪表、消毒隔离等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对存在的问题立即指出并限期改进,在每周的护士长工作例会上进行总结;每月组织护士长对优质护理病区进行质量控制,综合评价,对存在问题以工作动态的形式发放科室限期整改。

4、夯实基础护理

(1)切实做好基础护理,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保持病床整洁、无异味、无污迹,物品摆设整齐规范,输液滴数与医嘱相符,勤巡视输液病人,善于观察病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严格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

(1)科室实行弹性排班,工作忙时可加班,闲时可轮休。

(2)科室设立责任组长2名、责任护士8名,每名责任护士护理8名患者。责任护士从入院到出院的各种治疗给药、病情观察、基础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工作,切实做好优质护理服务。

(3)全面履行护士职责。整合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与医师沟通,与患者沟通,对患者开展健康

教育和康复指导,提供心理护理。

(4)深化护士分层使用,依据病人病情、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分配责任护士,危重患者由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负责,体现能级对应。

6、定期满意度调查

(1)每月参加科室工休座谈,定期听取患者对优质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科室每月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以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不断改进工作。

(2)每季度进行患者满意度调从护士的操作技术、仪容仪表、健康宣教、制定整改措施,及时反馈科室。让患者从心里满意,要求每位护士树立良好的服务态度,把病人的满意作为工作的最终目标,尽可能的为病人提供方便,杜绝生、冷、硬、推诿的想象发生,决不允许与病人发生争吵。

7、加强患者健康教育

(1)个体宣教个体宣教由责任护士做每天不少于3次,根据科室常见病的治疗和护理常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指导,向病人做详细的讲解。

(2)集体宣教每周举行2次,由责任组长负责,内容涉及疾病的自我预防、用药的注意事项、家庭急救常识、安全防护。

三、适时总结,鼓励创新

篇8:中医药服务培训计划

1 社区中医药服务建设

经过以创建全国中医中药进社区示范单位为契机,白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服务得到了较快发展,为中医药参与家庭医生服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目前中心及下属的6个服务站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执业医师12名,高级职称2名,中级3名,中医药服务量占了社区总服务量的30%,中医全科培训率100%。

2 中医药人员在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作用

2.1 团队的组成

白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服务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团队为依拓,开展以健康管理为核心的服务模式,组建了6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每个服务团队由2名全科医生、3名社区护士、1名慢病管理员、1名防保人员共7名医务人员组成,平均每个家庭医生团队服务3 500户,同时为每个团队配备1~2名中医医生,为签约家庭提供中医药服务。

2.2 加强中医药人员素质培养

中医医生首先是一名医生,然后才是一名掌握中医学特长的中医医生,中医学不能独立于现代医学之外。在提高自身中医业务素质外,着力培养适于社区卫生和家庭服务需要的技能,所有中医医生先后参加了全科岗位培训和中医全科培训,3人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逐步改变了“中医坐台”服务的传统理念,为中医医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家庭医生作了准备。

2.3 构建家庭医生中西医互通站

通过院内学习和日常交流的方式向全科医生宣传中医知识,向他们介绍中医学整体思路、阴阳辩证法、系统的五行认识及其功能辨证的应用,体质辨识常识等中医药内容,使得全科医生有整体、系统、辨证、动态的中医理念,主动筛选出适合中医药治疗的病种,及时建议采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学会更合理使用中成药。全科医生对中医药的认识是提高中医药参与家庭医生服务比例的重要举措;同时,中医学的哲学理念和丰富的经验宝库给全科医生增添了新的思维。

3 中医药参与家庭医生服务的具体内容

3.1 积极开展社区居民的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

根据家庭医生团队年度中医药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具体安排中医药健康教育活动,对家庭医生签约对象做到通知到户,对未能参加活动的家庭则采取印发相关中医药书面资料的形式,以保证健康教育的质量。

3.2 针对重点人群的中医药干预

对签约家庭中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进行重点关注:①从系统角度分析病因,注意心理、环境、饮食、气候等因素在慢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影响;②观察病人生理、病理变化,运用传统中医学四诊,了解病人的整体体貌特征和微观变化,做到动态和全面;③对病人进行整体机能状态的诊断和治疗,针对慢性长期存在整体机能状态失去平衡的病人,以中医学系统功能调整的方法,诊断并纠正病人的病理性机能状态;④结合中医学的特点,传授病人整体护理知识及相关医学知识,包括对病人的心理干预、生活指导、饮食指导、疾病相关知识宣传、康复训练和指导、疾病护理等内容。

3.3 开展中医药妇幼保健服务

将中医体质学说应用于女性孕前保健,可弥补当前孕前保健模式的不足,对女性生殖健康和优生优育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①贯彻天人相应,顺应四时变化的保健理念,对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②对孕产妇进行体质辨识;③当出现孕产妇生理或病理异常时选择合适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如早孕呕吐时选用黄连、吴茱萸泡茶呷服的治疗方法;④发挥中医学注重心理学的特点,关注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心理健康;⑤注意新生儿生理习惯的养成,避免一些传统的、不符合新生儿生理发育规律的教养方法,如把尿习惯的纠正、喂奶方式方法的纠正等。

3.4 对签约家庭开展中医特色保健服务

服务内容包括:①开展“治未病”服务,对签约家庭成员进行体质辨识,早期筛查出家庭成员中病理性存在的可能,并予以相应的指导纠正,把“病人要求中医药治疗”转变成“根据需要选择是否接受中医药治疗”,避免了中医药的盲目应用,更使中医药的被动服务变成了主动服务,提高居民对中医药的信任度;②从中医角度分析病因,帮助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的“整体机能状态”进行分辨,并予以相关的“整体护理”。

3.5 开展中医药康复服务

开展脑卒中社区二级预防是白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服务的一个切入点,对签约的脑卒中患者除了在康复中心康复训练、健康治疗、器械辅助、中医药物等服务之外,还采取定期入户康复指导、康复督促回访等方式提高康复效果。

3.6 优先在签约人群中开展适宜技术服务

总结近年来白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适宜技术和经验,编制适用于家庭健康保健服务的中医特色服务,向家庭医生和签约居民进行宣传,以协助家庭医生解决签约家庭不同成员的健康问题,如“玄银茶”治疗急慢性咽炎[2],“正金散”贴敷治疗咳嗽,埋线减肥,冬病夏治,捏脊等适宜技术的应用。

4 成绩和问题

宁波市江东区白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服务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以责任团队为依托,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全面实施健康管理和促进人群自我管理为目标,通过契约服务的形式提供连续、安全、有效和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3]。中医药在家庭医生服务中的参与,使服务更加全面,满足了签约居民不同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了家庭医生服务在社区居民中的认可度。但是,中医药在参与家庭医生服务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困惑,集中体现在:①医疗服务价值不能得到合理的体现,制约了中医药在家庭医生服务中的可持续发展。正如《行医日记》中所说“一项不能体现其价值的技术永远不会有好的发展前景[4]”,对此需要国家政策层面的改良。②社会对中医药认识的片面性。一方面认为中医只适用于慢性病治疗和养生,另一方面,中医又好象遍治百病,无所不能,影响了居民对中医药的可信性;③中医药一些治疗方法在疗效上的不肯定性,影响了对中医药的选择;④缺乏中医临床路径指南;⑤中医医生的全科技能有待提高;⑥中药涨价制约了中医药业务的开展业务;⑦部分中医界人士存在把“中医”独立于现代医学之外的倾向,难以融入现代医学的发展潮流;⑧适宜技术的应用缺乏规范。

5 对策和展望

5.1 加强中医药参与家庭医生服务的理论研究

5.1.1 重新认识什么是中医,回归中医的哲学属性。

对于中医的理解的,很多时候只是凭着一种感觉来界定中医的内涵,并习惯于把某位医家的观点理所当然地当作“中医认为”,而一旦成为“中医认为”,其观点就无法加以责疑,更难以否定;同时,中医学从其诞生就“具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5],很容易出现学术上的人文化、高深化和神秘化的倾向,影响了中医药的发展,为此,正“中医”之名实在是当今社区中医发展之必须。关于中医的“中”,有二种解释,一说是中国的医学,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突出的是地域性,这种地域性同“藏医”、“印度医”等之类没有特别的优势;一说是通“中庸”的“中”,意为注重平衡、中正的医学,强调的是哲学性。这种哲学属性具体体现在:一是把机体当作一个系统,即治人,而不只是祛病;二是注重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体现中医学天人相应,顺应四时的理念;三是注意病人整体机能状态的诊断和调整。对整体机能状态的诊断和治疗是实现机体恢复整体平衡的重要内容[6]。重新认识中医学的属性将对全科医学的发展,对家庭医生服务的开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5.1.2 区分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所谓“证”是分析了各种症状,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等各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7]。但是,辨证论治使中医学独立于现代医学之外,成为拒绝检验、论证的借口。同时应该注意到中医临床还有更多的对症治疗,这些内容与现代医学的对症治疗、对因治疗无异,应该接受同样于现代医学的科学检验。为此,需要把对症治疗的内容从辨证论治中区分出来。区分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成为中西医沟通的切入点,协调中医学在家庭医生服务中与全科医学的关系,逐步建立适用于家庭医生服务的中医药临床路径。

5.1.3 坚持逻辑和实证的原则。

中医学有几千年的经验,是实实在在的人体实验[8],但在诸多的经验中也存在良莠不齐,必须进行合理、有限的取舍。而对于取舍的标准和方法,须遵循逻辑和实原则,以保证选取的适宜技术和养生保健方法的科学性。

5.2 加大中医药的宣传

宣传理性、科学的中医,改变目前社区居民中存在的中医只是调理、看慢性病、西医看不好才找中医试试等片面印象[9],以提高中医药服务需求。针灸、推拿、拔火罐等中医适宜技术具有安全、有效、便于操作、价格低廉的优势,对降低社区居民医药负担可发挥重要作用[10],因此要宣传一些符合逻辑、实证要求的中药适宜技术,避免中医对中药的依赖,减少对中药的盲目使用。

5.3 加强中医医生全科技能培训

落实上级中医院与社区结对政策,让名中医进社区,营造中医氛围。选送年轻社区中医师到上级医院进修,扎实中医基本功。创新中医全科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灌输正规的全科理念和思维,学习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做到中西医结合,打造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能力的中医全科医生,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庭医生,改变目前中医在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中配角角色。

5.4 完善中医药融入家庭医生服务保障机制

中医药具有的显著疗效和特色优势,决定了其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必然性[11],开展家庭医生服务,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有力抓手[12],因此需要明确中医药参与家庭医生服务的范围和功能定位,制订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标准和实施细则、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考核与评价标准等相关管理规范,完善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质控体系[13]。以体质辨识为主的中医特色体检进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方法不仅体现在疾病预防中的“未病先防”,更进一步走进慢性病管理领域[14],但在为签约居民提供该类健康管理服务上,其服务价值无法得到体现,需要加大医保政策的支持力度,将中医“治未病”等参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摘要:宁波市江东区白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家庭医生服务试点单位之一,在家庭医生服务探索工作中,中医药参与了服务团队建设,构建家庭医生中西医互通站,在健康教育、重点人群的医疗干预、孕产妇保健、康复等方面发挥中医的理论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中医药的特色服务,取得了成绩,也发现了问题,文章就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展望。

篇9:中医药服务贸易凸显市场影响力

5月29日,中医药主题日活动启动,今年的主题为“中医药服务贸易高附加值、全产业链、打造新业态”。除了58家来自医疗、教育、研发、产业等中医药系统的参展单位集体亮相京交会展示服务、体验咨询外,商务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在会上发布了落实《十四部门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相关措施。

展示中医药服务的魅力

中医药服务贸易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服务贸易行业,今年的中医药板块包括中医药展览展示、中医药主题日暨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大会、中医药政策发布会、中医药项目推介会等六大类活动。京交会期间,俄罗斯、柬埔寨、蒙古、加拿大、瑞士、比利时、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主管医药卫生负责人到场。活动不仅有中医药企业参与,还包括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国际交流、文化传播等内容。

为了强化受众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感受和认知,扩大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市场影响力,此次中医药板块更加注重中医药养生保健的宣传与服务体验。通过对中医养生、保健咨询和理疗推拿等项目的切身感受,增强受众对中国传统医药的感知和认识。邀请中医药养生保健专家,讲解中医药养生的知识,实现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导入,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展览区还设置专门区域,让参观者和市民亲身体验针灸、按摩、刮痧等中医治疗手段。以宣传资料展示、仪器鲜药等实物展示、中医专家现场服务等方式,令参与者通过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官上的真切体验。

主题日期间,来自全国的58家中医药医疗、教育、研发、生产机构亲身感受中医药的服务魅力。通过开展公众体验,安排参会外国嘉宾体验和媒体体验等活动,展示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神奇魅力。

5月31日是京交会市民开放日,这一天,记者现场注意到,普通市民可以进行中医药服务体验,包括中医体质辨识,推拿按摩等,京交会期间,在新华网和新浪网上可随时观看中医专家的讲座直播。

支持政策发布

5月30日,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中医药服务贸易工作新闻发布会。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会上,商务部表示将支持中医药服务贸易,做强骨干中医药企业。

西药在研发和使用的过程中,遇到了毒副作用、耐药性等难题。中医药由于疗效比较确切,用药相对安全,费用也相对较低等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目前中医药已经在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但是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中医药服务贸易存在规模比较小、经营分散,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等问题。

对此,国家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的重点项目,以及骨干企业和重点区域建设工作,在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等方面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一批骨干企业,创建若干个综合实力比较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医药服务贸易的重点区域。

这次的重点项目主要是要支持一批有一定工作基础,形成了一定规模、发展潜力比较大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项目。重点支持最近三年持续稳定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工作,并且有较好工作基础,形成规模效益和良好品牌的企业,主要是为了发挥其示范輻射作用。

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协调有关部门,协助落实这些企业以及重点项目,包括金融、财税、进出口政策方面的优惠,重点解决其在发展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搭建“走出去”平台

今年京交会首次推出中医药高端旅游项目,为中医药服务贸易搭建“走出去”平台。其中北京市旅游委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共同确定的21家“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也全部参展本届京交会。

京交会是了解中国服务行业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让更多国际友人对中国的医疗水平和就医环境近距离的了解可以让他们放心选择中医服务。据广安门医院国际合作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2011年以前,医院外籍人士门诊量是2700人左右,而去年京交会后,医院外籍人士门诊量突破6000人。

在5月29日的中医药主题日启动仪式上,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共和国签署合作备忘录,以促进蒙医传统医学的进步及传统医学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在启动仪式上与柬埔寨签署友好备忘录,开展国际合作及推广中医药观光旅游项目。

篇10:中医药服务培训计划

XX中医院治未病科室以探索实现“治未病”理念的有效途径和模式为目标,以使用中医药服务大众,提高祖国医学健康保健水平为宗旨,以“治未病”为方式,健康辨体质为工具,健康促进为手段,健康管理为平台,建立新的健康管理中医新模式。通过“治未病”可实现“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愈防发”的理念。我院完成部分扩迁后,为进一步推广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根据我科2011年的工作情况,制定了2012年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计划如下:

一、完善、细化“治未病”门诊功能分区

于治未病门诊部增设“健康状态辩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健康干预区”、“辅助区”,借鉴并结合健康管理经验和方法,建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及其他多学科技术方法,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预防保健服务。

二、扩大“治未病”门诊场地

XX中医院扩迁,全院总面积较前增大,于门诊大楼四楼增设“治未病”诊室至七个门诊诊室,以更好地配合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开展。

三、壮大“治未病”专业医护队伍

按照三甲医院的要求配备医护人员队伍。根据治未病服务功能的需要,壮大治未病科的医护队伍,由7名中医医师和1名护士,共8名医护人员组成,其中中医医师有陈莹、郝东、陈冀等。

四、科学完善“治未病”服务流程

XX区中医院治未病科的服务流程主要分“四步走”。首先,是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医生将为每位来访者建立私人健康信息档案;其次,是进行健康状态辨识和风险评估,包含中医体质辨识常规体检;再次,是医生对来访者进行中医健康调养咨询与指导;最后是健康干预,医生将根据病人的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结果,给病人制定健康干预方案,并指导病人进行健康干预。区中医院治未病科开设的健康干预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药物调养、情志调摄和传统疗法。其中药物调养有中医保健茶、冬病夏治、冬令进补、四季调养、药膳指导等;传统疗法则有针灸、推拿、拔火罐、刮痧等。

五、积极开展“治未病”特色服务

1、辨析体质,对症下药

在体质辨识区域,医生将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的四诊,结合五运六气、手诊等传统检测方法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医生根据10种不同的体质对患者进行体质辨识,然后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制定相应的体质调养套餐,如针灸、膏方、气功导引等方法对患者进行体质调理。

2、中医经络检测

对那些自以为健康的人群或是自认为生病但各科医生却查不出具体病症的人群,我科特别引入了中医经络检测仪,为市民体检“导航”。根据仪器的数据显示,再加上医生的甄别和判断,就可为患者提供科学的检测结果,准确率高达90%以上。

3、超激光治疗

对于痛证或关节炎等疾病,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跟腱周围炎、肩周炎、面神经麻痹、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等,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超激光治疗仪治疗,可起到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抵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阻断疼痛传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消炎、消肿等功能,能显著缓解症状。这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以使“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更多元化、更完善化,疗效更显效!

篇11:中医药服务培训计划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2012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该提升工程是基于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不健全、基础设施条件差,人才严重匮乏、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无法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而提出的。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和理念不断增强,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该提升工程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底,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提供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是指配备中医类别医师,配置中医诊疗设备,运用中药饮片等6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是指配备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按照规定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乡村医生,配置中医诊疗设备,运用中药饮片或中医非药物疗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2013年8月8日从在长春召开的2013年全国中医药工作厅局长座谈会上获悉,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制定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或实施方案,提升工程已从全面部署实施阶段进入全面落实推进阶段。

服务平台

该服务平台主要是为基层中医药服务提升工程的实施提供设备和信息、网络上的支持服务,主要包括中医诊断类设备(中医四诊仪)、中医体质辨识、中医五态人格测评、养生保健知识宣教、中医诊断信息的存储与传输、基层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与统计分析、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的健康管理等。

中医诊断类设备(中医四诊仪):该产品融合了大量现代科技成果以及众多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将中医舌诊、面诊、脉诊、问诊整合在一起,可提供中医诊断信息客观采集与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健康状态辨识、健康状态干预调整建议、疗效评估、慢病管理等覆盖中医医疗与预防保健体系各层面的技术服务,并可实现中医诊断信息的客观存储、传输、调取信息等功能。

中医五态人格测评:本平台采用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杨秋莉教授团队的研发成果——《中医五态人格评测量表》,并把量表转换为软件形式,可对社区居民进行心理测评,并匹配相应的干预措施。

养生保健知识宣教:在利用中医诊断类设备(中医四诊仪)检测之后,可针对居民的体质类型,提供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的中医健康教育知识;也可以刻录光盘或者制作成展板进行宣教。

基层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与统计分析:借助于中医诊断类设备(中医四诊仪)建立或者完善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并通过网络传输至龙头县级中医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直接地、客观地了解本地区居民的健康状态及疾病分布趋势,使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能够及时地调整预防保健的相关政策和手段。重点人群与慢病的健康管理:本平台对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作了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知识宣教和中医养生调养方案。

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国中医药医政发[2012]31号

篇12:构建社区中医药服务体系

上海市静安区卫生局(2009年9月)

中医药学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瑰宝,为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中医药参与医改、发挥作用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在已经出台的医改配套文件中,对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都有很多具体体现。

静安区中医药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上世纪90年代,我区在上海市最早开始探索社区卫生改革,奠定了较好的社区卫生工作基础。2004年被国家卫生部授予首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2007年元月,静安区按照中央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市卫生局的有力指导下,启动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并把发展社区中医药服务作为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我区在建设上海市中医进社区示范点基础上,又成功了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我区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软件与硬件并举、中医与全科医学并重,兼具上海特征、静安特点、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一、强化政府责任,确保四个到位,构建有效的社区中医药

务网络、人才开发等方面明确了工作目标,形成了规范性的制度框架。

3、投入到位——政府主导,加大社区中医药投入 区政府不断加大对社区卫生的投入。2006年至2008年共投入9210余万元用于社区卫生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和社区预防保健,另无偿划拨3000余平方米卫生服务站点用房,为发展社区中医药服务提供有力保障。大力扶持区内中医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石门路门诊部名老中医荟萃,在业界享有盛誉,但长年来该门诊部房屋陈旧,又深处狭窄的居民弄堂内,居民就医十分不便。区政府认为,其优质的中医服务群众需要、百姓欢迎,区政府应予扶持,并决定投资2.53亿元对其规划重建,市中医门诊部规划新址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年内即将开工建设。

4、领导到位——切实加强领导,部门综合协调

区政府明确由分管副区长牵头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组织推进社区中医工作。区政府加强领导,卫生局牵头推进,并由具有中医副主任医师技术职称的副局长具体负责。街道办事处发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优势,与区卫生局共同对发展社区中医药特色服务加强管理。区府办、发改委、建交委、人口计生委、民政局、财政局、人保局、房地局、规划局、食药监局等有关部门则结合各自职能,对创建工作提供支持。在创建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配合、街道办事处和卫生部门实施管理”的发展社区中医药特色服务体系的工作

在医保部门的支持下,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医保“预付制”管理改革。医保预付费用指标向社区倾斜,促进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慢性病患者的门诊重心下移。2008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保费用1.78亿元,比2007年增加了1950万元,增长幅度达12.3%,2009年安排医保预付总量达到1.94亿元。医保部门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基本医疗的中医药服务项目、中成药和中药饮片都纳入了支付范围,并明确规定只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的中医家庭病床费用可以医保报销,方便老年中医病人和大病中医病人。

3、转变运行机制,确保社区中医药服务公益性质

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专户,社区中医药服务经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政策性亏损由政府财政弥补。2008年,由于药品加成率下降,实行药品零差率、减免挂号费和诊疗费等惠民政策,区财政贴补了近1500余万元专项经费及时缓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济运行压力。

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静安区同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投入机制改革。区政府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管,确保其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控制就医费用为重点,从深化改革、预防保健、医政管理、中医药工作等方面探索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并将绩效考核与政府投入挂钩。突出社会效益,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分配

对老年人、妇女、儿童、亚健康人群制定实施社区中医药保健计划;开展四季养生保健、四季食疗药膳、中医情致调摄、中医运动功法、中医体质分类调养等中医保健工作;运用中医药知识开展育龄妇女、更年期妇女、老年妇女、孕期妇女、产褥期妇女的中医养生保健;编制、发放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处方和宣教资料,运用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知识。

四、加强引进,注重培训,打造社区中医药人才队伍 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能否持续发展,关键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我区加大中医药人才的引进力度。目前我区共有社区中医医生83名,占社区医师26.7%。其中:高级职称10名,中级职称38名,本科及以上学历34人,中医全科医师7名。为发展社区中医药服务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

我区还十分注重社区中医队伍的继续医学教育和岗位培训。开展外向型培训:为了帮助社区中医医师拓展国际视野,2006年选派1名中医全科医师赴澳大利亚短期培训,2007年选派2名中医药管理干部赴美国管理培训,2009年选定2名中医全科医生赴美国培训。进行岗位培训:我区6名中医医师成为全国首批通过规范化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师,32名社区中医医师参加了市卫生局组织的中医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社区中医医生的培训实现了全覆盖。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名中医医师纳入区卫生系统百名专业技术骨干培养计划,所申报的中医课题获得区政府7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

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有力促进了我区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发展,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利用率明显提高。目前,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已都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服务,2008年,社区中医药服务人次达69万,比2006年(2006年为39万人次)增长了76.9%。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服务门诊量占总门诊量的34.5%,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1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的中医药服务量比例达到总服务量的51%以上。社区中医药服务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同和欢迎。

上一篇:励志古诗名句下一篇:变电检修专业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