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鉴赏

2024-04-2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鉴赏(精选8篇)

篇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鉴赏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鉴赏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鉴赏】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

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

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篇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鉴赏

《春江花月夜》的文学鉴赏: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现代读者是非常熟悉的,它是公认的唐诗名篇,但在历史上这首诗曾经长期不被重视,作者也没有什么名气,以至于我们对张若虚的生平只能作一个极其简单的介绍。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文辞俊秀,与贺知章、包融、张旭齐名,号称“吴中四士”,曾官兖州兵曹,此外的生平事迹无从考知。他的作品,我们今天只能看到两首诗,其中一首就是这首《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乐府旧题,据《乐府诗集》的记载,它原属于“清商辞典”的吴声歌曲,最早写作此题的是南朝的陈后主,但其作品已经散失。那么现存早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有三人,作品一共有五首,皆为五言四句,或者五言六句的短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则是长篇的七言歌行,共三十六句,在体制上具有很大的创新意义。

从内容来看,陈后主所写的《春江花月夜》虽已不存,但《乐府诗集》的解题中称其为尤艳丽者,可以推知与其《后庭玉树花》等属于同样的风格倾向,仍然是所谓的宫体。但是后人的拟作则逐渐偏离了宫体的倾向,例如隋炀帝的二首,虽然还有一些南朝乐府诗的风格倾向,但毕竟词句清丽,与南朝的宫体逐渐分道扬镳。到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则不过沿用乐府旧题这个旧瓶子,装在里面的全是新酒了。

闻一多先生认为,张若虚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程千帆先生更准确地指出,张若虚已经与宫体诗彻底划清了界限,除了题目相同之外,他的《春江花月夜》已经和陈后主的原作不可同日而语了。

全诗由景入情,由客观景物转到人间离情,但始终不离开题面中的五个元素,正如明人王世懋、钟惺、谭元春等人所指出的,全诗都围绕着“春”“江”“花”“月”“夜”五字做文章,扣题很紧,如果更细致地品读,则可发现全诗的核心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月。清人王尧衢对此诗做过一个统计,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亦只二见。

其实,即使没有出现“月”字的一些诗句,又何尝不是描绘月亮,例如“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句中虽然不见“月”字,但又是字字在写月,是典型的烘云托月。《春江花安月夜》对月光的描写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写月光给人带来的寒冷感,是“空里流霜不觉飞”,写月光缓慢的移动,是“可怜楼上月徘徊”。这些诗句都使读者身临其境。此外,举凡人们望月时常会产生的一些联想,明月是有情还是无情,离别的情人在月夜为何会格外的相思,也就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可以说,从总体上讲,《春江花月夜》通篇都围绕着一个“月”字,是唐诗中最早出现的咏月名篇,是一首月亮的颂歌。这是全诗的第一段,它勾勒出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丽境界。

我们知道,江南地区春天多雨,江水迅涨。东流的江水,遇到从大海西上的潮汐,互相鼓荡,浩渺无边,一个“平”字言简意赅地写出了江水与海水连成一片的奇特景象。表面上平淡无奇,其实一字有千钧之力。伴随着奔腾而来的潮水,一轮明月也从东天冉冉升起。地球上的潮汐,本是海水受到月球的引力而产生的自然现象。诗人他未必知道这个科学道理,但是他用细致的观察,或者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得出了相似的结论。由此,谁说科学与诗歌之间没有相通之处?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写法,一个“共”字,使潮水与明月都充满了生气,仿佛是两个有生命的物体,全句也呈现出一种动态之美。从第三句起,诗人的目光随着逐渐西行的月亮溯江而上,发现千万里的江水都沐浴在月光之中,江面上泛起滟滟的波光,江边上则是春花烂漫的芳甸。在月光的笼罩下,繁花似锦的树林蒙着一层洁白的细雪,这是春天的月色才得一见的奇特景象。“空里流霜不觉飞”,一句实有双关的含义,月光洁白晶莹,月光给人带来一丝寒意,妙在诗人并不说月光如霜,而是直说“空里流霜”,从而把诗人在月光中久久站立的感觉真切地传递给读者,读之浑如身临其境。末句“汀上白沙看不见”,意指整个江岸都沉浸在月光之中,并且与月光融成一片。这八句诗从江海写到花树,一切都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中,最后只见月光。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随着诗人的目光逐渐凝聚,最后集中到月光自身,好像画龙点睛。

诗的第二段呈现出澄澈清明、幽静寂寞的境界,最有利于人们遐思冥想。诗人久久地凝望着月光,不由得神思飞扬。

闻一多先生说得好:“更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又说:“对每一个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更满足了。”

迷惘不是糊涂,而是对宇宙奥秘的理解和钦佩,诗人理解人生短促而宇宙永恒的道理,但是他并没有陷入悲观和绝望。他明白个人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人类代代相续的生命却是永无穷已的。所以人类的存在仍然是绵延长久的,他们能够年复一年地与江月相伴,如此,诗人就跳出了个人生命短促所引起的悲伤主题的一个约束,从而获得了一种满足。他开始展望遥远的未来:江上明月是在等待何人呢?这样,诗人就把眼前的感受延伸到了未来,也即融入了天长地久的时间长河。这是诗的第三段。《春江花月夜》共有两大主题,前十六句写诗人江畔望月之情景,后十六句写游子思妇的月夜相思,夹在中间的这四句则是一个转折。凡是长诗的转折,必须承上启下,又必须转变自然。上段的末句是说“但见长江送流水”,此段以“白云一片去悠悠”接之,同样是目随景移,同样是思绪远扬,况且浮云飘泊无定,正如游子之萍踪难觅,诗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相隔天涯的游子与思妇,今夜对此明月,当时怎样的两地相思,于是顺理成章地转折到游子思妇、月夜相思的第二主题。末句“何处相思明月楼”,下起第四段的首句“可怜楼上月徘徊”,转接无痕,章法妙不可言。

诗的第四段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全部情景都在高楼明月的环境中逐步展开。

自从曹子建写出“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的名句之后,诗人皆喜用“徘徊”二字形容月在天上似静似动的状态。此处也是如此,但又不是简单的沿袭。“可怜”二句,把月亮写得情意宛然——它在楼头徘徊不去,当是出于怜悯思妇之故。月亮把清辉洒向闺房,照亮了窗前的妆镜台,可惜思妇无心梳妆,看到镜台反而触景伤情,于是她决意驱走这恼人的月光,她卷起珠帘,想把帘上的月光随帘敛藏,她一遍遍地拂拭捣衣的砧石,想拂去石上的月光。可惜月光如水,拂而不去,驱而复来,失望之余,她只好望月怀远,思念远方的游子,她希望随着普照大地的月光飞向远方。可是在这个月夜,鸿雁也难以飞越那广漠无边的月光,鱼龙则在水底潜跃,而在水面上激起阵阵波纹。一句话,鱼雁也无法为她传书。此时无声胜有声,就让思妇的一片素心与天上的明月相伴吧。

游子远在异乡,思家心切。昨夜曾在梦中回到家乡,看到潭水里飘满落花。及至梦醒,方想到春天又已过半,而自己尚在天涯漂泊。此时他漫步江边,看到江水东流,仿佛春天也将随着江水消逝。他又举头望月,看到江潭上空的那轮月亮已向西倾斜。春光将尽,良夜将逝,人生的`少壮时节又能维持多久,于是游子满腹惆怅,他眼睁睁地看着月亮在西天越落越低,终于消失在沉沉的海雾之中。天各一方,路远无限,自己何时才能飞越这千山万水返回家乡,与楼头望月的思妇相聚。在如此广漠的大地上,今夜又能有几个幸运的游子能乘着月色返回家乡,他找不到答案,他陷入了迷惘,他的离情迷离恍惚,无处着落,最后,伴随着残月的余辉洒落在江边的树林。如果说第四段中的思妇之离情是抱怨山长水阔,主要的着眼点在于空间的维度,那么此段中游子之离情,既恨山川之阻隔,又怨春光和良宵之容易消逝,其着眼点兼及时空两个维度。

换句话说,游子在月夜的思绪比思妇更加深沉广阔,诗歌的意绪也就更加丰富深刻。所以从章法上来看,第四第五两段既是密切照应的,一写思妇,一写游子,两两对应、锱铢相称,但它们之间又有一种递进关系,思索的空间范围越来越广,情感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刻。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月夜相思的情境中自然展开的。从字面上看,每句都紧扣春江花月夜的具体环境,每个细节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内容,情景交融、浑然无痕。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赏都是饶舌,几乎是亵渎,人们除了发自肺腑地顶礼膜拜之外还能说什么呢?

诗人学者闻一多评价此诗说:“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其实,《春江花月夜》虽然没有达到像阮籍、嵇康那样的忧患意识,或杜甫的忧世情怀那样的思想高度,但那种对人生与宇宙之关系的深刻体会,以及对离愁别恨的真切感受,都不具少年人的年龄特征,而应该出自成熟的青壮年时代。当然,由于诗人身处盛唐前期,在整个社会正走向欣欣向荣的时代,诗人也像与之齐名的贺知章、张旭等人一样沉浸在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氛围中。诗人面对着美丽的江山风月,他在精神上的所有不满或遗憾,都源于自然而非社会,所以诗中有惆怅而无悲哀,有迷惘而无痛苦。诗人的全部思考和感受都与万物的自然属性有关,诗人的所有追问都指向宇宙的奥秘,例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即使涉及人生,也无关社会内容,例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由于诗中的所有细节都被置于春江花月夜的美丽环境之中,所有的物体都蒙上了一层月光的薄纱。所以全诗的格调的确是一种轻盈、美好的。《春江花月夜》中的离情别恨虽然悱恻感人,但是并没有达到痛苦难忍的程度。且《春江花月夜》中全诗不见一个“泪”字,相反,诗中的思妇和游子都对重逢心存希望。思妇说“愿逐月华流照君”,游子也问“不知乘月几人归”,更不用说全诗所展现的物体都具有光明、美好的性质,从而构成一个清丽、幽静、渺远的意境。它如梦如幻,迷离惝恍,值得人们流连忘返。所以从总体上说,《春江花月夜》是美丽自然的一曲颂歌,也是美好人生的一曲赞歌。这便是无数读者为之倾倒的主要原因吧。一颗洁白无瑕的珍珠,即使长期埋没在泥土中,也不会减损其熠熠光辉,《春江花月夜》就是这样的一颗珍珠,它曾经长期受到冷落,但一旦被人发现,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它是现代读者公认的唐诗名篇。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唐张若虚诗春江花月夜

2.《春江花月夜》原文赏析及练习题附答案

3.《春江花月夜》的赏析

4.《春江花月夜》简介

5.试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结构和主旨

6.昆曲《春江花月夜》

7.春江花月夜歌曲

8.鉴赏分析春江花月夜

9.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题

篇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鉴赏

如果把整个唐诗比作一座黄山的话, 那么, 隐逸山水诗的淡静悠闲自是天人合一;而边塞沙场诗的奇情豪气则更显风流才俊。如果说是王孟李杜等撑起了整座山峰的脊梁, 成就了盛唐气象的话, 那么, 数以千计的小家诗人, 则是黄山少之不得的石与松, 共同铸成唐诗雄视百代的辉煌。

张若虚, 在唐代诗歌的黄山上, 就是少之不得的一棵松, 他以《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竟成大家”, 而诗歌本身, 更以其词章的华美, 思想的深邃, 成了唐诗苑中的一朵奇葩, 占尽风情, 承受人们无数的膜拜。

2. 张若虚的诗与仕

莫道张若虚独领风骚, 作为封建士大夫, 他也走的是“学而优则仕”的套路, 仕途上, 他仅仅作了兖州兵曹, 与贺知章、张旭和包融齐名, 被称为“吴中四士”。[1]比起高适太子太保的显赫, 他显然是失意落魄的;比起王维“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的清雅, 他显然是局促寒碜的, 更不要说与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放以及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相比了。但能“孤篇压倒全唐”、“孤篇横绝千古”的, 就没人和他能比了, 他横空出世, 独领风骚, 赢得了太多的仰慕与赞叹, 再次证实了文学史上“诗家不幸诗人幸”的说法。

3. 张若虚的诗歌神话

春、江、花、月、夜, 这是中国诗人常咏不衰的意象, 名词佳句更是数不胜数:“春来发几枝”、“忽如一夜春风来”、“大江东去”、“人比黄花瘦”、“月是故乡明”、“夜来幽梦忽还乡”、“却话巴山夜雨时”……即使一个月, 也有关山月、西江月、残月、新月等。然而, 能将这些意象集于一诗来写的, 张若虚堪称典范, 该诗所产生的影响, 比之李易安的“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毫不逊色, 所以, 说他创造诗歌神话实是中肯之词。

3.1《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的精美绽放

他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他只是在写“目遇之而成色”的自然美景。开篇两句, 就将诗题中的五景囊括四种, 扣题之紧之功力, 不能不叫人叹服。如果说, 白乐天的《琵琶行》以“千呼万唤始出来”极尽迂回烘托之妙的话, 那么, 张若虚则以单刀直入的迅捷, 让人体味到诗人难以抑制的激情。在春潮涌动的江面上, 一轮明月已然被波浪涌推而出, 似从江中跃出, 又似在江面漂浮, 真乃“月共潮生”。紧接着, 诗人写道“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诗人将远景与近景、将现实与想象连为一体, 给全诗构筑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千万里”与“何处”一言江水之无际, 一说月光之朗照, 由实而虚, 由景及理, 显得既气势非凡又情理相生, 诗歌在情、景、理的互溶中将审美空间三维化, 使诗的审美张力与“天涯共此时”的抒情经纬度完美契合。再来看诗人如何接的:“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诗题中的“花”出现了, 至此, 《春江花月夜》已华丽上演, 一字不少, 一物不缺。这里, 诗人实际上是荡开一笔来写, 并没有承上来抒情, 而是再次状眼前之景, 月光温柔了江水, 江水留恋与芳林, 江水缓慢而沉静, 一个“绕”字, 既状水之形貌, 又托诗人之情, 一字关乎主客二体, 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矣!

“似霰”集中体现了诗人体物之精道, 花本千姿百态, 再承之以月的抚弄, 似乎就是千万珍珠在枝头跳跃, 月不复为浑然的整体, 而成了千千万万可随手而掬的珍珠月, 熠熠地摇曳于诗人的眼前, 也摇曳于读者的眼前。“空中霜飞不觉动, 汀上白沙看不见”。如果说, 五六句是局部特写的话, 那么, 这两句则是整体状写月色之浓, 一高一低, 一俯一仰, 传神地写出了月下特有的深夜氛围, 与诗人李益的“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遥相暗合, 可谓异曲同工之妙也。“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这两句既是承上对写景的总括, 同时也暗寓着时间的推移, 月已到中天, 万物融为一体, 浩浩宇宙, 似乎只剩下一轮孤月, 诗人物物而不物于物, 任由思绪驰骋, 诗歌的审美意境在诗意的丰富中扩展, 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空阔与飘渺。

3.2《春江花月夜》意境的淡定美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篇歌行, 采用的是乐府旧题, 但作者已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 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 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2]记得我曾经看到过一幅《春江花月夜》写意画, 画中诗人站在临江的亭子里, 亭子兀立在江崖之端, 诗人居高临下, 脚下波涛翻卷;对面山间, 疏疏淡淡的花色在青岚氤氲中摇曳;头顶一轮皓月, 映照天地, 一片银白。此情此景, 无论单说江, 还是只说月, 我们都太过熟悉:屈原之临江问天的慷慨激昂, 毛泽东之独立寒秋的指点江山, 曹操之东临碣石的雄心壮志。然而张若虚之为张若虚者, 他既非忧国忧民的政治家, 也非主宰沉浮的风流人物, 他只是普通而多愁善感的诗人。他以月为线索, 将情与景, 情与理融合一体, 创造出景中有情, 情由景生, 情理相生的优美意境。至此, 诗歌写景告一段落, 诗歌升华到了哲理的层面。

3.3《春江花月夜》韵律的变化美

诗歌逐章转韵, 韵随情转。全诗三十六句, 可分为九章, 每章四句, 形式整齐, 结构匀称。以平声更韵起首, 中间是仄声霰韵, 平声真韵, 仄声纸韵, 平声尤韵, 灰韵, 文韵, 麻韵, 最后以仄声遇韵收尾。平仄相间, 高低抑扬, 既回环反复, 又层出不穷, 极富韵律之美, 又兼用叠音词“滟滟”、“姣姣”、“悠悠”, 一唱三叹, 声情并茂, 韵味绵长, 诗情与哲理在平仄与韵脚的不断转换中节节相生, 如梦如幻, 营造了为情而痴, 缘景而醉, 因理而思的三重审美空间, 使情景理三者互诠互释, 也使韵律之变更具韵味!

3.4《春江花月夜》触及的哲学命题

夜, 成就哲人, 也成就诗人。月, 属于诗歌, 也属于哲学。月到中天, 诗人却没有归去, 他仍仰观苍穹, 对天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忍不住说这几句有“更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 更寥廓, 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 作者只有错愕, 没有憧憬, 没有悲伤。……张若虚这态度不亢不卑, 冲融和易才是最纯正的, ‘有限’与‘无限’, ‘有情’与‘无情’———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 一见如故, 于是谈开了……对每一个问题, 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 他更迷惘了, 然而也满足了。”[3]诗人如夫子一样“述往事, 思来者”, 诗人以“何人”、“何年”连续追问, 表现了一种“日月安属, 何由考之”的睿智与穷究底里的执着。正是在这样的执着中, 诗人似乎顿悟了,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这样的回答, 既是文学的, 更是哲学的, 千古之下, 有谁不为之慨叹?这种情与理的会通, 实是一般诗人所无法措置于笔端的博大与精微。比之东坡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更显深沉旷远, 这恐怕也是该诗之所以被世人喜爱继而流传千古的真正原因。另外, 诗人虽处在齐梁宫廷文学之风延续的初唐时期, 所写诗题也属陈后主所创的“艳词”之列, 但诗人却在自然美景的描写中, 用自然的质朴冲淡了宫体诗的酥软, 用自己深邃的思想, 复活了文人麻痹了百余年的心灵。贯之以广阔的情怀, 因此诗作毫无轻浮妖艳的淫靡, 反倒给人一种“大江东去, 浪淘尽”的历史兴亡感和宏览千古的深沉感。

3.5《春江花月夜》的阐述的生命终极意义

如果说以上是以写景为主兼之以抒写幽古之情的话, 那么, 从“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开始, 诗人从思索宇宙回到了现实自我。固然, 诗人无法确定江月待何人, 但有了“人生代代无穷已”的大彻大悟, 这个答案显然是无需再给的了, 诗人看见远去的江水, 但长江送走的何止是流水?身处异乡, 瓢泊天涯, 诗人一颗归心已“暗随流水到天涯”, 诗人写道“白云一片空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这里似有化用诗歌“白云千载空悠悠”之意, 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显然, 诗人思念远在家乡的爱人。自古悲伤多离别, 诗人似乎有了一种“何事苦淹留”的自责与惆怅, 想到天涯此时, 绮户无眠的妻子, 诗人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柔情:“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推己及人, 想象此时此刻的妻子, 不应成眠, 只应有恨, 这是诗歌的又一次由实及虚, 用唐诗诠释了“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的刻骨爱情。由“捣衣”我们不难想象的到, 这是一个为生活而辛勤忙碌的思妇, 她比“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和“日懒倦梳头”的思妇更具生活气息, 更具典型性, 她排遣相思之苦不是靠吟诗作词, 而是用劳动来冲淡, 诗中“愿逐月华流照君”恰切地表现了她对爱情的追随, 而“此时相望不相闻”也深切地流露出她心中的凄楚。“鸿雁常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更是写出了天各一方的有情人“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的刻骨相思之苦。“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花尚且都要凋落, 人如之何不老呢?思妇的幽怨自怜一并而来,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在这里, “江水流春去欲尽”与“可怜春半不还家”相互呼应, 江上客与楼上人虽天涯相隔, 却共见明月;虽同见明月, 却不能互通音讯, 男女主人对爱情的不渝, 在此合二为一, 他们虽遥隔千里, 却心有灵犀, 女主人在家乡一颦一簇, 诗人在江上就一吟一唱, 诗歌艺术之精湛, 情感婉结之巧妙, 真令人拍案叫绝。闻一多先生说“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 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 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 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 这是诗中的诗, 顶峰上的顶峰[4]“江潭落月复西斜”暗示时间已到天亮, 海雾四起, “碣石潇湘无限路”, 沉思一夜的诗人, 或许又要启程了, 是离家近了?还是更远?有人是否团聚?“不知乘月几人归, 月落摇情满江树”, 他身在天涯, 但对爱人的思念却如一江春水, 永不绝期。

月落了, 随着这一中心意象的退去, 诗人趁势收束全诗, 停于该当停, 一气呵成, 实是天籁之作!

《春江花月夜》, 谋篇布局, 借与天机;感情抒写, 回肠荡气, 既有奇句, 更是奇篇, 语言不事雕琢, 清水芙蓉, 与王杨卢骆一道, 为盛唐气象的到来拉开序幕。

参考文献

[1][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P231

[3]《唐诗入门——宫体诗的自赎》, 湘潭大学出版社, 2011.P21-30

篇4: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鉴赏

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论唐诗诸家源流》)的张若虚,千百年来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若隐若现地在唐诗的星河中闪烁着别具一格的光芒,他仅存的两首诗歌之一《春江花月夜》以真挚的离情、睿智的哲理、优美的语言、幽雅的韵律、神韵的境界使读者折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技压群芳,丰富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流传千古。《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 诗篇题目的春、江、花、月、夜五个诗歌意象,它们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有机地构成了一个魅力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歌以月为线索,以春、江、花、月、夜为明珠的链式结构,是很明显的。更何况清代的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早已阐述:“起用出生法,将春、江、花、月逐字吐出;结用归消法,又将春、江、花、月逐字收拾……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由此可见,月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月在一夜之间:升起——高悬——西斜——落下。这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不言自明的。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了九韵。庚韵——霰韵——真韵——纸韵——尤韵——灰韵——文韵——麻韵——遇韵。前呼后应地切合诗情的起伏让五种诗歌的意象丝丝入扣,和谐地构建诗歌的意境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实就是一首回环往复的《爱情小夜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美丽的画卷一打开: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意象阔朗明丽、清新出尘、神秘朦胧、气势宏伟。一轮明月从春江上冉冉升起,不禁让人遐想联翩,一个“生”字赋予明月与潮水生命的活力。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人的丹青妙手轻轻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巧妙地接引出“春江花月夜”的题面。月光精致地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辉色,巧妙地创造了一个神话般幽美恬静境界。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清明的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永恒——短暂,时空无限,生命有限,诗人的心灵与自然有了一种神性的交流。充分体现了中国诗人所特有的“宇宙意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别开生面的翻陈出新,轻巧地把诗歌的基调定在“哀而不伤”的境界。宇宙永恒,江月常在,人代代相传。自然地由景到人,蕴含深意。又巧妙引出下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白云、青枫浦等托物寓情,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哀伤,可谓是一种相思两地离愁,回环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诗人以飘泊无定的愁心来想象“扁舟子”而思家念妻,意蕴深广,情韵悠扬。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几句诗很巧,诗人没写自己的思念而写想象中的爱之人如何思念自己,对思妇的怜爱和歉疚溢于言表,这种深情是多么感人,多么投入,多么执着,既肯定了生存价值也体现了生命意志。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家,是最令人情思摇曳的向往与归宿,以春、江、花、月、夜点染烘托,想象中的实境中蕴含着梦境,这样的时空叠合、虚实相间、婉转悱恻的写法真的是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人羡慕月夜回家的游子,想象中温暖的家园,诗歌以写景结束,景中含情。“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句作结笔,可以说既是写月落亦是说同情。让诗情、画意、哲理三者共同塑造出一个空灵邈远的魅力意境。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诗中诗,画中画的上品之作,有机地将诗情、画意、哲理融汇于一炉,使所有的意象、物象、情态连为一体。诗人依次有序地描绘月光笼罩的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富有诗意的景象,宛如一幅淡雅淋漓的水墨长轴画卷,月亮是轴心,是神魂。并且,按照时间先后来布局谋篇、安排诗歌的结构:明月初升(海上明月共潮生)——月到中天(皎皎空中孤月轮)——月亮西移(可怜楼上月徘徊)——月落西山(斜月沉沉藏海雾)。

篇5: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清风摇情满江树。

赏析:

全篇收放,皆关花月。景语情语如歌。缠绵徘恻然而气

象宏伟。清丽之笔,点染出春花绝丽皓月千古。在一个美丽的

季节里,在一个美丽的夜月里,诗情如潮难以自抑。对此美景

良辰,徘徊江畔,神游万里,遐想联翩。春江花月,漾起了幽

幽相思情意。别恨离愁涌上心头,无休止。月上高楼谁在守候?

山长水阔相会无由。正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

篇6: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

《夕阳箫鼓》又名《浔阳月夜》、《浔阳琵琶》或《浔阳曲》,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写的是寻阳(九江)江上月夜,歌颂祖国山河之壮美,表现人民热爱祖国之情。《夕阳箫鼓》的曲名最早见于清代姚燮(1805年-1864年)《今乐考证》,该曲先后被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刘庄改编为森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这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曲调,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此曲扩展为10段,分别为:一、夕阳箫鼓;二、花蕊散回风;三、关山临却月;四、临水斜阳;五、枫荻秋声;六、巫峡千寻;七、箫声红树里;八、临江晚眺;九、渔舟唱晚;十、夕阳影里一归舟。各分段标题是: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

《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此曲音乐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听起来十分和谐。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春江花月夜》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实现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

★ 春江花月夜教案

★ 春江花月夜朗诵

★ 《春江花月夜》释义

★ 赏析春江花月夜

★ 春江花月夜 赏析

篇7: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注释

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tīng):沙滩。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裴回: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

妆镜台:梳妆台。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

月华:月光。

文:同“纹”。

闲潭:幽静的水潭。

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潇湘:湘江与潇水。

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乘月:趁着月光。

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解读二

《全唐诗》中存诗仅两首的张若虚,在唐代灿如繁星的诗人群里实在毫不起眼,然而真正爱国学、爱唐诗宋词的人,想必都知道张若虚及其著名诗篇《春江花月夜》

据说《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始创于那个“全无心肝”的陈后主陈叔宝。然而陈叔宝究竟在这个美丽的题目下写了些什么,却因诗已失传,无从知晓。昏庸无道的隋炀帝杨广倒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不过只五言四句,短浅空洞。陈叔宝还写过一首《玉树后庭花》,常被后人在文论中与《春江花月夜》并提,诗也还留存于世,虽是七言,却仅六句,况且肉麻得紧,与隋炀帝如出一辙,都是臭名昭著的宫体诗。

附隋炀帝《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宫体诗以宫廷为中心,以艳情为内容,描红点翠,堆香砌玉,浮华荒谬,空虚无聊;从梁陈到隋唐,百余年间,主宰文坛,造成诗国的黑暗,遗下无数罪孽。南朝士族生活优裕,偷安成习,以能作五言诗作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如果不会作诗就会被人鄙视、不能参加社会活动,诗歌完全成了昏庸腐朽生活的点缀,建安气质、魏晋风骨早已荡然无存。唐前期的诗歌创作沿袭了南朝文风,诗人们“竞一韵之奇,争一家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就是大唐开国创业英主李世民也不能免俗,表现不出象宋太祖赵匡胤《日出》诗那种“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的气魄。李世民对诗人张昌龄的文藻很赏识,但张昌龄等应进士科不第,李世民问原因,考官说他们文风浮靡,不是好材料,李世民也就默认了。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同时入霸诗坛,称为初唐四杰。四杰在古诗向律诗的过渡中起到了开拓作用。文武双全的裴行俭对四人却十分轻视,说士人要有远大前程,首先靠器识,其次才是文艺。王勃虽有文才,但浮躁浅露,不象享受爵禄的材料。杨炯大概可以做个知县,其余人能得好死就算不错了。这些评说足见新诗的发展道路艰难。对打破宫体诗的束缚、铺平新诗发展之路,初唐四杰是有贡献的,杜甫评四杰诗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个评价既是对当时诗坛基本态度的客观反映,也是对四杰诗的确评。

在六朝浮华文风笼罩下,宋之问、阎朝隐等宫廷幸臣成了诗坛上一伙把头式人物。卢照邻和骆宾王始终在齐梁余风里打转,王勃和杨炯又一个早死、一个远宦,因此初唐四杰的成就并不大。成就最高的王勃也不过给我们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类的好诗句,而几乎没有令人振奋的好的诗篇,更不要说为盛唐诗人提供典范。把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说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

的确如此!《春江花月夜》既富于南方民歌的色彩与风调,又较成功地运用了经过齐梁到唐初百年酝酿接近完成的新诗格律,还首次探索了七言诗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三者的糅合是那样完美,给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这理所当然是个顶峰。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象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诗中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伸缩变化,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起首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叠现的景观立即把人带进了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而最后一句,又为整篇描写的江月埋下了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读者可以看到,诗人在第二组是写初月的朦胧,第三组是写高月的皎洁,并发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也许后来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如出一辙。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刘希夷感慨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两者之间何其相似!这里月的叠用、人的叠用以及江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飞丝相接,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诗人创造的这种诗歌语言形式,后来发展成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针续麻体”,至今中国诗坛还留有它动人的影子。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最神奇的就是这白云一片,悠悠来去,使万丈沟壑一线飞渡,从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楼头,一笔带出离人怨妇的主题。有人对此诗的主题多有非议,殊不知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为生计而奔波,离人怨妇,正是社会底层的生活现实。而且爱情和相思,是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没有哪一代人能避开,古今中外,真正避开了的只有六七十年代中国“八大样板戏”。样板戏中除《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有个妻子一出场就遭土匪枪杀外,八部戏剧再没有一对夫妻,也没有一对情人。而如此一首诗、如此一轮明月,还有什么题材比写离人怨妇更好呢?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相思情怀才配凄清如许的一轮江月,也惟有纯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显皎洁。这样大开大合的过渡,手法巧妙如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在这样一个明月之夜,是谁家游子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他家在何处?又是谁伫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楼头思念她的远方飘零者呢?仅用两句,合写离人怨妇,总领下文。然后派出八句描写怨妇: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楼头明月总在怨妇心头眼底徘徊,照着早已懒用的妆台明镜。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使人无法排遣。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帘珑、照亮砧石,况且帘卷不去、手拂不开。此时远行的人儿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瞩望而无法相依相诉,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说来他也无法听到。我多想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光飞流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可是即使象鸿雁那样高飞远举,也不能把这寂寞楼头的相思明月带给他,何况这春江里只有跃浪的鱼儿激起几个漩涡儿呢!寥寥数语,怨妇的离愁别恨已写到极致。接着笔锋一转,又派出八句来写远方的游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觉已经西斜。斜月渐渐隐入海雾,这时北方南方、碣石潇湘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怨妇还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几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在这样勾魂夺魄的意境里结束全篇,情笔生花,余音绕梁。

读者在诗篇中看到江与月这两个主题中的主题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还是斜月与落月的迷离缠绵,抑或楼头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倾注、砧上月的流照,无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把一轮明月写到如此清雅且夺人心魄的地步,就不仅仅是传世之作、而应该是旷世之作了。自《诗经》至张若虚,其间一千几百年,没人把一轮江月写得如此凄美多情。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齐梁声律学,经过多年的酝酿发展,到了张若虚手里,恍如金丹炼成突现奇光,语言声律与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样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而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历尽沧桑变幻,诗篇不朽而江月依旧。

篇8: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鉴赏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篇歌行, 采用的是乐府旧题, 但作者已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 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 创造出情景交融、朦胧透彻的意境。诗人以神奇的妙笔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幽美恬静、惝恍迷离、深邃邈远、空灵淡雅的艺术境界。“置身”于这种童话般的意境, 读者百感交集, 意境飞动, 心潮澎湃, “滟滟随波千万里”。读者首先被眼前如幻似梦的“现实”美景所包裹, 享受着一种形神俱释般的陶醉 (生理愉悦) ;美景触发对亲人的思念, 勾起淡淡的离愁和别恨 (心灵愉悦) ;不仅如此, 读者的思绪还要飞升。月色中, 烟波浩渺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 展示出大自然的神奇美妙。诗人在感受这美丽景色的同时, 沉浸于似水年华的体认之中, 情不自禁地由江天月色引发出对人生的思索。

读着“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样的句子, 读者不禁和抒情主人公一起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 从眼前的美景、现在的人生联想起神秘的宇宙, 化入到永恒、自在的大自然之中去, 在眼前的生存中体验永恒、把握永恒、分享永恒。思绪深层隽永, 情调哀而不伤。这是对生命存在的透彻的领悟, 是精神上的大喜悦, 令人心醉神迷 (精神愉悦) 。

由时空的无限, 遐想到生命的无限, 感到神秘而亲切, 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诗人似乎在无须回答的天真提问中获得满足, 然而也迷惘了, 因为光阴毕竟如流水, 一去难复返。所以从“白云一片去悠悠, 清风浦上不胜愁”开始, 转而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明净的诗境中, 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随月光和江水流淌于心上, 徐缓迷人。当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结束时, 仍有一种令人回味不尽的绵邈韵味。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 “羡宇宙之无穷, 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 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 注入了新的含义, 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 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 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 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 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 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 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上一篇:维多利亚宣言下一篇:监察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