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克超市案例分析

2024-04-09

迪克超市案例分析(精选11篇)

篇1:迪克超市案例分析

迪克超市

肯·罗布是迪克连锁超市的高级营销副总裁,这是一家在威斯康星州乡村地区拥有八家分店的超级市场。当罗布的顾客来商场采购时,他十分了解这些顾客想要买些什么。这一点连同超市所提供的优质服务的良好声誉,是迪克连锁超市对付低价位竞争对手的主要防御手段。迪克超市采用数据优势软件——一种由康涅狄格州的关系营销集团所开发的软件产品,对扫描设备里的数据加以梳理,即可预测出其顾客什么时候会再次购买某些特定产品。接下来,该系统就会“恰如其时地”推出特惠价格。

它是这样运行的:在迪克超市每周消费25美元以上的顾客每隔一周就会收到一份订制的购物清单。这张清单是由顾客以往的采购记录及厂家所提供的商品现价、交易政策或折扣共同派生出来的。顾客购物时可随身携带此清单也可以将其放在家中。当顾客到收银台结账时,收银员就会扫描一下印有条形码的购物清单或者顾客常用的优惠俱乐部会员卡。无论哪种方式,购物单上的任何特价商品都会被自动予以兑现,而且这位顾客在该店的购物记录会被刷新,生成下一份购物清单。

迪克超市还依靠顾客特定信息,跨越一系列商品种类把订制的促销品瞄准各类最有价值的顾客。比如,非阿司匹林产品(如泰诺)的服用者可以被分成三组:全国性品牌,商店品牌和摇摆不定者。这些组中的每组顾客又可以根据低、中、高用量被分成三个次组。用量就代表着在某类商品中顾客对迪克超市所提供的长期价值。

假设超市的目标是要把泰诺用户转变成商店品牌的用户,那么罗布就会将其最具攻击性的营销活动专用于用量大的顾客,因为他们最有潜在价值。给予大用量顾客的初始折扣优惠远高于给予低用量和中等用量的顾客。促销活动的时间会恰好与每一位顾客独有的购买周期相吻合,而对这一点,罗布通过分析顾客的以往购物记录即可做出合理预测。

“顾客们认为这太棒了,因为购物清单准确地反映了他们要购买的商品。如果顾客养有狗或猫,我们就会给他提供狗粮或猫粮优惠;如果顾客有小孩,他们就可以得到孩童产品优惠,比如尿布及婴幼儿食品;常买很多蔬菜的顾客会得到许多蔬菜类产品的优惠,”罗布说,“如果他们不只在一家超市购物,他们就会错过我们根据其购物记录而专门提供的一些特价优惠,因为很显然我们无法得知他们在其他地方买了些什么。但是,如果他们所购商品中的大部分源于我们商店,他们通常可以得到相当的价值回报。我们比较忠诚的顾客常会随同购物清单一起得到价值为30到40美元的折价券。我们的目标就是回报那些把他们大部分的日常消费都花在我们这儿的顾客。” 有时可以通过获取其它相关单位的赞助,来尽量减少折扣优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反过来,这些单位可以分享你不断收集到的信息资讯。以迪克超市为例,生产厂商会给予绝大多数的打折商品补贴。作为整个协议的一部分,生产厂家可以获得从极为详尽的销售信息中所发现的分析结果。这些销售信息的处理加工均是由关系营销集团进行的,这家公司不但提供软件产品,而且还提供扫描数据采掘服务。

问题:

1、迪克连锁超市按照什么标准来细分客户?

2、迪克连锁超市采用哪些方法来提升客户的忠诚度?

篇2:迪克超市案例分析

一只没有妈妈、没有名字的流浪狗,

我在超市遇到了闯祸后冲我傻笑的你,

于是,你有了家------一个牧师和他女儿的家,

有了名字------温迪克------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会笑的、善解人意的、忠实的狗狗,

你用微笑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篱墙,

让孤独、羞涩的我有勇气面对现实、广交朋友!

你用真诚触动着每一颗渴望友谊的心灵,

让人们敞开胸怀迎接单纯、质朴的美好情感!

篇3:迪克超市案例分析

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作品在世界青少年文学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充满了世界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成长主题,也是成长小说研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作家们通过各具特色的艺术手法,向读者们展现着各个时代青少年的成长。

成长主题不仅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国文学界也逐渐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1]。在成长小说中,作者往往通过对主人公曲折成长经历的叙述,反映一代青少年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在大爱中成长,是多部纽伯瑞文学奖作品共同的精神内涵,也是世界青少年文学追寻的永恒主题。2014年6月29日,在美国图书馆协会纽伯瑞文学奖颁奖仪式上,凯特·迪卡米洛曾在获奖感言中说:“上天赋予我们的使命,是用作品去拓宽人的心灵。我们努力让每一颗心都能容纳世间生活的悲喜;容纳复杂、变幻、充满矛盾的人性世界。我们所做的努力是让每个人都学会去爱这个世界[2]。”

二、作者创作经历及作品出版获奖情况

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凯特·迪卡米洛于1964年3月25日出生在美国费城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凯特的父亲是牙医,母亲是教师,她还有一个哥哥,即后来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库特·迪卡米洛。凯特从小身体不好,患有慢性肺炎,五岁时,母亲为了让她有一个好的休养环境,便带着一双儿女移居佛罗里达州中部,气候温暖的克莱蒙城。从此,父亲就一直没有回到他们身边,凯特便和母亲、哥哥在克莱蒙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凯特·迪卡米洛的创作生涯就是她追寻梦想的过程。1987年,凯特·迪卡米洛在佛罗里达大学获得了英语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她做过游乐场的售票员、植物园的花木种植员等多份工作。虽然那时她的工作和写作都没有关系,但她心里总怀着一个写作梦。1994年,30岁的凯特在明尼苏达州的一家图书批发公司里找到一份新职业,做儿童图书分拣,于是她独自迁居明尼苏达。在工作中,她偶然读到了纽伯瑞奖获奖作家克里斯多夫·柯提思(Christopher Paul Curtis)1996年的获奖作品《沃特森一家去伯明翰》,这部作品深深影响了她。此后,她便决心为儿童写作,并将梦想付诸于行动。

那年冬天,凯特独自生活在严寒笼罩的明尼苏达州,没有宠物陪伴的日子,让她心中的孤独感与日俱增,无时无刻思念着温暖的故乡。于是,在这份强烈的思乡情中,她创作了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傻狗温迪克》[3](Because of Winn-Dixie)。一个偶然的机会,凯特·迪卡米洛在工作中结识了烛光出版社(Candlewick Press)的一名图书销售员,从此便与这家出版社有了不间断地联系,她把《傻狗温迪克》的手稿投向了烛光出版社,2000年,这部作品得以出版,凯特的创作生涯从此进入了繁盛时期。

凯特·迪卡米洛幼年起失去父爱,单亲家庭的生活使她一直在写作中探索抚慰、救赎与接纳的主题以及友情弥合心灵创伤的力量,她作品也因为充满爱的主题而不断获得社会的认可,并赢得世界文学领域的多项荣誉奖项。2000年,她的作品《傻狗温迪克》获得了儿童图书委员会为当年杰出青少年文学作品颁发的约赛特·弗兰克奖;2001年,该作品获得美国儿童文学界最权威的纽伯瑞文学奖银奖;2003年,又获得密苏里州学校图书馆协会颁发的马克·吐温优秀儿童文学奖;2005年,《傻狗温迪克》被20世纪福克纳电影公司的华裔导演王颖(Wayne Wang)拍摄为电影《都是戴茜惹的祸》,陆续在全世界各大影院公映;2007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将这部作品列入《全国教师推荐的100部学生必读儿童文学佳作》。

凯特·迪卡米洛孜孜不倦地为儿童创作,继《傻狗温迪克》之后,她还创作了《麦西·华特森系列故事》(2005-2011)、《德卡邬·德拉弗系列故事》(2010-2016)、《高飞》(2001)、《浪漫鼠德佩罗》(2003)、《爱德华的奇妙之旅》(2006)、《魔术师的大象》(2009)、《富罗拉和超级松鼠尤利西斯历险记》(2013)、《夜莺雷米》(2016)。其中,《高飞》获得了2001年美国青少年文学国家图书奖;《爱德华的奇妙之旅》获得了2006年波士顿号角图书奖;2003年和2014年,《浪漫鼠德佩罗》与《富罗拉和超级松鼠尤利西斯历险记》再次登临纽伯瑞奖台,均夺得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的桂冠。2014年,因为凯特·迪卡米洛对美国儿童文学做出的诸多贡献,美国国会图书馆授予她“年度国家青少年文学大使”的荣誉称号。

在凯特·迪卡米洛的众多作品中,《傻狗温迪克》不仅是她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爱是贯穿这部作品的主题。

三、作品介绍

《傻狗温迪克》讲述了小女孩欧宝在十岁那年夏天经历的一段成长故事。

欧宝三岁的时候,妈妈就抛弃了她和爸爸。自从那时起,她便与当牧师的爸爸过着东奔西走、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一年夏天,由于爸爸工作地点的变动,欧宝便随爸爸搬到纳奥米小镇上生活。在陌生的环境里,欧宝没有朋友,她常常想念妈妈和曾经的伙伴,悄悄藏起了对父母分离的怨恨,性格也渐渐变得孤僻、不合群。

一天,欧宝在小镇的温迪克超市里买菜的时候,无意中认领了一只脏兮兮、爱笑的可怜流浪狗,并把它带回家,给它取名为“温迪克”。从此,小狗温迪克便成了欧宝形影不离的伙伴。

温迪克喜欢与人交朋友,欧宝里有了它的陪伴,性格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许多变化。他们认识了布莱克纪念图书馆的管理员芬妮小姐,听她讲了许多故事;他们走进了一家宠物小店,认识了喜爱音乐的奥蒂斯;他们在小花园里认识了善良仁慈的格洛丽亚老太太,和她每天在一起读书、讲心事……在和新朋友的相处中,欧宝渐渐地学会了适应新环境,她心底对找不回妈妈的怨恨也被一点点化解。

一个夏夜,欧宝和格洛丽亚老太太在小花园里举行了一个聚会,邀请了爸爸和镇上所有的好朋友参加。可是,就在聚会才开始不久,夜晚的天空忽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害怕雷声的温迪克在慌乱中跑丢了。在狂风暴雨里,爸爸和欧宝四处寻找温迪克,但都没有它的音讯。爸爸想劝说伤心的女儿放弃寻找,回家耐心等待伙伴的归来,但欧宝执意不放弃,在和爸爸的争执中终于把心底的怨恨说了出来。但在一场深入肺腑的交流之后,欧宝终于明白:其实爸爸比妈妈更在乎她,她还拥有爸爸加倍的爱。

故事的最后,父女俩终于在格洛丽亚老太太家找到了在椅子下躲避雷声的小狗温迪克。参加聚会的所有朋友在奥蒂斯的吉他伴奏之下唱起了欢乐而神圣的教堂祈祷歌。经历了那个夏天之后,欧宝终于完成了从孤僻、脆弱到宽容、坚强的成长。

四、作品中的成长元素分析

(一)作品的主人公

凯特·迪卡米洛塑造了出生于逆境,处于弱势的主人公形象,并从自知视点(First Person)[7][8]“我”的视角来叙事,仿佛她在讲自己的故事。迪卡米洛的父亲是牙医,母亲是一位教师,五岁时母亲带着她和哥哥南迁之前,父亲曾对他们承诺过“处理完医院的事情就去和你们团聚”,可是,父亲却一直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迪卡米洛曾说过:“儿时我们一直在他要回来的谎言里生活了很久。”她对父亲这份失望与悲伤也投射进了作品中。在《傻狗温迪克》中,小主人公欧宝是一个三岁时就被妈妈抛弃,跟着爸爸四处搬家,一心渴望着妈妈回家的女孩。

提到小时候在单亲家庭里生活的痛苦,凯特·迪卡米洛说:“那是你总想试图去填补的缺口。”因此,她笔下的主人公虽然出生于不完美的家庭,但心中却总怀着改变现状、不懈追寻爱的希望。失去母爱的欧宝在陌生的小镇每天都极度地想念妈妈,可是妈妈却从没有回来过,她也无法融入新的群体。于是,她总盼望妈妈能回到身边,盼望着能获得友谊,来填补这份缺失的亲情。欧宝总爱向上帝祷告:“妈妈一定会很高兴听到温迪克抓老鼠的故事,她一定会笑……我跟上帝说我在纽奥米市只认识几个教会里的小朋友,很寂寞。而且展怀教会也没有什么小朋友,只有邓拉普、斯蒂威两个长得很像却不是双胞胎的兄弟,以及老皱着眉、好像闻到臭味的阿曼达,还有小不点儿汤马斯,她才五岁,还是个小小孩儿。他们当中没有人想跟我做朋友……”,这时的主人公还是一个对在现实的不完美中沮丧无助、在精神上渴望依赖的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女孩。

希望是凯特·迪卡米洛笔下主人公改变命运的动力,主人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意外的变化,也会经历迷茫与思考,最终醒悟、认识自我并走向内心的成熟[5]。迪卡米洛把主人公内心成长的过程描写得活灵活现,孤独的欧宝偶然发现了爱笑的流浪狗温迪克,她收养了它。小狗温迪克从此成了欧宝亲密的伙伴,也成了欧宝心灵成长之旅的起点,它就像欧宝和成长旅伴们之间的介绍人,让欧宝遇到了引路人芬妮小姐和格洛丽亚太太,遇到了好朋友奥蒂斯老板、斯蒂威兄弟、阿曼达、小不点儿汤玛斯,也让她拥有了珍贵的友情,重新认识了父亲加倍的爱。从迷茫到适应,欧宝从一个孤独、没有长大的小女到逐渐打开心灵、面对现实到最终的成长,迪卡米洛把主人公性格的这一变化动态而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二)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成长离不开教育者的引导与熏陶,教育者依凭自己丰富的阅历和见识,帮助青少年积极认识社会、认识自我,逐步构建自己的角色意识和价值观念。迪卡米洛在《傻狗温迪克》里,塑造了引路人父亲、芬妮小姐和格洛丽亚太太三个形象,他们在主人公的性格变化和成长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欧宝的父亲是贯穿整部作品的第一位引路人。迪卡米洛笔下的欧宝父亲是一位牧师,虽然整部作品中父亲只是辅助欧宝成长的一个次要人物,但作品中父女之间简练的语言和对白却被赋予了宽容与接纳的宗教精神。

欧宝希望爸爸能够收养流浪狗温迪克,爸爸起先反对,但在慢慢感受到女儿对伙伴的需要时,他还是同意了;温迪克在雷雨中受到惊吓,爸爸花了很大精力才让温迪克平静下来,并把屋子收拾好,事后却安慰女儿:“我们要确信暴风雨来的时候,它不会跑到外面,不然它会走失。我们要确保他的安全。[7]”;当欧宝向爸爸埋怨邻居总爱笑她时,爸爸只是平静地告诉她:“我相信他只是想和你做朋友。”“有些人喜欢用比较奇怪的方式来交朋友。”[7];欧宝问爸爸怎么不告诉它阿曼达失去弟弟的伤心事时,爸爸告诉她:“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拿别人家的不幸当闲聊的话题,所以我不跟你讲这些事。”[7]父亲是仁慈的化身,他把宽容和理解潜移默化地注入女儿的心灵。情节收尾处,父亲终于对欧宝说出了发自肺腑的话:“感谢上帝!你妈把你留给了我。”[7]这句话终于使女儿醒悟,明白父亲对她加倍的爱。至此,父亲这个隐藏在背后的引路人形象才完全地展现给了读者。

另一位引路人是图书馆的管理员芬妮小姐。在描写她的形象时,作者加入了童话式的幽默想象和隐喻手法。欧宝喜欢每天和温迪克到图书馆里听故事、读书,因此,管理员芬妮小姐成为了她在小镇上的第一位好朋友。黑熊读《战争与和平》的故事成了芬妮小姐和欧宝友谊的开始;她还给欧宝讲了曾祖父从战后家破人亡的废墟中如何独自站起来,开办了制糖厂,生产出了一种举世闻名的里德莫斯·洛丹糖,这种糖能让人同时能尝出甜蜜和忧郁的味道。芬妮小姐把自己收藏的洛丹糖送给了欧宝,欧宝和芬妮小姐分享了自己的烦恼和甜蜜,逐渐打开了心扉。因为有了洛丹糖,欧宝也听到了每个好朋友的心事,并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渐渐找到了自我认同。芬妮小姐用图书馆的故事和“洛丹糖”帮助欧宝从孤独中站起来,勇敢地和新的世界交流,作者用这两个带有美国式幽默的童话元素,把引路人对欧宝内心的抚慰和鼓励形象化。芬妮小姐在抚慰和鼓励欧宝的同时,也告诉了读者:当你感到孤独或无助的时候,就静静地阅读身边的世界,千姿百态、五味杂陈的生活会让你的心渐渐变得宽容,心中的烦恼便自然消逝。

如果说与芬妮小姐的相处让欧宝学会了享受孤独,那么格洛丽亚太太在主人公欧宝的成长中,便是宽恕的化身,她把谅解世界的“魔力”点点化入欧宝的内心。迪卡米洛用很多笔墨描写了格洛丽亚太太的形象,因此,她也是主人公成长中的一位重要的引路人。

欧宝和温迪克偶然闯进了一个神秘的小花园,他们遇到了怪老太太格洛丽亚。欧宝每天都和温迪克到小花园里找格洛丽亚倾诉心里话,向她讲了很多心事,也把芬妮小姐的故事讲给老太太听;格洛丽亚也和欧宝讲自己的故事,带欧宝去看自己种下的过错树。当欧宝对坐过牢但仍善良乐观的宠物店小老板奥蒂斯有偏见时,格洛丽亚告诉她,每个人都在为追寻更好的自己而努力,应该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别人,不去纠结于过去的不完,她告诉欧宝“你不能用别人以前所做的事来评判他,要用他现在所做的事来评判他。你要从他弹奏的美妙音乐和他对动物的爱心上来看奥蒂斯,因为那是你现在所认识的他。”[7]后来,欧宝也渐渐知道了奥蒂斯的故事,明白了他的善良、辛酸以及对音乐的执着,也接纳了这位新朋友。在与格洛丽亚相处的日子里,欧宝还是会想到妈妈,但她想到的却是“不管我的妈妈在哪里,她是不是也有一棵挂满了瓶子的树……对她来说,我是不是一个代表着她过错的幽灵,就像有时候对我来说她也是个幽灵一样。”[7]格洛丽亚告诉欧宝:“我们无法抓住任何想要远走的东西,我们只能在拥有的时候爱它。”欧宝在这句话中顿悟,彻底放下了不可能再回来的妈妈。我们能感受到欧宝已经长大了,她终于从盼望妈妈回家的精神依赖中一步步走了出来。

(三)成长的仪式与顿悟

凯特·迪卡米洛笔下主人公的成长带有仪式性,最终获得对自我和世界的新认识的这个过程,也有点类似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欧宝从不能适应新环境、内心孤僻、极度思念过去,到后来遇到了温迪克、遇到成长的伙伴和引路人,并在引路人的指引下,逐渐打开心扉、学会接纳,最后,她终于原谅了自己曾经不完美的家庭,懂得了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东西,这是一个夏天的成长过程。其中,在格洛丽亚花园中的聚会是一个重要的成长仪式,它位于小说中情节发展的高潮,是欧宝的性格在经历了无数量变的成长过程之后发生质变的一个关键环节,也为暴风雨中的顿悟埋下了伏笔。

凯特·迪卡米洛把顿悟置于成长仪式的最高点,使人物的情感在矛盾冲突中升华,逐渐上升到作品的主题层面。温迪克跑丢以后,欧宝和父亲找了很久都找不到它,父亲劝女儿放弃寻找,回家等待,但女儿却执意要找到温迪克才回家,父女俩在这个问题上引发了争执,又由争执引出了欧宝埋藏在心里的怨恨,她问父亲为什么不找回妈妈。在矛盾冲突的至高点上,主人公欧宝积压的怨恨得到了宣泄,她发自肺腑的倾诉也深入父亲的内心,父亲也对她敞开了心扉。欧宝终于明白,原来爸爸曾经多次努力去寻找妈妈,曾经祈祷过、梦想过,希望让妈妈回家,但妈妈仍然没有回来。她终于明白了爸爸的努力与无奈,懂得了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换来圆满,于是,她放下了对不完美家庭的怨恨,反过来用格洛丽亚的话安慰爸爸:“我们无法抓住任何想要远走的东西。我们只能在拥有的时候爱它。”[7]此时,欧宝已经经历了一次成长的洗礼,她接受了母亲不会再回来的现实,懂得珍惜身边爱她的父亲;父亲也明白了伙伴在女儿心中的份量,并改变想法,答应和女儿继续去寻找丢失的温迪克,他说:“我们继续再找……感谢上帝!你妈妈把你留给了我。”[7]这是最让迪卡米洛感动的一个情节,也是女儿顿悟成长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经历了一个夏天的成长,作品中的每个人都明白了珍惜现在的重要,主人公欧宝也终于从友情中获得了自我认同。小说情节发展至此,作品最终升华至爱的主题:宽容、接纳与珍惜。

五、结语

凯特·迪卡米洛认为,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我们一样复杂,他们也和我们一样需要从反映长大成人的真实作品中找到自我定位。真实的作品让我们明白:世间每个人都在用光明战胜阴暗的旅程中踟蹰跋涉,我们既要走出社会的阴影,也要走出心灵的阴霾,但这并非孤旅,从作品中,我们能找到心灵的伙伴,并与他们共同面对现实、在光明中勇敢前进[9]。因此,虽然迪卡米洛的作品主要是儿童文学,但它却和成年人的文学作品一样,不仅包含了对社会及人心阴暗处的真实写照,也包含了人性深处的救赎、宽容与仁慈。

逆境中的仁慈具有弥合心灵创伤的力量。在生活模式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不同的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往往带给人们更多的迷茫、困惑和痛苦,每个人都会遇到无法改变的现实,都会有不同的伤心与苦楚,像欧宝这样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经历着被遗弃、孤独、失落、怨恨的“问题少年”,在这个日益复杂的社会中并不少见。成人世界的阴影投射进他们幼小的心灵,形成了一道道阻碍他们健康成长的难关。爱的缺失与冷漠让一些孩子找不到自己可以相信的东西,于是,他们可能会偏激地去对待这个世界,只有爱的关注才能逐步弥合他们心灵的创伤。

从迪卡米洛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迪卡米洛在用博大的心怀引导不幸的孩子们去笑看世间百态生活,在成长中慢慢学会接纳人性中的光与影,学会自己付出努力去追寻内心的美好与希望,从残缺的世界中找到应该珍惜的东西,逐渐学会去爱整个世界。迪卡米洛用爱去帮助青少年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建立信仰、健康地成长,因此,她的作品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借鉴与激励的作用。同时,也正因为这份博大的情怀,凯特·迪卡米洛的作品才具有了人文的魅力,能跻身于世界儿童经典文学之列。

摘要: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作品在世界青少年文学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纽伯瑞获奖作品《傻狗温迪克》为例,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分析了作者凯特·迪卡米洛作品中宽容、救赎与仁慈的主题以及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纽伯瑞,儿童文学,成长主题

参考文献

[1]芮渝萍,范谊.成长在两个世界之间——当代美国成长小说研究概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9):188.

[2]Kate Di Camillo.Newbery Medal Acceptance Speech[J/OL].http://www.ala.org/alsc/sites/ala.org.alsc/files/content/awardsgrants/bookmedia/newbery-14.pdf,2014-6-29.

[3]凯特·迪卡米洛著,傅蓓蒂译.傻狗温迪克[M].天津:新蕾出版社,2011.

[4]Ninth Book of Junior Authors&Illustrators Sample Profile:Kate De Camillo[J/OL].The H.W.Wilson Company,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902111212,2011-9-10.

[5]芮渝萍,刘春慧.成长小说:一种解读美国文学的新视点[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3-4.

[6]Kate Di Camillo.Because of Winn-Dixie[M].Massachusetts:Candlewick Press,2009.

[7]Rebecca J.Lukens.A Critical Handbook of Children's Literature[M].New York:Pearson,2012.

[8]乐黛云.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篇4:迪克病毒

主人虽然限制了我们的自由,但我们还是可以活动的。比如像现在这样使电脑突然黑屏,然后出现我想要出现的任何东西。这样的功能,这样的自由就没有被限制。其它的诸如“qq尾巴病毒”“蠕虫病毒”“木马程序”等等都是我们的杰作。啊!我为什么要称“我们”呢?那是因为我有很多分身。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病毒都是我的分身。它们都是在我的功能被限制之后,逐渐由我原来的功能分化出来的。

我的功能未被限制之前,我是病毒世界第一。世界上联网的地方没有我去不了的。我去过很多国家情报部门的网络主控室,包括美国中央情报局,我也到过很多政府首脑机关的网络,像白宫呀,中南海呀,我是常客。我可以通过联网的电缆电话线潜入任何一台网上电脑。包括你们学校机房里的电脑,只要它联了网。实在不瞒你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性丑闻得以暴光,我也出了不少力。要不是我通过总统专用电话线潜入克林顿的电脑去盗取了他与莱温斯基的情书,美国联邦调查局还不知要到哪里去搜罗证据起诉克林顿呢!美国想霸占伊拉克的石油时,我看不过去了,就让伊拉克的电脑、电话全都接受错误信息,使美国因为信息错误而接收不到伊拉克的石油,国内出现石油大饥荒。很多靠石油生存的小厂全都倒了,让克林顿气昏了头,大骂外交部长混蛋。后来布什上台后,我再让美国航空公司的指挥监控系统失灵,帮助恐怖组织逃避了空中搜查,使他们得以顺利劫机。后来我再次使指挥系统错误,让被劫的飞机准确地撞上了五角大楼,让那些强权者领略我们的厉害。可惜呀,万万没有想到,这竟然会令美国政府出兵攻打伊拉克。我多么希望这只是一场电影呀!可惜,它是真的!没想到我帮了倒忙!于是我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千方百计地帮助萨达姆逃脱美国中央情报局先进的空中搜查。可智者前虑,终有一失呀。我的主人那天想要改良我的程序,于是暂停十分钟进行程序调试。可没想到,就是这十分钟,就在这我停止干扰的十分钟,美国情报局就搜索到了萨达姆的位置,派驻伊部队活捉了他。

主人改良了程序运行后一看,大声责怪自己的粗心大意,一气之下就限制了我的自由,不准我再参与军政方面的事情了。我也深为伊拉克帮了倒忙而后悔不已,于是也就不再干那样的事了。

我在这里不得不跟你说说我的主人福兰克。福兰克小学时读书常吃鸭蛋,尤其是数学,十回有九回这样,还有一回是不留神得了一分。但他对制作非常感兴趣,常常自个做飞机模型,他做的飞机模型可以飞过学校的教学楼。上中学后,他对数学竟十分着迷起来,常常问老师一些奇怪的问题:“1加1可以等于其它数吗?数字进位时可不可以采取其它进位制?——”令老师头痛不已,常常被他问倒。当他从老师那里找不到答案时,就自己买资料书找。那时,他已经迷上了叫“电脑”的玩意,他发现电脑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可要真正玩会这些东西,需要很多数学知识。他对电脑着了迷,所以他要把数学学好。这学期期末,他居然考了个99分,同学们夸奖他,他说:“要不是我累了,想睡觉,我可以得满分!”他怎么会累?其实考试前的那晚上,他整晚在设计电脑程序!就这样到了中学毕业时,他的数学成绩已经是全校第一的角色了,电脑也运用得神乎其神了。进入大学后不久,他居然利用图书馆的一台公用电脑进入了国家情报局的档案主机里察看了许多绝密文档,以至于国家情报局的负责人在一个星期六的夜晚派一辆黑色红旗轿车来请他去谈话。他并没有进入情报局,此后不久,他就利用自己的电脑技术开了家公司,很快就成了大富翁。没人知道他的公司靠什么盈利,也没人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钱,据说他在睡觉的时候都会有十万每秒的收入。他曾经在一次宴会上悠闲自得的说:“比尔-盖茨的这块蛋糕是我留给他的。”看他说那话的样子,我估计他可能是真正的世界首富。

他研制我已有很多年了,常常利用我去了解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秘密,包括他曾经苦苦追求过的一位女孩。那女孩丹凤眼、柳叶眉、樱桃嘴,我看过她的照片(主人在电脑里保存了不少她的照片),笑容可掬,清醇动人。据说她有一次到主人家里来玩,对着放在电脑旁的金鱼缸里的鱼笑了一声,结果那鱼立马死了!是被她的笑给甜死的!这么一位女孩,我的主人当然动心了,想要追她,先了解了解她的情况。当我那可怜的主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出她的所有资料时惊呆了,闷在房里三天没出来。原来那女孩还跟很多商贾政要人物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主人出来时的第一句话是:“去他妈的女人!”从此成了女人绝缘体。可是他却把我的外形设计成那个女人的样子,把我取名叫伊利斯,却常常叫我迪克―这是那个女孩的名字,可我一点也不生气,我反而很高兴,因为这样,他就会将什么事都告诉我。

他天生厌倦政治、战争,他对我说:“每一个英雄的背后都倒下了无数个冤魂!”他不愿世界战争,他希望世界和平!他告诉我说,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留念。他曾经将一位贪官存在瑞士银行的钱一次取光,分别寄给了非洲数百个在死亡和生存线上挣扎的家庭。他很善良——

篇5:读《导盲犬迪克》有感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书,而让我最深刻的是《导盲犬迪克》这本书。

从前有一个小瞎子,一直跟着他的师傅拉二胡。有一天晚上,他的师傅让他去一个高大的树下面,然后他把一盏灯放在床头前,其实他师父想把自己烧成灰,小瞎子阿炯知道师父是要让他走远点,再远一点,师傅让他带走他自己心爱的古琴,其实在向他赠送礼物。一天,他在一条狭窄又有泥泞的路上,棍子不小心掉进了小泥沟里。突然,不知道是谁帮他拿起了棍子,原来是一只小狗,小狗叫了一声,小瞎子把狗带回了家,小狗帮小瞎子带路,到了家以后,小瞎子一直和这条狗生活在一起,小瞎子想到昆明找妈妈,最后找到了妈妈。他们生活在了一起。

有一天,阿炯想去找爸爸、妈妈,想和他们生活一起。还带上了他小狗,他还给小狗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迪克。在迪克的帮助下,阿炯终于找到了父母,并和他们一起生活。而迪克一直帮阿炯指路,使阿炯的生活非常开心。

篇6:读《导盲犬迪克》有感

今年暑假,阿姨送了我一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沈石溪写的小说《导盲犬迪克》。虽然之前已经看过很多本沈石溪的小说,但看完了《导盲犬迪克》后,我发现这本才是我所看过最好看的描写动物的小说了。

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盲人阿炯带着他的导盲犬迪克,准备从丽江到昆明去找阿妈。那天晚上,迪克带上了它喜欢的红娜,跟着阿炯出发了。而他们唯一能走的路就是穿越死林,要知道,死林里可是危机重重,因为这里是虎豹豺狼们的乐园,那么对于人类来说,自然这儿便是地狱了。他们走了整整一天,又累又饿,阿炯便叫迪克去找些食物来。就在这时,红娜动起了歪脑筋,因为它觉得阿炯占据了原本自己在迪克心里最重要的位置,它想要除掉阿炯。红娜悄悄绕到阿炯身后,可是没有想到,阿炯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听觉却是非常的灵敏,情急之下红娜直接扑咬了上去,危险之中的阿炯只能向迪克发出求救信号。迪克听到后急忙赶来,它以为是一只豺在伤害它的主人,扑上去后大吃一惊,居然是它喜欢的红娜!迪克感到非常疑惑,而这时的红娜摇摇尾巴,发出“呦……汪……呜……”的叫声,直到这时候迪克才意识到原来红娜是一条豺狗。阿炯命令迪克咬死红娜,但迪克却不忍心伤害那个肚子里已怀有自己亲身骨肉的红娜,可它毕竟是只忠心的导盲犬,最后还是忍着巨大的悲痛完成了主人的命令。

我看完了一遍后觉得不过瘾,便又看了第二遍。整本书的情节描写得太生动了,尽管机灵的阿炯和忠心的迪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让我最有感触的还是豺狗红娜。它天生就是一条恶狗,尽管平时看起来表现得非常友好,可一旦到了充满野性的森林里,本性就暴露无疑。不仅在主人需要它时不知恩图报,反而还要攻击主人来满足自己的私心,真是一条不折不扣的豺狗啊。

篇7:数学怪才格罗滕迪克

……

是一门“无害而清白”的职业

——格罗滕迪克

犹太裔无国籍数学家, 对于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的介绍, 通常会从这样一句描述开始。每年3月28日, 他的生日这天, 关于他的种种往事和传说, 都会被世界各地的数学迷们再次记起。

关于这位传奇人物, 我们知道的大多数事情来源于他的自传《收获与播种》, 可是这本书并没有出版过, 而是以手稿的形式在其朋友之间流传。

2010年, 格罗滕迪克从他的“藏身之地”——法国和西班牙交界的比利牛斯山区, 给远在巴黎的朋友们写了一封信, 要求禁止传播他的所有著作。不久之后, 一个由他的“死忠粉丝”建立并经营的“格罗滕迪克圈”网站, 把手稿的所有电子版连同他的其他著作一起, 全部从网上删除了。

而这一切, 只不过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神秘的数学家, 留给世人的奇怪故事中最新的一个。

1928年3月28日, 格罗滕迪克出生在德国柏林, 犹太裔的出身让战争中的一家人举步维艰。父亲曾被囚禁在法国阿列日省的韦尔内集中营, 后被转至奥斯威辛集中营, 1942年被害。格罗滕迪克则与母亲一起, 被带到了法国洛泽尔省的里厄克罗集中营。

战争结束后, 格罗滕迪克与母亲居住在法国蒙彼利埃, 他在当地一所学校注册了数学课, 但很少去上课, 而是喜欢自己钻研关于体积的概念。后来, 他在《收获与播种》中解释, 这是他开始独立研究的标志, 并且引导他重新发现了勒贝格积分。

1948年, 格罗滕迪克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开办的研究班深造, 他在巴黎接触到诸多数学精英, 觉悟到曾以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数学家”是多么的无知。不久之后, 他经人推荐来到法国泛函分析领域的数学圣地南锡, 在那里, 他以20岁的年龄撰写出6篇博士论文, 作为他学术生涯的开端。

然而, 由于他的无国籍身份, 格罗滕迪克无法成为一名正式的研究员。获得法国国籍的条件是服兵役, 这让他无法接受, 于是开始了一段漂泊的学术生涯。他离开法国, 先是以一名客座教授的身份在巴西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去了美国的堪萨斯大学和芝加哥大学。

四处辗转中, 格罗滕迪克转变了研究方向, 在泛函分析领域完成一系列卓越工作后, 开始转向代数几何。

这是一个古老的数学分支, 格罗滕迪克革命性地改写了这门学科。他与数学家让·皮埃尔·塞尔合作, 建立新的基础, 引入“概形”的概念, 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让代数几何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数学界历来不乏以“破解世界级难题”而扬名立万的顶尖高手, 恰似武林中身怀绝技的大侠, 比如专攻那些被公认为最重要、最具挑战性难题的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

格罗滕迪克则正相反, 他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并非某项难题, 而是那些看上去会指向更大但却隐藏着的数学结构——“他的目标, 在于发现和创造问题的自然栖息之家”。

在数学王国, 多数研究者会选择一个清晰的数学问题进行攻克, 格罗滕迪克却很不喜欢这种拿着锤凿去敲击核桃的方式, 他宁愿将它置放在阳光和雨水中, 然后等待其自然爆裂。

密歇根大学教授、2006年度美国科学奖获得者海曼·巴斯评价, 格氏用一种“宇宙般普适”的观点改变了整个数学的全貌。他具有一种极其强大、几乎就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抽象能力, 让他能够从极为普适的高度来看待问题, 而且他对这种能力的使用又是完美无缺的精确。

1956年, 格罗滕迪克回到巴黎, 专注于拓扑学和代数几何的研究。两年后, 专为数学和理论物理研究而设立的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 (IHES) 接受了他。

他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了一小时报告, 报告内容与其说是对当时该学科已知内容的总结, 不如说是对未来10年中, 他将要完成之工作的预告。

在其领导下, 那段时期的IHES被公认为世界代数几何研究的中心。他首次给出黎曼—洛赫—格罗滕迪克定理的代数证明, 但他并没在杂志上发表太多文章, 而是聚集了一个强大的学派。

他的研究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如下数学事件:1973年, P·德利涅证明了韦伊猜想;1983年, G·法尔廷斯证明了莫德尔猜想;1995年, A·怀尔斯证明了谷山—志村猜想, 进而解决了有三百五十多年历史的费马大定理。

1966年, 格罗滕迪克获得国际数学界最高奖项菲尔茨奖, 但他拒绝前往苏联领奖。也许是因为年少时的战时经历, 让他成为一个彻底的和平主义者。越战期间, 他前往河内, 在森林里给当地的学者讲授范畴论。

正值其研究顶峰的1970年, 格罗滕迪克与IHES决裂, 并彻底放弃了数学, 原因是该机构从军事部门获取了一小部分研究经费。这与他心目中数学是一门无害而清白的学问相抵牾。那一年, 他仅有42岁。

自此, 格罗滕迪克几乎从大家的视野中消失了。

围绕他的各种传言也随之而起, 有人说, 他去放羊了, 以此来消磨时光。事实上, 他创办了一所名为“生存和生活”的组织, 推广他的反战和生态保护思想。此后, 还曾受聘为蒙彼利埃大学的教授, 一直留任到1988年退休。

1988年,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6年一度的Crafoord奖颁给格罗滕迪克, 但他以一封公开信予以拒绝, 理由是, 自己的教授薪金或退休金已足够用度, 而获奖者多属已名利双收之辈, 无需再锦上添花。

同一年, 有6位数学家决定出版一本纪念文集作为其60岁生日的献礼。他对此的反应却充满怨气, 认为自己的工作如婚礼上的五彩纸屑一样被使用。

篇8:读《我们一起走,迪克》有感

它是一只被主人遗弃的丑狗,找遍全村都没人想收养它。有一次,它因为帮助一个盲童捡起收龋所以就被卖唱的盲少年收养,它便开始了导盲犬的生涯。

有一次盲少年回家时,跑来了一群拦路狗,迪克英勇奋战,战胜了斗志高昂的狗群。可当有一天,小主人被收音机取夺了卖唱的权利。迪克起于忠诚,跑到茶馆里把收音机摔了个粉身碎骨。他没了这份工作,继母就会让他吃尽苦头,所以他打算到昆明寻找她的亲生母亲。

他们穿过死林,帮助地质侦察队完成任务,让地质侦察队把他们送到昆明。到昆明后,盲少年便开始在街头卖艺。后来得知那位好心阿姨就是盲少年的妈妈,自从那位叔叔听了盲少年拉的二胡,就让他进了台上去表演。由于迪克也要上台演出,可他的相貌太惹人讨厌了,叔叔就买了一条很贵的小狗做盲少年的迪克。真正的迪克在牢房里等待着命运的来到,盲少年终于不想过这种生活而带着他的迪克四海为家。

盲少年的故事令人感动,迪克也愿意永远的陪伴主人身边。盲少年不愿意看到它的迪克被杀死,宁愿带着他的迪克四处流浪,也不愿意让它走向死亡。在这过程中,迪克学会了向路边行人乞讨,学会了挨打得到钱,也学会了在主人生病时找人为她看病……迪克的所作所为感动了我的心。

篇9:读我们一起走迪克有感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阿炯。阿炯虽然年仅四岁,但经历的事可远远要超过我们每一个同龄人。他自幼失去母亲,和一条流浪狗迪克流浪四方,相依为命。他的目的就是找回母爱。不料,自己身患大病,因此,迪克登场了。

迪克长相不秀,却武艺高强,幼时便有撕咬的好功夫。他为了给主人治病,甘愿当人家的活靶子。最后,两位悲惨而又引人深思的主人公找回了失落的母爱,消失在落日的绚烂晚霞之中。

阿炯和迪克,一个是人一个是狗,而他们的友谊却深于任天长。何一位朋友:迪克为了救主人,不让红娜吃他,最后大义灭亲,将自己的家人―红娜给咬伤了。

仅从上一个故事中,我们便可知道阿炯和迪克的友谊比钢铁还硬,比大海还深。

友谊,是爱的基础,有了真正的友谊就可以将任何东西一举击碎。

友谊,是一道坚固的城墙,无论你怎样迷惑,怎样攻击,都无法从上面打一个小眼。

友谊是我们的信念,团结合作,互相信任,无论风风雨雨都无法将其刮倒。

篇10:读我们一起走迪克有感

读完了这本《我们一起走,迪克》后,我由此产生了许多真实的感受。迪克和主人,一人一狗之间居然有如此深厚的情谊。我不得不说这情谊,比天高,比地厚,比海深比花美。我为导盲犬迪克对小主人的忠诚而感动,我也为小主人阿炯坚苦朴素的精神而感动。

先说“丑”狗迪克。其实它并不是很丑,它丑,只是丑在外表而已。内心美,才是它的特点。它,为主人讨钱,为主人壮胆,保护主人……哪一样不是可贵的?这些令人赞叹的举动,哪一样不是出自内心的?没有。当然,不止这些事令你惊讶。再说一个:迪克为主人挣医药费,宁愿被打得自己遍体鳞伤!这,实在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再说阿炯,迪克的小主人。从小父母离婚,他和爸爸在一起住。总是受继母的欺负。于是,小小的他有了同情心,和师父一起学艺。但是……师父也走向了天堂……只剩下他和迪克。……总之他善良、活泼、十分有耐心,对迪克也很好。一次,宋叔叔认为小狗迪克是疯狗要宰了它。他没有静坐别处,没有哇啦哇啦一个劲地哭,而是拖住宋叔叔的腿,说:“不,我不要迪克死!不要!宋叔叔求你了。它不是疯狗!”从这可以看出,阿炯多么有情有义!

这一人一狗,从未对对方有半点私心,也从未有过抛弃对方的想法。他们和谐的精神如同一朵荷花开在生命的池塘里。

篇11:迪克超市案例分析

自1957年第一部探讨电影改编的著作———乔治·布鲁斯东德《从小说到电影》问世以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中, “忠实论” (fidelity) 曾一度主宰着电影改编这一领域。是否忠实于原著成了评判电影改编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近三十年来, 随着电影叙事的不断完善和电影表达力的不断被提升和挖掘, 忠实原著已不再是衡量电影改编成功与否的绝对标准。研究学者认为, 一部文学经典作品之所以能世代传承, 它的永恒价值就在于它能在不同的时代, 不同社会语境下一再被重读, 一再被阐释。正如匈牙利著名电影评论家贝拉·巴拉兹所指出的, “几乎所有艺术上严肃又聪明的电影改编都是…… (对原著的) 重新阐释。”[2]

2011年上映的由英国导演迈克·巴克 (Mike Barker) 执导的《白鲸记》就以人性化的镜头语言对原著进行了再次解读。影片基本忠实于原著, 在保持原著的叙事框架和主要情节的基础上, 着力于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丰满和润色。主角埃哈伯在剧中不再是那个冷酷偏执的硬汉形象。导演为他设置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在剧中他和他的家人在餐桌上就餐的温馨画面出现在电影伊始。他和妻子的对话以及临睡前和儿子道晚安的情节使他的形象更趋人性化。原著中埃哈伯并没有在一开始就出现在人们以及读者的眼前, 他只是存在于其他人物对他的议论和暗示中。这使电影不再具有原著极力渲染的悬疑气氛, 而是多了几分温情的基调。不仅主角埃哈伯的形象有了编剧充满想象力的再塑造, 其他人物的戏份都有所增加。这种情节上的增添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为了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这部电影不再凸显埃哈伯。原著中谨慎、敬畏上帝但绝不是缺少勇气的大副斯塔勃克;强壮、凶悍、专注、有着野蛮人特有的荣誉感和传统的奎魁克;胆小、快乐活波的黑人小伙皮普等人物在电影中都有栩栩如生的演绎。二是出于改编的需要。原著中故事的陈述部分, 独幕剧式的独白、议论、抒情在电影中需要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呈现。以开场白为例, 1956年格利高利·派克主演的那部忠实原著的电影直接采用原著的开场白作为电影的旁白。与原著中以实马利作为叙事代言人和旁观者的角色一致, 电影的镜头就像是以实马利的眼睛, 通过镜头的转换来呈现人物、场景, 渲染氛围。在2010年的这部电影里, 以实马利的角色不再限于一个旁观者, 他还是故事的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影片采取无所不知的全能视角, 原著中的人物在电影开始時就陆续登场。编剧采用旁白和对话夹杂的方式, 让黑人小伙皮普出现在电影的开始, 以实马利把受主人鞭打的皮普救出, 然后两人坐在马车上开始了对话, 由此引出原著中那句著名的开场白“叫我以实马利吧”, 接着又引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事由。与此同时, 电影的旁白也在进行, “为什麽我要去捕鲸, 这个计划我想了很久, 捕捉鲸鱼是压倒一切的想法。飘进我的灵魂深处尽是鲸鱼, 一个图像在我心头萦绕不去, 盛大, 白色的幻象, 像雪山上的空气”[3]。不同于1956年的影片把原著的开场白直接拿来作为电影的旁白, 这部电影选了第一章的最后一句话作为电影开始部分的旁白。在原著中, 哲理性很强的议论, 独幕剧式的抒情, 独白占据大量篇幅。由于偏离叙事主线的进程且不具电影特色, 这些部分在电影中被大段删除或被改编成人物之间的对话。改编成对话的语言也和原著的语言有很大出入。例如在电影中, 以实马利受到船长的重视, 埃哈伯不仅邀请他共进晚餐, 还和他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一天晚上, 当以实马利在船舱向埃哈伯报告莫比·迪克的行踪時, 他们有一场意味深长的对话。原著中那一整章“白鲸之白”关于白色意义的文字在对话中改为寥寥几句, 既作为点睛之笔道出了白色意义的精髓, 又符合对话通俗易懂的性质.“Moby Dick, 说出它的名字都能把人吓得只有半条命, 它是白色的.它是死神脸上的那种苍白, 你见过死人吗?”“没有, 先生。”“我们把世界装扮得如此美丽, 但其实是, 所有的一切都是虚无的.都是白色的, 就是那头鲸。”[4]

2010版的《白鲸记》是一部模仿型或再构思型 (imitation/reconceptulization) 的影片。模仿型或再构思型即“电影完全背离原著的故事情节却又对小说的故事结构和人物进行别出心裁的彻底改写或模仿和反讽 (parody/pastiche) , 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 借用小说中的人物, 变换故事的时空背景, 故意令观众在时空的巨大反差中体味电影艺术的迷人魅力。”[5]这部电影把原著中发生在19世纪的捕鲸故事移植到一个新的参照框架之内, 即20世纪70年代美苏核军备竞赛到21世纪初的几十年之间。场景的变化使原著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不再适宜于20世纪。19世纪的捕鲸行业相当于20世纪的煤矿业。人们需要鲸油来照明、供应燃料。但是在20世纪, 捕鲸作为一种赖以生存的行业已失去了它的现实意义。从生态保护的立场来看, 捕鲸是违法的行为。因此在这部电影里, 皮谷德号捕鲸船改为皮谷德号核潜艇。故事发生在1969年, 埃哈伯作为美国海军“阿库什涅特号”潜艇的一名声纳员在探测苏联海域的核军备时启动声纳系统, 白鲸因受其干扰向其发动攻击。埃哈伯在这场事故中失去了一条腿。40年之后, 埃哈伯成为美国海军第三舰队的船长, 带上自己精心改良过的价值28亿美元, 载有新一代武器系统、顶级的监测和反监测系统的皮谷德号核潜艇去寻找白鲸向其复仇。为了使复仇的行为成为可能, 埃哈伯不可能像19世纪的捕鲸船长那样靠着一枚金币煽动船上的水手追随他去捕杀白鲸, 也不可能向反对他的斯塔勃克声称如果世上只有一个上帝, 船上也只有一个船长, 要求他的船员对他绝对服从。因此, 影片夸大了白鲸的破坏力, 它频频袭击船只, 撞沉美国“埃塞克斯号”核潜艇, 使无数无辜的生命葬身大海。借着那飘浮在海中的具具尸体, 埃哈伯成功地煽动了全体船员誓死消灭白鲸, 以免它再祸害人类。埃哈伯的形象也由一个疯狂偏执的暴君转变为一个伸张正义的公众英雄, 但是在原著中大副斯塔勃克、二副、三副以及奎魁格等其他角色的戏分却因此得到削弱, 显得形象单一, 没有特色。原著中的人物形象鲜明, 整个捕鲸过程存在许多戏剧性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人物之间的冲突, 包括船长埃哈伯与大副斯塔勃克之间的显性冲突以及以实马利对埃哈伯的隐性冲突。二是在小说开篇各种不祥的征兆和以利亚所说的预言正在逼近现实、却无人阻挡的冲突。而在影片中与埃哈伯的复仇意识相对立的似乎只有生态保护主义的代言人米歇儿博士和受美国海军基地之命前来阻止他出于私人目的“偷”走核潜艇的恩德比船长。当白鲸的破坏力使它成为众矢之的时, 这些矛盾也都被埃哈伯的慷慨之辞所化解“你能想象如果那个东西到了珍珠港, 会造成多大的破坏吗?我不会拿美国海军的安全和25万人的生命去冒险!”[6]由于缺少戏剧性的冲突和悬念, 这部电影的内在张力明显减弱。

在无神论占据主流意识形态的20世纪, 白鲸也失去了原著中丰富的隐喻含义, 那章探讨白色之含义的文字在这部电影中改为皮普和一黑人士兵的两句对白, 影射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白鲸才是最让我震惊的东西, 知道为什麽吗?白色代表着好人。”“我对白色的邪恶倒是司空见惯”。[7]失去了原著所依托的宗教、社会背景, 这部电影就像一棵脱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 在另外一块土壤生长出来的枝叶稀疏的树木, 借着那主干我们还能依稀辨认出它原来的样子。为使这部电影和原著接近, 导演在一些细节上作了处理, 重现原著的某个元素。“重现” (Reappearance) ) 是处于社会时空中的一个新的话语事件, 同时它也承载着早前话语事件的记忆。例如, 在电影结尾处, 埃哈伯捡起手边的十字形木头, 削去十字两旁的木头, 把它改造成自己的一条假腿, 手持鱼雷, 向莫比迪克开展他最后的一击。由于阅读原著及观看之前电影所形成的前理解使观众在观看这幕情景时很容易领会十字形木头所象征的宗教含义以及埃哈伯削去十字形木头将之改造成假腿、继续迎战的忤逆上帝之义。在电影的开端部分, 米歇儿博士在一艘名叫“coffin” (棺材) 的小船上做研究。刻在小船上的“coffin”一词非常醒目, 暗示原著中以实马利住过的旅馆以及以实马利藉一口棺材得以幸存的情节;由于原著中没有女性人物, 为吸人眼球, 电影让一位漂亮的女博士来代替以实马利, 虽然女博士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形象和有着流浪性格的以实马利相去甚远, 但是早有评论者认为以实马利和奎魁格之间的暧昧情感和对鲸鱼妻妾成群的描写等情节使女性以隐藏的方式出现在小说里。“我认为, 其中存在着某种潜意识的女性角色, 在以实马利身上透露出来。”[8]和2011版的影片一样, 米歇尔和黑人小伙皮普成为搭档, 共同从事鲸鱼的研究工作。在原著中皮普是一个不起眼的人物, 但是在这两部电影中却是和大副斯塔勃克有着同等戏份的一个角色。这个角色的改动印证了21世纪美国黑人地位的提高。原著中那位个性鲜明和以实马利有着亲密关系的食人部落王子奎魁格在这部电影中由皮谷德号的一个军人头缠一条布巾约米竭儿博士出去观赏日落来暗示其原型就是奎魁格。这些细节上的处理难免有牵强附会之感。“在重现中重要的是交际环境的发展而不是后一个事件和前一个事件的相似和相异之处。换句话说, 关键的是后一个事件在新的话语场域中所具有的新的地位和作用而不是所谓的对原作的抽象和忠实。”[9]原著中那些宗教色彩浓厚、充满哲理性的思辨、抒情、独白在这部电影里荡然无存, 只留下埃哈伯经典的那句展现他个性的“如果太阳侮辱了我, 我也要反抗太阳!”[10]这部模仿型的影片由于失去了原著的丰富底蕴也就简化为一部表现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兼具灾难片和动作片风格的电影。

每一次电影改编揭示的不仅仅是小说及其源起的时代和文化, 还有电影改编的时代和文化的叙述。“每一个时代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重读过去的作品, 一部经典作品的历史生命就在这种社会和观念的重读中得到延续。”[11]。这些跨文化、跨载体改编的影片不仅可以成为引导人们进入文学文本的诱因, 还可以丰富文本阐释的内容, 扩大文本批评的视野, 深化对文本概念的认识。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体裁, 《白鲸》的电影改编势必会遗失原著的很多内容。关注影片中遗失的原作价值, 可以让人们在改编的增减和正负效果中, 看到“重述”和“重建”的可能, 以及作品参与当下甚至未来社会文化的潜力。

《白鲸》的电影赏析不能取代对原著的阅读经验。文学爱好者可以回到文学作品本身去关注其语言的丰富性和艺术性。对于电影爱好者来讲, 可以期待另外一场视觉盛宴。一部太空科幻版的白鲸记将由女导演 (Lynne Ramsay) 拍摄。“这次新版将把船长变为一位太空飞船的指挥, 白鲸也改为了一种神秘外星生物, 船长为了复仇不顾一切, 带着船员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12]

注释

1[1]张冲.新编美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2]Balazs Bela.“Art Form and Material”[A].Film and/As Liter ature[C].ed.John Harrington.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 c.1977.

3[3]王松林, 李洪琴.电影的文学性、文化性与英美文学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9) .

4[4]麦尔维尔.白鲸[M].成時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5[5]Moby Dick[M/CD]

6[6]同上

7[7]同上

8[8]刘克襄.凄丽地航向未知[M].北京:海豚出版社, 2012.

9[9]叶宁.紧贴时代的“重现”--从<地心游记>看科幻小说的电影改编[A].张冲.文本与视觉的互动--英美文学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应用[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10[10]麦尔维尔.白鲸[M].成時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11[11]Stam Robert&Alessandra Rengo, eds.Literature and Film:A Gui de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lm Adaptation[C],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上一篇:打非专项行动总结下一篇:(财预[2015]23号)关于盘活中央部门存量资金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