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内容

2024-04-08

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内容(精选9篇)

篇1: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内容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般指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指社会和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主干课程

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科学社会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法学概论、民法学、刑法学、伦理学、逻辑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等。

主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教育学。

核心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等。

三.专业解析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公务员属于教育学类,河南省公务员考试中归为文秘类。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意识的提高,追求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象是人,它是以人为作用对象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为研究客体的一门科学,它以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为特殊研究领域,目的就是要认识和把握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的思想向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方向变化,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人,而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两个规律”紧密相连,二者内在统一地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并借鉴吸取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性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是该学科的中心概念。其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四个: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包括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和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四.发展前景

就业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的相关人员

考研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篇2: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内容

主干学科:政治学。

核心课程:国际政治学概论(国际关系学概论)、外交学概论、政治学原理(政治学概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史(含近现代与当代部分)、中国外交(含近现代中国外交史和当代中国外交)、国际组织与国际法、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政府与政治、外国政治制度、政治学方法论、地区国别政治经济与外交(美、日、欧、俄及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与外交)。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扎实的国际关系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研究分析、交流沟通和行政管理能力,在政治和业务方面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在各级党和政府的涉外事务部门、教育科研机构、新闻媒体、国际组织、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教学研究、政策分析、国际交流和国际新闻评析等方面工作的高水平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三.设置背景

国际政治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国际政治、国际法、政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等部门从事外交、外事、对外宣传、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国际政治学高级专门人才。

四.具备能力

国际政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政治学、国际政治、世界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国际政治和国际形势研究、社会调查与统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调查研究、分析判断和协调组织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政治学、国际政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3.具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部门从事涉外工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

4.了解我国对外方针政策、法规以及国际组织;

5.了解国际政治的理论前沿和政治学、世界经济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五.发展前景

国际政治专业就业方向

1、外交外事系统;2、各种教学、研究机构;3、各种新闻出版单位负责国际版的编辑、记者、评论员。

六.开设院校

【北京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

【天津市】南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

【河北省】燕山大学

【吉林省】吉林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辽宁省】辽宁大学

【山西省】山西大学

【上海市】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江苏省】南京大学

【浙江省】浙江大学

【安徽省】安徽财经大学、淮北师范大学

【山东省】山东大学、青岛大学、济南大学、曲阜师范大学

【湖北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湖南省】湘潭大学

【广东省】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重庆市】四川外国语大学

【河南省】河南师范大学

【四川省】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云南省】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

【陕西省】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

【甘肃省】兰州大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大学

篇3: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内容

关键词:高校教育体制,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市场经济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分配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主择业转变,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1]制度。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和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改革,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而且就业形势呈现更加严峻的趋势。“2008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 比2007届大学生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下降了1.5个百分点。2008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非失业率为90%, 非‘211’本科院校就业率为87%, 高职高专就业率84%;而2007届毕业半年后, ‘211’院校非失业率为94%, 非‘211’本科院校就业率为90%, 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为84%。”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 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 存在教育理念落后, 教材更新速度过慢, 过度的强调理论性, 实践环节形同虚设, 往往培养出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毕业生, 使得许多大学生出现“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本科院校就业率明显下降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高职高专院校持平。以下数据可以说明此问题, “在2008届本科各专业大类毕业生就业率排名中, 法学处于倒数第二位, 其中法学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率为89%, 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1821元, 低于全国本科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2133元;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为66%, 低于全国的工作与专业对口率的71%。”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 对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 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出探析。

一、高校教育体制现状分析

1、由于“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设置是供给导向

型的且长期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 许多专业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并不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2]政治教育专业为例, 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层次上供大于求, 而社会需求大量的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却很稀缺, 加上教育理念落后, 对本科人才的培养依然是高中教育的延伸, “应试教育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观, 仍然遵循的是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理念和以专业教育为特征的功利的主流教育观。”[3]本身在人才培养方面定位不清、盲目的求全、求大, 这些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与市场需求相距甚远, 与社会需求严重错位。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中国人才发展报告 (2010) 》, 仅10%中国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人才要求,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发生脱节。“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人才培养未能直接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出发, 致使专业设置不尽合理, 课程设置与现实脱节, 轻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等。”[3]

2、大学内部管理的官僚化是我国大学内部管理的顽疾, 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教的改革和再发展。

“现行高校行政管理结构有两大特点:一、在学校的运行中行政机关既具有学术能力又具有绝对的行政能力;二、大学管理是自上而下的科层管理, 队伍庞大且冗杂。在这种情形下, 学校的领导层多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 在大学内部的管理形成了条块分割的特点, 导致了大学内部管理机构臃肿和管理缺失。”[4]从本质上看, 高校内部官僚化的管理使得教育供给难以与市场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相适应。

3、在现行教育体制盲目的导向作用下, 高校扩招政策只是涉及“量”的问题, 缺乏高等教育“质”的政策来给予保证。

近年来高校对于“热门”专业大量盲目扩招, 而某些“冷门”专业断档而导致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同时, 专业设置的课程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要求, 专业上的趋同导致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毫无特色, 在就业市场上也必然毫无优势。“高教专业设置要经历一个考察、申报、审批、创建、模式化、最终市场检验的复杂的过程, 而大量高校分层不明, 层次不清, 定位不准造成我国高等院校在校生数量迅速上升而质量日益下降。”[4]人才培养出现知识结构雷同的情况, 进而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现状分析

1、“现代大学制度核心是解决好高等院校学生如何融入社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知识服务。

”[5]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就是使学生成才, 把学生培养成有创造性、有独特见解、有做开拓工作能力的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理想信念为核心, 以爱国教育为重点, 以思想道德为基础,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为目标,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指导思想明确了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 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

2、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改革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高校的师资队伍来看 (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 , 副教授以上职称 (含副教授) 人数占57%, 60年代出生的教师人数占到70%以上, 说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知识老化现象严重。”[6]进入新世纪以来, 过窄的专业培养口径, 使得毕业生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 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课程体系设置上, 一些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内容陈旧, 课时缩减, 方法落后, 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奖惩机制呈现出种种的不合理现象, 难以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长效性。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优等生”都是平时听话、考试分数高的学生, 学生奖惩的主要标准还是依赖分数, 这种奖惩方式将学生局限于课本之上, 难以激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也混淆了“分数高”与“品德好”的界限。受现实社会的影响, 大学生思想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 而学校、社会、家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奖惩依据却出现前后相悖。

三、大学生面向市场就业的缺陷分析

一方面, 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 我国就业和待就业人数居高不下, 这无疑加重了我国就业市场的竞争, 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另一方面, 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 中国大学生的供给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 年增长率在近几年达到20%-40%左右。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教育”, 这种大学教育大众化还在日益发展, 大众化发展使隐性失业、供求矛盾、结构性矛盾和个人选择性矛盾等都逐渐暴露出来。“启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 毕业生供求形势日趋严峻, 这些问题不单单是大众化因素所引起的, 而是高等教育本身的人才观、质量观、就业观不到位以及其他外部源因素所导致的。”[7]

以河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就业为例, 自2001届以来, 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很难找到对口的用人单位, 一般是通过市场以外途径找到就业岗位的。近几年来, 深受毕业生青睐的公务员考试, 在报名阶段就受专业限制, 这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直接面对的尴尬。学业优秀的学生选择考研专业时, 选择“985”高校及热门专业者多, 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者少,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经过四年学习, 素质较高, 但对专业并不认同。“然而该校水利水电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专业一次行就业率达到98%以上, 市场的需求量较大。”[8]由此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中国的扩招政策、增长方式、甚至改革进程都必须加以重新思考。

四、当前教育体制下,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解决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当务之急是要实现人才适销对路, 重塑教育培养理念, 让教育培养理念与市场经济需求相结合、与我国的特定发展阶段相结合, “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科技发展文化相协调、与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相统一的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学校要不断进行专业改革, 做到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 并通过评估、投入、调控、推动等过程, 力求推进本科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 是人才供求逐步走向动态平衡, 缓解乃至解决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当前, 我们需要从具有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创新推动和全球竞争等特征的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角度来认识劳动就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从而摆脱传统东西方理论局限的束缚, 找到解决中国劳动力就业包括大学生就业的办法。

积极调整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结构, 改革课程体系, 重新设计和调整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淡化专业界限和拓宽知识面, 整体优化该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改变墨守陈规的教学方法, 避免填鸭式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专业技能, 改变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应变能力;注重提高大学生为人处世、实践操作、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总之, 要把学生培养成心理素质好、创造能力强, 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 人文素质好、交际能力强等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方面人才。

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进行改革, 通过对传统专业的改造, 使我们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奖惩机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践等方面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使人才的质量与用人单位之间力争达到“产销对路”。

参考文献

[1]宋志海、李鹏:《高校毕业生校园就业市场运行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现代教育管理》, 2009年第7期。

[2]蔡昉:《建立需求导向型的教育体制》, 人民网, 2003, (08) 。

[3]胡解旺:《论大学毕业生“傍老族”——一种教育社会学解读》,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03) 。

[4]谢安邦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 第118—119页。

[5]张俊宗主编:《现在大学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 第269页。

[6]湖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校园网.

[7]邬大光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第269-270页。

篇4: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内容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挫折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发展,当今社会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激烈的就业竞争,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当今90后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冲突。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在遭遇挫折打击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承受挫折能力不强。深入分析大学生受挫原因,提出相关的挫折教育对策,是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挫折理论

挫折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挫折就是一个人在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要的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到妨碍或干扰,致使目标不能实现或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大学生挫折是指在大学期间,学生由于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活动受到阻碍,进而不能顺利实现自己目标或满足自身需要时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

挫折是一把双刃剑。从积极方面来说,它可以锻炼青年学生的意志品质,促使他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消极方面来说,挫折会给一些大学生造成情绪上的波动和精神上的不安,甚至严重到影响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这其中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挫折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又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挫折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社会实践教育在挫折教育中的推动作用。

二、挫折形成的原因

挫折的形成是由于人的自身缺陷和外界刺激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呈现的特点是:生理发育已成熟,但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仍带有幼稚、脆弱、依赖性强等心理特征。由于他们社会阅历相对太浅,面对围绕在身边的各种矛盾,心理一时难以调适,挫折感随之而来。大学生受挫的原因多种多样。总体而言,大学生受挫主要集中在自身家庭条件、环境适应、个人情感、就业压力等方面。

三、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的意义

大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选择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其身心健康、学业完成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理想或目标是激励人奋发向上的动力,对于大学生而言,明确的目标是他们奋发向上、努力学习的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需教育大学生对大学生活进行规划,确立学习、生活及择业、就业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对其目标的践行进行有效的指导,进而使其能够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执行具体目标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还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因学习、就业、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引起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四、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渠道

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渠道。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应对挫折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处理挫折和危机的经验。因此,除了要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制订具体合理的目标意外,还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社会实践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大学生的事业心和耐受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融入社会的关键环节。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挫折承受能力,必须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加他们与社会的接触机会。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学生也有机会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调整更切合实际的目标规划,同时也使自己的理想信念、行为准则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并得以内化。

挫折教育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生工作中,我们要真切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受挫学生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探究引导大学生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鼓励受挫学生树立信心,以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方法战胜各类挫折,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国枢.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篇5:比较政治学相关内容

比较政治学是当前西方政治学(尤其是美国政治学)中最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一个以上国家的行为、机构、程序、思想和价值,试图寻找几个国家共有的规律、模式、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揭示各种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活动方式和信念,找出特殊的因素和普遍的因素。“比较政治”、“比较政治学”和“比较政治研究”实际上是同义语。比较政治学起源于古希腊,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盛行于60—70年代,目前仍然十分流行。比较政治学研究范围极其广泛,既包括对各种政治体系的比较研究,又包括对各国正式机构(如行政、立法和司法机构以及象政党和压力集团这样的组织)的比较研究(通常又称为比较政府研究),或对其他与政府没有直接联系的组织形式(如部族、共同体、社团、工会等)的比较研究。比较的内容通常包括政治功能、意识形态、政治过程及政治文化等。比较分析的具体方式既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西方比较政治学以三个基本概念为基础:“体系”、“结构”和“功能”。在方法论上是多元化的,但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行为主义的影响,其中,系统分析论和结构-功能主义是两种主要的方法论。

二.概述

发展历史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名著《政治学》就提供了比较政治研究的实例和资料。以后各时代、各国的学者也有比较政治研究的论述。但比较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Gabriel A. Almond)1980年出版《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是该学科的奠基之作。比较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即比较的内容有:宪法、政府、政治体制、政治组织、政党、利益集团、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政治行为、政治过程等。其研究方法主要有:政治制度比较法,对政治制度进行横、纵或纵横交错的多方位比较。政治制度分类法,阿尔蒙德将之分成英美型、欧洲大陆型等;南斯拉夫的帕希奇则分成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3种类型。最基本、最普遍的是结构功能分析法,即将政治活动看成一个系统,经过投入—产出—反馈的循环往复,接受外部信息,调整决策和行为,实现政治系统的功能。还有对某种政治体系进行描述性分析,或通过对某一政治制度的历史、现状进行分析,对比不同政治制度,提供某种参照性的框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学术领域

比较政治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也是一个松散的学术领域。说它重要是因为,比较政治经济学从国家、社会和经济的互动出发,研究和探讨国家的经济调整、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说它松散是因为,比较政治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和比较政治学的混合产物,而无论是政治经济学还是比较政治学都存在着学科或领域内部结构上的缺陷。比较政治经济学在西方仍然处于成型的过程中,而在国内则刚刚起步。

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政治体系的描述、分类和比较,探求政治现象的一般特征和规律的政治学分支学科。

三.历史沿革

比较政治学与政治学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政治学学科建立后,理论家就一直企求了解和阐明各种政治体系及其变化。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考察并分析了希腊150多个城邦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他的《政治学》一书为人们提供了比较政治研究的实例和资料,他的研究方法及对政体的分类原则和标准,对政治学学科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18世纪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政治学的研究中,也注重比较的方法。他的《论法的精神》一书,通过对法国以及欧洲其他各国甚至一些东方国家的经济、政治、宗教、文化、习俗、气候、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考察和比较,总结了在不同环境下的政治特征和法律精神,提出了政治统治的一般原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形成了传统主义的比较政治研究,特点是集中地比较和研究美国和西欧几个主要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府形式,并努力使这些国家的政治模式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使世界政治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客观上推动了比较政治的研究,使比较政治研究打破了狭隘的地方观念;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又拓展了比较政治研究的方法和框架。如G.A.阿尔蒙德创立了比较政治研究的结构-功能主义方法,对当代世界政治体系提出了新的分类和分析框架。这些都推进了西方政治学界对比较政治学的研究,使比较政治学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四.研究内容

比较政治学的内容和范围同样极为广泛,它包括:①对各种政治体系的比较研究,即在宏观上对各种各样的政治制度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比较当代不同的政治体系;纵向比较是比较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体系或同一政治体系的历史演变过程。②对各国政府机构的比较研究,即在微观上对各种各样的立法、行政、司法机构,以及能够影响政府机构行为的政党、利益集团等组织进行比较。③对其他与政府机构没有直接联系的组织形式的比较研究,如对部族、共同体、社团、工会等进行比较,以分析这些组织形式对于政治的影响。

当代比较政治学日益重视搜集、整理来自世界各个不同文化区域的有关政治体制的研究资料,以及不同层次的政治结构与世俗化方面的研究资料。研究者们致力于打破各种特定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理论的狭隘观念,把对特定政治体制的研究列入比较政府和比较政治学的范围。在研究中,人们愈来愈对政治体制的适应和转变发生兴趣,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整个政治体制与其国内国际环境的交互作用上。力图通过这些研究对各种政治变动作出解释,探求政治体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确切特征。

五.研究方法

比较政治学的研究一般经过3个步骤:①单纯的描述,即观察一个个政治制度的整体或其各个部分,诸如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府机构、政党制度以及其他的政治设施。②整理资料,即对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和分类处理。③探求各种可变因素中的关系,以发现政治现象的一般性规律。

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是一种多视角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一些政治学家运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比较研究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国家的政治。他们发现,在这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里,议会制度、官僚政治、政党政治和利益集团等特征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他们致力于寻求一种功能等价物,以探究这些国家的有效的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过程。行为主义政治学从政治过程和非政治过程的视角,对不同政治体系下的政策制订、政治党派、利益集团、传播手段和舆论以及选举和民意进行了动态性的比较。奥地利精神病学家S.弗洛伊德等人创立的精神分析观点,影响到比较政治学领域,形成了比较政治学的一种文化人格研究视角。它注重不同国家的政治面貌和公共政策,试图通过横切研究法,研究社会精英和社会名流集团等,来探讨民众对于政治体制的功能和特征的认识和态度模式。一些以历史社会学和社会学理论研究比较政治学的学者,还致力于创建某种理论构架,以利于整理那些零碎的、特殊的经验主义研究的成果和观点。

六.研究意义

篇6: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

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参考资料

第四节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篇7:辅导员微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键词:辅导员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微博, 即微博客的简称,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 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 实现即时分享与广泛快速传播。微博的巨大效应, 就在于“以最精炼的语言最快地传递信息”, 在网民中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号召力和影响力。

一、我国微博发展的情况

2009年以来, 网络微博的迅猛发展, 使我国进入了微博时代。2013年1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 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 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手机微博用户规模2.02亿, 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 接近总体人数三分之二。微博已走过早期数量扩张阶段, 进入平稳增长期。

2012年底,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发布的《2012中国高校微博发展报告》显示, 高校微博在2012年迎来了快速发展的一年。仅以腾讯微博为例, 2011年12月高校微博开通总数为4167家, 而2012年11月, 这一数字达到了16166家。高校微博开始取代BBS、校长信箱, 成为校园里炙手可热的便民通道。调查显示, 有54%的大学生认为微博将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有20%的大学生认为微博将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二、辅导员微博的特点

辅导员微博是辅导员为适应形势需要, 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为开设的微博, 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新的网络工具。辅导员微博具有即时性、思想性、共享性、自由性、互动性等特点。

即时性是指微博信息发布迅速、及时、快捷, 只要轻点鼠标或手机键盘, 不到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发布信息, 并且微博内容能够随时更新, 不断积累。思想性是指微博所发布的信息, 体现了辅导员的所思所想所获, 以及对学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展现了辅导员的思想风格。共享性是指微博有固定的网址, 所有学生都可以点击网址浏览共享微博信息, 辅导员还可以针对粉丝和其他辅导员等固定群体发表相关信息, 实现教育工作者群体共享, 这都使得微博资源能够在学生和辅导员之间达到最大程度的共享。自由性是指发布信息是自由性、体验式写作, 虽然没有文体限制、质量要求, 却同时具备记者、编辑和出版者三种身份。互动性是指学生能够通过评论、转发、私信聊天等, 与辅导员进行互动交流, 实现无障碍对话。

三、辅导员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机遇

微博的即时性、思想性、活动性迎合了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创新、乐于参与的特点, 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 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面临着良好的机遇。

第一, 使用便捷。只需一台联网的电脑, 辅导员就可以在网络上进行申请和注册, 就能够开通微博, 进行日常的管理使用。目前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普及, 使得辅导员不用电脑只需一部随身携带的手机, 就可以随时随地发表最新信息, 与大学生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流。由于手机携带方便、微博操作简单、网络无处不在, 使微博能够打破传统思政教育受时空间限制的弊端, 扩宽了辅导员的信息交流渠道。

第二, 内容精炼。微博的最大特点在于短小精悍, 每条微博的信息文本字数被控制在140字以内。因此在发布资讯、交流思想时, 必须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信息, 进行精确的表达。这就迫使思政教育的主客体不断提炼语言, 想方设法清晰地表达各自的思想, 进而达到充分地交流。一方面能加大信息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另一方面信息流通变得更加高效。

第三, 交流方便。如果是面对面的谈心, 有的学生对辅导员的那种威严感到不自然, 很难身心放松, 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辅导员就不能掌握真实情况。如果通过使用微博, 可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微博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自由性, 学生就不会有面对辅导员时所具有的紧张感, 因此能够放松心情, 畅所欲言。

第四, 贴近生活。微博因具有自由性、思想性等特点, 发布的信息具有很浓厚的生活气息。辅导员可以根据微博的这些特点, 把思政教育与实际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发布生活化、琐碎的微博讯息, 在关心大学生生活的同时进行思政教育。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感情、心理等方方面面,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和真实道德事件的交流讨论, 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 唤起学生的道德体验。辅导员微博可以通过一种点滴入微、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 实现其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育人功能, 寄教于生活, 做到生活即教育, 教育即生活。

四、辅导员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 思想观念没有及时更新。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辅导员思维固化, 习惯性地采取传统教育模式, 如课堂教育、组织活动、当面交流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最重要的工具的背景下, 这种观念显得落后了。同时按部就班的工作和日常繁琐的任务, 使辅导员很少有时间来学习、运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二, 技术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相关调查显示, 辅导员运用微博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主要问题是不熟悉微博功能和不会运用微博语言。微博具有评论、转发、聊天等互动功能, 由于不精通这些功能, 导致微博的号召力不强, 粉丝不多。同时由于辅导员发微博时官腔过浓, 导致大学生敬而远之, 粉丝流失严重, 不能大范围地开展工作。

第三, 教育方式没有有效改进。微博是开展隐性思政教育的良好平台。微博能够整合精炼文字、精美图片、优美音频、震撼视频、炫目动画等, 如果能够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 将能够寄教于乐, 取得良好效果。但是目前辅导员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教育方式及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渗透教育, 没有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

第四, 微博阵地没有牢牢占领。西方国家亡我之心不死, 利用网络尤其是微博, 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目前网络上90%以上的信息都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制作和传播的, 我国在信息的输入、输出方面仅占0.1%和0.05%。他们在网络微博上散步各种腐朽思想、有害信息, 企图争夺青少年、争夺大学生。由于大学生尚未成人成才, 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不深刻, 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潮、危害言论、错误信息的影响。

五、辅导员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第一, 转变观念, 积极开展微博思政教育。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微博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而微博上负面信息泛滥, 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如果不积极运用微博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一方面由于没有主流正面的思想占领, 加上微博上充斥着虚假、混乱、腐蚀、毒害等思想信息, 可能导致大学生感到迷惘、困惑, 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 由于大学生基本上是在微博上交流的, 辅导员也就不能完全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需求、感情需要等。因此, 辅导员要正视这种变化, 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原则,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 重视运用微博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第二, 完善功能, 充分发挥微博应有作用。学校和各院系要制定微博管理制度, 加强对微博的管理。加强微博知识培训、开展微博经验交流等, 不断提高辅导员精通微博的水平和使用微博的能力。辅导员要经常性地浏览大学生微博, 经常性与大学生互动交流, 熟悉大学生“网言网语、微言微语”, 学会用大学生喜欢的语言, 进行生活化的、人性化的、细节化的师生对话交流和思政教育。

第三, 讲究实效, 提高微博思政教育效果。采取区别对待、分类教育的方法, 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一是以知名学者、知名校友、学生领袖为骨干建立导向微博。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定型, 很容易受外界干扰。建立导向微博, 能够引导大学生多关注学术明星、明星校友、明星同学, 立足校园, 放眼社会, 形成向榜样学习的氛围。二是以班级为单位, 以辅导员为核心, 以班长为纽带, 建立班级微博。结合社会和学校热点, 经常开展轻松活泼、积极向上的讨论, 在思想碰撞中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三是以马列协会、爱国主义协会等社团为基础, 建立具有相同爱好的社团微博。由于社团人数多, 覆盖面广, 成员具有共同的爱好, 在微博上开展讨论能够引起共鸣, 形成良好的互动, 又能够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同时要将社团微博纳入高校思政教育平台建设中给予支持, 发挥社团微博应有的效用。四是建立两课微博课堂,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新的教育方式的探索, 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思政教育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谢洋.高校办好官方微博没有想象的那么难[N].中国青年报, 2012-12-31 (11) .

[2]谢晶.“围”起暖流“博”出精彩——辅导员博客、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河南教育 (中旬) , 2012 (5) .

[3]张悦.关于辅导员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报业, 2012 (14) .

[4]廖芳.辅导员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研究[J].金田, 2013 (1) .

[5]徐兰, 刘凤波, 卢洪雨.高校微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 .

篇8: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内容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资源,他是能否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的关键,而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学校教育,尤其是大中专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而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培养,更重的是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德是做人之本,报国之心,是立业建国的根基,有德有才,才可谓人才。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怎样肩负起培养有德之才的重任?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纳德育教育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始终的实践教学模式,经过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阐述一下我们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共同探讨,以求完善。

1 把德育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注重思想道德意识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要有针对性,一方面,要针对课程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分门别类地设计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日常思想行为规范课程,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律常识》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基础课程;第二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课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第三类哲学理论课,如:《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讲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运用哲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哲学方法。实际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我们根据这三类课程,制定了课程教学和学生道德品质培养计划,如: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也制定了学生道德品质培养计划,并制定了道德品质培养目标。一年级第一学期的道德品质培养目标是:了解道德品质基本知识,明确德是做人之本,自觉规范个人日常行为。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法律常识》,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也制定了道德品质培养目标。一年级第二学期的道德品质培养目标是: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明确德是成才之本,做遵纪守法的模范。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也制定了道德品质培养目标。二年级第一学期的道德品质培养目标是: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明确德是报效国家之本,树立爱国思想。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课,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也制定了道德品质培养目标。二年级第二学期的道德品质培养目标是:了解当今社会现实,明确德是立业之本,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课程内容教学计划与道德品质教学计划及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即在教授课程内容的同时,要传授道德品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每次课堂留十分钟,教师讲一个道德常识,也可以讲一个道德故事,也可以找学生代表进行讲解,不仅充分利用了最后十分钟,还增长了知识,参与讲解故事的学生也得到了锻炼;还利用小黑板,每天一条人生格言;结合节日主题,号召学生写感言,开展演讲活动。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感恩父母、老师的养育和培养之恩。七一党的生日、十一祖国的生日,歌颂我们伟大的党,赞美我们伟大的祖国。五四青年节、一二九学生运动纪念日,发扬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教师在完成每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完成德育教育的计划内容。在期末课程结束时不仅要考核教师的授课效果,更要考核教师的道德品质教育的实施情况和实际效果。

另一方面,除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道德品质的教育内容之外,还有计划地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感受与自我教育。例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律常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这些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中可以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校园周围社区状况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公民道德建设状况调查”、“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校园文明状况透视”等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中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又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社会专题调查、走访企业、农村、考察家乡或学校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等,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坚定学生立志成才、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决心。实践环节的教学设计,应体现时代性、教育性,更要具有可操作性。

2 寓德育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之中

思想政治教师以及教学管理部门与学校团委、学生会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把团委、学生会负责开展的学生的社团活动、值周、执勤和在校期间的公益劳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动中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2.1 对新生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军训活动,进行舍务整理训练,方队训练,使学生及早养成良好的整洁习惯和雷厉风行的行为习惯。定期在全院学生中开展星级寝室创建活动,进行检查评比,确定星级寝室,将学生寝室变成育人的场所。

2.2 开展拔河、团体操比赛等集体活动,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友谊,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2.3 举办国庆节歌唱祖国大合唱、新年联欢会。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增强自信心,也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2.4 每周开展“我的坦诚”活动。在每周四下午的班团活动时间,开展“我的坦诚”活动,班级每名学生都向大家坦言自己开心快乐的事情,诉说自己的烦恼,曝光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揭发”同学所做的好人好事。着力塑造了诚实、坦诚、开放、信任的良好形象。

2.5 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引导学生不仅要有强壮的体魄,更要有健康的心理,帮助学生树立阳光心态、塑造健康人格。

2.6 开展社团活动。一方面,积极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艺术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主导作用,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本着“活跃校园生活,锻炼自我,团结和谐”的宗旨,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和积极性,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至少一周的校内义务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职业道德情感。

3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提升道德品质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开展道德品质教育活动。走出校园,到社会中去,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爱我家乡、社会调查、扶贫助残,义工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把“银冈书院”、“烈士陵园”、“九一八”纪念馆等作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基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基地作为一种德育教育场所,不与学生思想实际相联系,老师对基地研究的不足及基地自身的宣传不足等等,加之教师不事先设计好基地的教育计划,就很难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往往会使实践教学沦为学生简单地走过场的形式,学生变成了纯粹的游客,教学效果也自然不好。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根据德育教学内容的需要,制定一个系统的实践计划,规范实践教学内容,与基地协作,让每个基地可按照实践教学的既定内容进行活动组织和内容设计,使基地的教育内容与思想道德教育教学计划相一致,联手打造德育教育平台,实现德育教育目的。

总之,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大课堂,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德育教育平台,把思想政治课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纳德育教育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始终,双轨并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是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最大欣慰,也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http://baike.baidu.com,2002-10-18.

[2]卢黎歌.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西安交通大学.

篇9: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内容

一、素质教育因素之一:“巧”———教师巧教,学生巧学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结构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教学关系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板书,学生笔记;教学方法是以讲授法为主,满堂灌。这种“应试教育”,就是教师为升学率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学生死记硬背现成答案,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能力、品德和心理品质等素质的培养,造成教学效率低下。

与应试教育有本质区别的素质教育,在于它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的,而不是机械地训练学生背诵书本知识的能力。郭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把培养学生的素质放在首位。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法和学法,变教学生学习知识为教学生学会学习、生活和创造,就是要实施“巧教”,促进“巧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采取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采取的讨论、辩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而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学习规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现成答案的不良习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问题,逐渐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具备不断索取无限增长的新知识的能力。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作为一种普遍的学习方法,科学地自主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方法,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交给了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真正达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目的。因此,每个学生都要学会科学地自主学习,都要自觉培养和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新课程倡导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加强合作探究学习,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子语)。当然,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会生活和创造的方法。目前,我们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素质教育因素之二:“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快乐和满意的情趣,激发学生的热情,使教与学产生共鸣,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要使学生“乐学”,教师首先要“乐教”。所谓“乐教”,就是指教师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去,并把学生带入到愉快的心境,从而使课堂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进行。这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使学生不断提高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做到“乐教”,就不能像过去那样只是一味地“苦教”、“死抓”,而要积极地开展教学研究,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乐教”所必须的基础理论水平和掌握熟练驾驭语言的技巧,把“乐教”与“巧抓”结合起来,大力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乐教”来促使学生“乐学”。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开展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活动,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趣味性和娱乐性融为一体,让学生体验到参与教学活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主动学,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同时,教师要善于从教材的重难点和热点问题中进行大胆设疑,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探讨。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深入到教材和课堂的学习中去。如讲解“实践”概念时,我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然后设问:“实践”概念包含几层意思?“实践”是否指“一切活动”,是否指“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同时展示课件:

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军事训练(2)学生读书(3)生产劳动

(4)科学实验(5)体育比赛(6)改革开放

(7)蜘蛛结网(8)文艺演出(9)嫦娥奔月

我要求学生进行讨论探究,从各个侧面去推敲,谈自己的理解。最后,针对学生回答的情况,加以总结归纳。这样,通过层层设疑和提问,改变了过去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的局面,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当然,通过教师“乐教”来促使学生“乐学”的方法很多。如我校开展的课前5分钟时政述评活动,分组讨论社会热点问题活动、时事竞赛和政治小论文写作活动等,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聪明才智,改变了过去学生死读、厌学的状况,从而呈现出一派奋发向上、乐学好学的喜人景象。

三、素质教育因素之三:“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构成的。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的学不只是对教师教的内容的简单接受,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而教师不能以讲代替学生的学,而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学生的积极思维密切配合,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要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实现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地学习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觉悟。为此,教师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主宰”课堂、学生是“客体”的“单边教学活动”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体”并使教与学产生共鸣的“双边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最重要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自主地去思考和探索问题,并逐渐成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上学的任务就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上课”。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迷宫”中迷失了方向,教师就要在旁边给予提示,引导他们继续前进。“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语)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首先,要正确认识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来说,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教师的主导作用终究要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因此,教师要通过实施“巧教”、“乐教”, 促使学生“巧学”、“乐学”,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是一个能动的生命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新闻时事和生活中的案例,培养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让学生多发言、多议论、多实践,活跃思维,主动学习。如我让学生上讲台给其他同学讲解他自学课本的内容,老师与其他同学提出质疑,展开热烈讨论,这样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进来,课堂生动活泼,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总之,要切实有效地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就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二者的密切配合,努力实施“巧教”、“巧学”、“乐教”、“乐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才能再现其生机和活力,才能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具备终身学习、生活和创造的能力,才能成为效率高、办法多的高素质人才,将来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

[2]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3.

上一篇:在林学院2013级新生入学教育大会上的致辞下一篇:学校建党97年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