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

2022-08-12

第一篇: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

古诗六首前三首

一、《越中览古》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意象。

2.难点:学习对比手法。

三、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当李白南游吴越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他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越中览古》。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二、作者信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途。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其七绝作品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诗歌讲解

1.师问:一般的绝句,

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

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

一、二句为一层,

三、四句为一层,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生答: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诵读时,本诗

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2.师问: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生答: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生答: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3.师问: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答: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师问: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生答:对比写作手法。

二、《石头城》——教案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城,它是六朝古都,。它前枕长江,后傍钟岭,壮丽险峻,位置重要。战国时,楚国人称南京为“金陵”这是南京为金陵的最早得名;三国时,东吴孙权定都南京,在南京西郊石头山上修建城郭、宫殿,并更名为“石头城”;东晋时,石头城续为国都;六朝时,宋、齐、梁、陈亦相继在此定都,金陵故又有“六朝古都”之称。

然而这些朝代存在的时间都非常的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若论写得早又写得好的篇章,不能不推刘禹锡的《金陵五题》。《石头城》就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二、介绍作者

1、题解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石头城》是刘禹锡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选自《唐诗别裁》,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写此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进行内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又联想到唐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作者用此诗讽喻现实,抒情国远衰微的感叹。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原是战国朝代梦国建的金陵城,三国时代吴国孙权重建,定为国都,改名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一带。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二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

三、关于石头城

石头城: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因为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三国时孙吴也一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地。此后数百年间,这里成为战守的军事重镇,南北战争,往往以夺取石头城决定胜负。经过六朝繁荣,唐初高祖武德元(626年),唐定都长安,石头城废弃。

四、朗读指名回答:全诗都写了哪些“境”? (1)山围故国 (2)潮打空城 (3)月达女墙

1、分组讨论:“境”所含的“意”是什么?

境1所示:群山依然围着石头城,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有,有苍茫悲凉之感。

境2所示:潮水依旧,城却不再,一“空”字足见其凄凉;因而,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只会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潮水如此,人何以堪?

境3所示:旧时的明月,仍旧钨地从城垛后面升起,“还过”一词,意味深长,说明月是见证,虽然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不复返。

这三境,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的衰落不着一字,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中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可见其寄意的深远。

2、比较阅读:这首诗与李白的《越中览古》均为怀古之作,但在表现主旨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两首诗均借景抒情,但刘诗并无“只今惟有”现实之景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寄情的内容通篇都溶铸在具体意象之中,诗境更浑厚深远。

3、译诗

群山依旧围绕在故都周围,江湖拍打城根后寂寞退回。 淮水东边那旧时的月亮,夜深时仍然还照过女墙来。

4、鉴赏

这首席诗通篇都是写景,句句都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表达了作者希望当时统治者应以前车之覆为鉴的愿望。 第一句写空城四周被山峦围绕着,它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第二句写北面的江湖拍打着空城的城根,而后带寂寞之情又默默地退回。这两句是写山川依旧,可故都已荒废。第三句写淮水的东边升起的明月悬在空中,照着今日,也曾照过昔日,是见证;经四句写今夜的月亮又逐渐移到这边来,可这里已是空城一座。这后两句与月照空城,更见“寂寞”。全诗寓情于景,感慨城墙仍在,江潮和明月不变,但石头这座古城却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慨唐王朝也已由盛变衰,期望着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 全诗的语言含蓄,意象具体,笔触凄凉,意境深远。

三、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汉族,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拔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解题:

1、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这首诗是元稹贬居通州(今四川达县)听到白居易也被贬的消息时写的。诗的中间两句叙事抒情,首尾两句写景,情景交融,更显得凄楚动人,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白居易在江州读此诗后十分感动,对“垂死病中惊坐起”一句感触尤深。后来,白居易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侧耳。”

2、左降:左降官是在唐玄宗以后大量出现的一种贬官形式,左降官特指因罪而被贬至边远地区任员外官的官吏。在唐代,左降官是一种特殊的贬官形式,左降官不仅集贬官的三种形式即降职、贬为闲职和至边远地区任职于一身,而且左降官在唐代还具有流放的性质。在唐代皇帝的诏令中,常常将左降官与流人相提并论. 译诗:残灯已没有火焰,周围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这时听说君被贬官九江。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坐了起来,暗夜的风雨吹进我窗户,感觉分外寒冷。

这首诗主要描述元稹与白居易的交谊情深。

首句先写室内景物。夜深的时候,灯油已将燃尽,昏黄的火苗在作最后的挣扎。摇曳的灯影映在墙壁上,室内显得格外阴沉幽寂。此情此景是何等的凄惨悲凉!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感受呢了心境不好。固然,他在元和十年(815)的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刚刚到任,又不幸染病,自身遭际坎坷,本已心黯神伤了,何况这时候又听到那从远方传来的挚友白居易贬谪九江的消息呢!他震惊、他心悸,陡然从床上坐起。好友被贬对他的刺激实在是太深太重了。他无论如何再不能入睡。在阴惨的灯影里,只觉得夜风吹雨,凉气透过疏窗一阵阵地往身上袭来。

元稹与白居易的友谊是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的文学观点基本一致。政治倾向亦约略相同,守正不阿的品格,以及人生遭际种种亦非常近似,这些,都使他们的交谊非同寻常,一日不见,恍若三秋。身处贬谪,重病缠身的诗人在听到老友的不幸消息后,竟是那样伤心动情,这不正是二人友谊的历史记录吗?据载,白居易在江州读到这首诗以后,马上给元稹回了一封信,信中大呼:“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此等情辞,在短书中四次出现。对于元稹的诗句,白居易评论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侧耳。”拿元稹的诗与白居易的书信对读,我们无不为二人的深挚交情所打动。

这首小诗在写法上很有特点。首句和末句都是景物描写,看似客观,实际上景中寓情。首句,侧重渲染室内悲凉的气氛,为全篇涂抹了一层暗淡、感伤的色彩。末句,写景兼顾室内与室外,笔法不仅变化。而且用“暗”、“寒”两字勾勒,这样,残灯、阴影、暗风,秋雨、寒窗等景物,便都与作者的悲凉心情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凄惨孤独,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中间两句,叙述听闻,抒发感受,但是又竭力使文笔生动形象,尽可能地诉诸画面。特别是第三句,“惊坐起”三字紧接在“垂死病中”之后,分量极重。诗人本已处在垂死状态,可见病情沉重危险,而在听到“君谪九江”的消息之际,竟然陡然坐起,其消息的惊动诗人心魄,诗人对挚友的关切同情,以及由此产生的愤激不平,就都被强烈地表现出来了。三个字可谓传神之笔,作者善于捕捉人们刹那间的心灵震颤而引起的剧烈动态,言语看似不奇而却意味深长。

第二篇:古诗牧童教案

《牧童》教学设计

南阳小学 田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牧童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播放一首竹笛音乐后]师:同学们,听到这清脆悦耳的竹笛,你们会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会想到谁在吹着笛子呢?

生: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的吹着笛子。 生:我看见了一个牧童,边赶着牛边吹着笛子呢!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你们还能记得写牧童的古诗吗? 生:《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读得真好,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牧童吧!看看你喜欢吗?

二、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1 出示要求: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节奏,再次朗读。(再次大声朗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 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 各种形式指名朗读,读出节奏

1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 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等古诗学习方法方法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1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2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 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4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四、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第三篇:古诗《牧童》

基于年段有效教学的增强小课题研训有效性的行动研究

“加强读写结合,提高课堂实效的行动研究”

《牧童》教学设计(一课时)

【设计意图】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当然也不例外。通过诵读,把学生带入诗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知诗词中所表现的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运用相类似的课程资源辅助教学,对学生读懂古诗,理解古诗会产生非常大的帮助。如《牧童》一诗,主要表达了牧童无忧无虑,无羁无拌的生活,既显示出古代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也隐含了作者对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这与唐代诗人栖蟾的《牧童》,在描写内容和表达主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两首诗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明诗意,更能使他们感受到美好而完整的诗境。

【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为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草场、笛声、牧童、月夜组成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整首诗描绘的是牧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然恬静的生活和牧童无羁无绊的心灵。“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透过诗,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多的古诗学习经验,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也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对一些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情感还比较难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牧童生活对于在城市里成长的小孩而言距离较远,特别是那种自然放松的生活状态。学生不太容易能体会到,所以,要通过教师运用感性而直观的语言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牧童》,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感受牧童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体会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导入,说牧童

[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古诗三首》中的《牧童》(师板书题目),看着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想问的,想说的。 [预设] 生1.我想到了一年级学的古诗《所见》

师:你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生背古诗“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如果学生在背的时候没有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要及时纠正,让学生再背一背或者全班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这是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习的一篇描写牧童意欲捉蝉的五言诗,刻画出了牧童活泼机灵、无拘无束的可爱情态。相信同学们对于这个顽皮可爱、天真烂漫的小牧童形象一定记忆犹新,那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个牧童和之前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诶,老师这里可没有答案,相信等你们上完了这堂课,自己就给解决了。看着这个题目,还有谁想说说的吗?

[预设] 生2:我还想到了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那又是怎样的一个小牧童?

生:纯朴率真、自由自在的牧童。

师: 那你就读出他的自由自在来。注意要在哪个词上下功夫。(遥指) (生背)

[教师小结] 其实,古代有很多描写牧童的诗,再比如,还有北宋诗人黄庭坚在七岁的时候所写的《牧童》

“骑牛远远过前村, 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牧童。而今天我们要赏析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写的。那他笔下的牧童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翻开课本第22页,自由大声地朗读,在读的时候,老师要求你们做到“三读”(板书)。一读字正腔圆,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二读抑扬顿挫,根据你的理解,这首诗应该读出怎样的节奏,你就怎么读。三读诗中意境。想象画面再读一读。老师相信,完成这三个要求的同学,已经可以做到熟读成诵了(师板书)。待会,老师和你们做个小游戏,看看你们是不是已经达到这个境界了。

[设计意图] 建构主义指出:学习活动是通过一系列主动的建构过程完成的,而这一建构又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促进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联系,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学习和理解。所以,在新课之前,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描写古诗中的牧童形象,既复习了所学习的古诗,又明确了牧童形象的一般特点,为理解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打下基础。此外,通过背诵古诗,能促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古诗的学习氛围中去。有利于第二环节明诗意,悟诗情的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由字及句,明诗意

[导语] 很多同学都已经完成了,老师现在来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已经做到了黑板上的这四个字。今天老师换一种方法,这个方法叫作“点词成句”。如果你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如果你知道了,就马上举手示意,可以吗?可以的话,我们就开始吧。合上书。

师:弄

[预设] 生: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读诗要有读诗的感觉,再来一次。(生再读) 师:读完这句诗,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预设] 生:笛弄晚风

生2:笛子怎么会逗弄晚风呢?

师:这个问题说明你有在认真地读诗,笛弄晚风,这里的笛指的是笛声,那笛声怎么会逗弄晚风呢?有没有同学有自己的理解?(如没有学生回答,可以引导提问是谁在逗弄谁?是谁中有谁?) [预设] 生:风中有笛声,是风在逗弄笛声。 [引导] 师:风逗弄笛声,会怎么样?

[预设] 生:会时断时续。是笛声在风中时断时续。

[引导] 师:那时断时续的笛声听上去是怎么样的?你能给大家描述描述吗? [预设] 生:一下子听得见,一下子听不见。

生2:一下高,一下低。

师:这就是晚风在逗弄笛声啊,听起来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就是“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这里的三四声指的就是

三、四声笛音吗? 生:不是,是虚指。

师:那就是悠扬的不间断的笛声,是吗?谁吹的?(牧童)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吹的?

[预设] 生:放牛回来的时候。 [预设] 生2:黄昏后。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归来饭饱黄昏后)哦。牧童放牛归来,黄昏里,劳作了一天后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悠扬的笛声在晚风中时断时续。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就是“笛弄晚风三四声”,那作者为什么就用“弄”,不用别的词呢? [预设] 生:弄这个词,让人觉得笛声和晚风在玩游戏,像好朋友一样。 [引导] 师:你学过乐器吗?你吹笛子的时候和牧童吹笛子的时候一样吗?(不一样)我们来看看牧童是怎么吹笛子的。

(出示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 《村晚》)

[引导] 师:他是怎么吹的?

[预设] 生:信口吹的,牧童吹笛的时候很随意。

[引导] 师:那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笛子, 这时候,牧童的心情怎样? [预设] 生:牧童心情很舒畅,很悠闲。

师:是啊,一个悠闲,惬意的牧童!一个“弄”字,不仅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还让人感受到了牧童愉快,舒畅的心情。把一种很悠闲很怡然自得的姿态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诗,注意要读出一种悠闲,自得的趣味来。

(生读)

[导语] 师:这句诗看来同学们都会了,那下一句会不会难倒你们呢?铺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铺(生再背)谁能说说,老师为什么要点这个“铺”字。 [预设] 生:铺,给人一种一大片草原的感觉,看不到边的。

生2:连绵不绝的感觉,很辽阔,很壮观。 (那就用你的读体现出它的壮观)

师:给铺组个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那一般铺会用来搭配?(地砖,床,地毯„„)你们觉得这柔软的草像什么?

生:地毯。

[引导] 师:而且这地毯很——(大),望不到边。走在这样的原野上,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预设] 生: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那你就用舒服的感觉读一读) [预设] 生2:舒畅。

(那你就用舒畅的感觉读一读)

师:在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啊。这铺字既写出了草原的大,又让人感受到了它的平缓,舒服。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你愿意体现它的辽阔和柔软都可以。

(生读)

师:那你还能从诗句中的哪个词知道这是个辽阔的草原呢? 生:六七里

师:这也是一个——(虚指),也突出了草原的无边无际。但这里的六七里该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呢。老师试着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第一种快,第二种慢)那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再大些。

(生读)

师:你们见到过绿意葱茏、连绵不绝草原吗?(没有)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领略一下草原的风光(出示课件)

[导语] 师:那现在我们再来读这句诗,感觉肯定是不一样了。

(生读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现在,原野上传来牧童的笛声,读——(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传来时断时续、忽隐忽现的笛声,(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行在归途上的牧童,骑牛弄笛,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伴着悠扬飘逸的笛声,就是(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导语] 师:接下来,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充当点词人,看看他回点哪个词。 [预设] 生:卧

(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背的真熟练,再背。你来说说,你为什么要点这个词呢?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 生:我读出了,牧童很惬意地躺着,在赏月。 [引导] 师:他会怎么卧? [预设] 生:大字型躺着

生2:驾着二郎腿

(读一读。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2:牧童很舒服、很随意地躺着。(你也读一读。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因为他回来以后,吃了晚饭,连蓑衣都不脱就躺下了。 [导语] 师:他是在什么时候躺下的? [预设] 生:归来以后。

师:牛羊入圈,空闲了。无忧无虑的时候。 生2; 吃饱饭以后

师:吃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饭,舒服、惬意、心满意足的时候。 生3:月亮升起的时候,

师: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的时候。 [引导] 师:所以,诗人用了“卧”来生动形象地表现牧童的悠然自得。如果你就是牧童,你能和大家分享你那时候的感受吗?

师:所以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啊!你们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生读,师相机指导)

师:如果老师换个词呢?你们听听还有这种感觉吗?“不脱蓑衣躺月明”说说你的看法。 (生说)

[导语] 师:看来熟读成诵真的难不倒你们,个个都是背诵古诗的小能手。现在,老师想和你们一齐背一背这首诗,背的时候不讲快,讲求的是背诗的节奏,要背出诗的韵味来。在背的时候,想一想,这首诗描写了牧童哪些生活场景。

(齐背)

[设计意图]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并在此基础上悟诗情。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一遍遍地读,学生才能产生自身的真切体会,才有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而在熟读成诵基础上的多读,无疑起到了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运用点词成句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兴趣,抓住学生注意力进行有效教学,另一方面,其机动性也给古诗词教学添加了一丝新鲜和活力,不仅能有效地抓字眼,明诗意,还能就读诗方法上给学生以很好的启示。

三、以一带三,悟诗情

[导语] 师:这首诗一共有两句,分别写了牧童哪些生活场景呢? [预设] 生:第一句写了牧童放牛归来。

师:在悠扬的笛声中,在清风拂面的日暮时分,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番景象? (生说)

师:日暮将近,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带着时断时续、忽隐忽现的笛声,那是晚归的牧童在弄笛,笛声合着晚风,随风飘扬。你眼前是怎样的一个牧童?

[预设] 生:一个十分惬意的,自由自在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弄笛。 师:牧童是在很随意的吹着笛子,怎么高兴怎么吹,怎么乐意怎么吹是。所以这是一个悠闲,自由自在的牧童。还有吗?

生2:快乐,开心的牧童。(是的,悠闲随意的,自由自在的能不快乐吗) 师:第二句写了什么场景

[预设] 生:第二句写了吃完了晚饭之后,牧童在休息。

师:你同样也来试一试。 (生说)

师:回到家的牧童,吃饱了饭,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草地上赏月休息了。不和家人相聚,不和伙伴玩耍,手握笛子,与晚风为伴,以天当被,以草地当床, 从课文的注释里我们知道,蓑衣是指用棕或者草编制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的。棕是指棕榈树的叶子,质地很硬。那蓑衣决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连蓑衣不脱就直接卧月明了呢? [预设] 生:牧童辛苦了一天,累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生:他是很自在的,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

师:是啊,吕岩笔下的牧童以天为盖地为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在。这样的生活真是——?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预设] 生:自然放松的。

生:安逸的。 生:惬意的。

师: 如果可以让你和小牧童互换,去体验对方的生活,你们愿意吗?说说理由。(生发表观点) 老师知道,你们都想过牧童的生活,都心向往之。可是,诗人在诗中只描写了牧童的两个生活场景,只是一家之言,不足以信。那牧童的生活到底是不是真如诗人所言那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呢?我们先来看看另外一首诗里的牧童。

(出示课件并请一位同学朗读)

《牧童》<唐>栖蟾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的这么入情入境,连我都觉得他就是那个“不脱蓑衣卧月明”的小牧童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里的牧童又在做些什么呢? 这首《牧童》是唐代诗人栖蟾所作,前面的三句诗,分别体现了三个牧童的生活画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下面三幅画分别对应的是哪句诗呢?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师:看着这三张图,,也可以联系所学课文,说说你现在的感受。 (生交流感受) 师:诗人在诗中也抒发了他对牧童生活的喜爱和向往,谁来读一读。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师:你能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吗? (生表达自己的理解)

师:当牧童躺在柔柔的草地上,享受着晚风温柔的抚摸,耳边还传来青蛙、流水、蛐蛐、蟋蟀的歌声,诗人吕岩看着眼前的这一幕的时候,他说——(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师:当暮色中,归来的牧童伴着清风握着短笛信口吹,诗人感叹地说——(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师(动情地):同学们,诗人生活的年代正值黄巢之乱,诗人为了躲避战乱携全家到终南山一带,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像牧童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把这种感情带到诗的字里行间去,我们再来读一读《牧童》。(生读)

(配乐)

师: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 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低吟诗歌。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背一背,把这首《牧童》送给他作一首催眠曲吧!

(生读)

[设计意图]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为了帮助学生感悟,我引用了栖蟾的《牧童》和诗人吕岩的背景资料,通过两首古诗在诗意、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而适时地朗读,使学生不仅在读中悟情,更在读中抒情,表达出他们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结语] 师: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牧童虽然没有玩耍的小伙伴,可是在清风明月的草坡上照样怡然自得,让人羡慕。他享受到了只属于他独自一人的恬静与快乐。如果是两个小孩子在一起,那情况又会怎样呢?明天我们接着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舟过安仁》。

第四篇:改写古诗《牧童》

改写古诗《牧童》

绿草如茵,铺满了广阔的原野,放眼一望无垠。翠绿的小草迎着晚风微微地扭动着身子。此刻,耀眼的太阳,已经慢慢落下了山......

在晚风中,交杂着一声、两声的笛声,还时不时地传来黄牛的“哞哞”声。这会是谁呢?是谁打破了这夜晚的寂静?

微弱的月光下,隐隐地看见了远处有一头老黄牛,上面骑着身穿蓑衣的牧童,在逗弄着手中的木笛。哦,原来那悠扬悦耳的笛声,是从他那儿传来的。只见那牧童翻了个跟头,从那高大的黄牛上跳下来,还转了转手中的木笛,一蹦一跳地走着,看起来他的心情十分愉快。接着,他又吹起了笛子,那声音是多么动听、美妙啊!真是太享受了!就连停在树上休息的知了,都忍不住叫起来:“知了!知了!”这声音与笛声多配呀!就好像在唱“二重唱”呢!

牧童吹累了,就靠在知了停着的那棵树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数着地上那密密麻麻的小草。他也许还不知道,小草这么多,他是数不完的。但是他依然很认真地数着,好像怎么也不觉得无聊。

牧童回家吃饱了饭,太阳已经完全下山了。他又回到这里,眼神看起来有些疲倦。谁知他连蓑衣也不脱,就直接躺下来,手中还握着那只木笛。数着星星、望着月亮,他就这样,睡着了......

第五篇:关于爱的诗歌六首

爱是永恒的,外表可能改变,但本质永远不变。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爱的诗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

作者/翼凤尾蝶

爱,

一个简单不能再简单的字眼,

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也掩饰不住伤的寂寞。

爱,

一个由十笔组合的字,

却勾画出一个唯美的图画,

隐藏不住眼底的笑意。

也能构画出优美的旋律。

爱,

也很寂寞,

寂寞掩藏不住,

倾听它的诉说,

痛苦算什么,

悄悄地……

倾听爱的寂寞。

《天秤座的爱》

为何会如此的难以平静

原本冷冻的心

在遇到你之后

再一次的跳动

曾经向往自由的我

迷失在你灿烂脸庞

却偏偏不敢靠近

天平座的我

爱的如此深沉

却又如此懦弱

不敢说出爱意

一次次失望与放弃

却又狠不下心忘记

回过头才发现

你已在我心里

夜深人静时

想到的都是你

那些不经意说的话

总能在我耳边萦绕

久久的不能散去

天平座的爱

爱的如此深沉

去游如此懦弱

只愿永远活在

为你编制的童话里

不论你做错了什么

你的一个理由

就能让我释怀

即使明知道

那是一个谎言

天平座的爱

明明想靠近

却不敢接近

天平座的我

牵起你的手

想给你所有

《遇见爱情》

两个人

究竟要经历多少人

才能够遇见

究竟要经历多少事

才能够最终走到一起

为什么我们不好好珍惜眼前的人

却因为种种现实的因素

为选择了放弃。

究竟什么才叫爱

此时此刻

我感觉我的人生有点小小的失败

为什么我的感情总是经历不起一点点波折

是我不够帅气、多金

不够甜言蜜语、浪漫

还是不够执着、认真

为什么

最后的最后

带来的总是伤痕

《爱的出路》

作者/道平常

爱情就像放风筝

真心是手中的那条线

如果线断了

那缘分也就尽了

有时候

我们都是木头人

至今不明白

有多少爱可以胡来

在爱情的漩涡里

风情万种的女人

总会留下

有限的思念无限的悲伤

等一个日子

不见一个人

骗得了一时

瞒不了一世

心痛的一幕

看多了麻木

不在乎的世界

真情也是赝品

蚯蚓爬上了水泥路

死亡正向它招手

我赞美爱情

但反对殉情

《远走的爱情》

作者/阿烺

一把刀,一把锋利的刀,

划过左心室到右心室,心

从此就碎了。

今夜,寒月如霜,

几颗寥落的微星,

洒落在寂寞的天穹上,

在这样的夜里想你,想你我的曾经。

你的出现,

让我春暖花开,

你的悄然离开,

让我无路可走。

你我的故事始于这无尽的黑夜,

又止于此,黑暗之中,

有着太多的欢笑、感动、伤心和泪水。

如果我曾经令你笑过,

请将这份笑凝滞成一幅永恒的画面,

藏在你心里的某个角落,

如果曾经让你感动过,

请将这份感动用一杯白开水冲淡,

生命之中的精彩始终会徐徐落幕,

如果你曾经伤心过,哭过,

请服下一包时间的解药,

它会慢慢的让你痊愈,让你忘却,从此

不再提起。

二十支香烟的沉溺,

麻醉了我的嘴唇以及神经,

我突然有了一种想吐的感觉,

可是曾经的过往已经生根

并散布在周身的血液里,

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

一首情诗,燃烧了所有的丝丝缕缕,

直至化为灰烬,

我一路前行,身后是碎了一地的月光,

少了你的陪伴,我走得很慢,心里却

很疼……

《简单爱》

亲爱的

我一无所有

只好用我的诗句

温暖你,点缀你朴素的生活

幸好,你不奢侈

我不铺张

你从不用脂粉涂抹

我也只用素描勾勒

你简简单单默默无闻地度日

我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地工作

凡是你的喜欢与钟爱

也正巧是我拙笔的触摸

你的思绪所致

也是我之讴歌

你的心头所虑

也正是我的求索

懂你的心迹

于是我的诗句

如云淡泊

如水清澈

也如这夜一样

深情沉默

你不言语的时候

我也从不多说

亲爱的

这世上也只有我能懂你

知你疼你的,也是我

虽然我一无所有

虽然我不言不语

上一篇:关于老师的优美段落下一篇:关于家庭和睦的文章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