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短笛教学反思

2024-04-23

牧童短笛教学反思(精选6篇)

篇1:牧童短笛教学反思

整堂课在实际授课后,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逐步深入了解作品,通过4次完整的欣赏作品,学生听辨出了乐曲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的速度与情绪。并了解了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牧童短笛》的创作背景。在拓展部分,教师结合笛子这一民族乐器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了笛子的起源发展以及演奏技巧,通过视频的欣赏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

存在不足的有:在体验欣赏作品时,学生自主欣赏体验的太少,教师说的太多,在今后的欣赏教学中应设计的更为合理,启发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再多一些。

教师在挖掘作品深度可以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再挖掘的深一点,让学生再吃的饱一些。上好这节课后,让我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欣赏课究竟应该如何合理的设计教学活动环节,如何能做到环环相扣,让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学习发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寻找答案。

篇2:牧童短笛教学反思

《牧童短笛》:第一段是4/4拍,徵调式,由六个乐句组成。其以对比式二声部的复调的形式使两个声部的旋律此起彼伏,相互映衬。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笛子的牧童,闻到了乡野泥土的沁人芳香。第二段为2/4拍,宫调式。快速欢快的旋律、活泼的节奏以及跳跃式的和声节奏型的伴奏是这段音乐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绘出牧童欢悦、嬉戏的情景。乐曲的第三段采用了我国民间“加花变奏”的手法,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是旋律显得格外流畅,情调更为清新。

这堂的内容对刚踏上四年级的学生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本教学中主要设计了一个环节:利用多媒体在乐曲的背景、加花、练习中,以颜色、形态、进场次序的变化引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结合教学内容我创设了:听、看、比、论、感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增强本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节的教学,我觉得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的感受中体验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篇二:牧童短笛教学反思

音乐欣赏一直是比较难上的型,怎样使这样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上,也是我想研究这节的宗旨。

《牧童短笛》——是音乐第七册第五的欣赏曲目,该曲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4/4拍,徵调式,由六个乐句组成。其以对比式二声部的复调的形式使两个声部的旋律此起彼伏,相互映衬。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笛子的牧童,闻到了乡野泥土的沁人芳香。

第二段为2/4拍,宫调式。快速欢快的旋律、活泼的节奏以及跳跃式的和声节奏型的伴奏是这段音乐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绘出牧童欢悦、嬉戏的情景。

乐曲的第三段采用了我国民间“加花变奏”的手法,(fsir)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是旋律显得格外流畅,情调更为清新。

这堂的内容对刚踏上四年级的学生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本教学中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

1、利用多媒体在乐曲的背景、加花、练习中,以颜色、形态、进场次序的变化引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2、加进任老师和音乐大师的合影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增进要了解大师的欲望,更有亲近感。

结合教学内容我创设了:听、看、比、论、感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增强本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节的教学,我觉得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的感受中体验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篇三:牧童短笛教学反思

整堂在实际授后,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逐步深入了解作品,通过4次完整的欣赏作品,学生听辨出了乐曲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的速度与情绪。并了解了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牧童短笛》的创作背景。在拓展部分,教师结合笛子这一民族乐器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了笛子的起发展以及演奏技巧,通过视频的欣赏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

存在不足的有:在体验欣赏作品时,学生自主欣赏体验的太少,教师说的太多,在今后的欣赏教学中应设计的更为合理,启发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再多一些。

篇3:牧童短笛教学反思

一.创作理念及其技术的运用:

1.旋律的构成。使用五声音阶作为钢琴音乐旋律创作的基础,是作曲家们在创作具有中国风味乐曲时常常使用的方式和手法。这种手法和创作理念在《牧童短笛》中也非常明显。《牧童短笛》的旋律构成建立在典型的五声音阶上, 乐曲的首尾两段的复调写作都遵从了五声调式音阶的规律, 中段的旋律也是构建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可以说,这种独具中国风格的旋律构成就是整首乐曲具有中国味的灵魂和根基。作品以五声音阶(以部分传统音乐的音阶、调式、旋法) 为基不拘于固定的模式和现成的曲调,显示出了新的风格情趣和面貌。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突出了创新的理念和革新的意识,整个旋律优美质朴,流畅悦耳而和顺。

2.和声的写作。《牧童短笛》中,和声的运用十分少见, 中段使用了和声做音型,首尾两段最后一拍,运用和声来收束。收束和弦见其新异之处。如何为中国音乐选取和声素材, 既保留有较原始的中国风味而不致被破坏,又要为中国线形的音乐增添某种厚度是许多中国作曲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建立在五声音阶上的音乐本声所具的滑润、柔和、优美是必须注意保持的。贺绿汀先生在这个起收束作用的和弦的运用上经过了深思熟虑。这个和弦采用了附加六度的主和弦, 乐曲本身是徵调式,故这里是附加了角音。黎英海认为:“角音是色彩意义的,但是在钢琴音乐徵调式中,它还有使“变宫”柔和的作用。”很显然,附加六度的和声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了其新颖之处,也使乐曲的中国味更加突出了。 而中段的和声运用则是在低音持续保持4小节的情况下,和声音型的连接采用了级进下行的方式,在此则不再累述。

3.曲式结构。《牧童短笛》的曲式结构体现了中西作曲技术完美融合的特点。这里融入了西方曲式的理念,不再是中国式的起承转合和多段连缀,而是采用了三部性的结构布局。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这种曲式结构是西洋作曲中常常采用的一种结构样式。作曲家采用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素材应用西洋作曲技法进行创作,使其成为中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典范。全曲由三个段落组成,首尾形成呼应,统一的格局,中段意在变化,形成与首尾的对比,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的结构。这种布局,贺绿汀先生运用在此是与乐曲本身各段所表现内容紧紧相依的,也可以说,这首乐曲的三部性布局体现了静—动—静的理念,首尾两段的意境清新悠然,中段的舞蹈风格热烈奔放(对此将在乐曲的中国风味中论述)。

4.复调元素。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音乐是单线形的(单声形态),或者更为准确地说,中国的民歌是单线型的。与此不同的是,西方的音乐(主要指欧洲)是复线型的,或者说是纵横交错的一种网状结构模式(多声形态)。为此,西方人称“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而组成这种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的音乐,主要运用和声、复调两种作曲技法。中国虽也有复调,但那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复调音乐,因为大多都只是支声复调。

建立在具有中国风格基础之上的复调音乐又应是什么形态的呢?所有要采用复调技法来阐释中国风格的作曲家都知道:要使这种对位符合复调的规则,又要使乐曲保留有纯真的中国风味,这是极其困难的。在众多的探寻中,《牧童短笛》具有典范的作用,是这种追求与探究取得重要突破和进展的标志。“这首乐曲的主体是自由对比的二声部复调,五声化的旋律处理成多种自由对位的形态。”笔者认为这里的复调技法又不只拘泥于此,它既不完全是民间音乐中的支声复调,也不完全是西方的模仿复调或对比复调,而是在创作中自由地编织纯朴动听的复调织体,用行云流水般的五声化旋律做成的各种自由对位,既体现了欧洲复调技术的规格与精神,又融进了中国式的旋律思维,从而成功地显示了西方对位法与我们的民族音乐语汇相结合的巨大潜力。乐曲中,两条旋律的分句交错,你走我停,你繁我简,此起彼伏,交相辉映,其节奏互相照顾,音程结合讲究。除此之外, 它并未用什么复杂的对位技术,甚至八度二重对位少有。然而,这两条旋律本身的完美给它们的对位结合赋予了一种天然的魅力。这种巧妙的“中西融汇”,增添了音乐的表现力和审美的情趣。可以说《牧童短笛》在复调作曲技法的使用方面是值得赞叹的,它使乐曲具有了动力性,更加形象地展示了牧童的闲悠,有种“闲云不作雨,故傍青山飞”的韵味。

5.调式调性。“调式是由构成音乐基本音列各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所体现出来的结构特征。”不同于西方大小调,中国的民族音乐是建立在五声调式基础上的。对于中国人来说,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既代表着整个社会,包罗万物,独具其审美特性。它们分别与君、臣、民、事、物相对应,与中国的“天人合一”高度统一。也就是说,建立在这种五声调式上的音乐体系(包括演化出来的六声、七声) 就是中国音乐的风格,是根、是灵魂、是本体、要体现出中国风格,没有这种根基而要具有中国味儿显然是痴人说梦。

《牧童短笛》的调式调性安排是遵循中国风格这种五声性特色的基点进行创作。通过分析:调式调性为第一段和再现段是G徵,中段则是G宫——D宫——A宫——G宫,这首乐曲的调式调性的布局安排体现了乐曲的中国风格,是这首乐曲之所以成功的必要条件和关键之所在。

二.中国风格及美学特征的探讨:

对于音乐中风格的探讨,有许多学者专家已经提出了相当独到的见解。钱仁康先生认为:“音乐语言的时代特征、 民族特征、地方特征,以及某一流派或者某一作曲家的创作特征,就是通常所说的音乐作品的风格。”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很有见地。风格就是特点、特征、特性、特色,就是共性中的个性,就是一个典型的标记,而对于风格的划分,则相如为人命名,是为这种典型刻上了烙印,贴上一个标识码, 音乐给予了总结,故有不同的风格。对于风格的划分,钱仁康先生进一步从不同的切入点给予了较为合理的划分,他认为:“从时代性来说,有古代风格、中世纪风格……从民族性来说,有东方风格、西方风格、中国风格、欧洲风格……” 这样,我们从更加明白风格的意义了。

然而,既然“风格是事物稳定的、系统化的感性特征。” 那么作为具有中国风味的《牧童短笛》来说,它必然表现出它独特的审美特性,飘逸出中国音乐的馨香来。在“创作理念及其技术的运用”里笔者就谈到了《牧童短笛》的调式是构建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的。从风格上来讲,“在五声性的调式中,由于缺少半音及增四度、减五度这样的高紧张度不协和音程,因此建立在五声调式基础上的音乐往往是比较松弛而缺少紧张感的。”因此,《牧童短笛》听起来格外清新自然,感觉平和优美。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

其次,就美学的角度来讲,中国人追求的是一种意境。 西方人在艺术上讲再现、写实、摹仿。中国人则不一样,中国人讲传神、讲写意、讲境界。西方人讲分析,其思维方式是逻辑至上,是理性主义;中国人讲综合,是感性主义。就画画这科目来看,西洋人就讲焦点透视,中国人则讲散点透视。因此,不同的文化基点所散发出来的人文气息也不一样, 构成了审美趣味的差异。《牧童短笛》虽然在许多方面借鉴了西方的一些理念,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中国风味仍然十足。从内容的表现上来看,《音乐欣赏手册》里讲道:“第一段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天真无邪的神情令人喜爱。”笔者认为, 这里的描述十分恰当,精妙而简练,就“犹如一幅水墨画” 而言,已透视出了乐曲独特的文化含义和深刻内蕴。通过这样精辟的阐释,我们可以从《牧童短笛》这首乐曲中寻得这样一种美学形态:即这首乐曲也蕴涵着这样一种韵味,这首乐曲讲究的是“传神写照”和“气韵生动”、它更深层次是要求达到“得意忘象”和意境优美,超乎于音乐之外而得一种“意外之象”和“韵外之致”,于是乎,这里又和中国古典的音乐美学达成了一致,形成了独有的现代的“中和”之美。而“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天真无邪的神情令人喜爱”之后隐藏的韵味,又体现了中国 “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田野是“天”,也就是自然, 人就是物,“牧童骑黄牛”于田野正好表达了作曲家这样一种审美情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使自己融入自然之中, 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这里呈现着“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的诗意和安然,却也有积分“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恬淡。而乐曲的上下两个单线条,绮丽蜿蜒,曲折优美,相映生辉,貌似简单,但小腔的润饰,又使得音乐摇曳多姿。其音色、力度的起伏变换,使人从中感受到中国水墨画般的淡雅,江南水乡的清丽、秀美,乐曲本身的精致玲珑,音之所起,如晶莹洁净的珍珠般洒落。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漫游于田野,在一高一低两条清晰透彻的旋律线中,具有一种特有的东方美。袅袅余音,浸润着人的心灵, 陶冶着人的情感,给人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趣和怡然自得的美感。

篇4:《牧童短笛》的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乐曲内容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同时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吹奏笛子的基础,对钢琴音乐作品也已有所接触。

三、课时安排。 1 课时。

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听辨乐曲情绪、风格及旋律的进行方式(重复、变化、对比)、区分段落,并初步感受复调音乐的美和作品的意境美,意在让学生积累感性知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他们的音乐分析力、鉴赏力与想象力;2.技能目标: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了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音乐记忆力,扩大音乐视野,确定了两个主题初步哼唱并吹奏作品;3.情感目标:为了使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得以真正的统一,确定了“学会劳动”的主题,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听辨乐曲的情绪、风格及旋律的进行方式(重复、变化、对比),初步哼唱并吹奏作品。为了使学生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积极状态,根据教学要求的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确定了本课的难点为初步了解体会复调音乐的美和作品的意境美。

六、课前准备。课件、笛子。

七、教法、学法及过程。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了“总分总”的欣赏步骤,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感官欣赏到感情欣赏,再过渡到初步的理性欣赏。

(一)简介钢琴

引入新课:同学们,今天,“乐器之王”来到了我们的教室,你知道它是谁吗?你听!(范奏《乌苏里船歌》引子部分)。呀,钢琴的声音多优美啊!我请三位同学上来摸一摸、敲一敲钢琴键儿。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从而顺利地向新课推进。

(二)欣赏

1.初听、自由想象

先不告诉学生曲名,让他们闭上眼睛,随优美的音乐遐想。

2.复听,启发想象

板书曲名及作者。

(1)故事激趣。讲述《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的小故事。指导学生了解并朗诵诗歌:“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以了解乐曲背景,激发兴趣。

(2)启发提问。出示问题:乐曲速度有什么变化?可分几段?情绪如何?通过聆听,你联想到什么?听后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

3.细听,深入欣赏

(1)分析欣赏第一部分

先出示课件,教师再富有表情地讲解:在山清水秀的田野上,小河边,小牧童们骑在牛背上,吹奏着优美动听的曲子,相互应和着,看,连老牛也被陶醉了。(出示主题一)视听结合,听后师生讨论,最后,教师范唱、范奏,指导学生初步哼唱、吹奏第一部分主题。

(2)分析欣赏第二部分

师:“那么,第二段音乐又是怎样的呢?请你跟第一段比一比。(范奏)哦,第二段原来是活泼、跳跃的!(板书)(出示课件)你瞧,小牧童们手拉手儿,唱啊、跳啊,他们还下水打起水仗来,连老牛也跟大家一起玩耍呢,多么快活,多么高兴啊!”(出示主题二)对于第二乐段主题,十六分音符和上波音较难,教师通过范唱、范奏指导学生初步进行哼唱吹奏。

(3)分析欣赏第三部分

在欣赏第三部分音乐时,教师先提问:“第三段音乐你觉得耳熟吗?跟前面哪一部分重复,但又有什么变化呢?(出示课件)大家听!”(范奏)学生对于“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感到有困难,教师再通过对比范奏,引导同学们找出一、三两段旋律的细微差别(加花),学生们也很快就说出了第三段音乐比第一段音乐更流畅、更欢快。

通过以上步骤,就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比较鉴赏、感受复调

《牧童短笛》属于典型的二声部复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主要采用对比范奏来分散难点、化整为零,从而让学生容易接受。可分三步进行:请大家感受主调音乐,把第一乐段第二声部改作和声伴奏型;再单独感受复调音乐第二声部;然后,请大家仔细听听音乐中的两个声部的配合,并适时富有感情地解说:“大家听,音乐中两个声部好像红花绿叶,相互映衬,一疏一密,好像小牧童们在青山绿水间吹奏着优美动听的曲子,你一句,我一句,忽高忽低,忽远忽近,配合得多么巧妙动听呀!

(5)终止赏析,体会意境

对于“初步了解体会作品的意境美”这个难点,已贯穿于重点的解决过程中,最后利用终止赏析加以突破。乐曲的结尾处是渐慢、渐弱,在高音区结束(范奏),小牧童干什么去了呢?我引导学生们再次展开自由想象……虽然乐曲结束了,但学生们还沉浸在乐曲优美的意境中。

4.再听,加深印象

教师简介作者及作品获奖情况,结合学校省级课题渗透思想教育,然后复听全曲,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5.总结,感情升华

在课堂结束前,告诉学生:“贺绿汀爷爷已于1999年4月27日长逝了,我们要永远怀念他,牢记他的作品,我们要向贺爷爷学习,用音乐的眼光、音乐的耳朵去感知生活,学到更多、更美的音乐。”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积极、饱满的情绪,娓娓动听的讲解,优美动人的范唱、范奏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进行积极的思维想象,最终融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去,让音乐真正净化孩子的心灵。(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方 玉

篇5:牧童短笛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表现出的两种不同情绪,尝试用动作表现牧童在牛背和嬉戏的场景。

2、了解笛子是我国的民族乐器,感受民乐与水墨结合的优美意境。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牧童短笛》水墨图PPT、音乐、笛子图片。

【活动过程】

一、了解笛子及其音色特点

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乐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仔细听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播放音乐)

第一次欣赏后

1、这首乐曲主要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回答后出示笛子图)

2、关于笛子你们了解过什么?

小结:笛子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吹奏乐器,演奏的时候把它横着放在嘴边。一般来说笛子都是用竹子做成的,它能吹奏出不同风格的旋律,还能模仿鸟叫声呢!

3、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笛子演奏的各种声音)什么感觉?

小结:声音很连贯,越来越长,越来越远,这样的声音表现的是悠扬、安静的感觉。(.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声音停顿、跳跃表现的是欢快、活泼的感觉。

过渡:那么刚才听到的乐曲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再听一听,感觉一下。

二、感受两种不同的情绪

第二次欣赏后

1、说说看这首笛子演奏的乐曲表现的是什么感觉?

预设:优美、欢快

小结与过渡: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听出了优美、平和的感觉,有的听出了欢快、跳跃的感觉。而且,反复地听还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再来听一听,这次你会有什么新的感受呢?是整首乐曲表现的都是同一个感觉,还是几种感觉都有呢?(边听音乐,边播放旋律图)

第三次欣赏后

1、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吗?(提示,刚才是什么感受,现在又有了什么感受)

追问:哪一段让你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

小结并过渡:一般来说平稳的、连贯的旋律会给我们优美、安静、柔和的感觉(哼摇篮曲一段),而跳音、起伏较大的旋律会给我们欢快、明亮的感觉(哼六一)。而且我们会发现一首曲子里,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旋律风格。

2、这首曲子里就有悠闲和欢快两种情绪表现,它们藏在哪一段里呢?(观察旋律图)

过渡:你知道吗,每一首乐曲都藏着一个故事,旋律在变化就是故事情节在变化。这首乐曲里悠闲和欢快的两种情绪在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结合乐曲仔细地看一看接下来播放的画面。(结合画面,教师简短讲述故事)

三、结合画面了解乐曲背景

第一次欣赏水墨画与乐曲后

1、这首乐曲讲的是谁的故事呀?什么样的故事呢?(根据回答出示三张相应的图)

2、这三个情节在乐曲中是用哪一段来表示的呢?追问为什么?(根据回答听乐曲验证)

小结:从平稳、悠闲的音乐开始,经过起伏、跳跃的旋律再回到平稳、悠闲,一个完整的故事就表现出来了。有的时候故事不一定要用语言讲出来,音乐也能讲故事。

过渡:你在听乐曲的时候,你觉得这个故事是怎样的呢?

四、尝试随音乐用动作表现骑牛的悠闲和嬉戏情节

1、牧童骑着牛一路走来,还可能看见了什么?

预设一:语言表达

预设二:做一做动作,给音乐

2、假想一下,你就是那个坐在牛背上的孩子,把你的悠闲和欢乐随着音乐尽情地表现出来吧!(老师用语言提示)

五、结束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一首这么优美的乐曲,它的名字叫《牧童短笛》。如果你愿意的话,以后可以再听一听,也许你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教学反思: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

篇6:牧童短笛—欣赏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欣赏课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加强学生音乐审美培养,提倡综合学科和弘扬民族音乐为指导思想,介绍分析我国民族音乐,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二)理论依据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鼓励学生对听音乐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与感受,聆听时能够作出相应的情绪和体态反应,能够在律动、歌舞表演的活动中与他人合作。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体裁分析:

民族音乐是包括我国56个民族以及根据民族调式创编或改变的音乐作品,用西洋乐器演奏民族音乐作品也很常见,利用西洋乐器宽广的音域有利于演奏丰富的民族音乐。

2、乐曲内容分析:

乐曲《牧童短笛》是人音版第四册第五课中的欣赏曲,有钢琴和长笛两个版本,钢琴版本流传较广,乐曲是典型的三部曲式结构作品,由主题—发展—(扩充)再现组成,每一个乐段都有很明确的主题思想A: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上下两个声部的旋律此起彼伏,相互映衬,似一唱一和,一问一答,十分悠扬动人,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似见山清水秀的田野间两个牧童骑牛吹笛,怡然自得。B:欢快流畅的旋律,配以跳跃的伴奏,富有民间舞蹈的风格,犹如牧童在田野里追逐嬉戏,形象地刻画出牧童的性格和喜悦的心情。频繁的转调使这段音乐具有丰富多采的变化。A':第一段主题的再现,音乐又回到了第一乐段的意境中去,它是在第一段旋律的基础上进行加花变奏而成,比第一段热烈。

(二)学生情况分析:

授课年级:二年级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离城区较远,交通不是很方便,整个班级没有学习钢琴等乐器的同学,对于分析钢琴曲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聆听,分段聆听,加上表演,我相信学生们还是可以不错的理解作品的结构。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通过分析歌曲的结构和每段的速度,情绪,旋律并随音乐表演出适合的场景来让学生感受学习作品。

(四)技术准备

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软件制作教学课件,用迅雷播放器剪辑音频,下载水墨画版本的《牧童短笛》视频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学生在本册书的第二课中学习过贺绿汀的作品民族管弦乐《晚会》,对本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亲切感,对乐曲分段的问题利用语文课文需要分段的要求来引导音乐也是要分段落的,通过引导学生乐曲有不同的速度,旋律,情绪来分清段落。

段落的分析通过聆听,分段聆听,表演来分析出不同段落的情绪,速度等特点。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喜欢乐曲《牧童短笛》,积极地参与体验乐曲的不同段落的表演,主动找出乐曲的曲式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乐曲,体会乐曲的速度,情绪,旋律特点并总结,在表演每段的情绪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分析乐曲的方法,知道三部曲式结构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知道《牧童短笛》是分三段并且每段的情绪、速度,旋律都不同。

(二)教学难点:表演是学生较难掌握的,在音乐情绪中准确的表演。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引导学生注意力,初听《牧童短笛》的整体感受 环节目标:整体聆听,体会初听作品的感受。

设计说明:通过看牧童短笛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说明作品的成就引起学生自豪感,在有学习主动性的条件下聆听乐曲。活动1.1学生首先看一幅画(牧童坐在水牛上吹竹笛的画)(1)播放图画

(2)学生简单描述画的内容,教师归纳刻画牧童生活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有图画作品,许多的作曲家也创作了很多描写牧童生活的作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牧童生活的音乐作品,这部作品获得过世界大奖,很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叫做《牧童短笛》,写了这首获得世界大奖的作品的作曲家是贺绿汀。活动1.2播放钢琴版《牧童短笛》

(1)教师提问《牧童短笛》的演奏乐器是什么?学生回答:钢琴(2)学生说说初次聆听的感受。

(二)欣赏分析《牧童短笛》

环节目标:分析出乐曲的曲式结构及每个结构的不同特点

教学设计:通过分段听来分析乐曲在情绪、速度,旋律上的特点,通过分析得出三段曲式的结构名称,再聆听一首三段曲式的乐曲《彩云追月》检验学习效果。

活动2.1再次播放《牧童短笛》(1)教师提问此乐曲分为几段?(2)播放乐曲

(3)播放乐曲举手示意乐曲段落进度,总结分段。活动2.2分段聆听《牧童短笛》

(1)分别从乐曲每段的速度,旋律,情绪来分析并加以适当的表演来烘托气氛。

(2)教师结合谱例讲解乐曲为什么会有上面总结的特点同时学生学唱几句体

会:

第一段(部分)通过连线和跳音记号来表现牧童的活泼和乐曲的悠扬。

第二段(部分)运用波音记号和左手旋律的跳音表现牧童与水牛嬉戏玩耍是的场景。

第三段(部分)是第一段的再现,但对第一段进行了扩充加花的处理,是作品更加流畅。

活动2.3总结乐曲曲式结构

(1)从主题—发展—再现(扩充)逐一出示

(三)现场检测学习效果

环节目标:检测对本科学习的三部曲式结构的理解程度

设计说明:通过欣赏同样是三部曲式结构的钢琴曲《彩云追月》来检测学习理解程度。

活动3.1聆听钢琴曲《彩云追月》

(1)辨别《彩云追月》的曲式结构(三部曲式)

(四)聆听长笛版《牧童短笛》 环节目标:感受不同版本的乐曲特点

设计说明:学生已对本课的曲式结构分析的较为透彻了,最后聆听一首长笛版的《牧童短笛》再整体的感受乐曲的风格和趋势特点。(1)播放长笛版《牧童短笛》

教师小结

上一篇:石阡县晏明中学12.4法制宣传日方案下一篇:某检察院工作总结1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