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案例

2024-04-07

诚信案例(通用8篇)

篇1:诚信案例

11月,刘某在某保险公司业务员的说服下投保,11月18日保险公司签发了“老来福终生寿险”及“附加住院医疗保险”。9月,刘某因病住院,医疗费十扣158.30元。1910月,刘某持保险单向保险公司申请给付医疗费,保险公司以刘某带病投保为由拒绝给付。刘某遂以该保险公司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篇2:诚信案例

泰安第十中学

张小勇

摘要:

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当地的中学生更应该讲诚信,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关键的,开展诚信教育,弘扬诚信美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而且能够有力地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实际,教育学生以诚信为本,以诚信为荣,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毕竟金子有价,而诚信无价!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良好道德习惯、诚信意识的培养与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再加上社会的非诚信行为学生耳闻目睹,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给其还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混乱;家庭教育中,父母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孩子以“我”为中心,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推给他人。久而久之,淡化孩子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的诚实守信意识。作为班主任要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案例:去年,我担任七年级三班班主任时,班级有一段时间经常丢东西,不是那个同学放在书包内的钱丢失了,就是这个同学的饭卡丢失了,甚至生活委员收的学生订饭的钱也丢失了。我经过细心观察、调查了解,觉得是有学生“拿”走了。我思考,怎么办呢?既要帮助“拿钱”的同学改掉恶习,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于是我决定实行召开班会的形式来解决:班会课上我首先讲了几个不诚信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然后重点讲了我上学时候有这种行为的我的同学在同学们中所造成的影响,尤其讲到“我们同学每次聚会时谈话的话题就是有这种行为的同学,你这样做也会成为这样的学生,你也会成为你的同学以后茶余饭后的笑柄”;最后由各组同学进行讨论,这种行为会为你造成什么影响,你会和有这种行为的同学交朋友吗?然后同学们自由发言,场面热烈。班会结束我向同学们说:“如果这位同学把‘拿的钱’还回来,同学们会原谅他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能’,“那么我们给这位同学三天的时间好吗?”‘好’。结果,第二天丢钱的同学高兴的跑到我跟前说:“老师,钱回来了”!从此,我班再也没有丢过钱。

案例思考:本次教育活动采取的是“普降喜雨”的教育方式,这样避免了单一谈话造成学生思想心理上的负担和压力,通过老师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例子对学生产生心灵震撼,有结合同学们非常重视的“同学关系”“面子”展开的讨论,是有这种行为的学生彻底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会影响自己的一生,从而想改正自己的行为,我们又给了学生改正的机会。整个班会教育过程中,老师没有用一次“偷”“盗窃”等敏感词语,让学生觉得老师和同学们的真诚。本次活动促进了全体学生的诚信。

我们班又趁热打铁跟进了以下几项工作,来巩固班会的成果。

1、创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诚信氛围

利用每周的班会课的时间,开设专题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办了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板报和手抄报。

2、积极争取家庭配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要积极搭建家校互动的平台,主动走进家庭。如长期坚持每一学期开家长会、聘任家长校外辅导员、优秀家长传授经验等。同时要求家长也要做到诚实守信,不但对孩子这样,而且在生活中的待人处事也要这样,才能使学生心中诚信的概念不发生冲突。

3、强化措施,规范诚信行为

要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习惯,必须从细节持之以恒地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为班级每位学生设立诚信记录卡,根据学校规章制度和班规设计了纪律、卫生、学习三大板块,采取每天学生自评、每周生生互评、每月老师总结的方式,把有不讲诚信的学生,如值日生不擦黑板、不打扫教室、抄袭作业、不交作业、上课无故迟到、考试作弊等行为,班主任老师记录在册。同时教师也应树立榜样作用,做到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爱和诚感染学生,用言和行引导学生,用自身的诚信度来为人师表。

篇3:诚信案例

1.1 案情简介

1.1.1 案件事实

被告某投资公司于2013年11月1日成立,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徐某认缴出资1400万元,实缴出资280万元;毛某认缴出资600万元,实缴出资120万元,认缴期限为两年。同年4月2日,被告林某通过协议受让毛某所持投资公司30%的股权。同年4月6日,被告投资公司通过股东会决议公司资本增资到10亿元,实缴金额仍是400万元;章程约定股东在2024年12月31日前缴纳出资。2014年5月1日,原告与被告投资公司签订有关第三人公司的股权转让协议,原告将其所持第三人公司99.5%股权转让给被告,被告于合同签订后的30日内付清全部转让款。5月22日,原告完成了相应的股权变更手续。7月1日,双方签订补充协议,约定被告于2014年8月30日前付款2000万元。7月20日,被告公司作出股东会决议将公司注册资本金由10亿元减至400万元,决议中的签字人为“接某和林某”。同年8月21日,被告公司股东会决议同意接某受让徐某的股权成为新股东。9月22日,被告公司以接某为法定代表人申请减资变更登记并提交“有关债务清偿及担保情况说明”,声称根据2014年7月20日公司关于减资的股东会决议,已编制报表并通知了债权人,刊登了减资公告,公司对外债务为0万元,并由接某和林某提供担保。据此,登记机关于2014年10月10日准予其减资变更登记。

1.1.2 裁判结果

原告根据与被告公司的股权转让协议,诉请被告公司向原告支付首期股权转让款,并由被告接某、林某在各自未出资本息范围内,就被告公司对上述转让款不能清偿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四被告股东相互承担连带责任。被告徐某、被告毛某辩称其已履行发起人出资义务,被告接某、林某辩称其已实际出资,其他认缴出资的时间尚未届满,没有法定的义务提前缴付出资。此外,减资公司投资发展的需要而非逃避债务;未通知已知债权人系疏忽所致,故不同意承担相应责任。法院最终判决被告公司向原告支付股权转让款2000万元,被告徐某与林某在未出资本息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驳回原告其他诉讼请求。

1.2 争议焦点

通过上述对本案的案情简介,首先,原被告对目标公司股权转让协议及其补充协议的效力无实质异议,被告公司自然应当按照协议约定支付股权转让款;其次,由于被告毛某于原告被告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之前已通过合法有效的股权转让行为退出公司,不应承担其退出后的债务。因此,本案的争议焦点集中在,被告徐某、接某和林某是否应该对被告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具体为:(1)被告公司的减资行为是否有效;(2)若减资行为无效,三被告应否对股权转让款承担赔偿责任、承担何种责任。

2 本案争议焦点分析

2.1 减资行为是否有效

2.1.1 认缴制下减资的理解

按照传统公司法关于资本维持原则的定义,公司成立后须对公司资本予以维持并保持资本不变。但这并不是说公司的资本就一成不变,而是指非经法定程序,公司资本不得变动。尤其是,实践中公司资本随着公司经营活动的发展变化而需要随时调整。不同资本制度下,“减资”的内涵不同,法定资本制(无论是否设定分期缴纳)下,减少的是注册资本;授权资本制下则是对股东尚未缴纳出资义务的豁免。相应地,不同资本制度选择的减资规则也不同,以德国为首的大陆法系国家在严守“资本信用”的理念下,将减资程序与债权人保障紧密结合,即设定严格的减资程序、配合披露(减资通知、公告等)实质性清偿或担保机制,来实现债权人利益的终极保护;以美国为首的英美法系则在“资产信用”理念的指导下,将减资行为纳入董事会商业判断,并以“偿债能力”标准对减资决议进行审查[1]。

我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坚守传统资本维持原则同时当然承继了严格的减资程序以保护债权人利益。我国现行《公司法》第43、103条分别规定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减资决议须经股东会绝大多数表决权通过的要求;第177条规定了减资的法定程序,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通知债权人并公告、清偿债务或担保;第179条第二款规定了减资变更登记的要求。因此,可以得出我国公司法赋予本案公司股东会根据实际经营活动需要减资的权利,但须遵守法定程序,以保护债权人基于注册资本产生的交易预期。

2.1.2 违反法定程序减资的后果:法解释学视角

我国现行《公司法》第22条规定了公司决议无效和可撤销制度。按照规定,无效之诉的原告资格与起诉时限均无限制;而召集、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司章程,或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情形作为可撤销处理,并将其限定为“股东自决议作出之日起60日内”。但这并未明确违反减资程序的减资决议的效力如何以及债权人如何实现救济,导致司法适用中的诸多困惑。

根据学者的研究,日本、韩国赋予了债权人减资无效的诉权,并就诉权主体、提诉期限、无效原因与裁判溯及力等进行了详细规定[2]。

在民事审判中,法官不得以法无规定而拒绝裁判。虽然我国公司法并无关于减资程序瑕疵的法律规定,我们仍可以通过法律解释来解决本案所涉难题。笔者认为,在我国资本制度改革和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理念转变的大背景下,本案不能简单粗暴地以“违法法律规定”为由认定瑕疵减资行为无效,而应当借鉴美国公司法“偿债能力”标准,将减资行为理解为公司对股东出资之债的一种豁免。这样,将减资行为作为合同行为,可以通过《合同法》第74条债权人的撤销权来审查减资行为是否构成公司偿债能力的缺失,进而赋予债权人以诉权。甚至,可以通过《合同法》第52条第三款(如果有证据证明股东有明显逃避债务的举动)来认定减资行为的无效。

2.2 三被告是否对股权转让款承担赔偿责任、承担何种责任

2.2.1 对认缴制下股东出资义务的理解

2013年公司资本制度从有限制的资本认缴制改为完全的资本认缴制,允许股东通过章程自主约定认缴的数额、期限。但基本的法律理性告诉我们,无论公司资本制度发生如何的变革,都不会也不应动摇公司法上的股东有限责任。我们需要明确,认缴不等于不缴!无论资本的认缴还是实缴,都不会改变股东出资义务的存在。认缴制所改变的只是股东具体出资义务的时间与期限,赋予了公司资本更大的弹性和机动性,给予了股东投资安排更多的灵活性,而丝毫未改变或缩小股东有限责任的范围。

虽然我国《公司法》理论和立法已经发生了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的理念转变,但不能由此而完全否定公司的资本信用。应该承认,资本依然反映了公司最初的原始的信用状况。同时,在静态的价值金额上,资本也部分地反映了公司一定的信用能力。公司注册资本制度正是在合理肯定资本信用基础上进行的理性设计,认缴资本制的采用同样是以承认资本信用为前提的。如果资本没有了任何决定和彰显公司信用的价值,如果资本成为不具任何实际效力的空洞数字,《公司法》也根本无需再保留注册资本制度[3]。

由此可见,资本认缴制下,公司法关于公司注册资本的强制性缴付责任并没有被彻底颠覆,仍然是投资者的法定义务,投资者以履行这一义务为前提获得有限责任的安全权利。对应于公司的债权人而言,投资者或早或晚应当足额缴付资本以保证债权履行就是债权人合理合法的期望,是基于制度平衡而生的权利。则符合我国《公司法》第一条规定将债权人保护作为重要立法目的与价值目标。

2.2.2 认缴制下未到期股东出资责任的法解释路径

2013年公司法资本制度改革把公司设立过程中涉及股东出资的很多义务规则修改为权利规则[4]。在此背景下,理性的投资者可能将很少采取“两虚一逃”等明显的违法手段,转而采取“一元公司”、“百年期限”等“滥用”出资自由权等行为。此时,政治推动、立法仓促及配套制度缺失共同造就了司法实践的“两难”困境:一方面,如果放任上述法律规避行为的存在,终将不利于市场秩序和交易安全的维护;另一方面,如果因此而通过立法强制禁止上述行为并对其课以严格法律责任,则又将与资本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相冲突,这种司法困境本质是“股东自治权”与“债权人保护”的利益冲突。具体到本案而言,若公司无力清偿债务,债权人能否请求约定的出资期限尚未到期的股东提前履行出资义务?

依据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可资适用的解决途径有三。第一,破产债权的加速到期制度。根据《企业破产法》第35条的规定,在公司破产的情况下,股东全体必须立刻按照认缴资本总额补充全部出资,而不受约定认缴时限的保护。本案中原告可以申请被告公司破产,再要求被告林某与徐某在未缴纳出资本息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此外,《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第22条的规定也表达了类似的立法思想,但因2013年公司资本制度修改而难以直接适用。第二,债权人代位权。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13条第二款的规定,基于债权人代位权的法理,请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在未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的。但是,本案难以直接适用此规定,因从文义解释角度而言,本案公司章程约定的认缴期限尚未界至,自然难以认定为“违约”。同理,难以直接适用《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18条规定的债权人代位撤销权。第三,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当作为义务人的公司资本构成中存在较大比例的较长缴纳期限的出资,而公司又明显欠缺交易偿债能力,就表明股东利用公司人格开展营业乃是欠缺诚意,目的在于利用公司人格和有限责任把投资风险降低到极限之下,并通过公司形式将投资风险外化给公司的债权人。因此,可以根据《公司法》第20条规定,认定本案两被告系滥用公司人格逃避债务,要求其为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然而,基于“维持企业存在”的司法政策,法人格否认制度是最严厉的公司惩罚制度,一般严格适用,尤其考虑到我国司法实践缺少足够的认定标准和裁判规则不统一的现状。然而,本案涉及在公司破产以外的场合下,未到期的股东出资义务能否被加速到期?认缴制下股东出资义务的加速到期研究可以给本案带来一条新的解释路径。赞成股东出资责任加速到期的学者[5],在正视2013年资本制度改革仓促带来的配套规范不足的尴尬、评判其他救济手段乏力和借鉴国外“法定债务”制度的基础上,试图利用公司法路径与合同法路径的解释来缓解本案所涉股东自治权与债权人保护的利益冲突。

直接通过股东出资责任加速到期来解决认缴制下未到期股东提前出资问题,仍然存在浓重的以“资本信用”来保护债权人的倾向性保护,与本次修法赋予股东更多自治权相悖。而在公司法对债权人保护已从直接转向间接的理念转变下,通过“偿债能力”标准作为审查机制可能是更好的选择。结合到本案,可通过补缴期限和债务时限的比较来判定被告是否形成持续性、明显性偿债能力的缺失,进而决定被告是否承担责任。此外,本案还可以综合本案判定是否构成《公司法》第20条规定的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刺破公司面纱以确定被告的连带责任。

3 研究结论

3.1 法院判决评析

针对本案两个争议焦点,法院裁判的论证思路如下:(1)“被告公司的减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的必备条件,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因而“恢复到公司注册资本为10亿元的状态”。(2)股东的出资属于对公司的债务、构成公司的责任财产;综合本案情况将违反法定程序的减资行为认定为“抽逃出资”进而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通过笔者对本案焦点的分析与论证,可以看出,法院在坚守注册资本作为公司信用评价的核心因素的理念下,基于债权人保护目的简单、直接地通过利益衡量认定减资行为无效,并将此行为认定为抽逃出资而适用公司法司法解释的规定判令两被告承担为出资本息范围内的补充赔偿责任。然而,资本制度与公司法的改革已经宣告了“资本信用”神话的破灭[6]。公司法并不倾斜保护债权人,债权人利益更多是通过其他规则来获得有效保护。如果说注册资本是用以公司信用评价的一个因素,那么它仅仅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参考要素[7],更核心的要素是通过公司经营行为以及能反应或影响公司经营行为、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的综合财务、管理等信息。故而,不能直接引用抽逃出资认定行为无效,而应具体到交易行为通过合同法来判断。本案不应当将减资行为与抽逃出资之间简单、直接的相关联,应在认定减资行为被撤销或无效的基础上,通过“偿债能力”标准来解决股东自治权与债权人保护之间的利益冲突,建立合理性审查标准。此外,本案还可以综合本案两被告先后反复的增减资,属于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来解释适用《公司法》第20条判令其为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3.2 研究启示

3.2.1 准确把握认缴制的内涵

本次资本制度改革导致理论与实务的困惑在很大程度上源自认缴制在制度理解上的错误。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应该理解,资本认缴制下,公司法关于公司注册资本的强制性缴付责任并没有被彻底颠覆,仍然是投资者的法定义务,投资者以履行这一义务为前提获得有限责任的安全权利。公司法作为组织法以及实现财产隔离的“财产法”的作用仍然存在。即使股东未向公司“实缴出资”,公司的注册资本仍然独立存在,此时公司的注册资本表现为股东对公司承担的出资义务[8]。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下股东认缴出资仍应被理解为是股东对公司的一种承诺担保[9]。由于认缴制下出资人很可能只认缴但并未实际缴纳出资,股东对公司此时的承诺担保将表现为,在公司清算或公司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股东必须按认缴出资额补缴出资。

3.2.2 尽快完善认缴制下股东出资责任的配套法律规范

强烈的政治推动色彩、立法仓促以及配套规范缺失,使得法官在面对认缴制下股东出资责任提前到期的相关实务裁判时,充满了缺乏裁判依据的尴尬与学者解释的混乱。为了解决此实务困惑,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先行通过颁布典型案例指导法官办案,弥补成文法的不足,统一裁判规则,以提高法官的审判效率和审判水平。随着认缴制下认识的提高和立法理念的转变,立法者也需要逐步完善相应的配套规范,建立起有效资本维持的规则群,确保公司法人格的独立,重塑公司财产隔离的“防火墙”[10]。

摘要:2014年《公司法》资本制度改革确认了股东资本认缴制,由此也带来股东诚信出资的理论困惑与实务纷争。通过一则典型出资纠纷案例的分析可知,公司法作为组织法以及实现财产隔离的“财产法”作用仍然存在。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下,股东认缴出资应被理解为股东对公司的一种承诺担保。当股东出资的期限利益与债权人保护相冲突,股东须承担补缴出资义务。

关键词:资本认缴制,出资义务,期限利益,补缴义务

参考文献

[1]傅穹.公司减资规则论[J].法学评论,2004(3).

[2]郑曙光.公司减资的比较法考察[J].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3]赵旭东.认缴资本制下的股东有限责任——兼论虚报资本、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行为的认定[J].法律适用,2014(11).

[4]董淳锷.股东诚信出资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以公司资本制度改革为背景[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5]李建伟.认缴制下股东出资责任加速到期研究[J].人民司法(应用),2015(9).

[6]赵旭东.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J].法学研究,2003(5).

[7]曹兴权.抽逃出资禁止规范的变革[J].法治研究,2015(3).

[8]邹海林.我国司法实务应对公司注册资本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J].法律适用,2014(5).

[9]陈甦,程合红.认缴资本制与股东出资义务和责任[N].中国工商报,2014-6-17(3).

篇4:诚信案例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 诚信缺失

项目基金:2015年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科研基金项目“高校师范生诚信就业问题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

1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案例简介

案例一:小曾,独生子女,父母希望其毕业后回家乡工作。某日,小曾看到家乡一公立学校要招一名中学教师,但其中有一项招聘条件是“大学期间无挂科、补考情况”。小曾在大一第一学期补考过一科,成绩单上清清楚楚写着分数,于是小曾去打印店篡改了成绩,重新制作了一份简历投给该学校。之后,小曾轻松通过了试讲,学校又对小曾进行了审查,发现她的成绩与事实不符,结果是“不予录用”。小曾在简历中弄虚作假,错失了这次就业机会。

案例二:小江,大四学生。在某日的招聘会上,小江向一家国有企业投了简历。小江成功通过了第一轮面试,但该企业要求小江在第二次面试中将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证书交来,但小江并没有考过这些证书,只是为了赢得面试,随口那么一说。最后,小江很无奈,放弃了第二次面试。

案例三:小梁,面对大四,很是迷茫,不知何去何从。某日,小梁看到一所私立学校在招聘,就跟着同学去投了简历,经过说课和讲课环节,小梁竟被录用了,为了有一个保底的“饭碗”,小梁没有考虑太多,草率地签了协议。之后,在另一次招聘会上,小梁看到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在招聘,该企业离家较近,且待遇更好。小梁思来想去,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当老师,于是就去面试,结果被录用了。小梁在没有和学校解除协议的情况下,又和该企业签了约。

2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案例分析

当下大学生诚信度低,轻视个人信誉,在前途和诚信面临抉择时,很多大学生选择了前途,但这种行为往往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上述三个案例中,小曾、小江、小梁想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没有错,但他们在就业中的诚信缺失,不仅影响了个人的职业生涯,极大地损害了毕业生和高校的声誉,也打乱了用人单位的招聘计划,扰乱了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

大学生就业的诚信缺失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从上述三个案例来看,大学生就业的不诚信行为,表现形式多样、程度不一,在社会上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影响,而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就来梳理当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的表现,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

2.1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

2.1.1 虚假包装

在简历制作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为了获得就业机会,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在简历上添加水分,如虚构自己在校期间的干部履历、实习经历,私自篡改学习成绩,伪造各类等级证书等,让自己的简历尽量精彩、完美以致言过其实,制造假材料蒙骗用人单位。案例一中的小曾即在求职简历中弄虚作假,擅自篡改成绩,美化自己。

2.1.2 虚假面试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毕业生心理压力较大,唯恐错过一个就业机会,因而在面试时,对于招聘单位提出的一些问题往往不能如实回答,信口开河或夸大其词,随意编造或放大自己的能力、特长,尽力掩饰个人不足,欺骗用人单位。案例二中的小江即在面试中自我拔高,虚假回答。

2.1.3 随意签约、毁约

一些毕业生为了有个保底的“饭碗”,随意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在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后又私自毁约。也有一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急于求成,漫天撒网,向招聘单位投简历,往往在不太了解招聘单位的情况下就急急忙忙签订了就业协议,后来又因对工作环境或待遇不满而毁约。还有的毕业生伪造就业协议书或是购买、借用他人协议书,与多个用人单位重复签约。案例三中的小梁即在择业中草率签约,又随意毁约。

2.2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2.2.1 社会因素

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社会大环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一是社会失信严重。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急剧发展时期,人们行为的失范和秩序的混乱,从而产生社会道德危机,形成“道德历史的真空”。政治领域的腐败、经济领域的制假贩假、文化领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冲击着原本宁静的校园,一些政治觉悟不高、自律不强的学生便迷失了自己,重利轻义,失信于社会。二是就业形势严峻。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就业难问题成为不争的事实。每年有大批的毕业生要走入就业市场,而社会的需求赶不上毕业生的增长速度,导致供需极度失衡。有些毕业生为了找到工作,想尽一切办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出现了伪造证书、编造工作经历和学生干部经历等失信行为。三是招聘单位门槛过高。由于招聘岗位少,毕业生人数多,水涨船高,在这种形势下,招聘单位抬高了就业门槛,对毕业生的素质提出了过高的要求,而不考虑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一些毕业生为了能踏入招聘单位设置的门槛,就采取了非正规手段去拔高自己的条件。同时,招聘单位也会在职场中作假或不讲诚信,部分招聘单位本已内定了招聘对象还要组织考试,招聘单位的虚假承诺及主动违约,助长了学生不诚信行为的出现,因而大学生在就业中缺乏诚信,招聘单位也是有责任的。四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我国尚未建立健全完善的信用体系,社会信用管理制度、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完备,对社会各种失信行为很难形成强而有力的监督和约束,从而也不能保证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

2.2.2 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与高校的教育直接相关。一是诚信道德教育缺失。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都是强调应试教育,学校只对学生“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引导。即使有道德教育,也过于形式化、简单化及片面化,忽略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而影响了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二是诚信体系不健全。大部分高校缺乏规范、切实可行的道德惩罚机制和诚信体系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即使少数高校引入了诚信评价机制,但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往往只停留于表面形式,造成学生的诚信意识淡薄。因缺乏相应的惩处机制,部分缺乏自我克制及责任感的毕业生为了成功就业而丢失了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不守信用的行为也就逐渐成为学生的习惯。三是就业管理工作不得力。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只注重就业技能、技巧的传授,而没有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其中。还有一些高校为了片面提高就业率,对学生的弄虚作假采取默许甚至纵容的态度,这无疑助长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行为。

2.2.3 家庭因素

皮亚杰指出:“人作为主体都具有可塑性,而青少年尤其大,青少年时期受到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等外界刺激,往往会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1]可见,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学生教育的基础,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甚至是根深蒂固的。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是重智育、轻德育。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因而大部分家长认为学习好才是关键。这关系到子女将来的前途和命运,考个好大学要靠好分数,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才能找份体面的工作,才能出人头地。家长过度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子女思想品德、健康人格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于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诚信行为缺乏及时矫正。二是家长的不良示范。“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影响作用,家长的思想、观念、兴趣、习惯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都给孩子暗示着一种思想和行为的模式。”[2]但是一些家长没有为子女树立诚信的榜样,他们教育子女要诚实守信,自己却在生活中扮演着不诚信的角色,做出不诚信的行为,甚至有些家长向子女传授一些投机取巧的方法,对子女造成误导。

2.2.4 大学生自身因素

“道德的发展根本上是自主的或不自主的个体对自身道德经验的积极构建。”[3]可见,大学生诚信缺失不仅是由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原因导致的,更主要的是内部原因所致。一是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不够。大学生要想在就业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锻炼与素质的培养,所以毕业生为了避免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就出现了在面试中夸夸其谈、胡编乱造等不诚信行为。二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每位公民在享受各种社会权利的同时,也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诚信即是一种社会责任意识,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教育的缺陷、法律的缺失及监督机制的不完备,使学生忽视了诚信的作用,也不太清楚不诚信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三是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存在偏差。人生价值取向是指个人对人生价值目标的评价与选择及对人生态度的基本定向,它从根本上给人指明了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么做。在“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实用至上”“功利主义”等,学生只关注个人利益,注重个人所得。人生价值取向的偏差,必然影响其诚信观的形成。大学生在不正确诚信观的引导下,导致就业失信现象屡屡发生。

3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应对措施及建议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中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潜在力量,是未来信用经济的主体之一,其诚信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从上述三个案例中的三名毕业生的就业失信行为来看,要实现大学生就业诚信,社会、学校、家庭、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本人要通力合作,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3.1 政府应营造社会诚信的良好环境

“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4]要解决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就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诚信氛围及良好的社会风气。政府可发挥舆论的宣传作用,加强对媒体的引导,深入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优良传统美德、加强诚实守信的教育活动和思想道德宣传,培育“诚信至上”的社会公德和全民意识,形成诚信光荣的社会和舆论氛围,使诚信观念和信用意识深入人心,最终让诚信成为人们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

诚信要靠教育,也要靠制度来约束。构建诚信体系,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还要上升到法律层面。政府应建立健全社会诚信道德的法律约束机制及监督管理制度,规范学生、学校、用人单位的诚信行为,推动就业市场的良性运转,促进个社会健康、有序、和谐的发展。

3.2 高校应加强就业诚信教育和管理

高校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应只偏重于对学生智育的培养,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和人格,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校要坚决树立“以诚信为本”的理念,运用和发挥自身的功能,推出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始终,创建先进的校园诚信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诚信环境。同时,高校应建立健全道德惩罚机制和诚信评价体系,规范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不断完善就业指导及就业工作管理、监督体系,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就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走向社会。

3.3 家庭应重视对子女诚信的养成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是塑造人的灵魂和品格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塑造和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行为。因此,作为家长,应该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诚信修养,遵纪守法、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子女的诚信道德行为做出表率,树立良好的诚信榜样,以自己良好的示范去影响子女并带动其进步和发展。同时,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采取正确的教导方式,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并加强对子女诚信行为的监护和指导,规范子女的思想和行为,提升子女的道德水平。

3.4 大学生应自觉塑造诚信理念和行为

要规范大学生就业诚信,除了靠外在的手段和措施外,更需要大学生自觉塑造诚信理念和行为,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个体需要。大学生要努力增强自身使命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有了强烈的使命感,才能自觉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时,要自觉内化诚信理念。正确认知诚信,把握诚信的内涵,在实践中通过情感体验,正确理解、掌握诚信原则,形成稳定的诚信情感来引导诚信行为。树立诚信自律意志,不断磨炼自己的诚信品德,逐渐使诚信理念内化于心。

参考文献:

[1](瑞士)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5.

[2]晏红.处理好家庭教育中的若干关系[J].中华家教,2005(10):4-7.

[3]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43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67.

篇5:诚信缺失的案例

案例2:201月,农民消费者杨先生到韶关市仁化县消委会投诉,称在仁化县仁桥南路仁韶农机店花5100元购买了一件农用拖拉机用的铁犁耙,安装使用不到一个星期,就出现了犁耙不能正常犁地、犁耙的齿轮把拖拉机机身的连接部位打坏等问题。但经销商认为是拖拉机驾驶员操作不当造成的,不肯承担责任。接到投诉后,消委会调查了解到,由于杨某

所购犁耙能够承受的功率小于拖拉机的功率,所以在使用过程中,犁耙慢慢变形,拖拉机连接部位受损。经营者坚持表示这是常识,损坏责任不应由他们承担。后经多次调解,经销商同意退款。

案例3:从年底至今,深圳市消委会陆续接到消费者关于深圳市古德帝尔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法国Bleuecc丰胸产品”的投诉10多宗。经调查,该公司通过网络及电话销售包括“法国Bleuecc丰胸产品”在内的化妆品、保健品,产品大部分为全英文、无中文标识、无进口许可证、无使用说明书等信息,极少部分带有中文标识的食品、保健品,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均未能查到。消费者反映,使用该产品后无任何效果,且商家不断介绍新产品,进一步诱导消费者购买价格更高的产品。消费者要求退货退款时,却无法联系到商家。深圳市消委会根据消费者所提供的销售地址及该公司的登记地址,均无法找到该公司,商家电话也无法接通。目前,该公司有的宣传网页已被删除或打不开,还出现了变换商品名称或IP地址继续销售类似产品的情况。根据消法赋予的职能,深圳市消委会将有关情况向行政职能部门反映,并建议对深圳市古德帝尔科技有限公司的涉嫌违法行为进行行政查处。

案例4:消费者冯先生自开始在江门鹤山市沙坪镇前进路天地健保健食品店陆续购买了10万元左右的保健食品,用于治疗高血压。后期服用保健食品时出现并发症状,医生建议其停用保健食品。随后冯先生要求该店退还已购买但未使用的保健品,商家却迟迟不肯退款。冯先生于年5月投诉至消委会。消委会调查发现,该保健食品店经常对消费者进行“洗脑式”教育,而收据上注明的“江门××有限公司顾客存货单”,所标注的公司并不存在。经多次调解,该保健食品店退还给投诉者冯先生购货款65000元。同时,由于该保健食品店的经营行为涉及违法,消委会将此案移交给永安工商所进行立案处理。

篇6:诚信缺失的案例

案例2:在中国市场,多乐士和立邦几乎成为涂料的代名词。3月,立邦被爆出专卖店卖假货,而多乐士在内蒙古工商的一次检查中被查出质量不合格后,这两家相继陷入“质量门”。涂料行业造假的问题可以说是行业的痼疾,成本高、需求差是加剧涂料行业造假的原因之一。贪图一时的利益,利用假冒伪劣产品欺骗消费者无异于饮鸩止渴,自断后路。

案例3:4月15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曝光了13种药用铬超标胶囊药物,其成分含有不可食用的工业明胶,修正药业生产的“羚羊感冒胶囊”、通化金马药业生产的“清热通淋胶囊”、通化盛和药业生产的“胃康灵胶囊”四川蜀中制药生产的阿莫西林胶囊等常用药赫然在列,全国市场一时谈“胶”色变。

案例4: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4月23日发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立顿品牌绿茶、茉莉花茶和铁观音袋泡茶,均含有17种不同的农药残留,其中包括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这些农药被证明可能影响男性生育能力和胎儿健康。联合利华方面则坚持其产品安全合格,称上述报告对照的标准并非我国现行国标,而是欧盟标准,但消费者对此说法很难买账。

篇7:诚信案例

柏乡粮库多次被评为国家和省级先进单位。2002 年,被省委命名为全省农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站所,被中央命名为全国农村“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先进集体。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原国内贸易部部长、中 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国家粮食储备局四任局长和省领导都先后到粮库视察,对 该库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5.1 柏乡粮库的诚信经营之路

柏乡粮库的诚信经营之路已经走过了两个阶段:打造诚信金字招牌阶段、靠 诚信闯天下阶段。目前正在朝着规模化经营阶段迈进。

5.1.1 确立诚信理念

从1987 年开始柏乡国家粮食储备库的管理者就确立了“经商如做人,诚信为本” 的经营理念。1989 年,粮库把诚信细化为了12 章86 条的《诚信经营守则》,详细地对收购、销售、结算、储存、调运等各个环节作了明确规定,开始诚信经营。他们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对工作处处严要求、高标准。

“经商如做人,诚信为本”,其主要精神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经商以诚信为本,其原则一是要不欺、不瞒、不糊弄,讲实情,交实底; 二是买卖未做先替对方打算,帮客户分析行情,掂量厉害。诚诚恳恳待客户,明 明白白做生意。

(2)经商以诚信为本,要重合同、守信用,不能言而无信。信用也是一种资 本。

(3)经商以诚信为本,要注重产品质量,讲究货真价实,不能搞假冒伪劣。市场竞争各有招,以质求名是正道。

(4)诚信为本,即是经商之道,也是为人之道,要规规矩矩经商,堂堂正正 做人。

第五章 企业诚信经营的案例分析---以柏乡粮库为例

5.1.2 建立诚信制度

从1996 年开始,他们十分重视培育信用意识,把以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的职 业道德建设纳入企业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之中,从而构建起一体化的企业管理 模式,使员工变成了遵守市场规则的人。其具体做法是实行一岗双责制,既有16 章90 条岗位职责,又有12 章86 条的《诚信经营守则》,同样一个具体规范,既 是岗位职责的要求,也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谓“一岗双责”,就是不仅把工作规范、经营规范,也包括职业道德规范都以企业规章制度的形式 固定下来,把职业道德规范的原则要求与实际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使道德精神具 体地体现在业务工作行为规范之中。岗位职责和诚信守则很难分开,同样一个具 体规范,既是岗位职责的要求,也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 过“一岗双责”的实施,企业各方面有了可喜的变化,职工的觉悟提高了,积极性和

创造性发挥出来,经营管理工作顺利了,“爱岗敬业、尽心尽责、诚实守信”这些话

不用大会小会天天讲,大家都能很好的执行。这些长期有效的实施,使粮库职工 养成并葆有了一个良好的精神风貌。

5.1.3 加强诚信管理

在诚信管理方面柏乡粮库做到了诚信采购和诚信保管

(1)诚信采购:对卖粮农民负责,切实按质论价,不给农民打白条。“柏粮” 坚持深入乡镇收一手粮,既给农民提供卖粮方便,减少了农民送粮之累,又能避 免不法粮商从中哄抬粮价搅乱市场。在收粮过程中,“柏粮”坚持现款收购,决不给

农民打白条,引导农民放心交粮。由于收粮季节往往湿度较大,市场上超标高湿 度粮食往往让粮商望而却步。由于“柏粮”总结研究出一种保管储存高危粮食的有效

方法,所以其敢收购高危高湿粮食的举措也倍受交粮农民的称赞。

(2)诚信保管:作为国家粮食储备库,保管好粮食是天职。这么多年来,柏 乡粮库共保管了25 亿公斤粮食,可供全国人民吃四五天。粮库的管理者自豪的说:

“无论是储存在我这的粮食还是从这出去的粮食,都粒粒鲜美。”他们还研制出了 15 种科学保粮技术,其中两项填补国内空白,3 项填补省内空白;他编绘出一套

《粮食保管一年早知道示意图》,标明了科学保粮的规律,被广泛应用到长城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柏乡粮库每年科学保粮率都在100%;虫粮发生率控制在0.03%以 下,远远低于国家标准。一个粮食储备库,储备的是“救命粮”,就是卖出去制药、第五章 企业诚信经营的案例分析---以柏乡粮库为例

酿酒,最终也要转化到人体内。“如果粮食储备不好,那可是变相谋财害命啊!” 这信念也是他领导企业的座右铭。

在保管措施上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分人包仓包垛,专人专仓专垛。粮食从收 购、储存到销售,实行分等收购,分等储存,分等销售,验质员、过秤员、复核 员一包到底,确保数量、质量不出问题;二是在保管过程中,实行“五包”、“四管”

责任制,即包数量、包四无、包损耗、包器材,管帐卡齐全相符、管科学保管率 提高、管入库粮油质量的检查、管仓内外卫生清洁。

在业务工作方面,他们实行的制度是分岗定员,责任到人,以绩效定奖罚,责权利三统一。例如,收储工作,设立七个收储公司,分人包仓,专人专仓,专 账管理,实行“五包”、“四管”责任制。又如销售工作由原来的一个业务部扩充为三

个,采取业务部包公司,公司将销售任务分解到个人的办法,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压力,而且规定了销售粮食的数量、质量、损耗标准及履约期限等。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他们根据本企业特点,突出强调了明礼诚信的道德要 求,提出了“经商如做人,诚信为本”的口号,并制定了具体的制度规范,主要内容

包括:热情诚恳接待每一位客户制度;信誉第一,履行合同的制度;保质保量,对客户负责的制度;在特殊情况下,宁肯不赚钱,甚至吃点亏,也要体谅客户,帮助其解决困难的制度。

与此同时,他们还构建起激励、约束、监督三位一体,以激励为主的运行机 制,为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的成功运行提供内在动力和保障条件。监督主要有两个 方面:一是在收购粮食时的验质标准、价格、服务措施等向社会公示,接受广大 群众的监督;二是企业内部的检查评比制度。比如外销粮食,他们按麻袋口绳红、黑、蓝三种颜色的不同组合方式,分别标示每个单位每个人,无论哪一麻袋粮食 出了问题,根据麻袋口绳的不同标记,马上就可以查处这袋粮食是谁验质、谁过 秤、谁保管、谁标包、谁出库、谁上站、谁压车,分清责任,严格赏罚。激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目标激励。分解阶段经营目标,量化具体 任务,天天出进度,进行比比看;其二,利益导向。实行效益工资、提成奖、主 任特别奖,以实绩论英雄。倡导奉献精神,同时又不让奉献者吃亏的原则,让奉 献与利益成正比;其三,自尊激励。开展争红旗、评文明干部职工活动。工作积 极,表现突出的,在上岗证上标上文明职工(干部)的标志,从而增强了全体干 部职工争先创优的信心;其四,行为激励。粮库领导廉洁奉公,以身作则,率先 垂范。这些激励措施有效运行,在粮库形成了人人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第五章 企业诚信经营的案例分析---以柏乡粮库为例

5.1.4 进行诚信经营

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为了把它变为有形资产,粮库的领导产生了“经营诚 信”的想法,着重运作了两件事:

从1993 年开始,柏乡粮库把诚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开始经营诚信,组建市 场联合舰队。他们以共赢为目的、诚信为灵魂、合同为保障、互帮为责任,联络 分布在25 个省市自治区的300 多个客户,组建成“市场联合舰队”,60%-70%的购

销业务在舰队成员之间快速稳妥地进行,形成了全国性粮食流通的“联合舰队”。过

去,他们的业务员“满天飞”,如今同舰队成员做生意,一个电话,一份传真,买卖

就能做成,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缩短了交易时间。诚信,是合作的根基,是联 合的纽带。以下是本文构建的交易流程图,如图5-3 与图5-5 所示: A B A K B C(R)C 图5-3 传统交易流程图 图5-4 优化交易流程图 在图5-3 中,“柏粮”C 派业务员到A 采购粮食,会发生业务员差旅费、工资等 费用F1,购进的粮食被运回企业仓库C,会产生运费S1,储存起来又会产生保管 费R。派业务员到B 地销售,又会发生业务员差旅费、工资等费用F2,把粮食从 C 地运往B 地,会产生费用S2。这样,传统业务交易一笔粮食所产生的费用 Σ=F1+S1+R+F2+S2。而在诚信与现代物流紧密结合之后,企业就可以在业务伙伴同

意的情况下,对交易流程进行优化。通过电话、传真与销售方A 以先货后款的方

式达成交易,并把已购进的粮食暂存在A 地,节省了F1 和S1 两笔费用。通过电话、传真与购进方B 以先款后货的方式达成交易,并把购进的暂存在A 地的粮食采用

直线直达运输方式运达B 地,产生费用K,节省了F2、S2 两笔费用,同时还节省 了C 地保管费用R。优化后的交易流程图中发生的费用仅有一项K,大大小于传 统交易流程图中发生的总费用Σ。优化的交易流程之所以能够实现,恰恰是因为“柏

粮”依靠多年的诚信经营创出了金字招牌,使诚信由无形资产转化为了现实的有形

F2 S2 F1 S1 第五章 企业诚信经营的案例分析---以柏乡粮库为例

资产。

加入WTO 后,为了提高跟国际大粮商的竞合能力,保证“主渠道畅通”,为国 家安全增加砝码,经过几年酝酿,“柏粮”邀请11 个省市的13 个国有大粮商,于 2002 年成立了“粮食企业诚信联盟”。盟员之间,诚信为本,信息共享,在国家法

律框架内,实行直购直销、代购代销、联购联销、联手进出口、合作搞物流等项 合作。

经营诚信中的各种形式的投入,带来了丰厚的产出:对农民将诚信,使周围9 个县的农民不怕路远,也把粮食卖给他们,建立了可靠的粮源基地;对兄弟粮商 讲诚信,建立了战略联盟,使企业的规模快速稳妥的扩展;对用户讲诚信,使他 们的粮食成为用户的免检商品,建立了牢靠的销售市场;对银行讲诚信,粮库成 为当地金融系统唯一一家连续13 年荣获AAA 级信用企业,购粮贷款需要多少给

多少,不用找担保,并且免费赠给他们一辆价值36 万元的运钞车。

5.2 柏乡粮库的诚信经营体系

“柏粮”构建的诚信体系包括四个层面:诚信理念为核心,诚信制度为准绳,诚信管理讲实施,诚信维护作保证。

诚信理念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条,处于核心的地位;诚信制度则根据企业诚 信经营理念的要求,分别将诚信融入客户关系管理、银企关系、业务链管理、质 量管理、员工管理等经营管理的点、线、面、体,制定包括12 章86 条的《诚信 经营守则》,使各项诚信制度之间做到无缝化链接;诚信管理追求的是将诚信经营

行为全部落实到企业的采购、保管、销售等业务活动的各个层面。通过职工长期 坚持并身体力行的诚信行为,构建塑造企业的诚信形象;诚信维护则是通过信息 的预测,粮食诚信联盟的建立有效的防范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从“柏粮”诚信经营实践中,可以得到如下重要启示:

从诚信经营到经营诚信,是企业诚信经营模式从“自在”到“自为”的质的 飞跃。在企业诚信经营的“自在”阶段,企业构建诚信经营品质、建立诚信经营 制度、实施诚信经营管理、以诚信为标准识别和遴选战略合作伙伴,树立诚信经 营品牌,塑造诚信经营形象。到了诚信经营的“自为”阶段,企业就可以有意识 地在上下左右的诚信经营伙伴之间进行业务上的零距离沟通,零费用对接,从而 实现交易各方的多赢,使诚信这种无形资产快速全面长期的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结 论

结 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1)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经营是企业追求长远利益的必然选择。企业 诚信经营要经历投入期、发展期和品牌期三大阶段,是由被动诚信到主动诚信、诚信经营到经营诚信的转变过程。

(2)企业诚信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企业要诚信经营必须有一套操作模 式,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诚信观念不仅是做人的基础,也是企业做强做 大的基础。以诚信品质为核心,建立诚信制度,强化诚信管理,防范诚信风险,建立全面的诚信经营体系,是构建企业诚信品牌,赢得客户,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本文在理论研究过程中,力求做出一些新的尝试,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着重研究微观领域的企业诚信经营模式。由于本人水平、写作条件以及研究工具 有限,文中的失误和欠缺在所难免,在理论方面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在此提出一 些想法,希望能对感兴趣的研究者有所帮助。

第一,对企业诚信要素的归纳和总结不够科学和严谨,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企 业诚信经营的空间模型是否具有普适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只有对不同企业的特点 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科学、客观和准确地把握诚信要素,才能真实反映诚信 水平的实际情况。

第二,对企业诚信维护的理论研究比较笼统。“当对方不守信时,企业应该怎 么办?”这是企业在遭遇信用危机时面临的首要问题。除了宏观诚信环境的改善,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的处理和应急系统是关键,因此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入。

篇8:加强诚信教育 建设诚信校园

一、坚持依法治校, 促进诚信办学

依法治校、规范办学, 使学校教育从人治转向法治, 是推进诚信教育的基础。在学校管理中, 管理人员按照法治的基本原则, 进行深入的观念更新与制度变革, 建立健全依法决策、民主管理的科学工作机制和现代学校制度。学校领导坚持依法办事,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教职员工, 规范处理学校事务, 带头讲诚信、守纪律, 从根本上防止“朝令夕改”“暗箱操作”等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把建设诚信校园作为树立和维护学校形象的基础性工作, 切实强化考风、考纪, 改善学风、教风、校风;深入推行校务公开, 加强财务管理;坚决制止乱收费、乱办班、乱补课、乱征订教辅资料等行为的发生;主动接受全体师生和家长社会的监督, 形成良好的反馈和改进机制。

加强对诚信教育的组织和领导, 坚持以德育为首, 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 保证人力、物力的投入和使用, 积极组织与实施诚信教育。利用校园网、广播站、电视台、板报、橱窗等平台对诚信与做人、诚信与学习、诚信与成才的关系做全面的宣传, 在校园里营造诚信的氛围, 促进诚信的班风、学风、校风的形成。

二、抓好师德建设, 树立诚信师风

师德建设是诚信教育的根本, 教师的一言一行,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开展诚信教育, 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为此, 在师德教育中, 要求教师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求真务实、严谨治教的精神理念, 不断提升道德追求, 完善人格修养, 用爱心和真诚感染学生, 杜绝各种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

通过制度建设和对家长、学生承诺的方式, 把诚信教育落实到全体教师的教育行为上。要求教师讲真话, 并且鼓励学生讲心里话, 用自己的语言说话, 不讲大话套话, 只讲真话实话;要求教师讲真理, 在教育教学中注重事实、追求真理,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融入真情实感, 给学生以更加真切的感受;要求教师讲真心,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做一个高尚的人、大气的人, 在学生中间发挥人格的魅力、榜样的作用。

班主任对学生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 往往成为学生心灵的启迪者, 因此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 在诚信上发挥带动作用。班主任最了解学生心理, 最了解学生情况, 要亲切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耐心倾听、细心指导、跟踪了解学生的情况, 认真、公正、及时地对学生的行为做出评价判断, 在班级中形成守信得奖、失信受罚的良好风气。

三、加强养成教育, 倡导诚信行为

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行为, 促进学生诚信素质的不断提升。在加强德育常规管理的基础上, 加强诚信教育引导, 通过发出诚信倡议书、进行诚信宣誓、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开展远离网吧签名活动等方式, 使学生认识到信用和承诺的重要意义, 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 严格要求自己, 做到言行一致。

开展各类持久的诚信教育宣传活动, 通过举办诚信讲座、座谈会、班团队会、知识竞赛、辩论赛、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 使诚信宣传教育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师生, 引导学生经常地自觉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注重自己的表现。

加强学生诚信制度建设, 通过建立师生信用档案, 健全信用资料, 形成个人信用记录;把诚信建设的要求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要求他们不说谎、不作弊、不造假、不欺诈等, 从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做起, 养成诚信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守时、守信, 努力做到“言必信, 行必果”, 遇到失误时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 出现错误时不回避推托, 并有决心改正。

四、渗透学科教学, 贯穿诚信教育

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结合课程开设和教学内容, 用讲诚信的思想观念、楷模人物和典型事例丰富诚信教育内容。在自然科学课程教学中, 着重体现严谨求实、追根溯源的精神, 引导学生深入思索诚信在科学中的重要意义。在思想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中, 让学生懂得“讲信义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以诚实守信为荣”, 了解“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等我国古代典籍中关于诚信的名言, 分析和批判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失信现象, 强化学生诚信做人的意识。在语文课程教学中, 利用“文以载道”的特点, 让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 有意识地挖掘课文中包含的道德观念, 通过课文中的生动的人物和故事, 引发学生重约守信和明辨是非的情感。

五、联系家庭社会, 创设诚信氛围

小学生所受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校园之中, 这就决定了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也要扩展到校园之外。只有学校、社会、家庭协力同心, 才能推动诚信教育这一系统工作的发展, 才能逐步完成这一重任。

学校需要积极争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 形成教育合力, 把诚信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始终, 尽可能增强学生的免疫力, 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并且发挥学校和学生的诚信带动作用, 促进家长行为的转变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发放学校家庭联系卡、安排家长开放日等方式, 与家长加强联系, 积极倡导家庭对学生的诚信培养, 使其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影响连贯一致。特别是要从小事抓起, 注意小节, 防微杜渐, 对孩子偶尔失信撒谎的行为加强教育、及时制止, 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但是, 有的父母双方做不到以诚相待;有的家长用假话哄孩子;有的为了成绩或荣誉帮助孩子造假;有的告诫孩子别太实在……因此, 在教育孩子的同时, 家长也要加强自身修养, 给孩子做出示范, 正确地引导孩子。

在诚信教育中, 要特别注重社会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手段。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一味地在课堂教学和校园内部进行“填鸭”式的诚信教育, 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学生一旦接触社会, 容易产生反差, 进而发生困惑。诚信教育过程中, 应积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 多了解民情、国情,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搜集诚信名言格言、在亲友中开展诚信访谈、写调查报告、讲诚信故事、举办专题展览会、了解诚信事例、学习诚信典型等方式, 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

上一篇:当升旗手的感想下一篇:大个老鼠小个子猫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