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那方池塘散文

2024-05-08

梦中的那方池塘散文(共3篇)

篇1:梦中的那方池塘散文

梦中的那方池塘散文

提起老家村南的那一方池塘,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精彩句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就不断闪现在脑海,那种精美极致的画面久挥不去。北方的池塘虽然缺少江南水乡那种旖旎无限的风韵,荷叶笼罩恬淡舒适的温情,更无一轮玉盘下水朗月仰望空中皓月的脉脉含情,却充满了雄浑粗犷的气势,挂满了各种棱角分明的线条和洋溢着四季分明的性格。在心里,那方池塘与我的意义丝毫不输于朱先生对荷塘月色的留恋。

池塘位于村南,离家箭步之遥。南北长三千多米,东西宽两千多米。形状巨大,水面呈三角状,底边一道宽大厚实的堤坝,顶角对着远处叠嶂青魆的山峦。池塘立体为漏斗形,两边坡高草密,一泓池水如同掬在手中的珍珠,不离不弃几十年,滋润和造福一方百姓。岸边各色果木杂树相间,如阴的绿岸如同两只臂膊伸向远方的大山,在视野尽头与池塘顶角交汇一处,如同一位靓丽少女的丝滑披肩,随风轻摆,嫩绿便滴满池塘。

晴日里,塘含远山,巨峰倒映其间,身侧两袖绿绒昂起,头顶云白风轻,耳畔鸟语阵阵,隐隐透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鲑鱼肥”的江南诗画意境。

池塘在老家被唤作水库。一来此塘水极深、占地广,二来旱涝时节兼有蓄水调节生产之用。因此水库到是最妥帖的称呼。历史不长,大约50,60年的样子。听父母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天降大雨,山沟上游山体滑坡垮塌,山洪下泄淤积堰塞至此,后来村里派人依据地势拦坝修筑才初具规模,后来历经多年改造,才逐渐形成了眼前这一方水光潋滟的村中盛景。

春节回家省亲,一到家就带着孩子来到这童年时让人流连忘返的塘边。儿子兴奋地在一旁不停地燃放爆竹,噼噼啪啪的声响不绝于耳,像极了水库对归家游子的欢迎。现在的水库看起来比当年巍峨雄伟了许多,重新修葺过的大坝已全部换成了石质和水泥的基座和平面,规规整整,焕然一新。岸边的树木移栽修剪过也整齐不少,水面也较以前开阔了许多,全然没有了当年恣肆的树叶枝条横七竖八蓬在水面而形成的伞盖,也没有了曲折明灭的岸形,一腔姿色抬眼便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点燃的爆竹被调皮的儿子一颗颗扔进水里,掉入水中拖着一缕长长的烟尾,一路逶迤像蝌蚪一样弯弯曲曲向前滑行游走,须臾爆响,水面升腾起一阵烟雾,一圈圈的波纹好像在儿子的鼓掌声中层层激荡开去,夹杂着孩子一阵开心的笑声,童贞乐趣也瞬间清澈荡漾如眼前的一池碧波。

村庄变化不小,水库的变化也确在意料之中,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她也经历着社会的变迁,从一个贫穷的时代走向一个富裕的时代,她还会继续下去。

回过来再看眼前那规整的模样好像在那里见过,不是在城市的公园里么?是极,是在城市的公园!难怪此时站在她的旁边突兀地生出些许陌生,似乎我不再和她有着当年的亲近了,我唐突的出现和伫立遐思的神情与她的现在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了。我找不出问题在哪?或许是大坝两侧的岸堤上没有了碧绿的草,石缝中少了娉婷的花吧!

小时候的水库堤坝还是一片黄土和花草的天堂,塘岸是泥土的,大坝也是泥土夯筑,只是近水的地方有一层巨大的石块,用来减抵塘水对于大坝底部常年的冲击和侵蚀。那些巨石也刚好给了勤于家务的主妇们提供了一方洗衣濯足的场所。一年春夏秋三季都常有人在此忙碌。冬季则变成了调皮的孩童们溜冰的巨型冰场。那时这里早已约定俗成变为了家庭主妇们交换相夫教子的经验和拉扯东家长西家短的交流场所及村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所在。不信,你可仔细聆听,那些大老远都可以听到的主妇们突然爆发出的笑声和喊叫孩子们的声音似乎还在耳畔回荡呢!

孩子们自然也是这地方的常客。他们通常围在洗衣服的`农妇们周边,从泥里挖几只蚯蚓做饵,趁机撒下自制的鱼钩,不经意时常会有不错的收获。间或会有正在洗涤的张家婶,李家妈喊叫着钓鱼的孩童帮忙拧干洗净的衣物。于是那一片片的衣物、床罩、被单之类的东西又像一朵朵张开翅膀的大鸟飞开去停留在库坝的斜坡上,千姿百态,神情各异。

早些时候的衣物黑灰色居多,样式也常显单一,后来就色彩缤纷,样式更是五花八门了。一只只黑灰的大鸟逐渐变换为一片片五彩的祥云点缀在满坡的青草碎花之上。当最初的皂角换为肥皂后,那些洗干净的衣物就缓缓地散发出缕缕的阳光的味道和淡淡的肥皂的青香。孩童们最喜爱躺在那些彩云之间,那种暖暖的味道就像躺在母亲的身旁。常会有孩子贪恋这种芬芳,在一旁甜甜睡去,忘记了回家吃饭。那一方花草彩云的岸,就是孩子们花花绿绿的天,也是他们眼中的整个世界。

儿子的鞭炮声倏地让我回过神来,此时已是冬季,这里自然没有了满坡的彩色和享受阳光的少年。眼前的这种石质的坡面似乎也不太适合躺在那里享受蓝天吧!回家问过父亲,他说,现在大家都用上了洗衣机,去库边洗衣服的人已经很少了。而且近几年污染加重,即使三伏天,去水库游泳的孩子也少了很多。听完我的心里一凉,沉默很久。

不过说到游泳,哦,游泳!记得就是在这一片水塘里我才学会了的。那时候的游泳是不用专人教的。不像现在的儿子们一代,选教练,交费用,还要选择教练和孩子都便捷的时间。每次训练带一大堆物品,如眼镜,拖鞋,防晒霜什么的,还要接送。本来一个好端端快乐放松的活动却成了父母和孩子的负担。

那时看着一帮小伙伴在水里游来荡去,我心里实在痒痒。只是当时过于胆小,在水边略高水面的地方修一个泥滑道,一头高出水面,一头潜入水中,泼上水,和几个不会游泳的伙伴光着屁股在上面滑来滑去,也会开心半晌,一个暑假,整天把自己弄得泥猴一样,大人们也不过问,我们也自得其乐,常常是乐不思归。

玩久了也有烦腻的时候,于是开始央求伙伴们教我游泳。那年代农村学校夏季的午休时间很长,大约有三个多小时。于是一帮孩子趁着老师午休,偷偷溜到水库边,甩掉裤子,鞋子,找一处水浅之处,几个同伴架着我一步步踏入水中,直到水没至脖颈时,他们突然撒手,泥鳅一样四散游开,只剩下我在水中挣扎。说来也怪,连续喝了三天池塘水之后,我居然也会游泳了。现在想起来好像那时候的塘水是可以喝的,也并没有给我带去什么疾病,反而让我留恋那种乡土的味道,一生难忘。会游泳了,就企求更刺激的冒险,开始一步步游向池塘深处。不到一个星期,我欢天喜地的喊叫声就会顺着水库,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地响彻起来。

学会游泳后水库边上的菜地就遭殃了。那时村里派了一位老人看护菜地。午休时,一群光着屁股的孩童猫着腰,不顾杂草荆棘,爬上山坡,潜进菜地。一颗颗红艳欲滴的西红柿很快就像手榴弹一样被扔向水中。激起坡边的水鸭子一片喧闹和孩子们一阵阵紧张的心跳。若是被老人发现,也决计无甚大的麻烦,一个个滑溜溜泥鳅样的孩子就纷纷从崖畔上一跃跌入水中,一个猛子,便失去了影踪,只有零星的西红柿沉浮在水面,点缀着孩子们的欢乐,给大家的冒险行动增添了不少喜庆的色彩。

后来,上学了,这里依然是上学,放学路上的必经之处。

特别难忘的是放学后几个人躺在草坡上仰望蓝天,憧憬未来,聊着不着边际的话题。有时候因为学业不佳,这里就成为躲避家长责罚的极好的避难所。一阵抓青蛙,掏蚯蚓,找蝉蜕的玩乐,什么学习的事,家长的责备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水库岸边不仅给了我们小时候最适时的安慰,也是我们儿童时代最值得留恋的天下。

身旁的儿子突然问道:“爸爸,明年夏天回来时,我可以到水库里游泳吗?”我沉吟片刻,缓缓地摇摇头,残忍地拒绝了他。我知道我的行为让他很失望,但可以有别的选择吗?我不清楚,我也不知道我的做法是对是错。

儿子的问题我只能淡淡地回答,污染太严重。看着身边的儿子为了几颗鞭炮就乐得合不拢嘴的样子,我真不知道是不是该告诉他真相。他们这一代的确很可怜。我们的儿童时代在真山真水里生活过,真正地快乐过。他们比我们见识多,拥有的书籍多,电子产品多,却少了许多乐趣。当小学的他给我讲伊利亚特,阿克流斯,大流士,莎士比亚的时候,我很惊愕,我们那时最多只知道孙悟空和满世界的乱跑。

一代人的传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多的还有那些载在记忆深处的让人留恋的乡愁和故乡文化的烙印。当文化转变为复印在纸上的标准答案后,他们肯定没有了逃课后神游天下的胆量和追求变化的勇气了。在游泳池里练习玩水的孩子怎会知道露天搏击的酣畅?

我有我的传承,他们又怎么面对自己的后代呢?

当越来越多的文化传承逐渐被电脑中的1,01,0所替代时,那些难得的载体却在一阵阵改造中从视线里消失。拿什么留给我们的后代?我们还能开心地告诉他们,我们有多么辉煌的过去?连我们自己都失去了崇拜的图腾,他们将拿什么相信我们呢?我们自己都不敢跳下水去再游个酣畅淋漓,难道他们不会像我们可怜他们一样可怜我们吗?

城里的房子越来越高,游乐场所越来越豪华,孩子们的朋友却越来越少,将来还有谁会牵着他们的手带他们走进水中,教会他们游泳?带给他们快乐的除了试卷上的分数还有别的吗?

我沉思着,想象着眼前水库的未来。看似清澈的水,村人怎么就不来戏水?

记得暑假回家时村里大面积种植的黄瓜成熟,我带着孩子到隔壁串门。村人无甚招待孩子,随手拿了根黄瓜,我揶揄道:“怎么不给孩子拿个大一点,好看的?“对方嘿嘿一笑,指着角落里不起眼的一个篮子说:”这是留给自家吃的,绝对没有农药和化肥。”我愣了半天:“你们把用了农药和化肥的卖给我们城里的人吃啊?!”农村人是实在的,道出:“没有化肥农药的黄瓜长得不好看的,菜贩子们不收,价格也低,那其实才是你们叫的绿色蔬菜呢!”我无语良久。

看来我的乡愁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分成施了肥的和纯天然的了吧!

那么这眼前的水库是不是也和我们的下一代,地里的黄瓜一样是急功近利的产物?我真不愿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怎么会污染呢?那时候的水明明是可以打回家盛在水缸里喝的!生活中也绝对离不开的。

那一方养人的天地,随着我逐渐长大,水库也成为了我一个惯常的劳作之所。家中牲畜饮水,大件物品的洗涤在当时都是要去水库才能完成的。

记得最常做的家务就是淘洗小麦。

农村人做法是把从粮仓里取出的小麦装入竹篮,挑至水边,慢慢浸入水中,再快速摇摆竹篮,让小麦中的空壳,尘土一点点漂渗到水中。如此几次,淘洗干净后的麦子再被倒在蔑席子上晾晒,直至干透后送至磨坊碾磨成粉,晚上一家人就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馒头了。

整个过程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光着脚站在水中,任小鱼儿啄着脚趾,看着大些的鱼儿抢食麦粒的惬意景象了。把竹篮缓缓沉入水中,一群贪食的鱼儿们会不邀自来,纷涌在竹篮四周,胆大的不时游入篮中觅食,这时,淘麦人只要眼疾手快,突然把篮子从水中拎出,一定收获颇丰,一解多日不见腥荤的馋虫了。

那些年的水滋润了大家的生活,也和村庄的命运连在一起。

还记得全村人集体和水库相关的几个情景。

第一次时我大约六七岁的样子。那年天旱了很久,平常吃水的井已经打不出水来了,村旁的河流也干涸了很久。于是大家就把目光转向了水库,约有一个星期,全村的人、畜、庄稼饮用水,灌溉水都来自于水库,导致水库的水位内急剧下降,村里人都在担心的时候,不过对于孩子们来说却大大地开心了一次。

那时的水大约下降到了成人的肚脐附近,水库里大鱼儿游动时的背鳍时刻都清晰可见,于是有几个好事的,跃入池中,三五下就捉到一条大鱼。消息一传开,全村的人都由抗旱转为了捕鱼。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被甩上坡岸,在草丛里杂乱地蹦跳,孩子们雀跃着扑上去。整个场面蔚为壮观,大人们在水里捕鱼,孩子们在岸上捕鱼,一副热闹的景象。后来村子里统一了行动,把大家捕获的鱼进行了分配。一时间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飘起了鱼汤的鲜香。那年父亲穿着皮裤,怀抱一只巨大鲤鱼的画面一直在脑海里保存至今。

第二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修水利工程。乡里要把我们村树立为农业灌溉示范区。于是水库就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既是鱼塘也担负起灌溉区的蓄水调节池。要先抽掉水,在临近灌溉管道的地方筑造水泥阀,于是很快,全村人集体捕鱼的盛况再次得以演绎,池塘里的鱼也再次成为了各家各户餐桌上的佳肴。与此同时村里也专门派人清理了水库里多年的淤泥,在一片改革的春风中,村子和水库都换发出了新的生命。从此这一方黄土地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窘相,成为了旱涝保收的良田。这些都仰仗于水库对灌溉水量的调节作用。

后来我家承包了水库的管理权。于是爷爷和我就俨然成了这里的主人,平素大家浆洗衣物,牲畜饮水依旧,但只要有人拿着鱼竿前来钓鱼,哼,肯定不行。家里每年专门放养鱼苗,爷爷说要给后代一个鱼虾满池的水库,于是就再也没见过集体捕捞的场面了。后来爷爷去世,我离家读书,家里人手不够,就归还了承包权。后来听父亲说,水库几易其手,再后来就不知道归谁管理了。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城里的休闲族们也纷至沓来,只要交上几元或几十元就能支开小木凳,架起鱼竿,消磨掉一天的功夫了。

现在再去看池塘,却再也不见了当年满塘鸭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景象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动人场面了。

到家许久了,儿子刚才的问题还盘桓在心头。

水库还是那个水库,对于她的怀念还是丝丝牵绊,那些融入记忆和骨子里的岁月是无法抹去的。

怀念她四季鲜明的个性。春季由黄转青的山坡和槐花满树的温馨蕴育了生长的气息。夏季里火热朝天,畅游其间的惬意与自由。秋季鱼虾满塘,四周硕果累累,崖畔上满园菜香。冬日里皑皑白雪下的冰场和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酷。怀念她“山色空蒙雨亦奇”的那种朦胧可爱,怀念她夕阳西下“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悠远意境,更怀念她月色静寂中倒映其中的玉盘和几点星光,几声虫鸣的浪漫。

水库作为以前交流、集散、相聚的重要场所,现在她的功能已经丧失殆尽。每年,像我这样从外地归来的游子们还会如约到这里安抚自己积蓄已久的思乡愁绪。只是再也没有了当年的孩子们大呼小叫相互召唤的嬉闹声,那些洗衣的主妇们棒槌锤出的韵律节奏也随风逝去了很久,坡岸上花草和槐树的花香与繁茂也随着岁月的冬去春来散尽了妩媚,取而代之的是别的观赏植物。社会不断发展,水库的功能也日新月异。

对于那些青春已逝,远在他乡的归人,池塘的水不再是那时的水,池塘的景也不再是思念中当年的模样。

物是人非,除了探望家人,难道真的会泯了让人留恋的希冀吗?

我永远希望答案为:不!

篇2:梦中的那方池塘散文

踏着末秋的小路,往昔两旁郁郁葱葱的白杨,而今已是面目全非,皱纹累累的树干横七竖八的插着密密麻麻的枝条,为数不多的那些黄了又白,白了又枯的顽固树叶摇摇欲坠,无可奈何的等着下一次冷风来袭。远远望去合拢与小路的尽头灰茫茫一片。偶尔燕雀飞过,以往叽叽喳喳的“莺歌燕舞”却变成有气无力的哀鸣,预感到末秋已末,对它们生命又一次考验的寒冬已跃跃欲试,走在这即陌生又熟悉的故乡小路,走在这落寞悲凉的末秋季节,平添几分惆怅,几分萧索,几分思绪的无奈。

没有清道夫,脚下的落叶叠积成厚厚的独具一格的天然地毯,经过一场场秋雨渗透,一直铺到小路的边际。还有那些可怜的落叶未来得及被秋雨留住,就被那无情的秋风卷走,至于吹散到池塘化作污泥,还是吹落到田园焚烧成灰烬,都已成了落叶的归宿。路旁的小溪没有了潺潺流水,溪水浅浅的,细细的,缓缓的“慢条斯理“的流淌着,从一块块凸露了一次又一次的卵石四周流过,一片落叶被泥土压住一半,另一半叶在水的流速中不休不止的抖动着。断断续续的溪水就像一个失去儿子的老妪,几乎哭干了所有的眼泪,还在拼命的挣扎着,难以逾越辉煌的过去和现实的残酷。被焚烧过的茅草埂黑乎乎光秃秃的一片,秋对田园里庄稼的掠杀过后,即便田埂上茅草也未能幸免。

走到小溪的尽头,就是我几欲相思的地方,儿时经常嬉戏的乐园,池塘的面积大约两三亩左右,走到近处,已半人深的池水,池水不清但能见底,眼前这番凄凉脑海里没有一丝印象。当年如诗如画一方池塘,四周长了一圈婆娑修长蒲草,阿娜多姿占去池塘的半壁江山,池塘的中央长着好多鸡头莲,(学名叫芡实的中药材,别名鸡头米、鸡头苞、鸡头莲、刺莲藕)野生荸荠草,水葫芦叶,米菱角叶,一团团青水藻,夏天的暴雨过后,红彤彤的蜻蜓点在长长的蒲草棒上纹丝不动,坐在鸡头莲上的绿皮青蛙眼睛直愣愣的不知看着什么,难以理解的是长满硬刺的鸡头莲叶上,那些青蛙的屁股是怎么悠哉游哉的坐在上面的。偶尔还能看见一阵小鱼游动,瞬间即消失的无影无踪。一两只白蝴蝶时隐时现,一切静静的,唯有偶尔滴答嘀嗒水声。青青蒲草条,黄黄蒲草棒,夏季采回去,蒲草条编成软软的草席,蒲草棒点燃后驱赶蚊虫,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无疑是最环保了最节能的资源了。

末秋冬初果实成熟,我和姐姐拿着竹竿绑上镰刀去割采鸡头米,一不小心刺猬球一样的鸡头米会扎了手,又疼又痒,好多天都不会消除,除去果皮,取出种子,洗净,再除去硬壳(外种皮),晒干。拿到集市上换回一叠小票子,买来本子铅笔小人书,顺便还能捎来一点糖果,吃的用的都有了,真是耐人寻味的日子。

如今我身旁的这方池塘,孤寒凄凄,瘦水粼粼,昔日一池美景早已化为乌有,即便同样是末秋季节,也未必苍凉悲戚到如此地步,那些贪得便宜的人植入一池莲籽荷采摘莲子。繁殖力极强的莲籽荷在一年之中繁衍满池,在莲籽荷与其主人一起掠夺侵袭下,于是池塘里的“芸芸众生”便成了一枝独秀。末秋,残荷败枝,枯寂幽暗,即将化成淤泥的`霉烂荷叶,水上水下似浮似沉。古人说”荷残藕正肥,“非也!出淤泥的未必是藕,据说泥下都是枯藕断枝一般的都是须根。三两年过去满池贪婪的莲籽荷吸尽了泥塘里它所需的营养,来年就没有几粒莲籽奉献给主人了,便是满池萎靡的荷叶,到了这个季节水面上光秃秃的发黑的荷叶秸秆,或折断,或弯曲,东倒西歪,满目疮痍,一方清秀的池塘失去的不仅是季节的变换,而是人们为了利益彻底的删除这张风景,四季里再也没有哪个季节能以复制出她从前的美丽。多年来池塘四周禾田里农药化肥各种除草化学药剂的滥用,流入无辜的池塘造就了名副其实的一潭死水。

篇3:梦中的那片海

说熟悉,是因为海涛小时候,奶奶经常牵着他漫步在树林里,给他讲“笨小妖”的故事。

“笨小妖啊笨啊笨,出不了森林还非要看大海……”回想笨小妖的各种趣事,海涛不由得笑出来声。

一晃海涛离开家乡已经6年了,熟悉的树林变得有些陌生。

微风带着海边特有的咸味,从海涛的鼻尖蹿(cuān)过,“奶奶,我来完成你的愿望啦!”海涛摸了摸胸口的海螺(luó)挂坠。

沿着长满野草的小路,海涛向树林深处走去。走了十几分钟,什么人都没出现。

海涛正胡思乱想的时候,他看到一个人影。是一个男孩,他走来走去,不断地东张西望,嘴里不停地喊:“小花。”

这两个字像一道闪电直击海涛的脑际,“小花”是奶奶的小名。难道……

海涛跑到男孩跟前,“你就是和奶奶约定在树林见面的人吗?”海涛怎么也没想到,奶奶约定6年后在树林见面的会是个小男孩。

男孩伸手抓住海涛戴着的海螺挂坠问:“这是小花的。她怎么了?”

海涛悲伤地说:“奶奶……已经去世了。”男孩的眼眶刹那间盈(yíng)满了泪水,“小花去世了,那我们的海呢?”

“什么海?”海涛有些不明白,“我是小花的孙子,是奶奶让我来和你见面的。”

“你好,我叫绿影,是小花的好朋友。”男孩说,“小花常叫我笨小妖,其实我是一个树精。”

“笨小妖。真的有笨小妖!”海涛吓了一跳,难道奶奶跟他讲的笨小妖的故事都是真的?

海涛和绿影聊了一会儿,大概明白了。原来,笨小妖绿影虽看着小小的,其实已经100多岁了。在80年前,笨小妖身体状况很糟糕,心情难过得想死。

就是在那个时候,绿影遇到了当时8岁的奶奶。他们一起在树林里玩,好快乐。奶奶还和绿影约定,80年后一起去看大海,绿影要把身体养好。

约定的时间到了,绿影身体好起来,奶奶却不在了。

“想看海很简单,走出树林没多远就是大海。”海涛突然想到奶奶给他讲的故事,“可是,你不能走出这片树林呀!”

绿影点点头,“但我想,小花肯定有办法让我看见大海。”

海涛一听心想,奶奶从来没告诉他呀,这可怎么办?等等,海螺!海涛解下海螺递给笨小妖绿影说:“这是奶奶留给我的,嘱咐我一定要戴着来见你。”

绿影接过海螺,贴在耳边听听,然后用食指轻点海螺。海螺就飘出了奶奶的声音:“笨小妖,对不起,我不能陪你去看大海了。我的孙子会代我去见你。你还记得我们在一棵小树的树枝上系的布条吗?找到它,上面有你看大海的办法。”

海涛和绿影听完奶奶的话,高兴地找了起来。

绿影说:“海中会有飞碟蹿出来,恐龙会在海边散步……”海涛连忙摇头,“这是我奶奶跟你说的?”绿影“嗯”了一声。

“哈哈……”海涛大笑起来,“飞碟、恐龙都是奶奶瞎编的。难怪奶奶叫你笨小妖,真是够笨的。”

“啊!”绿影脸红起来。

好不容易找到那棵树后,绿影快速爬到第五个树杈(chà)上,上面的布条已经完全褪色。

绿影回到第三个树杈,坐在那等着的海涛接过布条,前后翻看了好几遍。

海涛不好意思起来,“对不起,绿影!上面一个字都没有……对了,上面会不会有像海螺那样的封印文字什么的?”

绿影坚定地摇头。奶奶到底搞什么鬼?这时,一阵海风吹来,海水的盐腥(xīng)味扑面而来。海涛激动地拉着绿影指着不远处——大海就在眼前。

“大海!这就是大海!”绿影脸颊(jiá)挂满了眼泪,“大海真美!谢谢你,小花!”

上一篇:小学预防食物中毒的应急方案下一篇: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