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写

2024-04-22

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写(共6篇)

篇1: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写

] 1.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体会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父母,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2.正确理解自身在家庭中的角色,懂得与父母平等沟通,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知识与能力] 1.能以平等的态度与父母沟通,掌握一些处理与父母关系的具体方法,学会沟通的技巧和克服逆反心理。

2.认识逆反心理的危害,积极主动地与父母交流、沟通,努力做到有话好好说,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框题1:跨越代沟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体会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父母,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2.正确理解自身在家庭中的角色,懂得与父母平等沟通,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知识与能力] 1.能以平等的态度与父母沟通,掌握一些处理与父母关系的具体方法,学会沟通的技巧和克服逆反心理。

2.认识逆反心理的危害,积极主动地与父母交流、沟通,努力做到有话好好说,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导入新课:

(故事请一学生课前准备好,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呈现,请一学生有表情地讲)1 故事:一只公鸡发现土里埋着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它以为是什么好吃的东西,就把珍珠刨了出来,费力地想把它咽下去。但当公鸡发现这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并不是什么好吃的东西时,它马上就把珍珠吐了出来。这时珍珠对公鸡说:“我是一颗珍贵的珍珠,一个人想要找到一颗珍珠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啊!而你怎么这么轻易地就把我丢弃了呢?”公鸡说:“有什么了不起啊,如果谁给我一颗谷物,我马上就拿你去交换。” 1 故事讲完后,请学生讨论(多媒体呈现):

(1)公鸡发现了一颗珍贵的珍珠,为什么却把它轻易地丢弃了呢?(2)在公鸡眼中,为什么一颗珍珠和一颗谷物的价值是一样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归纳:(首先肯定学生的发言)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家庭生活中,类似于珍珠与公鸡对待不同事物的看法经常发生在你与父母之间。你的价值观总是和你父母的价值观相左,父母视为“珍珠”的东西,你却不屑一顾,而你认为至关重要的“谷物”,你父母又不在意。全世界的父母都一样,都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却不认为那些是最好的,这就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你的成长,你的变化,就是“代沟”产生的首要原因。在此,教材上有一段很精彩的材料,或许更能体现你们的变化(多媒体呈现)。讲解新课:

(请一名学生扮演儿子,要求扮演的同学能按照不同年龄段的想法,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并要求其他的同学也要身临其境地体会自己对爸爸的看法。)对话:(1)为什么儿子眼中的父亲,竟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2)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你对父亲的看法有什么变化?(3)你的父亲在你现在的眼中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通过学生的扮演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对话,分析代沟形成的原因。)

一、代沟形成的原因

师:对爸爸的评价,无疑是自己成长的变化,是对他人认识的变化,是思维由幼稚到成熟的变化。其中经历了朦胧的敬畏到朦胧的批判,最后到客观的认识三个阶段。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7岁前,父母在我们心目中是权威,我们绝对服从父母的管教。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我们看到父母的不足,和父母的想法产生了偏差。到了青春期,这种偏差最大;26岁以后,开始客观地认识父母。(由此引出代沟的含义)

二、代沟的含义

通过讨论、探究代沟的表现,找出自己与父母进行沟通的方法。

对第一个问题的探究建议:先让学生就在生活方面与父母的差异展开讨论,然后请学生一一回答,并随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让学生填在书中的空格内。

三、代沟的表现

(填表的内容见教学资料上的图表,表中所填的内容不惟一,答案应该是多元化的、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学生的实际即可。在生活方面除了表中列举的以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如业余爱好、交友、个人隐私、音乐、学习方面等等,这些都可以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其目的是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尝试着在这些问题上与父母进行沟通,多想想父母观点的合理性,并在实际行动上努力去做。)师:总之,在生活方面与父母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上一代重实际,似乎不注意生活的享受;下一代则多幻想,比较重视享受。这仅是代沟表现的类型之一。还有的表现在:思想方面:上一代比较务实、保守、不主张批评;下一代主张自由、创新、开放的思想,希望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行为方面:上一代赞成维持传统的形式,处事谨慎、冷静,认为做事应有原则,稳扎稳打,不接受新的花样;下一代则喜欢冒险性的活动,敢作敢为,认为各人应按自己的意见行事,不必顾及别人的看法,不应有太多拘束。家庭责任方面:上一代对家庭愿做出牺牲,主张大家庭制,认为子女必须孝顺服从父母;下一代重视个人的享受和自由,喜欢小家庭制,认为子女的意见应被考虑。同学交往方面:上一代态度保守,认为男女交往是件严肃的事;下一代则主张广泛交友,与人交往是不可缺少的经验,与异性交往没必要大惊小怪。政治方面:上一代态度可能不怎么积极;下一代则认为应多参与,对不满的现象,希望能声机会表达意见,等等。

对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建议:教材所列举的三种态度是学生平时经常采用的,事实上这些态度并没有解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反而导致了代沟的加深。这里的每种态度所产生的后果可以让学生说,因为他们有切实的感受。然后再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有哪些正确的态度(见教学资料《解决与父母冲突的正确态度》)可以解决你与父母之间的冲突?(让学生自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态度,随时在课本上填写。)师:沟是填不平的,可我们可以跳,可以跨啊!代沟并不影响两代人的相互接纳。由于父母与子女不同的经历和文化差异,两代人之间就不可能没有“代沟”,这种差异有时如同写毛笔的一代、写钢笔的一代和电脑的一代的差异那样大。

四、沟通是跨越“代沟”的最好方式

师:跨越代沟就要及时进行沟通。沟通能疏通子女与父母间的关系,消除子女与父母间的误会,化解子女与父母间的冲突。沟通能增进子女与父母间的亲情,激发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沟通要及时,要注意场合,要主动,要讲究策略,要形式多样。有句广告词说得很好:沟通从“心’’开始。好的沟通应是追求心灵的友善碰撞、融合,让双方都感到对方的真诚,而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请学生阅读“知识链接”,要求结合他们自己的实际选择其中的沟通技巧,说说自己在某一个问题上与父母意见冲突最大的方面及打算如何与父母沟通。提问:你觉得怎样才能更好地与父母沟通?(让学生自由发言,要求说出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1)可以选择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与父母心平气和地直接交流沟通;(2)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通过他们帮助自己与父母沟通;(3)可以通过电话或书信和父母沟通,等等。

师:回家再想想,看看跟父母有没有更好的沟通方式。因为通过沟通才能理解父母的心理,懂得父母的心思,知道父母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常听到一些做父母的感叹:“孩子长大了,就不听我们的话了。”其实,这主要是子女与父母缺少沟通所致。沟通,是指通过谈话或其他方式进行相互了解。人与人之间,当然也包括子女与父母之间,都需要沟通,只有用心沟通,才能真情交融。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父母的爱是深沉而伟大的,为了子女,他们甘愿付出而不求回报,你们要相信父母,尊重父母,体谅父母,父母无私的爱会伴随着你们一生。(听《母爱》的歌曲)让爱天天住你家,让爱天天住他家,爱是人世间最美的语言。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会与父母和谐地相处,在爱的包容和亲情的支持下,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因为,父母是你们最早、最亲近的朋友,所以,你们与这两位特殊的朋友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父母都希望也需要受到子女的尊重,而作为子女,理应积极地与父母经常交流、沟通,常能进行换位思考,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只有这样,才能化解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共同营造一个温暖和睦的家。

篇2: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写

宁德市高级中学

刘锦钦

一、意义(必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在新编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数学课程三维目标体系。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新课标所特别强调的,它是指“发展学习数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数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基础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要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其基本内容是: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

二、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如何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行为习惯的关系 1.教师的消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是乐意还是厌倦,这体现了数学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数学课堂教学中为数不少的老师或缺乏足够的专业思想和教学热情,以致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学生则易形成对数学学科的消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缺乏成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

心理学家曾对“人们普遍喜欢鞭炮味,而不喜欢医院的药味”这一现象作过细致的研究,结果是:鞭炮多出现在喜庆日子里,给人们带来的是愉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而医院则往往带给人们不愉快的体验,这充分说明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会对人们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和人格》一书中将其列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之一。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

2.教师热爱本职工作,提高自身修养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的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过多地苛求、指责,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期望。3.结合教材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情景,体验情感。情景的创设,教师注重的是逐步地进行,使得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情感体验”随着情景的创设而多次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断高涨。4.结合数学史知识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潜移默化,体现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及自信心,体现了他们存在的价值观。物理学史作为一门历史科学,它以人类与物理世界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文史哲的多学科知识,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通过成功的科学家遇到困难如何思考、如何探索达到目的,描绘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使受教育者精神上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炼,鉴赏力得到提高,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使自己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由于物理学史其内容的特点及它所具有的丰富教育因素,决定它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发挥出独特的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质疑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真理具有相对性,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结论或发现都可能存在局限性,因此,也要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这既是科学的态度,也是历史责任感。

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将这部分史料引入课堂,以强化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善于与他人相处与交流,尊重他人,依赖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工作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

这些感人的事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顽强意志及忘我的精神非常有感染力。培养民族自豪感,形成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文化及发明成就,介绍现代数学家的成果和事迹来增强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并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志向。

5.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对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和发展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过程评价。个人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时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好奇性以及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善于辩论等给予肯定、表扬(可以是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也可以是同学的掌声),对准备充分、发言精彩者给予加分,等等,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3: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写

一.所谓“情感”, 是人对外界刺激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学生作文, 情感先导。那么在作文指导中从哪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要求呢?

表达真情, 再现生活。大多数文章尤其是抒情类文章, 必须渗透作者的作者的主观情怀。大多数人为文, 是有情在先, 情动于衷, 需要借文章这个载体倾诉表达的。应试作文, 是在考场中几十分钟的时间内, 在有限的时空中, 面对一个陌生的文题, 需要对文题的充分的理解, 然后借助联想来营造一个心理场———一种情感氛围, 让自己被题目打动, 哪怕是有限的打动。应试作文一怕无情, 写人叙事, 对人和事只有平淡生硬的描写和交代;抒情议论, 只是干瘪的说理推断, 都没有融进个人的情怀。二怕矫饰, 文章需要充溢情感, 但绝不是充溢虚假的情感, 真正流传千古的文章哪篇表达的是虚情假意呢?一次高考下来, 全国的父母死一大片, 这种平常缺乏情感的自我濡养、靠诅咒父母死亡以换取阅卷老师的廉价同情赢得高分的把戏该休矣。

二.所谓“态度”, 是人对人或事物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情感源自内心, 是自然的、感性的, 而态度则更多带有理性的色彩。中学生受年龄、性情、环境的影响, 人生态度有时带有偏颇、极端、晦暗的色彩, 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生活中去启发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 在作文指导中结合具体的文章范例去纠正他们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人生态度。具体要求有:

1.有阳光心态。高中学生如诗如梦, 对未来充满希望, 但由于处于青春的波动期, 受日益剧烈的高考竞争的重压, 受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的影响, 他们青春的翅膀极易折断, 他们对未来的梦幻极易破灭, 老师在他们这样一段人生的形成期, 应成为他们人生航船的向导, 引导他们走向开朗、乐观, 并且在文章中用我手写我心, 表达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从生活中发现美好, 去歌颂美好。对学习、生活、家庭中诸多的不快, 诸如考试失利、同学师生矛盾、失恋、家庭不和等等, 对国家、集体、社会中反映出的问题, 诸如各行业的腐败、不公等, 要表达积极的心态, 任何万念俱灰、灰暗消沉的情感态度的体现, 既偏离了我们的人生航向, 又不利于高考作文水平的正常再现。

2.要有人文关怀。何谓人文关怀, 简单的理解就是对人的关怀, 大而言之就是对世上一切有生命的事物的关怀。“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人的心理、愿望、诉求、言语、行动, 人创造的文化、历史, 不论其阶级属性和道德属性如何, 都应该得到我们一切人的尊重。具体而言, 首先要尊重生命。世上万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不要暴殄天物, 任意践踏生命, 对万物之灵长的人类, 对和我们相生相伴的动物花草, 都持着关爱和恻隐之心。这样才能使人朝善迈进。其次要有宽容之心。不论善人恶人, 排除个人情感的好恶, 从本质上尊重他作为人的存在。《论语》曰:“君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似乎言及忠厚宽恕是成就一个君子的重要的重要条件。从善处想人, 才会以善心待人。一个泼妇为儿子护短, 和人对骂, 固然丑陋, 但护子之心可矜。马加爵、赵承煦杀了人, 我们在谴责他们制造灾难的同时, 也要同情他们内心的孤苦, 以致毁灭了他人, 也毁灭了自己。人文关怀是一种大山般的仁爱, 是一种海洋般的胸怀, 是天空般的包容, 是一种人格魅力。

3.要有批判意识。“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应是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应有的情怀, 他们年轻, 激昂, 纯真, 美好, 我们应鼓励他们去关注社会, 观察社会, 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也去发现生活中的丑恶。对社会的阴暗面, 剖析它的本质, 探究它的根源。社会不公, 腐败猖獗, 人情淡薄, 世态炎凉, 环保危机, 世界霸权, 都应引起学生通过多种触觉去了解、感知、认识, 进而进行适度的抨击和批判。这样, 既使学生的内心对社会有一定程度的渗透, 通过关注社会使人格得以健全, 又保证学生的写作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在作文的立意中, 没有什么比对社会现实的切入更有广度、深度和高度。而实际情况是, 目前大多数高中学生闭锁校园, 他们所有的视线都聚焦在高考, 生活面极其狭隘, 要么动辄谈卿卿我我, 个人纷争;要么动辄空谈人生, 大而无当, 无关痛痒。究其原因, 主要是教育者尤其是语文老师在引导上的缺位。这方面, 一是需要老师有积极的导向, 把学生的视角调整到关注社会上来;二要采取切实的手段增加学生对时政材料的采集;三要经常训练学生对时事材料的分析, 养成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所谓“价值观”, 它是指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简而言之, 就是人在世上选择什么活法。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价值观对作文来说, 就是作者用来评价写作内容的准则, 通过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价值观并非天生具有, 而是一个人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得以确立。它是文化濡养的结果, 也是老师日积月累的教导、熏陶的结果, 每一次作文都应该成为学生的一次求真、求善、求美、完善人生价值观的过程。

全人类有一些共性的价值观值得我们去拥有去发扬, 一个民族也有一些优良的传统价值观去继承。文为心声,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为文导向:在文章中要提倡正面的、主流的人生价值观, 反对为全体社会所鄙弃的价值观。比如:

一.爱国情怀。人不可能脱离国家而存在, 爱自己的祖国, 应是一种超越时空的价值观, 爱国的主旋律自古而今唱响在中华大地, 激励着炎黄子孙。长城内外, 异国他乡, 爱国是一种激发千万人奋斗的精神源泉。任何为了个人私利而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总会受到人们的鄙弃;任何没有原则的媚外言行总会受到人们的批判。当然, 打着爱国的旗号, 宣扬民族主义情绪的倾向, 也是我们必须反对的。

二.奋斗精神。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提倡奋斗的时代, 任何人, 不管处于何种地域, 从事何种职业, 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来彰显自己的价值。我们一要提倡树立高远的目标, 不要甘于平庸;二要提倡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 自强不息。那种过分依赖外部条件, 苟且偷生的价值观值得我们反对;那种以所谓“珍惜当下”、“知足常乐”的观点来掩盖的贪图享乐, 奢靡腐化的快餐式的人生价值观值得我们批判。

三.公德意识。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 尤其是近些年商品经济意识的增强, 年轻一代的道德学习不足, 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有了一定程度的滑坡。青年学生的道德面貌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呈现参差不齐的状态。青年学生在作文中自然要遵守中国传统道德, 不要试图挑战社会公德, 要在文章中反映出较高的文明素养:大公无私, 公私分明, 舍己为人, 无私奉献。片言中见修养, 小节中见文明。那种以粗鲁为个性, 以愚昧为高尚的行为应该坚决鄙弃。

四.珍视生命。人的生命之可贵在于它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人在社会, 有多种层面的需求, 而珍视生命, 既是一种本能欲求, 又是一种价值观, 更是一种价值实现。我们应该向学生灌输这样的观点:人是万物之灵长, 其生命理应受到尊重, 自然万物皆有生命。这种博爱情怀, 是我们应具备的价值观, 也往往是我们作为写作主体和客体进行对话的出发点。以阶级、种族的观点, 以偏颇的意识形态来冲淡这种价值观, 是一种对生灵不负责任的态度。对于“9.11”, 睿智的老师就会引导学生, 美国的政治有霸权的色彩, 但在恐怖袭击中死去的美国民众是无辜的活生生的人。对于“见义勇为”, 睿智的老师也会启发学生, 见义应为, 但要智为。

五.淡泊名利。现代社会, 是一个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多元的社会。我们似乎从生下来就和名利结缘, 社会的运转似乎都受着名利的驱动, 名利和义之间的争斗却一直数千年不息。现代社会, 名利和义的天平之间, 名利的砝码有渐趋加重之势, 社会的影响力实在是大得令人恐怖。在历年的高考作文中, 都有在表达真情实感的幌子下, 对香车美女、高官厚爵有格外的青睐。我们必须通过高考这个重要的阵地向我们的民族的未来的支撑者传达正确的名利观:名利都是很可爱的东西, 但是千万不能名缰利锁, 利令智昏, 而要求之有度, 取之有道。

篇4: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苏寿桐先生曾这样评价历史的功能:首先在于它对道德教育的作用;其次它还有资政功能,认识社会发展的功能,积累知识、陶冶情操、加深涵养的功能等,对于国民素质有极大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教学中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必須使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以史为鉴,用学到的历史来指导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能够感悟生活,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等优良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加深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究竟应怎样落实这一目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师要确立新课程教育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师必须善于抓住时机,联系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于孙中山的生平资料,了解孙中山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一生的历史,使学生感悟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讲解旧三民主义指导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结果大都失败后没有放弃,而是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时俱进,困难面前不低头的优良品质。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发展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中可利用的资源主要有材料、图片、视频等。如:在讲抗日战争时可给学生展示日本侵华的一些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评价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时,观看相关视频,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看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且要看到他们为救国而展现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会用自己的立场说话。师生之间互相接纳、理解,从而达到共享知识与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目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勇于发言、勇于思考。

四、教师需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身临其境。

教学中教师使用规范、恰当的教学语言,使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语言,使用文学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有利于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同时教师使用教学语言时必须饱含充沛的情感,使教学语言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的价值导向。

篇5:思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

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途径来达成思品课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老师转变教育理念。俗话说:正人先正己。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老师一定要先摒弃

“分数至上”的错误观念,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可行性强的评估机制,使老师和学生从考试、从分数的框框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教学中积极创设主体参与的情镜。人的情感不会凭空产生,只有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情

感生成的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学生会自然地达成共识。如,在讲授《竞争与合作》一课时,通过一个“青蛙搬家的游戏”让学生懂得怎样与人合作。学生的活动取代了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愉快,教学效果较好。

3、教师要增强对学生的亲和力。一个具有亲和力的老师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营造和谐融

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在教学中,他不会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导师,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积极的情感来感化学生,从而使教学成为心灵沟通的过程,例如在教授《难报三春晖》一课时,我首先充满感情的给学生们念了了一封“家书”给学生创设一种浓浓的亲情氛围,然后引导学生回忆父母的种种关爱,许多学生动容的与同学们分享自己享受到的父母之爱,并立志以实际行动回报三春晖。这样,就大大提高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达到了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教育目的。反之,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板着面孔进行理论上说教,效果也就可见一般了。

篇6:生物学科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朝着新的课程理念进行课程设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面向全体学生.2.倡导探究性学习.3.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4.提高生物科学素养.5.培养新世纪探究型创新型人才.新课程标准的具体教学目标表现在三个维度上,第一维度是知识与技能,第二维度是过程与方法,第三维度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传统的教学目标,目的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随着近年来人们对诺贝尔奖的关注,中国大陆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奖得主,个中原因众说纷纭,其中这种传统的单一的教学目标饱受诟病;与此同时,国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我们的国民只能以极其低镰极其辛劳的代工模式赚取外汇,我们山寨的各种产品缕缕缠上各种知识产权官司,这些现象逼迫我们不得不坐下来开始冷静反思我们的教育体制教学方法以及教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式,形新势的逼迫,国与民共同的强烈要求与呼吁,使得我们不得不开始改革,从教学目的到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到教学模式到高考制度,全部革新.教学目的必须从单一的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向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及混合型人才共同培养,这样的话只有知识与技能一个维度上的传统教学目标不再适宜,因此专家们深思熟虑各方研讨之后加入了第二个维度的目标<过程与方法>和第三个维度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指的是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而我认为,过程与方法指的是知识与技能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探究过程中学会探究方法,掌握探索世界探索自然获取知识的技能,培养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他们发展成为探索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这才是改革的真正目的.过去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现在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简单的结论,更要知道一些过程。过去重教法,现在要重学法。

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其中能力的发展是二维目标的重点.所谓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

方法目标的表达举例:通过学习,采用并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或问题探究的方法,或问题的观察方法,或思维发散的方法,或合作交流的方法,或解决xx问题的方法等)

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是这样理解的: 所谓情感,表现状态有以下几种:

一是表现为情绪。二是表现为热情。三是表现为兴趣。四是表现为动机。五是表现为求知欲。六是表现为道德体验。七是表现为美的体验。

所谓态度,这里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所谓价值观。本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也可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概而言之,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中。

这篇文章的中心不是谈论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而是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当今时代,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不断向人文社会科学渗透,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伦理观念和理论在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科学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因此学科综合、交叉发展、文理相互渗透成为新世纪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和发展方向,在教学中改变重知识传授、智力发展、技能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社会的需要。

同时,当今时代道德普遍滑坡甚至沦丧,年青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或扭曲或迷茫,做为学校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美好的人生道德观念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所以学校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程,除此之外,其它各门科目的教学内容中也饱含了各种德育教育素材,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我们生物学科为例,能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生物学教学内容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反映出它包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反映其文化价值。因此充分挖掘生物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灵感,是加强生物学科整体教育效果,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学生人格的有效手段.一、以科学家为榜样,培养正确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不仅是指科学知识的技能的获得,还包括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价值观等。生物学科发展的过程是生物学家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奋斗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穿插讲述生物学家的发现和发明的历史,以及生物学家刻苦奋斗的故事,让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和造富于人类的科学品质。

1.1细心观察,敢于创新。细心的观察是创新的前提,创新力的培养在高中教育中显得尤其重要。生物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把自己完成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的成功归结为观察能力的运用,他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达尔文乘“贝格尔”号做历时五年的环球科学旅行,仔细地观察了所到各处的地质矿物和生物类型,深入比较了化石动物和现存动物的相互关系、生物的地理分布以及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事。通过这些科学活动,达尔文提出了自己的进化论观点,其科学成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本人的思想品德和治学态度也是出类拨萃的。他待人处事勤勤恳恳,坚持真理,仔细地观察和实验,认真读书和思考,四十年如一日,人们称谓达尔文是科学家的榜样,这并非过分的赞誉。

1.2坚定意志,献身科学。坚定的意志是成功的基础,任何科学成果的产生都要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拉马克是一位博学的植物学家、动物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生物进化论者,他的《动物哲学》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现代进化思想的两大源泉。为了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他遭到了拿破仑、居维叶等人的种种非难和攻击。但他从未因此而动摇自己的信念。他还始终把为科学事业贡献当作自己的最大乐趣。拉马克晚年由于过度劳累致使双目失明,但他依然顽强工作,《无脊椎动物杂志》的有关内容正是他以口述方式由其女儿罗莎莉笔录完成。正如他说:“科学工作能给予我们以真实的益处;同时还能给我们找出许多最温暖、最春天的乐趣,以补偿生命中不能避免的苦恼”

1.3持之以恒,淡泊名利。

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从小喜爱自然科学,他利用修道院的一小块园地,种植了许多植 2 物,从生物的性状出发,进行了多种植物的杂交实验。

18、19世纪植物杂交试验在欧洲盛行,但有成就的人不多,孟德尔的巨大成就归功于他非凡的毅力、独到的眼光。他选用豌豆这种严格的闭花传粉植物,开创性地运用数学方法于遗传学研究,经过八年的潜心研究,于1865年,在当地的自然科学研究会上宣读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最先揭示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这无不说明其顽强、勤奋、持之以恒的良好素质。

1.4善于归纳,灵活思维。

不同文化传统和哲学背景的民族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思路,研究同一课题的不同科学家也有不同的思路。1953年DNA双螺旋分子模型的建立,是美国信息学派与英国结构学派两条思路相交叉的产物,也是生物化学与遗传学两条思路相交叉的结果。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将遗传学家摩尔根、细菌学家艾弗里、美国人鲍林及R弗兰克林等前人的多条思路、众多成果加以归纳贯通,将晶体结构、生物化学、信息复制等观念加以揉和,来研究生物大分子。几条研究路线的汇合,使他们取得了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最伟大的发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究的。科学家的动人事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雄心壮志、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而且能激励学生为科学献身,为真理而奋斗。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力量,还能给学生以价值观影响和道德情操感染,培养正确的科学品质。

1.5结构完整,团队合作.科学家在探索知识历程中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细胞结构的完整完美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核质相依,各种细胞器的通力协调配合,这些现象无不启发着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1.6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植物叶肉细胞中,线粒体为叶绿体提供二氧化碳,而叶绿体为线粒体提供氧气和养料;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产生的养料向根部运输,根部吸收的水分和矿质元素向叶部运输;植物产生的养料养活了动物微生物和人类,动物人类的遗泄物和遗体又被微生物分解成 矿质元素成为植物的养料;以此知识点为契机,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帮助他人的思想观念.1.7原因和根本原因

细胞形态上差异的原因是结构上有差异,而结构上差异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原因前面还有原因,最早的原因叫根本原因;同理,结果后面还有结果,以此告诫学生,很多人在生活教训中会发生改变,所以人不到死不能盖棺定论;同时告诫学生,目光要长远,不能只看眼前的结果,不要为暂时的得失而纠结计较停滞不前,因为结果后面还有结果,笑到最后才是赢.结果后面还有结果,以此教育学生,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所以为人要善良,能帮助他人的时候要帮助他人,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1.8显性的相对性,性状优劣的相对性

孟德尔遗传定律中的显性的相对性,达尔文进化论中性状优劣的相对性,这些相对性理论告诉我们,环境很重要,人不是没有优点不是没有专长,只是没有遇到适宜的发挥环境.任何时候都不要丧失信心.1.9细胞分化各司其职

细胞分化使得细胞趋向专门化以提高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以此引申到社会中行业的分化,告诫学生明确自己能力选定自己的职业后,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社会才能高效运转,人类社会才能顺利发展.1.10最适宜温度

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过低都会降低酶的活性,各种酶都有适宜的温度范围.以此告诫学生,合理规划作息时间,找到自己最适宜的学习时间段及将来的工作时间段,最大 3 限度的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1.11各种生物工程技术的优缺点比较和各种生物育种技术的优缺点比较

以此为素材教育学生,任何事任何物任何人都有正反两个面,凡事都有好坏两面性,凡人都有优缺点,所以,人与人相处,想想自己的缺点则包容他人的缺点,多看别人的优点.同时,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优劣是相对的,他人的特点,在这个环境中可能是缺点,但换个环境这个缺点就可能是个有利的优点.1.1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变化的不断修正的逐步完善的.所以,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人的思想观念性格特点也一样,一直处在变化过程中,所以要以容人的肚量来与人相处,给他人时间和机会以磨合相互关系.1.13量变引起质变

注重知识的点滴积累

注意日常言行举止的点滴形象

一个细胞是细胞,一群相似的细胞是组织,组织能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所以量变引起质变;双氧水的加热分解反应实验,告诉我们能量的累积,到一定程度,双氧水会变成氧气和水,能量上的量变引起了物质上的质变;所以,平时注重知识的点滴积累,个人的文化水平才能提升;平时注意言行表现,才能成为普通人的表率和领导.1.14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这个知识点告诉我们,人都有共性,人同此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都有个性,距离要有度,言行要有分寸.1.15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行为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在纺缍丝的牵引下整齐的排列在中央赤道板上.目的是对散乱的染色体进行整理.生活中也一样,东西多了乱了就要整理,学习上也一样,所学的知识多了杂乱了,就要归纳整理,特别是相似的概念和知识点,在各种分类归纳整理中,越来越熟悉,理解越来越深刻,运用越来越熟练.所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定期的分类归纳整理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1.16细胞内的生理活动

细胞内的各种新陈代谢和各种生命活动都是有意义有目的的,细胞不做无意义的事,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好时光和大好年华,做些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1.17直接能源ATP和储备能源脂肪

细胞内不同的能源物质有不同的作用,脂肪属于储备能源,告诫学生生命要有储备,不可以透支,既不能透支健康透支生命,也不能透支金钱,任何事情要量入而出.量力而行.1.18有丝分裂间期的准备

细胞在分裂周期中,90%的时间用在了间期的准备工作上,这件事情告诉我们,磨刀不误砍柴工,准备工作越充分,事情完成得越顺利越成功.二、保护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于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向科学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使命,人们开始探询和寻找一条既能满足当代社会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而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大力开展环境教育,以严肃的态度帮助学生学会关注地球,提高环境道德素质;学会关注人类,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在生物学教学中我们要抓住相应的内容,以史为鉴,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造成的严重破坏。

首先,城市的发展使森林锐减,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栖息繁衍的环境遭到破坏。自1600年以来,有记载的物种已有724个灭绝,目前还有3955个物种濒临灭绝,3647个物种处于临危状态,另有7240个种群剧减成为稀有物种。需要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才孕育出来的 4 生物物种在短短的时间内遭到灭绝,其损失是难以估量的,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其次,环境污染已成为国际性、全球性的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众多问题使人类面临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环境危机,这种危机将对未来时期的人类生存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如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工业化国家平均每人每年移动20吨地球物质,全球人类每年移动的土方量是200亿吨。不科学的人类活动早已影响了生物、大气和水环境。自然界中最为稳定的地质环境,在受到人类的破坏之后,也开始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贯穿这些重大环境事件的负面效应,既能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增强他们对自然、对人类、对祖国的责任感;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环境道德价值观。

三、以美育人,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美育亦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美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美育教育,能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人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能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激励学生以美为向导去创造生活,开拓未来,其最终目3 的是培养具有完美心理素质的人。生物学研究对象是大自然中最具审美价值的生命体,生物学教学从实质上讲就是师生共同探索生命科学真理,进而寻求美、创造美的过程。在生物教学活动中,人与人、人与客观对象之间必然存在诸多审美联系,为生物教学审美提供了主客观条件。因而,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美育人、以美求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3.1生物多样性的美。

生物形形色色丰富多彩,从高山到平原到峡谷,从沼泽到绿洲到沙漠,从空中到陆地到海洋,生长着不同种类、不同形态、不同大小、数量繁多的生物。有肉眼看不见的单细胞生物,也有150吨重30~50米长的大型动植物——鲸和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还有世界上数量极少的珍稀动植物。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美。形成各异的生物体为生物学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仅有一个细胞组成的草履虫,就能完成动物应有的一切生理特点活动;单细胞衣藻能进行绿色开花植物具有的光合作用。不同的生物体还具有特殊的结构及其功能,如蜘蛛的螯肢内含有毒素,能注入昆早将其杀死;乌贼遇敌时能从墨囊中放出墨汁,然后逃之夭夭;在几百米高空飞翔的鹰,由于有发达的视觉器官能突然捕食地面的动物。人们从中受到启发,摸拟生物奇特的结构功能,从而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学科——仿生学

3.2生物体的适应与协调美。

每种生物对生活的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水生植物适于水中生活;苔藓植物适于阴湿的环境等;竹节虫和枯叶蝶具有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毒蛾幼虫的鲜艳体色和花纹、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条纹等都能起到警戒色的作用,这些均起到了生物适于生存的适应美。生物的种类、数目虽然繁多,但是它们都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中,处于一种自然的协调中。寄居蟹和海葵的共栖;真菌与海藻的共生;绿色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微生物(分解者)处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它们之间保持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生态平衡,构成了总体的协调美。

3.3生物学的科学美 生物科学是由概念、原理及其论证所形成的科学体系,是生物学家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思维过程建立起来的。生物学家的探究过程是以审美心理为向导的,比如DNA分子结构模型的建立、遗传基本规律的发现都是如此。生物学理论是对生物美的概念化,是以简洁的形式来说明复杂的现象。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历经 130余年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辉。青霉素的发现与应用、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基因疗法的研究与应用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美的变化,学生也能从中感受到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总之,生物科学不论在理论与实际上,还是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映射出科学美的绚丽光辉。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探讨和领会教材中的这种结构体系,就是一种科学美内在逻辑的审美教学。

四、实事求是,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生物科学的发展史是辩证唯物主义不断战胜形而上学的唯心论而取得胜利的历史。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理论,如目的论、特创论、物种不变论等都对生物和生命现象作了歪曲的解释,影响了人们对生物作客观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能使学生免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以及唯心主义思想的侵袭,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生物界的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有其物质基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原生质是生命物质的基础,是由C、H、O等多种元素组成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从分子水平上丰富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论原理。胚胎学、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生物是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简单到复杂,水生到陆生,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的。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的一切活动都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支配的,违背自然规律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人们只有正确认识这些现象,才能利用、改造控制自然界,为人类服务。如现代生物技术不仅使现有的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在科学和哲学上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任何事物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还有其令人忧虑的地方。如基因工程食品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的检测,克隆技术带来的道德、伦理、法律上的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

上一篇:评王老师的美术课下一篇:《伍德龙一家》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