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价值观与态度

2022-06-25

第一篇:创业价值观与态度

数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宁德市高级中学

刘锦钦

一、意义(必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在新编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数学课程三维目标体系。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新课标所特别强调的,它是指“发展学习数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数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基础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要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其基本内容是: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

二、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如何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行为习惯的关系 1.教师的消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是乐意还是厌倦,这体现了数学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数学课堂教学中为数不少的老师或缺乏足够的专业思想和教学热情,以致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学生则易形成对数学学科的消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缺乏成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

心理学家曾对“人们普遍喜欢鞭炮味,而不喜欢医院的药味”这一现象作过细致的研究,结果是:鞭炮多出现在喜庆日子里,给人们带来的是愉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而医院则往往带给人们不愉快的体验,这充分说明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会对人们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和人格》一书中将其列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之一。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

2.教师热爱本职工作,提高自身修养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的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过多地苛求、指责,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期望。 3.结合教材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情景,体验情感。情景的创设,教师注重的是逐步地进行,使得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情感体验”随着情景的创设而多次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断高涨。 4.结合数学史知识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潜移默化,体现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及自信心,体现了他们存在的价值观。 物理学史作为一门历史科学,它以人类与物理世界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文史哲的多学科知识,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通过成功的科学家遇到困难如何思考、如何探索达到目的,描绘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使受教育者精神上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炼,鉴赏力得到提高,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使自己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由于物理学史其内容的特点及它所具有的丰富教育因素,决定它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发挥出独特的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培养质疑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真理具有相对性,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结论或发现都可能存在局限性,因此,也要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这既是科学的态度,也是历史责任感。

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将这部分史料引入课堂,以强化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善于与他人相处与交流,尊重他人,依赖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工作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

这些感人的事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顽强意志及忘我的精神非常有感染力。 培养民族自豪感,形成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文化及发明成就,介绍现代数学家的成果和事迹来增强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并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志向。

5.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对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和发展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过程评价。个人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时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好奇性以及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善于辩论等给予肯定、表扬(可以是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也可以是同学的掌声),对准备充分、发言精彩者给予加分,等等,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精心设计试题,使试题本身就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

——新课程三维目标漫谈之一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

第2期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9期

教师们讨论三维目标时遇到的第一个头疼的问题是过程与方法,这个问题常常会难住很多老师。当他们看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感到比前一个目标维度好理解多了。其实,这最后一维目标才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它涉及到很多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为此,笔者将自己的一些思考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为什么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新课程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不理解这个问题,老师们就也很难进入目标设计的状态。

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这与过去的教育目标有了很大不同。体现在课程目标上就是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过去的思想教育目标。这是一个重大的变革。因为,如果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来看,情感态度是非常个性化的,属于个性心理的范畴。历史教育如果从每个学生的发展来思考,就是要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健康的个性。价值观虽然也有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还有共性价值观。所以,我们区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的特征并不相同。

举例来说,情感态度很难说有正确和不正确的。一个历史事件导致一个人悲伤,而另一个人高兴,情感只是外在的表现,问题的关键在其内部的个人经历与价值观的取向。笔者在上课时,讲到秦始皇统一的时候,有的学生很兴奋,为统一感到高兴,还有的学生很悲伤,为统一战争和秦暴政中无数生命被践踏感到痛苦。看起来,学生的情感态度不同,但实际上,这两类学生对秦统一的价值取向不一样,才会导致其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情感态度正确或错误,而应当从学生个人经验与价值取向上分析具体情况。

从很多老师教学的现状来看,在课堂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被教师主宰的。个人的情感不能真实地表达,学生们从小学会的是揣摩教师的需求,满足教师的目标,这样的教育只能导致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分离,导致学生双重人格的产生。

高中历史课堂应该成为真实探讨的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独立思想成长的殿堂。如果学生的情感态度都被虚假控制,独立思想与健康人格如何发展?新课程的终极目标如何实现?

因此,要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需要我们转换思路。首先转换的就是:教师们先要搞明白,谁的情感态度?谁的价值观?我们需要的是从学生的情感、学生的价值观来进行教学设计。

价值观的变革是从一种共性价值观向另一种共性价值观转变。个性的因素相对少一些。如高中历史必修一实际上是从政治文明的尺度来看历史的,这就涉及到价值观的转变。过去的革命价值观是强调对立的,是以武力或暴力为基础的。在以武力和暴力为基础的人看起来,妥协是不存在,对自己的政治对手除了从肉体上消灭,就是从精神上摧毁,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杀戮和抹黑、贬低或丑化。

政治文明提倡的价值观是宽容、妥协、共存,当然这需要民主法治的制度保障。从价值观来看,应当改变我们对暴力的价值取向,需要我们转换思维方式。转换语言方式。

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教师的目标不仅仅是教育与发展,还有保护与发展。前者好理解,后者需要说明。何谓保护与发展?保护实际上就是要保护学生自嫩的心灵。不应当对学生在课堂出现的情感态度采取压制、讽刺的态度,而应当是尊重与引导。我国政府签署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3条 有这样的规定:

1.儿童应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此项权利应包括通过口头、书面或印刷、艺术形式或儿童所选择的任何其它媒介,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

2.此项权利的行使可受某些制约,但这些制约仅限于法律所规定并有必要: (a)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名誉;或(b)保护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道德。

教师们在课堂上保护学生的思想表达,不用暴力或压制的方式对待学生,这本身不仅体现了教师对法律尊重与遵守,而且体现了文明的价值观。反之,当学生们成长起来,他们便会在教师的影响下,藐视法律,崇拜权力,赞赏暴力,这完全背离我们民族实现政治文明的目标。

让我们用智慧为学生创设一个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历史课堂吧!因为我们深知,多一个人格健康的孩子,我们民族振兴就多了一份希望。

第三篇:地理学科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以及我市中学地理的实际,提出我市中学地理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达成意见如下。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精神,进一步明确如下中学地理学科三维教育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

1、初中地理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

(1)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2、高中地理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认识到新课程中的教材已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而只是教学素材之一,要由传统的“教教材”转变成“用教材教”。因而在教学内容中要注意将地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周围环境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使学生经历生动的学习体验。

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与人们的衣食住行联系密切。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吸引力,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采用直观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地理“双基”教学,切实转变教学方式

要以“知识与技能”为地理教学的主线,让每个学生把知识记牢一点,把知识理解得透彻一点、学习得扎实一点,加强读图、析图、绘图和记忆地图的技能训练,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牢固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才能在课堂上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建议在教学中选择灵活多样的地理教学方法。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地理教学中改变了单一的师讲生听、教学信息单向传递的形式,逐渐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使课堂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

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熏陶,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要利用课程资源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去体验,去积累,最终达到升华。可供采取的教学方式有:体验性学习(主要包括①地理游戏活动,如地理拼图,地理谜语等;②地理报告会、地理辩论赛的组织;③角色表演;④地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与感染);课题研究;以及针对某一专题,设计教学活动(如查找资料;收集、整理、发布信息;撰写地理小论文、调查报告、制作手抄报、黑板报、开展讨论);实践活动(包括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动手制作模型、测量与绘图等);等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力中争成为与学生“平等中的首席”,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从而使师生间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使课堂教学呈现平等、民主、和谐的局面。

四、过程与结果并重,运用鼓励性评价方式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学生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因此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运用“鼓励性”的评价机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鼓励性评价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

此外,还要在实践中探素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样化评价方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主要通过观察、问卷、访谈、测试等调查手段,搜集评价对象的有关资料,然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价值判断。如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主观的认识和理念,属于内在特征,因此,评价时常用问卷法与访谈法。同时,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还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与习惯。有时通过对学生某些典型行为、习惯的考察,也可以间接地反映出他们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的水平。

五、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身边的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地理新课程理念,建议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联系时政热点问题,要及时让学生了解,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联系时政热点问题,尤其是结合乡土地理的内容,对教材内容加以整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来分析时政热点问题,不断去发现和探究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地理的角度评价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并乐于去发现和探究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起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从而进一步增强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

六、面向全体,加强对地理学困生的学习引导

在教学中对学习地理的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信心动力不足的学生,要注意加强引导,多和他们沟通交流,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方法,逐步转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使这部分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形成学习的动力,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避免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

培养

《基础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要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其基本内容是: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首先,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与知识技能教学目标培养和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培养结合起来。其次,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积累愉快的体验,不断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三,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四,要善于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题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习惯用数学的眼光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为与课程目标相迎,就必须从小对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数学价值观进行培养,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下面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数学教师本身应具备积极丰富的情感。 1.教态要亲切,语言要和蔼。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恩做了许多实验,最后得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率=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可见教师的情绪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春夏之交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低落。为改善这种状况,我总会以活力的状态、亲切的笑容、激情的师生问好调动气氛,学生往往被感染,充满兴趣的学习。

2.数学教师要会自我调控感情。课堂上展现的是教师积极向上乐观的一面,个人烦恼和不快应抛掉。针对学生的错误能泰然处之,能和学生贴心,点拨和启迪。这样,必定能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

3.作为教师还必须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努力钻研业务、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观念,具有敬业精神,由此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二、不要偏爱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1.学生需要尊重。学生是需要尊重的,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各有不同。我们不要用主观的喜好面对他们。他们是具有平等人格的生命个体,我们要学会“蹲下来看孩子。”

2.不要偏爱。后进生是受伤的花朵,更需要老师格外的扶持,格外关心。如果教师对后进生冷淡训斥,歧视甚至放弃,无异于对受伤的花朵再砍一刀,只能促使花朵过早枯萎和夭折。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不但需要用知识丰富他们的思想,还需要以关怀与爱去温暖他们稚嫩的心灵。教学要民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偏爱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漠不关心,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

3.及时评价。作为教师应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去赏识学生,评价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捕捉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这样,不但能调整学生认知行为,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三.课堂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

没有兴趣,学习就是沉重的负担。而这一点,在写教案设计目标时就应有意识。1.设计目标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新教法中,我重视由情感引发的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的时候,采用故事引入,生动形象的图片,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做的:上课一开始我问,同学们,你们听过丑小鸭的故事吗?同学们说听过,我接着鼓励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故事中的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老师这里就有4只丑小鸭,它们都遇到了难题,只要解决了这些难题,它们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丑小鸭解决难题吗?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都说愿意,于是学生很自然地复习了旧知连加连减,在故事中提出数学问题,不仅使学生不知不觉地从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精心选取教学内容,创设愉悦乐学的心理情感。(1)教材中很多内容并不是要教师面面俱到,而是根据例题进行取舍。如在讲二年级下册“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我让学生在游玩中自由组合,不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解决了游玩中的数学问题。(2)根据形象思维占小学生优势的特点,抓好直观教学,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具体性。(3)小学生爱玩爱动,强化观察、制作实验活动,让他们多种器官并用。(4)小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益于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巩固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情感状态。如适当开展小游戏活动,作律动操,都是成功的实践经验。

3.多元化评价,在成功中学习。心理学发现,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些触摸不到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访谈、问卷、利克特量表等方法进行评价。学习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成功会使人愉快、自信,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特征比较困难,于是让他们分组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如果学生找出的规律不正确,就引导他们举出反例来。不管哪个组合作好、排除规律快,还是猜想错误,我都及时给予肯定与评价。这样,学生们信心十足,享受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四、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自我意识强,不善于与人合作。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例如教学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我首先让学生各自拿测绳进行测量,当有的学生发现测不准确或无法进行时,提出:怎么办呢?让学生得到启示:只有与同学合作进行测量。于是我把同学们每两个人分一组开展测量活动,一个人拿绳子的一端对准起点,另一个人拿绳子的另一端对准终点,然后合作测量绳子从而得出直线的长度。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互相帮助和支持中,感受同伴间的友谊和真诚,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总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应不断转变观念,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添他们学数学的乐趣,让每个孩子都爱学数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我们所期盼的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五篇:思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尤其是我们思品老师更应发挥思品课育人的功能,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是,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受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思品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引导和教育,从而也给学生“重知识与能力,轻情感与价值”的误导。若任其发展,岂不有悖于教育“育人”的目的?因此,在思品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以及有效实施途径的探索,就成为摆在每位思品教师面前重要的课题之一。

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途径来达成思品课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老师转变教育理念。俗话说:正人先正己。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老师一定要先摒弃

“分数至上”的错误观念,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可行性强的评估机制,使老师和学生从考试、从分数的框框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 教学中积极创设主体参与的情镜。人的情感不会凭空产生,只有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情

感生成的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学生会自然地达成共识。如,在讲授《竞争与合作》一课时,通过一个“青蛙搬家的游戏”让学生懂得怎样与人合作。学生的活动取代了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愉快,教学效果较好。

3、 教师要增强对学生的亲和力。一个具有亲和力的老师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营造和谐融

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在教学中,他不会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导师,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积极的情感来感化学生,从而使教学成为心灵沟通的过程,例如在教授《难报三春晖》一课时,我首先充满感情的给学生们念了了一封“家书”给学生创设一种浓浓的亲情氛围,然后引导学生回忆父母的种种关爱,许多学生动容的与同学们分享自己享受到的父母之爱,并立志以实际行动回报三春晖。这样,就大大提高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达到了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教育目的。反之,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板着面孔进行理论上说教,,效果也就可见一般了。

总之,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中心和灵魂之所在,充分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需要教师不断的去探索,创新。

上一篇:餐饮环节食品安全下一篇:创意美术年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