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2024-04-14

建阳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精选6篇)

篇1:建阳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福安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2011-2015年)

为加快推进我市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依据《福建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宁德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和《福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福安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一、残疾人事业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出台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对我市残疾人工作作出战略部署,我市残疾人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福安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任务指标全面完成,残疾人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政府和社会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共筹集4300多万元用于助残项目,1.5万人次残疾人直接受益。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27名残疾学生考入大学,2199人次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新增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1个,新就业残疾人2820人;扶持6000多人次农村残疾人摆脱贫困,3200多名残疾人纳入低保,6800名贫困重度残疾人每月领取50元的生活补助;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农合、新农保分别达到1万人和9000人。2010年出台《福安市党员领导干部“爱心助残年”活动方案》对全市235户贫困残疾人进行了“一助一”爱心挂钩帮扶,帮助他们改善生产、生活状况。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所有乡镇(街道)建立残联,所有村(社区)建立残协,选聘515名残疾人联络员。积极筹建福安市“福乐家园”等服务设施,创建省、宁德市级“福乐家园”各1所。根据“海西助残”综合业务信息管理要求做好福安市助残信息管理工作,为残疾人服务的条件得到切实改善。积极选拔运动员代表福建省参加第五届全国特奥运动会和第八届全国残运会,荣获2枚金牌1枚银牌和1枚铜牌。组织残疾人参加全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全省残疾人运动会、全省特奥运动会、首届闽台残疾人文化周等赛事和活动,均获得奖牌。“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广大残疾人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全市残疾人事业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措施还不够完善;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存在不少困难;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有待加强,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今后五年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加快实施生态型港口工贸旅游城市发展战略、力争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决定性时期,也是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努力使残疾人同全市人民一道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

二、“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㈠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全面落实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全面实施“福乐工程”,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等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促进残疾人状况全面改善和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加快实施现代化生态型港口工贸旅游城市发展战略,推动我市跨越发展,建设和谐福安作出积极贡献。

㈡总体目标

——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参与和发展状况显著改善。

——建立起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制定和完善残疾人事业政策及措施,依法保障残疾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权利。

——加强残疾人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残疾人事业科技应用和信息化水平。

——系统开展残疾预防,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专栏一:主要工作目标

1.社会保障

——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

——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

——完善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制度,试行低保极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实施“关爱行动”等一批助残慈善项目,推进残疾人慈善事业加快发展。

2.公共服务

——完善康复服务网络,帮助1万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普遍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健全残疾人教育保障机制。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普遍接受义务教育,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鼓励残疾人接受终身教育。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开发,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城镇新增就业残疾人1000人;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保障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得到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

——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为5000名农村残疾人提供实用技术培训;扶持700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增加收入、提高发展能力;实施“安居工程”等项目,改善贫困残疾人家庭居住条件。

——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为5000人次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补助。

——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加快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建设,为残疾人法律救助服务提供经费。

——加快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为500户以上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补助。

——实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开展残疾预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

3.支撑体系

——加强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制度建设,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全面推进“福乐家园”建设,“十二五”期末达到5所规模。

——市级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就业、辅助器具和托养等服务体系,规范发展、培育扶持一批服务残疾人的社会组织。

——建设好市级专职、专业和志愿者队伍,加强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维权、托养、文化体育、社会工作等专门人才培养。

——新建、改建、扩建一批骨干残疾人服务设施。

——做好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统计和残疾人状况监测。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㈠社会保障

1.将残疾人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制定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与需求的生活补助、护理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生活救助等专项社会保障政策措施。

2.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残疾人要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应纳入低保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残疾人家庭纳入基本住房保障范围,在分配保障性住房和发放住房补贴时按相应政策给予优先。

3.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为残疾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制定、完善各类困难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的优惠政策,对企业吸纳、灵活就业和公益性岗位安置的残疾人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按规定给予政府补贴。对各类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补贴不低于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额的25%;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为残疾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鼓励开设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的商业保险险种。

4.落实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新农合)个人缴费政府补贴政策,逐步实现重度残疾人参加养老保险最低档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全额补贴,其他贫困非重度残疾人由政府补贴50%以上。逐步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加大对低保和重度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力度。

5.完善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实行统一补助标准,适时扩大受助对象范围,提高补助标准。试行极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对低保对象中一级肢体、智力、精神、视力残疾人发放居家护理补贴。对重度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残疾人家庭环境无障碍改造、日间照料、护理和居家服务给予政府补贴。

㈡康复

1.加强康复机构的规范化建设。鼓励创办民办残疾人康复机构。加强市医院、中医院、民族医院、精神专科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室建设。加强民政福利机构康复设施建设。

2.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根据康复服务需求建立康复室,配备适宜的康复设备和人员。扶持创建10个优秀社区康复站(室)。

3.实施0~6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项目,建立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制度。对孤独症、智力、听力语言、脑瘫等儿童康复项目给予重点扶持。继续实施“光明行动”,全面完成国家重点康复工程项目。为残疾人免费配发2000件辅助器具。

㈢教育

1.全面贯彻落实我省有关特殊教育的政策,建立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继续将特殊教育纳入“双高普九”、“教育强县”督导评估体系,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2.继续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采取灵活形式对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继续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加快福安特教学校标准化建设,充分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完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3.做好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工作。特殊教育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学前班,开展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教育;鼓励、扶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特殊幼儿园。

4.支持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收残疾学生,福安特教学校开设高中部(班)。广泛开展爱心助学行动,帮助残疾人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鼓励残疾人接受终身教育。

5.本地高校要根据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设置更多适合残疾人学习、有利残疾人就业的专业,增加招收残疾学生。

6.对特殊教育教师普遍进行专业培训,逐步提高特教津贴。残疾人康复教育机构教师同等享受特殊教育教师的津贴、补贴等待遇。特殊教育学校和残疾儿童康复教育机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不低于省定标准安排,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原则上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的标准配备。

7.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对特殊教育学校所有在校学生及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残疾学生实行免费教育,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在本市普通高校就读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符合条件的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子女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

8.加大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每年从征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和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特殊教育。

9.规范、推广国家通用手语、通用盲文,提高手语、盲文的信息化水平。

㈣就业

1.全面贯彻落实《福建省实施〈残疾人就业条例〉办法》,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税收优惠和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实施收费减免、税收扶持有关政策,将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专产专营产品与服务列入政府优先采购产品与服务范围。

2.规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严格执行征收标准,加大督查力度,做到应收尽收,总体达到收支平衡。

3.建立健全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机制。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各级政府就业联动公共服务项目和就业督导工作范围。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带头安置残疾人,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各地新招录公务员根据招录岗位设置需求,对于适合岗位,优先招收残疾人大学生;事业单位经人事部门批准可单独考录残疾人大学生。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纳入各级文明单位考评指标,对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奖励。通过资金扶持、小额贷款贴息、经营场所扶持、社会保险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4.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加强残疾人职业能力开发和就业指导,建立健全残疾人职业技能人才奖励机制。

5.支持全市医疗机构开设盲人医疗按摩科室和民办按摩机构录用有执业资格的盲人医务按摩人员,资助有资质的困难盲人开办按摩店。制定盲人保健按摩管理办法。培训盲人保健按摩人员60名、盲人医务按摩人员10名,扶持开办5个“福乐盲按店”。

6.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残疾人劳动就业机构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将就业困难残疾人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市级残疾人服务中心建设规范达标。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网建设,开通残疾人就业服务专线。加强残疾人劳动保障监察,督促用人单位遵守国家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禁止针对残疾人的就业歧视和违法雇佣残疾人,维护残疾人公平就业权利。

㈤扶贫

1.将贫困残疾人作为重点扶持群体纳入政府扶贫开发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优先帮扶。将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愿望的贫困残疾人纳入扶贫范围。

2.开展残疾人专项扶贫。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康复扶贫贴息贷款,对集中吸收困难残疾人就业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扶持创建5个“福乐种养基地”,带动贫困残疾人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3.加强农村残疾人就业培训,为5000名残疾人免费开展种植、养殖等实用技能培训或提供培训补贴。劳动、科技、农业、渔业等部门举办面向“三农”的培训项目免费培训残疾人。

4.全面实施“安居工程”,为800户无房、危房的贫困残疾人进行新房建设或危房改造,开展乡村“福乐苑”建设试点,为无房、危房的贫困残疾人提供集中过渡性住房。

㈥托养

1.以智力、精神、重度残疾人为重点对象,组织开展托养服务需求调查摸底,制定残疾人托养服务五年计划。

2.建立健全以市级托养服务机构为示范、乡镇(街道)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养护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非营利性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鼓励社会机构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

3.大力开展居家养护服务。继续实施贫困残疾人居家养护补助项目,并逐步扩大范围。依托社区和家庭,为更多居住在家并符合养护条件的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生活和职业能力培训、精神慰藉、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服务。

4.制定实施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对规范达标的托养服务机构给予居民家庭的水、电、气费同价优惠待遇和专项补助。

㈦文化体育

1.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向残疾人开放,积极创造条件,提供相关设施及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积极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活动。

2.继续实施“残疾人文化进社区”项目,探索建立基层残疾人文化阵地,全市所有“农家书屋”加挂“福乐书屋”牌子,完善各项设施,方便残疾人阅读。

3.依托特殊教育学校,培养残疾人特殊艺术、体育人才,积极组织参加各项文艺汇演和体育赛事,向省及国家输送更多优秀残疾人特殊艺术和体育人才。

4.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加大物质保障力度,积极支持鼓励残疾人因地制宜参加健身活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向残疾人开放,5.实施自强健身行动。为基层残疾人体育活动场所和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配置体育器材,依托社区健身活动场所,扶持建设10所“福乐健身站”。培训残疾人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

㈧无障碍环境

1.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严格执行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加大已建设施无障碍改造力度。普及无障碍知识,加强宣传与推广。

2.将无障碍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内容,与公共服务设施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3.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实行个性化服务,为有需求的500户以上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补助。

4.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支持互联网和手机、可视设备等信息无障碍,推动互联网网站无障碍设计。采取无障碍方式发布政务信息。公共服务行业、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建立语音提示、屏显字幕、视觉引导等系统。

㈨法制建设和维权

1.依据《福建省残疾人保障条例》,制定残疾人优惠政策和扶助规定。

2.进一步加大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实施力度,积极配合市人大常委会、政协开展执法检查、视察和调研。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将《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纳入全市“六五”普法规划。

3.深入推进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建设,进一步落实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无偿性的服务,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具体工作由市法律援助中心负责。

4.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信访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健全信访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大残疾人信访案件协调督办力度,维护残疾人权益和社会稳定。

㈩残疾预防

1.开展残疾预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广泛开展以社区为基础、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工作,健全政府统筹规划和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团体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残疾预防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

2.实施一批重点预防工程。建立新生儿筛查及出生缺陷、0~6岁残疾儿童的康复监测档案。加强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工伤预防、交通安全和防灾减灾工作,控制、减少环境因素和事故致残。重视精神残疾预防,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

3.普及残疾预防知识,提高公众残疾预防意识。组织好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爱耳日、爱眼日、预防出生缺陷日、防治碘缺乏病日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婚检宣传,普及婚前卫生指导、优生咨询和医学检查,提高出生人口健康素质。

4.加强有关残疾预防法规建设。执行残疾人残疾分类分级国家标准,实施残疾报告制度。加强信息收集,建立残疾预防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各相关部门信息共享、互联互动。

专栏二:“福乐工程”主要服务项目

五大计划

1.社会保险计划: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个人缴费由政府全额补贴;2012年前实现重度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政府为其代缴最低标准养老保险费,其他贫困非重度残疾人由政府补贴50%以上。

2.补助救助计划:对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实行统一标准;为5000人次智力、精神、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提供补助;将所有重度残疾人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为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费服药。

3.护理补贴计划:对低保对象中一级肢体、智力、精神、视力残疾人提供居家护理补贴。

4.信息助残计划:建设覆盖4万残疾人口的基础数据库,实现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加强残联工作网站建设,所有残疾人服务项目实行网上“实名制、直通车”制度。

5.志愿服务计划:促进志愿者助残服务的专业化、常态化、机制化,注册助残志愿者达到1000多人。

十大行动

1.儿童康复行动:建立0~6岁残疾儿童筛查和残疾报告制度;建立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救助制度,重点实施孤独症、智力、脑瘫、听力言语等康复项目。

2.光明行动: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施行复明手术,实现“白内障无障碍市”的目标。

3.爱心助学行动:为200人次残疾人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参加大专以上学历教育每人每年补助学习经费;发动社会扶残助学。

4.就业扶持行动:扶持50名盲人实现就业;500户“零就业”残疾人家庭实现就业;为5000残疾人提供实用技术培训;评选5-8个盲人保健按摩示范场所、3-5个省市级扶贫就业示范基地。

5.农村扶贫行动:创建5个“福乐种养基地”;扶持30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开展种植、养殖、生产经营;对安置农村残疾人就业的企业重点发放贴息贷款。

6.文化建设行动:大力开展“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覆盖面达65%以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开设残疾人事业宣传专栏。

7.自强健身行动:建设5个“福乐健身站”;每个街道、乡镇配备兼职的残疾人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残疾人体育人口达到1000人以上。

8.安居行动:为无房、危房的贫困残疾人进行新房建造或危房改造;开展“福乐苑”建设试点,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购买或建设过渡性住房;为500户以上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补助。

9.辅具适配行动:为残疾人免费供应辅助器具5000件,其中为2000名贫困残疾人免费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开展“辅助器具流动服务车”下乡适配服务。

10.法律救助行动:完善法律援助工作;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具体工作由市法律援助中心负责。

(十一)残疾人组织和工作队伍建设

1.进一步加强残联组织建设,确保市乡残联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到位。加强市级残疾人康复、就业、辅助器具和托养等服务体系建设。做好第二代残疾人证发放管理工作,提高办证率。

2.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乡镇(街道)、村(社区)残疾人组织。基层残疾人组织的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乡镇(街道)、村(社区)配齐残疾人工作联络员,开展全市残疾人联络员培训。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纳入城乡社区建设规划和内容,重视依托社区开展残疾人服务工作。

3.市残联建立残疾人专门协会组织,设立残疾人专门协会活动场所;进一步加强专门协会规范化建设,落实工作经费;支持创办为残疾人服务的社团组织。

4.加强残联干部队伍建设,将其纳入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选好配强各级残联领导班子,做好残联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

5.充分发挥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代表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在各级人大、政协中充分发挥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人的作用。

6.建立健全助残志愿者招募注册、评价激励、权益维护机制,促进志愿者助残服务的专业化、常态化、机制化,注册助残志愿者达到1000人。

7.大力弘扬自强不息精神,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充分发挥残疾人在残疾人事业中的作用。

(十二)科技、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

1.实施信息助残计划。建设覆盖4万残疾人口的基础数据库,实现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为残疾人享有社会保障和服务提供身份认证和基础信息,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客观真实的基础数据。所有残疾人服务项目实行网上“实名制、直通车”制度。

2.加强对残疾人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托养、文化体育、综合服务等专业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益建设项目,在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立项、规划和建设用地等方面优先安排,加大投入,重点扶持。积极争取中央、省级经费对我市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的支持。

3.重点建设市级残疾人“福乐家园”,全市建成5所乡镇“福乐家园”,为300名残疾人提供托养等服务。争取省级资金支持,新建3所以上公办“福乐家园”,评选、命名5所市级以上达标“福乐家园”,给予一定经费补助。

(十三)统计、监测和政策研究

1.加强基层业务台账工作,推行统计电子化和网络化管理应用。开展残疾人事业统计工作,推进残疾人事业相关统计指标纳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统计指标体系。

2.开展残疾人状况和数据监测工作,掌握第一手材料,为政策法规制定提供依据。提高数据质量,加强分析利用。

(十四)社会环境和残疾人慈善事业

1.深入学习、广泛宣传、主动践行“乐善好施”的福建精神,引领扶残助残风尚,积极引导左邻右舍、乡里乡亲和社会各界对身边的残疾人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多一点帮助,为残疾人生产生活营造和谐温馨的良好环境。

2.宣传、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残疾人事业宣传力度。市广播电台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电视台开办新闻手语栏目,并逐步增加播出时间、频道和栏目。继续组织好全省残疾人事业好新闻作品评选活动。组织好“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宣传活动。

3.建立挂钩帮扶长效机制,继续做好党员干部爱心助残工作,将爱心助残活动列入常规帮扶盘子,确保落实到位,让广大残疾人更直接地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

4.对民办残疾人服务组织在政策、项目、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兴办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

5.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红十字会、慈善会等社会组织积极为残疾人事业筹集善款,开展爱心捐助活动。鼓励华人华侨捐赠。

(十五)对外交流与合作

1.发挥福安对台优势和先行先试作用,加强与台湾各类残障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合作模式。

2.借鉴外省、境外残疾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促进全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专栏三:“福乐工程”主要能力建设项目

五大建设

1.组织机构建设:市残联组织建设全部达标;建立健全市残疾人康复、就业、辅助器具和托养等服务体系。

2.“福乐家园”建设:重点建设市级“福乐家园”,全市建成5所乡镇级“福乐家园”。争取省级经费补助扶持新建3所以上公办“福乐家园”;命名5所市级以上“福乐家园”,给予一定经费补助。

3.特教机构建设:加快特教学校标准化建设;市本级建成集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为一体的特殊幼儿园。

4.服务设施建设:市残疾人服务中心涉及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辅助器具等设施规范达标。

5.工作队伍建设:加快培养残疾人康复、特殊教育、就业服务、托养服务、体育健身、维权等专业人员和专兼职残疾人工作人员,配齐基层残疾人联络员。

四、纲要的实施和绩效评估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残疾人事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实施好本纲要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制定配套实施方案。各部门要将本纲要的主要任务指标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部门规划,同部署、同安排、同实施。要保障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确保纲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各部门要将纲要规定的目标任务逐年逐项进行分解,层层落实,并将完成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进行考核。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动态监测和跟踪问效,及时发现和解决执行中的问题。各部门每年向本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报告纲要执行情况。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每年对各部门执行情况进行考评,并在“十二五”期中和期末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考核、绩效评估。

纲要有关名词注解 福乐工程:“福乐”是福建省残疾人幸福和快乐的愿景。福乐工程是我省实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独创的品牌工程,通过品牌带动、项目带动,更加务实地让广大残疾人受惠,从而促进全省残疾人状况全面改善。福乐家园:是专门为各类残疾人提供托养、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文化体育等公益性的服务场所,其宗旨为“帮助能动、促进就业,解放家庭、融入社会”。福乐苑:由乡镇、村两级集中购买或建设的住房,专门为无经济能力自建房的贫困残疾人家庭提供过渡性使用。光明行动: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重度残疾人:残疾标准为一级、二级的各类残疾人。极重度残疾人:残疾标准为一级的各类残疾人。

篇2:建阳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省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和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状况,依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制订《陕西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一、全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纲要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全省残疾人工作全面深入开展,残疾人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残疾人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省政府与中国残联签署了共建全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试验区协议,省、市、县政府逐级签订了“两个体系”建设目标责任书,成立了组织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制定了发展规划,在全国率先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格局。

二是残疾人生存生活状况明显改善。全省实施了一批重点康复工程,41.3万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康复,新增残疾人就业4.16万人,扶持62.3万农村残疾人摆脱贫困,16万城镇残疾人、70万农村残疾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残疾人参保率达到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残疾人参保率达到96%,4.8万名贫困残疾学生得到资助,4.6万名农村贫困残疾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

三是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大幅提高。各市、县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专门协会460个,全省建成注册聋儿语训机构34家,特殊教育学校40所,残疾人职业教育高中3所,残疾人职业技术学校1所,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118家。全省26所公共图书馆开辟了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29家电视台开通了电视手语节目。全省40个社区开展了残疾人文化进社区试点工作,3.6万册残疾人读物进入4000家“农家书屋”。

“十一五”期间,我省残疾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残疾人整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较大,残疾人在脱贫、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困难,稳定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需求的任务十分繁重,各地残疾人事业发展还不平衡,基层残联的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今后五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大幅提升综合实力、阔步迈向中等发达省份的重要时期,必须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和组织体系建设,切实改善残疾人状况,努力使残疾人同全省人民一道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

二、“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全省残疾人事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和组织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增强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为建设西部强省、构建和谐陕西作出贡献。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组织体系更加规范,残疾人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人人享有安全住房、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人人享有义务教育”的目标,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

(三)基本原则。

1.完善保障体系。将残疾人普遍纳入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残疾人的生活提供稳定的制度性保障,不断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

2.健全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的社会服务,满足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就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3.加强组织体系。按照机构健全、队伍稳定、功能完善的要求,加强残疾人组织体系建设,壮大残疾人工作队伍,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4.坚持统筹兼顾。残疾人事业和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城乡残疾人事业均衡发展,精心策划和组织实施好残疾人工作项目,使残疾人得到更多实惠。

5.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三、“十二五”期间残疾人事业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社会保障。

主要任务:

——逐步建立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扶持城乡残疾人按规定参加各类社会保险。

——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政策措施:

1.将残疾人普遍纳入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全面落实针对残疾人的生活补贴、护理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生活救助等专项社会保障政策。

2.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按规定纳入低保范围。对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残疾人家庭以及享受城乡低保后生活仍特别困难的残疾人家庭,给予临时救助。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逐步提高救助标准。

3.将住房困难的城乡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纳入基本住房保障范围,城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农村危房改造和移民搬迁等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家庭。

4.按照自愿参保的原则,将符合条件的城乡残疾人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围,全面落实对残疾人特别是对重度残疾人和贫困残疾人的参保优惠政策。

5.落实贫困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的政府补贴政策。将重性精神病患者经常服药费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付范围,对生活仍有困难的给予救助。逐步调整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范围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提高残疾人医疗康复保障水平。规范和增加工伤保险职业康复项目。鼓励开设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的商业保险险种。

6.健全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逐步扩大补贴对象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建立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对重度残疾人日间照料、护理和居家服务给予补贴。

(二)康复。

主要任务:

——建立和完善康复服务网络,培养康复专业人才,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建设300所示范性社区康复站,全面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实施重点康复工程,帮助45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构建辅助器具适配体系,组织供应20万件各类辅助器具,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

政策措施:

1.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发挥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特教学校、残疾人福利机构等单位的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全面开展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提供功能训练、心理辅导、康复转介、残疾预防等康复服务。重点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问题。

2.推进残疾人康复机构的规范化建设。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和各类社会资源,建设一批专业化骨干康复机构以及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和康复医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精神专科医院要建设康复医学科室,规范康复医学服务行为,开展康复医疗与训练、技术指导、康复技术研究等工作。整合资源,加强省残疾人康复中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省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建设,使其成为全国区域性康复资源中心。加快推进市、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

3.依托各级各类医疗、康复、教育机构,加强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根据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设立康复室,配备康复设备和人员。制定社区康复服务质量标准,开展规范化社区康复服务。

4.建立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制度,实施0-14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项目。实施白内障患者复明救治、盲人定向行走训练、低视力残疾人康复、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肢体残疾人矫治手术及康复训练、麻风畸残矫治手术及防护用品配置、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等重点康复工程。

5.加强各级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站)建设,重点建设省辅助器具中心和10个市辅助器具中心。通过评估与适配,推进辅助器具服务进社区、到家庭。扶持研发、生产残疾人急需的辅助器具,提高适用性和使用率。

6.依托医学院校,建立全省康复人才教育基地。实施康复人才培养工程,使康复专业人才总量增加、结构合理、技能提高。逐步建立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评价体系和晋升体系。

7.创建10个残疾人康复工作示范县,100个残疾人康复工作示范乡(镇),500个残疾人康复工作示范村(社区)。

(三)教育。

主要任务:

——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和保障机制,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普遍接受义务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质量。

——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减少残疾青壮年文盲。

政策措施:

1.认真贯彻《陕西省实施〈残疾人教育条例〉办法》、《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陕发〔2010〕10号)精神,建立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2.特教学校、康复和福利机构、普通幼儿园要设立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班,积极开展学前康复教育。实施“阳光助学计划”,资助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康复教育。加强0-3岁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做好0-6岁残疾儿童筛查、报告、转衔、早期康复教育、家长培训和师资培养工作。将残疾儿童和父母残疾的儿童纳入学前幼儿补助范围。

3.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提高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完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4.加快特殊教育学校(院)建设,省上和各设区市各建设一所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院)。各设区市建立盲人和聋人高中特殊教育学校或在特教学校增设高中部。各县(区)根据残疾儿童数量、分布和残疾类别等因素,合理规划建设残疾人特殊教育机构。完善特殊教育保障体制,将民办特教机构纳入政府公共教育管理体系。

5.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以普通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为补充,形成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加大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投入力度。

6.依托高等院校,加快发展高等特殊教育,拓宽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完善高等学校招收残疾学生的政策和办法,做好残疾学生招生工作,不得拒绝录取符合规定条件的残疾学生。鼓励和支持残疾人多形式、多途径接受高等教育。

7.将特教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各地师资培养培训规划,依托普通师范学校建设师资培训基地,培养特殊教育骨干力量。采取集中办班和巡回指导的办法,提高特教师资业务水平。

8.加强手语和盲文的宣传推广工作,提高社会普及率。

(四)就业。

主要任务:

——完善残疾人就业促进和就业保护的法规和政策措施。

——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3万人,农村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状况进一步改善,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

——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基本满足残疾人就业服务需求。

——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使有就业需求的各类残疾人普遍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政策措施:

1.全面贯彻《残疾人就业条例》、《陕西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等有关规章,促进残疾人就业。落实对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税收优惠和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收费减免、税收扶持有关政策,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政策。

2.实施万名残疾人就业工程,促进更多残疾人在各类用人单位按比例就业。建立新增残疾人就业登记制度,逐步实行残疾人就业实名制统计管理。鼓励用人单位吸纳残疾人就业,通过资金扶持、小额贷款贴息、经营场所扶持、社会保险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落实高等院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促进残疾大学生就业。

3.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办发〔2010〕36号)精神,加强与就业岗位对接的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岗培训,提高残疾人培训后的就业率。建立50个省级残疾人培训就业示范基地,对5万名残疾人进行职业培训。举办全省第五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组团参加全国第五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4.采取政府出资、政策扶持、社会筹资等多种形式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各级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按10%左右的比例安排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就业。

5.省、市、县建立统一规范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并纳入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体系,全面开展残疾人失业登记工作,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6.大力推进残疾人就业信息网建设,2012年完成省级信息中心建设,逐步扩大就业信息网覆盖范围,将残疾人就业信息纳入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7.组织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资格考试,做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执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鼓励医疗机构聘用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帮助有执业资格的盲人开办医疗按摩场所。培训盲人保健按摩人员并扶持就业。大力推进职业康复劳动项目,促进智力和精神残疾人辅助性就业。

8.依托农村扶贫开发和统筹城乡就业政策,扶持农村残疾人开展种养业、家庭服务业和其他增收项目,有序组织农村残疾人转移就业。

(五)扶贫。

主要任务:

——扶持5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增加收入、提高发展能力。

——为5万农村贫困残疾人提供实用技术培训。

——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改善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居住条件。

政策措施:

1.将农村贫困残疾人作为重点扶持群体纳入扶贫开发规划,优先予以帮扶。做好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完善农村贫困残疾人口识别机制,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残疾人优先享受扶贫开发和惠农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帮扶力度。

2.将残疾人扶贫工作纳入民生工程、农民增收工程、人人技能工程、百万贫困户增收行动计划等重点项目,扶持贫困残疾人尽快脱贫致富。

3.建立贫困瞄准机制、基地带动机制、培训服务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开展多形式扶贫服务。建立50个省级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带动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4.加强对贫困残疾户康复扶贫贷款的运行管理,简化贷款程序,提高贷款到位率和扶贫效益。加大对扶持贫困残疾人的能人大户和扶贫基地的信贷支持。

5.依托各类培训机构,根据残疾人个体需求和自身条件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科目的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个残疾家庭至少1名成员掌握1-2门实用技术。

6.加快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项目,在农村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工程中优先安排。

7.广泛开展“帮、包、带、扶”活动,动员城乡基层组织、干部群众、志愿者结对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

(六)托养。

主要任务:

——逐步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开展“阳光家园计划”示范创建活动,为残疾人托养服务提供3.5万人次补助。

政策措施:

1.把智力、精神、重度残疾人作为重点对象,组织开展托养服务需求调查,摸清底数,制定残疾人托养服务发展计划。

2.以市级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为示范、县级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乡镇和社区日间照料为主体、居家托养服务为基础,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3.依托敬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各市、县普遍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

4.依托社区和家庭,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动员社会服务组织、志愿服务人员、家庭邻里等力量,为居住在家并符合托养条件的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服务。

5.坚持政府投入为主,鼓励通过社会募集等多种渠道筹措托养服务资金,逐步提高托养服务的补助标准,扩大受益面。

6.完善残疾人托养设施建设标准和机构运行管理制度。探索建立针对残疾人托养服务的社会组织资助制度和服务质量监管制度。按照专职与志愿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托养服务队伍建设。

(七)文化。

主要任务:

——加强残疾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满足残疾人基本文化需求。

——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残疾人文化艺术水平。

政策措施:

1.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向残疾人开放。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根据不同残疾人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2.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项目要有为残疾人服务的内容。各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和13所省级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列入文化进社区项目。鼓励和吸纳残疾人或残疾人艺术团体参与文化评奖、艺术比赛等文化活动。农家书屋要有残疾人读物,积极吸纳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担任管理员。

3.每年举办一次“残疾人文化周”,丰富基层残疾人文化活动。实施“残疾人文化进社区”项目。扶持公共文化机构创作、发行残疾人题材的影视剧、戏剧、广播剧等文化艺术产品。扶持各种音像制品、网络视频和学习课件加配字幕。

4.争取国家资助中西部地区市、县公共图书馆建设项目支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览室。每年增加盲文图书、有声资料的品种和数量及阅读设备,满足盲人阅读需求。各市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中设立残疾人阅览室。

5.依托6所国家级和13所省级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开展特殊艺术人才培养、教师培训等。扶持一批特教学校建设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举办全省残疾人艺术汇演、全省特教学校学生艺术汇演和全省残疾人文化艺术博览会。

6.鼓励扶持残疾人参加文学艺术活动和创作,着力培育残疾人文化艺术品牌。支持促进各类残疾人艺术人才及作品参与对外交流。

(八)体育。

主要任务:

——改善各类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的环境和条件。

——大力培养残疾人运动员,加强残疾人体育队伍建设。

政策措施:

1.推广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健身康复体育项目,举办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展示活动。各县至少建设一个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示范点。为基层残疾人体育活动场所和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配置适宜的器材器械,培养残疾人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做好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

2.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向残疾人开放,改善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为各类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或观看体育赛事提供便利。

3.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组织和帮助残疾人就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社区和残疾人相对集中的基层单位定期开展各类残疾人体育健身比赛和展示活动。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积极引导农村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推动残奥、聋奥、特奥三大体育运动均衡发展,使经常参加特奥运动的智力残疾人发展到4万人。

4.实施残疾人运动员等级评定,建立优秀残疾人运动员集训队伍,培育残疾人体育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发挥国家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和22个省级残疾人体育健身训练基地的示范作用,打造“省有重点、市有优势”的残疾人竞技体育格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院校、师范院校加强残疾人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对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教练员及有功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5.举办全省残疾人运动会、特奥运动会等赛事。组团参加全国残运会、特奥会、全国锦标赛等国内重要赛事。输送更多的运动员参加残奥会等国际重大比赛。

(九)无障碍环境。

主要任务:

——加快推进无障碍建设与改造,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市、县(区)。

——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实现无障碍化。

——开展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为贫困残疾人家庭提供补助。

政策措施:

1.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无障碍建设标准,制定和完善我省无障碍建设的设计规范和地方标准。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道路、建筑物,在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和工程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执行无障碍规范。已经建成但不符合规范的,要逐步进行无障碍改造。严格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不符合无障碍强制性规范的建筑物和设施,不得参加各类评优评奖。

2.将信息交流无障碍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落实信息无障碍技术标准。政务信息要采取信息无障碍措施。车站、机场、地铁、商场、酒店、旅游景点、金融等公共服务场所和机构,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

3.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工程,将无障碍建设纳入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内容,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步进行。加大航空、铁路及城市公共交通的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力度,大中城市公共交通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公共停车区优先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泊位。

4.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为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补助。完成全省县级以上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无障碍改造。

(十)法制建设和维权。

主要任务:

——建立健全地方性残疾人法规、规章,推进残疾人事业法制建设。

——加大残疾人事业法制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意识。

——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建设,完善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机制。

——做好信访工作。

政策措施:

1.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制定、修改相关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在制定、修改和完善有关残疾人的法规、政策过程中,积极吸纳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代表参与,听取残疾人在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普遍性、群体性的权益诉求。

2.将《残疾人保障法》和其他有关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纳入全省残联系统“六五”普法规划。采取送法进社区、进乡村等形式,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增强全社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意识,提高残疾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3.对残疾人工作者进行法制培训。建立健全残联系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服务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方面的作用。积极配合各级人大、政协开展执法检查,依法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4.建立以司法机关和政府相关部门为主导、残疾人组织和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残疾人法律救助网络,提高残疾人法律救助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增强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将残疾人法律救助向社区、乡村和基层扩展,扩大残疾人接受法律救助的覆盖面。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法律救助案件提供经费补助。

5.畅通残疾人信访渠道,完善受理、执行、督办机制,做好残疾人信访工作。严厉查处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案件,打击侵害残疾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十一)残疾预防。

主要任务:

——开展残疾预防体系试点工作,建立全省综合性、社会化残疾预防和控制网络,形成信息准确、方法科学、管理完善、资源共享、监控有效的残疾预防机制。

——实施重点预防工程,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政策措施:

1.组织实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在3个市11县实施残疾预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广泛开展以社区为基础、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工作,健全政府统筹规划、各有关部门和团体齐抓共管的残疾预防工作机制。

2.在10个市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建立健全全省产前筛查诊断网络,做好孕产期保健和产前诊断,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建立残疾儿童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制度,有效控制孤独症、脑瘫、重度智力残疾等先天残疾的发生,有效控制先天性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所引起的儿童智力残疾的发生。

3.强化计划免疫和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染病致残。开展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预防监测和治疗,减少慢性病致残。落实各项地方病防治措施,有效防止地方性克汀病新发病例、重度氟骨症患者、大骨节病临床新发病例和急性、亚急性克山病新发病例。加强初级眼保健工作,提高白内障复明手术能力,普及青少年视力检查和眼保健,减少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低视力、儿童盲、屈光不正等导致的可避免盲。加强和规范临床药物使用管理,完善控制药物不良反应的措施和不良反应的报告制度,减少药物致残。

4.加强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工伤预防、交通安全和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急处理和医疗急救能力,控制、减少环境因素和事故致残。重视精神残疾预防,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工作。

5.加强残疾预防知识及早期康复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好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爱耳日、爱眼日、预防出生缺陷日、防治碘缺乏病日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重点做好新婚夫妇、孕产期妇女、有害环境地区居民、交通和矿山行业职工、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婚前卫生指导、孕前优生咨询和医学检查。

6、执行残疾人残疾分类分级国家标准,实施残疾报告制度。加强信息收集,建立残疾预防的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开展致残因素监控和残疾预防对策研究。

(十二)残疾人组织和工作队伍建设

主要任务:

——健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残疾人组织网络,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加强残疾人专门协会建设,发挥“代表、服务、维权”职能。

——创建“全省残疾人工作示范点”。

——建设高素质的残疾人工作专职、专业队伍。

——加强残疾人志愿者队伍建设。

政策措施:

1、按照职能完善、协调顺畅、编制合理、制度健全的要求,推进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

2、探索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建立残疾人组织。抓好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和考核工作,妥善解决好残疾人专职委员待遇问题。实施残疾人温馨家园项目。

3、开展“全省残疾人工作示范(爱心)市、县、乡、村” 创建活动,在西安、榆林、延安和全省经济十强县、五强区以及100个乡镇、1000个村开展创建活动。

4、城乡社区居民委员会充分发挥残疾人协会和残疾人专职委员的组织协调及信息采集作用,整合社区资源,组织各种力量开展残疾人康复、社保经办、就业服务、日间照料、文化体育、法律服务等各项工作。

5、将残联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各地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加大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做好残疾人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加大各级残联干部培训力度。规范专门协会建设,活跃专门协会工作,加强对残疾人社会组织的联系、指导和支持。

6、制定实施《陕西省残疾人事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加快培养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等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完善人才保障和激励机制,落实对为残疾人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倾斜政策。

7、将志愿助残工作纳入全省志愿服务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助残志愿者招募注册、服务对接、评价激励、权益维护等机制,促进志愿助残服务专业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力争助残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10万。每年7月6日开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

8、广泛开展残疾人自强活动,培育自强典型。召开第五次全省“自强与助残”表彰大会。

(十三)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任务:

——提高残疾人事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和组织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残疾人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能力。

政策措施:

1、完成全省各级残疾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门户网站)建设。未建成残疾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门户网站)的市、县残联要加快建设。已建成的各级残疾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门户网站)要进行信息无障碍改造和升级,接入本级电子政务网。完成省、市、县三级残联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残联系统和相关部门资源共享。

2、建立省、市两级残疾人人口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为残疾人享有社会保障和服务提供身份认证和基础信息。

3、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建立和完善残联系统信息化标准体系,加强信息化机构、队伍建设和基层信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快图书和声像资源数字化转换,实现图书和声像资源共享。

4、省、市残联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信息管理和呼叫信息平台,整理收集残疾人各类信息并及时转交相应部门处理。

5、将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规划,在立项、规划和建设用地等方面优先安排。建成陕西省博爱医院康复楼。已建成使用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要完善功能、发挥作用。未达标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要严格按标准进行改、扩建。未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市、县(区),要按标准抓紧建设。

(十四)统计、监测和政策研究

主要任务:

——加强统计和监测工作,掌握我省残疾人基本状况和基础数据。

——提高数据分析水平,为全省残疾人事业提供依据和支撑。

——加强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实践研究。

政策措施:

1、开展残疾人事业统计季报和业务台账工作,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定期做好监督检查和培训工作。

2、建立稳定的残疾人状况监测人员队伍,提高监测人员能力素质。落实经费保障制度,做好残疾人状况监测工作。

3、充分利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优势,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开展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劳动权益保护、残疾人服务业等方面的政策研究。

(十五)社会环境和残疾人慈善事业

主要任务: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广泛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

——加快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事业的有效机制。

政策措施:

1、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党和政府扶残助残优惠政策措施、社会各界的助残善举和残疾人的自强精神。重视发挥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的宣传作用。

2、省、市广播电台要开设和完善残疾人专题节目,省、市、县电视台开办和完善手语栏目,对困难地区广播电台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电视台开设手语栏目给予扶持。省内制作的影视剧和电视节目要加配字幕。继续举办全省残疾人事业好新闻作品评选和广播电台残疾人专题节目展播活动。精心组织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扎实开展“手拉手红领巾助残”、“人道主义进校园”等活动。

3、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要积极为残疾人事业筹集善款,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发展中国狮子联会陕西会员管理委员会,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扶残助残活动,创建国际标准区。实施好“集善工程”、“长江新里程计划”。积极开展残疾人事业的国际交流合作。

四、纲要的实施、监测和绩效评估

《陕西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是今后一段时期指导和开展残疾人工作的重要依据。各地要依据本纲要制定当地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和配套实施方案,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计划,统筹安排、逐步实施,并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

篇3:建阳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第一届数字家庭年会由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 (广州) 和数字家庭产业与应用促进中心 (DHPC) 具体承办, 围绕“以用兴业信息惠民”主题, 行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知名专家学者、骨干企业高层、数字家庭产业链各环节资深专业人士齐聚一堂, 交流、总结我国数字家庭产业实现创新突破发展的宝贵经验, 见证数字家庭技术进步的成果, 深入解读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十二五发展规划要点, 引导产业把握发展机遇, 全方位、多角度探讨数字家庭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布局。会议内容围绕深度透析国内外数字家庭产业的技术进步、产业化应用推广、发展战略定位、产业布局规划、产业基地建设思路、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状况、产业应用趋势等精心组织, 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全面展示和应用推介。广东省内20多家媒体、中国电子报、电视技术、腾讯网、灵基手机报等媒体进行现场报道和网络直播, 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30多家在京全国性媒体对大会进行同期报道。

专家报告精彩纷呈

工信部周子学总经济师在讲话中指出, 在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寒冬还未全面消退的形势下, 外部需求市场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中国经济发展将更加依赖内需市场的拉动, 而数字家庭正是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中的新经济增长点和热点, 将对促进和提升民众消费产生显著的拉动作用, 发展数字家庭既是信息产业本身发展的需要, 更是为扩大内需, 本质上是为人民的幸福所需要, 这正是发展数字家庭的重要意义所在。数字家庭是信息产业创新的重要方向和两化深度融合的突破点, 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数字家庭涉及到信息产业链上方方面面, 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集合, 既需要企业的联合创新, 更需要政府引导和多部门联合行动。广州发展数字家庭应用示范示范基地这项工作, 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聚集发展, 是成功的探索。政府还需要在标准、示范工程方面大力推广, 扩大内需, 最终创造出新的市场空间, 所以发展数字家庭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事物的发展, 往往会面临较大挑战, 需要有开拓创新精神, 构建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途径, 企业是最最中心的主体, 把最先进的技术推向市场, 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做一些示范工程, 使得产业得到发展的同时, 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这应该是发展数字家庭的追求和希望。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彭平副主任在致辞中回顾了“广东省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 指出数字家庭方兴未艾, 应用前景非常乐观, 广东省将进一步做好数字家庭的战略谋划, 不断取得新突破。

广州市贡儿珍副市长提出, 要大力发展数字家庭新兴产业, 加快自主创新。十二五期间, 广州市将持续投入200亿元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 建设一批产学研重大创新平台, 引进一批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 扶持一大批创新型骨干企业, 攻克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的转型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广联数字家庭产业技术研究院孙玉院长, 从科研和参与基地建设的角度, 指出了目前数字家庭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需要尽快解决的两大问题, 一是困扰电视互动发展的技术机制选择问题, 包括机卡分离、条件接收和版权授权的选择等;二是产学研的衔接难点在于科研样机和生产样机的脱节, 阻碍了技术的应用推广。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赵波副司长对《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点进行了解读。十二五期间, 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信息化建设, 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产业到2015年要实现相关视听产业销售产值比2010年翻番达到2万亿元、出口额达到1 000亿美元、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5%的发展目标;推动建成5~10个应用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引领带动作用显著的国家级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培育2~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的领军企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掌握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核心技术, 建立健全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国家标准体系;推动国家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国际化应用取得重大进展。完成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应用模式创新、打造完整产业链、发展绿色优质产品、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等6项主要任务, 重点发展数字家庭设备、音像光盘设备、视频应用系统、应用服务系统、数字电视广播前端设备和终端设备, 围绕彩电业转型升级、地面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普及、整机与芯片器件软件联动、面向三网融合的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五项重大专项工程的实施, 出台配套政策措施, 推动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产业的全面发展。

作为国内首个“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 (简称数字家庭基地) 的日常运营机构, 数字家庭基地番禺区服务委员会办公室赵仲明主任, 重点与参会嘉宾分享了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带动数字家庭基地建设的经验, 广东省从促进发展的全局观出发, 尊重技术进步规律, 下大力气逐一破解制约数字家庭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及人财物等方面瓶颈, 不断优化适应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的环境, 逐步形成清晰的研发、产业化、应用推广路线图, 实施大项目引领战略, 通过重大项目的引进壮大一批核心企业, 推动产学研用深化技术合作, 并形成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把促进数字家庭的发展和提升社会管理、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政府民生工程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先进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的利用, 达到信息惠民、以用兴业,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目标。

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周毅副院长探讨了广电新型综合业务与数字家庭相互促进发展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如果没有好的家庭终端, 没有好的接入终端, 数字化广播影视新媒体内容和新综合业务是无法入户。广电的数字化的新业务和新内容需要智能化的, 具有存储功能的家庭终端。同时, 在具体实施时, 还应注意操作简洁、标准统一、网络信息安全及智能接口预留等方面的问题。数字家庭的最终走向是跟科研部门密切联系, 从而产生源头到末端甚至是整个传输链上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具有自主研发优势的系列产品。

此外,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研究所副所长范茂军、工信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副所长赵新华、工信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主任赵天武、清华大学教授杨知行和中山大学教授罗笑南等专家也分别进行了精彩演讲。

两大盛典更添亮点

“数字家庭整体解决方案大赛颁奖盛典”华丽登场

2011年9月28号正式启动的“数字家庭整体解决方案大赛” (简称大赛) , 吸引了全国几十家企业的参赛, 经过初步筛选, 22家单位参赛提供的19项数字家庭整体解决方案进入公开角逐和现场展示阶段, 经过紧张严格的专家评审和观众投票评审, 最终确定了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的名单, 在本届大会现场启动了隆重的“数字家庭整体解决方案大赛颁奖盛典”。经过激烈角逐, 由广东广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解决方案, 以电力线作为家庭网络载体, 能够以最高的性价比通过一个网络支持包括电视、电脑和电话在内的家庭多个多媒体终端的互动应用, 并具有大规模的推广可行性而摘得本次大赛的特等奖桂冠;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朝歌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提供的3项整体解决方案也从其他18个参赛方案中脱颖而出, 夺得大赛一等奖, 共获“最具推广价值奖”荣誉称号, 这些方案较好地体现了数字家庭与电子音视频通信领域的前沿技术, 设计科学, 设备配置合理, 生产成熟, 整体性能指标水平优异;应用软件系统开放稳定, 通联程度高;互联互通技术应用成熟可靠, 操作便利;在行业同领域企业内具有技术应用推广方面的综合性领先优势。海信、武汉光谷、浪潮、以及中大迅通、华南理工、广州高清视讯等3家基地企业提供的6项整体解决方案荣获大赛二等奖“优秀方案奖”;同时, 主办方还对在某个方面具有突出技术创新优势的方案进行了表彰, 对其颁发“创新成果奖”。

“数字家庭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隆重发布

数字家庭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知识产权中心牵头、联合产学研用相关机构及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 (广州) 共同组建的“数字家庭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以下简称平台) , 正式揭牌。该平台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的指导下,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牵头, 以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等部内机构为支撑, 以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视像行业协会、音响行业协会、中彩联、AVS联盟等业内机构及组织为依托, 本着开放合作、协调统一、互惠互利的原则, 共同组建的公益性服务平台。

第一届数字家庭年会的成功举办, 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数字家庭的大繁荣、大发展, 为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做出贡献。本次大会为参与数字家庭领域发展的各界提供了展示技术成果, 推广成熟方案, 搭建合作平台, 交流发展经验, 开辟应用市场, 推动高端合作, 促进产业全面发展的绚丽舞台!迎着十二五启动元年的春风, 数字家庭产业必将迎来又一个灿烂的春天!

2011 (第十一届) 四川电视节成功举办

11月11日至13日, 2011 (第十一届) 四川电视节在成都隆重召开。本届电视节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四川省政府主办, 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四川省广播电视台承办。四川电视节国际广播电视网络设备展同期举办,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四川省政府副省长黄彦蓉、四川广播电视台台长陈华视察了设备展览会展场。

本届四川电视节国际广播电视网络设备展览会广电多媒体网络设备厂商近百家, 内容丰富, 涵盖节目摄录、制作、播出、传输等多方面领域。在各家机构展馆内, 观众们兴致勃勃地驻足观看, 体验各类新推产品。本届展览会特别推出了三网融合设备展示体验专区。中国电信、华为等十余家企业首次参展, 集中展示在三网融合进程中的广电、通讯、互联网等企业在三网融合试点过程中取得的成功案例、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终端设备以及用户互动体验等内容。

篇4:建阳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期,全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硬件水平和总体实力明显增强,体育法制建设逐步健全,体育产业经济指标大幅提高,体育事业各项主要指标基本达到全国省会城市同等水平,体育名城建设初具规模。

——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市民的科学健身意识进一步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48%以上,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明显增强,主要指标处于全国前列。社会体育指导员2.3万人(占总人口3‰以上),国民体质监测人数每年增长0.44%。达到50万人次以上,合格率力争达到85%以上。建成1个市级全民健身中心,14个区县级全民健身中心;建成以浑河健身带为主的3个沿河健身带,在主要公园广场更新建设各种健身场地和安装健身器材,农村继续健全健身场地建设。全市人均体育用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以上,每千人拥有健身器材城市区达到10件以上、郊县达到5件以上。健全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屯)四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大力发展体育社团,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每年举办市级大型全民健身活动6至8次以上,区县级健身活动8至10次以上,培植2-3个有影响的群体品牌项目。

——竞技体育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市属体育场馆建设全部完成,整合区属及在沈高校的场馆资源,形成能够承担大型赛事的场馆体系。完善运动员选才、培训、输送的政策和工作机制,提高教练员、竞训管理干部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提高科学训练水平,保持和扩大“省内领先,全国一流,国际有名”

篇5:建阳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为全面落实《中共德化县委 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德委〔2010〕48号)精神,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依据《泉州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全面落实残疾人各项政策措施,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福乐工程”,使残疾人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生活状况明显改善,残疾人事业更加快速健康发展,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德化作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

1.实现全面共享。促进残疾人共享全面小康和物质文化发展成果,全县残疾人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存状况明显改善,小康水平基本实现。

2.健全保障体系。建立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3.健全服务体系。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大幅增加,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托养、文化、体育、无障碍、维权等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4.依法维护权益。全面实施《残疾人保障法》,依法保障残疾人权利,使广大残疾人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精神上有尊严。

5.优化社会环境。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广泛开展残疾人自强和扶残助残活动,推动残疾人文体活动进社区,营造关心、关爱残疾人的社会氛围。

6.健全组织网络。健全完善残疾人工作组织体系,建设规范达标的残疾人基层组织,提升服务残疾人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社会保障

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稳定的制度性保障,城乡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1.将残疾人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落实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与需求的生活补助、社会保险补贴、生活救助等专项社会保障政策措施。

2.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应纳入低保范围。逐步提高对低收入残疾人的生活救助水平。对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老残一体、低保边缘户等困难残疾人家庭给予重点保障。

3.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为残疾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落实各类困难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的优惠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为残疾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鼓励开设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的商业保险险种。

4.落实城乡重度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农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农合)个人缴费政府补贴政策。逐步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加大对低保和重度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力度。

5.逐步完善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制度,适时扩大受助对象范围和补助标准。将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残疾人家庭纳入基本住房保障范围,在分配保障性住房和发放住房补贴时按有关政策给予优先。落实残疾人生活用水、电、气费用,挂号费、诊疗费,县内公共交通费,有线电视和宽带费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6.将贫困残疾人作为重点扶持群体纳入政府扶贫开发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优先帮扶。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优先享受扶贫开发和惠农政策,做好社会救助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调动各种力量广泛开展“帮、包、带、扶”活动,结对帮扶贫困残疾人。

7.开展残疾人专项扶贫。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创建福乐种养基地,带动贫困残疾人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实施省、市“安居工程”,争取上级资金推进无房或居住在危房的贫困残疾人新房建设或危房改造工作。

(二)康复工作

以康复重点项目为突破,完善康复服务网络,构建辅助器具适配体系,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帮助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建立健全综合性、社会化残疾预防机制。

1.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全面开展康复服务。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发挥医疗机构、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特教学校等现有机构的作用,加快建成社会化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依托卫生医疗机构发展专业医疗康复服务,重点推进县级医院康复科和县聋儿语训中心建设,完善康复功能。根据民办康复机构准入标准和评估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兴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

2.加强康复人才培养,提高康复服务水平。实施康复人才培养计划,使康复专业人才总量增加、梯度合理、水平提高。各康复机构要配备适宜的康复设备和人员,抓好工作人员培训。充分发挥各类医疗机构、各类医疗协(学)会和专家技术指导组的作用,为残疾人康复提供技术服务。重点解决农村和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可及性问题。

3.建立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制度,扩大康复救助覆盖面。实施省、市关于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对孤独症、智力、听力言语、脑瘫等儿童康复项目给予重点扶持,逐步扩大康复救助范围。继续实施“光明行动”,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施行复明手术。

4.构建辅助器具适配体系,开展辅助器具适配工作。建立县级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体系,帮助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推进辅助器具服务进社区、到家庭。实施贫困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救助项目,对贫困残疾人假肢装配、辅助器具适配实施康复救助。

5.开展残疾预防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综合性、社会化残疾预防机制。广泛开展以社区为基础、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工作。普及残疾预防知识,提高公众残疾预防意识。

6.实施一批重点预防工程,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建立新生儿筛查及出生缺陷、0-6岁残疾儿童的康复监测档案,建立残疾儿童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制度,有效控制孤独症、脑瘫、重度智力残疾等先天残疾的发生。加强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工伤预防、交通安全和防灾减灾工作,控制、减少环境因素和事故致残。重视精神残疾预防,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加强信息收集,建立残疾预防的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和数据库。

(三)教育工作

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以上。

1.以残疾儿童少年人人享有义务教育,基本满足十五年基础教育为目标,以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残疾人高中段教育为基础,加快残疾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将残疾人教育纳入全民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和教育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即纳入“双高普九”、“对县督导”、“教育强县”督导评估体系,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2.继续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提高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加快普及并提高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采取社区教育、送教上门等形式对适龄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建立完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提高随班就读质量。

3.做好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工作。建立多部门联动的0~6岁残疾儿童筛查、报告、早期康复教育、家长培训和师资培养的工作机制。特殊教育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学前班,开展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特殊幼儿园。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康复教育,逐步提高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普及程度。

4.支持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收残疾学生。广泛开展爱心助学行动,帮助残疾人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5.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培养力度,提升特殊教育师资能力。组织特殊教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逐步提高特教津贴,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满十五年,并在残疾人教育岗位退休的教师,给予继续享受特殊教育津贴。残疾人康复教育机构教师同等享受特殊教育教师的津贴、补贴等待遇。特殊教育学校和残疾儿童康复教育机构生均公用经费按省财政厅、教育厅有关生均公用经费的标准安排,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原则上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的标准配备。

6.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对特殊教育学校所有在校学生及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残疾学生实行免费教育,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7.规范、推广国家通用手语、通用盲文,提高手语、盲文的信息化水平。

(四)就业工作

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政策,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使有就业需求和能力的各类残疾人普遍获得就业服务和培训,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

1.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税收优惠和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实施收费减免、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规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严格执行征收标准,加大督查力度,做到应收尽收,收支平衡。

2.建立健全促进残疾人就业机制。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各级政府就业联动公共服务项目和就业督导工作范围,依法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带头安置残疾人。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纳入各级文明单位考评指标。新招录公务员根据招录岗位设置需求,对于适合岗位,优先招收残疾人大学生,事业单位经人事部门批准可单独考录残疾人大学生。对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奖励。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推进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购买社区就业岗位,优先安置中轻度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及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就业困难残疾人实现社区就业。通过资金扶持、小额贷款贴息、经营场所扶持、税收优惠等措施,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3.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能力建设。鼓励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加强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岗培训。举办各种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4.全面实施《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规范盲人按摩行业管理。鼓励盲人参加国家医疗按摩人员资格考试。支持医疗按摩机构录用有执业资格的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加大对有资质的困难盲人开办按摩店扶持力度。

5.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残疾人劳动就业机构免费为残疾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针对性就业服务。将就业困难残疾人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县残疾人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建设规范达标。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网建设,将其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开通残疾人就业服务专线,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服务。加强残疾人劳动保障监察,督促用人单位遵守国家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维护残疾人公平就业权利。

6.加强农村就业工作。落实农村福乐种养基地扶持管理办法,支持开展种养业和多种经营项目,带动农村残疾人从事生产劳动,实现就业。为500名农村残疾人免费开展种植、养殖等实用技能培训。

(五)托养服务

以智力、精神、重度残疾人为重点对象,初步建立以专业机构为骨干、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托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1.组织开展托养服务需求调查摸底,制定残疾人托养服务规划,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非营利性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鼓励社会机构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

2.实施省、市贫困重度残疾人居家养护补助项目,积极开展居家养护服务。动员社会服务组织、志愿服务人员、家庭邻里等力量,依托社区和家庭,为更多居住在家并符合养护条件的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生活和职业能力培训、精神慰藉、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服务。

(六)文化体育

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和竞技体育,丰富和活跃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不断提升残疾人享有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的水平。

1.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向残疾人开放,提供相关设施及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积极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2.开展基层群众性残疾人文化活动,鼓励扶持残疾人参加文艺、美术、书画、文学、摄影等艺术活动和创作。

3.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向残疾人开放,为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提供便利。推广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健身锻炼体育项目和活动。在社区和残疾人相对集中的基层单位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

4.选拔、培养优秀的残疾人运动员,组团参加全市残疾人运动会。

(七)无障碍环境

加快推进无障碍建设与改造,开展无障碍县创建工作。

1.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严格执行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加大已建设施无障碍改造力度。加强无障碍设施日常维护与管理,提高无障碍设施建设质量。普及无障碍知识,开展无障碍县城创建工作。

2.将无障碍建设纳入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内容,与公共服务设施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依据《福建省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加强督导和执法检查。加大车站、图书馆、影剧院、体育场、公园等重要公共场所及党政机关、部门办公服务设施无障碍改造力度。

3.实施省、市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努力帮助有需求的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

4.大力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支持推动互联网和手机、可视设备等信息无障碍实用技术和产品推广,推动互联网网站无障碍设计。公共服务行业、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逐步建立语音提示、屏显字幕、视觉引导等系统。推进助残直通车平台建设。通过语音、短信、网站、窗口等服务诉求接入方式为残疾人提供各种服务,逐步实现交流无障碍。

(八)维权工作

贯彻落实保障残疾人政策法规,完善残疾人维权工作机制,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1.加大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实施力度,积极配合各级人大、政协开展执法检查、视察和调研。将《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纳入县“六五”普法规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残疾人权益保障的良好氛围。

2.深入推进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建设,进一步落实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无偿性的服务。实施法律救助行动,建立县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

3.完善残疾人信访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健全信访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大残疾人信访案件协调督办力度,严厉打击侵害残疾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残疾人权益和社会稳定。

(九)组织建设

建立健全残疾人组织网络,密切联系广大残疾人,培养、造就素质高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充分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

1.加强残联组织建设。确保县级残联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到位。健全县级残疾人康复、就业、辅助器具和托养等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与残疾人沟通联系,掌握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基本情况和基础数据,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做好第二代残疾人证发放管理工作,提高办证率。

2.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乡镇、村(社区)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残疾人组织。基层残疾人组织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强乡镇残疾人联络员管理。依法做好村(社区)残疾人联络员选聘工作,对选配的残疾人联络员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安排给予适当工作补贴。开展残疾人联络员培训,培训率达100%。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纳入城乡社区建设规划和内容,依托社区开展残疾人服务工作。

3.规范完善残疾人专门协会工作。加强县残疾人专门协会规范化建设,实现经费、场地、人员“三落实”。建立健全专门协会工作制度,活跃专门协会工作,发挥“代表、服务、维权”职能,把协会办成“残疾人之家”。支持创办为残疾人服务的社团组织。

4.加强残联干部队伍建设,将其纳入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选好配强各级残联领导班子,做好残联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县残联按规定配备残疾人干部。进一步发挥各级残联代表大会代表的作用。

5.充分发挥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代表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发挥残疾人工作者、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在各级人大、政协中的作用。

6.将志愿助残工作纳入全县志愿服务总体规划,开展志愿者助残服务,加强助残志愿者管理。

7.弘扬自强不息精神,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充分发挥残疾人在残疾人事业中的作用。广泛开展自强活动,培育自强典型。

(十)社会环境

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广泛宣传“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发展残疾人社会服务组织,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

1.宣传、文化广播新闻等部门和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残疾人事业宣传力度。县广播电台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并逐步增加播出时间和栏目。积极推进电视节目加配字幕。组织好“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宣传活动。

2.对民办残疾人服务组织在政策、项目、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兴办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

3.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社会组织积极为残疾人事业筹集善款,开展爱心捐助活动。

(十一)信息统计

加强信息和统计工作,掌握残疾人基本状况数据,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建设残疾人人口基础数据库,实现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加强县残疾人工作网站建设,开展个性化、多形式的网上服务。所有残疾人服务项目实行网上“实名制、直通车”制度。

2.加强基层业务台账工作,推行统计电子化和网络化管理应用。推进残疾人事业相关统计指标纳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统计指标体系。

3.开展残疾人状况和数据监测工作,提高数据质量,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四、组织实施和综合考评

实施好本纲要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各乡镇各部门要将本纲要的主要任务指标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民生工程及部门规划,同部署、同安排、同实施。要保障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确保纲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篇6:建阳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专项资金的管理,保障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的顺利实施,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十二五”发展纲要专项资金,是指各级财政公共预算安排,专项用于实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所需资金。

各地应按照“地方投入为主、中央补助为辅”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十二五”发展纲要确定的任务按期完成。

第三条 “十二五”发展纲要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包括:

(一)康复。主要用于残疾康复、残疾预防、康复人才培养、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补助;

(二)教育。主要用于残疾儿童及青少年义务教育与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中高等教育补助;

(三)就业与扶贫。主要用于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盲人按摩培训补助;

(四)托养。主要用于托养机构能力建设和托养服务补助;

(五)文化。主要用于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和残疾人特殊艺术培养补助;

(六)其他。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规定的其他项目。

务指标和预算编制要求,按时编制五年资金收支计划和收支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

第五条 中央财政安排的“十二五”发展纲要专项资金,一定五年,分安排。其中,补助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分,分别列入中央部门预算;补助地方支出部分由财政部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下达给省级财政部门,拨款文件抄送省级残疾人联合会、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第六条 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主要依据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的“十二五”发展纲要任务指标进行分配,适当向西部地区倾斜。

各地应当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统筹安排补助资金,及时分配和下达各项资金,不得截留和任意改变资金用途。

第七条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应根据“十二五”发展纲要的要求,按时完成任务指标,及时编报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专项资金收支决算,并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逐级汇总上报。省级残疾人联合会于每年3月底前向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报送上一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专项资金收支决算报告;每年4月底前,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汇总后报送财政部。

第八条 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专项资金必须纳入各级残疾人联合会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第九条 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专项资金购置的材料、物资和设备等属于国有资产的,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加强管理。

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审计、稽查等工作。对虚报、骗取、冒领、挤占、挪用、截留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专项资金等违规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负责解释。

上一篇:朱砂工商所执法办案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下一篇:秋下荆门阅读答案-秋下荆门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