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发展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丹阳市发展范文

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发布时间:2011-8-

2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赵琼 黄鑫

[论文关键词]衡阳市 乡村旅游 生态保护 可持续发展

[论文提要]乡村旅游作为衡阳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促进衡阳旅游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使乡村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引起自然环境质量的下降。本文根据生态旅游学理论,对当前衡阳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剖析成因,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衡阳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旅游资源丰富,以欣赏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僻远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为主要内容,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享受性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在衡阳快速兴起。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乡村旅游景点景区总数已达到了500多个,拥有7000多个床位,直接从业人员4万人左右。2007年接待200万余人次。2008年以来,衡阳乡村旅游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衡阳市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急于求成,破坏性开发现象严重。农家乐旅游开发的科学性和生态性原则被忽视,主观意志占了上风。在农家乐旅游开发中,要坚决反对绝对商品化,要坚持农家乐旅游开发的生态性和有限性,不能一味地强调经济性。近几年来,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和不科学的盲目开发,许多开发商元视旅游资源承载力,一些地方商业化开发虽然成功了,但各种污染和破坏十分严重,农村生态已经失去了原貌。

2.相当多的乡村旅游规划存在“城市化”倾向。农家乐的优势在农字——农村风光,农家饭菜,农事活动。当前,一些“农家乐”定位不准,建筑装饰城市化,乡土环境氛围不足,吃的是城里买的菜,住的与城里价格一样的标准间,多数时间也只是玩牌、聊天,旅游方式缺乏参与性,旅游项目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文化内涵,农家乐活动存在“城市化”倾向,让人感觉乡村出游就跟在城里住行没多大区别,降低了“农家乐”的吸引力、影响力。

3.没有贯彻因地制宜原则。郊区农家乐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忽视农家文化的深度挖掘,造成项目设置的单调性和同质性。经营户普遍各自为政,片面追求面的扩张,各类资源和要素未能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农家乐经营项目比较单一,品位不高,局限于展示农家活、农家菜、农家景,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间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局限于“几座茶楼、几张桌子、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的经营模式,缺乏对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如湖岭片区的农家乐项目几乎清一色的提供旅游、餐饮,功能雷同,项目单一。一些农家乐经营户一味寻求规模扩张,大兴土木,弃土从洋,破坏了“农”的环境,失去了“家”的氛围,丢掉了“土”的情趣,脱离了农家乐的内涵。

4.乡村旅游项目设计缺乏地方特色。由于无知和商业的利益驱使,乡村旅游旅游中,“乡、野、土”三昧不浓的现象随处可见。如一些景点为了迎合旅游者的口味,在原有的旅游方式中“瞎编”农家乐;有的开发者为了降低成本,自己想当然的编造农家乐;也有一些地方打着开展农家乐的旗帜,不考虑资源、市场等情况而任意开发、建设,导致农家乐缺乏品位、泛滥化、庸俗化。

5.忽视地域性的生态要求。农家乐旅游资源一经开发,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就难以复原。如果开发失当,事后再来纠正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然而,各地的农家乐旅游资源蕴藏情况并不十分清楚,景点的卫生状况也不容乐观,经营者破坏环境现象时有发生。城郊农家乐开发连点成片的地区,生活垃圾没有很好处理。不少的景区不堪重负,特别是在春秋旅游休闲旺季,农家乐景区到处是烧烤,到处是废弃物,污烟瘴气,形成开发一处、损坏一处的恶性循环。

6.农家乐保护与管理的缺位。由于没有统一的旅游开发规划和开发监管机制,政府引导乏力,各地各自为阵,导致农家乐开发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致使部分旅游资源开发过度,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开发的许多项目雷同,模拟照搬别人的项目较多,把参天大树砍掉,挖几口人工湖、植几棵毛草、放几只野鸭就叫“湿地公园”,盲目无序开发严重。还有一些农家乐景区虽然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但只停留在规划文本上。

7.乡村旅游的同构现象现象严重。由于乡村旅游主要依托衡阳主城区和南岳风景区,使得衡阳主城区周边5区4县都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都十分有限,多数经营者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养殖场加以美化和修饰,接待水平和服务水平较低,旅游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基本雷同,地方特色不突出,同构性发展现象非常严重的问题,不能满足游客的个性需求,旅游产品的同质竞争明显,削价竞争现象严重,游客的回头率不高。

二、乡村旅游开发问题的成因

1.没有形成旅游产业链。目前,在开发中主要是注重景区景点的开发,没有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有机整合开发成旅游产业链,产品结构单一,特别是旅游商品开发不够,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所占比例很小,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2.开发资金投入不足。衡阳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导向性投入较少,加之融资渠道不多,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开发旅游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部分重点景区建设滞后,部分已开发的景区景点档次低,品位不高,多数资源仍处在潜在或半开发状态,没有完全形成现实的旅游产品。

3.经营管理人才欠缺。乡村旅游是全市各种旅游发展方式中民间参与投资最多的旅游开发方式,也是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最广泛、最积极的一种方式。由于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投资低、规模小、门槛低,经营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管理不规范,导致了争抢游客现象时有发生,同一个项目的游览,不同经营点的收费标准不统一。

4.缺乏规划。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必须明确哪些资源是可以开发的,哪些是不能开发的,可以开发的资源需要讲究什么方式方法?这些宏观指导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衡阳市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和规划。开发者急功近利,造成许多非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和浪费。

5.宣传不够,知名度不高。衡阳乡村旅游点的知名度小,农户经营者主动参与整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与旅行社联系疏松,衡阳市28家旅行社在市内游的线路中,对乡村旅游线路和景点景区很少作专门推介,游客对有关信息了解不多,难以产生旅游动机。

三、衡阳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1.先规划后建设,严禁无规划开发。衡阳市旅游管理部门要切实做好乡村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认真编制符合市情的乡村旅游规划。突出城市旅游景点和乡村旅游项目之间的联动和协调,克服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盲目性,切实做好每一个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增进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了最大限度地有效保护好乡村旅游资源,凡列入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的乡村旅游资源和景区(没有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必须尽早编制规划),严禁再发生无规划开发的事件,对那些违规开发造成生态环境污染者,应依法给予处罚。

2.树立环保意识,加强生态建设。强化衡阳生态环境建设是确保衡阳旅游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关键。开发中要尽量保持生态的原汁原味,反对建造大量的人造景观,控制区范围内的建筑物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开展城市绿化、沿江绿化、环城绿化和立体绿化工作;强化市民、居民和游客的环保知识教育,搞好环境保护,搞好湘江自净能力建设,确保湘江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3.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旅游投入。要采取政府引导、政策调动、利益驱动、市场推动的方式广泛融资。市级在生态保护、交通能源建设、退耕还林等项目和旅游发展资金使用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搞好政府的引导性投人;精心包装旅游开发项目,争取国家立项支持;同时以项目为载体,以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灵活的机制广泛对外招商,通过资本运作,吸引国外资本、大财团大集团资本进入开发;采取拍卖经营权、出让产权、租赁、合资、入股等方式,以资源换资金,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旅游开发,形成以民间投入为主体的多元投融资机制。

4.盘活现有人才,广纳外来人才。人才是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和保证。坚持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的方针,既要加强现有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在岗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技能,使用好现有人才,又要积极引进急需的旅游专业管理者和经营者,造就更多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旅游知名企业家,实现人才、技术等无形资源的积累。

5.减少对耕地的占用。耕地占用审批严格,违地、补偿、安量开支大。因此在规划和设计中尽量避免和减少对耕地的征用。对于处在旅游项目核心位置的耕地,或经营利用非占不可的耕地,应在前期工作尽早规划,并向国土部门咨询衔接,不能随意处置,避免触及政策“高压线”。

6.增加营销投入,注重营销策划。乡村旅游应立足于以市内客源市场为主,以中低档的线路价格为竞争优势,以美丽的田园风光与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相融为特色,开展立体的、多时相的旅游营销策略。要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介,扩大宣传覆盖范围,与农业主管部门联合,扩大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宣传促销活动应以打造有品位、上档次的名牌旅游产品为重点。

7.增加旅游活动的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从旅游发展的趋势看,增加旅游活动的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优化现有产品结构,从传统的观光型产品逐步转变到度假、休闲与观光相结合上来,增加民俗旅游、健身旅游、劳动休闲旅游在乡村旅游中的比重,推出精特节目,提升旅游品位,扩大乡村旅游的活动内容,提高乡村旅游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如植树节、土地日、环境保护日等吸引旅游者参与其中。突出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特点,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立游客森林,允许游客栽种树木、认养树木,提高旅游者对景区的认同感和再游率等。

第二篇:益阳市船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益阳市船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船舶制造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抢抓国内造船业向内地转移的现实机遇,加快我市船舶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我市船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益阳造船业起步较早,产业集中度较高,已经具备较大规模,形成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

(一)产业规模快速扩张

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各类船舶制造企业3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家,产业工人近1万人。2008年,全市造船企业实现总产值11亿元,占全省造船业产值的80%左右,相比2004年的2亿元,年均增长53%;造船能力达到20万载重吨,相比2004年的6万吨载重吨,年均增长35%。造船类别也由以前单一的内河船舶制造逐步拓展到沿海各类船舶制造。

(二)产业分布比较集中

产业的地域集中度较高,初步形成了沅江市、资江沿岸和南县茅草街等产业集中区。全市36家造船企业,有23家分布在沅江市、3家在南县茅草街镇、7家在资江沿岸相距不到10公里范围。占全市造船业总产值65%左右的5家规模企业也基本集中在上述三大区域。

(三)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益阳制造”已成为湖南船舶制造的品牌。益阳船舶在省内的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其中新型复合材料船艇占省内市场份额接近100%,自卸运砂船占省内市场份额达到90%。太阳鸟游艇制造有限公司是国内新型复合材料船艇最大制造商之一,被列入国家防总、海事等6家部门公务艇的定点生产基地,在全国各地设有服务网点,且产品已打入欧美市场。

(四)创新能力逐步提升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30余项。4家企业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益阳市中海船舶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绞吸式挖泥船,已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建造的工程船舶有多项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并填补了国内空白。太阳鸟游艇制造有限公司采用真空导流成型新工艺生产游艇、公务艇、特种艇,其关键技术“多混设计、多混材料、多混工艺”已领先国内先进水平。但是,我市船舶产业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科研、设计和人才不足;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生产分散,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等。

二、发展思路和规划目标

目前,益阳船舶产业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据预测,到2015年,世界平均新船需求量将达到5000万载重吨左右,同时其产业正加速向东亚特别是中国转移。2006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中小船舶制造市场从沿海转移到内地,0.5-2万吨级的中小型船舶市场需求将呈持续增长的趋势。我市造船业起步较早,产业集中度较高,已经具备较大规模,形成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具备了承接造船业转移的客观条件。

(一)发展思路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坚持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品牌化带动,提升产业水平。以船舶工业骨干企业为龙头,鼓励兼并重组,整合生产资源,逐步规范企业管理,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和做大做强;培育和引进一批专业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加快自主创新,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船舶设计机构,加强专业人才培育,拓展产品种类;主动对接国防工业,发展高端产品,努力形成国内造船工业基

地,提高产品竞争力。

(二)规划目标

1、生产能力稳步增长。船舶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到2015年,造船能力达到100万载重吨,年均增长25%以上;大力发展高附加值船舶产品,提高综合效益,力争实现销售收入过1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

2、研发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企业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超过5%。船舶研发设计实现系列化、标准化,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品牌船型,新船型、新产品研发取得新突破,常规船舶平均建造周期缩短到10个月以内,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逐年降低。

3、结构调整取得进展。重点发展中海船舶、太阳鸟游艇、金瀚船舶等3家造船企业。到2015年,培育3家以上产值过10亿元、8家以上产值过5亿元的造船企业和2家以上产值过3亿元的船舶配套产品生产企业。游艇、工程船舶、运输船舶等主导产品省内市场占有率80%以上。创建“太阳鸟”国际知名品牌,整合培育3个以上国内知名品牌。拥有上市船舶制造企业1家以上。

4、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建成益阳船舶制造工业园等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船舶产业园区,并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船用设备专业化生产企业,船舶造修技术和配套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船舶上、下游产业配套协调发展体系,建成环洞庭湖船舶产业集群和国内最大游艇制造基地。

三、主要任务

(一)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依托洞庭湖和资江流域丰富的滩涂、岸线资源,突出以沅江建设益阳船舶制造产业园为重点,以南县茅草街镇、桃江县牛潭河镇、资江沿岸合适滩涂等生产基地为辅,构建“一园多点”的产业布局。

(二)稳定船舶企业生产

采取有效措施,支持船舶企业和航运企业按期履行合同,积极应对推迟接船、撤单、弃船等经营风险。指导船舶企业加强生产管理,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确保造船质量和进度,保持生产连续性。加强统计和调度,帮助企业增强市场分析和预测能力。

(三)支持企业兼并重组

支持船舶企业尤其是重点船舶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推动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引导船舶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发展中间产品制造、特种船舶制造等业务,开拓非船产品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并购国内外知名船用配套设备企业、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支持船舶产品优化升级,提高工程船、特种工作船、内河及沿海运输船、新型复合材料船舶的设计开发能力,加强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高能效船艇推进器和新船型、新产品研发,加快钢质船舶建造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支持节能环保效果显著以及产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船舶及配套产品的技术改造。

(五)积极发展修船和船舶配套产品生产

延伸船舶产业链条,支持船舶企业开发新的产品,引进新的企业发展船舶上、下游产业和开展配套服务。鼓励造船企业利用现有造船设施开展修船业务。加强修船技术研究,增强大型船舶、特种船舶修理和改装能力。规范发展绿色拆船业,实行定点拆解。同时,鼓励开发船用产品,大力发展船舶配套产品。

(六)加强船舶企业管理

引导船舶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内部改革,推进管理信息化,全面提高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推广节能节材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钢材利用率,降低能耗物耗;

加强合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控制财务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强化职工培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四、政策措施

(一)积极落实国家及省船舶产业政策

要落实国家、省、市船舶制造业调整、振兴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及投资方向,加强造船工业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在项目、资金上的支持。

(二)加大生产经营信贷融资支持

要创造良好的信贷融资环境。各相关银行对船舶企业在建船舶和有效合同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确保按期到位;对船东推迟接船的,要适当给予船舶企业贷款展期支持;对信誉良好的船东和船舶企业要及时开具付款和还款保函;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对在建船舶实行抵押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船舶企业上市融资。

(三)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要加大财政投入。在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中安排部分专项资金,支持建立船舶产业研发、设计机构和人才的培养、引进。尽快制定和规范船舶企业税费管理办法,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四)加快产业园区发展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高起点规划建设,加快船舶产业园区发展。要充分利用益阳获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益阳船舶制造产业基地”这一重要平台,积极开发申报项目,支持船舶企业加快发展;指导做好园区建设规划;研究制定滩涂、岸线等造船用地管理办法,采取征用、租赁和临时借用等形式,确保园区和项目建设用地。要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港口、航道建设,不断提高船舶通行能力,同时要建设好通往园区的道路;加快园区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电力设施建设,确保企业生产和园区发展用电;做好通信设施建设,通过网络加强生产经营管理与控制,提升船舶产业信息化水平。要通过加快园区规划建设,完善船舶产业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促进现有船舶企业进一步壮大生产规模,同时吸引新的船舶企业和产业项目落户园区。

(五)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

劳动人事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方位培养和引进人才,特别要注重引进国外优秀专业人才。要组织船舶及配套企业外出招聘人才,广开渠道引进船舶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强船舶工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我市高职院校资源,培养船舶设计、制造、生产管理等人才,在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上适应我市船舶基地发展的需要;积极扶持建立一批船舶电焊工、装配工、机电安装工等技术工人的培训基地。

(六)不断加强行业管理

要加强船舶企业的管理,依法规范船舶产业的发展。市推进船舶工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加强对船舶工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要引导建立行业协会,重点支持成立钢质船舶建造和新型复合材料快艇生产两个行业协会组织,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维护公开有序的市场环境。尽快做好和完善船舶企业生产资质认证和工商、税务登记,逐步规范企业行为,加强船舶产品的检测检验,确保产品质量。

(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要将船舶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船舶产业招商活动,集中引进一批具有专利技术、品牌优势和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企业来益阳投资,加快提升益阳船舶产业的竞争力。着力引进船舶设计研发机构,支持国内外海事大学(船舶学院)、科研院所等来我市合作办

学,建立实训基地。

(八)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要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主动服务船舶产业发展。建立重点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围绕创业辅导、信用担保、人才培养、投资融资、信息服务、市场开拓、管理咨询等方面,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支持民营造船企业做大做强。要统筹造船工业与桥梁、水利等相关建设,尤其是要考虑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需要,本市辖区内新建桥梁、大坝等水上设施时,要保证通航净空高度和宽度。要认真执行《益阳市优化经济发展“十不准”》和《益阳市规范涉企检查行为办法(试行)》等相关规定,实行船舶企业检查准入制,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生产秩序。要注重联防联管,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船舶企业周边环境整治。

五、规划实施

(一)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按照“规划先行,配套跟进,分步实施”的原则,我市船舶产业发展分三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从2009年10月至2009年12月,主要任务是编制规划、规范管理。

相关市直部门要按照分工,尽快完成船舶产业规划,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启动园区建设规划,同时开始基础设施建设;成立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逐步规范市场秩序;搞好企业工商登记和资质认证,逐步规范企业行为;实行对船舶企业检查准入制;开展船舶企业周边环境集中整治行动。

第二阶段:从2010年至2012年,主要任务是稳步发展、调整结构。

船舶企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实现产值年均增幅30%以上;完成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一园多点”产业布局基本形成;船舶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引导中海船舶、太阳鸟游艇、金瀚船舶、先权船舶、桃花江游艇、清水塘造船厂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太阳鸟游艇制造有限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争取到2011年成为中国游艇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同时,引导船舶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船舶研发设计能力,引进船舶设计研发机构1家以上,组建3-4家船舶技术咨询服务公司。

第三阶段:从2013年至2015年,主要任务是打造品牌、形成集群。

创建“太阳鸟”国际知名品牌,整合培育3个以上国内知名品牌;游艇、工程船舶、运输船舶等主导产品省内市场占有率80%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建成环洞庭湖船舶产业集群和国内最大游艇制造基地。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成立益阳市推进船舶工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挂帅,成员由市地方海事局、市发改委、市经委、市财政局、市交通局、市环保局、市农村办、市水利局、市经济合作局、市科技局、市统计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益阳电业局、电信益阳分公司、人民银行益阳市中心支行和各银行机构以及相关区县(市)政府(管委会)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市地方海事局。市地方海事局作为船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代行市船舶产业行业主管部门职责,要加强与省船舶产业主管部门的联系,认真做好船舶产业发展的指导、协调和管理;加强对船舶行业协会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加强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和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有关区县(市)也要成立船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落实工作力量。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本规划顺利实施。

第三篇:衡阳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尊敬的胡主席及各位领导:

您们对衡阳的发展一直非常关心,这次又在百忙中挤出时间前来视察指导,这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和鞭策。在此,我代表中共衡阳市委、市政府和710万衡阳人民,对胡主席及各位领导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市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坚持一手抓非典防治和防灾救灾,一手抓经济建设,取得了抗 击非典和发展经济的双胜利。全市经济建设正朝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好于年初预期。1至7月份,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243.73亿元,增长10%,实现财政总收入12.85亿元,增长16.8%。其他各项工作都有新的发展,来势较好。

下面,我侧重就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作个简要汇报。

一、衡阳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0 年到2002年,全市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分别达到22%、14.5%和21.9%,大大快于国有经济增长速度。今年1—7月,全市民营经济发展良好,产销两 旺,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126.89亿元,同比增长12.76%;其中工业增加值63.76亿元,增长15.13%,全市民营规模企业达278个,新增 71个,合同利用省外资金18.7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84亿元,利用境外资金3200万美元,实际到位2426万美元,新增招商引资项目76个,其 中独资项目23个,合资项目51个,兼并项目2个。出口创汇实现5.21亿元,增长22%。二是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2年,全市民营企业发展到7.5 万户,民营企业完成增加值159亿元,增长21.9%,占全市GDP的44.9%。民营企业对

一、

二、三产业的贡献度分别为36.4%、58.6%和 78.6%。实现工商税收5.25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量的39.8%。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经济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效益最好的新的增长点。三是民营经济 工业化趋势明显。2002年,全市民营工业企业35015户,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85%。完成总产值238亿元,占全部工业总值的58.6%,完成增加值 66.6亿元,增长18.4%,占工业增加值的52.3%。2002年全市民营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207家,在2001年基础上增加了37家。今年将新增 规模民营企业90家以上。工业园区建设也初具规模,到目前为止,全市拥有各类工业园区22个,入园工业企业362个,去年园区工业产值25.9亿元,完成 利税9180万元。四是民营企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积极开展产学研对接、企校所联姻,科技创新能力日渐提高,规模不断壮大,迅速崛起了一批高成长性企业。 在全市现有32家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有21家是民营企业。去年,全市民营企业开发新产品860个,获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110余项,获科博会金奖 12个、银奖13个,中大高科、超牌化工、大地科研所等一批民营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机构,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核心竞争能力大幅提高。五 是块状聚集发展明显。我市各地的民营经济呈现出“小商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的块状经济特色,形成了“一镇一品”的区域性格局。如祁东的黄土铺 镇的薯粉加工、衡阳宗库的家具加工、衡南硫市镇的小农机加工、衡山长江乡的竹木制品加工等,都是几

十、上百家私营业主共同生产,优势明显。总之,我市民营 经济正在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近几年来,在发展民营经济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千方百计把民营经济当作区域经济的重中 之重来抓。市委、市政府在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上,始终把民营经济作为重中之重。去年以来,市政府先后组织2批共130余人赴国内民营经济较发达的浙江、上 海、山东、广东等地参观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坚定了信心,达成了共识,全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氛围基本形成。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后,我市于今 年6月13日至15日召开了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全体市委常委、副市长、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各县市区书记、县市区长、主管乡镇民营经济工作 副县市区长,县市区乡镇企业局长,市直47个部门主要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十分务实,用二天半时间参观了全市各县市区29家民营新扩改企业,半天时间讨论 各县市区书记发言,半天大会报告,市长贺仁雨,主管副书记谢青生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传达省委、省政府会议精神,总结了前段工作,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加 快发展的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要求,全面部署了工作。确立以项目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典型示范触动大,实事求是效果好。会议确定了“发展县域经济主体是民营 ”、“建设小康衡阳民营是主力”的思想,为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制定鼓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 施。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些好的政策措施。如9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今年又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 重点龙头企业若干规定》,调剂了3000余万元,对首批17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施重点扶持。市人大作出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议》。为贯彻落实 省委7号文件精神,我们正加紧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拟在土地供应、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税费减免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更优惠政策, 促进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黄花集团是全国首批151家重点龙头企业,去年进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市里决定以最优惠的价格为其提供150亩土地,并从农 业发展基金中调剂部分资金用于该公司技术改造贴息和种苗基地建设。今年7月份,黄花集团投资1.4亿元的速冻保鲜黄花菜和冻干黄花菜深加工生产线正式竣工 投产,预计明年创产值将突破6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黄花菜加工基地。

(三)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市委市政府为 实现三年国企改革目标,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措施,鼓励、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鼓励民营企业兼并、合资、购买国有及集体企业,支持民营 企业参与盘活国有及集体企业存量资产,开发新产品,扩大规模,加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崇业集团兼并处于停产状态的国企衡阳互感器厂,组成了崇业互感 器有限公司,安置了220名职工。改制后的民营企业吸纳较多原国有企业职工,这些人员迅速成为企业的管理和生产骨干。频临倒闭的集体企业市消防安全器材厂 被买断后改组为民营企业,产值由上年160多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1200万元,税收由过去不到20万元增加到近200万元,职工平均收入比改制前翻了 一番。

(四)引导民营经济向园区集聚发展。全市现有省级民营工业园区2个,市级15个。部分工业园初步成型,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目前,全市各类园区集中了300多家民营企业,园区经济规模迅速扩大。耒阳东江工业园今年引进湘安公司,到位资金3000万元,总投入预计1.1亿 元,10月份可投产,年生产能力达4亿元。西渡工业园、洪丰工业园、松柏工业园等都有一批新项目入园。市政府在市区规划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白沙州加工 制造工业园、大浦化工工业园,拟成立专门班子来抓,现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五)切实维护民营企业主的合法权益。近几年,各级都在努 力营造对民营企业主高

看一等、厚爱一层的氛围,高规格的经济工作会议安排民营企业家参加,部分民营企业家还被聘为县乡镇政府经济顾问,参与重大经济决策。 全市有177名民营企业家当选为国、省、市、县四级人大代表或省、市、县政协委员,占企业家总数的70.7%,其中国代表2人,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3 人。为提高企业家素质,每年都选送一批企业家赴中央党校和省委学习深造。特邀魏杰、樊钢、王东京、陈晓红等一批知名专家教授先后来衡为企业家讲学,企业家 的政治思想、政策法规、战略决策和经营管理等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

(六)不断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市、县两级政府普遍成立了政务服 务中心和财务核算中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取消审批项目1446项,将服务环境列入政府对部门工作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设立了市经济发展环境投诉服务中 心,开设了投诉专线和专门信箱,2年来共受理案件283起,查处案件162起,38名当事人和领导干部受到查处,民营企业普遍认为近

一、二年的经济发展环 境有大的改善。百信集团、博印能源有限公司等一批外地企业相继落户衡阳,台商朱克伟、永州人士欧阳斌来衡创办衡阳投资2.2亿元建设5万平方米的现代商业 中心——晶珠置业有限公司,已到位资金1亿元。一批迁出衡阳的企业如衡东30多户鞋业批发商又相继回家乡创业。

二、当前我市发展民营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民营经济虽然进步较大、发展较快,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观念相对滞后。就是思想不够解放,认识深度不够,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缺乏真正的理解,有的领导干部对民营经济发展往往是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 要,忙起来不要;个别职能部门抱着旧的框框不放,居高临下,给民营经济的发展设置障碍;一些民营企业主小富即安,不求进取,谨小慎微,不敢冒尖等等。

第二,政策落实不到位。各级虽然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但落实得不够好,民营企业还没有完全享受到与其它经济成份同等的国民待遇,民营企 业的准入条件比较苛刻,一些领域仍然禁止民营企业和民资进入,不少重点项目招投标不是依据资质而是看“身份”把民营企业拒之门外。一些特殊商品民营企业没 有出口配额,民营企业中的员工子女入托就学需缴纳额外费用,民营企业财产和其他权益不能得到同等的保护。

第三,融资渠道不畅。绝大多 数民营企业自身积累不够,实力不强,扩大再生产的愿望难以实现。民间资本进入工业企业的兴趣不高,尤其是银行信贷资金掌控较严、手续较繁、额度较小、成本 较高,许多企业望尘莫及,信誉贷款、担保贷款、流动资产抵押贷款等业务没有很好开展起来,企业融资普遍困难,造成一些好的项目不能如期上马,一些好的产品 不能快速扩大生产规模,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第四,人才资源缺乏。由于政策上、机制上、待遇上的一些原因,一方面是市场上的人才找 不到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民营企业找不到实用的人才。由于人才奇缺,许多民营企业家已感到力不从心。据统计,我市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只占从业人员的2% 左右,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第五,环境有待改善。一些职能部门受利益驱动,不按政策办事,“四乱”现象和索拿卡

要行为时有发生,抬高了企业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成本。

三、下阶段发展民营经济的几点设想

下阶段,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四句话,即:明确方向,加强引导,降低门槛,强化服务。

所谓“明确方向”,就是对民营经济坚持放手发展的方针,不限发展机制、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大力发展民营高科技企业、民营优势制 造企业和民营服务企业,大幅度提高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特别是县市区要让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主体、财政收入支柱。

所谓“注重引导”,就是要引导民营经济与国有企业改制相结合,实行体制创新,走改革兴业的路子;与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办工厂、办实体,走以工兴业的路子;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提升产业,走科技兴业的路子。

所谓“降低门槛”,就是坚持一视同仁,最大限度地放宽市场准入,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都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凡是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行业和领域,民营企业都可以经营。从政策上进一步确定和维护民营经济的平等地位降低民营企业的注册条件,减少审批手续和审批环节。

所谓“强化服务”,就是对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要多理解、多帮助、多服务。

具体来讲,我们打算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发展衡阳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希望在招商引资,出路在民营经济。因此,我们将不断深化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寻 找民营经济的差距和潜力,不断加大民营经济宣传力度,真正把民营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的大事来抓。我们将进一步按照“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的要求,积极 探索,思新求变,敢想、敢试、敢干,在实践中趟路子,在创新中找办法。尤其要在放宽准入条件、提供土地优惠、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扶持力度、改善政府服务、 优化经济环境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责成市直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制订具体措施,作出相应承诺,切实搞好服务,形成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合力。

(二)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我们感到,发展民营经济关键要搞好区域化布局,建设好工业园区这个载体,发挥民营经济集聚效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重 点抓好现有工业园区建设,尽快启动城区三个工业园区建设,搞好科学规划和定位,组建专门班子,制定优惠政策,加快招商引资,抓好重点项目,促使其尽快成 型。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求各县市区重点建设好一个规划科学、设施配套、政策优惠、管理规范、服务到位的工业园区。

(三)进一步发展优 势产业。争取通过3—5年的努力,把我市的优势产业做强做大,形成一批能够起支柱作用的年销售收入5—10亿元的骨干企业。我们坚持主攻工业的思路不动 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整合相关产业资源,加快我市有一定优势的农副产品

加工业、机械电器业、新型材料业和精细化工业等四大产业的改造提升步伐。 围绕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我们打算积极推进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名优特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能力。对今年已确定重 点扶持的17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主要是督促资金的到位和加快项目的实施,实行跟踪考核,力求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进一步提高企 业科技含量。大力推进人才战略,通过送出去培训,请进来讲学、上市场招聘、在当地办班、上岗前培训等内引外联的途径,着力建设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和一支 懂管理善经营的经营者队伍。要加快改制步伐,全面完成乡村集体企业的产权置换,引导、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双赢”。我们将进一步引 导民营企业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实现从创业期的经验式管理、家长式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鼓励民营企业从技术模仿向创造核心技术、实施名牌战略转变,提高企 业竞争能力。

(五)进一步加大领导力度。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都要将民营经济列入重点工作进行部署、调度和考评,定期研究民营经济 工作,完善领导干部挂点帮扶骨干民营企业等行之有效的制度。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中心、财务核算中心、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的建设,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和工 业园区推行“多家费、一家收、分户拨”的办法,尽量降低企业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成本;要加大整治力度,遏制“四乱”行为,净化企业周边环境,严厉查处违纪 违规个案,为民营企业发展搭建一个好平台,促进全市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第四篇:促进贵阳市中小企业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05-7-5信息来源:

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我市中小企业,正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更快发展。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改革、发展和稳定中作用,促进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强市升位”目标,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一项战略任务。根据党的十五大和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现对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借鉴国内外发展中小企业的经验,提出加快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小企业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市中小企业量多面广,分布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和领域,包含国有、集体、乡镇、股份制、私营、外商投资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类型,具有投入少、发展快、经营方式灵活、运行成本低廉、转移调整便捷、吸纳就业量多等特点。特别是在多品种、小批量、劳动密集的行业及其适合分散经营具有柔性生产方式的高新技术风险产业,中小企业提供了绝大部分商品和劳务。近几年来,我市加大了国有企业改革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力度,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1999年全市工业企业总数23560户,其中大型企业49户,中小企业占总数的99.8%,工业总产值317.71亿元,中小企业占52.5%。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中,中小企业户数占98%以上,占全社会销售总额80%左右,在我市各区(市、县)中,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各区(市、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中小企业是缓解我市社会就业压力的主要渠道,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中小企业主要生存和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投资容纳的劳动力(就业容量)和单位投资新增加的劳动力(就业投资弹性)要明显高于大型企业,在相当多领域至少要高出1倍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进行工业化过程中,中小企业容纳了全市就业总数的70%以上。即使在大型企业特别集中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中小企业的全部从业人员(年均)1998为115208人,也占44.8 %。近几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使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人数逐年下降,1996年至1998年,全市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职工人数分别由52.73人和13.2万人降为42.58万人和11.29万人。而同期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却大幅增长,从1996年的2.94万人变为8.84万人。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中,1998年非公有制从业人员数19.41万人,占43.5%,这说明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正为吸纳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公有制企业富余职工再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在新增就业人口持续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国有企业下岗分流等新老就业因素影响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市的就业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中小企业就业“蓄

水池”作用将会更加显著。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是我市就业的主要场所,也是我市各区(市、县)财政的基础,就业稳定是我市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关键。只有中小企业发展了,就业才能稳定,才能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

(三)中小企业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力量。由于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只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才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才能推进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创造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势单力薄,因而是公开、公正、公平这一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的最积极拥护者。目前我市的中小企业。绝大部分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生成的,它们既是改革的产物和成就,也为改革的不断深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主体力量。我市以中小企业为载体的乡镇企业和城乡个体私营企业从一开始就是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的,基于竞争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机制在这部分企业身上有相对比较充分的体现,它们的存在,有利于竞争的、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同时,中小企业的改革操作较容易,震动较小,是新体制最容易进入领域。因此,我市在改革过程中,都是以中小企业改革为突破口,如承包、租赁、兼并、拍卖、股份制改造等改革具体形式都是在国有中小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中得到率先试验和推广。这些都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中小企业是我市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在一些行业和领域更具有创新和吸收新技术的能力,这是因为:一是科研成果要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需要企业提供条件并使其产业化,专业性强的中小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把科研成果迅速推向市场;二是在技术进步速度十分迅速、产品更新换代很快的今天,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能够发挥灵活多变的特点迅速吸收新技术;三是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因而中小企业敢于承担风险,并易于决策,因而能更易于进行技术创新。正因为如此,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壮大起来的我市中小企业,对市场和技术较为敏感,易于根据市场和技术调整经营战略,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我市近年来崛起的一大批民营现代医药业企业就是如此,如贵州益佰制药有限公司,五年前靠56万元起家,现已积累上亿元,从利用我省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制药起步发展为生物制药企业,贯穿于企业发展过程就是科技创新的过程。目前,知识经济的发展正引起人们日益广泛的重视,知识经济的兴起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深刻而全面的,其中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表现为企业小型化和大企业利润中心的分散化,因此,中小企业是我市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对于促进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形成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起着基础性作用。第二,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从一开始就是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基于竞争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部分企业身上有相对比较充分的体现,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表成和完善。第三,中小企业对市场变化更为直接着和敏感,易于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有利于降低市场经济风波给国民经济带来的风险。第四,中小企业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对于满足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的多种多样的需求具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五,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贯彻实施,中小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大量科技型企业发展,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中小企业在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有很多人对中小企业的认识不够。往往对如何搞好大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比较重视,投入的精力也较多,而对于如何搞好中小企业,却重视不够,工作也不到位,通过中小企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战略地位,中小企业不但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旺盛的创新活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动力。因此,正确认识新形势下中小企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和基础。

二、我市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尽管改革开放给我市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我市中小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我市中小企业规模小、自身素质低等固有特性,再加上由于我市经济脱胎于过去传统集中的计划经济,在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过程中,都向大企业倾斜,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相当部分中小企业设备陈旧,产品档次低,质量差,人才缺,竞争能力弱,中小企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以我市统计指标较完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来说,199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514户,其中大型49户,中小企业占90%,产值却只占34.9%,利税总额占11.2%(其中利润为负22814万元,详见下表),说明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市中小企业发展总体状况虽有一定改善,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活力较强,机制灵活,但从整个面上来看,仍然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数(个) 工业总工程师值

(现价)(万元) 利润

(万元) 利税

(万元) 全部从业人员

(年均)(人)

大型企业 49 1322610 30457 268492 142260

中小型企业 465 700303 -22814 33720 115208

(一)中小企业多头管理,缺乏统一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力度不够。我市中小企业是包括国有、集体、乡镇、城乡个体私营等各种所有制形式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的复杂的企业群体。中小企业按照所有制、部门及区域分属于不同部门,分别由市经委、商委、乡企局、工商局等部门管理,随着企业改革的进展,由所有制形式所规定的特殊性问题逐步淡化,作为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更加突出,这种管理现状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一方面是力量太弱,不能满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机构重叠、职能重复、政出多门,致使管理

分散、政策不统一。长期以来,国家和地方经济政策主要依据所有制类型和行业特性来制定,对大企业优待多,对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不公平。在税收政策上,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私营企业存在双重纳税等。在土地政策上,国有企业可享受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减免政策,而非国有企业无此项政策参与改组,特别是在银行呆坏帐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小企业无此厚遇。在行业准入上,中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受到诸多限制。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没有制定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尽管政府出台了一些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中小企业也因政策资讯能力弱,不知道如何用好、用足,如我市1998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就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二)缺少中小企业融资的机制。我市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经济实力较弱,资信程度较差,在金融市场获取资金方面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据初步调查,全市有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无力从银行获得贷款。其原因一是没有专门的资金供应渠道或是难以达到使用贷款的条件。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重点扶持效益好的大型企业,加之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后,严格贷款条件,使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加大。二是缺乏贷款再担保或保险制度。近年来,金融机构加强内部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绝大部分贷款都需要抵押和担保,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实力弱,很难有足够的抵押品,再加上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少,担保品种少,寻保难,中小企业很难达到贷款条件。三是没有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优惠措施。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难,获得优惠贷款几乎不可能。不仅如此,有些银行还以中小企业实力弱,信誉度差为现由,在放款时还在有关规定之外,附加一些条件,如放款时就扣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抵押”等等。此外,中小企业不能从银行融资或融资不能满足需要,其获取资金的其它渠道主要是单位之间的拆借和民间借贷,单位拆借是一些有能力获得金融机构贷款企业和事业单位,从银行获取资金后,再加息转贷给中小企业。这样就加大了中小企业的借款成本,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

(三)中小企业基础工作薄弱,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由于长期以来经济管理主要是依据所有制和部门而不是企业规模来操作的,目前我市许多有关中小企业的基础工作相当薄弱,主要体现中小企业家底不清。目前我市中小企业的总体规模(包括户数、产值、就业人数)、产业结构和财务状况等都还没有统计报告数据。这不仅给研究和政策制定带来很大不方便,也影响中小企业正常发展。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不可能建立自己独立的支持性部门,如技术研究和开发、市场调研等部门,而需要具有专门技术能力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提供诸如技术支持、市场咨询、企业诊断、职工培训和管理培训、法律支持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但在我市,一方面社会中介机构发展较晚,还不够发达,另一方面已有的中介机构大都挂靠政府部门,主要是为大企业服务,中小企业很难得到中介机构的服务。新成立的一些商业性较强的中介公司,虽对所有企业开放,但是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中小企业需要,同时还存在服务收费较高,企业难以承受现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残缺,大大制约了我市中小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还导致一些中小企业技术信息缺乏,采用一些落后的工艺技术、生产的产品没有竞争力,形成大量的低效供给和重复建设。

(四)企来组织结构不合理,分工协作程度低,没有形成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在我市首先表现为“大而全”和“小而全”,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全能企业,专业化分工程度很低。例如在机械行业,几乎每个企业都有锻造、机加、装配等车间,造成了企业之间和部门之间生产能力重复配置,导致了投资的分散和单个企业投资规模的增加,使企业规模结构水平低,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扭曲状态。第二表现为大、中、小企业组织联系相当松散,企业间协作程度较低。主要是我市大企业中具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产品不多,产业链尚未形成大企业能以从中小企业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零部件和中间产品,中小企业更是难以从大企业得到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经济发展无法通过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益。第三表现为大企业对小企业的挤压。当市场景气时,大企业将自己的生产经营触角延伸到中小企业的传统领域;当市场不景气时,大企业又经常随着降低收购价格,拖欠贷款,向中小企业转嫁困难。

(五)相当多的中小企业素质较低。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离不开各种外部条件的支持和保护,但最终还得凭借自身素质在市场竞争中求生、求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社会商品供求关系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迅速转变,我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自身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水平低。在我市中小企业中,管理人才缺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混乱,存在着管理无制度(或有了制度也不认真贯彻执行)、劳动和材料消耗无定额,成本无核算等“四无”状态,甚至个别企业没有会计帐目。在一些国有小企业,本来企业规模很小,也要像大企业那样,设置齐全的专业管理机构,形成因人设事,部门林立,人浮于事,非生产人员过多,浪费严重。在私营企业中,由于社会认识的偏见等因素较难吸引到所需人才,如很多人不把到私营企业就业看成为真正的就业等。由于缺乏人才,致使许多私营企业沿袭除法旧的家族式管理方法。尽管生产规模扩大了,仍然如创业初期那样,老板事必躬亲。二是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我市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不要说和沿海发达地区比较,就是和我市大型企业比较,也是很低的,以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劳动装备为例,据有关资料,小企业的人均装备水平是中型企业的50%,大型企业的25%。虽然我市中小企业的生产技术已经过了几轮改造,已摆脱了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状态,但目前主要还是以半机械化为主,完全实现机械化生产的很少,实现半自动化、自动化生产的更有凤毛麟角。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不高,还表现在生产工艺水平方面。我市大部分中小企业到今还使用30年前的生产工艺,个别企业的工艺还停留在50年代的水平。三是技术创新差。在我市除部分高新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之外,中小企业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缺乏获得市场信息和技术的渠道。再加上中小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导致其产品往往停留在简单仿制的低级水平而不能及时升级换代,更谈不上开发新的有技术含量的产品。四是部分企业党、团、工会组织不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薄弱,致使全心全意依靠工作阶级,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办好企业没有落实,制约了企业发展。

(六)国有、集体中小企业的改革有待加强。国有、集体企业比重大(特别是在工业部门),是我市中小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当前,我市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活力,效益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缺乏对经营者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这说明我市公有制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只有通过深化企业改革,才能解决公有制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问题。

《城市经济》

第五篇:南阳市家政行业发展情况调研

2010-04-14 09:23 来源:南阳调查队 阅读次数:

37

家政服务业是指以家庭生活为服务对象,为满足家政服务消费者需求,以家庭服务为内容实行有偿服务的第三产业。随着当前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工作节奏快速化,生活追求品质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借助社会资源为他们分担家务、提供服务,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城市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又为家政服务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在此条件之下,南阳市的家政行业应运而生,通过历年的发展,成为了一项服务民生、增加就业、扩大内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事业。

一、家政行业是蕴含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1、家政行业发展具有提升产业结构,扩大服务功能的作用。 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规律看,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服务业就会迅速发展,人们的消费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劳务消费在全部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将不断增加,这一方面是居民收入增加,为服务消费市场的需求提供了物质条件和能力保障;另一方面,家庭服务需求多样化,再加上目前出现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小型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家庭也迫切需要社会提供各类家政服务。南阳市2007年底人均GDP就超过1000美元,服务业已经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因此作为家务劳动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承载体——家政服务行业,孕育着巨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从调研来看,目前已有10%以上的家庭正在使用家政服务,平均支出在每月200元左右,而且在需求内容上,也面临着从低层次简单的服务向高层次服务提升的内在动力。因此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必然具有扩大服务业比重,提升产业结构之功效,对拉动经济的增长起到一定的作用。

2、家政行业发展具有扩大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家政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吸纳大量失业、失地人员以及农村流入城市的劳动力。当前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再就业面临巨大压力,企业经营不善及结构调整,一批40 -50下岗失业妇女、农村失地妇女,因为劳动技能单

一、文化程度不高,其就业状况更是严峻。大批劳动者急需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家政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新兴行业,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对开发就业岗位,特别是解决妇女就业问题具有积极作用。就以南阳市巾帼家政中心为例,目前在岗的家政服务员有30多人,90%为35岁以上的妇女。随着家政行业的发展、行业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家政服务员的实际需求量,正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必然更大。

3、家政行业发展具有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谐的作用。家政服务进入家庭,把许多人从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而且还提高了家庭生活的质量,促进了家务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目前的家庭结构有许多“一二一四”式家庭和“一二一” 式家庭,所谓“一二一四” 式家庭,即一个家庭,两个中年人,带一个孩子,要照顾四个老年人。这类家庭必须要请一个甚至是两个家政服务员帮忙料理一些家庭事务。所谓“一二一式”家庭即一个家庭、一对青年夫妇和一个孩子。他们因为工作或事业的关系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和家庭事务,这类家庭也很有必要聘请家政服务员帮忙。因此,家政服务业以对家庭生活服务为主,与居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比如清洁卫生、陪护、月嫂、养老等这些直接关乎民生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也是家庭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一些难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利于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南阳市家政行业快速发展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1、家政行业发展拥有丰富的实践。南阳市的家政服务业启动较早。1998年,南阳市一家企业在注册中标明了家政服务的项目,成为全市最早从事家政服务的注册企业。后南阳市妇联为进一步促进女性下岗人员再就业,提出了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并于2003年成立巾帼劳动服务中心,实施“家政再就业工程”,通过举办“家政服务技能大赛”、“评选优秀家政服务员”等活动,促进家政从业人员提高素质,倾力打造“巾帼家政品牌”。并成立巾帼家政培训学校,建立了家政服务人员的初步培训体系。为积极探索家政服务行业的组织化、行业化管理,又于2003年牵头成立南阳市家政管理协会,对规范行业发展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目前,南阳市现有的服务内容主要涉及:卫生保洁、人员陪护、清洗搬家、管道输通、劳务输出与派遣、家教指导、健康咨询、绿化养护、房屋维修等方面。拥有如县妇联巾帼家政、帮帮家政、同创家政、清洗搬家公司等一批有一定信誉度和品牌的家政服务公司。家政发展已经有了丰富的实践,为今后家政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家政行业发展迅速。从1998年第一家家政服务企业成立以来,1998年至2003年间南阳市共创办各类家政公司一百多家,2003年后南阳市家政企业迎来了一个迅猛发展期。

3、家政服务需求旺盛。据调查发现,家庭需要社会提供家政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正在使用家政服务的比例为10%,考虑会使用家政服务的比例为20%,职业分布主要是医生、教师、公务员、企业高管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另外老年家庭对家政服务的需求也呈增长趋势。针对老年人的生活照顾、疾病护理、居家养老就拥有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观念的转变,“80后”们步入“零家务”时代,对家政服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据调查和走访,普遍反映家政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家政服务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

三、南阳市家政行业进一步发展存在的问题

1、家政公司规模偏小。目前南阳市在工商登记注册的绝大多数家政公司规模较小,而且多使用中介管理模式,一次性收取中介费,对家政服务员的培训和管理不够规范。企业品牌意识缺乏,没有打造规模和品牌家政企业的长远规划。而且还有大量的没有到工商注册登记的小家政公司,“一人一桌一电话”就对外营业,造成家政公司水平良莠不齐,直接导致了家政服务公司运作不规范,管理不严格,制度不健全,收费混乱。

2、从业人员素质无法满足要求。南阳市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主体为:来自城市下岗工人、失地妇女、进城务工农民等就业困难群体。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基本偏低,根据调查的数据显示:初中文化占70%;初中以下占7%;高中占20%;大专占3%。因此,在一些较为专业的家政服务项目上,如孕产保健、婴儿护理等中高端服务,人员素质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南阳市家政培训还没有形成市场化的专业培训模式,很多的家政公司不具备独立的培训力量,家政从业人员在上岗之前必须取得专业教育证书的规范还不普遍,上岗后的继续深造没有形成常态,这也影响了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

3、家政服务人员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目前,我国家政服务市场规则和服务规则尚未完全建立,家政服务人员一般都没有相应的人身保险,社会保险也比较缺乏,致使一旦在服务期间发生比较大的意外伤害事件,雇主、家政公司、家政服务员都无力承受。目前根据对南阳市家政服务企业的调研,只有一些比较大的家政服务公司,仅为部分服务质量较好的,比较稳定的员工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而且保险额度都比较低。因此家政服务员的劳动保险、意外伤害保险机制亟待建立。

4、家政服务领域单一。当前,家政服务已延伸到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20多个领域200多个服务项目,整个行业向多元化发展。主要可分为三个层次:一种是初级的“简单劳务型”服务,如煮饭、洗衣、维修、保洁、卫生等;第二种是中级的“知识技能型”服务,如护理、营养、育儿、家教等;第三种是高级的“专家管理型”服务,如高级管家的家务管理、社交娱乐的安排、家庭理财、家庭消费的优化咨询等。目前我县绝大多数家政公司提供的服务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基础性家庭服务阶段,高层次的家政服务远远没有开发出来。

5、家政协会功能发挥不强。南阳市家政行业协会会员数量少、覆盖面小、经费缺乏仍是限制协会发展的因素之一。目前南阳市家政管理协会还主要以县妇联的组织影响力来发挥作用,会员间的关系相对比较松散,缺乏有影响力的家政龙头企业在协会中起主导作用。而且由于家政行业基本上都是薄利行业,而且规模普遍小,因为协会经费面临严重不足,无法经常地开展活动。协会活动不足导致影响力不够,进而也影响到了协会对整个行业的协调和规范作用的发挥。而事实上,家政服务市场要发展壮大,又迫切需要有这么一个协会组织对全县家政服务市场的服务价格、服务程序、服务质量、服务员技能鉴定、服务监督等方面制定统一规范。

四、促进家政服务业繁荣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南阳市家政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南阳市家政发展的思路应为:以促进劳动者就业和满足用户需求、提升服务质量为宗旨,以政府扶持和典型示范为引导,鼓励企业兴办家政服务企业,打造家政服务品牌,走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道路。

1、政府支持、政策扶持,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南阳市的家政企业大多数靠自身的力量来发展,企业规模小,还未完全走上产业化、社会化的道路。进一步加快家政服务业发展速度,需要有一个有序、规范的发展环境,而且家政服务业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现阶段正处于微利时期,仅靠企业自身发展还远远不够,政府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加大支持和规范的力度: 一是明确具体政府管理机构。从行业管理来看,目前还没有一家具体的政府管理机构来宏观调控指导家政服务业的和谐发展,因此,为其确立具体的政府管理机构势在必行。政府主管部门要和家政机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统一协调行动,规范准入制度,清理整顿无证市场,规范行业发展、促进对外宣传交流,为家政服务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另外要尽快制定出家政服务业的市场规则、服务总则、道德守则,以加强和规范对家政服务业的管理和监督,推动家政服务业的长远有序发展。

二是加强行业资源整合。鉴于目前家政服务业的分散粗放型的管理态势,政府应通过一些财政手段和经济杠杆,引导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向规模化、集约化模式发展。通过行业协会的引导,逐步组建起规模较大的服务集团,形成家政服务业连锁。政府应当根据家政服务业的特点实行税收政策扶持,制定促进我县家政服务业的发展财政政策,根据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灵活就业的特点,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加以落实。理论研究表明,在产业发展的形成期,通过一两个大企业优良品牌信誉的创立来培育市场是产业可持续发展之道。

2、加强自律,强化引导,壮大家政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加强对家政行业协会的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加快协会发展会员速度,扩大覆盖面,提高协会的代表性及对整个行业规范自律的权威性。加强和规范对家政行业的管理和监督,加强行业自身建设,制定行业公约,根据不同的工种逐步分类地建立行业标准,以推动家政业的长远发展;对行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协调服务价格,监督服务质量,组织家政服务管理经验交流,开展法律和经营准入等咨询服务,提供国内外市场信息,树立行业品牌。

3、细分市场、扩大消费,拓展家政服务消费市场。家政作为新型服务性消费,涉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通过丰富服务项目、提升服务层次积极拉动家政服务消费。当前,要抓住国家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机遇,扩大宣传,积极引导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扩大家政服务消费领域和消费群体,重点推动家务劳动社会化、单位后勤社会化、社区服务社会化和城市维护管理社会化。要发挥好舆论的导向作用,宣传现代消费理念,推荐健康休闲消费方式,鼓励市民购买家政服务,努力营造有利于家政服务消费的社会氛围。

4、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目前,家政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多以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他们因缺乏专业的技能培训,大多只能从事洗衣、做饭、搞卫生一类传统的低层次服务,无法满足用户日趋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为此,需要加强对家政服务员的培训。一方面要对家政服务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他们转变观念,端正态度,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要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家政服务所必备的各种技能。经过培训后,家政服务员要参加统一的职业等级鉴定考试,考试合格的方能持证上岗,并对其进行分等定级,以级定薪。倡导继续培训制度,不断加强岗中技能更新和提升,有力促进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上一篇:读目送有感范文下一篇:动物笑谈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