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专题四:理解句式、翻译句子

2024-05-01

4专题四:理解句式、翻译句子(精选4篇)

篇1:4专题四:理解句式、翻译句子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四

文言句式、翻译句子

主备教师:蔡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专题要学的内容是正确判断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体现在文言文翻译当中,要求学生能准确判断句式并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在辨析并修改病句这一专题中,我们已经学过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而文言句式正是基于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所以在教学中古今句式是一体的。本专题在整个文言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掌握常见句式的标志。

二、目标及解析

(一)目标定位

通过学习文言句式,更深层次地理解文言文的行文特点,为实现文言文翻译中的“信”“达”“雅”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目标解析

文言句式有一定的规律性,需要学生在老师的讲授下认真体会,特别是根据现代汉语常用句式来确定文言句式是很重要的方法,因为文言文句式就是以现代汉语句式作为比照对象的。

三、问题诊断分析

初中阶段已经淡化了语法的教学,因此,现在的中学生对于句式和结构感到很棘手,不能很好理解文言句式的变化,需要通过加强语法的讲解来促进学生对这种变化的把握。

四、教学条件支持分析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检测】

一、下列各句加粗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1.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 C.然公子遇 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E.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答案:AE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助词,的.C代词,我.D提宾的标志 2.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C.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E.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

答案:AB 都是转折连词,却。C表假设.D表递进.E表顺承 3.A.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B.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 C.父母宗族,旨为戮没

D.不足为外人道也 .. E.何以汝为见

()().

答案:BC 都是表被动。A替D向E汝为见”是“见汝为”的倒置,“为”,表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呢”。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鼠

万历①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②。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③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④顶毛口龁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啐矣。

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⑤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⑥,用此智耳。噫!匹夫⑦按剑,何异鼠乎!

(选自《聊斋志异》)注:①万历:明朝神宗年号。②奔之:向猫扑过去。③硕(shuò)腹:鼓起肚子。硕,大。④掬(jū):抓住。⑤惰:懈怠。这里指无力。⑥彼出则归,彼归则复:对手出击便退让,对手退却又出击。⑦匹夫:古称平民中的男子。或指平常人。

4.下列各句中与“辄被啖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不拘于时,学于余 B.此余之所得也 C.刘备,天下枭雄 D.青,取之于蓝 答案:A 解析:A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 5.下列各句中,与“大与猫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邻之厚,君之薄也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不然,籍何以至此

答案:B 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为判断句,C项为被动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

6.下列各句中,与“蹲地上少休”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夫晋,何厌之有 B.垣墙周庭

C.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D.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答案:A 解析:例句为省略句,应为“蹲(于)地上少休”;A项为宾语前置句,B、C、D三项都是省略句且为介词短语后置句。“垣墙(于)周庭”“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问题与题例】

问题一:文言句式包括哪几类? 【设计意图】通过本问题让学生熟悉常见的文言句式,并掌握其标志。

要点讲解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

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一)判断句

问题1:判断句的常见形式有哪几种?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哪几种?

1、例1:① 陈胜者,阳城人也。②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 此三者,吾遗恨也。⑨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 斯用兵之效也。注: “„„者,„„也”式,有时单用“者”,有时单用“也”,有时都不用,有时“者也”连用。变式如下:“„„,„„也”“„„,„„者也”“„„者,„„”“„„者,„„者也”“„„,„„”等。

2、例2: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 梁父即楚将项燕。⑤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 非死,则徙尔。

⑦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 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注: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注意:古汉语中“是”作判断较少。

3、例3:①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 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④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注: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问题2:被动句的常见类型有哪些?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哪些?

1、例4:① 臣诚恐见欺于王。②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 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 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⑤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注:“见”“„„见„„于”“于”表被动。

2、例5:①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 为予群从所得。④ 恐为操所先。

⑤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注:“为”“为„„所”表被动。

3、例6:兵挫地削

注:无表示判断的词语,依靠主语、谓语自身的关系表示判断。

(三)倒装句

问题3:倒装句有哪几种类型?如何区分?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例7:大王来何操?

古之人不余欺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然,籍何以至此?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忌不自信”中的“自”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例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用“唯(惟)„„是„„”固定格式提前宾语。如:“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

3、状语后置

例9:贫者语于富者曰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4.主谓倒装 例10:“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安在公子能及人之困也。”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四)省略句

问题4: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哪几种省略形式?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例11:(1)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承前省。

(2)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承后省。(3)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自述省。

(4)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对话省。

2、省略谓语。例1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例13:“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例14:“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例15:“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6、省量词。例16:“蟹六跪而二螯。”

7、分句省略。例17:“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五)、固定结构

问题5:固定句式分为哪几种?

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结构。这些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例18:①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论浯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

②何所„„?(所„„是什么?)《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 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

《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④如„„何,奈„„何?(拿„„怎样呢?)《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⑤孰与„„?(与„„比哪个„„?)《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⑥安„„乎?(怎么„„呢?)

《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⑦独„„耶?(难道„„吗?)《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2、表示反问 例19:①何„„哉(也)?(怎么能„„呢?)《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

②何„„为?(„„干什么呢?)《鸿门宴》:何辞为?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左传·僖公三十年》:夫晋何厌之有?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荷蓨丈人》: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 „„哪里呢?)《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采草药》:岂可一切拘以定时哉? 《鸿门宴》: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 《殽之战》: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岂 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⑥安„„哉(乎)?(哪里„„呢?)《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兼有感叹)⑦不亦„„乎?(不是„„吗?)《论语六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察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⑧„„非„„欤?(„„不是„„吗?)

《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 ⑨宁„„耶?(哪里„„呢?)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感叹)⑩顾„„哉?(难道„„吗?)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叹)⑩独„„哉?(难道„„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表示感叹

例20: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②直……耳!(只不过……罢了!)《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③惟……耳!(只……罢了!)《谭嗣同》: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④一何„„(多么„„啊!)《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⑤亦„„哉!(也真是„„啊!)《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4、表揣度 例21:①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季氏将伐颛臾》:求,无乃尔是过与? 《勾践灭吴》: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②得无(微)„„乎?(该不是„„吧?)(兼表反问)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师说》:其可怪也欤? ④„„庶几„„欤?(„„或许„„吧?)

《孟子二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5、表示选择

例22: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③其„„耶?其„„也?(还是„„呢?还是„„呢?)《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问题二:文言文翻译有哪些基本要领和技巧? 例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翻译两个句子。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韩非子·说林》)(1)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

译文:

答案:他的女儿被遣送回娘家的原因,是她违背了出嫁的道理。(答题点:所以、反、倍)(2)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译文:

答案:她的父亲不责备自己教导女儿不正确,反而自以为见识高明而能增加财富。(答题点:自罪、而、益)参考译文:

卫国有个人嫁女儿时教育她说:“一定要私底下积聚钱财。做人家媳妇而被逐回娘家,是常有的事;那些能成家立业,终身偕老的,是侥幸的事。”他的女儿因此私下积聚钱财。她的婆婆认为她积了很多私财而把她赶回娘家。卫人的女儿所以被赶回家,是违背了她要出嫁的道理。她的父亲不责备自己对女儿教育的错误,反而自以为见识高明而能增如财富。现在在官位上的臣子都是这一类人。

[方法点拨] 对于“翻译句子”,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文言文讲究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因此,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否则,很难准确译出文意。

第二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文言文翻译时,语序倒置的要还原,省略的要补出,判断句要加“是”,被动句要找出标志词并翻译成“被”。

第三步:掌握翻译语句的基本要领。

如果从操作层面讲,文言文翻译还可用这几个词来概括其方法: 留:人名、地名、职称、物称、年号等等,照搬不译。替:找出最恰当的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移:调整倒装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等。

补:补出省略句中省去的部分。

删:删去不需译、不能译的个别词语,如发语词等。

猜:对多义实词在文中的准确义项,尤其是未曾见过的某一个词的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合理猜估。所谓合理,就是要符合句意和段意,合情合理,若译出的这个词的意思违情悖理,则一定是错误的,必须改换合乎情理的词;合理还要求通顺,猜估的词意一定要让句子通顺。

【文言翻译技法小结】

翻译最基本的原则应是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做到准确、通顺、生动。要达到这个标准和要求,在文言文翻译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文言文中的一些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常见的一些倒装句式,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某些数词、副词充当句子的谓 语或补语,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加以调整。

2.文言文中名词(名词性短语)、数量词作谓语的句子,翻译时一般要加上适当的动词,变成动词谓语句。

3.文言文中习惯省略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要先补上省略的成分,然后再翻译;语意上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也要作必要的补充。

4.文言文中的发语词、某些助词、某些语意重复成分、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因与现代汉语不合,翻译时可以省略。

5.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习惯分开说,如一般判断句、互文对偶句等,而在现代汉语中习惯合说,译时就要注意恰当地合并这类句子。

6.文言文中的有些比喻不便直译,若直译,意思会走样,这就必须借助意译,把它的含义揭示出来。如“曹公,豺虎也”,如果直译就是“曹操是豺狼猛虎”,与文意不合,应是“曹操像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

7.文言文中的借代手法,翻译时要按其原意译出本体意义。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伯乐”代指“像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

8.古人常用委婉的言辞表示谦敬,译时要将它的原意揭示出来。

9.文言文中的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年号、帝号、朝代号、官名以及一些器物名、典章制度等,可以保留原词,不作翻译。

10.古代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的翻译。

问题三:文言断句有何技巧?

例24.给下列文段断句。(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我 善 养 吾 浩 然 之 气 今 观 其 文 章 宽 厚 宏 博 充 乎 天 地 之 间 称 其 气 之 大 小 太 史 公 行 天 下 周 览 四 海 名 山 大 川 与 燕 赵 间 豪 俊 交 游 故 其 文 疏 荡 颇 有 奇 气

答案: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参考译文:

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

[方法点拨] 对于“断句”,应从几方面入手:

第一步:通读文段。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第二步:先易后难。

先将容易断开的地方断开,再缩小范围,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可结合句子的结构、停顿、语气与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进行断句。

第三步:回顾检查。断完句后,反复咏诵,仔细推敲,在吟诵中检查修正。

【文言断句技法小结】

断句大致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和介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断句。

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做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六、课堂小结

本专题所列的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是整个文言文章节中最重要,同时也最难把握的两个知识点。其中能够活用的词类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而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其中较难掌握的是倒装句。

目标检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答案: D.(“屈平”句为陈述句,其余为判断句。)2.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A.予本非文人画士 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答案: B.(其余为否定性判断句。)3.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答案:A.(主谓倒装。)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C.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

D.微斯人,吾谁与归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答案:D.(“大阉之乱”一句没有宾语前置。)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B.夫晋,何厌之有 甚矣,汝之不惠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答案: A.(A、都是宾语前置,且以“之”“是”为标志;B“何”句宾语前置,“甚”句为主谓倒装 C、“安在”,即“在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王”句无前置宾语;D、“子”句无前置宾语,“臣”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其印为予从辈所得报充里正役 .. C.生孩六月,慈你见背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 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答案:B.(都表被动。)7.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毋宁毙于虞人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C.(“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表被动。)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子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答案:A.(其余被动句。)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横线的语句。

墨子曰:“乐(音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君子以为不然。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节选自《荀子·乐论》)(1)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译文:

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东西,而且可以用它来使民心和善。(关键词:善;注意判断句式)(2)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译文:

所以先王用礼乐引导人民,于是人民和睦。(关键词:导;注意状语后置句式)参考译文:

墨子说:“音乐,是圣明的帝王所反对的,而儒者却讲求它,那是错误的。”君子认为并不是这样。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而且可以用来改善民众的思想。它感人至深,它改变风俗也容易,所以古代的圣王用礼制音乐来引导人民而人民就和睦了。10.给下面画线句子断句。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做的事。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郑 国 将 有 诸 侯 之 事 子 产 乃 问 四 国 之 为 于 子 羽 且 使 多 为 辞 令 与 裨 谌 乘 以 适 野 使 谋 可 否 而 告 冯 简 子 使 断 之 事 成 乃 授 子 太 叔 使 行 之 以 应 对 宾 客。

答案: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参考译文:

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确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配餐练习A组

1.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不表判断的一项是()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 C.以臣为愚 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答案:B.(介词,“为何”;其余表判断。)2.下列句中省略宾语的一句是()A.见一老公而问之曰 B.遂持驹去

C.齐桓公出猎 D.明日朝,以告管仲 答案:D.(省略介词宾语:以告,以之告。)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子其他三句的是()A.管仲贤佐也 B.桓公霸君也 C.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D.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答案:C.(宾语前置句,余为判断句。)4.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A.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苏秦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答案:B.(“见德”之“见”,动作涉及的对象;ACD的“见”都表被动。)5.加点的短语没有被动意味的一项是()A.臣知欺大王当诛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饥死道路,为群兽所食 D.臣恐天下随风而靡 答案:D 6.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

答案:B.(A应为:沛公,C应是“以剑舞为乐”;D应是“为”)7.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人为临茁市掾,不见知 B.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答案:B(“见丁宁”即“叮咛我”,ACD为被动句)8.下面句子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句是()A.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B.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 答案:C.(“出与(之)战”,B“以(之)为然”,D“城中(齐人)相与”“立(之)以(之)为”)B组

9.下列句子中都省略了介词“于”的一组是()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B.沛公欲王关中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C.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D.遂与秦王会渑池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答案:A 10.下列句子不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组是()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B.甚矣,汝之不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答案:B 11.下列各组句子全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组是()A.乃人见,曰:“何以战?”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C.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D.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 答案:B 12.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卿欲何言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子何恃而往 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答案:D.(①④⑦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②⑥判断句;③⑤⑧被动句,“举”,被推举。)13.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答案:C.(A“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三处省略主语;D省略“鸣”的宾语“之”,代指钟磬。)14.下列句子补充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A.今予家(居)是溪,而名莫能定 D.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C.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D.戊申晦,五鼓,(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答案:A.(“家是溪”即“家于是溪”,“家”名词作动词,安家;“是溪”表处所:中间省略介词。)15.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A.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D.(省略谓语动词,其余省略主语。)C组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横线的语句。

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1)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 译文:

哪里有厌恶安定而盼望混乱,忧惧安乐而喜欢危难的人呢?(关键词:“岂有„„ 哉”“乐”)

(2)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译文:

夺取百姓的食物,不能不使他们愤怒;耗尽百姓的气力,不能不使他们怨恨。(关键词:“怒”“竭”“怨”)

参考译文:

天下人并非那么愚蠢,哪里有厌恶安定而盼望混乱,忧惧安乐而渴望危难的人呢?(这样一来)好像应该可以长治久安了,却还有混乱与危难,为什么呢?夺取他们的食物,不得不使之发怒;耗尽他们的气力,不能不使之怨恨。人民的作乱,是由于夺取了他们的食物;人民的危难,是由于耗尽他们的气力。而号称治理百姓的人,耗尽人民的气力而使他们危难,夺取他们的食物而使他们作乱。二帝三王(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治理天下的办法是像这样的吗?

17.将下面文段断句。

管 宁 华 歆 共 园 中 锄 菜 见 地 有 片 金 管 挥 锄 与 瓦 石 不 异 华 捉 而 掷 去 之 又 尝 同 席 读 书 有 乘 轩 冕 过 门 者 宁 读 如 故 歆 废 书 出 看 宁 割 席 分 坐 子 非 吾 友 也

答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参考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篇2:4专题四:理解句式、翻译句子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四节

题组一

【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

1.试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直译的特点。(1)(申)甫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2)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答案:(1)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术)拜见许多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2)于是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行踪,害怕别人看见、认出。

2.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及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4)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5)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解析:(1)这里的“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需要把本体翻译出来。(2)这里用了互文手法,不能直译。(3)“结草”是用典,要把典故意思译出。

(4)“怒发上冲冠”用了夸张手法,仍要译为夸张,前面要加上“像要”或“快要”。(5)“无”与“鲜”构成互文,须把“鲜”意译为“没有”。答案:(1)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2)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3)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4)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5)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

【文言断句】

3.(2013·四川高考)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因 民 之 所 利 而 利 之 斯 不 亦 惠 而 不 费 乎 择 可 劳 而 劳 之 又 谁 怨 欲 仁 而 得 仁 又 焉 贪 君 子 无 众 寡 无 小 大 无 敢 慢 斯 不 亦 泰 而 不 骄 乎

(《论语·尧曰》)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文言断句的方法。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答案: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参考译文】

顺应百姓的要求让百姓去做对他们有益的事,这不就是施与百姓恩惠却又不必消耗任何费用吗?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他们去做,又有谁会报怨呢?想要仁义就得到了仁义,又有什么可贪图的呢?无论人多人少,无论势力大小,君子都不敢怠慢,这不也是庄重而不傲慢吗?

4.(2013·重庆高考)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岁 饥 丐 者 接 踵 县 无 室 庐 以 居 之 往 往 穷 冬 严 寒 蒙 犯 霜 雪 冻 饿 而 死 者 相 藉 于 道 矣 州 县 倘 能 给 数 椽 以 安 之 岂 不 愈 于 创 亭 榭 广 园 囿 以 为 无 益 之 观 美 乎

(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二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把握句意,在此基础上,抓住重要的虚词,如“矣”“岂”来辅助判定。

答案: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

【参考译文】

当年闹饥荒,乞讨者一个接一个,县府没有房子让他们居住,往往严寒的冬天遭受霜雪,在道路上受冻受饿而死去的人互相践踏,县府如果能给予数个椽子盖起房子让他们居住,难道比不上创造亭榭苑囿没有益处的景观美吗?

题组二

(2013·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以上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 一条注文。《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讫,谨封上呈。

(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

《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亮知荆州次当受敌

次:驻军 .B.乃投毦而答曰

投:扔掉 .C.将军自度何如也

度:估计 .D.则非亮先诣备

诣:谒见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用代入法一试就知。只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浅层翻译,就能发现“次”应该充当“当受敌”的状语,翻译成“驻军”作谓语,就会造成整个句子前后矛盾,“次”——“第二个”,诸葛亮知道荆州应当是第二个受敌(的地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刘表性缓,不晓军事而.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我聊以忘忧耳.B. 如惠语以让单于.以上客礼之乃.C.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D.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解析:选A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只要根据句式特点和固定搭配,再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出来。例如A项第一句根据语境可知,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第二句的“而”字出自《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也是明显的“转折”标志,由此判定A项符合题意。B项第一句的“以”作介词,表凭借,译为“用”;第二句的“以”作连词,来。C项第一个“乃”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表顺承,作连词,“于是”;第二个“乃”表转折,作副词,“竟然”。D项两个“之”均作代词,但第一句的“之”是指示代词,翻译成“这样”;第二句的“之”是人称代词,翻译成“他”。

3.据《上〈三国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种情形,这条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下列中的哪一种()A.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B.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C.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D.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解析:选B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的关键在于发现“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对于“亮乃北行见备”和“非亮先诣备”两个细节,孰是孰非,原文在结尾提到“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可见注文引用的《魏略》主要属于“异辞乖背”。

★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C.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D.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解析:选C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有点难度,既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又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与积累。做这道题的关键是对“臣奉旨寻详”这句话的正确理解,以及文言句式的“四字一断”格式。裴松之注《三国志》是受诏加注。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2)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3)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解析:做本题关键在于对几个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翻译。(1)句中的“旧”、两个“以”;(2)句中的“而”“以”“得无”(固定句式);(3)句中的“乖”“是”“良”等。这些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关键要注意译准确。

答案:(1)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2)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3)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值得奇怪。【参考译文】

《魏略》中说:刘备在樊城屯军。当时曹公(曹操)刚刚平定黄河以北地区(袁绍),诸葛亮(暗)知荆州是第二个受敌(的地方),但刘表性格比较和缓,不通晓军事。诸葛亮(于是)向北去见刘备,刘备与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诸葛亮)年纪比较小,(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入座集合完毕,其他宾客都走了,只有诸葛亮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问他(亮)想要说什么。刘备喜好结毦(用鸟羽兽毛做的装饰品),当时正好有人把髦牛尾给刘备,刘备用手在编织。(于是)诸葛亮进言说:“开明的将军应当有远大的志向,只是结毦可以做什么呢!”刘备(于是)知道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于是扔下毦回答说:“这是什么话呢?我无聊的时候用来打发时间罢了。”诸葛亮于是献言说:“将军认为刘镇南(刘表)和曹操谁(厉害)?”刘备回答说:“(刘表)不及。”诸葛亮又说:“将军估计自己又怎么样呢?”刘备说:“我也不如(曹公)。”诸葛亮说:“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刘备说:“我也正为这发愁呢,应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荆州不是真正的人口少,而是登记在户的人少,一般的住户都有很苛刻的赋税,于是人们心中不悦;可以和刘表说,让国内没有登记的住户自己登记,如实上报,这样的话国内人口就多了。”刘备听从诸葛亮的计谋,于是军队就强大了。刘备由此深知诸葛亮有英略,于是以上等宾客之礼待诸葛亮。《九州春秋》上所说的也是这样。

我(裴松之)认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刘备)不认为我是一个乡下人,委屈自己,三次亲自到我的草屋来看我,拿现在天下的大事来和我商量”。那么就不是诸葛亮先见的刘备,这是很明确的了。虽然听说和看到的不一样,各有各的说法,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值得奇怪。

我之前接受了陛下的诏书,命我搜集三国时期各个不同方面的史料,来注释陈寿的《三国志》。陈寿的书权衡轻重得当,叙述事实大多精审而正确。这实在是像一座适宜游览观赏的园林,是近代的一部难得的史书。然而此书的缺点在于太过简略,常常有遗漏的地方。我奉旨寻求历史的详情,致力于完备周全。上溯历史搜寻过去的见闻,旁征博引遗事逸闻。据我考察,三国时代虽然经历的年代并不久远,但它的历史却关涉汉、晋。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相差有一百年。这期间记载注释的史料纷乱错杂,经常有许多相互抵触的地方。对于那些陈寿没有记载,但却应该记录的史料,我就全部选取,来弥补他的缺漏。或者虽然说的是同一件事情,但言辞却背离交错的,或者对于发生的事情本来就说法不一,存疑不能下论断的,我就一并记录在书中来保存不同的说法。如果错误是非常明显的,言辞不符合常理的,就在错误之处予以纠正,来警戒他的荒诞。对他记录的时事不知恰当与否应该存疑,陈寿有小的失误的地方,就多按我自己的意思来作分析。自从我编辑完成此书,至今已经将近一月。写作校勘刚刚完成,恭敬地封合好呈给陛下。

篇3:4专题四:理解句式、翻译句子

英语学习者普遍认为, 对英语句子, 特别是对长句或复合句的理解和掌握是一大难点。英语句子通常所包含的成分多, 从句多。最难的是由于英汉思维的不同, 导致学生不易理解英语句子的意思。笔者认为翻译法应是最佳的教法, 它能使学生更易更快地掌握英语句子的结构从而理解其意义。它的教法特点就是采用拉特舍夫的三个阶段翻译教学法, 首先让学生先用母语的手段掌握英语句子的语法, 然后比较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 使学生有了该语法的整体概念。再用英汉或汉英翻译的练习方式, 加强学生对英语句子的理解和掌握。

在掌握英语时, 我们应该注意到, 说英语的民族和说汉语的民族, 其思维是有一定差异的。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趋向于分析的、直线式的、主客体分离的抽象思维, 而以汉语为母语的民族却趋向于综合的、螺旋式的、主客体统一的和具体的形象思维。因此, 翻译过程是语际之间的转换, 同时也是不同思维方式之间的转换。也就是说, 要想搞好翻译, 了解持不同语言者的思维差异是必要的。

翻译法是两种语言的语言中介的一种形式, 其社会功能是最大限度地使双语交际在交际的完整性、有效性和自然性上接近一般的单语交际。“翻译这个词本身就是指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只要我们承认各种语言表达思想概念的方法各不相同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就应该承认翻译转换的合理性。”这是卡特福德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所提出的理论。运用翻译教学法能促进学生区分包含在两种语言中的不同思维方式, 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对句子结构所造成的不同影响。教师运用翻译法讲解英语句子的结构时, 所运用的语言是母语, 学生能够运用母语进行思维, 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在对两种语言的对比中了解到英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及其思维差异, 运用翻译法对英汉句子进行比较, 找出相应的差异, 会使学生更易于掌握英语句子。下文就如何运用翻译法讲解句子结构进行说明。

一、英语与汉语句子结构的差异

(一) 句子形式上的差异

说英语的人注重逻辑推理和形式论证, 从他们所说的语言来看, 英语重形合, 它多以关联词或其它语法手段来表达句子间各成分的相互关系。英语句子结构完整, 形式严谨。而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似乎十分重视“悟性”或直觉, 不重视形式论证, 所以汉语重意合, 少用关联词或其它语法手段来表达句子间各成分的相互关系, 它的形式简约, 相对松散, 其主从、并列多是逻辑纽带或语序的间接表现。

例如:常说家庭应该破坏, 一领薪水却一定寄给他的祖父母, 一日也不拖延。从这句子来看, 这个句子中没有显示出主语, 上下文也没有用关联词连接。它说明了汉语句子的意义在于其内部逻辑, 而不是从句子严谨的结构中体现出来。它的英译文是“While maintaining that the family system should be abolished, he would remit his salary to his grandmother the same day that he drew it...”从这译文可以看出译文中该有的英语语法成分都齐全, 主次明显, 在上下文中用关联词来联系, 即英语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而原著中文中, 却是形式松散, 只靠逻辑纽带联系。

(二) 句子表意层面的差距

英语中体现的思维方式似乎也是直线型的, 在表达方式上习惯首先亮明观点或看法, 点明主题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然后再依次说明背景、条件、原因等, 即英语的表意主要在前, 即先总提后分述, 或先讲结果后追叙过去。也就是说英语实行的是“主旨在前, 铺叙在后”的原则。而汉语则相反, 中国人习惯于螺旋型的思维方式, 喜欢先从很远的相关外围入手, 采用委婉曲折的手法陈述观点, 把重点放再最后, 称之为高潮, 即汉语句子的重心是在后面。也就是说, 它实行的是“低值信息在前, 高值信息在后, 已知信息在前, 新知信息在后”的原则。

例如: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句子一开头就把结论点出了, 它符合英语表意在前的原则。翻译成汉语是:凡是有钱的单身汉, 都想娶个太太, 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从其汉语结构来看, 它符合汉语先叙事、后结论的原则。

(三) 句型的差异

英语的基本句型有五种即SV, SVC, SVO, SVOO, SVOC。从这五种句子结构中可以看出, 英语句子中主语是不可缺少的, 也就是说英语的句子结构是主谓模式的, 即S=NP+VP。而汉语中许多为无主句, 它是主题化的模式, 它是“主题+述题”的结构。比如说:“那场大火, 幸好消防官兵及时赶到。”“那场大火”就是主题, “幸好消防官兵及时赶到。”就是述题。同时英语的主语一般为非人称主语, 而汉语的主语多为人称主语。

例如:自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句中, “自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是主题, “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述题。这句子翻译成英语为“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可以看出, 英语的主语一般为非人称主语, 而汉语的主语多为人称主语。

通过翻译法对英汉句子进行比较之后, 找出相应的差异规律, 就能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翻译中遇见的问题, 从而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所以笔者认为翻译法能促进学生对英语句子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刘贤勇.英汉长句之异同与翻译刍议[J].天府新论, 2005.11.

篇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例1 (2012届南京市、盐城市高三一模)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且今魏氏之卒,近在淮次,一军未测去就,惧有异图。

(2) 及辅政,招令出都,将大用之。

(3) 及高祖围郢城未下,颖胄遣卫尉席阐文如高祖军。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同学们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各句的采分点:(1) “次”“去就”“异图”,语意表达通顺。“去就”可以译为“离开留下”“去向”“行动”等。(2) “及辅政”“大用”,语意表达通顺。(3) “及……未下”“如”,语意表达通顺。

答案 (1) 况且现在北魏的军队靠近在淮河边驻扎,全军的去留无法预测,恐怕有别的图谋。(2) 等到(齐明帝)辅佐朝廷政务时,招令(夏侯详)一同出城,准备重用他。(3) 当高祖率军围攻郢城却久攻不克时,颖胄派遣卫尉席阐文到高祖军中去。

例2 (2012届苏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公尚壮,上三留,奚去之果?

(5) 亲戚之不仕与倦而归者,不在东阡在北陌,可杖屦来往也。

(6) 满三月,无妻子之请者,尽没有之。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同学们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各句的采分点:(4) “壮”“果”,疑问句式。(5) 定语后置,“不在……在……”,“杖屦”活用为动词,语意通顺。(6) “妻子”“请”“没”。

答案 (4) 您的身体还很强壮,当今皇帝多次

挽留您,(您)为什么坚决要辞官呢?(5) 那些不做官和厌倦官场生活回到故乡的亲友,不在东郊就在北郊,大家可以拄着拐杖穿上鞋子互相往来。(6) 满三个月,没有妻子儿女询问认领的,全部没收充公。

从以上六个例句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翻译为讲究字字落实,有一定的翻译技巧:

一是要尽可能地把原文的单音词,对应地翻译成以这个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如(1)句中,“且”——况且、“近”——靠近、“测”——预测、“图”——图谋,六个例句中比比皆是。

二是保留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国号、年号等,可以保留不译。如(3)句中,高祖、郢城、颖胄、卫尉、席阐文等。

三是古今说法不一的词,将古代的换成现在的说法。如(1)句中,“次”——驻扎、“惧”——恐怕;

(3)句中,“未”——没有、“如”——到;(4)句中,“果”——坚决等,这类词最需要平时的积累。

四是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可以删除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像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有的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语素,如(5)句中的“也”“之”等。

五是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文言倒装句的语序,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互文见义句等,如(5)句中“亲戚之不仕与倦而归者”就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不仕与倦而归者”调到“亲戚”的前面做定语。

六是增补原文省略句中被省略,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部分,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如(2)句“及辅政,招令出都”中的“及‘谁’辅政”“招令‘谁’出都”等。

此外,在翻译句子时有些句子无法直接翻译,要采用恰当的意译。比如翻译具有比喻、借代、互文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时,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手法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缙绅”是用做官的人的特征来代替做官的人,翻译时把“缙绅”所替代的内容翻译出来就行了。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除了技巧外,最关键的是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只看

句子就匆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一定要带回文中,联系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敲,省略的成分也要根据上下文补充完整。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的句子往往是有规律的,我们要揣测命题人选择的那些句子的本身特点,它们往往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

像上面那些例句,有的是一些词类活用,如(3)句中“未下”的“下”,方位名词活用做动词“攻下”,(5)句中“杖屦”,名词活用作动词“拄着拐杖穿上鞋子”;有的是古今异义,如(5)句中的“亲戚”是包括父母在内的“亲人”“亲友”的意思,

(6)句中的“妻子”是“妻子儿女”的意思;有的是一些重要的实词,如(1)句中的“次”、(3)句中的“如”、(4)句中的“果”等;有的是一些重要的句式,如(2)句中的省略句、(4)句中的疑问句、(5)句中的定语后置句等。

这些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为此,必须将上述两大类八个方面列为复习重点,并加以重点强化和灵活应用。

现 场 练 兵

阅读下面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金陵女子

沂水居民赵某,以故自城中归,见女子白衣哭路侧,甚哀。睨之,美;悦之,凝注不去,女垂涕曰:“夫夫也,路不行而顾我!”赵曰:“我以旷野无人,而子哭之恸,实怆于心。”女曰:“夫死无路,是以哀耳。”赵劝其复择良匹。曰:“渺此一身,其何能择?如得所托,媵之可也。”赵忻然自荐,女从之。赵以去家远,将觅代步。女曰:“无庸。”乃先行,飘若仙奔。至家,操井臼甚勤。

积二年余,谓赵曰:“感君恋恋,猥相从,忽已三年。今宜且去。”赵曰:“曩言无家,今焉往?”曰:“彼时漫为是言耳,何得无家?身父货药金陵。倘欲再晤,可载药往,可助资斧。”赵经营,为贳舆马。女辞之,出门径去,追之不及,瞬息遂杳。

居久之,颇涉怀想,因市药诣金陵。寄货旅邸,访诸衢市。忽药肆一翁望见,曰:“婿至矣。”延之入,女方浣裳庭中,见之不言亦不笑,浣不辍。赵衔恨遽出,翁又曳之返。女不顾如初。翁命治具作饭。谋厚赠之。女止之曰:“渠福薄,多将不任;宜少慰其苦辛,再检十数医方与之,便吃著不尽矣。”翁问所载药。女云:“已售之矣,直在此。”翁乃出方付金,送赵归。

试其方,有奇验。沂水尚有能知其方者。以蒜臼接茅檐雨水,洗瘊赘,其方之一也,良效。

(据《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

(1) 我以旷野无人,而子哭之恸,实怆于心。

(2) 赵曰:“曩言无家,今焉往?”

(3) 居久之,颇涉怀想,因市药诣金陵。 

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参考答案】

(1) 我因为这旷野无人,而你又哭得这样伤心,实在让我心酸。(要点:“以”“子”“恸”“怆”)

(2) 赵某说:“你先前说没有家,如今要到哪里去呢?”(要点:“曩”“焉”,“今焉往?”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3) 又过了好久,赵某很想念这女子,于是买了一批药材去了金陵。(要点:“久之”“因”“市”“诣”) 

(下转第10页)



(上接第9页)

【译文】

沂水居民赵某,有一天从城里办事归来,见一位穿白衣的女子在道旁哭泣,甚为哀痛。瞥了一眼,见这女子长得很美,赵某十分喜爱,定定地瞅着她,不动地方。女子泪流满面道:“先生啊,你不往前走,管我干什么呀!”赵某说:“我因为这旷野无人,而你又哭得这样伤心,实在让我心酸。”女子说:“丈夫死了,无路可走,正为此而哀伤。”赵某劝她挑选一个好丈夫再嫁,女子说:“我这样一个孤苦伶仃的女人,还有什么可挑选的,如果能找到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当一个小妾也行啊!”赵某欣然自我推荐,女子愿意跟他走。赵某说离家太远,要去雇车马代步。女子说:“不用。”并且领先起步,飘飘摇摇如仙人般迅速。

女子到了赵某家,操持家务十分勤劳。

过了两年多,女子对赵某说:“为了感谢你对我的眷恋之情,所以不顾自己丑陋跟随了你,不觉已过了3年,如今应该是我离去的时候了。”赵某说:“你先前说没有家,如今要到哪里去呢?”女子说:“当时是随便乱说的,我怎么没有家呀!我父亲在金陵城卖药,你如想和我再见,可运一些药去,我们可帮助你一些钱。”赵某为女子离去作了些准备,租了车马。女子说不用,出门径直走了,赵某追也追不上,不一会影子都不见了。

又过了好久,赵某很想念这女子,于是买了一批药材去了金陵,把货寄放在旅店,到街市上去寻访。忽然,被药店里一位老翁看见,说:“我女婿来了。”把赵某请进店中。女子正在院子里洗衣服,见了赵某不说话也不笑,继续洗衣。赵某很生气,马上就退出院外,老翁把他强拉回来,那女子仍和刚才一样毫无表示。老翁让女子做饭摆酒,并打算赠给一份厚礼。女子制止老翁道:“他这人福气薄,给多了他承受不起,应当慰问慰问他的辛苦,再拣十几副药方给他,这就够他吃用不尽了。”老翁问赵某运来的药在哪儿,女子说:“已经替他卖了,钱在这里。”老翁于是把药方和药钱都给了赵某,送他回家。

赵某一试这些药方,有奇效。沂水县还有知道这些药方的人。用捣蒜臼接茅草屋檐下的雨水,洗身上的瘊子,是其中一方,效果很好。

(作者:徐承平,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上一篇:同学打架检讨书范文下一篇:社会公德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