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专利制度的作用

2024-04-24

论专利制度的作用(精选8篇)

篇1:论专利制度的作用

随着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已成为影响当代人类生活和未来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也已成为影响各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作为技术、法律、经济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制度一专利制度,对高新技术发展的作用,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就专利制度对高新技术的创新机制,对高新技术的开发、保护及产业化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专利制度对高新技术研发的推动作用

高新技术的研发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发动机,没有研发,就没有高新技术。专利制度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二个方面:

1、专利制度为高新技术的研发捉供了与计划机制全然不同的激励机制.正如一位美国总统所说的,专利为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它以利益为杠杆,作为一种全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发明人的创新活动。

2、专利信息可加快高新技术的技术创新,这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利用专利信息可在国家级决策、行业发展决策、企业或课题研发小组的决策三个层次上进行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和预测;专利信息可以揭示现有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动态和趋势,使我们从技术和市场需求二个方面寻找新的技术突破口,选择研制目标,作出正确决策;从而以最合理的途径、最佳方案、最少投资,谋求最大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现有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高新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新技术所涉及的相关领域和技术。对于高新技术领域中研发的人员来说,利用专利信息进行技术预测,重点应围绕以下四点:分析某高新技术领域中各种专利的变化情况,了解该领域技术的发展的最新动向;分析重要专利的构成,了解某项技术的成熟程度;分析如阂购冲拥帕幼沿摊冱关系,某-技术的发展前景;剖析专利产品的结构或分析专利的工艺方法等等。

(2)利用专利信息使高新技术的研发在高起点上开始,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促进高技术实现跨跃式发展。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专利所记载的技术信息量约占整个技术信息量的90%,根据WIp0的估算,利用专利信息可缩短研制周期60%,节约费用40%。

(二)专利制度的第二个作用是使技术的评鉴法制化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成果的管理方式是对成果的学术水平的评定或对科研课题执行情况的检查,这种方式在法律上不被国际所认可。而专利的审查是将高新技术的评鉴法制化,为国际所公认。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孵化器”和风险投资,使高新技术成果有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就形成了产值极大的产业。

(三)专利制度的第三个作用就是使技术资产化

纯技术一旦被授予专利权就变成了工业产权,形成了无形资产,具有了价值并为国际所公认。例如,扬子电冰箱厂与德国西门子、博世公司合资成?quot;安徽博西扬制冷有限公司“。其中扬子电冰箱厂以其25项冰箱、冰柜的专利权入股,折合人民币4014万元,得到德国西门子、博世公司的认可。另外,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专利具有作为质押的权利。

(四)专利制度的第四个作用,就是它使技术权利化

一项高新创新成果一旦授予专利权,就受到法律保护。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发明技术的自身保护。另一方面,就是占领和保护市场的作用。一种产品只要授予专利权,就等于在市场上具有了独占权。未经专利权人的许可,任何人都不得生产、销售该专利产品。专利的这种权利同时还表现为时间性和地域性。例如,一项技术被授予中国发明专利权,将在20年内,在整个中国的范围内受到法律保护,享受这种权利。

(五)专利制度的第五个作用是使技术信息化

专利制度规定了一整套的技术信息化措施。例如发明专利申请必须在自申请日起18个月后公布;授权后必须予以公告。另外专利局有一整套的公布专利信息的制度和手段。例如定期出版专利公报,专利说明书;制作专利光盘,专利数据库,向全国、全世界公开专利技术信息,从而推动高新技术进步和技术的实施及转让。

(六)专利制度的第六作用是专利的拥有数量构成技术创新和知识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测度之一

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发表的《1998年世界科学报告》中指出,报告中公布的专利指标,是基于”技术活动可以通过专利局公布的专利数描述,这里不把专利看作一种工业手段,而是看作处于知识前沿的技术能力的标志",同时,该报告用全世界的科学出版物和专利数除以世界GDp总额所得数据作为世界平均水平,各国各地区的科学出版物数量以及在欧洲和美国申请的专利数被各国各地区的GDp所除的数字,就可得到研究开发成果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因此,专利的拥有量,将成为知识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测度之一。对于一个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专利的拥有量也是这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的标志。

(七)专利制度的第七个作用是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

有个说法:在奴隶社会比谁的奴隶多,在封建社会比谁的占有土地多,在资本主义社会比谁占有的资本多,在知识社会比谁占有的知识多,特别是占有的知识产权多。现在已出现各种企业,如微软、耐克公司,中国的方正公司,利用自己的知识产权实现大发展的成功范例。知识产权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

(八)专利制度的第八个作用,是拥有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业将成为知识经济的主要支柱

当代高新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能源技术、环境工程技术、新材料、空间技术,这些高新技术既是当代的前沿科学技术,又是现在和将来对产业产生巨大作用的技术。在知识经济中,拥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知识经济的主要支柱。

(九)专利制度的第九用是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保护作用

专利制度为风险很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凡是获得授予专利权的高新技术,在产业化过程均可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它一方面可避免高新技术产品被他人仿制的风险,另一方面也为这种产品予留了市场空间。高新技术可以在专利的保护下,从市场上获得较高利润,从而弥补了开发的投入,又为企业的发展和产品下一轮开发积累了资金。这种法律保护可大大促进高新企业的发展,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综上所述,专利制度在高新技术发展中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这种作用,推动我国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原作者: 清华大学研究生导师、国家专利局审查一部部长、审查研究员 袁德

篇2:论专利制度的作用

“专利制度是给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这句镌刻在美国专利商标局大门前的林肯总统的名言,形象地提示了世界专利制度建立的宗旨。专利制度建立的目的在于通过保护发明创造人对其发明创造的专有权,鼓励发明创造,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激励技术创新,以此来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专利制度赋予发明创造人一定期限的独占权,也就是专利权,专利权是一种独占的,排他的专有权,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垄断权。基于这种垄断权,会出现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专利权人享有专利权这一垄断权,基于其利用专利权而享有的垄断地位,为了追求垄断利益、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往往会滥用其权利,故意不实施专利或拒绝许可,从而限制专利技术的市场推广应用和传播,甚至阻碍技术的进步,侵害他人权利乃至妨害社会公共利益。

另一方面,专利技术是对现有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其的推广应用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而专利的垄断性却在客观上限制了其推广应用,因而在许多情况下,专利制度也会损害到公共利益。

由此,对专利权保护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法律规制,强制许可制度正是应对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专利权滥用行为,由于专利权滥用很大程度上就是表现为权利人利用独占权而对他人在“获取”知识产权以及知识产权产品上设置了各种不合理的障碍,如各种形式的(单边的、有条件的、联合的)拒绝许可、不实施或不充分实施而又拒绝许可等,于是,针对种种拒绝知识产权许可、限制知识产权有效利用的滥用行为,强制许可自然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项法律措施。而在公共利益方面,专利权的垄断性限制了专利技术的推广,从而在某些情况下对公共利益造成损害,强制许可可以通过强制性地许可他人实施,迫使专利技术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因而,强制许可是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

篇3:论我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构建

1 专利间接侵权的概念厘定

研究专利间接侵权制度首先要对这一概念予以较为清晰地厘定, 可以说, 专利间接侵权的概念问题是研究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前提和基础, 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 在国外有多种表达方式, 在国内法学界也没有对此概念形成统一的认识。程永顺认为, 专利间接侵权是指行为人向他人提供了属于专利保护的发明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或者为他人实施专利发明创造提供了诱导、怂恿、教唆等必要手段, 行为人主观上有诱导或唆使他人侵犯专利权的故意。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明德教授则认为:间接侵权是指第三人的行为诱导促成或帮助了直接侵权人的侵权行为。两种定义虽略有不同, 但都没有否定专利间接侵权的间接性及其应受惩罚性。国外学者也给出了相似的定义, 鉴于专利间接侵权问题的复杂性, 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 综合各种理论, 本文对专利间接侵权作如下界定:行为人以生产经营为目的, 故意帮助、诱导或教唆别人实施直接利用专利, 其实施的行为虽不构成直接侵犯他人的专利权, 但仍然侵犯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之行为。

2 我国构建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必要性

(1) 司法统一的迫切要求。

如上所述,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 对于专利间接侵权制度没有明文规定, 这就造成法官在审判实践中遇到有关专利间接侵权的案件时, 只能援引《民法通则》以及《侵权责任法》中有关“共同侵权”内容的规定。然而, 上述法律法规中关于“共同侵权”的原则性规定并不适用于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认定, 存在诸多理论上的问题, 在认定标准、承担责任的方式、诉讼程序等方面与传统民法的“共同侵权”理论存在很多差别。此外, 在分析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专利间接侵权时, 由于缺少一个统一而明确的法律规定, 导致不同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对专利间接侵权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以至于相同或者近似的事实而判决结果却相差甚远, 这在我国审判实践中经常发生, 严重影响了司法审判的权威性。有些法官依据《民法通则》中有关共同侵权的理论作为判定专利间接侵权成立的法律依据, 另一些法官则直接根据间接侵权的法理作出判决, 还有一些法官以我国专利法没有明确规定为由根本不认可专利间接侵权。为妥善处理专利间接侵权纠纷, 最大限度的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很有必要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专利间接侵权制度。

(2) 与国际接轨的现实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世界各国在经济和法律领域的联系日益紧密, 在知识产权法领域, 这种法律全球化的影响尤为惹人注目。TRIPS协议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标准, 为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提供了一整套全球性的法律规则体系, 也为跨国知识产权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无一例外的规制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情况下, 如果我国还不对专利间接侵权加以明确规定, 势必陷入专利侵权纠纷的被动局面, 加大了我国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风险。因此,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考虑到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以及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专利法》修改所达到的专利保护水平, 对间接侵犯专利权的行为加以规制是符合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总体水平的, 加强专利间接侵权的立法和司法研究已势在必行。

3 我国构建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立法构想

3.1 专利间接侵权的判定准则

专利间接侵权的判定准则问题, 其实质是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成立是否以直接侵权的成立为前提, 我国司法实践一般认为专利间接侵权应以直接侵权存在为前提, 同时还存在例外情形。也有学者认为, 专利间接侵权的成立不以直接侵权的成立为前提, 也就是所谓的“独立说”。其理由是, 设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初衷是最大限度的保护专利权, 应当认定间接侵权是一种独立的侵权行为, 诸如生产用于侵犯他人专利权的工具、设备等, 虽然没有发生直接侵权行为, 仍然可以认定行为人是间接侵权行为, 因为其生产的工具、设备等只能用于实施他人的专利, 而不能作他用。实践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案例, 但在此种情况下, 还要考虑可能发生的直接侵权行为是否属于“不视为侵权”之情形。毕竟侵犯专利权的结果是由直接侵权行为实施的, 直接侵权行为是间接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桥梁, 脱离直接侵权而谈间接侵权, 有悖于立法的本意, 并且国外的立法例大都规定间接侵权行为应以直接侵权的成立为其前提条件, 因此专利间接侵权应从属于直接侵权行为。

综上所述, 我国司法界的主流观点认为, 专利间接侵权行为需要以直接侵权行为的成立为前提条件, 但直接侵权行为属于《专利法》第63条规定的“不视为侵权”的情形或者侵犯专利权的行为是发生在国外时方可以直接请求间接侵权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这样有利于强化专利权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使专利权人更加注重从权利要求书的完善上下功夫来达到防御侵权的目的, 也顺应了专利制度的国际化趋势, 有助于我国专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3.2 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构成要件是认定侵权责任的重点, 我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构建应以侵权行为为中心, 明确间接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我国法学界主流观点认为, 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应当以过错责任为归责原则, 其构成要件应当包括以下四方面:主观要件——侵权人主观上存在故意;客体要件——与专利实质性要素有关的专用品;损害要件——存在侵犯专利权的事实;因果关系要件——提供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1) 主观要件:侵权人主观上存在故意。

关于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主观要件, 一般认为应当是故意。因为无论是诱导还是帮助, 都含有以明示或者默示的形式表达使他人为某种侵权行为的意思表示, 侵权行为人在实施此种行为时已经能够预料或者应当知道直接侵权人会实施他人的专利, 行为人放任或者主观上希望损害结果的发生。根据笔者的分析, 在绝大多数专利间接侵权案例中, 间接侵权行为人一般都与专利权人从事同一或者密切相关的技术领域的工作, 或者至少通晓这一领域的技术, 间接侵权人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是放任的, 甚至是积极追求侵犯他人专利权的结果, 这显然不是由行为人主观上过失而造成的。况且, 专利间接侵权以行为人的主观故意为构成要件也符合各国专利法的普遍规定。这主要是因为, 间接侵权行为在表面上并没有直接侵犯专利权, 若行为人不具有主观过错的话, 无法认定间接侵权行为和直接侵权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也不可能认定是由间接侵权行为人侵犯专利权这一事实。

(2) 客体要件:与专利实质性要素有关的专用品。

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客体必须是与专利权保护的产品或方法密切相连的, 且应当是专用品, 不能是一般的物品, 例如美国法律中规定的专利产品的零部件或者组成部分, 以及用于实施该专利方法所使用的原材料或者设备等, 有时也包括中间物质或设计图。但对于能广泛使用的物品, 或者不仅可用于专利产品的生产或者专利方法的实施, 还可有其他用途的共用品, 都不能成为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客体。此外, 此“专用品”还要与专利的实质性要素相关, 才能成为专利间接侵权的保护对象。

(3) 损害要件:存在侵犯专利权的事实。

损害事实是指因行为人的侵权行为而对专利权造成某种损害的客观事实, 作为间接侵犯专利权行为构成要件的损害事实, 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必须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专利权的损害才能构成专利间接侵权。因此, 存在侵犯专利权的事实是构成侵权的前提, 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和直接侵权行为构成共同侵权时, 很明显损害了专利权人的利益, 存在损害事实, 间接侵权行为人应承担赔偿责任。但专利间接侵权在特殊情况下并不以直接侵权行为的发生为先决条件, 那么对于此种情况, 是否应该由侵权人承担责任呢?可以说, 虽然专利间接侵权行为人并没有直接实施侵犯专利权的行为, 但是其行为给专利权造成的损害是明显的, 依据利益说:“损害乃财产或法益所受之不利益。” 在此种情况下, 间接侵权行为也对专利权构成了实质的威胁, 若只能在直接侵权发生后才能够要求间接侵权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必然会给专利权人带来更大的损失, 所以间接侵权行为人也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4) 因果关系要件:提供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当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 行为人才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否则, 侵权责任是不成立的。专利间接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是指间接侵权人的行为是否对直接侵权行为产生作用, 从而造成了专利权损害的结果。在我国法学理论界, 判断因果关系的学说主要有必要因果关系理论和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中国人民大学的杨立新教授认为, 专利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中的因果关系, 只限于直接因果关系。该论述被称为必然因果关系理论, 基于该理论, 专利间接侵权行为表面上与损害结果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因此不属于侵权赔偿的范围。鉴于必然因果关系的这种局限性, 我国学界倾向于不采用该理论, 而采纳相当因果关系说。所谓相对因果关系理论, 是指作为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因果关系, 只需发生某一事实, 可能导致侵害结果发生的, 即认为构成因果关系, 应承担侵权责任。在我国审判实践中, 专利间接侵权行为人通常以自己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即以损害是直接侵权行为所致作为抗辩理由。因此, 以相当因果关系说作为我们判定间接侵权的要件之一, 从而使侵权行为所造成的专利权损害的所有条件都具有等同价值, 都是法律上的原因。

有关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问题还有很多, 法学界的观点也是众说纷纭, 限于篇幅, 本文不再过多论述, 但纵观国内外专利立法的趋势, 在我国专利法及其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专利间接侵权制度, 是我国加强专利保护,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必然选择。

摘要:从专利间接侵权的概念入手, 通过对我国构建专利间接侵权制度必要性的研究, 从专利间接侵权的判定准则以及构成要件的角度提出我国构建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立法构想, 以期对我国的专利间接侵权的立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间接侵权,共同侵权,专利法,直接侵权

参考文献

[1]程永顺.工业产权难点热点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7:293.

[2]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64.

[3]史尚宽.债法总论 (上册)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277.

篇4:解析专利制度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专利制度;专利法;专利文献;企业发展

专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企业的潜在竞争力。目前发达国家的企业都有相对比较完善的企业专利体系,而我国企业因为专利意识较弱,在专利保护和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企业要想实现专利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就需要对专利制度的作用有新的认识,做好相应的保障工作。

一、专利制度内涵

专利制度指的是通过法律手段对发明人的专有权进行确认,从而保护专利、促进专利发明的国际上通行的制度。专利法是为了按照法律规定对专利权进行确认,从而保护相关发明人的权利的法律条文。我国最早有关专利的条款是在198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款法律分别在1992年、2000年以及2008年进行了三次修改。专利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依法为发明创造授予专利权、保护鼓励发明创造、推动发明创造的推广和应用。专利制度有两个主要的方面:第一,规定了授予专利的条件。在专利制度中对授予专利的条件有明确的规定,发明创造要申请专利需要具备以下条件:①发明创造应该具有新颖性,指的是在申请之前,没有在国内外的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公开使用过,或者是没有其他的发明者进行过申请。②发明创造应该具有创造性,一旦在申请之前有类似的发明,那么要获得这项专利与原有技术相比应该具有显著的进步性特点。③发明创造应该具备实用性,要求该项发明创造能够被制造或者是使用,而且能产生相应的效果 。第二,规定了专利权的终止、无效和有效期限。专利法中明确规定,发明专利的有效期限为20年,而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型专利的期限为10年,专利权人在申请之日起应该每年缴纳年费,如果不缴纳年费,那么专利权宣告终止,专利权人也可以以书面声明的方式放弃专利权。另外,从政府部门宣告授予专利权之日起,有任何单位和个人认为该项专利不符合相关规定,可以申请专利委员会宣告专利权无效。

二、专利制度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对于当前企业来说,他们对专利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实践中也尝到了专利带来的好处,专利制度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第一,专利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实力。企业作为专利的创造者,很多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都是在企业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创造出来的,企业的专利技术和数量已经成为企业技术先进与否的标志,企业的专利技术越多说明企业具备很强的创造力,企业产品的质量就更加有保障,企业获得更多客户的信任,企业的竞争优势就会越加明显。

第二,专利制度鼓励企业发明创造。在专利制度中用法律的形式对技术发明成果进行了肯定,同时对发明者的专利权进行了法律保护,鼓励发明者将发明成果公开并形成有效的经济效益,将企业的经济效益、物质利益以及发明者地贡献结合起来,调动了发明者的积极性,推动了企业进行发明创造和推广的积极性,用科技手段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专利制度有效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在专利制度中主要由专利文献对发明创造的所有权和权限范围做了记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专利权的归属和有效性。企业获得某项发明申请专利的时候,首先要从专利文献中查找去,确定该项发明的创造性和新颖性。然后在企业获得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专利之后,专利制度能对企业的产品和技术进行有效的保护,当企业的专利权受到侵害的时候,可以从专利文献中找出相应的证据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向对方索赔经济损失。专利文献的法律属性在科技情报中是独一無二的,企业在发展中必须要依靠这一强大的武器保护自己,从而占据有利的地位。

第四,专利文献能为企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在专利文献中记录了全世界95%的新发明和创造,其中详细的记录了发明创造的起因,背景以及实质内容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技术领域中具有很高的价值。首先,在确定企业开发项目时,企业可以利用专利文献进行检索,对当前世界技术水平有大概的了解,对未来世界技术动向有一定的预测,从而选择正确的方向进行发明创造,保证企业发明创造的新颖性。其次,企业在进行发明创造的时候应该积极利用他人的专利成果,将现有的技术发明进行综合或者是改良,从而研究出更新的技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专利文献的研究和参考不仅能创造出新的产品,而且能降低发明创造的成本。

二、企业专利运用策略

1、建立健全专利管理体制

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拥有的专利技术较多,专利管理的复杂性也相对较高,所以必须要建立健全专利管理体制。一方面要成立完整的专利管理机构,另外一方面要结合国外的做法,建立专利管理规章制度,保证企业的合法权益。

2、建立专利网

虽然专利制度对专利发明进行有效的保障,但是作为企业来说,专利涉及到自身的利益,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寻找更加有效的专利保护方式,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专利保护网,企业可以在专利技术申请之后,迅速的研究发明创造的各宗用途,实现专利成果专利化,形成专利保护网。另外企业可以扩大专利保护的空间,在不同的国家申请专利,扩大专利保护网的空间范围。

3、灵活实施专利技术

企业进行发明创造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护,更重要的是要将发明创造专门化为生产力,所以企业要重视对专利技术的实施,目前专利技术实施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分别是企业自己实施、专利投资以及许可他人实施。在专利具体的实施中采取何种措施还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看哪种方式能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利润,以此确定专利的实施方式。

结论

篇5:论专利制度的作用

和谐社会与社会保障的发展目标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问题及其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具有维护社会稳定,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素质等功能。社区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主体之一,不管是企业退休职工的社会保障,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还是优抚对象的优待抚恤,都要靠社区组织实施,都要通过社区得以落实。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的保障需求将更加多样化,特别是对社区服务的需求,社区将凭借其独特的基

层工作优势和完善的组织,为居民提供社区服务,成为社会保障的基层主体。

关键词: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社区工作

1.城市社区保障相关理论阐释

城市社区保障是与社区,社区保障等密切相关,从社会保障体系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因此,只要阐明了社区,社区保障的涵义,不能准确厘定城市社区保障的概念。

1.1社区保障的涵义及特征

1.1.1社区的涵义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他为我们居住在一个固定区域的居民群体范围内的居民,起着一种媒介桥梁作用。在为我们广大居民群众做着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与社会团体旋节沟通连贯的作用。是我们信任的一个基础机构,与居民群众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关联基层组织。

1.1.2社区保障的涵义

社区保障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的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

1.1.3社区保障的基本特征

篇6:论专利制度的作用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赖以顺利进行的基础。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经济的大浪里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内部控制制度,来保证企业的经济活动按照一定的正常秩序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因此,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在现代企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的决策治理机构、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 实施、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其目的是保证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的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推动经济良性循环具有深远意义。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的法定义务。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其目的就是要求企业自觉地把企业的 经营行为约束在国家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从而保证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合规和真实、完整。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一般而言一个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下滑,在部分原因 都是因为缺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或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对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的 1

正常运行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

信息质量的客观要求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可靠跃居第一,及时为决策管理层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

三、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

(一)控制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

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包括治理结构、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反舞弊机制等内容,控制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主要是分析和辩认实现既定目标可能

发生风险,包括实现绩效和获利目标、保障资产的安全、保证对外报

送的财务报告等信息的真实可靠、遵循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所面临的风险评估。它是作为设计和运行内部控制结构的一部分,使错误和

不法行为的发生降低到最低水平。

(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主要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

(四)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所有员工从最高管理层完整、准确

地获取承担控制责任的信息;与上级部门沟通重要信息;与顾客、供

应商、政府主管部门和股东等进行有效的沟通等。这里的信息主要包

括采购资料、销售交易资料、内部营业活动资料等信息。

(五)监督检察。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

效性进行监督与评估,以确定内部控制结构是否按照既定的目标运

行,以及对特定情况下发生的变化进行适当的修正。

四、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明确企业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和分工。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可以根据其整体目标和任务。按照 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企业的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和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从而做到各职能部门之间权责分明,有利于相互制约。从而防止各职能部门之间出现超越行使本部门权力的情况发生。

(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根据企业需要设置工作岗位明确人员的职责权限。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使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在自己的 权力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业务经办人员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可以使各类人员做到职权明确、程序规范、责任清楚,避免因职责不清相互扯皮、推诿甚至越权行事造成的管理失控,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加强企业管理,明确人员之间的职权,使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和业务经办人员的责权,在机制上、制度上达到规范行为、控制风险、防范舞弊、纠正差错的效果。

(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各部门各级工作人员的权责和分工明 确,可以杜绝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出现的责任不清、分工不

明确导致的越权行事,以及在发生问题后的扯皮推托现象的出现。规范的管理,可以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的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推动企业经济的良性循环,保障企业有序、健康地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规范本企业的各项会计工作。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建立、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方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确保企业各项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

保证会计资料的质量,促使企业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国家 统一会计制度以及内部规章的要求,切实保证本单位会计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

(五)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加强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应 用程度,建立与本企业经营管理业务相适应的信息化控制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六)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使企业规避风险,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的各项工作、各职能部门、以及工

作人员都能在制度的约束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使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能够规范、有序地进行,从而使企业可以规避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下的许多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篇7:论专利制度的作用

合肥建立了全国首创的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制度,城管部门作为首批试点的四个部门之一推行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制度已有一年时间。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谈一谈对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制度的在城管工作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是指在行政处罚主体做出某项行政处罚决定前,行政处罚主体需将案件材料及其处罚意见提交给群众公议团,要求群众公议团要听取执法机关办案者解读案件处罚说明或者根据需要听取行政相对人对案件处理的意见之后,对处罚案件商讨并形成公议意见,此项意见将作为行政执法机关处罚案件的重要依据。

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基本程序分以下三部分:首先判断行政处罚案件是否适用于群众公议制度;其次为符合群众公议制度的行政处罚案件选定案件公议员、举行群众公议会议,案件公议员对该案件做出群众公议意见;最后行政处罚实施主体结合群众公议意见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群众公议会议召开时,行政处罚实施主体应当向群众公议成员通报案件相关情况,对案件事实情况,适用法律和自由裁量标准进行解释和说明,提出初步的行政处理意见,并接受公议成员的问询;行政处罚相对人参加公议会议的,可以就案件事实进行陈述。群众公议会议过程中,行政处罚实施主体应当向公议团成员提交包括立案呈批表、现场勘察笔录、询调笔录、处罚审批表、告知书、当事人陈述申辩材料、现场取证照片等在内的案件卷宗材料。

篇8:论促进专利实施的政府采购制度

一、利用政府采购制度促进专利实施的可行性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政府采购从任何角度上都不同于私人采购,担负着独特的使命,是国家宏观调控很重要的工具。政府作为一个国家最大的消费者,购买力是任何私人团体无法比拟的,因而其对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有着深远的影响,采购规模的扩大或缩小,采购方式与结构的调整都会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以及公众的生活环境有显著的影响。政府采购的品种、数量和频率直接影响产品生产者的行为,当政府采购的天平倾向于自主研发具有专利的产品时,必然会大大刺激生产者的自主创新积极性,不仅仅限于政府政策和政府资金的直接影响,更重要是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中的示范和引导效应。实际上,政府采购的示范效应可能会大大高于政府采购与资金本身所发生的直接作用,在社会上起到一个“羊群效应”。政府采购的一大宏观经济作用就是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提高本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的实施水平则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所以,促进专利实施应该是政府采购的职能之一。

二、促进专利实施的政府采购的实施机制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政府采购促进专利实施需要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的支持。因为这个问题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辐射面非常之大,影响范围非常之广,只有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形成完善的政府采购体制和协调机制,才能保证政府采购长久且有效地促进专利的实施,才能使专利转化为生产力。下面将依据国外先进国家的实际做法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对我国的政府采购政策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修改政府采购法

我国《政府采购法》第一章第一条规定:“为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廉政建设,制定本法。”第一章第九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包括保护环境,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政府采购法中只有这两条与自主创新相关,而且从我国目前试行政府采购的情况看,政府采购的目标主要是节约资金和抑制腐败,促进自主创新的目标并不明确。一些相关规定也不是从推动以鼓励专利等科技创新的角度出发,因而在此指导下的政府采购行为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相去甚远。

据此建议,在《政府采购法》中明确规定以鼓励专利等自主创新研发为目标,让这一目标从隐含之中显现出来,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政策法规以保证这一目标的落实。在配套的法规体系中要明确各级政府用政府采购手段扶持本地专利实施为主的创新任务,并规定自主研发专利成果采购的品种和数量;确定各级政府采购中对自主研发产品采购在本级政府总采购中的比例,保证应有的规模;明确规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各部门应优先采购本国的自主创新产品,为我国创新产品提供一个有利和强大的市场。

(二)采取分层次招标的方式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规定,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是公开招标。但是,公开招标的政府采购在实施的同时,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却让我国不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产品,由于在资本规模上不敌国外的同行,最终不得不在公开招标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分层次的招投标是必须的。把招标的对象按照中国企业是否有竞争力为条件把竞标者分别限定不同的范围。

第一个层次:国外厂商具有绝对技术优势的产品与服务,可实行全球公开招标。若竞标者过少,竞争不激烈,尝试推行双边叫价或讨价还价,把公正的市场价格挖掘出来。但应该坚持把国内同行企业参与建设作为一个必备的附加条件,力争引进专利技术而不是现成产品,争取消化吸收再应用。

第二个层次:国内外厂商在技术上差距不大时,应积极鼓励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同场竞标。可从机制制定、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资本薄弱型的国内企业一定的倾斜,技术条件近似时,宜采用具有自主创新特质的国内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但倾斜政策不能成为国内企业的保护伞和疏于进取的理由,应利用公开招标和市场竞价的力量来逼迫国内企业走向成熟。

第三个层次:国内厂商具有一定优势时,应坚决执行面向国内企业的公开招标。主持招标时,政府不能因主观偏好而执行任何不公平的政策。通过严格的优胜劣汰,将最具自主创新活力的产品与服务甄别出来。

(三)对自主研发专利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

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我国中小企业有了快速的发展。根据我国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提供的有关数据,及根据国家发改委的2007年的数据统计,国内中小企业数量占据了中国企业数量的99.8%,总数已超过1200万户,中小工业企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部工业总量的60%、57%、40%、60%,中小企业是我国进行自主创新、新产品开发的重要力量。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发明专利中,有一半以上是由中小企业研究、开发、申请的;有近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直接生产制造的。因此,中小企业是国家自主创新团队的先锋战士。

但是,中小企业在整体经济特别是在政府采购的市场中,所占市场比例是微乎其微,面临着很多困难。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起步较晚,和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相比,受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制约,产品和服务都处于劣势地位。也正是因为如此,政府才应当大力予以扶持,让本民族的企业尽快发展壮大,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现在中小企业生产的许多产品,其实完全可以满足政府机关的基本需求。

据此建议,政府采购应该规定必须采购一定比例的中小企业的产品。在这个资金范围内,有效地促进了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且此时的竞争会比一般项目上,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所以,政府部门不用担心会因为把一部分大型企业排斥在外而得不到质优价廉的商品,况且不能以获得短期利益而以牺牲国家的长远利益为代价。与此同时,在报价上给予中小企业一些优惠政策,对于提高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市场上的竞争力是有极大帮助的,比如,在同样的条件下,在中小企业不高于最低合理报价一定比例的条件下,中小企业有优先获得采购合同的权利。比如美国的《购买美国产品法》规定,在政府采购项目的国外报价中,如果本国供应商的报价比外国供应商的报价高出不超过6%的幅度,那么,必须优先交由本国供应商采购;而对中小型企业则更优待,他们可以享受高达12%的报价优惠。也就是说,美国中小企业的报价只要高于不超过外国供应商报价的12%和本国大企业报价的6%,既可以获得政府采购合同的订单。还规定10万美元以下的政府采购合同,要先考虑中小企业。这对增加中小企业在美国政府采购市场中的竞争力是十分明显的,也把对中小企业的政策优惠落在实处。而我国还可以对持有专利,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给予税收扶持、金融支持和政府支持。优先待遇能尽量精减评估、申报、引进和履行等行政环节的成本,并让自主研发企业在经济收入上获得实惠。

(四)建立政府首购制度

一些发达国家,政府都是许多专利产品的第一客户。因为在一项新技术的发展初期,广大消费者很难在短期内接受,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使其成熟和完善,而且,往往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政府首购不仅减少了企业进入新技术领域的风险,也降低了未来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同时这些企业也因政府购买而获得先动优势。一般来讲,新颖性越具有根本性,政府作用就越大。据此建议,对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技术含量高、对相关产业有巨大带动作用的专利产品,经科技部门认定后,要给予重点扶持,实行政府首购制度,由政府出资购买。这样可为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在最终环节给予支持,帮助其提供早期市场,完成科技成果创新过程。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其初创阶段社会的需求量十分有限,很可能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此时,它们的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政府如果简单的通过政策扶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利用政府采购予以扶持,已达到理想的效果。国外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专利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要真正实施好,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使其成为知识经济的推进器,不是仅仅依靠某一项制度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我国的专利工作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邢胜才.积极推进专利实施与产业化[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5,(11).

[2]陈劲,常立农.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模式分析和探讨[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41-43.

[3]党小梅,郑永平,於林峰.专利产业化的障碍性分析及对探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6,(24).

上一篇:整改完成检查情况下一篇:吃奶粉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