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下第14课

2024-05-07

历史七下第14课(精选6篇)

篇1:历史七下第14课

射阳县海河初中初一历史教学研究案主备人 陈红光 课题《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0课)》教学研究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思想教育】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能力培养】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比较学习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准备历史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预学篇

【预习目标】

1、了解宋代南方农业的发展

2、了解宋代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3、了解宋代南方商业的繁荣

【预习方法】 阅读感悟问题探究

【预习内容】

1、阅读P56第1段,了解“苏湖熟,天下足”。说一说苏州、湖州地处哪一流域?

2、阅读P57第1、2段,了解宋代的丝织业、制瓷业。哪个地方的丝织业“号为冠天下”?瓷都在哪里?

3、阅读P58第1段,了解宋代的商业。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在哪里?

4、阅读P58第2段,了解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在主要港口设立了什么机构?15、阅读P58第3段,了解纸币的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哪里?

6、阅读P59第2段,了解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什么时候,完成于什么时候?

(二)导学篇

【导入新课】

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讲授新课】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出示《耕获图》

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

--稻谷

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温暖。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学生思考: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方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广州、泉州)

(通过图片展示说明南方手工业的水平)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强调: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

(2)市舶司的设立

3、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小结】

粮食作物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经济作物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纺织业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商业都市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板书设计】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总结反思】

(三)慧学篇

【学习感悟】

【独立作业】

1、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时期()

A、魏晋南北朝时期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

2、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A、开封B、临安C、广州D、泉州

3、宋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巨大发展,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A、南方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 B、南方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C、南方四川地区出现交子D、宋朝时期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和完成分别是在()

A、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B、唐朝中后期、北宋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宋时期D、唐朝中后期、南宋时期5、2011年4月古沉船“南海一号”完成第二次试挖掘,它对研究宋朝海外贸易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A、西域都护B、市舶司C、行省D、宣政院

6、纸币的出现给经济流通带来了更多的便捷,那么,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

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

7、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③朝廷在故都(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④苏湖熟,天下足。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篇2:历史七下第14课

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和《金刚经》、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掌握隋唐时期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和《金刚经》的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对赵州桥与颐和园玉带桥等桥的对比,雕版印刷术与手抄笔录的对比,培养运用对比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通过对唐诗共同进行赏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上,注意吸收文化成果,共同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与学的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教与学的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教与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交通发达,民族融合,中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教育制度先进,这些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唐文化的部分杰出成就。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叫什么?是谁主持建造的?它的作用及地位如何?

2、唐朝的哪个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唐朝印制的《金刚经》的历史价值?

4、唐朝医学家孙思邈著有什么书?他被后人尊成为什么?

5、说出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及诗歌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1、隋朝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出示赵州桥图片)引导学生读图评价赵州桥。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是隋朝杰出的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石拱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赵县古时曾称作赵州,所以安济桥又叫赵州桥。赵州桥设计非常科学,由五拱构成。中间的大拱跨度37.45米,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它既可减轻大拱及桥基的负载,又可分洪和节省建筑材料。同时,小拱对石桥本身也增添了美观、玲珑和生动的姿态。赵州桥坚固耐用,桥面平缓,有利于交通。赵州桥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车马仍可通行。距今约1400年,在漫长的时间里,历经洪水、地震、风化,至今仍然坚固的屹立着。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出现无疑是由于设计的巧妙。宋人杜德源有诗赞颂安济桥“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蜇背磨空”;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明代诗人祝万祉赞美安济桥“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实不过誉。

近代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赵州桥的结构“所取的方式,对于工程力学方面竟有非常的了解,及极经济极聪明的控制。„„真可惊异地表现出一种极近代化的进步的工程精神”。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赵州桥遴选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

赵州桥成为桥梁建筑史上难得一现的秀美风景,已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无数国内外旅客观光旅游。

2、光耀千古的诗坛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观看李、杜、白三人画像插图和“文献资料、诗句摘录”,然后讨论回答:

1、唐诗繁荣的情况怎样?

2、哪三位诗人的成就最突出?

3、说说他们的诗歌风格为什么有所不同?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欣赏三位大诗人的作品,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及所处的不同的社会背景,从中品味三位大诗人诗歌的不同风格。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印刷术发明前,人们用手抄书,这既费时耗力,又易出错。到隋唐时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什么是雕版印刷术呢?

教师布置学生看书寻找答案。教师在学习回答基础上强调: 雕版印刷术来源于生活的体验,离不开人们的观察,探索及创新。

可引导学生联系印刷术的发展: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近代欧洲人发明了机器印刷、现代的电脑排版等。让学生感触到近现代中国的与世界的落伍和差距,让学生意识到振兴中国的责任。

教师作如下介绍:唐朝雕版印刷的原本,多已失散。现在所看到的《金刚经》,长约488厘米。卷首为佛像画,后为经文。画着释迦牟尼对弟子们说法的神话故事,四周环绕的天神也在静听,大家神色肃穆。画面精美,线条流畅,字体整齐,浑朴厚重,着墨均匀,刀法纯熟,是优美的版画艺术。

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教师强调: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但在近代被外国殖民者掠走。教师补充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小结板书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唐都长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术

唐朝印制《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李白(作品及特色)杜甫(作品及特色)白居易(作品及特色)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一:知识再现:

1、唐朝印制的(),是世界上现存()、()的雕版印刷品。

2、()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李白被后人称为(),杜甫的事诗被后人称为“()”。

二:精挑细选

1.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建筑物是()。

A.江苏宝带桥 B.北京玉带桥 C.大明宫含元殿 D.河北赵州桥 2.被人们称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是()。A.王维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3.以下是赵州桥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桥

B这座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C由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

D七百多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4.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是()A唐朝

B元朝

C隋朝

D北宋 5.古人云“琴棋书画诗酒茶”,可见自古以来“诗酒”就不分家,那么中国古代自称是“酒中仙”的诗人是()

A杜康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6、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高度繁荣的原因不包括()A科举制重视考核诗赋的内容

B繁荣的经济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C唐朝实行宽松的政治政策对唐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D唐朝亡国的教训促使了唐诗的繁荣

七、教、学后记:

附:问题和练习答案

1、金刚经、最早、标有确切

篇3:历史七下第14课

关键词:重庆,新课标,高考,历史,评析,教学启示

2013年高考的硝烟刚刚散去, 研究今年高考命题特征, 为以后高效备考打下基础成为所有高中教师的必修功课。尤其在高考历史命题风格独树一帜的重庆市, 今年更是迎来了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 其命题模式、风格会何去何从早已引起大家关注, 现在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如能有效把握今年的命题特征, 在以后的新课程高考备战中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年重庆卷历史第14题分值高达32分, 占了总分值的三分之一, 笔者拟谈谈对该题的一些看法, 希望对备考能有所启示。不当之处, 敬请指正。

今年重庆卷第14题以“服饰”这一民生问题为切入点, 古今贯通, 中外关联, 综合考查了中国古代史部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世界史部分凯末尔改革、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改革开放等内容。与近几年全国其他地区高考材料题通常以专题方式考查不同, 本题考查的切入点只是“服饰”这一民生问题, 但却综合考查了中西方的社会变革, 包含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知识;既考查了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 又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小切口, 大综合成为新课标高考下重庆卷材料题的亮点。

一、小切口

“小切口”指的是以社会热点, 科学史观作为命题的切入点。第14题以“服饰”问题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看起来命题切口很小, 似乎与教材主干知识关联不大, 但紧扣当前“关注民生”这一社会热点话题, 又体现了历史学科近年来所倡导的以新的科学史观研究历史问题的发展趋势。《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生活,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今年重庆新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明确提出“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服饰”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切入, 能够充分体现历史学科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学科特点;同时“服饰”这一切入点又体现了社会生活史观的研究方法, 而社会生活史观正是当前倡导的新的科学史观指导下全面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可以说, “服饰”这一切入点是新课程理念的很好体现。笔者大胆预测, 以社会热点、科学史观作为命题切入点的“小切口”模式将在重庆的新课标高考中继续贯彻下去。

在“小切口”的命题模式下, 关注社会热点话题, 运用科学史观分析问题是师生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能力。在日常的复习备考中, 必须对社会热点话题有一颗敏感的心, 随时注意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热点相联系, 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但切忌为了应试去猜命题热点而造成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 舍本逐末。同时要学会运用新的科学史观来分析历史问题与当前社会热点。除了基本的历史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生活史观等都是比较常用的科学史观, 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些科学方法, 并运用到分析问题的实践中去。

二、大综合

第14题命题切口虽然小, 但要求却不低, 在考查内容上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在考查目标上知识与能力并重, 真正体现了今年新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综合性。

1. 考查内容上的大综合———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第14题的三个材料分别讲述的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凯末尔改革、文革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服饰变革。内容分布包含了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中国近现代史三大板块, 既有必修教材中的文革和改革开放, 也有选修教材中的凯末尔改革, 还有课外知识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全面分布的大综合模式能够有效的考察学生知识的全面性, 真正发挥出高考的选拔作用, 防止部分学生在高考备考中投机倒把。

“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命题模式在知识深度上通常更强调其基础性, 知识广度往往会成为学生备考的难点。因此, 在日常的备考复习中, 师生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提升知识的广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 注意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相联系。在一轮复习时, 当教材的基础知识涉及相关社会热点问题时, 可以及时联系, 帮助理解落实基础;在二轮复习时, 可以针对社会热点问题, 将必修、选修中所有涉及的知识加以整合, 开展专题复习。第二, 注意将古代史与近现代史、中国史与世界史知识相联系。新课标教材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分为三个模块, 古今中外混编, 这有利于将同一个专题的知识整合在一起, 但与此同时同一个朝代或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又会出现在三本不同的教材中, 容易造成时序混乱。复习的过程中务必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教材优势, 将不同时代的同一专题知识纵向联系;同时将同一时代的不同专题知识横向联系。如果新课学习已经较扎实, 直接按照时序整合必修教材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开展一轮复习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第三, 注意将必修和选修相联系。除了新课标教材在编写中本身存在大量必修、选修知识交叉, 联系复习有利于知识全面理解巩固外。从今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 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是混编在一起的。这意味着重庆新课标历史卷不同于全国绝大部分高考卷, 即必修、选修综合出题, 没有针对选修教材专门出选作题。为了适应这一特点, 务必在复习过程中尽可能的将必修和选修有联系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笔者甚至认为, 从应试的角度看, 必修、选修中重复出现的知识点应该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2. 考查要求上的大综合———知识与能力并重。

今年第14题的前三问不约而同都采用了这样的设问方式:“根据材料, 归纳 (指出) ……, 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 (概况、分析) ……”。笔者认为这正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即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 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今年发布的重庆市新高考考试说明在“考核目标与要求”部分首先提出的两个考核目标即是“获取和解读信息”与“调动和运用知识”, 并进一步分解为“整理材料,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理解历史事实, 分析历史结论”等目标。简单地说, “根据材料, 归纳 (指出) ……”的设问方式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 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 (概况、分析) ……”的设问方式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理解历史事实, 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从而改变传统历史高考中简单地考查机械记忆, 学生无法学以致用等缺陷。这一做法真正做到了既考查了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 又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因此, 笔者认为今后的新课标高考在设问上将会沿用这一方式, 从而实现在考查要求上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考查。

篇4:第14课 繁花似锦与画蛇添足

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作文部分基础等级里面的第四个要求是“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发展等级里面的第四个要求是“丰富”,即“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由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的这些要求,我们不难看出,作文选材既要精准,又要丰富,突出高考作文选材之“准”。 高考作文选材之“准”首先要做到素材和主旨有契合点,这是前提、基础;其次要做到材料丰富,这是丰满、提升;最后要做到排之有序,这是完美、化境。这三个方面是递进关系,依次做好每个方面,则高考作文选材繁花似锦,反之,若是简单堆砌材料,则弄巧成拙,画蛇添足。

【样题分析】

(2013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则材料内容来自2013年3月14日《羊城晚报》梅西编译的《不知道价值,手就不发抖》,命题人加入了一些议论句子,材料主要内容体现为对“经验、技术与勇气,勇气与价值”等问题的思考。命题人对材料的改编,体现了作文命题趋向“淡化审题,注重表达”,回归作文考查本质要求。材料中的“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点明了题意,让考生省去许多麻烦,集中精力于表达,在此不过多赘述,仅就作文选材之“准”方面谈一下看法。

作文立意涉及到三个方面,若把它们结合起来,取材更为容易,但准确突出中心是前提。 “切割钻石”表现出对“勇气”的赞赏与呼唤,就“经验与勇气”行文,关注到以上两方面,取材更为方便;只就“勇气”写作,如果将勇气与正义、道德、爱国等“正能量”结合起来思考,那么文天祥、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都可能称得上大勇者,现实生活中那些在平凡的岗位上有责任、敢担当、不计私利、勇于献身的奉献者,也可称得上是真勇者。写作素材相当丰富,俯拾皆是。不必说我们改革开放的魄力,当前反腐倡廉的胆气;不必说我们捍卫主权、保卫领土的决心,毅然决然向H7N9决战的豪气,单是我们身边发生的积极进取、大胆做事的勇气就足以令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在准确选材的基础上,在选取正面材料的同时,选取反面事例,不仅能使文章材料丰富、内容充实,且能正反对比,更能突出文章主题,一箭双雕。

【高分捷径】

1. 聚焦中心。

高考作文中心明确,须以文章的材料为载体,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材料是作文成功的一大法宝。作文时,我们要牢固树立观点的统帅地位,所有的材料都必须围绕中心展开。选材的标准只有一个:能表现文章主题或中心;选材的优化原则:就是要选取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如果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再生动的材料也要舍弃。选材要典型深刻。

因为一则素材往往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素材的理解不同,同一則素材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根据考场作文的不同要求,找到素材与主题的契合点,要学“拿来主义”,适当裁剪,使材料更好地为中心服务,做到唯“我”是用,唯中心是用。

2. 避同求异。

一些考生在作文中运用了许多材料,误以为内容充实,却未能出彩,不得其解。殊不知,重复性的素材,只能以十当一,不仅不能为文章增色,反而显得啰嗦,适得其反。素材之间应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叠,没有包容关系。作家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拥有二十多个自认为最生动的例子,随后,就只选择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如一位考生在表现“宽容”这个主题时运用了以下五则材料:

①开学之初,老师给打架的学生做思想工作;②老师对学生的包容,老师给迟到的学生讲纪律的重要性;③老师为顶撞自己的学生做饭;④我与同学闹矛盾,后来我主动找到那位同学承认错误,我们和好如初;⑤ 因为要一件衣服,我和爸爸闹翻了脸,爸爸一点也不计较。

①②③内容重复,均是老师对学生的宽容,可选择其中之一,否则就如同画蛇添足。

3. 正反对比。

郁达夫在《花坞》说:“但泥墙倾圮,蛛网绕梁,与壁上挂在那里的字画屏条一对比,极自然地令人生出了‘俯仰之间,已成陈迹的感想。”众所周知,自然界事物无不处于矛盾之中,有成功就有失败,有高尚就有卑贱,有美好就有丑恶,有正面就有反面。我们有时需要一个观察事物的多角度,然后,引用哲学原理“事物是一分为二的,看事物不仅要看到它的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甚至多面”。在议论文写作时,运用对比式,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就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强化文章的表现力。

这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对比,对错误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或者好的事物进行肯定。这种对比叫做“横比”。对比的另一种情况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这种对比叫做“纵比”。例如《纳谏与止谤》中,通篇都使用对比手法,把虚心纳谏的齐威王和粗暴止谤的周厉王进行对比,古人与今人进行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产生了强烈的效果。

4. 言之有序。

“言之有序”虽属结构问题,在此也要提一下,素材的排列顺序直接影响文章中心的表现力。时间空间顺序大家熟知,重点举例说一下逻辑顺序:或符合生活的逻辑,或根据文体结构,或遵从认知规律,等等。如:以家庭教育”为主题作文,想到这些素材:

父母对自己的唠叨,对自己的惩罚,不准看电视,不准上网,不准玩耍,不准与同学交往,上学时嘱咐,放学后叮咛,大量购买学习资料,考试时陪同,考不好责骂,等等。

面对这些材料,该怎样使之有序呢?把他们集中在一起,就会发现这里都包含了一个“情”字,按这个“情”字聚焦,就会把这些凌乱的材料统一起来:望子成龙子迫切——失去童趣的悱恻——闭塞视听的愤懑——身心受摧残的悲怆——家庭教育的悲哀。层层递进,自然得出结论。

5. 言之一体。

作文所选材料既不能重复、包容,也不能互不相干、各自独立。文章素材之间应该互为补充,以中心为统帅,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素材虽多,也是“繁花似锦”;否则,有堆砌材料、杂乱无章之嫌。

【写作误区】

1. 高考作文选材之“准”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高考作文材料丰富,好像显得内容充实,中心突出;但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反而会使得过多的材料淹没主题,造成文章繁复杂乱的毛病。材料丰富,不是堆砌材料,多多益善,而是典型精当、新鲜活泼,能足以表现中心。所以,对于材料首先要充分地占有,但是我们不能随随便便就利用,更不能随意地堆叠在一起。如果那样仅仅是未成形的毛粗胚,那是不能用于作文当中的。我们在使用材料前必须再三斟酌,分清它们的类属,是“眉毛”还是“鼻子”,然后分门别类进行运用。

2. 高考作文选材之“准”不是无轻重长短之别。

没有详略,就没有重点,不同的素材具有不同的度量衡。重情的材料擅长于煽情;重理的材料注重思想;重名人的材料拥有强大的说服力;重平凡小事的材料隐藏巨大的亲和力……如果不分粗细,不分深刻,不分轻重,那么就没有主次之分,毫无高潮可言。

3. 高考作文选材之“准”不是随意拓展延伸。

对于选中的材料,我们经常要适当地处理:或深刻化,或细腻化,或人性化,或浓情化,等等。无论怎样处理,我们都必须注重“恰当”二字。有些同学在作文中,对所选的材料任意拔高,任意延伸,造成材料脱离材料本身的意蕴,而出现材料失真。对于记叙类文章而言,随意拔高就是造假。此点要千万注意。

4. 高考作文選材之“准”不是中外名人开会。

很多考生误认为,只有选取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才够典型,才能凸显文章中心,于是乎:史铁生、霍金、张海迪等摇着轮椅唱着生命阴晴不定的歌谣;海伦·凯勒、贝多芬、邰丽华等摸着盲文、打着哑语诉说着人生的执着与永恒;司马迁遭受难以启齿的侮辱却被众多学子不留情面地反复咀嚼;李白、苏轼、丛飞、朱邦月等也频频出场。这些老掉牙的素材登场,只能让评卷老师反感,贪多求全、贪大求圆,是作文一大忌。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2001年8月到现在,关于新课改的争议就从未停止过。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江苏洋思中学开始对此发出挑战;大约10年之后,偏居鲁西北一隅一所叫杜郎口的中学,完成了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颠覆……现在全国各地又在如火如荼的大搞高效课堂。随着一个个教学改革典型的逝去,社会各界众说纷纭,有的拍手称赞,有的甚至视之为“妖孽”。

这些课堂改革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按道理这些改革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什么会招来反对呢?有的教师潜意识里,习惯了传统教学,按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讲完了事;感觉这种新课改,难以把控,万一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没有丝毫准备、不会怎么办?有的学生课堂上不敢回答问题,不相信自己头脑里形成的答案,期待着教师的答案,或资料上的“标准答案”。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篇5:历史七下第14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等基本史实,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知道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能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3.思考和探究,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对唐朝繁荣的影响,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的内容。

理由: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后面的学习和对整个唐朝历史的认识,有助于对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在当时乃至现在世界特别是亚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教学难点:客观地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理由: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会带着感情色彩,单纯的从“好”和“坏”出发,不能客观的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策略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的共同体,应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四、教学准备(可选)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素材。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习过两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朝代──秦朝和隋朝,你能简要的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吗?

学生:学生约用1分钟的时间进行回顾,并简要书写回答纲要,随机抽取几位同学口头回答教师的提问。

①王朝时间短,二世而亡; ②修建了大型工程;

③统治残暴、都被农民起义推翻。

教师过渡:随着隋朝的灭亡,一个新的王朝建立起来,这就是唐朝,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标划知识点。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温故而知新。总结隋朝由暴政而灭的历史教训中,为唐初政策做铺垫。

2.唐朝的建立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朝疆域图》。

学生:阅读课文,标划重要知识点,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教师:结合《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以及唐都长安城的位置。教师过渡: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繁盛时期,至今海外华人还被称为唐人、华人侨居地点还被称为唐人街,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这一繁盛时期的肇造之人──唐太宗。

【设计意图】作为识记类的目标要求,本身并不存在太大的难度,尽量利用短平快的方式处理,为以后的重点落实、难点突破赢取充足的时间。

3.初识唐太宗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

通过屏幕上的材料,你对唐太宗形成了一个怎样的初步认识? 学生1:善骑射,喜好读书文史,说明他有才能。

学生2:在反隋和唐朝统一的战争中功勋卓著,李渊曾为其加号“天策上将”,任尚书令,说明他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有着卓著的功绩。

学生3:登上皇帝之位后,他励精图治,成就了彪炳千古的治世佳话“贞观之治”,说明他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有着杰出的政绩。

„„ 学生4:他通过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逼父退位,夺得政权,说明他父子兄弟亲情很缺失,是一个恶人。

教师过渡:在没有完整接触这位君主时,我们不急于给他下结论。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贞观之治局面,现在我们就通过贞观之治的学习再进一步的了解一下唐太宗。

【设计意图】对唐太宗形成初步的认识,在矛盾的认知中,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为进一步客观评价唐太宗奠定基础。通过此过程引出下一步贞观之治的学习。

4.贞观之治

教师:“贞观之治”具体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称作“贞观之治”呢?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回答。

教师整理总结:“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实行一系列开明的统治政策和措施,促使唐朝出现的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的治世局面。因唐太宗李世民年号为“贞观”(627-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教师:诚然,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辉煌的一页,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得以出现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教师多媒体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先阅读教材,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逐条整理要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

教师:这些要点,大体包括两个板块的内容,即唐太宗的治国思想(A)和治国政策(B),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些要点分类整理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用A和B逐一标记板书的各要点。最终整理如下: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1)人君要以民为本,爱民如子。(2)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

(4)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B.唐太宗贤明的治国政策

(1)任贤纳谏。

(2)完善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3)轻徭薄赋、疏缓刑罚,文德治国。

(4)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5)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6)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设计意图】此课堂环节以教材为主要学习资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对学习资源进行逐条提炼,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分类总结,这样既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降低了学习难度,顺利达成课堂预设目标。

5. 评价唐太宗的统治。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的自我评价。

教师:屏幕上显示的是唐太宗的自我评价,结合本课的学习,你能对他做出客观的评价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强调评价历史人物时,切忌仅谈观点,要有理有据,论从史出。

学生小组合作整理总结评价内容,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他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封建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的“贞观之治”的局面,并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而其纳谏、用贤之风更为后世称道。

教师总结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和方法。【设计意图】补充材料,引导学生利用已占有的学习资源对唐太宗进行评价,并学习、总结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和一般方法,为自主评价下一历史人物──武则天做好准备。

6.一代女皇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教材第10页《武则天》画像,教师简介武则天的经历。教师: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 学生:讨论分析,展示交流。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她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所以郭沫若有“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评价。

教师多媒体展示“无字碑”,进行简要说明,并提出问题:在你心中,你认为武则天是怎样的皇帝?

【设计意图】本环节既是对新知的学习,同时也是对本课前一阶段所培养的学习能力、所学习到的学习方法的检测与巩固。

7.课堂总结

教师多媒体展示知识框架,并据此总结本课要点。

六、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唐太宗实施的措施中,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的是 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

②“戒奢从简” ③合并州县

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电视剧《贞观长歌》再现了唐朝贞观年间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当时在位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3.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 A.任用魏征等贤臣

B.重视人才的培养

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D.创立科举制度

4.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话中的“人”指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5.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资冶通鉴》对她的评价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当时“亦竞为之用”的“英贤”有 A.房玄龄、杜如晦

B.姚崇、宋璟

C.卫青、霍去病

D.宋濂、郑和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

(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

(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参考答案:

1.A 2.B 3.D 4.C 5.B

6.①有关系。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②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篇6:历史七下第14课

第14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设计

(仲宫镇中心中学主备 张华新

复备: 李红伟)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4课,该单元以杰出人物为题材,这是一篇描写人物的记叙文,又是自读课文。作者抓住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并穿插了议论和抒情,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本文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让使学生学习描写人物抓特征的方法。

2、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荒谬 迸发 滑稽 义愤填膺”等词语的含义和语境义。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详略得当。

3、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语文学习,学生已渐渐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文章类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初步具备了获取,筛选,分析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对描写某一人物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1、能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障碍;在了解课文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找出相关的关于人物描写的语句。

2、对于群体人物的描写较为陌生,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对群体人物的分析。作者在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句子,不知如何同时描写几位人物。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分辨插图中的人物,能调动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这个环节找出文中对人物的描写。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荒谬 迸发 滑稽 义愤填膺”等词语的含义和语境义。

2、了解几位作家的文学常识。

3、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学会群体人物的描写以及对群体人物的分析。学会从人物性格中体会到高尚的人格,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方法媒体】

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构建动场】(谈话导入)

星期天,是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休息的日子,一般情况下,你在家里都做些什么?......有的同学走亲访友,有的同学看书,甚至有的同学埋头大睡。那么,作家们的星期天又是如何过的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到法国作家福楼拜家中认识几位举世闻名的人,看看他们是如何过星期天的。(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一】了解作者及文中提到的著名作家:

莫泊桑(1850—1893),他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题材丰富多样,风格朴实优美,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小说中心主题是暴露资产阶级的道德堕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风尚。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

福楼拜(1821—1880)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等。

屠格涅夫(1818—1883)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前夜》等。

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小东西》等。

左拉(1840—1902)十九世纪法国著名自然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小酒店》、《萌芽》等。【学生活动二】检查预习: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鉴(jiàn)赏

白晳(xī)

捋(lǚ)

脚踝(huái)

面庞(páng)◆荒谬(miù)

迸(bâng)发

滑稽(jī)

义愤填膺(yīng)【学生活动三】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提纲及表明行文顺序的语言。

全文好像是一出舞台剧。时间:。地点:。人物:以

为核心人物,、、逐个登场。主要内容:。全文结构好像是舞台剧的结构。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哪些?文章按照什么顺序把这些作家串连在一起的?

1文章前两段了解到了什么?

2来拜访的客人中,是不是一起到的?找出标志性的词语 3文章对人物写得最多的是什么? ★讨论后并明确:

1第1段写了福楼拜家,抓住了陈设,表现福楼拜生活简朴、创作勤奋。第2段表明福楼拜朋友之多,交往之密,在欧洲文坛地位之高。2核心人物——福楼拜。依次出场的是——屠格涅夫、都德、左拉。

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第一个,过了一会儿,接着,渐渐地(在书上标记出)3本文对人物写得最多的是人物各自的肖像(外貌)、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表现出人物各自的性格。

设计意图:目标1、2

三、【交流探究】,深入研讨

熟读课文,请找出描写四位作家肖像、语言、行动的语句,并根据这些描写分辨出课文插图中的人物。【学生活动一】

1、先来看主人——福楼拜

“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七点他一直都有客人来”,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是什么原因吸引着众多的客人前往呢?找出原句读一读,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明确:

正因为主人热情好客,所以客人们愿意来,更因为主人公博学睿智,“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客人们怎会失去这汲取精神食粮的绝好机会呢?

┍肖像:蓝色的大眼睛,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

福楼拜┝语言:嗓音特别洪亮。„„

┕行动:像亲兄弟一样地拥抱„„研读赏析:

(在这篇文章中,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写星期天在福楼拜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没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但是四位大作家的形象却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2、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屠格涅夫┍肖像:白脸

┕语言:声调“轻弱并有点犹豫”„„

┍肖像:头很小却很漂亮„„

都德┝语言:一来就谈起巴黎的事情,„„

┕行动: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

┍肖像:中等身材,微微发胖,„„

左拉┝语言:他很少讲话,„„

┕行动:他爬了六层楼梯累得呼呼直喘„„

3、你能从群像中辨认出他们每一个人吗?有何依据? 设计意图:目标2、3 【学生活动二】

1、短短的一篇文章,写了四位作家,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

作者善于抓住四位作家在肖像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刻画他们的性格特点。

明确:

写福楼拜重在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刻画他博学善辩、热情豪放的性格; 写屠格涅夫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他的博学多识、老年持重的性格; 写都德主要通过语言和肖像描写,刻画他幽默健谈、活泼开朗的性格; 写左拉肖像和动作描写,刻画他沉默寡言、坚毅聪慧的性格。

2、我们平时随便看一个人,能不能通过他的头看出他是聪慧还是愚蠢、坚强还是软弱?作者在描写中常插入抒情议论,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

例如写左拉“他的头„„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智慧和坚强性格”“黑色的眼睛„„十分尖锐,透着探求的目光”,这些描写不是纯客观地描写,而是用议论在发表自己的主观感受。并把自己对左拉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这样在描写中插入了议论,既能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又隐含了作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活动三】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方面的收获?

① 要描写人物就要抓住其最显著的性格特征,来进行描述。

② 描写中适当插入议论抒情,有助于突出人物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③ 描写群体人物时,还要注意有主次、详略之分。设计意图:目标3

四、【综合建模】 《猜猜他(他)是谁》

请同学们随意描写本班同学或本班任课教师,抓住人物的显著特点进行描写,其他同学要仔细听他描述,想一想他介绍的是谁?

本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结识了福楼拜、左拉、都德、屠格涅夫等作家,领略了文学大师的风采。然而,要想真正走近大师,与大师对话,来增加我们的智慧,今天的学习只能是个开始。我们要在今后的阅读与习作中,进一步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写法。同时还要注意留心观察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住那些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表现来展开描写。这样,你笔下的人物肯定会栩栩如生。【当堂检测】

1、(jiàn)()赏

白(xī)()

(lǚ)()胡子

脚(huái)()

荒(miù)()

迸()发

滑(jī)()

义愤填(yīng)()

2、本文作者是

(国家)

(名字),被称作

巨匠,代表作品有

、等。

3、歌德,()国作家,代表作有《 》等。【板书设计】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莫泊桑

人名 福楼拜 屠格涅夫 都德 左拉 外貌 略 略 详 详

语言 详 详 详 略

动作 详 略 略 详

性格 热情

睿智、深沉、平和、不乏激情荡漾 机智、善谈、举止活跃、性情活泼 朴实、固执、聪慧、坚强、沉默寡言

【布置作业】

A: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写一篇作文《七年级七班的语文课》,要将本节课你的片断练习加进作文中,使之成为一篇描写多个人物的作文。

B:

1、试着用在记叙、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的写法对莫泊桑作一下肖像描写。

上一篇:市场拓展部管理制度下一篇:长春月嫂工资是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