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第14课

2022-07-31

第一篇:八年级历史第14课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结果;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 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全

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 真正代表。

(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 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了解一组新闻:(大屏幕显示)

1. (记者王军 于新超 郑东鸿)新华网沈阳9月16日电: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71周年,沈阳市将相继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辽宁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会长张一波教授认为,这一天是国耻日,全体中国人都应该记住这惨痛的历史教训。“在这样的日子里,再搞嫁娶和开业之类的庆典活动,实在不应该”。

2.去年,原定于9月18日开业的沈阳一酒店为了纪念这一国耻日,特意推迟了开业日期。一些原打算这一天喜结良缘的年轻人也改变了结婚日期。

3.今年“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张一波等人说:“国家应通过立法等形式形成一种制度,最少也应号召人民不要忘记国耻,牢记这一天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

4.近年来,每当9月18日事变爆发之时,沈阳都要鸣响警报,以提醒市民国耻不能忘。 教师承上启下,设问过渡:“九一八事变”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个国耻纪念日?相信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就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 布置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在学生阅读时,低分贝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录音,烘托本课历史氛围。)

(一)九一八事变

1.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多媒体显示)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直接目的是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的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最终目的是侵占整个东北,进而独占中国。

(请学生简单讲述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2.找学生阅读72页“文献资料”后思考:蒋介石对日寇的进攻实行什么政策?这种 政策造成什么后果?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教师明确:不抵抗政策;只有四个多月时间,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沦陷。

(播放日军占领东北后所犯罪行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 3.东北沦陷后,中国人民怎样展开局部抗战?(多媒体显示)

学生回答: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成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等建立东北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教师小结、过渡: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英勇抗敌,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激发了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的抗日决心。

三、精读课文、小组合作:

(二)西安事变

问题设计:

1.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共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后回答: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张学良和杨虎城是蒋介石的部下,为什么会“以下犯上”,发动 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大屏幕显示,启发学生从课文中归纳。学生活动:认真思考问题,四人小组交流探讨后回答)

教师总结:

A.根本原因:日军进一步侵犯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中日民族矛盾激化。这就使得具有爱国传统的炎黄子孙同仇敌忾,站到一起。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对于爱国的张学良和杨虎城起到了感召的作用。

2 B.直接原因:蒋介石顽固“剿共”、一意孤行,激起爱国学生和官兵的强烈不满。 教师介绍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

A.日本:暗中支持国民党中的亲日派向西安发动进攻,以便它扩大侵略中国。

B.英美: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英美在华势力,希望和平解决,保住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C.国民党内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准备乘乱夺权。

D.国民党内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宋子文、宋美龄等人亲自到西安与张、杨谈判。

四、集体展示、各抒己见:

江泽民总书记称张学良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为什么会给予这么高的评价?你怎样评价西安事变?(学生活动:认真思考问题,四人小组交流探讨后作答) 教师明确: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张学良接受了中共的主张,共同抗日。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生死时局的转折点;这场“兵谏”目的在于逼蒋联共抗日,属于爱国和正义的事件。

五、能力拓展、自我提高:

(大屏幕显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及和平解决所起的历史作用?(四人小组讨论,畅所欲言。)

(学生讨论回答后)

教师讲解: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如此一来,日本便有机可乘、进而独霸中国。如果给蒋介石留一条活路,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答应停止内战,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人到西安去调停,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课后小结

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西安事变的和平解使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扭转时局的转折。那么两党能否真正实现再次合作?抗战的决心又有多大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战的局势又会如何发展呢?请同学们预习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对本课内容简单总结;同时设问,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学习埋下伏笔。)

第二篇: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教案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上册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课程标准〗

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国民革命时期黄埔军校创建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史实,感知大革命的时代特征。

识读北伐战争形势图,增强读图能力。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初步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掌握查找资料和整理、加工资料的方法。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再现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国民革命是顺应时代潮流,推动中国走向进步的重要历史事件,在国民革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确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初步认识它的本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难点 学生站在当时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方法〗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

本节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前查找有关本节课的资料,并做好上课的准备。 〖教学过程〗

1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精心导入

教师出示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讲演材料:

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成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如果没有好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所以,今天在这里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

提出问题

孙中山的这段话,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

学生:反映了孙中山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精神。

学生:反映了孙中山在失败中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不屈不挠精神。

教师总结指出: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一生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在他的努力下,1924―1927年,中国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

(设计说明:这一部分主要根据初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培养)

新课探究

黄埔军校的创建

教师利用材料继续提问:材料中所说的“军官学校”是哪一所学校?创办者是谁?创办的时间是哪年?

学生:材料中的“军官学校”指黄埔军校,创办者就是孙中山,创办的时间是1924年5月。

教师:哪个小组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黄埔军校?

学生: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后创办的一所革命军校。孙中山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黄埔岛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我们在习惯上称之为“黄埔军校”。孙中山为军校总理,廖仲恺任党代表,蒋介石为校长。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教师:我注意到刚才在介绍时,同学们提 2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到“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后创办的一所革命军校”。哪个小组可以用具体的事例说明共产党员在黄埔军校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学生:以周恩来、叶剑英为例说明共产党在黄埔军校中的作用(具体内容略)。

教师:既然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那它与其他学校相比,一定有它的特点,表现在什么方面?

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学生:与旧式学校相比,它设立了党代表,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

教师:黄埔军校为什么加强政治教育?

学生:为了让学员明确革命的目的,树立明确的目标,坚定革命的信念……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我们每个人,做任何事都应该有目标,有信念,并为之不断努力。黄埔军校创建后,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像陈赓、徐向前、刘志丹等重要将领,都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的。

学生:革命军的建立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设计说明:通过材料自然引入,利用谈话法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材料,用具体的事例说明问题,培养了学生“让史实说话”的意识)“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北伐战争,在具体学习这一部分内容之前,咱们先进行一次小组竞赛,看看哪一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我先演示一下北伐战争的总体形势,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记忆,把你们得到的信息写到白纸上,比一比哪一组得到的信息多。

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讨论组内分工。

教师:演示课前制作的动态“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主要内容包括:①国民政府控制的地区;②北伐的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以及他们控制的大体区域;③北伐开始的时间;④北伐战争先后经过的重要省份及城市;⑤主要的战役地点。

在演示结束后,首先请各组介绍本组所采用的分工合作的方法,各小组相互借鉴。之后,教师再一次演示形势图,与学生共同分析其主要信息,并对得到信 3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息最多的小组进行表扬。小组内讨论此次小竞赛的得失。

(设计说明:在设计这一步骤时,主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时反思自我等方面来考虑,同时兼顾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图习惯与能力和记忆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北伐战争)

教师:了解了北伐战争的总体情况之后,咱们一起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

大屏幕出示学习任务:在小组讨论、交流材料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北伐战争的场景再现出来。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班级交流:

小组一:展示绘制的想像漫画“军阀统治下的中国”。说明为什么要进行北伐,内容反映军阀对外国侵略者卑躬屈膝,出卖国家利益,对人民的残酷盘剥。

小组二:讲述叶挺独立团的故事。主要围绕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展现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北伐军的英勇斗争。

小组三:表演。再现叶挺独立团攻打武昌城、写绝命书、浴血奋战的场景,突出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

小组四:绘画。上海解放后,人民走上街头,欢庆胜利的场景。反映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师:每一个小组都把本组的学习成果展现出来了,每个小组能不能派一名代表对各组的表现进行一下自评和互评?

学生:进行评价。(具体内容略)

教师:每个组的学习成果都非常好。评价,无论是自评还是组评都很到位,说明同学们都认真地学,认真地听,认真地看,认真地思考了。那么,有没有同学能够分析一下,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国共合作,北伐军英勇作战,军阀的统治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黄埔军校作用……

(设计说明:再现北伐战争的场景,使学生很好地把握历史,提高了他们整理资料,合理运用资料的能力,也使历史课堂得以“活化”。在这一过程中,注意了学生的自主评价,并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使学生把知识联系在一起)

4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教师:北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也了解了取得成功的原因,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孙中山的讲演(出示孙中山讲演材料):他说用黄埔军校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同学们考虑一下,革命军成立了,革命事业成功了没有?为什么?

学生:没有。因为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了。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教师利用大屏幕出示学习讨论题,学生结合自己掌握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学习。

1.在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的时候,蒋介石为什么会发动政变?

(蒋介石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害怕共产党和人民力量在国民革命中壮大;蒋介石是一个野心家、阴谋家;帝国主义、大地主、大财阀对他的支持……)

2.你认为,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蒋介石等得到了反动势力的支持,实力强大;军队指挥权掌握在国民党手中;共产党力量不够;共产党缺乏经验,犯了指挥错误……)

3.针对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你对中国革命有什么建议?

(依靠人民打败所有的反动势力;建立自己的军队;发展共产党的力量……)

教师:同学们所说的,也是共产党当时所意识到的。所以,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开始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革命胜利的征程。

(设计说明:在小组研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回答,增强了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促使学生进行历史的反思;同时,又自然地在课尾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拓展延伸

设定一个历史情境:假如你是北伐战争时的一名报社记者,跟随叶挺独立团进行报道,请你写一篇战地新闻。

(设计说明:学生根据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完成新闻写作。通过这一环节, 5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实现了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了学生加工、驾驭所收集到的资料的能力以及丰富的想像力,在写作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教案点评〗

这是一节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设计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能力与特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所体现的新理念主要有:

1.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这节课自始至终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从课前准备、小组竞赛到小组交流研讨,完成学习任务,整节课渗透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2.加强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渗透。把学生在艺术、语文等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迁移到历史学习中,如展现北伐战争历史场景,编写战地新闻,把历史知识“活化”,使历史课堂“活化”。

3.在课堂中注重体现评价方式的改变。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课堂,而是学生的课堂,课堂的评价不是教师的评价,而是学生的自评、互评与自我反思,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第三篇: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秭归县屈原镇中心学校 谭复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的意识。 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难点:西安事变如何解决。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引导 教学准备

《松花江上》歌曲、《西安事变》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课前我先播放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听后想想:这首歌反映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一曲悲怆的《松花江上》,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

1 它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懑。九一八事变这一国耻,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没齿难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二、教师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生预习。

(出示预习要求:预习时,请认真捕捉有效地历史信息: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意义、原因(背景)等。)

四、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主完成“导学案”的“独立试航”。——然后请一个同学在全班交流答案。

五、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我找到了哪些历史知识点、提出了哪些历史问题)。

2、思考:动脑筋(第70页: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活动与探究(第73页)

六、班内小组交流

1、小组抢答: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要先制造柳条湖事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九一八事变”地图,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师:“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对待日本的侵略是什么态度?(不抵抗)。我们可以从他发给张学良的密电可以看出:(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并分析)

2、蒋介石为什么要实行“不抵抗政策”?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引导学生分析:当时国共两党正在内战,蒋介石提出“先剿共、后抗日”的主张。)危害:只有四个多月,东三省全部沦于敌手。

师:东北沦陷后,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同时日本在东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下面看一组照片。(出示日军杀害中国东北人民的照片)。

师:面对日本的侵略屠杀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做的呢?(学生根据P70-71页的内容回答)

2 过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不满足于在东北的既得利益,接着把侵略魔爪伸向了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下面先看一段视频,请结合教材的内容分析:

3、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要对蒋介石实行“兵谏”?事变的时间、地点?你如何看待?

学生看视频后回答、分析。

师:蒋介石被捉到了,究竟怎样处置蒋介石呢?请同学们分析。

4、西安事变发生后,全国各界有什么反应?

教师出示提示:从日本、美英、何应钦、宋美龄、中共等角度去考虑。 师:西安事变的最终结果是得到和平解决。请同学们讨论:(活动与探究题)(出示题目: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那些历史知识?“两大事件——两个时间——两种政策—五个人物——一个开始——一个形成”这些你知道吗?

八、课堂作业:高效课堂作业的当堂演练。

附:板书设计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一、九一八事变

二、西安事变 时间:1931年9月18日

背景:

经过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结果

发动者:张学良

杨虎城

局部抗战开始

结果:和平解决

意义

教学反思:

秭归县屈原镇中心学校 谭复根 邮编:443604 电话:13607207792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4课 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内容标准】

(1)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2)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 我国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通过对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主要的史实的了解,提高学生对有关军事国防建设的意义和重大作用的认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讲述与讨论相结合法。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军的情感。

【教学要点】

重点: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的建立。科技强军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难点:简明扼要地讲请一些军事术语、武器性能。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在哪一年建立人民军队的?( 1927 年 8 月 1 日)

这支革命军队的名称在战争时期有过哪几次重大变化?(红军→八路军与新四军→解放军)由此导入人民军队在捍卫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方面所肩负的新的伟大使命

【新课探究】

一、海、空军的建立

1.背景: 引导学生从历史教训和现实需要两个方面说明建立海军、空军的背景。 历史教训: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都是从海上侵入中国的。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闭关锁国,中国没有强大的海军,“有海无妨”,这是导致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

现实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海、空力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已成为世界军事发展的潮流。对中国来说,保卫领海,保卫领空,创造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安全环境,需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和空军。

国内,国民党军队仍负隅顽抗;国际,美国对华实行军事包围政策。

2.海军建立: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成立。 1950年,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海军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 3.空军建立:1949年8月,组建空军第一个飞行大队。同年11月,空军司令部成立,标志着人民空军正式诞生。

党中央非常关心海军、空军的建立。在 1949 年,我军建立了陆、海、空三军完备的立体军事力量体系。 指导学生认识、理解课本上毛泽东主席关于建立人民空军和海军的两幅题词:“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保卫祖国,准备战胜侵略者”,“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4.历史意义:⑴实现了人民军队由单一的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⑵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⑶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供了安全保障。

二、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 1.建立时间:1966 年7月1日。

2.目的:为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适应现代化条件下的战争需要。 3.职责:是人民解放军中担任核战略反击任务的军种。

4.发展水平 : 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我国导弹部队的发展水平。一是发射方式的先进(都是机动发射);二是导弹种类齐全,我国已基本建成有近、中、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在内的战略防御体系。

5.自卫原则 : 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庄严承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我国发展导弹完全是为了自卫。

三、军队建设的现代化

1.背景:世界发达国家的军事技术突飞猛进。

2.目的:打赢现代技术,尤其是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3.方向:⑴加大对部队体制、编制调整和改革的力度。⑵两条途径:坚持质量建军,科技强军。⑶三个目标:全面推进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4. 结合课本图片、文字,介绍我军军队建设现代化面的重大举措:

①人民军队正规化建设,实行军衔制(1955年)。②军队装备现代化,走科技强军之路。

5.意义:⑴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防总体实力和防卫作战能力。⑵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铸起坚固的钢铁长城。⑶为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 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

【总结巩固】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的建立为我国的发展建设做出贡献;人民解放军的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说明了我国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真题训练】

1、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在军事上对华实行( D )

A、进攻政策

B、武装政策

C、反攻政策

D、包围政策

2、主要担负我国核反击任务的军种是( D )

A、海军陆战队

B、空降兵部队

C、武警部队

D、导弹部队

3、我国空军第一个飞行中队的组建是在( B )

A、1947年7月

B、1949年8月

C、1949年9月

D、1949年11月

4、人民海军正式诞生的标志是( B )

A、东海舰队的成立 B、海军领导机关的成立 C、南海舰队的成立 D、北海舰队的成立

5、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开始于( B )

A、1949年

B、1955年

C、1956年

D、1965年

6、下列属于我国政府向世界就核武器问题的承诺是( C )

①绝不使用核武器②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③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④不向外出售核武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7、我国导弹事业发展的背景包括( A

)

①打破西方的核威胁和核讹诈②适应现代化条件下的战争需要③与美国抗衡④当时得到苏联帮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下列属于为我国空军建设奠定基础的是①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后期缴获的一批飞机

②国民党空军起义人员和飞机

③苏联援助我军的飞机和航空器材

④东北解放区的航校培养一批航空人员A、①②③

B、①

C、①④

D、①③

( C )

9、中国发展数量有限战略核武器的目的是( A )

A、为了自卫 B、提高部队战斗力

C、实现军队现代化

D、与美苏抗衡

10、我国有一支著名的“二炮”部队,指的是( B )

A、海军陆战部队

B、战略导弹部队 C、海军核潜艇部队D、空中战略轰炸机部队

11、空军正式诞生的标志是( A )

A、空军司令部的成立B、东北航校成立C、组建空军第一个飞行中队D、航天部队成立

12、初步实现了人民军队由单一的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转变的是(C)

A、战略导弹部队的建立B、“二炮”的建立 C、海空军的建立D、海军潜艇部队的建立

13、分析讨论: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核武器?

(提示:研制原子弹不是为了使用原子弹,而是为了打破核垄断核讹诈,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教学实践与反思】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学习主题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4课“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教学设计3

第14课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新设计

1、导入《七子之歌台湾》引出新课,提出问题。 2、“一国两制”构想 3、港澳回归

4、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 2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

2、记住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意义。

二、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讨论‘一国两制’构想的依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梳理史实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方针反映了党的立场和路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认识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我国国力增强的结果,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3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知识面较广,比较活泼。因此在课堂上,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表现充分肯定。让学生敢想、敢说。不怕说错。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和爱好。 4重点难点

“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的回归。

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5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一、 【导入新课】 播放《七子之歌台湾》

[师]:同学们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结论] 1 【师】《七子之歌台湾》是中国著名学者闻一多于1925年在美国留学期间所创造的一组诗歌,全文共七首,象征被外国列强侵占的七处土地即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岛、九龙、大连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台湾、香港、澳门还没有迅速实现与祖国大陆的统一。带着这一份深深相连的骨肉之情我们就走进第十四课《一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回望离散多年的游子如何回到祖国的怀抱 讨论一:孩子为什么会离开母亲的怀抱 (学生自由讨论3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

【师】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朝官员卑躬屈膝,登上了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序幕就此拉开,从而使中国一步一步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不仅如此祖国的另一个孩子澳门在葡萄牙殖民者阴谋的策划下也过上了被蹂躏的痛苦生活。 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综合国立的增强母亲迫切的想要找回她的孩子

讨论二:母亲如何找回自己的孩子(和平还是非和平) (学生自由讨论3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三、【寻子方案】

为了实现祖国大陆、台湾统

一、恢复对香港、澳门的行使主权。中共中央的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伟大构想 【生】:一国两制 问题一:什么是一国两制? 【教师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到答案】

一国指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问题二:一个统一的国家为什么会实行两种不同的制度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由此说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依据是以什么为出发点 【生】以中国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既尊重历史又尊重现实

四、【坎坷的回家之路】 (显示告台湾同胞书)

【师】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尊重台湾现状,争取用和平的方式统一祖国和两岸实行三通。1981年叶剑英委员长提出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并可保留军队。

一国两制的构想本来是针对台弯问题提出来的,但在实际运用中,首先被成功的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

(显示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谈判图片)

在这场谈判中面对英方的无理要求,邓小平同志以空强有力的回答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

此后经过长达两年多的谈判,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97年7月1日起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紧接着1986年中葡两国就澳门问题进行了谈判,1987年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的行使主权。

五、【母子团聚】

【师】1997年6月30日的子夜,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英国的米子旗缓缓垂落,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江泽明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顿时举国欢庆,所谓好事成双,1999年12月离开祖国四百多年的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会怀抱。

问题三: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的名字 问题四: 回归的历史意义 (教师抽一名学生朗读)

六、【台湾问题】

【师】一国两制本来是根据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两次脱离祖国。 齐声朗读《国之殇》 葬我于高山上兮,忘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上兮,忘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3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讨论三:台湾与祖国隔海相望为什么不能统一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溃逃到台湾的国民党部分军政人员在台湾进行了统治--------- 近年来美国政府推行以台治华的战略,以及台独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得以缓解,但台湾还有多少个满怀乡愁的余光中啊!

七、【结束新课】

【师】在民族利益的感召下,在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8字对台基本方针下,我们的海峡两岸在文化、教育、科技和经济的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感情。我们相信在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大业终将完成。 百川终归奔向大海大海,千峰始终朝向泰山

上一篇:20字运动会加油稿下一篇:18年银行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