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对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与意义

2024-05-22

浅谈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对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与意义(精选4篇)

篇1:浅谈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对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与意义

加强国防意识,培养爱国精神 ——浅谈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对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与意义 在新时期的大环境下,爱国主义教育显得越发重要起来。而我们作为生长在新世纪的大学生,更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而勇往直前。而大学军事理论课程的开设,正是我们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桥梁之一。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及意义

从对中国历史的回顾中发现,中国的历史是一个不断由狭隘的爱国主义走向广义上的爱国主义的。中国在各民族未大融合,各自为政时,总是以一小国的利益为驱使,相互开战吞并,经常弄得民不聊生。在国家战乱平息之后,爱国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提升到新的高度,热爱中国文化,热爱国土河山,团结友爱,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作贡献,已经成为中国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的核心。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历史限定。江泽民总书记说:“爱国主义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在今天,我们讲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汇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特性不尽相同,但它作为一种正义的、极具凝聚的力量是古今一脉相承的。

爱国主义始终是我们祖国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基本的素质要求。爱国情素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远古时代开始,先辈们生于斯,长于斯,利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了解、熟悉着祖国的地理环境,并不断受惠于祖国的物质资源,创造了文化,积累了文明。他们一代又一代享受着祖国文化的熏陶,又为促进文明奋斗着。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祖国的爱恋之情,并通过演化、提炼、升华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对民族对祖国真挚而深厚的爱。

同时,发扬爱国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回首过去,我们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不可否认的差距。在新世纪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伟大旗帜,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把阻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所在。只有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才能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开拓进取,对祖国的繁荣富强、社会的文明进步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为此而倾注全部心血、贡献全部智慧。

二、大学生开展军事理论课程的目的及意义

开设军事课程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它既能体现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利国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又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军事课程的目标是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利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

1.开设军事课程是国家法律赋予高校的义务。《兵役法》第43条明确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15条规定:“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 依法履行兵役义务、自觉接受国防教育,是法律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义务。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我国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因此,依法履行兵役义务,在校期间接受军事训练,学习、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军训工作,将大学生军训作为加强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可见,军事课不仅是大学生履行义务的—种形式和大学生接受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2.开设军事课程是时代的呼唤。近代中国充满血和泪的屈辱史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所以,必须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一个国家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古人说,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这是一条被历史反复证明过的真理。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我们

面对的是一个很不安宁的世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并且有新的表现,我国的安全仍面临着严峻的威胁和挑战。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广泛深入的国防教育,增强忧患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作为肩负着21世纪复兴中华民族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我们任重道远。所以在高校开设军事课程是时代的需要。

3.开设军事课程可以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是要着力培养人才的全面素质。开展军事理论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同时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军事理论课通过讲授军事科技,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钻研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实践,努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军事理论课程对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及意义

学习军事理论知识是继我们军事训练之后的第二次国防教育.在我们进行军事训练之后,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科技,高技术战争,核武器,步兵分队技术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等等,以便我们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和纪律性,促进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国防教育把保卫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作为重点。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核心,始终贯穿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整个过程。

我们这一代,都是在和平舒适的环境中长大,没有经历过水深火热的苦难年代,没有经历过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没有经历过艰苦奋斗的创业年代,国防观念淡漠,严重缺乏忧患意识;加之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爸爸妈妈掌上的明珠,爷爷奶奶心中的小太阳,从小娇生惯养,百般受宠,因而自私自利,怕苦怕累,意志薄弱,自理能力差,抗挫心理差,组织纪律性不强、团队精神缺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历史告诉我们:长期的和平环境最容易使人们对国防问题麻痹大意,丧失必要的防卫观念和尚舞精神。而这种观念和精神一旦失去,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成为纸壁沙墙。

大学生参加军事理论课程,通过对当今时代格局的了解,意识到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曲折中前进,经济全球化使国际战略关系法身深刻变化,世界格局的单级与多级之争更趋激烈,明白了我们迫切的需要加强国防观念,从而发奋努力,弥补自身不足。同时也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使我们对于国家荣誉、国家利益、民族自尊心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升。而增强国防观念又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爱国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国防观念的重要思想基础。爱国就要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学习军事理论,就大的方面来说,是让我们以一种居安思危的心态来认识国防,汲取各种军事理论精华,放眼世界,立足当今。对个人而言,能加强我们的修养,陶冶我们的情操,开阔我们的胸怀。

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青年学子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以报国为己任,义无反顾地投笔从戎,甘洒热血,奉献全部的青春和智慧,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今天,尽管我们国家处于和平时期,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同样需要这样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心、卫国之志。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学习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心系国家的安危,在祖国需要的时候知道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些什么,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就能挺身而出,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而不再只是喊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然后茫然不知所措。

所以,大学生通过学习军事理论课程,增强了国防意识和身为祖国下一代建设者的责任感,更加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而增强国防观念又恰恰是新时期爱国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所以军事理论课程对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我们要依法参加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加强国防观念,主动汲取国防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存亡联系起来,更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2:浅谈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对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与意义

所谓核心价值观, 是基于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度认知, 是从中国发展实际出发, 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是一种理念范畴, 是一种认知观点, 受价值观的影响, 我们通常会决定做什么事情, 采取什么行为, 以什么样的理念来处理所遇到的事物。任何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导, 而每个人的生活都在受价值观的影响。

二、从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和地位来看弘扬背景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 弘扬核心价值观, 这是从青少年成长、教育实际特点出发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正确、全面的价值导向, 更是一种有深刻影响和导向的价值思维, 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和教育和形成的价值观念对其终生成长、进步都有着重要作用。正如“种瓜得瓜”的瓜豆理论一样, 大学生教育会在很短时间内就将自身所学理论转化为具体行为。正是价值观的行为导向作用, 让我们必须得重视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1]。

弘扬核心价值观, 也是从当前大学生成长所面临的环境出发的。“近朱者赤”理论和“孟母三迁”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周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同环境给人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 人的行为往往是受主客观作用共同影响的。对大学生培养而言, 更是如此, 大学生由于自身年龄和思维发育并不成熟, 因此很容易受到其他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随着当前社会文化交流融合不断深化, 各种各样健康与不健康的文化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如何在价值观错综复杂的背景下, 去繁从简, 让学生健康成长, 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清晰准确地告知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什么是必须遵守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符合人才培养的价值理念。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准确弘扬, 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规范, 能让学生对自身所处环境和不同价值观念有准确辨析, 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与价值观培养。

弘扬核心价值观, 更是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所决定的。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前进动力, 决定整个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更是继承人。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 决定了未来几十年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然而,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物资逐渐侵蚀大学生的思维观念,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盛行, 同时学生散漫、守旧、懒惰等意志精神更是屡见不鲜, 在很多学生看来, 爱国与自己无关, 而创新改革与自身关系更小。而有关这一系列理论的教学与传播对学生来说, 也无关紧要。如果任由这一趋势发展, 那么大学生的思维观念、价值导向必然忽略国家的概念, 忽略时代创新的存在价值, 这将让整个社会发展出现致命性的打击和影响。大学生的成长状况与思维理念, 决定了整个社会发展的进度。而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与创新更是对民族未来和国家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思维理念[2]。

三、爱国是根本、创新是要求——培养学生爱国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必要性

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创新为基本的时代精神都是当前学生成长、 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理念精神。如果学生未能形成爱国精神, 那么他就很难融入到整个社会发展、建设中。只有学生具备了爱国精神, 他才会知道自己首先是中国人, 国家社会发展依靠谁等, 这也是学生结合具体实际, 进行正确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只有学生具备了创新精神与能力, 学生才有可能适应竞争激励的社会环境。具体而言, 之所以要培养学生具备两种精神, 这是因为:一方面,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内核与典范, 也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一直以来, 我们都十分重视开展爱国教育, 通过向学生讲述优秀的爱国故事, 结合言传身教, 很多学生都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要求和精神内涵, 学生也清楚地了解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价值与意义。而爱国主义的前提就是爱社会主义, 很多优秀的科学家为了祖国的利益, 放弃了自己在海外的优异生活。因为在科学家的心里, 祖国母亲高于一切, 祖国才是自己情感的归宿。爱国主义的积极影响, 让每一个人的自我价值都得到了有效体现。 正是因为爱国主义是根本, 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必须充分重视开展爱国主义。而只有学生养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才能说明整个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是成功的, 才能说明教学是有成效的。另一方面, 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是决定当前人先进性的重要基础。学生是否符合发展要求, 学生的理念是否能与发展进度相匹配, 这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核。在纷繁复杂的时代, 日新月异, 与时俱进, 可以说是整个时代最重要的特点, 在这一背景下, 如何才能将学生培养与时代发展相同步, 实际上就需要有针对, 有重点的开展教学培养。时代发展的特殊背景, 让我们必须将发展创新赋予整个教学活动, 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时代精神。以往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往往发现, 学生缺乏关注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使命感和敏感性, 学生这一精神的匮乏, 实际上就决定了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是有限的, 而学生的发展前景则较为黯淡。因此, 要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时代精神, 通过价值观念的引导, 达到教学目的。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是开展学生培养的必然要求。

四、弘扬核心价值观——学生爱国精神、时代精神形成的作用与价值

(一) 学生爱国精神缺失, 时代精神不足需要有体系化的价值观念教学与传播

正如很多人所说, 当今“90后”大学生多是享乐的一代, 只知道享受, 不懂得观察社会, 更不知道怎么去关心社会问题。事实上, 在某些方面, 一部分学生确实存在这一现象, 但随着社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 如今各国文化、意识形态交流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惯例。欧美文化、日韩文化等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和手段被广泛传播于我国, 由于外国文化较强的包装性, 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截然相反的特点, 因此, 其一经传播, 就很容易使得学生认为外来文化优于国内文化, 久而久之, “哈韩”、“哈日”、“亲英美论”就成为很多学生的观点。在这些学生眼里, 一切外国文化都是好的, 我们的文化都是不好的。这就使得我们开展民族观念与国家概念传播教学受到极大影响。

进入当前时代, 世界发展日新月异, 每一天都是一种变化, 学生成长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 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也更多。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智慧城市, 都让青年人感受到了机遇与挑战所带来的压力。学就有可能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赶上时代变化;而不学, 就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而这正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表现。然而在这一背景下, 很多学生并不能充分认识到时代精神的作用与价值, 一些学生认为新事物接受和学习太难, 缺乏动脑精神, 这就让学生很难适应时代发展与创新的要求。正是学生爱国精神缺失, 时代精神不足, 需要有体系化的价值观念进行教学与传播[3]。

(二) 弘扬核心价值观能为学生爱国精神培养提供重要途径与渠道

实际上, 无论是老师, 还是学生, 都充分认识到了爱国主义培养的作用与价值, 也认识到了目前多数学生在这一精神理念上的缺失与不足, 但问题在于目前教学过程中, 一直未能寻找到一种体系化的价值观念作为理论教学的基础。如果只是凭借故事教学, 其教学理论深度又不够, 而如果只是单一的空洞理念也会让学生感觉枯燥, 以往的爱国主义教学由于缺少体系化的理论指导, 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核心价值观中倡导从公民个人、国家、社会三个层面进行爱国精神培养, 不仅涵盖了学生的思维体系, 更是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了解爱国精神的内容与实质。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能够帮助学生从根本上形成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正确精神理念。

(三) 弘扬核心价值观能帮助学学生形成全面完善的时代精神

当前时代发展需要创新, 只有创新, 才有未来。而想要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就必须结合相关理念教育, 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完善的时代精神。通过学生合理创造、完善发展, 从而实现自身对当前社会发展的最精准认知。以往价值观教育, 更多关注的是某些具体的内容, 忽略了培养学生对整体宏观大局的理解和认知。学生所处的时代, 决定了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对待社会发展。将核心价值观弘扬与学生成长紧密结合, 不仅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 更是从学生成长融入时代发展的环境大熔炉。

五、结语

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直观有效反映。是整个社会文化思想的核心、精华,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活动中, 不仅是从学生成长实际出发, 更是针对学生全面思想价值观念培养所提出的价值理念。利用价值观内容, 培养学生对爱国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认知和了解, 实质上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基础上的教学活动。如果在培养大学生时, 仅仅依靠只言片语, 很难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对爱国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体系化的认同。因此, 这就需要一个成熟的、符合实际、有生命力的价值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周洪韬.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J].求实, 2013, (11) :36-39.

[2]申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研究意义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3, (26) :29-32.

篇3:浅谈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对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与意义

一、大学生党支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应发挥的作用

1. 大学生党支部对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日的成就, 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社会和谐稳定, 国际地位日益提高。青年学生对党的认识逐渐加深, 最终上升为对党的信任和追求。他们在进入大学后, 一方面接受党的理论知识教育, 另一方面受到身边优秀大学生党员的影响。使他们有了明确的入党要求。这会推动他们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关理论, 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

2. 大学生党支部对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引领作用。

大学生党支部担负着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职责, 开展理论学习是大学生党支部的重要工作内容, 通过学习方案的制定, 学习内容的选择, 来引领大学生理论学习的方向。[2]由于大学生党员本就是学生中的一员, 他们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非常了解, 组织的学习也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灵活, 能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 能够提高大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 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的有效性。

3. 大学生党支部对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核心作用。

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 光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和政工干部是不够的, 必须紧紧依靠大学生党支部这个核心力量, 大学生党支部不仅是学生党员和班级的核心, 更是校、院、系各级学生组织的依托, 它们的影响力覆盖全体大学生, 直接影响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无论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还是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党支部都应成为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的组织者、宣传者, 发挥核心作用。

4. 大学生党支部对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示范作用。

大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 他们在政治素质、学习能力、日常表现方面都非常出色。现在的大学生多为9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 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 接受新生事物快, 是一个具有较大可塑性的群体。大学生党员的优异表现很容易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 榜样的示范作用可满足大学生内心需要, 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有了生动具体的形象作为榜样, 便可发挥大学生可塑性强的优势, 积极学习效仿, 不断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 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

5. 大学生党支部对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化作用。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大学生党支部通过开展假期的“三下乡”、“万名大学生心系万村”等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社会调查、参观走访等方式, 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目前中国的发展状况, 更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挥的重大作用, 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强化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格的认识, 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动力。

二、加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 促进大学生党支部作用的发挥

1. 提高党员发展质量, 增强大学生党支部的吸引力。

明确大学生党员的具体标准, 遵循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 做好党员的培养和考察。要结合党支部的实际情况, 对入党积极分子做到早发现、早启蒙、早培养, 使大学生一入学就能够掌握一定党的理论知识, 了解党员标准和相关发展程序, 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通过积极分子考察机制、团员推优机制、民主评议机制和入党前公示机制等制度保证, 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入党动机端正的优秀团员、学生骨干及时吸纳到党的队伍中。使党员发展过程成为对党员和积极分子的一次教育过程, 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

2. 强化支部书记培训, 增强大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

大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部书记的水平和能力。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进行, 学生数量在增加, 大学生党支部数量也随之增加, 由于党支部设在班上, 有一些党支部书记由高年级的学生党员担任, 他们的理论功底和工作能力需要得到提升。要把理论培训和工作实务相结合, 把系统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 切实提高支部书记的领导能力和工作艺术, 保障大学生党支部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 才能使大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 加大理论教育力度, 增强大学生党支部的影响力。

大学生党员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来源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要把理论教育放在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位置, 避免“重入党前培养, 轻入党后教育”的现象。教育工作中, 要注意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 教育大学生党员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做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影响力, 带动全体大学生真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

4. 加强支部制度建设, 增强大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力。

大学生党支部的制度建设是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保障, 一个有战斗力的党支部, 要采用制度的形式来规范工作程序和明确工作方法。具体来说, 要建立思想汇报制度、介绍人责任制度、定期谈话制度、党员联系学生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和预备党员考核制度等, 通过制度的制订和落实来规范大学生党支部的活动, 督促学生党员履行党员义务, 更好地整合全支部学生党员的力量, 增强大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力。

5. 创新党建活动载体, 增强大学生党支部的辐射力。

开展各种支部活动是大学生党支部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它既可以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也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先争优活动, 还是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都引领着大学生的前进方向。[3]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 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发表言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党支部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紧紧把握网上教育的主动权, 用马克思主义占领这块思想高地。通过基于网络开展的支部活动, 辐射带动广大青年学生, 使之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08-26.

[2]唐美玲, 江毅.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 (06) .

篇4:浅谈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对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与意义

一、合作学习法内容的选择

教师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合作学习的教学, 要避免合作学习的随意性与形式化, 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在恰当的时机开展合作学习, 在合适的时间终止合作学习, 同时要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必要的物质条件是合作学习法能顺利进行的前提, 空间上的最佳配合距离, 时间上的准时、有序, 都是物质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教师不能被预先制定的教案困住, 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情况, 如在收集处理信息时、遇到疑难问题时、开展实践活动时等, 合理、及时地调整, 选择最佳的时机、内容进行合作学习。

二、合作学习法的必要性

(一) 从学生发展的社会性看必要性

学生的发展是在交往中实现的, 这一观点已被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所证明。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 学生学习知识时的意义建构, 是凭借自身的经验与体验, 在真正的任务情景中, 在合作与对话中去实现的。所以我们说学生是在交往互动中实现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合理的交往是一种合作式的交往, 合理交往的结果将取得一致的认识, 但并非一切合理的交往都必须达到一致的认识, 尤其是不允许在交往终了时作出盲目的决定。

(二) 从课堂教学的多变性看必要性

教学面对的是活泼生动的个体, 学生的思维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和经验等各具特点, 因此, 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个因素不容忽视。正因为学生是鲜活的个体, 带着自己的知识基础、经验、思维、灵感、兴趣爱好等参与课堂活动, 并作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 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模式。

(三) 从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看必要性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特征。为什么会有几千年“师道尊严”的历史?封建思想并不是其唯一的解释, 其中隐含了人们对学习本质的认识。传统学习方式以被动地接受和掌握为主要模式, 使学生学习知识变成一味的机械式背诵、接受, 学生学习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发挥和发展, 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枯燥乏味, 这也就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所以必须转变这种学习方式, 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代替这种非自主的被动接受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合作学习法的应用

(一) 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要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 小组可以根据性别、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划分。一般说来, 3—6人划分为一组比较合适, 这样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和达成该团体的学习目标。学生之间也就越容易彼此分享学习, 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

(二) 明确目标, 分工合作

在这个环节中, 合作学习中的各成员应明确分工, 人人尽责。人人尽责就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 并同时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确定活动的教学目标、任务, 设置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小组活动时教师要及时指导, 发现问题并记录问题, 充当好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的角色。小组成员要积极参与, 明确自己的责任, 与其他同学相互合作, 帮助, 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并完成自己的任务。

(三) 进行归纳总结和点评

在合作学习交流完成后, 教师要及时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同时根据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说明, 然后和学生一起构建知识体系, 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表现情况进行适当评价。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地发展, 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大多数学生重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 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心理, 确立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教学评价观念, 对小组及个人进行合理评价。教师应根据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 学生间、小组间差异, 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特点, 学生的自我总结等一系列因素, 进行综合的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所带来的快乐与进步, 集体取得的成果凝聚着各个组员的力量, 以此来提高他们对合作内涵和价值的认识, 激发他们合作创优的热情和动力。

四、合作学习法在培养学生能力中的作用

(一)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 合作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潮流, 想要在社会中得到发展, 就必须具备合作意识。对于学生来说, 合作学习是培养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合作中能感受到共同学习所带来的喜悦和快乐, 通过合作学习, 使他们意识到合作能互相取长补短, 作为集体中的一分子, 每个人都必须尽职尽责, 为集体贡献力量,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为集体争来荣誉, 只有互助合作才能共同促进, 共同提高。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交往时心理相融,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而对集体观念的形成和巩固产生深远影响。

(二)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有合作就有交流, 交流主要通过语言信息的传递来实现,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 学生分成了许多小组, 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小组之间也要辩论、竞争, 最后小组还要进行汇报、总结等, 这些都要用到交流技能。这就促使学生在发言之前整理自己的思路, 用恰当的、清晰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同时在说话时还要注意语气、态度、音量等, 使同学听清楚, 听明白。大家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 接受了大量的、不同的语言信息, 经过评价反馈, 互相取长补短, 使自身的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三)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 大多是教师一味地给学生传授、灌输知识, 而学生则是机械地接受、记忆课本内容, 对一些问题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给学生设置问题, 让学生自己分组去寻求正确的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一切都需要学生自己去研究、探讨和解决。要想找到正确的答案就得亲自动手实践, 并积极创新, 努力寻求简洁、与众不同的创作方案,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每个人的思维和视野得到一定的拓展, 又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传统的课堂教学交流形式单一, 课堂气氛沉闷。然而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交流, 小组合作得出的结论要在班上进行交流, 每个人都要发言, 同时还要接受其他同学的评价等。这样就扩大了学生交流的范围, 使学生彼此能更好地沟通, 克服一些平时交流的障碍, 同时也能改变自卑、胆怯的心理, 使学生更加活泼、开朗。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学会反思, 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也有利于改变部分学生的自负心理。

五、小结

合作学习通过鼓励学生合作与交流, 创设出积极、生动的合作情境, 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当代基础教育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 教学方式正在由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等转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 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和机遇。如果教育工作者能通过体验学习, 并将其学以致用, 这对教育形式改革将产生深远的实践意义。

摘要:目前, 合作学习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本文通过研究合作学习方法, 探讨了合作学习法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合作学习,学习方法,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教学论贡献[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8) .

上一篇:年度庆典策划下一篇:以追逐梦想为话题的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