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重点基础知识

2024-04-11

初中化学重点基础知识(精选8篇)

篇1:初中化学重点基础知识

一、认识溶解现象,溶液的组成与特征;

二、知道水、酒精、汽油等是常见的溶剂(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服上的油污洗去)

三、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1)举例说明乳化现象;(2)用洗涤剂去油污与用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有什么不同?

四、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化工生产与化学实验;(2)无土栽培的营养液;(3)医疗上各种注射液

五、知道一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蔗糖溶液和食盐水中溶质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六、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为什么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温度表现不同的变化?温度变化有哪几种情况?各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七、了解饱和溶液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一瓶接近饱和的NaCl/KNO3/Ca(OH)2溶液分别可以采用什么措施变成饱和溶液。

八、了解溶解度的涵义?查看溶解度性或溶解度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1)什么叫溶解度?“200C,KNO3的溶解度为31.6g”的含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上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A、B两条交于一点,交点的含义是什么?

(3)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可分为哪三种情况?各举一个例子?

九、知道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1)气体的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举例说明?

(2)200C,O2的溶解度为0.031表示什么意义?

十、了解结晶现象,胆矾晶体的形成,海水制盐?

(1)常见的结晶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溶液?

(2)如何将KNO3和少量NaCl的混合物中分离出较纯净的KNO3晶体?

(3)过滤和结晶这两种分离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混合物?

十一、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1)需要哪些仪器?主要步骤?(2)固体作溶质和液体作溶质(或浓溶液稀释)的区别?

十二、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的计算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2)稀释:溶质质量不变

M浓×C浓%=M稀×C稀%或M浓×C浓%=(M浓+M水)×C稀%

(3)与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反应后溶液质量=反应前溶液质量(不含不溶性杂质)-生成气体质量-生成沉淀质量

篇2:初中化学重点基础知识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3、化学性质: (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1)可燃性:2CO+O2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H2 在O2 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在 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在 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水煤气:H2与CO 的混合气体 C + H2O H2 + CO)

2)还原性: CO+CuO Cu+CO2 (非置换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Fe2O3+3CO2(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除杂: CO[CO2] 通入石灰水 或氢氧化钠溶液: CO2+2NaOH==Na2CO3+H2O

CO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u+CO2

CaO[CaCO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 CaCO2↑

注意:检验CaO是否含CaCO3加盐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初三化学知识口诀

1、化学方程式

左写反应物,右边写生成;写对化学式,系数来配平;

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生成沉淀气,箭头来标明。

一找元素见面多,二将奇数变成偶;

三按连锁先配平,四用观察配其它;

有氢找氢无氢找氧,奇数配偶变单成双;

出现分数去掉分母,调整系数使支配平。

2、离子方程式

客观事实要遵从,书写形式分异同;

生成符号要写对,质量电荷要守恒。

3、干燥气体

酸干酸,碱干碱,氧化不能干还原,

中性干燥剂,使用较普遍,

只有不反应,干燥就能成。

4、空气组成

空气组成别忘记,主要成分氮氧气;

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

还有两个零点三, 二氧化碳和杂气;

体积分数要记清,莫要当成质量比;

还要注意防污染,环保意识要树立。

5、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红热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温度很高;燃硫入氧燃烧变旺,火焰紫色美丽漂亮,生成气体气味够“呛”;

燃磷入氧现象难忘,浓厚白烟冷却粉状;铁丝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熔物固态黑色。

6、氧中燃烧的特点

氧中余烬能复烯,磷燃白色烟子漫,

铁烯火星四放射,硫蓝紫光真灿烂。

7、氯中燃烧的特点

磷燃氯中烟雾茫,铜燃有烟呈棕黄,

氢燃火焰苍白色,钠燃剧烈产白霜。

8、防止铁生锈

铁氧水等互作用,发生复杂之反应,主要生成氧化铁,还有复杂的成分;

铁锈疏松易吸水,加快生锈的过程,要想防止铁生锈,保持干燥和洁净;

隔绝空气又防水,表面涂上保护层,镀金属刷油漆,涂油烤蓝都可以。

9、硫的物理性质

篇3:初中化学高考考查的重点(二)

“化学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社会”, 解决生产、生活中问题, 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是化学永恒不变的主题.课改后的初高中教材都突出了这一点, 它们的思路相同, 因此考查的道理也是一致的, 初中的这些内容高考肯定会继续考.

1.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例12 (1) (2007年广东) 许多国家十分重视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够从海水中获得的物质是 ( )

(A) 氯、溴、碘 (B) 钠、镁、铝

(C) 烧碱、氢气 (D) 食盐、淡水

(2) (2007年广东) 为了避免青铜器生成铜绿, 以下方法正确的是 ( )

(A) 将青铜器放在银质托盘上

(B) 将青铜器保存在干燥的环境中

(C) 将青铜器保存在潮湿的空气中

(D) 在青铜器的表面覆盖一层防渗的高分子膜

分析:了解了海水的成分就可直接判断出食盐和淡水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从海水中获得.根据铜生绣需要的条件可考虑出多种防止铜生锈的方法:将青铜器保存在干燥的环境中, 或将青铜器涂上一层保护膜等均可.

答案: (1) (D) (2) (B) 、 (D) .

2.能源

例13 (2006年上海) 石油是一种重要能源, 人类正面临着石油短缺、油价上涨的困惑.以下解决能源问题的方法不当的是 ( )

(A) 用木材作燃料 (B) 用液氢替代汽油

(C) 开发风能 (D) 开发地热

分析:用木材作燃料属于杀鸡取卵, 是解决能源问题的方法中最不妥当的.

答案: (A) .

3.环保

例14 (1) (2007全国理综Ⅰ卷) 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燃煤时加入适量石灰石, 可减少废气中SO2的量

(B) 臭氧的体积分数超过10-4%的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

(C) pH在5.6~7.0之间的降水通常称为酸雨

(D) 含磷合成洗涤剂易于被细菌分解, 故不会导致水体污染

(2) (2007年广东) 污水处理的主要方法有:①中和法;②化学沉淀法;③氧化还原法;④过滤法.其中属于化学方法的有 (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分析: (1) 是属于基础性、常识性的考查, (A) 正确.过滤法处理污水, 没有新物质生成, 是物理方法, 其它都有新物质生成, 是化学方法.

答案: (1) (A) (2) (A)

4.材料

例15 (1) (2003年上海) 下列物质一定不是天然高分子的是 ( )

(A) 橡胶 (B) 蛋白质

(C) 尼龙 (D) 纤维素

(2) (2007年广东)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所有不锈钢都只含有金属元素

(B) 我国流通的硬币材质是金属单质

(C) 广东正在打捞的明代沉船上存在大量铝制餐具

(D) 镁合金的硬度和强度均高于纯镁

分析:尼龙是人工合成的, 不是天然高分子.不锈钢中含有碳等非金属元素;流通的硬币材质有的是纯金属, 有的是金属的合金;铝和铝合金的是上个世纪才开始广泛使用, 当然不可能在明代大量使用;一般来说, 合金的硬度和强度均高于纯金属.

答案: (1) (C) (2) (D)

5.人体健康

例16 (1) (2000年全国) 下列广告用语在科学上没有错误的是 ( )

(A) 这种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 这种蒸馏水绝对纯净, 其中不含任何离子

(C) 这种口服液含丰富的氮、磷、锌等微量元素

(D)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2) (2004年北京) 能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一种有毒气体是 ( )

(A) 氯气 (B) 氮气

(C) 一氧化碳 (D) 甲烷

(3) (2007年山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目前加碘食盐中主要添加的是KIO3

(B) 日常生活中无水乙醇常用于杀菌消毒

(C) 绿色食品是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食品

(D) 在空气质量日报中CO2含量作为空气污染指数

分析:上述三例均属于基础性、常识性的考查, 是送分题, 是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答案: (1) (D) (2) (C) (3) (A)

6.安全

例17 (2006年广东) 某仓库工作人员违章操作, 在雨天转运“保险粉”引起爆炸.“保险粉”学名为连二亚硫酸钠 (Na2S2O4) , 主要用于印染工业作为还原剂.该化学品在潮湿空气中极不稳定, 易分解并引起燃烧, 在190℃时发生爆炸,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S2O4 Na2S2O3+ Na2SO3+__.因此, 该化学品通常要在通风、 、阴凉处密闭贮存.发生爆炸时, 现场会扬起大量的白色烟雾, 粉尘漂浮在空中并四处扩散.尽快逃生的正确做法是 (填写正确选项的字母) .

(A) 用干毛巾捂住口鼻

(B)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 顺风远离现场

(D) 逆风远离现场

分析:安全是大事, 本题是以安全为核心进行的设计, 意在引起对各种安全的关注, 特别是在遇到安全问题时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应急处理和选择逃生的方法.

答案:SO2;干燥; (B) 、 (D) .

四、对实验的考查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初中所学的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是高中继续学习的基础, 可以说是高中化学学习的源头之水, 因此在高考中考查实验能力、探究能力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初中化学, 所以说掌握初中化学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无论是对高中化学学习, 还是高考都非常重要.

1.常用仪器及基本操作

例18 (1) (1992年全国) 用pH试纸测定某无色溶液的pH值时, 规范的操作是 ( )

(A) 将pH试纸放入溶液中观察其颜色变化, 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B) 将溶液倒在pH试纸上, 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C) 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 滴在pH试纸上, 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D) 在试管内放入少量溶液, 煮沸, 把pH试纸放在管口, 观察颜色, 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2) (1996年全国) 下列有关使用托盘天平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填写标号) ( )

(A) 称量前先调节托盘天平的零点

(B) 称量时左盘放被称量物, 右盘放砝码

(C)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 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其他固体药品可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称量

(D) 用托盘天平可以准确称量至0.01克

(E) 称量完毕, 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

(3) (2007年广东) 下列可用于测定溶液pH且精确度最高的是 ( )

(A) 酸碱指示剂 (B) pH计

(C) 精密pH试纸 (D) 广泛pH试纸

分析:了解各种仪器的用途, 规范的进行操作是科学探究实验成功的基础.

答案: (1) (C) (2) (C) (3) (B)

2.实验安全

例19 (1) (1997年全国) 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写标号) ( )

(A) 不慎将酸溅到眼中, 应立即用水冲洗, 边洗边眨眼睛

(B) 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 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C) 如果苯酚浓溶液沾到皮肤上, 应立即用酒精洗

(D) 配制硫酸溶液时, 可先在烧杯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 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2) (2006年上海) 以下各种尾气吸收装置中, 适合于吸收易溶性气体, 而且能防止倒吸的是 (图1) ( )

分析:注意实验安全, 是进行实验必须的.实验安全要考虑到实验中的方方面面, 注意实验中各个细节.

答案: (1) (D) (2) (B) 、 (D)

3.方案设计与评价

例20 (1) (2007年江苏) 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的实验 (部分仪器巳省略) , 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2) (2006年湖南)

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 (2Na2O2+2CO22Na2CO3+ O2 2Na2O2+2H2O4NaOH+O2↑) .请选用适当的化学试剂和实验用品, 用图3中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

①A是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②填写表中空格:

③试管F中收集满气体后, 下一步实验操作是:__.

分析:方案的设计和评价一直是中高考化学考试考查的重点, 这一点今后也永远不会改变的.实验设计要注意搞清实验原理;实验评价要注意从原理、安全、环保、经济、操作等方面入手.

答案: (1) (D)

(2) ①CaCO3+2HClCaCl2+CO2↑+H2O②

③把E中的导管移出水面,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用拇指堵住试管口, 取出试管,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内, 木条复燃, 证明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4.综合

例21 (2007全国理综Ⅰ卷) 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后, 流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和H2, 还有CO2和水蒸气等.请用图中提供的仪器, 选择必要的试剂, 设计一个实验, 证明上述混合气中有CO和H2. (加热装置和导管等在图中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1) 盛浓H2SO4的装置用途是, 盛NaOH溶液的装置用途是.

(2) 仪器B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 (或化学式) 是:, 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 仪器C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 (或化学式) 是:, 其目的是.

(4) 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 用字母表示接口的连接顺序:g—ab.

(5) 能证明混合气中含有CO的实验依据是.

(6) 能证明混合气中含有H2的实验依据是.

分析:21题是典型的实验类综合题, 虽然是综合题, 但在掌握所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应该说难度不是很大.由于一氧化碳、氢气不能直接检验, 都是通过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后间接检验, 因此需要利用它们的还原性来进行实验, 当然一般都是用氧化铜作氧化剂.检验有没有水生成或有没有水存在, 一般用无水硫酸铜.在检验有没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之前必须要将原来混合气体中的水和二氧化碳除干净, 除二氧化碳和水时, 要先除二氧化碳后干燥;检验的时候, 要先检验水, 后检验二氧化碳.明白了上述, 本题就可轻松解决: (1) 除去水蒸气 除去CO2 (2) 氧化铜 (CuΟ) CuΟ+Η2=Cu+Η2ΟCuΟ+CΟ=Cu+CΟ2 ⑶无水硫酸铜 (CuSO4) 检验H2O (4) (g-ab) -kj-hi-cd (或dc) -fe-lm (5) 原混合气中的CO2已被除去, 其中CO与CuO反应生成的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 原混合气中的H2O已被除去, 其中H2与CuO反应生成的H2O使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

篇4:掌握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技巧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概念原理;化学方程式配平

初中是化学学习的肇始阶段,也是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模块进行讨论与总结。

一、掌握基本方法,理解化学用语

每门科学都有自己的特色用语,我们只有掌握化学概念和运用中的基本用语,才能有效理解知识生成,形成运用能力。通常的引导方法是:熟悉化学结构、记住关键词、尝试实验运用、理解知识生成原理和过程。例如:就催化剂的概念来说,我们就要抓住“改变”“质量”“化学性质”关键词进行理解。催化剂本身不参加化学反应,只是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它也不能导致化学反应产物增多或减少。

实际上,初中化学基本概念逻辑性很强,化学教材的各部分就组成了严密的知识网络。所以,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只是孤立地认知某种化学现象和元素,而要对整体知识结构进行整合,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寻求内在联系,达到理解。

笔者这里列举一些化学基本知识:第一方面: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1)金刚石、石墨:C;(2)水银、汞:Hg;(3)生石灰、氧化钙:CaO。第二方面:常见物质的颜色及状态。红色固体:Cu、Fe2O3、HgO;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或碱);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等等。第三方面:物质的溶解性。例如,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第四方面:化学理论与实际运用。例如,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第五方面:化学计算。例如,5g某物质放入95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等于5%。可能等于5%,如,NaCl、KNO3等;也可能大于5%,如,K2O、Na2O、BaO、SO3等;也可能小于5%,如:结晶水合物以及Ca(OH)2等。

二、梳理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

有时候学习就不能怕枯燥,化学知识不难,但是许多概念和化学过程需要掌握细节,这些需要我们做硬功夫,不是创设几个趣味情境就能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常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思考,有效掌握整章、整节或整个小标题的内容轮廓、大致思路,梳理基本概念。阅读文本,不能粗枝大叶,要注意到每一个细节,不能忽视图表和小字注释。这里我们将基本的化学概念进行梳理,让学生在化学基本概念学习中有准绳可依:

(1)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化学符号,叫做元素符号。通常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化学课本里指出:“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碳的符号是C、磷的符号是P、铅的符号是Pb、钨的符号W、硅的符号Si、镁的符号Mg,汞的符号Hg。

(2)化学式。化学式是实验式、分子式、结构式、示性式的统称。由于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在书写某化合物的化学式时不但要知道这种化合物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还要知道组成这种化合物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

(3)化学图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图式表征是以图表的方式组织和表征信息。图式表征减少繁冗累赘的文字叙述,直观简明地呈现出知识的结构性和认知的整合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概括。化学图示就是根据结构示意图判断原子或离子的依据是:核电荷数是否与核外电子数相等。

比如,若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为中性原子,比如:■(氖原子);

若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例如:■(氟离子);

若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例如:■(镁离子)。

(4)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也称为化学反应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不同物质之间化学反应的式子。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客观事实。因此,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如下原则:

一写,正确写出各反应物与各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用短横线相连;

二配,在各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即系数),将“-”变成“=”,使写出的化学方程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应为Fe2O3+3CO■2Fe+3CO2。

三标,标出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特殊状态;

四查,检查反应前后各原子个数是否相等。

根据其功能进行分类包括:

(1)表示物质组成的符号。例如:元素、化学式、化学图示等都属于物质组成的符合语言。

(2)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符号。例如:化学方程式就是属于表达化学反应的语言。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与意义是相对应的。比如,2H2O■2H2↑+O2↑,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表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种类、微粒数、质量、物质的量及气体体积之比。书写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三、设置合理引导,掌握基本技能

化学基本技能包括概念和原理掌握,基础实验操作及常规化学计算问题处理等多方面。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通过巧妙的方法进行引导,变枯燥为形象。比如,许多学生对化学方程式配平理解困难,有反感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这里笔者选一段教学实例供大家参考:

师:化学方程式配平就是要让方程式生成符号两边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然后思考:配平的基本化学原理是什么?配平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实现配平?

学生展开讨论:

师:Fe2O3与CO反应生成Fe和CO2,大家还记得这个化学方程式怎样写吧?

学生书写:Fe2O3+CO—Fe+CO2

师:现在大家认真观察,方程式中Fe2O3+CO生成Fe+CO2,单就原子数量来说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怎样才能科学体现呢?生:需要配平才能体现。【学生生成疑问】那怎样具体操作呢?

师:观察方程式,我们先找到其中化学式原子组成相对复杂的化学式Fe2O3我们假定其计量数为1:1Fe2O3+CO—Fe+CO2。

那么1个Fe2O3分子参加反应里面包括2个Fe原子,那么我们就在生成的Fe元素前面配上2:1Fe2O3+CO—2Fe+CO2。

然后我们再讨论C和O两种元素,我们可以先设CO和CO2前的计量数分别是:x、y。

1Fe2O3+xCO—2Fe+yCO2观察该式我们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出:3+x=2y;x=y所以就有:x=3,y=3。得出最终配平结果:Fe2O3+3CO=2Fe+3CO2

这是笔者针对化学式配平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的示范引导,整个过程步步为营,牵着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掌握了配平的基本原理是:质量守恒定律,需要通过代数等基本思想来简化计算。设置这样的典型专题训练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便于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化学用语的掌握更为具体准确。

总之,初中化学是基本概念的切入和原理的掌握,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摒弃华而不实的东西,引导学生逐个弄懂各知识点的含义,切实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及操作方法。只有做到概念扎实,原理烂熟于心,才能在接下来的知识运用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参考文献:

[1]冯嘉瑞.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树立和方法引导分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吴兆平.浅谈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方法[N].教师研修网,2014-02.

篇5:高考化学必考重点知识

1.七白:AgCl、BaSO4、CaCO3、BaCO3、Mg(OH)2、Al(OH)3、Fe(OH)2

2.一蓝:Cu(OH)2

3.一红褐:Fe(OH)3

4.红褐色絮状沉淀——Fe(OH)3

5.浅绿色沉淀——----Fe(OH)2

6.蓝色絮状沉淀——--Cu(OH)2

7.白色沉淀——------CaCO3,BaCO3,AgCl,BaSO4,(其中BaSO4、AgCl是不溶于 HNO3的白色沉淀,CaCO3 BaCO3是溶于HNO3 的白色沉淀),Mg(OH)2

8.淡黄色沉淀(水溶液中)----S

9.微溶于水——----Ca(OH)2,CaSO4

10.碳酸盐,亚硫酸盐——除了碱金属(K,Na等),铵盐外的金属碳酸盐正盐都不溶于水溶于强酸。

11.硫酸盐——BaSO4不溶于非氧化性酸,CaSO4微溶于水。

12.盐酸盐——AgX不溶于非氧化性酸,溶解度是越来越小的(按F到I的顺序)。

13.硫化物——同碳酸盐,亚硫酸盐。但注意的Cu2S是顽固性沉淀,不溶于非氧化性酸。

14.硅酸——在高中学的惟一一个不溶于水的酸。

15.醋酸盐——除了醋酸铅外皆溶于水。(通常考不到那去)

16.顺口溜是“钾钠铵盐硝酸盐,都能溶于水中间”。

篇6:初三化学重点知识考点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Mg +O22MgO2Mg +O22MgO注:MgO:白色固体

4Al +3O22Al2O34Al +3O22Al2O3注:Al2O3:白色固体

3Fe+2O2Fe3O42Cu+ O22CuO注:CuO:黑色固体

注意:①、虽然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但是在铝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了反应的进行,所以铝在常温下不会锈蚀。

②、“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金的化学性质极不活泼。

2、金属+酸→盐+ H2↑置换反应(条件:活动性:金属>H)

H2SO4+MgMgSO4+ H2↑2HCl +MgMgCl2+ H2↑

现象: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3H2SO4+ 2AlAl2(SO4)3+ 3H2↑6HCl + 2Al2AlCl3+ 3H2↑

现象: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H2SO4+ZnZnSO4+ H2↑2HCl +ZnZnCl2+ H2↑

现象:反应比较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H2SO4+ FeFeSO4+ H2↑2HCl + FeFeCl2+ H2↑

现象:反应比较缓慢,有气泡产生,液体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当一定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稀盐酸(或硫酸)反应时,产生的氢气质量与金属质量的关系:

×M(金属)

生成物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价金属相对原子质量法:

M(H2)=

3、金属+盐→另一金属+另一盐置换反应(条件:参加反应的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素)

Fe+CuSO4==Cu+FeSO4(“湿法冶金”原理)

现象: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液体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2Al+3CuSO4Al2(SO4)3+ 3Cu

现象:铝丝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液体由蓝色变为无色

Cu+ 2AgNO3Cu(NO3)2+2Ag

现象: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出现,液体由无色变为蓝色。

注意:①CuSO4溶液:蓝色FeSO4、FeCl2溶液:浅绿色

②Fe在参加置换反应时,生成+2价的亚铁盐。

考点二、置换反应

1、概念: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2、特点:反应物、生成物都两种;物质种类是单质与化合物

考点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元素(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篇7:高考化学重点知识备考资料

一.“无色透明”条件型

若题目限定溶液“无色”,则不含有色离子,即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等离子。若“透明”,则溶液不形成混浊或沉淀(与溶液有无颜色无关)。如Ag+与Cl-、Br-、I-、SO42-;Ca2+与CO32-、SO42-;Ba2+与CO32-、SO32-、SO42-等在水溶液中会发生反应,有混浊或明显的沉淀生成,它们不能大量共存。

例1.某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H+、Cl-、Ba2+、CO32-

B.Ag+、I-、K+、NO3-

C.K+、OH-、Cl-、Na+

D.Fe3+、Cl-、NO3-、Na+

解析:正确选项应满足无色透明和能大量共存两个条件。答案为C项。

二.“酸性”条件型

常见的叙述有强酸性溶液、PH=1的溶液、能使PH试纸变红的溶液、紫色石蕊试液呈红色的溶液、甲基橙呈红色的溶液、加入镁粉能放出氢气的溶液等。

若题目中限定溶液呈酸性,则溶液中有H+存在,其中不能大量含有OH-、弱酸根离子(如CO32-、SO32-、

S2-、F-、ClO-、CH3COO-、PO43-、AlO2-、SiO32-等)以及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如HCO3-、HSO3-、HS-、HPO42-、H2PO4-等)。

例2.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A.K+、Na+、SO42-、SO32-

B.NH4+、Mg2+、SO42-、Cl-

C.Na+、K+、HCO3-、Cl-

D.K+、Na+、AlO2-、NO3-

解析:正确选项应满足pH=1(有大量H+存在)和可以大量共存两个条件。答案为B项。

三.“碱性”条件型

常见的叙述有强碱性溶液、PH=14的溶液、能使PH试纸变蓝的溶液、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溶液、酚酞呈红色的溶液、甲基橙呈黄色的溶液、加入铝粉反应后生成AlO2-的溶液、既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H2SiO3的溶液等。

若题目中限定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有OH-存在,其中不能大量含有H+、弱碱的阳离子(如NH4+、Mg2+、Ag+、Al3+、Cu2+、Fe2+、Fe3+等)以及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如HCO3-、HSO3-、HS-、HPO42-、H2PO4-等)。

例3.某溶液既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H2SiO3的溶液,在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K+、Na+、HCO3-、NO3-

B.Na+、SO42-、Cl-、ClO-

C.H+、Mg2+、SO42-、NO3-

D.Ag+、K+、NO3-、Na+

解析:正确选项应满足溶液既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H2SiO3的溶液(有OH-存在)、可以大量共存两个条件,只有B项符合题意。

四.“酸性或碱性”条件型

常见的叙述有能使Al反应放出H2的溶液等。

若题目中出现这样的条件,则溶液中可能有H+存在,也可能有OH-存在,分析时要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一定能大量共存(满足无论是与H+还是与OH-都不会反应)还是可能大量共存(只要满足与H+、OH-中的一种不会反应就可以)。

例4.若溶液能与Al反应放出H2,满足此条件的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Al3+、Na+、NO3-、Cl-

B.K+、Na+、Cl-、SO42-

C.K+、Na+、Cl-、AlO2-

D.K+、NH4+、SO42-、NO3-

解析:题目所给的溶液为酸性(含有H+)或碱性(含有OH-)溶液。正确选项应满足在酸性或碱性都能大量共存的条件,只有B项符合题意。

五.“氧化还原反应”条件型

若题目中出现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这样的条件时,要考虑各离子组中是否存在强氧化性和强还原性的离子。如Fe3+与S2-、SO32-、HSO3-、I-;H+与S2O32-和S2-;MnO4-(H+)与Cl-;MnO4-(H+)、NO3-(H+)与Fe2+、S2-、HS-、SO32-、HSO3-、Br-、I-等不能大量共存。

例5.下列离子在溶液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H+、NO3-、Fe2+、Na+

B.Ag+、NO3-、Cl-、K+

C.K+、Ba2+、OH-、SO42-

D.Cu2+、NH4+、Br-、OH-

解析:正确选项应满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两个条件。A项中H+、NO3-、Fe2+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答案为A项。

跟踪训练

1.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酸性溶液Na+、K+、MnO4-、Br-

B.酸性溶液Fe3+、NH4+、I-、NO3-

C.碱性溶液Na+、K+、AlO2-、SO42-

D.碱性溶液Ba2+、Na+、CO32-、Cl-

2.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在含大量Fe3+的溶液中

NH4+、Na+、Cl-、OH-

B.在强碱性溶液中

Na+、K+、AlO2-、CO32-

C.在无色透明的溶液中

NH4+、Fe3+、SO42-、NO3-

D.在PH=1的溶液中

K+、Fe2+、Cl-、NO3-

篇8:初中化学重点基础知识

一、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单一的知识型是以往化学中考的特点, 而现在的化学中考则将“知识+能力”放在了首位, 并且更侧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因此, 教师在中考化学复习中, 不应将复习基础知识作为唯一的内容和任务, 而是应以基础知识作为复习的有效载体, 使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解题能力不断提高。审视当前的化学中考复习教学, 很多教师还是沿袭了传统的复习方法, 把“灌输”作为复习的法宝, 学生没有自己的分析思考、没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 缺少对知识点和问题的理解深化, 只能“囫囵吞枣”般接受大量的、程式化的知识。如此复习方式, 不但教师累、学生苦, 更重要的是收效甚微。要突出学生在复习中的主体地位, 就必须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复习中去。因此, 复习中除了应抓好“精讲”“多练”“讲评”“反思”这四大环节外, 还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复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时, 笔者要求学生找出知识点和重点后, 根据实际学情编制一套试卷。在这套试卷中既突出了知识点与重点, 又提出了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的问题, 让学生当众解答。这样, 学生的才智得到了发挥, 解题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发挥兴趣支撑作用, 激发有效复习动力

零散的知识点、松散的关联性是初中化学的一个特征。把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再现, 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在应用知识中学会迁移, 进一步提高与发展知识是化学中考复习的目的。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复习过程中, 学习兴趣具有支撑性的作用。对化学这门学科很多学生兴趣甚浓, 假如这种兴趣能融入中考复习中, 那必定会产生很大的效益。因此, 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是复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这样既有利于兴趣的保护, 又有利于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知识。为了便于学生联想,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更多的实验。

激发学生复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教师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和一些无法解释的生活现象进行教学, 这样学生可以从化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中找到答案, 他们的自信心自然会增强。比如对于氯化铁的介绍, 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用的止血创口贴给学生观察, 并告诉学生创口贴上的纱布是因为浸泡了氯化铁才变成黄色的。这样学生不但感觉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而且对氯化铁的颜色也牢记在心, 同时还提高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化学知识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审视近几年中考化学命题的走势, 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贴近生活, 以生活情景为命题素材, 重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收集信息、整合信息、运用信息、综合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平时多观察、勤思考, 这样考试时就能胸有成竹, 解题时就会得心应手。

三、围绕考纲强化备课, 多种形式深化复习

高效课堂是中考复习追求的目标, 要实现高效复习应做好这样三个方面:

1. 备考纲、备考点, 加强备课的有效性

中考化学复习高效的前提和保证是教师加强备课的有效性。复习中教师不但要突出备考纲、备考点, 更要加强个体化备课。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应重视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性, 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不同的复习方法, 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和发展。在复习中教师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深度上要适中, 不能搞偏题、怪题, 人为地给学生增加压力。例如, 第一轮复习要将夯实基础知识作为主攻任务, 根据课标、考纲和考点的要求, 围绕基础性知识备课, 有的放矢、稳扎稳打、步步推进、收获实效。在复习时注意适当延伸和拓展知识面, 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触类旁通, 这样学生应对和解答各类题型的能力就会提高, 他们因此而有了成功感, 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随之高涨。

2. 运用多种复习形式, 促进效率提高

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复习效率的提高, 中考化学高效复习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复习的目标和内容来确定, 各种不同的复习方式和方法之间具有关联性, 尤其是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对提高复习效率有显著的作用。因此复习教学应力戒单一不变的方式, 应根据复习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复习方式。教师无论运用哪一种复习方式, 都要针对复习的目标和内容, 只有这样, 才能使复习效果落到实处, 真正实现有效复习。在复习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紧紧扣住复习内容, 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 让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去研究、去思考, 在分析、研究、思考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能力会不断提升, 他们会有新的发现和更多的收获, 并解决好考试中的各种问题。

3. 注重复习反思, 有效总结提升

中考化学复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巩固、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对于每一节化学复习课教师要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反思, 反思自己的复习方式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凸显了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学生是否理解与掌握了知识?是否能有效地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要反思复习中是否存在“高耗低效”现象, 并切实采取针对性策略消除这种现象。对于复习中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要认真进行总结, 在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复习质量和效率, 为打赢中考化学之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化学中考复习既要讲究科学, 也要讲究艺术, 化学教师应以人为本, 优化复习方法, 抓住知识点, 扣紧重点难点,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化学中考复习的有效和高效。

参考文献

[1]刘金芝.中考化学有效复习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4) .

上一篇:谭晶演唱《飞天利箭》祝贺“长征五号”升空下一篇:大学数学实验心得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