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会计专业教师职教

2024-05-12

中职会计专业教师职教(精选十篇)

中职会计专业教师职教 篇1

一、正确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财会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首先,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首先应是个合格的中职教师, 应取得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 从教师的职务、职称来看, 只要他是合格的教育者, 并具备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力, 助教也可以进人“双师型”教师行列, 而不一定非是中级 (或以上) 才可以认定为“双师型”教师, 否则将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其次, “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 (1) 从技术职务 (职业资格) 的条件看, 如果已经是个合格的中职教师, 又具备初级以上技术职务 (职业资格) 的话, 就可以进人“双师型”教师系列。 (2) 对已获取初级以上技术职务 (职业资格) 的教师来说, 不能见到“双证”就定为“双师”, 学校应进行以下方面的把关。

二、鼓励教师创办相关的财经专业校办产业

学校可以开办相关的财经专业校办产业, 如:代账公司、会计咨询服务等, 有计划的组织教师承担相关的专业技术工作。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 变消费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教师亲自参与到实习的整体过程中, 通过指导学生实习达到锻炼自身的目的。同时使教学实习和生产创收有机结合, 达到在育人中创收, 在创收中育人的目的。也可以利用假期举办专业教师技能培训班, 选派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培训教学工作, 新老教师之间互相切磋技艺, 以“传———帮——带”的形式达到共同提高。另外学校还应当引导青年教师在重视理论与实践进修的同时, 创造必要的条件使理论与实践进修的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三、积极引进具有“双师型”素质的会计专业人员到中职任教

各类中职学校应积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中职学校任教, 充实教师队伍。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均通过补充优秀硕士、本科人员, 向社会公开招聘高水平教师来充实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然而更为重要的是, 在师资引进中, 还要突出教师的“应用技能”这一重点, 严把“能力”关。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 他们一般应具有会计师系列的中高级技术职称, 有八年以上在一线从事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的经历, 经过教师资格培训, 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既适于做专业实践课的教师, 也可以任专业理论课的教师, 能成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构建起中职学校师资引进的独特机制。

四、鼓励中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走出学校到企业兼职

鼓励中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走出学校到企业或教学单位兼职, 这是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学校可以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由学校在专业教师中选派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 直接在紧密型合作企业挂职锻炼, 时间一般为1~2年。青年教师按企业员工制度管理.学校承担青年教师的工资, 企业按考核等同企业员工发放岗位津贴和奖金。教师在岗闲余时间回学校参加教学及教研活动, 同时支持专业教师在紧密型合作企业中任职。学校应发文, 明确“进企业”活动的重要意义, 在学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让广大有能力的教师带着使命和荣誉感走进企业, 开展工作。可设计“挂职”、“兼职”、“担任顾问”等多种“进企业”的形式, 逐步构筑教学科研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研究之间的桥梁, 以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五、分清不同层次“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使命

不同层次的“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使命应有所不同。按照会计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学校应将“双师型”教师分为初级“双师型”教师、中级“双师型”教师和高级“双师型”教师。凡“双师型”教师, 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年终考核等各个方面都享有一定的优先权, 但同时又根据初级、中级和高级将档次拉开, 以鼓励专业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以此体现“双师型”教师的价值, 初级的“双师型”教师, 主要以讲授理论课为主, 同时能够指导实训。在实践应用方面, 他们一般不够全面和深入, 但对所授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有整体的了解。他们必须通过学校实验、实训和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 丰富实践经验, 提高实践技能。中级的“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掌握所受专业相关行业动态和职业技能;同时能够根据行业和职业的发展变化, 对本专业建设提出有价值的建议。高级的“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应用能力, 应相当于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的水平, 能够通过参加高级专业研讨会、亲身社会实践、进行行业 (职业) 调查和专业分析等一系列活动, 对专业的社会适用性、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调整、专业的变化方向及实践教学创新等提出建设性意见, 从而为中职会计专业开发和建设做出较大的贡献。

中职会计专业教师职教 篇2

关键词:中职 会计 教师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F232.5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作为教师,要抓住教学的主要问题,严格把守教学目的,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在全面的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校为自己学校的会计专业进行更名,叫做会计电算化,实际上学习的还是传统的内容,并没有进行新的课程的学习。还有一些学校,对会计专业的招收,只是为了跟风,并没有对要教学的专业进行细致的考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是不会出现优秀的学生的。所以,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上面,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自己正确的对待会计专业的思想认识,要有完善的会计专业的知识并且有着正统的会计道德,而尤其对中职学校这种实用性学校而言,教师要具有熟练的动手能力、足够的实践经验以及不断更新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策略,要与市场经济相接轨,可以通过在校企中不时的实践的方式,来增加教师的实践能力,了解在真正的工作中,什么对于学生而言是最重要的、最需要的技能,再用适当的方法教给他们。中职学校的教师如果只是根据教材进行教学,那么绝对不可能教出应用性的人才,要提炼教材,与实际相结合。

二、根据企业实践进行创新型研究

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设置的时候,是需要根据社会实际的职业岗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的标准来进行设置的,最终培养的是一些能够即时上岗的优秀人才。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根据教材的设置,另外要深切的调查市场的需要。每个阶段对会计素养的偏向都不尽相同,根据这些方面,对教学课程的设计进行不断的调整,对课程进行创新型的改变。

而想要对课程进行实践性改革的话,必须教师有着相应的实践经验。教师应该定期的前往企业岗位进行实践工作,一方面既加深自己对知识体系的感悟,一方面也了解当下的企业需求。教师在对理论与实践都熟悉了之后,就可以进行一些创新型教学方式的研究。如进行一些模拟实训,让学生在相似的情境当中,去做一些实践工作,可以让他们领会到工作的本质,进而提升他们的基本工作素养。

三、加强与合作方企业的需求联系

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出现了“订单班”、“冠名班”、“委托培养班”等,利用校企合作专门为企业量身打造完全适合他们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让学生的学习方向得到了专精,同时企业还得到了满意的员工,一举数得。对于中职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笔者更倾向于选择代理记账公司作为合作伙伴,有三个重要原因:一是,它可以接收比较多的学生定岗锻炼,不像其他企业会计岗位个数有限,指导教师也有限;二是,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行业的账务处理,这样既减少了轮换企业的次数,又增长学生学习不同行业的会计业务的机会;三是,代理记账公司相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门槛比较低,它主要處理的是小微型企业的业务,比较符合中职会计学生的就业方向,因此更适合于中职学生的学习锻炼。

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对学校发展、对学生发展、对教师的发展都是一种不错的方式,但它需要中职学校能够根据企业的特色要求培养出合适的人才。在每期合作之前,校、企双方需要共同制定一个计划,企业可以将要求告知学校,学校再根据要求来进行会计课程的设计,更好的做法是,充分发挥会计专业教师的重要角色——知识快递师的作用,由学校直接将他们送入企业中参加工作,进行工作体验,而且他们也不用像学生那样难挑企业。在体验结束后,教师能够理解这个企业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在后期的教学实践实效环节,教师除了把必要的技能教给他们,同时,还可以把企业文化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忠诚度,得到学校与企业都十分满意的高质量的会计实用型人才。

四、用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多中职学校并没有太多预算来请到有经验的老师,而现有教师大多都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了讲台,他们只有理论知识,对实践经验极其的缺乏。对企业实务操作熟练的会计人员来说,他们也就是学生,因此,要想办法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使之满足职业学校的需求,能够胜任一名合格会计教师的工作。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要定期在学校的假期将教师选派到代理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企业进行挂职训练,让这些教师有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经验。让他们进行企业真实的业务核算,提高他们真实的教学水平。另外教师在进企业学习的时候,还可以向其中一些有经验的员工,请教工作经验,将一些课本上没有经验学会,并教给学生们;另外,还可以在其中感受到业内的行业气氛,感受到业内的职业需求等等,使他们对教学目的有深层意义的理解。

五、总结

校企合作对中职学校而言,是很有利的方式。但这种方式的实行,也要求了教师更具备专业知识,因此,教师前往企业参与学习实践是极其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芬. 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3)

[2] 雷敏. 中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德育改革刍议[J]. 大众科技. 2009(08)

[3] 刘粉莲,赵慧,王晓娟,李小明,袁晋锋. “新洛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 2009(20)

中职会计专业教师职教 篇3

1 中职旅游专业的现状分析

1.1 生源不足, 招生困难

随着“旅游立省”战略的实施, 中原旅游以快捷的脚步向前发展, 中原旅游城市群逐渐形成。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企业对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 中等旅游职业学校却普遍出现招生困难, 学生素质下降的问题。由于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 很多家长不能对职业教育有一个正确认识, 认为服务员不能出人头地, 低人一等, 是没有出息人干的活。其次, 社会普遍冷落中等职业教育, 对某些专业来说, 比如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 社会风气也是影响招生困难的重要原因。一些企业管理欠正规, 黄、赌、毒时有发生, 很多家长不放心子女从事饭店服务工作, 连实习都不愿去宾馆或酒店。

1.2 课程设置不当, 就业率低

由于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师资不足, 很多专业课都有非专业老师在代, 甚至一人代多门课时有发生。例如:有的学校客房服务与管理课实在找不到老师代课, 就把教畜牧的老师拉过来去代课。这就导致了中职学校没有按照本地经济发展和旅游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课程。许多课程几年、甚至几十年都采用同样的教材、教案和教学大纲, 职业教育的机制与就业脱节。并且有大部分学生都抱着以考学为最终目的, 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适应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1.3 实训设施落后, 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用工制度对学生动手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求毕业生能够直接进入一线工作, 而不是空谈理论, 身无长技的“半成品”。这种市场需求与现在中职学生的基本状况相矛盾。由于中职生源少, 教育经费不足, 实训基地设施陈旧, 得不到及时更新, 甚至有的学校连实训设施都没有, 实训课无法开展, 从而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

2 中职旅游专业的发展之路

2.1 走集团化办学道路

“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是指以一所具有社会影响力, 办学规模大、实力强、质量高的旅游职业院校为龙头, 以专业为纽带, 结合相关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 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实现共赢的职业教育办学形式。随着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的不断加大, 旅游职业学校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加。但就我市而言, 这类学校都存在着培养模式单一, 专业设置冲突, 办学规模和实力受到一定影响。加之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缺少互相交流的机制和平台, 社会影响力不大, 招生规模上不去, 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旅游企业的需求。按照职业教育攻坚计划, 我市以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为突破口, 通过资源整合, 推动了旅游职业教育资源向优质学校、重点学校集中。市政府利用平顶山学院老校区, 将平顶山教育学院、市文化艺术学校、市旅游学校进行整合, 在平顶山学院老校区成立平顶山市文化旅游学校;通过职教攻坚, 旅游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大, 专业优势增强, 特色凸显, 有效地避免了专业重复设置、招生无序竞争的不良现象。

2.2 借助职教攻坚的春风, 加强旅游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教学是中职实践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不可缺少和忽视的教学环节, 是办好中职教育和体现个性的重要方面。而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由于经费不足, 缺乏管理, 所谓的实训基地只是有几张大桌子, 几个残缺不全的餐具而已。像模拟导游、茶艺室, 模拟西餐厅等很多学校都没有。所以, 我们要借助职教攻坚的春风, 利用好实训基地建设经费, 把实训基地建设作为形成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基础性工程。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 建立并完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其主要设备水平达到甚至超过行业现有水平的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的最终目的:既可以进行技能训练, 又可开展课题研究;既可进行实验、实习, 又可进行岗位实践;既能承担旅游类专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和鉴定, 又可模拟仿真服务过程;既可为学生按旅游行业要求设计实训项目, 又可为旅游从业人员知识更新、职业培训、推广新技术创造更好的条件。另外, 在硬件建设的同时, 还要进行实训基地专业文化建设, 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职业素养与人文底蕴。旅游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服务过程模拟训练和真实训练的实践环境, 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和训练, 可以了解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流程, 熟悉行业主要的工作环境, 掌握旅游企业基本服务技能和服务技巧, 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从而满足旅游企业的用人需要。

2.3 走校企结合的道路

与旅游企业全方位合作, 开展“订单培养”、“定向培养”, 与企业、与社会联合办学, 实行学分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把课堂“搬”进企业, 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改革。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 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岗位并进行岗位技能培训, 学生在上岗实习期间由双方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组织培训和考核;学校根据专业岗位需要对专业教学计划实施弹性管理。并且保证学生每周有两个半天的学习时间;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组织教学。;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客座教授, 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和专业授课, 使学生进一步拓宽专业视野, 充分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特点, 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顶岗实习结束后, 按双向选择的原则, 企业与愿意留下来就业的学生签定就业合同。学生边上课边实践, 激发了学习兴趣, 专业技能水平快速提高;企业提前介入人才的培养过程, 提高了人才利用效率。

2.4 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 师资力量是旅游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因素。中职旅游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决定了其从业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彰显中职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 有计划的利用寒假、暑假, 对他们进行在职培训和带班实习。例如: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老师, 利用寒假、暑假到饭店去带班实习。这样提高了教师队伍的自身业务能力, 培养出一批一专多能型的教师。二是要以课程改革为关键, 突出技能为核心, 校企结合为保障,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切实解决好职业学校教什么、学什么, 以及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要从岗位的能力要求出发, 对文化课、专业课和职业道德等课程重新构建。并举办中职旅游生技能大练兵和竞赛活动。

参考文献

[1]陈志学, 余昌国.我国旅游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J].旅游调研, 2002, 5.

[2]浅议高等旅游教育的专业技能操作课.

[3]周晓健.对高职教材建设的探讨[J].职教论坛, 2003, 20.

中职会计专业教师职教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 专业设置 优化 对策 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60-03

专业设置是职业学校办学的重要基础,对教学工作、学生就业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直接影响。近年来,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基本能够满足社会和个体需求,较好地适应了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但是,对于相对落后地区而言,比如崇左市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和建设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优化与调整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是主动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形势,适应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更好地为本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从边境国门崇左市职教园区各校的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职教园区学校专业设置的对策与建议。

一、园区学校情况

边境国门崇左市职教园区(以下简称园区)由崇左市职业技术学校、南宁机电工程学校、南宁水电技工学校、南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等4所学校整合组建而成。目前园区学校正处于起步期,未来将以崇左市委、市政府大力优化职教资源为契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快整合速度,努力打造成边境国门一流的职业教育基地和重要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具有引领、辐射全市乃至周边地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能力的職业学校。

二、园区内学校办学条件现状

园区占地面积 534.1 亩,园区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设施设备先进,建有物流实训中心、计算机实训中心、汽摩维修实训楼、数控模具实训楼、制糖实训基地、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实训基地等实训基地。

(一)园区内师资配备情况。园区内现有教职工 248 人,其中专任教师 208 人(其中高级讲师 46 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 95.6%,具体如下:

从表 1 可以看出,园区内的师资配备情况总体是文化课教师比专业课教师比例稍高一些,“双师型”教师总比例为 63.46%,教师职称方面,高级占 22.12%,比例较低;中级占 42.31%,初级占 35.58%,中初级职称比例偏高。

从表 2 可以看出,各专业教师分布大同小异,文化课教师比专业课教师要多,部分专业课教师人数较少,师资力量不够强。

(二)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园区内学校大多办学设施设备比较完善先进,建有汽车运用与维修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汽车驾驶训练基地、计算机实训基地、物流实训基地、电子电器实训基地、机电技术应用实训基地、饭店服务与管理实训室、汽摩维修实训楼、数控模具实训楼、制糖实训基地、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实训基地、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实训室、模拟发电厂、水力发电站实训基地等,充分满足了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要求。

(三)园区专业设置办学条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专业设置数量太多太杂,没有形成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1)专业设置不科学、不规范。专业设置不科学,有一定盲目性,个别专业招不到学生,部分专业不能完全适应区域内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和发展需要,与当地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相关度不高,与学校实际能力不符,竞争水平、适应社会发展能力不高。(2)传统优势专业建设成效不明显,没有形成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比较滞后,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优势专业的价值。学校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不足,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2.教师队伍年轻化,学历达标,但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初级职称比例偏高。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水平能力不高。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的比例不科学,理论教师多于实训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协调。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占 22.12%,比例较低;中级占 42.31%,初级占 35.58%。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协调,校外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不到 10%。

3.文化课教师比专业课教师多,部分专业课教师人数较少,师资力量不够强。专业或重复或师资力量不足,经过整合可充分利用资源,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教师素质,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不适应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不适应社会发展,不能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理论课与实验、实习操作课程比例分配不合理。

5.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不规范。缺少科学的规划和全局观,未充分考虑服务社会的功能,管理制度跟不上,造成设备使用率低,资源闲置浪费。个别专业因为工位或指导教师不足,导致管理学生不到位。

6.校企合作方面有名无实,双方没有深入合作。学校和企业没有真正意义上合作,有的企业参加专业建设只是挂名并未实质参与。

三、园区学校专业设置问题成因分析

第一,专业设置缺少深入调研难以适应社会需求。首先,专业设置缺少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盲目跟从社会热点设置专业。由于没有充分分析社会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其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分布不符,出现了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分布脱节。比如数控专业,目前招生人数逐年下滑,而模具专业已经连续几年招不到学生而被迫停办。再次,专业设置和建设缺乏前瞻性,缺少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潜力专业,不对市场需求开展预测,导致专业设置不科学不合理,降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导致招生困难。

第二,特色专业重视不够,重点专业建设力度不足。在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建设方面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其特色价值与发展潜力,丧失了学校和市场的竞争优势。

第三,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质量不高。大多数专业的文化课教师比例较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协调,很多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学习技能,很多引进的青年教师很少有机会接受职业技能教育的学习和培养,教学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也不强,缺乏教学与生产的实践经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部分从事职业教育多年的教师缺少创新理念,教法单一,教学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忽视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缺乏有效考评和激励措施造成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不高。

第四,课程体系建设缺少调研,难以适应市场需求。课程设置以教师为中心,没有树立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课程调适,未进行系统的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职业岗位群、学生生源情况等调研,导致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凭主观臆断和经验进行课程设置,忽略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市场为导向等重要内容。

第五,管理不到位致使教学硬件资源使用率不高。在管理方面虽有规章制度,但管理不到位等导致实训设备浪费,利用率不高。

第六,校企合作认识不到位,没有和企业真正合作。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到位,未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与企业建立真正合作的机制。

四、优化职教园区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对策与建议

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关系到学校的生源和发展问题,通过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有借鉴作用。

(一)加强园区学校资源整合、资源共享,从众多专业中优化整合形成园区学校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加强园区专业内涵建设和发展,发挥园区专业建设优势。园区学校要准确定位办学目标,结合实际情况,主动适应产业结构,优化专业结构。根据学校的定位、培养目标,结合市场需求来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和发展。在专业设置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要根据市场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为主,结合区域经济结构来设置。加强园区学校资源整合、资源共享,从众多专业中优化整合形成园区学校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发挥园区专业建设优势,增强学校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二)加强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内涵建设。首先,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调研,依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市场的需求来规划设置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将现有办学基础好、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打造成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积极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学术交流,组织学生多参加校外职业技能比赛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增强专业的竞争力。

(三)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首先,制定人才选拔标准,规范招聘引进专业教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在师资队伍培养方面,建立完整可行的培养体系,培育学校骨干教师队伍。注重培养青年教师,满足青年教师的成长需求,促进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注重兼职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兼职教师是企业一线管理者和技能型专家,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其次,全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让教师有更多的积极性投入“双师型”素质的提升;通过聘用,加大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队伍数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选派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锻炼,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丰富教学能力,选派骨干教师到广东等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进行跟班学习等,通过多种形式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对产业发展现状、趋势、行业及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调研,结合毕业生跟踪调查、学生个体需求调查情况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对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进行定期督查。确保课程教学顺利、有序实施,有效地进行质量监测,确保教师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五)整合现有资源,科学规范管理实训基地。整合现有资源,有效地利用园区学校和社会资源,科学规范管理實训基地,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习资源和更多的实习机会,充分发挥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六)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深化校企合作,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安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让企业积极主动投入到校企合作中来。多派骨干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实践,密切与企业的关系,为校企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和课程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参与相关工作,让行业企业专家真正融入专业建设团队。

总之,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而教学质量和发展能力跟专业建设息息相关,只有优化整合好专业设置,才能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才能使学校工作顺利开展,才能不断地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才能使中职学生具有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金旺,周志刚.中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教育关系简介[N].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8-21

[2]赵国君.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其建议[M].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9-11

[3]黄强.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化调研报告[EB/OL].(2010-11-11)[2016-05-11].http://sh.xinmin.cn/minsheng/2010/11/11/7631770.html

[4]刘小平.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成都某职业学桉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5]刘伟.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J].职业,2007(8)

[6]易继勇.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问题及策略[J].科教导刊,2010(6)

[7]庄敏綺.关于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2)

[8]兰敏.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的思考[J]科学咨询,2012(12)

[9]汤一平.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10]刘峰.中职生就业情况调查及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1(12)

[11]王勇.安徽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职教通讯,2011(9)

职教教师专业发展探析 篇5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 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二、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借鉴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划分方法, 依据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将职教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 孕育期。

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步阶段, 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初级阶段, 大概为2年时间。在这一阶段里,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尽快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通过“青蓝工程”、“新教师培养制度”等方式使教师积极应对角色的转换, 积极认同学校的制度和文化, 加快专业技能的发展。这个阶段, 在理想状态下, 教师由新教师逐渐成长为合格教师。

2. 萌芽期。

这是教师的适应阶段, 基本摆脱了初为教师时的困窘状态, 并向更高的专业发展迈进, 大概为3年时间。这个阶段中, 教师已适应岗位角色, 对教师职业仍有新鲜感、好奇心和积极性, 在外界压力与自觉追求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下, 不断追求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专业发展进入第一次快速提升期。这个阶段, 在理想状态下, 教师由合格教师逐渐成长为优秀教师, 即教学新秀。

3. 成长期。

这是教师迅速成长的阶段, 也是专业发展的关键期, 大概为5年时间。这个阶段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来说也是个分水岭, 一部分人慢慢地趋于平淡、冷漠甚至厌倦, 出现早期职业倦怠现象;一部分人则对专业发展的态度更加端正、稳定和执着, 教学经验不断丰富, 教学技能迅速提高, 专业发展进入第二次快速提升期。在后一部分人中, 由于教师个性、生长环境和同伴群体影响等因素, 在专业发展上出现了不同的类型, 在后文中会详细说明。这个阶段, 在理想状态下, 教师由优秀教师发展成为骨干教师, 即教学能手。

4. 发展期。

这个阶段, 在成长期中出现的专业发展的各个类型都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为5—8年时间。在这个阶段里, 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因素, 教师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 因而消除职业倦怠, 推动专业稳步向前发展是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教师通过客观冷静、科学理性地认识自身状态, 进一步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 树立积极的工作态度, 构建一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富有成效的教育行动理论, 使自己成为准学者型教师。这个阶段, 在理想状态下, 教师由骨干教师发展成为学科带头人。

5. 成熟期。

这一阶段的教师呈现出明显的稳定性特征, 大概为8年以上时间。这个阶段里, 教师由于有资深的工作经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可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领军人物。这个阶段中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出现了不同的方向, 如转岗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满足于现有的成绩维持现状, 继续向前发展为学者型教师等。这个阶段, 在理想状态下, 教师由学科带头人发展为名师。

三、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类型

从个体角度看,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甚至生命全程, 每个人都有终身发展的任务与意向;从整体上看,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分化、分流、分置并构成教师层级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动机, 有不同的发展条件, 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当然也会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不同的发展结果。因而在前述的成长期中, 由于职业学校融入了专业技能的特点, 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呈现出了三种不同的类型, 即知识型、技能型、混合型。

1. 知识型。

这一类型的职教教师经历了孕育期的适应和萌芽期的历练, 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比专业知识有更快的提升, 由于实践操作技能的相对薄弱, 专业知识显得更加突出, 因而在成长期发展成为知识型的教师。这类教师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能否坚持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能正确看待自己技能不足的问题且进行弥补。

2. 技能型。

这一类型的职教教师由于本身所具备的良好实践操作技能的基础, 同样在经历孕育期和萌芽期后, 实践操作技能提升的速度大大超越了专业知识积累的深度, 因而动手能力强成为其显著的特点, 在成长期发展成为技能型的教师。这类教师面临的瓶颈是伴随着技能水平的提升所带来的专业知识的欠缺, 会使他们的眼界不够开阔, 达不到相应的高度, 很难有更高的突破。他们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能否及时补充专业知识, 提升理论素养, 用理论指导实践。

3. 混合型。

这一类型的职教教师在孕育期和萌芽期中, 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实践操作技能都呈均衡的状态往前发展, 因而在成长期发展成为混合型的教师。这类教师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这种均衡的状态往前推进的速度比较缓慢, 虽然两者保持相对和谐, 但是也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 大部分人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种是这种均衡的状态往前推进的速度比较迅速, 两者始终保持结构的合理和比例的平衡, 这部分教师的综合素质比较高, 相对来说数量也比较少。

四、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职教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自主学习, 一个是外因。

1. 自主学习。

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提高专业技能, 实现专业发展。这方面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有:

(1) 学历提升。职教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 各类知识也不断更新, 教师可以通过学历提升来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当然, 学历提升只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 不过是提升速度相对迅速的一种。这一途径最好选择在孕育期和萌芽期采用, 同时适用于技能型职教教师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

(2) 专业技能提升。专业技能是职教教师不可缺少的一项素质, 随着“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专业技能水平也显得尤为重要。职教教师除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还可以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等方式较快地提升专业技能。这一途径可以贯穿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 同时适用于知识型职教教师弥补专业技能的不足。

(3) 企业实践。对于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而言, 到企业参加实践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步提升的较好途径。在企业中, 教师可以了解当前的前沿技术、行业产业的发展趋势, 并且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的技术项目使专业技能得到锻炼。

(4) 教科研活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不断反思总结经验, 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从而快速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提高教育质量。

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 教师逐步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从而开展科学研究, 教师将教学活动、自身的专业成长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发展, 利用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活动, 提高科研水平。

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实际的教学效果, 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 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 因而编写教材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2. 外因。

主要是由教育教学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相应的平台,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方面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有:

(1) 各级各类培训。无论校本培训还是校外培训, 都是教育教学行政部门或者学校为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而提供的一个平台, 旨在通过各级各类培训, 激发教师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从而推动学校的发展。

(2) 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竞赛、技能竞赛、创新大赛。通过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竞赛、技能竞赛以及创新大赛, 教师的聪明才智得到激发, 并且在竞争的压力下, 教师会提高对自身的要求, 力求在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因而无论是教育教学水平、专业知识水平还是专业技能水平都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提升, 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也将越来越丰富, 职教教师群体的职业专业化和职教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都将呈现出越来越好的态势。

五、结束语

职教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 由于其专业发展受到了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既需要职教教师自身的努力, 又需要社会和学校的推动, 因而需要各个方面共同行动, 促进职教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而带来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淑琴.教师专业发展有效途径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 (科学教育版) , 2011 (2) .

[2]李霞.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之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3) .

[3]王玉苗, 谢勇旗.关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特点的思考[J].职教通讯, 2012 (1) .

职教集团下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的研究 篇6

我校在长期校企合作基础上,于2013年9月牵头组建了辽宁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该职教集团是由辽宁省服务业委员会作为牵头单位,以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联合省内服务类企业和行业协会,吸收共计103家成员单位按照自愿平等、合作共赢的宗旨组成,是行业性职业教育联合体。借此深化校企合作,推进集团化办学,以产业与教育互动、服务辽宁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培养高技能职业技术人才,并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目前,学院在教学中做到结合企业需求,从典型工作过程和主要工作岗位的实际出发,重点研究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进行专业建设的各项改革;我校还先后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联合办学协议,实现“订单式”培养学生, 各专业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向,分别为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以确保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办学现状

高职会计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会计人才,而高职会计专业建设又是培养高技能会计人才的主要途径和基本保证,但目前各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建设上存在有企业参与度不高;专业建设滞后于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 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淡化、缺乏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校外实训基地资源利用率较低等现象,这也是我校财务信息管理专业建设中面临的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并解决。

我校财务信息管理专业开设的时间较长,连续多年招生, 同时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的学生活跃在行业内外的中小企业会计、出纳、收银及其他管理岗位,为服务行业经济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专业在教学方面收获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尽管本专业一直努力致力于会计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并加大学生考取会计电算化等级证书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力度,但情况仍不太理想,对口就业率不高;同时本专业学生实地实践机会缺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专业设有校内实训室,其中基础会计、会计业务核算以及ERP财务软件应用、沙盘教学等课程都安排有仿真实验,能够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需求,但会计专业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学科,会计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而财务工作由于具有保密性的特点,所以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现场实习,也不愿意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日常的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从而导致学生实践经验缺乏。

然而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专业教育特征的需要,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把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突出“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型。

二、立足职教集团,加强会计专业建设,是适应 新形势的需要

要想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效益的最大化,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动态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可通过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改变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办学现状,提高办学质量,发挥职业教育的最大效能,提高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信誉。职教集团具有政府统筹、 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行业企业参与的鲜明特点,而这些特点正顺应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形式之一。利用集团化办学,可以做到人力、物力、财力上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而提高会计专业建设水平。集团化办学正是现阶段提升职业教育会计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也是高职会计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

三、职教集团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的思路

(一)依托职教集团,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对高职院校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复合型、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这也是中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职教集团下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集团内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企业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发挥企业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 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使毕业生能够迅速服务于会计岗位和服务社会,同时企业也可以从学院优先引进优质毕业生,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建设一定要突出适应市场的要求, 讲究人才全面发展的创新。学校培养的是“上手快,素质全面”的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结合市场需求的职业岗位,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素质能力的培养,并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学会合作,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

由于开设本专业的大专院校众多,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使得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同时会计行业中存在有重经验轻专业的现象,很多用人单位对经验的要求超出了对专业的要求,从而导致了应届毕业生就业难。

结合辽宁地区对财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对应本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群及岗位能力要求,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以就业岗位需求所涵盖的基本知识为基础,以财务信息收集、业务处理、分析能力为重点,以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为核心,保证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适应企业会计核算类、财会中介服务类、财务管理类岗位需求,毕业生就业能够胜任中小企业的各会计岗位,培养学生成为适应辽宁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创新型专业人才。

(二)依托职教集团,加强会计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也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会计课程内容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设置,以培养学生会计岗位能力为着眼点, 以实用性为教学特征。在课程建设中,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并依托职教集团,符合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规律,结合市场需要,围绕职业活动设计课程方案,围绕职业生涯构建课程体系,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和工作过程组织课程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动手能力、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课程设置,以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其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考虑以下三方面:

1.兼顾学生基本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企业(公司)会计岗位技能和能力的需要优化课程结构,注意理论知识的前瞻性、专业技能的适用性,强调学以致用,同时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内容纳入正常的专业教学课程中。

2.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已成为当今高职教育课程建设改革的主流方向,它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标准,把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注重提升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课程体系结构应按模块组建。可设置三大模块:(1)素质教育模块;(2)专业理论模块;(3)专业实践模块。根据不同模块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

同时在课程设置中要注重技能培养,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分别设置对应的实践项目,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内容,实现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实训,以便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实训,又是对学生进行的上岗前的培训,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另外学生在毕业前被安排到企业进行实习,这也是一个提前感受竞争、适应社会和实际锻炼的机会,有助于让学生成长和尽早实现角色的转变,使学生做到在短时间内,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积累实际经验,尽可能达到实训实习与毕业后的工作迅速接轨。

(三)依托职教集团,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最终需要体现在每一堂课上, 建设一支适应改革需要的专业师资队伍,这是实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关键。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是要使教师的知识结构达到复合型,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形成一支“双师”结构的师资团队,而这个师资团队,对于职教集团下的高职院校来说,可以依托职教集团,通过有效方式体现学校、行业、企业三方的优势互补、人才资源共享,高校教师可以走进企业,企业人员也可以走进高校,共同组建校企互通的专兼职教师团队。

1.聘请高等院校知名的专家、教授作为教学顾问;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会计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参与会计教学工作,以优化教师群体。

2.青年教师到企业会计部门进行实践或挂职锻炼,进行企业专题调研,增强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学习,同时教师要时常关注专业理论知识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财税、法律等政策的变化, 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依托职教集团,提升校企合作效果

进行校企合作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是企业所需技能型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为适应经济发展、高质高效培养服务建设人才,职教集团下的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学校与企业联合,以资源优化整合的方式,达到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目标。

1.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可以根据集团内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 使得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服务岗位、服务社会。

2.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由于学校本身的实训设备有限,而会计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不应只停留在教室和校内的模拟操作阶段,应给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的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增长知识,比如组织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社会调查、与会计现职人员现场沟通、聘请企业中优秀的会计人员进行讲座,给学生们讲解企业里发生的有关经济业务,使学生身临其境,并配合课堂教学和实训室里的模拟数据进行练习,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培养学生“职业人”素质;另外实行校企联合, 在会计师事务所等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参观调研和实习,进行现场教学,由教师和企业会计人员共同参与完成学生的岗位实习与实践任务。通过实际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会计实务有机地联系起来,以便有助于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过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提升学生的职业水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实际工作。

总之,高职院校要发展,专业建设是关键。在目前职教集团大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依托集团化办学优势,立足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社会需求,进行会计专业建设改革,以此提高会计专业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并保证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今高职院校推行集团化办学,是为了适应中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高职教育办学的重点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其中专业建设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保证。由于会计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会计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作为高职院校中重要专业之一的会计专业应该如何根据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状况,立足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托职教集团化办学优势,不断加强本专业建设,提升本专业建设内涵,这是值得我们会计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的问题。

中职会计专业教师职教 篇7

关键词:行业参与,中职英语能力标准,中职英语教学理念

2010年11月27日, 教育部颁发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年》 (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 其目的在于“……切实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大幅度提升其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企业生产技术革新、民生改善以及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重庆市目前有中职学校三百多所, 中职在校学生三十余万。中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及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对中职学生的培养。建设一支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 又有透彻的职业知识并且了解行业需求的适合现代职业教育需求的职教教师队伍是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2002年3月中澳 (重庆) 职教项目正式启动。重庆师范大学职教基地作为项目的师资培训基地, 主要任务是立足重庆、面向西部和全国, 依托全校资源开展职业学校师资和管理干部的学历教育与短期培养培训, 开展职业教育研究。

针对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职教特点不突出的问题, 作为项目的参加人员, 我们对中职英语教师的培训模式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创新模式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社会、行业、学校的需求作为培训导向, 以培养培训学员掌握所需技能为本位, 教学管理中以学员为中心, 课堂内外的讲授、活动师生互动, 监测评估围绕培训目标进行调控, 贯穿整个培训过程到结束后的追踪调查” (石美珊, 2006:24) 。新模式要达到的总体效果目标是“让受训学员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 改进甚至开发教学方法, 在培训中开阔视野, 启迪自己对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思路……掌握教育教学技能, 了解新知识, 回到工作岗位可以直接运用和指导他人” (石美珊, 2006:24) 。

在五年的中澳职教项目实施过程中, 我们共举办了三十余班次的培训, 参训的中职英语教师达5000多人次。新模式内容力求充实完整, 形式多样灵活。每一次培训的具体内容都有所不同, 呈现探索和更新的过程, 但重点和核心内容是一致的。

一、立足与行业相结合, 培养双师型教师

职教师资培训模式“符合职教特点”的重点就是将中国行业参与与职教培训相结合。《行动计划》分析了目前国内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其中有“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 结构不合理, 整体素质亟待提升;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不够紧密, 人才培养的市场针对性不强”。中国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行业性的协调与统筹, 保障了职业教育的规范、有序和整体办学实力, 以及具有与产业特点相适应的行业性职业教育标准、规范, 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和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目前重庆市职业学校英语教师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具体的职场知识和职场经历;此外, 大部分职教专业教师缺乏基本的英语语言技能和教学技能。对重庆市几所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培训前的调查表明, 大部分职教英语教师没有真正接触过企业, 对职业要求知之甚少, 教学的主要依据就是教科书。职业教育需要大量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会教书又能操作示范的双师人才。

创新培训模式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转换受训学员的观念, 使他们充分意识到职业教育与行业相结合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在重庆师范大学职教基地的培训实践中, 我们主要采用以下的方式来将行业参与与职教培训相结合的内容贯穿到培训中。

1. 举办有关行业知识的讲座及案例讨论。

在开学典礼上即对职教教师的素养进行说明, 让学员了解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国内外行业对中职教师及毕业生的要求, 使受训学员意识到职教英语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 中职英语教师除了要有语言的素养, 还应当具备一定的行业专业知识和技能。讲座主要内容还包括邀请行业代表作“中国行业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与取得的成果 (以具体的行业为例) ”的报告;“职业教育课程能力与行业联系”的讲座论述了职业教育与行业参与的具体结合和职业英语能力标准的制定;“培育健康安全和包容险性的学习环境”则强调到企业观摩实习的职场安全问题。

2. 邀请行业专家担任培训教师。

邀请酒店、旅行社、电子产业等行业有扎实英语基础的专家, 针对培训教材的具体内容, 向学生讲解行业特点, 具体要求, 以及社会对行业的需求等内容, 并在课堂上对行业的需求和特点通过演示、表演等手段让学生对行业有较深入的了解;或者让英语教师和行业专家或职业教师同堂合作讲学, 当然这样做必须以周密的课程环节安排为基础, 在帮助学员避免英语语言知识和职业要求脱节的同时, 加深学员对语言知识必须与行业知识和要求相结合的意识。

3. 让学员深入企业学习。

仅仅在课堂上谈行业参与和与行业结合无疑有纸上谈兵之嫌。受训学员要真正到企业去, 才能深入了解行业对中职教育的需求及行业规范、操作模式、职业技术等。与传统的课堂培训的模式不同, 我们鼓励并为受训学员走出校园, 接触企业, 了解职业专门知识和要求创造条件。在每一次的培训中, 至少应当保证学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企业或校办企业观摩学习。

4. 中职学校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交叉培训 (ESP) 。

交叉培训的目的是寻求职教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的合作, 打破传统教学理念, 将不同专业教师集中起来交叉培训, 使英语专业的教学方法和职业技能相结合, 共同探讨职业学校教师跨专业合作发展之路。重庆师大职教基地真正地把所有项目学校和有关职业学校的ESP人员聚集了起来, 让学员了解了重庆市ESP教学的现状和ESP的概念, 增强了进行ESP教学的意识;行业代表积极参与了英语技能在中国职场环境中的应用需求的研讨会, 并与培训学员交流如何开发ESP材料, 以及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如何合作开发特殊用途英语课程。

二、英语课以传授和探讨职教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重

在了解行业需求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 中职英语教师的英语知识和中职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与单纯的传授英语语言知识不同的是, 我们的语言课是与职业要求紧密相连的。在五年的项目实施过程中, 参加培训的教师首先保证有过硬的语言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直接参加项目的18名成员中, 有教授6人, 副教授7人。更重要的是, 培训教师均被派送澳大利亚, 学习过职教的先进经验。从课程安排上来看, 以教学理论, 职教教学模式的学习和相互探讨为主。即强调的是专业英语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而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比如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 将英语课堂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激发职教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与兴趣, 充分利用电影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让学生既学习英语又学习职业知识。同行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也很重要。到不同职业中学进行观摩活动就是要让学员学习借鉴和思考有关职教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培训的最后阶段安排讲课实践, 让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

三、建立中国职业教育的职业英语能力标准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制定的《中国职业英语等级标准》对职业英语教学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然而, 针对不同的行业和职业, 职业英语能力的标准应当有所不同, 而且应当更具体, 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训模式帮助中职英语教师充分了解建立中国职业教育的职业英语能力标准的迫切需要, 并为学员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 让他们到行业进行了解, 与行业专家和英语专家及同行、职业教师共同探讨, 参照中国职业英语等级标准, 针对具体的职业英语教材和课程, 研究并制定出更为翔实、具体的职业英语能力标准。在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 职业英语教学就可以针对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准确的定位, 使教育出来的学生既有英语语言知识, 又具备行业知识。

四、与国际接轨, 向职教发达国家学习

本次参加中澳职教项目也体现了重庆市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 向国外先进职教经验学习。我们在重庆市中职英语教师培训的实施中, 注重与澳方专家的交流, 在职业教育目标的确定、内容和形式的涉及等方面受到澳方专家的指导, 尽量以国际标准作为参照, 注重国际职教的发展趋势和发达国家的教育历史、现状和优势的研究;充分利用澳大利亚的优质教育资源, 派送培训老师和学院到澳大利亚参加培训, 或聘请澳方专家到重庆担任培训工作。

五、取得的效果

1. 以需求为导向的观念逐渐被接受。

需求, 既有宏观意义上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含义, 又有微观意义上的行业、企业的需求, 学生就业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重庆师大职教基地的培训充分调查了重庆市各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现状, 对各个学校的培训需求进行了科学的调查分析, 对酒店、旅行社等行业的需求作了大量的了解和分析, 使得以需求为导向的观念也贯穿于培训中, 并被学员接受。

2. 以能力为本位的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通过培训, 学员和教师都清楚地意识到建立中国职业教育的职业英语能力标准的必要性, 以及缺乏能力标准对中国职业教育的阻碍作用。本次培训结束之后, 中澳职教改革项目英语资源小组的成员相继召开了9次会议, 讨论建立中国试点行业职业英语能力标准, 体现了对能力标准的重视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意识得到了普遍增强。

3.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得到加强。

培训模式采用了集思广益、配对、采访、角色扮演、讨论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 让学员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学员积极地参与各种方式的讨论, 不断地提出建设性的问题, 这真正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通过培训, 学员对中职英语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有了清楚的认识。

中职英语教师培训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培训时间过短, 而培养双师型的中职教师非一朝一夕之功。大部分中职英语教师一生中只接受过一到两次培训。每次的培训长则数月, 短则十天半月。这样短的时间只能让受训者初步了解一些教育的理念, 对行业知识的掌握也只能是皮毛。中国行业参与职业教育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力度和效果。学员到企业参观实习很多时候也只是走走过场, 做做样子。应当说培养“双师型”的教师是一个目标, 其实现还有很艰难的过程, 需要政府、中职学校和企业三方为这个目标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年) .2010.11.

职教园区特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探究 篇8

一、毕业生的现状。

在当下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 社会对就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也就是相当于强化了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自力能力和实践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的能力。目前的毕业生有一部分选择了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就业, 还有一部分有自己的创业梦, 而选择了自主创业, 我校的毕业生有很多自主创业成功的案例, 究其原因, 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学校教育的熏陶, 通过在校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培养, 成为能力与实践集一体的实用型人才, 因此, 这就要求老师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的同时还要研究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二、良好的教学对学生创业的作用和意义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强, 毕业生创业比例太小。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 虽然他们的动手能力比较突出, 但理论水平、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相对较弱。因此, 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压力很大。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职业能力, 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良好的教学可以发展和提高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 也培养了学生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因此良好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创业是非常重要的。

三、学生创业成功对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学生自主创业能够很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自主创业就表现的越活跃。作为中职院校的学生创业成功的例子也不再少数, 对于成功创业的学生进行经验总结, 并对学生进行教育, 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很有意义的。

1. 对于社会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毕业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国家正积极的鼓励更多的人去创业, 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创业还有一定的扶植政策, 比如给予一定的资金帮助和提供一些创业的渠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很多的中职院校的学生也加入到创业的潮流中, 并且有的人也取得了成功。学生的创业成功, 不但是另一种就业的形式, 同时还可以帮助更多的毕业生找到工作, 同时也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每有一个创业者成功, 就可以创造出1000个左右的就业岗位。他每多创造100万利润, 就可以为社会间接创造出50~100个就业岗位。由此可见, 它大大的为社会减轻了压力。

2. 对于学校的影响

对于学校来说, 学生创业成功在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就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很多学校的教育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升学和就业为目的教学, 只要能升学和提高就业率就行, 几乎都是按照以前的教育模式来进行教学, 根本就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学生创业成功能够为学校改变教学模式提供很好的助力, 让学校和老师有信心做好创业教育, 把学生培养成为创业型的人才。

四、建设特色师资队伍

既然创业能力的培养如此重要, 那么我们就必须思考如何才能推进创业能力的教育水平。因此我们中职院校要重点培养创业教育老师队伍, 提高老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在教学中要理论和实践并重, 加强学生到企业的实习课程, 采用学校和企业互助的模式。把企业重视学历的看法改变为重视具有实践经验和真才实学的方面来, 加强对创业指导老师的培训, 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同时, 可以从社会上聘请一些成功的创业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 这样可以弥补创业指导老师经验不足的问题。

1. 定位培养人才

中等职业学院要结合社会的需求, 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把握好人才培养的方向。对于创业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 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能力, 又会管理, 能够很好的去适应社会的需求。学校要转变教学思想和模式, 采取培养创业人才的模式,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让学生自己有创业的意识, 对于想要创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创业教育真正的融入到课堂并与社会的实际相结合, 让学生多一些实践的机会, 并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研究, 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面向全社会进行推广。

2. 要明确教学的思想

要把职业教育和传统的学科教育区分开来, 重点培养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 把学生培养成为技术应用型的人才。在学生毕业后, 不但要懂理论知识, 还要懂得专业的技能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也是中职教育的教学思想。作为老师, 要牢记教育的思想和正确把握中职教育的提点, 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3.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老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 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 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以学生为主, 对学生进行引导,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的能力。树立现代化的教学观念, 就是说要对老师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要把以前的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模式改变为既传授知识也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鼓励学生的创新。这就要求老师要改变自己以前的教学方法, 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学理念。

4. 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的能力

学生在进入社会后, 能否很好的立足于社会, 这和学生自身的素质和本身的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中职院校的核心内容, 尤其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突出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的训练, 创业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创业训练。创业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创业训练, 它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

5. 把“校企合作”引入创业教学中去

相对于中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 要想很好的做好创业教学就要采用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案。让老师定期去企业进行实践培训, 通过培训让老师提高自身的经验,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然后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 在课堂上结合课本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学到的东西能够为以后的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学校的创业教学, 不但让老师去企业进行实践, 更应该让学生深入到企业中去学习。学校要多和企业进行合作, 让学生定期去企业进行实践, 让企业的经营理念带动学生。也可以把一些企业请到学校来, 比如学校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 尤其是一些与企业有关的创业经营活动, 可以请企业赞助, 学生负责为企业进行宣传。这样, 不但丰富的学生的生活还能够让学生得到锻炼, 也能够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能力和企业的要求有多少距离, 能够激发学习的潜力, 更好的让自己投入到学习当中。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中职、高职毕业生仅仅靠打工就业占主导地位的现状情况下, 我们要树立中职、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理念、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能力, 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建设具有特色的教师队伍, 从而促进我校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卢静.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网友世界, 2014 (05)

[2]张焕国, 吕莎, 黄明清.关于地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J].职教论坛, 2012 (11)

[3]谭琦耀.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 (09)

[4]林春丽, 郭正波.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现状与对策——基于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抽样调查[J].高教论坛, 2012 (09)

中职会计专业教师职教 篇9

【关键词】边境国门职教园区 特色专业 教师队伍建设 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68-02

为不断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效益,近年来,边境国门职教园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同时,边境职教园区针对地方经济的和市场的需求,开设一些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特色专业。例如,根据崇左市甘蔗和锰矿等支柱产业情况,自治区同意崇左市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制糖技术、锰加工技术等专业。然而,如何引进人才或就本校现有师资进行培养,如何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特色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这些是边境职教园区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已刻不容缓。

一、崇左市职业技术学校特色专业发展现状

根据崇左市当地经济的实际及人才需求情况,崇左市职业技术学校于2010年、2012年先后开设了制糖技术、锰加工技术两个针对当地支柱产业的特色专业。几年过去了,目前这两个特色专业的发展前景如何,笔者此进行了一些调查。

(一)特色专业招生情况分析。为了解学生对这两个特色专业的报读情况,笔者统计了这几年的招生情况,结果分析如以下各个图表所示。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特色专业的招生并没有想象中的理想,除制糖技术专业每年勉强招到部分学生外,锰加工专业自开设以来并没有学生报读,从制糖技术专业的招生人数分布可以看出,2011年和2012年招生人数较多,2012年还超额完成招生任务,但到了2013年招生人数又呈下滑趋势。

从图2可以看出,制糖技术专业中的男女生比例,女生比男生多,而且男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二)专业课程设置分析。从制糖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分析,专业理论课程较多,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蔗汁提纯等为主,专业技能课程较少,课程设置脱离了生产实际情况,或跟企业没有很好地对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较为缺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跟踪2010级制糖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总的来说就业问题不容乐观,能够进入糖厂等对口企业的人数比较少,部分毕业生选择就读“2+3”五年一贯制高职大专班,部分到其他企业就业。糖厂等企业并不乐意接收中职毕业生,毕业生的专业素养有待加强,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已刻不容缓。

综上分析,特色专业如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之所以对口就业率不高,是因为毕业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说明毕业生的能力和技能不能达到企业用人的要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教师教学质量不高,教学脱离实际,未能将企业需求等知识引入课堂,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特色专业教师队伍现状的深思和探究。

二、崇左市职业技术学校特色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

笔者对制糖技术、锰加工技术这两个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进行了一些调查,两个专业的师资都很紧缺,特别是锰加工技术专业的师资更是缺乏,下面就特色专业教师队伍(主要以制糖技术专业为主)的现状进行分析。

目前崇左市职业技术学校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结构不合理,文化课教师人数要比专业课教师多,“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教师动手能力差,缺少实践经验,教师知识陈旧,不能适应教学要求,特色专业教师进修培训的基地较少或缺乏,教师成就感低,师资队伍不稳定,经费投入不足,教师待遇偏低,教师的专业结构需要调整,专业素养需要提高。

(一)师资队伍结构。目前,崇左市职业技术学校制糖技术专业的教师队伍共有10人,其中专业课教师有3人,文化课教师有7人,外聘教师1人。专业课教师和文化课的比例为3∶7;从年龄结构分析,30岁以下的有3人,40岁至30岁的有4人,40岁以上的有3人,专业课教师比较年轻,文化课教师大多是中年教师;从学历和职称分析,全部是大学学历,具有中级职称的有7人,具有初级职称的有2人,未定级的有1人,文化课教师大多具有中级职称,专业课教师具有初级职称。

(二)教学能力分析。由于制糖技术专业是新办不久的专业,专业教师缺乏,在专业教学方面尚无可借鉴之处,而且专业课教师比较年轻,大多刚大学毕业,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文化课教师大多是中年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还需进一步的提高。

(三)科研能力分析。目前教师的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很多还是沿用传统的观念、传统的教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对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够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较低,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努力解决问题,提高科研能力。

(四)教师待遇分析。目前部分教师认为职业教育工作岗位待遇差,工资低,难安心工作,或者工作积极性不高,很难选拔大学优秀毕业生或聘请企业能手到校任教,有个别年轻教师因待遇差而选择辞职。

三、崇左市职业技术学校特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措施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最突出的位置。

(一)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针对专任教师短缺不足,应重点进行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整,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在职培训,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制定和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注意新进教师的质量,建设一支适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大投入,改善特色专业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二)高薪聘请企业能手或引进“双师型”教师,对学生渗透企业文化教育。通过高薪聘请企业能手或引进“双师型”教师到校任教,进一步扩大兼职教师的数量,解决课堂教学缺少教师的问题,对学生渗透企业文化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校企合作,走联合办学之路。通过校企合作,外派教师到企业实践,及时掌握企业需求和发展动态,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完善学生教学实习(见习)制度,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实践,掌握岗位技能和了解企业管理制度,增加对所学专业的了解,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四)注重校本培训,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校本培训,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或聘请校外专家做学术讲座,促进知识更新,加大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建立和完善培养教师的激励机制,提高骨干教师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让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和教学能手。

(五)开展专业课教研活动,提高科研能力。实行每周二的教研例会制度,以各个教学部为单位,开展以专业课相关的理论学习和教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科研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要提高特色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就要建立一支适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和骨干教师,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宪成.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现状抽样调查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5)

[2]吕久旭.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考试周刊,2010(42)

【作者简介】潘云燕(1968— ),女,崇左市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和教学管理。

中职会计专业优化调整探析 篇10

1 中职会计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脱节。目前, 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还是基于传统的核算与记账, 有的过于重视实践教学, 注重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实效, 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 强调学生要有一技之长, 目的是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上岗。这样.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强, 上岗后可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会计”的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 会计行业的制度与法规、知识体系、工作方式、工作载体、工作环境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中职会计专业如果仍然依照传统的教学方法, 将使毕业生文化基础薄弱、专业理论知识匮乏、职业素养偏低, 缺乏发展的后劲与潜力, 在岗位上难以保持长久的适应性。

(2) 教学模式缺乏职业性。会计专业一直强调会计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但却忽略了会计知识的应用性、需求性和更新性。这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专业判断力、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在教学中极少得到体现, 许多学生在毕业后也很难“零距离”上岗。

(3) 课程体系缺乏创新性。近几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 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 目前中职所用的课程体系及其与之配套的教材都严重滞后, 教学内容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而且, 现有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重复过多等问题。

(4) 教学方法缺乏独创性。目前, 大多数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还是“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千篇一律, 无变化、无新鲜感, 有许多内容, 教师在课堂上详细讲解, 反复强调, 而学生仍一知半解, 更谈不上印象深刻。即使是一些操作性的内容, 也是按教师事先给定的模式和步骤, 学生依葫芦画瓢。这样的教学方法缺少创新, 难以给学生新鲜感, 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中职会计专业优化调整的途径

(1) 以就业为导向, 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是中职会计专业优化调整的首要任务。根据我校实际, 确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中小型企业及基层金融保险机构等一线岗位, 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诚信和敬业精神、持有会计岗位从业资格证书、掌握会计核算技能、懂管理、会操作、能协调的会计一线岗位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的初、中级会计人才。

(2) 以能力为本位, 确定岗位能力培养内容。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以能力为本位, 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中职学校每年都应定期进行会计专业的社会调查与论证, 分析调查结果。参照现行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调整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内容。这些能力主要包括:填制凭证、记账、出纳核算、总账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物资核算、电算化操作等方面。学生毕业后, 能够较快地适应在各级各类生产企业、商品流通企业、金融企业、物流企业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出纳、会计、电算化操作、资产管理等一线工作岗位。

(3) 以学习者为主体, 优化教学模式, 实现对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应以应用性、需求性和更新性为原则, 要兼顾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以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为重心, 提倡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

(1) 推行弹性学制。使学生有机会在未就业时, 实现工作与学习的交融, 在企业真实的财务环境下实现教学目标。

(2) 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实训基地相关项目审计任务的要求, 安排学生全程参与项目审计, 使其从任务中提升会计职业能力。

(3) 与企事业单位保持密切联系, 为学生顶岗实习创造条件。

(4) 构建“宽平台、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的构建上.应确立与会计专业相适应的教学标准,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知识、能力、职业素养并重的课程体系, 通过课内教学与实训实习一体化,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性教学内容。而针对地区差异、行业特色、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进行调研, 以主要岗位群设置课程, 整合课程内容, 动态调整与优化专业教学方案, 可以构建与会计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宽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

(5) 革新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过程。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的限制, 学习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有一定难度, 因此.应根据会计专业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层次水平, 贯彻“学生本位、能力中心”的理念, 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灵活运用多种适合学生特点和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

(1)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 将主要课程的教学活动都安排在实训室进行, 使会计工作氛围更加真实, 更加浓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制定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案。通过实施工作方案, 实现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变为会计工作过程的知识和技能。

(2) 搭建“提升技能, 课证融合”的课程教学框架。目前, 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核主要是由《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构成。教学过程可在落实项目教学的基础上, 参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 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为依托.引入“会计人员应知应会知识与能力”培训, 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从业证书培训三项内容融为一体, 既保证提升技能的课程教学有序进行, 也保障“课证融合”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 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 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提高社会认可度。

综上所述.中职会计学专业的优化调整应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职业素质为核心”方向转变, 突出学生职业素养的做人要求, 突出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融合, 突出学生“常规本领”和复杂应变、开拓创新等“特殊本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汉东.中等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构想.职教论坛, 2004 (7) .

[2]戴波.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5 (5) .

[3]姜春荣.更新会计教学理念、改革会计教学模式[OL].2010 (4) .

[4]胡文娟.中等职业会计电算化教学探索[OL].2006 (9) .

上一篇:经济管理水平下一篇:银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