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师论文范文

2022-05-10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中职教师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教师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及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中职(含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其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应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对中职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第一篇:中职教师论文范文

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策略探究

【摘要】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素质的提升,更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是一所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然而许多教师专业成长遭遇了一些困境,如专业技能提升缓慢,教科研缺乏生机,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感,这些都或多或少制约和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策略包括坚持写教学反思、坚持做教育叙事研究、积极参加各项教学评优比赛等,通过学校和教师个人共同努力来促进中职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字】中职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简介】高春梅,江苏省宿迁市宿豫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宿迁,223800)教师,讲师。

“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17世纪吉森大学的两位教授提出来的,《塔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中指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教师专业化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教师职业成为一个“专门职业”或成为一个“专业化职业”的过程;二是指教师个体专业素质结构不断调整和完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从发达国家教师专业化的推进来看,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真正的教育改革都是在课堂中进行和体现的,真正高质量的教育都是个性化的教师对富有个性的学生进行个性素质建构的指导,因此各个国家都非常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中职教师专业化成长面临的困境

(一)专业技能提升缓慢

中职教师不同于普通的中小学教师,因为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技能为导向”,中职学校的教师主要分为两类:文化基础课教师(主要负责语、数、外、德育、体育和音乐的教学),专业技能教师(负责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教学)。

文化基础课教师的初始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停留在专科学历水平,有的已经达到研究生水平,多数教师满足于自己的状态,尤其是评过高级职称以后,个别教师认为个人发展已经到极限了,再也不愿意去写一篇教学论文或做课题研究,每天只是按部就班地上几节课,很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专业技能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支撑着各个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的“双师”多停留在表面,即通过应试的方法取得技能等级证书后就满足于“双师型”教师这个称号。例如,中职或高职学校的特色就是师生共同参与技能大赛,大赛级别有市级、省级、国家级几个不同级别,在笔者所在学校,每年参加市级或省级技能大赛的总是固定在那几个教师身上,其余教师几乎从不参加,久而久之,能力越突出的越磨练,专业技能越平庸的越不锻炼,教师专业技能发展不平衡且整体速度缓慢。

(二)教科研活动缺乏生机

笔者身为一名中职教师,深刻体会到中职学校推广教科研活动的艰难,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淡薄,多数教师认为只要把课上完就算完成任务,很少有教师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否存在漏洞或不足。多数教师的教科研活动都是被动的:被动去参加集体备课,被动提交论文,被动写教学设计、计划总结等,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或者是为了完成学校的绩效考核,教师很少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索。

教育科研是教师一项必备的素质或技能,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是一直变化的,知识与技能也在不断更新与变化,一个教师如果不潜心研究教学,不阅读大量的教育专著,不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只是一味地上课,那么他(她)的教学只能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

(三)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感

据一位同行的调查研究,大约70%的中职教师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其中男教师较女教师严重,老教师较年轻教师严重,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倦怠感比较轻。究其原因主要有:首先,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是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中职教师面对的学生存在各种问题,如学习障碍、心理障碍、习得性学习无助、不良学习习惯、知识基础薄弱等,教育难度较大,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进行心理援助、精神鼓励、学法指导等,但收获的成就感有限。久而久之,教师容易形成心理疲惫,产生倦怠感。其次,工作压力大,身心负荷过重。由于中职教师上课任务重,特别是专业技能教师,有的每周要上26节课,此外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开发校本课程、辅导学生考职业资格证等,长期超负荷运转使身体过度劳累,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应对策略

(一)坚持撰写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的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他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这句话无疑揭示了经验和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如果一个教师仅满足于自己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批判性地思考,那么他即使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几十年的单调重复劳动,他的专业成长必然会受到限制和阻碍。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因此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育反思是一种典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是新手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反思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及教学效果进行的思索和分析,是教师用教育科学研究方式主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一种方式。

教学反思“思”什么?下面来看一则教学反思的真实案例:

word——图文混排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一)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教学中,某个学生个体的能力在全班同学中可能不是最突出的,但在合作小组中有可能是佼佼者。尽管有的组员能力不是很理想,但是他可能在某些地方有突出的表现。我创造了多种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为代表集体完成任务而自豪,使失败者重新获得自信。

(二)适当的教学评价

作为教师我们深有体会,不经意的一句表扬和鼓励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此外,在以鼓励为主的同时,也要指出学生不足的地方,在小组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了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让学生多看别人的优点并正视自己的不足。

(三)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课前请学生自主探索,对文章进行排版,再让学生用课堂学到的知识来完成作品的图文混排,使文档的整个版面更和谐、舒展、美观。为了培养学生探索尝试的精神,我留出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操练,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合理正确的方法,从而加强对本节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兴趣。

二、存在不足

各环节之间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图片格式设置部分时间过长,艺术字编辑部分的练习时间偏少。另外,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还不够强,个别学生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改进措施

课前加强对资源的整合,在任务设计方面更精细一些,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另外,以后在分组时除了考虑异质互补原则,更要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措施是:分组时还是异质互补,但是分工时组员承担自己的弱项,向他人学习,同时还要承担指导任务,发挥自己的强项指导他人。这样既优化了资源配置,又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实现每个小组成员的全面发展。

这是一篇计算机基础操作课的课后教学反思,从这篇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可以成为反思的重点。从时间上看,可以写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从反思对象的角度来看,可以反思教材、反思学生、反思教法学法;反思的方式可以是内省式、学习式、交流式或研究式。总之,教学反思形式灵活多变,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

(二)坚持做好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以教学实践为驱动,立足于校本,以教师为出发点,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笔者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是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之一。

网络上大家熟知的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薛瑞萍(网名“看云”),即是一位教育叙事研究的成功典范。薛老师是合肥市城郊结合部的一名普通小学语文教师,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坚持写教学日志,她的《薛瑞萍班级日志》以真实的教学案例为主线,重视对教育事件的丰富性和形象性描述,显得真实又生动。中职教师同样也可以做好叙事研究,无论是班主任教师还是普通的任课老师,都可以从日常的教学中找到研究的素材。下面的这个案例是一个班主任教师撰写的一段教育叙事:

2014年9月3日 星期一 天气雨

今天因下雨取消军训改为入学教育。下午先参观实训楼,然后参观艺术楼。实训楼还没参观结束,突然班长来向我报告,有两个同学在三楼打起架来了。我一听非常生气,跑步上楼。张鸣(化名)和吴宇(化名)正纠缠在一起,我忙喝住:“怎么回事?”两个人抢着指责对方。得,先到教室再说。我将队伍交给班长,亲自“押着”他们去教室。到教室,我厉声道:“你们很过分,才来几天居然打架。有什么事情不能解决非要用武力?!太不像话!”然后我语气缓和下来,让他们分开陈述。一方陈述时,另一方回避。结果两人陈述一致。原来事情很简单,从四楼下来时因为很拥挤,张鸣不小心踩了吴宇一脚,因为言语上的不礼貌,两人互不相让动起手来。我问张鸣:“虽然是因为后面同学推你而踩到了吴宇,直接责任不在你,但毕竟是你踩到了他,而且踩得很重。那么你应该及时地向吴宇说声对不起,然后解释一下原因,我相信吴宇不会怪你,更不会骂你。”接下来我又转向吴宇:“张鸣是故意踩你的吗?”“不是。”“既然不是,同学之间就应该谦让一下,张鸣没有向你及时道歉,这是他的不对,你得理不饶人,用过激的行为来解决矛盾,这妥当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你自己认真地想一想!”……

这个案例选取教学中常见的场景,以原汁原味的对话的形式呈现,既真实又有说服力。教育叙事一般有教育自传、教育传记和教育故事等形式,一般研究者都选择真实的教育叙事(自传和传记),较少有人虚构故事。笔者认为中职教师主要从事行动研究,因此最好选择教育自传的形式,当然文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可以选择艺术化的教育叙事方式,如自传体小说、传记体小说等方式,这样读起来更有吸引力。不过要补充说明的是,教育叙事研究不等于教育叙事,在叙事的基础上应加上自己的思考与评价,不能只“叙事”不“研究”,应巧妙地将两者结合。

(三)积极参加各级教学竞赛

研究者认为一位教师的成长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适应阶段(从教1—2年)、成长阶段(从教3—8年)、称职阶段(35岁以后高原阶段)、成熟阶段。如果一个教师在成长阶段中从未参加或很少参加学校或省市级的各项教学竞赛,那么他将很难走向成熟阶段,因为各种示范课、研究课评比是提升教学技能的很好手段。

“两课”评比“五课”教研是江苏省职业学校特有的一项教研活动,笔者也亲自参与过其中,深刻体会到了这项教科研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以说课为例,短短十五分钟的说课并不简单,需要参赛教师去研究教学目标、开发教材、探究教法学法、分析学情、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撰写教学反思,既能反映教师是否掌握最新的新课改理念,又体现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因此看似简单的说课凝结着教师智慧,在这样的说课评课循环历练中,教师的各项能力都能得到提升。此外,无论是说课还是上课比赛都离不开教师之间的合作,通过对近几年获奖者的访谈可以发现,要想取得较好的成绩离不开教师之间的合作,孤军奋战的教师一般不可能获得最终的胜利。由此可见,参加各项教学竞赛不只是锻炼参赛人,对教师队伍都是一种锻炼,体现着教师团队的合作精神,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种很好的促进。

作者:高春梅

第二篇:中职教师继续教育浅析

【摘要】 教师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及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中职(含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其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应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对中职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关键词】 中职教育 教师 继续教育

教师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途径。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职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是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手段。

1、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教师继续教育存在重形式轻考核、重内容轻培训、重收费轻落实的弊病。

1.1培训内容。自教师开展继续教育以来,我县中职教师与普通中学教师一样,参加了县继教办组织的大量培训与考核,重点是围绕职称考试在进行。要求教师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应用、英语、普通话、法律法规、师风师德、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艺术、中国入世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扩大教师的知识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中职教师的操作技能的培养作用不大。

1.2培训形式及考核。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化、单一化,缺乏符合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继续教育方式,缺乏教师培训内动力。继续教育实行学分制,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完成8个学分。除信息技术有一定学时的课堂培训外,其余内容都是自学,实行开卷考试,或以一定数量的笔记作为评价标准。少数教师出于晋职的需要,参加学历提升教育,以函授学习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但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只是经验性的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作用不明显,特别是中职教师的能力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不能满足培养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中职生的需要。

2、社会发展对中职教师提出的要求

2.1专业知识。中职教师除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还要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要了解本专业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便及时、准确、恰当地传授给学生。

2.2实践能力。中职教师除具有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便在教学中形象生动地讲授理论知识,在实习中指导学生实践,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学知识、学技能。通俗讲,中职教师应具备“授业”的能力。

2.3教育教学能力。中职教师也是教师,应具备作为教师的基本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能力等。

2.4信息素养。中职教师应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信息化有基本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关心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积极投入到职业信息化工作中;能有效地获取和传递信息;能有效地将相关信息和所教学科整合;能利用相关信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5教师的拓展能力。教师的拓展能力包括自我发展规划能力(终生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终身学习的观念、自我评估能力、职业发展的设计与规划能力、在职学习的能力等),教育教学知识的拓展运用能力,创造性的教学改革能力,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等。

2.6创新意识与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指教师具备创造性教育思想,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创造性教学方法,以培养创造性人格、开发创造性能力,造就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

3、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3.1转变观念。教育管理者特别是教师继续教育管理者应转变观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顺应职教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扩大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改变中职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办法。将培训落到实处,不搞形式主义。

3.2完善制度。保证人人都有培训提高的机会,同时完善考核制度,不能让培训流于形式,要讲求效果。

3.3加强培训。加强培训是提高教师综合能力的主要的、重要的、最有效的途径。应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并重、现代教育观念与全面创新意识并行,多层次、全方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3.3.1学历培训。有针对性的进行“专升本”函授学习,提高教师的学历,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

3.3.2 非学历培训。根据教育教学需要,送专业课教师到高等院校进行短期培训,更新专业知识,或者请高校教师到中职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知识讲授。

3.3.3 校企合作,送教师到企业培训学习。教育部提出将建立中职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要求中职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实践,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建立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到企业实践可根据培训需求和客观条件,采取到企业生产现场考察观摩、在企业的生产或培训岗位上操作演练、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师到企业实践,主要了解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并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切实加强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3.3.4开展校本培训。通过赛课、上公开课、听课、课件制作、论文写作、“师傅带徒弟”等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还可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3.5加强校本教研。校本教研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学为中心是一种指向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和教师自身素质提升的行动方式。校本教研以教育行动研究为主要路径,以核心课题为操作要义,以合作研究作为质量支撑。

3.3.6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包括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教育理念的更新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 教职成〔2006〕11号

2、王爱玲 靳莹“新世纪教师能力体系探析”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04

3、张启珍 “浅析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教育技术通讯》

4、吕吉 “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7

5、于万成等,“搞好中职教师培训的六种途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7

作者:杨代春

第三篇:论中职教师的积极期待

【摘 要】中职教师的积极期待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加强教师积极期待意愿生成研究,有助于中职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影响中职教师积极期待生成的因素主要有社会世俗与制度的偏误、中职学校办学理念的偏废、教师个人人才观念的偏颇。中职教师积极期待生成的主要策略包括提高教师认识,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和人才观;立足教学本职,形成对中职学生的认同感;创新教育理念,造就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关键词】中职 教师 期待

教师期待,就是教师对学生未来可能发展的看法和态度。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早就指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行为的期望本身将导致该期望成为现实。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与研究也已表明,教师的期待往往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暗示,积极期待所表现出的喜欢、信任等情感会诱发学生产生自信、自强等激情,进而提高学习效率;而消极期待所流露出的厌恶、失望等情绪则会影响学生的进取意识,甚至使学生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罗素就曾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我国固有的世俗偏见与社会制度的偏误从根本上决定了中职教育所面临的窘境,恶性循环的后果(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原因)是中职教育教学的低效。通过进一步的观察与思考,我们不难发现,造成中职教育效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就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些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空置,人才培养的方案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归根到底,中职学校从办学理念到教师个人对学生成长的重视与关爱还不够,缺少了正面的、积极的期待意愿,难以形成学生成长的内生动力。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激发教师积极期待意愿的生成,或许可以为当前中职教育注入更多的活力与激情,进而培养出更多阳光优秀的中职学生。

一、影响中职教师积极期待生成的主要因素

一般而言,值得人们去期待的事物本身就应该要具有一定的价值,价值越高,人们的积极期待也就会越自觉、越迫切。至于教师,周围环境是否友好、自我价值能否顺利实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等都会影响到教师期待的强度。站在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来审视,学生发展的价值应该最具有被教师期待的现实意义。然而,中职学生的发展受困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也直接影响着中职教师的积极期待。

(一)社会世俗与制度的偏误

首先,社会世俗的秉持降低了人们对中职学生的期待意愿。绝大部分中职学生是选择性中考制度下的弃儿,很少有家长或学生是自觉自愿走进中职学校大门的,中职学生也往往被贴上了学习成绩不佳、行为习惯不良、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等标签。社会世俗使得中职教育所受到的社会关注程度远未及普通高中教育,导致整个社会包括职业教育本身对中职学生期待意愿的降低。

其次,国家用工制度的不完善弱化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及中职教师的职业价值。虽然目前我国在众多行业实行了准入制度,但执行的力度参差不齐,有的形同虚设。同时,职业资格的取得也并不只有全日制职业教育一条途径,而恰恰是途径的混乱稀释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与价值,造成中职学生的学与不学一个样,那搞好职业教育的动力又何在呢?

再次,中职学生升学通道的不畅限制了教师的积极期待。由于中职教育往往以就业为导向,强调专业技能的习得,除少部分学生可以获得难得的升学机会以外,一般学生对自己发展的实际定位都相对比较狭窄。当教师的付出在学生身上得不到应有的价值体现,学生发展在较低的水平可以预见和实现时,教师的积极期待自然难以生成。

(二)中职学校办学理念的偏废

在中职教育中,做人教育一直被放在了突出地位予以重点关照,其认识的根源或出发点就在于人们对中职学生德育的不自信,进而使得职业教育重视德的补缺,却少了智的培育。德与智是相对统一的,其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而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的厚此薄彼,总认为中职学生的智育无可发展、无须发展,片面扩大了德育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所不能,最终造成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落实存在缺憾,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入职以后出现的诸多不适应或许与此不无关系。也正因为如此,教师的积极期待在中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貌似“无所作为”中不断被蚕食、消耗,以致产生被动、消极的期待。

(三)教师个人人才观念的偏颇

教师原有的教育愿景在环境的不断影响下逐渐模糊了起来,年轻教师的教育激情在理想与现实的涤荡下已然鲜见。作为理性的个体,每个教师都能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育之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而部分教师对学生以技术工人为成长(学习)目标的现实却不敢直视,最终选择了逃避。技术工人也是人才,也有着成长的内涵与规律,也需要教师具备明确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果对学生成长无所期待而听之任之,这样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可以选择职业,但不可以选择学生。面对学生,教师最应该做的就是找到最适合学生发展的路径,而不是一味抱怨甚至是放弃。固然,做一名技术工人称不上是一种远大的理想,但同样为社会所需,值得社会尊重。培养合格、优秀的技术工人,是中职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追求,也是中职教师的职责所在,理应得到中职教师的真正关切。

另外,中职学生的家庭影响也不容小觑。部分家长以一种迫不得已的消极情绪代替了对学生的积极期待,一些学生不思进取,学无所成,这些都在教师当中产生了消极影响,进而影响教师积极期待的生成。

二、中职教师积极期待生成的主要策略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任何外在因素影响的强与弱都要通过内因来决定。中职教师积极期待的生成,教师本身才是关键。要让积极期待成为教师的教育自觉,我们就应该想办法激发出中职教师热爱职业教育的激情,进而产生积极期待的内生动力。

(一)提高教师认识,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和人才观

教师以育人为天职,再困难的学生都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对象和内容。中职教师更应该抛弃精英教育,应围绕中职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以最近发展区原理规划好教育教学,使自己的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那些自认为中职学生学习能力低而把职业教育视作“应付”教育的教师,实质就是对职业教育的亵渎,更是一种误人子弟的恶劣行径。

(二)立足教学本职,形成对中职学生的认同感

中职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而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成长的烦恼”,属于正常现象。其实,中职学生也渴望着自己的进步,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中职教师对学生的认同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学生身份的认同,学生发展的目标、过程、结果的认同等,支持学生发展,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将来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对学生的认同感,将会带给学生信心与希望。

(三)创新教育理念,造就教师的职业幸福

社会地位的提高、工资福利的保障、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都是中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源泉。而中职办学机制的转变,如中高职衔接、中职学生升学通道的畅通等,既为现代中职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又必将触发中职教师的竞争意识,使其不断提升自我价值,进而进一步激发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社会用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还将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从根本上扭转世俗偏见,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使中职教师在一种平和进取的国民心态中生成积极期待。

教师的积极期待往往通过其外化的表情、动作、语言等表现出来,但表情、动作、语言等与人内在的情绪或情感紧密联系。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讲,教师的情绪或情感不管是否合理、积极,都有存在的理由,但从职业道德与操守的角度来讲,教师有一个自我情感管理的问题,不能放任自己的情绪或情感,给学生成长造成负面影响。由此,教师本身也应该理性地认识积极期待对学生成长、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并不断敦促自己生成积极期待。

三、教师的积极期待对中职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期待主要通过教师所营造的情感氛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反馈、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及教师给学生所提供的反应机会等来影响学生的表现,尤以情感和行为为甚。教师期待意愿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师生情感的氛围与教师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自我定位,被教师积极关注和期待的学生一般会形成较高的自我定位,也相对容易达成自我发展目标。

(一)帮助中职学生树立学习、生活的自信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中职学生因为学习与考试体制的不适应而早就成了教师教育情绪的牺牲品,学习、生活的自信心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部分学生本能地以抵触、回避学习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不再被“伤害”。相对而言,中职教师更容易以积极期待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悦纳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让学生树立学习、生活的自信,也是保持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促使中职学生确立更加远大的发展目标

教育传递的是希望,希望孕育目标,目标越远大,前进的自发动力就会越强,进而实现更加丰满的人生理想。中职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持之以恒的积极期待,无疑又会使学生在一个个目标实现的基础之上产生更为宏远的发展目标,进而形成波浪式的递进,不断推高学生的人生理想。

(三)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效益,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学生在教师积极期待的正向教育情感影响下生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为实现学习目标奠定心理基础。中职学生的注意力一旦集中到学习上,必将反过来产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强大推动力,而不再是现在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模式。这种基于学生发展的自发性改革,可以获得更为坚实的动力,并对中职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改造,从而极大地提高中职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范丽恒,金盛华.国外教师期望效应研究进展与当代教育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校(社科版),2008(2):79-82.

[2]陈宁,张庆林.教师期待效应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6(6):78-79.

[3]周宏.对罗森塔尔效应的审视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2(2):3-5.

《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第10期《中职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调查研究》一文指出:中职教师与全国普教教师在积极心理品质的智慧维度与人际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中职教师得分显著低于全国普教教师得分,在其余维度两类群体差异不显著。如前所述,普教教师由于升学压力、成绩、质量迫使他们在专业发展上必须将认知和学习摆在重中之重,而职教教师则没有如此巨大压力,因此,在智慧(认知)维度的得分相对偏低。人际维度上中职教师比不上普教教师,一是可能由于中职教师的学校归属感不强,与师生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人际互动少,缺少情感交流和沟通,人际关系淡薄;二是可能由于近10年来,普教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合作教学,极大地促进了普教教师的人际互动。在兴趣和创造力、热爱学习、多角度看问题、洞察力、热情活动、勇敢和坚持、爱与被爱、社交智力、领导能力等9项积极心理品质上,中职教师得分显著低于全国普教教师得分,说明职教教师心理素质许多方面还相对落后,亟待加强。这可能是由于职业学校社会地位不高、吸引力不够、学校文化没有凝聚力,导致学校的整体氛围较差,教师对自我评价低。

作者:曹荣

上一篇:自然科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汽车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