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度建设经验交流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2024-04-17

在制度建设经验交流会议上的发言材料(精选6篇)

篇1:在制度建设经验交流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在制度建设经验交流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制度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管方向,有规可依才能增强科学性、系统性,有章可循才能减少盲目性、随意性。**党委将今年确定为“制度建设年”,开展了绩效考核及争先进位等活动,为我们开展制度建设建立了“风向标”。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党委在制度建设及贯彻落实**融合发展现场观摩会精神的一些思路、做法汇报如下:

今年年初,**党委全委会就提出开展“制度建设规范年”活动,把规范人、财、物管理做为根本,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

一、开展争先进位活动,全力推进“三化”建设

一是将**党委扩大会议确定的“三化”建设重点工作,按8个项目分解至各领导及科室,党委每月研究、检查、通报,并将工作完成情况与领导及科室绩效考核相挂钩。二是根据**在**划类定等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关于做好**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活动的通知》,将17项考核指标分解到领导及各科室,做到主动进位,确保占位进中上。三是开展争先进位公开承诺,将**党委及上级部门确定的先进评选项目划归到各部门、各单位,承诺内必须取得的评先

评优内容及项目。

二、大力实施文化强**战略,营造群众精神家园

一是**党委高度重视**党委关于文化强**战略的重要性认识,牢固树立“文化是民生之魂,物质的贫乏不是真正的贫困,文化的缺失才是真正的贫困”这一理念,确立了“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文化铸就久远”的文化强**总体思路,立足于“用事业激发人、用意识塑造人、用制度提高人、用正气引导人”。二是加大了对“**精神”及“**精神”的宣传教育力度,将“两大精神”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精神之源,始终致力于让文化成为推动发展的无形力量,让“热爱**、建设**”的价值观成为干部职工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切实增强干部职工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进取精神,并提出了以“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于争先、敢于创新”为核心的“四敢”精神,激励并凝聚人心。三是制订了《关于实施文化强**战略的指导意见》,确立了实施文化建设“四大工程”,即:文化强*工程、文化惠民工程、素质提升工程、文明创建工程,并将文化建设分为近期和远期两大目标进行规划。其中,今年的重点工作是:实施文化建设“十个一”工程,即:制作一部反映建*54年以来改革发展历程的专题片;编印一本规范干部职工文明行为的文化手册;为每个单位建设(修缮)一座文化书屋;组织开展一场夏季广场文化周活动;举办一场“弘扬**精神从我做起”演讲比赛;谱写一首能够激励人民群众奋发努力的团歌;每月下单位播放一部爱国主义影片;举办首届夏季体育运动会;办好电视广播每周一星;

开展一场“感动**”十大模范人物评选活动,并制作年历印发全*,营造“示先进、赶先进、争荣誉”的良好氛围。近期重点任务是:抓好工作机制建设,将文化建设与干部考评、绩效管理相挂钩;落实文化建设经费,抓好文体人才选配及培训,建立一支稳定的文艺骨干队伍,成立文体协会,组建业余乐队和文艺业余演出队;以弘扬**精神为主旋律,深入开展**精神、**精神宣传教育活动;制定“十二五”文化建设重点项目及布局。远期目标是:以打造“**”文化品牌为目标,实现文化建设有投资、有项目、有阵地、有活动、有组织、有服务、有产品、有品牌的“八有”目标;抓好一批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兴建**文化生态公园、*史馆和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四是制定完善了“文明生态小康**考核办法”等工作制度,与各行各业签订政治思想文化目标管理责任书26份;以“美丽的** 可爱的家园”为主题,积极开展了文明单位、文明楼道及文明居民等文明创建活动及“抓三清、治八乱、带五化”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建设内涵。

三、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提升工作执行力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党委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要求,制定了《**基层单位(机关部门)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绩效考评实施办法》、《**机关科室、基层单位业务干部绩效考评办法》、《**职工队伍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开展创先争优立功创模竞赛实施办法》等制度,在全团各行各业做到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奖罚分明,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业务的提拔

及评先选优挂钩。二是从以前的“结果考核”向“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转变,把单位基薪收入与阶段重点工作考核挂钩,做到工作实际与当月收入相结合,在**基本形成人人讲绩效、处处抓绩效、事事促高效的绩效考核氛围。三是加强绩效日常管理,对**党委阶段重点工作安排未按规定时限完成的部门(单位)进行通报,并扣罚相应的绩效考核分,在全团营造了“重实绩、重成果、抓落实”的良好氛围。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造阳光的干事创业环境 一是严格遵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三重一大”制度,认真贯彻**党委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三个“三分之一”的规定,始终坚持干部选拔“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在2011年修订完善《**干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制定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草案)》及《**党员领导干部工作失职责任追究办法》,进一步激励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制定了《**人才引进中长期规划》,实现单一引进农业技术人才为主向引进城镇管理、工业经营、设施农业、文化文艺等多方面综合人才的转变;制订完善了《**加强财务管理的实施办法》、《**农副产品竞价销售管理办法》、《**农资集中采供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内基本建设招投标管理办法》及《**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规程》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对人、财、物的管理。三是严格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措施。全面实行新提拔任用干部**党委常委会无记名票决制及正职干部提拔党委全委会无记名票决制。积极推行干部公开选拔制度,7

月初,我们对农业科科长及发改科科长职位进行了公开竞聘,择优录取;今后对机关科室领导将全部实行公开竞聘上岗。同时,党委对2名在工作中不团结、执行力低、给单位及群众造成一定影响的单位主要领导干部进行了降职使用,畅通了干部能“上”能“下”的渠道;根据**加强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相关规定,大力培养选拔女干部,实现了“每个**均有一名妇女干部,80%以上的**有1名妇女领导干部”的目标;积极创造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对近几年招录的优秀国民教育大学生进行了提拔任用。

五、借鉴成功经验,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7月13日-16日,我参加了**融合发展现场观摩会,亲身体会了地区“变化变革促跨越,敢超敢创争第一”的氛围和紧迫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动力,看到了差距和不足,找准了定位和方向;并切实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力求通过兵地融合发展,促进“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经济大促进、社会大和谐”,达到“共联、共建、共当、共创、共育”的目标。一是及时组织召开**党委中心理论组学习会议,传达了观摩会精神,汇报了参加观摩的切身体会,进一步统一了思想。二是就如何发挥好地缘优势,由两名主要领导带队到**、工业园区及部分单位进行了为期2天的调研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对实施“农业立*、工业强*、商贸兴*、富*惠民”战略的紧迫感,重新确定了发展战略定位,即:重点抓好“四大基地”(城郊型绿色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工业产业

转移配套基地、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现代商贸服务基地)和“六大产业”建设(绿色生态优质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储藏、城郊设施农业、建材生产加工业、农机具加工制作业、商贸集散流通产业)。三是积极与**协商,选派干部到**城镇化建设和管理部门挂职学习,从而提升城镇化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同时,做好基层单位和乡村共建帮扶工作,今年将做好首批5个单位与5个乡村的共建对接工作。四是树立“走特色、创品牌,挖潜力、增效益”的林果业发展思路,近期组织单位领导及部分果农到**核桃林场和农场进行座谈学习,以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五是配强果品公司工作人员,组建果业协会,确定果业经纪人,签订果品订单合同,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加强市场营销,积极打造“**”红富士苹果品牌,不断提高果品商品率;积极引进并投资入股果品初深加工企业,建立相关产业链,不断提高果品产业化率。

接下来,我们将以此次会议精神为指导,继续完善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用制度规范管理,用制度提升执行力、用制度评价干部,通过制度的制订和工作措施的落实来推动团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步、实现新变化,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目标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篇2:在制度建设经验交流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应急管理工作摆到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一是领导重视,亲历亲为。为妥善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我市专门成立了应急工作委员会,由谭仲池市长亲自任组长,负责组织和领导全市的应急管理工作。突。

宏观上解决了全市应急工作的组织和管理问题,32个专项应急预案从微观上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具体操作提供了指导。为了使我市的应急预案更加切合××市的实际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和论证,200*年12月,我市对市专项应急预案进行了部分调整,由原计划制定的32个调整为21个,其中,原列为市专项应急预案予以保留的16个(其余的16个调整为部门预案),新增加的5个。应急预案的制订从业务上为我们牢牢地掌握应急管理工作的主动权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健全工作机制,用两种模式成功地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一是在市应急委的领导下,按照专项应急预案的要求,通过设立应急指挥部来解决发生在全市范围内重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比如今年春节后发生的湘江水质镉污染事件,事件发生后,鉴于事件影响广泛、危害严重,梅克保书记、谭仲池市长和分管卫生、城建的副市长亲临一线召集宣传部、公用事业局、环保局、卫生局、供水公司等部门召开紧急会议,听取专家组意见,紧急成立“湘江水质污染应急指挥部”,指挥部迅速从相关单位抽调30多人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分成了5个工作小组,实行集中办公,并保持24小时值守。全市参加处置该事件的工作人员达300多人,从信息采集到善后处置共制定了应对方案5个,历时3天。二是在市政府110联动办的组织领导下,通过110社会联动机制妥善处置发生在全市范围内一般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早在1996年,我市在公安110处警平台上,通过整合公安、消防、交通、卫生等14个部门的资源,组建了××市110社会联动体系,在市政府值班室的组织领导下开展110社会联合服务行动,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急、难、险问题。到2000年,我市把110社会服务联动单位拓展到24个,形成了多层次、多方位,点、线、面、体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呼应的社会联动格局。一旦遇到诸如煤气泄漏、水管爆炸、房屋起火、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事件,群众只要拨打110求助,公安110就会立即指挥对口的联动单位迅速妥善处置。

(四)加强岗位练兵,着力培养和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回应能力。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应急队伍的建设。市消防支队按照《训练大纲》的要求,狠抓岗位练兵,每月都进行夜间的多队联合演练,有针对性的解决火场进车秩序、通讯秩序、指挥秩序不规范的问题,从整体上提高了部队扑救火灾和抢险救援的能力。市公安局、市卫生局、市环保局、市畜牧局等单位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十分注重通过仿真演练来完善应急机制,锻炼应急队伍,提高应急能力。去年我市先后组织了金满地地下商业街大型消防综合演练、坪塘大型反恐演习、浏阳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演练。市消防支队在去年的扑灭9·26晓园大火战斗中,有勇有谋,充分展示了其训练成果和实战能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被市人民政府授予了“特别能战斗的消防劲旅”的荣誉称号。

篇3:在制度建设经验交流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2009年, “两岸太阳光电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风力发电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先后在台北召开,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有力推动了两岸可再生能源产业合作。两岸产业界都深刻地认识到, 两岸在可再生能源产业领域的合作潜力十分广阔, 加强产业合作对推动两岸经济发展有明显作用, 都希望继续加强合作, 定期在大陆和台湾轮流召开可再生能源产业交流合作会议, 以此作为推动两岸可再生能源产业交流合作的平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这次海峡两岸可再生能源产业界聚首南京, 共商两岸可再生能源产业合作方略, 共谋两岸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大计, 这既是两岸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更深层次合作, 又是以更加务实的态度进行新的探索。

借此机会, 我向两岸参会代表、特别是台湾的朋友们简要介绍一下大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新政策动向, 并对两岸加强可再生能源产业合作提出几点供探讨的建议。

一、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和趋势

近几年, 大陆地区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 已成为能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即使发生了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 也没有影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步伐。到2009年底, 水电装机达到1.97亿千瓦, 为世界第一位;风电装机2268万千瓦, 同比增加100%, 新增装机1300万千瓦, 成为全球风电发展的重要市场;太阳能光伏发电30万千瓦, 新增15万千瓦左右, 光伏电池年产量400万千瓦, 占到了全球市场的40%。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利用、地热能等也都在快速发展。

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快速发展的同时, 可再生能源产业链快速形成。风电设备制造已具备了生产最大单机容量3兆瓦机组的能力, 5兆瓦的风电机组也即将面世, 风电设备零部件制造已基本形成体系。太阳能光伏电池加工技术快速进步, 众多自主化技术实现产业化, 生产出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 而且长期依赖进口的多晶硅在本地化生产方面取得突破, 一批先进企业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2009年的产量达到了16000吨, 满足了接近一半的市场需求。

今年可再生能源领域有两个新的动作。一是海上风电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全部投产, 最近又启动了江苏沿海1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招标。二是太阳能内需市场开始启动, 在西部6个省 (区) 同时开展13个项目共28万千瓦光伏发电招标, 加上去年以来财政资金支持的约30万千瓦“金太阳工程”和建筑屋顶光伏项目, 光伏内需市场达到了年50万千瓦左右的市场总规模。

为了完成2020年非化石能源目标, 并把可再生能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我们初步提出了2020年主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 水电将达到3.2亿千瓦, 年发电量1.1万亿千瓦时左右, 折合约4亿吨标准煤。风电将达到1.5亿千瓦, 年发电量约3000亿千瓦时左右, 折合约1亿吨标准煤。太阳能发电达到2000万千瓦, 年发电量300亿千瓦时左右, 折合约1000万吨标准煤。加上核电7000万千瓦、以及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利用等, 非化石能源将达到7亿吨标准煤。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任务是艰巨的, 同时, 发展的潜力和市场也是巨大的。

二、可再生能源法规政策最新动态

为了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形势, 进一步消除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障碍, 促进可再生能源持续健康发展, 2009年12月, 对可再生能源法进行了修订, 主要加强了以下几项制度和政策。

一是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目标的约束机制。

可再生能源规划是统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对各类可再生能源和各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起全局性的指导作用。各相关规划应该做到相互衔接, 地方的发展规划应该服从全国的发展规划, 并围绕全国规划组织本地区的发展。能源主管部门会同电力监管机构和财政部门, 需按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 确定在规划期内应当达到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 制定电网企业优先调度和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具体办法, 每年对实施情况进行督促落实。

二是加强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的保障机制。

修改后的可再生能源法, 要求电网企业按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计划, 及时做好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电网接入和并网运行, 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电网企业还应当加强电网建设, 扩大可再生能源电力配置范围, 发展和应用智能电网、储能等技术, 完善电网运行管理, 提高吸纳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能力, 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上网服务。同时, 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也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采用更能适应电网安全和运行特点的机组, 使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与电网协调发展。

三是加强可再生能源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

除了水电, 其他可再生能源还需要经济上的政策支持, 特别是风电、太阳能发电需要电价补贴。目前, 风电上网电价每千瓦时0.50~0.60元, 平均比燃煤发电的电价高0.20元, 太阳能发电价格在1.0元以上, 平均比燃煤发电的电价高0.80元。按照“以电养电”的原则, 通过在销售电价统一征收附加筹集补贴资金, 目前征收标准为每千瓦时4厘钱。实践证明, 这项政策是十分有效的, 但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快速扩大, 需要的补贴资金迅速增长, 提高电价附加征收标准的压力很大。可再生能源法修改后, 把电价附加资金与财政专项资金合并为基金, 使两个渠道的资金可以互相补充, 为电价调整的时机提供了灵活的空间。同时, 基金更具有法律效力, 更能体现电力消费者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法定义务, 使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激励措施更有保障。

目前, 有关部门正在按照修改后的《可再生能源法》的相关规定, 完善可再生能源电价机制、财政补贴机制和电力配额管理等措施, 将进一步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统筹协调的政策体系, 为可再生能源更快更好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加强两岸可再生能源产业合作的建议

可再生能源已展现出广阔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为产业更大规模发展打好了坚实基础。去年两岸开展交流合作以来, 都有非常显著的进展。我相信, 两岸可再生能源产业合作潜力很大, 合作领域十分广泛, 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两岸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在此, 我想就两岸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互利共赢、务实合作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 加强两岸可再生能源产业信息交流

两岸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行业组织应积极构建两岸可再生能源相关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 建立通畅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渠道。为两岸企业、研究单位和关心两岸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个人及时提供技术、产品和商务信息, 更好地把握合作机遇。信息平台及其交流机制应该常态化, 而且定期正式交换信息与随时非正式交流相结合, 使两岸相关单位和个人能从这个信息交流平台受益, 为两岸技术、生产、产品、市场和投资等方面的合作提供便利。

第二, 加强可再生能源相关标准和检测认证的合作

当前, 产业发展的全球化已是基本格局, 同时产业聚集形成局部优势产业也是国际产业竞争的一个基本特征。两岸可再生能源产业联系密切, 相互融合形成区域可再生能源产业优势的趋势十分明显, 加强两岸在产业标准、检测认证方面的协调也是一项必然要求。目前, 两岸可再生能源产品、特别是光伏产品, 主要依靠欧美的检测认证, 在产业发展上不掌握标准的主导权。如果不改变这种局面, 将不利于两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议两岸行业组织、标准及检测认证单位建立联合研究协调机制, 在风电机组并网、设备性能质量、光伏电池组建、逆变控制器等产品方面开展合作研究, 并在检测认证机构的建设方面加强交流, 推动形成具有海峡两岸特色的、国际先进水平的可再生能源产业。

第三, 开展两岸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合作

两岸在能源领域面临着共同问题, 在太阳能利用、光伏电池制造、海上风电开发、风电设备制造、低碳经济等方面有广阔的技术合作前景。大陆具有研究机构多、研究力量总体规模大和产业涉及面全的优势。台湾在部分尖端技术领域水平先进, 而且推进新技术产业化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如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研发成果和经验给大陆产业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两岸研究机构加强合作, 能够使两岸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和产业更加全面, 形成区域内完整配套的技术研发和产业体系, 将使两岸更具有国际产业竞争优势。

建议大陆的中国科学院等研究机构与台湾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加强交流合作, 选择两岸共同感兴趣的技术领域开展合作研究, 按照“共同支持、共同投入、共享成果”的原则开展技术研发合作, 为两岸可再生能源产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共同推动两岸可再生能源产业向更高技术水平发展。

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海峡两岸可再生能源产业抓住历史机遇, 建立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可再生能源产业, 将有力推动两岸经贸合作, 共同促进两岸经济繁荣。交流产生共识, 共识推动合作, 合作产生共赢。我真诚希望各位代表能够广泛交流、深入研讨, 汇集各方智慧, 积极推动两岸可再生能源产业合作向前发展。

相关链接:

两岸新能源产业交流合作情况

一、两岸光伏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

2009年3月24~27日, 能源研究所和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台北联合举办了“两岸太阳光电 (光伏) 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 张国宝同志率团参加了会议, 两岸参会代表共计约600人。大陆可再生能源产业工作委员会与台湾太阳光电产业协会签订了两岸光伏合作意向书, 内容是:加强两岸光伏产业界技术交流, 推动两岸光伏产业融合和产业链优化, 建立两岸协调的光伏产品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 合作进行太阳能光伏技术和管理人才教育和培训, 建立两岸光伏产业的技术和信息交流机制, 推动两岸光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会议期间, 张国宝应约会见了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大会名誉主席兼“经济部次长”邓振中、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李仲熙、以及台塑公司等台湾企业界代表。

在会后上报国务院的关于会议情况的报告中, 我们提出五条合作建议:一是重视两岸能源领域的交流合作, 以促进两岸在经济领域的大融合。二是切实落实好会议的后续行动, 推进两岸光伏产业界签订的合作意向书, 借鉴台湾经验建立太阳能光伏技术中心, 合作培养太阳能发电人才。三是共同建立两岸协调的光伏产业体系, 组织两岸合作开展光伏产品标准研究, 加强两岸检测和认证能力建设。四是加快启动光伏发电的内需市场。五是加强两岸新能源技术的合作, 设立两岸新能源合作交流协调小组, 定期开展新能源技术交流与合作。

二、两岸风电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

2009年8月17~18日, 能源研究所会同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 (简称“风能专委会”) 和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台北联合举办了“两岸风力发电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双方在风电整机开发、生产及销售, 零部件开发与生产, 风况研究, 示范风电场开发, 标准制定和人才交流等诸多方面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签署了《两岸风力发电产业意向书》。

当时, 台湾“8·8水灾”救灾正在进行中, 大陆参会代表自愿发起救灾捐款。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代表大陆风电产业相关各方, 向台湾受灾民众表示了深切的慰问, 宣布代表团企业及个人联合捐款100万元人民币, 会后按渠道将救灾捐款送达台湾接受救灾款物的机构。

在会后上报国务院的会议情况的报告中, 我们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开展经常性的两岸能源领域交流活动, 把产业信息交流、技术研讨、商业展览等方面的活动常态化, 为两岸产业界提供更及时的信息。二是做好两岸风电产业融合的协调工作, 台湾风电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生产可到大陆设厂, 同时, 大陆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希望将产品销往台湾, 在陆资入台具备条件时在台设立生产企业。另外, 还可以探讨联合开发海上风电项目。三是建立适应两岸风电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 由两岸技术单位和标准管理部门组成协调小组, 在风电机组的并网标准、机械性能标准、电气标准等方面加强交流和协调, 在风电设备和零部件的检测认证方面达成一致。

三、两岸光伏产业情况及合作

1、大陆光伏产业情况

2009年, 大陆光伏电池年产量约400万千瓦, 占全球总产量的约40%, 其中无锡尚德、保定英利、河北晶龙为全球前10大光伏电池制造企业。大陆许多企业晶体硅电池的效率已经可以达到18%,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陆多晶硅生产取得突破, 年产量达到约2万吨, 满足约50%市场需求。多晶硅的价格每千克50~60美元。

到2009年底, 大陆累计光伏电池应用容量为30万千瓦, 当年增加了约15万千瓦。启动了以支持建筑光伏应用为主的“金太阳工程”, 采取财政补贴支持光伏应用, 建筑一体化结合项目每瓦补贴1 7元。对较大型的光伏发电系统, 按总投资的50%给予补贴, 总计支持了约40万千瓦的项目。同时, 启动了荒漠土地光伏电站项目, 在敦煌招标的1万千瓦项目, 电价为每千瓦时1.09元, 目前正在进行总计28万千瓦的项目招标。

今后几年, 大陆将逐步扩大光伏应用的内需市场。初步设想, 到2015年, 光伏发电达到500万千瓦, 电价水平达到每千瓦时1元以内;到2020年, 光伏发电达到2000万千瓦, 电价水平达到与燃煤发电同等水平, 预计每千瓦时0.6~0.8元。光伏发电达到与煤电价格同等水平后, 将会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

2、两岸光伏产业特点及合作

台湾地区半导体制造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 拥有众多的专利技术和专业人才, 光伏电池制造与半导体产业技术关联度强, 使台湾在光伏制造方面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大陆光伏产业经近几年的迅速发展, 已成为世界上光伏电池产量最多的区域, 并且在多晶硅材料生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打破了国外企业对多晶硅材料的技术封锁, 在非晶硅薄膜电池制造方面具有玻璃制造等方面的产业优势。总体来看, 大陆光伏电池制造企业多, 生产规模较大, 具有较强的低成本优势, 而台湾光伏技术创新能力强, 具有技术优势。

去年两岸交流以来, 两岸相关单位开展了一系列的交流活动。2009年9月, 在山东潍坊召开了“两岸产业搭桥一一太阳光电 (光伏) 产业圆桌会议", 台湾众多光伏企业参加了会议, 联相光电公司在潍坊投资设立光伏电池制造企业。大陆光伏企业开始进入台湾投资设厂, 如无锡尚德在台湾设立了光伏电池制造企业。随着大陆多晶硅、铸锭和电池片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逐渐向台湾企业供货, 推动台湾光伏电池成本降低, 如徐州中能公司的多晶硅已开始向台湾销售。

四、两岸风电产业情况及合作

1、大陆风电产业情况

到2009年底, 大陆风电总装机达到了2200万千瓦以上, 年发电量255亿千瓦时, 当年新增装机约1000万千瓦。最近, 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全部投产, 成为亚洲地区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目前, 我们正在江苏沿海进行4个项目共1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项目招标。初步规划, 建设8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包括吉林、蒙东、蒙西、河北、甘肃、新疆、山东和江苏。到2015年, 估计风电总装机将达到9000万千瓦, 年发电量1800亿千瓦时;到2020年, 估计风电总装机将达到1.5亿千瓦, 年发电量约3000亿千瓦时, 相当于年替代1亿吨标准煤。

大陆风电机组和零部件制造能力快速发展。华锐、金风、东汽轮、国电联合动力等企业已经形成规模化的生产能力, 内资企业在大陆的市场份额占到了约75%, 3兆瓦机组已经在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使用, 上海电气公司生产的3.6兆瓦的机组已经开始试运行。

同时, 零部件配套体系正在完善, 齿轮箱、电机、叶片等大部件已经实现本地制造, 轴承、逆变器等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技术也有了突破, 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还有一定差距。

2、两岸风电产业特点及合作

大陆正步入风电规模化开发阶段, 具有较强的整机制造能力, 同时巨大的市场潜力正逐步显露出来, 但是目前风电机组设计和制造的核心技术, 电网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台湾具有较强的零部件设计和开发能力、较为成熟的国际营销渠道和经验, 以及海上示范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营经验, 在技术、商务及人才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两岸在风电技术合作、产业互补、市场开发等各个方面, 各自具有比较突出的优势, 今后两岸可以发挥各自长处, 进行优势互补, 展开长期合作, 共同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两岸风电产业合作有以下进展:

(1) 红叶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在大陆设立多家工厂生产风电叶片。

2008年在江苏太仓建立第一家工厂, 2009年在上海南汇建立第二家工厂, 2010年4月份刚刚在辽宁营口建立了第三家工厂。目前, 该公司正在酒泉市准备建设3兆瓦风电叶片工厂。红叶风电为大陆多家主要的风电整机企业供应风电叶片, 产品质量受到大陆风电整机企业的肯定。红叶风电研制的3MW海上风电叶片将于2010年年底投产。

(2) 上纬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在上海松江设立上纬 (上海) 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并于2006年12月, 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上纬 (天津) 风电材料有限公司。产品包括环氧树脂、乙烯基脂树脂及不饱和聚脂树脂等产品。目前上纬天津公司生产的树脂材料在大陆广泛应用, 年销售额在6~8亿元人民币。

(3) 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台湾某企业签订协议, 将联合在台湾澎湖开发海上风电项目。

此外, 金风科技还希望利用台资企业在国际上的客户网络, 发挥互补优势, 联合拓展海外业务。

(4) 湘电风能有限公司正在研制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

目前与台湾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 将利用湘电开发的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 共同开发台湾海上风电场。

(5) 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与台湾东元电机公司达成合作意向,

将利用东元电机在发电机领域的研发优势, 合作开发风电用发电机, 为上海电气拓展海外业务提供支持。

五、两岸行业组织等交流情况

2009年加强两岸新能源产业交流以来, 两岸的新能源行业加强了交流合作。可再生能源专委会与台湾的光电产业协会联合出版了《中国两岸光伏产业发展报告》, 并在上海举行了两岸光伏前景研讨会, 正式发布了该报告。

2009年10月台湾风电产业界组团参加了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2010年5月, 民建中央与台湾世新大学在北京举办了两岸新能源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广州举办的第六界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 新能源产业是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篇4:在制度建设经验交流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大家好!我诚挚欢迎各位参加2008年亚欧会议终身学习论坛。我谨代表中国教育部,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亚欧会议终身学习论坛首次在中国举办,是北大和中国学术界的殊荣,我认为此时此地是举办这次论坛最好的选择。

我相信,这次大会一定能够为政策的制定及实施作出重要的贡献。首先,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亚欧两大洲的专家学者,大家都关心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议题,对一些问题持有相似的观点,都认为应该尽快将其列入学术和政策议程。尤其在当前,两地区都遭受到近期的经济衰退影响以及环境变化、食物安全等问题的困扰,当务之急是分享大家在终身教育领域的知识和见解,齐心协力找到共同的解决途径。

其次,本次会议着重强调了投资终身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学习和合作是解决全球问题的基本手段。会议由北京大学主办,继承了以往会议的精神,并进一步将终身学习纳入全球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中。

第三,亚欧是唯一两个相连的大陆,同时也是人口最多的两个洲。我们既有差异,又相互补充,这种差异和互补为教育和学习方面的合作提供了基础。这次会议就是为了实现这种互补性的战略合作。

第四,中国正在制订2020年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大纲》,作为中国教育政策的核心推动并最终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校的发展。当前,中国政府正在研究制订政策大纲。在制订过程中,如何理解国民教育系统以及终身教育是其中的挑战之一。这次会议就是为了让大家大致了解计划的框架,并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今天我的讲话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我要谈谈讨论终身教育的紧迫性;其次,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再次,提出支持终身教育的政策框架;最后,探讨一下亚欧合作问题。

一、探讨终身教育的急迫性

首先,我将从以下三个现象开始,简单分析一下解决终身教育问题的重要性。

第一,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全球化,这使得知识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流动,各国都感受到了培养高技术劳动力的责任。全球竞争力代替了基本识字能力,成为了个人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基础。然而,全球化必须同时是人本的,必须考虑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对社会福利和全球竞争的关注为建立终身学习的和谐社会提供了舞台。

第二,知识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这种根本的经济结构变化产生了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巨大需求。知识社会的特征在于对具有不同知识、技术水平的劳动力都有需求。也就是说,所有的人,包括熟练的和非熟练的劳动力都必须加入到终身学习中来,因为知识会随着时间老化。随着知识贬值和技术创新,甚至连学位也是有期限的。这些都使得继续教育成为知识社会中新的社会规范。

第三,终身教育发展是随着全纳教育而开始的。终身教育和全纳教育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前者推动个人加入到继续教育的项目中,后者将弱势群体纳入这些学习活动中。这一推拉机制推动我们进入学习型社会。实际上,终身教育正从供给驱动为主转向需求驱动为主。在这一过程中,终身教育的公共供给保证了教育中的社会公平和凝聚力。同时,全纳教育保证了被排除在正式教育系统之外的人的学习机会,如进城务工人员、下岗职工和有培训需求的弱势群体。然而,终身教育和全纳教育的结合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许多欧洲国家同样也面临新移民潮带来的严峻挑战。将全纳教育加入到终身教育政策框架之中,意味着政府应该向移民及其家庭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随着全球化、知识经济以及终身教育和全纳教育的结合,我们正进入学习型社会的新纪元。然而,这些还不足以保证终身教育的实现,对于工作的需求和更高的生活质量的追求才是推动终身教育实现的根本动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全球化,而全球化加速了科技创新,使得科技升级的周期越来越短,企业和产业的周期也缩短了。人类有史以来首次进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种不确定性促使专业人员以及非熟练劳动力面对不断的训练和再训练的需求。也就是说,一次性的学习模式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是终身学习的模式。一个人需要不断参加正式和非正式的培训,以保住自己的工作。学位和文凭已经无法保证稳定的工作和终身雇佣。所以,我们的社会正逐渐从局限在学校场所的正式教育的国民教育体系转向可发生在任何场合的正式和非正式教育相结合的新型终身教育体系。当终身教育体系替代了现在的国民教育体系时,受教育的机会应该覆盖到之前被排除在正式教育之外的群体。这种做法能使公平、社会凝聚力和自由选择重新回归我们的教育体系。

二、中国的实践和问题

现在,让我们从宏观背景分析转向对中国的政策和实践的具体讨论。我将简单回顾一下中国政府在推动终身学习过程中的成就。

1. 成就

第一,为了回应信息化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国政府已经推行了一系列支持终身教育的政策。这些政策体现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大纲》、1995年《教育法》以及党的十六大报告当中。

第二,终身教育的立法正在逐渐改善。终身教育立法从过去零散的规章制度和政策建议到现在变得更加系统化。例如,2005年福建省通过了《福建省终身教育条例》。另外,2007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纲要》也着重指出了终身教育立法的重要性。

第三,中国政府对终身教育发展提供财政支持。近年来,政府增加了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对进城务工人员继续教育等领域的投入,为支持终身教育铺平了道路。

第四,围绕着终身教育理论和政策分析的终身教育制度构建正在进行中。例如,2007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建立了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一个全国性的学术联合会,主要功能是推动终身学习的研究和实施。

2. 亚欧经验

在讨论中国教育问题之前,我想先比较一下亚欧的经验。我认为可以总结如下。

首先,亚欧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亚洲许多社会经济衡量方法,如人均GDP,中学和高等教育入学率等与欧洲存在差别。

其次,亚洲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地区,庞大的人口使得地区经济发展非常有活力。同时,亚洲各国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差别,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日本和韩国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而中国则是社会主义国家。

最后,我想强调一下两地的文化、宗教和历史差异。大部分亚洲国家都经历过被殖民的历史,而欧洲国家则没有。另外,欧洲国家的宗教信仰比较相似,对耶稣的信仰使欧洲的宗教信仰成为一体;而亚洲的佛教、印度教、孔教、道教以及其他宗教信仰之间就没有共同基础。多样化需要更高程度的交流。

3. 中国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中国教育仍旧面临一些问题。中国是一个仍处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政府给教育的预算却很有限。通过30年的努力,中国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现在的挑战是巩固全民教育的成果,推动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教育的发展。在高等教育阶段,主要的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鼓励创新。党的十七大将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国民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从那时起,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以及对职业教育学生提供财政支持。

由于中国刚刚普及基础教育,进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有些人建议未来的首要任务是加强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而不是转而着重于终身教育。也就是说,中国很需要一部《终身教育法》来指导终身教育政策的实施和评价,以及解决这一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所以,中国学者和决策者十分希望能够向亚欧同行们学习。

三、支持终身学习的框架

1. 五项政策选择

为了提供支持终身学习的框架,中国能够做些什么?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应该考虑以下几个选择。

第一,加强公众对终身学习的认识。发动社会公众加入到推动终身教育发展中来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之前所说,政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政府要成为社会改革的领导力量,就应该通过将教育摆到优先位置以体现对终身教育的重视,就应该将人力资源作为21世纪国家发展的关键资源,就应该抓住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另外,政府应该具有进行终身教育创新的意愿。最后,政府应该促成所有利益相关者达成共识,支持建立一个教育机会均等的学习型社会。

第二,制定教育总体规划。这个规划应该将各级教育统筹协调成为一体,将终身教育的观念融合到现有的学校体系中去。这种整合应该是一种无缝的接合,而不是形成一个平行的系统,使得终身教育系统成为正规学校系统的竞争者。这正是我所讲的将终身教育与全纳教育相融合,通过终身教育来重新改组现存的教育资源,使其覆盖教育系统的边缘。

第三,未来的政策还应该解决终身教育的法律支持问题。我们不仅要关注终身教育立法,还应该关注贯彻执行法律。和谐社会是关注教育公平的社会,其基础是学习型的社会。实际上,终身教育和全纳教育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支柱,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所以,法律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法律能够为终身教育的创造和政策制定建立起推拉机制,包括建立正式和非正式教育的强制标准、资格认证标准以及教育效果评估标准。最重要的是,法律必须注重对终身教育的财政支持,包括财政来源、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以及资源分配机制。最后,法律只有坚决贯彻执行才能够树立权威。为保障所有人接受终身教育的机会,我们应该建立更多相应的执法机制。

第四,另外一个支持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因素是财政。虽然动员各种社会资源投资教育非常重要,但现阶段还是应该主要由政府来提供教育机会。利益相关者也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分担政府的负担,如税收、捐赠等。财政和税收政策尤其应起到刺激社会投资终身教育的作用。美国的教育所得税减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减免个人投资和捐赠于教育的税费,政府鼓励市民积极加入到分担终身教育费用的行列中。成本分担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在于它有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就业能力和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健康和生活水平的改进。

然而,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投资于终身教育?根据我的观察来看,通过税收政策,可以促使社会消费向提高生产力从而增加终身教育资源可得性的方向发展。例如,社会上有很多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如奢侈品消费和过度消费,这些浪费掉的社会资源都应该被用于投资教育部门。

另外一个可能性就是开发闲置的社会资源,如将全国各地的孔庙作为终身学习或者社区活动的场所,这样,许多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就能够相互交流并加入到文化或者职业训练中来。

第五,我想谈一谈终身教育中的激励机制和社会认同问题。终身教育可以作为学位教育和证书教育,以及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过渡。它可发挥“高速路交汇点”的功用。一方面,通过学分转换鼓励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机构之间的流动,终身教育可以打开通向各种教育系统的道路。例如,职高的毕业生能够进入四年制的大学,普通大学毕业生能够进入社区学院接受职业培训。另一方面,在一个更加开放和流动性更强的社会,通过对地位较低但是有更多的发展潜力和流动性工作的认证,终身教育能够使得僵化的职业地位变得更加灵活。也就是说,在未来,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应该由他们所得到的学位或者他们毕业的学校来决定,而应该与一个人的终身学习活动联系起来。通过在终身教育活动中引入激励措施和社会认证机制,我们可以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设想。

2. 指导方针和政策制定

所有上述五项政策建议——政治意愿和共识的建立、教育的总体规划、立法和贯彻执行、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财政支持、引入激励和认证机制,都强调了终身教育政策制定的两个基本原则。

首先,终身教育的支持框架应当是符合本国国情的。我要强调,在借鉴其他地区经验政策的时候,必须认识到地区差异,这是非常重要的。以亚欧的政策为例,正如之前提到的,亚洲是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的大陆,亚洲各国之间无论是在经济发展、宗教信仰还是地理环境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欧洲的国家很大程度上是同质的。这使得我们不可能建立两个完全相同的终身教育体系。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对学习怎样进行政策制定非常重要。

其次,由于政策必须适应当地实际条件,我们不能生搬硬套他国经验。考虑到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别,政策嫁接是更好的选择。嫁接是在彻底了解双方国家的国情之后有选择性地采用最好的策略。由于亚欧很多国家都已经发展了自己的终身教育政策,相互借鉴是可能的。

四、亚欧合作

在讲话的最后,我要回到这次会议的主题,那就是亚欧的合作。据我看,两个地区的合作还存在着很大的空间。

在国家和地区的层面上,需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和人员交换。而且,如果合作建立在具体项目基础上,就更容易开展。对于政策选择,共同的活动可以在已建立的项目平台上进行,如欧洲的伊拉斯谟计划和苏格拉底计划。我们同样可以开展新的合作提议。

我也相信定期的会议,如亚欧会议终身教育论坛,为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毫无疑问,大家都能够从国际和本国的视角,对现存的理论、政策和实践进行回顾和交流,并从中获益。最后,我希望这次会议能够圆满实现目标,成为将来跨区域合作发展的新起点!

谢谢大家!

篇5:在制度建设经验交流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我就**县2008年消防工作作简要汇报。

一、2008年消防工作情况

(一)组织领导,全面落实消防安全目标责任制

根据平安云南•消防安全县(市、区)创建工作的要求,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消防安全创建工作,把消防安全工

作作为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国家政治稳定,事关社会健康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措施,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落实。

年初,县人民政府制定了《2008年消防工作实施意见》,调整充实了防火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同全县18个乡镇、20个行业主管部门、49家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签订了《2008年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为全面建设“消防安全平安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先后研究制定了《**县十一五时期消防工作发展规划》、《**县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县农村消防工作建设标准》等规章制度,并重新修订了《**县重特大火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印发各乡镇、各部门执行。同时,县人民政府及时组织各乡镇主要领导开展了消防安全培训教育,培训各乡镇领导140余人次。为全面建设“消防安全平安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狠抓城乡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平安、和谐社会

多年来,县委、县人民政府一直关注城乡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一是每年下拨33.6万元,解决19个派出所经费10万元/年,18个志愿消防队经费9万元/年,7个社区经费2.1万元/年,125支行政村义务消防队经费12.5万元/年,并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初步建立起了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业务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二是先后投入50万元完成了各乡镇的消防专项规划编制任务。三是完成16名合同制消防员的招收任务,落实16名合同制消防员最低业务保障经费,并将合同制消防员的工资和社会保险纳入财政预算,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合同制消防员业务经费保障。四是由县财政出资23万余元对全县100%的农户实行自然灾害和房屋财产火灾统一保险,全面提高了农村抗御火灾风险的能力。五是投入7万元资金,改造修建了堵塞、拥挤、防火间距不足,消防车通道不畅,建筑耐火等级低,消防水源缺乏的县城老城区,修建完善了城区市政消火栓,共建成市政消火栓100个,实现市政消火栓建设“零欠账”,进一步增强了县城防御火灾的能力。六是为加强公安消防队伍的正规化建设,全力支持消防部队“三基工程”建设,县人民政府划拨了60万元资金,为消防队伍配备了1辆抢险救援车、1辆生活用车,并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全部配齐消防部队器材装备。完成了公安消防队伍最低业务经费保障任务,2008年实现地方财政消防业务经费预算达到60.92万元,为大队官兵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七是积极加大对乡镇、农村地区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镇商贸一条街建设,采取对农村改路、改房、改水、改电、改灶、异地搬迁等措施,切实缓解了乡镇交通拥堵,农村消防车道不畅,村民建筑耐火等级低,电器线路老化、零乱,消防水源缺乏,防火间距不足等状况,筑牢了城乡防火阵地。通过积极探索社区消防和农村消防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途径,加强了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了农村消防安全责任制,提高了社区和农村防范火灾的能力。

(三)认真开展农村消防建设工作,全力构筑农村火灾防御体系

按照农村消防建设和州防火安全委员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消防建设的意见》要求,县人民政府及时成立了农村消防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农村消防建设实施方案。针对我县农村消防工作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住房可燃物多,村民建筑内火种长年不熄的不良生活习惯,农村居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县人民政府投入50余万元在全县18个乡镇组建了20支由各乡镇机关、各单位青年干部、各村治安联防队组成的相对稳固的志愿消防队,配备了1辆消防车及随车器材、20台手抬机动消防泵、农用消防泵等设备。按照年初消防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县人民政府又充分利用农村警务室建设的有利时机,与公安派出所警务室建设同步,在全县所有行政村组建了174支农村义务消防队,定期组织全县志愿消防队、义务消防队开展培训、演练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建立志愿消防队、义务消防队242支1483人,提高了农村防御火灾的能力,使农村消防工作得以全面推进。

(四)深入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全面提高人民群众防火安全意识

篇6:在制度建设经验交流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是胜溪湖办事处封家峪村党支部书记刘龙生。2003年1月,我在村两委第六届换届选举中,竞选为本村村委主任。之后第七、第八以及第九届连续三届连选连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在这历时三届的工作中,为了强村富民,寻找生机和发展,我始终以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勇挑重担,带领两委班子和广大村民,抢抓机遇,先行先试,敢行敢试。打造经济转型的发展平台,逐步融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布局,使我村走上了一条城镇一体化的发展之路,实现了封家峪村“脱胎换骨”的转变。下面,我就我村的一些实际经验来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两条思路确保村民安居乐业尽享民生幸福

2006年,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城市中心区域南扩”的城市发展规划,随后位于规划中心区域的我村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拆迁改造。这就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解决“无家”农民的妥善安置。我们的具体思路有两条:总体思路就是“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在具体工作当中的思路就是要让农民“搬出来”“住上楼”“住下去”。

第一步是让农民“搬得出来”,我们预定的方案是整村拆迁。但是,这个工作从一开始,就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而这个困难,首先就来自于村民们多少年来根深蒂固的“农民不上楼”的落后思想。全村600余户,1600多人,有超过80%的人认为整村拆迁,搬进楼房根本就不可能、不现实。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人,对此更是有着严重的抵触情绪,死顶硬抗,就是不搬。其次就是村民对失去家园,失去土地之后害怕将来没有收入来源,没有生活保障的担忧。

面对这种情况,面对村民的种种担忧,我们本着“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坚持“四议两公开”的工作方法,将具体的拆迁方案进行公开讨论。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直到最后大家都满意为止。之后我带领村两委干部,不顾劳累与艰辛,早出晚归,挨家挨户进门入户,反复宣传我们的拆迁方案与政策,对村民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终于解开了思想上的疙瘩,打消了村民的疑虑。使得拆迁工作顺利完成。

第二步要让农民“住得上楼”。全村600多户人家,原来家家户户一个院子,好几间房,盖起新楼后,我们也要保证村民最起码20年之内不缺房子,不能比原来少。那么要怎么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做法就是房屋产权的一比一置换。村民用土地换住房,每户居民老、中、青三代最起码保证有一套房子,也就是户均三套房子。那么这样就保证了村民20年之内不会缺房子住。产权置换后如果有多出来的剩余面积,我们就鼓励并推动村民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而置换后有不足的部分,我们通过集体补贴等各种形式给与预留。这一步骤我们分了二期工程来完成:一期工程于2009年4月奠基开工,共建有大小楼宇13幢,总建筑面积8万㎡,可安置住房624户,首先保证了户均一套房子。二期工程于2010年3月份动工,总建筑面积4万㎡,可安置村民360余户,补足一期工程置换不足的部分,这样就实现了我们户均三套房子的目标。

接下来就涉及到了住房分配的问题。由村委指定,显然不能服众,让大家抓阄,更是有失公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专门成立了分房组。每一户的老中青三代人基本按照1、4、6层和2、3、5层来进行搭配。老人全部分配在1、2层,中年人3、4层,青年人为5、6层。这样分配,既照顾了老人行动方便,又有效的解决了分房中可能会出现的不合理的情况,尽可能的做到了公平公正。至此,封家峪村的整村南迁工作基本完成。

第三步要让村民能“住的下去”。这也是我们的第二个挑战: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原先的封家峪旧村占地600亩,而新村占地仅有120亩,节约了将近500亩的土地,这500亩土地租赁给科教文体园区,每年产生的租赁费用我们优先用于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以及为村民发放各种福利的支出。现在,我们为全村符合条件的村民办理了低保,还为村内的特困户发放每人每月80元的特困补助,并为符合条件的村民代缴养老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的费用,切实做到了“应缴尽缴、优先参保、应保尽保”。我们一年两次为全体村民发放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逢年过节,还另有发放。我们可以看到,仅仅是利用旧村节约出来的土地,就已经能够保障村民们的基本生活。不仅如此,现在我们对村内上幼儿园的和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一律实行免费,对考上大学的学生进行资助。这样一来有效的解决了中、青年家庭为赡养老人发愁,为孩子的学费发愁的局面,极大的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上,我们为整个小区通上了大暖和天然气,并全部由集体补助取暖和用气费用。原先在旧村,要保证一间60平米房子的供暖,一冬天至少需要3吨煤泥,算下来就是将近一千块钱。而在新村,由村集体补助后的取暖费用至少可以节省一半,降低了能源的使用费用,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在现在能源逐渐紧缺的环境下,我们减少了污染能源的使用,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应。并且青壮年劳动力不用再为拉煤泥,烧锅炉之类的事情发愁,而老人也不必再总是麻烦子女,自己就能互相照顾,可以安享幸福晚年。这样一来可以说是彻底的解放了劳动力,又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社会效益。

封家峪村成功实施整村南迁,打造成功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给孝义市开了一个好的先例,带了一个好头,打破了“农民不上楼”陈旧理念。周边的几个村子都在积极学习我们的成功经验,那种“农民不上楼”的观念现在已经不复存在,村民们由怕住楼变为想住楼。我们不仅成功的让农民“住上楼”,而且成功的让农民“住下去”。现在的封家峪新村内,上下水、电、大暖、天然气等设施全部配套,小区道路全部硬化,绿化面积达到35000㎡,并配备了活动中心、休闲广场等各种设施,真正做到了“五个全覆盖”和“五化五通五个一”。

二、双管齐下确保经济转型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现在,村民住上了楼,生活也有了保障。第三个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失业”农民的增收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总体思路就是利用节约出来的土地,由农业转型为非农产业,高效整合土地资源,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我们经过考察、研究,最终决定上马建材市场项目。这是我们的第一条措施。

2008年总投资3亿元,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的万客隆建材市场开工建设,并于去年10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我们优先安置了60-70%的比较有经验的村民率先进入市场,平均每人安排20平米门面,总共有2万余平米用于安置村民。在安置方式上,我们采取的依然是产权置换,在置换住房时有多出来的面积可以自由转入市场内。有不足的部分的则由村集体补贴一半,自己出资一半。在分配方式上,本村村民安排到1、4层,他们的这些门面可以由自己经营,也可以用于出租;外来商户安排到2、3层,我们也会努力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财富理想。而村集体则保留地下室以及停车场的收入。这样就使村民、社会和集体都可以产生效益。

我们说,让村民进入市场,是为了让村民能够稳定增收。那么,进了市场就一定能增收么?我们先来算这样一笔帐。在我村没有拆迁改造前,村民人均拥有7分土地。而由于近年来水资源的缺乏,使得原来的水浇地变成了旱耕地。辛辛苦苦忙一年,产生的人工费还不够种子、化肥的钱,根本产生不了效益,还要倒贴钱。现在,万客隆市场已经于去年国庆节时开业,我们按每平米每天产生一元的效益来算,那么每天人均收入就是20元,经济收入比起原先种地来是明显增长。而且,随着南城区的不断发展,科教问题园区的不断建设,人流量的不断增加,这个收益肯定要远远超出现在,这样一来,就打破了人们害怕失去土地的思想,收入增加了,收入稳定了,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我们就是这样通过高效整合土地资源,节约了大量的土地,最大化的产生效益,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结合、双丰收。

另外一条措施就是鼓励村民大力发展农村商贸业。当初在建设小区的时候,我们在每一幢住宅楼的临街一层都留有一间门面房,就是为了将来村民可以利用它来发展商贸业,既增加了家庭经营收入,又能解决掉一部分劳动力。现在村内有开饭店的,有开超市、小卖部的,还有摆摊的,各类生活服务业都在蓬勃发展,加上建材市场里的,有90%的人由靠天吃饭的农业人,彻底转型为靠工商业吃饭的经济人。现在我村的整体经济状况不断提升,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9500多元,位于全市前列。

三、以人为本创新思路拓宽创收渠道

在“十二五”时期内,我们要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的这条思路,继续努力解决剩余一部分闲散村民的就业问题。目前,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正在研究探讨之中,我们初步认为,还是要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增强就业培训,给这部分人创造出一些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工资性收入。比如,我村有不少无职业的30岁到45岁的中年妇女,这些人大部分没有什么文化,每天除了做饭,打扫家,就是出去串门,翻闲话,打麻将。既不能增加收入,还对社会风气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为了解决这部分闲人的就业问题,现在,我们已经尝试了一些做法,比如出去联系一些做手工艺品加工的企业,让他们派老师来,在村民活动中心让老师教这些妇女同志做一些简单的手工艺品,做完之后,现场计件回收。这样一来,既学会了一门手艺,又能挣些费用来补贴家用,还消除了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可以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剩余的一些男性闲散村民也大多是文化程度比较低,年龄又比较大,没有一技之长,出去打工人家不要,回来做买卖,一是没本钱,二是不会做。对于这部分人,关键还是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比方说,在我们的万客隆市场内,需要大量的工勤人员。我们鼓励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优先招聘本村人员,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就可上岗。到目前为止,我们培训了保洁员、门卫、治安员、小区物业人员等等,安排就业共计80多人。

同志们,我作为一名村支部书记,在过去的几届任期中,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紧抓住被列入孝义市科教文体园区内的大好机遇,带领我村走上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快车道。我本人获得过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被授予吕梁市“优秀司法调解员”等荣誉称号,受到大家的好评和认可。我村还先后被授予“省级文明村”、“省级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和谐文明村”,“五星级农村党支部”,“市级平安村”、“服务城市建设突出贡献奖”、“新农村改造和新建设先进单位”、“经济转型项目工作奖”等荣誉称号,省、地领导也曾多次莅临我村召开典型示范村现场会。

上一篇:初一你让我如此作文下一篇:以如果能回到过去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