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初中数学目录

2024-05-03

新浙教版初中数学目录(共10篇)

篇1:新浙教版初中数学目录

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1节 感觉世界

第2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第3节 耳和听觉

第4节 光和颜色

第5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6节 眼和视觉

第7节 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第2章 运动和力

第1节 运动和能的形式

第2节 机械运动

第3节 力的存在

第4节 力的图示

第5节 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第6节 摩擦力的利和弊

第7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8节 二力平衡的条件

第3章 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1节 动物的生命周期

第2节 新生命的诞生

第3节 走向成熟

第4节 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第5节 植物一生

第6节 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第4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

第1节 地球的自转

第2节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

第4节 日历上的科学

第5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第6节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第7节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实验与制作

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实 验 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第2章 运动和力

制 作 制作水火箭

实 验 测量平均速度

第3章 代代相传的生命

实 验 嫁接

第4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

实 验 观察当阳光照射下物影长度的变化

制 作 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

篇2:新浙教版初中数学目录

第1节 水在哪里

第2节 水的组成

第3节 水的密度

第4节 水的压强

第5节 水的浮力

第6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第7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8节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第9节 水的利用和保护

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

第1节 大气层

第2节 天气和气温

第3节 大气的压强

第4节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第5节 风

第6节 为什么会降水

第7节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第8节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9节 中国东部的季风和西部的干旱气息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第2节 神奇的激素

第3节 神经调节

第4节 运动的行为

第5节 体温的控制

第4章 电路探秘

第1节 电路图

第2节 电流的测量

第3节 物质的导电性

第4节 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第5节 变阻器的使用

第6节 电压的测量

第7节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第8节 电路的连接

实验与制作

第1章 生活中的水

实验一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实验二 硫酸铜晶体的生长

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

制 作 制作飞机机翼模型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实 验 植物的向性

第4章 电路探秘

实验一 用电流表测电流

实验二 用龟压表测电压

篇3:新浙教版初中数学目录

关键词:一次函数,函数图象,思考

无论对人、对事,第一印象都非常重要。 一次函数图象的成功学习也将为以后其他函数图象的学习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那么,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一次函数为什么会有图象?

2011年版的初中数学新课标开篇第一句话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与空间形式的科学”。 所以一种数量关系,必定有一种相应的空间表现形式,我们可以用七年级第一学期的实数与数轴来进行说明,任何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之,数轴上的一个点都可以表示一个实数,由此形成了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而现在函数是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以一维的数轴不够用了, 我们就要借助于二维的平面直角坐标来刻画,用横坐标对于自变量x的值,纵坐标对于函数y的值,由此形成类似于实数与数轴的一一对应关系。

有了函数图象的成因之后,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次函数图象到底是个什么图形。

我们先来看一下教材中的处理方法:

“合作学习”

1.分别选择若干对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列在下表(请在空壳内填入合适的数,完成表5-5)

2.分别以表中x的值作点的横坐标,对应的y值作纵坐标,得到两组点,写出用坐标表示的这两组点。

3.画一个直角坐标系,并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这两组点。

4.观察所画的两组点,你发现了什么? 把你的发现与同伴交流。

问题是只描了五个点就能说明函数图象是一条直线了? 或者说这条直线上的点的坐标就一定满足一次函数了? 教材是这样说的:

我们发现,如图5-6(图略),坐标满足一次函数y=2x的各点(-2,-4),(-1,-2)。(0,0),(1,2),(2,4)…都在直线l1上;而坐标满足一次函数y=2x+1的各点:(-2,-3),(-1,-1)。(0,1),(1,3), (2,5)…都在直线l2上。反过来,在直线l1或l2上取一些点,这些点的坐标分别满足y=2x或y=2x+1(你不妨试一试)。

教材中的“取一些点”,“你不妨试一试”并不能让我满意,我们知道在函数图象中取的非整数点有时是有误差的,它的坐标不一定能满足函数表达式,而且取点只是验证,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所不在,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笔者认为教材5.4一次函数的图象(1)的节前图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课本的图象反映的是两名运动员匀速运动中时间与路程的关系。这个例子稍加引导不难看出,一次函数是反映了一种匀速变化的关系,即当自变量x变化相同的幅度,对应的函数值y也变化相同的幅度。一次函数y=kx+b(k≠0)中的k就反映了变化速度,b就反映了起始数值,这样也把一次函数中最重要的两个常量搞清楚了。

再回到教材“合作学习”,当我们描好五个点之后,可以根据一次函数的特性分析,因为这五个点横坐标的变化幅度是相同的(相差1),所以对应纵坐标的变化幅度也相同(相差2),以此类推,当自变量取±3,±4…时,都在同一直线上,然后再分析这些点之间的点,先取相邻两点横坐标的中间值,此时可以这样分析,横坐标的变化幅度变为原来的一半,故函数值的变化幅度也变为原来的一半,所以还是在同一直线上,由此类推不难理解,一次函数对应图象是一条连贯的直线了。

现在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如何画一次函数图象。

既然知道了图象是一条直线,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得出,只要求出两个点的坐标即可用“两点法”作图了。两点法通过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可以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即一条直线。笔者一开始在教学时教学生对一般的一次函数y=kx+b(k≠0)可以选择点(0,b)和(1,k+b)来画直线。 比如一次函数y=3x+1,取x=0,x=1代入计算得到两个点(0,1),(1,4)。

比如,一次函数取x=1代入算得y=-5/3,这样的分数值不好,实际上是取像x=3,这样3的倍数更加合适。

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 而要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深化。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在课堂中尽量多地给学生渗透数学的本质、数学的思想,然后才是具体的方法、技巧等,告诫自己切勿舍本逐末。

篇4:新浙教版初中数学目录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应用

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初中数学教学平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增强了学生情感的融入效果,给初中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在融入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探究欲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一、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初中数学教学应用意义剖析

1.大幅度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是重要的前提,在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手段、电子白板等设备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信息技术载体的图文并茂的展示中,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动有趣、形象直观的信息技术设备展示下,可以极大地激发数学学习积极性。

2.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协同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初中数学教学应用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索和创新精神,在合作协同的方式下得以加强,通过信息技术中的相关设备应用,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式的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的思考、讨论和合作,对数学关键问题和重点疑难问题进行协同式的、合作式的探究,提升数学思维。

3.较高地推动了初中数学的数字化教学质量

在初中数学的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可以利用电子白板、Flash等手段,进行数学课堂的教学,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相关软件,教师可以自主设计数学教学资源,在电子白板的融合应用下,进行数学课堂的自由发挥与应用。如,教师可以在“外接圆和内接圆”的教学中,提前将“外接圆和内接圆”的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存入电脑,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将生动的图形呈现给学生,提高数学的质量与系统化。

二、信息技术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原则把握

1.学生主体性原则

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探究,必须把握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处于利用信息技术探究的主体地位之中,在信息技术融入的应用中,进行学生自主的工具利用。

2.创设数学问题的原则

数学问题是探究与创新的前提,只有在数学问题的导引下,才能引发学生探究数学世界,在问题探究、认知冲突与认知反思的过程中,培养和挖掘学生的自主创新、探究思维,并在问题设计、分析、评析的思路下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

3.合作协同的原则

初中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学,要促进高效的合作与交流,在信息技术融入的教学过程中,原有的个体独立性研究效能被弱化,替代以灵活的数学知识合作协同思考与探究,从而在问题讨论与合作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主、协同地突破数学知识障碍。

三、融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初中数学知识探究

1.探究数学知识教学,揭示初中数学奥妙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工具非常有限,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逐渐融入教育领域,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对数学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多媒体的动态演示,用绘声绘色的语言、精彩纷呈的信息技术界面,向学生展现出变化多姿的初中数学世界,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感悟动态演示中的数学知识所蕴含的神奇魅力,领悟数学知识的奥妙。

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辅助应用。在浙教版初中数学的《一次函数图象及性质》中,要探究一次函数图象y=kx+b在坐标中的位置及其与“k”“b”值的对应关系,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出函数y=3x与y=x与y=-2x的图象以及函数y=3x、y=3x+1与y=3x-1的图象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动态的演示中,学生较为容易地理解y=kx+b的图象,k控制图象的倾斜程度,b控制图象与y轴的交点。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得出“k”“b”的值决定一次函数图象的位置及性质,从而使学生掌握这一数学知识点的一般规律。在几何画板与其他多媒体软件应用的融合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理解数学基本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数学自主思考能力、总结和归纳能力,为后续的数学知识相关内容学习创造了条件。

又如,在浙教版初中数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要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变化关系,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点和圆的位置运动状态,学生仔细观察点在圆的不同运动位置,注意到点在圆外、圆上和圆内的不同变化,展示出不同的d和r值的变化,继而学生再兴趣盎然地进入直线与圆的位置变化关系的学习之中,从而掌握全面的、系统的数学知识。

2.借助电子白板创设的情境,导入课堂教学准备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与逻辑性较强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要借助于电子白板进行真实情境的创设与设计,为导入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工作,在向学生展示生动直观的图象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初中數学中“勾股定理”学习中,由于这是初中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传统的口授讲述和黑板板书方式,难以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因而,可以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中的“电子白板”设备,模拟创设出一个人机互动的情境界面,在友好的界面之下,学生可以进行“勾股定理”的关系式描述,并对此展开讨论和研究。

3.突破初中数学重点和难点知识,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进行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初中数学的《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电子白板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动态展示,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动态演示下,明晰三角形全等的构成要素及相应的位置关系,从而提升数学学习质量和效率。

4.展示出协作探究与小组合作的平台

计算机网络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和渠道,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学生可以采用颇具趣味性的数学学习系统:“大显身手”和“小试牛刀”,在这个学习系统中,可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协同的过程下,学生完成相应练习,并由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评判,得出学生交互合作探究的反馈结果。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的融合教学中,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学生对于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在多媒体软件、电子白板的应用下,将抽象的初中数学知识具象化,使学生在动态的信息技术演示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提升了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东.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2]姜昊.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3]郑薇薇.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4]王海通.初中数学教学应用多媒体的理性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6).

篇5:新浙教版七下数学期末复习资料

1、用小于号或大于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3、能使不等式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叫做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解集。

4、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5、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6、把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起来,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7、本章知识考点

a、选择题二至三个(6—8分)

b、计算题两个(其中一个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另一个解一元一次不等组并要求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共7分)

篇6:新浙教版七下数学期末复习资料

1、方程中含有未知数(如:x和y),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或未知项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本知识考点会出现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注意次数为1和系数不为0)。

2、把两个含有相同未知数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3、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可能会出现在选择题中验根问题)。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能会出现在选择题中验根问题)。

8.2 消元

5、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一(最终解一元一次方程然后反代解决二元三元、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6、本章知识考点

a、计算题两个(6—8分)

b、选择、填空三至四个(9分左右)

篇7: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检测

23. 化合反应 是否有新分子(新物质)生成 24. A 3

25.(1)非金属 (2)15 (3)SO2、SO3中的任何一种

26.(1)光合作用的原料、气体肥料、灭火、人工降雨、工业和食品原料(任意一种)

八年级科学试题卷 第9页 共8页

(2)Ca(OH)2+CO2=CaCO3↓+H2O(或H2O+ CO2= H2 CO3,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27.(1)⑤ (2)气体交换 O2 (3)AB

28.(1)用水湿润 (2)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3)AB

29. 有花卉(或农林作物)生长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是由

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

30.豆芽黑暗放置可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而种子无叶绿体不会进行光合作用 前

者光照促进绿叶进行蒸腾作用,后者光照促进绿叶进行光合作用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4小题,34题3分,31-33题最后一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5分) 31.(1)溶液的浓度 (2)浓盐水 (3)大量浇水

32.(1)小磁针静止时N或S极的指向 (2)轻敲玻璃板,观察细铁屑的分布情况 (3)控制两次实验的电流大小不变

33.(1)取下锥形瓶,挤压胶头滴管,再将锥形瓶放回天平,观察是否平衡 (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3)天平是否平衡(质量是否相等)

(2分) (2分)

四、分析计算题(本题有3小题,36题6分,其余每题7分,共20分) 35.(1)48:5

(2)酒精和食盐

(3)有数据分析(以人的质量50千克为例,50千克×5000毫克/千克=250克)、

有影响(毒性)、但影响(毒性)不大 (3分)

36.(1)使用药品的量少(或产生的废弃物也少) (2分) (2)解: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2HCl CaCl2+H2O+CO2↑ (1分)

73 44

0.73g×10% x

73/0.73g×10%=44/x

x=0.044g

答:实验的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是0.044g

37.(1)B

(2)解:R=U/I=6V/0.05A=120Ω

R2=120Ω-110Ω=10Ω

由乙图可知,当R2=10Ω时,F=8000N

G=F=8000N

篇8:新浙教版初中数学目录

【关键词】初中科学 浙教版 阅读材料 教学对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浙教版的初中科学教材中增加了许多阅读材料内容,“阅读材料”中涉及的有自然现象、科技发展、资源以及生产等方面,为教材正文内容做铺垫以及延伸。“阅读材料”的增加,突破了传统教材的局限性,使内容贴合实际,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正确的应用这些阅读材料,是当前初中科学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浙教版初中科学为例,探讨阅读材料教学对策。

一、“阅读材料”的教学功能

(一)凸显科学建模的示例功能

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建模能力,并领悟科学建模的思路,可以选择学生生活中事情,带领学生去发现,应用科学的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原理。科学建模是联系科学与现实问题的纽带,是科学在生活各领域应用的介质,是学科技术转化的方式,也是学生进行学术创作的灵感。研究表明,科学建模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究与合作的能力,是科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结合点。

(二)对学生进行人品教育

初中科学教材中“阅读材料”中都会引用一些古今中外的科学成果,而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使他们了解到了科学家身上的优秀品质,也为他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通过课后探讨与交流,弘扬优秀科学家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积极开拓创新的精神。

(三)史学教育功能

科学史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一直被教学人员所忽略,然而在现代科学教学中,如何应用科学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应用好阅读材料中的科学史如“我国古代早期杠杆的应用”、“氧气的发现”、“我们身边的ph值”等,这些都是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材料,通过对科学发展的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起生硬的理论知识学生更能接受,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了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创新的精神。

二、实施“阅读材料”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开展“阅读材料”课堂教学的形式

“阅读材料”在科学教学中有两种形式,即隐性与显性。显性融入“阅读材料”重在阐述科学发展的进程,而隐形融入则是通过材料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在隐形融入过程中,“阅读材料”充当的是教学设计的指南。“阅读材料”并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而是需要根据材料的融合达到教学目标。所以,初中教学人员要仔细研读“阅读材料”,正确引导学生从深度与广度上去挖掘材料内容的教育教学的作用,将漫无目的的阅读转变成有目的的去阅读材料。

(二)开展“阅读材料”课堂教学的过程

“阅读材料”不仅仅指的是将几篇材料置于文中,弗尼海蒂指出,“阅读材料”融入的过程有下面几个阶段:学习资料 → 选出适合于课堂教学的话题 → 分析课堂需要 → 制定课堂活动计划 → 完成方案 →对活动的评价。第一,作为教师要阅读各类材料,这就要求教学人员在面对工作压力与升学压力时做到心静,对于阅读材料要有建设性的一些想法。其次,教师要懂得挖掘阅读材料中隐藏的信息。课后阅读材料的加入,并不是表面上的移植,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其需要对材料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使学术形态的阅读材料转化成教育形式的教学材料,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其探索过程,并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资助学习、用于创新的精神。最后,要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新课改要求 “体现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要做到这一点,仅仅是介绍下阅读材料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挖掘其思路方法、教育功能,以及深层次的文化含义等贯穿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三)“阅读材料”使用方法的探索

作为课堂范例或者课后练习题:在远洋轮船的船舷上,都漆着几条“载重线”. 轮船满载时,水面不能超过规定的载重线. 如图所示为一艘远洋轮船及载重线的示意图,其中标有 W 的是北大西洋载重线,标有S的是印度洋载重线. 运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一下这种标识说明了什么?

(课堂讨论,学生分析如下)

因为轮船在北大西洋和印度洋中,都是漂浮,所以轮船受到的浮力: F浮= G,因为轮船是满载,受到的重力 G 不变,所以轮船受到的浮力不变.

所以轮船受到的浮力都等于轮船受到的重力 G,即 ρ液g V排= G,

设北大西洋与印度洋的海水密度 ρ1和 ρ2,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分别为 V1、V2,因为标有 W 的是北大西洋载重线,标有S 的是印度洋载重线,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 V1< V2,所以海水的密度: ρ1> ρ2。

这个课堂范例是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综合应用,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拔高,也使学生意识到科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内容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并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通过探究合作的形式把科学现象直观的展现出来,方便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炜.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插图的若干问题商榷[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6(Z1)

[2]胡杰.过程教育在浙教版九上第三章《圆》中的体现浅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4)

[3]李冬婷.陈伟强.浙教版《科学》新编教材的特色剖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3(10)

篇9:新浙教版初中数学目录

关键词:浙教版;初中科学;阅读材料;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浙教版的初中科学教材中增添了很多阅读材料,在这些材料中主要介绍了关于教材正文方面的科技发展、资源、自然现象、环境、生产以及生活等内容,其主要的作用为教材内容的铺垫与延伸,通过阅读材料的添加,打破了以往教材内容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孤立性等,使得教材内容更加通俗易懂,同时通过这些阅读资料的阅读,还可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扩展。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且合理地利用这些阅读资料,也是当前科学教师必须要重视和关注的一个问题。下面笔者以浙教版初中科学为例,就阅读材料的教学对策进行详细阐述。

一、阅读材料内容的扩展,加大阅读指导力度

在教材中,很多阅读材料都是介绍常识性方面的内容,其内容自身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在自主阅读以后就可获得相应的知识、方法以及结论。然而阅读的最终目的并非简单地为学生对知识、方法以及结论的获取,而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整理、归纳以及总结这些知识,成为一个系统且全面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学会质疑以及思考,继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基于教材中阅读材料所介绍的具体内容、所发挥的功能以及意图等,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予以适时的指导,比如给出相应的阅读提纲、作业布置、阅读讨论的组织、阅读问题的提出以及疑问的解答等,使学生从以往的被动阅读转变成为主动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继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来。

比如,《我们身边物质的pH》,该阅读材料所介绍的内容为一些常识性的内容,其内容主要和社会生产以及生活相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于自主阅读,就可明白pH和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人体健康以及农作物之间的关系,而在此时,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被相应地激发,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可针对教材中有关内容,收集满足学生阅读的其他相关材料,并将其印发于学生,供给学生来阅读。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花在酸碱性溶液中,其颜色所发生的变化,美人蕉在酸性溶液中呈淡红色,在中性溶液中为红色,在碱性溶液中为绿色;玫瑰在酸性溶液中为粉红色,在中性溶液中为粉红色,在碱性溶液中为绿色;牵牛花在酸性溶液中为红色,在中性溶液中为紫色,在碱性溶液中为蓝色;月季花在酸性溶液中为浅红,在中性溶液中为红色,在碱性溶液中为黄色等。又如,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这些农作物,要想确保其正常生长,则所需的这些土壤其pH的范围,水稻正常生长下其pH为4-7,适宜生长pH为5-6;棉花正常生长下其pH为6-8,适宜生长的pH为6-8;小麦正常生长下其pH为5-8,适宜生长的pH为6.3-6.7;茶正常生长下其pH为5-5.5,适宜生长的pH为5-5.5;玉米正常生长下其pH为5-8,适宜生长的pH为6-7;松树与杉树正常生长下其pH为4-7,适宜生长的pH为5-6。基于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来对这些资料进行阅读,尽管这些知识和材料相对比较感性,但是这些材料却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事物,和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息息相关,通过这些相关资料的阅读,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便于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解决在实际生活与生产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二、基于阅读材料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阅读材料

基于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或者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结合教材中的内容与阅读材料,准备相关的问题,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充分挖掘阅读材料自身所蕴含的各种内涵,将阅读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合理且有效地引入课堂教学设计中,借助于课堂教学活动,使阅读材料所具备的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比如,在学习《物质的酸碱性》这篇课文时,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正文内容与阅读材料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在课外收集关于这方面的资料,通过学生对阅读材料以及收集资料的阅读,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来加深对物质酸碱性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有针对性地来选择所需的材料内容,积极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通过探究的形式把科学直观且具体地展示于学生,使学生能够借助于探究活动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科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基于初中阶段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事物来着手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确保所开展的这一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接受,使其主动地参与到该项活动中来,自主进行思考,继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10:新浙教版初中数学目录

关键词:初中;科学;作业;设计;有效性

一、前置作业和预习作业相比所具有的优点

1.具有可操作性

传统的预习作业的布置,通常都是比较笼统的,检查起来也不方便,而前置作业在小组合作中,能够通过小组之间的检查,可以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抽查或者是通过全班的批改来进行作业的检查。

2.形式更为丰富

前置作业不仅可以是调查表,而且可以是问题,还可以是手工的操作等。其形式没有局限,就像在学习长方形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其前置作业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的盒子剪开并铺平。之后对每—个面的大小进行研究,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发现;之后再让学生把一个正方体的盒子也进行剪开并铺平,让学生研究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展开图形,并记录下来等。不仅节省了课堂的探究时间,还帮助了学生学习。

二、前置作业设计的有效措施

1.难度要适宜

对于前置作业来讲如果难度过大的话,学生就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这样—来前置作业也就成了一种形式。所以前置作业的难度一定要适宜,尽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从中体会到快乐,那么教师就应该要设计—些比较浅显的问题来让学生思考,并且这些问题要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或者是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的。

如:初二上学期“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这一部分的前置作业的实际,教师可以这样来进行,让学生在家里把盐、糖、面粉以及植物油等放入水里,观察并把所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比较分析。这样的作业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做到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所发现的现象的多少不同,并且每—个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这一过程中都会得到一定的收获,再经过在课堂上的相互补充和完善,学生必然会记忆深刻。

2.要具有导向性

布置前置作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新课做好准备,并指引新课的进行,它不单单能够把每—个学生已经具有的经验、已经具备的对问题的思考能力以及个人观点和认识引导出来,而且也还是下一节课的重点以及难点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展示。所以对于前置作业来讲必须要把教师下一节课上课的大体思路体现出来。从而指引学生走进下一节课。

3.要体现出合作性

新課标所提倡的是自主、合作以及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那么必然要求学生也必须要把彼此间的合作加强,并且要学会合作,合作作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要让学生懂得合作、懂得尊重别人,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如果前置作业中全部都是由个人进行独立完成的作业,必定是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因此必须要在个人独立完成作业的基础之上设计一些需要由小组合作来完成的作业。

4.要体现激励性

对于学生来讲如果经常性地对其进行鼓励,可以使学生获取更多的学习动机,学生能够从教师对其他学生的表扬中看到自己存在的差距,这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也还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尽量多给学生机会来把自己的作业成果展示出来,让学生的劳动得到收获并让学生保持极大的兴致来完成以后的前置作业,使学生更加富有成就感。也更加乐于学习了。

三、前置作业设计的案例分析

科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它有着各种各样的课型,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型,都是能够设计前置作业的。如:初二下学期的“二氧化碳”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的前置作业有两个:一是结合自己的了解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猜二氧化碳有什么作用,可以从碳酸饮料的说明、灭火器的说明以及温室效应的原因等方面来进行;二是大气中二氧化碳产生以及消耗主要是通过那些途径来实现的。

这一前置作业是把学生普遍喜欢喝的碳酸饮料以及熟悉的灭火器和温室效应等作为人手点,来让学生进行收集和分析二氧化碳的一些相关信息,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进行二氧化碳的产生、存在、用途以及危害等的学习引导,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出一个生动形象的探究情景。

总之,一份经过精心设计的前置作业,能够为学生刨设—个自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并合作探究,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效率,而且还能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人到学习中去。

上一篇:seo现状分析下一篇:(带答案)微观经济学题库(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