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能力提升项目选题建议

2024-05-15

科普 能力提升项目选题建议(精选4篇)

篇1:科普 能力提升项目选题建议

附件

2014年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项目

选题建议

一、课题研究类

(一)与科普理论相关研究

1.围绕某一科学传播理论或非正规教育理论的综述研究;

2.国外科学传播活动指南综述(英美、欧洲地区、印度、日本、韩国等);

3.科普投入、产出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二)与科普创作和科普史相关研究

1.国内外科普著作发展现状研究;

2.国内外科普作品案例分析及比较研究;

3.网络科普创作研究及案例分析;

4.科普史史料编目(可选择恰当历史阶段,按年代分段进行编目)。

(三)与基层科普相关研究

1.国外社区科学教育的理念及成功模式分析;

2.高校科普讲座效果评估;

3.农村科普带头人对农民获取得科技信息影响的(案例)研究;

4.农民(社区居民、流动人口)获取科技信息渠道的案例研究-以某村为例。

(四)与科普人才相关研究

1.地区性科普人才在职培训情况调研;

2.地区性科普志愿者发展情况及对策研究;

3.科普人才评价体系研究。

(五)与大众传媒和新媒体科学传播相关研究

1.我国科教电影发展研究;

2.国内外报纸科技传播案例研究——以某某报为例;

3.国内外科普期刊科技传播案例研究——以某某期刊为例(如《科学美国人》);

4.典型科普电视栏目的传播策略研究;

5.主流门户网站科技频道的科技传播研究;

6.科普网络游戏案例研究;

7.媒体新技术在科技传播中的案例研究。

(六)与热点焦点事件科普相关研究

1.热点话题(转基因、气候变化等)在微博、博客中的传播研究;

2.广播在突发事件中的科技传播策略研究;

3.科学家参与科技传播的案例研究;

4.中学生对迷信现象的信行情况调查;

5.网络、新媒体异常现象传播情况研究;

(七)与青少年非正规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1.国外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态度的综述研究;

2.在科学场馆中开展科学学习的相关理论的综述研究;

3.国外青少年创造力测评工具的综述研究;

4.国外青少年创造力测评结果的综述研究;

5.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量表开发研究。

(八)与科普基础设施相关研究

1.我国科普网站典型优秀案例研究;

2.国外典型科技馆、科学中心发展状况研究;

3.科普产业发展典型案例研究。

二、科普作品类

(一)展教品设计方案

1.科技馆高新科技成果互动展示设计方案

2.科技馆儿童展区展品设计方案(适合3-8岁儿童参与互动)

3.科技馆科普纪念品(礼品)设计方案

(二)展教活动设计方案

1.科技馆展览展品辅导教案——针对科技馆某一展区或展品组,设计编写辅导教案、脚本、辅助教具等,引导观众观察、操作、体验展品,了解展品的原理及由系列展品表达的科学思想内涵。

2.科技馆实验、制作类活动方案——针对科技馆实验室、活动室、展厅表演台开发小实验、小制作等教育活动,贯彻做中学、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引导观众自主探索、实验和制作。

3.科学表演脚本/剧本——为科技馆创作可在展厅、剧场等场地表演的演示性科学实验、科学秀、小型科普剧等科学表演项目。

(三)网络科普作品

1.科普游戏——以flash游戏、网页游戏、手机游戏(安卓和苹果两个版本)、3D游戏等形式,解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环保、天文、地理等方面科学知识。

2.科普视频——以视频、动画等形式解读科技知识,阐述科学原理,描绘科学现象。每套不少于三集,每集2分钟左右。

3.图解科学——以漫画或图文混排及高清照片配说明的形式,讲述科学现象、科学原理、科学实验、科技历史等。每套不少于三个系列作品,每个系列不少于8张图。

篇2:科普 能力提升项目选题建议

“骨干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微型课题选题指南

各位老师:

根据县名师工作培养计划要求以及《新政初级中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有关教师专业发展成长和科研兴校、科研强教的思想,实施新政初中“骨干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每位青年教师(40岁以下)每学年必须完成一个微型课题的研究工作。

“微型研究专项课题”由教师个人或教学团队围绕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开展具体化、实践性、短周期的研究探索。

微型课题申报人为全校教师,职称不作限定。但同一申报人不得同时兼报两个及以上课题。一般地,微型课题由一位同志担任主持人,核心组员1-3人,研究团队不超过3人,这叫小组微型课题。也可以是一位老师就某一问题进行研究,这叫个人微型课题。

申报微型课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有研究的价值。结合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找出长期关注、有所心得,又有困惑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所谓“问题即研究”。找到这样的问题就比较有一定的针对性,就能体现出课题的价值。

二、要体现微型的“微”。选题切入口要小,内容要相对单一,有利于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针对性研究。

三、要体现一定的理论深度。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不有纯粹是感性的东西。光有实践,没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是干瘪的,不够专业的。

四、要有一定的特色。研究中有一些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理论创新,不能人云亦云,照抄照搬别人的研究成果。

微型课题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独立式微型课题。指由教师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独立选取的课题。

二、专题式微型课题。指根据某一指定的研究专题开展的微型课题。

三、子课题式微型课题。指根据学校市级以上立项课题分解出的子课题。学校将把校级微型课题,集中上报至县教研室,优秀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课题将被选为县级或市级微型课题。其余的课题仍作为校级课题开展研究活动。校级微型课题的管理根据教科室的要求进行。

课题《申报书》请从学校公共邮箱中下载,填写后重新命名文件名称报送校教科室。

为帮助各位教师拓宽选题思路,现提供以下《选题指南》供各位参考:

一、与学校“十二五”主课题相关的研究

学校获准立项的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为:“城市化进程中初中小班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与此相关的选题方向有:

1、城市化进程对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影响的研究

2、城市化进程中初中学生基础道德培养的实践研究

3、城市化进程中实现“造城”与“造人”的统一性研究

4、小班化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

5、小班化背景下教师角色改变的研究

6、小班化背景下指导方式改变的研究

7、小班化背景下作业方式改变的研究

8、小班化背景下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的实践研究

9、小班化学生制订假期计划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10、小班化教学中学生个性品质及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11、小班化教育中合作学习小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

12、小班化教育中对农民工子女独立人格的培养的研究

„„

(注:上述有些选题仍属中观层面,各位老师的微型课题在选题时还应进一步缩小。)

二、学校管理类  学校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 学校文化继承创新的研究  科学建设教研组的研究

 学校总务工作服务育人最优化的个案研究  学校工会工作促进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  家庭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 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利用的研究  学生卫生与健康教育个案研究  学生课外、校外活动组织管理研究  学校图书室效益最大化的实践研究

 学校档案资料科学化管理的实践研究

 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研究  骨干教师教育科研经验的个案研究

三、课程教学类

 课堂教学中有效性合作学习方式研究 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  减少学生分化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 教师课堂观察研究  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研究  优质课评价标准研究  毕业生心理与应考研究

 课堂教学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实践研究  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 课程改革与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  初中课程中模块教学特点的研究 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 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 初中生课程选择与学习计划制定的研究  学科教学中实践活动的设计研究  研究性学习模式实验活动  研究性学习典型案例研究

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  初中选修课程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的研究 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评价研究

 新课程考试评价的研究课堂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的研究  有效教学的特征、规律、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 优化课堂教学的经验、案例与个案的研究  学生学习分化问题的研究  学生学习困难的研究

 学生学习指导的研究(包括学习思想、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心理的辅导等) 小班化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  实施新课程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 

“档案袋”评价的研究

 新课程背景下听、评课的研究 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 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 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研究  反思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 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  课堂有效讨论的研究  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

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范式的个案研究 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  探索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改进课外作业的研究  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  探究性教学范式的个案研究  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 课堂师生互动存在问题及对策  情境教学的方法研究

 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四、德育工作类

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德育方法创新研究

 单个德育目标(诚信、责任、禁毒、解救网迷等)教育实践的研究  优秀班主任工作个案和工作规律的探索与研究  课程改革与德育工作融合的研究  适应新课程的班主任工作策略的研究

 提高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研究

五、心理健康教育类

 当前初中生主要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  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标准的实验研究

 教师素养、行为、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 家长素质及教育方式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六、课程资源建设类 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 师生教学活动中生成性资源的运用研究  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 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七、学科教学类(1)语文

 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研究  初中语文选修课设计与实践研究  校内外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 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案例研究  初中生作文能力序列及其培养研究  作文评改方式创新研究  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 古诗词阅读鉴赏教学研究  初中生文学社团研究  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 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研究(2)英语

 学校英语文化研究

 基于对话的英语学习方式研究  英语课堂教学中微技能训练研究  任务性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 初中英语参与(讨论、探究)式课堂教学研究  英语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研究  初中交际英语教学研究  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训练研究  英语教学评价与教师自我反思研究  英语报刊选读课教学研究  初中英语选修课程建设研究  初中英语学校课程建设研究

 初中不同年段英语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研究  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英语课堂游戏的设计与操作研究

 学生英语语言技能训练研究

 学生英语阅读(单词、听力等)困难成因与对策研究  英语测试与教学反馈研究

 有效利用多媒体创设英语语言交际情景研究(3)数学

 构建学校数学文化研究

 初中数学教师新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 数学史知识与数学情感教育的案例研究  初中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研究

 多元智能理论与转变初中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实证研究 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的比较研究  数学试卷评讲改革研究

 学数学活动与学生数学概念建立的教学研究 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及其习惯的研究  学数学教学初中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研究  学生数学学习的错误分析及教学改革研究  数学多功能题的设计与教学研究  数学整合其他学科知识教学研究  数学的差异性教学研究

 数学文化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4)物理、化学、生物

 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  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  新课程改革与学生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研究  新教材中教学重难点教学研究

 新教材模块教学的(必修、选修)衔接与融合研究  初中物理(化学、生物)与初中科学教学衔接研究  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实验教学的优化与创新研究

 培养初初中生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研究  探究性(实验)试题的题型分析与教学对策研究  初三复习讲评课研究

 学习困难生的备考策略与教学方法研究  模块教学背景下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研究(5)思想政治教育

 学生成长观察与记录方式创新研究  课堂教学智慧与资源动态生成的研究  构建“和谐社会”与现代公民教育研究  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研究  初中生人格发展趋势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  生活热点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 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 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 新课程理念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研究  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研究  思想政治课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研究 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  主题教育网站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研究  网络环境下学生科学伦理道德观念的培养研究  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研究(6)历史

 初中历史新课程习题类型研究

 初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活动的类型和效果研究  初中历史课程课堂提问的类型和技巧研究  初中历史教学初中生公民意识的培养研究  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现实问题结合研究  初中历史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高考研究  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困难和解决对策研究(7)体育

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 初中体育分类教学研究

 体育教学课堂“学习内容问题设计”的研究  体育课的体验性教学设计研究  体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研究  新课程理念下应用体育传统教学方法的研究

 不同体质学生与分层组织教学的研究  体育特长生“一贯制”培训体系的研究(8)音乐

 培养学生“享受音乐”的研究

 音乐欣赏课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研究  学生音乐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 以学生为本的音乐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 艺术课中音乐与美术的教学整合研究  培养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研究  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 基于新课程的音乐教师专业素质问题与对策研究(9)美术

 学生艺术审美观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 多元文化融合本土民间美术教育研究  美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教学衔接研究  学校美术课程(地方课程)的开发研究  美术教师专业素质构建问题研究(10)信息技术

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初初中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与评价研究

篇3:科普 能力提升项目选题建议

本文对“十一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80项医药类项目进行统计,从申报隶属系统、项目类别、成果形式、学科领域和年度分布等方面对医药类项目选题内涵分析,揭示我国医药类国家社科项目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旨在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类国家社科研究项目的基本情况,期望对与医药类有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题有指导意义。

1 研究对象

本文对“十一五”期间国家社科项目涉及关键词“医”和“药”的选题进行筛选,确定涉及医药类国家社科项目80项作为统计分析对象。数据来源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公布的“十一五”立项资助课题。[2,3,4,5,6,7,8,9,10,11]

2 “十一五”期间医药类国家社科项目基本情况

2.1 申报隶属系统分布情况

续上表

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是以各省市、自治区统一汇总上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社科规划办),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属在京高校可以单独上报申请材料,故本表申报隶属系统关系是以全国社科规划办要求的上报申请材料的申报系统作为划分标准。按此隶属关系,由表1可见,在“十一五”期间,有25个隶属申报系统获得医药类国家社科立项,共65个申报单位。上海市、江苏省、驻京部属高校和云南省分别获得10项、9项、8项、6项,占全部80个项目的51.25%,是获得医药类国家社科项目立项资助排在前四位的隶属申报系统。广东、陕西、湖北和湖南分别获得4项医药类国家社科项目立项资助。天津、内蒙、四川、安徽和浙江分别获得3项医药类国家社科项目立项资助。山东、黑龙江、新疆和福建分别获得2项医药类国家社科项目立项资助。山西等8个申报隶属系统各仅有1项医药类国家社科项目立项资助。在“十一五”期间,全国还有9个省、自治区没有获得医药类国家社科项目立项资助,分别是广西、宁夏、辽宁、西藏、青海、河北、河南、贵州和海南。

2.2 项目类别分布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统计,年度项目只分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其次包括西部项目。由表2可见,在“十一五”期间,医药类国家社科项目重点项目仅有3项,占80项的3.75%,一般项目占了大部分,有45项,占80项的56.25%,青年项目有23项,占了28.75%,西部项目有9项,占了11.25%.数据显示,在有关“医”和“药”的国家级社科研究方面,重点项目过少,各组织申报隶属系统和各申报单位应加大资源整合,为国家医疗体制改革解决一些大的棘手的难题,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3 项目成果形式分布

“十一五”期间医药类国家社科项目成果形式分布见表3。成果涵盖了5种形式,主要集中在研究报告、专著、和论文(集)三种,分别占全部成果形式的41.32%、33.06%、23.14%;工具书和译著分别占总的成果形式的1.65%和0.83%.一般而言,以研究报告和论文(集)作为成果形式的社科项目的研究周期相对较短,期限一般为1-2年,成果周期也相应较短。因此,应用性的社科课题一般以研究报告和论文(集)为主,而专著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比较适合于一些重大基础理论课题,研究期限一般为2-3年[1]。“十一五”期间医药类国家社科项目以研究报告、和论文(集)作为成果形式的课题数量占了64.46%,说明全国从事与“医”和“药”有关的国家社科研究工作者非常重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现实问题,关心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注:每个科研项目可选择成果形式2项,故成果形式总数大于项目总数。

2.4 学科领域分布

全国社科规划办每年发布年度申报通知,对申报学科领域做了规定。2006—2009年4年均涵盖22个学科,2010年增加了管理学,申报学科领域达到了23个。单列的教育学、艺术学、军事学等3个学科领域的申报由相关部门另行组织,故不再本次统计分析范围之内。“十一五”期间医药类国家社科项目学科领域分布见表4,“十一五”期间医药类国家社科项目学科领域集中在法学、社会学和应用经济等领域,分别为20项、16项和13项,共占61.25%,这表明,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法律、社会和经济等问题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主要面临或必须解决好的一系列问题;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医疗类国家社科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多,全国社科研究工作者研究兴趣广泛,涉及的学科领域有政治学、管理学、党史党建、图书情报、语言学和哲学等,占全部80项社科项目的38.75%。由表4还可知,“十一五”期间医药类国家社科项目没有涉及马列科社、统计学、国际问题研究、世界历史、考古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新闻传播和体育学等9个学科领域。

2.5 年度分布

“十一五”期间医药类国家社科项目年度分布由表5和图1可见,2006年医药类国家社科项目仅有5项,占80项的6.25%,“十一五”期间医药类国家社科项目呈逐年上升趋势,到2010年到达最高24项,占80项的30.00%。2007年获得立项资助19项,较2006年有大幅度增加,增加幅度达到280%.但2008年较2007年有所下降,呈现一个下降拐点,下降幅度达到42%.2009年在2008年基础之上增加了10项,增幅达到119%,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2009年3月17日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来,国家政策指向在社科研究工作的充分体现。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逐步深入,需要解决的实际难题也非常多,广大社科工作者围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研究也逐步深入。

3 医药类国家社科项目选题建议

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宗旨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成为各级党政的“思想库”。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课题的选题,要以全国社科规划办发布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五年规划要点和年度课题指南为依据。医药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选题,要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注重基础研究,积极推进理论创新,重点支持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具有建设性意见类的研究工作。

深挖我国优秀的医药历史文化传统。我国具有深厚的医药文化和悠久的医药历史,特别是,藏、彝、蒙、回等民族医药是我国医药的重要部分,也是珍贵的传统民族文化遗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重点建设加大少数民族医诊疗方法、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保护抢救力度,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发掘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献资料。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要从历史的角度,从文化的视角等深度挖掘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优秀的医药文化传统。

紧跟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国情、效率兼顾公平等原则,从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强应用对策研究,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言献策,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2001-6.

[2]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立项名单[EB/OL].http://www.npopss-cn.gov.cn/planning/06xb.htm.

[3]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EB/OL].http://www.npopss-cn.gov.cn/planning/xm2006/2006sam.htm.

[4]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立项名单[EB/OL].http://www.npopss-cn.gov.cn/planning/xm2007xibu.htm.

[5]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EB/OL].http://www.npopss-cn.gov.cn/planning/xm2007/2007sam.htm.

[6]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立项名单[EB/OL].http://www.npopss-cn.gov.cn/planning/xm2008xibu.htm.

[7]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EB/OL].http://www.npopss-cn.gov.cn/planning/xm2008/2008sam.htm.

[8]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立项名单[EB/OL].http://www.npopss-cn.gov.cn/planning/xm2009xibu.htm.

[9]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EB/OL].http://www.npopss-cn.gov.cn/planning/xm2009/2009sam.htm.

[10]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立项名单[EB/OL].http://www.npopss-cn.gov.cn/2010sj/20100617xmpsjegb.htm.

篇4:加强科普教育 提升创新能力

培养一个强技能的劳动者,就必须强化科学精神、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其中科学精神是关键。因为科学给人智慧,它使人更聪明、更有力、更能干。既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又有专业能力的人才是当今时代迫切需要和呼唤的人,才是一个和谐的人。

根据这上述理解,结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国发[2005]44号)的要求,江苏省仪征工业学校近几年在科学教育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创新育人模式

建立科普教育机制

学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现已形成了“一个专业两本计划三项工程”的育人模式,即在每个专业中,实施专业教学计划,系列人文教育活动计划,开展科普教育、科技制作和科技小发明三项工程,形成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综合育人的泛课程体系。科普教育、科技制作竞赛和科技小发明这三项工程是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爱好分层次进行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为了保证这三项工程的有效有序开展,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创新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创新办公室专门负责科学普及与创新教育。为了鼓励师生学科学用科学,积极参与创新大赛,学校还专门出台了《师生科学创新奖励制度》。

利用专业资源优势

建立科学教育基地

学校现已形成了机电、汽车、电信、化工、纺织服装五大主干专业群,机电、汽车和电子信息专业为省“十五”和“十一五”省级示范专业,化工工艺、服装工艺创建为扬州市级示范专业,其中,汽车专业为国家汽车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机电专业为省级实训基地。学校在建设这些骨干专业和实习基地的同时,就有目的地把它们建设成学生科学教育的阵地,能便于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学校汽车专业就建有专门的汽车科普微型博物馆、机电专业车间内就布置了各时期典型机加工设备。

这几年,学校还专门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室和地震知识普及教室,通过科普宣传栏、科普画廊、科普展板和科技图书等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科学知识。

在课程中渗透科普教育

在活动中宣传科普知识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作为课改的一个重要任务,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我们在基础教学中重视了对学生的科学知识普及教育,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学常识和知识,逐步养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习惯。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通过项目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质疑和探究精神,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逐步养成应用科学的习惯。

学校科普教育有计划有落实,定期邀请知名科技界人士来校作专题讲座和辅导,对学生进行更直观的更实用的科学知识教育。目前学校已聘请国家优秀科技辅导员王克勤为学校校外科技活动总辅导员,聘请创新发明专家朱照红为创新客串教授。

上一篇:成长的路上我们并肩前行优秀作文下一篇:小班数学分类的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