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履职能力

2024-05-09

提升履职能力(精选6篇)

篇1:提升履职能力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基础,代表作用发挥如何,决定着人大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当前,在县镇基层代表中还存在着代表意识不够强,履职能力不够高,代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等问题,笔者认为,提升代表履职能力,发挥代表作用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强化学习培训,提高培训实效。

学习培训是提高思想认识,改善知识结构,提升履职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强根本,利长远的基础性工程,在代表的学习培训上,一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要根据代表自身特点,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把《宪法》以及《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等与代表履职密切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人大制度的基本理论、人大工作的基本程序、提出议案和建议、代表活动等方面的知识作为培训的重点,通过培训,增强代表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二是讲求形式的多样性。要将多媒体、电子网络等现代技术运用到代表培训中,不断充实和创新培训方式,使培训工作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要有针对性地组织代表就群众和代表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视察,拓展代表学习、交流的平台和空间,为代表履职创造更好的条件。要结合代表履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个案讲解培训或专题培训,提高培训工作的实际效果。三是提升培训的时效性。要根据时代要求和工作需要,适时组织代表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委和人大会议精神的学习,使代表及时将会议精神贯彻到履职当中,提高代表的政治敏锐性。四是保证培训的经常性。要研究制定有利于提高代表素质,发挥代表作用的长效培训机制。通过探索建立代表培训档案的形式,把代表的学习培训贯穿于代表任期的全过程。总之,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代表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变被动履职为主动作 为。

二、着眼提升能力,增强代表素质。

光有履职的热情,缺乏履职的本领,代表作用是难以发挥的。当前,要通过学习交流、履职培训、参与活动等形式,努力提高代表的“三种能力”。

一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引导代表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看问题,从事情的表象看本质,在理论、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意见建议。

二是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要鼓励和支持代表开展调查研究,尽力为代表开展调查研究提供条件。要培养代表调查研究的好习惯,帮助代表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提高综合表达能力。要通过组织代表学习和活动,增加知识积累和丰富工作经历,提高代表的语言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使代表对民意的反映和对县镇发展意见建议说得清,说得准,把话说在有用处,建议提在点子上,真正发挥代表在推动发展中的主人翁作用。

三、扩大信息宣传,畅通知政渠道。

基层代表提不出带有全局性、既有高度,又有深度的议案、建议,源于对政情的了解掌握不够和“一府两院”与代表的联系不够。保证代表知情知政权,

一是实行工作通报制度。“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应尽量扩大政务公开度,通过规范的程序和形式,采用纸质媒介、网络、短信等平台,定期将工作情况寄发给代表,使其充分、及时地了解政情。

二是建立人大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参与常委会工作制度。要坚持和完善人大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逐步扩大代表参会的人数、范围。有计划地邀请代表参加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各项视察、调研和执法检查活动,扩大代表对社情、政情的知晓率。

三是扩大代表对重大事项决策的参与程度。“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在作重大决定,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定前,召开听证会、论证会、评议会,都要邀请人大代表参与,广泛听取代表意见,了解群众要求。

四、创设活动载体,搭建履职平台。

代表活动是人大代表执行代表职务,发挥代表作用的有效载体。一要丰富代表活动内容。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搞好活动主题设计,丰富活动内容,在活动中发挥代表作用。二要创新活动形式。要按照方便代表参与,简单灵活多样,能够激发代表活力的原则,采取集中活动和分散活动相结合等形式,不拘一格,开展代表活动。三要建设代表之家,创设履职平台。根据人大代表分布情况,按照就近便利原则,充实完善代表小组活动室,建设代表之家,实行“三公开,四统一”(即:公开代表信息、公开接待制度、公开接访职责,统一选民接待日、统一制作代表名片、统一代表小组活动次数,季度不少于一次,统一登记办理督办和反馈选民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保证代表活动有阵地,履职有舞台。

五、完善监督激励机制,激发代表履职热情。

一是建立代表履职情况通报制度。要加强代表学习履职情况的督促指导,建立代表履职登记制度和履职情况季检查年通报制度,对代表任期内参加活动、专题审议、提出建议、开展视察等情况每年向选民和选举单位予以通报,使代表置于社会、选民和原单位的监督之下。

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制定代表履职目标管理考核制度,每年由代表小组组织对代表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同代表是否胜任职务相挂钩,杜绝代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三是建立代表履职激励制度。制定符合法律的代表履职测评办法,对履行职务成绩突出的代表,县镇人大每年给予其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不作为的代表采取谈话、劝勉等形式,促其履职作为,同时,要加强对代表先进事迹的宣传,使代表履职既有压力、更有动力。四是建立联系代表选民制度。制作《代表联系选民手册》,明确每位代表的重点联系户和重点联系人,促进代表与选民的密切联系。五是健全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办法,严把代表建议转交、办理、答复关口。实行代表建议办理问责制,使代表提出的建议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激发代表履职正能量,发挥代表的积极作用。

篇2:提升履职能力

近年来,x区立足于创新机制、拓展平台,探索实践了一系列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和模式,丰富和深化了人民调解工作领域和内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结合地区实际,构建了人民调解与司法诉讼衔接机制,将两者在实践中有机结合,提出了“诉前调解”和“委托调解”制度,实现了诉讼案件的多元化分流,更利于化解当事人之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缓解社会矛盾和预防犯罪。着眼当前矛盾纠纷呈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积极完善医患纠纷、物业纠纷、交通事故纠纷、价格争议纠纷专业调委会建设,不断推进专业化调解新模式。加强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对接联动,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大调解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联防联控,形成整体工作合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目前,x区共有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230个,其中,区级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13 个,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118个,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96个,专业性调解委员会2个。基本形成了以区级调委会为主导、街道调委会为依托、社区调委会为基础、专业调委会为补充的四级调解网络体系。

一、当前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

当前,人民调解工作在解纷息争、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民调解的质量和公信力不断提高。但是,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不断发展,人民调解工作在如何夯实原有基础、适应新的形势变化,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社会认知度不高。人民调解是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非双方自愿并不必然启动调解程序,加之我们宣传工作不到位,广大群众对人民调解化解纠纷的认识不清,尤其是对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什么区别,认识还比较模糊,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多数群众遇到纠纷首先想到的仍然是选择诉讼或者信访,从而使得大量的基层纠纷得不到及时合理的疏导分流,纷纷涌向人民法院,甚至造成滥诉现象。

(二)偏面追求调解率现象。人民调解在化解民间纠纷中具有方便、快捷、经济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是当前最具灵活性和人性化的化解纠纷机制,其核心是建立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对调解案件数量定指标,对所有案件调解率规定考核要求,并与单位年度考核及调解员的工作补贴和奖励相挂钩。从而造成片面追求调解量和调解率现象的发生,对于一些不宜调解或当事人不愿调解的案件,将造成不必要的调解资源浪费。

(三)调解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当前多数调解员没有受过正规的法律教育,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相关政策法规了解不深、领悟不透,调解方式方法相对陈旧单一,多停留在说教和情感 影响上,依法析理,定纷止息的能力较弱,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需要。同时调解队伍年龄“两极化”突出,老龄调解员经验丰富,但文化层次偏低,依法调解的意识不强;年轻调解员文化水平较高,但阅历较浅,经验不足,难以取得当事人信任,两个“极端”都影响了矛盾纠纷化解的水平。此外,街道、社区调委会专职人民调解员配备不到位,人员不稳定,调解员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工作疲于应付现象仍然存在。

(四)调解工作不够规范。调解工作重结果、轻程序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村(居)及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往往满足于矛盾纠纷的解决,不注重立案、告知、调查、调解、回访等一整套人民调解程序的严格执行,矛盾化解后没有留下相关文书资料,或仅有调解协议而无相关的调查笔录和调解笔录。一些应由一般程序调解的案件简化为简易程序调解,部分调解案件在适用法律、责任认定、赔偿金额计算等方面不够准确,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一旦矛盾有所反复,则易造成被动局面,直接影响群众对人民调解工作的信任度,从而削弱人民调解工作的权威性。

二、发挥人民调解优势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社会知晓度。把人民调解工作纳入“六五”普法大平台,积极创新宣传手段,广泛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微博、短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媒介,扩展人民调解工作的宣传渠道,加大《人民调解法》的宣传力度,提升人民调解工作社会影响力和知晓度,增强广大群众主动接受人民调解的意识和观念,转变过分依赖诉讼解决纠纷的观念偏差。从群众身边事入手,着力化解群众之困,力求把纠纷化解在基层,赢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逐步形成有纠纷找调解的社会共识,积极营造人人关注人民调解工作、支持人民调解工作、参与人民调解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整合资源,完善调解机制。针对当前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利益主体多元化,矛盾纠纷复杂化的特点,人民调解不能“单打独斗”,而应积极融入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机制中,加强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主动对接配合。工作中要注意厘清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边界,形成信息共享,工作互动之势。

通过有效整合各种调解资源,规范调解工作流程,健全绩效考评和激励保障机制,完善联席会审和信息通报等制度,提高调解工作成效,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三)强化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加强对人民调解员队伍的选拔任用和培训管理,要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把集中培训与其它多种培训方式相融合。结合基本法律知识辅导,组织人民调解员旁听法庭庭审,以案析法,增强培训的效果;坚持以会代训,定期召开调解案例点评分析会,及时交流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经验,探讨新思路、新办法,不断提高调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水平;有条件的单位可以选送优秀调解员进院校深造,以提高调解员参与教育培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改被动培训为主动培训,进而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强化政府购买服务理念,积极引入律师、法官、公证员等法律工作者参与重大矛盾纠纷的调解,发挥其法律专业知识优势,以弥补人民调解员在法理和法律知识方面的欠缺;加强人民调解志愿者队伍建设,引导一批热爱人民调解工作,具有一定政策法规、社会经验的社会人士充实调解队伍,直接参与人民调解工作,从而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效果。

篇3:论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提升途径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作为我国宪政体制的基本原则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逻辑起点, 决定了人民必须委托代表来行使手中的权力, 决定了人大代表应当具备代表民意的广泛性和代表工作的有效性, 即代表工作应当是代表内容之“点”与代表形式之“面”的结合。然理论界在人大代表的代表广泛性方面多有论述, 而在代表有效性方面鲜有涉及, 为此, 笔者不揣浅陋, 就人大代表如何提高履职能力, 增强代表工作的有效性方面提出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分析

(一) 履职能力的提出

人大代表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代表。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提, 是选举人大代表。按照宪法和选举法规定, 当选人大代表应当满足两方面条件:一是实质条件, 应当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且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二是程序条件, 即应当通过选举程序产生。虽然“两法”没有明确规定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条款, 但其中部分章节对人大代表权利、义务的明确规定, 其实质就是对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要求, 各级人大代表只有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才能符合法律关于人大代表的职责要求, 才能全面落实宪法、代表法等法律规定。从宪政角度讲, 人大代表是国家立法权的直接行使者, 是将人民意志转化为国家法律的桥梁。从社会角度讲, 人大代表是关注民生、反映民意的社会活动家, 是民众利益的代言人。①

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各级人大机关承担的社会管理任务日趋繁重。而由于部分人大代表素质低或不作为等原因, 无法满足宪法法律对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要求, 因而选民对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中的“哑巴代表”、“会议代表 (工作就是开会) ”等指责之声高涨。面对这种情况, 各级人大机关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多措并举, 不断加强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建设, 使人大机关的能力与其宪法定位相适应, 也与当前经济社会形势相适应。

(二) 人大代表应具备的履职能力

很显然,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代表全体中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必须要求其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具备一定的履职能力, 而认清并提升这种能力, 则是不断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基础。笔者认为, 人大代表要充分履行其职务行为, 必须具备三种能力, 即代表选民能力、政治活动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1.代表选民能力

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本条规定了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从宪政角度来看, 全体人民享有主权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逻辑起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主权”这一宪政原则的体制模式, 而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是实践“人民当家作主”精神的政治舞台。同时《宪法》第三条中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 对人民负责, 受人民监督。

与此相适应的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 (简称《代表法》) 第二条第3款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 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明确了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基本关系, 即人大代表与人民—被代表人之间的关系是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从而建立起了代表人与被代表人之间的第一层宪法法律关系, 也是最基础的宪法法律关系。

而根据《代表法》第四条规定, 人大代表应当与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努力为人民服务。这样一来, 假定人大代表代表原选区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那么与第二条第3款岂不成了语义反复?②笔者认为, 这个问题并不存在。首先, 第二条的规定是《代表法》原则性规定, 具有指导性意义, 而第四条则是对代表职责的细化和明确, 是人大代表必须履行的职责;其次, 人民将其意志和利益表达给人大代表, 通过人大代表传达和主张其意志和利益, 是广大人民提出政治诉求并得到满足的过程, 是人大代表听取和反映人民意见和要求、为人民服务的过程, 是一项具体而又基础性的工作, 要求人大代表具有服务选民的意识和能力, 这也是非第二条第3款规定能够说明的;再次, 人大代表听取和反映人民意见和要求的过程, 遵循人大代表听取意见、要求——分析、梳理——形成议案等程序, 将意见、要求转换为议案, 这就要求人大代表具有调研、分析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等;另外, 立法角度讲, 法律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和社会利益的分配工具, 是人大代表代表人民意志和利益的结果。

2.政治活动能力

《宪法》第七十六条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应当同原选举单位和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 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 努力为人民服务。《代表法》第五条规定, 代表依照本法的规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的工作和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活动, 都是执行代表职务。从行宪层面考虑, 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听取人民意见, 并在会议期间予以表达, 都属于政治活动, 而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是代表活动政治性的集中体现。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立法机关, 其审议并通过法律草案的过程, 是为各级各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制定行为规范的过程, 也是宏观层面分配利益的过程。而人大代表的主要工作就是提出代表选区选民利益和意志的议案并在会议上得到通过, 将人民意志和利益由议案形式转化为法律或规范性文件, 这一过程工作量大、要求较高, 人大代表不仅应当提出具有专业水准的议案, 而且应对议案进行解释说明、可行性评估, 以及在代表选区与社会大局之间的统筹平衡等。为了议案获得通过, 人大代表必须具有沟通说理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语言驾驭能力, 以及与追求自由主义、部门和行业利益主义者的博弈能力等, 并非仅将议案提交到人大机关有关部门这么简单。

而现实中, 部分人大代表很少提出议案, 既使提出议案也是呈交有关部门了事, 并不关心议案的命运, 同时很少对他人的议案提出意见或修改建议等;也有部分人大代表在两会及闭会期间, 积极提建议、呈提案, 但提案内容质量不高, 重复化、空想化严重;有些议案针对性差, 不切实际;部分人大代表并不认真听取他人的议案, 而且听不懂他人议案者也大有人在。在西方各国, 各级议会开会时, 参会议员为了能够使自己的议案获得通过, 往往开展激烈的辩论, 这一点也是我国人大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应当深思的。

3.社会活动能力

对人大代表的社会活动能力应当从两个方面加以认识:一是人大代表当选前的能力表现, 要被选民所认可, 没有一定的能力是不能当选为代表的;二是人大代表当选后, 提出议案、审议问题都需要对社会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必须在深入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开展调查研究, 闭会期间的各项活动实质也是为了提案、审议问题积累信息、奠定基础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 只有在开会时, 在举手投票时, 人大代表才是拥有权力的。③这种说法是不妥且的, 是因为论者既没有领会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的立法精神, 同时也不切合我国各级人大代表履行代表职责的实际情况。

《代表法》对闭会期间人大代表的权利做出了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 人大代表的权利主要是视察权、批评建议权和参与执法检查权等。从本质上讲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在制度层面却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授权, 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与人大代表之间授权的宪法法律关系。人大代表行使上述权利, 必须具有调查研究、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可以说, 人大代表社会活动能力是其政治活动能力的延伸, 也是人大代表参政议政能力的组成部分。

二、影响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 人大制度建设时间较短, 人大代表履职能力欠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成立以来, 在全国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不懈努力下, 各项规范逐步健全, 职能作用日趋明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各地积极探索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发挥作用的机制和方式, 使各级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办得有声有色, 成效显著。在人民代表开会期间, 人大代表充分行使提案、讨论、表决、选举等权力;在闭会期间, 实行代表联系制度、代表接待制度等, 以及调查特定问题, 举行专题座谈等。开会闭会期间诸多活动实践, 让人大代表有效地履行了职责, 扩大了影响, 提高了声望, 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项崭新的制度,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一个年轻的机构, 依然存在着各种问题, 需要我们努力加以改进。一是我国的人治思想和官本位传统。从历史的角度看, 几千年来形成的封建君主专制思想残余是当前民主和法治最大的敌人, 个人崇拜根深蒂固, 反权威精神远远不够, 这一切对人大代表履行职务带来了负面影响;二是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方面。从六十年来选举人大代表的趋势看, 重视人大代表身份, 而不重视人大代表的能力。如人大代表中干部居多, 群众偏少;管理者 (有职有权者) 居多, 被管理者 (弱势群体) 偏少等问题, 这一现状制约了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提高;三是人大代表产生和发挥作用的规范不健全, 法律对人大代表履行职务的内容、程序、方式等没有明确规定, 使人大代表在履行职务行为时不知所措、裹足不前。同时人大代表履行职务行为时由于没有行为规范, 经验不足, 在行使代表职权时受到的干扰多、抵制多, 取得的效果比较差, 影响了人大代表履行职务行为的积极性。

(二) 人大代表工作规范缺失, 代表内容倾向议事为主

人民代表能否认真地履行好自身职务, 从微观上讲, 关系到代表职责能否得到全面体现;从宏观上讲, 关系到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能否充分行使职权, 发挥好权力机关的作用。当前, 人大代表进行职务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出席本级人大会议, 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闭会期间持证走访、视察、接待选民, 提出意见建议等, 由于法律规范和制度没有对人大代表的各项工作做出明确规定, 致使各级人大代表不能充分履行代表职责, 也存在由于制度本身的原因, 制约了人大代表能力的发挥。如议政时各说各话, 少有质询抗辩, 议案提出后较少参与其中, 按照大多数代表的说法, 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举一下手, 动一下口”, 偏重于开会听报告。这种情况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人大代表的职务工作缺少制度化规定。

(三) 人大代表多身兼数职, 代表职能变相虚化

当选为人大代表意味着应当履行代表职责。而实际工作中, 人大代表的职能存在严重虚化现象。一是代表兼职制度。由于实行代表兼职制, 很多人大代表对人大代表身份认识不足, 平时忙于自己的正当职业而无暇顾及代表人民, 人大代表身份仅是其众多社会职务中的一项, 只当作光环, 或是一种肯定, 甚至成为抬高其他身份的台阶;二是代表构成强调广泛性, 代表素质参差不齐。在目前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特别是基层的人大代表中, 具有初、中等文化水平的人大代表依然不少, 真正懂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等知识的代表也并不多, 由于人大代表忙于自身工作, 不注重学习, 不注重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以及代表部门、地区利益的局限性, 大局意识不强, 即部门主义、行业利益主义严重, 影响了人大代表职能作用的发挥。

三、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建设途径

(一) 树立以人为本、忠实履职的指导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 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大代表作为人民利益和意志的忠实代表, 人大常委会作为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应当在其工作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才能够全面代表和体现人民利益和意志, 才能够运用手中职权为人民服务。因此, 人大代表要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践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树立三种意识, 即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通过强化代表意识, 提升人大代表履行职务行为的自觉性, 达到进一步增强人大代表发挥职能作用、服务国家和人民的实际效果。进一步深化五种认识, 夯实人大代表参与法治进程、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任期紧迫感、信任危机感、履职成就感。

以人为本、忠实履职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开展各项工作的指导理念。人大机关要在“以人为本, 忠实履职”的理念指导下, 不断增强人大代表三种意识, 提高人大代表履职能力, 不断改进和创新其履行代表职务的工作方式, 推动人大代表在深入选区、联系群众的同时, 不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 行使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各项职权, 确保实现人大代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 创新方式, 不断提升人大代表履职能力

1.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程序

我国选举法对人大代表的选举程序规定并不明确。如关于候选人介绍程序, 在实践中候选人介绍情况一般围绕个人基本情况、工作经历等, 选民除了比较候选人的官职、年龄等情况外, 很少了解候选人的政治抱负、价值取向和综合能力等信息;由于代表与选民见面时间较短, 选民对候选人了解不充分, 使候选人与选民之间存在“速配”的嫌疑。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考虑采用竞选方式和适当延长见面时间的途径加以解决。虽然我国选举法未明确竞选这一方式, 但在实践中可以积极探索, 通过完善选举程序, 选民可以在竞选活动中, 充分了解候选人的政治活动能力、社会管理能力等, 选出富有社会责任、忠于代表事业和维护群众利益, 能力突出、人民满意的人大代表。

事实上, 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正悄然发生着可喜变化。近年来, 北京、江苏、浙江等地完善了人大代表选举程序, 规定代表候选人参加人大代表选举, 须经过选民见面会, 接受选民现场“面试”, 有部分候选人将其看作是“竞选”。新修订的选举法第三十三条规定:“选举委员会根据选民的要求, 应当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 由代表候选人介绍本人的情况, 回答选民的问题。”也就是说代表候选人接受选民面试已经成为了强制性要求。面试的过程, 也是一场生动具体的民主体验。在广大选民和代表候选人的积极互动过程中, 让选民直接体会到了选举的庄重, 而代表候选人收获了责任和担当。代表候选人能否通过“面试”关, 理应成为衡量其是否成为代表的重要标准, 无疑将推动其履职能力的稳步提升。

2.采取多种措施提升人大代表履职能力

一是总结工作经验, 推进成功经验规范化。对我市采取的“人民代表联系热线”、“人大代表进万家”等成功经验进行梳理, 形成制度, 规范运行, 确保汇集民智民意渠道畅通, 切实解决群众存在的实际困难和反映的热点问题, 推动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规范化建设;二是建立人大代表学习和培训机制。可以学习其他地方人大工作先进经验, 也可以通过专家培训方式, 或通过认真学习《代表法》和其他政策规定等, 拓宽代表知情知政的渠道, 扩大代表履行职务的视野, 创新工作的方式, 达到提升履职能力的目的;三是深入基层, 加强问题调研工作。调查研究一方面掌握情况, 另一方面有助于学习提高, 既联系了群众, 密切了代表与选民关系, 又查明了事实, 掌握了参政议政发表意见的主动权;既促进解决了实际问题, 提升了履职能力, 又履行了代表职能, 发挥了国家权力机关的真正作用。

(三) 着力提升人大代表联系选民能力

一是建立健全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工作机构。目前各级人大代表在履行职责、联系选民的实践中, 由于既无工作场所、工作条件, 也无履职行为规范, 造成了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存在诸多不便。虽然我市部分地方人大常委会在街道设立了“街道人大工作联络处”, 但却采取兼职联络员制, 且联络员从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中聘任, 并非代表联系选民。设立选民联系工作机构, 健全工作制度, 采取人大代表轮值制, 接受群众诉求和建议,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人大代表履职能力, 有利于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工作的日常化、规范化。同时可以让人大代表在群众中学习,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履职能力。二是进一步规范联系选民方式。对实践中易操作、效果好的选民联系方式, 应当制定规范加以认可, 保障人大代表履职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定人大代表可以个别或以代表小组为单位, 采取进村入户、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 走访联系原选举单位人民群众;也可以集中时间, 在原选举单位所在乡镇 (街道) 、社区 (农村) 设立接待点, 邀请选民群众代表上门反映问题, 或组织部分选民集中座谈, 听取民声, 了解民意。三是人大常委会应建立人大代表培养机制。通过支持人大代表督办解决一批关系民生问题的意见建议, 一方面让人民群众看到人大代表的真正职能, 从而相信人大代表、依靠人大代表;另一方面, 可以增强人大代表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成就感, 不断提升人大代表履行职务行为的积极性, 增强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

(四) 试行设立有限专职人大代表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数十年来的运行实践表明, 人大代表实行兼职制度, 与工作与生产相结合, 符合我国国情与现状, 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同时也要认识到, 人大代表工作是实实在在的工作, 在当前社会矛盾凸显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更需要人大代表投入更多的精力。人大代表兼职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大代表职能的正常发挥, 探索设立专职人大代表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实践。专职人大代表将真正发挥人大代表的职能作用, 突出人大代表参政议政能力和行使代表职权能力, 而且将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设立数量有限的专职人大代表, 不但对人大代表自身提出了能力要求, 也对相关的现行制度提出了挑战。作为一项渐进的改革过程, 设立专职人大代表不但涉及到法律规定, 还涉及到国家财力、办公设施、辅助人员等诸多问题, 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建议先从代表规模较小、直接选举的区 (县) 级人大常委会做起, 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以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工作原则, 建设成专职人大代表与兼职人大代表相结合的宪政体制。

(五) 探索选民评议人大代表工作制

为了改善当前部分人大代表在人大开会时一言不发或议案一件未提, 以及闭会期间不参加代表小组活动或不联系选区选民群众的现状, 推动人大代表积极履行职务, 应当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大代表监督、管理制度。

一是人大机关应建立人大代表履职档案制度, 准确反映人大代表一定时期内履行代表职务的实际情况, 对没有登记事项的人大代表应当予以提醒和督促。近两年来, 河北、河南和安徽等地方人大建立代表履职档案制度, 促进代表积极履行职责, 收到了明显成效;二是实行定期 (或一年) 向选区选民或选举单位述职制度。2009年湖南省衡阳市人大常委会在其门户网站公布了20名在衡的省人大代表述职报告, 在全国开创了人大代表述职的先例。2010年6月, 绵阳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在游仙区开展了市人大代表向原选举单位述职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行人大代表定期向选民或选举单位报告工作, 由选民或选举单位加以评议, 有利于监督人大代表认真履行职责, 同时可以增强代表意识, 激发其履职热情;三是实行专项问题汇报制度, 对于选民、选区群众反映的困难和关心的问题, 实行人大代表先行处理程序, 并就其督办的具体结果向选民或选区群众加以汇报。通过完善各项监督、管理制度, 促进人大代表依法作为, 积极作为, 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真正代表。

注释

1封丽霞.《人大代表的角色定位》.《人大建设》, 2006年第7期.

2杨小虎.《人大代表的代表性研究》.《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

篇4:“三大导向”提升履职尽责能力

以“忠诚”为导向,强化政治理论武装

夯实“思想建党”基础

面对全面从严治党从未有过的新形势,广大党务干部必须直面新任务、适应新常态,必须坚定“三个自信”,把忠诚事业作为最大的政治规矩,以更严的标准、更实的要求站在“思想建党”的前列。

公司党委把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中纪委决策部署放在首位,全面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化“管党治党”认识,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应知应会的熟练掌握。一是坚持“两级”党委中心组政治学习。全年共集中组织学习18次,人均累计学时超过30小时,下发《党委中心组学习参考》8期。重点学习了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党章、党纪党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集团公司年度工作会、重庆市年度经济工作会精神等。同时,采取专家讲座、学习研讨、专题培训等方式,实施“龙腾”“虎跃”等培训计划,更好地拓宽知识面,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强化党性修养。二是加强党组织负责人业务学习。通过中干大会、党建工作会、党群联席会、纪委书记(扩大)会、“三会一课”等会议平台,强化了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纪律规矩意识;通过“书记龙门阵”微信圈,分享信息1万余条,深化党组织负责人对中央精神、业务知识的理解把握;推送“指尖上的微党课”40期,帮助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用好碎片时间,线上学习党建工作新要求、新常态。三是加强全员思想文化引领。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行传播正能量,编发《每月一讲》12期,《长安汽车报》44期,《Hello长安》16期,运维“红旗飘扬”“青年之家”“你好长安”等20个新媒体平台,覆盖员工和社会公众1 400万人次。各基层书记灵活运用公告栏、新媒体等,广泛宣讲公司愿景目标、季度中干大会、新品上市、文化故事等内容,凝聚全员共识。

通过以上率下的深入学习,牢固树立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强化“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渎职”意识。一方面统一思想认识,推进各基层书记从严扛责任,心无旁骛种好党建“责任田”;另一方面引导各基层书记不断提升岗位应知应会的履职能力和解决基层党建实际问题的水平。

以“干净”为导向,强化带头遵规守纪

筑牢“制度治党”防线

治国安邦,关键在党,管党治党,重在基础。作为党的“神经末梢”,如果基层组织出了问题,党就会失去执政根基。党组织负责人必须把干净干事作为最大的政治纪律,置身管党治党最前沿,自觉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带头从严要求、遵规守纪。

公司党委始终把遵规守纪摆在前面,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坚持不懈抓好“管党治党”制度建设。在认证过程中,明确提出: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必须熟练掌握《长安汽车常用党建工作制度》相关内容,熟悉开展党务工作的组织程序和方法。要求各位书记坚决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一是推动“管党治党”体系化。全面审视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修订完善了党委议事规则和重大决策议事规则,制订了公司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实施细则、履行情况报告制度、签字背书实施办法、选人用人制度流程、廉政谈话实施办法等多个相关制度;加强全价值链、全业务链制度流程建设,着力从净化经营环境、营造公平氛围、防范廉洁风险、健全规章制度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二是推动干部监督管理常态化。严格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从管理体系、制度流程入手,明确了M3、M4、M5等职级领导力标准,保证干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个人重大事项双报告制度,定期考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情况,对能力不足、敷衍失职造成党组织软弱涣散的,该调整的调整、该问责的问责,强化从严治党责任落实。三是推进执纪问责规范化。公司从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让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始终在严格约束下干净干事成为新常态。先后与19个二级单位、分子公司和合资企业的党政一把手45人进行了约谈。下沉一级,对重点岗位、重点领域开展廉政约谈共计6 678人。把纪律摆在前面,对违规违纪或履职不到位的相关人员给予了组织处理,对5名党员干部给予了党纪处理。

公司党委坚持把落实中央“制度治党”要求作为党建工作的基本遵循,把抓好讲规矩守纪律作为改进工作作风,固本强基、营造风清气正发展环境的重要抓手,让广大基层党组织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从而凝聚起干净干事、廉洁从业的强大正能量。

以“担当”为导向,强化党建价值创造

发挥“党要管党”作用

面对更加严峻的行业形势和市场挑战,各级党组织更应携手并肩,戮力同心,以更高更实的标准抓基层打基础,以强烈的责任意识集智慧聚人心,不断彰显党建优势、发挥党建价值作用,为长安汽车稳健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管党治党,责重如山。开展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履职能力认证,就是要把担当创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督促基层书记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大局、大势、大事”,敢抓敢管,团结带领全体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一是强化党建与生产经营的紧密结合。一方面吃透上情,积极探索提质增效新机制、拓展开源增收新渠道,创新转型发展新路径,以强有力的落实力、执行力、创新力,确保上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另一方面掌握下情,通过强化担当,逐项落实,责任到人,多提“微建议”,多上“金点子”,多创“微效益”,让众多“小建议”释放“大能量”。二是强化党建工作责任落实。坚持企业发展与管党治党“两手抓”,把党建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全价值链、全业务链、全体系、全过程谋划工作。把更多的资源和服务投向基层,为基层组织开展工作创造条件,解决好“管党治党”新常态下基层党建“短板”问题。督促基层书记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对党委月度任务抓紧实施、加强督办,对党建工作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三是强化“双关心”理念落地。全面实施“双培养”,全力推动传帮带,为员工搭建挑战自我、亮相出彩的舞台,最大限度地尊重员工、发展员工、成就员工。树立“大群众”观念,发挥群团优势,把员工安危冷暖记在心头,用心、用力、用智、用情,努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能力,强化党员领导干部服务一线,保障基层党建工作资源投入。

“打铁还需自身硬”。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岗位履职能力的认证,彰显了“风向标”和“指挥棒”作用。通过认证工作,长安汽车各级党组织负责人思想受到洗礼,灵魂受到触动,学习党建理论知识,掌握党建工作方法更加自觉,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强化“一岗双责”意识明显增强,提高了履职尽责能力,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责任编辑:罗志荣)

篇5:如何提升本人保安履职能力

答:提升本人保安的履职能力,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立足本职工作,处理好每项任务

为了能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我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学习保安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向老同志或者营业主任请教学习。为提高自己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我学会了踏实,勤奋地干好每一项工作。

二、勤学苦练,强化自身素质

作为银行的警员,平时接触现金的机会多,所以必须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否则就容易出问题,而只有不断强化自身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整体工作水平与战斗力。

三、自动自发

自己的事自己办,想别人之前,做别人没有做的。我自己在平时空余时间学习监控与消防知识,学习一些故障的简单维修,对突发事件提供了应急处理方法及安全保障。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进一步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答:平时要注意多学习如何正确使用消防器材应急演练、合行监控中心报警接警演练、运钞车在押运库款过程中遭遇歹徒抢劫的应急演练、歹徒挟持人质向柜员要钱应急演练等,以备应急之需。

一、如果接送款时遇到暴力抢劫,要立即停止接送库款,迅速判断库款当时所处的位置状况,并就近迅速转移到车上或转移到营业室通勤门内,不论库款处于什么位置或情况多么紧急,护卫人员都要尽全力护卫款箱安全,知道库款脱离危险地带。

二、如果遇到歹徒使用催泪毒气实施抢劫时,要马上告知营业厅中人员摒住呼吸,有条件的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启动所有报警器,做好自我保护,择机迅速制服歹徒。

篇6:提升履职能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今天要演讲的题目是:深化认识 加强学习提升履职能力。

今年,区委不断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机关服务提升年活动”,我作为一名基层财政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光荣的党员,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参与使我对“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使我清醒地认识到了,要服务好人民,就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的履职能力。

加强党性修养。一是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共产党员,在入党宣誓时,都承诺为党的事业、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是一个庄严的政治承诺。要有理想,要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二是要讲政治道德。要自觉提高政治道德修养。无论情况多么错综复杂,我们都应当站在党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要敢于坚持正确意见,敢于抵制不正之风,敢于站出来主持正义,有一种不信邪,不怕鬼的浩然正气。三是要讲大局。讲大局是讲党性的重要内涵。站的高才能看的远。想问题,做事情,不能只想局部,不想全局;只想个人,不想整体。当 1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当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跳出个人的、局部的圈子,从全局想问题,这样就会体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胸襟。四是要有群众观点。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一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加强技能学习。一是从书本上学习。作为一名财务工作者,应时刻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放在首位,只有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专业技能,才能在自己所在的岗位上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这就需要我们系统理解并掌握本专业书本上知识,并通过不断的相关专业书本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履职能力。二是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是我们履行职务的基础,日常应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我们的工作相得益彰,增长才干。同时,应该边履职边学习其他需要的知识,工作中注意实践过程的总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自身履职能力。三是向他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身边经验丰富同志的履职经验,激发自我履行岗位职责的热情与积极性,通过向同志们学习,补给自己的不足。四是积极参加多种学习活动,包括教育培训、业务讲座等,这些学习活动涉及业务、法律等多方面内容,对于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大有好处。通过学习,对财务相关知识和岗位职责有进一步的理解,增强认真履职,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英模人物、先进人物的英雄事迹,铁人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名字都耳熟能详。他们都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楷模,因为伟大出自平凡,没有平凡的爱岗敬业,就没有伟大的奉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以他们为榜样,以单位为家,发扬爱岗敬业的光荣传统,为人民群众做好每一件事,做一个平凡而优秀的自己。

上一篇:第十一章服务营销下一篇:标准版委托生产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