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莫言的获奖致辞说起——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启迪

2023-01-18

当今年莫言因为“以魔幻现实主义融合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 全国上下自然喜不自胜。当大家慨叹中国的文人终于获此殊荣的同时, 作为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笔者, 自然也是颇多感慨。而笔者首要想到的是学生, 因为学生此刻可能还在家里咬断笔头地冥思苦想怎么写好一篇作文。当然, 冥思苦想的不仅是他们, 还有笔者。莫言的获奖, 也给笔者带来了莫大的信心和勇气, 如何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 甚至成为一个有所为的作家呢?于是笔者拜读了他的作品, 受益匪浅。莫言在他的诺奖演说中或多或少地说到了他成为一个“讲故事的人”的心路历程, 很能透析出他为何有此时的成功。笔者也粗择一二, 浅谈体会。

1 最痛苦的、最深刻的、最后悔的———善于体察生活

现在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 在他们的生活中, 充斥的更多的都是学习, 而生活中本应有的属于他们童年的乐趣、生活的乐趣已经少之又少, 所以形成了现在的初中生更多的是对试题的敏感、对正确与错误的判断, 却缺少了对生活本真、生命本真的关注。这也导致了学生作文内容单一, 更多的都是满分作文上用来用去的选材, 用现在很多老师的无奈心声来形容毫不为过:杜甫很忙!屈原很忙!满分作文也很忙!而我们的作文命题却越来越要求学生善于发现生活、自己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 写出真情实感。面对这组学生写作的最大矛盾, 怎么办?

答案只有一个:体察生活, 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体察生活, 在无限的人际交往中洞悉社会。正如莫言在演说中所道的“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我最后悔的一件事”, 而且综观全文, 在高密东北乡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构成了他这篇演说的主要元素, 当然, 在莫言的所有作品中, 他的故乡高密东北乡也是主角中的主角。可见, 生活于他, 是真实地存在过, 且被他真实地、真诚地体察、感知过的。仓廪充实, 方可下笔有神。

我们的学生虽然生活貌似单调, 其实不尽然。在学校, 与班级各种性格同学的相处、与不同的老师的相处、与学校领导的相处、与学校职工的相处等等;在路上, 见到的小商小贩、见到的祖孙一家、见到的四围的环境的变化等等;在家里, 父母之间、兄妹之间、亲戚之间等等;在假期, 上网趣事、旅游杂记、一时感怀等等, 这么丰富的材料资源, 都被“学生生活真单调啊”给一叶障目了。

所以, 不要一味地“体谅”学生无材料可写, 因为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只会让学生自怨自艾。我们要示范性地引导学生去体察生活, 要观察还要体验, 在观察中有自己的思考, 在体验中感悟更深刻的内容, 指导学生细心地关注生活, 细读莫言的作品, 字里行间渗透、迸发出的情感是浓郁甚至炽烈的, 那种对生命的热烈体验是他的作品璀璨夺目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要倡导学生去写自由作文, 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给他们更多自由的思想空间, 要知道, 这些自由作文往往是他们最真实的感触, 而这些素材往往是考场中我们看到的最感人的素材和最动人的心灵共鸣。

2 不缺鼻子不缺眼, 四肢健全, 丑在哪里?———及时给一份自信

莫言说, 他自己相貌丑陋, 受到别人的嘲笑, 母亲对他说:“儿子, 你不丑, 你不缺鼻子不缺眼, 四肢健全, 丑在哪里?”言语之间, 有母亲对自己孩子坚定的、独一无二的爱, 更多的其实也是在教导自己的孩子要自信, 面对别人看似缺点的方面, 要有相信自己的信心。而正是这份自信, 让莫言在以后都能很坦然地看待写作和生活。

面对写作, 很多学生也会恐慌, 因为班上作文写得好的同学似乎总归是那几个, 有了畏惧之心, 怎么会写出好作文呢?这时候, 教师就要诠释好“母亲”这一角色, 用包容、赞赏的目光解读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甚至无伤大雅的缺点。我们在每次的作文中更多的是给全班同学出示一些学生的范文, 那么现在我们也可以去找找学生作文中的凤头或者猪肚或者豹尾, 亦或是一些好词、好的素材等等。比如, 在写作《心中有花静静开》时, 有个学生文笔不是很好, 但他的选材却感人至深, 选取母亲去世后, 父亲变得更苍老却依旧整理好孩子的衣服, 略显笨拙的动作中透露着深深的父爱, 孩子也在父亲醒来前帮他拿出了过冬的棉衣。材料很感人, 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 我在选材上大加肯定, 那位学生在我的指导下, 抓住其中的细节加以刻画, 写的很成功, 也增强了那位学生写作的信心。

当然, 光有自信也不行, 教师还应该在此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 用一个优点带动更多的优点。比如, 在学习完《鼎湖山听泉》后, 笔者让学生写名为《听雨》的作文, 有个学生写道“那雨声就像小孩子走路, 轻轻的”, 笔者认为写得很特别, 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于是笔者就指导他再把这种感受写得具体可感些, 可用一些形容词或者叠词加深句子的表现力, 学生听了, 加以修改, “那声音好似孩童稚嫩的脚丫踩落在温暖的泥土上, 轻轻的, 柔柔的”, 就生动多了。教师主动去挖掘学生写作中的潜力, 并帮助学生把这种潜力发挥出来, 那么学生的自信会大大提高, 写作的积极性也会大幅提高, 对待写作自然会更认真、更用心了。

所以, 尽可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一方面给学生增加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另一方面, 也让同学们“取其精华”, 何乐而不为?

3 用耳朵阅读———善“听”乐“说”, 奠定语言基础

在莫言的经历中童年所受到的文学教育十分有限, 未完成的小学教育显然不能奠定他文学素养的基础。于是说书人的言语, 村里道听途说的故事, 这些就成了莫言的基础教育。王宁说:文学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文章其实就是字面上的言语而已。所以听说读写其实都是一体的, 听和说的能力更是作文能力的基础, 这个在课堂上也反映的很明显, 那些在生活中语言活泼, 课堂上踊跃发言的孩子作文能力肯定也很出色, 而那些平时沉默寡言, 课堂上发言不积极的同学的作文总是乏善可陈。在谈话中这些同学经常反映的问题就是:在写作文时即便心中有很多想法和思路, 一到下笔时就不知所措, 仿佛文字在笔尖凝固一般挤也挤不出来。这些学生并不是缺乏写作的素材和对生活的感悟, 而是难以将素材和思想组织成流畅的语言, 可见语言的能力就是作文能力, 写作能力差正是语言匮乏的反映。

莫言在他的获奖演讲稿中提到他很早“就学会了用耳朵阅读”。他去集市上听书, “回来把白天听到的故事, 绘声绘色地”复述, 有时还“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 编造一些情节, 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在莫言辍学之后, “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 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 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 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 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 历史传奇, 逸闻趣事, 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 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并且莫言还提到:“在我身上, 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

在一般的作文教学中, 很多教师强调最多的总是题材的提炼, 写作的模式, 修辞手法这些种种, 却忽视了最基础的听和说的能力训练, 教学语言死板,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少有机会发言, 造成那些本来话少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匮乏。以笔者所见, 与其他科目相比, 语文教师尤其需要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 必须进行课文拓展延伸, 提供更多的课外素材信息。课堂上看似一些不经要的笑话, 一个不着边际的背景故事, 往往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从而更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 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应该适时提供一些时兴的话题让学生参与发言, 特别是鼓励那些平时发言少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例如展开一场小小的辩论或是让学生即兴的演讲, 在这过程中不知不觉就锻炼的学生的语言组织的能力, 有了良好的语言能力基础, 那么作文能力的提高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4 颐指气使、独断专行———善于自我表达

文学的灵魂是思想, 脱离了思想的文章, 结构再严谨, 辞藻再华丽, 也是镜花水月, 空中楼阁, 毫无意义可言。现在的作文教学题材虽然很丰富, 但仔细研究发现也就那几类条条框框, 无非是宣扬的那几套所谓的美好思想, 缺乏思辨性和开放性。学生的作文内容大多雷同, 缺乏新意和独立思想, 特别是应试作文强烈的八股味。这样的作文教学弊端很大, 从小的讲, 就是造成学生写作内容空洞, 主题肤浅, 思维平淡。往大了讲这也是造成国人思想狭隘, 精神麻木的罪魁之一。

莫言说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 独断专行, 就是说作者应该尽可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不受任何外界的限制, 也不受到其他思想的影响。这与当下一直提倡的创新教育思想也是切合的, 创新首要的是思想的创新, 语文教学的最大创新莫过于创新学生的思想, 而思想创新的根本前提就是让学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展现自身的独特性。先秦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莫不是因为诸子百家都能不受限制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莫言在接受采访谈到自己的创作历程时说道:“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中国人没有读到西方同时代的小说, 中国文学实际上只有革命现实主义这一种文学模式, 它受阶级观点的影响太重, 把敌人不当人来写、把自己当神来写。到20世纪80年代突然读到西方小说, 真是大开眼界, 意识到原来文学并不是我们所标榜的那样, 于是产生了很大的动力。”“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文学、实验写作是在两个方面双向突破。一方面在内容上探险, 突破各种各样的禁区, 开始写爱情、写革命队伍内部的矛盾、写坏人的优点;另一方面在形式上探险, 借鉴西方文学的写作形式, 对中国传统的小说技巧进行革新。”同时莫言也提到:“创新, 就是大胆对一些东西进行反思, 文学里面应该有忏悔, 作家应该在大家习以为常的地方进行反向思维”。“我明白了只有跟别人不同, 才有可能冒出头来”, 莫言在回忆自己起初写作投稿的经历时这样说道。

可见对于文学创作来说, 自我表达和自身特色是何等重要。而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表达自己的能力, 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当然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情, 并非一时所能奏效, 但只要教师坚持维护学生的独立性, 避免对学生的写作素材进行过多的干预, 日久必然会有所收获。另外在平时的作文练习, 随笔训练中要多启发学生的思想, 尽量让学生跳出命题作文的条条框框, 给他们更多自由表达的空间。即便有些内容是不成熟的, 荒唐的甚至是偏驳的, 也不应严加斥责, 反而应该采取鼓励的方式加以引导, 学生的思想自然会日渐丰满和成熟起来。

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今后的岁月里, 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他所说的故事中涵盖了太多太多的内容, 在他的故事中, 也让我看到了写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我所的的一点浅陋启迪, 也终究是“纸上得来”,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还应“躬行”此事, 用我们更切实的体会和经验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文学殿堂徜徉。当然, 不是为了诺贝尔。

摘要:学生写作似乎是永远在探索, 但又永远解不开的谜团。这让作为教师的我们知道症结在哪里, 却不知如何操作解决。当笔者在用心聆听完莫言的诺奖演说后, 深得要旨。莫言从自己的生活背景讲到自己的心路历程, 这之间的种种也正是我们的学生应该去学习和体会的。本文中, 笔者就莫言演说中的一二点感悟, 结合教学实践, 作一浅陋的探索。

关键词:生活,自信,倾听,表达

上一篇: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探析下一篇:关于山西省芮城县苹果产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