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句练习

2024-04-13

改句练习(精选5篇)

篇1:改句练习

单元练习四

(第七章至第八章)

一、选择题

1、清朝平定三藩的皇帝是:

A、康熙帝

B、雍正帝

C、乾隆帝

D、顺治帝

2、红巾军的发动者除韩山童外,还有:

A、李自成 B、张士诚

C、刘福通

D、方国珍

3、清代的史学评论著作《文史通义》的作者是:

A、王鸣盛

B、李铭汉

C、章学诚

D、赵翼

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是通过以下方面达到的即:

A、政治制度

B、军事制度

C、科举制度

D、财政与法律

5、、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的分类为: A、政治

B、理财

C、整军

D、思想

6、元朝的中央制度主要有:

A、中书省

B、枢密院

C、御使台

D、宣政院

7、元朝的土地制度主要有:

A、官田与私田

B、土地集中

C、驱口

D、佃户

8、元朝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是:

A、下令保护农田

B、建立管理农业的政府机关

C、颁行《农桑辑要》

D、成立村社

9、北宋重要的理学家是:

A、周敦颐

B、程颢

C、程颐

D、朱熹

10、明朝恢复与发展农业的措施是:

A、奖励垦荒与实行屯田

B、鼓励种植桑棉 C、兴修水利

D、改造农业工具

11、明朝政府为了掌握人口与土地的情况,以保证赋役的征收,建立了: A、减低赋税

B、黄册

C、鱼鳞册

D、里甲制度

12、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A、整顿吏治

B、整饬边防

C、兴修水利、清丈田地

D、一条鞭法

13、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是:

A、在世界航海事业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B、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 C、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

D、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14、明军中的抗倭名将是:

A、戚继光

B、李自成C、张献忠

D、俞大猷

15、清朝的军队主要有:

A、皇家军

B、地方军

C、八旗兵

D、绿营兵

16、清朝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

B、思想保守

C、海防需要

D、自身强大

17、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家是:

A、戴震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18、明代的小说最负盛名的是:

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水浒传》

D、《西游记》

二、名词解释

1、澶渊之盟:

2、庆历新政:

3、靖康之变:

4、绍兴和议:

5、元曲:

6、郭守敬:

7、靖难之役:

8、军机处:

9、《永乐大典》:

10、《四库全书》:

三、简答题

1、宋元时期“三大发明”及其西传的意义。

2、宋元时期理学、史学、文学和教育的主要成就。

3、明朝的学校和科举制度。

4、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意义。

5、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四、论述题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2、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作用。

3、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和影响。

4、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5、清朝前期是如何巩固疆域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C

3、C

4、ABD

5、BC

6、ABCD

7、ABCD

8、ABCD

9、ABCD

10、ABC

11、BCD

12、ACD

13、ABC

14、AD

15、CD

16、ABCD

17、BCD

18、ACD

二、名词解释

1、澶渊之盟:1005年初,宋辽在澶州(今河南濮阳)签订盟约,议定两国结为兄弟之国,每年北宋向辽纳“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边境维持旧状。史称“澶渊之盟”。签约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进入和平相处的时期。

2、庆历新政:为解除日益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机,庆历三年(1043年)9月开始,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加政事,进行了为期一年左右的“庆历新政”。

3、靖康之变:1126年秋,金军再度南下,包围东京。宋钦宗亲自到金营求和,也被扣留。金军攻入东京后,大肆收括金银绢帛。第二年春,金军北返时,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和后妃、宗室、大臣等 3 000人,北宋灭亡了。这一事件,史称“靖康之变”。

4、绍兴和议:1141年(绍兴十一年),南宋与金达成议和条件:宋高宗向金称臣;南宋每年向金进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这个和议史称“绍兴和议”。“绍兴和议”的订立,说明宋金相互正式承认了双方政权,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了。

5、元曲:主要是指元代戏剧,在当时叫作杂剧,也包括散曲。杂剧包括唱、白、表演等内容,而以唱曲子为主,所以后人称之为元曲。最著名的剧本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王实甫的《西厢记》。

6、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元代大科学家,在天文、数学以及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创造了简仪、仰仪和圭表等一系列观测仪器,根据观测和研究,制订了《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确和使用最久的历法。

7、靖难之役:明太祖时分封了24个子侄到各地做藩王,太祖后,由长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鉴于诸王势力太大,采纳大臣齐泰等建议,实行削藩政策。1399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以“清君侧,诛奸臣”为名起兵,号称“靖难”。这场战争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人南京,自立为帝,他就是明成祖。

8、军机处:清朝中枢机构。雍正时设立,以满汉亲信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旨意草拟诏令、任免官吏。通过军机处,皇帝可以对地方大臣直接发号施令,各地大臣也可以向皇帝直接递送奏折。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在皇帝手里。

9、《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为“考索之便”,命大学土解缙主持编成《永乐大典》。它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辑入图书多至七八千种,此书所辑的文献多是整部、整篇或整段抄录,从而保存了许多珍贵资料。

10、《四库全书》:清朝乾隆年间,政府令纪昀等编辑《四库全书》。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共收书3 400多种,它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三、简答题

1、宋元时期“三大发明”及其西传的意义。

(1)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元代又发明了木活字和锡活字。

(2)北宋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指南针。

(3)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状火器。

2、宋元时期理学、史学、文学和教育的主要成就。

理学:北宋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及南宋的朱熹、陆九渊等把“理”说成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又把“理”说成是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宣传“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统称为理学。

史学:(1)《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月、日的顺序,叙述从战国到五代1 300多年的历史,全书近300卷。

文学:(1)诗歌。

(2)散文。

(3)宋词。

(4)民间文学。

(5)戏曲艺术。

教育:(1)北宋神宗时,陆续设置诸路学官,后又设置诸路提举学事司。南宋时,或设专员,或明文规定地方长官兼任提举学事。宋代对教育行政的重视,使各地学校比较发达。(2)五代宋元时期,在教育上最突出的表现是书院的兴起。书院多为私人开办,不受科举考试限制,因而对活跃思想、促进学术发展起了积极作用。(3)宋元时期私塾教育也很发达。私塾儿童启蒙课本有《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这些课本在民间有深远影响。

3、明朝的学校和科举制度。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两级,低一级的是乡试,高一级的是会试和殿试。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称为大比。乡试在顺天府、应天府及各省省城举行,考期都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为“秋闱”。凡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者称解元。乡试的次年,全国举人皆赴京参加会试。会试在礼部举行,也称“礼闱”,又因在春季二月举行,又称“春闱”。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者称会元。会试考中者,再由皇帝御殿考试,称为殿试或廷试,殿试日期在三月初一日,至成化八年(1472年)以后,均为十五日。

殿试结果,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也称殿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举人成了进士,便可以授官。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儒学的《四书》、《五经》。应考者作文只能根据指定的注疏发挥,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必须把文章写成八股文,文体不能违背八股的格式。所谓股,即对偶之意,文章的主要部分要分为八股,要用八个排比对偶组成,这便叫做“八股文”。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智慧,妨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4、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意义。

经过:从1405年到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前后七次率领船队出使西洋。船队从刘家港出发,经南海,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再经印度半岛,到波斯湾,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沿途到过30个国家。

意义:(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同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的远航相比,不仅规模大,而且时间上要早半个多世纪。(2)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谊。它与穷兵黩武和殖民掠夺有着根本的区别。

5、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明神宗万历初年,张居正进系列改革。

(1)整顿吏治,提出“考成法”,提高行政效率。

(2)整饬边防。改善同蒙古的关系,进行茶马互市;任用抗倭名将戚继光镇守蓟门(今河北迁西县西北),李成梁镇守辽东,加强了北方边防。

(3)兴修水利。任用著名水利专家潘季驯治理黄淮,减少水患。

(4)清丈田地。丈量土地,清查豪强地主的隐田。

(5)一条鞭法。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四、论述题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总结唐末五代君弱臣强、政权屡更的教训,在权、兵、钱、法等方面强加了中央集权。(1)政治制度:在中央,由宰相掌管政事,正职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副职叫“参加政事”。另设枢密院掌管军事,设三司掌管财政,这样相权缩小了,标志皇权进一步提高。在地方,推行用文官代替武将担任地方行政长官的制度;县官原由地方任命,改由朝廷委派;州官之下,另设通判,名为副职,实为互相牵制。

(2)军事制度: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把地方精兵编入禁军,地方只留些战斗力低弱的厢军。禁军由中央直接控制,屯驻京师,轮流戍守边地。又创禁军“更戍法”,使兵将互不熟悉,将不专兵,便于朝廷控制。

(3)财政与法律:北宋把地方的财政权划归朝廷设置的转运使管辖。在各路设提点刑狱掌司法,凡死刑必须报中央复审核准,司法权收归中央。

2、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作用。

1069年,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设立变法的机关“制置三司条例司”,开始变法。1070年底,王安石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变法进一步展开。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宗旨,主要内容可分为“理财”、“整军”两大类。

理财方面有:(1)均输法,以路近价廉为原则收购国家需要的物品;(2)青苗法,春季借钱给民户,夏秋交还,加收利息两分;(3)农田水利法,由政府组织,由受益者按户等高低出资兴修水利。(4)募役法,废除轮差服役制度,由政府雇人服役,原来应服役的民户要交免役钱,不服役的也要出助役钱;(5)市易法,在东京等城市由政府出本钱,收购滞销物资,市场缺货时抛售,以打击投机商人;(6)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防止偷税漏税。整军方面有:(1)将兵法,改变过去“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状况,在全国各军事要地设置带兵将领,共置92将,每将统兵3000人左右。(2)保甲法,把民户编成保甲,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每家有两个以上壮丁的,出一人为保丁,进行训练;(3)保马法,令民间养马,愿者免除部分赋税。(4)军器监,在开封设置专门机构“军器监”,负责武器的制造和管理。

作用:新法在执行过程中虽出现某些弊端,但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它使政府财政收入情况大为改善,积贫的危机有所缓和;在培养和选拔人才方面,开始效果也较好。宋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废除。

3、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和影响。

(1)行政方面,在中央,明太祖借口胡惟庸案,撤销中书省和丞相,把相权分给六部,还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在地方,明太祖为加强对地方控制,废行省,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司法、和军政。

(2)军事方面,在中央,明太祖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管兵权,相互牵制。明太祖又创立了卫所制度,各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统由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

(3)监察方面,明太祖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作为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与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三法司”不能决断的案件,由皇帝裁决。

(4)在科举考试方面,明政府规定只准在四书、五经内命题,应考者不许发挥独立见解,文体为“八股文”。

(5)《大明律》和《大诰》。修订法律,严刑峻法。

4、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失败的原因:(1)由于清军入关,满、汉地主阶级逐渐结合起来,整个国内形势起了不利于农民军的变化。(2)农民军、特别是张献忠的农民军流寇主义作风严重,不重视根据地和政权建设。(3)农民军李自成部的主要将领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进北京后,无组织,无纪律,生活腐败。(4)李自成、张献忠死后,农民军内部不能团结,争权夺利,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历史意义:(1)农民起义对于明代旧有的生产关系和封建秩序进行了猛烈地冲击与破坏,为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开辟了道路。(2)农民起义不仅多少改变了土地剥削关系,而且对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3)李自成农民军第一次明确提出“均田”的口号,深刻触及到封建社会的土地问题,促进了农民自发地争取土地斗争,对清代的农民起义有重要的影响。

5、清朝前期是如何巩固疆域的?

(1)1673年后,吴三桂等发动“三藩”之乱,康熙帝采用集中力量打击吴三桂、对其他叛乱力量剿抚并施的方针,经过8年战争,平定了“三藩”之乱。意义:从此,清中央政府实现了对云贵、两广、福建等地区的有效管辖,财政情况也开始逐渐好转。在此基础上,清政府开始致力于解决边疆问题。

(2)清朝统一大陆后,台湾郑氏政权的存在妨碍了全国统一事业的实现。1683年,清朝派施琅率领水师在澎湖歼灭郑军精锐,不久郑氏政权投降清朝,台湾归入清朝版图,清朝设立了台湾府。意义: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大陆移民和当地居民共同开发台湾,发展了台湾的农业生产;高山族人民和移居汉人相互融合。

(3)

16、17世纪沙侵入我国黑龙江地区,康熙帝于1685、1686年指挥清军在雅克萨打败沙俄军队。在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意义:中俄两国东段边界确定下来,沙俄的侵略受到遏制,双方的正常贸易也有所发展。

(4)1690—1697年,康熙帝率军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大败噶尔丹叛军。1733年,清朝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意义:挫败了噶尔丹分裂势力,清朝控制了漠北地区。

(5)乾隆帝时,平定了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意义:重新统一新疆,清朝西北边疆得到巩固。

篇2:芭蕾舞基础练习(7)软度练习

预备动作(如图1):左手扶把,面向把杆呈45°角站立,手、脚均为一位。

第一步(如图2):右脚沿着腿的内侧吸至Passe(巴塞,芭蕾舞的基本舞姿之一,俗称大吸腿),右手由一位手变换为二位手。完成此动作的节奏为1—2。

第二步(如图3):将右脚轻轻地放置在把杆上,右手从二位手变为三位手。完成此动作的节奏为3—4。

第三步(如图4):向前压腿。胯根放正,上身向正上方延伸后方可下压,最重要的技术点为小腹与大腿完全贴合,后背尽量保持平伏。完成此动作的节奏为5-6。

第四步(如图5):身体在向前方延伸的状态下,划最大的圆弧打开至三位手,下胸腰。完成此动作的节奏为7—8。

第五步(如图6):主力腿脚后跟向内、向前推,换右手扶把、左手转换至三位手,胯根放平。完成此动作的节奏为1—2。

第六步(如图7):走最远的弧线向下压旁腿,上身尽量平躺于腿上,眼睛向上看天花板。完成此动作的节奏为3—4。

第七步(如图8):身体在向右侧方延伸的状态下,划最大的圆弧打开身体。完成此动作的节奏为5—6。

第八步(如图9):手臂打开至七位手,身体面朝把杆。完成此动作的节奏为7—8。

第九步(如图10):左手扶把,向左侧下旁腰,保持主力腿的垂直。完成此动作的节奏为1—2。

第十步(如图11):右手为三位手,左手扶把。完成此动作的节奏为3—4。

第十一步(如图12):双手扶把,右脚离开把杆回到Passe的位置。完成此动作的节奏为5—6。

第十二步(如图13):还原于预备状态。完成此动作的节奏为7—8。

篇3:练习生活练习爱

我觉得,是读书害了我。这句话说出来很危险:第一有炫耀之嫌,第二有种得便宜卖乖之嫌。但这两层意思我都没有。第一我读书实在不多,特别是近几年,几乎是一年只好好读一本书,而且能把每一本书都读成工具书;第二,我从读书里没有得到任何好处,模样没有更俊俏,钱包也没更饱满,脑筋也没有更聪颖,相反倒读得恶果累累。

这些恶果,也是最近几年,我才意识到。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我和生活形同陌路。古人说得很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轻时要多多读书,然后要多多生活。生活的目的,不是验证书的正误,而是忘掉书。

我读《圣经》时常揣摩上帝是怎么回事。比如,伊甸园里本来有两棵树,一棵是生命树,一棵是智慧树。人类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后,上帝很不爽,给人类下了毒咒:女人要世代忍受分娩之痛,男人要世代忍受劳作之苦。讹传里说,上帝因此把亚当夏娃轰出伊甸园。但事实并非如此。人类被驱逐出伊甸园的原因,圣经上是这么说的:

耶和华神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道善恶。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耶和华神便打发他出伊甸园去,耕种他所出之土。

上帝是因为不让人类永生,才把人类赶出去的。不但赶出去,还设置了喷火的剑,重兵把守生命树不让人类靠近。问题就出来了:首先,上帝为什么不让人类懂得分辨善恶?其次,他为什么不让人类得永生?那后来为什么又说信耶稣得永生?

这两个问题,历史地说,是各类宗教都不傻,第一都知道“智慧”必须独家垄断,愚民永远比公民好控制;第二是都知道人类的keyword,就是求“永生”。所以长生之树,也必须独家垄断,好比驴子眼前的胡萝卜。而这样的独家垄断,在神学鼎盛一千年之后遭到文艺复兴的挑战。文艺复兴的伟业,也许能在罗浮宫或大英博物馆内看见,但说实话,它最牛x结果有二:一是大学,一是医院。这都是显见的好处。但坏处却不那么显见,粉碎上帝的同时,一个尴尬的结论在所难免,那就是:人类本质上的无意义。为什么哥白尼必须被烧死?不是因为他确定了日心说,而是他否定了人在大地上的中心位置。文艺复兴这个战场上,人赢了和上帝的对抗,它从漫长的中世纪解脱出来,走出神的阴影,第一次彰显了人自身的力量。但没了上帝,人类却并未夺得上帝的神性,倒更糟了——后来我们发现自己是猴子的儿子。

我们的祖先没有丝毫神性,我们不过只是动物。人类试图用各种标签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直立行走,使用工具,感情模式,思维能力等,但是说实话,都挺徒劳的。

但这两个问题,从哲学的角度,也许有更深刻的解答方式,那就是,上帝并非不许人类拥有智慧,不许人类永生。他把人类赶出伊甸园,为了智慧不惜下毒咒,为了永生不惜设重兵把守。原因是,他不允许人类仅仅是吃了一个果子,就懂得了分辨善恶;不允许人类仅仅是吃了一个果子,就得到了永生。如果智慧和永生,只是这样就能得到,它们又有什么资格生长在伊甸园里?

那么,如果智慧和永生可以指望,唯一的道路是什么?圣经里写明了:“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如果说天堂和地狱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杜撰,但土地却是实实在在。而且,只有从土地里的荆棘和汗流满面中,才有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只有从女人怀胎生产的痛楚当中,才有人类的生生不息的永生。

原罪也好,非罪也好,都是这智慧和永生自以为是的注脚。人就是走在土地之上,哪一天,走不动了,倒在路边,死了,被尘土掩埋,就完了。在这一世的辛劳之中,他会得到最大的智慧,在这尘土的掩埋之中,他会得到最后的永生,像是一条河流懂得了大海的智慧,一颗果核懂得了森林的永生。生活不只是一个过程,也不只是一个结果。它是一条布满荆棘蒺藜的回家之路,是一个必经汗流满面的跋涉才能到达的家。那么,你又怎么能指望,只通过看书就获得智慧,认识自己,懂得他人?像是仅仅是吃一颗果子,就能明辨善恶?

想想这些年来,我错过那么多的,都是那些活生生的生活。那些人,那些感情,那些事。那些书里没有写的。或是书里写了的,我完全看错的:那些人怎么活生生地走在每一条街道上,怎么吃下早餐,怎么吐露秘密,怎么举枪自尽,怎么浇灌花朵,怎么挣脱一种疾病,怎么追求一个姑娘,风怎么暖和起来,玻璃怎么跌碎,公车站谁在发短信,商场里谁在抓小偷,那些层层叠叠的楼宇里,每一个闪亮或者黑暗的窗子里,谁在咆哮或者喃喃自语。——这些年来,我从来没有观察过他们。每一本书都在结束,结束在一个拥抱上,结束在一块钟表上,结束在一场死亡上,结束在一片天空上。但那多么虚假,我们知道,它并没有结束,它依然在继续。

读书害了我,并不是因为书上告诉我,这世界是善恶分明的、善恶有报的、惩恶扬善的,不料现实却是肮脏、愚蠢、不可理喻的。事实上,我看过的每一本好书都在告诉我,这世界是肮脏的、愚蠢的、不可理喻的。但书里那文艺化了的肮脏、愚蠢和不可理喻,对我来说,是用来审美的,不是用来感受的。这些年来,二手的生活,二手的审美,让我和真实的生活日渐隔阂。所以我傲慢,自负,话多。生活不是侮辱,而是一记耳光;不是沉重,而是一块石板;不是痛苦,而是每一片止疼药,是每一针吗啡。每一个去过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诗人,都无法写诗了。当“尸骨累累”不是一个比喻,一个修辞,而是每一具人的胳膊,腿,脸——你怎么能把它换成字句?每一个形容词,每一个比喻,每一个修辞,都离真实十万八千里,它们除了华美诗章之外,别无用处。就像每一本令人唏嘘的书,除了虚假生活之外,的确别无用处。

因此对于我这个漂亮的学生,吾友阎海东是这样说的:你劝她找个男朋友,恋爱,同居,吵架去。照他的话做,当然有违师德,但我也承认这是实话。生活教给我的,远比书本更多。爱也好,恨也好,都是如此。中

篇4:练习指导和练习评析的主要区别

就复习流程而言,“练习指导”和“练习评析(讲)”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两种技法。似乎大家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很少有教师感觉自己有什么局促和窘迫,更无不妥或欠缺之处。即使是一些初次执教毕业班的教师,只要自己肯花点时间,动点脑筋,也能够参照多种多样的复习用书,讲得有板有眼,头头是道,丝毫也不逊色于经验丰富的长者和前辈。这种复习“常态”由来已久,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

然而,没有发现问题并不等于没有问题。在笔者看来,目前的复习课堂上至少普遍存在着“练习指导”和“练习评析”不分彼此、混为一谈的严重偏失。教学论常识告诉我们,从理论上区分“练习指导”和“练习评析”是简单的,发生在学生“练习”之前的教师活动,属于“指导”;发生在学生“练习”之后的,就算是“评析”了。但实际情况却要复杂得多。其“复杂”的原因主要不是“之前”“之后”的时间界限不清晰,而是“练习指导”的基本要求和“练习评析”的基本要求模棱两可,很不明朗。导致许多教师误以为两者只是时间前后的不同,而要旨和方法等并没有实质性差异,自然也就不可能对此展开深入思考和研究了。长期如此这般,自然成习惯,也就觉得理所当然、不足为奇了。

其实,“练习指导”和“练习评析”除了对象(练习)相同,具体的目的指向、重点定位、操作要领等有明显差异。正确认识和恰当把握两者的差异,便是提高两种复习课型效率的关键。下面拟简述若干“差异”,以供正在或将要进行复习教学的同人们参考。

首先,“练习指导”关注共性,而“练习评析”则注重个性。“指导”之直接目的在于提高练习的正确率和有效性,简言之,就是设法让学生“答对”。因而“指导”往往关注练习共性,着眼于练习的“块”和“面”,即根据练习题的内容、性质(特点)、难度等,尽量指明这一类型习题的一般解法,涉及什么能力,可用哪些定理、公式、原理、方法等,既要全面,统筹兼顾,滴水不漏;又要概括,抓大放小,点到即止。而“评析”则不同,通常更多地注重个性,舍其“面”而取其“点”,侧重于某个(些)练习题的具体解答情况。“练习评析”切忌不分主次、不加取舍地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题。“评析”必须依据练习结果(答案),而“结果”会有正误优劣之分,有些练习多数学生都符合解答要求,自然可以少讲(评析)或暂时不讲;有些练习则是多数学生都出现差错或纰漏,当然需要重点评析———“练习评析”的首要任务便是“纠错”。可见,“练习评析”需要重视的“个性”应该是普遍存在问题(差错)的某些练习解答(答案)。当然,出现差错的原因未必简单,至少需要考虑思路、步骤、计算、表述等多个环节,因而“评析”不是将错误答案逐一改正就可以,关键在于分析并指明哪个或哪些环节出现了怎样的偏误,这样的“评析”才算是基本到位了,实际效果也会更加理想些。

其次,“练习指导”选择要点,而“练习评析”则针对重点。我们知道,练习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同样的练习会有不同的难度,不同的练习会有相同的要素。凡是有效的“练习指导”都必须在把握练习特点的前提下,选择有关要点,或审题,或思路,或定理,或公式,或步骤,或技法,或辨析,或推算,或表述,明确告诉学生此类练习(内容、题型、难度等)通常具有哪些要素,完成解答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练习指导,毕竟只是一种引导和点拨,既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替代解题,因而选择要点、提纲挈领而有的放矢就成为必然要求。而作为发生于学生练习之后的“评析”,已经很真切地知道了练习结果,达成了哪些预期效果、出现了哪些典型差错、严重到什么程度等,全都了然于心。自然没有必要再按部就班地搞程式化了,而是根据练习的实际情况确定重点,并针对这些重点进行分析、纠错和提升等。“练习评析”的关键在于解决重点问题,而不是解决所有问题。针对重点,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重点问题,切忌四平八稳、均衡使力。事无巨细,眉毛胡须一把抓,肯定背离了“评析”的初衷。笔者以为,重点的缺失正是“练习评析”中极为普遍却又无人问津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复习课堂的教学效果。

再次,“练习指导”介绍思路,而“练习评析”则运用方法。教学常识告诉我们,顺利解答练习题既需要正确的思路,也需要娴熟的方法,思路为方法定向,方法使思路得以落实,两者不可偏废。正因为如此,“练习指导”和“练习评析”也就有了明显不同的职能———前者负责介绍思路,目的是让学生“懂”;后者主管方法运用,为的是使学生“会”。解答练习的“专业性”很强,形成相应的正确思路至关重要,但并非轻而易举。“练习指导”的重要任务就是介绍思路,依据练习特性,给学生指点正确的解题思路,不但是“指导”的分内事,而且是“指导”的主题曲。换言之,合理而得法的指导就在于开启学生的解题思路。而“练习评析”则不同,完成练习解答不是仅有思路就可以了,还得运用方法。方法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将策略性思路转化为实质性答案的必要途径。在“练习评析”时,思路已经显得有些“遥远”,切实的是分析运用了什么方法,这些方法为何导致解答出现问题或明显失误,运用怎样的方法才是恰当而有效的,才能纠偏补失,等等。一招一式,货真价实,出神入化,在“会”字上做足文章。这样的“评析”求实不务虚,唯质不求量,传授的是方法,展示的是技巧,培养的是能力,追求的是实效。

第四,“练习指导”预设可能,而“练习评析”则警示失误。正确的结果往往是唯一或相同的,但错误的结果却各有各的不同。多种可能性的存在是“练习”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于是“预设可能”,即指明“可能会怎么样”,便必然成为“练习指导”的重点之一。无数成功的教学实践表明,指导时预设“可能”越充分越恰当,学生练习的差错率就越低,正确率就越高。因为这种“预设”其实就是对于错误思路的有效“堵截”,假如预设了更多产生偏失的“可能”,也就“截断”了思维的多条“歧路”和“岔道”,自然而然地达成了“归顺”正确思路之目的。当然,所预设的“可能”不是臆测和杜撰的,必须来自于练习实践。在“评析”阶段,“可能”已经变成现实,有些差错是由于未能准确“预设”而导致,而有的差错则是没有因为“预设”幸免。“评析”就要选取、列举练习中出现的典型偏差、错误,对照练习要求,深入细致地分析产生差错的具体原因,甄别差错的不同性质和轻重程度,同时强调解题思路、环节(步骤、流程)和技法等的重要性,给学生以多层面的警示,构成足够的心理冲击张力,以求“吃一堑长一智”。“练习评析”选取的(解答)偏误务必“典型”,以便由此及彼,以点观面,闻一知十,触类旁通。

第五,“练习指导”旨在提醒,而“练习评析”则重在纠错。提醒,通常是“过来人”之于“未来人”而言的,即经验积累者对于经验缺乏者的提示和告诫,练习指导的“提醒”也是如此。练习相当于实战演练,经验可谓举足轻重,把握什么,注意什么,避免什么,落实什么,等等。多数学生缺乏尝试和经历,来自解题实践的经验尚未获得,而曾经出现过的差错却难免重复。惟其如此,力求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提醒,让学生在具体练习之前就明确解题的有关要端和要领,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失误,便是“练习指导”应当体现的要旨。然而,最有效的“提醒”也只能减少差错,不可能杜绝错误。因而“练习评析”的纠错显得非常重要了。根据练习结果(答案)的差错情况,展开分析、订正、修改和评述等,告诉学生怎样改错、纠正,使之符合解答要求,便是“评析”的着眼点和侧重点。“评析”是整个练习流程的“终结者”,倘若有关问题不在这个“终端”解决,练习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练习评析”的纠错功能,至少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订正错误答案,二是修改问题答案。“订正”的操作简单容易,而“修改”则复杂困难得多。但笔者以为,“修改”尽管耗时费力,实际效果会比一味的“订正”更加理想,理当切实重视。

篇5:练习嫁人练习爱

这对双方父母来说,相当于煮熟的鸭子飞上了天,一切又得重来一遍,脸色自然不会太好看。也是在这时候大V才发现,谈恋爱跟结婚完全是两码事,她没把自己锻造成一个经济实惠的女人,也就不能成为一个都市小白领的老婆。

大概两年后,她在前男友博客发现对方已经结婚。五味杂陈之际,看到一张照片,又觉得自己当年的决定十分明智,EX跟他的新婚夫人在领证当天去某烤肉城吃了顿庆祝大餐。她实在觉得惊讶,这种事情换到自己头上,肯定痛不欲生,天,烤肉城!但照片上的姑娘笑得正欢,大V从内心深处,觉得他们是天生一对,肯定能够白头到老。

在中国,你总能找到一个或者一个以上想跟你结婚的男人。他们很可能不是出于伟大的爱情,也不是出于建设家庭的需要,而仅仅是,他需要一个人结婚,或者懒得再谈一次恋爱。有些软弱的女人,就这么一脚踏进围城,正好她也有同样的理由,不想再被别人冠名剩女,或者不想回家听父母唠叨。

上一篇:经警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富县沙梁中学杀人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