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代练习

2024-05-01

借代练习(共11篇)

篇1:借代练习

借代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事物的本名,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手法。恰当地运用借代手法,既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又可以避免用词的重复,使文章语言富于变化和有幽默感。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十分广泛,在解读时,要注意领略诗词运用此手法的妙处。下面列举几种古诗词中常见的借代手法加以分析,所用例句均出自(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5)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张先《天仙子》)..

(6)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苏轼《水龙吟》)..(7)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姜夔《鬲溪梅令》).用“绿”代指树叶,用“红”代指花。

初高中课本。

1.以特征、标志代本体(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朱门”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这里代指富贵人家。

(2)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

“朱户”即朱门,代指富贵人家。(3)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旌旗”,旗帜,这里代指军队。(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雕栏玉砌”,雕花栏杆和玉石台阶,这里代指故国的宫殿。(5)玉勒雕鞍....游冶处

(欧阳修《蝶恋花》)“玉勒雕鞍”,玉制的马衔,精雕的马鞍;代指华贵的车马及乘坐的人。(6)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杨炯《从军行》)

“凤阙”,汉武帝曾在长安建造凤阙,凤阙成了长安的标志,这里代指长安。(7)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李白《将进酒》)

“钟鼓馔玉”,鸣钟鼓,食精美的食物。代指富贵利禄。(8)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长安晚秋》)“南冠”:戴着楚冠的楚国俘虏。后代指囚徒或战俘。(9)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姜夔《鬲溪梅令》)

“玉钿”:用珠玉制成的花朵状的女子首饰。这里代指落梅。(10)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美人。

2.以颜色代本体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绝句》)(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8)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翠”:绿色,代指绿草。(9)是处红.衰翠.

减,苒苒物华休。

(柳永《八声甘州》)(10)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黄”,指代黄狗;“苍”,指代苍鹰。

3.以部分代整体(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2)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忆江南》)

“帆”是船的一部分,这里代指船。(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樯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4.以具体代抽象(1)故人具鸡黍..„„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鸡黍”是鸡肉和黄米饭,代指丰盛的饭菜;“桑麻”桑树和麻,代指农家生活。(2)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陈毅《梅岭三章》)

“烽烟”是烽火之烟。古时边防设烽火台,外敌入侵时,举烽火报警。这里代指战争。(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烽火”代指战争。

5.以工具代本体(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刘禹锡《陋室铭》)“丝竹”是乐器的两种,这里代指音乐。(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文天祥《过零丁洋》)

“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代指战争。(3)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4)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秦观《踏莎行》)“尺素”,汉代用素绢写信,通常为一尺,称为“尺素”,后来成了书信的代称。(5))牙璋..

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杨炯《从军行》)1

“牙璋”,古代出兵用的兵符,由两块合成,分别掌握在朝廷和主帅手中,相嵌合处呈牙状。

3.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这里借指将帅。

6.以专名代本体(1)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高适《燕歌行》)(2)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杜甫《兵车行》)(3)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白居易《长恨歌》)“汉家”、“汉将”、“汉皇”中的“汉”都是代指唐。(4)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周邦彦《苏幕遮》)

“吴门”:原指春秋吴都阊门,这里泛指家乡。“长安”:汉唐时都城,这里借指北宋都城汴京(开封)。(5)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吴钩”:古代吴国所制弯形宝刀,后泛指刀剑。7.以人名代本体

(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杜康”是酒的发明者,这里代指酒。(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婵娟”就是嫦娥,代指月亮

8.以结果代原因(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是指人瘦了,是“人憔悴”的结果。(2)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松了金钏”是指人消瘦,是“恨”的结果。

(王实甫《西厢记》)

借代练习

1.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3分)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2.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

A.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B.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C.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D.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B.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C.住近湓江地低湿,终岁不闻丝竹声。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5.选出对所用修辞手法说明不正确的一项()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拟人)

B.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比喻、夸张)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互文、借代)

D.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对仗、夸张)

6.对下列词句中加横线词语,所含手法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霜雪:比喻,用白色的霜雪比喻卷起的浪涛,以静写动。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凤池:借代,凤池即凤凰池,对中书省的美称,这里代指朝廷。C.留恋处,兰舟催发

兰舟:借代。兰舟是木兰木做的船,对船的美称,这里代指舟子。D.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清秋节:借代,用凄清的秋代指中秋节。

篇2:借代练习

1、这是心底的呼唤”中的“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良苦用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牙疼不可说》这件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鸿鹄之志”从字面上解释是_____________,在文中具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她所料的那样”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内容上看,“善举”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比寻常”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2自然段中的“如此”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4自然段“这样的感叹”指儿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8自然段“这个人”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改变一生的闪念”中的“闪念”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指的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中的“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般”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是心底的呼唤”中的“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例说截取式借代

一、以偏代全。借偏正短语中的修饰语代替整个偏正短语。如“恐托付不效”(《出师表》),“托付”就是先帝托付的大业。 “今肃迎操,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战》),“州郡” 犹州郡一级的长官。“虎狼知父子”(《中山狼传》),“父子”指父子之情。 “夫生者,岂特随侯之重哉”(《庄子·让王》),“随侯”就是随侯之珠。“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与陈伯之书》),“吞舟”借代能吞舟的大鱼。“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容膝” 指仅容双膝的小房子。

以偏代全类要算“不 ×”式为最多了。 下面列举时,为节省文字,只在括号内补出中心词。“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之人)益将何以报焉!”(《报刘一丈书》)“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出师表》)“唐以不肖(之人) 连蹇困顿。”(归有光《祭外舅魏光禄文》) “不佞(之人),不能趋走。”(《战国策·赵策二》)“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之祸)。” (《指南录后序》)“谨尔侯度,用备不虞(之患)。”(《诗经·大雅·抑》)“其不第(之士)则习业如初。”(《新唐书·选举志上》)“今又杀三不辜(之人),以兴大谤。”(《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篇4:“圆规”是借代,还是借喻?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脸色,仿佛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常见的教学资料中,一般把第二句中的“‘圆规'很不平”中的“圆规”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为借代手法,很多教师在授课时一般也都沿袭这种说法,事实果真如此吗?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搞清楚借代和借喻这两种修辞手法的根本区别: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借喻是比喻(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的一种,借喻在使用过程中,只出现喻体(乙事物),而本体(甲事物)和喻词都不出现。

具体说来,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区别有以下三点:

第一,借代侧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借喻侧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第二,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是代中有喻。

第三,借代不能变成比喻;而借喻可以变成明喻。

明白了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前面我们提出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上面提到的第一句中的“我吃了一吓,……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中的“圆规”是比喻毋庸置疑,因为“豆腐西施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的样子,和细脚伶仃的圆规的确有相似性,可以构成比喻,是比喻中的明喻。其中“圆规”是这个比喻中的喻体。第二句中单独使用的“圆规”来自于上面的比喻,因此说第二句中单独使用的“圆规”是借代的说法站不住脚,很显然,这里强调的是“圆规”和“豆腐西施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的样子二者之间的相似性,而不是相关性。第二句中的“圆规”不仅仅是简单的代替,而是代中有喻,代替时侧重了被代替事物与代替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和细脚伶仃的圆规的特点非常相似)。从被代替物和代替物二者的关系来看,“圆规”仍可还原为明喻,这些都符合“圆规”是借喻的条件,而把它理解为借代手法就讲不通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关于第二句话中的“圆规”理解为借喻比较合适,而不应该理解为是借代。

总之,“学贵疑”,对于一些传统的说法,我们要敢于怀疑,敢于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步,提高教学质量。

篇5:借代和象征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头)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3.象征——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比喻——修辞学上辞格之一。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叫比喻。

从上面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相同点是:二者都是通过选择一个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形容、比喻另一客观事物,即二者都要借助于具体形象,二者都有喻体。如红旗象征革命,把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老黄牛。前者借助“红旗”这一具体事物,后者借助“老黄牛”这一具体事物;前者的喻体是“红旗”,后者的喻体是“老黄牛”。

但象征绝不等同于比喻。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四点:

1、“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而“比喻”则是修辞学上的修辞格之一。二者的这一根本区别确定了二者的性质和使用范围:象征属文学范畴,比喻属语言文字范畴;象征的使用范围小——只限在“文学”范围内,比喻的使用范围大——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语言文字范围。

2、“象征”往往以某一具体的喻体来表现一相似或相近的抽象事物(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绝不停留在某一具体事物上。而“比喻”的喻体和本体都是具体的事物.“象征”的本体往往是抽象的——即便本体是具体的,也不停止在一物一事上,而有着深广的内涵,这一点与比喻不同。如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本体可以说是“战士”,正是这一战士的光辉形象展现出了俄国1905年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前夕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宏大图景和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无私无畏。

3、象征是通过某一具体事物表达一种概念、思想和感情。它贯穿在一个句群、一个段落甚至整篇文章中,是含蓄深沉的;而比喻则是打比方,仅是为了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鲜明生动,局限在一个具体的句子中。如鲁迅《药》的结尾,茅盾《风景谈》的结尾,整个段落是象征。高尔基的《海燕》,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茅盾的《白杨礼赞》等,更是象征贯通全文。

篇6: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 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 秦皇:秦始皇嬴政 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中国文学之最

1、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2、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3、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4、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5、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6、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7、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8、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9、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10、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1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1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1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1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1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1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1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1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19、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20、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21、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22、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23、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C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诗句与人

1、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

4、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就出师。——诸葛亮

5、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5、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李白

7、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8、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

9、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10、世上苍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11、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12、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汩罗江上万古悲风。——屈原

1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范仲淹

14、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李清照

15、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116、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17、毛泽东称朱自清:“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

18、列宁赞高尔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19、芭蕾舞的化身:乌兰诺娃。20、关汉卿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一句话评书

1、《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2、《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语)

3、《梦溪笔谈》: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英·李约瑟)

4、龙争虎斗:《三国演义》

5、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

6、隽永的说辞:《战国策》

7、不朽的战争艺术:《孙子兵法》

篇7:怎样区分借喻和借代

怎样区分借喻和借代

借喻和借代是形式相近而用法不同的两种修辞方法,用此事物来表现彼事物,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而不出现本体,是它们的共同特点,也许正是这种形式上的类似,使得人们增加了许多认识上的困难.

作 者:闻言 作者单位:杭州高级中学刊 名:语文新圃英文刊名:YUWEN XINPU年,卷(期):“”(3)分类号:关键词:

篇8:《借代的辨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熟悉并能灵活运用常见修辞手法之一的借代 教学重点

1、借代的常见方式

2、借代与比喻的区别 教学难点 借代的运用 教学方法 问题启发式 课时安排 五分钟以内 教学过程

一、导入微课

“借代”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但中职生对“借代”常感困惑,本次微课的主题是 借代的辨析

二、明确概念

什么是借代

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人或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三、分析借代常见有哪几种方式

1、用事物特征或标志代本体事物。例①:旌旗十万斩阎罗

例②: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有“老鹰”,有“鹦鹉”,有“仙鹤”,有“蜈蚣”……

例 ①中“旌旗”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军队或武装力量。例②的“鹦鹉”,“仙鹤”,“蜈蚣”代各式各样的风筝。

2、具体代抽象

例③:南国烽烟正十年。例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例③ “烽烟”,原指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例④中“枪杆子”代“武装斗争”

3、专名代泛称。即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⑤: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例⑥: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演讲》 例⑤中“雷锋”是先进人物的代名词。例⑥的“李公朴”代表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4、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⑦: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例⑦中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例⑧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例⑧ 中“一针一线”代指物质财产。

四、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篇9:高二语文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

高二语文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

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再,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关的词语“吃尽”“血肉”都采用了相应的比喻说法。这句话可改为明喻“最可恨那些敌人像毒蛇猛兽一样吃尽了我们的血肉”。A2是借代,不能换成明喻。因为与客体(毒蛇猛兽)相关的词语(榨尽、血汗)没有改为与它相应的说法,可见客体只是作为一个代号,换个名字罢了,并不是用来打比方的。毒蛇猛兽代指反动统治者或敌人。改为一般说法就是“最可恨那些反动统治者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第二组中B1是借喻,可转为明喻“那个人像大白熊一样向我扑来。”形象地描写了那个外国人肥胖的身躯、笨拙的动作,又像熊一样凶狠。而在B2中“大白熊”仅代指那个又白又胖的外国人,是用某人的特征来代替该人,与它相应的词语“答应”没有改成描写动物相应的说法。若改为一般说法就成了“那个人答应了我的价钱。”但不能改为明喻:“那个人像白熊一样答应了我的价钱”,显然不成句子。

总之,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用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喻,与客体(喻体)相应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代,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

如果从以上三方面进行辨析,就不难将借喻和借代区别开。如“丈夫难过了,她却觉得安慰,到底,萤火虫飞回了车间,她自己也没影响工作。”(《离不开你》)这句是借喻用法。

首先萤火虫光虽弱但也要奉献给社会,与耿玉亭身体残废却坚持工作、为社会作贡献二者有相似性,其次与客体(萤火虫)相应的词语“飞”采用了比喻说法,由此可判断这句话运用的是借喻手法。

高二语文古典诗歌常用典故40例

(1)投笔:弃文从武

(2)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3)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4)楼兰:边境之敌

(5)折腰:屈身事人

(6)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7)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8)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9)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10)尺素:书信

(11)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12)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13)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14)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15)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16)五柳:隐者

(17)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18)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19)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20)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21)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22)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23)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24)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25)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26)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27)明月:乡愁

(28)青云:高的地位

(29)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

(30)青紫:高官显爵

(31)丁香:愁心或情结

(32)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33)蝉鸣:悲秋

(34)青天:清官

(35)落花:伤春

(36)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37)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38)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

(39)梅雨:悠悠愁绪

(40)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高中语文答题时间如何合理分配

总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种,平均每分钟得1分。默写题、选择题稍快一些,要给高考语文作文留足60分钟的时间。

1.现代文阅读,3个选择题,共9分,大约需要15分钟。

2.文学类文本阅读,3个小题,大约需要15分钟。

3.实用类文本阅读,3个小题,大约需要15分钟。

4.文言文阅读,3个选择题,2个翻译题,共19分,大约需要15—20分钟。

5.诗歌阅读题,2个小题,大约需要10分钟。

6.默写题,共5分,控制在2分钟左右。

7.语言文字运用,大约需要15分钟。

篇10:借代的语篇衔接功能

借代的语篇衔接功能

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使用能使语言表达变得简洁明快并富有新鲜感.由于它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用易感知、易辨认、易记忆的部分代替整体或以一物联想他物,所以在上下语篇中它是可以被理解的,而且它的使用可增加语篇的衔接性.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从语篇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借代的几种衔接功能:照应、省略以及联想.

作 者:李婉 LI Wan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刊 名:宜宾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年,卷(期):20077(11)分类号:H315关键词:借代 语篇 衔接

篇11:借代练习

2008年8月18日

一、比拟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等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2.种类:

判断下列比拟句的种类:

A.他骄傲自满,取得一点成绩,尾巴就翘得天样高.(拟物)

B.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顶风冒雪,樱花不是也能舒展笑脸么?(拟人)C、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D、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拟物)

E、老支书直截了当地下达了任务:“让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拟物)

3、比拟与比喻的主要区别是:

比拟意在“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4、比拟的作用 ①感情色彩鲜明;②描绘形象生动;⑧表意更加丰富。

二、借代 l.概念

借代是用机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2.判断下列借代的种类:

(1)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用特征代本体。(“红眼睛”代阿义)(2)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具体代抽象。(“枪杆子”代革命军队)(3)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专名代泛称。(“雷锋”代具有雷锋精神的人)(4)一队红领巾唱着山歌走下山来。形象代本体。(“红领巾”代少先队员)(5)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緇衣。部分代整体,(“低眉”代“低头”)(6)专弄丈墨,为壮士捧腹。结果代原因。(“捧腹”是“笑”的结果)(7)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材料代本体。(“青铜”代镜子)(8)你怎么不把龙井沏上。产地代本体(龙井代茶)

(9)他一天抽一盒“阿诗玛”。牌号代本体(阿诗玛代烟)

3.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相同点:

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2)不同点: ①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用借体称代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例如“红旗指处乌云散”中,“红旗”指人民军队,是借代;“乌云”喻黑暗势力,可还原为明喻,是借喻。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而构成借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例如: A.我们去找那个歪嘴巴算账。(借代)B.我们去找那个寄生虫算账。(借喻)③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比较固定,如“红领巾”只代少先队员:而借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是灵活的,如“太阳”可比喻共产党、新中国、青年等。④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如,我们可以说“共产党像太阳”,却不能说“少先队员像红领巾”。

4、借代的作用: ①以简代繁;②以实代虚;③以奇代凡;④以事代情;⑤引人联想;⑥形象突出;⑦特点鲜明;⑧具体生动。

三、对偶 1.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古人有《笠翁对韵》,其“一东”韵谱中写到:“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一点对偶的常识。

2.判断下列对偶的种类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川词序》)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3)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另外,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同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如例句a、b(对联属于严对)。宽式对偶,只要达到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的一部分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C。

3.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例如:

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时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2)句子对偶。例如: 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

4.对偶的作用 ①整齐匀称,节奏鲜明;②音调铿锵,有音乐美;③表意凝炼,抒情酣畅;④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5.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对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就其意义说是对比,就其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6、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①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②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③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准,排比则无此要求。

巩固练习:

1、读下面一首元曲。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秋风远塞皂雕旗,明月高台金凤杯。红妆肯为苍生计,女妖娆能有几?两蛾眉千古光辉,汉和番昭君去,越吞吴西子归。战马空肥。

A.“红妆”、“峨眉”都是“借喻”,喻西施和王昭君,突出了古代美女的特点。B.“女妖娆能有几”是反问,后面写昭君和西施,表现了两位女性的伟大。

C、战马空肥”一句与“红妆肯为苍生计”形成对比,讥讽统治者对强敌不抵抗,不如红妆女见义勇为。

D.“越吞吴”中的“吞”字,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越国之凶暴贪婪。

(解析)A项不是“借喻”而是“借代”。B项“女妖娆能有几?”是设问。后面以昭君和西施作答。D项“吞”不是拟人。体现的是越国的气势之盛。(答案)C

2、选出能与“绿杨烟外晓寒轻”组成对偶句的一项(C)A.红豆啄残鹦鹉粒 B.江流曲似九回肠 C、红杏枝头春意闹 D、暗香浮动夜黄昏

3、下列对联中,与横批“政通人和”最匹配的一副是(C)A.桃红柳绿看大好河山都成锦绣 春种秋收望无边土地尽是黄金 B.祛瘟神扫垃圾四海證明辞旧岁 正党风从民意万家欢乐迎新春 C.举大事办好事干实事群众满意 举贤人荐能人当仆人百姓欢心 D好理论好政策好路线样样都好 新国家新社会新人民事事皆新(必须与“政通人和”照应)

4.对下列古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C.“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D.“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

(解析)B项“雨”能“知”,是拟人手法;“潜”是“偷偷地”,也是把“雨”人格化了.C、句的修辞手法解说也正确.“气”能把“云梦泽”“蒸腾”起来,“洞庭之波”能将岳阳城撼动,确定运用了夸张的手法。D句“羌笛”能“怨”,运用了拟人。只有A句“合”的意思是“连接在一起”,“斜”是个描述青山形象的形容词,说它们有人的感情,是不合实际的,没有拟人。

(答案)A

5、仿照下面例句的修辞手法和句式,以自己任选的一个名词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求与例句语意连贯。

例句: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仿写:(解析)例句描绘了一种诗一般的和谐优美的意境,仿写句要保持这种特点。例句第一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第二句用了两个比喻。仿写时要先想到恰当的描写话题,再想贴切的喻体。要注意展开相似联想。“海”如此,“风、雨、水、叶、花”等会不会也如此呢?(答案)风在我们的脸颊上轻拂着,慈母一般.那感觉柔柔的,暖暖的,像春雨滋润大地,像甘露洒上心头。

6.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做题。

有人说。塔太招摇,总是标榜着自己的存在;桥却谦恭,永远承受着别人的重踏。而我说,塔最勇敢,总是挺直了坚实的腰板;桥却怯懦,始终屈服于狭窄的河道。也有人说,轻浮如塔,稳重如桥,天真的塔以为沿它向上可以进入美丽的天堂,其实还在原点;桥却忠诚而默默地工作,运送往来的人们到达幸福彼岸。而我说,塔很坚强,剧烈的震动不能把他摧毁,桥却脆弱,行进的队伍便可将它踩垮。然而,如果塔和桥能携手共魁,互补短长呢?假如塔是领航员,那么桥就是奋力划桨的水手;假如桥是——那么塔就是。①参照前后的句式特点,把画线句改写成对偶句。答

②在空缺处填人恰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比喻句. . 答: 答案:①塔太轻浮,天真地以为可以进入天堂;桥却稳重,忠诚地运送人们到达彼岸。②“士兵”,“指挥若定的将军”。(或“渡船”,“指引方向的舵手”)。

7、(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的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这一道题,从用词、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几个方面对这首词进行了分析。在这道题中,A项是关于用词方面的分析,指出“不消”二字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这一理解是正确的。B、C两项是关于修辞方面的分析。在B项中,“绿”和“红”都是以特征代本体,是借代修辞。“肥”和“瘦”是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这一项也是正确的。C项中说是用了“设问”修辞也是正确的,因为在“知否?知否”这一问句之后紧接着用了“绿肥红瘦”来作答。D项是对写作手法的分析,从全词来看,作者的确是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来抒发她的感伤情绪,而这种感伤又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但是,作者在表达这种留恋和惜别的 烦闷心情时,是通过委婉含蓄的一问一答(“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以及最后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来轻轻透露的。答案: D

8、[ C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连用多个喻体,多方面、多角度地阐明了“理想”在人生中的重大作用。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出嫉俗、忧国忧民;有的悲秋伤逝、嗟老叹悲……

——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的说法是在打比方(应该是夸张),以写土地的“肥沃”,表现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形象鲜明生动。D.思前想后看《左传》,书往右翻;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放。

——上联嵌入方位词“前”、“后”、“左”、“右”,下联嵌入方位词“东”、“西”、“南”、“北”,他们在句中各自相对,相映成趣。对偶构思奇妙,幽默诙谐。

9、仿照下面文字的拟人手法,选取新的事物,另写一组意思完整、句式相近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小 溪 从不高声喧哗显示自己,只默默地在崇山峻岭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10、请对出下联

勤能补拙 兢兢业业育桃李

俭可养廉 勤勤恳恳作园丁

冬去山明水秀 术业宜从勤学始 春来鸟语花香 韶华不为少年留

穷而有志思壮举 学海无涯勤可渡

学不自满求创新 书山万仞志能攀

树雄心攻克科学堡垒 指点江山春光满目

上一篇:英语一般疑问句的生成机制下一篇:新田县幼儿园2010年冬季亲子运动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