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摔跤老人的范文

2024-04-14

扶摔跤老人的范文(通用14篇)

篇1:扶摔跤老人的范文

Yesterday afternoon Li Ping and I were going to school. On the way we saw an old woman crossing the street. Suddenly a car passed by very fast. The old woman was frightened and fell down to the ground.

The apples in her basket were all out on the street. Immediately, we ran to the old woman, helped her get up and picked up all the apples. Li Ping helped her carry the basket and I helped her cross the street. The old woman thanked us very much.

篇2:扶摔跤老人的范文

现在想来真的很可笑,可在当时,能想出这些来勉强完成作文对于我来说已经很难得了。那时候,每次作文课就像给我施用酷刑一般,痛苦至极。一堂作文课仿佛过了好几年也不下课。那时候写作文对于我来说真是很难的事情,于是乎常常出现在不同的情景下,同样的人物再次上场。就这样,我无数次去扶那位老人家过马路,看来老人家对我是十分感谢呀,因为我总扶他过马路,是不?作文课我捡的钱最多,呵呵,每次都让我捡了再交给老师,你说我的偏财运是不是好过头了?如此反复交给老师,老师是不是该给我颁个乖娃哇奖啊?每次丢果皮都让大哥哥大姐姐逮着,我也太没耳性了吧?

是不是很好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出现过和我相同的情况,我想是有的,因为当时我们班就有几个,呵呵。还有的写的周记是这么写的:某年某月某日,今天我很高兴。完了。这样的情况是常常出现的,让一个语文不好更不喜欢文字的人老写周记也真为难他了。

当时我们班也有写作文写得特好的人,是一女生,长得眉清目秀的,字也写得秀气,文章写得可好了。每次作文课老师都要读她的作文给我们听,那文字美得让我这个不爱作文的人也听得如痴如醉。那时候就特佩服她。

渐渐的受家里人的影响,我开始喜欢上了阅读,常常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到后来喜欢上文字是理所当然的事,一点也不意外。没有老师叫我写周记了,我竟然慢慢地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可是曾经是我笔下的唱主角的人物不再出现,我写的都是些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事儿,刚开始也写不好,跟记帐似的,今天做了什么明天做了什么。

时间长了,慢慢学会写下一些自己的真实感受。曾经老师要下死明令我才肯做的摘抄,如今竟然成了我的一个习惯,习惯得就想吃饭睡觉那么自然,并且是必须的。也学着把些经典的句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来,有时候也会去模仿着好句子写。

其实我觉得文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它有呼吸有心跳,并不是死的,我们得用心去和它交流,让它心甘情愿地在我们笔下开出美丽的花朵。现在,文字是我最好最亲密的朋友,在我快乐时,难过时,寂寞时,感慨时,都是它在一直陪着我。

篇3:扶不扶老人的人性道德思考

关键词:老人摔倒,社会道德,公德,诚信

一、社会道德建设需重视

(一) 道德沦丧令人心寒

倒地老人事件随着马年春晚的放大, 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热议, 但始终不能形成一个社会共识。老人倒地, 扶, 还是不扶?这已成了一个道德标志, 将检测我们的道德向上还是向下。扶不扶倒地老人, 已到了道德的拐点, 要让道德的拐点积极向上, 我们不能站着观望, 而是要行动起来。“这人倒了咱不扶, 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 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俗话说, 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公民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热论。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连续被写入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材料中的老人摔倒是否上前扶就关乎社会公德这个话题。作为社会人, 我们不可能独立存在于这个社会, 无论是谁在生活中难免都会碰到困难, 都会需要别人的帮助。所以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 支持和帮助别人, 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 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而见到老人摔倒是否向上扶起来应该算是我们作为社会人的一个义务。

(二) 社会公德建设需提高

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热议了一个社会问题, 因为紧贴现实生活, 广受观众们的喜爱。“这人倒了咱不扶, 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 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结尾的一番话因为传递正能量, 赢得了人们的掌声。2014年2月4日, 正月初五, 山东烟台交警支队第一大队的民警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人倒了, 必须得扶!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个论坛, 其中的一个帖子, 题目是:有感于老人摔倒扶与不扶, 我看了很多评论, 绝大多数人都表示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同情, 但是绝大多数都不会上前去扶, 因为那些“绕道”而行的人确有“难言之隐”。他们担心自己的义举会被所帮助的人陷害——“你必定是撞人者, 或者和他们是一伙的, 否则你为什么要救呢?”再想到这个社会的世风, 扶还会被别人污蔑, 有时候甚至会落到赔医药费的地步, 所以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 大多数人都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实这个帖子可以反映出很多人性问题。“人之初, 性本善”, 人们本是性善的, 只是因为没有健全的相关法律、相关制度去保障人民做好事。那么就需要加强社会公德的建设。社会风气的好转, 社会公德权威的真正树立, 需要我们多方面的努力。一方面, 政府和教育部门加大宣传教育, 让公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因为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 它靠的是人们的自觉性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只有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督氛围, 才能更好地规范和教育每一个社会成员。另一方面, 政府在必要时刻辅之以硬性的法律制度。这样一来, 对提高社会公德建设必定有很显著的作用。

二、诚信建设需提高

(一) 诚信需发扬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中重要的规范之一。仁、义、礼、智、信, 信居其一。主要体现在:其一, 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它要求人们言与行的一致性, “言必信, 行必果”, “人无信不立”。我们应该继承传统美德, 并发扬光大。在步入了21世纪;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 诚信仍然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新闻中提到的老人摔倒无人敢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诚信问题, 如果人人做到诚信, 就不会发生不敢扶老人这种尴尬的事情。

扶, 是人心所向;不扶, 亦别有隐情。扶不扶?不只是简单地伸出手。试想, 如果不是民警, 而是路人扶起老人, 会不会演绎一场《扶不扶》?彭宇们的遭遇, 也是所有人忌惮的。不是不愿扶, 也不是扶不起, 是“伤不起”。当助人为乐随时面临沦为肇事行凶的风险, 谁还敢助人、还能乐起来?所以, “扶”是必须的, 但也要让扶人者有底气、有保障。

三、需树立社会公德榜样

(一) 需要榜样的引领

文章中的老人摔倒是否扶老人引起的焦虑扩散, 我觉得需要榜样的引领。如不断涌现的“洋雷锋”;还有如“最美医生”丁欣, 等等。这样的榜样多了, 救人的焦虑就降低了, 好的榜样可以给人做好事的勇气。那么做好事的人多了, 整个的社会风气也将会相应提高到一个水平, 那么文章中出现的事例将会越来越少以至消失。

(二) 为他人做榜样

作为一名大学生,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路遇老人摔倒扶不扶?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 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以后是否会不小心摔倒在路边。同时这也是一个良心问题, 但是怎么扶是个技巧问题, 比如找证人, 很多时候不要好心办了坏事。我始终坚信一句话,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那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的美好。”

篇4:老人摔倒扶不扶辩论赛

尊敬的主持人、对方辩友、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我是正方一辩。关于该不该扶这个问题,请允许我对扶字的意思做进一步阐述。所谓扶是指扶助、扶持、帮扶、救死扶伤。如果单纯的认为扶就是把人从地上拉起来,那样的理解就过于狭隘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华民族浩浩5000年历史,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我方的观点是老人摔倒了陌生人绝对该扶。为什么呢?

首先,摔倒的是老人,他不是青年人,更不是少年小伙子。自古至今以老为尊,在古代80岁以上的老者可以自由出入朝堂,在皇帝眼中有两种人必须毕恭毕敬,一是自己的父母,二是天下的老人。古代对老人的尊崇可见一斑。而现如今,老人摔倒了都不去扶,相对古代,这不是道德的沦丧又是什么?

其次,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扶老助乐之德。一个人,有才无德培养使用,有德有才提拔使用,有才无德绝不录用!一个人连最起码的道德修养都没有,又何以治国平天下?

再次,父母和老师从小教导我们要尊老爱幼,现实中小孩子帮助老人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小孩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成人?老人摔倒而不扶,一违父母之言,二违恩师之命。黄天在上,厚土在下,朗朗乾坤,不尊不孝,子还有何颜面苟活于世?

最后,我们之所以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当前社会出现了信任危机。信任危机的出现直接影响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在这样的一个节口上,我们该怎么做?任凭信任危机不断扩大而置若罔闻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每个人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在这样的民族大义面前,谁还敢继续麻木不仁冷眼旁观呢?

李逵鲁智深等英雄好汉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啊!我的陈词完毕,谢谢主持人,谢谢对方辩友,谢谢评委,谢谢各位观众!

攻辩小结

听了对方辩友的辩论才知道什么叫唇枪舌剑,什么叫口若悬河,什么叫滔滔不绝,听了我方的辩友才知道什么是一山更比一山高,强中自有强中手。对方辩友的观点新颖独特,见解独到,论证更是结构严密,无懈可击,但是,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对方辩友在论证过程中存在很多逻辑错误,由于时间原因,我只能挑出三处进行论述。

逻辑错误之一,对扶字的认识过于狭隘。对方辩友刚刚提到只有自己亲自把他拉起来才算扶,这个理解实在是太狭隘了。一个人的扶是扶,两个人把他抬到担架上就不是扶了吗?就像一个人掉进河里难道只有游泳去救才算救,驾着船去救就不是救了?在此,我方辩友的认识可谓是全面而准确。

逻辑错误之二,对时空的认识上又有偏差。此刻不去扶,等会儿扶起来就不是扶了吗?就向一个人生孩子,她此刻没有生下来,但是最终她还是生了,你能说她没生孩子吗?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我方辩友是更胜一筹。

逻辑错误之三,对陌生人这个词的判定。首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所有中国人原本就是一家人,正是那句话,四海皆兄弟,天涯若比邻。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为什么要强制性的把尚不认识的人一上来就判了死刑?试问在你身边的所有的朋友和同学,哪个不是从最初的陌生人转化来的?还有句古话叫做:不打不相识。你敢说在未来你要拒绝与所有陌生人说话吗?从刚才的讨论可以看出我方辩友眼光高远,胸怀广阔,不失为龙的传人。

逻辑错误之四,对方辩友说存在讹人这一说法。那请问中国老人的总数有多少,摔倒的有多少,讹人的老人有几个,我们可以算一笔账,一目了然,不足百万分之一,难道对方辩友在教导我们什么叫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吗?那多谢了,我方辩友在这一认识上更加科学客观!

我的总结完毕,谢谢主持人,谢谢对方辩友,谢谢评委。

四辩总结

大家好,我是正方四辩,经过刚才一轮又一轮的唇枪舌战,我相信大家对老人摔倒陌生人是否该扶有了自己一定的见解,我在这里重申我方观点“老人摔倒我们应该去扶”,扶是人的善良本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连跌倒的老人都没有人扶的话,那么中国的优良传统何在,慢慢的就是去了意义,那么人与人之间还有信任吗?虽然社会现象也让不少做好事的人吃了亏,那么是不是说你会因为一次失恋就一辈子不去谈恋爱了还是因为这次说错话就永远不说话而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错误吗?不扶是道德的沦丧,社会倒退,全社会鄙视与唾弃的行为,大家应该一如既往的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别让几个偶发的反面事例误导。我相信不是每一个老人都会反咬一口,所以不管怎样,坚决要扶跌倒的老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对方辩友认为怕老人讹而不扶,这是一种怕惹麻烦的自我保护的自私行为,危难之中显身手,关键时刻才能证明一个人是英雄还是狗熊。人性的光辉正是在特定的时刻才显示出其伟大。

对方辩友认为怕对老人造成二次伤害,在这点上我方一辩已经反复说过对扶字的界定,刚刚对方提到的只有自己亲自扶起来把人扶起来才算扶,这种理解未免过于狭隘,一个人是扶两个人把他抬到担架上就不是扶了吗?

另外,你们说法律没有规定我们去扶,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法律也没有规定你一定要吃饭一顿吃多少吃什么啊,所以法律没有规定的并不是我们不用去做的,法律是在道德的基础上的条文,我们人还会受到道德的约束,无规矩不成方圆嘛。我们说,中华美德源远流传,难道历史上就没有过不尊老爱幼的现象嘛?答案是肯定的,所以当前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也不能因为前进途中这么一个小小的绊脚石而止步不前,议论纷纷。构造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相互信任。谢谢大家!

攻辩问题

1.老人摔倒了都不去扶,这不是道德的沦丧又是什么? 2.一个人的扶是扶,两个人把他抬到担架上就不是扶了吗?

3.如果连跌倒的老人都没有人扶的话,那么中国的优良传统何在,那么人与人之间还有信任吗?

4.对方辩友认为怕老人讹而不扶,这是一种怕惹麻烦的自我保护的自私行为。5.难道说法律没有规定我们去扶。而扶了就是违法吗?

6.信任的断裂,加剧了道德的沦落——“我不讹人”呼唤的是信任而不是道德,不敢伸手的道德恐惧正是一种社会信任危机的阵痛。

7.扶是应该的,是人的善良本性。不扶是怕惹麻烦的一种自我保护的自私行为(如同范跑跑)。确定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然后因为担心可能会出现的损失,那么这个正确而又必须的事情我们就不去做了吗?

8.不扶是道德沦丧,社会倒退,全社会鄙视与唾弃的行为。扶才是全社会真正应当弘扬和加以保护的正当光明行为。那些患得患失自私自利畏首畏尾不敢扶的人是真正的小人。

9.2007年彭宇案的判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很大关注,以及后来又发生的几起类似案件重庆的万鑫案、郑州李凯强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道德风气起到了一种负面作用。10.2010年12月15日,深圳市老干部肖雨生在小区跌倒,无人上前搀扶,20多分钟后死亡。保安说不是冷漠,怕承担责任,怕好心没好报!11.是当前社会风气确实存在着正气不彰的歪风。“好人没好报”、“坏人横行”,投机者得利、助人者“流血又流泪”。大学生救人英勇献身,却遭到无良捞尸者“挟尸要价”一个个极不健康的现实标本,让人与人之间充满隔阂和漠视。

篇5:扶摔倒老人的看图作文

俗话说:“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情。”尊老爱幼是我们每一个少先队员的`责任,我们应该把尊老爱幼落实到生活中。 还记得那一天,天气睛朗,我迈着轻快的步伐,哼着小曲,攥着钱,准备去超市里买东西。在路上,我看见了一位两鬓斑白,身材佝偻的老奶奶,老奶奶拄着一根大约一米长的拐杖,正准备过马路,马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地行驶着,那位老奶奶步履蹒跚地向对面走去,突然,我抬头一看,绿灯快要变成红灯了,可是老奶奶似乎毫不知情,仍然缓慢地向对面走去。我心急如焚,正当我想把奶奶叫住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大哥哥像风一般地从我身后跑过去,拦住了那位老奶奶,焦急地对老奶奶说:“奶奶,现在是红灯,等绿灯亮了,我再扶您过去。”老奶奶万分感激,连忙道:“谢谢你,小伙子,谢谢你提醒我,不然我真的就横穿马路了。”过了一会儿,红灯变成了绿灯,那位大哥哥小心翼翼地扶着老奶奶慢慢地走到了对面,老奶奶笑着说:“你真是一个好人啊!”那位大哥哥腼腆地笑了笑,便走了,老奶奶躬着身子颤颤巍巍地回家了。望着他们的背影,我感慨万千,忍不住想:“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些爱心,那么全世界一定会更加美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幕,我仍然记忆犹新,它就像一颗北极星闪烁在我的脑海中,回想起那个人的举动,我仿佛回到了过去,看见了雷锋,我也要助人为乐,争当活雷锋。

篇6:扶老人作文

外公看得那叫一个津津有味。回想以前,外公每晚看电视都是看到一半就开始打瞌睡,可今天却一反常态,两眼炯炯有神,眼睛都不见眨一下。哈哈,外公这下再也不愁看不到他想看的节目了。隔天早上我在家里做作业,接到外公打来的电话:“乖孙,你昨天说的那个手机电视怎么用啊,我和你外婆都弄不来啊,怎么办?”我听到这一段话,一口气憋在胸口,差点背过气去:外公啊外公,我昨晚不是才手把手地教你了吗?才一个晚上,你就把学到的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啊?老人家果然和时代脱节。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外公从时代落后圈中“扶”起来,让外公与时俱进,跟上社会的脚步!

第二天我叫上姐姐一起来到外公家,“帮扶行动”正式开始!“外公,您看这个绿底白字的图标,就是爱奇艺,您先找到这,按一下就可以打开它。您试试?”“对了,打开以后就可以看到最上边有个长椭圆形的绿色框框,它的右边还有一个放大镜,您可以在绿色框输入您想看的节目名称。”“嗯,这下边有个话筒,您点一下说出您想看的节目它会帮您找到它……”外公伸着枯瘦的手指,在我们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学着。经过一个上午的“魔鬼训练”,他基本记住了操作流程,我和姐姐不约而同地舒了一口气……

篇7:扶摔跤老人的范文

2015年9月8日晚上9点06分, 新浪微博用户“袁大宸”发布微博称其搀扶一摔倒的老太太后被讹, 由于事出监控死角, 袁宸在网上寻找现场目击者。由此, 媒体介入报道, 拉开了“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的序幕。

2.“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舆论表现

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淮南师范学院袁大宸”发出两个投票调查。截至10月7日晚, “学生与摔倒老人你相信谁”的投票共14106人次参与, “相信学生”的投票者共有11571人, 占总选择人数的82%;而选择“相信老人”的仅有317人, 仅占2.2%;另“相信法律”的2225人, 占比15.8%。可以看出, 大多数网民支持“女大学生”。事件在发生巨大反转后, 并没有按照之前的“成都女司机”那样的情况发展, 公众并没有随着事件的转折而纷纷偏向“老人”。

3. 从框架理论解析媒体报道“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

针对本次“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 笔者在百度新闻搜索引擎中输入“淮南大学生扶老人”关键词, 共找到相关新闻565篇。在对标题进行筛选后共得出71篇有效新闻, 其中评论占9篇 (如表所示) 。

笔者将新闻标题框架共分为五类, 其中事实陈述框架占到83%, 共59篇。事实陈述框架是媒体按照事件本身逻辑来诠释事件。此次事件至今进行事实陈述框架的比例最高, 这与事件尚未有所定论有很大关系。在事实未清的情况下, 追寻真相是媒体和公众最为关注的问题。

从“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新闻标题可看出, 媒介审判的意味仍很强烈。“撞”和“被赖”都表现出媒介审判的意味, “撞”字表现出女生为肇事者, “被赖”一词表现出老太太有意诬赖女大学生。“撞”与“被赖”之类带有媒介审判意味词语容易影响公众的态度, 使公众在潜意识状态下接受这些信息, 并将其认定正确。在事件舆论的发展进程中, 公众态度又会影响事件走向, 影响事件发展。

4. 去除“扶不扶”报道中负面影响的途径

(1) 恪守新闻客观、真实报道准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在事实尚未有结论时, 不应听信单方面的说辞, 应对涉事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解。同时, 在报道中不应加入对事件的过度解读, 避免歪曲报道的导向。在报道中因给予涉事双方相等的报道篇幅, 不应在内容上有偏向。

(2) 传统新闻媒体应发挥自身公信力优势, 积极引导舆论。在互联网时代, 网上信息虽传播速度快, 但存在真伪难辨的问题。作为传统新闻媒体在信息源的选取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 对“扶不扶”等易引起公众关注的问题要发挥自身优势, 恪守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尊重事实, 客观报道, 增强媒体的公信力。

(3) 加强相关事件的深度报道, 避免标签化片面报道。过往的“扶不扶”报道已在公众心中形成了一定的不良印象。因此在以后的相关报道中应避免为吸引受众眼球从而将报道片面化。媒体从业者因从深层入手, 写出深度、客观的报道, 避免将相关报道标签化, 避免事件报道因过度、简单而错误引导舆论。

“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是继“南京彭宇案”事件后又一引起公众舆论巨大反响的事件。新闻媒体应反思过往的失误, 坚守真实、客观、平衡、全面的原则, 要挖掘看似简单的纠纷背后复杂而深层的原因。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坚守新闻职业道德, 尊重公众知情权,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摘要:2015年9月发生的“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 迅速成为舆论热点事件。新闻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新闻媒体如何能去除“标签”, 客观报道此类事件, 如何能在事件舆论走向中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才是研究此事件的真正意义所在。本文将探讨在此类报道中新闻媒体应如何客观报道并起到积极引导舆论的作用。

关键词:“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媒体报道,舆论

参考文献

[1]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篇8:扶老人作文300字

走着走着,我看到前面一个老婆婆提着一袋诱人的苹果。忽然,老婆婆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苹果洒落一地。老婆婆跌坐在地上,双手抱着膝盖,痛苦地呻吟着。唉啊!看来摔得不轻!我三步并作两步地跑过去,使劲地把老婆婆扶起来。我边扶边问道:“婆婆,你哪里疼了?”老婆婆疼得龇牙咧嘴地说:“还好,还好,一会儿就不疼了。谢谢你,小朋友!”

我把散落在地上的苹果拾起来,扶着老婆婆到路边的石墩上说:“婆婆,您坐下,我给你揉揉就不疼了……”看着老婆婆渐渐舒展的眉头,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篇9:扶老人作文300字

听奶奶说,老人摔倒时候也是清晨。是半蹲在小区木栈道边,下巴顶着木凳,半睁着眼,双手向后作飞翔状 。几个赶着去上班的邻居叔叔阿姨都以为他在晨练 ,匆匆从他身边经过,直到老人保持同一种姿势两个多小时才引起小区巡逻的保安注意打电话急呼老人的孩子赶回 ,老人已经错失生机。

我们小区不大,就四栋楼。平常邻里关系非常好,每天早上和黄昏,我们小区楼下都聚集很多老人和小孩,有蹒跚学步的小宝宝,也有和我年龄一样大的小学生在跳绳、打球,做游戏,在旁边的木栈道上有不少老人边看报纸边照看孩子,还有些老人在小区里锻炼身体。平日里我们都互相关爱,非常和谐快乐。

篇10:老人摔倒该不该扶

21世纪是一个科技高速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紧跟时代,不用担心再回到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了。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可以基本满足,但是在当今社会,人文道德的缺失是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路上摔倒的老人到底该不该扶已经俨然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之一了。我认为老人摔倒不该扶。

2006年11月20日,南京的徐老太太在公交车站等车时不幸摔倒在地,路人彭宇见义勇为扶起摔倒的徐老太太,凭着自己的良心帮助了老太太。不料事后竟然被徐老太太反咬一口,说是彭宇撞到老太太,并且将其告上法庭,要求索赔13万多元。“彭宇案”的发生,我想给许多想要见义勇为,扶起摔倒老人的热心路人无疑是破了一盆冷水。为什么明明是一个好心的举动,却反倒被告,还要进行赔款?其实还有其他众多类似的例子,现在的社会可谓是已经“扶不起老人”了。为什么这个社会扶不起老人呢?因为人们大多已确信,什么“道德滑坡论”、“旁观者效应”都是次要的。造成这个社会出现连老人都不敢扶的窘境的,就是部分老人品质不好,习惯讹诈,以及两个荒唐的法院判例——“南京彭宇案”与“天津许云鹤案”。专题《是什么让老太太诬陷好人》曾经多角度分析了老太太们诬陷好人的原因,但就彭宇案、许云鹤案本身,我们不愿意过度渲染其负面效应。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两起案件的负面效应已经深刻地种在人心之中了,就算法院对案件进行改判,挽回的也很有限。正如法大教授何兵所说,这两个案件都是“墓碑式判决”,造成了关于“扶老人”社会信任体系的整体垮塌。我认为老人摔倒不该扶,不仅是担心做好事还要被人讹诈,还因为我们没有专业的医理知识,也许一味的看到老人摔倒就去扶,也许会更加加快老人的死亡,原本的帮人变成了害人。万一摔倒的老人有什么疾病,如若盲目的扶起老人,可能会造成不可磨灭的后果。因此碰到老人摔倒的时候,不应该盲目的扶起老人,而是应该打电话叫救护车,让专业人士进行处理!我们可以给予自己能尽到的帮助。最近卫生部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我想这个措施也不过是保障了每个想要见义勇为的人的利益。

篇11:要不要扶老人

《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其实将该指南归因于扶老人反被诬告事件,只是个不太美丽的误会。因为该指南指导的是正确救助跌倒老人的医学急救技术,而非如何防止救助老人却被诬告为肇事者。而正是因为老人身体情况的特殊性,对老人跌倒时的救助方法就尤为重要,一旦方法不当很可能救人变伤人,好事变坏事,所以出台这样一个扶老人技术指南为救人者提供技术指导确实有其必要性。“要不要扶老人”是个道德问题、法律问题,但“怎么去扶老人”却是个技术问题。卫生部的“跌倒指南”起码默认了一个前提 就是“你要去扶老人”,然后才教你如何做到更科学、更合理,免得好心办坏事。有人说,卫生部这个“指南”提出了一个“很坏”的原则,就是“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这是给不扶老人者提供冠冕堂皇的“特许借口”。对这样简单明了的技术指南如此吹毛求疵、故意歪曲,让笔者怀疑其理解水平、助人诚意。这样的指责对卫生部来说其实并无道理,卫生部从自身职责和专业的角度,对老人跌倒后的救助发布专门的干预技术指南,无论如何也应该是尽职尽责的表现 至少,对于频繁发生的老人跌倒事件,卫生部没有坐视不管而是积极介入,应该得到舆论的肯定,而不是冷嘲热讽。网友应该追问的是司法部门,是否也该像卫生部门学习学习,通过发布对相关案件的判决阐释以及相关司法指南的方式来进行普法教育,从司法层面托起社会的道德底线。事实告诉我们,如何扶起跌倒老人,不仅医疗视角上要防止不帮倒忙,法律视角上更需规避惹祸上身。倘若司法部门也能仿效卫生部门,给扶起跌倒老人开出一个干预司法技术指南,告诉人们该怎样做才能既做了好事又不至于惹麻烦,惹祸的担忧和冷漠的借口就将不复存在。对于少数那些确属“为老不尊”的人来说,这事实上也是一个有力的警告:扶起跌倒老人的干预技术传授越多,敲诈诬赖的成功可能性就越小,而且还要因此承担法律的责任和名誉的损失。

老人跌倒无人敢扶、无人愿扶,绝不只是一个纯粹的道德滑坡问题,还是一个法律问题与技术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以积极的作为来充分遏制社会道德的滑坡。

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则告诉我们一个很浅显的道理,那就是有奖有罚,奖罚分明,放在社会道德层面上,即扬善与惩恶,缺一不可。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积极弘扬,以便让更多的人传承与发扬,反之,对各种形式的“恶”自然也不能仅仅谴责了事,在“扬善”的同时必须“惩恶”,惟有如此,“善”才能越来越多,“恶”才会越来越少。在各种老人跌倒的事件中,虽然不排除个别老人年老眼花,无法准确辨认出肇事者,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存在想找个人负责的心态,这才导致“好人反遭讹”的事件层出不穷。对于这样的老人,我们不能以怜悯、同情心放之任之,因为无论在法律面前还是道德层面都应该人人平等,只有“恶”得到惩处,“善”才能发扬光大。

从这个角度说,治疗“扶老恐惧症”的关键在于,一方面对扶老人的行为需要大力提倡,一方面对扶老人反被诬陷的现象必须严惩。遗憾的是,在各种铺天盖地的“扶老”事件中,似乎还没有任何一起“恶”受到惩处。所以,“扬善”与“惩恶”需并驾齐驱,这需要政府、司法、行政等方面形成合力,社会的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首先当然是司法部门,因为一系列“彭宇案”,都与未能说服公众的司法判决有关。面对种种指责和怨愤,司法部门应该站出来进行解释,消除舆论的误读和公众的误解,而不能任由那种“以后绝不再扶老人”的负面情绪蔓延。

篇12:扶摔跤老人的范文

Recently there appears a news on the internet that when the passers-by help the old fallen down on the ground, they’ll be pit.Therefore, our class holds a heated debate on whether we should help the old in trouble.The results are quietly different.Most of the students are in favor of it.They think helping the old in trouble is a traditional virtue of Chinese, we should stick to it and develop it further.what’s more, if we turn a blind eye to those who need help, our whole society will become dangerous, and unsteady.While,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There are still a part of students who are against it.They hold a view that if we help them but are misunderstood by them, they don’t want to put them into an awkward situation.Personally, I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help the old under the legal protection.Because the phenomenon will get rise to the people’s concern about their actions.As long as everyone is willing to do others a favor,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guarantee the profit of those who help others.Only by getting rid of the worry can people help them actively.

篇13:扶摔跤老人的范文

PPT3:接下来,我来介绍一下我们小组的分工。在完成这次展示的准备过程中,我们主要分为讨论、资料搜集、PPT制作这三个部分,在每一部分我们都进行了相应的分工。首先…其次…最后的提问环节将由我们全体组员负责回答。

PPT4:下面进入我们今天的主题,我想先请大家看一些前段时间在网络上流行的段子——撑腰体。撑腰体原话来自北大副校长吴志攀,经转载后迅速走红网络,并在网上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们模仿改编热潮。

北大版: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跌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

北邮版:你是北邮人,看到老人跌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你就和他理论,要是你败诉了,这事校长保证,一个网民都讨论不了!

地大版:你是地大人,看到老人跌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人,地大校友办去帮你找温校友反映情况,要是败诉了,学校帮你找个金矿!PPT5:我想请大家来编一个中南财大版本,谁来说一下?

你是财大人,看到老人跌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财大法学院给你提供法律援助,工商学院给你联络围观证人,新闻学院给你提供舆论支持,要是败诉了,财经系的学院会替你赔偿,刑司学院会替你教育那老人......校团委党委还会给你加德育分!

PPT6:乐于助人、尊老爱幼这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传统美德,可是近年来频频出现八旬老人菜场摔倒无人敢扶窒息身亡、杭州学生帮扶老人被家长训斥等事件。我们在谴责公众的冷漠的同时也在反思,如果换成自己会不会立刻上前救助,人们为什么会选择不去扶起跌倒的老人,于是我们小组对摔倒老人无人扶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一些整理和思考。

PPT7:我们的展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PPT8:第一部分:为什么,我们主要是分析了典型事件和其后续影响。

PPT9:一系列老人摔倒无人扶事件的爆发要从南京彭宇案说起。2006年11月20日,一位徐老太在等公车时被撞倒摔成了骨折,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彭宇表示自己只是做好事将老人送至医院,而法院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彭宇赔偿受害人损失共计45876.6元。

PPT10:彭宇案有两个争议焦点:一是一审法官以“主观推理”认为彭宇有责任。二是一审法官颠覆了民法“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本案证据不足,开庭三次,实际上,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如果证据不足,就应该直接判决原告(老太太)败诉。而一审法官推理:“从常理上分析,其(彭宇)与原告相撞的可能性较大,如被告是见义勇为做好事,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是仅仅好心相扶。如被告是做好事,根据社会情理,在原告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被告未做此等选择,其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

PPT11:彭宇案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一是彭宇案成为了“标杆式判决”,对民众产生了心理上约束力,让人们觉得,做好事有风险,扶人前需谨慎。二是彭宇案有一定的“破窗效应”,它模糊了一个基本价值观———好人有好报。

PPT12:此后一系列老人摔倒无人扶事件不断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还有前些日子的佛山女童小悦悦被碾压无人前去救助的事件,社会道德观念虽然存在,但是由于社会的信任危机导致了道德判断受到了冲击。

PPT13:看到这么多的案例事件,我们不禁会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在第二部分我们小组将会从公众不敢扶老人和少数老人借摔倒讹人钱财的原因这两方面来讨论出现老人摔倒无人扶情形的原因。

PPT14:我们小组认为,公众不敢扶摔倒老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媒体选择性报道影响了舆论导向

2、司法判决的影响

3、公众缺乏急救知识

4、道德教育遭受冲击

5、公众的社会性及从众心理

PPT15:第一点,媒体选择性报道影响舆论导向。大家可以看看这些新闻标题。在一些老人摔倒无人扶的事件中,一些媒体为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对老人摔倒讹钱事件的某些细节进行了放大,同时为迎合公众的心理而进行了大肆的渲染和炒作,人为地扩大了事件的不利效应,舆论的力量使大家都认为只要是老人摔倒,都有讹骗的可能,给老人贴上了坏人的标签。同时在彭宇案、许云鹤案中,媒体在司法审判之前就迅速地对案件进行判定, 引导了公众的思维与辨别方向。

PPT16:第二点,司法判决的影响。在彭宇案和许云鹤案中都存在证据不足而法官进行主观推理,进行“自由心证”,在客观上加剧“如果你不是肇事者,为何帮我”的恶意猜想,让公众得出“乐于助人有风险”的结论。

PPT17:第三点,公众缺乏急救知识。大家可以看看这个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知道,新加坡每八个人中一人掌握急救知识,美国每四个人就有一人掌握急救知识,而在我国相对发达的深圳市,急救知识普及率也只达到1%。在很多案件中,老人晕倒,众人围观却没有人上前去救。事后调查显示,不是大家没有想救的心,而是因为缺乏急救知识,不知道如何施救。

PPT18:第四点是道德教育遭受冲击。“彭宇案”以及后续案件的影响下,家长们都害怕了,因此家庭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也受到了冲击,大人昧着良心教育孩子不要去扶摔倒的老人。PPT19:第五点是公众的社会性及从众心理。人越多,人们越容易跟从,因为多数人行为的一致性形成一种选择的压力,所以人们才在心理上屈从于这种压力,与多数人保持一致。即使不符合个人的道德准则,如果自己不服从这种社会的压力,反而会被当做异类。于是当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选择不去扶摔倒老人的时候,人们会选择不去扶摔倒老人。

PPT20:下面我们看另一方面,出现少数老人借摔倒讹人钱财,一是因为法律意识淡薄,二是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造成的。我国的养老保险长期以来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为主,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今年的7月1日才进行试点,如果老人没有单位,那么他就可能面临老无所依的情形,而医疗保险也是同样的道理,高额的医疗费用也是少数老人反诬帮助自己的人的一大原因。

PPT21:分析了出现老人摔倒无人扶现象的原因之后,我们进入第三部分,怎么办:如何让公众不为伸出援手而犹豫。

PPT22:我们小组主要列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司法公正。

2、普及社会急救知识,完善社会救助网络。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相关的基金保障制度。

4、提高社会媒体法律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5、加强社会法治、道德文明建设,提高社会信任度,引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PPT23:第一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司法公正。首先法院依法作出审慎判决同时,还必须对判决的理由进行合乎法理的详细阐释,做到公平公正。其次完善相关法规,严惩“碰瓷”行为。最后可以借鉴西方“好撒玛利亚人法”,探索制定相关免责制度。以法律形式规定公民有义务帮助遭遇困难的人,在紧急状态下,施救者因其无偿的救助行为,给被救助者造成某种损害时可免除责任。

PPT24:第二点是普及社会急救知识,完善社会救助网络。建立学校教育、社会宣传和医疗机构教学相结合的社会急救知识普及网络。

PPT25: 第三点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相关的基金保制度。首先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合理设计居民个人承担比例,保障居民生活无后顾之忧。其次,针对乐于助人产生的被救者的急救医疗费用,可建立专项救助基金并专款专用支出,同时建立追偿制度提供法律保障,即基金部门承担了急救费用后,有依法向其本人及家属追偿的权利。

PPT26:第四点需要促进社会媒体法律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新闻工作者应加强行业自律,恪守职业道德,避免片面化和极端化。媒体在报道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等问题时,应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进行解释和协调。

PPT27:最后一点,政府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社会善良风尚的提倡者,要加强社会法治、道德文明建设,提高社会信任度,引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篇14:我们该不该扶起倒地的老人?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2011年8月16日,天津市车主许云鹤因搀扶违章爬马路护栏摔倒的王老太,被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判赔10万元。

由彭宇案和许云鹤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倒地的老人该不该扶起?这个本来理所当然的事情成为了大家一个想做而又不敢做的事情。因而在面对倒地的老人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发生过的现象。

上一篇:逻辑规律下一篇:成长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