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实践与层次

2024-04-26

《金刚经》实践与层次(共5篇)

篇1:《金刚经》实践与层次

《金刚经》实践层次

大家都知道《金刚经》的「X,即非X,是名X」句型,这个句型是有层次的,由浅而深分别是:文字的层次、理解的层次、体悟的层次,通常讲到体悟层次就差不多了;其实这样还不够,还有一个实践的层次。

我现在就以《金刚经》的句子「度尽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一众生得度者」来说明。这里文字与理解的层次大家应该都懂,另外还有体悟与实践的层次。先讲体悟的层次:喔!这个就是「常心」,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那实践的层次是什么?实践的层次就是你真的去度尽无量无边众生,真的去做了──那当然是累世在做,菩萨就是一直这么做,度尽无量无边众生……后来才发觉:一个都没有度。这就是实践层次,不是嘴巴讲一讲,不是理解,也不是体悟,是真的这样做,这才是实践了《金刚经》。

我们现在再换一个例子:「成道,即非成道,是名成道」。文字上大家毫无问题,理解上也行,体悟上也可以感觉修行原来是一场梦,那实践层次是什么?精进的修行,修到极点发觉白做工,这才是实践层次,这才是真正做到「成道,即非成道,是名成道」。这个层次已经不是体悟而已,发觉南柯一梦原来是水月道场的体悟还不够,要真正累世努力精进修行,修到极点发觉「无佛可成」,这样子才是真正的「成道,即非成道,是名成道」。

我们就只管修行,至于「有没有修成?」那不是我们修行人的事,我们根本不必去计较,不必在乎,也不用去想,为什么?因为修成了,十方无量诸佛自然会来肯定你,而且肯定你的时候,你都不能说:我修成了。甚至连想都不能想,因为这么一想,就着魔了。为什么这样?因为如果你说:我修成了。那就是不懂,就表示你没有修成。所以这件事情,根本不需要去管!

当我们说:「我修成了!」这时好像有一个target,很具体的,可以抓到它似的。这样就有得失,是错的!当这个修成的意念变成有得失的时候,就是执着,就是没有修成!那么一定要在什么状况才对呢?一定要在「修成即非修成」,没有东西可抓了,这样子的状态才是「是名修成」。

我这样子讲,大家若听懂了,这还是停留在「理解」的层次;但这样还不够,还要「体悟」;只是体悟也还不够,还要「实践」!实践是什么?就是这么修,很努力精进地修,修到什么?发觉:白做工,无佛可成。但是如果你一开始没有这样子修,你就说:「无佛可成!」那又不对。你要「修得非常精进,精进到极点」──这一段不能少,然后才可以「无佛可成,原来白做工」──这两个都不可以少,而且是要融成一体的。做到了这个状况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度尽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一众生得度者」!这个才是!

《金刚经》的这段经文已经展现了实践的层次,《金刚经》还说了很多,譬如,佛问须菩提:罗汉可以说得罗汉果了吗?须菩提说:不,世尊。如果我说我得的话,佛就不会说我是乐阿兰那行者,就不是一个喜欢修清净行的行者了。《金刚经》又提到,佛问:我在燃灯佛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没有得!如果我说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话,燃灯佛就不给我授记:你将来会成佛。因为没有得,所以才给我授记。如果你说:成了,佛就不给你授记。由此可知这是多么空荡荡,又多么实在的一个状况!

大家一定要记住:《金刚经》里每出现一个新的名词,立刻就补上「即非……」的句子。所以,我们心里只要出现一个「……」的意念,立即就要做「……即非……」,这样就没有问题了。

《金刚经》「X,即非X,是名X」的句型有四个层次,一定要做到实践层次,问题才能彻底的解决。这样才不会为了达到某一个目标,把自己拘束在那里。必须把所有的拘束都解开,才能真正的解脱自在.

拓展阅读:《金刚经》宗要

汉译佛典中,若论历来持诵者最多、感应最为昭著者,当首推《金刚经》。尤其从达摩门下五祖、六祖盛倡以来,随禅宗之风靡四海,读诵此经者益加普遍。不仅佛门弟子受持者无算,即文士淑女、村夫农妇,乃至外道旁门,供养书写持诵者亦不在少数。其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实有过于道家老子之《道德经》,可称佛家之五千文。古人谓“东国首重般若”,更详切点,应该说“东国首重《金刚般若》”。

此经属大乘般若经系,为《大般若经》之第九会。前后凡有六译,以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广。其文字虽不足五千,义蕴实可总摄《大般若》洋洋六百卷。诸经教中,最能全面开示大乘正旨,剖露佛法心髓,最能体现释迦牟尼说法之风格,而又最为言简义赅者,实在无过于此经。然此经言句虽说不上古僻,义理却甚为玄奥,历来读诵者多,解行者少,虽有多家注解,初学者读后也往往难得其要。今特依个人研读及讲解之心得,将此经宗要略作钩提解释,以飨同好,以便初学。

释经题

经题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般若经·能断金刚分》。其“金刚般若波罗蜜”一语,标示全经主题,甚为醒豁。经中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谓“金刚殷若波罗蜜”的名字,功德便已不可思议,应当看作真言,咒语一样诵持。何以故?名以表德诠实,如提起一个熟人的名字,便马上会想到他的长相、为人、才干等,顾名思义,明白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的含义,也就明白了此经的大意和价值。

金刚,梵语跋资啰(Vajra),为世间最坚硬之物,即金刚石,能摧碎一切而不能为一切所破坏,亘古长存,历劫不变,以喻般若。般若(梵Praj?ā)意译智慧,专指佛法所示与真实相符契的智慧;波罗蜜为梵文波罗蜜多(Pāramitā)音译之略,意译“到彼岸”、“度”,指抵达最终目的地,佛典中专指达到人生究竟归宿——超越生死而达永恒安乐的涅槃彼岸。金刚般若波罗蜜,大体可用现代语言意译如下:以像金刚石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超越生死,达到永恒安乐的究竟归宿,或云:能度过生死之流而抵达永恒安乐归宿处的`大智慧。

经题中除“金刚”一词外,余皆音译,不如古译之翻为“明度无极”、“智度无极”或“大智慧到彼岸”者,盖以若用智、明、无极、度到彼岸译般若、波罗蜜,易与中印世俗名义相混,不如音译保留原义之准确。金刚般若波罗蜜,非世间各门学科的知识,非表现于处事待人上的聪明练达,非科学家对物质现象的发明揭示,非哲学家对世界模式之思辨构想,非宗教家对神性的内省体验,甚至亦非佛教小乘圣者所证的涅槃智。总而言之,金刚般若非各种世间俗智,亦非出世间的偏空之智。世间俗智,不超“自心现量”,对宇宙人生的认识终如瞎子摸象,只见肢节而不见全体,其功用,至多不过能使人们眼前的生活过得舒适一些,做人处事顺当一些,或通过修炼而活得略长些、健康些,乃至死后生天成神,但无力解决人存在的根本矛盾,不能给人指出离生老病死、获永恒安乐的正确途径;小乘圣者的出世间智,虽能使个人超出三界生死,但无力照破根本无明,获得尽度众生皆共成佛的大自在、大智慧。世俗智与小乘出世间智,皆非能断灭一切无明黑暗故,不得名金刚般若。

金刚般若者,是一种由如实照见宇宙万法体性、本来面目而尽知万法性相力用因果本末等的无上智慧,是由彻底认识自己、开发自性最深潜能而显发的大智慧。这种大智慧的圆满彻证,便是生死问题的根本解决,永恒安乐及普度众生皆共解脱的大自在之实现。质言之,金刚般若与自性真我、大涅槃、诸法实相,终归为一体,诸法实相是金刚般若所照所证的理境,自性真我是能照能证诸法实相之体,大涅槃是自性真我所住之处,金刚般若是自性真我所具德用。以金刚般若了诸法实相,见真正自我,达涅槃彼岸,是佛陀最大的发明。此能了诸法实相、见真正自我、达涅槃彼岸的金刚般若,能破一切邪见,能灭一切无明,能断一切烦恼妄执,能除一切生死苦恼,故喻为无坚不摧的金刚。此金刚般若,犹如仙人妙宝点石成金刚,能使众生由凡而圣,由人而佛,从彼出生一切诸佛菩萨、菩提道果、神通妙用、福智庄严,故经论中尊之为“诸佛之母”。它可谓打开宇宙奥秘的总机关、解决文明根本问题的钥匙,为世出世间最最珍贵的无价宝。

然此金刚般若,超越世俗智慧辩聪,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入、不可触,非如科学技术的物质成果可以供人取用,非语言文字所可表述,唯可由正道修行实践而证得。金刚般若的修证,属大乘菩萨六度行中的第六般若度,这一度被强调为其余五度的导首,《大般若经》有般若度如首如目、五度如足之喻,甚至说般若一度可总摄六度。《摩诃般若经》卷二三云:

行般若波罗蜜时,一念中具足六波罗蜜。

说法时机

要将这超经验、绝言思的金刚般若说示与人,殊非易事。释迦牟尼佛从菩提树下走向人间,说法数十年,即以说示金刚般若为本。然其说法,非如哲学家、讲演家之立论树宗,本无定法,如他在末后所说《无量义经》中所揭示:多年来种种说法,只是针对听法者的根性,以种种方便解除其执着,一如禅门宗师“随方解缚”的作略,因听法者根性、执着不等,所说的法、说法的方式也各异。研读佛经,首先应弄清佛说法所对的时、机,这对准确理解经义,窥见佛说法之本怀,是非常重要的。

此经开首,即明白记述佛说经时机。地点: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据《僧伽罗刹所集经》载,佛于成道后第十四年居此说法,中国判教说一般认为般若系经是在说完《阿含》及大乘《方等》经后的十二年中所说。听众:常随侍佛的一千二百五十大阿罗汉,由佛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长老请问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时“降伏其心”的法要,释尊随问而答。须菩提等大阿罗汉,此前已证空性,出三界生死,回小向大,修学大乘,他们于大乘虽尚为初学,于证解空性,则为上根利器,故佛对他们说法,不须再如《阿含经》之辨析苦空无常,不须如龙树《中论》等以理性推论性空,只是随问作答,随机破执,出言简略而意蕴深闳。读时不仅须解其言句,而且应于言句间见其师徒对答的机用,窥见佛心,把握宗要。

般若、方便不二为宗无相、无住生心为要

什么是此经的宗要? 般若、方便不二,可谓此经之宗(基本宗旨),亦为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宗。般若即金刚般若,亦称摩诃(大)般若,为与实相相应的大智慧,属菩萨行六度中的第六度所修;方便,为梵文沤和(Upaya)或沤和俱舍罗(Upayakausalya)的意译,意为权便、技巧,大乘佛典中专指度化、利乐众生的方法技巧,为菩萨行六度中的施、戒、忍、进、定五度及四摄法等所修。阿底峡大师《菩提道灯论》云:

除般若度外,施波罗蜜等,一切善资粮,佛说为方便。

般若修慧,方便修福,福慧二者庄严菩提道,有如车之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瑜伽师地论》卷三六云:

于福于智随缺一种,决定不能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又,般若为修习方便的导首眼目,施等五度,若离了般若,以世间执着妄心修习,则都成了世间法,不成波罗蜜,至多只得人天小果,不能度到涅槃彼岸,《摩诃般若经》卷十一谓施等五度若离了般若度,“如盲无导,不能趣道”。般若度贯串于五度之中,始称波罗蜜。另一方面,般若也不可离开方便,若离方便,不深入世间以实际行动利乐、度化众生,只顾自己解脱,一味厌苦观空,纵得空智,亦属片面之空,不离空执,因而也就不能彻法源底,破根本法执,显发自性本具利乐众生、庄严国土的妙用,不能得真正究竟的金刚般若。般若为体,方便为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体用不二,才是大乘般若智,才是自心佛性。《菩提道灯论》云:

般若离方便,方便离般若,俱说为系缚,故二不应离。

以般若正智为导修六度万行,在度化众生的方便行中圆满福慧,趋向佛果,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主旨。此经开示这一主旨,颇为典型。你看释尊说经,并不空谈般若,而是从发菩提心、誓愿普度一切众生谈起,之后即说布施等行,其所说般若,为方便行中的般若,其所说方便,为与般若相应的方便,般若、方便密不可分,一体不二,充分体现出大乘道般若方便不二的精神。

般若、方便不二,即是见修不二、空有不二、体用不二。心与般若相应而修方便行,度化、利益众生时,即是趋向佛果时,是为因果不二。般若方便不二、见修不二、空有不二、体用不二、因果不二,是为大乘中道正旨。达磨祖师入道“二门”’中的行入,尤其是“四行”中的第四“称法行”——以与法性或实相相应的离执之心修六度万行,正是此经等教典所示般若方便不二的大乘正道。

此经的精彩之处,更在于其所开示的观修之要。无相、无住生心,大略可标为经中反复宣说的观行诀要。无相,主要侧重于般若,为证实相、得般若之要;无住生心,主要侧重于方便,为以般若智修方便行之要,然此二要,亦并不二,本出一义,无住生心从无相义出,为无相义的实践法要。《无量义经》云:

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

谓无相为佛所说种种法的宗本。传为六祖作的《金刚经口诀》序总结此经以“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可谓提纲挈领之说。

关于此二心要,以下从经中抽出四句要言作为纲宗,加以串释。其中前两句说无相,后两旬说无住生心。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破相显性,示实相无相,为此经说示实相真如的方便。相,(梵 1ak?a?a),意为相状,指心识对事物形相、状态、性质等的分别。《楞伽经》解释说:

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

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识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

谓眼耳鼻舌身五感官对境所得的色声香味触五种感觉经验,及意识所分别的“法尘”(概念),统称为相。质言之,所谓相,指人通过感知器官所得的认识,这种认识由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组成。前五官所得色声香味触相,通常由第六意识所分别的“名”(名词概念)表示,与名密不可分。《楞伽经》所说关于认识活动的“五法”中,分常人的认识为相、名、妄想(以名言表示众相形成知觉)三者;“三自性”说谓相为依他起,名为遍计执。此经中的相,从其在前后文中的涵义而言,实际上包括了五法中的相、名、妄想及三自性中的依他起、遍计执二相。

相与名,在人们认为正确的认识中,是被公认为如实反映了客观真实的,此经中佛却偏偏要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即不实(非不依一定条件而生起存在的实在),妄即不真(非事物本来面目的直接呈现),为什么?经中没有像法相唯识学那样从认识论、心理分析的角度详加辨析,只是以“即非”、“是名”的金刚宝剑斩绝一切相。当场听法的大阿罗汉们,当然不难领悟,在今天,除了个别在现代认识论、心理学上面很下过一番功夫的人,多数惯习科学实在论者,恐怕不易理解,非得从理论性分析讲明理由不可。在《大般若》的其它经中,讲相为虚妄的理由也很简略,大体上有缘起无自性、假名、如幻梦等三点。今试就此三点,依《大智度论》等及法相唯识学的阐释发挥,略加解释。

1.缘起无自性故非真实

我人的认识,并非象镜子映物一样直接映现境相,而是处于一种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缘起关系中的活动过程。佛典一般说根(感知器官)、尘(感知对象)、识(能分别的心识)三缘而生识,《楞伽经》谓“三缘和合,幻相方生”。六识中眼识的生起,起码须依赖四种(眼根、色尘、光明、想见之意欲)乃至九种缘(条件)。名、相既依多缘而生,便无本有自性,非本然如是者,必非真实,具相对性、局限性、虚妄性。感知器官的构造及其感知的方式,由业力所决定,同一感知对象,因感知器官的不同,所得相便有异。如天空云块间阴阳电的击荡,由眼观之则为闪电,由耳闻之则为雷声,且雷声还在闪电之后。同一种红色,常人见为红色,色盲人则见为黑紫等色。同一种阳光,在人眼中和猫头鹰眼中的相状肯定会大有不同。同一对象既然在不同的认识形式中现为不同的相,当知其相皆非本然真相。又,感知器官感知不到者,非必为无,如人眼视觉阀阈之外的紫外线、x光等,虽不可见,却非无实体,见有为无,亦属虚妄。关于感知经验的主观性、相对性、局限性,近现代各家哲学、心理学,几乎无不承认,前苏联心理学说感觉经验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实在论、批判的实在论等只承认人接受了来自外界的 “感觉与料”,不承认感觉与料即是客观真实。

2.假名故非真实

经中屡屡说:××即非××,是名××,意谓用名相表示,只是随俗而设的方便,客观境相的绝对真实相并非如名相所表示,但也不得不借用世人共认的名言来说示名相非真的道理。假者,假借、假托;假名,即借用人造的语言文字符号,表示由感知器官所得诸相。直接从境物上得来的感官经验——相,已不真实,人造的具概括性、抽象性的名言符号,其非客观真实,更不待言,如火的红与红旗的红、苹果的红、人脸颊的红,显然有别,但统统被叫作红。又从认识发生的过程看,心与境最初相接的第一刹那,只起直觉,尚无名言分别,待后一刹那起了名言分别时,其所分别的境物已灭,而意识却误认为名言所表即后一刹那境物的真相。名言虽非真实,是一种甚带主观性的符号而非境物自体,但为人们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的共用手段,佛亦不得不借用假名说法,而在说出后又随即表明这是假名,以破除认假为真之执。

5.如幻梦故非真实

《大般若经》说诸相非真,常常用形象比喻,有幻梦等十喻,此经结尾偈中说了六喻: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有为法,指因缘所生法,即依一定条件而生起、存在,生灭无常的一切现象,亦即我人经验世界中的一切。凡此一切,若仔细体味,莫不如梦幻泡影等,人生如梦,是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志士诗文中经常流露的共同感触。如梦者,梦中虽事事皆如真实,令人悲欢喜乐,而一旦醒来,便会发现并无实事,如谚云:“做梦娶媳妇,空欢喜”。若究其实质,则梦境终归为自己意识所变现的幻相。如幻者,幻指幻觉、幻境,印度古代盛行幻术,依符咒、药力或念力,变现出某种幻相,如将一根手杖变为果树,令人眼见此树如真不异,待术力一灭,才识为手杖。如梦幻之喻,意谓我人所认以为真实的经验世界,其实乃依业力,由自己心识所变现。

关于万法唯心造的理由,唯识学通过分析认识的形成,说心境相触而能起相、名分别时,心不能直接了别境物,必须由自己的根识变现出一个相似于外境的“影像尘”——亦名“亲所缘缘”,自心再予以分别。所分别者已非境物本身,而是外境有关信息与自己根识作用而在自己心识中变出的影像,变而缘故,即非真实,故说梦幻,就像观幻术者所见手杖变现的那株果树,其实体并非是树。近现代科学也发现了感觉经验与被感知实物的不同,如眼所见不同颜色的光,光学发现其实体是不同波长的电磁震荡。经中云: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非相,意谓人们所感知而执之为实的名相,并非绝对真实之相。

经中不但说六根对境所生色声香味触法相虚妄不实,而且广说众生执以为实的众生相、凡夫相、世界相、我相、心相、善法相、福德相,及哲学思辨中的微尘相、一合相,乃至诸佛圣众出世间法中的圣果相、佛身严好相、佛说法相、庄严佛土相、佛法相、无上菩提相、般若波罗蜜相等,皆悉非真不实,一一用“即非”、“是名”的金刚王宝剑挥尽杀绝,与后世禅门宗师“逢贼杀贼,逢佛杀佛”同一风格。

为何佛说众生、凡夫、我、心等世间相非实?因此等相,皆因缘所生的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露电,生灭无常,非如众生所执为实为常。众生所执为实常自主的我,只要如实鉴察,便不难发现并无我之实体可得,我的存在,无非为身心合集的活动过程,身心皆具非自主性,身有我所不欲的病苦衰老死亡,心有我自感愧耻的粗劣情欲,身心皆念念生灭变迁,不可常保。故经中说: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以为有实常自我,只不过是凡夫的错觉、妄执。

身心结构中最为重要的心识,更如猿猴躁动不停,如波浪起伏不已,终日逐境流转,随缘生灭,无有一念可以常住,故经云: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非心,意谓心并非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常一不变,为什么经云: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心是一种念头不断生灭起落的活动过程,过去了的念头已永灭无踪故不可得,现在的一念即生即灭故不可得,未来之念未生,至生时即为现在心,又即为过去心,故亦不可得。心念于过、现、未三世皆无实体可得,如六祖偈所云:“本来无一物”,执为有物可得,像有个钻石戒指常戴在手上不变不改一样,纯属妄计。

个体众生的自我之相既不可得,则大家共具的众生相、凡夫相,亦属假名。若究众生、凡夫的本性,则与佛无异,只因迷执不觉,暂现为凡夫、众生的生灭假相,一旦发心修行,转迷为悟,即非众生、凡夫。故经云:

众生众生者,如来说即非众生,是名众生。

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我人所面对的世界、山河大地,亘古恒在,似为客观真实,其实与众生一样,也是生灭变迁的动态结构,人们对它的认识,始终不离自心变造的名相,所分别的其实始终是一个打有自心主观烙印的经验世界,如同梦幻泡影,故经云:

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或曰:大千世界的实在性无可置疑,我们死了,世界依然存在,如前人虽死,我们后代见其所生活的世界依然存在。当知佛说“即非世界”,是指人们所执打有主观心识烙印的经验世界名相而言,此名相所表,并非绝对真实,若是绝对真实,便应无增无减,如此则科学对世界不应再有新的发现。我们若死,如心识灭,则我们个体的经验世界,无疑亦随之断灭,如死后心识有延续,其所经验的世界相,未必同于生前。无明生死之梦未醒,总执经验世界相真实不虚,一旦觉醒而证实相,自见梦中所执为幻为空。

篇2:《金刚经》实践与层次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最主要的经典。《金刚经》的经文紧扣般若性空的真理,是一切众生觉悟的根源。

「星云大师很多年前就提出『同体共生』的意义;美国前总统柯林顿也说过:『the world is internet』,意思是这个世界的一切是互相依存的。」心定和尚表示,金刚经是佛陀为菩萨所说的法,以般若智慧完成六度波罗蜜。众生不明白因缘法,执着这个「我」,所有烦恼痛苦都是「我见」所造成,喜欢的拼命追,拼命保护不容破坏,但是世间,喜欢的偏偏得不到,讨厌的却天天见面,因为「我」带来许多痛苦,明白因缘法「我」一旦破除,则所附着的一切都破除,菩萨以空性知道世间身心变化都是缘起的。透过《金刚经》了解现象界大家都有关连「无缘大慈」,从理论而言大家都是同体的「同体大悲」。

「菩萨云何降伏其心?首先要住于菩提心,菩萨戒的根本戒是菩提心戒,『假使热铁轮;于汝顶上旋;终不于此苦;退失菩提心。』菩萨修行不能忘失菩提心。第二要安住空性而生大悲心,众生不明白空性的道理而痛苦,菩萨以大悲心先为其解决眼前痛苦故行布施,云何降伏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空性也就是智慧,而生其心是大悲心就是慈悲,修行菩萨法和大众一起,行一切善法,有时会迷失计较比较,与空性相应就不比较不计较。」

心定和尚接着说:「菩萨离四相修六度,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布施,三轮体空;持戒,不骄慢而悲悯犯戒的人;忍辱,没有一个我谁被羞辱呢;精进,不会看不起不精进的人,如经文『我不做是念,我得须陀洹果』菩萨不自认证得果位,不比较不计较,抱持谦虚的心,感恩生活上父母师长一切因缘的成就。禅定~即使入定体性还是空性,不执着定境。前五度都须要般若『智慧』为引导,若没有般若,前五度所修就只是人天福报。」

行菩萨道不可或缺的美德-大悲心「度众生离苦得乐」,菩提心-「帮助众生成就佛道」,空性慧「自省是否骄慢,是否退失菩提心」。《金刚经》从头到尾皆以布施为代表,不住相布施,外财布施以金钱物资等,内财布施以生命身体,做义工捐血器官等,法布施分内外,外法布施以专长倾囊相授,内法布施以由内思证通达佛理讲授。无畏布施如军警消防人员灾难救助等。佛教徒守五戒是最大的五种无畏布施。佛法以智慧为引导,成就正见正确的人生观,是人生最幸福的事。

拓展阅读:金刚经灵异重重

唐中宗时代,四川梓州,即今之三台县,有一位杰出的大和尚,他的`法名叫清虚。为人‘立性刚决,桀黠难防’,但这是少年时代的释清虚。到了壮年不知为了什么感触,忽然回心转意地做起好人了。

这时,他的性情大变,朴实温醇,慈和柔让。从前人皆望而远之的,这时也欢喜和他亲近了。

最初,他见到同道的礼拜持诵,不是嗤之以鼻,即呼之为魔王,好像他与佛无缘似的。

但自经转变以后,他修持比任何人都精勤。

他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堪称‘三业齐偕,无有懈怠。’

他怕在寺里有人搅乱他的清净,特地跑到山林里去持诵,当他正念得一心不乱时,忽然来了七只鹿很温驯地围绕著他,倾耳听诵。

又一次,他的邻居不慎失火,房屋什物全部烧得精光,但他的那间茅屋却安然无恙。当风烈火炽时,烽焰飞过他的屋顶,连一点焦灼的痕迹都没有。

长安二年,他独游蓝田悟真寺上方北院,这个地方最感困难的是水,既没有天然的泉水,也没有人工的井水,吃水要跑到很远的山涧里去取,‘挈瓶荷瓮,运致极劳。’

悟真寺这时是庄严大师法藏和尚住锡之所,和尚早就听说过他持经的灵验,他既到了这里,特地为全寺的幸福请他诵经求一所天然的泉水,解决水的困难。

这事关系于全寺命脉,虚师以为无可推委,当即答允在弥勒阁内焚香诵经,昼夜不停,整整地诵了三日三夜。

在最后的一刻,好像见到三个玉女在弥勒阁西北山腹,用刀子掘地,随即便见水涌。他把那个玉女掘水地方记住,待经诵完后,即跑到那地方去敷掘,果然获得甘冽的清泉,从此悟真寺的水荒解决。

长安四年,他又到嵩山少林寺去坐夏。据说在嵩山山顶上有一所佛堂,非常宽敞,但人不敢到,因为有鬼居住的原故。

曾经有一位持戒的律师以为自己戒行高超,在一天深夜里跑去念律,忽见一巨人用长矛刺他,他吓得狼狈下山,逡巡气绝而死。

又有一位和尚持火头金刚咒,为当时的一般僧俗所敬重。很多人对他说:‘你的咒力无双,敢不敢在那里住一宿?’

火头僧说:‘这有什么可怕!’

于是带著香火,跑上去静坐持咒。俄而有一巨神出来,以两手提著他的脚,把他投入山涧,七日七夜不能言语,从此精神恍忽,似疯似颠。

清虚到嵩山以后,即听此项传说,他震怒地说:‘下趣鬼物竟敢如此大胆’。

于是自动上山诵经超怪。

当他正在诵经的时候,佛堂的东边特有一种凄厉的声音,听来令人毛发栗然。他一听到这种怪声,即加念十一面观音神咒。忽然又闻堂中好像有两牛打斗的声音,佛像都被打的震动起来。他觉得神咒既不能震慑鬼神‘还是继续持念金刚经吧!’

说来奇怪,经声一起,堂里堂外,忽然都平静下来,什么声音都没有了。

从此那间佛堂也就太平无事了。

这时清虚和尚的大名是远播遐迩了,中宗神龙三年,自秋至冬,滴雨未降,人民苦旱。中宗乃诏请进朝祈雨,诵了两个七天的经,降下不太多雪,没有下雨,中宗以为未济时望,令住到寺里去再祈。

篇3: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一、数学分层次教学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 而学生的基础与个性存在差异, 所以, 教学也要以学生为基础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根据差异, 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 教学也可以按照学生层次的不同进行分层, 根据学生差异进行最大限度地开发, 使每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分层次教学注重学生间的差异, 强调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 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布置作业等方面区别对待,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

数学课堂实施“分层次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基础、接受能力、个性差异等, 可以把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 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 实施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结合“抓两头、带中间、促全体”的原则, 根据教学大纲、新课标等规定,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并实施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目标一般可分为五个层次:a.识记;b.领会;c.简单应用;d.简单综合应用;e.较复杂综合应用.学生的层次不同, 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也有所不同, 学困生达到a, c, 中等生达到a, d, 优等生达到a, e.比如, 教学“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问题”时, 学困生要达到牢记公式, 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中等生要达到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熟练应用公式解决较综合性的三角函数问题;优等生要达到会自行推导公式, 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

2.分层次进行课前预习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也比较强, 只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 把握教学内容, 根据已经制定的教学目标, 明确各层次的预习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 就会提高预习效果.比如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时, 要求学困生能主动复习旧知识, 能弄明白预习的内容, 尝试做相应的练习题, 有疑惑时能主动向别的同学求助, 带着问题听课;要求中等生能理解和掌握预习的内容, 能根据公式、例题的推导自行论证, 能根据预习内容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遇到问题能通过复习旧知识求解, 主动求助于别人;要求优等生能深入理解预习内容, 主动推导定理、公式, 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 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分层次安排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须要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 调动双方的积极性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 安排教学内容时, 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有所得.安排教学内容时要以中等生为基础, 兼顾优等生和学困生, 使各层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不至于受冷落.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 可以课后单独给优等生讲解.教学内容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新旧知识之间的过渡、衔接要自然, 层次明确.比如教学“函数概念”过程中, 先让学生复习相关旧知识, 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层次设计一些问题:a.函数、映射怎么理解?b.“自变量x有一定的取值范围”是为什么呢?c.“函数y有确定的范围与之对应”是为什么呢?d.x, y的取值范围能不能分别构成集合?有什么特点与关系呢?e.你们能不能从映射的角度给函数重新定义?f.函数记号怎样?新定义与原定义一样吗?可以让学困生回答a, b题, 中等生回答c, d题, 优等生回答e, f题.这样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 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适合自身层次的那部分知识上, 也弄明白了概念形成的过程, 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使每一名学生都明白了函数的概念.

4.分层次设计课堂练习

进行课堂练习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 分层设置练习题, 通过课堂练习让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都能有所收获, 有所进步.在设计课堂练习题时, 要体现出层次性, 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基本的要求都相同, 在习题技巧方面分为三个层次, 对学困生要设计基本练习题, 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一些与课堂例题比较接近的习题, 主要是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进一步巩固;对中等生要设计一些发展性的习题, 让他们练习一些稍有发展、变化的题目,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应用能力;对优等生要设计综合性的练习题, 主要是看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及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因此, 分层次设计课堂练习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提高.

5.分层次布置课外作业

教学过程只靠课内是不行的, 要延伸到课外, 一节课结束后, 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课外作业的布置要根据学生层次体现出分层次性, 给学困生布置基础性作业;给中等生布置的作业以基础性为主, 同时稍有提升的题目;给优等生布置基础性作业, 且加一些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比如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后, 可以布置一些分层次的课外作业让学生选择做. (1) 解不等式:4x2-4x>15, 14-4x2≥x, x (x+2) -2}, 求k的值;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实数集R, 求k的值.分层次布置课外作业, 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使每名学生都能进行挑战,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分层次单元考核

一个单元结束后, 要安排一次考核, 以课本习题为主, 注重基础知识, 根据学生层次, 制订不同层次的测试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自由完成.制订测试题时也可以以中等生为主, 出一些基础性的题, 再另外出一些附加题, 附加题的难度大, 要求优等生完成.考核成绩出来后, 要进行评价, 只要学生在测试中比上一次的测试有所进步, 都要给予适当的鼓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测试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作适当的变动, 比如学困生中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划分到中等生中, 中等生中成绩较差的可以归入学困生中, 这样学生之间会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 对学习不敢懈怠.

三、数学分层次教学的体会

首先, 分层次教学中, 对学生的分层可以让学生自行完成.学生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 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心理需求, 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同时又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 分层次教学遵循了因材施教原则, 照顾到全体学生, 加大了学困生的教学力度与优等生的辅导力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 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结合了学生实际, 减轻了学生负担, 优化了课堂教学,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4:分层次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因材施教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告诉我们,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尤其是要处理好一般与个别、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因此,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教育心理学又指出,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和谐,使学生产生愉快、互助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近几年,我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了体育课分层次教学的初步探讨,其目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创设一种适应学生自身发展,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的个性化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谈一谈具体做法: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要做到总体目标统一,具体要求不同,即本节课中教材规定的“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都应该掌握,但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速度、理解知识的层次、各种练习的设计、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及个体心理倾向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个层次,并分别制定教学目标为创新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基本性目标。创新目标是指学生在熟练掌握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大纲范围能有所拓宽,对教材内容有所深化;发展性目标是指学生在掌握所学内容基础上,对拓宽的内容有大致了解;基本性目标是指学生熟练掌握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由于体育课程内容不是唯一的,它设置了多种多样的学习任务,因而这种分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要求授课教师上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深入了解学生,认真备好课,使课时具有计划性和针对性。

二、客观把握学生层次

要做到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分析学生学情,由于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能力、兴趣、动机、学习方式的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更由于教学组织工作是动态的,组织形式的运用与教学内容、课的类型、场地器材、学生情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可随着其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教师要随时随地注意层次的变化,因人因时制宜,调整教学方法与要求。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同一教材也有不同的教学分组形式,同一教材新授课和复习课也是不同的,一节课中一个教材与两个教材也是不相同的。可先根据上学年体育成绩大致分层,然后将本期的各项测验成绩与上学年成绩比较,初步认定学生的层次,再根据平时对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考察摸底,进行综合能力评判,最后以动态的视角来观察学生所处的层次。

三、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要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般要求低起点,多层次。在课堂教学一开始,既尽量使教学系统进入相对平衡状态,又不断地打破平衡,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应很好地利用上课的时间与空间,对能力强的学生要尽量使他们有充分发展和提高的机会;对身体和运动能力稍差的学生要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和提高;要特别关心和照顾好有心理障碍、体弱或有生理缺陷的学生。可通过观察教师示范、重温技能、练习体会,进而对所学技术动作产生类比、联想,逐步通过试探练习过渡并迁移到新的教学内容,在练习和研究中发现新知识和新技能,达到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目的。

对于技术较强难度较大的项目,教师可设置一些素质练习及辅助性和诱导性练习的内容,编制好练习顺序,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同时,安排练习内容必须注意合适的梯度,逐渐增加创造性因素,或把某一动作进行适当引伸和变化。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搜集与评定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及时反馈评定效果,有针对性组织练习,从而逐步形成合作学习、互相促进、异步达标、各得其所的动态发展状态。

四、有效实施个别指导

要做到三层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应注意三个结合:

1、集体与个别相结合,即整体问题集体讲,个别问题单独讲,决不占用学生宝贵的练习与交流时间。

2、讲解与自学相结合,即教师在讲清关键重点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分小组合作探讨或个人自由练习。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即课内不能纠正和巩固的,应力求在课外进行适当延伸或补充。

教师要热爱学生,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很棒的,要给予不同层次学生以细心的关怀和耐心地帮助。无论是选拔尖子还是辅导差生,都要伴之以强有力的思想工作,不断地给予鼓励与支持,使他们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建立起取得优异成绩的信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桃子”。

五、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篇5:基于层次化的网络设计与实践

1 层次化网络设计的概念

层次化网络设计在互联网组件的通信中引入了三个关键层的概念, 这三个层次分别是:核心层 (Core Layer) 、汇聚层 (Distribu tion Layer) 和接入层 (Access Layer) (图1) 。

核心层:提供网络节点之间的最佳传输通道。

汇聚层:提供基于策略的连接控制。

接入层:提供用户接入网络的通道。

每一层都为网络提供了特定必要的功能, 通过各层功能的配合, 从而构建一个功能完善的IP网, 这些层的功能都可在路由器或交换机里实现, 如图2所示。

2 层次化设计中各层的功能及特点

2.1 核心层

核心层为网络提供了骨干组件或高速交换组件。目标:高速运送流量, 主要工作是交换数据包。核心层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地理上远程站点之间的优化广域传输。

核心层对整个网络的性能至关重要, 因此其特点主要包括高速交换、高可靠性、低时延, 提供冗余链、提供故障隔离、有限和一致的直径等特性。

2.2 汇聚层

汇聚层用于把大量接入层的路径进行汇聚和集中, 并连接至核心层, 同时在接入层和核心层之间提供协议转换和带宽管理。实现访问流量及端口的收敛, 隔离拓扑结构的变化。

汇聚层主要特点有工作组级访问、广播/多播域的定义、VLAN之间的路由选择、介质翻译、在静态和动态路由选择协议之间的划分等等。

2.3 接入层

接入层为用户提供对网络的访问接口, 是整个网络的可见部分, 也是用户与该网的连接场所。它将本地用户的信息通过内部高速局域网、分组交换网、或拨号接入等接入到汇聚层, 实现网络流量的馈入及访问。

接入层特点主要特点有建立独立的冲突域、建立工作组与汇聚层的连接、对汇聚层的访问控制和策略进行支持等等。

3 层次化设计的原则及优点

3.1 网络分层结构规划应遵守的两条基本原则

(1) 网络中因拓扑结构改变而受影响的区域应被限制到最小程度。

(2) 路由器 (及其他网络设备) 应传输尽量少的信息。

3.2 层次化设计的优点

(1) 可扩展性; (2) 高可用性; (3) 低时延; (4) 故障隔离; (5) 模块化; (6) 高投资回报; (7) 网络管理清析方便。

4 层次化设计中设备的选型

分层结构各层中选择设备应以功能大小和经费多少来合理选购。接入层设备以交换接口 (有4口、8口、16口、24口、48口等) 和交换速度 (有10M, 100M, 1000M) 为主要依据进行选购设计;汇聚层以网络智能化 (可控编程的功能多少) 和交换速度 (1000M, 10000M) 为主要依据进行选购设计;核心层以经济条件 (原因还是核心层设备比较贵) 、交换速度 (万兆、10万兆、100万兆) 、可扩展性 (可配置的网络模块种类与多少) 和安全性 (可供安全方面编程命令的多少) 为主要依据进行选购设计。

5 我院校园网建设需求分析

5.1 学校现状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是2006年9月完成所有基础建设, 主要有教学楼、实训楼、实验楼、图书馆、行政楼、8栋学生宿舍、吴园、食堂、体育馆等主要建筑群体。需要新建近5000千个信息点。在对校园网进行结构和功能设计时, 除了一般的规模、功能和性能要求之外, 在设计校园网建设方案时, 充分考虑了上述的一些特殊需求和近若干年内的扩展, 在资金容许的范围内, 尽可能在网络的结构、带宽、容量、规模、功能、性能、设备选择、布线等来选择高性能方案。

5.2 网络设备选型-锐捷

通过借鉴其他学校的网络情况、我院的经费及功能要求, 我们的网络设备采用了锐捷产品。主要设备如下。

(1) 核心层:RG-S6806E万兆骨干网交换机采用1台、RSR-04E路由器1台、RG-WALL1000防火墙1台。

(2) 汇聚层:RG-S6506万兆级交换机1台、RG-S5750千兆级交换机4台、RG-S3550千兆级交换机32台、RG-S2150千兆级交换机2台、RG-S2126百兆级交换机1台。

(3) 接入层:RG-S2126百兆级交换机和RG-S1926百兆级交换机近100台。

6 我院校园网的层次化设计解决方案

6.1 我院网络拓扑图 (如图3)

6.2 方案中网络分层的具体体现

全网采用三层网络架构, 包括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核心层采用1台锐捷万兆核心路由交换机S6800E系列 (原本是设计2台, 用于相互备份和负载均衡, 由于经费紧张暂时取消, 以后再添置) 。汇聚层采用万兆汇聚交换机, 支持万兆上联和全千兆下联, 提供万兆骨干, 千兆备份。接入层采用千兆安全智能交换机, 千兆上联, 并支持GSN (全局安全网络) 同步部署。从核心到汇聚到接入设备都有一定数量的扩展槽和端口冗余, 可支持今后带宽的平滑升级, 保证学校网络应用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如下为主要楼层的分层设计说明。

(1) 学生宿舍:学院的宿舍楼, 一共有8幢, 每幢有4层, 每层有8间宿舍, 每个宿舍布置6个信息点。这样每幢共有6×8×4=192个信息点。8幢宿舍楼的信息流量比较大, 以每个信息点分配2M计算, 共有8×1 9 2×2 M=3 0 7 2 M。所以每幢布置了4个S2150的二层交换机进行堆叠, 再用两台RG-S3550千兆级交换机组成汇聚, 来承担这么大的信息处理, 并通过RG-S6506万兆级交换机1台和上级校园的核心进行通信。

(2) 实验楼:学院的实验楼, 一共有3幢, 每幢有4层, 每层有8间实验室, 每教室布置2个信息点。这样共有3×4×8×2=192个信息点, 还有6个公共机房和12个专业机房, 每个机房需要60个信息点, 共有18×60=1080个信息点。以每个信息点分配2M计算, 共有 (192+1080) ×2M=2544M。所以每幢布置了3个S2150的二层交换机进行接入, 每个机房布置了1台S2150+1台S2126进行接入。每幢布置了1个RG-S3550千兆级交换机承担汇聚。

(3) 图书馆:学院的图书馆共计8层, 共有3个电子阅览室 (共计300台电脑) 和6个书库和8个办公室, 每间布置2个信息点。这样共有14*2+300=328个信息点。以每个信息点分配2M计算, 共有328*2M=656M。所以布置了7个S2150的二层交换机进行接入, 1个RG-S3550千兆级交换机承担汇聚, 并与上级校园的核心进行联接。由于图书馆比较高, 适合布置无线网, 作为有线网的补充, 布置AP结点S3900共计8个。

7 结语

网络建设的环境各不相同, 可正确的设计思路却大同小异, 只有合理的设计思想才能因地制宜, 最大限度地利用设备与线路, 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流与均衡负载, 提高网络的易维护性、可扩展性。层次化设计、结构化布线就是我们进行合理的网络设计的有效方法, 使网络中因拓扑结构改变而受影响的区域被限制到最小程度, 使路由器传输更少的信息, 能在接入层完成的信息就不上传送到汇聚层, 能在汇聚层完成的信息就不上传送到核心层。

摘要:本文分析了层次化网络设计的思想和理念, 重点提出了三个关键层的概念, 即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通过对网络进行合理的分层设计, 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设备, 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流与均衡负载, 获取最大的网络带宽。对于建设一个规范化、智能化的网络工程提供技术参考和指导价值。

关键词:层次化,核心层,汇聚层

参考文献

[1]杨靖, 刘亮.实用网络技术配置指南初级篇[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5.

[2]杨靖, 刘亮.网络互联与实现[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5.

[3]赵海兰.网络设备的安装与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构建规范化德育造就跨世纪英才下一篇:秀美乡村工作总结